中医辨证之表里辩证

中医上所说的表与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般把体表肌肤经络划分为表,而相对应的脏腑筋骨划为里。因此,对于病位的外内浅深,都不可作绝对的理解。这是广义之表里概念。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说,外有病属表,病较轻浅;内有病属里,病较深重。从病势上看,外感病中病邪由表入里,是病渐增重为势进;病邪由里出表,是病渐减轻为势退。因此,治疗表病必须及时有效彻底,才会不至于让病情进一步内传于里,加重病情。只有明白了疾病的这一转化规律,我们才能在病情未转化之前阻止他进一步发生,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传的中医治疗大法。另一方面,如果治疗里病,我们也要告诉病人,里病的治疗要有一个由里到外,由重转轻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就彻底恢复,必须进过一段时间的机体调理恢复期。

表证

表证是六淫、疫疠、虫毒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卫气)抗邪所表现轻浅证候的概括。表证主要见于外感疾病初期阶段。表里辨证,在外感病辨证中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察知病情的轻重,明确病变部位的深浅,预测疾病变化的趋势。表证病浅而轻,里证病深而重。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表为病退。了解病的轻重进退,就能掌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取得治疗上的主动权,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从某种意义上说,伤寒六经病辨证、温病卫气营血证辨证,都可理解为是表里浅深轻重层次划分的辨证分类方法。

临床上表证一般具有起病急,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有感受外邪的特点。以恶或恶风、发热、头身疼痛、脉浮、苔薄白为主要表现,或见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等症。这些症状是由于外邪客于皮毛肌腠,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所致。虽临床表现可有差别,但一般以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的症

状不明显为共同特征。由于表证病位浅而病情轻,病性一般属实,故一般能较快治愈。若外邪不解,则可进一步内传,而成为半表半里证或里证。

由于六淫邪气客于肌表,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郁而发热。卫气受遏,失去温养肌表的功能。肌表得不到正常的温煦,故见恶寒。邪气郁滞经络,使气血流行不畅,致头身疼痛。肺主皮毛,鼻为肺窍,邪气从皮毛、口鼻而入肺,肺系皆受邪气,肺气失宣,故鼻塞、流涕、咳嗽。喷嚏、咽喉痒痛诸证常常并见。邪气在表,未伤及里,故舌苔可无变化,仍以薄白为主。正气奋起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浮。

证候类型

由于体质强弱不同,感受的邪气类别各异,轻重之别,所以表证的临床表现也很复杂,临床常见的表证有以下几种。

表寒证:以感受寒邪为主,故又称伤寒证。其特点是:恶寒重、微发热,无汗、头身痛,苔薄白而润,脉浮紧。治疗以麻黄汤为基础方加减变化。

伤风表证:以感受风邪为主,又称太阳中风证。其特点是:恶风、微发热,汗出,脉浮缓治疗以桂枝汤为基础方加减变化。

表热证(外感风热证):是感受湿热(风热)之邪,又称外感风热证,在温病学中属卫分证。其特点是发热重,微恶寒,口渴,咽痛,舌质正常或尖边稍红,苔薄白而干或苔薄微黄,脉浮数,临床治疗以银翘散,麻杏石甘汤,白虎汤等为基础方化裁。

里证

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里证与表证相对而言,可以说凡不是表证(及半表半里证)的特定证候,一般都可属

于里证的范畴,即所谓“非表即里”。.里证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阶段或内伤疾病之中。里证的成因,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外邪袭表,表证不解,病邪传里,形成里证;二是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部位,即所谓“直中”为病;三是七情刺激,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或脏腑气机失调,气血津精逆乱而致病。

里证的范围极为广泛,病位虽然同属于里,但仍有浅深之别,一般病变在腑、在上、在气者,属阳证者较轻浅;在脏、在下、在血者属阴证者,则较深重。

不同的里证,可表现为不同的证候,故一般很难说那几个症状就是里证的代表症状,但其基本特点是无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其起病可急可缓,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按八纲分类有里寒证、里热证、里实证、里虚证。由于里证的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病情较重,故治法较多,一般不如表证之较为简单而易于取效。

如何辨别表证和里证

辨别表证和里证,主要是审察寒热症状,一般说来,外感病中,发热恶寒同时并见的属表证;但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的属里证;寒热往来的属半表半里证。表证以头身疼痛,鼻塞或喷嚏等为常见症状,内脏证候不明显;里证以内脏证候如咳喘、心悸、腹痛、呕泻之类表现为主症,鼻塞头身痛等非其常见症状;半表半里证则有胸胁苦满等特有表现。表证及半表半里证舌苔变化不明显,里证舌苔多有变化;表证多见浮脉,里证多见沉脉或其它多种脉象。此外,辨表里证尚应参考起病的缓急、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等。

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人体的肌肤与脏腑,是通过经络的联系、沟通而表里相通的。疾病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出现表里证错杂和相互转化,如表里同病,表邪入里,里邪出表等。表证和里证在同一时期出现,称表里同病。这种情况的出现,除初病即见表证又见里证外,多因表证未罢,又及于里,或本病未愈,又加标病,如本有内伤,又加外感,或先有外感,又伤饮食之类。表里同病的出现,往往与寒热、虚实互见。常见的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等,详见寒热虚实辨证。

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正邪相争,表证不解,可以内传而变成里证,称为表证入里,表证入里是指先有表证,然后出现里证,然后表证随之消失,即表证转化为里证,其病机谓外邪入里。如外感风热之邪,形成表热证,若表邪不解,向里而成里热证。表证入里一般见于外感病的初、中期阶段,是病情由浅入深,病势发展的反映。某些里证,其病邪可以从里透达向外,称为里邪出表,里邪出表是指在里之病邪,有向外透达之势,是邪有出路的好趋势,一般对病情向愈有利。如麻疹患儿,热毒内闭则疹不出而见发热、喘咳、烦躁,若麻毒外透,则疹出而烦热喘咳亦除;外感温热病中,高热烦渴之里热证,随汗出而热退身凉;热入营血,随斑疹、白疒的出现而身热、谵语、烦躁减轻。又如肝胆湿热随黄疸的出现而胁胀胁痛、发热呕恶等症减轻;病位深的痈疽,向外溃破而脓出毒泄等,一般都可认为是在里之邪毒有向外透达之机。但这并不是里证转化成表证。掌握病势的表里出入变化,对于预测疾病的发展与转归,及时改变治法,及时截断、扭转病势,或因势利导,均具有重要意义,下面艾蓬轩带您看下辩证要点。

表里的寒热虚实辨证要点

(一)表里的寒热虚实

表寒:如发热恶寒,头痛,项强,无汗,腰痛,骨节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等。

表热:如发热头痛,微恶风,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薄黄,舌质红,脉浮数等。

表虚:如汗出恶风,自汗或汗出不止,舌质淡,脉弱无力或浮缓等。

表实:发热恶寒,无汗,身痛,脉浮有力或浮紧等。

里寒:恶寒喜热,肢冷,不渴,恶心呕吐,腹痛便溏,舌苔白滑,脉沉而迟。

里热:蒸蒸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饮冷,烦躁,尿赤,舌赤苔黄,脉洪数有力。

里虚:气短懒言,食减倦怠,四肢冷,心慌,头昏,小便失禁,脱肛,泄泻,遗精,舌胖嫩,苔白,脉沉弱。

里实:发热便秘,腹胀满或痛而拒按,心烦,矢气频转,甚或谵语发狂,舌苔黄厚而燥,脉沉实等。

(二)表里同病

表里俱热:如外有发热重恶寒轻,舌质红,脉数的表热证,内有挟热下利或热结旁流之里热证,即为表里俱热。

表里俱寒:如太阳病表寒未解,证见恶寒重发热轻,舌质淡苔白,脉浮紧;而里寒复作,证见腹痛下利或五更泄泻之里寒证,是为表里俱寒证。

表里俱实:表邪未除如发热恶寒无汗,而内有积热或积水或停痰或宿食之类,即为表里俱实。

表里俱虚:如阴阳两虚或气血两亏的证候。

表热里寒:如患者素有中寒或内伤生冷,而复感表热;或是外现风热之证,复见下利、便溏之里寒证。

表寒里热:如见发热恶寒,身疼痛,脉浮紧,不汗出而烦躁:或见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有汗咳喘,咽痛等证。

表实里虚:如发热恶寒,身疼痛,腹满时痛,按之痈止,或下利而痞等证;或平素气虚之人复患外感;或是平素阴虚之人而感受风温。凡此均属表实里虚之证。

表虚里实:如平素阳虚多汗之人,又患有宿食、停痰、积饮I或是患有胸满腹胀大便秘结等证。

中医辨证之表里辩证

中医上所说的表与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般把体表肌肤经络划分为表,而相对应的脏腑筋骨划为里。因此,对于病位的外内浅深,都不可作绝对的理解。这是广义之表里概念。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说,外有病属表,病较轻浅;内有病属里,病较深重。从病势上看,外感病中病邪由表入里,是病渐增重为势进;病邪由里出表,是病渐减轻为势退。因此,治疗表病必须及时有效彻底,才会不至于让病情进一步内传于里,加重病情。只有明白了疾病的这一转化规律,我们才能在病情未转化之前阻止他进一步发生,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传的中医治疗大法。另一方面,如果治疗里病,我们也要告诉病人,里病的治疗要有一个由里到外,由重转轻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就彻底恢复,必须进过一段时间的机体调理恢复期。 表证 表证是六淫、疫疠、虫毒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卫气)抗邪所表现轻浅证候的概括。表证主要见于外感疾病初期阶段。表里辨证,在外感病辨证中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察知病情的轻重,明确病变部位的深浅,预测疾病变化的趋势。表证病浅而轻,里证病深而重。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表为病退。了解病的轻重进退,就能掌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取得治疗上的主动权,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从某种意义上说,伤寒六经病辨证、温病卫气营血证辨证,都可理解为是表里浅深轻重层次划分的辨证分类方法。 临床上表证一般具有起病急,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有感受外邪的特点。以恶或恶风、发热、头身疼痛、脉浮、苔薄白为主要表现,或见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等症。这些症状是由于外邪客于皮毛肌腠,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所致。虽临床表现可有差别,但一般以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的症

状不明显为共同特征。由于表证病位浅而病情轻,病性一般属实,故一般能较快治愈。若外邪不解,则可进一步内传,而成为半表半里证或里证。 由于六淫邪气客于肌表,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郁而发热。卫气受遏,失去温养肌表的功能。肌表得不到正常的温煦,故见恶寒。邪气郁滞经络,使气血流行不畅,致头身疼痛。肺主皮毛,鼻为肺窍,邪气从皮毛、口鼻而入肺,肺系皆受邪气,肺气失宣,故鼻塞、流涕、咳嗽。喷嚏、咽喉痒痛诸证常常并见。邪气在表,未伤及里,故舌苔可无变化,仍以薄白为主。正气奋起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浮。 证候类型 由于体质强弱不同,感受的邪气类别各异,轻重之别,所以表证的临床表现也很复杂,临床常见的表证有以下几种。 表寒证:以感受寒邪为主,故又称伤寒证。其特点是:恶寒重、微发热,无汗、头身痛,苔薄白而润,脉浮紧。治疗以麻黄汤为基础方加减变化。 伤风表证:以感受风邪为主,又称太阳中风证。其特点是:恶风、微发热,汗出,脉浮缓治疗以桂枝汤为基础方加减变化。 表热证(外感风热证):是感受湿热(风热)之邪,又称外感风热证,在温病学中属卫分证。其特点是发热重,微恶寒,口渴,咽痛,舌质正常或尖边稍红,苔薄白而干或苔薄微黄,脉浮数,临床治疗以银翘散,麻杏石甘汤,白虎汤等为基础方化裁。 里证 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里证与表证相对而言,可以说凡不是表证(及半表半里证)的特定证候,一般都可属

中医辨证学

八纲辨证(纲领证)、病性辨证(基础证)、脏腑辨证(具体证)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 第七章、八纲辨证 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八纲辨证:根据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表里(病变部位)、寒热(病变性质)、虚实(邪正斗争)、阴阳(病证类别) 第一节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表里辨证: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外内浅深的两个纲领。 外邪侵犯肌表,病位浅 => 表证 病在脏腑,病位深 => 里证 (一)表证(寒热并见!) 表证: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初期阶段,正(卫)气抗邪于肤表浅层,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轻浅证候。

二、寒热辨证(发热≠热证!恶寒(畏寒)≠寒证!) 热寒 阳邪侵袭 => 阳气偏盛 => 阳盛则热阴邪致病 => 阴气偏盛 => 阴盛则寒 阴液亏损 => 阴不制阳 => 阴虚则热阳气亏损 => 阴寒内盛 => 阳虚则寒 (一)寒证 寒证: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功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外感阴寒邪气,内伤久病伤阳,过服生冷寒凉 => 寒证 特点: 症状:冷——恶寒,畏寒,冷痛,喜暖,肢冷,脉紧 稀——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淡——口淡,面色白,舌淡,苔白 润——苔润,口不渴 静——脉迟,蜷卧 病位: (二)热证 热证: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导致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外感火热阳邪,过服辛辣温热,机体阳气过盛,久病阴液耗损 => 热证 特点: 症状:热——发热,恶热,喜冷 稠——痰、涕稠,小便短 深——痰黄,面赤,涕黄,小便黄,舌红,苔黄 燥——苔燥少津,口渴欲饮,大便干结 动——脉数,烦躁不宁 病位: 三、虚实辨证 虚实: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邪气盛则实(邪气盛实),精气夺则虚(正气不足)”;“虚实者,有余不足也”

中医表里概念辨析

中医表里概念辨析 中医表里概念辨析经典经方医学网论坛 首发 1、中医指病在浅表和病邪入里或病在内脏的症候。 表里:是辨别病位外内浅深的一对纲领。表与里是相对的概念,如躯壳与脏腑相对而言,躯壳为表,脏腑为里;脏与腑相对而言,腑属表,脏属里;经络与脏腑相对而言,经络属表,脏腑属里;经络中三阳经与三阴经相对而言,三阳经属表,三阴经属里;皮肤与筋骨相对而言,皮肤为表,筋骨为里等。因此,对于病位的外内浅深,都不可作绝对地理解。 这里需要提出的是,表里概念虽然是相对而言的,但在具体操作时一定是确切的。比如,所谓藏府相对的表里阴阳,并不能成为治法的操作依据,如藏阴府阳不代表患病即是阴病与阳病的对应;藏内府外,并不代表里病和表病的对应,经脉三阳三阴的表里阴阳,仅仅是部位的不同、俯仰作用的不同、方向的不同,治法上并不存在差异。而真正能用的表里概念只剩下:躯壳与藏府的表里、亦即外为经脉内为藏府的表里关系,表里定位必须是整体对举,存在唯一性和确定性,不可以用某些局部对举来偷换概念,这样对于临床不仅无用,反而陷入混乱。 2、八纲概念下的表里: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是一对相对的概念。狭义的表里,是指身体的皮毛、肤腠、经络为外;脏腑、骨髓为内。外有病属表,内有病属里。从病势深浅上讲,表证病浅而轻,里证病深而重;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表为病退。表里辨证适用于外感病,可察知病情的轻重深浅及病势趋向。 八纲的定义存在极大的问题。八纲之阴阳作为总纲是不成立的。表里、寒热、虚实,都不是阴阳范畴下的子集,而要确定辨证结果的阴病阳病命名,必须首先通过寒热虚实表里等要素,才能确定阴阳六病,因此,阴阳既非必要条件,也非充分条件,而仅仅是六要素之后的命名方式。而这个命名方式,实际上并不是非用不可。没有阴阳的概念,丝毫不会影响操作,因为中医经典经方治疗,无非是班固曰: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致水火之齐,寒温、表里、补泻(虚实),都不对应阴阳,而只有当其编织完成,才可能以阴阳命名,一个命名方式,被置于至高地位,与买椟还珠,相去几何? 3、表里概念之下的对应治法是如何被篡改为阴阳的 千金:王叔和曰: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阴盛阳虚,下之则死,汗之则愈。夫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然则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若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

中医重点考点——辩证

中医重点考点——辩证 1、掌握表证的特点、证候,里证的证候,表证和里证的区别: 表证主要见于外感疾病初期阶段,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的特点。 表证的临床证候为新起恶寒发热;喷嚏,鼻塞,流涕;头身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里证主要见于外感疾病的中、后期阶段,或内伤疾病,具有病情较重,病位较深,病程较长的特点。 里证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脏腑的证候为主,常见咳嗽、腹痛、二便异常、胸闷、胸痛、头晕、烦躁、高热、纳差、呕吐等五脏六腑的证候。 病因病位病程病情临床特点舌象脉象 外感六淫浅表短轻发热恶寒同见无变化浮 表证入里脏腑较长较重发热恶寒分见有变化沉

2、掌握形成寒证的原因,寒证和热症的区别: 寒证的形成原因:外感阴寒邪气;过服生冷寒凉,阴寒内盛;内伤久病,阳气耗伤,阴气偏盛 区别:寒证——机体机能活动抑制或衰退的证候 热证——机体机能活动亢进的证候 3、掌握虚证的含义、虚证的成因、阳虚证的主要证候:虚证:正气亏虚,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 虚证的成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生化不足;久病失治、误治→损伤正气;房事不节→耗损肾精元气 阳虚证:阳气不足的证候,“阳虚生外寒”:常畏寒喜暖,形寒肢冷,面色晄白,神疲乏力,自汗,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弱。 4、熟悉阴阳两纲和其他三对纲领的关系: 阴阳辨证是基本辨证大法,可概括其余六纲,是证候分类的总纲,也是辨证归类的最基本纲领。 表证、热证、实证→阳证里证、寒证、虚证→阴证

5、掌握实证与虚证的区别: 6、掌握寒热真假: “真”——与疾病内在本质相符的证候 “假”——与病理本质所反映的常规证候不相符的某些表现 寒热真假:当疾病发展到寒极或热极的时候,有时会出现与疾病本质相反的一些假象。 真热假寒:指内有真热而外见某些假寒的“热极似寒”证候,又称热极肢厥证,或阳盛格阴证。 特征:四肢厥冷,脉沉而有力,身寒不欲近衣被,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邪热炽盛,阳气郁闭于内而不能外达,致四肢厥冷,且热越盛肢厥越严重)

中医护理八纲辨证之表里

中医护理八纲辨证之表里 表里是说明病变部位深浅和病情轻重的两纲。一般地说,皮毛、肌肤和浅表的经属表;脏腑、血脉、骨髓及体内经络属里,表证,即病在肌表,病位浅而病情轻;里证即病在脏腑,病位深而病情重。 1)表证: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一般为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 机体后,邪留肌表,出现正气(卫气)拒邪的一系列症状,多为外感病初起阶段。 表证拥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和病情轻的特色。常有于外感热病的早期,如 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得病及其余感染性疾病的初起阶段。表证以发热恶寒(或 恶风),头痛,舌苔薄白,脉浮为基本证候,常兼见四肢关节及浑身肌肉酸痛, 鼻塞,咳嗽等症状。因为外邪有寒热之分,正气抗御外邪的能力有强弱不一样, 表证又分为表寒、表热、表虚、表实证。 表寒证以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痛苦显然,无汗,流清涕,口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浮紧为主证。寒邪束于肌表或腠理,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邪气 入侵体表经络,致卫气营血运转不畅,故头身肢体酸痛。正邪相争于表,故脉浮。 治则为辛温解表。 表热证以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喉痛苦,有汗,流浊涕,口渴。舌质稍 红,苔薄白不润,脉浮数为主证。邪正相争于表,故发热,恶寒。热邪犯卫,汗 孔失司,则汗外泄。热伤津而口渴。热邪在表,故脉浮数。治则为辛凉解表。 表虚证以表证而恶风,恶寒有汗。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而无力为主证。 体质素虚,卫阳不固,故恶风,汗出,脉浮而无力。治则为调解营卫,解肌发布。 表实证以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有力为主证。 邪盛正不衰、邪束肌表,正气抗邪,肌表汗孔固密,故发热恶寒而无汗,脉浮而有力。治则为辛温解表。 鉴别表寒证与表热证,是以恶寒发热的轻重和舌象脉象为依照。表寒证是恶 寒重发热轻,表热证是发热重恶寒轻,表寒证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表热证舌苔 薄白而不润,脉浮数。别的,风寒之邪能够郁而化热,由表寒证变为表热证,外邪 侵入肌表后简单入里化热,表寒证(或表热证)能够转变为里热证。 鉴别表虚证与表实证,联合病人体质,以有汗无汁为依照。表实证为表证而 无汗,年轻体壮者常见;表虚证为表证而有汗,年迈体弱或久病者常见。 2)里证:里证是与表证相对而言,是病位深于内(脏腑、气血、骨髓等) 的证候,里证的成因,大概有三种状况:一是表证进一步发展,表邪不解,内传 入里,入侵脏腑而成;二是外邪直接入侵内脏而发病,如腹部受凉或过食生冷等 原由可致里寒证;三是内伤七情、劳倦、饮食等要素,直接惹起考试,大网站收

中医护理学第八章辨证

第二篇中医护理基础理论 第八章辨证 【重点难点】 一、八纲辨证 八纲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种辨证纲领。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阴阳乂是八纲中的总纲。 (一)表里证候的辨证 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内外深浅和病势趋向的二个纲领。 1. 表证表证是指六淫、疫疥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卫气)抗邪所表现的轻浅证候。表证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具有起病急,病情轻,病程短的特点。临床表现为恶寒(或恶风)发热,头身疼痈,鼻塞流涕,喷嚏,咽喉痒或痈,微有咳嗽,舌苔薄白,脉浮。 2. 里证:里证泛指疾病深入于脏腑、气血、骨髓所表现的证候。里证多见外感病的中、后期阶段,或见于内伤杂病之中,具有病位较深、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基本特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其基本特征是没有新起恶寒发热,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 3. 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辨别表证和里证,主要是审察病证的寒热、舌象、脉象等变化。外感病中,恶寒发热同时并见者,届表证;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者, 届里证。表证多有头身疼痈及肺系的症状,脏腑症状不明显;而里证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表证舌苔少变化,里证舌苔多有变化。表证多见浮脉,里证多见沉脉或其他多种脉象。此外,辨别表证和里证还应结合起病的缓急、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等。 (二)寒热证候的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1. 寒证寒证是感受阴寒之邪,或阳虚阴盛所表现的证候。常见的临床表现有恶寒喜暖,面色白,肢冷倦卧,口淡不渴,或喜热饮,痰、涎、涕活稀,小便活长,大便稀浦,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 2. 热证热证是感受火热之邪,或阴虚阳亢,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 常见的临床表现有恶热喜冷,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口渴喜冷饮,痰、涕黄稠,吐

中医学基础——第十一单元 辩证

中医学基础——第十一单元辩证 细目一八纲辨证 八纲: 表、里; 寒、热; 虚、实; 阴、阳。 要点一表里辨证 (一)表证 临床表现:恶寒(或恶风)发热,苔薄,脉浮;或见鼻塞,流涕,打喷嚏,咽喉痒痛,头身疼痛,微有咳嗽、气喘等。 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 (二)里证 临床表现:里证的范围极为广泛,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舌红苔黄或苔白厚腻,脉沉 病位深、病因复杂、病程较长 (三)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四)表里同病 既有发热恶寒、无汗头痛等表证出现,同时又兼见便秘、尿赤等里证表现。 辨表里小结 要点二寒热辨证 (一)寒证:表寒、里寒、虚寒、实寒。 临床表现:恶寒或畏寒,喜暖,手足不温,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肢冷蜷卧,冷痛,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辨证要点:寒、清稀、白、脉紧或迟 (二)热证:表热、里热、虚热、实热。 临床表现:实热: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少津,脉数等; 虚热:口唇干燥,五心烦热,昼轻夜重,潮热盗汗,脉虚数等。 辨证要点: 实热:热、红、黄、数 虚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虚数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鉴别项目寒证热证 寒热恶寒喜温恶热喜凉

四肢冷热 大便稀溏秘结 小便清长短赤 舌象舌淡苔白润舌红苔黄 脉象迟或紧数 (四)寒热真假 1.真热假寒:热极肢厥证、阳盛格阴证。 寒:四肢厥冷,甚或寒战,神识昏沉,面色紫暗,脉沉迟; 热:高热,胸腹灼热,口鼻气灼息粗,口渴饮冷,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干,脉数有力。 辨证要点:胸腹灼热、四肢厥冷 2.真寒假热:阴盛格阳证 热:自觉烘热,面色浮红如妆,神躁不宁,口渴咽痛,脉象浮大; 寒:胸腹无灼热,下肢厥冷,小便清长,口虽渴但不欲饮,咽虽痛但不红肿,疲乏无力,脉虽浮大但按之无力,面色虽时有潮红,但并非满面红赤等。 辨证要点:胸腹无灼热,自觉烘热,面红如妆 寒热辨证小结 要点三虚实辨证 (―)实证 临床表现:高热面赤,烦躁,甚至神昏谵语,渴喜冷饮,痰多气粗,腹痛拒按,肿块坚硬,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脉大滑实等。 (二)虚证 临床表现:精神萎靡,面色无华,身倦乏力,气短自汗,大便滑脱,小便频数,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或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午后颧红,舌红少苔,脉细而数等。 (三)实证与虛证的鉴别要点 鉴别项目虚证实证 病程长(久病〉短(新病〉 声息声低息微声高气粗 疼痛喜按拒按 舌象苔少或无苔苔厚腻 脉象无力有力 (四)虚实真假 1.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 虚:神情默默,身体倦怠,大便下利,脉沉细或伏。 实:语时多声高气粗;身体倦怠,但稍动反感舒适;大便下利,但得泄而反快;脉沉细,但按之有力。 辨证要点:身体倦怠,大便下利,脉按之有力。 2.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 实:腹部胀满、腹痛、脉弦

中医辩证表格大全(一查便知症)

中医辩证表格大全(一查便知症) 表证和里证鉴别要点:主要审查寒热、舌象、脉象。 鉴别项寒热舌象脉象 表证发热恶寒并重舌苔少变化脉浮 里证 发热不恶寒 或但寒不热 舌苔多变化脉沉 寒证和热证鉴别要点:主要审查寒热、渴否、二便、舌象、脉象。鉴别项寒证热证 寒热恶寒喜热恶热喜冷 口渴不渴渴喜冷饮 面色白红赤 四肢冷热 二便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舌象舌淡,苔白腻舌红,苔黄脉象迟或紧数 虚证和实证鉴别要点:同一症状,多有虚实之分。 鉴别项虚证实证 气肺气虚气喘息短,自汗言语无力肺气实胸痞头眩,痰多气壅不得卧中气虚 四末微冷,腹胀时减, 痛而喜按不欲食,便溏泻 胃气实 中满,嘈杂,懊憹嗳腐吞酸, 呕吐呃逆 肠气实 腹胀满,绕脐痛,大便秘结, 或下利赤白,潮热谵语 元气虚 多虚阳上浮,颧嫩红带白, 耳鸣虚聋,头晕心跳, 或两手发战,或气不接续 肝气实头痛目眩 血血虚唇淡面白,心烦不寐, 精神衰弱,津液不足, 夜热盗汗,筋惕肉瞤, 甚则手足瘛疭 血瘀 特点:痛处不移或大便色黑 腠理:局部青肿疼痛 经络:身痛筋挛

上焦:胸膈肩膊刺痛中焦:脘腹窜痛 下焦:小腹胀满刺痛 五脏 心虚多悲心实神志失常,喜笑不休肝虚目无所见,或阴囊缩筋挛,善恐肝实两胁少腹痛,多怒 脾虚 四肢不用,饮食不化, 腹痞满,善忧 脾实腹胀满便秘,身肿 肺虚少气息微皮毛不泽肺实气逆喘咳 肾虚 头昏眼花,腰酸痿厥,大便虚秘 小便失禁或不通遗精,五更泄泻 肾实下焦壅闭,或痛或胀阴证和阳证鉴别要点:需从望、闻、问、切诸方面逐一比较。 鉴别项阴证阳证 望面色苍白或暗淡,身重蜷卧倦怠 无力,萎蘼不振,舌质淡而胖 嫩,舌苔润滑 面色潮红或通红,身热喜凉,狂躁不 安,口唇燥裂舌质红绛,苔色黄或老 黄甚则燥裂,或黑而生芒刺 闻语声低微,静而少言,呼吸怯 弱,气短 语声壮厉,烦而多言,呼吸气粗,喘 促痰鸣,狂言叫骂 问大便气腥臭,饮食减少,口中无 味,不烦不渴,或喜热饮,小便 清长或短少 大便或硬或秘,或有奇臭恶食,口 干,烦渴引饮,小便短赤 切 腹痛喜按,身寒足冷,脉象沉微 细涩迟弱无力 腹痛拒按,身热足暖,脉象浮洪数大 滑实而有力 肺气虚证、肺阴虚证鉴别诊断。 证候相同 症状 不同症状 喘、痰其他表现舌脉 肺气虚 咳喘气喘无力,痰清稀气短无力,声低,自汗舌淡苔白虚 肺阴虚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红少津细数 风寒犯肺证与风寒表证的鉴别 风寒犯肺证与风寒表证的临床表现很相近似,但辨证要点各有侧 重。 风寒犯肺证与风寒表证的临床表现很相近似,但辨证要点各有侧 重。前者以咳嗽为主症,兼见风寒表证,且表证一般较轻;后者,以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八纲之表里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八纲之表里 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一对纲领。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躯壳与内脏而言,躯壳为表,内脏为里;就脏与腑而言,腑为表,脏为里;就经络与脏腑而言,经络为表,脏腑为里等等。从病势深浅论,外感病者,病邪入里一层,病深一层;出表一层,病轻一层。这种相对概念的认识,在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中尤为重要。以上是广义之表里概念。狭义的表里,是指身体的皮毛、肌腠、经络为外,这些部位受邪,属于表证;脏腑、气血、骨髓为内,这些部位发病,统属里证。表里辨证,在外感病辨证中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察知病情的轻重,明确病变部位的深浅,预测病理变化的趋势。表证病浅而轻,里证病深而重。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表为病退。了解病的轻重进退,就能掌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取得治疗上的主动权,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一、表证 表证是指六淫疫疠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征候。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一般起病急,病程短。表证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外感时邪,表证是由邪气入侵人体所引起。二是邪病轻,表证的病位在皮毛肌腠,病轻易治。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兼有鼻塞、流涕、咳嗽、喷嚏、咽喉痒痛等证。 【理候分析】由于六淫邪气客于肌表,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郁

而发热。卫气受遏,失去温养肌表的功能。肌表得不到正常的温煦,故见恶寒。邪气郁滞经络,使气血流行不畅,致头身疼痛。肺主皮毛,鼻为肺窍,邪气从皮毛、口鼻而入肺,肺系皆受邪气,肺气失宣,故鼻塞、流涕、咳嗽。喷嚏、咽喉痒痛诸证常常并见。邪气在表,未伤及里,故舌苔可无变化,仍以薄白为主。正气奋起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浮。 二、里证 里证是疾病深在于里(脏腑、气血、骨髓)的一类证候。它与表征相对而言。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或内伤疾病。里证的成因,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表邪内传入里,侵犯脏腑所致;二是外邪直接侵犯脏腑而成;三是七情刺激,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等因素,损伤脏腑,引起功能失调,气血逆乱而致病。里证的范围甚广,除了表证以外,其它疾病都可以说是里证。里证的特点也可归纳为二点。一是病位深在。二是里证的病情一般较重。 【临床表现】里证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症状繁多,常以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的形式出现:壮热恶热或微热潮热,烦躁神昏,口渴引饮,或畏寒肢冷,倦卧神疲,口淡多涎。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腹痛呕恶,苔厚脉沉。 【证候分析】以上所列仅是寒热虚实各里证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症脉。就热型与寒象看,里证当是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热可以是壮热恶热。微热潮热。壮热恶热是热邪入里,里热炽盛所致。微热潮热常见于内伤阴虚,虚火上炎。寒象表现为畏寒,得衣被可以缓解,

中医表里概念辨析

中医表里概念辨析 1、中医指病在浅表和病邪入里或病在内脏的症候。 “表里:是辨别病位外内浅深的一对纲领。表与里是相对的概念,如躯壳与脏腑相对而言,躯壳为表,脏腑为里;脏与腑相对而言,腑属表,脏属里;经络与脏腑相对而言,经络属表,脏腑属里;经络中三阳经与三阴经相对而言,三阳经属表,三阴经属里;皮肤与筋骨相对而言,皮肤为表,筋骨为里等。因此,对于病位的外内浅深,都不可作绝对地理解。”--百度百科 这里需要提出的是,表里概念虽然是相对而言的,但在具体操作时一定是确切的。比如,所谓藏府相对的表里阴阳,并不能成为治法的操作依据,如藏阴府阳不代表患病即是阴病与阳病的对应;藏内府外,并不代表里病和表病的对应,经脉三阳三阴的表里阴阳,仅仅是部位的不同、俯仰作用的不同、方向的不同,治法上并不存在差异。而真正能用的表里概念只剩下:躯壳与藏府的表里、亦即外为经脉内为藏府的表里关系,表里定位必须是整体对举,存在唯一性和确定性,不可以用某些局部对举来偷换概念,这样对于临床不仅无用,反而陷入混乱。 2、八纲概念下的表里: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是一对相对的概念。狭义的表里,是指身体的皮毛、肤腠、经络为外;脏腑、骨髓为内。外有病属表,内有病属里。从病势深浅上讲,表证病浅而轻,里证病深而重;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表为病退。表里辨证适用于外感病,可察知病情的轻重深浅及病势趋向。”(百度百科。)八纲的定义存在极大的问题。八纲之阴阳作为总纲是不成立的。表里、寒热、虚实,都不是阴阳范畴下的子集,而要确定辨证结果的阴病阳病命名,必须首先通过寒热虚实表里等要素,才能确定阴阳六病,因此,阴阳既非必要条件,也非充分条件,而仅仅是六要素之后的命名方式。而这个命名方式,实际上并不是非用不可。没有阴阳的

中医学 “八纲辨证”——表里辨证

中医学“八纲辨证”——表里辨证 一、表里辨证 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外内、浅深的两个纲领。表与里是相对的概念,如皮肤与筋骨相对而言,皮肤属表,筋骨属里;脏与腑相对而言,腑属表,脏属里;经络与脏腑相对而言,经络属表,脏腑属里;经络中三阳经与三阴经相对而言,三阳经属表,三阴经属里等。一般而论,身体的皮毛、肌在外,属表;血脉、骨髓、脏腑在内,属里。但是临床辨证时,一般把外邪侵犯肌表,病位浅者,称为表证;病在脏腑,病位深者,称为里证。表、里证的辨别主要以临床表现为依据,不能把表、里简单地理解为固定的解剖部位。 二、表证 表证是指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初期阶段,正气抗邪于肌表,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证。 1.证候表现:新起恶风寒,或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微有咳嗽、气喘,舌淡红,苔薄,脉浮。 2.证候分析:外邪袭表,正邪相争,阻遏卫气的宣发、温煦功能,故见恶寒发热;外邪束表,经气郁滞不畅,不通则痛,故有头身疼痛;肺主皮毛,鼻为肺窍,皮毛受邪,内应于肺,鼻咽不利,故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肺气失宣,故微有咳嗽、气喘;病邪在表,尚未入里,舌象没有明显变化,故舌淡红,苔薄;正邪相争于表,脉气鼓动于外,故脉浮。

因外邪有六淫、疫疠的不同,所以表证的临床表现可有差别,一般以新起恶寒,或恶寒发热并见,脉浮,脏腑症状不明显为共同特征。表证见于外感病初期,具有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的特点。表证是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不能简单地将表证理解为就是皮肤等浅表部位的病变,也不能机械地以为皮毛的病变就定是表证 三、里证 里证是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以脏腑受损或功能失调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1.证候表现:里证的范围极为广泛,其表现多种多样,概而言之,凡非表证(及半表半里证)的特定证,一般都属里证的范畴。其表现特征是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 2.证候分析:形成里证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外邪袭表,表证不解,病邪传里,形成里证;二是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部位,即所谓“直中”为病;三是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气血,或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出现各种证。 里证可见于外感疾病的中、后期阶段,或内伤疾病。不同的里证,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故很难用几个症状或体征全面概括,但其基本特征一般是病情较重、病位较深、病程较长。里证的病位虽然同属于“里”,但仍有浅深之别,一般病变在腑、在上、在气者,较为轻浅;病变在脏、在下、在血者,较为深重。 四、半表半里证

中医辨证论治治疗表里虚实的不同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治疗表里虚实的不同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重要的特色之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辨证论治中,虚实是一个重要的辨证方向,不同的辨证方法会 用于治疗虚实不同的情况。 一、虚的辨证方法 1. 补益法:针对虚弱的体质或者病情,通过中药的补益作用来提高 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常用的药物包括人参、黄芪、党参等,可 以通过煎煮、炮制等方式制作成药膏、汤剂等形式给予患者。 2. 温补法:针对虚寒的体质或者病情,通过温热的中药来调理体内 的寒凉。常用的药物包括附子、肉桂、生姜等,可以通过煎汤、泡酒 等方式制作给予患者。 3. 补肾法:针对肾虚的病状,通过中药的滋补作用来调理肾脏功能。常用的药物包括淮山、枸杞子、熟地等,可以制作成药膏、汤剂等形 式给予患者。 二、实的辨证方法 1. 清热法:针对实热的病情,通过中药的清热作用来解除炎症和毒素。常用的药物包括黄连、黄芩、连翘等,可以通过煎煮、代茶等方 式给予患者。

2. 寒凉解毒法:针对实寒的病情,通过中药的寒凉作用来减轻炎症 和毒素。常用的药物包括板蓝根、芦根、连翘等,可以通过煎汤、浸 液等方式给予患者。 3. 消散法:针对湿热的病情,通过中药的利尿作用来减少体内湿气。常用的药物包括茯苓、车前子、薏苡仁等,可以制作成药膏、清茶等 形式给予患者。 除了以上的虚实辨证方法,中医还常常结合针灸、艾灸、推拿等物 理疗法,并结合饮食调理、按摩保健等综合调理方式来辅助治疗。这 些方法在缓解症状、平衡阴阳、促进康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总结起来,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表里虚实的不同方法主要包括补益法、温补法、补肾法、清热法、寒凉解毒法和消散法。针对患者的具 体病情和体质,中医医生会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进行治疗,以达到平衡 阴阳、调理人体机能的目的。中医辨证论治所具有的综合调理优势, 有助于促进病情的康复,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中医辨证论治虚实不同方法能够得到广大读者的 认可,并对于中医治疗有所了解和认知。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对于治疗疾病、保健养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中医的学习和推广,为人们的健康做出更多的 贡献。

中医表里概念辨析

中医表里概念辨析 中医学是中国独特而丰富的传统医学体系。它以表里辨证为核心理论,用以诊断和治疗疾病。表里,在中医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与疾病的发展过程和病因病机密切相关。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中医 表里概念进行辨析,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理论框架。 表证,是指疾病的外部表现和病理变化。中医认为,疾病的表现常 常是由内脏病变引起的。比如,头痛、咳嗽、发热等常见症状就是表证。表证是中医师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因为它可以通过直接观 察和问询病人获得。 表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表证常常是突出病情的表现,往往一 开始就出现。其次,表证通常是比较明显的症状,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第三,表证一般是临床上比较容易诊断的,因为它可以通过常规 检查和临床观察获得。 与表证相对应的是里证,也称为内证。里证是指疾病的内在本质和 根源。中医认为,疾病的发展过程往往从表证开始,逐渐发展到里证。因此,里证往往比表证更具潜伏性和隐蔽性。里证需要通过深入观察 和细致分析才能发现。 里证的特点有以下几点:首先,里证是疾病的本质和根源,往往是 导致表证出现的原因。其次,里证常常是慢性病的主要表现,发展较 为缓慢。第三,里证通常需要通过综合分析和辨证施治来进行诊断和 治疗。

在中医学中,表里辨证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它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分析疾病的发展过程和病因病机,从而确定疾病的表里属性。表里辨证有助于中医师诊断疾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表里辨证的关键是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具体来说,观察病人的舌苔、脉搏、面色等,以了解疾病的表现和内在本质。此外,中医师还需要与病人进行详细的访谈,了解其病史、家族史、生活习惯等,以获取更多的诊断信息。 在实践过程中,中医师还会运用中医经典文献中的辨证方法,如望闻问切,进行综合分析和辨证施治。通过对病人整体状态的观察和分析,中医师可以准确判断病人的表里属性,从而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总的来说,中医表里概念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证是疾病的外部表现,是疾病的突出症状;里证是疾病的内在本质,是导致表证出现的原因。通过对表证和里证的辨析,中医师可以准确诊断疾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中医表里辨证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表里的辨证方法与表里证的治法

表里的辨证方法与表里证的治法 表里不但是伤寒、温病病位内外、浅深的标志,而且是内伤诸病病位内外、浅深,以及病势转变的标志,所以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中,不但以大量篇幅阐述了表里证的表现,而且以大量篇幅阐述了表里的具体使用方法,后世医家以辨证总纲的形式确定其为内伤、外感诸证的总纲之一。 那么我们怎么确定病位的表里和应用这一概念去进行治疗呢? 我们认为: 一、表里的辨证方法 主要有三条: 1.是抓症状法不管是外感,还是内伤,只要是病位在皮毛,在太阳经,在肺经,并具有这些病位症状的,都称为表证。例如《伤寒论》所称之“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恶寒”证,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所称之“风温证,身热畏风,头痛咳嗽”证。至若病位深在,在气血,在脏腑,在骨髓者,总称为里证。如张介宾《景岳全书》之“里证者,病之在内在脏也。凡病自内生,则或因七情,或因劳倦,或因饮食所伤,或为酒色所困,皆为里证”若始为表证,而后出现在内,在脏腑症状者,则为由表人里证,《伤寒沦》说:“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澉然者,是转属阳明也。”若始为里证,而后出现在表,在经症状者,则为由里出表,《温疫论》云:“里证下后,脉浮

而微数,身微热,神思或不爽,此邪热浮于肌表。”一般来讲,若由表人里者,为由轻转重,若由里出于表者,为由重转轻。 2.是抓脉象法不管是外感,还是内伤,只要是脉见浮的,均称为表证,脉沉的均称为里证。正如《伤寒论》所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外感温病篇》:“风温证……脉浮数……邪在表也。”《濒湖脉学》:“脉沉主里。”《医学心悟》:“一病之表里……脉息浮,此表也…… 脉息沉,此里也。” 3.是抓舌象一般来讲,表证不会引起舌质的变化,舌质颜色发生变化时则为五脏发病,而舌苔的厚薄则往往是在表,在里,或由表人里,或由里出表的标志。正如邓铁涛先生所编之《中医诊断学》中所指出的那样:“其实无论外感、内伤,察其苔之厚薄,足以了解邪气之深浅轻重。如苔薄多为疾病初起,邪气尚浅,病位在表;苔厚则属病邪人里,病位较深,邪气较重;舌绛为热入营血,病位更深,病情更重。” 二、表里证的治法 表里证的治法主要的就一句话:即在表者当解表,在里者当治里。即是说,不管是外感,还是内伤,只要是病在表者,即应采用解表法,只要是病在里者即采用治里法,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也就是说不管是外感病中的伤寒、温病,还是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只要是病邪在表的,都可应用中药中的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白芷、藁本、苍耳子、葱白,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

中医表里概念辨析

中医表里概念辨析(总6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中医表里概念辨析 中医表里概念辨析经典经方医学网论坛首发 1、中医指病在浅表和病邪入里或病在内脏的症候。 表里:是辨别病位外内浅深的一对纲领。表与里是相对的概念,如躯壳与脏腑相对而言,躯壳为表,脏腑为里;脏与腑相对而言,腑属表,脏属里;经络与脏腑相对而言,经络属表,脏腑属里;经络中三阳经与三阴经相对而言,三阳经属表,三阴经属里;皮肤与筋骨相对而言,皮肤为表,筋骨为里等。因此,对于病位的外内浅深,都不可作绝对地理解。 这里需要提出的是,表里概念虽然是相对而言的,但在具体操作时一定是确切的。比如,所谓藏府相对的表里阴阳,并不能成为治法的操作依据,如藏阴府阳不代表患病即是阴病与阳病的对应;藏内府外,并不代表里病和表病的对应,经脉三阳三阴的表里阴阳,仅仅是部位的不同、俯仰作用的不同、方向的不同,治法上并不存在差异。而真正能用的表里概念只剩下:躯壳与藏府的表里、亦即外为经脉内为藏府的表里关系,表里定位必须是整体对举,存在唯一性和确定性,不可以用某些局部对举来偷换概念,这样对于临床不仅无用,反而陷入混乱。

2、八纲概念下的表里: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是一对相对的概念。狭义的表里,是指身体的皮毛、肤腠、经络为外;脏腑、骨髓为内。外有病属表,内有病属里。从病势深浅上讲,表证病浅而轻,里证病深而重;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表为病退。表里辨证适用于外感病,可察知病情的轻重深浅及病势趋向。 八纲的定义存在极大的问题。八纲之阴阳作为总纲是不成立的。表里、寒热、虚实,都不是阴阳范畴下的子集,而要确定辨证结果的阴病阳病命名,必须首先通过寒热虚实表里等要素,才能确定阴阳六病,因此,阴阳既非必要条件,也非充分条件,而仅仅是六要素之后的命名方式。而这个命名方式,实际上并不是非用不可。没有阴阳的概念,丝毫不会影响操作,因为中医经典经方治疗,无非是班固曰: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致水火之齐,寒温、表里、补泻(虚实),都不对应阴阳,而只有当其编织完成,才可能以阴阳命名,一个命名方式,被置于至高地位,与买椟还珠,相去几何 3、表里概念之下的对应治法是如何被篡改为阴阳的 千金:王叔和曰: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阴盛阳虚,下之则死,汗之则愈。夫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然则桂枝下咽,

跟我学中医爷爷的心脏病——表里辨证显奇效

跟我学中医爷爷的心脏病——表里辨证显奇效 本文为《跟我学中医》专栏第249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每天学一点,健康生活常相伴! 曾记得以前上课,老师给我们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位老爷爷自觉心慌胸闷半月余,自行到西医院看病,医生做了大量心脏方面的检查,并没有发现任何异常,服用改善心血管供血不足的药物后症状有所缓解,但仍反反复复,最后不得不求助中医。 中医师:“你最近大便怎么样?” 老爷爷:“前几天晚上被子没有盖好,肚子受凉了,肚子隐隐作痛,每天大便三四次,拉的是稀便,拉完后总是觉得心里空空的。” 中医师:“你这个按照中医的说法,就是小肠受寒,属于里寒证,吃点附子理中丸就好了,平时吃点桂圆之类的温补食物。” 果然,一周后老爷爷的大便的就正常了,心也不慌了,西医开的治疗心血管的药物一个也没有吃。为什么心脏不舒服要问大便呢?为什么建议要长期服用药物的病患,就这么简单的痊愈了呢?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下什么是表里辨证。 表里是表示病邪侵犯人体的部位和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一般的说,病邪侵犯肌表而病位浅者属于表证;病邪在脏腑而病位深者属于里证。我们中医临床中把表里辨证简单的分为三种类型,表证,里证以及半表半里证。 表证 《景岳全书》有言:“表证者,邪之自外而入者也。”表证是指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入侵机体后出现的症状,多为外感病初期阶段。表证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和病情轻的特点。临床表现以发热、恶风寒、舌苔薄白、脉浮等症状为主,也常有头身疼痛、鼻塞、喘咳等表现。 里证 里证,是相对于表证而言,表示病位在脏腑,病势比较深。里证的成因,大概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表证进一步发展,表邪不解,

表里、寒热、虚实,中医的辩证都在这里了中医入门系列(26)

表里、寒热、虚实,中医的辩证都在这里了中医入门系列 (26) 每一个病,都有错综复杂的症状,要找到它的关键,掌握它的主要方面,必须懂得运用 八纲。八纲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辩证的纲领,其中阴阳尤为纲领的纲领。 表里、寒热、虚实,实际上是阴阳的演绎,亦称六变,它指示了病变所在的部位,病情 的征象和邪正消长的变化。所以根据八纲来观察证候的全部情况,加以分析归纳,不难 得出诊断结论。关于阴阳方面已在第一章叙述,兹再就六变的意义,说明如下: 1.表里:表是外,里是内。从人体的内外来说,表是体表,包括皮肤、肌肉等组织;里 是指内脏,包括脏、腑和脑等器官。因此病邪侵犯人体所出现的症状,如恶寒、发热、 头痛、项强、身疼,四肢酸软,以及有汗、无汗等,症属于体表者均为表证;神昏烦躁, 口渴胸闷,呕吐泄泻,腹痛腹胀等,症属于体内者均为里证。

风、寒等六淫之邪侵犯人体,首先伤于皮毛、经络,概称表证。因喜怒七情或饮食劳倦 所引起的病,多自内生,故概称里证。这是辨别表里的概况。但表邪可以内传进入脏腑, 则其所现的症状又为里证了。也有表邪虽已内传面尚未到里,称为半表半里证了。表邪 内传而表证仍在,称为表里同病。病邪由表入里,便是从外到内,在病为重为逆,例如 伤寒病初起,寒热,头项强痛,都是邪在于表的症状;如果发热不退,症见口苦呕恶, 或心胸满闷,或小溲短赤等,变知邪有入里的趋势;如见状热口渴、烦躁谵语,或腹痛 便闭,或大便泄泻,则明显地表示邪已入里。相对的,里证也有从里出表,在病为轻为 顺,例如麻疹、斑疹,初起身热烦躁,咳嗽胸闷,等到皮肤出现红疹,病情便逐渐松弛 了。因此,临症上分辨表里证,更重要的是注意其转变倾向。 2.寒热:寒的症状为口不作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恶风恶寒,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苍白,舌苔白滑,脉迟。热的症状为口渴饮凉,潮热,烦躁,小便短黄,大便闭结,面红目赤,舌苔黄糙,脉数等。这里可以看出病情的表现有寒和热两种不同的现象,辨别寒、热,就是决定用药或温或凉的一个关键。

中医八纲辨证汇总: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中医八纲辨证汇总: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中医辨证中最主要部分,通过临床,为运用四诊,掌握病情,按照疾病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归纳,把已发现的证候分为八类(八纲),各类全有它的代表性,用以确定疾病的属类,从而得出正确的诊断,再予处方、用药,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在内伤杂病里以脏腑辨证属纲领;在外感病中,伤寒部分用六经辨证方法;温病部分就要用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了. 疾病的发展一般直接影响机体的变化,所以症状、舌苔与脉象等都可以用八纲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病变的性质,病位的浅深,邪正的盛衰,以推断预后和转归. 当然八纲的运用并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互为因果,互有联系,依据正邪交争的情况总结出来的. 下面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四个辨证来说说:

一、阴阳辨证 阴阳,是一切事物本身存在的对立而统一的两个方面,在八纲中表、热、实为阳证;里、寒、虚是阴证.因此,阴阳实际上就是八纲中的总纲领.凡阳证病人多热多实;阴证病人多虚多寒了. 1、阴证 从望诊可以看出,病人面色暗淡,精神萎靡不振,疲倦无力,举动迟钝,喜锩卧,愿意安静,很少讲话,声音低微,怕冷,喜暖,四肢清冷,口淡,不欲饮水,大便溏软或稀,小便清长,舌苔白腻质淡体胖且嫩,脉象沉迟无力等都属阴证. 2、阳证 病人面色赤红,目光炯炯,高热口渴,举动轻捷,神烦着急,口唇焦干发裂,言语响亮有力,呼吸气粗,大便干燥味臭,小便赤热,舌质红绛,苔黄且厚,脉象浮洪滑数按之有力等,这都属于阳证. 二、表里辨证 表里是病变的部位浅深的概念,凡是六淫外邪侵犯人体,发病初期,外邪还在皮毛的为表证;外邪内传入里及病邪自内产生,都要算是里证. 1、表证 六淫伤人皮表,患者头痛怕冷,鼻塞涕多,体痛无汗(或有汗),大便尚正常,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或浮数等皆属表证. 2、里证 病变入里或病由内发的疾病全叫里证.外感内传入里,如伤寒阳明腑证,身热汗出,心烦,腹胀满拒按,大便干燥,谵语,脉实有力;或温病邪热内陷心包,神昏谵语,烦渴欲饮,脉洪大者;若由气血不足,五脏虚损及七情内伤的疾病全属里证. 三、寒热辨证 寒热,是突出表现在病情上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质.寒证,是机体受寒而致病的,多表现功能方面衰退;相反,若是受了热邪的多表现功能方面亢盛. 1、寒证 面色苍白,四肢冻冷,口不渴而饮热,疲倦无力,大便溏稀,小便清长,舌质淡苔滑润,脉象沉迟等.

中医眼科:辨证(辨阴阳虚实表里,辨风热湿痰,辨目病难易)

中医眼科:辨证(辨阴阳虚实表里,辨风热湿痰,辨目病难 易) 论目之病,各有其症,识症之法,不可不详。故曰:症侯不明,愚人迷路,经络不明,盲子夜行,可不慎乎!(《审视瑶函·识病辨症详明金玉赋》) 故宜先察部分形色[1],次辨虚实阴阳,更别浮沉[2],当知滑涩[2],看形色之难易,详根脚[3]之浅深。(《审视瑶函·识病辨症详明金玉赋》) 按:前条论述眼部识症的重要性,后条论述眼病辨证的方法。辨证首先要识症,辨证是识症的高级阶段。症状和体征的搜集,来自详细的问诊和检查。中医眼科辨证的基础是整体观点,根据这一原理,产生了许多辨证方法,如五轮辨证、内外障辨证、眼底辨证等。这些辨证方法的要点,是将眼部病变与机体功能的失调有机地联系。因此,临床上一是要掌握眼部病变的部位和特点,二是要把握全身相关的证候群。 【注释】 [1]部分形色:指五轮各部的形态和颜色。 [2]浮沉、滑涩:指翳障部位的浅深和形态的光滑与否。 [3]根脚:指病变的基底部。 五轮辨证 大约轮标也,脏本也。轮之有证,由脏之不平所致,未有标现证而本不病者。(《审视瑶函·五轮不可忽论》) 夫目之有轮,各应乎脏,脏有所病,必现于轮,势必然也。肝有病则发于风轮,肺有病则发于气轮,心有病则发于血轮,肾有病则发于水轮,脾有病则发于肉轮。(《审视瑶函·五轮不可忽论》)按:五轮辨证的核心理论是轮脏相应。根据五轮见证及其相互影响,判断脏腑病变及其生克乘侮关系,从而指导治疗。然而五轮辨证最忌机械地运用,应和其他辨证方法有机地结合。 肺盛兮白膜肿起,肝盛兮风轮泛高。(《审视瑶函·识病辨症详明

金玉赋》) 按:热胜则肿,根据五轮各部的肿胀,诊断邪热属于何脏,这是五轮辨证的基本格局。 赤膜侵睛[1]火郁肝,白膜侵睛[2]金凌[3]木。(《审视瑶函·识病辨症详明金玉赋》) 按:赤膜侵睛与白膜侵睛均是由气轮影响风轮的病变。前者因赤膜为火色,辨证为火邪郁于肝经。后者因白色为金色,辨证为肺热传于肝经(金乘木)。故五轮之间的传变,不能简单的用五行生克乘侮关系来辨证,而要结合病变形色的辨证。 似胭脂[4],血热妄侵白睛赤。白珠俱青[5],肝邪蒸逼气轮蓝。(《审视瑶函·识病辨症详明金玉赋》) 按:色似胭脂、白珠俱青二症皆见于气轮,但前者为血热妄行,溢于络外,虽病位在气轮,其因非皆肺热所致。后者病位同样在气轮,青为木色,因金气不足,木气相侮(反克),为肝热迫蒸。此二例,同样说明运用五轮辨证不能机械,要结合其他辨证方法。 【注释】 [1]赤膜侵睛:病症名,相当于角膜血管翳。 [2]白膜侵睛:病症名,相当于硬化性角膜炎。 [3]凌:侵犯。 [4]色似胭脂:病症名,相当于球结膜下出血。 [5]白珠俱青:病证名,相当于蓝巩膜。 辨虚实、阴阳、经络 是以肝胆亏弱目始病,脏腑火盛珠方痛。赤而且痛火邪实,赤昏不痛火邪虚。故肿痛涩而目红紫,邪气之实。不肿不痛而目微红,血气之虚。大眦赤者心之实,小眦赤者心之虚。(《审视瑶函·识病辨症详明金玉赋》) 按:本条根据目赤是否伴肿痛而辨别实火、虚火,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虚火亦能致目痛(后面有关条文将进一步论述)。从大、小眦赤的部位来辨别心经实火、虚火,过于机械,应结合眼部其他证状及全身见症综合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