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思想史

1.原始思想内容特征。

原始思想出现的原因:人欲生存→认识→利用→控制→自由→然而难以如愿→转而乞祈;原因原始思想的表现方式为巫术、祭祀;形式:a、自然神崇拜b、图腾崇拜才、c、生殖崇拜d、英雄崇拜

2.“绝地天通”思想史意义。

“绝地天通”概念:事神观念和方式的转变,即秩序重建。意义:“绝地天通”代表着政教合一,意味着思想之源头为集团或阶级或国家或集体垄断,思想自主取消,社会进入专制时期。

第二讲

1、简述商周天命思想之异同。

商周思想主要组成部分均为天命思想;商人崇天尚鬼,把上帝与祖先作为信仰中心,上帝是天上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自然神如日、月、山、河等神灵都失去了独立性,成为执行上帝意志的工具。上帝还主管着人间的吉凶祸福,特别是君主大命的授与;周人则对商代传统天命观进行修正,1、继续承认上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以“天”代“上帝”。2、认为上天所赐予的“大命”不是恒定的,而是可变的。3、提出“依德求民主”。即天根据德行“求民主”。民主即民之主,即君主。君主由天定,选君标准是德行。在天命思想里注入道德政治内涵。4、主张“以民情视天命”。将“民情”看作天命的具体反映。

2、周人思想的创新。试论周人的天命思想与德观念。

周人提出“德”的观念,认为“敬德”和“保民”是获得天命信赖的主要途径。其次,周人提出尊天、敬德、保民、慎罚的政治思想①尊天:用“天命”思想为政治服务②敬德:提高道德在政治中的地位。③保民:周公政治思想核心,君王不贪安乐、体察民情;以民为镜④、慎罚:对“德”之不足补充a、依典用刑。b、出于善而惩恶,不可借机肆虐。c、审慎惩处。3、五行说之五行的涵义,五行的生克关系如何?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五行涵义:元素、能量、德行。五行生克关系:相克: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4、简述西周的政治思想(第二题)

第三讲

先秦诸子异说的兴起原因

诸子之兴起于“救时之弊”;2、社会秩序破坏,文化下移,私学兴起;3、列国竞争,言禁

未立;4、贵士尊贤蔚然成风;5、孔、孟、老、庄、墨、韩等“英雄时势”。

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

重视传统,注重继承,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尊崇先王之道。2.以六艺为法,将六艺看做传统文化的载体。3.提倡仁义,崇尚礼仪。4.注重伦理道德认同及践履。5.以孔子为宗师,视其言行为最高准则。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1、孔子思想的基础是什么?孔子“仁”“礼”的思想及评价。

基础:①天命观A、继承商周传统的天命观,视天为最高主宰。B、超越商周天命观中对天的人格化描述。信天→疑天→虚天②鬼神论:不议论、不否定,重祭鬼神教化功能。③人性论:重“习”(后天环境和教育)

孔子“仁”“礼”的思想及评价:“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是一种道德伦常和社会规范,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它强调对外行善、对内自省和修炼。“仁”的特征:“仁者爱人”“仁”内容:爱人、克己复礼;礼:仁是礼的根本,礼是对上下等级、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等的严格规定,是实现仁的载体与保证。仁礼思想的提出对于中国的政治、道德发展还是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的,其思想的精华正在一代代传承,不断融入我们的民族灵魂中。

2、孟子仁政思想及评价。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性善论的逻辑结果,1.仁政是内在善性的推广2.仁政的内容:(1)、仁政(王道)是以德性行为而非武力治理。以德服人是仁政的首要前提(2)经济上,“制民之产”、井田制与均平赋税。(3)、重、贵民思想(民本思想):民为贵,君为轻。

评价:主张统治者施行仁政,政治行为应以人心向背为标准。这是我国古代最有创见的一套政治理论,后代的许多统治者无论情愿与否,都不得不以此粉饰自己的政权。此外,孟子“为民制产”的主张,更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最高理想,如隋唐时期的均田制,目的就是要达到社会均平的效果。

3、荀子的思想及评价。

(一)、天论荀子学说以天论为开端。有《荀子·天论篇》1. 天行有常,明天人之分2. 不求知天3. 制天命而用之(二)、荀子的性恶论1.人的本性首先是自然性。2.性的外在表现是情和欲。人的性、情、欲的具体包括四内容:感官欲望;好利;排他性和嫉妒心;好荣恶辱。3.主张对人性必须进行改造,强调后天的努力。(三)、礼法并重——政治思想隆礼重法是荀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包括两方面:(“师”与“法”)强礼义道德的教育作用;又强调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四)、君道论与君舟民水论1.君主的职责在于养人、治人、用

人和教育人。2.君主重权势,但要更重道义。君不可二,势在独尊。同时,君主要以善服人。3.君民关系上,提出了著名的君舟民水论,

4、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什么不同?

性善论:1、人禽之辨: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即人之为人的本性。2、四端:恻隐之心-----仁;羞耻之心--------义;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人之性具有丰富性,但无论如何多样,人总是必然为善。

性恶论:1、人的本性首先是自然性。2、性的外在表现是情和欲。人的性、情、欲的具体包括四内容:感官欲望;好利;排他性和嫉妒心;好荣恶辱。3.主张对人性必须进行改造,强调后天的努力。

5、老子、庄子思想主要内容,比较异同。

老子思想:1、哲学方面。提出了以“道”为本体的思辨哲学。2、政治层面,提出“无为而治的君人南面之术”③社会学说。主张小国寡民社会。

庄子思想:(一)、哲学思想:1、道论:“通天下一气”宇宙论道即气2、认识论反对墨家(尚贤)和儒家(仁义礼智)独断的真理观。认为真理没有客观标准——绝对的相对主义。(二)、庄子自由观庄子从心性方面发挥了老子学说,强调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自得”和“逍遥”。与老子有别,老子的自由是基于“政治自治”的自由。庄子的自由是追求个体“精神逍遥和超越”的自由。代表著作:《齐物论》、《大宗师》、《逍遥游》(1)、前提是齐物。是非无定(2)、逍遥——追求个体精神上的绝对自由,道的最高境界。(3)真正的思想自由必须“忘己”。(三)、社会思想:虚静无为要求回到“浑沌”世界去,即所谓“至德之世”(无何有之乡)。

6、如何看待庄子的自由观(第五题)

7、墨家对儒家的批判

(1)、不信鬼神又重祭祀。(2)、厚葬久丧、重烦琐礼仪形式而有害天下。(3)、重礼乐,追求声色感官享受。这不能解决天下三大难题:“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4)、相信命定之说。

8、试论墨家思想。三表法指什么?

墨家思想十大主张: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尚贤、尚同、天志、明鬼。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兼爱”思想为墨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墨子提倡的“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作为基础,也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非攻,反对好战国家的非正义的战争——“攻”;

支持正义战争——“诛”。尚贤、尚同,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尚同:构建各级集中统一的政权组织。节用: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节葬:主张“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非乐:认为音乐对人们有害无益。“乐逾繁者,其治逾寡,自此观之,乐非所以治天下也。”《三辩》非命:反对命定论,反对听天由命、无所作为。三表法: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三个标准或原则。子墨子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所谓“本之”,主要是根据前人的经验教训,其依据是求之于古代的典籍;所谓“原之”,是“诉诸百姓耳目之实”,也就是从普通百姓的感觉经验中寻求立论的根据(“本之”是间接经验,“原之”是直接经验)所谓“用之”,是将言论应用于实际政治,看其是否符合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来判断真假和决定取舍。

9、先秦法家在思想上的共同特点。

(1)、“好利恶害”人性论。观点:正是这个利字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所以,政治家的责任不是改造人的本性,而是应该适应人的本性。(2)、“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3)、关注国家,强调“法”是治国根本,主张“以法治国”。倡导耕战,注重实力。(4)、主张严刑峻法。(5)、强调君主专制与集权。(6)、提出的最基本的概念和范畴主要有法、术、势、刑罚、赏、利、耕、战等。

10、如何评价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

君主之利高于国家之利。法、术、势三者结合:

(1)、法是基础和核心,是治国根本。人君必须以“利”来收拾人心,以“威”来推行意志,以“名”来作为上下追求的目标。(2)、势与术是手段、途径,以维护君主绝对权力。(3)、刑德二柄制其臣。

11、如何评价法家在历史上的作用?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并非以主张“依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是以“权,术,势”逐级统治为根本,建立了名为法治实为人治的“以法治国”封建规章体系,法律是君王统治约束臣民的工具,而并不是现代民主“依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也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

第四讲

1、两汉思想的特点。

两汉思想:子学没落,儒学独尊。两汉思想特点:A、一般人思想意识中宗教气氛比较浓厚;

B、主流思想与社会政治联系密切;儒家的社会政治服务功能加强。

2.贾谊的崇仁义、以民为本思想。

贾谊继承陆贾,加重忧患意识。崇仁义、强调礼法治国、抑末以强本。以儒家为主,也杂有法家、黄老的成分。①实行仁义,以民为本。强调以民为本;告诫统治者,绝不可以与民为敌;提出民是“万世之本A、民众人数多、力量大。B、民众是国家的基础。C、民众是物质生产的主体;爱民、富民、慎罚A、经济上重农贵粟,使民安心农业生产;B、在用刑上宁失之于轻,勿失之于严;C、在文化礼仪上,倡四维(礼、义、廉、耻),抑逐制,提新风尚;

D、思想上提出以六艺为大义,对人民进行教化。②以加强皇权为中心的治安策。削藩(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国家垄断铸币权、崇本抑末、轻徭役、解除匈奴威胁

3.论述董仲舒的理论体系。

1.天是宇宙及人世间最高主宰,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

2.天人感应,王者以德配天,人行事之得失会引起天的感应。

3.天子受命于天,秉承天意治理人事(君权神授)。君王服从天意,民众服从天子。4.阴阳五行与三纲五常论。天道之常,一阴一阳,天执其道为万物主。“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维系社会政治秩序的根本原则。五常:仁义礼智信,具体道德行为规范,处理人伦关系的准则

5.性三品说,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认为人性虽包含善的素质,但不经教化不能成为善,要达到性善,须经过圣王的教育,

名词解释:

《淮南子》:汉初黄老之学理论总结与集大成著作。以阴阳五行为骨架,以道家面目出现,但渗透着儒家的特征。强调“顺天而治”——无为。

石渠阁会议:汉宣帝为了进一步统一儒家学说,加强思想统治,于甘露三年(公元前51)在长安未央宫北的石渠阁召集二十余位儒生讲论“五经”异同,史称“石渠阁会议”。石渠阁会议使皇帝不仅是政治的最高权威,也成了最高的经学权威。政治的权威变成了经学、思想的权威,经学的学术观点变成了政治的最高法典,其结果是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经学的地位,也极大地扩大和加强了儒家礼仪制度对社会的控制力量。

黄老之学: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黄”,指传说中的黄帝,“老”,指春秋末期的老聃;

主张虚无为本、因循为用、采百家之长以经世致用治国安邦。核心思想:清静无为(以无为为本,行有为之政),因循而治(人的思想行为都要符合客观自然法则)、休养生息、依法治国、宽刑简政、刑德并用等。

白虎观会议:东汉章帝时召开的一次讨论儒家经典的学术会议,东汉初年,经今古文学的门户之见日益加深,各派内部因师承不同,对儒家经典的解说不一,章句歧异。汉光武帝刘秀于中元元年(公元56),“宣布图谶于天下”,把谶纬之学正式确立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谶纬:神学与经学的混合物,以巫师方士之言附会经典,假托瑞应以张扬天意的一种神学形态。实质是从神学的角度阐明天人关系,是中国早期宗教的人文化或人文思潮的宗教化表现。流行于西汉末并兴盛于整个东汉。直接继承了董仲舒的感应、灾异之说,为东汉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

第五讲

1、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特点

(1)、一个没有思想权威的时代,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百家争鸣时期(2)、儒家式微,玄、佛、道三家肇兴(3)、玄学盛行于社会上层和知识界(4)、道教大发展,完成官方化过程(5)、佛教迅速发展

2.魏晋玄学的思想特征。

玄学是儒道合流的思想体系。玄学特征:(1)、思想资料“三玄”:《老子》、《庄子》、《周易》;(2)、思想形式主要是注释经典;(3)、力求把孔子与老子,道家无为与伦理结合起来。以道释儒:思想架构以老庄为本,主题是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企图论证自然和名教的一致。

3、简述玄学发展各阶段关于“名教与自然”关系的论点。

正始玄学:主张“名教出(本)于自然”。推崇老子。

竹林玄学: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即超越名教的束缚,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们列举名教的祸害,“诽六经而薄周孔”。

元康玄学:郭象提出“名教即自然”:名教与自然是统一的合谐的。

4.郭象的本体论与人性论主要内容。

本体论:“无不能生有”﹑“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否定一切宇宙本根的存在,建立了“性”本体论哲学,将每个生命的自然本性,视为其生成变化的终极依据,以此确立了人在宇宙中心的地位。

人性论:物各有性,而“性各有分”。一切贵贱高下等级,都是“天理自然”,“天性所受”,人们“各安其天性”。

第六讲

1、佛教基本思想。

1.四谛说,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其核心是宣扬整个世界和全部人生为无边之苦海。2.缘起论──佛教哲学的理论基础。“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3.“三法印”诸行无常,从时间上看,一切现象皆在迁流变化之中而刹那生灭,故无固定不变坏之物存在;诸法无我,从空间上看,诸法依缘起之法则,互相依存,而无“我”之实体可言。涅槃寂静,涅槃寂静是佛教的最终理想,从一定意义上说,佛教的种种学说,最终都是为了说明和论证涅槃寂静这一最高理想。

2、禅宗的心性观点及价值评价。

禅宗“心性论”思想:1、直指人心,见性成佛。2、“自心即佛心”、心外无佛;即心是佛、自性是佛。3、“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评价:(1)体现了佛学一贯主张的平等思想。(2)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肯定了人是万物之灵的真理,突出了人的价值。(3)佛法修炼以心性为根本,消除人性与佛性之间的鸿沟,拉近二者距离,将外在转为内在。这利于下层人民入佛。(4)反对形式主义与权思想。具有思想解放性。

3、道教思想与道术来源。

1、古代鬼神思想

2、战国至秦汉的神仙说与方士方术

3、谶纬、黄老思想(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

4、儒学与阴阳五行思想、

5、古代医学与体育卫生知识。

4、道教基本思想。

1.道教的终极理想是追寻永生的途径。

2.道教真正关心的是生命与幸福(生死问题)。

道教思想的核心观念是:生命、幸福、满足。注重今生今世的满足。

3.道教思想中,与生命相关三因素:气、德(内在)与行(外在)、鬼神。

4.善恶承负说。围绕生死问题提出。《老子想尔注》中“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即相信天道有循环,善恶有承负,且善恶报应于现世。

第七讲

名词解释:

道统说:创始人韩愈,他吸收了儒家传统思想,并借鉴佛道,以道对佛家伦理道德和政治原则作了重新概括和抽象,提出了道统论。道统说维护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性三品说:韩愈的人性论继承了董仲舒的人性三品说,将人分为上品、中品、下品,本质上是要所作的把人性和封建等级秩序联系在一起,从而为专制政治的等级结构提供理论依据;与佛教鼓吹的灭情以见性的人性论形成对立,具有反佛的理论意义;局限在于,他并不是在更抽象的水平上认识人的本质。

1、简述唐代思想文化政策,

唐实行儒释道“三教”并立政策

1、扶持传统儒学,利用儒家“三纲五常”和“君权神授”来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2、积极提倡佛教,佛教在隋唐两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利用佛教“出世解脱”、“因果报应”和“三世轮回”等思想来稳定百姓。

3、推崇道教,唐代奉老子为始祖,借以提高皇帝的门第。

2、唐朝儒学发展趋势是什么?

一是同佛学结合;二注重儒学中的重民、爱民思想;三是与自然科学互相渗透。

3、综述韩愈的排佛与道统思想。

排佛:他认为当时社会政治状况的无序与思想界的紊乱无序密切相关;而思想界混乱主要原因是由于佛教等异族文化的盛行和传统儒家文化的衰微。结论:要重振思想秩序,就必须对佛教等外来文化进行彻底清算,同时恢复儒学作为正统的意识形态来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道统:韩愈吸收了儒家传统思想,并借鉴佛道,以道对佛家伦理道德和政治原则作了重新概括和抽象,提出了道统论。对孔孟的仁义道德也作了新解:“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待于外之谓德。”道生于仁义,在于人的道德自觉。

4、简述韩愈和李翱在人性论问题的异同。

韩愈主张“性三品说”,将人分为上品、中品、下品,本质上是要所作的把人性和封建等级秩序联系在一起,从而为专制政治的等级结构提供理论依据;李翱主张性善情恶论,对于韩愈人性论,既有所继承,更有所发挥,1、修正了其师韩愈的性三品说,认为圣人与凡人,好人与恶人的人性都是一样的2、圣人与凡人的区别不在先天,而在后天是否受情的干扰3、去情欲才能恢复本性,“灭情复性”。

第八讲

名词解释:

民胞物与:张载《西铭》:“乾称父,坤称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民为同胞,物为同类因此要求人爱一切人如同爱同胞手足一样,并进一步扩大到“视天下无一物非我”。

理一分殊:是朱熹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任何事物都由太极而来,天下有一个最高的理,

每一事物又各有各自的理。

朱张会讲:南宋乾道三年(1167)八月,朱熹从武夷山赶到岳麓书院与张栻(1133-1180年。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齐为“东南三贤”)讨论《中庸》之“中和”、“太极”之义,开不同学派“会讲”先河。

鹅湖之会: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学术辩论会。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理论分歧,使两人哲学观点“会归于一”。双方应约来到鹅湖寺,就各自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辩论。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

格物致知:朱熹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格物”是穷究事物和道理,“致知”是推展、扩充自己的知识。格物致知途径:——外求:“穷理之要必在读书”。——内省:克己复礼(道德修养论)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宋代理学派别。

周敦颐濂学、邵雍象数学、张载关学、二程洛学、司马光朔学、朱熹闽学、陆九渊江西之学陈亮永康学派、叶适永嘉学派、明王守仁阴阳学等。按基本观点和影响分,主要有三大派别:张载的气一元论学;二程、朱熹的理一元论学;陆九渊、王守仁的心一元论学。

2.概述宋明理学的特征。

1、思辨化的儒学;

2、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儒学;

3、融合佛老的儒学:朱熹与华严宗、陆

九渊与禅宗;4、把经学作为阐述思想理论的工具《易》、《春秋》、“四书”。

3.简述宋代理学家的理欲观。

张载首先提出“天理人欲”问题。提出“立天理”、“灭人欲”;程颢说张载的错误在于“不知性之无内外也”。

4.二程思想体系及其历史地位。

1.核心是天理论。(1)、理是超时空的,完满的精神实体。(2)、“理”是宇宙的终极本原和世界主宰。(3)、“天理”是伦理纲常与等级制度的总称。(4)、“理”还指事物自然特性及发展变化规律。

2.世界万物都是“气化”而成

3.人性论。祖述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性即理也”命题,同时,性理相合,虽分善恶,亦属天理。

4.天理人欲论,浊气和恶性其实都是人欲。人欲蒙蔽了本心,便会损害天理。因此“存天理、

灭人欲”。

5.认识论与道德修养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克己复礼,存天理灭人欲。

5.朱熹的思想体系及历史地位、影响。

思想体系:1、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2、理一分殊:任何事物都由太极而来,天下有一个最高的理,每一事物又各有各自的理。3、心、性与情——心性论“心统性情”。人性、物性源于天理,具有共性;但人与物又有不同,人具有物所不具有的意识能力,即“心”。

4、理欲之辩:(1)、人心与道心:道心是天理的体现;人心是气质的表现,是感性情欲,但不完全等同私欲。(2)、存天理,灭人欲。“天理”和“人欲”既对立又相互依存,但对立是主要的。必须“革尽人欲”才能“复尽天理”。穷理灭欲的途径也是格物致知与克己复礼的过程。

5、持敬与格物致知——认识论与修养论。

历史地位、影响:朱熹的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

6.陆王心学内容。

陆九渊:心即理,世界本原便是吾心,从这个基本前提出发,他提出了一套所谓“简易”修养方法。认为,心中本有真理,真理本在心中,只要反省内求,就可得到真理。

王阳明:心即理,1、“心外无理”。提出天下无心外之物、无心外之理的命题。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离开人的思想,任何事物便不存在。2、知行合一3、致良知——认识方法。学以至圣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人固有的善性)

7.简述王守仁“致良知”学说的特点及他的思想能在明朝后期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致良知特点:良知在人心中;良知人人都有。

王阳明所倡导的人的主体精神极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王学后各派中的泰州学派以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为宗旨,在下层民众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九讲

1.简述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思想。

1、“为民而立之君”。顾炎武认为君是为民的需要而设立的,天子也是一个爵位,与民众虽有等级差别却没有贵贱之分。表达了君民贵贱平等,官耕分工不同的进步观念。

2、强烈批判君主个人独裁和专断,否定了君主的绝对权力。君主据政治权力为己有,过度集权,造就了无责任的政治,这是政治败坏的主要原因;

3、通过对西周班爵禄制的阐发,否定了君主的绝对权力;

4、为证明君权的相对性,提出国家与天下两个概念。

2.简述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制度的思想。

(1)、从传统民本思想出发,论证了君主政治的起源和君主所担负的责任。

(2)、君主政治的弊端是由于政治权力私有化;

(3)、提出“天下为公”政治原则,深刻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①专制君主以天下为私产,屠毒天下之肝脑,实为天下大害。②抨击了围绕最高权力引发的厮杀和征伐。③抨击封建君臣关系是主奴关系。认为君臣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臣与君个异而实同,都是为万民治天下,只是分工不同,臣不是君之仆役,而是君之师友。纲常名教也违背了天下为公的原则。④抨击帝王行“非法之法”导致天下大乱,他认为中国社会是没有法度的社会,帝王之法是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

3.天下为主,君为客

是一种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明夷待访录·原君》中,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卢梭”。理论构建:人性本各自私——需要一个能以大家利益为先的君——“天下为主,君为客”——推出“立君为天下”结论。

《中国思想史》题库及答案

《中国思想史》题库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美德合称。 2.西周的治国安民大纲是。 3.古代周朝的五种酷刑是指、、、、。 4.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5.“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在一书中提出的。 6.《告子上》中写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体现了孟子的价值原则。 7.阴阳五行中的“五行”是指、、、、。 8.禅宗真正形成为宗派,应从唐中叶(公元7世纪下半叶)算起,被推尊为禅宗六祖,是禅宗正式诞生的标志。 9.宋代理学朱陆之争指的是和两大思想家的斗争。 10.《明儒学案》的作者是。 11.战国末年的为法家思想的总结者。 12.“,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这句话表现了孟子的思想 13.“尚贤”“尚同”思想是的思想主张。 14.邹衍的历史学说“五德终始说”,是一种神秘的历史循环观念。它以五德相生关系说明王朝更替,这五德的先后顺序为:、、、、。 15.“荆公新学”是北宋改革者的思想内容。 16.《周易》中八卦是指、坤、、、艮、、兑。 17.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三等:、“斗筲之性”、。 18.《中说》的作者是唐代。 19.理学的认识论和道德修养论往往是不分的,这在二程表现得尤为明显,它反映在“格物致知”和

这两个命题上。“格物致知”一词源于。 二、名词解释 1.性恶说 2.“大宗师” 3.“参验说” 4.名辩思潮 5.正始之音 6.性善论 7.谶纬8.“言不尽意” 9.《五经正义》 10.经世致用 11.“反者道之动” 12.黄老学派 13.玄学 14.洛学学派 15.公羊三世说 16.“天人感应” 17.“效验”学说 18.鹅湖之会 19.“致良知” 20.中体西用 三、简答题 1.简答墨子的“尚贤”思想。 2.简要谈谈商鞅、慎到、申不害的法、势、术思想。 3.什么是陆九渊的心学体系? 4.法家韩非对朴素唯物主义的贡献是什么? 5.“本无”“即色”“心无”三宗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6.简答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思想。 7.如何评价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 8.简答桓谭批判谶纬迷信的主要论点? 9.谈谈王夫之“继善成性”观点的主要内容。 10.墨子也把“兼爱”称为“仁”,谈谈他的“仁”与孔子有哪些不同? 11.《庄子注》的作者是谁?他们对《庄子》作了哪些解释发挥? 12.隋唐时期儒学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四、论述题 1.论述《易传》的思想体系。

《中国思想史》教案

赣南师范学院 教案 2013—2014学年 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课程名称中国思想史 年级班级 2011历史本科 学生人数 60 主讲教师谢敏华 教师职称副教授 2013年8月30日 赣南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课程简介 1、课程性质: 学科基础类必修课 2、开课学期: 第五学期 3、适用专业: 历史学本科 4、课程修读条件: 学生在学习《哲学》、《中国通史》的基础上修读此课程5、课程教学目的:

中国思想史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思想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到近代思想的转变过程,包括自百家争鸣以来有代表性的主要思想家的观点或理论,以及思想流派的演变等内容。通过讲授,主要让学生从时空跨度上宏观把握中国上自古代奴隶社会、中世纪封建社会,下至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懂得一种新思想的出现有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并对社会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学习它,还要学会运用正确的历史唯物观来看待各种思想,并对其批判地继承,以服务于当今的现代化建设。 导言(2学时)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及学习中国思想史的意义;掌握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及阶段划分,了解中国思想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1、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及意义 2、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及阶段划分 [教学内容] 一、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及意义 1、对象:思想史是理论化的人类社会思想意识的发展史。历史学中的专门史,研究中国思想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 2、范围: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哲学思想、科学思想、法律思想、军事思想等等,都是中国思想史的研究范围。 3、意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社会作用,另一方面是理论思维的作用。(提高理论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对认识国情不可或缺;批判、继承中国思想遗产,为现实服务) 二、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及阶段划分 1、特点:(P4-5) (1)重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 (2)重辨证思维 (3)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 2、阶段划分: 先秦时期:夏、商、西周(宗教);春秋、战国(诸子) 两汉时期(经学)

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14年秋季划期末考试高二年级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1.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2.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其“养士”的主要目的是 A.教授诸子经典,以求“通经致用” B.培养政府官员,扩大统{台基础 C.统一思想,维护政治稳定 D.明定规制,确立官学体系 3.《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日太公,母日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材料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是 A.春秋大一统思想 B.“君权神授”思想 C.“天人感应”思想 D.“人伦者,天理也” 4.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实现了儒家的 A.道德化和宗教化 B.政治化 C.世俗化和普及化 D.哲学化 5.明朝官员的公服上所缀图案被称为“补子”,各等级对应的图案有明确规定,如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等。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列选项中对这种历史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B.商品经济发展淡化了中央集权 C.心学的传播张扬了个性 D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纲常束缚 6.法国作家雨果:“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雨果在这里 A.说明中国传统科技缺乏成为生产力的土壤 B.认为当时中国政治制度保护了科技发明 C.指出西方自然科学完全源于中国古代科技 D.否认当时中国人的发明能力和创造能力7.“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的再现了客观历史 B.正确评判了历史人物

中国思想史考题

中国思想史(上)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6个/5分一个) 1.“齐物论”(庄):庄子提出的哲学思想,分为“齐物”论和齐“物论”。“齐物”论即万物一齐,“齐”有均、平、等之意,所谓“齐物”,是指以道观之,万物皆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彼此之间没有高下、美丑、尊卑的区别。齐“物论”即物论一齐,是指俗世关于事物的论断都是立足于道之一端,皆有其特定的立场与局限性,皆有其所是,亦皆有其所非,彼此之间并无真伪、是非之别。齐“物论”并非主张相对主义或不可知论,而是为了破除流俗之见以及各种物论对于人心的束缚和伤害。 2.忠恕之道(孔):孔子提出的伦理学说,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出自《论语·里仁》。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推己及人之意。忠恕,意为忠诚和宽恕,即以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别人。忠恕之道是“仁”的具体,也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之一。 3.失其本心(孟):孟子性善论的观念之一。出自《孟子·告子上》,意为天性、天良、原本具有之心。孟子认为本心是人天生具有的,如所谓的“四端之心”,这是人性为善的基础。然而,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人们可能屈服于自身的欲望或是外部的压迫,放弃自己的良心。“失其本心”导致了恶的产生,使得本性为善的人做出恶行。 4.反者道之动(老):老子的哲学思想之一,出自《道德经》。“反”,覆也,引申为复归、回归。“反者道之动”是指事物的存在具有反复、回归的运行趋势。这一命题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对中国哲学中辩证思想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这一观点在社会历史观方面也有新颖的洞见,不同于单线条的思维方式,揭示了历史不断复归的趋势。 5.无待(庄):庄子提出的哲学思想,即对于对象的无所期待、无所依赖的态度,指一种悠游自在,无溺无滞的生命状态。从逻辑上看,“不待”以“无己”为前提,“无己”即不滞、不执于“我”。只有破除是非之执、物我之别,才能与物同化,达到逍遥的境界。只有到达“无待”后,人才能摆脱客观世界的各种束缚,获得精神层面的绝对自由。 6.兼爱:墨子提出的伦理学说,是墨子思想的核心标志。针对儒家仁爱思想中“爱有等差”的说法,主张“爱无等差”,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提倡“先人后己”。墨子主张“”,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的重视。墨子的、、、、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 7.化性起伪(荀):荀子性恶论的观念之一。出自《荀子·性恶》,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从理论上说,就是将先天的自然资质转化为后天人为的道德特性。心知是化性起伪的必由之路。 8.大一统:董仲舒提出的公羊学观念之一。所谓“大一统”,指以“一统”为“大”,即天下生民(包括天子)皆当归本于元气,引申为天下思想、制度、法令等的统一与规正,强调王者受命改制的必要性和正当性。“大一统”不同于“大统一”单纯就地域统一作为理念,更多的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该思想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思想史

1.原始思想内容特征。 原始思想出现的原因:人欲生存→认识→利用→控制→自由→然而难以如愿→转而乞祈;原因原始思想的表现方式为巫术、祭祀;形式:a、自然神崇拜b、图腾崇拜才、c、生殖崇拜d、英雄崇拜 2.“绝地天通”思想史意义。 “绝地天通”概念:事神观念和方式的转变,即秩序重建。意义:“绝地天通”代表着政教合一,意味着思想之源头为集团或阶级或国家或集体垄断,思想自主取消,社会进入专制时期。 第二讲 1、简述商周天命思想之异同。 商周思想主要组成部分均为天命思想;商人崇天尚鬼,把上帝与祖先作为信仰中心,上帝是天上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自然神如日、月、山、河等神灵都失去了独立性,成为执行上帝意志的工具。上帝还主管着人间的吉凶祸福,特别是君主大命的授与;周人则对商代传统天命观进行修正,1、继续承认上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以“天”代“上帝”。2、认为上天所赐予的“大命”不是恒定的,而是可变的。3、提出“依德求民主”。即天根据德行“求民主”。民主即民之主,即君主。君主由天定,选君规范是德行。在天命思想里注入道德政治内涵。4、主张“以民情视天命”。将“民情”看作天命的具体反映。 2、周人思想的创新。试论周人的天命思想与德观念。 周人提出“德”的观念,认为“敬德”和“保民”是获得天命信赖的主要途径。其次,周人提出尊天、敬德、保民、慎罚的政治思想①尊天:用“天命”思想为政治服务②敬德:提高道德在政治中的地位。③保民:周公政治思想核心,君王不贪安乐、体察民情;以民为镜④、慎罚:对“德”之不足补充a、依典用刑。b、出于善而惩恶,不可借机肆虐。c、审慎惩处。3、五行说之五行的涵义,五行的生克关系如何?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五行涵义:元素、能量、德行。五行生克关系:相克: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4、简述西周的政治思想(第二题) 第三讲 先秦诸子异说的兴起原因 诸子之兴起于“救时之弊”;2、社会秩序破坏,文化下移,私学兴起;3、列国竞争,言禁

中国思想史概要电子教案

中国思想史概要 引言 传统----- 承载着过去, 孕育着现在, 昭示着未来。 传统的含义、文化的含义、人文的含义、人文主义的含义 当我们遨游在中国思想的海洋中时,她启迪我们的智慧,开启我们的灵心,引发我们的思考,陶冶我们的情操 绪论 一、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三纲领》的内容:明德、亲民、至善 八条目的关系 圣人、大人、君子、小人的辨析 二、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文化模式 和谐为核心,达到己身和谐、人际和谐、群体和谐、天人和谐 道、仁、礼、中、公都为和

三、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历程 思想形成时期、思想发展时期、思想完善时期、思想反思期、思想转型期、思想变革期 四、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内容 天人关系:天命观、自然天道观、理学天道观 修身之道:人性之论、修身途径、境界观 治国方略:义利统一治国、贤者治国、民本文化 天下为公 作业: 1、试论中国古代和的思想 2、试论中国古代以民为本的思想 3、解释绝地天通、慎独 第一编夏、商、西周时期的思想 第一章夏、商、西周的神权思想 一、夏、商、周的神权思想发展 1、夏、商西周时期奴隶主阶级所使用的思想武器,主要是神权思想和宗法思想。 “宗法”的含义:即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庭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它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父系家长制的传统习惯。

嫡长继承制是宗法等级制的一项核心内容 2、夏商西周的神权思想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大体可以概括为:形成于夏代,极盛于殷商,动摇于西周。 神权统治的过程是宗教征服的结果。在原始社会,宗教信仰有自然的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女始祖的崇拜等。恩格斯曾把原始社会的宗教称为“自发的宗教”,阶级社会的宗教称为“人为的宗教”,自发的宗教是平等的,没有欺骗的成分,人为的宗教是不平等的,包含了欺骗和伪造的历史。在我国原始社会末期,氏族制度到奴隶制度过度时期,曾进行过两次宗教改革,称之为“绝地天通”。第一次是帝颛(黄帝、颛顼zhuanxu、帝喾ku 、尧、舜)第二次发生在帝尧时期,两次绝地天通直接表现为一个部族征服一个部族时,强令被征服者放弃自己的宗教。这样实行绝地天通来垄断神权,到了阶级社会,就变为奴隶主贵族把持神权,成为了统治阶级的工具。 二、西周的以德配天思想 1、以德配天说的含义 以德配天是周公总结殷商灭亡的教训所提出的思想命题。“德”指道德、德行,“天”即天命。他认为,天命是有的,但并非固定不变,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 周初提出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民本思想。 2、以德配天说的意义 一方面为了求得上天的保佑,使周王朝的统治永久延续下去。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神权的某种动摇,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劳动人民反抗力量的

简评葛兆光先生《中国思想史》

简评葛兆光先生《中国思想史》 一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起——更恰当地讲是从新中国建立起,马克思主义就在中国迅速一统天下,给中国得任何一个领域都带来巨大得妨碍.之前存在得哲学观念、思维方式被一起仍进了历史得垃圾堆,或者成了民间得隐匿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扎根,推动了一批新得学术成果得产生,对中国每个方面都做出了历史性得贡献,数不胜数.然而我没有要去历数这些成果得意思,本文要谈到葛兆光先生得巨著《中国思想史》,因此就不得不从学术得一统化讲起. 马克思主义思想一统天下,学术界所以是莫能例外.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得妨碍之下,在社会科学领域得研究方法上就放弃了往常得进化论,转而使用马克思主义方法作为指导思想,其要紧意旨是:历史是一个进展得过程,因此,历史也是有着某种目得和方向,在历史中得一切都在不断地进展,后一个时代必定优于前一个时代.照此类推,后一个时代得思想也必定优于前一代得思想.因此学者们不论是写什么得历史,其方法得后面都隐藏着如此得一个结论:社会是在向前进展,今天得现状是历史进展得必定.因此,就在这种单一得方法得指导下所得到得研究成果不然而结论相差无几,几乎没有创新可言,而且造成学科内部得资源白费,学科重复建设也就在所难免. 在如此得方法成了包治百病而又在推动学科进展得过程中走入死胡同得情势下,葛兆光先生得《中国思想史》1 (以下简称《中》)在大陆出版,自然受到普遍得关注.这一部书共分两卷,第一卷于1997年出版,而第二卷则于2001年完成出版.依然在第一版面世得时候,就引起了众多得关注和强烈得争论,然而葛先生无意于这些争论中得孰是孰非,而只是想在各种意见中得到一些更好得启发.wWw葛先生在该书《后记》中写到: “我想,一部学术性得著作,作为一个文本产生以后,它确实是公众评头论足得对象,作者没有权力对这些批判讲三道四,专门是人文学科中得各种见仁见智,并不像是老吏断狱下判决书,更像是一种表达智慧和洞见得写作,而现在有引起书评得写作适应,也不像是对被评得书发表针对性具体意见,而更像是借题发挥表示另一种高超得写法.因此,我想不管什么意见,赞扬得、批判得甚至是挖苦讽刺得,都无所谓,我也不情愿回应,只是内内心总是在盼望,盼望能够听到一些关于中国思想史得益人神智得见解.” 假如葛先生只是想在国内得学者们得评论中查找一种能够“益人神智得见解”,可能他会特别失望.就我得阅读范围所及,还没有人从葛先生所凭据得特别角度来写作学术著作.更不用讲是有着《中》如此扎实得历史学术著作.正如在文首所提到得,在总体历史观得妨碍下写出得史学著作,无不有着强烈历史失实感.但要紧咨询题在于:进行历史叙述得主体得哲学基础得合理性能否与研究得历史事实形成配合.如福柯所讲,历史只要发生了,用任何一种方法叙述出来都无法恢复历史得原貌.因为必须得有历史叙述主体得主观参与,历史叙述才能成为可能.所主观性介入得咨询题就成了追求真实得历史研究者无法解决得终极咨询题.然而,总体历史观所存在症结并不仅于此,而是在于以一种设定好得历史进展思路去指导研究.因此有这种知识背景得学者,他们能够提出什么好得意见呢,最多确实是以自己得总体历史观去攻击其他人得方法. 与总体历史观不同,葛先生使用了考古学和谱系学得方法来研究中国思想得历程.在二十世纪得思想家当中,福柯当就是这两种方法得开创者和实践者.而葛先生确实是有意借鉴这种方法来研究中国得思想史.关于考古学,《中国大百科书·考古学卷》就有如此得讲明: 从现在通常使用得情形来看,考古学这一名词要紧有三种涵义.第一种涵义是指考古研究所得历史知识,有还可引伸为记述这种知识得书籍;第二种涵义是指借以获得这种知识得考古方法和技术,包括收集和保存资料、审定和考证资料、编排和整理资料得方法和技术;第三种涵义则是指理论性得研究和解释,用以阐明包含在各种考古资料中得因果关系,论证存在于古

读《中国思想史》有感

读《中国思想史》有感 黄来慧初读葛兆光老先生所著的《中国思想史》这本著作,自己从内心觉得:要想深刻领会这本著作的思想,真的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去慢慢品读。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一些启发从我的脑中油然而生。 对于《中国思想史》这部书而言,主要分为两卷:上卷主要阐述了从上古时代开始,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形成与逐步构建,其中主要从礼和秩序的构建来叙述君主如何确立自己权威的统治地位,以及如何利用话语权来垄断和控制人们的思想。知识文化在经历了百家争鸣的繁盛时代随着国家一统的趋势而逐渐融合归一。最终,儒家通过不断吸收各种知识,完善自身体系使得自身的知识话语能够符合国家统治的需要,确立了自己国学的身份。而四世纪初,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带来了不一样的信仰世界,对中国自有的道教形成了一定冲击。在下卷中,从隋代开始,由于国家专制主义集权的逐渐强化,对知识思想的控制也日趋加强,统一的国家往往倾向于形成统一的思想与文化,而知识在统一束缚下缺乏批判力趋于平庸,且旧的知识系统伦理道德很难解释和运用于一些实际问题,人们开始对以往的知识文化质疑不断。到了宋代,面临内忧外患,国家统治不断遭到质疑,重建国家权威和秩序变得棘手,进而对思想秩序的构建也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到了唐朝随着外来文明的不断涌进,世人传统的的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不同文明之间既有融合也有对抗。而在这两卷中,是以唐作为一个思想史的分期,而在唐以后,又进行了一定的分期,每一编就是一个思想史段,每一编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比如:百家争鸣、新儒学、佛学等等。由于在看这本书内容之前,看了目录,所以对此书的写作大致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以后看的时候,格外的注意和主题结合起来进行理解,不然就会看了后面而忘记前面。假如前后不能有效的结合,进行一定的整理、思考、要想完完整整的通过阅读此书而了解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些片段,真的是难上加难。 葛兆光老先生的《中国思想史》是一部综合了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社会思想而编著的书籍,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它所论述的内容,由于着重了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说明,所以又会显得比较复杂。虽然我是一名文科生,读的书籍不算少,但是初阅此书,的确显得力不从心,面对密密麻麻的字,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这本书到底说的是什么?讲的是什么?更不明白书中所蕴含的一些道理。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时间的积累,自己的思想开始“生根发芽”,逐渐的可以领会其中的一些道理,内涵:本书突出思想发展的主线是“史”。所以在这本书中很难找到具有某个人的思想,所以,即使看完这本书,也只能让你把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过程基本偻清楚,要想进一步的学习,还需要再找一本中国哲学史或者其他人所写的中国思想史,而不会因为一些作者的个人主观意识,影响了我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而这一点,也说明了,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为人处事,还是阅读文章,不能只相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说法。有些事情,并不是我们所看、所听、所想的那样,是需要客观事物、历史考查而得到的。在这个社会上,不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是有情感的,只不过人的情感更丰富一些而已。正因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在评价一个事物时,往往都会加入自己的个人情感,从而“左右”他人。 在文学界中,文章的写作有很多结构、手法,例如:总分总,总分等等,而这本书的所有章节则是按照总分的结构来写的,也包括每一段,都是按照总分的

思想史教案

思想史教案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赣南师范学院 教案 2013—2014学年 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课程名称中国思想史 年级班级2011历史本科 学生人数60 主讲教师谢敏华 教师职称副教授 2013年8月30日 赣南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课程简介 1、课程性质: 学科基础类必修课 2、开课学期: 第五学期 3、适用专业: 历史学本科 4、课程修读条件: 学生在学习《哲学》、《中国通史》的基础上修读此课程 5、课程教学目的: 中国思想史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思想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到近代思想的转变过程,包括自百家争鸣以来有代表性的主要思想家的观点或理论,以及思想流派的演变等内容。通过讲授,主要让学生从时空跨度上宏观把握中国上自古代奴隶社会、中世纪封建社会,下至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懂得一种新思想的出现有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并对社会产生过一定

的影响。学习它,还要学会运用正确的历史唯物观来看待各种思想,并对其批判地继承,以服务于当今的现代化建设。 导言(2学时)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及学习中国思想史的意义;掌握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及阶段划分,了解中国思想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1、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及意义 2、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及阶段划分 [教学内容] 一、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及意义 1、对象:思想史是理论化的人类社会思想意识的发展史。历史学中的专门史,研究中国思想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 2、范围: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哲学思想、科学思想、法律思想、军事思想等等,都是中国思想史的研究范围。 3、意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社会作用,另一方面是理论思维的作用。(提高理论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对认识国情不可或缺;批判、继承中国思想遗产,为现实服务) 二、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及阶段划分 1、特点:(P4-5) (1)重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 (2)重辨证思维 (3)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 2、阶段划分: 先秦时期:夏、商、西周(宗教);春秋、战国(诸子) 两汉时期(经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 隋唐时期(佛学) 宋明时期(理学) 清代(实学和朴学) 近代时期(西学东渐) 三、中国思想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中国思想史与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学术史的关系;中国思想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四、学习要求及方法 1、将思想史学习研究与社会史的学习研究相结合,注意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2、注意社会思潮的研究,思潮是一个历史时期思想领域内的主要倾向,中国思想史的思潮是接连不断涌现的,如夏人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德、春秋子学、战国百家争鸣、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乾嘉汉学、近代新学。 3、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古代理论思想的发展,古代的理论思维是综合各种科学成果的科学抽象,所以要结合科学技术史学习研究中国思想史。

200221 中国思想史 作业(高起专)

《中国思想史》作业 一、单选题 1. "性善论"是谁提出来的? A老子 B孟子 C孔子 D庄子 2 ()(公元240~248年)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 A建元 B元光 C元平 D正始 3. 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美德合称? A五义B 五则C五典 D五道 4. 西周的治国安民大纲是? A以法治国B以道治国C以德治国D以善治国 5.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A 仁礼 B谦让C德育D义 6.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谁提出来的? A 徐则林 B 魏源 C龚自珍D严复 7. ()主张实行贤人政治。 A老子B墨子 C孔子 D庄子 8. “参验说”是()提出的思想主张。 A老子B庄子C孟子D韩非 9. 隋唐的()要体现变化趋势及孔颖达的《五经正义》; A儒学 B道家C法家D儒家和法家 10()主张“合同异”,曾提出历物实事即十个辩论题目。 A方以智 B惠施 C 康有为 D梁启超 11. ()的最重要的学术思想贡献是在科学和哲学方面,他特别强调“质测”的知识,提出“质测即藏通几”的观点,主张“寓通几于质测”。

A方以智 B惠施 C 康有为 D梁启超 12.《淮南子》以()思想为基础,博采众家之说。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13. 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反复讲明的为何变法维新的道理。 A方以智 B惠施 C 康有为 D梁启超 14. ()认为变法的根本在“育人才,开民智”。 A方以智 B惠施 C 康有为 D梁启超 15()编写了《明儒学案》。 A黄宗羲 B惠施 C 康有为 D梁启超 16晚清时期,部分官僚士大夫讲求“实学”,“经世致用”开始表现为“精于机器”“性喜制造”,这反映的思想观念是 A.工商皆本 B.师夷长技 C.实业救国 D.立宪改良 17()主张用“参验”的方法判别认识的是非真伪。 A黄宗羲 B荀况 C慧能 D韩非 18“性恶论”是谁提出来的? A黄宗羲 B荀况 C慧能 D韩非 19. ()的思想体系中包含着对自然和社会的普遍规律的认识。 A《易传》 B《明儒学案》 C《海国图志》 D《五经正义》 20. 隋唐的()要体现禅宗思想; A哲学B儒学C佛学D法学 21. 《告子上》中写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体现了孟子的价值原则。 A上善若水 B舍身取义 C舍生取义 D当仁不让 22《易传》是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著作,产生于()末年。

中国思想史总结

关于中国思想史的总结2月末的时候,我开始了我的通识课——中国思想史。所谓中国思想史,在我上这节课之前,我以为思想史无非是一些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罢了。但上了第一节课后中国思想史的内容与我所设想的大相径庭。我原本认为,既然是“思想史”,肯定是讲史,但其实不然,中国思想史“偏在于思想而不在史”。说实话,老师讲的内容对我来说很难理解,抽象而不能用具体的语言描述之。所以我只能把我的皮毛理解用简单的话写下来。 讲课的是一个年纪看起来很大的老师。我们没有课本,老师也是按着ppt来讲。用老师的话说,没有绝对的权威和绝对的对与错。的确,上了几节课后发现老师所讲的都是各家之言,到底孰是孰非,老师不会断定,只留给我们思考罢了。偶尔几句点睛之笔的评论,会给课堂添加上不少色彩。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最早的文化符号便是河图洛书太极图。我们的祖先用了一种近乎原始、简单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文化最初是怎么形成的。但这些看似简单的图案构造中,我们却能得到许多类似史前文明的神秘发现,这些图案也能帮助我们预测许多事情。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佛道儒三家,我们的根文化是道德文化,道德文化在这三家的思想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就我个人理解来说,无论是哪种思想,它的存在肯定必定有它的合理性。而且这种合理性是跟它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紧密联系的。拿儒家思想来说吧,它是为了适应统治者的统治政策而产生的。儒家从根

本上说就是统治者的统治学说,它为统治者建立起了一套从上到下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从而在思想上束缚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在儒家的盛行之下,我们看到了“礼乐尚未崩坏,人心依旧尊古,世风尚未俱下”。儒家的确符合了统治者的需要,所以它的存在是很合理的。 有时候个人觉得儒家或是其他的名家,它们扮演的角色就像宗教一样,主导着人们日常的行为规范。只不过唯一跟宗教不同的是,各家思想所崇拜的是知识、真理,而不是宗教的自然神。各个学派有各自的系统知识,各个学派有各自的信徒。它们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吸收其他家的思想,并随着时代变迁而与时俱进,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知的思想。 关于中国思想,我能第一反应到的就是儒家,脑中浮现出一幅幅图画来:先师孔子捋着胡子,带着学生们,在天气宜人的郊外,对着远方的江山指指点点。或者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者,在溢满蜡烛的房间里认真地撰写书籍,还不时的停下来斟酌用词。我所举的例子都在古代了。但现在呢?现如今中国的主流思想又是什么呢?随着时代发展,现在几乎见不到像孔子那样游历讲学的人,为了宣传某种思想而奔波。为什么见不到了呢?难道已经没有新思想了?不是的。思想的传播与信息的渗透无处不在,或者说已经以不同的形式隐藏了起来。就像地下的一条条暗河,虽然看不到但还是在汩汩流动。荣辱观、社会公德、和谐生活等新时代的思想就跟几千年前一样,正在对着社会的每一个人发散。孔子已经没有了,游历讲学也不复存在。但现如今的媒体、政府还将继续扮演着孔子的角色,给社会注入一剂思想的强

中国思想史教学大纲

中國思想史(二)教學大綱江淑君編 日期教學內容 ───────────────────────────────課程說明、董仲舒的「三統說」 《大學》、《中庸》、《易傳》義理趨向及其年代歸屬 《淮南子》中的雜家思想 揚雄、王充的學術思想 魏晉玄學總論 《人物志》的才性觀與人物品鑒 何晏的學術思想 王弼的學術思想 (期中考) 阮籍、嵇康的學術思想 郭象注莊及其相關問題 中國佛教哲學總論 印度佛教教義述要(原始教義) 印度佛教教義述要(大乘教義) 佛教在中國的流傳及講論 中國佛教之三宗(天台宗) (期末考) 教學目標: 一、以思想流變史的宏觀視野,按朝代逐一解說中國各期思想的特色及其欲解決的問題,並 帶入思想產生的緣由及其時代背景的概況。藉此,使學生了解中國哲學思想的起源與發展脈絡。 二、解析各期哲學家思想論述的基本架構,探討其思想內容的優缺點,並與同期思想家進行 義理趨向之比較。藉此,使學生能有獨立思考與反省的能力,進而開發培養對中國義理思想的認知與興趣。 評分方式: 期中考筆試:四十分期末考讀書報告:四十分(十二月三十日繳交) 期末報告分組討論:二十分(包括如何選定題目、如何搜尋資料以及報告內容如何進行思考與書寫等綱要) 課程教材: 勞思光著《新編中國哲學史》(二)三民書局 參考書目舉要: 陶建國著《兩漢魏晉之道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

江建俊著《漢末人倫鑒識之總理則––劉卲人物志研究》文史哲出版社湯用彤著《魏晉玄學論稿》北京人民出版社 許抗生等著《魏晉玄學史》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孫述圻著《六朝思想史》南京出版社 趙書廉著《魏晉玄學探微》河南人民出版社 王葆玹著《正始玄學》濟南齊魯書社 牟宗三著《才性與玄理》臺灣學生書局 江建俊著《漢末人倫鑒識之總理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余嘉錫撰《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 樓宇烈校釋《周易老子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林麗真著《王弼》東大圖書公司 余敦康著《何晏王弼玄學新探》濟南齊魯書社 郭梨華著《王弼之自然與名教》臺北文津出版社 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木鐸出版社 蘇新鋈著《郭象莊學平議》臺灣學生書局 湯一介著《郭象與魏晉玄學》臺北谷風出版社 莊耀郎著《郭象玄學》臺北里仁書局 何啟民著《竹林七賢研究》臺灣學生書局 何啟民著《魏晉思想與談風》臺灣學生書局 唐翼明著《魏晉清談》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周紹賢、劉貴傑著《魏晉哲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魏晉思想》(甲編五種)臺北里仁書局 牟宗三著《佛性與般若》(上下)臺灣學生書局 印順法師著《印度佛教思想史》臺北正聞出版社 湯用彤著《理學?佛學?玄學》臺北淑馨出版社 吳汝鈞著《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 嚴北溟著《中國佛教哲學簡史》臺北木鐸出版社 呂澂著《中國佛學思想概論》臺北天華出版社

中国思想史期末重点

中国思想史的发展特点及发展阶段 特点: 1、从形式上看,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历史在中国思想中最长。 2、从内容上看,中国思想文化以伦理政治为核心,侧重社会人生问题的研究,而且很少光顾自然。 3、从流变性上看,中国思想文化史重传统(道统)而不重思想的性质。 发展阶段: 1、先秦思想:中国思想的起源与夏商周三代的发展,诸子百家的兴起。 2、两汉儒学 3、魏晋玄学 4、南北朝、隋唐佛学 5、宋明理学与心学 6、明清启蒙思潮与近代化思潮 礼的构成要素 1、礼法:是指行礼的章法,程式。礼法是礼的外在形态,具有强烈的规定性,是礼的运作依据,也是判定礼与非礼的标准。 2、礼仪:是礼的内核,礼法的制定是以人文精神作为依据的,礼的设定都有很强的道德指向,如:“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在礼仪的具体环节下,也无不体现礼仪。 3、礼器:指行礼的器物,使用何种礼器行礼,以及礼器如何配合使用,都传达了礼义的信 息。 4、等差:是古代礼义的重要内容,也是礼与俗的主要区别之一,不同身份的人,行不同等级的礼。礼乐思想的历史文化意义 1、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标志 2、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 3、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 4、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形态 5、是古代中国人一切行为的准则 三礼是战国秦汉时期所著的《周礼》、《仪礼》、《礼记》三书的总称。是古代汉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周礼》偏重于政治制度,主要介绍周代官制;《仪礼》偏重于行为规范,主要阐述礼仪制度;《礼记》偏重于理论阐释,主要阐明礼的作用与意义。三礼是有关古代礼制的百科全书,它们是以周代礼制为蓝本,其内容实际覆盖了整个古代礼制。 礼的内容 从内容形式看,古代礼制内容繁杂,春秋至汉代的一些懂礼的专家着手对古礼进行系统的整理总结,把古礼(狭义的)划分为五大类,称为“五礼”。 吉礼:天神、人鬼等 凶礼:丧礼、荒礼、吊礼、恤礼等军礼:大师之礼、大均之礼等宾礼:朝礼、相见礼 嘉礼:饮食之礼、婚冠之礼等 五礼是古代礼制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具体应用的规范和准则,它的外延扩展到古代的社会政治制度中,诸如宗法、世袭、分封等,影响极大。 孔子的思想体系 1、主要思想是礼、仁中庸 2、政治范畴:以德为政,反对任意苛政与刑杀,主张用礼(周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君臣有别,长幼有序,认为这是立国立身的基础。实践的方法是克己复礼、正名。 3、伦理范畴: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仁的实践方法是克 己复礼为仁,为政以德。 4、哲学范畴:中庸。这是协调仁和礼的方法,强调在处理任何事情的方法上都不偏不倚, 调和不同的倾向,恰到好处。但这不等于折中主义,做法是和而不同。 5、在教育方面:在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提倡办私学。在教学方法上因材施教,注重 言传身教。在教育目的上成人或成君。教育内容一六经为主。

中国思想史概要 名词解释

慎独 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 三纲领和八条目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的根本方法。“内圣”意即“内求于己”,也就是“八条目”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外王”表示“外用于世”,指的是“八条目”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正是表达了“内圣外王”的精义所在。其主要的思想源自于《大学》的经。《大学》是如此指出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周公制礼 周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在夏礼和商礼的基础上,以“亲亲”和“尊尊”为基本指导思想,综合本族的风俗习惯,制定了一整套礼制,史称“周公制礼”。这次制礼的内容非常广泛,大到国家的政治制度,小到个人的日常行为都有详细规定。大的方面包括宗法制、分封制和国家重大活动的制度礼仪,小的方面包括人的婚姻、丧事、成人礼仪、祭祀活动等等。通过周公制礼,统治阶层力图使西周的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和人们生活以及思想,都要符合礼的要求,做事以礼为准则。此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虽然朝代更替很多,但西周时周公制礼所确定的各种礼制都被继承了下来,特别是婚姻制度的影响,一直到现在还可以看到周礼的影响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不法先王不是礼仪 这是邓析思想的主要倾向,也是他主张改革、反对周礼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主旨。意思是说:“先王”极其“礼义”并非不能改变的圣物,“先王”的所作所为、“礼义”的宗法原则也不是千古不变的教条。 先王的礼义法令是可以批评,可以否定,可以废弃的。既然“先王”不值得效法,“礼义”不见得正确,那么从现实出发制定新法便是必然的、正当的。 墨家三表说 墨子提出的认识或判定言论是非的三条标准。《墨子·非命上》:“言必有三表。”三表为:“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即“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即历史经验;“下原察百性耳目之实”,即实际大众经验;“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政治实践。 道法自然 老子对道的性质的概括。《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欲求,谁顺应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与外界和谐相处,谁违背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所以在这里蕴含了我们看待世界的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无为而治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

《中国思想史》张岂之

《中国思想史》作者:张岂之 教学资料、考试复习资料 先秦篇 夏商周(宗教) 春秋战国(先秦子学) 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 1、商周宗教思想 ①、夏商周的异同 共同点:上帝是元神 异:夏:忠义 商:遵命遵神 周:道德②、夏商周宗教思想的发展 原始宗教(原始社会)→上帝一元神(夏商西周)→宗教思想的动摇(西周末年) 祖先一元神 祖先即上帝(夏商) A、祖先与上帝分离 B、天命可以转移 C、敬天保民以配天命→春秋时期重人、重民思想—人文理性(西周) A、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 B、民众的呼声,对上帝与祖先神的责问 ③、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 早期五行说:A《尚书·洪范》五行说B、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的关系 五行说考源:1、源于生产实践。生产工艺 五材属性 2、占星术 五大行星之号 3、甲骨卜辞 卜辞中的五方说 东西南北中为五行之滥觞 ④、西周史伯“和同说”论 五行与百物的关系 史伯最早提出“和同说”,将五行视为产生百物的物质元素“和实生物”,突出了“和”在万物产生中的作用,认为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第一个完整、简略、朴素的唯物辩证的世界观 “和”《说文解字》本意相应也。从口,禾声,即对一句话、一声歌响应的回应。 五行既是物象,又是意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符号,非自然界纯粹的物象,相反,作为古代思想家认识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所使用的一些隐喻,是通过类比,比喻等直觉思维得到的哲学概念。 和而不同 1 君子之修养境界,为人准则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 和 ② “和而不同”的文化启发 多元互补

早期阴阳说 :A、《易经》的阴阳八卦说 B、伯阳父以阴阳论地震 提 出“气”及“阴阳”观念 《易经》阴阳爻,阴阳卦是阴阳思想的符号化,阴阳鱼太极图对待统 一,消长流行、互根互动理念。 2、春秋时代的思想 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 士子救国 儒——文士墨——武士 道——隐士 法——谋士 先秦诸子思想兴起的条件 内因:思想家个人因素 外因:经济、政治、文化因素 生产力发展、领主经济大崩溃、动荡的 诸侯政治、士阶层的形成、学术发展的逻辑必然。 士阶层:文化贵族之没落者、平民之拥有知识才艺者。(游历讲学、养 士制度、稷下学宫) 3、孔子思想 儒家: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者流,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也,游文于六 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 言,于道最为高。 (1)关于天命和鬼神 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天命思想,但天命主要赋予的主要是个人的命运含义,对鬼神是敬而远之的。 (2)关于德、孝、礼等①西周敬天保民——德治 ②孝 西周尊祖敬宗(对老去世) 孔子“孝敬父母”(在世)孔子认为 要稳定家庭,必先稳定家庭,固提孝使之成为一种家庭伦理,真心实意 孝敬父母。 ③礼 周礼 西周统治者制定的社会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中心内容: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分封制及礼乐制度。 孔子的“仁”的思想 1、“爱人” 泛爱众而亲仁 实现途径:忠。恕 积极:自己有某种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同样有这种满足,即忠 消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即恕 2、各种美德:孝悌、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 3、克己复礼 春秋时代极为混乱,旧秩序被破坏,新秩序未建立,孔子 一生的志向建立一个理想秩序 A、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 B、自觉,是由自己决定的 并 不依靠他人C、具体表现,在视、听、言、动各方面的符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