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推进课程改革还存在的制约因素

如何解决推进课程改革还存在的制约因素
如何解决推进课程改革还存在的制约因素

如何解决推进课程改革还存在的制约因素

(2010-02-16 20:20:08)

转载▼

标签:

教育

课改

新课程改革

杂谈

制约课改的因素: 1、教师观念和态度是影响当前课改深入进行的一大因素。新课程实施以来,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念一时还难以转变,新课程思想缺乏深入的了解,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很难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穿新鞋走老路”,仍然在老课程的框架下进行思维,教学方式陈旧。 2、教育经费的短缺直接困挠着新课程的发展学校的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得不到根本的改善,教学设施得不到改进,教学质量得不到改变,导致学校的教学办学效益低下。配套设施不足不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获取知识的空间。 3、师资匮乏,教师负担较重,无力研究新课程。就学校的实际,大多数教师的课务比较繁重。每一位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精力主要用于应付备课、上课和其他的杂事,根本没有时间去钻研教材教法、学习课改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师身心疲惫,无力去研究新课程改革。说起课改表面上也都是应付上级检查。 5、教师工资还仍然很低,还不能提高教学积极性由于受当地经济条件的限制,教师工资还仍然不能发放到位。教师还仍然在温饱线上挣扎,也就无心去研究新课程改革。 6、新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部分教师也难以适应课程改革的形势。新课程改革的教材,和以前的教材相比,内容简单了,难度降低了,但知识的覆盖面广了,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知识的全面性、专业性以及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等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很多教师对教材不能理解作者的编写意图,只能应付而已。针对以上阻碍课改的因素,我认为要这样解决: 1、转变教师观念,提高对课改的认识。从思想上转变,做学生的引路人,而不是学生的师傅;转变教师的行为,新课程对教师素质和行为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尽快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做好学生学习的领路人。 2、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注重培训的实效性,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通过培训有所感悟,有所提高,有所发展,有助实践。培训后与校本培训相结合,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建立教师发展需求信息反馈,形成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长效机制,激发农村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足额发放教师工资,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改革考试制度,改变评价机制;加强城乡教育交流,实施结对帮扶;降低教材要求,实行农村和城市分类实施; 4、解决师资匮乏和教师负担过重问题,加大学校布局调整的力度,加快优化和整合教育资源步伐。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提升办学品位。我认为学校合理布局调整,优化和整合教育资源是加快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这样办学规模了教育资源共享了,教师集中了解决了师资问题,一线教师的师资水平也就提高了,教师教学专

业了;教师管理也可以集团化了;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集中了解决了投入不足问题。只要优化整合了教育资源,一切课程改革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作业6:当前推进课程改革存在的制约因素

[ 2009-11-16 9:58:00 | By: sanrentongxing ]

几年的课改实践,我们也进行了区域性探索。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效果甚微,许多问题逐渐显现了出来。

一、教师的教学观念依然难以转变

农村学校普遍师资不足,但并非简单的教师人数少,师资不均衡才是关键,学科只能以语文和数学为主,专职英语教师只能从语文、数学学科年轻教师转岗,其它学科更没有专职教师,教师原有的教学观念依旧根深蒂固。学校克服困难尽量创造条件让教师走出去,但由于受到校情、学情差异的影响,使得部分教师学习后,不能很好的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有时不会灵活运用,一味模仿,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课程改革的主题---课程难以真正落实

虽然我们通过行政推动、交流研讨、观摩评比等手段推进课改,但仍感觉到科学、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等推进困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学校的落实也不尽如人意。一些教师仍将这类课程当作可有可无的课程,重视程度等方面差强人意,对开发与实施这些课程缺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之在目前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这些课程常被其他课程挤占,成为一种“弹性”课程。

三、评价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新课程实施中,评价是非常关键的。虽然新课程明确提出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比以前更加关注学生的参与态度、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力争寻找学生的不同闪光点,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如何掌握好激励、赏识的“度”是很多教师的困惑。评价教师的依然是学生的分数。在目前情况下,综合素质评价难免有名无实,其效果也令人担忧。

为此,我们应面对困难,积极推进农村学校课改的实施。1、加强校际交流。强迫教师走出去,同时把外校教师请进来,促使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在校内树立典型。发现积极上进的教师,创造一切条件,让其走出去,在公开课教学、论文等交流和评比中崭露头角,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做出榜样,以此带动校内教研的热情。2、学校应主动承担起课程实施的重任,在学校层面把各科课程的落实全面纳入考核。3、因地制宜,制订较合理的评价教师、学生的制度,引领教师进行课改,让教师的课改无后顾之忧。

影响课程设计的外部因素

1.社会对课程的影响

社会对课程的影响是最持久和最深刻的。历史上最早的课程就是社会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内容,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社会发展对课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政治决定着课程的政治立场和育人方向。

(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课程实施的物质条件和效果

(3)文化状况决定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特色。

2.受教育者对课程的影响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例如,人们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相应地组织课程内容,同时也注意到了各阶段的联系与衔接。儿童本位的课程论甚至把儿童显示的经验作为课程的起点、中心,将儿童对课程的重要性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

3.知识对课程的影响

知识对课程的影响久远、直接而深刻。在教育中,知识是课程的本质,课程是知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没有知识就无所谓课程,没有课程则无法使知识进入教育活动。课程内容就是从人类历代积累的多样知识中精选出来的,课程内容的质和量都直接取决于人类文化知识的发展状况。在各种各样的知识观的指导下,诞生了各种各样的课程观。例如:建构的知识观,产生了建构的课程观;后现代的知识观,产生了后现代的课程观。

社会、受教育者和知识都是影响课程的基本外部因素,它们之间的协调作用,决定着课程的性质、内容和框架结构。在设计和组织课程的时候,偏废或轻视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影响,都是行不通的。

试论课程设计的客观要求

作者:刘启迪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554 更新时间:9/24/2005

有人认为“学校的课程设计,无论怎样说都离不开社会需要,归根结底,要从社会需要出发,以社会需要为依据”(注:《课程·教材·教法》,1993

年第 11期。)。认为社会需要是决定一切的东西,是课程设计的唯一依据。但我国目前普遍的看法是,制约课程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即社会、知识和学

生(注:吕达:《中国近代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57—360页。)。社会需要是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的依据,学生

和知识也是制约课程设计的两个相对独立的因素,社会需要并不能取代学生

和知识对课程的制约作用。笔者拟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以求

教于方家。

一、什么是社会需要

社会需要是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之一,弄清社会需要的科学涵义,把握社会需要论与社会决定论的分野,这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三因素在课程设计中的关系,提高中小学课程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关键问题。

(一)社会需要的科学涵义

根据本体论和价值论对社会有机结构的反映,社会需要主要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社会需要集中体现为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基本要素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的需要,即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变化的需要。在各个历史时期,这三种社会因素对课程的共同需要主要体现在:1.对于培养新的劳动者和新的政治继承人的需要;2.对更新课程内容的要求;3.对课程设计思想的影响。当然,社会因素对课程的需要具有不同的侧重面。生产力同课程内容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有直接联系。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一定学校课程的性质起决定作用。课程内容中的社会科学部分主要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要求受教育者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而当社会意识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或呈现新的发展趋势时,课程内容迟早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另一方面,社会需要又突出表现为一定社会的阶级、政党、集团等对教育所作的价值定向。在阶级社会里,各个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由于经济地位不同、政治主张各异、文化教养有别,而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也不同,因而课程内容也就不同。课程的确定与发展受社会需要制约,主要指一定社会的居主导地位的阶级对一定学校课程的性质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社会对课程需要的本质涵义。

(二)社会需要论与社会决定论

所谓社会决定论,就是“认为人的行为及其行为方式完全是由一个社会的文化与群体影响所决定的。对个体差异的重要性或地理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的影响作用不加考虑”(注:《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4142页。)。这种观点在课程思想上是以“社会中心说”的形式出现的,它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中心编制课程的理论”(注:《中国学生教育管理大辞典》,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69页。)。具体地说,社会中心(或本位)课程主张,课程必须凭借社会的分析取得目标和内容进行设计。社会中心课程论的信条是:学生是社会一分子,不能离开社会独立存在。个别差异之所以重要,不是为了学生自身潜能的发挥,而是为了社会行为更加有效,因此不宜过多强调个人自由。

社会中心课程设计有两个变种(注:黄政杰:《课程设计》,台湾东华书局1992年版,第125—133页。)。一是“社会适应”型。主张由社会现状去寻找课程设计的目标。美国的生计教育(Career Education)就是出于“学校乃是社会的代理机构”的观念,旨在使学生了解工作世界,逐渐养成受雇的态度与技能,成为“社会机器的螺丝钉”的课程设计。二是“社会重塑”型。主张将社会现实的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旨在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改造的工具”。有人将这种课程选择称之为“工具”的课程。不过,两者均依赖社会分析而非学科或学生分析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两者均强调社会实践活动或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社会需要论与社会决定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都注意到课程设计要考虑社会因素,但它们强调的程度却不相同。如果将社会需要抬得过高,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社会需要论就会变成社会决定论。为了避免谬误的出现,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知识、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知识是制约课程设计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

知识是指人类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精神财富。要使知识得以继承、传递和发展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就不能不慎重考虑知识自身的发展规律。作为育人蓝图和育人媒体的课程必然深受它的影响。知识制约课程设计有它的相对独立性,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

(一)知识不同于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是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即由人们的社会地位、主要是经济地位及利益所决定的反映人们的社会价值取向和历史选择特征的思想体系。这里所说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知识系统。知识之所以不同于意识形态,主要在于知识不同于价值观念。知识是以“真”为内涵的社会意识形式,它的核心和实质是提供关于一切客观对象本身的真实面貌和规律的东西。知识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知识本身不包含创造知识者的特殊价值取向,知识中也不包含个别主体性的特征。正因为如此,严格意义上的知识,特别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并不受制于特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不构成某种社会形态的上层建筑成分。社会意识形态与知识的关系,是评价与科学、价值与真理的关系。

(二)知识发展的规律对课程设计的独特制约作用

1.知识发展的进化和革命互变规律对课程的制约作用。概括地讲,人类知识的发展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知识的进化和知识的革命。它们对课程设计能产生深刻的影响。

知识的进化是指知识在数量上的增加或积累。也就是说,新知识没有突破原有理论体系和思维模式,只是对原有理论体系和思维模式有所补充和强化,使原有理论体系和思维模式更加精确和完善。如英国科学家牛顿建立的力学体系,经历了欧勒和拉格朗日对它的修改、补充和进一步完善的过程。

牛顿力学的这一发展过程就是知识进化的典型例子。从总体上说,知识的进化是一个比较平稳和缓慢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的逐渐接近客观世界的过程。笔者认为,知识的进化是课程内容具有稳定性的前提和保证。如果知识的发展始终是瞬息万变难以捕捉的话,世界上也就难以有知识的存在形式,自然也就难以有课程内容的相对稳定的来源了。因为知识的进化与课程内容的稳定性之间具有客观的必然的联系。

由于知识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的发展是一致的,人类的认识的发展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所以,知识的发展也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它总要有新的飞跃,这种飞跃就是知识的革命。知识的革命是指知识的突破性发展,也就是说,新知识已突破或推翻了原有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模式,是知识发展中的质变和飞跃。如16世纪哥白尼日心说的创立、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理论、进化论和能量守恒原理),这些都是知识发展中的革命。知识的革命也表现在科学门类的创立上,2000多年前,东方的孔子将天下学术分为 6门——礼、乐、射、御、书、数;无独有偶,西方的亚里士多德也有“七艺”之说——语法、辩证法、修辞、音乐、天文、算术、几何。但时至今日,仅自然科学中,可以叫出名称的分支学科就有4000余种。笔者认为,正是由于知识的革命,才带来新文明成果;正是由于人类文明成果的丰富与积累,才补充和丰富了课程的内容;也正是由于知识的不断革命才导致了课程内容的有限性与陈旧性。所以,要更新课程内容,把人类科学的最新成果传授给学生,就不能不考虑知识发展的规律。反之,就会因课程内容的陈旧和保守而使年轻一代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例如,社会学科的内容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回答客观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世界观教育,这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再如,自然科学的学科体系和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它不能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落后于时代的要求。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是课程内容不仅要继承还要发展。如果忽视了知识发展规律对课程内容的制约性,课程就难以发挥自身的育人功能,教育就难以面向现代化和面向未来。

正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是不可分割一样,知识发展中的进化和革命也是不可分割的。知识进化是知识革命的准备;知识革命则是知识进化的必然结果和趋势。知识的发展是进化和革命的统一。知识的进化和革命是互变的,知识进化到一定程度必然带来知识的革命,知识在新的前提下经过不断进化又会带来新的革命,此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知识这一辩证发展的规律对课程设计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科学知识增长的无限性与教材内容的相对有限性的矛盾上。正是由于知识的进化与革命才决定了教材内容的稳定性与变革性,或者说,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教材内容的继承性与差异性决定于知识的进化与革命,知识的进化与革命也深刻地影响到教材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因此,我们应依据这一规律,既要设置可以秉承人类最有生命力的最优秀的文化遗产的课程,也要设置一些最能反映人类知识宝库中最新、最有价值的成果的课程,并将两者统一体现在各科教材的设计当中。

2.知识结构的演进规律对课程设置的影响。知识结构的演进经历了一个过程,即笼统综合化——纵向分科化——整体综合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对课程设置有深刻的影响。

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只有笼统的、模糊的认识,因而当时的学者对社会经验和生产经验的总结带有很大的综合性。我国古代的《论语》就是突出一例。又如,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先后在1168年和1209年创立时,自然科学仍未形成独立系统,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结构,而依然包含在自然哲学里面,所以当时的大学没有像今天这样具体科系的划分。这一时期,学校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课程设置具有很大的综合性。西欧文艺复兴以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先后进入了分门别类的研究阶段,学科的分支越来越细。各门学科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限,彼此互不相干,这是16世纪至19世纪知识结构的基本特征。随着知识的分化,学校课程的设置也逐渐发生了分化。例如,在14世纪的西欧学校里,自然科学只有算术、几何、天文学。可是,从文艺复兴到16世纪,许多西欧学校增设了地理和力学。至17、18

世纪,代数、三角、植物、动物、物理和化学已成为中学的重要科目了。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科学的研究遇到了许多困难,因为有些问题单靠一门学科已经无法解决。这时两门或几门学科间便产生了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情景,从而形成了许多新型学科,即交叉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天体物理学等等。科学知识的交叉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各门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各门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知识结构的这种整体化发展趋势给课程设置带来了深刻影响,本世纪60年代以来,不仅西方高等学校开设的交叉学科逐步增多,不少国家还在中学设置了综合学科,如综合理科、综合性的社会学科等。

上述说明,知识是制约课程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社会或社会需要难以取而代之。课程设计应该客观地反映知识增长的客观要求。

三、学生也是制约课程设计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

课程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育人首先就要认识掌握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个别差异。因为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个别差异同课程设计之间具有必然的本质性联系。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从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看,课程设计必须反映儿童已达到的知识、智力水平和可能产生的学习新事物的动机、兴趣和需要。2.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看,教材的体系要反映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性。课程设计人员既要懂得教材的内容,也要懂得教材的顺序、结构、难度以及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惟有如此,才能使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认识能力。3.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看,课程设计要反映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年龄特征是儿童心理的年龄阶段特征。年龄特征是共性。小学阶段的儿童,开始是具体形象思维占重要地位,在正确教育下,他们的抽象思维将得到初步的发展,到快毕业时,他们的逻辑思维才有了初步发展。共性与个性是对立统一的,不可分的。除了年龄特征外,还要了解儿童的个别差异。笔者认为,儿童少年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是学校开

设必修课和中学开设选修课的重要依据之一,课程设计既要体现统一性又要体现多样性。同时,中小学教材内容的组织和教材体系的确定也须反映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小学各科教材的体系须侧重反映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适当反映知识的逻辑顺序,从而使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有机统一起来。初中各科教材的程序可逐步侧重于教材的逻辑顺序。高中各科教材的程序应将教材的逻辑顺序置于主导地位。

以上说明,学生也是制约课程设计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课程设计不能拒学生于门外。

四、课程设计如何辩证反映三因素的客观要求

上面分别论述了社会、知识和学生三因素对课程设计的独特的制约作用,课程设计者应分别反映三因素对课程设计的客观要求。但是,仅仅这样还达不到课程设计最优化的目的。笔者认为,课程设计还应辩证地反映三因素的客观要求。如何辩证地反映三因素对课程设计的客观要求,这是课程设计要解决的重要理论性问题。课程是学校育人的最主要的媒体,课程设计应以育人为根本的指导思想,这是正确反映课程设计中三因素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根本所在。

从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看,是人推动社会的发展,还是社会完全制约着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对此问题的基本观点是,人与社会有着质的统一性:人是构成社会的基础,社会是人存在的形式。因此,讲社会离不开人,讲人也不能脱离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历史的创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一方面,人是历史的剧中人,必然要受到社会历史的制约,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规定了人的活动方向与性质,“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 18页。),这就是

说人的思想意识都是社会客观存在的反映。于是有人就据此认为,人是完全从属于社会、制约于社会的,人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的发展。不可否认,社会对人的发展具有制约性,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但另一方面,我们应看到这个事实:人作为历史的创作者,社会历史这部剧是由人编导的;社会也是由自觉的个体组成的,社会关系是人的关系的总和,首先有了人,才会有社会和社会关系。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人是受动和能动的统一体,但能动是人的更为本质的一面,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恩斯特·卡西尔认为:人“服从着社会的各种法则,但除此而外,他还能积极地参与创造和改变社会生活形式的活动”(注: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282页。)。可见,人并不是完全听命于社会关系摆布的被动生存物,而是能够自觉地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社会。当社会不能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时,“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注:《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 229页。),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创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社会环境。一部社会发展史,归根到底就是一部人的发展史,一部人类追求自我完善和解放的斗争史。因此,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链条上,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社会要前进,必须首先着眼于人的发展。课程设计不能不反映人的更为本质的要求。

从课程的双重价值来看,作为主体的人对课程的需要可分为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两大类,因而课程的价值应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大类(注:廖哲勋:《课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62 页。)。个人价值是直接的,社会价值却是间接的,课程的全部价值只有在满足个体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离开对个体发展的培养,课程的社会价值将会荡然无存。建国以来,我国课程设计的最大失误恰恰是不够重视个体发展需要这一基本价值,或过分强调知识或学科的价值,或过分强调社会价值,不重视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事实上,课程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是密切联系的,不可机械地分割的。在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上,如果只强调个人价值或仅突出社会价值,势必重蹈教育史上的个人本位论或社会本位论的覆辙。在社会历史领域里,判断某一主张或某一举措是否正确,最高标准是看它是

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具体到课程设计这一领域里,也可以说,判断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是否正确,最重要的是看它能否在经济条件许可的范围内积极促进人的发展,最终实现科学育人的根本目的。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是坚持学习的恒心和毅力不足。行政工作是我负责的主要工作,这项工作对思想理论修养要求较高,只有坚持不断学习,才能做出具有较高思想理论水平的工作。由于办公室人员较少,日常的工作量较大,有一种疲于应付的感觉,坚持学习的恒心和毅力逐渐放松。尽管自己在工作中一直求新、求变、求活,但总有一种知识面窄、办法少的感觉,认真分析起来,也是由于自己学习抓得不紧不实的缘故。 二是深入实际不够,解决实际问题少。自己除了对日常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外,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办公室里,深入基层的时间少,特别是对一线服务研究的少。质量监督的工作重心是现场监督、技术服务,虽然自己有时也协调办理了一些工作,但就事论事的情况多,认真研究,深入解决关键问题少,对一些影响工作顺利运行的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和解决。 三是工作有时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对事物内在规律把握得还不好,处理问题有时考虑得还不够周到。有时发现问题对同志态度不够冷静,不留情面,工作方法简单,不大在意同志们的感受,给人一种过于生硬的感觉。 1、加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首先,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抓好学习。学理论,要抓住实质,在提高理论素养上下工夫,加深对

建设有 __社会主义及“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理解。学管理,要在现代化管理知识方面下工夫,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使自己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学业务,在专业知识方面下工夫,努力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认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切能够做的事情做起,切实通过活动使自己思想能有大的提高,作风能有大的转变。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向先进典型和先模人物看齐“创先争优”。学习的内容要广泛,进一步加强对“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学习,特别是从宏观上把握精神实质。 整改时限:从现在开始,立即行动,尽快落实,长期坚持,不懈努力。 2、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管理水平。强化大局观念,增强奉献意识和使命感,切实围绕质监站的中心工作,多与业务科室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和解决业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考核管理体系,抓好制度建设。 整改时限:立即行动,短中期结合,力争早见成效。 3、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坚持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同志们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强化组织观念和责任意识,大

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1)教学文案

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公司治理(CorporateGovernance)又名公司管治、企业管治和企业管理, OECD(OrganisationforEconomicCo- operationandDevelopment)在《公司治理结构原则》中给出了一个有代表性的定义:“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据以对工商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一、公司治理的意义 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已受到了中国企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些这种全球知名、规模庞大的公司,一夜之间就土崩瓦解,中国公司应该从中吸取教训。不过,还有许多人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误区:只有大公司、国有大型企业才需要去考虑公司治理的问题,而中小企业对此是无关紧要的。这种认识存在诸多法律危险的。实际上,对中小企业、新进企业和成长型企业来讲,公司治理的问题同样重要。创业公司尤其要注意整个公司的治理结构,应该从一开始,就要把公司治理结构问题解决好。 具体来看,首先,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的核心问题。公司治理结构相当于一座楼宇的地基,考虑地基问题的最有效的时期是在楼宇建设之初。第二,中国人情社会的许多传统习惯使创业者漠视公司治理,留下创业的隐患。在中国,人们通常看重的是面子、人情,很多时候没有“亲兄弟明算账”的习惯。创业的时候,不愿意谈钱,但是,成功之后,恰恰是这些“其他事情”构成反目、内乱的导火索。公司治理结构在创业初期没有得到重视所造成的恶果此时呈现出来。第三,目前中国尚未形成一整套详尽完善的公司治理法规体系。这就导致在遇到矛盾时,所有人都莫衷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限的精力被掷在无限的内耗中。对于创业者而言,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在此情况下,更应该注重公司自身制度的建设,规范管理,减少隐患。 二、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改革的进程,中国企业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去衡量,仍面临着诸多的问题:首先,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这主要体现在上市公司的国有股一股独大现象严重,代表国有股的董事在董事会中占有绝对优势。其次,公司治理缺乏透明度,没有参加经营管理的投资者,特别是小股东对公司经营状况难以获得有效信息,知情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第三,公司的执行机构往往缺乏股东价值观念,不重视对投资者关系的管理工作,在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缺乏利益沟通机制。第四,监事会缺乏有效的监督功能。董事长

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及改进措施

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随着水电工程施工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施工机械设备在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无可替代。水电施工企业不仅要拥有一支建造精品工程的水利水电专业队伍,同时也必须拥有一支势力强劲的机械化施工专业队伍。水电施工企业施工机械化程度及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质量、进度和效益。目前,由于水电工程市场投招标机制的激烈竞争,以及水电施工企业对机械设备重用轻管的现状,致使机械设备的管理、使用和维修各个环节均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在机械设备的投资与管理上转变观念和机制,逐步建立适应新形势下的机械化专业队伍及其管理体系,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一、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设备管理、使用和维修人员素质低下,人才缺乏 设备租赁市场的发展造成施工企业机械化专业队伍四分五裂,形不成规模。项目法施工追求短期效应,对设备的管理、使用和维修人员大量精简。再加上工程施工环境和作业条件恶劣,机械设备管理使用者工作待遇低,培训工作力度不够,激励制度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人才的大流失。现有设备管理使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受以上问题的影响,思想波动大,人员不稳定特别是中高级机械技师、工程师和富有经验的操作维修人员的缺乏,是制约设备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的重要原因。 2.维修保养手段落后 维修保养工作是设备管理使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水电施工作业中设备的使用条件十分恶劣,环境粉尘大,任务量重,对设备保养的要求也就相应较高。但保养又受机具和生产任务的限制,常常做不到位,致使设备的非正常磨损加剧,设备完好率降低,寿命减短。设备维修工作是一项又苦又累,且技术含较高的行业,维修人员主观上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维修过程中,维修人员为减轻自己的工作,推卸工作责任,很多情况下将本可以维修的机件更换新件,维修人员成了“换件工”,这种“ 以换代修” 的局面已比较普遍,无益于维修人员修理技术的提高和维修成本的控制,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目前,施工机械的技术含越来越高,机电液一体化在机械行业普遍使用,对修理工的水平要求也就越来越高。由于目前施工企业从事维修工作的专业人员素质较低,缺少技术素质较高的技术骨干况且设备维修工作长期处于“被动维修”的局面,很难将设备的故障隐患控制在萌芽状态,致使设备故障频繁,故障损坏程度严重,维修难度大。再加上企业的维修条件和手段比较落后,凭直觉和经验的维修方法已经不能使设备的性能得到完全恢复,“凑合着用”,“差不多就行”的维修观念就在所难免。此外,由于现代机械设备机电液一体化程度的提高,设备维修和保养工作需要先进的检测仪器方可进行。没有必备的检测仪器设备,维修人员只能对着设备的故障现象望而却步,无能为力。设备的返厂维修又造成维修成本的增加和维修时间较长的尴尬局面。

公司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公司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 案 篇一:现代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现代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以中下层员工管理问题切入 (王显强,2011级行政管理专业学生)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代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在近几年中,企业的中下层员工的待遇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在富士康发生员工因待遇问题而跳楼的事件后,这一问题也成为社会的另一焦点问题,引发了社会的讨论。我就以现代企业管理中,中下层员工的管理问题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为切入点谈一下现代企业对中下层员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关键字:中下层员工、公平、待遇、矛盾、文化战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the modern enterpris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anagement gradually exposed, in recent years, the enterprise staff the resourse of the treatment problems have caused the social concern, especially in foxconn happen

employee treatment problem and to jump off a building of incident, this problem has become a social another focus problem, cause the social discussion. I will to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the staff of the management problems the resourse of the question which expose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o talk about modern enterprise employees the resourse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anagement. Keywords:The resourse of employees, fair, treatment, contradiction, the culture wars 企业管理是一个存在已久的话题,它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到企业的房展方向与生死存亡,而由于现代环境的复杂原因也导致了现代企业问题的复杂,所以一个企业要想在现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立于不败的地位,文化的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现代企业中除了经济、科技的管理外,企业也更应该重视文化的力量,文化战,现代企业胜利的法宝。 对中下层员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中下层员工中普遍存在的不公平问题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现代企业中还是官场,只要是有人在,就会普遍存在不公平现象,特别是在现代企业的中下层员工的管理中,这种现象更为普遍比如当今网络上热议的“官二

存在问题整改方案及措施

存在问题整改方案及措施 为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增强机关工作人员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优化发展软环境,根据县委、政府机关作风集中整治要求,现将我单位通过召开班子成员会、企业座谈会等活动征求到的意见和梳理出的问题,进行剖析,现提出如下整改方案及措施: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创建学习型、服务型、高效型、创新型、廉洁型机关为目标,以领导干部为重点,以作风建设为核心,以制度完善为根本,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以抓重点、树典型、促成效为主线,认真解决干部职工在管理、作风、监督、廉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全面提升机关服务水平和干部队伍形象,为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保障。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机关作风集中整顿活动,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机关管理体制要明显改善,基本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二是依法执政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位,营造更加规范的法制环境;三是服务理念有所创新,服务能力得到提高;四是机关

效率、效能明显提高,努力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五是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树立“勤政为民,廉洁为公”的形象。 三、整改原则 整改工作要坚持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要做到明确整改项目、明确整改目标和时限、明确整改措施、明确整改责任。对马上能够解决的问题,集中精力立即予以解决,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创造条件限时解决。 四、主要整改事项 通过对社会各界广泛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及本单位查摆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汇总,整理分类,企业对我单位重点提出三个整改方向: (一)要继续加大制度建设力度,不断营造良好地工作氛围。 整改措施:一是从行为规范、目标管理、政务管理等方面入手,对已经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逐项逐条进行研究分析、修改完善,重点完善工作学习机制,卫生大扫除制度,工作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机制,下基层调研机制,帮扶、联系群众等机制。并将国家政策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分类整理,发放到各个每个工作人员手中,使制度更加透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强调学生是能动实践的主体。“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未来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这种趋势将使学习者有更多机会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甚至学生可以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安排程序,充分激发出学习主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体差异相统一的课程。提高人的创新能力,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同时又承认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开发和发展。 (二)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的社会化、生活化和能力化,加强实践性,由“双基”到“四基”) 在课程改革中,基础教育课程十分注重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和自然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实践性学习环节,改变理论脱离实际的现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仅仅坚持“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与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基本能力,如求知的能力、共处的能力、在应变中做事的能力、做人的能力和基本观念态度以应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提出的挑战。这就意味着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不仅要巩固现有的教育基础,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学力,还要进一步加深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的发展型学力和创造性学力。 (三)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加强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 道德教育如何才能在学校课程中更好地体现并融为一体,产生有效的德育效应和氛围,是未来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道德教育绝不只是政治思想品德课的责任,而是各科教学和活动都应承担的责任;不仅要重视正式课程的作用,也要重视非正式课程即隐性课程潜移默化的作用,进而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局面。 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给我们带来难以预料的问题甚至灾难。如何让科学技术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这就需要人文学科的指引。我国学校课程中数理学科比例大、人文学静分量偏低,如何平衡科学技术课程与人文学科课程是我国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 (四)加强课程综合化 综合化课程既是为了避免增设新学科造成学生课业负担,也是学生认识和把握科学知识基础的需要。学生在学习综合化课程中不仅可以初步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而且可以养成综合思维能力,培养自主创新的品质。一般说来,年级越低,综合的程度越高,特别是科学教育科目应该适当加以综合。 (五)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 小学课程既要体现共同性,又要体现差异性、层次性,也即个性。课程的个性化实际上就是因材施教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在学校教育中的普遍运用,为课程个性化和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提供了技术支持。 个性化的课程必然带来多样化的课程,多样化的课程是我国未来的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但并不是说不要统一性,多样化是统一性前提下的多样化,它是与特色化、层次性、可选择

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人文社科学院2012届毕业论文工作小组 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2011.10.25 问题1:毕业论文题目比较老、比较大,空泛,甚至有些题目完全可以写本书,毕业题目不规范;或者论文题目与专业不相吻合,即不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解决思路:老师们今后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来拟定论文题目,题目要具体,范围要小,尽量结合各专业的研究前沿。各教研室主任要清理一些不符合专业培养要求的毕业论文题目,比较老、大、空泛题目。学术委员会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今后,题目审核要通过学术委员会,答辩后优秀论文和答辩不过关的论文都要由学术委员会来定。 问题2:题目变更比较多,法学的学生几乎全部变更了题目。 解决思路:今后题目拟定可以提前进行,在学生中收集他们感兴趣的题目,然后老师来规范。 问题3:毕业论文的粘贴比较多。如果要查重复率的话,90%的学生毕业论文无法通过。毕业论文字数多,有些学生的论文达到4万字;大多数都在15000字以上。 解决思路:今后,学生的毕业论文8000字到10000字,不能超过10000字,硬性规定,超过10000字,提交答辩前,学术委员会来审查,看是不是自己写的东西。大学几年学习,一定要有学生自己的学习体会。 问题4: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按照学校要求的进度来完成论文各阶段的工作。有个别学生在答辩时才交第一稿,有个别老师根本没有给学生指导。 解决思路:今后,中期检查为全面检查,凡是中期检查第一稿都没有的学生,推辞答辩;还没有开始论文准备工作的,取消答辩资格。以学院正式文件的形式,通告全院,通知学生。形成制度。 问题5:论文答辩时,答辩老师更多的是在指出学生论文格式、结构方面的错误,这个本应该是指导老师的工作。答辩时涉及论文内容的答辩时长不够。 解决思路:实验室建立一个标准的毕业论文答辩室。每届答辩前,各专业都要举行一次示范答辩,由全体专业老师和毕业学生参加。答辩时注意实质答辩,

自身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措施

自身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问 题的措施 一、自身存在的问题 政治思想意识不够强。表现在:对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和执行缺乏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不具有一种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危机感。在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还存在差距,在培养自己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认识事物上还有些停留在表面,未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事物的理解不深刻、不全面。 宗旨观念不够牢固。从思想上来看,自己对立党为公,执法为民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总以为自己对公安工作比

较熟悉,有时对待来访群众不能始终保持热情服务的态度,当手头工作稍多时,就嫌麻烦,性子就有些急燥,态度不够好,有时过多考虑个人得失,存有“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以致自己为民服务的意识淡化,未切实做到为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 对业务知识不够钻研。表现在:对待工作不够主动、积极,只满足于完成上级机关和领导交给的任务,在工作中遇到难题,不善于思考,动脑,常常等待领导的指示,说一步走一步,未把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对业务知识的掌握不够重视,认为自己已有 的一些业务知识可以适应目前的工作了,不注重业务知识的全面性,等到问题的出现再想办法解决。对自己所干工作的业务和知识的学习放松了要求,没有自我加压和扩展自身价值的前瞻性。 工作作风不够扎实。表现在:对待

工作有时报有应付了事的态度,没有做到脚踏实地,总想在工作中找到捷径,最好不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就可以把事情做好。有时由于私心作怪,存在“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态度,除了自己必需完成的以外,可以不做的就不做,省得惹祸上身。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对政治学习“走过场”。停于形式,敷衍了事,在政治学习时存在应付心理,没有把参加学习和主动接受思想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的必修课来认真对待。因此,在看问题、想办法上敏锐性不强,前瞻性不够,只是立足目前,不能放眼未来。在大是大非面前还尚能正确把握,但在小节方面就得过且过,不能从严要求自己。平时虽然经常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理论,但思想上未引起高度的重视,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思考,只从字面上理解毛泽东思想,没有意识其思想的精髓,使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际脱钩,没有发挥理论

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篇一 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坚持学习的恒心和毅力不足。 行政工作是我负责的主要工作,这项工作对思想理论修养要求较高,只有坚持不断学习,才能做出具有较高思想理论水平的工作。由于办公室人员较少,日常的工作量较大,有一种疲于应付的感觉,坚持学习的恒心和毅力逐渐放松。尽管自己在工作中一直求新、求变、求活,但总有一种知识面窄、办法少的感觉,认真分析起来,也是由于自己学习抓得不紧不实的缘故。 2、深入实际不够,解决实际问题少。 自己除了对日常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外,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办公室里,深入基层的时间少,特别是对一线服务研究的少。质量监督的工作重心是现场监督、技术服务,虽然自己有时也协调办理了一些工作,但就事论事的情况多,认真研究,深入解决关键问题少,对一些影响工作顺利运行的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和解决。

3、工作有时心浮气躁,急于求成。 对事物内在规律把握得还不好,处理问题有时考虑得还不够周到。有时发现问题对同志态度不够冷静,不留情面,工作方法简单,不大在意同志们的感受,给人一种过于生硬的感觉。 二、整改措施 1、加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首先,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抓好学习。学理论,要抓住实质,在提高理论素养上下工夫,加深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理解。学管理, 要在现代化管理知识方面下工夫,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使自己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学业务,在专业知识方面下工夫,努力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认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切能够做的事情做起,切实通过活动使自己思想能有大的提高,作风能有大的转变。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向先进典型和先模人物看齐“创先争优”。学习的内容要广泛,进一步加强对“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学习,特别是从宏观上把握精神实质。 整改时限从现在开始,立即行动,尽快落实,长期坚持,不懈努力。

网上支付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随着经济、金融、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的支付市场和支付体系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非银行机构开始介入支付市场,如一些地方为公用事业缴费成立的代收付中心、一些地方为满足多用途储值卡使用的需要建立的清算机构,网上支付机构也随着经济的发展正在日益兴起。 一、网上支付发展现状 2005年初,国务院办公厅2号文件《关于加快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电子签名法》的出台以及《电子支付指引》的推出为网上支付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上的支持,短短一年时间内,仅国内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就已经发展到50多家。对比六年前,电子支付系统的运用已经取得了迅速的发展,非凡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引发了支付方式的变革。 网上支付的发展,疏通了电子商务交易过程的资金流,打通了电子商务发展的支付瓶颈。从整个支付体系看,网上支付将逐步成为我国支付市场和支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十七家全国性的商业银行都开办了电子银行业务,并且大部分都设立了专门的电子银行部门,为网上银行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工商银行数据显示,2004年,工商银行企业交易额是206870亿,网上笔数是3486万笔,个人网上支付交金额已经突破了2351亿,个人交易笔数是3683万笔,说明网上支付方式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网上支付由于其独具的方便性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通过对阿里巴巴支付宝进行的调查显示,过半的被调查用户对网上支付有极大爱好。其中60以上的用户是因为其便捷性、节省时间而选择使用的。个人网上支付涵盖网上购物、网络游戏、定房订票、网络教育等多个行业,支付方式则多以银行储蓄卡为主。 二、网上支付面临的问题 1.安全问题 根据对网上支付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目前网民不使用网上支付的原因,最主要是因为担心安全,其次是个人隐私,以及注册麻烦和不太习惯使用这些工具等因素。央视生活频道近日播出的节目中,披露了一种新型金融造假手段,不法分子在网民网上购物交易时,利用与银行网站相类似的网络页面,盗取银行卡密码等私人信息,然后通过网上转账的方式将资金转走,导致网民在支付的过程中受到损失。另外,黑客、木马病毒的攻击让网民在支付的过程中防不胜防。木马潜伏在计算机中,时刻监视用户的一举一动,从而盗取帐户密码和信息。而黑客,则利用系统漏洞、用户的安全意识薄弱入侵用户的计算机,盗取用户的相关信息和密码,导致网民在网上支付受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网上支付发展的主要因素。 2.金融监管问题 网上支付虽然给网民带来很多方便,解决了电子商务的支付瓶颈问题,但由于目前我国关于电子支付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网上支付无序的发展存在一定金融安全隐患。 (1)缺乏对吸储行为的监管 目前,第三方支付平台利用资金暂时停留,在交易过程中约束和监督了买家和卖家,保护了买卖双方的利益。专家认为,在支付过程中,资金在第三方里面会出现一段时间上的滞留,随着将来用户数量的急剧增长,这个资金沉淀量将会非常巨大。据了解,目前国内一些第三方支付系统的年交易额已经达到了数亿元,而据估计,在今后两年内,这个数字将达到十几亿甚至几十亿元,即使按照简单测算,天天滞留在第三方平台上的资金也至少有数百万元,而根据目前的交易规则,支付金额将可以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中停留3天到一周不等。这样,平台中随时都有数以千万的资金停留。假如他们出现经营风险,则必将危及其吸存资金安全,损害买卖交易双方的利益,假如支付服务商(非凡是专门从事支付服务的第三方服务商)的 服务领域扩大到在定程度,假如交易客户和沉淀资金达到一定规模,很有可能引发系统性支付风险,并引发社会问题。 在国内,法律规定只有金融机构才有权利吸纳代理用户的钱,其他企业和机构不得从事类似的活动。但由于第三方支付平台出现不久,而且交易数额仍显不大,所以目前还没有相

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冯冬雯 摘要:通过比较分析,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以下发展趋势:在课程政策上,注重国家课程统一性与学校课程灵活性的动态平衡;在课程结构上,注重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和课程形态等方面的调整和完善,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在课程实施上,注重教师和社会参与、政策支持以及质量监控;在课程评价上,评价功能由侧重甄别与选拔转向侧重发展,评价标准由刚性的单一化标准走向弹性的多元化标准,评价对象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评价主体上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评价方法从过分强调量化逐步转向关注质的分析与把握,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政策;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趋势 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学校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综观当前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可以说是一个核心。课程改革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受着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特点。然而,通过比较和分析,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和总体趋势。 一、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 课程政策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一定社会秩序和教育范围内,为了调整课程权力的不同需要,调控课程运行的目标和方式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和准则。”[1]它作为一国课程改革指南,着重要解决“由谁来决定我们的课程”或课程权力的分配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大体上有三种课程政策的类型: 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和学校自主决策型,分别以法国、美国和英国为最典型。目前,无论是采取哪一种类型课程政策的国家,都逐渐认识到对课程统得过死和放得过宽都不是明智之举,各国课程政策均注意在“集权──分权、政府──市场、标准化──多元化、学术发展──个人发展”之间寻求动态平衡,努力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协调与统一。 一方面,许多原先实行课程分权管理的国家都把推出强有力的“国家课程”视为迎接21世纪挑战的重要举措。如美国一向实行地方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州自为政,在同一州范围内,不同社区的课程设置也有一定区别。而英国政府一向对学校课程不加干涉,基本上由学校自主决定课程。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两国都趋向于建立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试图突破教育行政地方分权的历史传统,加强国家对教育宏观调控的职能,以确保基础教育的质量。在课程政策上有明显强调集权、政府、标准化和学术发展的倾向。[2]另一方面,许多原先实行中央集中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的国家都注意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政策,从课程管理的集权和控制走向分权和校本,从课程内容的标准化、高负担走向多样化、灵活性,从课程评价的统一、严

个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整改目标和整改措施

优质文档在您身边/双击可除个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整改目标和整改措 施 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思想政治学习还不够系统、全面。 (二)工作中有时存在急躁情绪,与其他同志沟通交流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工作思路还不够开阔,思想还不够解放,创新意识不足,习惯用老办法、老经验处理工作。 二、整改目标 (一)通过整改,养成更加自觉、全面、系统学习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更加牢固地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 (二)通过整改,更加牢固地树立宗旨观念,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更好地做到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整改措施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正确处理工学矛盾,更加深入地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把握其精神实质,认真按照“坚持走科学发展路、加快建生态文明市”的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工作安排部署,不断提高自己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更加积极主动地搞好与班子其他成员的团结和协作,进一步深入公司各基层部门、单位、项目点进行调研,认真了解项目建设实施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广泛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与职工群众的沟通交流,热诚帮助职工群众及时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更好地做到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以大局为重,全力以赴做到又好又快地推进公司各项工作、群策群力共建和谐企业。 (三)在工作中坚持开拓创新,永葆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的蓬勃生机和活力。当前,水交集团面临着全面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实施、进一步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等各项重大任务,我将在不断充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进一步发扬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大胆实践和探索,勇于打破常规,结合

关于发现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报告

贵州联盛药业有限公司 关于发现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报告 尊敬的刘总: 我进入公司2周多,站在质量部的角度,对公司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疑问,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参考建议: 1.现有物料的工作流程是入库,请验,检验,合格后转入合格区, 其中原辅料、内包材中需要做微生物检验项目的物料,外包 装有破损的物料做卫检时,单独取样,分别检验,合格后放 行,这样做存在相当大的风险,可能会使不合格的物料投产, 进而引起成品卫检不合格,根据2010版GMP要求,为了规 范公司管理,现质量部要求生产部(含仓库)、质量部对外包 装破损的物料(需要做微生物检验的物料)一律不准入库, 质量部不准取样,从源头加强风险防范,严把质量关,保障 公司产品质量。 2.工艺规程中,破壁饮片湿热灭菌法是否适用于所有药材,挥发 性成分,热敏性成分的药材是不适用于湿热灭菌的。另外破 壁技术是低温破壁,而灭菌又是湿热灭菌,二者相互矛盾。 3.破壁饮片批与批量、生产日期的定义与制剂不一致,为了规避 质量应该进行文件修订。 4.亚批号的规定与法规不相符,取消要批号。 5.验证工作应该为设备设施再验证周期1年,工艺再验证周期3

年,清洁验证再验证周期5年,应该进行相应的再确认或再验证。 6.质量部QA人员频繁调动,不妥,本身我都是才来没多久,下 面2个是比我更新的新人,人员没有相对的稳定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7.请药监局的老师吃饭,加强联系。 8.起草验证总计划 9.起草2015年培训总计划 10.不同包装规格的药品检验报告书的出具。 11.每个品种都必须有工艺验证,除非你不生产。 12.左旋检验报告书没有脆碎度检验项目,根据制剂通则,有脆 碎度检测要求,等2015版药典培训后实施新药典标准时必须增加改正。 13.进入操作间的人数限制不具有可操作性,建议取消,不违背 法规,见GMP实施500问。 14.左旋折算投料有没有必要。 15.包装材料审核,要遵照24号令,但市场上也有不符合24号 令的,但我们审核必须审核出来,如果公司愿意这么做,没有关系,公司应承担相应的风险。 16.关于包装材料留样的事情,建议外包材,不留样,批记录中 都有标签实样,应该可以不留样。特别是外箱,外箱不属于GMP要求的包装材料,完全没有留样的必要,破壁饮片成品

党支部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当前党党支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当前党支部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 第一,党支部活动有“重形式、轻实效、重传统、轻创新”的倾向。以往党支部也开展过各种提高党员素质,丰富党组织生活的活动但大部分都流于表面形式,很少得到切实的落实。大部分活动也是针对上级布置的任务临时组织,急于赶交材料等,以致活动存在急功近利的表现,实效较小。同时活动局限于开会、看电影、听讲座等传统形式,缺乏创新。活动的枯燥乏味,不仅不能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而且效果不大。 第二,支部组织生活缺乏规范,支部成员没有归属感。支部成员间分工不明确,没有明确的目标。支部活动较少,并且没有定期的组织活动,平时让大家感受不到他的存在。活动较少,相对的大家的沟通和交流就少,这样组织生活就容易导致恶性循环中,很难给大家一个组织大家庭的氛围。 第三,党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未能充分发挥积极带头作用。党员自身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等各个方面。党员应该是先进的代表,所以必须要求党员具有很高的素质,也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积极带头作用。在各项活动中,党员还不能完全做到带头作用,其主要原因是很少有人在活动中能够铭记自己党员的身份及其应该履行的职责。 第四,党员发展标准存在改进之处,缺乏可调节性。党员发展考核有明确的标准,如班级排名,四级通过等。但是也存在个别优秀同学由于客观原因不能通过考核。如,某同学各方面都很优秀,但由于四级考试失误未通过,进而不能继续发展党员。这种情况不是很多,但是却很可惜,这位同学也是优秀人才,但却因为客观原因不能被组织接收。 针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措施: 第一,组织生活的形式化,主要原因还是活动的单一化,不能调动大家的参与度。活动的创新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通过头脑风暴等挖掘大家的创新能力,增强活动的多样化、开放性。例如,上党课,可以采取全体党员轮流上党课的活动方式,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变书记讲党员听,为大家讲大家听。党支部和基层党支部之间可以组织联谊活动,开展一些融唱歌、跳舞、游戏、知识问答于一体的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新中国成立50多年,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基础教育课程也在不断改革。但是,众多的教育工作者,经过与外国的对比.发现现行基础教育的课程.存在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2)课程目标注重知识技能取向。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习态度的培养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养成,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3)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以致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4)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6)课程评价过分强调教育的选拔功能,过于强调学生学业考试成绩,评价标准单一.忽视了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促进发展等功能。(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课程管理缺乏灵活性、开放性.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等。另外,推行素质教育也遇到很大困难.许多地方“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教育与时代的要求差距很大。二、我国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的目标(一)指导思想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总体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追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要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具体目标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

作风整顿个人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作风整顿个人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开展机关思想作风整顿活动以来,本人按照办公室的总体部署,对自己的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找出问题的根源,认真吸取教训,明确努力的方向,以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修正缺点的目的。现将剖析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到办公室工作以来,在领导和同事的指导帮助下,自身素质得到提高,认真地完成各项工作和任务,但与老同志相比、与办公室要求的独挡一面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一是思想解放的力度还不够大。工作争强当先的意识不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新观念、大胆工作的思想树立得不牢固,工作中没有新的亮点。工作中习惯用老办法、老经验处理问题,不能勇于打破老框框、老套路,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开拓创新的精神不强,有很多的工作都是想做又不敢做,畏畏缩缩,缺乏果断和胆量,认为自己工作能力弱,工作难度大,以致曾出现畏难情绪,过于依赖科长和主任,因此,工作上没有大的起色。 二是学习积极性不足。在日常工作中总是有意无意地放松了自我学习,对学习“走过场”,流于形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强;学习中满足于“蜻蜒点水”,对有关政策、法规掌握不是十分全面,遇上处理具体事情,往往是凭主观臆断和经验去分析情况、处理问题;在理论学习上搞实用主义,与工作有关的就学一点,与工作联系不紧的就不去学或者很少涉猎,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使学习变得形式化、教条化。由于理论功底不够深,知识掌握不够全面,了解大局不深不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贯彻落实工作任务上存在走样、偏差现象。 三是工作作风松懈、不够严谨。表现在: 在工作标准上不够严格,不能从尽善尽美、时时处处争一流的标准上去把握,离办公室要求的“一点不差,差一点不行”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文字校对工作中,有时出现错漏字现象,在卫生清扫方面有时不及时、不彻底;对待工作不够主动、积极,往往是领导安排什么就干什么,只满足于完成领导交给的

网上支付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文档

网上支付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文档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online payment 编订:JinTai College

网上支付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 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调查报告是宣传唯物论和辩证法、坚 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力武器,历来被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重视。本 文档根据调查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 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随着经济、金融、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的支付市场和 支付体系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非银行机构开始介入支付市场,如一些地方为公用事业缴费成立的代收付中心、一些地方为满足多用途储值卡使用的需要建立的清算机构,网上支付机构也随着经济的发展正在日益兴起。 一、网上支付发展现状 XX年初,国务院办公厅2号文件《关于加快我国电子商 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电子签名法》的出台以及《电子支付指引》的推出为网上支付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上的支持,短短一年时间内,仅国内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就已经发展到50多家。对比六年前,电子支付系统的运用已经取得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引发了支付方式的变革。

网上支付的发展,疏通了电子商务交易过程的资金流, 打通了电子商务发展的支付瓶颈。从整个支付体系看,网上支付将逐步成为我国支付市场和支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十七家全国性的商业银行都开办了电子银行业务,并且大部分都设立了专门的电子银行部门,为网上银行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工商银行数据显示,XX年,工商银行企业交易额 是206870亿,网上笔数是3486万笔,个人网上支付交金额已经突破了2351亿,个人交易笔数是3683万笔,说明网上支付方式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网上支付由于其独具的方便性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通过对阿里巴巴支付宝进行的调查显示,过半的被调查用户对网上支付有极大兴趣。其中60以上的用 户是因为其便捷性、节省时间而选择使用的。个人网上支付涵盖网上购物、网络游戏、定房订票、网络教育等多个行业,支付方式则多以银行储蓄卡为主。 二、网上支付面临的问题 根据对网上支付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目前网民不使用 网上支付的原因,最主要是因为担心安全,其次是个人隐私,以及注册麻烦和不太习惯使用这些工具等因素。央视生活频道近日播出的节目中,披露了一种新型金融造假手段,不法分子在网民网上购物交易时,利用与银行网站相类似的网络页面,

当前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当前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如何提高公司安全管理水平,是大家应该共同关心的大事。实践证明,安全生产与效益是不可分的,没有安全就没有效益。而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安全管理又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安全不仅涉及公司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关系到公司的稳定大局、员工生命财产的安全,它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是一个反复抓、抓反复的持续改进的循环过程,只有抓好安全生产全过程的动态管理,从重事后的分析处理向重事前预防的过程控制转变,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安全管理工作,使公司的安全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形成安全和谐的生产新局面。 近几年来,公司搞了很多活动,从“安全为天”到现在的“反三违、严惩低老坏”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都紧紧围绕“安全第一”这一主线开展,使公司安全生产、稳定运行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但公司的安全管理与市场经济的外部要求还存在差距,传统的管理模式制约着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他们的精力主要放在“如何不违反管理制度”上,进而形成了“无过便是功”的思想。这很不利于树立现代企业的安全管理理念。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如下。

1.安全工作安排多、指导少。公司在月度安全生产分析会上布置的工作不少,但缺少对工作落实情况的跟踪评定,工作随意性大;现在公司这方面的文件也特别很多,基层单位大部分的精力都在应付文件的执行上面,来不及执行的干脆就只当邮递员,将文件转发了事。很少考虑实际的执行效果;在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中,干部下现场的次数不少,但发现的问题不多。在安全管理工作上,没有很好地解决“谁来负责、负什么责、怎么负责、不负责怎么办”的问题,只是一味地要求管理人员下现场、盯作业,却没有结合岗位职责来确定具体的安全管理责任,致使一些人员感觉不到压力,工作缺乏责任心。 每年各类活动开展得比较多,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些年,一个活动接一个活动,次次有组织,回回有安排、有检查、有总结,形式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是分散了大家的精力,没有把基础的安全工作落实好,没有把存在的隐患解决掉。结果是活动年年搞、问题回回提,隐患却经常在。如:习惯性违章问题至今还时有发生。 2.对安全规章制度的学习不够。现有的公司安全规章制度及技术规范已相对齐全,但真正掌握、理解并合理运用的人员却很少。如:作业许可票的填写是一项标准化、程序化的工作,但每次检查作业许可票时总能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究其根源,是人员认识不足,对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