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转基因大豆油营养成分分析方案

非转基因大豆油营养成分分析方案
非转基因大豆油营养成分分析方案

廊坊冠霖奥斯油脂非转基因大豆油营养成分报告

食用油是人们生活必需的消费品,是提供人体热能和建造组织的必需脂肪酸,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的重要食物。在人类食物的诸多成分中,油脂作为生命能源的价值最高,其发热量为37.7KJ/g,高出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一倍左右。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人们对食用油的质量要求不断提升。而粮油市场的开放,更使食用油行业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成为我国的朝阳行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目前世界食用油消费主要以植物油为主。按世界10种主要食用油的消费量排序依次是,第一位中国,第二位印度,第三位美国。这一顺序与人口排位相一致,人口是决定消费量的首要因素。我国是食用油消费大国,同时也是世界油料生产大国,菜籽、花生、棉籽、芝麻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大豆、葵花籽的生产也是名列前茅。但是面对巨大的人口压力和不断增加的食用油消费量,国内食用油生产远远不能满足消费需求,现今不得不进口大量的大豆、大豆油、棕榈油、菜籽等。2018年仅大豆一项进口就达5300万吨,比我国2005年全年植物油加工量还要多。

2006年1月,我国取消食用植物油关税配额,植物油进口环境更加宽松。2006年至今国内食用油进口需求持续增长,年平均增幅为4%。其中大豆油、棕榈油进口量呈快速上升趋势,位居各种植物油进口的前列。

此外,食用油的消费由散装油向小包装精致油方向发展。这小小的转变将造就一个市场容量超过2000亿,年增长速度超过30%的小包装食用油大市场。而我国油脂产业总体增长大约在5 %-6%,小包装油的增长幅度远远高于散装油的平均增长。

行业的快速成长和丰厚的利润空间造就了中国食用油市场上的多巨头,出现了“金龙鱼”、“福临门”和“鲁花”等著名品牌,以及“益海嘉里”、“中粮”等产业巨头。中国的食用油消费进入了品牌时代,品牌竞争十分激烈,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继续下去。中国食用油市场处在一个比较复杂的投资时期,既具有国家政策调整、市场空余的大好形势,同时也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大豆油是大豆经过压榨法或浸出法提取出的产品,通常来讲成熟的大豆含17—

21%的豆油和78%—

80%的豆粕,也就是说,1蒲式耳大豆可以生产出11磅豆油和48磅豆粕。大豆经过初榨形成大豆毛油,因其中含有亚麻酸、亚油酸,有腥味;另外,在未精炼的毛油中含有1%—

3%的磷脂、0.7%—

0.8%的植物甾醇类物质以及少量蛋白质和麦胚酚等物质,易引起酸败,所以豆油必须经过预处理、氢化、蒸发水分和去除杂质等工序才能制成食用油。

豆油和棕榈油是国际市场上的两大植物油。棕榈油和大豆油占全球可食用油量的68%。全球豆油的产量在过去的20年中以每年5.8%的速度增长,大豆主产国产量的增加、提炼技术的提高和激烈的价格竞争导致了豆油消费和产量的增加。阿根廷、巴西、中国、印度和美国这些大豆主产国是豆油产量增加的主要力量。

目前,每年生产的大豆中约有82%—

85%的大豆用于压榨制成豆粕和豆油,剩下的部分则直接食用或制成高附加值的大豆食品。美国作为世界上豆油的主要生产国,年产量为850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9%。巴西和阿根廷年产量分别为510万吨和410万吨,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17%和14%。美国国内市场消费旺盛,出口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大豆,豆油的比重很少;而阿根廷和巴西绝大部分是以大豆毛油的形式出口。值得一提的是,阿根廷基于国内的饲料业,对于豆粕和大豆的需求量较大,因此仅出口豆油,在世界豆油市场上起着主导作用。中国和印度尽管每年的生产量很大,但国内需求量远大于生产量,因此每年需要进口豆油,不过中国同时进口大豆和豆油,印度仅进口豆油。

从豆油消费来看,2000/2001年度到2018/2018年度,世界豆油需求旺盛,生产过剩局面得到缓解,并在2002/2003年度和2005/2006年度两次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2005/2006年度为甚。引发豆油消费大增的是生物柴油题材的炒作。

最近高盛公司研究报告反复强调,能源价格可能在3至4年中继续上涨,能源价格高涨导致谷物生产成本上升,而且通过生物柴油需求扩张其他途经,使更多谷物用于燃料生产。由于预计生物燃料产业对于植物油需求强劲,世界植物油产量相对于需求赤字将会扩大,这将支持植物油价格走高,预计引领价格上涨的将是棕榈油和豆油。因此,后期只要能源价格上涨,豆油的消费需求就会不断增加,豆油消费显著增加的地区和国家是欧盟、中东、俄罗斯、埃及、美国、巴西、墨西哥和中国。

廊坊冠霖奥斯油脂有限公司简介:

廊坊冠霖奥斯油脂有限公司座落于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潮白河工业区,公司占地86000平方M,建筑面积53000平方M,总投资额1.5亿元人民币,目前已完成投资额1.1亿元人民币。

公司距北京CBD核心商务区40公里,距通州新城仅2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势非常突出。

廊坊冠霖奥斯油脂有限公司是京、津、冀经济圈唯一一家生产非转基因大豆油的民营科技公司,一期设计标准为年产3万吨非转基因大豆食用油,年销售额3亿元以上。廊坊冠霖奥斯油脂有限公司生产技术先进,设备和检测设施都属国内一流。拥有现代化的生产车间,完备的理化实验室,高标准的储运设施及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方法。

公司严格控制原材料来源,只选用东北黑龙江三江平原特产的优质非转基因大豆。为保证食品安全,从原料到加工、精炼、灌装、储运、销售全程监控,从而保证所售产品完全符合国家标准。

现主要产品有:

680ml 有机压榨非转基因一级大豆油;

5L 非转基因大豆一级油;

2L 非转基因大豆一级油;

10L 非转基因大豆一级油;

20L 非转基因大豆一级油;

5L 非转基因大豆三级油。

廊坊冠霖奥斯油脂非转基因大豆油质量指标与国标GB 1535-2003《大豆油》比较:

2003和GB2716—2005卫生指标规定。

大豆原产于中国,中华民族食用大豆的历史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大豆的营养价值很高,其蛋白质含量是瘦猪肉的1倍,是鸡蛋的2倍,是牛乳的1倍,故被称为“豆中之王”、“绿色的牛乳”等,是数百种天然食物中最受营养学家推崇的食物,它既可供食用,又可以榨油。大豆中的大豆蛋白质和植物甾醇能改善和降低人体中的血脂和胆固醇,从而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大豆脂肪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大豆磷脂,有保持血管弹性、健脑和防止脂肪肝形成的作用;大豆中富含皂角苷、蛋白酶抑制剂、异黄酮、钼、硒等抗癌成分,对前列腺癌、皮肤癌、肠癌、食道癌等几乎所有的癌症都有抑制作用,这就是经常食用大豆及其制品的人很少发生癌症的原因;大豆中的植物雌激素与人体中产生的雌激素在结构上十分相似,可以成为辅助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症的最佳食物,不但经济、有效,而且绝无副作用;大豆中还富含钙质,对更年期骨质疏松也有疗效,可谓一举两得。吃大豆对皮肤干燥粗糙、头发干枯大有好处,可以提高肌肤的新陈代谢能力,促使机体排毒,令肌肤常葆青春。大豆中的皂甙类物质能降低脂肪吸收功能,促进脂肪代谢;大豆纤维还可加快食物通过肠道的时间,想减肥

中国是食用油的消费大国,又是食用油缺乏的大国,每年需从国外进口食用油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我国本土传统生产的大豆、花生、菜籽、葵花籽等农作物均属于高等油脂作物,可以直接用来榨取制油。

目前中国每年从国外进口的大豆就有五千多万吨,基本上是转基因的产品,转基因大豆具有高脂肪含量的特点,单位原料的出油率高,大豆油产品相对成本降低,转基因大豆进入我国以后,大部分进入了以外资为背景的食用油加工企业,加工成小包装的色拉油。这种油品虽然对人体特别是青少年会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但由于价格低廉,很能吸引一些消费者的眼球。而我国本土的一些食用油加工企业,他们使用的是本土生产的非转基因大豆、油菜籽、花生,采用的是传统的压搾工艺,其油品具有安全、营养、健康的优势;但同时他们又具有成本高,价格贵的劣势。

在这种情况下,转基因油品便千方百计把持舆论,模糊转基因可能存在的潜在危害,改变转基因食品的劣势状态。由于我国对转基因大豆的警惕性不高,有针对性的宣传不够,导致国内食用油制造企业的经营举步维艰。在转基因大豆油的价格支配下,我国油脂企业效益急剧下滑,经营陷入困境。

转基因大豆的大量涌入,对我国的农业、农民、民族工业和国家的食品安全都有极大的危害。更为严重的是,随着转基因大豆在我国油脂中的大范围应用,使中国消费者成为国外转基因大豆的实验品。转基因食品,就是指科学家在实验室中,把动植物的基因加以改变,再制造出具备新特征的食品种类。许多人已经知道,所有生物的

DNA上都写有遗传基因,它们是建构和维持生命的化学信息。通过修改基因,科学家们就能够改变一个有机体的部分或全部特征。不过,到目前为止,这种技术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同时许多人坚持认为,这种技术培育出来的食物是“不自然的”。

从人体食用安全的角度来讲,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都表示,尚没有足够的科学手段去评估转基因食品的风险,建议谨慎食用;我国生物安全专家、国家环保总局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薛达元曾表示:“转基因食品在营养方面尚未给消费者带来好处,相反却可能存在潜在风险。”由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在国际上没有得到科学的确定,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对抑制转基因食品的大量进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廊坊冠霖奥斯油脂有限公司生产所用非转基因大豆原料脂肪酸成分与普通大豆脂肪酸成分比较,详见:

表2-2。

由上表可以看出,廊坊冠霖奥斯油脂有限公司生产的所用的非转基因大豆原料,与普通大豆的脂肪酸组分相比,含有更高的不饱和脂肪酸,且对人体健康及其有益的亚麻酸、亚油酸含量高,比例合理。有了高品质的大豆原料,才会生产出更加高品质的大豆油。廊坊冠霖奥斯油脂有限公司生产的非转基因大豆油,所用大豆原料全部产自东北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基地,品质纯正优良,是生产高级食用油脂优质原料。在生产过程中,不添加任何添加剂,保证了大豆油的纯正品质。该产品富含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天然维生素E等多种营养成分,符合现代人营养、健康、安全的消费理念。目前市场上“非转基因”大豆油的数量非常少,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都很难买到,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食品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非转基因”大豆油,将会成为市场的主流,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应用价值,并为企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工艺

植物油料的加工与开发一般包括植物油的制取、油脂加工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等方面。油脂制取与加工技术的发展由来已久。从原始的人力榨油到水压、螺旋机榨油,直到近现代浸出法制油技术的普及。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需求量的多样化,尤其对食物结构要求的更新,使传统油脂工业产生了很大的变革。

主产品由原来单一的初级加工制油,迅速发展成为对油料中的主要成分<油脂、植物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以及各种有效成分的提取与精深加工,扩大了范畴、提高了产品质量档次,以适应新形势要求。当前世界范围制油方法主要有机械法、浸出法与水剂法三种制油方法。

1.浸出法

凡利用某些有机溶剂<如轻汽油、工业乙烷、丙酮、无水酒精、异丙酮、糠醛)“溶解”油脂的特性,将料坯或预榨饼中的油脂提取出来的方法,称为萃取法即浸出法。基本工艺有:预榨浸出、直接浸出和两次浸出三种方式。一般直接浸出法适用于低油分油料<如大豆、棉籽、M糠);预榨浸出或两次浸出主要用于高油分油料<油菜籽、花生仁、亚麻籽等)。浸出法与压榨法相比,其突出的特点是出油率高<94%-

99%)、干粕残油率低<1%左右),同时还能制取变性脱脂粕和优质毛油。此外,该工艺过程能实现高度连续化、自动化控制,使之具有劳动强度低、生产率高等特点。但同时浸出法

也存在溶剂固有的易燃易爆之危险,油粕中有可能残留溶剂有害健康等问题。

2.水剂法

凡利用油料中非油成分对油和水“亲和力”的差异,同时利用水、油密度不同,将油脂与蛋白质等用物力法分离出优质的方法统称为水剂法。用水作溶剂只不过是以水解蛋白质或其他水溶性胶体物质,或使蛋白质吸水膨胀,而不是萃取油脂。显然,与浸出法相比,它具有工艺简单、安全可靠且经济的特点,但也存在着出油率低、分离困难等弱点,所以不能广泛推广应用。

3.机械法

凡利用机械外力的挤压作用,将油料中的油脂提取出来的方法称为机械法取油<也称压榨法)。它有多种形式,如水压机榨、螺旋挤压机榨以及离心式分离机提油等。机械法虽然是一种古老方法,出油率也不如溶剂浸出法高,但他却具有工艺灵活简单、适应性强等特点。因而此法依然广泛应用于小批量、多品种或特种油料的加工,尤其是对于高油分之预榨浸出工艺,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亚榨油风味独到,无溶剂残留,是深受消费者青睐之绿色食品。一旦热处理技术改善后的压榨工艺和高效大型设备投入工业化生产,机械法制油必定会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市场份额。

压榨大豆油生产工艺特点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人们对食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明显的实例,就是对未施加农药和大量化肥的有机食品的需求大量增加,同时,对于食品加工工艺是否“绿色环保”也被特别地加以关注。油料冷榨可谓是一种满足“绿色环保”消费需求的制油工艺,由于冷榨采用的是完全物理机械式的制油方式,避免了目前常用的制油方式中食用油与有机溶剂、酸、碱、活性白土以及高温的接触,所获得的食用油仅需经过过滤或干燥即可满足食用要求,保证了冷榨食用油中营养成分尽可能的保留和避免了可能造成的接触性污染。

为达到“绿色环保”的食品加工过程和同时获得合理的经济效益,冷榨油的生产具有特定的适应性和应用范围。20世纪80年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自身保健要求的上升,在欧洲兴起了一种食用天然绿色有机食品的浪潮。人们在选择食品的时候,不仅对其来源和生长状况是否天然感兴趣,同时还对其加工过程是否环保和绿色感兴趣。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德国CIMBRIA

SKET公司同其他研究机构一道开始致力于油料冷榨工艺技术和相应冷榨机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实验,在1991年CIMBRIA

SKET公司成功开发了油料冷榨工艺和配套的系列冷榨机。基于冷榨油是绿色食品的原因,目前德国脱皮冷榨菜籽油500毫升,零售价格约为3.5~4欧元,是大豆色拉油的4~5倍,该产品仅在标有绿色有机食品标志的专门商店可以买到。

※营养成分

油脂和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并列为人体必需的三大基本营养成分,在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油脂不仅具有贮存与释放能量、提供必需脂肪酸、作为机体结构成分以及具有特有口感和改善食品品质的独特作用,而且还能起到节约和促进其它营养素吸收的作用,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的供给和吸收需要油脂作为来源和媒介。从化学角度讲,天然油脂95%以上是由饱和、单不饱及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组成的,并伴有少量种类繁多的类脂物质。三脂肪酸甘油酯,简称甘油三酯。它是由三个脂肪酸分子与一个甘油分子缩合而成。脂肪酸约占整个甘油三酯分子量的95%左右,由于脂肪酸在甘油三酯分子中所占比重很大,因此它们对甘油三酯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起主导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油脂的特性主要是由具有特定生理活性的功能性脂肪酸所决定。所以关注食用油的营养就要关注脂肪和脂肪酸的营养。脂肪酸的种类很多,不同品种的植物油其脂肪酸的含量是不一样的,所以也就决定了不同品种的植物油其营养价值不一样。甘油三酯的物化性质和功能主要取决于组成它的混合脂肪酸的种类和分布,天然油脂中脂肪酸种类有800种以上。

在植物类油脂中,油酸和亚油酸含量较多,其次软脂酸、a-亚麻酸、月桂酸、硬脂酸、豆蔻酸等,不同种类的植物资源其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差异较大。陆地动物中以软脂酸、油酸和硬脂酸为主;海产鱼油中主要以长碳链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存在于油脂中的功能性成分主要包括功能性不饱和脂肪酸、植物甾醇、脂溶性的维生素如VE,

V A等。功能性脂肪酸是特指那些来源于人类膳食油脂、为人体营养和健康所必需,并对人体一些相应酸的组成及分类:缺乏症和内源性疾病,特别是先进社会文明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糖尿病等有积极防治作用的一组脂肪酸。

油脂脂肪

食用油脂中最主要的成分是脂肪酸,根据碳链长度的不同可将脂肪酸分为短链、中链以及长链脂肪酸,而根据其饱和度的不同又分为: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 ,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 ,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饱和脂肪酸(SFA>:是指脂肪酸分子中不含不饱和化学键。◇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酸分子中含不饱和化学键。◇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分子中含一个双键的脂肪酸<如油酸)。◇

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分子中含两个及以上双键的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在多不饱和脂肪酸中,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是ω-3和ω-6系列。

◇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 ,EFA>:人体不能自身合成,必需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包括亚油酸、α-亚麻酸两种。

功能性多不饱脂肪酸:

多不饱和脂肪酸又叫多烯酸,是指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双键、碳链长度在18或18个碳原子以上的脂肪酸,它们是功能性脂肪酸研究和开发的主体与核心。双键愈多,不饱和程度愈高,营养价值也愈高。随着科学的发展,某些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的作用进一步被认识,特别是以廿二碳六烯酸、廿碳五烯酸和一般植物油中的亚油酸(常与亚麻酸共存>等为代表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目前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被营养学家称为“功能性油脂”。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分类:

功能性多不饱和脂肪酸根据结构分为两大类:

ω-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

是指从脂肪酸碳链甲基端算起,第一个双键出现在第三位碳原子上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包括:α-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 α-LNA>、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 ,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 ,DHA> 。ω-6系多不饱和脂肪酸:

是指从脂肪酸碳链甲基端算起,第一个双键出现在第六位碳原子上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包括:亚油酸(finoleic , LA>、γ-亚麻酸(γ-linolenic acid ,γ-

LNA>、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acid ,AA> 。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功能:

在30年代,人们发现在动物的食物里如果缺少植物油就会发生发育不良、皮肤异常、免疫力差、甚至生殖力低下等病变,当食物中补充植物油后这些现象就会缓解,究其原因,主要是植物油中的亚油酸和亚麻酸的作用。亚油酸和a-亚麻酸只能从外界摄取在体内不能合成,因此被称为必需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不仅因为n-6系列的亚油酸和n-3系列的亚麻酸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必需脂肪酸,更重要的是因为由它们在体内代谢转化或者特定食物资源中摄入的几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在人体生理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不饱和脂肪酸与心血管系统疾病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动脉血栓形成和血小板功能有明显影响。

亚油酸的摄入量与血浆磷脂、胆固醇酯和甘油三酯中的亚油酸含量有很强的相关关系,而且血小板的总亚油酸、α-

亚麻酸、花生四烯酸、EPA,以及DHA与血浆甘油三酯、磷脂、脂肪组织中的脂肪酸浓度呈显著相关性。在芬兰进行的两项研究发现,ADP诱导的血小板聚积与脂肪组织和血浆甘油三酯中的亚油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但与血小板的亚油酸含量无相关关系。γ-

亚麻酸在临床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有降血脂作用,对甘油三酯、胆固醇、β-

脂蛋白的下降有效性在60%以上,而且,γ-

亚油酸在体内转变成具有扩张血管作用的前列腺素

3型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取量和冠心病的发病率呈负相关,40~80岁的男性病例摄取较多的鱼肉可降低心脏猝死的危险。在英国对2033名恢复期心肌梗塞的患者研究发现,吃富含ω-

3型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海鱼组死亡率明显低于不吃海鱼组

多不饱和脂肪酸与细胞生长关于ω-6和ω-

3的研究表明,PUFA对脑、视网膜和神经组织发育有影响。DHA和花生四烯酸是脑的视网膜中两种主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虽然PUFA对成年人而言它们的缺乏表征极少见,但对于胎儿的婴幼儿的影响显著。所以,母亲<包括受孕前、怀孕期间及胎儿出生后)的膳食脂肪酸的摄入及婴儿摄乳中的脂肪酸组成不仅关系到孩子智力、视力等脑发育,而且也可能影响成年后对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易感性。食母乳的婴儿到7~8岁的智商要高于人工乳喂养长大的儿童,这一差异很可能是缘于人工乳中DHA相对不足。

多不饱和脂肪酸与抗癌大量实验表明,DHA和EPA具有较好的抗癌作用

其抗癌机理主要有四个方面:

①ω-3脂肪酸干扰ω-

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形成,并降低花生四烯酸的浓度,降低促进PGE2生成的白细胞介素的量,进而减少了被确信为对癌发生有促进作用的PGE2的生成;

②癌细胞的膜合成对胆固醇的需要量大,而ω-

3脂肪酸能降低胆固醇水平,从而能抑制癌细胞生长;

③在免疫细胞中的DHA和EPA产生了更多的有益生理效应的物质,参与了细胞基因表达调控,提高了机体免疫能力,减少了肿瘤坏死因子;

④EPA和DHA大大增加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利于细胞代谢和修复,阻止肿瘤细胞的异常增生。Zhu等研究发现绝经后的乳癌病人,摄入的EPA和DHA在膳食中的比例及乳腺脂肪组织中D HA占磷脂的比例,明显低于乳腺良性疾病病人,建议摄入-

ω3脂肪酸可以预防<尤其是绝经后妇女)乳癌的发生。

多不饱和脂肪酸与免疫调节花生四烯酸、EPA和DH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能影响多种细胞的不同功能。其中-ω3系脂肪酸的作用特别强:

①通过免疫系统的细胞调节类二十烷酸的生成,尤其是降低促炎因子PGE2和白三烯B4的生成;

②调节膜流动性;

③调节细胞信号传导途径,尤其是与脂类介质、蛋白激酶C和Ca2+动员有关的途径;

④调节与细胞因子生成或过氧化体增殖,脂肪酸氧化脂蛋白组装有关基因的表达。

其他多不饱和脂肪酸还能防止皮肤老化、延缓衰老、抗过敏反应以及促进毛发生长等。

脂肪酸的功效作用:

油酸

以油酸为代表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在植物油中含量较高。国外营养界最新观点认为:油酸可以降低血液中总胆固醇和有害胆固醇。它与多不饱和脂肪酸最大的不同是,在降低总胆固醇、有害胆固醇同时,却不降低有益胆固醇。多不饱和脂肪酸在降低总胆固醇和有害胆固醇的同时,也会降低有益胆固醇。营养界把油酸称为“安全脂肪酸”,油酸的含量多少,是评定食用油品质的重要标志。

亚油酸

亚油酸作为最早被确认的必需脂肪酸和重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在我们日常食用的绝大部分油脂中的含量都在9%以上,而且在主要食用植物油脂和大豆油、棉子油、核桃油、菜子油、葵花子油、花生油、M糠油、芝麻油等食用油脂的含量都较高。亚油酸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它是构成人体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同时对视网膜和大脑皮质的发育有益。血液中脂质异常增加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亚油酸可与胆固醇结合,能够减少胆固醇与饱和脂肪酸结合的沉淀。所以,亚油酸具有降低人体胆固醇,降血压,软化血管,预防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玉M油富含亚油酸,长期食用能增强心血管机能,具有预防皮肤病、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等效果。

α-亚麻酸

α-亚麻酸在核桃油、大豆油、菜子油、葵花子油中都有一定的含量。

相对于亚油酸而言,α-

亚麻酸的资源和日常可获得性要差得多,但在一些藻类与微生物中存在较多的α-

亚麻酸资源。其中亚油酸和a-亚麻酸只能从外界摄取在体内不能合成,因此称为人体的必需

脂肪酸。

亚油酸

3系列脂肪酸的前体,在体内经过一系列的碳链延长和脱饱和作用衍化生成其他的ω-

3多不饱和脂肪酸<ω-

3PUFA)。亚麻酸的生理功能:消除新血管障碍,包括降低胆固醇水平、降低血压,降低甘油三酯、增强血小板凝结;防止糖尿病综合征;辅助治疗癌症;预防皮肤病;抗衰老;调节生理功能紊乱等功能。亚麻酸作为一种重要的功能因子已被广泛的应用到保健食品中。

几种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与冠霖奥斯非转基因大豆油脂肪酸组分比较详见表4-1。

综上所述,廊坊冠霖奥斯牌非转基因大豆油与普通大豆油和其他多种植物油相比,具有高亚麻酸、高亚油酸、高维生素E含量的特点。说明我公司工艺能够最大限度的保留大豆中营养物质不被破坏。目前人们普遍缺乏ω-3 多不饱和脂肪酸, 营养学家认为适量增加ω-3 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利。

关于脂肪酸的营养摄入量,中国营养学会推荐:

成人脂肪摄入量占总能量的百分比为20-

30%,中国营养学会平衡膳食宝塔推荐的食用油的摄入量是25克。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至少占总脂质摄入量的3%, 最好为8%~23% ,理想的ω-6 单不饱和脂肪酸与ω-3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应为4∶1~10∶1。经计算,在冠霖奥斯牌非转基因大豆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的10.9%,ω-6 单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与ω-3 多不饱和脂肪酸<α-亚麻酸)的比例为5.5:1,非常符合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食用油及不饱和脂肪酸的参考摄入量,是一种配比合理,高营养的纯天然优质油脂。

其它营养物质:

维生素E:维生素E是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的总和。

植物油中含量很高,以小麦胚芽油中的维生素E含量高,其次是玉M油和大豆油。其它常见的植物油维生素E的含量比以上三种植物油要低很多。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可以降低人体内对细胞膜有害的过氧化物自由基的水平,防止由于过氧化自由基的游离而使皮肤细胞受损,产生老年斑。还具有加速细胞分裂,防止细胞衰老,保持机体青春的功效。维生素E还有抑制过氧化脂质沉淀在血管上形成血栓的作用,从而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日维生素E的摄入量RDI值为:成人平均<2000Kcal/人)

14毫克,按每人每天摄入冠霖奥斯非转基因大豆油25克计算,完全可以满足人体每日对维生素E需求。

植物甾醇:

植物甾醇又叫植物固醇,是和胆固醇结构相似的一类化合物。植物甾醇通过抑制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促进胆固醇的异化、在肝脏内抑制胆固醇的生物合成三种作用方式,显著降低胆固醇。另外,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证明,植物甾醇还具有抗癌、类激素活性、消炎退热、免疫调节、调节生长和抗病毒等功能。

营养标示

为了人们更好、更直观的了解非转基因大豆油提供的营养信息,选择适合自身营养需要的健康食品,我们参照由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

表5-1

分析结论:

廊坊冠霖奥斯油脂有限公司生产的非转基因大豆油,所用大豆原料全部产自东北黑龙江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基地,品质纯正优良,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大豆的天然营养物质,极好的保护了食物基因链完整性,是生产高级食用油脂的优质原料。在生产过程中,不添加任何添加剂,保证了大豆油的纯正品质。

该产品富含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天然维生素E等多种营养成分,符合现代人营养、健康、安全的消费理念。亚油酸具有降低人体胆固醇,降血压,软化血管,预防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亚麻酸对人体生长发育和免疫调节具有重要作用;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的作用,还具有加速细胞分裂,防止细胞衰老,延缓人体衰老,保持机体青春的功效,维生素E还有抑制过氧化脂质沉淀在血管上形成血栓的作用,从而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廊坊冠霖奥斯非转基因大豆油,采用先进的工艺精制而成,具有天然无污染、富含脂溶性营养成分和天然风味的优点,为目前人们所推崇的食用天然无污染食品的理念提供了一种新的食用产品。

该产品生产工艺设计合理,技术含量高,产品经权威部门<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粮油检测中心等)检测,各项指标均优于国家产品质量标准要求。

该产品开发内容新颖,利用京津冀资源优势,开辟了一条农副产品综合深加工的新途径,并填补了市场空白,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文:剑胆&琴心2018/4/12)

转基因农作物的利与弊

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将一种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物种,使其品种特性向人们所希望的方向发生转变,即为“转基因技术”。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来的农作物,即为“转基因农作物”。以转基因农作物为直接食品或作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世界上越是农业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其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比重越大。转基因农作物自1983年诞生以来,对增加粮食产量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经过观察、研究和论证,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批准引进转基因农作物。我们日常能够接触到的转基因农作物,都是经过国家论证批准的。止目前,没有确切的研究证明其对人体和生态环境的有害性。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下面分述其主要利弊。 转基因农作物的优点: 一、能够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品质和产量。其抗病、抗虫、抗除草剂特性还可以大幅度减少农药用量,利于保护环境。 二、将豆科植物的固氮特性转移到小麦和玉米等大宗农作物中,能够大幅度降低化肥用量。 三、部分转基因农作物具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可以用来开发生产功能性食品。

三、四季常青的转基因牧草能够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牧场的载畜量并防止草原沙化。 四、耐寒、耐旱的新品种能够使不能耕种的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变成牧场甚至良田。 转基因农作物的弊端: 一、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远期不确定性。尽管目前的研究证明其对生态环境没有明显的不良影响,但长期大规模种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尚不确定。 二、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远期不确定性。食物品种和食物结构的长期改变,究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尚需长期观察和研究。 三、已有研究证明,对于某个物种过敏的人群,由于该物种的基因转移到了另一物种,该过敏人群也可能会对该新物种产生过敏反应。而该过敏人群可能预先并不清楚,从而产生不可预料的后果。 四、医疗上抗生素长期大量使用,产生了具有耐药性的细菌变种,使部分抗生素失灵。高抗性物种的大规模推广也可能催生新的有害物种。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综述(标准版)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综述(标 准版)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综述(标准版) 【摘要】国际上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已经初步达成一致,提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应从宿主、载体、插入基因、重组DNA、基因表达产物和对食品营养成分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考虑,已制定法规的国家主要着重于对消费者健康的风险评估。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食品安全;实质等同性 转基因食品是由基因改良生物加工而成的食品。近20年来,转基因食品断问世,逐渐走上人们的餐桌,进入人们的食物链.由于转基因食品含有新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因此,引起了世界各国极大关注。从转基因技术诞生时起,人们就对转基因食品引发的各种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更是关注的焦点。 1转基因食品的风险 转基因食品出现的历史不长,人们对转基因食品可能带来的危

害研究得还不是很充分,所以许多科学家担心转基因食品会产生潜在的危险.现在,关于转基因食品危害性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转基因食品的过敏性。 食品过敏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有近2%的成年人和4%~6%的儿童有食物过敏史[1]。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过敏物质.在基因工程中如果将控制过敏物质形成的基因转入植物中,则会对过敏人群造成不良影响.所以,转入过敏源基因的植物不能被批准商品化[2]。 (2)转基因食品的毒性。 转基因生物中含有抗虫作物残留的毒素和蛋白酶活性抑制剂,既能使咬食其叶片的昆虫的消化系统功能受到损害,也有对人畜产生伤害的可能性。 (3)抗生素标记基因可能使人产生抗药性。 抗生素标记基因与插入的目的基因一起转入目标生物中,用来帮助筛选和鉴定转化的细胞、组织和再生植株。标记基因是安全的,

转基因作物的利弊

转基因作物的利与弊 转基因作物,是利用基因工程将原有作物的基因加入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并将不良基因移除,从而生产品质更好的作物。通常转基因作物可以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品质,提高抗旱、抗寒及其他性能。转基因作物的出现是人类9000年作物栽培历史上的一场空前的革命。 一、转基因作物的优势: 第一方面,转基因作物为全球市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转基因作物能够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作物的品质和产量。自1983年转基因作物研制成功后,短短几年内,转基因作物的种植生产实现了飞速的增长。由于种植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能消灭杂草并降低劳动强度,种植抗虫害转基因作物能节省80%的农药,生产成本随之下降,产量也相应的提高了。抗虫害转基因玉米能增产5~15%,抗虫害转基因水稻能增产6%左右。目前已有5大洲18个国家的700万户农户种植转基因作物,其中转基因大豆已经占全部大豆种植的55%,玉米占11%,棉花占21%,油菜占16%,这些作物的国际贸易出口额也在逐年增加。在美国,约有20多种转基因作物已经获准在美国播种,包括玉米、大豆、油菜、土豆和棉花。有专家预计:到2019年,美国基因工程农产品和食品的市场规模将达到750亿美元。其他还有阿根廷、加拿大等也是转基因农业生产发展迅速的国家。而在我国,也同样存在着大量的转基因食品,市场调查显示,在我国市场上,70%的含有大豆成分的食物中都有转基因成分。我国种植的转基因抗虫棉,从1997年~2013年,总的经济效益超过1500亿元。转基因作物的推

广将给各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第二方面,转基因作物在保持粮价的稳定,解决发展中国家人民的饥饿问题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世界人口数量,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还在持续增长。它带来的粮食短缺问题,也就成为了一个全世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通过转基因技术以获得高产的优良农作物新品种,可能将是解决21世纪不断增长的人口对粮食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三方面,转基因作物减轻了农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国际服务组织(ISAAA)发布2012转基因作物年度发展报告,认为发展转基因农作物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指出,2011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节约了相当于47300公斤的杀虫剂,高产的转基因作物节省了相当于1.09亿公顷的耕地,同时其效果相当于降低了约230亿公斤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通常,种植转基因作物不需要大面积野外田间耕作。减少耕作能使土壤中保留更多的残留物,从而在土壤中捕获更多的二氧化碳,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此外,较少的田间作业也必然降低燃料消耗和随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此外,转基因作物还能大大缩短作物的生长期,这些都能降低农作物对自然的索取,同时还能保持高产以满足世界人民的需求。 第四方面,转基因作物的优良特性具有很大价值。将豆科植物的固氮特性转移到小麦和玉米等大宗农作物中,能够大幅度减少化肥用量。部分转基因作物还具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可以用来开发生产功能性食品。四季常青的转基因牧草能够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牧场的载畜量并防止草原沙化。耐寒、耐旱的新品种能够使不能耕种的高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分析》阅读附答案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分析》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9分) 转基因食品就是指应用现代份子生物技术,把动植物的基因加以扭转,再制造出具有新特点的食品种类。其优点显著,但转基因食品存在良多不容忽视的存在的或潜伏的危害性。 新基因的转入,打破了原来生物基因的“管理体制”,使一些发生毒素的默然基因开启,发生有毒物资。有资料证实,转基因食品可能致使生物体系统失调、引发癌症并传递给下一代,此进程可能需要30年或更长的时间。人为转入外源基因极有可能使原有的基因发生缺失和错码等突变。美国出产的一种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的抗癌成份异黄酮就比一般大豆低12%~14%。 全球约有2%的人群对某些食品发生过敏性反映。1996年美国先锋种子公司将巴西坚果某基因转入大豆中,结果对巴西坚果过敏的人群也对该大豆过敏,该大豆种子终究没有被批准商业化出产。人们在食用了这类改进食品后,食品会在人体内将抗药性基因传给致病细菌,使人体发生抗药性。在英国,做过切除大肠组织手术的志愿者,食用过用转基因大豆做成的汉堡包以后,在其小肠肠道的细菌中检测到了转基因DNA的残留物。而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影响,可能需要经由较长期才能逐步表现和检测出来。 良多转基因生物拥有较强的生存能力或抗逆性,这样的生物一旦进入环境中,将会取代原来的作物,造成物种灭绝,但这类问题可能要经由许多年后才能浮现出来。如一些盐碱、池沼、雨林及有寄生虫的地区,之前本来不适合农业种植,这些地区都被用来种植农作物,

从而使本来糊口在这里的生物的栖息地受到损坏,造成生态系统失衡,终究致使物种退化、减少乃至灭绝。 转基因生物将增强目标害虫的抗性。专家正告,如果这类拥有转基因抗性的害虫变成拥有抵抗性的超级害虫,就需要喷洒更多的农药,而这将会对农田和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危害。因为转基因作物特性良好,良多人选择种植转基因作物,使某些作物的多样性大大下降。维持生物多样性是减少生物遭遇疫病侵袭的首要方式。1864年的爱尔兰土豆枯死病,造成100多万人死亡,数百人流离失所,缘由就是当地人只种植两个土豆品种。 转基因作物可能将其抗性基因杂交传递给其野生亲缘种,从而使本是杂草的野生亲缘种变成无敌杂草。基因漂移的进程很难人为节制,其后果也难以预测。在加拿大,被用于实验的油菜,只拥有抗草甘膦、抗草胺膦和抗咪唑啉酮功能中的一种功能,后来发现了同时具有这三种功能的油菜,说明这三种油菜之间发生了杂交,这类油菜对周围植物造成了很大影响。 (选自朱世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分析》,有改动) 9. 以下不能说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危害”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转基因食品可能在30年或更长的时间,引发癌症并传递给下一代。 B.美国出产的一种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的抗癌成份异黄酮比一般大豆低12%~14%。 C.拥有较强的生存能力或抗逆性的转基因生物,将致使物种退化,减少乃至灭绝。 D.转基因食品会发生过敏原,而全球约有2%的人群对某些食品发生过敏反映。 10.以下说法相符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转基因生物的利弊分析

转基因生物的利弊分析 第二临床医学院2012101061 黄俊霖 内容摘要:转基因生物指经遗传基因修饰了的生物体。转基因生物包括转基因 动物、转基因工程药物和转基因作物,用转基因生物材料制成的食品称为转基因食品。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是现代生物技术或基因工程技术的产物,是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成功。但它也与科学技术一样是柄“双刃剑”,福祸相依,如何趋利避害、化险为夷,在于对其正反两方面的关系和机制有充分的认识,要掌握得法、监管适宜、运用得当。必须加强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给公众以充分信息,让公众从非理性的恐慌和迷茫中明智地走出来。 关键词:转基因生物、食品安全、基因经济、人类环境与健康 20世纪以来,生物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并在医药、农业及食品工业等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转基因技术作为生物技术的核心, 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生物体基因组中,使其生物性状或机能发生部分改变。这一技术称为转基因技术,在中国亦称为“遗传工程”、“基因工程”。经转基因技术修饰的生物体常被称为“遗传修饰过的生物体”(genetically modifiedorganism,简称GMO)。 目前, 转基因作物在一些发达国家像美国、阿根廷逐渐推广,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已达几千种,转基因动物的研究给疾病的治疗、新药的制造带来了新的契机。总之,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给农业、医药的发展与之,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给农业、医药的发展与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崭新的空间,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毫无疑问,转基因技术将成为近期内发展最快、应用潜力最大的生物技术领域之一。 一、转基因生物的优点 1、转基因植物 1.1抗除草剂转基因植物 杂草是农作物生产的大害,将抗除草剂基因转入栽培作物,可以有效地使用除草剂除治田间杂草,保护作物免受药害,从而增产增收。抗除草剂基因植物是最先进入田间生产的转基因植物,也是当前种植面积最大的一类转基因作物。 1.2抗虫转基因植物 害虫是农业生产的另一大患害。全世界每年用于化学杀虫的费用高达数十亿美元。杀虫剂大量使用既增加农业成本又造成环境污染,特别是难降解、亲脂性的农药,其不但残留高,还可以通过食物链逐级富集放大,破坏生态平衡。因此,将各种抗虫基因导入栽培作物,由植物自身合成杀虫剂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2、转基因动物 利用DNA重组技术将特定的外源基因导入动物染色体,使其发生整合并能遗传,这将产生新的动物个体或品系。这些转基因动物作为医学研究的模型,用于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研究转基因动物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用它来培养人体器官,解决人体器官移植供体短缺问题,也可利用这种动物“生产”获得所需的药物,因为某种药品无法或极难用人工合成的方法来获得,只能从生

食用油脂的营养及安全性分析

食用油脂的营养及安全性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脂肪摄入量日益增多,食用油已与消费者健康息息相关。如果人们对油脂的摄入总量、品种搭配以及食用方法控制不当,非但不能促进人体健康,甚至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必须要正确引导人们全面、系统地掌握油脂与营养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日常饮食中合理地控制食用油的摄入量;正确选择食用油的品种并以科学的方泫合理食用。 油脂是人们膳食中最重要的营养成分和能量的来源之一。油脂品质的优劣和食用方法的合理与否,对人们的营养乃至健康有很大影响,因此油脂的营养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果人们对油脂的摄入总量、品种搭配以及食用方法控制不当,非但不能促进人体健康,甚至会产生一定的负而影响。因此,引导人们全面、系统地掌握油脂与营养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日常饮食中合理地控制食用油的摄入量、正确选择食用油的品种,并以科学合理的方法食用,对改善人们膳食结构和保持营养全面、均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至关重要。1.食用油脂的营养膳食中油脂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为人体提供热量。油脂中含碳量高达73%~76%,高于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含碳量。1g脂肪产生能量约9kCal,相当于蛋白质或糖的2.5倍,是饮食中热量的重要来源。同时,油脂又是人体细胞组成的重要成分,在保护内脏、维持体温、维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另外,油脂还提供人体无法合成而必须从体外摄入的必需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和各种脂溶性维生素(如VA、VD、VE和VK等)。1.1脂肪酸组成对油脂营养的影响在油脂的分子结构中,脂肪酸的分子量占整个甘油三酯分子量的95%左右,其类别主要是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它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油脂的营养起着主导作用,所以,油脂的营养主要取决于脂肪酸的组成。1.1.1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被认为是膳食中使血清胆固醇升高的主要脂肪酸。饱和脂肪酸摄入量过多是导致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主要原因,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有增加患冠心病的危险。但不是所有饱和脂肪酸具有相同作用,最易使血脂升高的是豆蔻酸和月桂酸。而硬脂肪酸由于在体内转化为油酸,故不易影响血液中的胆固醇的浓度。1.1.2单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油酸,它几乎存在于所有的天然油脂中,具有降低血糖、调节血脂及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胆固醇的作用,有预防动脉硬化的效果。胆固醇可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具有预防动脉病变的效果,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是形成心脏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验证明:人体摄入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会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一起降低,而单不饱和脂肪酸只会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当人体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每升高1mg,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就会下降4%。 1.1.3多不饱和脂肪酸 多不饱和脂肪酸参与构成磷脂,是细胞的重要构成物质,维持体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运转,缺乏时影响细胞膜的正常功能。但大量摄入时,由于过度的氧化作用,易产生致癌物质。在不饱和脂肪酸中,有些脂肪酸人体不能合成而必须由食物供给的,所以称为必需脂肪酸。其中有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

转基因食品安全研究研究性学习过程记录手册

研究性学习课题申请表 成立研究小组

选举组长 过程:先自愿申请组长,理由充分者当选,如无人自原申请,组员投票选举。 结果:刘天宇,责任:组织组员集合,进行研究活动,协调组员工作、观点的冲突、纠纷 研究小组开题报告

研究活动记录 2012年7月18日请将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有关情况记录如下: 活动目的:初步认识转基因食品及其可能存在的问题 资料出处(或访问对象):《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综述及利弊关系》互联网清华大学图书馆

活动地点:省图书馆、各自家中 参加人员:刘天宇刘向悦魏文景 过程记录:在网上查找相关新闻、资料进行总结,为下一次活动做准备。活动特别对“肯德基蜘蛛鸡”进行调查,最终证实其为人为捏造的,澄清了一件令大众震惊的事。 任务完成情况:圆满完成任务 个人感想:第一天调查未发现转基因食品安全事故,个人认为转基因食品较为安全。 研究活动记录 2012年8月10日请将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有关情况记录如下: 活动目的:结合前一天活动的成果,进行深度分析、记录、修正 资料出处(或访问对象):《转基因战争--21世纪中国粮食安全保卫战》《转基因赌局》活动地点:省图书馆、市图书馆、图书大厦 参加人员:刘天宇刘向悦魏文景

过程记录:查找有关转基因食品技术的科学会议的报道并进行总结,观点/结论:1.转基因食品出现18年来未发生过规模性的、有记载的安全事故2.大众最惧怕的安全事故:中毒死亡(可能)、得怪病留后遗症(可能)基因突变(不可能)身体不适、改变体质、过敏(可能)3.专家对其相关表述:其事故可能只面向有某些特定基因的人(改变体质、引起过敏)。其事故可能和食用量有关,可能要经过几十年、数代人才能体现出来。4.我国针对转基因食品有控制、管理、监督措施。 任务完成情况:圆满完成任务 个人感想:付出劳动就有收获,活动后我对转基因食品更放心了。 结题报告

转基因技术的利弊及其所引发的思考

转基因技术的利弊及其所引发的思考基因工程,是指将生物体内控制特定性状的基因作为外源基因,按照人类的意愿在体外进行加工操作后,再引入受体生物,使其在受体生物体内稳定存在并表达,从而生产出人们所期望得到的产物或者达到某种目的的过程。 基因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就是转基因技术,它可以克服物种之间的遗传屏障,按照人的意愿创造出自然界里原来没有的生命形态或者稀有物种,以满足人类的需求。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为人类解决诸多方面面临的困难带来了福音,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令人类措手不及的问题。本文列举了作者在读书过程中总结的转基因技术利与弊的一些方面,同时提出作者对其所进行的一些思考。 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福祉 一.转基因技术给农业带来的革命 由于在提高生产力以及提高产品品质上的突出成绩,转基因技术已经成为正在进行的农业技术改造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1.抗病虫害的农作物 目前已经发现了多种杀虫基因,其中应用最广的是Bt毒蛋白基因和蛋白酶抑制剂基因。Bt毒蛋白基因来源于苏云金芽孢杆菌,将该基因转移到植物体后,植物体内能合成Bt毒蛋白,被害虫吞食后可导致害虫死亡;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最早从菜豆中分离,

害虫食入它的表达产物后会无法消化某些必需蛋白质从而导致死亡。另外,动物的毒素基因以及植物凝集素基因也被应用于杀虫并且成绩斐然。 在抗病害方面,人们将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病毒的卫星RNA 基因、异种植物编码的抗病基因导入植物体内,利用它们的表达产物对付病毒的侵害;将植物抗毒素基因、几丁质酶基因等导入植物体内使植物获得抗真菌的能力等等。 2.利用植物生产疫苗 在人生的旅途中,人类时时刻刻在与疾病做着顽强的斗争,而疫苗是人类在斗争中的重要武器之一。传统的生化方法生产疫苗成本高、危险性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利用转基因技术,使得某些植物具备了产生人类需要的疫苗的能力。 细胞生物学家米奇海因正在培育可以防止霍兰产生的苜蓿苗。他将霍乱的抗原基因切下来,把这些基因导入到能够引起植物冠瘿病的土壤杆菌细胞中,让苜蓿感染这种带有外来基因的冠瘿病毒。通过这种方法将霍乱抗原基因带入苜蓿苗中,当人们食用这些苜蓿苗后,就可以获得对霍乱的免疫力。 种植这种植物来生产疫苗成本低、产量大、危险系数小,而且食用植物疫苗不需要注射器,可以避免注射器传染疾病的威胁。 二.转基因技术给畜牧业带来的变化 1.利用转基因技术实现优质高产 动物品种的遗传改良,即提高其抗性、品质和产量,为增加

油莎豆全成分分析

油莎豆全成分分析 陈星1陈滴2刘蕾1 (长春大学吉林省农产品加工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22)1 (吉林大学药学院长春130023)2 摘要本文研究分析了油莎豆的基本成分和功能性有效成分。油莎豆基本成分蛋白质、脂肪、糖、淀粉、水分含量分别为8.00%、26.50%、23.35%、23.21、7.00%。通过对油莎豆有效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得知,油莎豆中含有有机酸、甾类化合物、萜类被检出,黄酮、蒽醌、酚类、香豆精、内酯、强心甙未检出,对油莎豆糖进行的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分析结果表明:油莎豆糖分主要有蔗糖、葡萄糖、果糖、棉子糖,未见有其他糖类。气相色谱仪分析油莎豆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油莎豆油脂中油酸是主要成分,占52.57%,其次是棕榈酸20.39%和油酸20.10%。油脂中维生素E含量为0.15%,甾醇含量为0.53%,说明说明油莎豆油脂是不干性油,油脂中营养成分较高。 关键词:油莎豆全成分 Cyperus esculentus whole component analysis chen xing1 chen di2liu lei1 (Changchun University in Jilin Province focus on the process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of biotechnology laboratory, Changchun 130022) 1 (Jilin University School of Pharmacy, Changchun 130023) 2 Abstract It has studied and analyzed basic ingredients of cyperus esculentus and its active ingredients with functions. Basic ingredients in cyperus esculentus are protein, fat, sugar, starch and water with their contents 8.00%, 26.50%, 23.35%, 23.21% and 7.00% separately. This result is similar to the report in document data. From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o active ingredients of cyperus esculentus, we could get that it has been detected that cyperus esculentus contains organic acid, steroid and terpenoid, but flavone, anthraquinone, phenols, coumarin, lactone and cardiac glycoside have not been detected.TLC and HPLC results on thin layer of cyperus esculentus sugar have shown: Cyprus esculentus sugars are mainly divided into cane sugar, glucose, fruit sugar and raffinose, other sugars have not been detected. GC analysis of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Cyprus esculentus: Which explains that nutrition in cyperus esculentus oil is rather high. Seeing from composition of fatty acid of cyperus esculentus oil, oleic acid content could reach 52.57% to an extreme, next is hexadecanoic acid and linoleic acid with contents more than 20%. In which content of vitamin E is 0.15% and content of sterol is 0.53%, That explains that oil in cyperus esculentus is not dry oil, which is with good inoxidizability. Keywords Cyprus esculentus All components

转基因作物的利与弊有哪些

转基因作物的利与弊有哪些 转基因作物是现如今科学技术比较发达下的一种产物,它可以帮助我们是动物或者是植物其中富含更多的营养可以被人体所吸收,转基因作物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补充体内营养所需,而且比其他作物无论是口感以及还是味道上都远胜一筹,简述一下转基因作物的利与弊吧。 实际上,自然界中的基因重组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人类今天种植的普通谷物正是几千年来自然选择和人为选择的结果。我们在吃这些食物时,就吃进了从这种食物的野生亲缘种来的抗病基因和各种其他基因,这是一般人没有意识到的。传统的杂交育种会引入成千上万个新基因,其中许多基因是人类尚不了解的,不知道会引起什么后果。而转基因技术只是在已经普遍种植的作物品种中,加入一两个已知性状的新基因,因此它培育新品种的效率更高,而风险并不一定比传统育种更大。据报道,包括婴儿食品在内,转基因食品目前在美国市场上已接近4000种,有两亿人食用,近十几年来很少有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到目前为止,全球实现商业化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几千万公顷,也没出现确定的环境安全问题。 转基因技术是一种新的尖端生物技术,在提高粮食产量、减少农药使用、生产含有更多营养成分的健康食品方面有巨大潜力。公众存在担忧情绪,主要是怕它被错误地利用。一些学者认为,与任何食品一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需要慎重对待和严格管理,

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的长远影响也需要更多的跟踪研究。面对转基因食品,我们需要的是严格的食品安全把关制度,及时制止未经允许就擅自加入转基因食品成分的行为。此外,我们也要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于转基因产品,不能片面地给予排斥。 转基因作物的利与弊有很多,我们应该趋利避害,发挥转基因的优点来为我们自身谋取更大的好处,总之尽量不要吃一些,对于我们自身有害的食物一些过期的食品千万不要吃,可能给我们自身带来食物中毒的情况造成腹痛的可能。

转基因生物安全性

转基因生物安全性 1998年8 月,英国阿伯丁罗威特研究所教授普兹泰发现老鼠食用转基因土豆之后免疫系统受到破坏,普兹泰进一步推论,很多消费者也象被用于试验的老鼠一样食用没有经过严格鉴定的转基因食品。该消息的发布,使世界各国如日中天的转基因热潮蒙上了一层阴影。人们开始疑惑:转基因技术-改造自然还是破坏自然?造福人类还是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毁灭? 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举办第七次生命科学前沿讨论会--基因工程和生物安全性问题,邀请了部分在京的转基因专家,畅谈讨论,旨在为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出谋划策。 从本世纪80年代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的诞生,到目前全世界大约2780万公顷的转基因作物,到利用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大量生产医用蛋白,人类将最新的生物技术应用于医药、食品、农业领域以摆脱自然对传统作业的限制。1998年8 月,英国阿伯丁的罗威特研究所教授普兹泰发现老鼠食用转基因土豆之后免疫系统受到破坏,普兹泰进一步推论,很多消费者也象被用于试验的老鼠一样食用没有经过严格鉴定的转基因食品。该消息的发布,使世界各国如日中天的转基因热潮蒙上了一层阴影。人们开始疑惑:转基因技术--改造自然还是破坏自然?造福人类还是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毁灭? 转基因植物是把来源于任何生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转入植物。这可能是自然界无法发生的,人们也无法预测基因进入一个新的遗传背景中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转基因动物,一是将正常人的基因片断导入动物体内,让这种基因在哺乳动物体内表达,并通过该动物分泌的奶或其他组织,提取获得具有活性的分泌物质,获得大量廉价的珍稀药物;另一方向是利用转基因动物培养人体器官,解决人体器官移植供体短缺问题。 利用转基因技术人为地打破自然界世代沿袭的性状平衡,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基于以上疑虑,基因工程生物安全性的评价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 目前对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一方面是环境安全性,另一方面是食品安全性。 环境安全性评价的核心问题是转基因植物释放到田间后,是否会将所转基因移到野生植物中,是否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打破原有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包括:1)转基因植物演变成农田杂草的可能性。2)基因漂流到近缘野生种的可能性。 3)对生物类群的影响。 关于食品的安全性 经和组织(OECD)1993年提出了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实质等同性原则。如果转基因植物生产的产品与传统产品具有实质等同性,则可以认为是安全的。反之,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分析论文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分析 论文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分析 摘要:近年来,转基因食品的研发迅猛发展,其品种和产量成倍增加。转基因食品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手段,有着广阔的商业前景,然而比起传统食品转基因食品有一定风险性,这也是一部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望而却步的原因。本文着重研究我国目前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状况,及转基因食品存在哪些安全问题。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发展 自从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一种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在美国成功培植。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1993年,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食品——转基因晚熟西红柿正式投放美国市场,这种西红柿耐存储的特性使其货架寿命大大延长。此后,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开始了迅速发展。 一、转基因食品的定义 所谓转基因食品,就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到某种特定的生物体中,并使其有效地表达出相应的产物(多肽或蛋白质),此过程叫转基因。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包括①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产品, ②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直接加工品;③以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者其直接加工品为原料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 二、我国的转基因食品发展状况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开始进行转基因作物的研究。中国是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研发抗虫棉的国家。目前,中国已育成多种农作物重要转基因品种,经过相关部门批准,进行了多种作物的大田实验,包括棉花、水稻、玉米、大豆、小麦、烟草、马铃薯、番茄和番木瓜等。其中,转基因棉花和番木瓜已经批准商业化种植。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日益成熟,可能会有更多的作物投入商业生产。 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分析 1 . 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转基因食品的营养成分可能会发生改变。英国伦理和毒性中心的试验报告说, 与一般大豆相比, 在耐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中, 具有防癌功能的异黄酮成分减少了, 与普通大豆相比, 两种转基因大豆中的异黄酮成分减少了1 2%~1 4%。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引起人体过敏反应。作物引入基因后, 食品的遗传性状被改变, 这必须会影响到人体蛋白质的构成, 使得蛋白质的成分和浓度发生变化或生成新的代谢物, 最终可能会在人体内产生新的过敏源。人体可能会对某些药物产生抗药性。在转基因的过程中, 若使用具有抵抗临床治疗用抗生素的基因, 人们在服用了这种改良的食物后, 食物可能会在人体内将抗药性基因传给致病的细菌, 从而使人体产生抗药性。 2.转基因作物的大量种植会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 转基因作物释放到田间后, 有可能将所转基因移到野生作物中, 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打破原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而且由于转基因作物的抗病虫性状不能选择地灭杀目标害虫, 在杀灭目标害虫的同时,也可能

浅议转基因植物的利弊

浅议转基因植物的利弊 摘要:20世纪后期,生物工程迅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有人说,生物工程给人类带来了更大的希望,也有人说,它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其中,植物转基因工程更是如此。植物基因工程又称植物转基因技术,是通过各种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方法将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中分离的目的基因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使之正确表达和稳定遗传,并且赋予受体植物预期形状的一种生物技术。 关键词:转基因植物安全性 1、转基因植物的利用 1.1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植物 化学除草剂在现代农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理想的除草剂必须具有高效、广谱的杀草能力,二队作物及人畜无害。但这样的除草剂陈本越来越高,通过转基因技术,在作物中导入抗除草剂基因,获得抗除草剂作物,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高经济效益,使除草剂的应用更加方便。据报道,现已成功地获得了转aroA基因的番茄、油菜、大豆、杨树等,在田间试验中表现出对除草剂的良好抗性。 1.2抗虫的转基因植物 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非常严重,如能在植物体内转入抗虫基因,使植物获得抗虫性,增加对虫害的抵抗力,将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个目的,人们现已成功地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B.t毒蛋白基因转入了烟草、番茄、马铃薯、甘蓝、棉花、杨树等植物,使这些植物获得了抗虫性。 1.3抗病的转基因植物 据报道,讲烟草花叶病毒(TMV)、黄瓜花叶病毒(CMV)、马铃薯X和Y病毒(PVX 和PVY)、大豆花叶病毒(SMV)、苜蓿花叶病毒(AIMV)等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导入不同的植物体后,这些植物均获得了对相应病毒的抗性,这有望应用于农业生产。 1.4抗逆的转基因植物 小分子化合物(如脯氨酸。甜菜碱、葡萄糖等)与植物忍受环境渗透胁迫的能力有关。人们若能将与脯氨酸或甜菜碱等合成有关的酶的基因克隆后转入植物,有望提高植物对干旱和盐碱等逆境的抗性。有报道说,人们现已成功地将相关基因转入了烟草、苜蓿、马铃薯等植物,使它们获得了对不同逆境的抗性。 1.5植物生物反应器产生药物蛋白 生物反应器是指利用生物系统大规模生产有重要商业价值的外源蛋白质,用于医疗保健和科学研究。将不同的基因转入植物,可使转基因植物产生植物抗体、口服疫苗、植物药物和人类蛋白质等。据报道,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成功地获得了4种具有潜在医疗价值的植物抗体。 2、转基因植物存在的风险 2.1转基因植物对生态环境的潜在风险 在耕地上栽种的那些实验室里培育出来的转基因植物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许多负面影响,转基因植物对非目标生物可能造成危害,转基因植物通过基因漂变对其他物种也可能产生有害影响。 2.2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 转基因食品里的新基因可能对消费者造成健康威胁,因为转基因植物是在传统植物接受了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基因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很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人们正在关注这样一些问题:毒性问题、过敏反应问题、对抗生素的抵抗作用问题、营养问题等。

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分析.

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李然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切实保证人们的健康和食品安全,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管理条例》,该条例主要介绍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卫生要求及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等。但由于管理范围较窄,内容欠丰富。后又推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该法案不仅继承了管理条例的优点,还通过与实践的结合完善了条例的不足。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1993年国家科技部颁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1996年农业部又相继颁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以规范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和管理。为了预防转基因生物技术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2000年由国家环保总局牵头及八个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制定了《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国务院2001年也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该条例标志着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管理正式纳入法制建设轨道。2002年,农业部为了配合安全管理条例的实施,也颁发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El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同年。卫生部也颁发了《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并明文规定食品中含有转基因产物的要标注“转基因XX食品”或“以转基因XX食品为原料”等字样。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的生物安全管理。2005年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标志着我国的生物安全管理正式步入国际合作的轨道。2006年农业部为了进一步加强转基因生物的审批管理。发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审批办法》,办法中明确了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应具备的条件。2007年卫生部又颁布实施了《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 纵观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演变历程,不难发现: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正经历着一个快速变迁的发展过程。并逐步向标准化、系统化、国际化靠拢。通过对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变迁进行分析和探讨,得出以下几点启示和建议。 1.建立严格的转基因食品生产许可制度

转基因农作物的利与弊

转基因农作物的利与弊 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将一种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物种,使其品种特性向人们所希望的方向发生转变,即为“转基因技术”。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来的农作物,即为“转基因农作物”。以转基因农作物为直接食品或作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世界上越是农业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其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比重越大。转基因农作物自1983年诞生以来,对增加粮食产量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经过观察、研究和论证,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批准引进转基因农作物。我们日常能够接触到的转基因农作物,都是经过国家论证批准的。止目前,没有确切的研究证明其对人体和生态环境的有害性。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下面分述其主要利弊。 转基因农作物的优点: 一、能够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品质和产量。其抗病、抗虫、抗除草剂特性还可以大幅度减少农药用量,利于保护环境。 二、将豆科植物的固氮特性转移到小麦和玉米等大宗农作物中,能够大幅度降低化肥用量。

三、部分转基因农作物具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可以用来开发生产功能性食品。 三、四季常青的转基因牧草能够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牧场的载畜量并防止草原沙化。 四、耐寒、耐旱的新品种能够使不能耕种的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变成牧场甚至良田。 转基因农作物的弊端: 一、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远期不确定性。尽管目前的研究证明其对生态环境没有明显的不良影响,但长期大规模种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尚不确定。 二、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远期不确定性。食物品种和食物结构的长期改变,究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尚需长期观察和研究。 三、已有研究证明,对于某个物种过敏的人群,由于该物种的基因转移到了另一物种,该过敏人群也可能会对该新物种产生过敏反应。而该过敏人群可能预先并不清楚,从而产生不可预料的后果。 四、医疗上抗生素长期大量使用,产生了具有耐药性的细菌变种,使部分抗生素失灵。高抗性物种的大规模推广也可能催生新的有害物种。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学案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的不同观点及论据。 2.形成对待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的理性、求实的态度。 学习重点: (1)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多层面、多角度的关注。 (2)运用生物学知识对不同观点的理由进行辨析和讨论。 学习难点: (1)从关注整个生物圈的和谐、稳定与发展的高度去审视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2)了解有关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争论背后复杂的政治、经济、宗教和伦理道德背景。(3)保证课堂讨论、辩论会,以及社会调查的组织工作有序而有效地实施。 一、转基因成果 1.微生物方面 (1)制造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各种重组微生物,如清除石油污染的_______________。 (2)使用___________ ____,生产稀缺的生化药物,即_______________。 2.转基因动物方面 (1)在培育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的转基因家畜、家禽方面不断取得辉煌成就。 (2)科学家把转基因动物(如奶牛)变成_______________,让它们的奶中富含某种营养物质、____________或人类所需要的____________。 3.转基因植物方面 (1)成果:目前科学家已经培育出了大批具有________、_______、抗除草剂、______等全新性状的农作物。 (2)推广国家及品种:全球种植转基因农作物的国家已经有十几个,种植面积最大的前四个国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以种植________ _______最多,其次是______ _________和_________。

非转基因大豆油营养成分分析方案

非转基因大豆油营养成分分析方案

廊坊冠霖奥斯油脂非转基因大豆油营养成分报告 食用油是人们生活必须的消费品,是提供人体热能和建造组织的必须脂肪酸,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的重要食物。在人类食物的诸多成分中,油脂作为生命能源的价值最高,其发热量为37.7KJ/g,高出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一倍左右。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人们对食用油的质量要求不断提升。而粮油市场的开放,更使食用油行业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成为中国的朝阳行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当前世界食用油消费主要以植物油为主。按世界10种主要食用油的消费量排序依次是,第一位中国,第二位印度,第三位美国。这一顺序与人口排位相一致,人口是决定消费量的首要因素。中国是食用油消费大国,同时也是世界油料生产大国,菜籽、花生、棉籽、芝麻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大豆、葵花籽的生产也是名列前茅。可是面对巨大的人口压力和不断增加的食用油消费量,国内食用油生产远远不能满足消费需求,现今不得不进口大量的大豆、大豆油、棕榈油、菜籽等。仅大豆一项进口就达5300万吨,比中国全年植物油加工量还要多。 1月,中国取消食用植物油关税配额,植物油进口环境更加宽松。至今国内食用油进口需求持续增长,年平均增幅为4%。其中大豆油、棕榈油进口量呈快速上升趋势,位居各种植物油进口的前列。 另外,食用油的消费由散装油向小包装精致油方向发展。这小小的转变将造就一个市场容量超过亿,年增长速度超过30%的小包装食用油大市场。而中

国油脂产业总体增长大约在5%-6%,小包装油的增长幅度远远高于散装油的平均增长。 行业的快速成长和丰厚的利润空间造就了中国食用油市场上的多巨头,出现了“金龙鱼”、“福临门”和“鲁花”等著名品牌,以及“益海嘉里”、“中粮”等产业巨头。中国的食用油消费进入了品牌时代,品牌竞争十分激烈,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继续下去。中国食用油市场处在一个比较复杂的投资时期,既具有国家政策调整、市场空余的大好形势,同时也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大豆油是大豆经过压榨法或浸出法提取出的产品,一般来讲成熟的大豆含17—21%的豆油和78%—80%的豆粕,也就是说,1蒲式耳大豆能够生产出11磅豆油和48磅豆粕。大豆经过初榨形成大豆毛油,因其中含有亚麻酸、亚油酸,有腥味;另外,在未精炼的毛油中含有1%—3%的磷脂、0.7%—0.8%的植物甾醇类物质以及少量蛋白质和麦胚酚等物质,易引起酸败,因此豆油必须经过预处理、氢化、蒸发水分和去除杂质等工序才能制成食用油。 豆油和棕榈油是国际市场上的两大植物油。棕榈油和大豆油占全球可食用油量的68%。全球豆油的产量在过去的20年中以每年5.8%的速度增长,大豆主产国产量的增加、提炼技术的提高和激烈的价格竞争导致了豆油消费和产量的增加。阿根廷、巴西、中国、印度和美国这些大豆主产国是豆油产量增加的主要力量。 当前,每年生产的大豆中约有82%—85%的大豆用于压榨制成豆粕和豆油,剩下的部分则直接食用或制成高附加值的大豆食品。美国作为世界上豆油的主要生产国,年产量为850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9%。巴西和阿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