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语文辽宁卷-答案

2013年高考语文辽宁卷-答案
2013年高考语文辽宁卷-答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

语文答案解析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1.【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通读全文,理清思路→查找对应,对比分析→检测验证解答本题,首先根据第一段,可以明确:作为一种文化思想,“和”有“中和”“融合”之意然后把各项选择支和文本对照分析,可以明确:A项强调的是中华饮食中不同民族间饮食方式的“融合”;B项强调的是中华饮食与亚洲其他地区在饮食品种上的融合;D项强调的是中华饮食从国外引入的某一特定食材用途的扩大体现的“融合”而C 项强调的是中华饮食的本土性原则,没有涉及和外来饮食关系,自然就谈不上“中和”“融合”的意思了。【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答案】D

【解析】D项“南北朝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的表述错误,因为第四段有这样的表述: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

【提示】回到原文,仔细对照,注意说法不一致的地方,尤其是本质意思不一样的地方有的选项,命题人故意改变说法,其实意思不变,不要被迷惑。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3.【答案】D

【解析】既有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又有对部分语段的理解分析,这就要求考生在全面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涉及的问题锁定关键语段仔细比对分析,D项“中华饮食文化”被世界认可是因为其“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这一理解错误,因为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是说明:“中华饮食文化”被世界认可是因为其“并不会失去自我”。

【提示】解题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原文,将题中选项与原文——对照,找出异同点再作出判断。

【考点】把握全篇文章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4.【答案】A

【解析】A项中的“著”为动词,意思是“表述、写成”,“著令”的意思是“书面写定的规章制度”。

【提示】推断文言文中实词含义的几种方法:1、从字形结构入手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形旁大多表意,因此可以通过字形结构来推断词义例如:“夫子将焉适?”“适”字的形旁是“辶”,它与“走”“到”“往”有关,联系上下文,可推断为“到”的意思。2、从读音入手根据读音,可以发现通假关系,然后根据本义推断通假字的意思例如:“或至涂而反”“涂”与“途”读音相同,“涂”是“途”的通假字,“途”的意思是“路途”“道路”,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涂”的意思是“道路”。3、从成语入手学生对成语的意思比较熟悉,借助成语的意思可以帮助推断实词的含义例如:“犹矢之中的”其中的“的”可以根据“有的放矢”中“的”的意思推断为“箭靶”。4、从结构位置入手在古代汉语中,大多数词组和句子结构整齐(相似),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推断实词的含义例如:“选置师傅,铨简秀士”这两句结构整齐、对称,“选置”是“选拔”的意思,可以推断“铨简”也是“选拔”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5.【答案】B

【解析】“正直”的意思是:心地坦荡,为人处事公平公正,①是说王尧臣要求朝廷彻查阎文应嫌疑,体现其不畏权势,公正无私,②③是说王尧臣认为朝廷对犯小错误的韩丞相、范仲淹的处置较重,体现王尧臣的实事求是,不逢迎投合当权者的品行,④是侧面强调王尧臣的才干,无关正直与否,⑤是说明王尧臣不为利益所动,公事公办,⑥是体现了王尧臣在诋毁面前镇定自若神态,无关正直与否。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6.【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明确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B项中的“韩丞相指挥失当导致任福等人战死”的表述错误,根据原文“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可知,任福战死是因为其“违节度”,不是韩丞相指挥失当。

【提示】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比对选项,排除错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常常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放在同一个题目中考查做这类题目要理解文章内容,抓住人、物、时、地、事、理六要素回归原文。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7.【答案】(1)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2)(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

【解析】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文从句顺第(1)句在翻译时,要注意下面几个点:“荒政”是指救济饥荒的法令;“恤”是体恤的意思;“论”是论处的意思。

(2)句在翻译时,要注意下面几个点:“遇”是对待的意思;“矫饰”是虚假掩饰的意思;“称”是称誉的

意思。

【提示】第一步:将古今汉语义基本一致的字词标示出来,将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译出来,然后将现代汉语无法对译或无须翻译的地方排除,以便将完全不懂的地方突显出来第二步:将不懂的词语放到原文中去揣测,大致推断出它们的意思第三步:统一整理答案,注意前后协调和语句通顺流畅。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古代诗歌阅读

8.【答案】全联视听结合,生动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描绘了茶具间光彩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子声与烟缕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解析】在题型上当属“炼句”题炼句题答题一般包括三个要点:①通过简单地翻译,说明写的景和情②叙述好在哪里,指出所达到的表达效果③运用了什么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阅读诗歌,可以分析出第二联的内容写的应是诗人的所见所闻,既有视觉描写,又有听觉描写,还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格,表现了诗人所住环境的清幽以及表达了诗人生活的悠然自得之情。

【考点】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

9.【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隐士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解析】这首诗从分类上看,应为写景诗,从“竹轩”“柴门”“狭径”“倦卧”“闲吟”“竹”“雪”“梅”等词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生活情趣,从而可以分析出诗人闲适、洒脱、高雅的隐士形象。

【考点】鉴赏诗歌形象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答案】(1)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解析】和去年一样,今年的名句名篇题目的来源仍然是课内名篇中的句子,而且从时间来看,仍然涉及了先秦、唐、宋三个时期考生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一般都不会失分注意题。

(1)注意题中的关键字“晏”“旦”。

(2)注意题中的关键字“鉴”“亦”。

(3)注意题中的关键字“燕“满”。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答案】(1)AD

(2)①因感被打扰而愤怒的富人见到孩子后动了恻隐之心,产生了打破孤独的冲动;②在表达善意的时候他表现得居高临下;③遭到拒绝后,他感到无奈、失望、困惑。

(3)含义:①第一处“歌声”体现出亚诺什一家单纯的节日快乐;②第二处“歌声”体现出他们的亲情经受考验后的快乐作用:可使情节跌宕,前后呼应,人物鲜活,更能彰显主题。

(4)观点一:亚诺什不该把钱送回去,他本来可以用这笔钱给孩子们买些可吃可玩的圣诞礼物,仅有歌声的圣诞节是不完美的。观点二:亚诺什应该把钱送回去快乐是钱买不回来的,穷人也有尊严,靴匠不应该牺牲一家人的快乐为代价而接受施舍。观点三:亚诺什可以采取变通的办法,例如他可以邀请富人跟他们一家一起唱歌过节,物质与精神双重的快乐是较为圆满的。

【解析】(1)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B项“‘温馨的夜晚’之所以温馨是因为整日为生计操劳的父亲‘今晚不干活了’”所体现的因果关系不很成立C项“对富人的提议既憧憬又恐惧”不正确E项“描述了穷人和富人的日常生活状态”不正确,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因为小说反映的只是一个特定的时期:圣诞节的夜晚。

(2)解答此题时要注意“心理变化”这四个字,这四个字提示考生要结合文本,通过分析富人的言行变化,概括出富人在交涉过程中的言行中体现的不同心理活动。

(3)考生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内容上主要从人物形象塑造、小说主题强化等方面考虑;结构上从线索、照应、对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等角度来。

(4)答案应该包括三个要点:①是否应该还钱②结合作品加以解说③谈启示对亚诺什是否应该还钱,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无论哪种看法都得结合文本进行分析解说,解说应该符合人物的特点启示的内容必须和解说一致,也就是说启示的内容不能凭空乱造最后得出的答案,即“观点——解说——启示”在逻辑上应该讲得通的。

【考点】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答案】(1)BE

(2)①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从不同侧面突显其人格魅力;②丰富主题意蕴,增强艺术感染力。

(3)①理论建树方面,主要有“广义建筑学”理论、“人居环境”学说等②实践业绩方面,如菊儿胡同改

造工程;③声望和影响力方面,如中国两院院士、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人居学会主席等;

④人才培养方面,参与创建清华建筑系,桃李芬芳。

(4)①城市管理者应具备人文关怀、审美修养城市建设要体现对人的关注,使生活环境充满诗情画意,富有美感。②城市管理者应具备历史意识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城市建设要尊重历史和文化传统,要与原有的历史人居环境相融合。

【解析】(1)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D项后半句“因为后者完成后……修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文章中没有明确表述,不是吴良镛的原话A项“依次记叙了吴良镛的青少年经历、国际声望、事业追求及成就”不正确,应该为“依次记叙了吴良镛的青少年经历、事业追求及成就、国际声望”,C项“这标志着中国的建筑理论开始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不正确,原文是“这标志着‘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2)文章第六段是记叙吴良镛依靠科学方法与病魔艰苦搏斗终获康复的故事,体现他作为一个建筑学家之外的一个普通人的感人事迹,作为一篇科学家的传记作品,这种写法别具特色对于展现人物风貌、丰富传记的主题意蕴、增强传记的艺术感染力有很大作用。

(3)题干要求概括吴良镛在建筑领域取得的成就,也就是概括吴良镛作为一个建筑家在理论建树方面、实践业绩方面、声望和影响力方面、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就,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全文中筛选信息首先画出含有信息的关键语段语句,然后准确表述即可。

(4)题干要求结合全文和现实,对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应该包括的“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和素养”表达看法,很显然,准确表达看法的前提是准确理解“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和素养”的含义“诗人的情怀”有很多,但表现美、展示美应该是诗人写诗的终极目的,据此,是强调指城市管理者在管理城市时要像一个诗人创作美丽的诗歌一样,把城市建设富有美感;而“史学家的品格和素养”也有很多,但尊重历史,重视传统的继承是不可缺少的品格和素养,因此,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包括“史学家的品格和素养”是强调指城市管理者在管理城市时尊重历史,重视传统的继承。

【考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13.【答案】D

【解析】A.让枣推梨:小儿推让食物的典故比喻兄弟友爱句中用于兄弟二人,运用正确,B.焚膏继晷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学习句中用于“他潜心于文字学研究”,运用正确,C.患得患失: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去,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句中从否定的角度用于“小李考虑问题总是出

于公心,勇担责任”,运用正确,D.登高自卑:出处《礼记·中庸》:“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意思是:登山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句中误用为看见高山觉得自己很渺小。【考点】正确使用成语

14.【答案】C

【解析】A句式杂糅,把“前来参与”删掉,B搭配不当,“提出”与“质疑”的意思是“提出疑问”,既然“质疑”中已经有“提出”之意,前面再用“提出”就叠床架屋了;D语序不当,“电子商务”应该放在“不仅”的前面。

【考点】辨析语病

15.【答案】A

【解析】做排序题一般步骤:先通读语段,大致了解材料信息中心思想,再根据结构以及语意关系判断其先后顺序通过通读语段,可以得出语段内容大意:教育和人的关系,然后看选择项,发现首句的选择有两个:③或者④如果依此分析就会发现,A项、D项,把②句放在③句后面,两句构成因果关系是讲得通的,B项把①句放在④句后面,两句构成递进关系也是讲得通的,但C项把⑤句放在④句后面,两句形式上是构成并列关系,但这个并列关系是讲不通的,因为⑤句是依据的人生的尺度,而不是社会的尺度所以据此可以排除C项,如果再进一步根据结构以及语意关系分析就会发现,B项中②紧跟着⑥是不合适的,因为两句构不成因果关系,所以据此可以排除B项;D项把把⑤句放在④句后面讲不通,两句不能构成并列关系,所以据此可以排除D项,这样就只剩下A项,③②⑥是讲教育对人很重要,④①⑤是在③②⑥的基础上进一步讲如何衡量教育的优劣,据此可以判断出③②⑥④①⑤的顺序是恰当的。

【考点】语言表达连贯

16.【答案】网络发起拒绝浪费的“光盘行动”,网友及媒体纷纷响应,众多志愿者进行实地宣传。

【解析】从内容上看,本材料是对光盘行动进行介绍,具有说明性的特点据意断层,可知一二句是说光盘行动的由来,其关键词是“网友发布”“拒绝浪费”“争做节约达人”“光盘行动”等;可知三至六句是介绍网络反响,其关键词是“转发”“支持”“各大网站”“关注转载”;最后一句是各地志愿者行动支持,其关键词是“活动参与者”“志愿者”“发放宣传单”“张贴海报”等综上,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和提炼出的关键信息,叙述组织三个层次的文字即可。

【考点】压缩语段

17.【答案】月亮眨着明亮的眼睛,向你传送太空的奥秘;梅花摇着婆娑的身姿,向你展现冬日的神韵;长城敞开广阔的胸襟,向你告白神州的魅力。

【解析】这是一道另立话题的情境式仿写题审题要注意两点:题干的明确要求——自选话题,要求使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示例的隐含信息——“小草”“树叶”“溪流”是自然事物,分别和原野、森林、春天相对照,和生机有关,格调积极昂扬,三个句子都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格,且整体形成一个排比

句,所以作答时只要另外选取三个特定的自然事物,写出三句格调积极昂扬,且各含有一个拟人的句子即可本题在字数上没作限制,只要是符合句式上的要求,字数不是差别太大就可以。

【考点】仿用句式

六、写作

18.【答案】略

【解析】2013年辽宁省高考作文继续保持了几年来的一贯风格,仍然考查的是“材料作文”,且命题的方向仍然是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材料的主要内容是谈一个人如何才能得到承认和尊重材料的这个寓意完全在学生能理解的范围之内,有利于考生真正有所思考,有所触动,有所表达对所给材料可从以下三个角度分析:材料中的两个关键词:沙子和珍珠沙子和珍珠,实质上是指平凡和杰出,也可以说“沙子”是指人生无所建树的普通人,而“珍珠”的则是指功成名就事业有成的人。材料中老者的言行从老者的言行中,我们可以得出:要想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就要做一个事业有成的不平凡的人只有如此,一个人才能如珍珠一样在社会中熠熠发光,被别人发现,从而被别人承认和尊重;否则就会如一粒普普通通的沙子一样埋没于社会中,毫无光彩,不能被人发现,自然也就得不到别人的赏识和尊重。材料中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种观点:一粒沙子,即使成不了珍珠,也自有其不容抹煞的价值,也能被人承认与尊重沙如此,人亦然一个平凡的人也有其不容抹煞的价值,也能得到别人的承认与尊重被人承认和尊重,同事业成功与否,同社会地位高低,没有必然联系综上,可以得出如下立意:1、做一颗熠熠发光的“珍珠”与其慨叹命运的不公,与其怨恨世间没有赏识自己的伯乐,不如在寂寞与平淡中奋起,用挫折与痛苦打磨自己的意志,用努力与拼搏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悲伤与消沉乞求不来别人的赏识与尊重,唯有让自己杰出,做一颗熠熠发光的珍珠,才能获得别人发自内心的赏识与尊重。2、不妨先做一粒普通的“沙子”,为了得到垂青,每一粒“沙子”都想成为“珍珠”,但只有极少数能够如愿那么,对绝大多数的“沙子”来说,既然做不成光彩夺目的“珍珠”,也不要悲伤,不妨先做一粒普通的“沙子”,因为普通的“沙子”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也能得到赏识和尊重。3、耐不住平淡,天才也会变庸才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别人的赏识,虽然痛苦,但不能因此消极避世面对人生逆境,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在平淡中锲而不舍,终有所成,也终会被人所识耐不住平淡,天才也会变庸才。4、抛弃名利心,安做平凡人,平凡也精彩渴望被人赏识和尊重,人之常情但若过于重视,就会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精神备受折磨究其根源,实乃名利心作祟抛弃名利心,安做平凡人,平凡也精彩!

2013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1卷及答案详解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只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收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林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木书戍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侠籍大黄出上,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牛长沙马王堆三亏汉基出土的串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以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沐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妙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

2013年高考理科数学全国新课标卷2试题与答案word解析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理工农医类 (全国新课标卷II)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3课标全国Ⅱ,理1)已知集合M ={x |(x -1)2<4,x ∈R },N ={-1,0,1,2,3},则M ∩N =( ). A .{0,1,2} B .{-1,0,1,2} C .{-1,0,2,3} D .{0,1,2,3} 2.(2013课标全国Ⅱ,理2)设复数z 满足(1-i)z =2i ,则z =( ). A .-1+i B .-1-I C .1+i D .1-i 3.(2013课标全国Ⅱ,理3)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已知S 3=a 2+10a 1,a 5=9,则a 1=( ). A .13 B .13- C .19 D .1 9- 4.(2013课标全国Ⅱ,理4)已知m ,n 为异面直线,m ⊥平面α,n ⊥平面β.直线l 满足l ⊥m ,l ⊥n ,l α,l β,则( ). A .α∥β且l ∥α B .α⊥β且l ⊥β C .α与β相交,且交线垂直于l D .α与β相交,且交线平行于l 5.(2013课标全国Ⅱ,理5)已知(1+ax )(1+x )5的展开式中x 2的系数为5,则a =( ). A .-4 B .-3 C .-2 D .-1 6.(2013课标全国Ⅱ,理6)执行下面的程序框图,如果输入的N =10,那么输出的S =( ). A .1111+23 10+++ B .1111+2!3! 10!+++ C .1111+23 11+++ D .1111+2!3!11!+++ 7.(2013课标全国Ⅱ,理7)一个四面体的顶点在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中的坐标分别是 (1,0,1),(1,1,0),(0,1,1),(0,0,0),画该四面体三视图中的正视图时,以zOx 平面为投影面,则得到的正视图可以为( ). 8.(2013课标全国Ⅱ,理8)设a =log 36,b =log 510,c =log 714,则( ). A .c >b >a B .b >c >a C .a >c >b D .a >b >c

201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

语文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女红.(gōng)安土重.迁移(zhòng)商埠.(fǔ) 花团锦簇.(cù) B、莅.临(lì)大放厥.词(jué)挟.制(xié)蔫.头呆脑(yān) C、懦.弱(nuò)年高德劭.(shāo)两栖.(qī)沁.人心脾(qīn) D、遽.然(jù)精神抖擞.(sǒu)塌.陷(tā)一柱擎.天(qíng) 答案C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客厅墙上挂着我们全家在桂林的合影,尽管照片有些褪色,但温馨和美的亲情历历在目 ..... B、为了完成在全国的市场布局,我们三年前就行动了,特别是在营销策略的制订上可谓处心 .. 积虑 ... C、沉迷网络使小明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幸亏父母及时发现,并不断求全责备 ....,他才戒掉了网瘾. D、他在晚会上出神入化 ....的近景魔术表演,不仅令无数观众惊叹不已,还引发了魔术道具的热销. 答案D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波士顿马拉松赛的两声爆炸,无疑给大型体育比赛的安保工作敲响了警钟,如果确保赛事 安全,成为组织方必须面对的新难题. B、对那些刻苦训练的年轻运动员,即使他们在比赛中偶尔有发挥失常的情况,依然应该受到 爱护,绝不能一棍子就把人打到. C、这次大会的志愿者服务已经完成了,我们咀嚼、体味这一段经历,没有失落感,有的只是 在平凡事物中享受奉献、成长与幸福. D、深陷债务危机的希腊和西班牙,失业率已经超过20%,主要是由于这两个国家经济衰退和 实施大规模财政紧缩政策所导致的. 答案A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岳麓书院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各处悬挂的历代楹联,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①院落格局中轴对称、层次递进 ②给人一种庄严、幽远的厚重感 ③它集教学、藏书、祭祀于一体 ④主体建筑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集中与中轴线上 ⑤门堂、斋、轩、楼、每一处建筑都很古朴 ⑥讲堂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央、斋舍、专祠等排列与两旁 A、②③④⑥⑤① B、②⑥④①⑤③ C、③①④⑥⑤② D、③②⑥④①⑤ 答案C 二、(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 7题. 大多数环境学论著认为,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而全球变

2014年高考语文-辽宁卷-作文简析

夜晚,祖孙二人倚窗远眺。“瞧,万家灯火,大街通明,霓虹闪耀,真美。”男孩说,“要是没有电。没有现代科技,没有高楼林立,上哪儿看去?”老人颔首,又沉思摇头:“可惜漫天繁星没有了,沧海桑田转眼之间啊!当年那些祖先山洞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出生天汉灿烂,他们欣赏的也许才是美景。” 对于这则材料,你有何感受、联想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材料性质:社会生活类(关注社会生活和哲理) 材料内容(关键词):夜晚,祖孙二人,倚窗远眺,万家灯火,真美,现代科技,颔首,摇头,天汉灿烂,美景。 材料特点:这个故事所涉及的主题应该是学生生涯中在各种文章中或平时写作中经常遇到的主题,审题难度不大,只是在把握的重点上和素材的选取上还需要一些思考。 审题立意:祖孙二人。孩子认为,“万家灯火”、“霓虹闪耀”是美景,但这美景的创设没有“现代科技”是不行的。爷爷认为,“漫天繁星”、“天汉灿烂”是美景,而那时的人类是身居陋洞就可以仰目而及的。又是涉及到“现代科技的利与弊”,又是涉及到“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孰是孰非的问题。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当然希望在发展现代科技的同时仍能保持原始自然的田园风光,可是几百年来,这一愿望却始终没能实现。那么,传统与现代、科技与自然

到底是不是一对无法解决的矛盾呢?我们在享受现代科技所带来的文明的同时一定是要以丧失传统、丧失自然之美为代价吗?几百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在现实中没有得到很好的求证。所以,这个材料可以从现实的角度着眼,就“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建设”等具体问题展开论述,也可以从哲学的角度,从“科技的利与弊”“发展的得与失”等角度展开论述,还可以从人文的角度,从“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心灵自然的回归”等角度展开论述。 参考开头示例(一) 缺少诗意的时代 有位诗人说,我们现在生活中一个缺少诗意的年代,因为能够引发我们产生诗意的情物越来越少了。仰望长空,北去南飞的雁阵没有了,代之而起的漫天的沙尘;静闻山林,流啼百啭的飞鸟少见了,代指而起的是轰鸣的飞机;放舟江河,穿波跳皮的鱼儿远去了,代之而起是钢铁的巨轮。我们的情感正在随着美丽的大自然的消逝而被物化为一片片荒凉的戈壁、干枯的河床、寂寥的凸山。 参考开头示例(二) 科技的得与失 我一直信奉有得必有失的哲学。科技的发展也不能逃离其外。传统与现代、科技与自然一定是一对无法解决的矛盾,我们在享受现代科技所带来的文明的同时也一定是要以丧失传统、丧失自然之美为代价的。因为科技能给人类带来“利”,但永远带不

2013年高考语文真题(天津卷)答案解析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语文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I卷1至6页,第II卷7至12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奖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以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裨.(bì)益窠.(kē)臼偌.(nuò)大潜.(.qián)移默化 B.发轫.(rěn) 烘焙.(péi) 禀.(bǐng)赋既往不咎.(jiù) C.臧否.(pǐ) 契.(qiè)合澄.(chéng)澈乳臭.(xiù)未干 D.造诣.(.yì) 编纂.(zuǎn) 泊.(bó)位游目骋.(chěng)怀 解析:本题考查多音字、易错字。A项,“偌”应读“ruò”;B项,“轫”应读“rèn”,“焙”应读“beì”;C项,“契”应读“qì”。 答案D 2.下列词语中没有 ..错别字的一组是 A.膏梁青涩雍容华贵豆寇年华 B.缴纳戍边平心而论得鱼忘筌 C.桀骜羁旅磨肩接踵励精图治 D.袅娜覆盖开城布公呕心沥血 解析:本题考查音近、形近字、易混造成的错别字。A项,梁—粱,寇—蔻;C项,磨—摩;D项,城—诚。 答案B 3.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是恰当的一组是 长期以来,人们把图书馆当成“知识宝库”,当成“知识殿堂”,似乎对图书馆_________有?,然而,“宝库”和“殿堂”虽好,但它们离普通百姓很远,甚至很遥远,普通百姓往往_______。一些人从不进图书馆,恐怕同这种心态不无关系,图书馆_________“宝库”“殿堂”,______“知识公园”。 A.崇敬望而生畏不仅是而且是

2013年高考文科数学全国新课标卷1试题与答案word解析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文史类 (全国卷I 新课标)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3课标全国Ⅰ,文1)已知集合A ={1,2,3,4},B ={x |x =n 2 ,n ∈A },则A ∩B =( ). A .{1,4} B .{2,3} C .{9,16} D .{1,2} 2.(2013课标全国Ⅰ,文2) 2 12i 1i +(-)=( ). A . 11i 2-- B .11+i 2- C .11+i 2 D .11i 2- 3.(2013课标全国Ⅰ,文3)从1,2,3,4中任取2个不同的数,则取出的2个数之差的绝对值为2的概率 是( ). A .12 B .13 C .14 D .16 4.(2013课标全国Ⅰ,文4)已知双曲线C :2222=1x y a b -(a >0,b >0) 的离心率为2,则C 的渐近线方程 为( ). A .y =14x ± B .y =13x ± C .y =1 2x ± D .y =±x 5.(2013课标全国Ⅰ,文5)已知命题p :?x ∈R,2x <3x ;命题q :?x ∈R ,x 3 =1-x 2 ,则下列命题中为真命题的是( ). A .p ∧q B .?p ∧q C .p ∧?q D .?p ∧?q 6.(2013课标全国Ⅰ,文6)设首项为1,公比为 2 3 的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则( ). A .Sn =2an -1 B .Sn =3an -2 C .Sn =4-3an D .Sn =3-2an 7.(2013课标全国Ⅰ,文7)执行下面的程序框图,如果输入的t ∈[-1,3],则输出的s 属于( ). A .[-3,4] B .[-5,2] C .[-4,3] D .[-2,5] 8.(2013课标全国Ⅰ,文8)O 为坐标原点,F 为抛物线C :y 2 =的焦点,P 为C 上一点,若|PF | =POF 的面积为( ). A .2 B . ..4 9.(2013课标全国Ⅰ,文9)函数f (x )=(1-cos x )sin x 在[-π,π]的图像大致为( ). 10.(2013课标全国Ⅰ,文10)已知锐角△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23cos 2 A +cos 2A =0,a =7,c =6,则b =( ). A .10 B .9 C .8 D .5

2013高考辽宁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3年高考(辽宁卷)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 发生了变化。 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 扩大了饮食范围。 C.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

2013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汇总

2013年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含答案) 上传: 占华城更新时间:2013-6-30 17:39:51 2013年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含答案) 全国卷1 鹊桥仙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诸侯,独去做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数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予!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升官做诸侯,而自己只能做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答: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全国卷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饲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情感的渲染,从而表现美化的精神和品格。(烘托、渲染,2分,简要分析3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答出心情3分,简要分析3分。) 北京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7分) 古风(其十)

2013年高考理科数学试题及答案-全国卷1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课标I) 理科数学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3至5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已知集合A={x|x2-2x>0},B={x|-5<x<5},则( ). A.A∩B= B.A∪B=R C.B?A D.A?B 2.若复数z满足(3-4i)z=|4+3i|,则z的虚部为( ). A.-4 B. 4 5 - C.4 D. 4 5 3.为了解某地区的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拟从该地区的中小学生中抽取部分学生进行调查,事先已了解到该地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学生的视力情况有较大差异,而男女生视力情况差异不大.在下面的抽样方法中,最合理的抽样方法是( ). A.简单随机抽样 B.按性别分层抽样 C.按学段分层抽样 D.系统抽样 4.已知双曲线C: 22 22 =1 x y a b -(a>0,b>0)的离心率为 5 2 ,则C的渐近线方程为( ). A.y= 1 4 x ± B.y= 1 3 x ± C.y= 1 2 x ± D.y=±x 5.执行下面的程序框图,如果输入的t∈[-1,3],则输出的s属于( ).

A .[-3,4] B .[-5,2] C .[-4,3] D .[-2,5] 6.如图,有一个水平放置的透明无盖的正方体容器,容器高8 cm ,将一个球放在容器口,再向容器内注水,当球面恰好接触水面时测得水深为6 cm ,如果不计容器的厚度,则球的体积为( ). A . 500π3cm 3 B .866π3 cm 3 C . 1372π3cm 3 D .2048π3 cm 3 7.设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若S m -1=-2,S m =0,S m +1=3,则m =( ). A .3 B .4 C .5 D .6 8.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

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及答案及解析

2012年高考新课标语文卷 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长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么?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使科技知识被使用者广泛共享之时,也往往使这部分知识因共享而贬值甚至被人遗忘。那么还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例如电磁理论、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技术所构成的平台还有一个历史维度。时至今日,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已经失传或过时,但是也有相当多的技术流传至今,例如中国的针灸,以及散落在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等科技黑箱都是如此。这提示我们,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知识应予宽容。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的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1.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箱,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而科技黑箱,则至少它的设计者理解和掌握其中所含有的知识。 B.与黑箱不同,科技黑箱的操作是可控的,使用者不必透彻掌握其工作原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C.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D.几乎技术中的全部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如电脑、手机,都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可以说,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

2013年高考理科数学全国卷1有答案

数学试卷 第1页(共21页) 数学试卷 第2页(共21页) 数学试卷 第3页(共21页) 绝密★启用前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新课标卷1) 理科数学 使用地区:河南、山西、河北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3至6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2 0{}|2A x x x =-> ,{|B x x <<=,则 ( ) A .A B =R B .A B =? C .B A ? D .A B ? 2.若复数z 满足(34i)|43i|z -=+,则z 的虚部为 ( ) A .4- B .45 - C .4 D .45 3.为了解某地区的中小学生视力情况,拟从该地区的中小学生中抽取部分学生进行调查,事先已了解到该地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学生的视力情况有较大差异,而男女生视力情况差异不大.在下面的抽样方法中,最合理的抽样方法是 ( ) A .简单随机抽样 B .按性别分层抽样 C .按学段分层抽样 D .系统抽样 4.已知双曲线C :22 221(0,0)x y a b a b -=>> ,则C 的渐近线方程为 ( ) A .1 4y x =± B .1 3y x =± C .1 2 y x =± D .y x =± 5.执行如图的程序框图,如果输入的[1,3]t ∈-,则输出的s 属于 ( ) A .[3,4]- B .[5,2]- C .[4,3]- D .[2,5]- 6.如图,有一个水平放置的透明无盖的正方体容器,容器 高8cm ,将一个球放在容器口,再向容器内注水,当球 面恰好接触水面时测得水深为6cm ,如果不计容器的 厚度,则球的体积为 ( ) A .3866π cm 3 B . 3500π cm 3 C .31372πcm 3 D .32048πcm 3 7.设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12m S -=-,0m S =,13m S +=,则m = ( ) A .3 B .4 C .5 D .6 8.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的体积为 ( ) A .168π+ B .88π+ C .1616π+ D .816π+ 9.设m 为正整数,2()m x y +展开式的二项式系数的最大值 为a ,21()m x y ++展开式的二项式系数的最大值为b .若137a b =,则m = ( ) A .5 B .6 C .7 D .8 10.已知椭圆 E :22 221(0)x y a b a b +=>>的右焦点为(3,0)F ,过点F 的直线交E 于A ,B 两点. 若AB 的中点坐标为(1,1)-,则E 的方程为 ( ) A .22 14536 x y += B .2213627x y += C .2212718x y += D .22 1189x y += 11.已知函数22,0, ()ln(1),0.x x x f x x x ?-+=?+>? ≤若|()|f x ax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 A .(,1]-∞ B .(,0]-∞ C .[2,1]- D .[2,0]- 12.设n n n A B C △的三边长分别为n a ,n b ,n c ,n n n A B C △的面积为n S ,1,2,3, n =.若11b c >,1112b c a +=,1n n a a +=,12n n n c a b ++= ,12 n n n b a c ++=,则 ( ) A .{}n S 为递增数列 B .{}n S 为递减数列 C .21{}n S -为递增数列,2{}n S 为递减数列 D .21{}n S -为递减数列,2{}n S 为递增数列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3题~第2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2题~第24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 13.已知两个单位向量a ,b 的夹角为60,(1)t t =+-c a b .若0=b c ,则t =________. 14.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21 33 n n S a = +,则{}n a 的通项公式是n a =________. 15.设当x θ=时,函数()sin 2cos f x x x =-取得最大值,则cos θ=________. 16.设函数22()(1)()f x x x ax b =-++的图象关于直线2x =-对称,则()f x 的最大值为________. 三、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在 --------------------此--------------------卷-------------------- 上-------------------- 答-------------------- 题-------------------- 无-------------------- 效 ----------------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

2006年高考辽宁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河南中医学院 课程考试命题册 2011至2012 学年第1 学期 院(系)针灸推拿 课程名称中医内科学 考试日期2011-12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对象2009级针灸本科班 教务处制表

课程考试命题原则 一、提高各门课程考试的命题质量,是严格教育要求的重要环节。课程考试命题工作应由教研室正副主任亲自主持,或委托专人(讲师以上)负责。命题人不参加辅导,授课人不参与命题,普通基础课执行同一大纲的实行统一命题。 二、命题必须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与教学质量标准的要求相一致。掌握好命题的深度和广度,应有一定的覆盖面及侧重点,既要有知识记忆性内容,也要有综合分析和应用所学知识的内容。每份试卷中,不同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较易占20%,中等难易占40%,较难占30%,难度较大占10%。 三、试题的类型。要求客观性试题(包括填空题、是非题、名词解释、多选题等)与主观性试题(包括问答题。论述题等)相结合,根据课程特点,适当调整试题的类型,确定各类题型的分值比例。 四、试题的叙述必须准确、简练、连贯,不能模棱两可,特别是与选择题答案有关的一些限制性或修饰性的词汇,应明确具体。每份试卷的各个试题要相互独立,一个试题不要给另一试题的解答以提示。 五、我院考试时间每场定为120分钟。试题的数量必须与考试时间相适应,要求采用较大题量,一般以多数学生用正常速度答满120分钟为度。总的原则,考试时间以稍紧为好,但不能过紧,更不能过松。 六、各门课程考试命题均应提供深浅、难易度相当,重复内容不超过10%的试卷两套(A、B),并附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凡需要留空格者,应表明字数。试卷经系部主任审批后,提前二周送教务处,由教务处任选一试卷考试用,另一试卷密封保存作补考用。 七、命题时一律用钢笔,字迹要端正清楚。试题内容,标准答案和考试分析写不下,可另附纸张。 八、试题由各教研室按要求录入微机,核对无误后交教务处安排印刷。 九、命题册学期考试结束后,交各系部汇总,送教务处备案归档。 试题内容分布表

201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病辨析

1.(大纲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波士顿马拉松赛的两声爆炸,无疑给大型体育比赛的安保工作敲响了警钟,如何确保赛事安全,成为组织方必须面对的新难题。 B.对那些刻苦训练的年轻运动员,即使他们在比赛中偶尔有发挥失常的情况,依然应该受到爱护,绝不能一棍子就把人打到。 C.这次大会的志愿者服务工作已经完成了,我们咀嚼、体味这一段经历,没有失落感,有的只是在平凡事务中享受奉献、成长与幸福。 D.深陷债务危机的希腊和西班牙,失业率已经超过20%,主要是由于这两个国家经济衰退和实施大规模财政紧缩政策所导致的。 2(新课标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对于传说中这类拥有异常可怕力量的动物,尚武的古代欧洲人的真实心态恐怕还是敬畏多于憎恶的。 B.杜绝过度治疗,除了加强宣传教育外,还要靠制度保障医疗机构正常运转,调控盲目扩张的逐利行为。 C.作者观察细致,一泓清潭,汩汩流水、郎朗歌声,都能激发他的灵感,都能从中找到抒情叙事的切入点。 D.过于重视教育功能,文学作品会出现理性捆绑感性,思想大于形象,甚至全无艺术性,变成干巴巴的说教。 3.(新课标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为了应对消费需求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必须把改进服务提到与研发新产品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B.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够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来,寻找其叙述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C.在90后的青少年中,科幻迷越来越多,这显示了科幻文化正在崛起,是对长久以来孩子们缺失的想象力的呼唤。 D.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从此以往,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的传承。 4. (山东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警察反复观察了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并进行技术分析,确定它们和从案发现场得到的弹壳并不是出自同一支枪。 B.跟随广播学习英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不过大部分电台英语广播的语速较快,对于初学英语的人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 C.这种新研制的牙膏香气浓郁,清新爽口,去污洁齿力强,而且不损伤牙釉质,能保持牙齿洁白光亮,深受消费者喜爱。 D.当今的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相互依存,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是—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5.(安徽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湘、鄂、皖、赣四省地域相邻,山水相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既可整合旅游资源,也有助于形成极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生态圈。 B.“辽宁舰”的舰员在选拔时,年龄、经历、任职时间、现实表现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入选者还要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和技术培训才能成为合格的航空母舰舰员。

2013年高考数学全国卷1(理科)

绝密★启用前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 数 学(理科) 一、 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已知集合A={x |x 2-2x >0},B={x |-5<x <5},则 ( ) A 、A∩B=? B 、A ∪B=R C 、B ?A D 、A ?B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集合运算及集合间关系,是容易题. 【解析】A=(-∞,0)∪(2,+∞), ∴A ∪B=R,故选B. 2、若复数z 满足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4i)z =|4+3i |,则z 的虚部为 ( ) A 、-4 (B )-4 5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C )4 (D )45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复数的概念、运算及复数模的计算,是容易题. 【解析】由题知z =|43|34i i +- ==3455i +,故z 的虚部为4 5,故选D. 3、为了解某地区的中小学生视力情况,拟从该地区的中小学生中抽取部分学生进行调查,事先已了解到该地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学生的视力情况有较大差异,而男女生视力情况差异不大,在下面的抽样方法中,最合理的抽样方法是 ( ) A 、简单随机抽样 B 、按性别分层抽样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C 、按学段分层抽样 D 、系统抽样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分层抽样方法,是容易题. 【解析】因该地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学生的视力情况有较大差异,故最合理的抽样方法是按学段分层抽样,故选C. 4、已知双曲线C :22 22 1x y a b -=(0,0a b >> )的离心率为2,则C 的渐近线方程为 A . 14y x =± B .13y x =± C .1 2y x =± D .y x =±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双曲线的几何性质,是简单题.

2017年全国卷高考语文小说阅读

2013—-2017年全国高考小说类文章阅读 2017年 (一)【全国I 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本题共3小题,14分) 天嚣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这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辱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有人敲门! 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象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 ”撤掉顶门柱,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终于脱离了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战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

2013年重庆市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有报负贸然从事剑出鞘qiào 如法炮制páo B.充其量身材魁梧独角戏jué人才济济jǐ C.有文采初日瞳瞳舞翩跹xiān 古刹钟声chà D. 消防拴幡然醒悟踮脚尖diǎn 春风拂面fǘ 【解析】C(A有报负——有抱负。B独角戏dújiǎoxì,也作“独脚戏”。最初指只有一个角色的戏,但后来衍变为多人,比喻一个人做一般不是一个人能做的工作,亦称“滑稽戏”。D消防拴——消防栓) 2.下列词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B) A. 终于有充足的时间做早就计划做的事情了,却东摸摸西触触,有意无意的延宕,如果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反复出现这种情形,我们就有理由为他担忧了。 B.就是这种敢为人先、喜欢挑战的精神,一直支持着她坚持不懈,不断创新,才让我们看到了她如此惊艳的技艺。 C.这种全方位的恶性竞争,只可能产生彻底的赢家和输家。而那些赢家也可能因为谙熟各种潜规则而变成蝇营狗苟的功利主义者。 D.他的创作风格似乎很难言说,清丽、典雅、豪放、幽默都不足以概括。在当今文坛上,他的创作可谓独树一帜。 【解析】B(A延宕:拖延;B惊艳:看到了非常美丽的事物而惊奇、内心受到震动;用“惊艳”来陈述“她”,使用对象不恰当,因为只能是她的技艺让旁人惊艳,可改为:才让我们看到了她如此令人惊艳的技艺。C蝇营狗苟:比喻为了追逐名利,不择手段,像苍蝇一样飞来飞去,像狗一样的不识羞耻。D独树一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不管是普及的程度还是比赛的数量和质量,同一些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盲人足球运动都还相去甚远 B.在此次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同学们常围在一起相互鼓励并认真总结得失,赢得的远远不只是比赛的胜负 C. 生态环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只有减少环境污染,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才能逐渐得到改善 D.闪闪发光的银块,如果加工成极其细小、只有十分之几微米的银粉时,会变成黑色的,这是为什么呢?

2013年高考数学全国卷1答案与解析

2013年理科数学全国卷Ⅰ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已知集合{} {2|20,|A x x x B x x =->=<,则 ( ) A.A∩B=? B.A ∪B=R C.B ?A D.A ?B 考点 :集合的运算 解析:A=(-,0)∪(2,+ ), ∴A ∪B=R. 答案:B 2.若复数z 满足(34)|43|i z i -=+,则z 的虚部为 ( ) A .4- B .45 - C .4 D . 45 考点 :复数的运算 解析:由题知== = ,故z 的虚部为 . 答案:D 3.为了解某地区的中小学生视力情况,拟从该地区的中小学生中抽取部分学生进行调查,事先已了解到该地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学生的视力情况有较大差异,而男女生视力情况差异不大,在下面的抽样方法中,最合理的抽样方法是 ( ) A .简单随机抽样 B .按性别分层抽样 C.按学段分层抽样 D.系统抽样 考点 :抽样的方法 解析:因该地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学生的视力情况有较大差异,故最合理的抽样方法是按学段分层抽样. 答案:C 4.已知双曲线 : ( )的离心率为 ,则 的渐近线方程为 A. B. C.1 2 y x =± D. 考点 :双曲线的性质

解析:由题知,,即==,∴=,∴=,∴的渐近线方程为. 答案:C 5.运行如下程序框图,如果输入的,则输出s 属于 A.[3,4]- B .[5,2]- C.[4,3]- D.[2,5]- 考点 :程序框图 解析:有题意知,当时, ,当 时, , ∴输出s 属于[-3,4]. 答案:A 6.如图,有一个水平放置的透明无盖的正方体容器,容器高8cm ,将一个球放在容器口,再向容器内注水,当球面恰好接触水面时测得水深为6cm ,如果不计容器的厚度,则球的体积为 ( ) A . 3 5003 cm π B . 38663cm π C. 313723cm π D. 3 20483 cm π 考点 :球的体积的求法 解析:设球的半径为R ,则由题知球被正方体上面截得圆的半径为4,球心到截面圆的距离为R-2,则 ,解得R=5,∴球的体积为 35003 cm π = . 答案:A 7.设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11,2,0,3n m m m S S S S -+=-==,则m = ( ) A .3 B .4 C.5 D.6 考点 :等差数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