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寒证的治疗原则

表寒证的治疗原则

表寒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其特点是寒邪侵袭表层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治疗表寒证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下面将从多个方面介绍表寒证的治疗原则。

一、辨证施治

中医学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年龄、性别、季节和地域等因素,结合其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对于表寒证来说,应该根据患者是否有发热、恶风、头痛等不同的临床表现进行辨证施治。

二、祛寒为主

表寒证是由于寒邪侵袭导致的,因此治疗时应以祛寒为主。可以采用温阳散寒法或温里化冷法等方法来达到祛寒的目的。其中温阳散寒法包括服用温阳之品如桂枝汤、理中汤等;外用温灸、艾灸等;饮食上宜食用暖性食物如姜汤、羊肉汤等。温里化冷法则是通过服用温中之品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来达到祛寒的目的。

三、辅以解表

除了祛寒外,表寒证还需要辅以解表。解表的方法包括汗出法、发散风寒法等。其中汗出法适用于患者有发热、恶风等症状时,可以采用桂枝汤或麻黄汤等进行治疗;发散风寒法则适用于患者有头痛、身痛等症状时,可以采用荆防败毒散或葛根芩连汤等进行治疗。

四、平衡阴阳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表寒证时也需要注意平衡阴阳。对于阳虚体质的患者,应该采用温阳散寒法;对于阴虚体质的患者,则应该采用滋阴散寒法。同时,在日常饮食中也应该注意调节阴阳平衡,例如多吃一些滋阴之品如龟苓膏、鸭肉等。

五、个体化治疗

不同的患者具有不同的体质、生活习惯和环境等因素,因此在治疗表寒证时也需要进行个体化治疗。例如对于老年人来说,应该采用温和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孕妇来说,则需要避免使用某些药物或方法,以免影响胎儿健康。

六、预防为主

中医学注重预防为主,因此在治疗表寒证时也需要注意预防。可以通过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保暖等方式来预防表寒证的

发生。同时,在饮食上也应该注意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食物,避免过食生冷之品。

七、综合施治

治疗表寒证需要综合施治,即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治疗。例如可以采用中药和针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或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悦等。

总之,表寒证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类型,其治疗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在治疗表寒证时需要注意祛寒为主、辅以解表、平衡阴阳、个体化治疗等原则,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注意预防为主,避免表寒证的发生。

表寒证的治疗原则

表寒证的治疗原则 表寒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其特点是寒邪侵袭表层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治疗表寒证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下面将从多个方面介绍表寒证的治疗原则。 一、辨证施治 中医学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年龄、性别、季节和地域等因素,结合其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对于表寒证来说,应该根据患者是否有发热、恶风、头痛等不同的临床表现进行辨证施治。 二、祛寒为主 表寒证是由于寒邪侵袭导致的,因此治疗时应以祛寒为主。可以采用温阳散寒法或温里化冷法等方法来达到祛寒的目的。其中温阳散寒法包括服用温阳之品如桂枝汤、理中汤等;外用温灸、艾灸等;饮食上宜食用暖性食物如姜汤、羊肉汤等。温里化冷法则是通过服用温中之品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来达到祛寒的目的。 三、辅以解表

除了祛寒外,表寒证还需要辅以解表。解表的方法包括汗出法、发散风寒法等。其中汗出法适用于患者有发热、恶风等症状时,可以采用桂枝汤或麻黄汤等进行治疗;发散风寒法则适用于患者有头痛、身痛等症状时,可以采用荆防败毒散或葛根芩连汤等进行治疗。 四、平衡阴阳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表寒证时也需要注意平衡阴阳。对于阳虚体质的患者,应该采用温阳散寒法;对于阴虚体质的患者,则应该采用滋阴散寒法。同时,在日常饮食中也应该注意调节阴阳平衡,例如多吃一些滋阴之品如龟苓膏、鸭肉等。 五、个体化治疗 不同的患者具有不同的体质、生活习惯和环境等因素,因此在治疗表寒证时也需要进行个体化治疗。例如对于老年人来说,应该采用温和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孕妇来说,则需要避免使用某些药物或方法,以免影响胎儿健康。 六、预防为主 中医学注重预防为主,因此在治疗表寒证时也需要注意预防。可以通过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保暖等方式来预防表寒证的

中医辨证之表里辩证

中医上所说的表与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般把体表肌肤经络划分为表,而相对应的脏腑筋骨划为里。因此,对于病位的外内浅深,都不可作绝对的理解。这是广义之表里概念。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说,外有病属表,病较轻浅;内有病属里,病较深重。从病势上看,外感病中病邪由表入里,是病渐增重为势进;病邪由里出表,是病渐减轻为势退。因此,治疗表病必须及时有效彻底,才会不至于让病情进一步内传于里,加重病情。只有明白了疾病的这一转化规律,我们才能在病情未转化之前阻止他进一步发生,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传的中医治疗大法。另一方面,如果治疗里病,我们也要告诉病人,里病的治疗要有一个由里到外,由重转轻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就彻底恢复,必须进过一段时间的机体调理恢复期。 表证 表证是六淫、疫疠、虫毒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卫气)抗邪所表现轻浅证候的概括。表证主要见于外感疾病初期阶段。表里辨证,在外感病辨证中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察知病情的轻重,明确病变部位的深浅,预测疾病变化的趋势。表证病浅而轻,里证病深而重。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表为病退。了解病的轻重进退,就能掌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取得治疗上的主动权,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从某种意义上说,伤寒六经病辨证、温病卫气营血证辨证,都可理解为是表里浅深轻重层次划分的辨证分类方法。 临床上表证一般具有起病急,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有感受外邪的特点。以恶或恶风、发热、头身疼痛、脉浮、苔薄白为主要表现,或见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等症。这些症状是由于外邪客于皮毛肌腠,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所致。虽临床表现可有差别,但一般以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的症

状不明显为共同特征。由于表证病位浅而病情轻,病性一般属实,故一般能较快治愈。若外邪不解,则可进一步内传,而成为半表半里证或里证。 由于六淫邪气客于肌表,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郁而发热。卫气受遏,失去温养肌表的功能。肌表得不到正常的温煦,故见恶寒。邪气郁滞经络,使气血流行不畅,致头身疼痛。肺主皮毛,鼻为肺窍,邪气从皮毛、口鼻而入肺,肺系皆受邪气,肺气失宣,故鼻塞、流涕、咳嗽。喷嚏、咽喉痒痛诸证常常并见。邪气在表,未伤及里,故舌苔可无变化,仍以薄白为主。正气奋起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浮。 证候类型 由于体质强弱不同,感受的邪气类别各异,轻重之别,所以表证的临床表现也很复杂,临床常见的表证有以下几种。 表寒证:以感受寒邪为主,故又称伤寒证。其特点是:恶寒重、微发热,无汗、头身痛,苔薄白而润,脉浮紧。治疗以麻黄汤为基础方加减变化。 伤风表证:以感受风邪为主,又称太阳中风证。其特点是:恶风、微发热,汗出,脉浮缓治疗以桂枝汤为基础方加减变化。 表热证(外感风热证):是感受湿热(风热)之邪,又称外感风热证,在温病学中属卫分证。其特点是发热重,微恶寒,口渴,咽痛,舌质正常或尖边稍红,苔薄白而干或苔薄微黄,脉浮数,临床治疗以银翘散,麻杏石甘汤,白虎汤等为基础方化裁。 里证 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里证与表证相对而言,可以说凡不是表证(及半表半里证)的特定证候,一般都可属

中医内科学(副高职称考试复习笔记)

中医内科学 第一章外感病症 感冒治疗原则:解表发汗,疏风宣肺;时行感冒多偏重于清热解毒风寒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风热证辛凉解表,宣肺清热一一银翘散暑湿证一一清暑祛湿解表一一新加香蕭饮表寒里热证一—解表清里,宣肺疏风一一双解汤气虚感冒——益气解表一一参苏饮加减阴虚感冒一一滋阴解表一一加减蔵蕤汤阳虚感冒——助阳解表——参附再造丸、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血虚感冒养血解表葱白七味 饮 外感发热治疗原则:采用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清泻脏腑、滋阴退热之法,清除邪热,调和脏腑 卫表证(风寒证)一一解表退热一一荆防败毒散卫表证(风热证)一一解表退热——银翘散肺热证一一清热解毒,宣肺化痰——麻杏石甘汤胃热证一一清胃解热一一白虎汤腑实证一一通腑泻热一一大承气汤胆热证——清热利胆——大柴胡汤脾胃湿热证一一清热利湿,健脾和胃——王氏连朴饮 大肠湿热证——清热利湿一一葛根苓连汤膀胱湿热证一一清利膀胱湿热——八正散和小柴胡汤湿阻 治疗原则:祛湿健脾湿困脾胃一一芳香化湿一一霍香正气散湿热中阻一—清热化湿一一王氏连朴饮脾虚湿滞——健脾化湿——香砂六君子汤痢疾 治疗原则:通涩清温,辨证论治;调气行血湿热痢一一清肠化湿,解毒,调气行血——芍药汤疫毒痢一一清热,解毒,凉血一一白头翁汤合

芍药汤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一一不换金正气散虚寒痢一一温 补脾胃,收涩附子理中汤或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休息、痢 --- 温中j青 肠,佐以调气化滞一一连理汤疟疾正疟一一驱邪截疟,和解表里一一柴胡截疟饮温疟一一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寒疟一一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柴胡桂枝干姜汤热瘴一一解毒除瘴,清热保津一一青蒿素合清瘴汤冷瘴一一解毒除瘴,芳化湿浊——青蒿素合不换金正气散劳疟一一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疟母一一软坚散结,祛瘀化痰一一鳖甲煎丸 第一章肺病证咳嗽 外感咳嗽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痰热郁肺一—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化痰止咳——黛蛤散合黄苓泻白散肺阴亏耗一一滋阴润肺,化痰止咳一一沙参麦冬汤哮病 治疗原则: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 发作期 寒哮—— -温肺散寒,化痰平喘一一射干麻黄汤热哮一—清热宣肺,化痰 定喘—— -定喘汤缓解期 肺虚-补肺固卫玉屏风冃攵 脾虚?健脾化痰——六君子汤肾虚——补肾摄纳一—金匮肾气丸或七

八纲证候间关系

八纲证候间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八纲辨证的概念 第二节八纲辨证的基本证候 第三节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第二节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有证候相兼、证候错杂、证候真假、证候转化等类型。 一、证候相兼 1、表寒证为寒邪侵袭肌表所表现的证候。 表寒证的临床表现: 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 脉浮紧,苔薄白润。 表寒证的治疗原则:辛温解表 2、表热证为温热病邪侵犯肌表的证候 表热证的临床表现: 发热,微恶风寒,口干微渴,汗出,头痛, 舌边尖红,脉浮数。 表热证的治疗原则:辛凉解表 3、里寒证与里热证 寒邪直中脏腑为里实寒证 机体阳气虚衰为里虚寒证 外邪传里化热,热邪直中脏腑为里实热证 阴液不足,阳热偏亢为里虚热证 4、表虚证与表实证 表虚证有两种: (1)感受风邪而致的表证:恶风、有汗,外感表虚 (2)肺脾气虚,卫表不固:常自汗、易感冒,内伤表虚

表虚与表实区别:表虚证汗出脉浮缓,表实证无汗脉浮紧。 5、里虚证与里实证 里虚证包含脏腑、气血、阴阳虚损,可分为虚寒和虚热 里实证指邪气内盛的证候,可分为实寒证和实热证 6、虚寒证与虚热证 虚寒证指阳气亏虚的表现,可见精神不振、少气懒言、面色黄白、畏寒肢冷、腹痛喜按、便溏、小便清长、舌淡白、脉沉迟无力或弱。 虚热证指阴液亏虚的表现,可见形体消瘦、口干咽燥、颧红、午后低热、盗汗、五心烦 热、舌红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7、实寒证实热证 实寒证指感受寒邪,阳气被遏的证候,可见恶寒喜暖、面色苍白、腹冷痛拒按,脉有力或紧。 实热证指阳热炽盛表现的证候,恶热喜凉、面红目赤、腹胀满拒按,脉洪数有力。 二、证候错杂 1、表里同病:即表证和里证在同一时期出现。 (1)初病既见表证又见里证(合病) (2)表证未解,又及于里(并病) (3)旧病未愈,又加新病 2、寒热错杂寒证和热证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 (1)上寒下热: 胃脘冷痛,呕吐清涎,为寒在胃; 尿频、尿痛,尿短赤,为热在膀胱。 (2)上热下寒: 胸中烦热,口臭欲呕,为胸中热; 腹痛喜按,大便溏薄,为胃中寒。 (3)表寒里热: 素有内热,又感外寒; 外寒传里化热而表寒未罢。

中医药学概论重点

中医药学概论重点 1.《黄帝内经》: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脉经》:西晋王叔与,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千金翼方》:唐,孙思邈。“三因学说”宋金元时期,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 2.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攻下派),李杲(补土派),朱丹溪(养阴派)。 3.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二、辨证论治 4.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的概括。它即代表相互关联而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可以说明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5.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阴阳消长;阴阳互根;阴阳转化。 6.五行的特性:木: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肃降、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动。 7.五行的生克乘侮:(1)生克与制化:A相生:是指金、木、水、火、土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与促进的关系。五行相生的规律与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B相克:是指金木水火土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关系。五行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金克木。C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事物间的协调平衡。(2)乘侮:是指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的不正常的相克现象。A相乘:是指五行相克太过为害。五行之间相乘的次序与相克同,既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有“太过”与“不及”两方面。B相侮:是指五行反克为害。五行之间相侮的次序与相克的次序相反,既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8.气的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二,是指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9.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0.气机的概念: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称作气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协调平衡称作“气极调畅”。若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平衡失调即为“气极失调”。 11.气机运行不畅,阻滞不通,成为“气滞”;气机升发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为“气陷”;气机下降不及或升发太过,成为“气逆”;气机失于外达而阻闭于内,称为“气闭”;气机失于内守而外泄,称为“气脱”。 12.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13.血的含义: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太阳病才有表证?错!六经皆有表证和里证!张胜兵伤寒论绝技分享!

太阳病才有表证?错!六经皆有表证和里证!张胜兵伤寒论绝 技分享! “张胜兵中医” 导语:很多初学伤寒论的人都错误的认为只有太阳经有表证,其实“表证非独太阳,六经皆有表证”。那么什么是表证?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表证呢?今天我们就讨论一下表证,尤其是伤寒表证,只有对表证深入理解了,对于后面的学习才能更加深入! 对于表证的理解,很多人一直局限于教科书,但是在很多情况上,疑难病症的产生都是最初的表证不解,引起了坏证、辨证,因此表证的鉴别是临床必备的。 提起表证,学过中医,尤其是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是不是脑海里会习惯性的浮现出了怕冷、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无汗、脉浮等症状,或者将感冒与表证相对应。 现在教科书将表证解释为:“表”是指肌表,表证是指病变部位在体表,病情较浅。表证的症状有。一般说来,可分为表寒证、表热证。 表寒证有怕冷、发热、无汗、鼻塞或流清鼻涕、口不渴、舌苔薄白; 表热证有发热、怕寒、有汗或无汗、口渴、咽红或咽喉肿痛、舌尖红等。 对于毕业于院校的我们,教科书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们最熟悉的中医思维方式,但是表证的含义不仅仅是如此。

《伤寒论》中的六经表证 太阳病表证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太阳主外”,[2]即太阳之气行于体表,具有卫外的功能,所以人体遭受外来之邪侵袭,太阳首当其冲,最易发生表证。《伤寒论》中表证主要包括中风和伤寒。太阳中风证以汗出、脉浮缓为特征,桂枝汤主之;太阳伤寒以疼痛、无汗、脉浮紧为特征,麻黄汤主之。 阳明病表证 阳明亦有表证。 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此阳明之表证也。二证全同太阳,而属之阳明者,不头项强痛故也。要知二方专为表邪而设,不为太阳而设。见麻黄证,即用麻黄汤;见桂枝证,即用桂枝汤,不必问其太阳阳明也。 189条“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脉浮在这里主表,紧主里实。口苦咽干,腹满微喘者,热传于里也,发热恶寒者,表仍未解也。这说明表里证同在,且里证未完全形成,故不可攻下,仍宜清里透表。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决》把阳明经表证编了一个歌诀,

中医的正治与反治

中医的正治与反治 1.正治的含义及内容 正治的含义:所谓正治,就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故又称“逆治”。逆,是指所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适用于疾病的本质与现象相一致的病证。正治的内容:由于疾病的性质有寒热虚实之别,所以正治法就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寒者热之:是指寒证出现寒象,用温热药治疗。如表寒证用辛温解表法,里寒证用温阳散寒法。 热者寒之:是指热证出现热象,用寒凉药治疗。如表热证用辛凉解表法,里热证用苦寒攻里法。 虚则补之:是指虚证出现虚象,用补益法治疗。如阳气虚证用温阳益气法,阴血虚证用滋阴养血法。 实则泻之:是指实证出现实象,用攻逐法治疗。如食滞用消导法,水饮停聚用逐水法,血瘀证用活血祛瘀法等。 2.反治的含义及内容 反治的含义:所谓反治,是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即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故又称“从治”。这种治法虽然顺从疾病的假象,事实上仍然是针对疾病本质的。所以反治法适用于疾病的本质与某些现象相反的病证。反治的内容:反治法用于临床,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四种方法。

热因热用:又称以热治热。指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内真寒外假热的证候。这种证候多见于阴寒内盛,阳气极衰,造成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情况。临床上既有下利清谷、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真寒之症,又反见身热、面赤等假热之象。其本质是寒,热象是假,所以可用热因热用的方法治疗。 寒因寒用:又称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内真热外假寒的证候。这种证候多见于热邪深伏于里,阻遏阳气不能外达。故既有高热、烦躁、神昏、口渴、舌红、脉数等真热之症,又反见四肢厥逆的假寒之象。因其本质为热,而假象为寒,故可用寒因寒用的方法治疗。 塞因塞用:又称以补开塞。指用补益的药物治疗闭塞不通的病证。适用于因为虚弱而出现闭塞不通症状的真虚假实证。这种证候多见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气机升降失常而致的虚痞、虚胀;或肾气虚、气化无力而致的小便点滴难下等病证,治当以补开塞。 通因通用:又称以通治通。即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食积、泻下不畅,或热结旁流,瘀血所致的崩漏,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等证。 由此可知,正治(逆治)是治疗疾病的一般常法;反治(从治)是治疗疾病常法以外的变法,是顺队疾病假象而治的治法。

针灸的治疗原则:清热与温寒

针灸的治疗原则:清热与温寒 清热与温寒也是针刺治疗中的两大法则,它是建立在补虚与泻实的基础上的。一般来说,清热多属于泻实,温寒多属于补虚。当然,热而虚者也可用补法,寒而实者亦可用泻法。 考针刺清热之法,《灵枢·热病》、《素问·刺热篇》等均有较全面的叙述,足为我们取法。关于温寒,虽无专篇论述,但散见于各篇者颇多。《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异法方宜论》说:“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均提示了温寒的治则。此外,如“热者疾之”、“寒者留之”,也说明了清热与温寒的针刺方法。 一、清热 清热泛指一切属于热证的治法,不仅仅指发热而言,因为发热不一定都属于热证,而热证不一定发热。热证多由外感温热之邪;或初为寒邪郁而化热;或七情过极、郁而化火;或饮食不节,积蓄成热;或房室劳倦,耗伤阴精,阴虚阳亢所致。针灸时,应分别为表热、里热、虚热等进行治疗。 (一)清表热 外感之邪,束于肌表,卫气失宣而成恶寒、发热、身痛、无汗或自汗等表证时,治宜解表,一般均取三阳经穴位。针刺亦有汗法,对于表证发热,有汗之机时,因势利导,用之颇验。《灵枢·寒热病》、《热病》等篇均有表证寒热的治法,可供参考。 (二)清里热 是指邪热在里,或热自内生而成的实热证。治法以清泄里热为主。《素问·刺热论》有较详的记载,论述了五脏热病的症状和针刺治疗的方法,总结其治疗规律,一般均为刺泻有病的脏腑所属经络及其表里相关的经络为主,再结合具体症状加减出入。这一法则为后世治疗里热病的根据。临床常见的里热证和针刺有较好疗效者有下列各种:(1)清肺热病(如急性气管炎、肺炎等):证见发热,咳嗽,咯吐黄脓痰或血痰,胸痛,舌苔黄腻等。应泻肺经的合穴、郄穴、经穴等。高热者属邪在阳明,故可兼泻手足阳明经穴,如荥穴、合穴。对

2.1,朱进忠再造散加减治疗阳虚表寒证感冒!!!

2.1,朱进忠再造散加减治疗阳虚表寒证感冒 上呼吸道感染——感冒 2.阳虚表寒, 当予补阳益气,反以解表祛邪 李××,男,45岁。 从战争年代始,即发现脘腹冷痛, 医诊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肠炎, 虽经中、西药物治疗多年,仍然反复发作。 近5年又出现反复感冒。尤其是近3年来,几乎每个月发作一次。每次发病时,除鼻塞喷嚏外,并见头痛,项脊强,恶寒发热,无汗。 此时若不治疗即常常拖延一月不愈, 若治疗即引起胃痛、腹痛,不能饮食。 此次发病已近一个月,仍然头痛,项脊强痛,恶寒发热,喷嚏鼻塞,脘腹冷痛,不能饮食。细察其证,除上述者外,并见疲乏无力,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指趾厥冷。 综合脉证,思之:仲景《伤寒论》云:“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医宗金鉴》云:“中气素虚,虽有表证亦不可汗之”。 上证之所以以解表之法不愈者乃未补其中焦耳。 又思本证除胃脘冷痛之外,并见手足厥冷,脉沉细无力之阳气俱损状,若但健中则不可,必脾肾阳气俱补方可。 再造散者,既补阳又益气,且微有解表之功,正如童养学《伤寒六书纂要辨疑》所说:“再造散,治头痛发热,项脊强,恶寒无汗,用发汗药二三剂,汗不出者,庸医不论时令,遂以麻黄重药及火劫取汗,误死者,多不知阳虚不能作汗,故有此症,名日无阳症。”

因拟再造散加减: 黄芪10克,党参10克, 附子10克, 桂枝10克,白芍10克,甘草3克,生姜3片,细辛1克,防风2克,羌活2克,川芎6克,服药3剂,诸证均解大半, 继服2剂,诸证消失, 其后每月服药3剂,共服9剂, 愈。

中医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原则 一、整体观念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临床治病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不但要重视局部,而且更要重视全局。在方法上,既可通过治疗局部而影响全身,又可通过治疗全身影响局部。中医治则能体现整体观念者举例如下: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一)调整阴阳 《内经》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调整阴阳从广义来说适用于治疗一切疾病。在具体运用上则有“盛则泻其有余、虚则补其不足”两个方面: “盛则泻其有余”,主要适用于因邪气实引起人体的阴阳偏胜。如阴邪盛,可出现“阴盛则寒”的寒证,其治则应是“寒则热之”,“治寒以热”,此时宜用温热性的阳药,来纠正阴之偏胜。反之,阳邪盛,可出现“阳盛则热'的热证,其治则应是”热则寒之“,”治热以寒“,此时宜用阴药纠正其阳之偏胜。 “虚则补其不足”,主要适用予因正气虚引起人体的阴阳偏衰。如阴虚阳盛,常是由于机体的阴分不足,引起虚火上炎而致的虚热证,治则应是滋阴清热,常用六昧地黄丸之类;阳虚阴盛,常是由于机体阳气不足,引起阴寒过盛而致的虚寒证,治则应是益阳消阴,常用金匮肾气丸之类。中医常把前者叫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后者叫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二)间接补泻 间接补泻就是把五行生克关系具体运用到临床的治疗法则,而“虚则补其母,实_则泻其子”就是这一法则的体现。 “虚则补其母”,即当某脏(子脏)虚弱时,除可以直接补益本脏外,还可间接补其“母脏”以治“子脏”之虚,有“母健子强”之意。如培土生金,滋水涵木,补火生土,益金生水,培木生火等,均属“虚则补其母”的范围。临床上,肺结核病人咳嗽胸痛、气短、食欲不振、体瘦、用培土生金(健脾益肺)法治之,往往获效。

表寒证的治疗原则

表寒证的治疗原则 什么是表寒证? 表寒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病症,也被称为外感寒邪或表邪寒症。它是由外界的寒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主要表现为寒冷感、恶寒、发热、头痛、身体不适等。根据中医理论,表寒证属于外感性疾病,它在临床上常与风邪合并出现。 表寒证的特点 表寒证的主要特点是发作急骤、初起较重和初愈较快。患者往往会突然出现恶寒和发热等明显的感冒样症状,但通常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数天内就可以自行缓解。 表寒证的治疗原则 中医对于治疗表寒证有着一套完整且科学的治疗原则。以下是对于表寒证治疗原则的详细介绍: 1. 驱除外邪 表寒证属于外感性疾病,首要的治疗原则是通过驱除外邪来缓解症状。中医认为,外邪寒邪进入人体后会阻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产生寒冷感和发热等症状。因此,治疗表寒证的关键是要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将寒邪排出体外,使正常的气血循环恢复。 2. 发散表邪 发散表邪是治疗表寒证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医认为,表寒证是由外感寒邪所致,而寒邪主要在体表侵袭,因此需要通过发散的方法将其排出体外。常用的发散方法包括汗、吐、下等,具体选择哪种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3. 温通经络 温通经络是指通过温灸、艾灸等方法来改善经络的运行状态。中医认为,表寒证导致经络阻滞,从而引起各种不适症状。因此,在治疗表寒证时可以采用温通经络的方法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畅通。 4. 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是辨证施治,表寒证也不例外。中医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因此在治疗表寒证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舌苔、脉象等特征来确定病情属于何种类型,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防治原则与治疗原则

防治原则与治疗原则 防治原则 主要介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因时因地因人治宜六大治疗总则。 一、养生与预防 养生,中医又称为“摄生”,是指研究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理 论和方法。 (一)未病先防 概念: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充分调动人体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养护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主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避免病邪侵袭,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1、注重调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调摄精神,锻炼健身,适应四时气候变 化,预防为主) 2、注意防止邪气的侵害(讲究卫生,避免六淫、疫疠等邪气侵袭) 3、养生保健(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五禽戏) (二)既病防变 概念: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有效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 1、早期诊治 2、先安未受邪之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实脾。——这也是五行学说用于指 导治疗的体现) 二、治病求本 在治疗疾病时,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主要包括治标与治本、正治与反治两方面。它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 本与标,具有多种含义,且具有相对的特性。如:正气是本,邪气是标;病因为本,症状为标;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 (一)正治与反治 正治:指逆其疾病症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规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逆”,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性质相反。常用的正治法如下: (1)寒者热之:寒性病证表现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来治疗。 (表寒证→辛温解表;里寒证→辛热温里散寒) (2)热者寒之:热性病证表现热象,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来治疗。 (表热证→辛凉解表;里热证→苦寒攻里) (3)虚则补之:虚损病证表现虚弱的征象,用补益性质的方药来治疗。 (阳气虚→温补阳气;阴液亏少→滋阴养血) (4)实则泻之:邪实病证表现实证的征象,用攻邪泻实的方药来治疗。 (火热毒盛内炽→清热解毒泻火;阳明腑实、积滞内结→通腑泻热;瘀血疼痛→活血化瘀)

中药方剂解表剂-扶正解表

中药方剂解表剂-扶正解表 1.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加减变化若正气未虚,而表寒较甚者,去人参,加荆芥、防风以祛风散寒;气虚明显者,可重用人参,或加黄芪以益气补虚;湿滞肌表经络,肢体酸楚疼痛甚者,可酌加威灵仙、桑枝、秦艽、防己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咳嗽重者,加杏仁、白前止咳化痰;痢疾之腹痛、便脓血、里急后重甚者,可加白芍、木香以行气和血止痛。 本方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痢疾、过敏性皮炎、湿疹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气虚者。 使用注意方中药物多为辛温香燥之品,外感风热及阴虚外感者均忌用,若时疫、湿温、湿热蕴结肠中而成之痢疾切不可用。 【附方】 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羌活柴胡前胡独活枳壳茯苓荆芥防风桔梗川芎 功用:发汗解表,消疮止痛。 主治:疮肿初起。红肿疼痛,恶寒发热,无汗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数。 仓廪散《普济方》人参茯苓甘草前胡川芎羌活独活桔梗枳壳柴胡陈仓米各等分 功用:益气解表,祛湿和胃。 主治:噤口痢。下痢,呕逆不食,食入则吐,恶寒发热,无汗,肢体酸痛,苔白腻,脉濡。 荆防败毒散于本方去参、姜、薄,再加荆、防,故解表发散之力增强而无益气扶正之效,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而正气不虚之表证及疮疡、

瘾疹。仓廪散于败毒散中加陈仓米,则具健脾和胃之功,适用于脾胃素弱而外感风寒湿邪之噤口痢。 2.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组成】麻黄附子细辛 【功用】助阳解表。 【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 暴哑。突发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或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加减变化若证为阳气虚弱而见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肢冷等,宜加人参、黄芪合附子以助阳益气;兼咳喘吐痰者,宜加半夏、杏仁、苏子、白芥子以化痰止咳平喘;兼湿滞经络之肢体酸痛,加苍术、独活祛湿通络止痛。 本方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病窦综合征、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鼻炎、暴盲、暴喑、皮肤瘙痒等属阳虚外感者。 使用注意若少阴阳虚而见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症,则应遵仲景“先温其里,乃攻其表”的原则,否则误发其汗,必致亡阳危候。 【附方】 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论》)麻黄甘草炙附子 功用:助阳解表。 主治:少阴阳虚,外感风寒。恶寒身疼,无汗,微发热,脉沉微者;或水病身面浮肿,气短,小便不利,脉沉而小。 再造散(《伤寒六书》)黄芪人参桂枝甘草熟附子细辛羌活防风川芎 功用: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主治: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证。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麻黄细辛附子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均治阳虚外感风寒证。但前方证病重势急,外寒与里寒均较重,故以麻、附配细辛,助阳发汗,使表里之邪速解;后方证病轻势缓,故用麻、附配甘草,助阳益气而微

实热证与虚热证的鉴别

实热证与虚热证的鉴别 病机:寒邪束于肌表或腠理,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邪气侵犯体表经络,致卫气营血运行不畅,故头身肢体酸痛。正邪相争于表,故脉浮。 治则: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麻黄汤 2.表热证

主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喉疼痛,有汗,流浊涕,口渴。舌质稍红,苔薄白不润,脉浮数。 病机:邪正相争于表,故发热,恶寒。热邪犯卫,汗孔失司,则汗外泄。热伤津而口渴。热邪在表,故脉浮数。 治则:辛凉解表。 常用方剂:银翘散。 3.表虚证 4. 表热 (二)里证 里证是与表证相对而言,是病位深于内(脏腑、气血、骨髓等)的证候, 里证的成因,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表证进一步发展,表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而成;二是外邪直接入侵内脏而发病,如腹部受凉或过食生冷等原因可致里寒证;三是内伤七情、劳倦、饮食等因素,直接引起脏腑机能障碍而成,如肝病的眩晕、胁痛,心病的心悸、气短、肺病的咳嗽、气喘,脾病的腹胀、泄泻,肾病的腰痛、尿闭等。因此,里证的临床表现是复杂的,凡非表证的一

切证候皆属里证。外感病中的里证还需结合病因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而内伤杂病中,则以脏腑辨证为主。里证要辨别里寒、里热、里虚、里实(在寒热、虚实辨证中讨论)。 辨别表证与里证,多依据病史的询问,病证的寒热及舌苔、脉象的变化。一般地说,新病、病程短者,多见于表证;久病、病程长者,常见于里证。发热恶寒者,为表证;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者,均属里证。表证舌苔常无变化,或仅见于舌边尖红;里证常有舌苔的异常表现,脉浮者,为表证;脉沉者,为里证。 (三)半表半里证 病邪既不在表,又未入里,介于表里之间,而出现的既不同于表证,又不同于里证的证候,称 脉眩。 解。 “寒者(一)寒证 寒证是感阴寒之邪(如寒邪、湿邪)或阳虚阴盛、脏腑阳气虚弱、机能活动衰减所表现的证候,可分为表寒证和里寒证,表寒证已以表证讨论,这里所指为里寒证。 主证:畏寒、形寒肢冷,口不渴或喜热饮,面色白,咳白色痰,腹痛喜暖,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沉迟。 病机:阳虚阴盛,病人寒化,故畏寒肢冷,脾胃寒冷,故腹痛喜暖,阳气不振而脉沉迟。

中医内科学(感冒)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内科学(感冒)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 2. A2型题 3. A3/A4型题 4. B1型题 5. 案例分析题1.感冒是由于六淫、时行疫毒侵袭人体而病,以何邪为主 A.风 B.温 C.寒 D.湿E.暑 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感冒 2.明确提出“流行感冒”病名的医籍是 A.《诸病源候论》 B.《仁斋直指方》 C.《伤寒论》 D.《类证治裁》E.《医学源流论》 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感冒 3.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首当其冲者 A.肝肺 B.肺脾 C.肺卫 D.肺胃E.心肺 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感冒 4.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发病,关键在于 A.寒温失调 B.起居不当 C.卫气之强弱 D.感邪之轻重E.生活失节 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感冒 5.感冒的主要病机是 A.外感风邪 B.卫表不和 C.肺气失宣 D.营卫不和E.肺卫不固

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感冒 6.下列哪项不是时行感冒的特点 A.为非时之气夹时行病毒伤人 B.全身症状明显 C.可化热入里,变生他病 D.相互传染,呈流行性E.发病季节性强 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感冒 7.感冒主因为 A.感受触冒风邪 B.肺卫调节功能失常 C.生活起居失常,寒温失调 D.过度劳累,而致肌腠不密E.体质偏弱,卫表不固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感冒 8.“感冒”一词最早见于 A.《素问》 B.《伤寒论》 C.《仁斋直指方》 D.《诸病源候论》E.《丹溪心法》 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感冒 9.感冒属表寒里热者,其治法是 A.清热生津,散寒解表 B.解表清里,宣肺泄热 C.辛温解表,宣肺泄热 D.解表清里,宣肺止咳E.解表宣肺,泄热止咳 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感冒 10.表寒证的治疗原则是 A.解表散寒 B.温中散寒 C.补阳驱寒 D.益气散寒E.温补肾阳 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感冒 11.治疗风热犯表证的代表方剂是 A.桑菊饮

中医内科学感冒-试卷1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中医内科学(感冒)-试卷1 (总分52, 做题时间90分钟) 1. A1型题 1. 表寒证的治疗原则是 SSS_SINGLE_SEL A 解表散寒 B 温中散寒 C 补阳驱寒 D 益气散寒 E 温补肾阳 分值: 2 答案:A 解析:14和15题考治疗原则,解表达邪是法则,根据所感外邪寒热暑湿的不同,而分别选用辛温、辛凉、清暑解表法。时行感冒又重视清热解毒。其次还有宣通肺气、照顾兼证。 2. 治疗风热犯表证的代表方剂是 SSS_SINGLE_SEL A 桑菊饮 B 麻杏石甘汤 C 麻黄汤 D 桂枝汤 E 银翘散 分值: 2 答案:E 3. 身热,微恶风寒,汗出,头痛,咳嗽,咽燥,口渴,治疗应选用 SSS_SINGLE_SEL A 银翘散 B 麻黄汤 C 藿香正气散 D 桑菊饮 E 荆防败毒散 分值: 2 答案:A 4. 实证感冒的最佳治疗原则是 SSS_SINGLE_SEL A 散寒解表 B 解表清热 C 解肌发汗 D 解表达邪

E 解表宣肺 分值: 2 答案:D 5. 下列哪一项不是鉴别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的依据 SSS_SINGLE_SEL A 恶寒发热的孰轻孰重 B 咽喉肿痛与否 C 鼻塞流涕与否 D 口渴与不渴 E 舌苔黄与白,脉象浮数与浮紧 分值: 2 答案:C 解析:鼻塞流涕为邪犯肺系,鼻窍不利,风寒风热均有。 6. 一般来讲,感冒邪在肺卫,辨证属 SSS_SINGLE_SEL A 阴虚症 B 表实证 C 肺实证 D 里实证 E 里寒证 分值: 2 答案:B 7. 感冒的病位在卫表肺系,治疗原则为 SSS_SINGLE_SEL A 滋阴解表 B 益气解表 C 温阳解表 D 解表达邪 E 通腑解表 分值: 2 答案:D 8. 时行感冒,风寒夹湿证的代表方剂是 SSS_SINGLE_SEL A 藿香正气散 B 新加香薷饮 C 羌活胜湿汤 D 荆防达表汤 E 荆防败毒散 分值: 2 答案:E

中医基本治则

中医基本治则 (一)早治防变 早治防变,是指在既病之后,应力求做到早期诊断与治疗,截断疾病的传变,扭转病势,以防止其深入传变或恶化。早治防变,既是基本治则,又是治未病观念的具体体现。 1.早期诊治 大多数疾病都有由轻浅到重笃,从较单纯到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在疾病的初期阶段, 一般病位较浅,病情多轻,病邪伤正程度轻浅,正气抗邪、抗损伤和康复能力均较强,疾病易于治疗、康复;若疾病发展到后期,则对机体损害程度较重,不仅不易治疗,恢复健康缓慢,甚至会丧失治疗时机而留下后遗症,甚或死亡。因此,尽可能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疾病的早日痊愈就至关重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即强调对于外感病,要根据其发生、发展规律,及早做出诊断和治疗,以驱邪外出而治愈疾病。不仅外感病如此,对于内伤杂病,包括许多棘手重病、难病,也是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如中风病,若能防治于眩晕、手指麻木等先兆症状出现之际,则常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要做到早期诊治,一方面要求医者应掌握各种疾病的临床征兆及其发生、发展规律,认真观察,善于发现病变苗头;另一方面,还需普及医学知识,建立定期体检制度和完善的保健体制,促使患者及早就医。正如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所说:“凡人少有不适,必当即时调治,断不可忽为小病,以致渐深;更不可勉强支持使病更增,以贻无穷之害。此则凡人所当深省,而医者亦必询明其得病之故,更加意体察也。” 2.截断病传 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指出:“善医者,知病势之盛而必传也,预为之防,无使结 聚,无使泛滥,无使并合,此上工治未病之说也。”患病后,疾病常会发生传变,而且多数情况下会使病证趋于深重复杂。因此,应掌握各种疾病的传变规律,采取相应措施,以截断病传,扶助正气,调整邪正比势和病体动态,扭转病势,迅速纠正病理状态,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1)祛邪截断:清·吴师机说:“凡病所结聚之处,拔之则病自出,无深入内陷之患; 病所经由之处,截之则邪自断,无妄行传变之虞。”祛邪截断,即指采用果断措施和有特殊功效的方药,直捣病所,迅速祛除病原,杜绝疾病的自然发展和迁延;若不能迅速祛除病因,也要断然救危截变,防止病邪深入,尽可能遏制疾病恶化。如针对温病,应根据其传变规律及特点,做到“客邪贵乎早逐”(明·吴又可《温疫论》),疫症不待大便秘结,早期即用大黄攻下,所谓“温邪以祛邪为急,逐邪不拘急粪”。清·余师愚《疫疹一得》提出疫疹无论轻重,有无恶寒,皆以清瘟败毒饮主治,清热解毒,凉血化瘀,重用石膏清泄阳明淫热。杨栗山在《伤寒瘟疫条辨》中强调清泄截断之作用也说:“凡见表证,皆里证郁结,浮越于外

伤寒论之太阳伤寒(表实)证

伤寒论之太阳伤寒(表实)证 (一)麻黄汤证 【原文】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35) 【提要】太阳伤寒(表实)证证治。 【分析】风寒束于肌表,营卫失于周流,故见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正气与邪气相争,是以发热;卫气抗邪而失于温煦,故而恶风恶寒;寒束于表,腠理闭塞,营阴郁滞,故见无汗;肺气失宣而上逆,故见喘息。参阅第1、3条所述,其脉当浮而紧。 其证风寒束表,以卫闭营郁为特点。治宜辛温发汗,散寒解表,以麻黄汤为其代表方。 伤寒与中风,是风寒邪气侵袭太阳所致表证的两个基本证候类型,二者同中有异,病理变化皆属营卫失调,临床表现均以发热、恶风寒、头痛脉浮为基本脉症。然中风病机特点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缓为特征,故称之为表虚证;伤寒病机特点是卫阳闭遏、营阴郁滞,以无汗脉紧为特征,故谓之表实证。 【选注】柯韵伯:太阳主一身之表,风寒外束,阳气不伸,故一身尽疼;太阳脉抵腰中,故腰痛;太阳主筋所生病,诸筋者,皆属于节,故骨节疼痛;从风寒得,故恶风;风寒客于人,则皮毛闭,故无汗;太阳为诸阳主气,阳气郁于内,故喘。太阳为开,立麻黄汤以开之,诸症悉除矣。麻黄八证,头痛、发热、恶风同桂枝证,无汗、身疼同大青龙证。本证重在发热身疼、无汗而喘。(《伤寒来苏集·太阳篇》) 《医宗金鉴》: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至足小趾出其端。寒邪客于其经,则营血凝涩,所伤之处无不痛也。营病者恶寒,卫病者恶风,今营病而言恶风者,盖以风动则寒生,恶则皆恶,未有恶寒而不恶风、恶风而

不恶寒者。所以仲景于中风、伤寒证中,每互言之,是以知中风、伤寒,不在恶风、恶寒上辨,而在微甚之中别之也。无汗者,伤寒实邪,腠理致密,虽发热而不汗出,不似中风虚邪,发热而汗自出也。阳经被寒邪所遏,故逆而为喘,主之以麻黄汤者,解表发汗,逐邪安正也。(《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治法】辛温发汗散寒解表 【方药】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 【方义】 方以麻黄辛温发汗,宣肺平喘;桂枝辛温通阳,解肌祛风,助麻黄发汗开闭;杏仁苦温,降气下逆,助麻黄平喘;甘草调和诸药,培健中土,防麻桂之大汗伤津。与桂枝汤相较,本方重在散寒开闭,发汗祛邪,为辛温发汗之峻剂,逐邪解表之良方。 【临床运用】 本方辛温开泄,其性峻猛,实为发散风寒之第一方。现代临床主要运用本方治疗各类传染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亦用之治疗泌尿系统疾病、妇产科疾病、五官科疾病及皮肤病等。 140例医案统计结果表明,有中医诊断者65例,涉及24个病种,主要为外感风寒引起的各种病证,如伤寒表实证、寒哮、寒闭失音、水肿、衄血、风寒咳嗽、癃闭、痛经、闭经、肩凝、伤寒脉闭、癫狂、鼻渊、大便难等。有西医诊断者22例,含14个病种,涉及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神经等系统,以及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科疾病,如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肺心病、急性肾炎、前列腺炎、荨麻疹、中耳炎、慢性肝炎、妊娠中毒症、产后高热不退、长期低热、三叉神经痛、阿米巴痢疾、复视、鱼鳞病等。其中以呼吸系统病变为主。麻黄汤原方药物用量:麻黄最大用量30g,最小2.4g,常用量

中药方剂学

中药方剂学 中药方剂学 解表剂 凡以解表药为主要组成成分,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解除表证的方剂,统称为解表剂,属于八法中的“汗”法。 肌表是入身的藩篱,所以外感六淫伤人,首先出现表证。所谓表证,是指六淫之邪侵入肌表而见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脉浮等一系列症状者,此时邪气轻浅,应用辛散轻宣的药物使邪气从肌表而出,如果失时不治或治不得法,六淫之邪不能及时从外而解,则可内陷而变生他症,故解表剂在外感病的治疗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汗法冠八法之首是寓有深义的。 由于外感六淫有寒热之别,入体有虚实之异,故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三类,分别适用于表寒证、表热证及虚入外感六淫而致的表证。表寒证可因素体阳盛或素有内热而邪从热化,故辛温解表剂中可配伍适量的清热药;同样辛凉解表剂中亦可配伍适量的辛温药,但是这种寒热配伍必须切合病情,主次分明,否则互相牵制,反失其功,这一点必须结合代表方剂的组方持点具体分析、细心体会,才能真正理解与掌握。扶正解表剂中的扶正药作用为助药力以祛邪,必须适量而用,以防过量恋邪而有碍解表。 解表剂除主要用于解除表证外,还可用于治疗:①麻疹初起。解表剂具有宣通肌表作用,可使疹毒由肌表向外透达,故麻疹初起可选解表剂。由于麻疹属于时邪疫毒所致,初起见肺卫风热证,故宜用辛凉解表剂。②水肿初起。解表剂具发散之功,能使水从汗液排泄,又可使肺气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小便增多而水肿去。③疮疡肿毒、痢疾、疟疾初起。此类疾病初起多有发热恶寒等表证,使用解表剂一方面解除表证,一方面使邪从外走,里邪出表。总之,不论何病,只要有表证出现,都可选用解表剂。 解表剂多用辛散与轻宣之品组方,煎药不宜太久,以兔药性耗散,作用减弱。解表剂宜温服或服后避风寒,增加衣被,以助取汗。解表取汗,以遍身浆策微汗为佳,不可太过与不及,汗出不彻,病邪不解,汗出过多,易耗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