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部位感染诊断标准与制度

手术部位感染诊断标准与制度
手术部位感染诊断标准与制度

手术部位感染诊断标准与制度

第一条表浅手术切口感染

1.适用范围

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

2.临床诊断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1)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2)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3.病原学诊断

(1)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2)说明

①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

②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切口感染。

③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切口感染。

第二条深部手术切口感染

1.适用范围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一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2.临床诊断

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1)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

(2)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

(3)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迹象。

(4)临床医师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

3.病原学诊断

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第三条器官(或腔隙)感染

1.适用范围

无植人物手术后30天,有植人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但涉及手术切口以外的任何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如阑尾术后的膈下脓肿。

2.临床诊断

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1)引流管或穿刺有脓液。

(2)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迹象。

(3)由临床医师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3.病原学诊断

(1)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2)说明

①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

②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告深部感染。

③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须再次手术者,应视为深部切口感染。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 一、分类标准 1、I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2、【I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3、III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4、W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5、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手术,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确定为一类的定为二类,以此类推 6、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二、临床中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易将II类(清洁-污染)切口混淆为【类(清洁)切口的手术:咅IJ宫产、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骨科开放骨折、断指再植术、泌尿外科输尿管切开术、膀胱肿瘤切除、睾丸鞘膜切除、膀胱造口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肾切除、包皮环切术、阴茎手术、胃癌根治术、总胆管切开取石、肺切除术、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术。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分为I【类。 另外,凡耳鼻喉、咽、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阴囊、会阴部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也是]【类。 二期缝合、切开再止血的切口以及6h内清创缝合的切口也是I]类。 2、易将I类切口混淆为【I类切口的手术:单纯甲状腺手术、乳腺部分切除术、内限手术(白内障)、单纯骨折切开复位术、疝修补、非创伤性路脑手术、未

手术部位标识的制度和流程(20200515185712)

手术部位标识制度与工作流程 为加强我院对手术患者的医疗安全管理,保证手术患者正确、手术部位正确、手术方式正确,防止手术过程中患者及手术部位出现识别错误,防范医疗事故 的发生并确保病人生命安全,根据卫生部的要求,结合医院实际,特制定手术 部位标识制度。 1、临床医生在医疗活动中要严格执行《手术风险评估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手术过程管理规范》。 2、手术病人术前必须做好识别标示。术前由手术医师用记号笔在手术部位进行 体表标识,以“+”号作为识别标识;主动邀请患者及家属参与对手术患者及手 术部位共同确认。 3、涉及有双侧、多重结构(手指、脚趾、病灶部位)、多平面部位(脊柱)的 手术时,对手术侧及部位均应做“+”号标记。 4、患者手术部位标记方法: (1)体表有皮肤切口的——在相应手术切口部位用记号笔画一直线。 (2)腹腔镜手术——在切口位置用记号笔画“×”。 (3)眼科——在患侧眼部覆盖纱布。 (4)会阴部经自然腔道或窦道手术——在耻骨联合上方用“↓”标示。 (5)骨科——开放性骨折以包扎或固定作为标识。 (6)对于不便在体表作手术部位识别标示的患者,术前由手术医生在手术患者左腕加一红色腕带作为标志,并于该腕带上注明患者姓名、性别、临床诊断、 手术名称和住院号。 5、术前一日夜班护士认真检查手术患者的术前准备情况,核对患者腕带标识是否与医嘱相符。 6、接病人时,手术室人员依据手术通知单和病历,与病房护士及患者或家属三方共同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疾病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体 表标识和住院号,确认无误后双方签字,将患者送到手术室。若无标示,禁止 将患者接入手术室。 7、手术医生、麻醉师、手术室护士在麻醉开始前和手术开始前,严格按照《手 术安全核查制度》进行三方核对,查看即将手术的患者身体切口位置是否有标 示,并查对术前切口标示是否和患者即将进行的手术部位一致,特别是涉及侧 别和相邻的部位,再次确认手术患者及手术部位体表标示。经反复核对后,方 可开始麻醉、手术。若标示与手术部位不一致,麻醉医生拒绝为患者进行麻醉,直至由手术医生、麻醉医师和巡回护士三方共同确认清楚后方可进行麻醉。 8、术后患者离开手术室前再次核查实际手术方式是否与手术患者及部位相符。 切实做到手术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患者离开手术室前“三确认”。

手术部位标记规范图文稿

手术部位标记规范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手术部位标记规范》拟行 一、除少数不适于进行体表标记的患者外,手术患者术前均需要进行手术部位体表标记。有条件的应邀请患者或家属共同参与对手术部位确认。 二、各科室统一采用专用皮肤标记笔进行体表标记。 三、各专科标示符号及要求如下: 1.普外科——以“﹢”号或手术切口作为识别标识,用记号笔标记于相应手术部位体表。 2.胸外科——以“﹢”号作为识别标识,用记号笔标示于患侧腋中线,若病变位于纵隔,用记号笔标识于胸骨正中。 3.泌尿外科——以“﹢”号,或者“R”、“L”作为识别标识,用记号笔标示于手术部位体表,如“膀胱、前列腺”等部位,表示于耻骨区体表。 4.骨科——用记号笔写“R”、“L”或手术切口作为识别标识,标识于手术部位体表;开放性骨折(或其他外伤)以包扎或固定作为标识。 5.妇产科——开腹手术在下腹正中线用“∣”标示,双侧结构标明“R”、“L”;阴式手术在下腹耻骨联合上方用“Y”标示。 6.脑外科、整形科和心外科——用记号笔沿手术切口划线为标记,标示于患侧头皮或手术部位体表。 7.耳鼻喉科——用记号笔标示于手术侧体表分别以“T”(代表喉),“E”+“L/R”(代表左/右耳),“N”+“L/R”(代表左/右鼻)标记。 8.眼科——用记号笔沿着手术侧眉弓划线作为标记。 9.口腔科——以口裂线及面部中线为坐标,分四个象限,“﹢”号标示于同侧的上唇或下唇,必要时注明齿号;或者以手术切口作为标示。 10.所有腹部腔镜手术在体表入路部位以“﹢”号标记,涉及双侧结构的还应在手术体表部位注明“R”或“L”。 四、不适于进行体表标记的特殊患者,医务人员必须进行书面交接,仔细核对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和手术部位、手术方式、手术名称等信息,严格落实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手术切口的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

手术切口的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 一:切口分类 1 Ⅰ类切口为无菌切口,指局部感染、非外伤性的、未进入空腔脏器(胃肠、胆道、呼吸道等)的切口,如甲状腺切除术、开颅术及闭合性骨折切开复位术等。 2 Ⅱ类切口为可能污染切口,包括:⑴某些脏器手术的切口可能受到污染,如阑尾、胃、肾、肺、子宫切除术等;⑵手术区域皮肤不易彻底灭菌(如阴囊、会阴部手术);⑶新近愈合的切口需要再次切开手术,如腹部手术出现并发症再次剖腹的切口(如脾切除术后大出血需再次腹探查止血等);⑷伤口6小时内经清创初期缝合的切口。 3 Ⅲ类切口为污染切口,包括:⑴切口直接暴露于感染区中或邻近感染区,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手术、阑尾穿孔手术、结核性脓肿或窦道切除缝合的切口等;⑵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如唇裂、腭裂手术等;⑶某些腹内明显感染的手术,如胆囊积脓、肠绞窄坏死等手术。 在个别病例中,切口分类有困难时,一般可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类者可定为Ⅱ类;不能定为Ⅱ类者可定为Ⅲ类。 二切口愈合等级 1 甲级以“甲”字表示,指愈合优良,无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 乙级以“乙”字表示,指愈合欠佳,即切口有缺点,但未化脓的愈合,旭缝线感染(针孔脓点)、红肿、硬结(超过一般反应者)、血肿、积脓、皮肤坏死、脂肪液化、切口破裂等。为了统计缺点的性质,可在“乙”字后面加括号注明具体情况,如“乙(血肿)”. 3 丙级以”丙“字表示,切口化脓,并因化脓需将切口敞开或切开引流者。 三手术部位感染诊断标准 中华医院发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我国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关于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标准如下:1表浅手术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或位于筋膜层上的肌肉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 ⑴临床诊断:符合上述界定,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②临床医生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⑵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①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概念上的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②切口缝合针眼处有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③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者也不属于切口感染。 2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是指无植入物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且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⑴临床诊断:符合上述界定,并且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除外);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体温于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③再次手术探查,经病理学或影学检查发现有深部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迹象;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 ⑵病源学诊断:在临床医生诊断的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3 器官(或腔隙)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但涉及手术切口以外的任何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如盖尾术后的膈下脓肿。 ⑴临床诊断:符合上述界定,并且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引流或穿刺发现脓液;②再次手术探查,经过病理学或影学检查发现及器官(或腔隙)有感染的迹象;③由临床医生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⑵病源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愈合分级及记录 【提问】请教师详细讲解切口分类及愈和的分类标准! 【回答】答复:关于外科手术切口分类、愈合分级及记录方法 ◆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 1、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既指的是缝合的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等。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感染物的切口,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等。 ◆愈合的分级: 1、甲级愈合,用“甲”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乙级愈合,用“乙”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 3、丙级愈合,用“丙”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 ◆记录方法: 如甲状腺大部切除术后愈合优良,则记以“Ⅰ--甲”,胃大部切除术后切口发生血肿,则记以“Ⅱ--乙”,余类推。 【追问】请显示原题内容及答案,我要收藏此题,谢谢! 【回答】答复:你好! A.切口分类及愈合记录为“I/甲” B.切口分类及愈合记录为“Ⅲ,丙” C.切口分类及愈合记录为“Ⅱ,甲” D.切口分类及愈合记录为“Ⅱ,乙” E.切口分类及愈合记录为“Ⅲ,甲” (问题)右胫腓骨开放骨折,清创内固定后切口愈合良好 答案选C 【追问】开放骨折不是属于污染伤口吗?为什么不选E呢? 【回答】答复:开放性骨折并非一定是污染伤口,虽然在自然环境下多数开放性骨折可能为污染伤口,但并不总是。 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医院手术部位识别标示管理制度

医院手术部位识别标示管理制度 手术部位术前标示是避免术式错误的有效屏障,也是保障患者手术安全的重要举措。为严格防止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错误的发生,特别是对具有对称脏器和肢体实施的手术,杜绝严重医疗事故的发生,准确无误的完成手术操作和治疗,制定本制度。 一、标示原则 (一)临床医生在医疗活动中要严格执行《术前讨论制度》及《围手术期管理制度》,所有手术前均应在切口部位做标记; (二))对涉及有双侧、多重结构(手指、脚趾、病灶部位)、多平面部位(脊柱)的手术时,对手术侧或部位应做标记。具体包括: 1左右脑手术 2.左右耳手术 3.左右眼手术 4.左右侧颈部手术 5.左右侧乳房手术 6.左右侧胸腔手术 7.左右上肢术 8.左右下肢手术 9.左右侧肾脏手术 10.脊椎融合手术 11.周边血管手术

12.其他需做以上手术部位,不管是否有伤口、纱布、石膏、牵引等,均需执行手术部位标记。 (三)凡涉及双侧、多重结构、多平面手术者,手术标记执行率应达到100%。 二、标示时机 (一)急诊患者:由经治医师诊治后取得病人及家属同意,方可实施标记。 (二)住院患者:手术前一天由经治医师取得病人及家属同意后,方可实施标记。 三、标示过程: (一)所有标示行为均需取得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同意后方可实施; (二)标示实施者:患者经治医师; (三)标示工具:统一选用不掉色的黑色标记笔; (四)标示方法: 各专科标示符号及要求如下: 1.普外科—一以“一”号或手术切口作为识别标识,用记号笔标记于相应手术部位体表。 2.泌尿外科一一以“一”号,或者“R”、“L”作为识别标识,用记号笔标记于手术部位体表,如“膀胱、前列腺”等部位,标示于耻骨区体表。 3.会阴部经自然腔道或窦道手术(NOTES手术)在耻骨联合上方用长约3-5cm“↓”标示。

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病例诊断、标本送检及报告流程 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2001年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一、表浅手术切口感染 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 临床诊断:具有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2.2.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3.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4.说明: 5.1.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 6.2.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 7.3.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8.二、深部手术切口感染 9.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10.临床诊断: 11.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12.1.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 13.2.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 14.3.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证据。 15.4.临床医师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 16.病原学诊断: 17.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18.三、器官(或腔隙)感染 19.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20.临床诊断: 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引流或穿刺有脓液。 2.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 3.由临床医师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临床科室发现疑似切口感染病例 对照左侧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疑似切口感染、切口裂开 必须取2份标本 分泌物培养+分泌物涂片 培养结果分泌物涂片 进一步明确 培养阴性培养阳性脓细胞多脂肪球较多 脓细胞少分析是否与使用可单纯诊断切口抗菌药物或采样排除采样污染裂开、脂肪液化标本不正确有关 结合临床诊断 结合临床诊断确定发生手术 部位切口感染 填写医院感染报告卡 24小时内上报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说明: 1.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 2.切口的裂开、脂肪液化不属医院感染,但若为继发感染则需列入医院感染。 3.病人出现切口裂开、脂肪液化等情况进行分泌物涂片镜检局部分泌物涂片发现较多脓细胞者 为感染,较多脂肪球而脓细胞不多者为脂肪液化。 4.疑似切口感染病例,必须送切口分泌物进行培养,而且培养的同时必须进行分泌物的涂片检查。 5.开放病灶和脓肿标本采样: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病灶表面的污染杂菌,用无菌拭子先蘸取少许 6.生理盐水,然后用拭子深入溃疡基底部或边缘部,采集两份标本(一份培养一份革兰染色涂片) 7.置无菌容器中送检。

(外科)普通外科常见手术切口选择和径路

普通外科常见手术切口选择和径路黎沾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普通外科手术种类繁多。对于开放手术,选择、设计好切口和径路是极其重要的一步。一个设计得当的切口是手术成功的基本保障。总的要求是: ① 尽量接近病变及拟进行操作的部位,能提供尽量好的显露;② 进入和关闭缝合尽量方便、简单;③ 尽量少造成组织(肌肉、血管、神经)的损伤;④ 手术后疼痛较轻,愈合牢固,不易裂开,形成的疤痕较细,对美容影响较小;⑤ 大小适中;⑥ 一旦需要,便于扩大、延长。切口的设计不限于选择皮肤切口,还包括切开后的径路,计划好如何减少损伤,改善显露,便于操作。对于复杂手术,更要强调个体化。 一、颈部手术切口的选择 甲状腺手术的经典切口是胸骨切迹上二横指顺皮纹的领式横切口,两端一般在胸锁乳突肌外缘处。 沿切口切开颈阔肌和颈深筋膜,向上下分离皮瓣后,从中线分开颈前肌群即可显露甲状腺两叶。如果明确病变就在一侧,也可从病侧肿块中央分开肌层直接显露,更为便捷,缺点是探查对侧不够彻底。 如果因病变范围较大显露不良,还可以切断一侧或双侧颈前肌群,则包括全切除在内的甲状腺所有手术都能完成。遇到甲状腺癌根治需要扩大切除范围,可以添加沿胸锁乳突肌的纵向切口,以充分显露颌下区直到乳突和锁骨上区和气管前区。扩大的颈淋巴结清扫可做类“工”字形切口(注意夹角不能呈锐角),但手术后将留下颇大的功能和外形缺陷,因此目前一般采取改良切口径路: 从乳突开始,沿斜方肌前缘向下,到锁骨上2~ 3cm处转向前方,止于胸骨切迹上方,整个呈“ C”,保留胸锁乳突肌、颈内静脉和副神经。 、乳腺手术切口的选择 乳腺切口根据病变的性质、部位、大小而定。乳腺良性包块,在乳房上半部可以行放射状切口或弧形切口。弧形切口能提供良好的显露,位于内侧者美容效果优于放射状切口。乳房下半部宜行放射状切口。此外还可以根据部位和大小选择乳晕

手术部位标识制度(附流程、标识图)

手术部位标识制度 一、本制度主要适用于双侧、多重结构、多平面部位(如脊柱)及其它需要标示的手术。其他有创操作参照执行。 二、择期及限期手术,手术医师应在手术当天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前,征得患者和(或)家属同意后进行标记。急症手术,应在确定手术方案后于术前由手术医师在取得患者和(或)家属同意后进行标记。 三、标示需由手术医师进行,主刀进行确认。必须在取得患者和(或)家属的同意后、患者家属或监护人在场的情况下方可进行。如患者意识不清且无家属在场的情况下,须有至少2名手术医师共同确认标示。 四、在手术操作开始前,手术医师应再一次根据病历资料,结合手术部位标示进行患者及手术部位核对,待准确无误后,手术方可开始。 六、下列部位手术需进行手术部位识别标示: 1.左右脑手术 2.左右耳手术 3.左右眼手术 4.左右侧颈部手术 5.左右侧乳房手术 6.左右上肢手术 7.左右下肢手术 8.左右侧肾脏手术 9.左右侧腹股沟手术 10.脊柱手术 11.周围血管手术 以上手术部位,不论是否有伤口、纱布、石膏、牵引等,均需进行手术部位标示。 七、标示方法 (一)在手术部位标以手术切开线或“十”字,并标明左右侧(眼科手术左右以OS/OD表示,余以L/R表示)。如左眼手术,则在左侧额部皮肤上划“十”字形标志,并标明“OS”;右前臂手术,则在右前臂划手术切开线,并标明“R”。

(二)手术部位已有纱布、石膏、牵引架等时,统一标记在包扎物上方5公分左右(约2-3横指)处,以“十”字标示并标明左右侧。 (三)标记颜色一律使用黑色标记笔,由主刀医师或一助在患者入手术室前做好手术部位标记工作。 (四)对于新生儿、婴幼儿及拒绝手术部位标识的患者,应在手术部位标识图中进行标识,并详细注明手术部位及拟手术名称。 备注:本制度为修订版,于2018年6月15日正式实施,2015年第二季度医疗质量委员会审议通过的《手术部位表示制度》同时作废。 手术部位标识流程

手术部位标识

关于术前进行手术部位标示的规定 为了确保手术患者的医疗安全,防止手术过程中患者及手术部位出现识别差错,根据卫生部《手术安全核查制度》、《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患者安全目标》等相关文件制定本规定。 一、临床医生在医疗活动中要严格执行《术前病例讨论》制度及《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二、管床医生在术前要明白手术切口位置、手术方式及手术目的。 三、口腔科、眼科、耳鼻咽喉科的手术患者,在手术前一天,管床医生必须在即将手术的患者身体相应部位用龙胆紫液或黑色油彩笔标注。其余手术科室的手术患者,在手术前一天或备皮时,管床医生必须在即将手术的患者身体切口位置用龙胆紫液或黑色油彩笔标注。同时责任护士负责进行手术部位及切口部位标示的审核。 四、手术室工作人员到病区接病人时必须查看即将手术患者的身体切口位置是否有龙胆紫液或黑色油彩笔标示,若无标示,禁止将患者接到手术室。此环节发现未按要求标示者,每发现1例给予管床医师经济处罚100元,责任护士经济处罚50元,并予以院内通报。 五、麻醉医生在为手术患者进行麻醉术前,严格遵守《查对制度》,同时必须查看即将手术的患者身体切口位置是否有龙胆紫液或黑色油 彩笔标示,并查对术前切口标示是否和患者即将进行的手术部位一致,并认真填写《手术安全核查表》。若发现无标示或标示与手术部位不一致,麻醉医生拒绝为患者进行麻醉手术。在此环节发现未按要求标示者,每1例给予管床医师经济处罚100元,责任护士经济处罚50元,手术室接病人工作人员经济处罚50元,并予以院内通报。

六、发现未标示而进行麻醉者,每1例给予管床医师经济处罚100元,责任护士经济处罚50元,手术室接病人工作人员经济处罚50元,,麻醉医师经济处罚50元,并予以院内通报。 七、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及手术室巡回护士按要求认真填写《手术安全核查表》,不得敷衍应付,不得提前填写。 八、因手术部位标示不清引起的延误手术等后果,由患者所在科室承担。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第一部分医院感染基本知识 1、什么是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入院48小时后)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院内感染。 2、根据引起医院感染病原体来源的不同,医院感染分哪两类? (1)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 (2)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 3、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新诊疗技术的开展、各种侵袭性操作、住院时间长、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慢性基础疾病如肿瘤、糖尿病等。 4、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有哪些? (1)机体免疫机能严重受损者。 (2)婴幼儿及老年人。 (3)接受放化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4)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者。 (5)接受各种侵袭性操作的患者。 (6)住院时间长者。 (7)手术时间长者。 (8)营养不良者。 5、哪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

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6、哪些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7、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应如何诊断? (1)病人施行人工机械通气(MIV)治疗后可解除MIV48小时内发生的肺部感染,患者出现粘痰,肺部啰音,并伴发热,或白细胞总数和(或)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或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2)病人有原有的肺部感染基础上施行MIV治疗48小时以上,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愈合的分级也有三: 1、甲级愈合,用“甲”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乙级愈合,用“乙”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 3、丙级愈合,用“丙”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 记录方法: 如甲状腺大部切除术后愈合优良,则记以“Ⅰ——甲”,胃大部切除术后切口发生血肿,则记以“Ⅱ——乙”,余类推。 内镜的消毒效果监测采样方法:监测采样部位为内镜的内腔面。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缓冲液,从待检内镜活检口注入,

用15ml无菌试管从活检出口收集,及时送检,2小时内检测。 第五章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第三十三条消毒剂浓度必须每日定时监测并做好记录,保证消毒效果。消毒剂使用的时间不得超过产品说明书规定的使用期限。 第三十四条消毒后的内镜应当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灭菌后的内镜应当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 消毒后的内镜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 灭菌后内镜合格标准为:无菌检测合格。 第三十五条内镜的消毒效果监测采用以下方法: (一)采样方法:监测采样部位为内镜的内腔面。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缓冲液,从待检内镜活检口注入,用15ml无菌试管从活检出口收集,及时送检,2小时内检测。 (二)菌落计数:将送检液用旋涡器充分震荡,取0.5ml,加入2只直径90mm无菌平皿,每个平皿分别加入已经熔化的45℃-48℃营养琼脂15ml-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于35℃培养48小时后计数。结果判断:菌落数/镜=2个平皿菌落数平均值×20。 (三)致病菌检测:将送检液用旋涡器充分震荡,取0.2ml分别接种90mm 血平皿、中国兰平皿和SS平皿,均匀涂布,35℃培养48小时,观察有无致病菌生长。

2017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第一部分医院感染基本知识 1、什么就是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就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入院48小时后)获得得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得感染与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得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得感染也属院内感染。 2、根据引起医院感染病原体来源得不同,医院感染分哪两类? (1)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 (2)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 3、医院感染得危险因素有哪些? 新诊疗技术得开展、各种侵袭性操作、住院时间长、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慢性基础疾病如肿瘤、糖尿病等。 4、医院感染得易感人群有哪些? (1)机体免疫机能严重受损者。 (2)婴幼儿及老年人。 (3)接受放化疗与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4)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者。 (5)接受各种侵袭性操作得患者。 (6)住院时间长者。 (7)手术时间长者。 (8)营养不良者。 5、哪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得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得感染为医院

感染;有明确潜伏期得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得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得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得病原体(排除污染与原来得混合感染)得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与产后获得得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得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得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得感染。 6、哪些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得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得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得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7、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应如何诊断? (1)病人施行人工机械通气(MIV)治疗后可解除MIV48小时内发生得肺部感染,患者出现粘痰,肺部啰音,并伴发热,或白细胞总数与(或)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或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2)病人有原有得肺部感染基础上施行MIV治疗48小时以上,肺部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医院手术部位标识制度

***医院 手术部位标识制度与工作流程 为加强我院对手术患者的医疗安全管理,促使临床医师准确掌握患者信息,保证手术患者正确、手术部位正确、手术方式正确,保证手术安全,防止手术过程中患者及手术部位出现识别差错,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并确保病人生命安全,根据卫生部的要求,结合医院的实际,医院特别制定手术部位识别标示制度。 一、临床医师在医疗活动中要严格执行【术前讨论制度】、【围手术期管理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及【手术风险评估制度】。 二、手术病人术前必须做好识别标示。术前由手术医师用记号笔在手术部位进行体表标示,以“+”号作为识别标示。主动邀请患者及家属参与共同确认。 三、对涉及有双侧、多重结构(手指、脚趾、病灶部位)、多平面部位(脊柱)的手术时,对手术侧或部位应做好标记。各科手术部位标示及要求: 1、普外科——以记号笔标示“+”于相应手术体表部位;腹腔镜手术在近脐孔处以“⊙”标示,涉及双侧结构的还应在体表部位注明“R”或“L”。 2、骨科——以记号笔标示“+”于相应手术体表部位,开放性骨折以包扎或固定作为标示。 3、耳鼻喉科——以记号笔标示于手术侧耳后体表分别以“T”—“喉”,“E”—“耳”,“N”—“鼻”。 4、脑外科——以记号笔标示于患侧头皮。 5、胸外科——以记号笔标示于患侧腋中线,若病变位于纵膈,以记号笔标示于胸骨正中。 6、眼科——以记号笔标示于患侧眉上方正中,以“▽”表示。 7、妇科——以记号笔标示“+”于相应手术体表部位;腹腔镜手术在近脐孔处以“⊙”标示,涉及双侧结构的还应在体表部位注明“R”或“L”;阴式手术在耻骨联合上方以“↓”标示。 8、产科——剖宫产横切口于相应手术体表部位以“—”标示,剖宫产竖切口于相应手术体表部位以“︱”标示。 9、泌尿外科——输尿管镜手术在患侧腹股沟处以“C”标示;膀胱镜手术在耻骨联合上方以“B”标示;前列腺气化电切术在耻骨联合上方以“P”标示;经皮肾镜手术在患侧腰背部肾区处以“⊙”标示。 四、不适于进行体表标记的特殊患者,医务人员必须进行书面交接,仔细核对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和手术部位、手术方式、手术名称等信息,严格落实手术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分级

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分级 根据创伤和各种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 手术切口分为三类:Ⅰ类为无菌切口,Ⅱ类为可能污染切口,Ⅲ类为污染切口。愈合等级分为三级:甲级为愈合优良,乙级为愈合欠佳,丙级为切口化脓。 对于个别分类确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者以“Ⅱ”计,不能确定为“Ⅱ”者以“Ⅲ”计,以此类推。 一、分类标准: 1、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即缝合的是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如胃大部切除术、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等。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感染物的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等。 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可能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二、愈合的分级有三级 1、甲级愈合,用“甲”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 愈合。 2、乙级愈合,用“乙”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 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 3、丙级愈合,用“丙”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 三、临床中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易将Ⅱ类(可能污染)切口混淆为Ⅰ类(清洁)切口的手术:剖宫产、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骨科开放骨折、断指再植术、泌尿外科输尿管切开术、膀胱肿瘤切除、睾丸鞘膜切除、膀胱造口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肾切除、包皮环切术、阴茎手术、胃癌根治术、总胆管切开取石、肺切除术、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术。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分为Ⅱ类。 另外,凡耳鼻喉、咽、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阴囊、会阴部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也是Ⅱ类。 二期缝合、切开再止血的切口以及6h内清创缝合的切口也是Ⅱ类。 2、易将Ⅰ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单纯甲状腺手术、乳腺部分切除术、内限手术(白内障)、单纯骨折切开复位术、疝修补、非创伤性路脑手术、未切开肠腔的肠粘连松解术、妇科剖腹探查术、卵巢手术、盆腔淋巴清扫术、圆韧带悬吊术。这类手术能做好无菌准备。可以做到无菌,应为Ⅰ类。 3、易将Ⅲ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化脓性阑尾炎、窦道切除、肛瘘、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如扁桃体、唇、腭裂手术也属于Ⅲ类。 北京京门医院医务科

手术部位标识制度(附流程、标识图)

手术部位标识制度(附流 程、标识图)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手术部位标识制度 一、本制度主要适用于双侧、多重结构、多平面部位(如脊柱)及其它需要标示的手术。其他有创操作参照执行。 二、择期及限期手术,手术医师应在手术当天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前,征得患者和(或)家属同意后进行标记。急症手术,应在确定手术方案后于术前由手术医师在取得患者和(或)家属同意后进行标记。 三、标示需由手术医师进行,主刀进行确认。必须在取得患者和(或)家属的同意后、患者家属或监护人在场的情况下方可进行。如患者意识不清且无家属在场的情况下,须有至少2名手术医师共同确认标示。 四、在手术操作开始前,手术医师应再一次根据病历资料,结合手术部位标示进行患者及手术部位核对,待准确无误后,手术方可开始。六、下列部位手术需进行手术部位识别标示: 1.左右脑手术 2.左右耳手术 3.左右眼手术 4.左右侧颈部手术 5.左右侧乳房手术 6.左右上肢手术 7.左右下肢手术 8.左右侧肾脏手术 9.左右侧腹股沟手术 10.脊柱手术 11.周围血管手术

以上手术部位,不论是否有伤口、纱布、石膏、牵引等,均需进行手术部位标示。 七、标示方法 (一)在手术部位标以手术切开线或“十”字,并标明左右侧(眼科手术左右以OS/OD表示,余以L/R表示)。如左眼手术,则在左侧额部皮肤上划“十”字形标志,并标明“OS”;右前臂手术,则在右前臂划手术切开线,并标明“R”。 (二)手术部位已有纱布、石膏、牵引架等时,统一标记在包扎物上方5公分左右(约2-3横指)处,以“十”字标示并标明左右侧。 (三)标记颜色一律使用黑色标记笔,由主刀医师或一助在患者入手术室前做好手术部位标记工作。 (四)对于新生儿、婴幼儿及拒绝手术部位标识的患者,应在手术部位标识图中进行标识,并详细注明手术部位及拟手术名称。 备注:本制度为修订版,于2018年6月15日正式实施,2015年第二季度医疗质量委员会审议通过的《手术部位表示制度》同时作废。

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

. 整理版本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病例诊断、标本送检及报告流程 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2001年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一、表浅手术切口感染 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 临床诊断:具有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2.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 1.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 2.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 3.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 二、深部手术切口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临床诊断: 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 1.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 2.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 3.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证据。 4.临床医师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三、器官(或腔隙)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临床诊断: 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 引流或穿刺有脓液。 2.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 3.由临床医师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临床科室发现疑似切口感染病例 对照左侧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疑似切口感染、切口裂开 必须取2份标本 分泌物培养+分泌物涂片 培养结果 分泌物涂片 进一步明确 培养阴性 培养阳性 脓细胞多 脂肪球较多 脓细胞少 分析是否与使用 可单纯诊断切口 抗菌药物或采样 排除采样污染 裂开、脂肪液化 标本不正确有关 结合临床诊断 结合临床诊断 确定发生手术 部位切口感染 填写医院感染报告卡 24小时内上报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说明: 1.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 2.切口的裂开、脂肪液化不属医院感染,但若为继发感染则需列入医院感染。 3.病人出现切口裂开、脂肪液化等情况进行分泌物涂片镜检局部分泌物涂片发现较多脓细胞者 为感染,较多脂肪球而脓细胞不多者为脂肪液化。 4.疑似切口感染病例,必须送切口分泌物进行培养,而且培养的同时必须进行分泌物的涂片检查。 5.开放病灶和脓肿标本采样: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病灶表面的污染杂菌,用无菌拭子先蘸取少许 6.生理盐水,然后用拭子深入溃疡基底部或边缘部,采集两份标本(一份培养一份革兰染色涂片) 7.置无菌容器中送检。

手术切口的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

手术切口的分类及感染诊断 标准 (一)切口分类 1。Ⅰ类切口为无菌切口,指局部无感染、非外伤的、未进入空腔脏器(胃肠、胆道、呼吸道等)的切口,如甲状腺切除术、开颅术及闭合性骨折切开复位等。 2。Ⅱ类切口为可能感染切口,包括:①某些脏器手术的切口可能受到污染,如阑尾、胃、肾、肺、子宫切除术等;②手术区域皮肤不易彻底灭菌(如会阴、阴囊部手术);③新近愈合的切口需再次切开手术,如腹部手术出现并发症需再次剖腹的切口(如脾切除术后大出血需再次切开剖腹探查止血等);④伤口6h内经清创初期缝合的切口。......感谢聆听 3。Ⅲ类切口为污染切口,包括:①切口直接暴露于感染区中或邻近感染区,如胃、十二肠溃疡穿孔手术、阑尾穿孔手术、结核性脓肿或窦道切除缝合的切口等;②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如唇裂、腭裂手术等;③某系腹内明显感染的手术,如胆囊积脓、肠绞窄坏死等手 术.......感谢聆听 在个别病例中,切口分类有困难时,一般可定为下一

类,即不能确定为Ⅰ类者可定为Ⅱ类;不能定为Ⅱ类者可定为Ⅲ类。 (二)切口等级 1。甲级以“甲"字表示,指愈合优良,无不良 反应的初期愈合。 2.乙级以“乙"字表示,指愈合欠佳,即切口愈合有缺点,但未化脓的愈合,如缝线感染(针孔脓点)、红肿、硬结(超过一般反应者)、血肿、积脓、皮肤坏死、脂肪液化、切口破裂等.为了统计缺点的性质,可在“乙”字后面加括号注明情况,如“乙(血肿) ".......感谢聆听 3. 丙级以“丙”字表示,切口化脓,并因切口化脓需将切口敞开或切开引流者。 (三)手术部位感染诊断标准 中华医院感染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我国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关于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标准如下: 1.表浅手术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 织或位于筋膜层以上的肌肉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d内。 ⑴临床诊断:符合上述界定,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 者: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疼或有脓性分泌物; ②临床医生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