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学旅行实践与思考

地理研学旅行实践与思考
地理研学旅行实践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c8909356.html,

地理研学旅行实践与思考

作者:郭顺昌

来源:《当代旅游(下旬)》2018年第05期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研学旅行越来来越重视,研学旅行已成为研究热点、难点。《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年发布)和《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得到了各级教育部门的积极响应,本文主要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课程标准下,制定了本次的研学旅行方案,分析了研学旅行

的教学设计,并阐述了地理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研学旅行作用与意义分析。

关键词:地理;研学旅行;时间与思考

学习旅游领域中的一个新兴概念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是一中有计划,有组织以及有目的的校外体验,要求学生集体参加,是一中基于各种学科需求的课外活动,根据各年级、各年龄段以及各地域的特征,形成的一种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学生集体参与旅行学习以及研究,是补充学校以外实践教育的一种模式,它揭示了研学旅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一、研学旅行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新课标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模块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能够对野外的地理现象进行观察以及描述,并且要求学生可以利用一些工具来获取该领域的地理信息,以及具备分析和论证地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可以客观的理解自然环境的形成。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完全符合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然而要想对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有效的提升,所选择的最理想模式就是带领学生进行实地的研学旅行。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自然地理基础”模块以及高中地理选修与必修课程的相关模块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野外的地质以及地貌有了基本的認识,对进行野外学习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以及操作技能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以及应用和绘制示意图,来对这一地区的景观进行仔细的观察,并对其形成的要素进行分析,并完成观测,测量以及分析该地区地质特征的基本形态的了解。但是学生们都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进行详细的指导。

(三)前期准备

山师附中2021高考地理专题卷:专题十八《旅游地理》

2021衡水名师原创地理专题卷:专题十八《旅游地理》 考点54 旅游资源的类型、分布与评价 (1-5题) 考点55 旅游规划、旅游与区域发展、旅游活动的设计 (6-10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说明:请将选择题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主观题写在答题纸上 1.【地理——选修3 :旅游地理】(10分) 材料一长白山保护区最高峰海拔2770米,为东北地区第一峰。区内分布着河谷、沼泽、台地、山坡、高原、高山湖泊、火山口等地貌类型。复杂的生境条件,构成了植物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和多样性。 材料二下图示意万达度假区提供的旅游信息。 (1)列举长白山旅游资源的类型。 (2)材料二主要揭示的是旅游业的哪一要素?说明其对旅游业发展的有利影响。 2.【地理——选修3 :旅游地理】(10分) 家住海南的小王随某旅行团到某地旅游,下表是该旅行社行程安排表。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小王旅游前和旅游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地理——选修3 :旅游地理】(10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泊,夏日湖天一色,冬日雾凇奇特,湖岸峭壁高耸、怪石林立、温泉广布。1996年被列入世界人类文化和自然保护名录。2016年起,俄罗斯对中国游客实行“跟团免签”政策。随后,中国C公司在贝加尔湖地区投资110亿美元完善基础设施,开发精品旅游项目。 分析中国C公司投资贝加尔湖地区旅游开发项目的原因。 4. 【地理——选修3 :旅游地理】(10分) 景泰蓝制作是北京市地方传统技艺,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北京市某企业依托其景泰蓝艺术博物馆、景泰蓝制作技艺互动体验中心以及工厂店,在夏秋季节每周五、周六17时至22时,举办“景泰蓝文化体验之夜”活动,吸引众多的市民与游客前来观光和互动。 简述举办“景泰蓝文化体验之夜”活动的旅游价值。 5.【地理——选修3 :旅游地理】(10分) 旅游景区交通规划设计时,要合理布设线路,以方便游客,促进旅游发展。下图为浙江天目山景区主要景点分布图。

最新初中地理教学反思及心得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及心得 鳌陵初中朱康靖 一、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 近几年,初中地理与其它课程一样实施了新教材,我们的教材从原来的人教版到中图版再到现在的星球版。我作为一名从教近5年的地理教师非常关心新教材的内容,拿到教材后,深感教材的难度明显降低,但趣味性和实用性明显提高,从而要求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而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识,更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为此,我经过认真地反思,认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应从有利于学生“生活再现”和“终身发展”入手,建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作为一名教师应与时俱进,放弃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创造条件。以“34个省级行政区”教学为例,该教材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中的讲述法组织教

学则效果不佳,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尝试以“快乐教学”中的巧用游戏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制成“ 中国政区拼图”,引导学生开展拼图竞赛活动,寓教于乐,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化了课堂教学。同时,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及其它媒体获取地理信息,并适时的交流,给学生以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在交流信息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在教学中如何进一步强化地图教学 打开地理新教材,我们会发现文字篇幅有所减少,各种地理图表去占了近一半的篇幅,如地形图、政区图、气候图、人口分布图、照片等,还有各种统计图表,不仅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空间性突出等特点,还可以形象、直观、准确、趣味的表现地理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课堂上面对课本里种类繁多的地图,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经常反思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鉴于这种情况,我主要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和传统教学方法(如挂图等)相结合的方式,有意识地将地图展示给学生,从地图的三要素入手,教他们认识地图信息,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使他们提高看图的兴趣,从而养成看图的习惯。例如,在“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的教学

地理研学旅行实践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c8909356.html, 地理研学旅行实践与思考 作者:郭顺昌 来源:《当代旅游(下旬)》2018年第05期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研学旅行越来来越重视,研学旅行已成为研究热点、难点。《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年发布)和《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得到了各级教育部门的积极响应,本文主要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课程标准下,制定了本次的研学旅行方案,分析了研学旅行 的教学设计,并阐述了地理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研学旅行作用与意义分析。 关键词:地理;研学旅行;时间与思考 学习旅游领域中的一个新兴概念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是一中有计划,有组织以及有目的的校外体验,要求学生集体参加,是一中基于各种学科需求的课外活动,根据各年级、各年龄段以及各地域的特征,形成的一种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学生集体参与旅行学习以及研究,是补充学校以外实践教育的一种模式,它揭示了研学旅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一、研学旅行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新课标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模块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能够对野外的地理现象进行观察以及描述,并且要求学生可以利用一些工具来获取该领域的地理信息,以及具备分析和论证地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可以客观的理解自然环境的形成。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完全符合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然而要想对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有效的提升,所选择的最理想模式就是带领学生进行实地的研学旅行。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自然地理基础”模块以及高中地理选修与必修课程的相关模块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野外的地质以及地貌有了基本的認识,对进行野外学习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以及操作技能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以及应用和绘制示意图,来对这一地区的景观进行仔细的观察,并对其形成的要素进行分析,并完成观测,测量以及分析该地区地质特征的基本形态的了解。但是学生们都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进行详细的指导。 (三)前期准备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 几年来的教学,有得有失,感触颇多,但始终不断地在反思着,以期自我的工作能有所进步。以下是针对自我近年来的地理课堂教学的三点反思。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地理课本中的案例有些并不贴合地方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很有必要根据我们地方特色、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 反思二:学生活动要有“质”,即体现思维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应努力提高活动的 “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贴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反思三:转换传统的师生主角,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这一从引导者到组织者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思维的角度讲,学习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针对不一样状况做出适时反馈,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讲到目前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时,就应让学生来谈谈,这样不仅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带给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某些潜力,而且能够使学生自我感悟出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去思考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策略 1、课前抽查,查找问题,找准切入点。

初中地理课后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课后教学反思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成为地理教学的核心。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独立地学习地理知识并很好的运用地理知识。近年来,对于培养思维能力的课题研究,已经是智者见智。本人认为,初中地理教学中,提高思维能力是能否真正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和初中地理会考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以下仅为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想法和做法:把握转轨,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初二年级正处于中学过渡阶段,不论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大纲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来看都要经历一次转轨。由于很多学生经历了中考紧张复习的压力,升入高中后往往想趁机松口气。从学科的年级要求看,初中地理教学一直以自然地理为重点,以区域地理为主要内容,侧重于区域自然地理知识的传授,能力培养仅流于低层次,再加上部分初中特别是农村初中视地理为“副科”,教师不重视,学生无兴趣,致使学生进入初中后基础差,底子薄,能力低。因此,高一年级应切实抓好教学转轨,把好思维能力培养的第一关。 把握转轨重在处理好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 学习活动本身就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非智力因素虽不能代替其它基本能力,但它是智力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激素”。兴1 / 2

趣、爱好、意志、态度和课堂间的人际关系等都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兴趣、爱好是学习的第一动力,因此课堂教学首先应创设积极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在高昂的学习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激发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一定意义上讲,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动力,又是学习的结果。当然人的心理活动决定要保持和发展兴趣是不易的,这就必须在教学中根据内容多渠道变换思路,坚持教学得法的原则,用科学的、新颖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多为学生提供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影响学生非智力因素养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亲其师,信其道”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因为教师的工作环境主要由人组成,每日在课堂上与学生打交道,可以说有效的教学、教育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课堂间的人际关系,必须既作为教学手段,又作为教学目的来考虑。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师生之间具有融洽的感情,双方都心情舒畅,有助于发挥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师生双方情感上的接近与默契,从而减少了人际间的心理冲突,在课堂上出现教学相长。教师应该充分显露自已的才华,人格和仪表去吸引学生,不要把自已单纯看着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媒介而做一位“教书匠”,这是搞好教学的先决条件。 2 / 2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庐山自然地理研学旅行设计

2019年第3期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庐山自然地理研学旅行设计 ●刘春燕 李兆智毛端谦/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330022) 摘 要:在当前地理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研学旅行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新内容和新方式,开展研学旅行,对学生学科核心 素养培养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庐山为研学实践地,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内容要求为依据,设计庐山自然地理研学点线、内容、环节以及实施方案,以此探索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研学旅行;自然地理;庐山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研学旅行的重视,以及研学旅行自身寓教研结合、“游”“学”兼得的主要特征使其深受追捧。同时,新一轮地理课改凸显了对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视。而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显得尤为欠缺,这是因为这一素养在课堂教学中难以贯彻。学生没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没有投入到真实的地理情境当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自然无从谈起。高中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培养地理实践力需要依托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开展户外考察、研学旅行等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1]。而研学旅行的实施恰好满足这一要求,它让学生投入到真实的地理情境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研学旅行活动是新事物,它需要广大地理师生一起参与此项活动,充分利用地理学科优势地位,研究和探索研学旅行活动方式、设计研学旅行类课程,让研学旅行活动真正起到为课程改革服务,为学生发展助力 的目的[2] 。基于此背景,笔者试图通过庐山研学旅行 活动设计,探讨怎样能够更好的使研学旅行达到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增强学生地理实践力的作用。 一、研学旅行地的选择 基于与课程内容进度匹配考虑,研学野外考察点的选择应遵循实用、典型、易达、安全的原则。教师在选择考查点时要优先考虑与课标要求直接相关的内容,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负担,还能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3]。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学习之后,为了增强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特别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有必要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在“旅行”中对课标要求的相关自然地理要素进行观测考察和学习,实现课堂知识与地理实践相结合。 庐山风景区是开发成熟的景区,是江西省著名的旅游和文化胜地,交通方便,安全易达。庐山同时是 地质名山,在各类自然要素方面都具有独特性和典型性,自然环境兼具水平和垂直地带性分异,对高中自然地理教学来说是十分典型和实用的。因此,庐山作为江西及其周边区域学生自然地理研学实践的首选地是必然的。 二、庐山自然地理研学旅行活动的准备 (1)知识储备。在知识点上,对于教师:教师个人事先熟悉庐山涉及的相关教学知识,尤其是对活动中涉及的研学点要有准确的认知,实现拥有为学生提供答疑解惑的能力。对于学生:教师将研学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学生根据研学点复习必修一,着重复习可能涉及到的知识。同时,教师向学生提供一定的庐山背景资料,学生根据具体需要再自主进行资料补充。 (2)时间安排与路线选择。实践需要理论支撑,所以此次自然地理研学旅行安排在学生完成地理必修一的学习之后展开。本次庐山研学旅行计划在高一学年第二学期开展,根据研学内容确定时长为两天。 在设计研学旅行主题课程时,应当特别考虑其教育价值、体验与实践过程、趣味性、真实场景、学生认知能力、安全性等[4]。因此,本次活动在研学地点选取上主要考虑了三个方面:庐山自然景观中较典型,与地理知识有关且有教育价值;涉及的地理知识能与高中地理必修一结合,为学生认知水平所能接受;路线上能进行有效串联,旅途中实际可操作且较为安全。综上所述,具体的时间与路线安排如表1所示。 (3)组织方式与安全保障。为使学生达到有目的性的“研学”,主体按照班级,结合学生兴趣进行分组。根据教材内容,分为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气象水文三个大组。各组除着重本组主题内容外,也应兼听其它各项内容。安全问题是研学旅行的一个重大问题,做好安全保障措施是十分必要的。本次活动主要措施包括:进行安全教育,建立安全规范细则,并严格执 研学旅行 55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在现代的教学中,我觉得现在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做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人从事地理教育教学近12年,经历了几次的课改,这次的课改,让我感受很多,下面仅从地理教学方式上进行反思。 一、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三、启发学生“多问”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习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去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四、引导学生“好动”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实也就在于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只能束缚学生的行动。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实际中去

黄石地理研学旅行之西极--“鄂”之源

黄石地理研学旅行之西极--追溯“鄂”之源 黄石西极:从黄石市城区乘车出发,往西一个半小时,有座古镇-大冶金牛镇。历史上金牛镇被称为"五县通衢" ,现在是"全国重点镇" 。

金牛镇是幕阜山脉的北侧边缘的丘陵地,南高北低,直抵梁子湖畔,接长江中下游平原。境内西有高桥河,东有虬川河,共同哺育了金牛大地。 金牛镇境内的鄂王城遗址是湖北省简称"鄂"的源头,位于高桥河畔。 远古时期就有人类在这一带活动。这一时期是我国农业社会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影响有限,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很弱。3000年前,金牛镇所在的长江中游地区,梁子湖受长江干流影响,每当雨季来临之时,水量非常之大,沿湖洪水冲积,一片泽国,土质黏重,难以耕作。此时,本地区人口稀少,城址于高桥河畔地势稍高的鄂王城,能有效抵御洪涝灾害;引高桥河水环城围护,有军事防卫功能。

随着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提高,加之大量北方人在唐宋时期南迁,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梁子湖南岸的金牛镇地区围湖造田,受母亲河虬川河灌溉哺育,农副产品极大丰富。此时,水上交通大型船运的兴起,聪明的金牛人充分利用虬川河、梁子湖水运能力,将金牛建设成本地和南部丘陵丰富的农副产品集聚地,并以船只运往入江港口金口和汉口,行销全国各地,因水兴市,以河流水运带动了金牛镇商业发展,历来有“小汉口”之称,至今,金牛商人的足迹仍遍及全国各地。 而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形式的多样化,虬川河的运输功能渐渐消退了。金牛镇经蕲嘉高速通达黄石、武汉,金牛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以健康养生产业为核心、健康养生服务为主题定位,将打造成黄石、武汉的养老后花园。

地理教学反思

地理教学反思

地理教学反思 一、地理老师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老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业务能要提高;二是老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老师素质,我扎扎实实地做到如下几点。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丰富其他学科知识。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教学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地理老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老师也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使教学生动风趣、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但是,面对知识爆炸时代,老师所掌握的知识往往难以跟上形势的发展。老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汲取新知识,丰富其他学科知识,合上时代的节拍。不断进行教育反思,记取和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少走弯路,让学生乐意接受。曾听学生说过:“老师,我本来对地理课没兴趣,我喜欢你上课,我才对地理课产生兴趣”。我经常买书,不管是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还是杂志,电视新闻,心理访谈等。常与学生及社会上不同层次的人交往,在教学中加以运用。丰富课堂教学,常以我自身的经历说给学生听,才有如此效果。 2.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老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地理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我每上一节课后,都对自己本节课写上那么一两句,不断反思时时提醒自己,本节课学生反映情况怎样?上课时学生的一句话我都很在意。记得那天,我上倮时学生悄悄地说了一句:“老师,不能再这样了”原来我上课时,备课的内容在上课有时不能按时完成,我听了这句话后,把这句话写在备课本上时时提醒自己。的确不能再这样了。这是教学要求,反思自己的教学存在不足。“吾日三省吾身”我尽管做不到,但我常反省自己还是能做到。特别注意学生的言行,说话较为恢谐,学生不反感,有时就是一个眼神,学生都很在意。几乎每上一节课,只要有不如意时,会多写一点,如果觉得这节课有兴奋点也记下。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已,老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老师做到(1)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 (2)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记得有一次,组织参加全市教师节大会时,要求学生走路,我一直与学生走在一起。我每隔一段时间,让学生提建议,凡是学生提意见的我评作业时,写一句“谢谢你给我提出这么好的建议。”学生有什么意见才会直接说。正因为我能正确对待我所范的错,学生也深受影响。 4.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特长、个性和人格。就这样我迎得

仙岳山研学旅行方案

仙岳山自然地理研学旅行方案 一、目的和意义 研学旅行可体现地理学科理论学习在野外实践中的应用,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途径,有效地体现地理学科“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特点,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能系统掌握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也能更好地掌握野外知识、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地理科学野外调查资料的分析能力,对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系统性思考、创新意识和研究性自主学习的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发散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增大教师的向心力,进一步融洽师生感情,同时加深对课本知识的学习、理解、掌握及有效运用。 二、活动参与对象:七年级全体学生及部分教师 三、时间:研学时间为2天。 四、工作程序: 1、前期准备——向教导处提出申请,前往活动地点进行踩点,将活动点用字母(A、B、 C....)标出,确定具体活动时间和地点,规划好路线,邀请指导老师及领队老师,活动前期宣传。 2、培训——活动前一天,地理教师对参加活动的教师和学生提供必要的前期培训,包括安全须知及其它注意事项,并对确定参与者进行分组,指派领队人员。 3、正式活动 五、活动所需物品: 1、照相机(1----2台) 2、音响及话筒4个(2个备用),注意充电、带耳麦 3、纯净水3桶 4、自行车2辆(带队、无信号区使用) 5、创可贴20个、卫生纸若干卷 6、矿泉水桶3箱(分层实验所用) 7、透明塑料池一个(实验所用) 8、奖状、荣誉证书等 六、活动地点及内容: 活动一: 地点:A点 活动内容:土壤的分层结构 活动形式:观察土壤的分层结构,老师讲解土壤的分层,用矿泉水桶及透明池做实验。 活动二: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0篇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 几年来的教学,有得有失,感触颇多,但始终不断地在反思着,以期自我的工作能有所进步。以下是针对自我近年来的地理课堂教学的三点反思。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地理课本中的案例有些并不贴合地方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很有必要根据我们地方特色、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 反思二:学生活动要有质,即体现思维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应努力提高活动的 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贴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反思三:转换传统的师生主角,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这一从引导者到组织者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思维的角度讲,学习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针对不一样状况做出适时反馈,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讲到目前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时,就应让学生来谈谈,这样不仅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带给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某些潜力,而且能够使学生自我感悟出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去思考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策略 1、课前抽查,查找问题,找准切入点。 要增加教学的针对性,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加强群众备课,研究每一节课的地理主干知识和考点资料,针对主干资料和考点资料设置情景,找准重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缓决定,留给学生自我思维的时光和空间。 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的时光和空间,让学生充分陈述自我的思维方法,不断锻炼学生的语言潜力,让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体系和潜力结构,在交流讨论时让学生自主交流,少讲解甚至不讲解,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3、开放地理课堂。

基于体验学习的地理研学旅行研究

基于体验学习的地理研学旅行研究 近年,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教育改革的推进,研学旅 行逐渐在社会上流行开来,并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今年来,教育部门及其他政府部门联合发布了一系列促进研学旅行开展的文件,研学 旅行迎来发展的关键期。地理学科兼具自然和人文属性,符合研学旅 行的价值内涵,是最适合开展研学旅行的学科之一。根据问卷调查结 果显示,目前大部分的研学旅行开展趋于形式化,多数老师对常规研 学模式达到预期效果的评分(1-10分)只评了一分,说明研学旅行并没有达到该有的教学效果。体验学习是21世纪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 一[1]。迫切需要进行基于体验学习的地理研学旅行研究以期提高研学旅行的教学效果。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也是体验学习方法的延伸,将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地理实践活动开展, 其与体验学习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和相同的特性:实践性、互动性、 主体性。因此,基于体验学习的地理研学旅行既符合教育规律又是时 代对地理教育的要求。本人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研学旅行作 为一种地理实践活动,分析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如何进行体验学习。以桂林市为例,对该市及周边县城中学生地理体验学习现状和地理研 学旅行开展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总结分析;分析地理体验学习如何在 研学旅行中应用,归纳基于体验学习的研学旅行在教学中的作用,实 施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实践体验学习教学模式及教学设计案例,最后 在高中教学中进行实证对比研究。全文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是 引言。首先归纳总结了该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其次详细分析

研学旅行和地理体验学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第二部分概述地理研学旅行和地理体验学习,界定了研学旅行、研学旅行地理实践、地理实践和体验学习相关的概念。通过文献综述法分析体验学习、地理实践活动、研学旅行的理论基础,总结地理体验学习和研学旅行的的相关性,进 而提出基于体验学习的地理研学旅行的分类及特征。第三部分以桂林市第十九中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分析该校高二年级地理体验学习和研学旅行开展情况;同时对桂林地区地理一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深入了解桂林市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渗透的体验学习状态、总结出目前实施研学旅行所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具有借鉴 意义的策略,为还未尝试研学旅行此种体验学习方法的地理一线教师提供参考案例。第四部分根据问卷调查分析出目前开展研学旅行的体验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别从政策学校、学生和教师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策略。第五部分根据库伯体验学习理论,结合基于地理体验学习的研学旅行活动模式以及自然风景类、名胜古迹类、民俗风情类、知名高校类和科技类五大类地理研学旅行的特点设计出相应具体的 研学案例,对其中的自然风景类、名胜古迹类和知名高校类地理研学旅行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第六部分是结论与展望。主要对本研究的结论进行总结;说明本研究创新之处和存在的不足之处。

初中地理教师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范文

初中地理教师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篇一:初中地理教师教学反思 大家知道,只有不断学习、实践、总结,才能提高。一学年又将过去了,我又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重新回顾这一学年,我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组织以学生活动为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但是如何进一步发挥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改进课堂教学,是摆在我面前现实而又急需解决问题。面对这些情况,自己有了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发挥学科优势,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享受,唤起学生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学习。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地理知识趣味性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加工,努力寻求趣味知识切入点进行有目导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收到较好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大陆漂移假说时,先让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不但使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而且对本课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从而产生了主动学习心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样易使课堂更生动,同时调动学生思考和学习主动性。在讲季风气候形成时,我先让学生回子顾一下自己身边风向变化规律,再进行教学,不仅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且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探究地理问题。 二、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主体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能力。 充分利用课本中设计“活动”,涉及读图或绘图技能训练、材料收集和处理,需要动手做试验、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合作讨论等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能力。例如在《多变天气》教学时,我利用“活动”中提供天气图,让学生像气象预报员一样播报城市天气,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本课所学天气符号,还锻炼了学生读图、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

2019年第2届广东省中学生地理研学旅行成果交流展示活动高中组试题

2019年第2届广东省中学生地理研学旅行成果交流展示活动高中组 试题 地点:淇澳岛 珠海市淇澳岛位于珠江口西岸的唐家湾珠江水系横门河口,面积23.8平方千米,北与虎门相对,东与香港、深圳隔海相望,处在穗港澳金三角中心,有淇澳大桥与唐家镇相连,淇澳岛东侧海湾多为沙岸,西、北两侧海湾多为淤积泥滩,水较浅。该岛东北与西南部多山,中间平地为居民区。岛上白石街是当地居民于1833年英国人的战败赔款修建而成,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广东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成功典范。2000年4月,珠海市人民政府成立“淇澳红树林保护区”,以保护红树林植物和鸟类。经过多年的保护与恢复,保护区现有红树林面积394.6公顷。根据广东省湿地资源调查,淇澳岛西北部的大围湾湿地史淇澳岛面积最大,也是目前珠海市保存最完整,最集中连片的天然红树林。 一、 1.请分析琪澳岛红树林主要分布在岛屿西北部的原因。 2.请分析保护区引进无瓣海桑的原因及进行林分改造更新的原因。 3.通过考察,请设计一篇美篇,向游客介绍琪澳岛红树林保护区。二、 1、测量抗英遗址中炮口的朝向 2、绘制白石街主要旅游点分布示意图。要求:写出3处你最推荐的景点,并说明理由;圈出主要公共活动空间,说明不同公共活动空

间作用的差异。 地点:唐家湾 三、 1、唐昭义先生1862年出生于唐家湾,12岁时成为清政府第3批官费赴美留学生。请列举3处建筑景观,说明西方文化对他的影响。 2、观星阁的圆形天台上,建有6个城堡,连接折6根圆形锌管,锌管有一条红色桑县至地面,将圆形天台的地面分为6等分,测量说明这些设施的作用。 3、共乐园原来建有日晷,方便看时辰,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破坏,现只保留了当年的石台。请根据石台,制作模型复原当年的日晷。 4、(1)唐家湾古镇拥有众多古建筑,部分被重新利用改建成民宿。唐家湾典型住宅平面,若该大宅改为民俗,请选择一个空间作为大堂,并绘出布局设计图。要求能体现唐家湾古镇的特色。 4.(2)调查唐家湾古镇的旅游现状。以当地居民的视角对唐家湾古镇的发展提出建议。

初中地理课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课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课教学反思 在现代的教学中,我觉得现在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做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人从事地理教育教学近12年,经历了几次的课改,这次的课改,让我感受很多,下面仅从地理教学方式上进行反思。 一、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

初中地理课后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课后教学反思 本文是关于初中地理课后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成为地理教学的核心。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独立地学习地理知识并很好的运用地理知识。近年来,对于培养思维能力的课题研究,已经是智者见智。本人认为,初中地理教学中,提高思维能力是能否真正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和初中地理会考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以下仅为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想法和做法: 把握转轨,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初二年级正处于中学过渡阶段,不论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大纲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来看都要经历一次转轨。由于很多学生经历了中考紧张复习的压力,升入高中后往往想趁机松口气。从学科的年级要求看,初中地理教学一直以自然地理为重点,以区域地理为主要内容,侧重于区域自然地理知识的传授,能力培养仅流于低层次,再加上部分初中特别是农村初中视地理为“副科”,教师不重视,学生无兴趣,致使学生进入初中后基础差,底子薄,能力低。因此,高一年级应切实抓好教学转轨,把好思维能力培养的第一关。 把握转轨重在处理好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 学习活动本身就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非智力因素虽不能代替其它基本能力,但它是智力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激素”。兴趣、爱好、意志、态度和课堂间的人际关系等都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兴趣、爱好是学习的第一动力,因此课堂教学首先应创设积极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在高昂的学习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激发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一定意义上讲,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动力,又是学习的结果。当然人的心理活动决定要保持和发展兴趣是不易的,这就必须在教学中根据内容多渠道变换思路,坚持教学得法的原则,用科学的、新颖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多为学生提供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0篇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0篇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 几年来的教学,有得有失,感触颇多,但始终不断地在反思着,以期自我的工作能有所进步。以下是针对自我近年来的地理课堂教学的三点反思。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地理课本中的案例有些并不贴合地方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很有必要根据我们地方特色、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 反思二:学生活动要有“质”,即体现思维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

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贴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反思三:转换传统的师生主角,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这一从引导者到组织者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思维的角度讲,学习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针对不一样状况做出适时反馈,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讲到目前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时,就应让学生来谈谈,这样不仅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带给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某些潜力,而且能够使学生自我感悟出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去思考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策略 1、课前抽查,查找问题,找准切入点。 要增加教学的针对性,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加强群众备课,

初一地理教学反思

初一地理教学反思 在现代的教学中,我觉得现在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做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下面仅从地理教学方式上进行反思。 一、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三、启发学生“多问”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习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去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四、引导学生“好动”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实也就在于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只能束缚学生的行动。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实际中去加以应用和发展,这样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创造力呢?明科此理,身为人师者,切莫把“好动”视为缺点,就把学生从“静”中解放出来,并热情鼓励,耐心引导他们动手,使他们在“动”中去增长知识,去形成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