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心脏病的方法--千古奇方炙甘草汤辩证治疗经验

治疗心脏病的方法--千古奇方炙甘草汤辩证治疗经验
治疗心脏病的方法--千古奇方炙甘草汤辩证治疗经验

炙甘草汤加味用方经验

炙甘草汤加味治疗扩张型心肌病38例前言:笔者从 1 992年 2月至 2 0 0 1年 1 0月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38例 ,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38例均符合 WHO/ISFC关于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 2 1例 ,女 1 7例 ;年龄2 3~ 56岁 ;病程 6个月~ 4年。心功能级 1 6例 , 级 2 0例 , 级 2例 ;心房颤动 5例 ,室性心律失常 2 1例。均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畏寒、口干、多汗等。2 治疗方法炙甘草汤加味 :炙甘草、酸枣仁各2 0 g,西洋参、桂枝各 1 0 g,阿胶 (烊化 )、生地、麦冬、五味子、白芍各 1 5g,黄芪 30 g,当归 1 2 g,生姜 3片 ,大枣 5枚。加减 :兼阳虚水肿者加附子、白术、茯苓 ;血瘀胸闷、舌有瘀斑者加红花、川芎 ;心悸、脉结代者加远志、柏子仁、丹参。水煎 2次共 50 0 ml,早晚分服。 2个月为 1个疗程 ,连服 3~ 5个疗程。3 治疗结果3。1 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 ;心功能分级 (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 NYHA心功能分级 )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象仪测量收缩期左室内径(SL VD)、舒张。。。

试论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72例临床[摘要] 目的:探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10年1月本院内科门诊就诊的心悸患者144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观察组予以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口服。治疗4周,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临床疗效肯定,且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 心悸;炙甘草汤;疗效

[中图分类号] R2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11(b)-095-02

心悸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包括惊悸、怔忡,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已的一种病证,临床常呈阵发性,一般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常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及心律失常,多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并见。大量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心悸有其独特的优势,具有疗效肯定、毒副作用小、安全可靠等特点[1-2]。笔者2007年2月~2010年1月,采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72例,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2月~2010年1月本院内科门诊就诊的心悸患者144例。纳入标准:①诊断符合2002年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心悸”的诊断标准[3]。②证型

诊断符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③自觉心跳不安,症状持续发作>1周,间断发作>4周。④年龄在22~70岁之间。⑤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严重心律失常(成对、频发、连续出现或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或多种原因所致的心动过缓(心率<40/min)者,或完全性及不完全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②合并有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及严重贫血者。③合并严重脑血管病及肺、肝、肾功能障碍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共纳入144例,其中,男78例,女66例;年龄22~70岁,平均(51.72±9.14)岁;病程1周~8年,平均(2.9±1.4)年。将其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两组患者之间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原发病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予以炙甘草汤加味治疗。药物组成:炙甘草12 g,生姜10 g,桂枝9 g,人参9 g,生地黄40 g,生白芍15 g,阿胶6 g,麦冬10 g,麻仁10 g,大枣10枚。随证加减:心阴不足者,加柏子仁12 g、五味子10 g、酸枣仁15 g;善惊痰多者,加黄连10 g;心血不足者,加当归25 g、龙眼肉12 g、白术10 g;阴虚火旺者,加知母15 g、黄柏10 g;心阳不振者,加龙骨10 g、牡蛎10 g、附子8 g;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者,加茯苓158 g、附子8 g、白术10 g;心血瘀阻者,加桃仁

15 g、红花10 g、丹参20 g、川芎15 g;合并有高血压者,加钩藤20 g、生龙骨10

g、生牡蛎10 g、五味子12 g。以上诸药水煎服,取汁约250 ml,每日1剂早晚分服,7剂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4个疗程。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口服,用量从6.25 mg/d开始,5~7 d 递增1次用药剂量,每次增至上次剂量的2倍,连续口服4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治愈:心律失常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中医证候消失;显效:心律失常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明显好转;有效:心律失常临床症状、体征及中医证候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中医证候未见改善,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完成统计处理;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心悸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次数比较,观察组(316.17±116.84)次,对照组(453.56±132.31)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心悸的病名首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但早在《内经》已有心悸症状的类似记载,如《素问·痹论篇》说:“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心悸的病位在心[5]。心悸的形成,常与心虚

胆怯、心血不足、心阳衰弱、水饮内停、瘀血阻络等因素有关,是一个本虚标实之证[6]。《丹溪心法》指出:“责之虚与痰。”《伤寒明理论·悸》曰:“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主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自不安。” 因而临床以益气滋阴、补血安神、复脉定悸治之。炙甘草汤是张仲景在《伤寒论》第一百八十二条中用治于“脉结代,心动悸”的经典名方,被历代医家所推崇。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滋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子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桂枝、生姜辛温走散,温心阳,通血脉。诸药配伍,共奏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之功,使阴血足而血脉充,阳气足而心脉通,共成阴阳气血并补之剂。中国论文联盟https://www.360docs.net/doc/5d16992815.html,整理。

小议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72例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10年1月本院内科门诊就诊的心悸患者144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观察组予以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口服。治疗4周,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临床疗效肯定,且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心悸;炙甘草汤;疗效

心悸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包括惊悸、怔忡,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已的一种病证,临床常呈阵发性,一般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常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及心律失常,多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并见。大量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心悸有其独特的优势,具有疗效肯定、毒副作用小、安全可靠等特点[1-2]。笔者2007年2月~2010年1月,采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72例,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2月~2010年1月本院内科门诊就诊的心悸患者144例。纳入标准:①诊断符合2002年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心悸”的诊断标准[3]。②证型诊断符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③自觉心跳不安,症状持续发作>1周,间断发作>4周。④年龄在22~70岁之间。⑤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严重心律失常(成对、频发、连续出现或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或多种原因所致的心动过缓(心率<40/min)者,或完全性及不完全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②合并有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及严重贫血者。③合并严重脑血管病及肺、肝、肾功能障碍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共纳入144例,其中,男78例,女66例;年龄22~70岁,平均(51.72±9.14)岁;病程1周~8年,平均(2.9±1.4)年。将其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两组患者之间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原发病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P>0.05)。https://www.360docs.net/doc/5d16992815.html,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予以炙甘草汤加味治疗。药物组成:炙甘草12g,生姜10g,桂枝9g,人参9g,生地黄40g,生白芍15g,阿胶6g,麦冬10g,麻仁10g,大枣10枚。随证加减:心阴不足者,加柏子仁12g、五味子10g、酸枣仁15g;善惊痰多者,加黄连10g;心血不足者,加当归25g、龙眼肉12g、白术10g;阴虚火旺者,加知母15g、黄柏10g;心阳不振者,加龙骨10g、牡蛎10g、附子8g;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者,加茯苓158g、附子8g、白术10g;心血瘀阻者,加桃仁15g、红花10g、丹参20g、川芎15g;合并有高血压者,加钩藤20g、生龙骨10g、生牡蛎10g、五味子12g。以上诸药水煎服,取汁约250ml,每日1剂早晚分服,7剂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4

个疗程。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口服,用量从6.25mg/d开始,5~7d递增1次用药剂量,每次增至上次剂量的2倍,连续口服4周。

1.3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治愈:心律失常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中医证候消失;显效:心律失常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明显好转;有效:心律失常临床症状、体征及中医证候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中医证候未见改善,甚至加重。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完成统计处理;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二、结果

两组心悸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24h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次数比较,观察组(316.17±116.84)次,对照组(453.56±132.31)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三、讨论

心悸的病名首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但早在《内经》已有心悸症状的类似记载,如《素问·痹论篇》说:“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心悸的病位在心[5]。心悸的形成,常与心虚胆怯、心血不足、心阳衰弱、水饮内停、瘀血阻络等因素有关,是一个本虚标实之证[6]。《丹

溪心法》指出:“责之虚与痰。”《伤寒明理论·悸》曰:“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主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自不安。”因而临床以益气滋阴、补血安神、复脉定悸治之。炙甘草汤是张仲景在《伤寒论》第一百八十二条中用治于“脉结代,心动悸”的经典名方,被历代医家所推崇。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滋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子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桂枝、生姜辛温走散,温心阳,通血脉。诸药配伍,共奏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之功,使阴血足而血脉充,阳气足而心脉通,共成阴阳气血并补之剂。

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律失常20例

临床资料 20例心律失常病人,年龄最小27岁,最大68岁,平均52岁;首次发病8例,发病1年以上4例,2~3年5例,4~5年2例,10年1例。其中冠心病9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心肌炎2例,原因不明1例;属室性期前收缩4例,房性期前收缩1例,心房纤颤2例。治疗方法采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方药组成:炙甘草12 g,党参15 g,桂枝9 g,生地黄48 g,麦冬24 g,火麻仁9 g,阿胶6 g,生姜3片,大枣30枚,黄酒60 g。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加减:心率慢者(小于60次/min)加熟附子9 g;心率快者(超过100次/商n以上)配用朱砂安神丸;失眠加酸枣仁30 g、柏子仁15 g;心悸加生龙骨、生牡蛎各20 g;胸痛加郁金9 g、木香6 g;气滞加青皮、陈皮各9 g;血瘀加丹参15 g;气虚痛甚加红参10 g。治疗结果 20例全部临床治愈,心电图期前收缩和房颤消失,临床症状基本消除。心律恢复时间,服药3 d治愈6例,1~2周治愈9例,3~4周治愈5例。讨论炙甘草汤通阳复脉,滋阴养血,是治疗"心动悸"、"脉结代"之主方。全方药物有机配伍,使营卫调和,气血流通,动悸可平,结代自除。在临床运用中体会到:方中清酒并非可有可无,不可裁减;生地黄用量要大;大枣之用量,如在服药期间出现腹胀可稍减量外,以取其原量为宜。

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脏病临床疗效及体会幸泽刚幸芳鸾内容摘要:现代社会快节奏发展、压力增大、精神高度紧张、膳食结构不科学合理、运动减少、患心血管病的机率增高。中医中药治疗心脏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特别是炙甘草汤加味,并重用黄芪,效果更佳。

关健词:炙甘草汤、辩证加味、心脏病

一、中医理论根据与近况

本病属祖国医学之胸痹、胸痛、真心痛、厥心痛、心痹、心悸之范畴。祖国医学对心脏病早有论述。如心痹,内脏病症之一。出自《内经.痹论》云:“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又云:‘由于脏痹日久不愈,重感外邪,或思虑伤心,气血亏虚,复感外邪,内犯于心,心气痹阻,脉道不通所致。证见胸中窒闷,心悸心痛,突发气喘,易惊恐、咽干、嗳气、脉沉弦”。《难经.六十难》指出:“其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名真心痛。真心痛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心痛之病名,出自《内经》是脘部和心前区疼痛的总称。第一,是指心绞痛。如《灵枢.厥论》的真心痛。《辩证录》的去来心痛。《医学心悟》的注心痛。心悸,病证名,见《千金要方.心脏》指患者不因惊吓、自觉心跳、心慌、悸动不安。多由气虚,血虚,停饮,或气滞血瘀所致。心动悸是指患者不仅自觉心悸。可察见心前区博动“其动应衣”。《灵枢.厥论》指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互,夕发旦死”。以上所述,充分证明了祖国医学对心脏病的认识与现代医学相似。

近年来,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迅速上升。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特别是中老年人健康的首要疾病。心脏病在内科疾病中占较大比重,且多较严重,明显地影响病人的劳动力。并有较高的病死率。因此,应当积极防治心脑血管病。对保障人民健康和维护社会劳动力有着重要意义。

二、心脏病的分类及病因病机

心脏病大致分为高血压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先心病、风心病、包括房室间隔缺损),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瘤、肺心病除外。

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形盛气虚、痰湿瘀阻、气血阴阳失调等因素有关。其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证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痹竭胸阳、阻滞心脉。虚证为心脾肺肾亏虚、功能失调、气虚血行不畅等。本病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大致先实而后虚,亦有先虚而后实者。但临床表现多虚实挟杂,或以虚证为主,或以实证为主。

三、症状及体征

心脏病大多以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心悸气短,喘息难卧等症为主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心痛。严重者胸痛彻背,背痛彻心,脉沉细微弱,结代脉,弦,、涩脉等,心脏病的临床表现见于《内经》如《灵枢经.五邪》篇说:“邪在心则病心痛”。《素问.藏气法时论》又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死旦死”。与现代医学的心肌梗死和冠心病猝死很相似,这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的先进性,比西医早两千多年。

四、辩证论治与分型加味

本病的主要特征是胸部憋闷疼痛。甚者胸痛彻背,短气喘息,心悸心累,不得安卧,其病位主要在心。但与肝脾肾有一定关系。治疗应根据《内经》:“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的治疗原则。一般来说,本病大多是本虚标实,辩证应先掌握虚实,分清标本,标实又应区别阴寒、痰浊、气滞、血瘀或者兼证的不同。本虚又应区别阴阳气血亏虚的各异,本病大多应先治其标,后顾其本。先从驱邪入手,然后在予扶正。待正气增强时再予标本兼治。驱邪治标常以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泻浊豁痰为主。正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所说:“胸痛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萎薤白半下汤主之”。

扶正固本常以温阳补气、益气养阴、滋阴益肾、气血双补、阴阳并调为主。患心脏病者大多阴阳气血不相协调所致。故《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指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

甘草汤主之”。《伤寒溯源集》卷二又指出:“因气血虚衰,心神动摇,气馁而惕惕然悸动也,此为阴阳并虚。法当治血兼补,故炙甘草汤主之”。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方药组成,炙甘草、人参、桂支、生姜、阿胶、地黄、麦冬、火麻仁、大枣,主要功效是益心气。补心血,养心阴,通心阳,治疗以心动悸,脉结代为主证的各种心律不齐等证。本方以炙草草、人参补益心气;阿胶、地黄、麦冬、火麻仁补心气养心阴,以充养血脉。桂支、生姜辛温走散通心阳。因为人体阴血需要依靠阳气来推动的原理。所以加黄芪重用,重点在于补心气、通心阳,心阳通,心气复。再配合补血,滋阴的药物以充盈血脉。使阳气有所依附而不致浮散。故《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平阳秘,则心悸能安,结代脉能复。故炙甘草汤有复脉汤之称。本方在治疗心脏病方面应注意阴阳气血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灵活运用,临床常加味有黄芪、酸枣仁、柏子仁、杜仲、降香、丹参、桃仁、红花、红景天、龙骨、牡蛎等。本病辩证分为七型;

1、气血瘀阻型:【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主方加入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有的同失笑散合方;

2、痰浊壅塞型:【治法】通阳泻浊、豁痰开结,主方同栝萎薤白半夏合方;

3、寒凝气滞型;治法:辛温通阳、开痹散寒,主方同栝萎薤白半夏白酒汤合方;

4、心肾阴虚型:【治法】滋阴益肾、养心安神,主方加入山茱萸、枸杞子、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

5、气阴两虚型:【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主方中加入黄芪、白术、茯苓、五味子、红泽兰、红景天;

6、阳气虚衰型:【治法】益气温阳、活血通络,主方中加入附片、肉桂、干姜、龙骨、牡蛎等;

7、阴阳气血俱虚型:【治法】气血双补、阴阳并调,在主方中加重黄芪用量(120克—150克)、白术、茯苓等。

五、临床疗效及体会

现代人工作,学习节奏加快,压力增大,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改变,动物食品增加,粗纤维和各种蔬菜减少,人体的运动时间不够,各种应酬增多,烟酒过度。特别是大中城市更为突出。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高血脂的病人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最后导致心、脑、肾、肝的病变。我们应当从青年做起。现代人应戒烟限酒,因为香烟的主要成份是尼古丁,吸入尼古丁作用于交感神经系统由于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能力明显高于氧气。导致结合氧的血红蛋白降低。从而造成血管壁组织缺氧、水肿,促进胆固醇和脂质的沉着,形成冠状动脉硬化。故吸烟是诱发冠心病的罪魁祸首。吸烟有百害而无一利,应尽早戒烟【1】。所以《内经.上古天真论》早就指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心脑血管病应以预防为主。从青少年做起,多了解科学知识,以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有利于人们体质的增强,健康长寿。

心脏病是心血管病、心瓣膜病、心肌病的总称。属危、急、重症。在急性期或严重阶段应以西医心内科或心外科治疗为主。只有在缓解期宜用中医中药治疗,或因条件的限制和某些特殊原因或西药疗效不佳者,可用中医中药治疗,笔者经治数10例心脏病患者,取得很好的疗效。

六、病案举例

病例一、秦××,女,55岁,农民,家住广汉市金鱼镇。1970年因胸闷、心累心悸到医院就诊。经检查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闭锁不全,轻度反流,经西医治疗几年未能治愈,于1975年来中医科治疗。

【症状】心累气短,胸闷心悸,动则尤甚,口唇发绀,面色不华,倦怠无力,二尖瓣面容,听诊二尖瓣区有降降样杂音、脉沉细而弱、代脉、舌质胖嫩淡白。辩证为心脾气虚、心血不足。

【证候分析】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血不足,故面色不华。心血虚不能养心,故心累气短。心血亏损,气血两虚,故胸闷心悸,动则尤甚。血亏气虚,故倦怠无力。阴阳气血不相协调,故脉结代。舌为心之苗,心主血脉,心血不足,故舌质淡白。心气虚,鼓动无力,故脉沉细弱。

【治法】补益心脾、养心安神

【方药】主方中加入黄芪、柏子仁、酸枣仁、桂元肉、白术、茯苓、木香。

服10多剂中药后有所好转,继服3个多月后代脉消失。服药1年多后症状全部消失。到医院检查一切正常,现已93岁高龄健在。

病例二、林××,女,45岁,中学教师,家住广汉市浏阳路。1980年自觉心累气短、胸闷心悸到医院就诊。经检查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三尖瓣狭窄闭锁不全,轻度反流。一直服西药,几年未能治愈。于1983年来中医科治疗。

【症状】心累气短,呼吸困难,胸闷胸痛时作,夜间尤甚,心慌,口唇发绀,二尖瓣面容,在二尖瓣区听到隆隆样杂心,三尖瓣区听到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吸气时增强,脉沉细见涩、结脉、舌质胖嫩紫暗。

【证候分析】心主血脉,心脉瘀阻,气虚血瘀日久,瘀血内停,脉络不通,血瘀气滞,心阳被遏,心脉挛急,故胸闷胸痛时作。瘀血凝滞,故痛处不移,血属阴,故疼痛夜间尤甚。心失所养,故心悸心慌。舌质紫暗、脉沉细涩,口唇发绀、脉涩、结代均为瘀血内停,心阳被阻遏。辩证气虚血瘀、心脉瘀阻。

【治法】补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主方中加黄芪、桃仁、红花、丹参、降香、赤芍、归尾、川芎、红景天;

服10多剂中药后有所好转。继服中药3个多月后疼痛、结脉消失。又服中药半年后,症状体征消失。经医院检查一切正常,重返课堂。现已60多岁健在。

病例三、谢××,男,38岁,干部,住成都市成华区某机关宿舍。在25岁时因重感冒经医院检查患病毒性心肌炎。住院治疗后好转,以后经常感冒,感冒后病情反复,几年未能治愈。2005年来我处中医中药治疗。

【症状】心累气短,胸闷心悸,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倦怠无力,头昏,心律失常,过早博动,第一心音减弱,医院的报告单为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氧酶增高。心电图改变、S—T段下移,T波低平倒置。脉沉细弱见迟脉、结脉。舌质淡白胖嫩有齿痕。辩证气血亏损、心阳被遏。

【证候分析】久病体虚、气血亏损、损伤心阳、心失温养,故胸闷气短、心累心悸、胸中阳气不足、心阳虚衰、血液运行迟缓,肢体失于温熙,故形寒肢冷、面色苍白。气血亏损、气血阳

气不运于脑,故头昏。心脾气血虚弱,故倦怠无力。心阳不足、鼓动无力,故舌质淡白、脉沉细而弱见迟脉、结脉。

【治法】益气活血、温补心阳

【方药】主方中加黄芪(重用)、附片、肉桂、干姜、仙茅、龙骨、牡蛎、丹参,服药3个多月后明显好转,继续服药1年后经检查一切正常。

病例四、张××,男,65岁,家住德阳市泰山路。2008年10月自觉胸闷气短、心累心悸、呼吸困难、胸痛时作,当即到医院就诊,经各种检查,住院治疗,院方准备安起博器,家属有顾虑,到成都3家大医院检查,院方说先治疗,暂不安起博器,经住院治疗有所好转,但一直未能治愈,2009年元月来我处中医治疗。

【症状】胸闷胸痛时作,心悸气短,以胸骨体上段后方,可放射至左肩和腋下,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沉细见涩,结脉,舌苔白,舌质紫暗有瘀点,辩证为气虚血瘀,胸阳痹阻,心彩超检查:①室壁运动不协调;②左房室增大,主动脉窦部增宽;③二尖瓣轻度反流;④左室舒张功能受损。动态心电图结果:①窦性心律,最高105次/分,最低45次/分;②2度Ⅱ型窦房阻滞;③ST—T波未见明显异常;

【证候分析】人身阳气受之于胸中而转行于背,寒邪内侵致使阳气不运,气血痹阻,故见胸痛彻背,感寒则痛甚。胸阳不振气机受阻,故见胸闷胸痛,心累心悸,喘息气短。阳气不足,故面色苍白。阳气不达于四肢,故四肢厥冷。舌质淡白,脉沉细均为寒邪凝滞阳气不运之候。阴阳气血不相协调,故脉沉细弱而结代。气虚血运不畅,寒邪凝遏久则为瘀,故舌质紫暗有瘀点。辩证气虚血瘀,阴寒凝滞。

【治法】补气活血、温阳开痹

【方药】主方合栝萎薤白白酒汤合方,加黄芪、附子、丹参、降香、红景天,服药10多剂后有所好转,服中药3个多月后结代脉消失,现正在治疗中。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用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后世医家对此方主治有所发展,《千金翼方》用治虚劳,《卫生宝鉴》用治呃逆,《外台秘要》用治肺痿。清代《温病条辨》将原方去参、桂、姜、枣,加生白芍,改生地黄为干地黄,更名为加减复脉汤,治疗“伤于温者之阳亢阴竭”。并在加减复脉汤的基础上创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治疗温病不同时期之变证。

【名称】炙甘草汤

【出处】《伤寒论》

【药方】炙甘草9g,人参3g,桂枝3g,麦冬9g,生地15g,麻仁9g,阿胶6g,生姜9g,大枣6枚。

【服用方法】水煎服。

目前该方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系统及各科疾病。本文就1996~2003年5月有关炙甘草汤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用于心血管疾病

1.心律失常炙甘草汤是治疗心律失常最常用的方剂之一。边立荣[1]等以炙甘草汤加五味子、黄精、山药为基本方治疗伴各种心律失常之肺心、冠心、病毒性心肌炎等。随证加味,对严重心衰患者,酌情配合西药抗心衰治疗。10余年来治疗并观察了89例,治愈24例,好转37例,总有效率88.73%。王佐明[2]以炙甘草汤加黄芪、五味子、川芎、丹参为基本方治疗各类心律失常患者60例,辨证分为气阴两虚、心阳不足、气滞血瘀、痰浊阻滞和痰瘀互结5型,随证加减,结果显示本方对房早的疗效最好,房室传导阻滞者疗效较差。从中医分型来看,气阴两虚者疗效最好,其次为心阳不足型,对痰浊阻滞和痰瘀互结者疗效较差。南华芝[3]认为本方只宜于气血虚弱之心律失常,而对兼夹实邪之虚实夹杂证,诚非独力可任。且方中炙甘草用量宜大,可用15~30克,方中加用熟地疗效更佳,人参不能用党参代替。

早搏:炙甘草汤治疗早搏的报道最为多见。曹晶等[4]以炙甘草汤加黄芪、川芎、丹参、赤芍、瓜蒌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104例,设同期对照70例,对照组用美西律100mg,复方丹参3片,消心痛10mg,均每日3次口服。两组30天为1疗程,1疗程后复查心电图,记录症状变化。结果:治疗组显效88例,早搏消失,总有效率96.2%;对照组显效38例,总有效率74.9%,P

<0.01。王驰[5]以炙甘草汤加丹参、苦参、五味子,并配合西药慢心律片0.15g/8小时,治疗室性早搏40例,设西药对照组(慢心律片0.15g/8小时)35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74.3%,两组比较,P<0.05。同时证实炙甘草汤还能克服慢心律片可能引起的心功能减退等副作用。此外,王明春[6]、石绍兰[7]等以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室性早搏也取得较好的疗效,石氏通过对病例疗效的分析,认为炙甘草汤对病毒性心肌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室性早搏疗效较好。岳建平[8]认为炙甘草汤对室性早搏的疗效,以气虚、气血两虚、气阴两虚型较好,兼阳虚者较差;对不明原因者较好,心肌炎所致者疗效较差。屈汉寅[9]用炙甘草汤加黄芪、丹参等治疗因服降脂中成药而致早搏的老年患者47例,随机设西药对照组(口服心律平片150mg/日)46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也令人满意。王秀娟等[10]用炙甘草汤,其中炙甘草20g,生地50g,大枣30枚,治疗风心病频发房早64例取得较好疗效。朱丽华[11],以炙甘草汤为基本方,随症加减治疗并观察了102例期前收缩的患者,服药4~6周后,统计治疗结果为:显效47例,占46.08%,有效37例,总有效率82.25%。认为疗效确切,且取效的关键在于随证加减,辩证施治。日本宫则总介[12]以炙甘草汤提取颗粒9g/日治疗室上性心律不齐患者13例,其中室上性期外收缩9例,发作性心房纤颤4例。用药4周后,室上性期外收缩患者动态心电图改善率为33%,自觉症状改善率为77%,而发作性心房纤颤患者动态心电图及自觉症状均无改善,认为炙甘草汤用于治疗室上性期外收缩有效。王志云、杜美茹、张月玲等[13~18]以灸甘草汤加当归、丹参、川芎、玉竹、苦参、茯苓、五味子、远志、百合等药治疗早搏均获得一定疗效。

心动过缓:一般认为其发病多与年迈体虚、真气亏损、寒邪内浸等有关。程玉聪[19]以炙甘草汤随证加减治疗本病64例,3个月后,心电图恢复正常者26例,占40.6%,不同程度好转28例,占44%。认为此方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宁保刚等[20]以炙甘草汤加丹参、薤白,并以白酒分两次与药汁同饮,治疗老年窦性心动过缓43例,20天为1疗程,经1~4疗程治疗,显效21例,占48.84%,好转18例,总有效率90.7%。苗润泰[21]以炙甘草汤加附子、丹参治疗老年病窦综合征44例,其中窦性心动过缓35例,辨证均属心气阳虚、心肾阳虚,部分兼阴虚或气滞血瘀。15天为1疗程,治疗2~6个疗程后,显效30例(症状消失,心率>60次/分,或比用药前提高10次/分以上),总有效率为91%。

心房颤动:周国栋等[22]以炙甘草汤原方随证加味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56例,设对照组40例以胺碘酮0.2g/次,每日3次,并逐周减量。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期间不予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结果显示:治疗组显效18例,总有效率78%;对照组显效17例,总有效率60%。贺新[23]认为心房颤动属本虚标实之证,脏气衰弱、气血亏损为其本,瘀血阻脉为其标。以炙甘草汤合冠心Ⅱ号加减治疗35例病人,显效10例,有效23例,总有效率93.7%,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2.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临床上以气阴两虚型为最多见。周桂芝等[24]以炙甘草汤加丹参、当归、白术、茯苓、苦参等治疗病毒性心肌炎30例,治愈15例,占50%,有效12例,总有效率90%,平均病程为45天。魏美华等[25]报道用炙甘草汤加味以直肠点滴法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80例,两周后治愈68例,好转12例,全部有效。认为用直肠点滴法,患儿乐于接受,迅速吸收,充分发挥疗效。

3.扩张型心肌病秦春红等[26]以炙甘草汤加五味子、白芍、黄芪、当归等治疗扩张型心肌病38例,并随症加味,2个月为1个疗程,连服3~5个疗程。结果:2例临床痊愈(心脏大小恢复正常,心功能正常);21例显效(心功能改善Ⅱ级以上,症状,体征及各项心功能指标显著改善);9例有效(心功能改善Ⅰ级,症状、体征及各项心功能指标有所改善)。总有效率为84%。中医认为本病多系气血亏虚为本,瘀血痰浊水饮为标,故用炙甘草汤可达补中益气、滋阴养血之功。

其他疾病

早在80年代至90年代初有报道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萎缩性胃炎、痹证、肩凝证、脑外伤后遗症、更年期综合征、妇科出血、复发性口疮、视网膜中央静脉血栓伴窦性心律不齐等病[27]。近5年来炙甘草汤治疗心脏外其他疾患有一些新的进展。

1.小儿汗证陈乃麦[28]报道用炙甘草汤治疗小儿汗证32例,其中自汗者14例,盗汗者7例,两者均有11例。随年龄大小增减药量,对表虚明显、漏汗不止者,可加生黄芪5g,余以原方应用。治疗结果:服药5剂痊愈者18例,9剂痊愈者11例,12剂痊愈者3例,全部有效。汗为心液,炙甘草汤滋阴益气养血,通阳气,调营卫,能使受损之心脏得以补养,失调之功能得以恢复,不治汗而汗自止。

2.白细胞减少症袁志光等[29]以炙甘草汤去桂枝、生姜,加鸡血藤、菟丝子、黄芪、炮穿山甲、苦参,治疗白细胞减少症31例,治疗3周后,显效10例(白细胞总数大于4.0×109/L),有效19例(白细胞计数较治疗前提高50%以上),总有效率9

3.5%。袁氏认为白细胞减少症多以气虚为主,兼有阴虚、血虚或阴虚火旺等,用炙甘草汤治疗本病,取其益气养阴之意,现代研究也表明,党参、大枣、炙甘草、阿胶、苦参等能增强骨髓干细胞的分化能力,具有提升白细胞的作用,药证合拍,疗效较好。

3.阿霉素心脏毒性丁纯志[32]以炙甘草汤加丹参,防治阿霉素(ADM)所致的心脏毒性70例;设对照组62例,服用辅酶A200U,肌苷0.4g,ATP40mg,维生素C1g加入10%GS500ml静滴,每天1次。两组用药时间均为用ADM前3天直到ADM结束后1周停药,全部患者3周期化疗结束后,作心电图、心肌酶及心脏体格检查。结果:治疗组心脏毒性发生率为11.4%,对照组为27.4%,P <0.05,说明炙甘草汤在防治ADM的心脏毒性方面有一定疗效。

4.季节性低血压季节性低血压多发于春夏之季,由于人体毛细血管扩张,有效循环量相对不足,头部缺血、缺氧而出现血压降低、头晕心慌、全身乏力、甚则晕厥等气血虚弱症状。王金华[31]以炙甘草汤治疗36例患者,轻型10例,重型26例,血压均在11.5~12.0/7.47~8.00kPa 之间,多数病例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少数病例心肌呈缺血样改变。轻型给予炙甘草汤煎服,重型急用人参50g煎服,继用炙甘草汤加柴胡、升麻,每日1剂,10天为1疗程。疗效判断以窦性心动过缓,心肌缺血改善,血压恢复正常(12.7~14.6/10.0~11.3kpa)为治愈,结果:经治1个疗程治愈者33例,2个疗程治愈者3例,半年后追访无1例复发。

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糖皮质激素至今仍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首选药物,但疗效欠佳,长期使用副反应较大。罗耀光等[32]以炙甘草汤去桂枝、生姜,加炙黄芪、旱莲草、丹参等配合强的松10mg/日治疗21例患者;并设对照组22例,予强的松45mg/日,每4

周减5~10mg/日。经治20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0.5%;对照组总有效率77.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u=2.08,P<0.05)。且治疗组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u=3.88,P<0.01)。。由此说明,炙甘草汤加减配合小剂量激素治疗特发性减少性紫癜副反应少,且疗效可靠。

此外,应用炙甘草汤加减的个案报道有:张德超[33]治愈肺痿1例;南晋生[34]治愈排尿性昏厥1例;龚野儒[35]治愈老年顽固性失眠、神经衰弱各1例;艾淑珍[36]治愈证属阴阳失调、气血虚弱之久热不退、胸痹、失眠、月经不调各1例;秦芝芳等[37]以炙甘草汤加附子治愈证属阳虚寒甚、气血不足之病毒性心肌炎、顽固性神经性皮炎及习惯性便秘各1例。何国

梁[38]治疗肺气阴两亏之声带结节、甲状腺功能亢进和肺气肿咳喘多例,有一定效果。杨运池等[39]治愈肝硬化呕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目疾视物模糊、顽固口疮及自汗等各1例。上述个案报道说明临床上凡具气血阴阳虚损的各种疾病,不拘于心动悸、脉结代均可灵活运用炙甘草汤治疗,多收良效,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及异病同治的宗旨。

临床应用探识

1.药物用量及替代炙甘草汤在《伤寒论》中用量为:炙甘草4两、人参2两、生地黄1斤、桂枝3两,阿胶2两,麦门冬去心半斤、麻仁半升、生姜3两,大枣30枚。用法是:“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陆远[40]根据现代对古方剂量的考证:东汉1两约等于现代0.4455两,1升相当于现代0.2升,将《伤寒论》中炙甘草汤的药物剂量换算成现代剂量约是:炙甘草50g,人参25g,生地200g,桂枝40g,阿胶25g,麦冬50g,麻仁50g,生姜40g,大枣30枚(注:每两按30g计算),陆氏在对症治疗心律失常时,发现参照汉代剂量应用炙甘草汤效果较满意,而现代常用剂量偏小,治疗效果不理想。

许占民认为,生地黄、炙甘草、麦门冬为方中主药,应适当重用,其中生地黄可用至30~60g,病情较重者,用量还可增大;方中火麻仁易以酸枣仁效果更佳[41]。李兴运[42]提出炙甘草汤以生地为君更为确切,其原因一为生地用至1斤,其用量数倍于炙甘草;二为本方主治伤寒气阴两伤证,而炙甘草补气不如人参,滋阴不及生地、麦冬,养血不及阿胶,而生地滋阴凉血、有清有补,“治悸劳劣、心肺损”。一般情况下,生地与炙甘草之比为3/1或4/1为宜。心动悸、脉结代者生地30~50g,炙甘草10~15g,急性热病后之心动悸、脉结代者以鲜生地50~100g

效果更佳。方中麻仁代之以生酸枣仁30~50g,且煎煮时间不宜过长。建议在煎药时在水中酌加白酒适量同煮,既有利于各药的有效成分煎出,又可避免出现气短及心律不齐加重。

柯雪帆[43]通过整理自己所治心律不齐之医案,认为,炙甘草汤用之于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之心律不齐疗效最佳,对于风湿性心脏病之心律不齐有小效,对冠心及高心引起的心律不齐几乎无效。并且指出:现代临床使用炙甘草汤时,应该加酒,把药泡在水酒各半的溶液中,浸一定时间再煎,疗效更佳;生地必须用至50~120g/天,桂枝及炙甘草的每日用量可达20~30g才能获得比较好的抗心律失常疗效。

李华[44]认为:甘草必炙;酒当用,且必同煎;人参不能以党参代之;麻仁与枣仁对脉结代的治疗作用相似等。在剂量上按以下比例为宜;炙甘草4,生姜3,人参2,生地16,桂枝3,阿胶3,麦冬2,枣仁2(大枣20~30枚),黄酒或低度酒30~50ml,方中炙甘草用量,成人不应低于20g,长期应用时宜加入茯苓,以免炙甘草长期应用使钠水潴留而致浮肿。

2.加减应用冯国标[45]认为用本方治疗气虚血少、心阳不振之心动悸、脉结代时,可酌加炒酸枣仁、夜交藤、柏子仁、远志、菖蒲、龙齿等安神宁心之品。炙甘草剂量宜大,一般可用15~30g,甚至可用40~60g,则有显效,但大量灸甘草应用须同时配伍茯苓、白术、泽泻等。

何建成[46]提出炙甘草汤在临证中可酌情化裁,但方中炙甘草、生地、麻仁、桂枝、清酒五味药必不可少,尤其是清酒,现今医家多不用酒剂,何氏认为清酒在此方中作为溶媒,起调和药性的作用,不用会影响疗效,如清代名医柯韵伯谓“地黄麦门冬得酒良。”

药理实验研究

近年来对炙甘草汤进行了大量的整体和离体动物实验研究,以探讨其作用机制及有效成分等,取得一定进展。陈兰英、陈奇等[47~48]通过动物实验证实:炙甘草汤全方能明显降低大鼠离体右心房肌自律性、左心房肌兴奋性和延长左心房肌功能不应期(FRP);能明显提高诱发自律性和心律失常的肾上腺素阈浓度。甘草酸单铵盐及其与人参总皂甙的配伍能增强再灌注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心肌组织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抑制心肌细胞磷酸肌酸激酶(CPK)、乳酸脱氧酶(LDH)的释放,抗自由基损伤,保护心肌细胞,而产生抗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作用,为进一步化裁、精减炙甘草汤这一古方提供理论基础。李兴高等[49]通过动物离体实验证实炙甘草汤总提取物、单个有效成分及其配伍能明显抑制再灌性心律失常的出现,对缺血再灌性心肌损伤有显著保护作用,且有效成分配伍的效应与剂量呈一定的正相关性。另有实验结果也证实炙甘草、人参、麦冬是炙甘草汤全方抗心律失常作用的主要有效药物;甘草酸、人参总皂甙和麦冬总皂甙为炙甘草汤影响心肌生理特性的主要有效成分及部位,若由三种成分两两配伍使用,其作用明显不如三种成分同时配伍使用,但却明显优于单个使用[50]。申成华等[51]认为,生脉散合灸甘草汤加减液对感染柯萨奇B3病毒SD大鼠培养心肌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陈广源等[52]通过微量元素分析,发现炙甘草汤系列诸方中富含镁、锌、锰、铁、钴、硒等元素。其中,镁可直接强心复脉;锌、锰等可益气滋阴潜阳;铁、钴及锌、硒分别与补血、补肾作用密切相关,形成了炙甘草汤系列诸方抗心律失常的物质基础。郭莉等[53]通过实验测试了炙甘草汤及其加减方浓煎剂中19种氨基酸的含量,显示其中9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且赖氨基酸尤高,提示本方对心脏及整个机体营养代谢有调整、促进及改善作用。

李文红等[54]通过动物实验对炙甘草汤进行药效分析表明:炙甘草汤能显著地提高小鼠在常压条件下的耐缺氧能力,延缓乌头碱诱发大鼠心动过速及心律失常的时间,抑制无水乙醇致大鼠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作用等。潘克英等[55]通过氯仿致小鼠和氯化钡致豚鼠两种快速型心律失常模型的拮抗作用观察表明:炙甘草汤具有明显的抗快速型心律失常效果。陈元禄等[56]以炙甘草汤加附子、丹参等制成注射液,观察其对窦房结功能损伤(SND)兔电生理的影响,并设阿托品及心得安混合注射液对照组,结果表明:SND兔的窦房结恢复时间、校正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同时观察13例服用加味炙甘草汤病窦综合征病人,有5例窦房结电生理指标恢复正常,有效率38.5%。由此说明加味炙甘草汤可改善受损窦房结的自律性,对临床病窦具有一定治疗作用。

述评及展望

综上所述,炙甘草汤滋阴益气、通阳养血,调和营卫,且补中有通。随症加减对各类心律失常,尤其对早搏、缓慢型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疗效。凡病机属阴阳失调、气血虚弱的其他疾病,亦有较好疗效。据古代文献记载,炙甘草汤尚可治疗呃逆,临床未见报道。从已发表论文来看,运用随机、对照及盲法原则的高质量的研究论文所占比例较少,影响了炙甘草汤疗效的可靠性。为了提高炙甘草汤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并保证疗效结果的可靠性,今后,应根据循证医学的要求开展临床研究,并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开展实验研究,探讨组方关键药物、用量用法与疗效的关系,将是十分必要的。

治疗心脏病的十个小偏方

治疗心脏病的十个小偏方 心脏病是心脏疾病的总称,包括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和冠心病等各种心脏病。临床实践表明,手部按摩是防治心脏病有效的辅助方法。这里同时向大家推荐几个民间偏方。 偏方一: 【组成】旱田草 30克,紫丹参10克,薤白 10克,白蔻仁6克。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心绞痛。 偏方二: 【组成】徐长卿根 15克,山楂 15克,盐肤木 30克。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冠心病。 偏方三: 【组成】芭蕉花 250克,猪心 1 个。 【用法】加水炖服。 【附注】此方用于心绞痛。

偏方四: 【组成】土败酱 9克,柏子仁 9克。 【用法】研末,加猪肝 60克,共蒸吃。 【附注】此方用于风湿性心脏病。 偏方五: 【组成】茴心草 3~9克。 【用法】冰糖或酒为引,煎汤服。 偏方六: 【组成】鲜定心散 60克。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冠心病。 偏方七: 【组成】草柏枝适量,朱砂或柏子仁、白醋少许。【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心脏衰弱、心悸、咳嗽、痰中带血。 偏方八: 【组成】鲜泽漆茎叶 60克,鸡蛋 2 只。

【用法】将泽漆茎叶洗净,切碎,加水 500毫升,放入鸡蛋煮熟,去壳刺孔,再入汤液中煮数分钟,先吃鸡蛋后服汤,1 日 1 剂。 【附注】此方用于肺原性心脏病。 偏方九: 【组成】毛冬青根皮 60~120克。 【用法】水煎服,1 日 1 剂。 【附注】此方用于心肌炎。 偏方十: 【组成】缬草 3克。 【用法】研细末,水冲服,或加童便冲服。 【附注】此方用于心悸。 图为山楂。山楂入药,可与其它药材配伍治疗心脏病。

中医治疗心脏病

中医治疗心脏病 治疗心脏病,只要从疏通经脉、恢复元气入手,使用祛邪扶正的药物,所以,服用中药调理脾胃的功能,就可以治愈由于心血不足所造成的心脏病。 心脏病的食疗方子: (1)红花三七蒸乳鸽 原料:三七5克,红花6克,乳鸽1只,料酒10克,精盐3克,葱10克,姜5克,酱油10克,红糖5克,菜胆100克。 做法: 1. 把红花摘去杂质;三七研成粉末;乳鸽宰杀后去毛、内脏及爪,洗干净;姜切丝,葱切段;菜胆切成4厘米长的段。 2. 把乳鸽放入蒸杯内,,加入料酒、酱油、红塘、姜、葱、精盐腌30分钟,再放入三 七、红花、菜胆。 3. 把蒸杯置于蒸笼内,用武火大气蒸约50分钟即成。 功效:活血化瘀,滋补气血。适合于瘀阻心络型冠心病患者食用。 用法:每日一次,佐餐或单食。 宜忌:孕妇忌食 (2)红花三七蒸鸽蛋 原料:三七粉10克,红花6克,鸽蛋5个,精盐3克,鸡汤200毫升。 做法: 1. 红花去杂质,鸽蛋煮熟去壳。 2. 将鸡汤放入炖锅内,放入三七粉、红花、精盐、熟鸽蛋,同煮25分钟即成。功效:补气血、化瘀阻。适于心绞痛型冠心病患者食用。 食法:每日一次。 宜忌:孕妇忌食。 心脏病患者的食疗禁忌: 1、戒刺激性食饮和兴奋性药物:辣椒、生姜、胡椒、烟、酒和大量饮浓茶,服咖啡因、苯丙胺等兴奋药对心脏也会带来负担,在风心病患者心功能不佳时,尤当注意。 2、适量的限制食盐的摄入:与限制食盐道理相同,风心病患者应少吃含钠丰富的食品如香蕉等,以免引发水肿。 3、缓进饮料:一次喝大量的水、茶、汤、果子汁、汽水或其他饮料时,会迅速增加血容量,进而增加心脏负担。因此进食饮料不要太多,最好一次不超过500毫升。需要多喝水时,分成几次喝,每次少一点,相隔时间长一些。 4、少量多餐。心脏病病人不宜吃得过多,每日总热能分4~5次摄入,以减少餐后胃肠过度充盈及横膈抬高,避免心脏工作量增加。晚饭应早些吃,宜清淡,晚饭后不进或少进任何食品和水分。 5、适当限制蛋白质和热能的摄入。心力衰竭时,每日蛋白质可控制在25~30克,热能600千卡;2~3日后,蛋白质可加至40~50克,热能1000~1500千卡。病情好转后渐增蛋白质和热能,但不宜太高,以免增加心脏的负荷。 6、应吃易于消化的食物。心脏病病人由于血液循环功能减退,胃肠道瘀血、水肿,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因此,所进食物应易于消化。开始可用流质、半流质饮食,然后改用

不得不看的:中医教你如何认识心脏病

心脏病用中药安全又有效——精制冠心软胶囊 什么是心脏病? 心脏病(heart disease)是心脏疾病的总称,包括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炎等各种心脏病。 心脏病的分类 一、先天性心脏病 1.可能由于母亲在怀孕早期的 疾病或服用的药物有关。 2.与遗传有关。 二、后天性心脏病 1.冠状动脉心脏病:抽烟及糖 尿病,高血压等导致血管硬化狭窄, 使血流受阻,易使心肌缺氧而受损。 2.高血压性心脏病:动脉性高 血压导致左心室肥大;肺高压症导致右心室肥大。 三、风湿性心脏病 慢性风湿性心脏病主要在风湿热感染后,心脏瓣膜逐渐病变所导致之异常。 四、肺性心脏病 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导致肺动脉高血压症,使得右心室肥大或衰竭。 五、心肌病 新陈代谢或荷尔蒙异常的心肌变化等,有时酗酒,药物亦导致心肌变化。 六、心脏肿瘤 大多为良性肿瘤,以黏液瘤为最常见,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很少见。七、血管病变

包括高血压引起之动脉瘤,以及其它免疫机能异常引起之血管病变等。心脏病的诊断 生活中出现下列现象时,建议做一次心脏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心脏病,从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体力活动时有心悸、疲劳、气急等不适,或产生呼吸困难感。 ◆劳累或紧张时 ,突然出现胸骨后疼痛或胸闷压迫感。 ◆左胸部疼痛伴有出汗 ,或疼痛放射到肩、手臂及颈部。 ◆出现脉搏过速、过慢、短促或不规则。 ◆熟睡或做恶梦过程中突然惊醒,感到心悸、胸闷、呼吸不畅,需要坐起来一会儿才好转。 ◆性生活时感到呼吸困难、胸闷或胸痛。 ◆饱餐、寒冷、吸烟、看情节紧张的电影或电视时,感到心悸、胸闷或胸痛。 ◆在公共场所中,容易感到胸闷、呼吸不畅和空气不够。 ◆上楼时比以前或比别人容易出现心悸和气急。 ◆突然出现一阵心悸、头晕、眼前发黑,有要跌倒的感觉。 ◆儿童的活动能力比同龄差,活动时感觉心悸、气急、乏力、口唇青紫。 ◆感冒后轻微劳动也感到心悸、疲乏,或走路稍快就觉气急。 ◆突然胸部不适而昏倒在地上,或有马上要“死去”的感觉。 ◆晚间睡觉枕头低时感到呼吸困难,需要高枕而睡。 ◆出现下肢浮肿。 ◆手指或足趾末端出现肥大、变形。 ◆脸、口唇和指甲出现青紫、暗红等异常颜色。 ◆静息时自觉心跳有异常声音 ,或手掌握触前胸壁心脏部位时有震颤感。 ◆妊娠期出现心悸、头晕、气急或浮肿。 ◆左肩痛长期不愈。 中医治疗心脏病 心脏病是导致中老年人死亡的第一大疾病,相关研究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起始于青壮年时期,血管内脂质等物质的不断沉积,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断形成与扩大。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是我国的一大优势,临床研究证明,中药活血化瘀防治心血管病药物能够快速溶解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且能有效防止脂质的再次沉积和血小板凝集,阻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继续形成。在此基础上由陈可冀院士、李连达院士及已故中医专家郭士魁三大国医领衔研制开发出的

独活寄生汤方剂详解

独活寄生汤方剂详解 独活寄生汤服用有讲究所谓“服用有讲究”,似乎应理解为用什么剂型疗效最佳。然而,本文所说剂型,既非传统的膏、丹、丸、散,亦非现代的中成药。因为传统剂型,既麻烦又不方便,且疗效不一定理想,而现代中成药由于药味固定,不适应临床辨证随症加减,从而影响疗效。那么,本文所指是笔者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旨在提高本方疗效的剂型(亦属传统的)和服用法。 独活寄生汤系药王孙思邈的成方。方由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川芎、当归、熟地、白芍、肉桂、茯苓、人参(或党参)、杜仲、牛膝、甘草共15味药组成。本方主治由风寒湿三种邪气所致的痹证,尤其是气血虚弱的老年人患痹证,用本方疗效明显。 分析:独活、细辛,能入足少阴肾经,温通血脉,配合秦艽、防风疏通经络,升发阳气而祛风邪。桑寄生益气血而去风湿,配合桂仲、牛膝强筋健骨固肝肾。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活血养血,人参、肉桂、茯苓、甘草,益气补阳。所以本方既能驱风寒湿邪,又能补正气。对肝肾阴虚有热(虚热),被风寒湿乘虚而入所造成的腰膝疼痛、腿脚冷痹无力、屈伸不便的顽固痹证,疗效颇佳。 然而,从多年的临床上看,患风寒湿痹证的病人,服用上方(汤剂),至少要10剂以上方能体现出微小的疗效。若要治愈或基本治愈,则要服几十剂甚至上百剂,而疗程则需要半年以上。因为此证系多年积聚而成的慢性病,治疗非几日之功。可是,如今有耐心服10剂以上中药的病人较少,往往服几剂药后无效,便另行寻医。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提高方剂疗效,至少要尽快体现疗效。 为此,就独活寄生汤所治之证而言,笔者首先想到了酒。因为酒有如下功能:酒性辛窜,可载诸药之性速达病灶部位,使之产生速效。专用术语谓之“药引”,即引药入经之意(经者,病灶部位是也)。同时,酒又属温热之品,具有温寒壮阳的功能,对于寒盛和素体阳虚的痹证患者,酒能加强和提高独活寄生汤的功能和疗效。 具体方法是:凡能饮酒的痹证患者,笔者嘱其以白酒浸泡独活寄生汤诸药三日后始服。每日早中晚三次,每次服量为20~25毫升,缓缓饮服(其剂型属传统的药酒浸泡)。对于不饮酒者,则采用汤药内滴酒的方法——即每次服药时,在汤药里滴入10至15滴白酒。自采用此服用法后,其疗程缩短,疗效明显提高。下面是笔者5年里所治11例痹证患者的概况。 11例患者,男性7人,女性4人,其中60岁以上6人,45岁至60岁以下5人。他们中饮酒者8人,不饮酒者3人。服酒浸剂者,于服药三日后便体现疗效,疼痛减轻,少数病灶部位有红肿者开始消散。一月后,基本治愈6例(其中一例于停药半月后复发),根治1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70%以上。而3例不饮酒者,于服药8天后其疼痛程度不同地减轻,50天症状基本控制,但无治愈病例,有效率100%。

中医详解心脏病.doc

中医详解心脏病 凡心脏病,都是阳虚,阳气不足则阴血不生。在生理上,阳气是化生之本;在病理上,较之阴精,阳气更易受损;在 治疗上,阳易骤生而阴难速长。所以,治疗心脏病,必用兴阳 之法,方可得心应手。清.陈士锋说∶“人有真心痛者,法 不在救,然用药得当,亦未尝不可生也。”心脏的动力来源于肾,肾阳不足,就好比发电机所发出的电力不足,就会导致 水泵的转速降低,使水的压力不足,也就是心脏搏动无力,出 现间歇,泵血力量不足,血液不能达到血管末梢。末梢神经就 会“通知”中枢神经,中枢神经就会刺激心脏加快搏动,于是 就会出现早搏、肾气不足、心跳无力。血液流速缓慢,就容易 产生瘀血,天长日久,瘀血就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堵塞 血管,造成冠心病或心肌梗塞。西医只知用物理(包括手术)和化学手段疏通血管、刺激心脏,却不知病根在于肾阳不足。如果肾阳充足,自然就会使人体的各种功能得到恢复,心跳 自然有力,瘀血自然得以溶化,症状自然消失。而且,在心 血管中植入支架,在物理学方面是合理的,但在生理学中却 是极不合理的。因为用金属制作的支架属于最硬的淤血,属 于人体的异物。人体具有排异性,淤血就是人体中较软的异 物,有淤血部位会有刺痛感,就是元气破淤的表现。针刺穴 位可以治病的原理就是利用了人体的排异性,当金属针刺入

人体后,就会调动经气甚至真阳元气前来破除异物,金属针 拔出以后,汇聚来的经气或元气就会灌注于指定的穴位中, 从而达到调理虚实的目的。同样的道理,在血管中植入金属 支架也必然会造成激发元气的结果,由于心脏病的病因就是 元气虚弱,所以,对元气极为虚弱的心脏病患者来说,植入 支架是非常不适宜的,非但不能治愈此类心脏病,反而会使 心脏病患者的元气快速耗散,从而导致患者加速死亡。另外,现在西医治疗心脏病的方法主要在于扩张或疏通血管,以达 到使血管通畅的目的。所以,西医的治疗方法也就始终局限 于此。即使研究治疗心脏病的草药,也都是在如何使黏稠的 血液稀释和防止血液凝固等方面大做文章,却始终在恢复人 体免疫力(真阳元气)方面不得要领。比如∶西医往往使用心脏搭桥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而且技术也很成熟了,在美国, 每年做心脏搭桥手术的患者多达 35-40 万人之多;另外,中国 医学界近些年通过研究发现了银杏叶具有防止血管栓 塞的作用,于是研制“成功”了银杏叶片用来治疗心脏病。在传 统中医看来,这显然是治“标”的办法,根本达不到治“本”的 目的。因为任何活血破瘀、疏通血管的药物,都必须在真 阳的作用下才能发挥效能,如果没有元气的作用,服用或注 射药物都是没有意义的。道理很简单,将一块淤血放入盛有 活血化淤药物溶液的烧杯中,看看淤血是否被溶化,不就全 都明白了吗?必须明白,任何破除淤血、扩充血管的药物都

独活寄生汤的功效与作用

独活寄生汤的功效与作用 人的一生到了一定的年龄,新陈代谢减慢,免疫机能下降,无一不提醒着我们应该好好调理身体了,中药方剂就可以循序渐进的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等,下面就为大家介绍独活寄生汤这款方剂。 【处方】 独活三两,桑寄生(《古今录验》用续断,即寄生亦名,非正续断)、当归(酒浸.焙干)、白芍药、熟地、黄蓍(酒浸.蒸)、牛膝(去芦.酒浸)、细辛(去苗)、白茯苓(去皮)、防风(去芦)、秦艽(去土)、人参、桂心(不见火)、川芎、杜仲(制炒断丝)、甘草(炙),各二两。 【炮制】 上为散。 【功能主治】 治肾气虚弱,腰背疼痛,此病因卧冷湿地当风所得,不时速治,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脚重、挛痹,宜急服此。

【用法用量】 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空心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 独活9克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芎藭 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6克 【制法】 上十五味,哎咀。 【功能主治】 祛风湿,止痹痛,补肝肾,益气血。主肝肾两亏,气血不足,风寒湿邪外侵,腰膝冷痛,酸重无力,屈伸不利,或麻木偏枯,冷痹日久不愈。现用于慢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属肝肾不足,气血两亏者。 【用法用量】 以水1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

【备注】 方中独活、秦艽、防风、细辛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杜仲、牛膝、寄生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养血和血;人参、茯苓、甘草补气健脾;桂心温通血脉。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湿,止痹痛,补肝肾,益气血之功。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八 【处方】 白芍1两,杜仲1两,归身1两,防风1两,白芷1两,人参1两,细辛1两,桂心1两,熟地1两,牛膝1两,川芎1两,寄生1两,甘草1两,独活3两。 【功能主治】 鹤膝风,痛甚,因干风者,并主痛风。 【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 【摘录】 《慎斋遗书》卷七

千古名方-唐代孙思邈独活寄生汤-祛风湿止痹痛

千古名方-唐代孙思邈独活寄生汤-祛风湿止痹痛

千古名方唐代孙思邈独活寄生汤祛风湿止痹痛 唐朝是个人才辈出的年代,孙思邈就是一位伟大的医药学家,其撰著的《千金要方》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后世医家在临床上运用《千金方》,诸如温胆汤、犀角地黄汤等,尤其是独活寄生汤,在治疗腰腿痛中作为首选方剂,疗效卓著。 独活寄生汤来源于《备急千金要方》原文如下:夫腰背痛者,皆由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得之。不时速治,喜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挛脚重痹,宜急服此方。【功能主治】祛风湿,止痹痛,补肝肾,益气血。主肝肾两亏,气血不足,风寒湿邪外侵,腰膝冷痛,酸重无力,屈伸不利,或麻木偏枯,冷痹日久不愈。现用于慢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属肝肾不足,气血两亏者。 【组成】独活三两(45g) 桑寄生(30g) 杜仲(30g) 牛膝(15g) 细辛(10g) 秦艽(12g) 茯苓(15g) 肉桂心(6g) 防风(10g) 川芎(10g) 人参(10g) 甘草(10g) 当归(10g) 芍药(10g) 干地黄(15g)各二两。 本方是治疗痹证的名方,也是治疗腰痛的效方。古人因没有现代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骨质增生等疾病的概念,故凡腰腿痛类证皆从宏观病机分析入手,采取有效方药治之,从

而留下了独活寄生汤这首效方。凡是腰腿痛病证,皆用此方验之,并不断地从药量上,药味上体会用方之妙,最后终于形成了用独活寄生汤治腰腿痛的专方。 中医把上述现代疾病造成的腰腿痛大多归结于痹证一类。在《内经》中即有痹证的论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在此明确指出,痹证的成因是风、寒、湿三种邪气联合侵袭人体。湿邪的特点是重着、黏滞,其致病特点是缠绵难愈。大致是由于湿邪的这种致病特点,使痹证的治疗颇为棘手,病情时好时坏,反复发作,大部分患者病程日久而不愈,特别是遇到即将天气变化时,病情加重或复发。 一般认为病程日久的疾病大多出现两个方面的变证,一是久病多虚,一是久病多瘀。久病多虚。结合痹证来看,病程日久,其虚多在气血和脏腑。由于本病的日久,同时加上久服祛风散寒除湿等温燥之品,大多出现气血的耗伤,从而导致气血两虚证,所以在治疗此类疾病时,要注意有无气血不足的情况。再者,病程日久,由痹证初期的病在“筋脉肉骨”累及“脏腑”。由于痹证属于筋骨病变,而“肾主骨”“肝主筋”,其累及的脏腑必然是肝与肾。肝与肾同居下焦而同源,所以在治疗痹证日久时,若见肝肾不足者,必配伍补益肝肾之品。久病多瘀。这种理论来源于叶天士“久病入络”的观点。络即经络,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久病入络而气血通

独活寄生汤

独活寄生汤 文章目录*一、独活寄生汤概述*二、独活寄生汤功能主治*三、独活寄生汤服用方法*四、独活寄生汤副作用*五、独活寄生汤注意事项*六、独活寄生汤药典记载 独活寄生汤概述 1、定义独活寄生汤,中医方剂名。为祛湿剂,具有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之功效。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症、小儿麻痹等属风寒湿痹日久,正气不足者。 2、别名独活汤、万金汤。 3、组方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 4、制法上为粗末,以水1斗,煮取3升。 5、性状液体,色黑,味微苦。

独活寄生汤功能主治 1、功效作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2、临床应用活寄生汤适用于慢性关节炎、腰肌劳损、骨质 增生症、风湿性坐骨神经痛等,属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者均可应用。 独活寄生汤服用方法 1、适宜人群一般人群适用。 2、用法用量独活9g,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 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6g. 上为粗末,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身勿冷也。现代用法:水煎服。 加减:痹证疼痛较剧者,可酌加制川乌、制草乌、白花蛇等以助搜风通络,活血止痛;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温阳散寒;湿邪偏盛者,去地黄,酌加防已、薏苡仁、苍术以祛湿消肿;正虚 不甚者,可减地黄、人参。 独活寄生汤副作用无特殊副作用。

[独活寄生汤]独活寄生汤简介

[独活寄生汤]独活寄生汤简介 [独活寄生汤]独活寄生汤简介篇一 : 独活寄生汤简介 方剂名称: 独活寄生汤 药物组成: 独活三钱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二钱 用法: 上. 功效: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 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症分析: 风寒湿邪客于肢体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故见腰膝疼痛,久则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肝肾不足,则见腰膝痿软;气血耗伤,故心悸气短。 方解:方中用独活、桑寄生祛风除湿,养血和营,活络通痹为主药;牛膝、杜仲、熟地黄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为辅药;川芎、当归、芍药补血活血;人参、茯苓、甘草益气扶脾,均为佐药,使气血旺盛,有助于祛除风湿;又佐以细辛以搜风治风痹,肉桂祛寒止痛,使以秦艽、防风祛周身风寒湿邪。各药合用,是为标本兼顾,扶正祛邪之剂。对风寒湿三气着于筋骨的痹证,为常用有效的方剂。 方歌: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 杜仲牛膝人参草,风湿顽痹屈能伸。 篇二 : 独活寄生汤 别名处方来源唐?《备急千金要方》。《卫生部药品标准》(1990年)。剂型丸剂;汤剂药物组成独活、秦艽、防风、细辛、肉桂、桑寄生、杜仲、牛膝、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党参、茯苓、甘草。加减功效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

补气血。主治风寒湿痹,属于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者。症见腰膝冷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舌苔谈白,脉象细弱等。用于治疗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和慢性腰腿痛,肩周炎,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小儿麻痹等。制备方法用法用量汤剂:日1剂水煎服。蜜丸;每丸重9g,成人每次1丸,日2次口服,7岁以上小儿用成人1/2量。用药禁忌孕妇慎用。不良反应临床应用1(颈椎病:用本方加减:独活90g,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党参)、甘草、当归、赤芍、生地各60g。焙干共研成粉末,加醋100g炒干,装入一只约30cm长,20cm宽的布袋中,每晚临睡时烘热后垫于颈肩部,每半个月为1疗程,嗣后更换原有药物。治疗颈椎病69例,男31例,女38例;年龄最大79岁;最小24岁,平均年龄51.5岁。结果:经1-4疗程治疗后,优(颈背肩臂疼痛麻木、头痛、眩晕、视力模糊,恶心,偏瘫等症状完全消失,纵压叩市试验阴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阴性,肝体功能恢复正常)41例,占59.3%;良(颈背肩臂疼痛麻木、头痛、眩晕、视力模糊,恶心,偏瘫等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好转,肢体功能大部分恢复)20例, 占29%;可(颈背肩臂疼痛麻木、头痛、眩晕、视力模糊、恶心、偏瘫等症状减轻,功能有改善)6例,占9%;差(以上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2例,占3%;总有效率为97%。 2(骨性关节炎:用本方加减:熟地黄、杜仲、桑寄生各15g,茯苓、当归、党参各12g,白芍、狗脊、牛膝各20g,防风、独活、川芎、甘草各6g,细辛3g,威灵仙、淫羊藿各18g,鹿角胶6g(烊化)。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服,每次150-300ml。同时合用消炎镇痛散(川乌、草乌各140g,白花菜子100g,乳香、没药各80g,白芷、川椒各50g,麝香1g,冰片少许。先将乳香,没药去油后,再用余药共为细末)。用时用低度酒调成糊状,如大枣大小药膏置于7×10cm胶布中央,贴敷患处及相应穴位,贴3-6小时,足部可8-12小时,每周贴敷2次。治疗骨性关

中医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体会

中医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体会 摘要】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指由肺部、胸廓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引 起的肺循环阻力增高而导致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大,伴有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 一类心脏病。临床表现:咳嗽,咯痰,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甚至心肺功能失代偿出现呼 吸衰竭,精神神经症状。中医认为是一种本虚标实,虚实错杂的病变,本虚是肺、脾、肾、心,标实乃气滞,痰饮,血瘀,标本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致使本病日益加 重而危及生命。笔者近两年来运用中医理论配合西医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将中医 治疗体会简介如下。 【关键词】中医;慢性;肺心病 【中图分类号】R4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5-0288- 021 引言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肺部慢性疾病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室肥厚、扩大,最后代偿不全,引起右心衰竭,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绝大部分是 由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进一步发展而成的。肺气肿形成后,肺的收缩压减弱, 肺泡的功能不良,影响气体交换,形成换气功能障碍,血中氧气不足,二氧化碳含量增高,导致呼吸功能不全。由于肺泡大量破裂,肺毛细血管也随之减少,肺泡内压增高, 又促使毛细血管管腔更小,血管循环阻力增加,产生了肺动脉压力增高,由于慢性支 气管炎影响到肺动脉及支气管动脉的小动脉,易发生炎症,于是肺的小动脉壁增厚, 管腔狭小,亦能加重肺动脉高压,这样便增加了右心室的负担,引起右心室代偿性肥 厚扩大,以后病情逐渐恶化,发生右心衰竭。 2病因病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属于中医学“咳喘”、“痰饮”、“心悸”、“水肿”、“肺胀”等范畴。其病因是脏腑虚损及外感时邪,遂使脏气不和,营卫失常,不能随阴阳而出入,气迫于肺,不得宣畅,久之肺脾肾虚损,正气衰微,气阴两伤,阴损及阳。咳为气逆,嗽为有痰, 内伤外感之因甚多。《临床指南》指出;“确不离于肺脏为患也”,痰之生,由于脾气 不足,不能致精于肺,而瘀以成者也。故有“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说。《类 证治载》曰:“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然穷病必及于肾,或肺肾阴亏,或脾 肾阳虚,或肾阴不足,或命火衰微,终不离乎治肾。 中医认为肺心病的病因起先以肺气虚为主,后出现气阴两虚,再逐渐发展为阳虚。由于反复感受风、寒、暑、湿等外邪促使病情进行性加重,继而影响脾、肾,后期 及心。病程中可形成痰、瘀等病理产物,常虚实兼夹,互为影响。中医强调治病求本,当遵循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的原则。根据患者体质、症状表现的不同进行 辨证论治,扶正固本与祛邪兼顾。具体来说,急性期以祛邪利气为要,采用温宣、清肃、祛痰、降气平喘等法。稳定期则以扶正补虚、培补摄纳为主,采用补肺纳肾、 益气、养阴、固脱等法。 3常用中医治法 3.1宣肺散寒、祛痰平喘。本法主要针对呼吸功能不全并发感染初期,属偏寒证候。主要见有咳嗽,白痰清稀,或泡沫,或恶寒,周身不适,或喘,脉浮弦、苔 薄白。属内有寒饮,复又受寒邪侵袭而致。方用小青龙汤加减。药有麻黄、桂枝、细辛、干姜、半夏、五味子、白芍、前胡、百部。咯痰多可加白芥子、苏子、莱 菔子以顺气化痰;若恶寒发热,周身疼痛可加羌独活、白芷、川芎以散风止痛。 中成药可选用小青龙胶囊,苓桂咳喘宁胶囊。此类患者大都为感染初期,或寒邪

酸枣仁汤的临床应用

酸枣仁汤的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精力神经系统疾病 酸枣仁汤在治疗以情感或神志障碍为重要表示的精力系统疾病及在神经虚弱的治疗中也显示出较好的应用远景。固执性失眠是酸枣仁汤应用治疗最为普遍的疾病之一,不孕专科医院。李荣亨等将134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比视察了复方酸枣仁安神胶囊、朱砂安神丸及安息酮对失眠的疗效。成果显示复方酸枣仁安神胶囊疗效优于后二者,治疗遗精。李忠业[21]临床运用发现用酸枣仁汤合甘麦大枣汤,对心肝阴血不足、扰动心神型固执性失眠患者疗效较好。弓慧珍报道用酸枣仁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精神变态症46例门诊患者,结果:治愈20例,不育专家,显效23人,症状无变更者3例,有效率为93.5%。袁梦石等报道临床察看加减酸枣仁汤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狂躁型精神障碍32例,基础痊愈5例,明显提高8例,提高9例,无变更2例,逝世亡8例,总有效力68.8%,治疗组疗效及症状评分均优于地西泮对比组。 2.血汗管体系疾病 酸枣仁汤对固执性频发的室性早搏也有中意后果。袁福茹等以酸枣仁汤加味(加元胡、麦冬等)治疗本虚表实、痰阻气滞血瘀之心动悸、脉结代,84例患者中,显效46例,有效29例,无效9例,中医治不孕不育,总有效力为89.28%,孙志等[临床利用酸枣仁汤发明对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及植物神经功效杂乱所致的早搏、房颤等均有疗效。李相中[报道用酸枣仁汤珍珠母、琥珀等治疗房性室性早搏,成果显示酸枣仁汤组疗效优与西药组。黄洁红报道在惯例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基本上,加服酸枣仁汤合甘麦大枣汤可有效改良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昼夜节律和夜间睡眠。 3. 其它各科病证 以酸枣仁汤加减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以心肝阴血不足之失眠为主要表示者疗效明显。张国斌报道用酸枣仁汤合丹栀逍远散加减治疗更年期综合征61例,总有效力达100%,且均在第1疗程显效。王利军以酸枣仁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血精症、肾虚肝旺之阳强症,以及男子肝阴不足,虚火扰心,心肾不交之遗精症,临床均可取得较好疗效。闫亚莉等临床应用酸枣仁汤随症加减治疗因精神紧张、情感冲动、饮酒等原因导致的皮肤科疾病,如荨麻疹、神经性皮炎以及多汗症等,取得中意的疗效。孙海潮等应用酸枣仁汤治疗先本性非溶血性黄疸患者,血胆红质降落、黄疸消散。推测本方可能具有调节葡萄糖醛酰移换酶活性、改良肝细胞摄取非联合胆红质的作用,。酸枣仁汤还可用于辨证治疗惊慌、眩晕、脏躁、夜游、梦叫、严重汗证等病证。 【酸枣仁汤的中医治疗研究】 《本草图经》:酸枣仁,《本经》主烦心不得眠,今医

《方剂学》84苓桂术甘汤独活寄生汤(王付)

84苓桂术甘汤独活寄生汤(王付) 现在上课。这一堂,我们学一个方,叫苓桂术甘汤。这个方是张仲景的一个著名方。这个方药物组成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所组成。这个方,根据药物的组成看看,这个方煎煮的时间长不长?煎煮的时间也是比较偏短的。我们说煎煮一般情况下,是多长时间?在特殊情况下,我们说了,张仲景的煎药方法,最短几秒钟,最长三个小时。我们学习到应用,一定要因人而决定的。当然,这里边还得因药而决定的。苓桂术甘汤煎煮大概就是十五分钟左右。当然我们说的煎煮,大火这个时间算不算?它是不算数的。是从水开以后,小火计算的。苓桂术甘汤,这个方的功用是什么呢?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从今天来看,苓桂术甘汤它的药理作用,主要就是保护胃粘膜,抗心肌缺血,缺氧,抗心律失常,以及抑制平滑肌自发性收缩等作用。我们学习苓桂术甘汤,这个方,治疗中医的证,是中虚痰饮证。中,指的是什么?脾胃。也可以说是脾胃虚弱痰饮证,也可以说是脾虚痰饮证。中医所说的脾,在绝大多数情况,应该包括胃。脾虚痰饮证,它的主要病证表现是什么? 举一个例子。在门诊上班,来了一个女同志,我问她哪不舒服?她告诉我,同时她还拿了一张纸,上面是一个胃镜的报告单,是慢性浅表性胃炎。她接着说了这样一句话,她说,她的慢性胃炎胃历来不痛,她又说历来不恶心,历来不吐,历来不腹泻,当然大便也不干。她说她的浅表性胃炎,主要症状,她自己感觉胃里边不柔和,这个东西一会跑到了左边,一会跑到了右边,这个东西在胃里边转来转去。她说大概转不到半个小时,忽然间她感到胃中有一个东西,进到了胸中。她说一到胸中,她感到胸中满闷、不舒服。她又说胸中不舒服,胃中舒服了,说明病跑了。她接着又怎样说呢?她说宁可胃中舒服,还是宁可胸中舒服呢?希望都舒服。她说了一句什么话呢?她说胸中不舒服,比胃中不舒服还难受。她总是怀疑胸中不舒服,有问题,检查来检查去没有问题。她说,大概持续二十分左右,忽然间,头晕目眩,胃中舒服了,胸中舒服了,头晕目眩。头晕目眩,这种情况下,站不能站,只能躺在地上。她说在家里劳动,每一次去地的时候,都要带一个能睡觉的地方。如果胃中不舒服,胸中不舒服,紧接着就是什么?眼前一片漆黑,头晕,要睡觉。她说,睡上个二三十分钟,三四十分钟,起来,好好了。一天多次发作。她这样一说,叫我想到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第67条,张仲景怎样说呢?他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那就是什么呢?头晕目眩。我们给她开方,吃了一段时间,大概有二十多天,病证基本解除。你说这样的浅表性胃炎,她就吃二十天的药,能不能达到预期治疗目的呢?有没有必要巩固治疗呢?她又坚持

民间用大蒜治疗心脏病小偏方

民间用大蒜治疗心脏病的小偏方 在我们的民间,有很多有效的偏方,你知道如何食用大蒜可以有效的治疗心脏病吗?快跟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中医的文化就是一切皆可入药,只要你的病需要,那么就有相应的东西可以医好你的病。宇宙间的东西本来就是从一种物质化生而来的。我曾试想,假如华佗活到今日,那么火星土、月球尘拿来让他鉴定了,是不也可以入药治疗某种病呢? 我们的吃大蒜医病,将来是否也可发展到吃外星人医病呢。或许外星人怕我们吃他,会赶紧地把治病的方法告诉我们也不一定。上述方如要服用时候,请咨询医生。 有效咳嗽所产生的动脉压高达140毫M汞柱,比人工胸外按摩心脏所产生的动脉压力要高一·倍多。因此咳嗽能使I 虹液循环顺利进行,使缺血的心脏病如遇甘露。另外。咳嗽动作对内脏的牵拉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如同开动了“人工起搏器”。 (1)找一个碗(两手的拇指和食指撑成一个圆为口径)锅里倒进两碗水(不能用铝锅)。 (2)再放进三头大蒜(不要剥皮)洗净,用火煮成一碗水。 (3)然后以自己的手指摄一小摄黑红糖(不要黄色的红糖)放进汤里,一次喝完。 (4)在晚上11-1点的时段喝,效果最好(此时是心经的血液最旺盛的时段)。 (5)每个月连服七天。共用21头大蒜。 (6)主治: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慌、胸闷、气短、乏力、胸痛、肺心病、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肥大等症状。 糖尿病吃什么编辑 糖尿病为常见多发病和现代难治病,人民军医出版社和汉竹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组织专家编写了这本糖尿病饮食治疗的读物。书中告诉大家除了药物治疗外同时要合理进食,辨证用膳,科学养生。饮食做到合理,糖尿病也可过正常生活。读者可根据自己的具体病情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进食,辨证用膳,科学养生。 1内容提要2糖尿病患者饮食3目录?第一章水果?第二章蔬菜?第三章谷物豆类?第四章肉类?第五章干果?第六章食用油和调味品?第七章茶饮 ?第八章补品第九章中药 1内容提要编辑 在我国最古老的中医文献《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的论述。《内经》将其分为“脾瘅”、“消渴”、“消瘅”三个阶段,并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病因病机、预后转归等均有系统论述;隋代甄立言《古今录验方》提出:“渴而引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此皆消渴病也”,其认识糖尿病,远早于英国人托马斯·威廉。唐代药王孙思邈《千金方》和名医王焘《外台秘要方》收载了大量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相关方剂,《千金方》指出:“所慎者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外台秘要方》也指出:“此病特忌房室、热面及干脯”,均强调糖尿病治疗必须以饮食治疗为基础,认为不节饮食“纵有金丹亦不可救!”其后,历代医家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饮食治疗方面,又积累了不少经验,逐渐形成了大量药膳处方,有些药方至今仍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多吃高纤维食物,促进机体的糖代谢。如玉M、小麦、白菜、韭菜、豆类制品。 2、多吃含糖低的蔬菜,如韭菜、西葫芦、冬瓜、南瓜、青菜、青椒、茄子。 3、多吃含钙的食物,缺钙能促使糖尿病人的病情加重。如虾皮、海带、排骨、芝麻酱、黄豆、牛奶等。 4、多吃富含硒的食物,如鱼、香菇、芝麻、大蒜、芥菜等,它们能降低血糖、改善糖尿病症状。 5、多吃富含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食物,补足这两种元素,有利于减缓糖尿病并发症的进程,如鱼、奶、白菜、豆类以及青菜、芥菜、甘蓝、青椒、鲜枣等。 2糖尿病患者饮食编辑 糖尿病人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这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及家人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健康饮食可以帮助缓解病情,相反,不适合的饮食可能加重病情。糖尿病为常见多发病和现代难治病,治疗外同时要合理进食,辨证用膳,科学养生。饮食做到合理,糖尿病也可过正常生活。糖尿病饮食是以均衡饮食为基础,藉由均衡的蛋白质,糖类摄取,达到控制康人是一样的,所以一般人也可以此原则摄取均衡营养。

风湿性心脏病中医治疗大全

概述 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在我国的心血管中占29.95%,学龄儿童的发病率为1‰。其病因为急性风湿热,属变态反应性疾病,常发生于链球菌感染后2~3周。主要侵犯心脏及大关节,心脏受侵率约41%。关节炎治愈后不遗留任何后遗症,全可反复发作。多次侵犯心脏,则可造成永久性损害,形成慢性风心病,可发生心律失常,心内感染,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属于常见的结缔组织病,由于风湿热反复发作累及心脏,导致心脏瓣膜损害而形成:对于风湿热的发病机理,现代医学曾有过链球菌毒学说、过敏学说、病毒感染学说和毒性上一免疫学假说等等,但至今尚未十分明确,因而对积极防治风心病带来一定的困难。 中医学虽无此病名,根据心悸、气急、浮肿、咯血等主要临床表现,类似于中医“心痹”,亦可归属于“惊悸”、“怔忡”或“喘证”等范畴。《黄帝内经》所载:“脉痹不己,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可见对本病之病因病机、证候、特征已有一定认识。之后,张仲景应用辨证施治的原则,制定了一些至今仍行之有效的方剂,如真武汤、苓桂术甘汤等。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将心瘁证出现的证候特征分成心悸、喘哮、水忡等几个阶段进行论述,与本病临床表现颇相类似。宋代陈无择、清代沉金鳌等医家分别对本病病理机制及症候特征的描述,增添了部分新的内容,值得现代临床借鉴。现代中医对风湿性心脏病的研究,初见于1955年。在50~60年代,用传统经验和方法对本病进行临床验证观察,报道虽不多,但其优势已初见端倪。70年代,曾掀起过用针灸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热潮,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本病广泛深人的研究,则是在80年代以后,广大医者在继承古今医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临床和实验验证,已逐步认识到外邪虽系诱发因素,而心体残损,心脉瘀阻,阳衰血寒实为其主要病理变化。由于血液流变学改变,造成心脏负荷增加,导致全身各脏器相继受累而引起一系列临床危重症。因而活血化瘀,温通心脉已成为主要治则之一。辨证分型亦开始趋于集中统上。临床用药除继续沿用经验方外,又出现了不少自拟方剂,使疗效不断提高。同时针灸治疗本病的研究较70年代更为客观、深入。近年来又大力挖掘气功、食疗、民间单方验方等传统疗法,均已显示出可喜的疗效。 中医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实验研究也正在引起重视,首先对一些有效的中草药进行药理分析,如发现党参、黄芪能提高动物的DNA合成率,增加心肌的抗病能力,因此对于阳气虚型患者,有显着的疗效i在针刺机理研究中观察到针刺内关穴后,可提高患者血浆cAMP含量,使心肌收缩增强,进一步证明了内关穴为治疗风心病的有效穴位。 病因病机 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因,西方医学及中医学均冠以“风湿”之名,可见两者的认识颇为一致。通过广大临床工作者的实践,对风湿性心脏病的病机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其病因外为风湿之邪侵袭,内为脏腑虚损,病机演变过程可分述如下: 风湿外侵,心体受损禀赋素虚,屡受风寒湿邪侵袭,风湿入络迁延不愈,痹阻经脉;或因风湿人脉郁而化热,心营为之病变,气血运行不畅,盖人体气血之循脉皆赖于脏腑之气,尤依仗于心气之鼓动,心脏负担过重,心体受累而致病。此常见于病变早期或急性活动期。心脉痹阻,气血瘀滞风湿性心脏病既成,耗气伤血,气虚不能布血,血虚难以荞心,心气过耗,以致心脏推动血液功能障碍,血循失常,瘀痹于心,心脉为之痹阻,脉络不通,故见唇绀舌紫之外象,咳血、咯血之肺脾郁血之症。 心体内虚,累及他脏心病既久,势必累及肺、脾、肾诸脏。肺贯心脉而司呼吸,心血郁阻,株连肺脏,移邪于肺,而致痰瘀交阻,肺气肃降无权,故有咳嗽痰喘,甚则倚息不能平卧。心气虚影响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气血生化无源,而致心血愈虚,呈现惊悸、眩晕,食少便溏等心脾两虚证,脾阳不振,难以运湿;水湿内停,肾阳虚衰,蒸化无权,聚水成饮;水

心脏病 中医科普

心脏病中医科普 何为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我国一项民族文化遗产。它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内容;孕育着很多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的新理论、新学说的胚胎和萌芽,正是这些宝贵精髓,赋予了它强大的生命活力。 中国是医药文化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从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亚细亚大地之时,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点到面联接起来,形成燎原之势,逐渐的融化在文明时代的光华之中。?中医?是个专用名词,它的?中?字显然是为了区别?西医?的?西?字。因此,大家理解的?中医?是指传统中国医学或中国大夫。不过认真求实地考证一下,这个?中医?之?中?,本来的意思根本就不是指中国呢! 西汉开始有?中医?的说法,若?中?不指中国,究竟何意呢?中国最早认识事物的思想基础,来源于《易经》,将世界一切事物均纳入的轨道,对后世的哲学,社会、天文、地理、医学……都具有重要和直接的影响。因此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才会取得平衡不会生病。若阴阳失衡,则疾病必来。中医大夫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意即身体若无阳燥,又不亏阴,一直保持中和之气,会百病全无。所以?尚中?和?中和?是中医之?中?的真正含意。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在这里中字念去声(重)。?中医?这个名词真正出现得到鸦片战争前后。东印度公司的

西医为区别中西医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这个时候的中医的名称是为和西医做一个对比。到了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法定了中医两个字。过去人们又叫中国医学为?汉医? ?传统医??国医?这些都是区别于西医而先后出现的。两千多年前,《汉书》里的那个中医概念,倒是体现了中国医学中的一个最高境界。 中医发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学术体系。中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都有不同的创造,涌现了许多名医,出现了许多重要学派和名著。 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早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前256年),中国就已出现及汤液。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现存最早的典籍《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手术等治疗方法。秦汉时期,形成了《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所著的《》,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独活寄生汤临床应用体会

独活寄生汤临床应用体会 独活寄生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由独活9g,桑寄生6g,秦艽6g,防风6g,细辛6g,川芎6g,当归6g,生地6g,肉桂心6g,茯苓6g,杜仲6g,川牛膝6g,党参6g,甘草6g组成。功能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主治风寒湿痹,肝肾两亏,气血不足。用独活寄生汤治疗腰椎骨质增生效果较好,举例如下。 腰椎骨质增生伴坐骨神经痛 李某,男,51岁。2006年4月来诊,腰痛连及左下肢已10天,不能行走,夜不得眠。X 光片示腰骶椎骨质增生。诊见不能坐,站立稍痛缓,跛行弓腰,面色无华,痛苦面容,舌淡苔薄白,脉细缓。诊为腰骶椎骨质增生,压迫坐骨神经痛。辨证为风寒痹证,肝肾两亏。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味:独活15g,桑寄生15g,秦艽10g,防风10g,细辛6g,川芎15g,当归15g,白芍30g,桂枝10g,茯苓15g,炒杜仲15g,川牛膝15g,党参30g,甘草6g,制乳香8g,制没药8g,炮甲珠10g。水煎,1日1剂,分3次服。服4剂症减,服8剂诸症悉除。随访3个月,未见不适。 腰椎骨质增生伴腰椎间盘突出 陈某,女,52岁。腰痛3个月,加重半月,痛时牵连及下肢麻木,蹲坐不能,CT显示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诊见面色欠荣,腰腿疼痛麻木,舌淡紫苔薄白,脉弦滑。辨证为风湿痹证,肝肾不足,瘀血阻滞。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15g,桑寄生15g,秦艽10g,防风10g,细辛6g,川芎15g,当归15g,白芍30g,桂枝10g,茯苓15g,杜仲15g,川牛膝15g,党参30g,甘草6g,桃仁10g,红花10g,炮甲珠10g,制乳香8g,制没药8g,蜈蚣2条,枣皮30g。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服5剂后痛减,麻木好转。后用上方做丸,服3个月后诸症消失。 体会 独活寄生汤方中以独活疏散伏风,祛下焦与筋骨间的风寒湿邪;防风、秦艽祛风胜湿,通络舒筋;细辛散少阴经风寒,温通血脉而止痛;桑寄生祛风湿强筋骨,养血;杜仲、牛膝补肝肾,强筋骨;人参、茯苓、甘草补气健脾,扶助正气;肉桂补阳祛寒,通利血脉;当归、川芎、熟地、白芍补血活血。诸药相配,祛邪扶正,标本兼顾,使风寒湿除、气血充足、肝肾得养。加入制乳香、制没药活血止痛,炮甲珠、蜈蚣、地龙通络舒筋,桃仁、红花、延胡索活血,效果更加明显。 独活寄生汤 医药数据库中心药学论坛 别名 处方来源唐·《备急千金要方》。《卫生部药品标准》(1990年)。 剂型丸剂;汤剂 药物组成独活、秦艽、防风、细辛、肉桂、桑寄生、杜仲、牛膝、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党参、茯苓、甘草。 加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