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手术切口的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精品收藏)

最新手术切口的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精品收藏)
最新手术切口的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精品收藏)

标准

手术切口的分类及感染诊断

标准

(一)切口分类

1.Ⅰ类切口为无菌切口,指局部无感染、非外伤的、未进入空腔脏器(胃肠、胆道、呼吸道等)的切口,如甲状腺切除术、开颅术及闭合性骨折切开复位等.

2。Ⅱ类切口为可能感染切口,包括:①某些脏器手术的切口可能受到污染,如阑尾、胃、肾、肺、子宫切除术等;②手术区域皮肤不易彻底灭菌(如会阴、阴囊部手术);③新近愈合的切口需再次切开手术,如腹部手术出现并发症需再次剖腹的切口(如脾切除术后大出血需再次切开剖腹探查止血等);④伤口6h内经清创初期缝合的

切口。

3. Ⅲ类切口为污染切口,包括:①切口直接暴露于感染区中或邻近感染区,如胃、十二肠溃疡穿孔手术、阑尾穿孔手术、结核性脓肿或窦道切除缝合的切口等;②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如唇裂、

标准

腭裂手术等;③某系腹内明显感染的手术,如胆囊积脓、肠绞窄坏死等手术。

在个别病例中,切口分类有困难时,一般可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类者可定为Ⅱ类;不能定为Ⅱ类者可定为Ⅲ类。

(二)切口等级

1.甲级以“甲"字表示,指愈合优良,无

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乙级以“乙”字表示,指愈合欠佳,即切口愈合有缺点,但未化脓的愈合,如缝线感染(针孔脓点)、红肿、硬结(超过一般反应者)、血肿、积脓、皮肤坏死、脂肪液化、切口破裂等。为了统计缺点的性质,可在“乙"字后面加括号注明情况,如“乙(血肿)”。

3。丙级以“丙”字表示,切口化脓,并因切口化脓需将切口敞开或切开引流者.

(三)手术部位感染诊断标准

中华医院感染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我国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关于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标准如下:

1.表浅手术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

标准

皮下组织或位于筋膜层以上的肌肉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d内。

⑴临床诊断:符合上述界定,并具有下列情况之

一者: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疼或有脓性分泌物;②临床医生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⑵病理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说明:①切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概念上的混乱,不能用“创口感染”一词;②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③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者也不属于切口感染。

2.深部切口感染植入物体后30d内、有植入物

(如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一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且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⑴临床诊断:符合上述界定,并具有下列情况

之一者:①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②切口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体温高于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③再次手术

标准

探查,经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有深部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迹象;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

⑵病理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

阳性.

3。器官(或腔隙)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d内、有植入物手术后一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但涉及手术切口以外的任何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如阑尾手术后的隔下脓肿。

⑴临床诊断:符合上述界定,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引流或穿刺发现脓液;②再次手术探查,经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有感染的迹象;③临床医生诊断的器官(或

腔隙)感染。

⑵病理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

阳性。说明:①临床或(和)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为阳性,亦可以诊断;②手术切口浅部或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告深部感染;③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需再次手术者,应视为深部感染。

手术切口分类与伤口愈合分级

手术切口分类与伤口愈合分级 一:切口分类 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污染的可能性而划分切口的类别。一般分为三类: 1、无菌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空腔脏器(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腔部位);手术后没有引流的伤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开颅术、闭合性骨折切开复位术等。 2、可能污染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⑴某些空腔脏器手术的切口可能受到污染,但是在良好控制条件下,没有发生异常污染的切口,如阑尾、胃、子宫等部位的手术。 ⑵手术区域的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阴囊、会阴部的手术)。⑶新近愈合的切口需要再次切开的手术,如腹部手术出现并发症,需要再次切开探查的切口(如脾切除术后大出血需要再次开腹探查止血等)。⑷伤口在六小时内已经进行清创缝合的切口,如比较整齐的刀伤。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包括⑴切口直接暴露于感染区域或者邻近感染区,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手术、阑尾穿孔的手术、结核性脓肿或窦道

切除缝合的切口。⑵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如唇裂、腭裂手术。⑶某些腹腔内明显感染的手术,如胆囊积脓、肠绞窄坏死等手术。 三:切口愈合分级 愈合分级是判定伤口愈合情况的标准。分为三级:1、甲级愈合:用“甲”字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 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乙级愈合:用“乙: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 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节、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为了统计缺点的性质,可在“乙”字后面加括号注明具体情况,如“乙(血肿)”3、丙级愈合:用“丙”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要 作切口切开引流。 四:切口等级/愈合类别:如下表:

2020年外科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分级(课件)

2020年外科手术切口分类与愈 合分级(课件) 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分级根据创伤和各种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 手术切口分为三类:Ⅰ类为无菌切口,Ⅱ类为可能污染切口,Ⅲ类为污染切口。愈合等级分为三级:甲级为愈合优良,乙级为愈合欠佳,丙级为切口化脓。 对于个别分类确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者以“Ⅱ”计,不能确定为“Ⅱ”者以“Ⅲ”计,以此类推。 一、分类标准: 1、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即缝合的是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如胃大部切除术、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等。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感谢聆听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感染物的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如化脓性阑尾炎手

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等。?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可能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感谢聆听 二、愈合的分级有三级 1、甲级愈合,用“甲”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乙级愈合,用“乙"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 3、丙级愈合,用“丙”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 三、临床中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易将Ⅱ类(可能污染)切口混淆为Ⅰ类(清洁)切口的手术:剖 宫产、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骨科开放骨折、 断指再植术、泌尿外科输尿管切开术、膀胱肿瘤切除、睾丸鞘膜切除、 膀胱造口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肾切除、包皮环切术、阴茎手 术、胃癌根治术、总胆管切开取石、肺切除术、阑尾切除、胆囊切除 术。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 应分为Ⅱ类.

手术切口的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

手术切口的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 一:切口分类 1 Ⅰ类切口为无菌切口,指局部感染、非外伤性的、未进入空腔脏器(胃肠、胆道、呼吸道等)的切口,如甲状腺切除术、开颅术及闭合性骨折切开复位术等。 2 Ⅱ类切口为可能污染切口,包括:⑴某些脏器手术的切口可能受到污染,如阑尾、胃、肾、肺、子宫切除术等;⑵手术区域皮肤不易彻底灭菌(如阴囊、会阴部手术);⑶新近愈合的切口需要再次切开手术,如腹部手术出现并发症再次剖腹的切口(如脾切除术后大出血需再次腹探查止血等);⑷伤口6小时内经清创初期缝合的切口。 3 Ⅲ类切口为污染切口,包括:⑴切口直接暴露于感染区中或邻近感染区,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手术、阑尾穿孔手术、结核性脓肿或窦道切除缝合的切口等;⑵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如唇裂、腭裂手术等;⑶某些腹内明显感染的手术,如胆囊积脓、肠绞窄坏死等手术。 在个别病例中,切口分类有困难时,一般可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类者可定为Ⅱ类;不能定为Ⅱ类者可定为Ⅲ类。 二切口愈合等级 1 甲级以“甲”字表示,指愈合优良,无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 乙级以“乙”字表示,指愈合欠佳,即切口有缺点,但未化脓的愈合,旭缝线感染(针孔脓点)、红肿、硬结(超过一般反应者)、血肿、积脓、皮肤坏死、脂肪液化、切口破裂等。为了统计缺点的性质,可在“乙”字后面加括号注明具体情况,如“乙(血肿)”. 3 丙级以”丙“字表示,切口化脓,并因化脓需将切口敞开或切开引流者。 三手术部位感染诊断标准 中华医院发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我国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关于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标准如下:1表浅手术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或位于筋膜层上的肌肉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 ⑴临床诊断:符合上述界定,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②临床医生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⑵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①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概念上的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②切口缝合针眼处有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③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者也不属于切口感染。 2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是指无植入物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且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⑴临床诊断:符合上述界定,并且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除外);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体温于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③再次手术探查,经病理学或影学检查发现有深部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迹象;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 ⑵病源学诊断:在临床医生诊断的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3 器官(或腔隙)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但涉及手术切口以外的任何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如盖尾术后的膈下脓肿。 ⑴临床诊断:符合上述界定,并且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引流或穿刺发现脓液;②再次手术探查,经过病理学或影学检查发现及器官(或腔隙)有感染的迹象;③由临床医生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⑵病源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愈合分级及记录 【提问】请教师详细讲解切口分类及愈和的分类标准! 【回答】答复:关于外科手术切口分类、愈合分级及记录方法 ◆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 1、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既指的是缝合的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等。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感染物的切口,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等。 ◆愈合的分级: 1、甲级愈合,用“甲”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乙级愈合,用“乙”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 3、丙级愈合,用“丙”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 ◆记录方法: 如甲状腺大部切除术后愈合优良,则记以“Ⅰ--甲”,胃大部切除术后切口发生血肿,则记以“Ⅱ--乙”,余类推。 【追问】请显示原题内容及答案,我要收藏此题,谢谢! 【回答】答复:你好! A.切口分类及愈合记录为“I/甲” B.切口分类及愈合记录为“Ⅲ,丙” C.切口分类及愈合记录为“Ⅱ,甲” D.切口分类及愈合记录为“Ⅱ,乙” E.切口分类及愈合记录为“Ⅲ,甲” (问题)右胫腓骨开放骨折,清创内固定后切口愈合良好 答案选C 【追问】开放骨折不是属于污染伤口吗?为什么不选E呢? 【回答】答复:开放性骨折并非一定是污染伤口,虽然在自然环境下多数开放性骨折可能为污染伤口,但并不总是。 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病例诊断、标本送检及报告流程 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2001年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一、表浅手术切口感染 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 临床诊断:具有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2.2.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3.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4.说明: 5.1.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 6.2.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 7.3.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8.二、深部手术切口感染 9.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10.临床诊断: 11.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12.1.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 13.2.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 14.3.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证据。 15.4.临床医师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 16.病原学诊断: 17.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18.三、器官(或腔隙)感染 19.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20.临床诊断: 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引流或穿刺有脓液。 2.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 3.由临床医师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临床科室发现疑似切口感染病例 对照左侧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疑似切口感染、切口裂开 必须取2份标本 分泌物培养+分泌物涂片 培养结果分泌物涂片 进一步明确 培养阴性培养阳性脓细胞多脂肪球较多 脓细胞少分析是否与使用可单纯诊断切口抗菌药物或采样排除采样污染裂开、脂肪液化标本不正确有关 结合临床诊断 结合临床诊断确定发生手术 部位切口感染 填写医院感染报告卡 24小时内上报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说明: 1.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 2.切口的裂开、脂肪液化不属医院感染,但若为继发感染则需列入医院感染。 3.病人出现切口裂开、脂肪液化等情况进行分泌物涂片镜检局部分泌物涂片发现较多脓细胞者 为感染,较多脂肪球而脓细胞不多者为脂肪液化。 4.疑似切口感染病例,必须送切口分泌物进行培养,而且培养的同时必须进行分泌物的涂片检查。 5.开放病灶和脓肿标本采样: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病灶表面的污染杂菌,用无菌拭子先蘸取少许 6.生理盐水,然后用拭子深入溃疡基底部或边缘部,采集两份标本(一份培养一份革兰染色涂片) 7.置无菌容器中送检。

手术切口分类

手术切口分类:(1)清洁手术(I类切口):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颅脑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⑤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⑥经皮肤内窥镜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有感染高危因素。 (2)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膀胱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Ⅲ类切口):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条为规范本院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下称预防用药)的管理,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的切口分类标准,剖宫产手术属于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剖宫产手术为进宫腔手术,与阴道相通,易发生感染,故需预防用药。 第三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的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宫腔感染及术中可能涉及的其他器官的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全身感染。 第四条本细则适用于本院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相关人员。

手术切口分类以及愈合等级的界定标准

病案首页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的界定标准 2009-03-10 19:55 【关键词】病案首页;手术切口分类;切口愈合等级分类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是评价手术质量的客观指标,因此要按统一标准予以界定并填写。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临床医师对标准的理解和掌握存在一定的偏差,病案首页录入员在录入过程中把关不严,影响统计报表的准确性。本文就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界定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讨论如下: 1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手术 1.1 据《中国病案管理》“住院工作统计”一节的“手术统计”及其他数据的指标解释是:“手术是利用器械或手法,对组织和器官进行切开,切除缝合、整复等基本操作处置病伤,达到诊治病伤目的的医疗操作。” 1.2 根据卫生部、广东省卫生厅统计报表制度和《广东省医院统计工作手册》规定,手术切口分为三类:①Ⅰ类切口即无菌切口。如颅脑、视觉器官、四肢躯干及不切开空腔脏器的胸、腹部手术切口。②Ⅱ类切口即可能污染的切口。即手术切口部位有污染的可能。如手术中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连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器疗的手术切口。包括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等以及阴囊、会阴部等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③Ⅲ类切口即污染切口。即在临近感染区域组织及直接暴露于感染物的切口。如各个系统或部位的脓肿切开引流,化脓性腹膜炎等手术切口均属此类。 1.3 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者可以“Ⅱ”计,不能确定为“Ⅱ”者可以“Ⅲ”计。 切口愈合分为三级:甲级:愈合优良,即没有不良反应的初级愈合,用“甲”字表示。乙级:愈合欠佳,即愈合有缺点,但切口未化脓。为了反应愈合欠佳具体情况,可备注说明,如血肿、积液、皮肤坏死、切口破裂等用“乙”字表示。丙级:切口化脓,并因化脓需要敞开切口或切开引流者。用“丙”字表示。见表1。 表1 手术切口等级/愈合类别表(略) 2 手术切口分类界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2.1 把Ⅰ类无菌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例如:把单纯甲状腺切除,乳腺部分切除,内眼手术,单纯疝气修补术,非创伤性颅脑手术等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这些手术一般都做好充分术前准备,且从临床上看也符合无菌要求,应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2.2 把Ⅱ类可能污染切口计为Ⅰ类无菌切口。比如把胃次全切除术,阑尾单纯切除术,全宫切除术,输尿管切开取石等手术计为Ⅰ类无菌切口,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计为Ⅲ类可能污染切口。 2.3 Ⅲ类污染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如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合并穿孔手术,糖尿病足病(足坏疽)行足趾切除手术,十二指肠溃疡并穿孔手术等,这些手术不同于单纯的空腔脏器的手术,其切口直接暴露在感染物中或邻近感染区,故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显然不对。 3 切口愈合等级界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3.1 把乙级愈合计为甲级愈合。如胃部分切除术,切口发生血肿,说明有感染症状,应计为乙级愈合。 3.2 把丙级愈合计为乙级愈合,例如:某病人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术后d5换药见切口有少许脓性液溢出,是典型的化脓感染切口,应计为丙级愈合切口。 4 手术切口统计范围界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第一部分医院感染基本知识 1、什么是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入院48小时后)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院内感染。 2、根据引起医院感染病原体来源的不同,医院感染分哪两类? (1)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 (2)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 3、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新诊疗技术的开展、各种侵袭性操作、住院时间长、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慢性基础疾病如肿瘤、糖尿病等。 4、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有哪些? (1)机体免疫机能严重受损者。 (2)婴幼儿及老年人。 (3)接受放化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4)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者。 (5)接受各种侵袭性操作的患者。 (6)住院时间长者。 (7)手术时间长者。 (8)营养不良者。 5、哪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

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6、哪些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7、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应如何诊断? (1)病人施行人工机械通气(MIV)治疗后可解除MIV48小时内发生的肺部感染,患者出现粘痰,肺部啰音,并伴发热,或白细胞总数和(或)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或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2)病人有原有的肺部感染基础上施行MIV治疗48小时以上,

手术切口类型

手术切口分类Ⅰ、Ⅱ、Ⅲ、Ⅳ类切口分类的标准。 类别标准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 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 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 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 孔的手术 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 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一、分类标准 1、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 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2、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3、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4、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5、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手术,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确定为一类的定为二类,以此类推 6、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二、虽然做了规定但临床中有一定偏差,通常易发生分类错误有以下几种情况: 1、易将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混淆为Ⅰ类(清洁)切口的手术:剖宫产、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骨科开放骨折、断指再植术、泌尿外科输尿管切开术、膀胱肿瘤切除、睾丸鞘膜切除、膀胱造口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肾切除、包皮环切术、阴茎手术、胃癌根治术、总胆管切开取石、肺切除术、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术。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分为Ⅱ类。 另外,凡耳鼻喉、咽、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阴囊、会阴部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也是Ⅱ类。 二期缝合、切开再止血的切口以及6h内清创缝合的切口也是Ⅱ类。 2、易将Ⅰ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单纯甲状腺手术、乳腺部分切除术、内限手术(白内障)、单纯骨折切开复位术、疝修补、非创伤性路脑手术、未切开肠腔的肠粘连松解术、妇科剖腹探查术、卵巢手术、盆腔淋巴清扫术、圆韧带悬吊术。这类手术能做好无菌准备。可以做到无菌,应为Ⅰ类。 3、易将Ⅲ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化脓性阑尾炎、窦道切除、肛瘘、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如扁桃体、唇、腭裂手术也属于Ⅲ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空间腾讯微博腾讯朋友微信手术切口分类标准手术名称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 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 道以及 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 条件者单纯甲状腺手术、乳腺部分切除术、内限手术(白内障)、单纯骨折切开复位术、疝修补、非创伤性路脑手术、未切开肠腔的肠粘连松解术、妇科剖腹探查术、卵巢手术、盆腔

手术及切口分类与伤口愈合分级

手术及切口分类与伤口愈合分级 一、手术分类 根据手术性质、轻重缓急、范围大小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类。 1.择期手术:选择对病人病情合适的时期进行的手术。实行手术的迟早,不会影响治疗效果,可以有较充分的准备时间。例如无并发症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的胃大部切除术,可复性疝的疝修补术等。 2.限期手术:如各种恶性肿瘤的根治术,准备时间有一定的限度,应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好充分的准备。 3.急症手术:需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进行的手术。例如溃疡病穿孔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脾破裂引起腹腔内出血等,应根据病情分清轻重缓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重点地进行必要的准备,。至于极少数如呼吸窒息等十分急迫的情况,就必须争分抢秒地进行紧急手术,以抢救病人的生命。 二.切口分类 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而划分切口类别。一般分为三类:①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手术后亦无引流的伤口。及指的是缝合的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②可能污染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

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等。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的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于此类。

③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于感染物的切口,如阑尾穿孔后阑尾切除手术、肠梗阻坏死肠切除手术的切口,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等。 三.伤口愈合分级 伤口愈合分级是判定伤口愈合情况的标准。分三级:①甲级愈合,用“甲”字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②乙级愈合,用“乙”字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③丙级愈合,用“丙”字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要作切开引流。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2017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第一部分医院感染基本知识 1、什么就是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就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入院48小时后)获得得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得感染与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得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得感染也属院内感染。 2、根据引起医院感染病原体来源得不同,医院感染分哪两类? (1)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 (2)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 3、医院感染得危险因素有哪些? 新诊疗技术得开展、各种侵袭性操作、住院时间长、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慢性基础疾病如肿瘤、糖尿病等。 4、医院感染得易感人群有哪些? (1)机体免疫机能严重受损者。 (2)婴幼儿及老年人。 (3)接受放化疗与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4)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者。 (5)接受各种侵袭性操作得患者。 (6)住院时间长者。 (7)手术时间长者。 (8)营养不良者。 5、哪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得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得感染为医院

感染;有明确潜伏期得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得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得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得病原体(排除污染与原来得混合感染)得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与产后获得得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得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得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得感染。 6、哪些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得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得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得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7、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应如何诊断? (1)病人施行人工机械通气(MIV)治疗后可解除MIV48小时内发生得肺部感染,患者出现粘痰,肺部啰音,并伴发热,或白细胞总数与(或)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或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2)病人有原有得肺部感染基础上施行MIV治疗48小时以上,肺部

妇产科手术切口分类指引.

妇产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指引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是否正确,直接影响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手术感染率、院内感染率等医疗指标的准确统计。现对此项工作给予指引。一、据《中国病案管理》“住院工作统计”一节的“手术统计”及其他数据的指标解释是:“手术是利用器械或手法,对组织和器官进行切开,切除缝合、整复等基本操作处置病伤,达到诊治病伤目的医疗操作。” 二、根据卫生部、广东省卫生厅统计报表制度和《广东省医院统计工作手册》规定,手术切口分为三类:①Ⅰ类切口即无菌切口。如颅脑、视觉器官、四肢躯干及不切开空腔脏器的胸、腹部手术切口。②Ⅱ类切口即可能污染的切口。即手术切口部位有污染的可能。如手术中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连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器疗的手术切口。包括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等以及阴囊、会阴部等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③Ⅲ类切口即污染切口。即在临近感染区域组织及直接暴露于感染物的切口。如各个系统或部位的脓肿切开引流,化脓性腹膜炎等手术切口均属此类。 三、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者可以“Ⅱ”计,不能确定为“Ⅱ”者可以“Ⅲ”计。 四、切口愈合分为三级:甲级:愈合优良,即没有不良反应的初级愈合,用“甲”字表示。乙级:愈合欠佳,即愈合有缺点,但切口未化脓。为了反应愈合欠佳具体情况,可备注说明,如血肿、积液、皮肤坏死、切口破裂等用“乙”字表示。丙级:切口化脓,并因化脓需要敞开切口或切开引流者。用“丙”字表示。 五、注意:不属统计范围内的手术切口不在统计范围内。

切口愈合统计只限于初期完全缝合的切口。部分缝合切口、片状植皮的创面以及引流超过48小时以上的切口,都不在统计范围内。 妇产科常见手术切口等级/愈合类别表 一、一类切口

(完整版)手术切口分类

手术切口分类: (1)清洁手术(I类切口):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颅脑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⑤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⑥经皮肤内窥镜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有感染高危因素。 (2)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膀胱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Ⅲ类切口):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条为规范本院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下称预防用药)的管理,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的切口分类标准,剖宫产手术属于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剖宫产手术为进宫腔手术,与阴道相通,易发生感染,故需预防用药。 第三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的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宫腔感染及术中可能涉及的其他器官的感染,但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的界定标准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的界定标准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是评价手术质量的客观指标,因此必须按统一标准予以界定并填写。但在实际工作中临床医师对标准的理解和掌握尚存在一定的偏差,在病案首页录入过 程中把握不准确,影响统计报表的准确性。现就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界定中常见的问 题及对策分述如下: 1 手术的概念 1.1 据《中国病案管理》“住院工作统计”一节的“手术统计”及其他数据的指标解释是:“手 术是利用器械或手法,对组织和器官进行切开,切除缝合、整复等基本操作处置病伤,达 到诊治病伤目的的医疗操作。” 1.2 根据卫生部有关规定,手术切口分为三类: ①Ⅰ类切口即无菌切口,经充分准备后,符合无菌要求的切口。如甲状腺切除术、开 颅手术、视觉器官、单纯骨折切开复位、四肢躯干及不切开空腔脏器的胸、腹部手术切口。 ②Ⅱ类切口即可能污染的切口。即手术切口部位有污染的可能。如手术中必须切开或 离断与体表相通连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器官的手术切口。包括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 阴道、子宫以及阴囊 、会阴部等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新近愈合的切口须再次切开手术,例如腹部手术后 出现并发症须再次剖腹的切口如脾切除术后大出血须再次切开探查止血;伤口6h内经清 创初期缝合的切口。 ③Ⅲ类切口即污染切口。即在临近感染区域组织及直接暴露于感染区域的切口。例如 某些腹内明显感染的手术如胃十二指肠穿孔手术、阑尾穿孔手术、化脓性腹膜炎、胆囊积脓、肠绞窄坏死手术、结核性脓肿或窦道切出缝合的切口;与口腔相通的连的手术如唇裂、腭裂手术等以及各个系统或部位的脓肿切开引流等手术切口均属此类。 1.3 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者可以“Ⅱ”计,不 能确定为“Ⅱ”者可以“Ⅲ”计。 切口愈合分为三级: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分级

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分级 根据创伤和各种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 手术切口分为三类:Ⅰ类为无菌切口,Ⅱ类为可能污染切口,Ⅲ类为污染切口。愈合等级分为三级:甲级为愈合优良,乙级为愈合欠佳,丙级为切口化脓。 对于个别分类确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者以“Ⅱ”计,不能确定为“Ⅱ”者以“Ⅲ”计,以此类推。 一、分类标准: 1、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即缝合的是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如胃大部切除术、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等。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感染物的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等。 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可能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二、愈合的分级有三级 1、甲级愈合,用“甲”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 愈合。 2、乙级愈合,用“乙”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 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 3、丙级愈合,用“丙”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 三、临床中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易将Ⅱ类(可能污染)切口混淆为Ⅰ类(清洁)切口的手术:剖宫产、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骨科开放骨折、断指再植术、泌尿外科输尿管切开术、膀胱肿瘤切除、睾丸鞘膜切除、膀胱造口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肾切除、包皮环切术、阴茎手术、胃癌根治术、总胆管切开取石、肺切除术、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术。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分为Ⅱ类。 另外,凡耳鼻喉、咽、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阴囊、会阴部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也是Ⅱ类。 二期缝合、切开再止血的切口以及6h内清创缝合的切口也是Ⅱ类。 2、易将Ⅰ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单纯甲状腺手术、乳腺部分切除术、内限手术(白内障)、单纯骨折切开复位术、疝修补、非创伤性路脑手术、未切开肠腔的肠粘连松解术、妇科剖腹探查术、卵巢手术、盆腔淋巴清扫术、圆韧带悬吊术。这类手术能做好无菌准备。可以做到无菌,应为Ⅰ类。 3、易将Ⅲ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化脓性阑尾炎、窦道切除、肛瘘、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如扁桃体、唇、腭裂手术也属于Ⅲ类。 北京京门医院医务科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 Ⅰ类切口(清洁切口) 术前切口处无污染、无炎性病灶,即术中未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以及未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的手术切口,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切口(沾染或污染的清洁切口) 指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但无炎性病灶及感染的手术切口。 Ⅲ类切口(污染切口)包括 ①开放性、新鲜的各种损伤切口; ②陈旧性有坏死组织和临床存在感染的伤口; ③术中无菌状态遭受严重破坏,如开放性心脏按摩或胃肠手术其内容物溢出至伤口。 切口分类/ 愈合级别简表 切口分类切口分类/愈合级别切口分类/愈合意 义 Ⅰ类切口Ⅰ/甲无菌切口/ 切口愈合良好 Ⅰ/乙无菌切口/ 切口愈合欠佳 Ⅰ/丙无菌切口/ 切口愈合化脓 Ⅱ类切口Ⅱ/甲沾染切口/ 切口愈合良好 Ⅱ/乙沾染切口/ 切口愈合欠佳 Ⅱ/丙沾染切口/ 切口化脓Ⅲ类切口Ⅲ/甲感染切口/ 切口愈合良好 Ⅲ/乙感染切口/ 切口愈合

欠佳 Ⅲ/丙感染切口/ 切口化脓 正确掌握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原则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是评价手术质量的客观指标,因此要按统一标准予以鉴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医师对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标准掌握不好,影响了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手术感染率、院内感染率等医疗指标的准确统计。现参考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讨论。 一、手术切口分类界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 把Ⅰ类无菌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例如:把单纯甲状腺切除,乳腺部分切除,内眼手术,单纯疝气修补术,非创伤性颅脑手术等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这些手术一般都做好充分术前准备,且从临床上看也符合无菌要求,应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2 把Ⅱ类可能污染切口计为Ⅰ类无菌切口。比如把胃次全切除术,阑尾单纯切除术,全宫切除术,输尿管切开取石等手术计为Ⅰ类无菌切口,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另外,皮肤灭菌不易彻底的如开放性外伤手术、外阴手术以及泌尿系统手术均不属无菌切口,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如睾丸鞘膜翻转术,会阴侧切术等。 3 Ⅲ类污染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如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合并穿孔手术,糖尿病足病(足坏疽)行足趾切除手术,十二指肠溃疡并穿孔手术等,这些手术不同于单纯的空腔脏器的手术,其切口直接暴露在感染物中或邻近感染区,故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显然不

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

. 整理版本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病例诊断、标本送检及报告流程 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2001年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一、表浅手术切口感染 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 临床诊断:具有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2.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 1.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 2.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 3.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 二、深部手术切口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临床诊断: 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 1.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 2.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 3.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证据。 4.临床医师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三、器官(或腔隙)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临床诊断: 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 引流或穿刺有脓液。 2.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 3.由临床医师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临床科室发现疑似切口感染病例 对照左侧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疑似切口感染、切口裂开 必须取2份标本 分泌物培养+分泌物涂片 培养结果 分泌物涂片 进一步明确 培养阴性 培养阳性 脓细胞多 脂肪球较多 脓细胞少 分析是否与使用 可单纯诊断切口 抗菌药物或采样 排除采样污染 裂开、脂肪液化 标本不正确有关 结合临床诊断 结合临床诊断 确定发生手术 部位切口感染 填写医院感染报告卡 24小时内上报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说明: 1.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 2.切口的裂开、脂肪液化不属医院感染,但若为继发感染则需列入医院感染。 3.病人出现切口裂开、脂肪液化等情况进行分泌物涂片镜检局部分泌物涂片发现较多脓细胞者 为感染,较多脂肪球而脓细胞不多者为脂肪液化。 4.疑似切口感染病例,必须送切口分泌物进行培养,而且培养的同时必须进行分泌物的涂片检查。 5.开放病灶和脓肿标本采样: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病灶表面的污染杂菌,用无菌拭子先蘸取少许 6.生理盐水,然后用拭子深入溃疡基底部或边缘部,采集两份标本(一份培养一份革兰染色涂片) 7.置无菌容器中送检。

手术伤口愈合过程

手术伤口愈合过程 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如果是做手术的话都会留下伤口,需要慢慢的愈合,而伤口的愈合其实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只有经过了这些过程伤口才可能会彻底的愈合好,如果是在每一个阶段没有照顾好的话很容易就会导致伤口发炎,是的伤口没有办法愈合而给患者增加无谓的痛苦。具体手术伤口愈合过程如下: ★急性炎症期 伤口的早期变化伤口局部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血管断裂出血,数小时内便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充血、浆液渗出及白细胞游击,故局部红肿。白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3天后转为以巨噬细胞为主。伤口中的血液和渗出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很快凝固形成凝块,有的凝块表面干燥形成痂皮,凝块及痂皮起着保护伤口的作用。 ★细胞增生期

伤口收缩 2~3天后伤口边缘的整层皮肤及皮下组织向中心移动,于是伤口迅速缩小,直到14天左右停止。伤口收缩的意义在于缩小创面。实验证明,伤口甚至可缩小80%,不过在各种具体情况下伤口缩小的程度因动物种类、伤口部位、伤口大小及形状而不同。伤口收缩是伤口边缘新生的肌纤维母细胞的牵拉作用引起的,而与胶原无关。因为伤口收缩的时间正好是肌纤维母细胞增生的时间。5-HT、血管紧张素及去甲肾上腺素能促进伤口收缩,糖皮质激素及平滑肌拮抗药则能抑制伤口收缩。抑制胶原形成则对伤口收缩没有影响,植皮可使伤口收缩停止。 对于手术伤口愈合过程在经过了上述的过程之后就是疤痕的形成了,疤痕形成之后整个伤口基本上就算是愈合了,在这些过程当中最需要患者注意的就是急性炎症期,这个阶段如果是照顾不好的话后果比较严重,所以希望各位患者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注意按时换药,及时的清洗伤口,这样才可以保证伤口更快的愈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