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进展

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进展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结构鉴定手段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天然药物化学还研究有效成分在植物体内随生态环境、生长季节、时间消长以及发育阶段的动态变化,以了解和掌握提高中草药品质的变化规律,为规范化种植(GAP)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中草药在加工炮制和贮藏过程中的成分变化,为保证中草药疗效以及中草药及其制剂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有效成分的构效关系,以便利用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和改造。此外,还涉及主要类型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和半合成研究等问题.随着现代分析测

试方法、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方法和条件日趋进步,研究领域和深度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天然药物研究概述

天然药物是一种广义的概念,实际上包括来自植物、动物、矿物、海洋生物以及微生物等多种物质。天然药物包括中药、草药、民族药物及民间药、地方习惯用药等。在我国,天然药物一般都指我国的中药,由于中药中绝大部分都是植物类药物,且古代的称谓是“本草”,所以又称中草药,具有我国自己的特点,与中医共同构成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繁衍昌盛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全人类的宝贵遗产.而且,中药多单用,大多数是按照一定的组方配伍应用,构成复方(或方剂).同样的药材,由于组方配伍不同,在疗效及副作用方面都会有所差别,这一点可以说是中药最大的特点。现在有据可查的中药总数6000余种(实际常用中药仅300余种),但由之构成的中药复方(方剂)数量则大约是它的十余倍[1]。目前,从天然药物中获取新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创新行为,来自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新药已经在临床上大范围使用,全球药品市场中天然来源的药物制剂已经占临床药物的30%,青蒿素、紫杉醇等已经成为临床不可或缺的一线药物.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更注重于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1.1生物活性成分研究

天然成分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及药理作用的研究在中药化学研究中占较大比重。其中,既有在传统中药原有药用功能的基础上进行活性成分提取、分离的研究工作,也有在主要活性成分已清楚的传统中药中,发现新的活性成分并进行提取、分离的研究工作。对上述两类工作中得到的化合物单体进行结构鉴定,并选用适当的药理模型开展进一步试验,进行活性评价及作用机理探讨,寻找作用靶点。将药物结构和作用机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阐明其活性,为新药研发奠定基础。

此外,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在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中也占较大比例,包括地产药材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以搞清其含有的成分类型;活性化合物的合成旨在探索含量极微而生物活性强、疗效好的化合物的合成或半合成方法,以解决天然动植物资源有限、供需不足的矛盾.

1.2构效关系的研究

这是天然药物研究的又一重点内容。主要有天然药物单体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以及把构效关系研究与生物活性成分研究结合起来的研究工作。其目的在于以活性成分为先导物,合成一系列同类化合物,用适当的药理模型筛选以期得到高效低毒的新药;或者根据构效关系研究的结果,利用计算机分子模拟与辅助设计的方法设计高活性分子,利用x-衍射研究分子的立体结构参数,发现化合物基团的改变对化合物立体构象、物理化学性质、分子内张力以及生物活性的影响。此外,构效关系的研究中还包括应用计算机分子图形学及计算化学进行综合性研究,分析比较活性分子与弱活性乃至无活性分子的构象差异,与疗效确定的先导物进行比较,探讨生物分子的活性构象,并逐步进行优化,寻找新型高活性、低毒性药物.

1.3分离方法的研究

一种先进的技术方法的突破,往往可以极大地推进该学科的发展。寻找简单易行、选择性强、可定向分离目标化合物的方法,是天然药物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天然药物的一般研究路线为:提取一粗分离(不同极性的几个部分)一药理筛选一分离活性部位(或单体一结构鉴定一构效关系研究/药理作用(机理)研究.具体项目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对此过程会有所取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一个过程中除了使用植物化学研究常用的提取分离技术和结构鉴定技术外,许多新的、精密准确的分离方法不断发明和发展起来,质谱和核磁新技术近年也有较大发展.这些方法和技术的研究,使得许多结构

复杂的微量成分也可获得纯品并确定其化学结构,这极大地丰富了天然药物的来源。

2天然药物化学取得的主要成就

1805年21岁的德国药剂师Friedrich Sert rner从罂粟中首次分离出单体化合物吗啡(morphine),开创了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活性成分的先河.这一伟大功绩不仅是人类开始利用纯单体化合物作为药物的标志, 也是天然药物化学初级阶段开始形成的标志。紧接着又陆续从植物中分离出吐根碱、马钱子碱、士的宁、金鸡纳碱、奎宁、咖啡因、尼古丁、可待因、阿托品、可卡因和地高辛等具有活性的单体化合物。但是,

由于受到当时分离技术和结构鉴定技术限制,天然药物化学方面的研究进展相当缓慢, 表现在主要集中于酸性或碱性等易于处理的成分的研究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20 世纪伟大成就之一青霉素的偶然发现以及广泛应用不但扩大了天然药物的研究范

围,同时也加速了其发展速度。到20世纪90年代,约80%的药物都与天然产物有关.有的直接来源于天然产物,有的通过对天然产物的结构修饰,有的受天然产物结构的启发而设计后人工合成。意义重大、标志性天然药物的发现包括: 20世纪50年代Wall 博士从中国特有植物喜树中分离出抗癌活性成分喜树碱,后经结构修饰诞生抗癌药物; 美国Merck 公司筛选开发并于1987 年被批准上市的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症的药物洛伐他汀也是来源于自然的、最成功的、里程碑式的标志性天然药物之一,此药物的发现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治疗高血脂症的途径; 90年代从红豆杉中发现的抗癌药物紫杉醇及其衍生物多烯紫杉醇等,这些都是天然药物研究开发的成功例证。在中国,尽管中医药理论博大精深、蕴含丰富并且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 但真正运用现代方法加以研究和开发却是在20世纪20年代由研究麻黄碱开始的,这比西方要晚100年左右。1929年我国现代药理学的鼻祖陈克恢通过研究阐明了麻黄中有效成分麻黄碱的药理作用和临床药效后,麻黄碱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而最初得到麻黄碱单体并鉴定了其结构的是1887年日本生药学创始人长井长义博士。20世纪30年代起, 赵承嘏、庄长恭、朱子清等先辈们也开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延胡索、防己、贝母等中药的有效化学成分.天然药物是人类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物质来源,不仅世界各种传统医学中使用的药物均属于天然来源的物质,即使现代医学应用的化学药物中天然来源的化合物也超过了30% ,还有更多的药物是以天然产物为先导化合物经过结构修饰和改造产生的。目前国外以天然产物作为药物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单体成分,如吗啡、麻黄碱、青霉素、东莨菪碱、利血平、青蒿素、紫杉醇等; 另一类是某一类混合成分,如银杏叶制剂等.1981—2002 年全世界推出的

877个药物小分子新化学实体中,约有61%来源于天然产物或受天然产物的启发而合成的衍生物或类似物;而具体在抗菌药物和抗肿瘤药物方面,天然产物来源的药物更是分别高达78%和74%[2]。我国近50 年来自行研究开发成功的新药90%以上与天然产物有关[3]。在生物转化方面,青蒿素是我国首创的用于治疗恶性疟疾的新药,通过Streptomyces griseus ATCC 13273转化后得到酮类化合物artemisitone—9(74),对恶性疟原虫具有良好的杀灭作用.

天然产物本身具有结构多样化的优势以及近年来提取分离[4]和结构鉴定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从天然产物中开发药物的速度和竞争力,全世界的科学家再次把目光投向了天然产物,相信大自然中肯定存在大量意想不到的化学结构新颖、生物活性多样、作用机制独特的物质。

结语

我国未来的天然药物研究,要更多地借鉴不同领域和学科的思维模式、研究思路,加强交叉渗透,建设多学科专业人员结合的研究队伍,形成特色鲜明的天然药物研究体系,在天然药物基础研究和创

新药物的开发研究中取得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上).上海科技出版社,1990,342-343。

[2]Newman D J, Cragg G M. Natural products as sources of new drugs over the last 25 years[J]。J Nat Prod,2007,70:461—477。

[3]于德泉.天然产物与创新药物研究开发[J]。中国天然药物,2005,3(6):321.

[4]刘明言,王帮臣。用于中药提取的新技术进展[J] .中草药,2010, 41(2):169—175。

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进展和相关应用

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进展和相关应用天然产物化学是一门探究天然产物分子结构、化学性质、合成及相关应用的学科。自古以来,人们就利用天然产物治疗疾病、保健养生,如中药的广泛应用便是明证。近年来,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进展更是迅猛,不仅在医学、食品、化妆品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对于化学合成和新药开发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天然产物结构与生理活性的相关研究 天然产物结构与生理活性之间的关系是天然产物化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其中,研究合成质量佳、高效低毒的抗癌药物是天然产物化学研究的一大热点。例如,紫杉醇、曲阜黄酮等抗癌药物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不仅解决了生产成本高、产量低的难题,同时拓宽了天然产物药物的应用范围。 二、天然产物在医学上的应用 随着对天然产物的深入研究,其在医学上的应用也显得越来越广泛。叶酸和维生素B12等天然产物能预防贫血、促进胎儿神经

系统发育,并有治疗癌症的作用。此外,抗生素的发现与利用也 是天然产物在医学上的重要应用。青霉素、链霉素、广谱抗生素 等抗生素的发现,使得很多常见疾病的治疗效果变得更加明显。 三、天然产物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与营养价值也越来越关注。天然产物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可以将食品的品质做到最优。像 天然色素、香料、调味品等都是天然产物在食品领域的重要应用。例如,山楂醇就是一种可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天然产物。 四、天然产物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 化妆品作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日用品,发展迅速。天然产物在 化妆品领域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天然植物提取物、蜜蜂毒素、 蛇毒等天然产物成分的应用使得化妆品更加安全、健康并且效果 更加显著。 五、升级再造天然产物的研究

天然药物化学成分分离技术研究

天然药物化学成分分离技术研究 一、引言 天然药物一直被人们所关注,因为它们潜藏许多疾病治疗的秘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了解到药物的化学成分,从而意识到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对药效的影响。因此,分离和研究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已成为近年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二、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分类 天然药物化学成分主要分为生物碱、萜类、黄酮类、苷类等几个类别。各类化学成分都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因此研究各类化学成分的分离和提取技术至关重要。 三、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 1. 萃取技术 萃取技术是天然药物化学成分分离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根据不同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分离目标物质。例如,有机溶剂萃取可用于提取脂溶性成分,水萃取适用于提取多糖类成分。 2. 薄层色谱技术 薄层色谱技术(TLC)是一种常见的分离技术,它可通过药物化学成分在特定移动相中的不同层次迁移,实现对化学成分的定量分析与分离。TLC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准确性高等优点。

3. 液相色谱技术 液相色谱技术(LC)是一种鉴定天然药物中成分的广泛应用 技术,可通过设定特定的条件,例如溶剂环境、移动相控制、柱温、检测波长等,实现对成分的分离和定量分析。 4. 气相色谱技术 气相色谱技术(GC)是一种将药物化学成分分离的技术,对 于极度挥发性低沸点物质的偏析性分离十分有效,可通过气相色 谱仪器的检测手段,实现药物成分鉴定与药效结构分析。 4. 质谱技术 质谱技术(MS)从26世纪起逐渐发展成为天然药物化学成分 最常用的鉴定方法之一。减少质谱的质谱成分是将药物提取出来,并且基于一定的参数分析质谱。目前,考虑到质谱技术对药物化 学成分鉴定所产生的高度精准性和渐成的大规模标准化的优点, 该技术已成为人们研究药物化学成分的重要手段。 五、研究展望 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将能够利用更加 精准和灵敏的药物化学成分分离技术研究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 随着各种分析工具的更加便捷和有效,人们能够通过细致的分析 研究出药物化学成分在生物中的共存状况和基础作用机制,从而 为药物开发和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合理的依据。

天然药物化学探究进展

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进展 摘要:结合当今世界医药研究的新方向,我们不难看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世界医药研究的新方向应该是生物制药。这并不是空穴来风。有专家认为本世纪药物化学的发展趋势为生物化学的发展,是因为:生命科学,如结构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基因学和生物技术的超速进展,为发现新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们对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层分离技术和各种光谱分析法,对天然药物成分复杂,含量少。不容易分离的得到很大的解决。则本文对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天然药物;研究;方法。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natural medicine chemistry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study of natural medicinal chemistry has undergone a major https://www.360docs.net/doc/5d19321250.html,yer separation technology and various spectral analysis method, the natural medicine composition is complicated, less content.Not easy to separate greatly solve.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natural medicinal chemistry, this paper made a review.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与新药开发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与新药开发 天然药物化学是一个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科学领域。这些天然药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新药的开发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线索和思路。本文将就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与新药开发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天然药物可以根据其来源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微生物药等。这些药物通常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甾体类化合物等。这些化学成分在药理学上具有多种活性,如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等。因此,了解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对于新药的开发至关重要。 天然药物的药理学特性与其化学成分密切相关。例如,紫杉醇是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天然药物,其通过诱导微管蛋白聚合抑制细胞分裂,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天然药物还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如治疗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然而,天然药物在临床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副作用、剂量不易控制等,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为新药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一方面,通过深入研究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学特性,可以发现新的药物作用

靶点和先导化合物;另一方面,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也为新药的质量控制、药效评价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天然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些问题也需要通过化学研究加以解决,例如通过化学修饰改善天然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等性质,以提高其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在新药开发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学特性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发现新的药物作用靶点和先导化合物,还可以为新药的质量控制、药效评价等提供科学依据。然而,目前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化学成分的不确定性、药理学特性的复杂性等,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将在新药开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深入研究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学特性,将有助于发现更多具有创新性和疗效的新药;另一方面,随着人类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天然药物在防治重大疾病中的作用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和应用。同时,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天然药物的开发也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未来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和新药开发的方向将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需要不断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力度和创新性。 随着人们对疾病本质和药物治疗手段的深入理解,中药与天然药物活

(完整)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进展

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进展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结构鉴定手段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天然药物化学还研究有效成分在植物体内随生态环境、生长季节、时间消长以及发育阶段的动态变化,以了解和掌握提高中草药品质的变化规律,为规范化种植(GAP)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中草药在加工炮制和贮藏过程中的成分变化,为保证中草药疗效以及中草药及其制剂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有效成分的构效关系,以便利用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和改造。此外,还涉及主要类型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和半合成研究等问题.随着现代分析测 试方法、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方法和条件日趋进步,研究领域和深度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天然药物研究概述 天然药物是一种广义的概念,实际上包括来自植物、动物、矿物、海洋生物以及微生物等多种物质。天然药物包括中药、草药、民族药物及民间药、地方习惯用药等。在我国,天然药物一般都指我国的中药,由于中药中绝大部分都是植物类药物,且古代的称谓是“本草”,所以又称中草药,具有我国自己的特点,与中医共同构成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繁衍昌盛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全人类的宝贵遗产.而且,中药多单用,大多数是按照一定的组方配伍应用,构成复方(或方剂).同样的药材,由于组方配伍不同,在疗效及副作用方面都会有所差别,这一点可以说是中药最大的特点。现在有据可查的中药总数6000余种(实际常用中药仅300余种),但由之构成的中药复方(方剂)数量则大约是它的十余倍[1]。目前,从天然药物中获取新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创新行为,来自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新药已经在临床上大范围使用,全球药品市场中天然来源的药物制剂已经占临床药物的30%,青蒿素、紫杉醇等已经成为临床不可或缺的一线药物.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更注重于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1.1生物活性成分研究 天然成分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及药理作用的研究在中药化学研究中占较大比重。其中,既有在传统中药原有药用功能的基础上进行活性成分提取、分离的研究工作,也有在主要活性成分已清楚的传统中药中,发现新的活性成分并进行提取、分离的研究工作。对上述两类工作中得到的化合物单体进行结构鉴定,并选用适当的药理模型开展进一步试验,进行活性评价及作用机理探讨,寻找作用靶点。将药物结构和作用机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阐明其活性,为新药研发奠定基础。 此外,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在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中也占较大比例,包括地产药材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以搞清其含有的成分类型;活性化合物的合成旨在探索含量极微而生物活性强、疗效好的化合物的合成或半合成方法,以解决天然动植物资源有限、供需不足的矛盾. 1.2构效关系的研究 这是天然药物研究的又一重点内容。主要有天然药物单体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以及把构效关系研究与生物活性成分研究结合起来的研究工作。其目的在于以活性成分为先导物,合成一系列同类化合物,用适当的药理模型筛选以期得到高效低毒的新药;或者根据构效关系研究的结果,利用计算机分子模拟与辅助设计的方法设计高活性分子,利用x-衍射研究分子的立体结构参数,发现化合物基团的改变对化合物立体构象、物理化学性质、分子内张力以及生物活性的影响。此外,构效关系的研究中还包括应用计算机分子图形学及计算化学进行综合性研究,分析比较活性分子与弱活性乃至无活性分子的构象差异,与疗效确定的先导物进行比较,探讨生物分子的活性构象,并逐步进行优化,寻找新型高活性、低毒性药物. 1.3分离方法的研究 一种先进的技术方法的突破,往往可以极大地推进该学科的发展。寻找简单易行、选择性强、可定向分离目标化合物的方法,是天然药物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天然药物的一般研究路线为:提取一粗分离(不同极性的几个部分)一药理筛选一分离活性部位(或单体一结构鉴定一构效关系研究/药理作用(机理)研究.具体项目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对此过程会有所取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一个过程中除了使用植物化学研究常用的提取分离技术和结构鉴定技术外,许多新的、精密准确的分离方法不断发明和发展起来,质谱和核磁新技术近年也有较大发展.这些方法和技术的研究,使得许多结构

天然药物中甾体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天然药物中甾体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天然药物中甾体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摘要:对天然药物中甾体类化合物分别在不同领域不同种类的各类化合物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药物概述,药理活性,分离方法,等作一系统各类的研究。 关键词:天然药物,各类化合物系统研究 正文: 1.重要甾体化合物概述 1.1甾体皂甙(Steroidal saponins)是植物中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甾体皂甙的研究在天然产物化学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关甾体皂甙的分离、鉴定和结构测定的研究已有较多报道。甾体皂甙的甙元是含有27个碳原子的螺甾醇或呋甾醇,大多存在于单子叶植物的百合科,石蒜科和薯蓣科等植物中。[1] 1.2强心苷是一类具选择性强心作用的药物,又称强心甙或强心配糖体,仅分布在被子植物中,如玄参科、夹竹桃科、百合科等,具有加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对心肌电影响等药理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以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此外又可治疗某些心律失常,尤其是室上性心律失常,近些年发现其还有抗肿瘤作用。 2.药理活性 2.1天然甾体皂甙的生物活性研究及其临床应用,最早为法国的专利,报道薯蓣皂甙元(diosgenin)及其甙有抗关节炎作用。前苏联的科研人员发现高加索薯蓣中的皂甙提取物有降胆固醇的作用,临床实验也有证明。80年代Ravikumer 等发现云南白药中的薯蓣皂甙有抗癌活性。从龙舌兰科的植物(Dracaena afromontan)中分离出的新甾体皂甙(afromontoside)具有抑制KB细胞的活性。另外,美国Pfizer 制药公司用替告皂甙元(tigogenin)和海柯皂甙元(Hecogenin)为甾体母核所合成的纤维双糖甙有很强的降血脂作用。我国也有很多有关甾体皂甙生物活性的报道。例如,从重楼属植物中分离出的甾体皂甙,具有止血、免疫调节、抗肿瘤及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从叉蕊

天然药物化学论文天然药物研究论文

天然药物化学论文天然药物研究论文 蚕蛾药用保健功效的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介绍了蚕蛾体内的主要药用保健成分,并对你在药用保健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说明了蚕蛾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开发前景。 关键词:蚕蛾药用保健研究进展 蚕蛾由蚕蛹蜕皮,羽化而成。蚕蛾和蚕蛹也自古作为中药材入药,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1]。早在唐宋时期就被皇室视为珍贵的补品。明代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记载:“雄原蚕蛾,壮阳事,止泄精、尿血,暖水脏,治暴风、金疮、汤火疮,灭瘢痕[2]。”此外,在《中药大辞典》中也有雄蚕蛾补肾壮阳的记载[3]。蚕蛾的药用价值已经历了历代医书的验证[4]。随着昆虫食品和药用保健品的深入研究,蚕蛾的综合利用也将会发出新的光彩。 1 蚕蛾体的药用保健成分 1.1 基本营养成分 将雄柞蚕蛾按重量比制成10%水提液,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发现水提液中含有丰富、种类齐全的游离氨基酸。另外,蚕蛾蛋白质经酸水解后,分析发现其水解氨基酸中,含量最高的是谷氨酸,天门氡氨酸、蛋氨酸、酪氨酸、色氨酸的含量均较常见食品的高。蚕蛾蛋白的氨基酸不但种类齐全,而且比例恰当,符合WHO/FAO推荐

的蛋白质氨基酸计分模式。 国内许多学者对家蚕雄蛾体内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雄蚕蛾体内含油非常丰富,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相对较高。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陈智毅采用超临界CO2萃取雄蚕蛾中的油脂,经气相色谱-质谱联仪进行测定分析,在雄蚕蛾油中分离鉴定出15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45.52%,其中a-亚麻酸含量最高,高达36.71%[5]。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抑制血液凝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延缓衰老,预防心脏病及血栓病、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脂和低密度脂蛋白、提高神经功能和防癌等作用[6]。 蚕蛾体的维生素含量也极为丰富,100g蚕蛾体中含有0.04mg硫胺素、0.06mg核黄素和94.5mg视黄醇,100mL10%蚕蛾水提液中含有1.4g维生素E,这与牛乳中的含量相当。 1.2 激素类成分 1.2.1 昆虫类激素 蚕蛾体内含有多种用于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的激素,主要是保幼激素(JH)和蜕皮激素(MH)。近年来又相继发现了促前胸腺激素(PTTH)、脂质动员激素(AKH)、羽化激素(EH)、利尿激素等。蜕皮激素或其类似物具有促进人体蛋白质的合成、排除体内胆固醇、降血脂及抑制血糖上升的生物活性[7]。柞蚕蛾体的保幼激素是一种对人体具有重要抗衰老作用的天然生物活性物质,现已查明柞蚕蛾体

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进展

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进展 天然产物化学是研究天然产物的结构、性质及合成方法的学科。天然 产物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有机化合物,通常由动植物生物合成。天然产 物化学的研究对于开发天然药物、农药、杀虫剂等具有重要意义,并在药学、农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以下是其重要研究方向 和成果: 1.天然产物结构解析:通过使用现代化学技术,如质谱、核磁共振等,可以揭示复杂天然产物的结构和构造。这有助于了解其生物活性和化学变 异性。在这方面的研究中,科学家们不仅仅解析了天然产物的结构,还发 展了各种技术来快速鉴定和分类天然产物。 2.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全合成是合成化学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合成 天然产物,科学家们可以验证天然产物的结构和活性,同时还可以合成结 构类似但更稳定的化合物。全合成的方法往往可以为天然产物药物的合成 提供更可行的路径。 3.天然产物的结构改造:天然产物结构的改造可以用于改变其药物活性、特异性和毒性。通过结构修饰,可以提高天然产物的药效和选择性,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此外,结构改造还可以使天然产物更易于合成,从而 提高其工业化生产的可行性。 4.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天然产物中含有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如生物碱、酮醇、酮酸等。通过研究它们的生物活性,可以发现新的 药物、农药和生物控制剂。这些活性物质可以用于治疗癌症、传染病和慢 性疾病等。

5.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研究: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对于合成类似结构的化合物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分析生物合成途径,可以揭示其中的酶、基因和途径调控关系。这对于生物合成类似结构的化合物具有参考价值,并为合成生物活性物质提供了新的思路。 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进展为开发新的药物和农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它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自然界中丰富的资源来改善人类健康和农业生产的环境。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将会取得更多突破和创新。

植物天然产物化学成分与药用研究进展

植物天然产物化学成分与药用研究进展 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能够通过特殊的代谢途径,产生出各 种天然产物,其中不乏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化合物。这些植物化 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可以被用于疾病的治疗、预防和控制。因此,对这些植物化合物的研究成为了当前医药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将介绍一些近年来关于植物天然产物化学成分及其药用研究 进展的内容。 一、植物天然产物化学成分的分类 植物天然产物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黄酮类、苷、苯丙素类、龙胆苦苷、皂甙、萜类化合物等。其中,生物碱是药用植物中含 量最丰富的一种。许多草药成分的药效主要就是由生物碱发挥的。例如常见的罂粟生物碱,可以缓解疼痛、镇痛、镇静等。此外, 生物碱还可以用于治疟疾、口腔溃疡等疾病。另一类常见的植物 天然产物化学成分是黄酮类。这类化合物具有多种抗氧化、抗过敏、抗菌、抗肿瘤等药理活性。因此,黄酮类化合物被广泛应用 于治疗心血管疾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 二、植物天然产物化学成分的药理活性

植物天然产物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例如,一些植物 生物碱可以激活α-肾上腺素能受体、抑制β-肾上腺素能受体,从 而起到镇痛、镇静、抗炎症等作用。此外,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强 效的抗氧化作用,可以阻止细胞的氧化损伤,延缓衰老。对于各 种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黄酮类化合物也具 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三、植物天然产物化学成分与现代药物的联系 许多现代药物的成分和植物中的天然产物化学成分密切相关。 例如,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见药物地高辛就是从毛地黄中提 取出来的。此外,一些草药,如白附子、乌头等,含有剧毒物质,不能直接作为药用,但是经过提取、分离、纯化等多种工艺处理,其有效成分可以被人体所吸收,产生一定的药效,用于治疗一些 疾病。 因此,对植物天然产物化学成分的研究成为了现代药学研究的 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发掘新的药物,还可以提高现有药物的 效果,并减少副作用等不良反应。

海洋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进展

海洋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进展 2013级民族药物化学李波130703212528 1新药来源宝库——海洋生物资源 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具的国家,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居世界第四。按照国际法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我国主张的管辖海域面积可达300 万平方公里,接近陆地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中与领土有同等法律地位的领海面积为38万平方公里。在我国的海域中,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7372个,大陆架面积居世界第五位[1]。由于海洋生态环境的特殊性(高盐度, 高压, 缺氧, 避光) , 使得海洋生物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和酶反应系统与陆地生物相比有着巨大的差异, 导致海洋生物往往能够产生一些化学结构新颖、生物活性多样、显著的海洋药物先导化合物, 为新药研究与开发提供了大量的模式结构和药物前体。 我国海域辽阔, 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海洋生物资源是一个巨大的、潜在的、未来新药来源的宝库已成为一种共识。据初步统计, 我国海洋生物经分类鉴定的有2万多种, 其中, 仅我国近海发现的具有药用价值的海洋生物就有700 多种。许多具有免疫、抗炎、抗肿瘤、抗病毒以及作用于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生物活性物质先后被分离、提纯, 其中部分先导化合物已进入临床前研究, 一些海洋新药已进入临床研究[2]。 2 海洋天然药物研究的成果 当前国际上海洋药物开发的主要有十个方向,即: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抗风湿、类风湿方面的药物;抗肿瘤药物;抗过敏药物;抗病毒类药( 包括艾滋病药物);防治肥胖和有益健美药物;抗衰老和妇幼保健药物;身体机能紊乱调节药物( 包括抗抑郁、内分泌失调、性功能障碍等);补益类营养保健药。按照化学结构又可以分为大环内酯类、聚醚类、肽类、C15乙酸原类、前列腺类似物、甾体化合物等[3,4]。 2.1 大环内酯类 大环内酯类是海洋生物中常见的一类化合物。大环内酯类结构中含有内酯环,环从十元环到六十元环均有。根据结构类型不同还可以分为:简单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内酯环含有氧环的大环内酯、多聚内酯和其他大环内酯类。 研究表明大环内酯类化合物通常有抗肿瘤活性。如早期发现的Ecteinascidin 743 (Et-743) 为含有四氢异喹啉的海洋大环内酯类生物碱, 对晚期软组织癌症如直肠癌、乳腺癌、肺癌、黑色素瘤等疗效显著, 2007年9 月欧盟已批准该药(商品名Yondelis) 用于晚期软组织肿瘤的治疗, 从而成为第一个现代海洋药物[5]。从Amphidinium 属不同的菌株培养液中分离得到45 个含12~26 元环不等 的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如amphidinolides B、C、J、H、N 和amphidinolides B4等, 这几个化合物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 对L1210和KB细胞的IC50最低分别可达到0.14 和0.06 ng·mL?1 [6]。 此外, 还从海洋微生物中分离出一些含有硼、镁和镍等原子的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对已知海洋大环内酯化合物的各种活性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进行之中, 有报道[7]称发现著名的大环内酯azaspir acids (AZAs) 类毒素中的azaspiracid-2 对P388 细胞显示很强的毒性(IC50 = 0.72 ng·mL?1), 并能在S 期抑制细胞分裂。

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进展与应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天然疗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天然药物化学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领域。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天然产物的化学成分和结构,还可以探索其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并为药物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验基础。本文将针对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进展与应用进行探讨。 1. 天然药物的定义与分类 天然药物指的是从植物、动物、微生物等自然来源中提取的药物。根据其来源的不同,天然药物可以分为植物药物、动物药物和微生物药物。植物药物是指从植物中提取的药物,如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动物药物是指从动物中提取的药物,如蛇毒等;微生物药物是指从微生物中提取的药物,如青霉素等。 2. 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方法 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方法涉及化学分离、结构鉴定、生物活性评价等方面。首先,通过色谱、质谱等分析技术对复杂的混合物进行分离和纯化,得到目标化合物。然后,利用核磁共振、质谱等技术对目标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确定其化学成分和结构。最后,通过体外和体内生物活性评价,研究化合物的药理活性和生物活性。 3. 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进展 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利用现代分离技术和结构鉴定技术,越来越多的新化合物被发现和鉴定。这

些新化合物不仅丰富了天然产物库,还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选择。 其次,通过对天然产物的修饰和改造,合成了一系列结构类似但具有 改良性质的化合物,提高了药物的活性和选择性。此外,天然药物的 研究还涉及到药物代谢、毒性评价等方面,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了 重要的依据。 4. 天然药物化学的应用 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于药物开发和药物治疗领域。首先,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可以为新药物的发现和开发提供候选化合物。通过对天然产物的筛选和优化,可以找到具有良好生物活性和药 理活性的化合物,为新药物的开发奠定基础。其次,天然药物化学的 研究也可以为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提供依据。通过对中草药中 有效成分的分析和鉴定,可以确定其质量和活性,保障中药的疗效和 安全性。 总结起来,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进展与应用为药物开发和中药疗效 评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基础。通过对天然产物的分离、结构鉴 定和生物活性评价等研究,可以发现新的天然化合物,优化已知化合物,并为新药物的发现和中药的质量控制提供支持。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不断深入探索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进一步发掘 和利用天然药物的潜力,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药物化学的新进展

药物化学的新进展 药物化学,是一门结合化学、药理学、医学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学科,其目的是研制出具有安全、有效、方便和经济的新药物。近年来,药物化学领域不断涌现出新进展,本文将对其中的几个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1. 新型合成方法 在合成药物分子的过程中,常常需要考虑产物的选择性、反应速率、高产率等多个因素。因此,研究新型的合成方法可以帮助药学家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目前,新型合成方法已经成为药物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比如,一种新型的金属有机骨架催化剂可以实现非常高产率的药物合成,这种骨架催化剂有很强的稳定性,并且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不会受到较大的磨损。此外,新型金属催化剂可以通过合适的结构调节来提高选择性,生产出更为高纯度的药物。 2. 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

随着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不断发展,药物化学领域也开始 将这些新的技术应用到药物的开发中。例如,有研究人员利用基 因组学技术,寻找潜在的药物靶点。通过对人类基因组的研究, 基因组学家可以挖掘出并标识药物作用的新的靶点,这些靶点可 能是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所缺乏或需要的物质,可以通过药物 干预来改善疾病。 而蛋白质组学则可以帮助药学家更好地理解药物与靶标蛋白之 间的结构和相互作用关系。这种技术可以帮助药学家寻找出更为 有效的药物,同时也可以预测药物的副作用和药代动力学等问题。 3. 具有活性的天然产物 天然产物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药物发现来源。在许多历史悠久的 传统药物中,都存在着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但是,在 这些天然产物的使用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生产难度大、 纯度低、效果不稳定等。 近来,一些药物化学研究者开始从天然产物中提取出具有活性 的结构片段,然后使用人工合成手段,将这些结构片段进行优化 和改良,从而开发出新的化合物。这种方法被称为天然产物药物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发展方向展望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发展方向展望 2009-4-2 16:1【大中小】【我要纠错】 目前我国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依其目的不同可分为3个方面: ①以阐明药用生物有效成分,获得具有新结构的化合物或具有生物活性的单体为目的, 进行提取分离条件、结构鉴定、一般活性研究; ②以解决自然资源有限的活性化合物或其前体的来源为目的,进行半合成及生物转化研 究; ③以获得高效低毒的创新药为目的,以天然活性化合物为先导物,合成一系列结构类似物进行构效关系研究。由此可见,天然药物研究已经从最初对天然来源活性化合物被动全盘 地接受到积极主动地改进,研究在不断深入。 1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应以创制新药为目标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市场竞争的形势迫使我国必须将创新药物研究放在重要位置。新药研究周期长,风险大,投入高,而我国天然药物资源丰富、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从天然产物中寻找创新药物适合现阶段国情。 国内外研究经验表明,来自于天然的先导化合物很有希望成为治疗疑难病症的新药,而且天然产物药理筛选的命中率比合成化合物高。天然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为新药的目标化合物提供了结构模式,从天然结构活性成分出发,经结构修饰、类似物的合成及系统的活性研究,总结结构与活性(毒性)的相关性,作为设计新药目标化合物的基础,是国际上研究天然活 性成分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中,上述第一个方面的研究比较普遍,以发表论文为其主要研究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资助创新药物的基础研究为主,以寻找天然先导化合物继而获得专利保护的新药为目的和主要成果。在现阶段,这3个方面的研究还会长期并存,而创新药物的研究,应在得到活性单体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构效关系研究。 天然来源的新药创制在我国有较好的基础和潜力。天然药物化学基础研究应从目前我国新药研究的迫切需要出发,从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考虑,为我国创制新药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创新药物的发展,而不应仅仅停留在分离纯化、结构鉴定、活性测定、发表论 文为止。 2 加强基础研究是创制新药的关键创制新药,基础研究是关键。如果没有长期深入、扎实和雄厚的基础研究工作积累,就不会有创新药物的发展,新药的来源也很快就会枯竭。我国新药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很大差距。多年来创制的新药品种少,有特色的药物更少。 其根本原因是基础研究薄弱,不能满足创新药发展的需要。 新药研究艰难,短期内难以取得明显成效,因此一部分科研人员不愿从事探索性强、需要长期进行的基础研究,而选择一些短线课题和开发研究项目。很多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停留在新结构化合物的发现、跟踪性研究或缺乏创新的开发阶段。虽然研究“短、平、快”和“me

总结中国在天然药物化学领域研究的历史和近年取得的成就

总结中国在天然药物化学领域研究的历史和近年取得的成 就 天然药物化学取得的主要成就 1805年21岁的德国药剂师Friedrich Sert rner从罂粟中首次分离出单体化合物吗(morphine),开创了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活性成分的先河.这一伟大功绩不仅是人类开始利用纯单体化合物作为药物的标志, 也是天然药物化学初级阶段开始形成的标志。紧接着又陆续从植物分离出吐根碱、马钱子碱、士的宁、金鸡纳碱、奎宁、咖啡因、尼古丁、可待因、阿托品、可卡因和地高辛等具有活性的单体化合物。但是,由于受到当时分离技术和结构鉴定技术限制,天然药物化学方面的研究进展相当缓慢, 表现在主要集中于酸性或碱性等易于处理的成分的研究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20 世纪伟大成就之一青霉素的偶然发现以及广泛应用不但扩大了天然药物的研究范围,同时也加速了其发展速度。到20世纪90年代,约80%的药物都与天然产物有关,有的直接来源于天然产物,有的通过对天然产物的结构修饰,有的受天然产物结构的启发而设计后人工合成。意义重大、标志性天然药物的发现包括: 20世纪50年代Wall 博士从中国特有植物喜树中分离出抗癌活性成分喜树碱,后经结构修饰诞生抗癌药物; 美国Merck 公司筛选开发并于1987 年被批准上市的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

混合型高脂血症的药物洛伐他汀也是来源于自然的、最成功的、里程碑式的标志性天然药物之一,此药物的发现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治疗高血脂症的途径; 90年代从红豆杉中发现的抗癌药物紫杉醇及其衍生物多烯紫杉醇等,这些都是天然药物研究开发的成功例证。在中国,尽管中医药理论博大精深、蕴含丰富并且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 但真正运用现代方法加以研究和开发却是在20世纪20年代由研究麻黄碱开始的,这比西方要晚100年左右。1929年我国现代药理学的鼻祖陈克恢通过研究阐明了麻黄中有效成分麻黄碱的药理作用和临床药效后,麻黄碱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而最初得到麻黄碱单体并鉴定了其结构的是1887年日本生药学创始人长井长义博士。20世纪30年代起, 赵承嘏、庄长恭、朱子清等先辈们也开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延胡索、防己、贝母等中药的有效化学成分.天然药物是人类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物质来源,不仅世界各种传统医学中使用的药物均属于天然来源的物质,即使现代医学应用的化学药物中天然来源的化合物也超过了30%,还有更多的药物是以天然产物为先导化合物经过结构修饰和改造产生的。目前国外以天然产物作为药物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单体成分,如吗啡、麻黄碱、青霉素、东莨菪碱、利平、青蒿素、紫杉醇等; 另一类是某一类混合成分,如银杏叶制剂等1981—2002 年全世界推出的877个药物小分子新化学实体中,约有61%来源于天然产物或受天然产物的启发而合成衍生物或类[2]似物;而具体

我国天然药物研究的发展趋势

我国天然药物研究的发展趋势 人类将来的生存和健康大部分依赖药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栽培药用植物正在走向规范化和产业化,将为国内外的天然药物及相关产品提供大量的标准化绿色原料。植物中众多的化学成分有许多已阐明了化学结构和药理作用,有的已采用化学的或生物的方法进行合成。植物化学成分的分子多样性是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对外界环境不断适应和相互交流的结果。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阐明中药方剂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及作用原理,对阐明中医药理论、将中药方剂推向国际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天然药物;植物资源;生源学说;中药复方 天然药物包括中药、草药、民族药物及民间药、地方习惯用药等。而且,中药多单用,大多数是按照一定的组方配伍应用,构成复方(或方剂)。同样的药材,由于组方配伍不同,在疗效及副作用方面都会有所差别,这一点可以说是中药最大的特点。现在有据可查的中药总数有6000余种(实际常用中药仅300余种),但由之构成的中药复方(方剂)数量则大约是它的十余倍[1]。任何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建设要求以及相关学科的促进分不开的。中国已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药用植物栽培体系,建立了现代药用植物栽培学科,而现代药物化学又是化学和生物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学科。本文就我国天然药物研究、开发形势作个简要综述。 1 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研究 传统医药导致野生物种的灭绝和濒危引起了全世界广泛的关注,对一些濒危稀缺药用动植物的灭绝性采挖和猎杀已受到国际社会的指责。许多国际组织多年来已对此提出大量相关报告,从而促使“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第10届缔约国大会上通过了关于传统医药的第10·19号决议[2],要求各国特别是普遍使用传统医药的国家,必须给予受威胁物种的严密关注并对过度利用该物种采取有力的保护措施。越来越多的药用物种列入了公约的各级附录,该药材及含有该药材的各种制成品的国际贸易受到了严格的限定甚至禁止。以中医药为主要焦点的传统医药,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将是国际社会在物种保护方面关注的热点。中药的物种问题成为制约我国中药出口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而将阻碍中药的产业化发展,特别是中药的国际化。人类将来的生存和健康一大部分依赖对药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为切实保护好药用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做好如下工作:①加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②实行植物的就地或迁地活体保存;③利用现有的种质资源库或新建专用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进行种质的低温保存;④在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分布集中的地域,建立自然保护区; ⑤有效控制对野生药材资源的采挖;⑥开展致危因子、繁殖特性等方面的研究。但很多濒危稀缺药用植物的野生资源蕴藏量已经很少,其资源的自我再生能力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对每一种来源于野生资源,大量开发使用的药用植物,研究它们成熟的栽培技术,建立产业化生产基地,是保证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最有效的手段。另一方面,面对当前天然产物开发的热潮,对每一种正在开发利用的

天然药物研究进展

天然药物研究进展 《天然药物研究进展》 The Natural Medicines Advances in Research 学分:3.0 总学时:56 考核方式:笔试教学方式:讲授主要负责教师:杨秀伟课程类型:B 教学方式:全面讲授天然药物研究的新进展。 授课对象:生药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开设目的:在高等天然药物化学、生药学及药用植物学基础上学习该进展课,该课程将介绍药用植物化学分类、天然药物资源(包括陆地动植物、 海洋生物)、中药复方、体内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天然产物活性筛 选新技术及天然产物与新药发现的新进展。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天然药物研究领域研究新进展,为今后从事该领域教学和科研等工作拓宽知识面,增强科学思维和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奠定基础和研究思路。 预修知识:《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等课程。 教材:主讲老师根据相关领域最新文献研究进展进行总结,自编主要内容 一、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进展(6学时) 本章主要讲授天然药物资源的相关知识;药用植物资源的特性与分类;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规律;药用植物资源历史和研究进展;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评价与保护;药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植物化学分类学在新药用资源探寻中的应用;新技术在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二、皂苷的研究进展(3学时) 皂苷是天然化合物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本章主要讲授皂苷的研究概况和最新进展;核磁共振波谱法在鉴定皂

苷中的重要地位;几种 经典皂苷的波谱特征;如何更好地应用核磁共振波谱手段鉴定中药中的皂苷类化合物。 三、动物药研究进展(6学时) 动物药的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如从人尿中提取的尿激酶临床上已用于抗血栓,还有胰岛素等一批疗效显著的药物被发现。近20年来随着生命科学和化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动物药的研究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动物新的活性成分不断地被发现。本章主要介绍动物药的化学成分、化学结构、研究方法、生物活性及发展趋势。尤其是动物药中蛋白和酶类化学成分的研究新进展,并介绍几种有生物活性的粘多糖、蛋白和酶类。 四、海洋药物研究进展(6学时) 海洋生物由于生活环境与陆地不同,其次生代谢产物结构类型多样、独特,且许多具有显著的生理活性。国内外目前对海洋生物研究异常活跃,已从海洋动植物中发现千余种化合物,许多结构新颖的具有抗癌、抗病毒、抗心血管疾病、抗菌等生理活性的化合物尤其引人注目。美国已有不少从海洋生物中发现的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本章将诠释海洋生物的定义,介绍近代国内外海洋生物研究的进展,尤其是海洋生物化学结构、研究的技术方法及生物活性方面研究的新进展。 五、中药复方研究进展(6学时) 中医药为我国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在走向世界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中医在治疗疾病时以复方为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根据病人的多种病症和体征进行分析,研究病因、病机选择恰当配伍方剂,在治疗疾病特别是慢性、疑难病方面显示了极大威力,复方药物研究方面也有很大发展。本章介绍中药复方在临床应用中特别是治疗疑难病症如心脑血管、糖尿病、肾病等中的特点和复方药效物质研究新进展;提出中药复方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并以“补阳还五汤”为例讲述如何对中药复方进行研究。 六、天然产物体内代谢产物研究进展(6学时)

近五年国内外天然药物化学发展方向

近五年国内外天然药物化学发展方向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近五年国内外天然药物化学发展方向 【摘要】:随着中药现在化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天然药物化学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其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我国天然药物化学依其目的不同分为3个方面:以阐明天然动物、植物、矿物、海洋天然产物等有效成分,获得具有新结构的化合物或具有生物活性的单体为目的,进行提取分离条件、结构鉴定、一般活性研究;以解决自然资源有限的活性化合物或其前体的来源为目的,进行半合成、全合成及生物转化研究;以获得高效低毒的创新药为目的,以天然活性化合物为先导,合成一系列类似物进行构效关系研究,由此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天然药物研究已经从最初对天然来源活性化合物被动全盘接受到积极主动地改进,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大大增加。 【关键词】:天然药物化学活性研究合成新药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科学。天然药物化学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成为医药院校中许多专业的必修课程。中药材在天然药化开始是从中药材开始的,中药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其疗效是长期临床中医学实践证明的。然而,由于中药的复杂性,其治病机理一直模糊不清,以至于影响了中药当今的发展。中药现代化,多年来一直是药学人士苦苦追求的目标,也是中药及其制剂以药品的名义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医药市场的关键。21世纪将是天然药物化学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其主要任务包括:(1)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传统药物进行再评价,使经验实验化、定性和定量化,质量标准制定的化学和生物活性“指纹”化。(2)生药基源动物、植物、矿物和近源物种化学成分的研究,并探讨其生物活性(包括有效性和毒性)的差异,开发新的药用资源,走可持续性利用之路。(3)以经验和生物活性为线索,寻找创新药物研究的候选化合物。(4)以天然化合物为工具,探讨生物活性作用靶点,发展新的天然药物筛选模型。(5)以天然化合物为工具药物,服务于疾病

中药与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1

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姚新生 沈阳药科大学 1999年8月30日 谢谢大会主席的热情介绍。今天,我报告的题目是" 中国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观状及发展前景" 。 众所周知,中国政府于1993年1月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从那一年起,中国开始实行化合物专利,并且将不再允许任何仿制受专利权保护的药物。但是统计资料表明,当时中国合成药品的97%为仿制药品。 对于象中国这样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人民医疗保健所需要的医药品如何才能得到保障呢?如这张幻灯片所示,当时人们提出了种种设想。 例如:生产其他国家已经过专利保护期的药品;从国外进口药品或购买国外专利许可证等;并特别提到发展和使用传统中药制剂。 众所周知,从“神农尝百草”至今,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之所以能够繁衍昌盛、绵延不断,靠的就是中医中药。中医中药在临床应用了几千年,其疗效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并成为世界文化的一朵奇葩。但是由于生产工艺比较落后,质量监控亟待改进,特别是中医独特的哲学思想使一般西方人难以理解,成为中药产品在全世界进一步推广发展的严重障碍。所以,新药研究与开发成为当今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这张幻灯片说明大陆政府从公布实行化合物专利起,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推动和激励新药研究和开发工作的措施,诸如;成立国家新药研究领导小组;成立新药研究常务专家委β会;向国外派出代表团或邀请国外从事新药研究及管理的专家进行讲学及学术交流,以便学习发达国家进行新药研究和开发的经验;制定一系列旨在保护

知识产权和发明的政策和法令;以及激励研究人β从事新药研究和开发工作的奖励政策等等。由于迄今仅有五年时间,这些措施一时还难以取得巨大成效。 这里展示了中国的天然药物资源情况。在中国,天然药物有中药、草药、民族药物及民间药、地方习惯用药等。而且,中药多不单用,绝大多数是按照一定的组方规律配伍应用,构成复方(或方剂),传到近邻日本,则称为“汉方药”。同样的药材,由于组方配伍不同,在疗效及副作用方面都会有所差别。实际上。这也就构成了不同的药物。这一点可以说是中药最大的特点。如这张幻灯片所示,现在有据可查的中药总数有6000余种(实际常用中药仅300余种),但由之构成的中药复方(方剂)数量则大约是它的十倍。 中药及方剂的入药方式有饮片、提取物及有效单体等等。饮片是中医传统的药用方式,局限于医院或家庭应用,特点是容易贯彻辨证论治、因病因人而异的中医哲学思想,但不宜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提取物及其制剂多为工业化生产方式。经过简单加工提取而成,适宜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工艺过程不特别复杂,但质量监控难度较大。相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将会成为中药应用的主要形式,如国内外市场目前应用的各种银杏叶制剂以及大陆目前十分畅销、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地奥心血康”药品等;至于中药有效成分单体,如吗啡、阿托品、长春新碱类等,实际上已经进入了现代药物的范畴,成了所谓的“西药”。特点是均为工业化生产方式,生产工艺难度较大,但质量监控均有保障。 这是由 Otto Sticher教授提出的用以从天然药物中研究开发新药的基本设想。显然,新药的研究开发可以在不同水平上进行。例如,我们可以根据天然植物资源的药用历史背景,采用一些有效的活性筛选体系,对天然资源进行活性筛选。这种筛选可以是有选择性的靶向筛选,也可以是随机筛选,以便得到植物活性提取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