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沈从文的边城

试论沈从文的边城
试论沈从文的边城

试论沈从文的《边城》

摘要

长期以来,人们对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的解读都倾向于“人性美”的一面,认为《边城》是一幅描绘人性美的风俗画,一首讴歌人性镁的赞美诗。本文将同样对沈先生的《边城》进行论述,但论述的重点主要是换个角度去解读《边城》,探寻其“人性美”光环下的真正内蕴。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内蕴

正文:

《边城》自问世以来,就被称为是“歌颂人性的至美”、“表现人性美中的力作”,是“人性美的赞美诗”。阅读《边城》,可以确实的感受到,书中的人生形式是那么诗意盎然,田园牧歌的情调令人心驰神往,淳朴自然是优美人性的表现,主人公翠翠的冰清玉洁,晶莹剔透也着实令我们感慨万千,可以说翠翠美好的灵魂是人性美的盖世范本。沈从文先生自己也曾说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然而,《边城》真的纯粹是一首人性美的颂歌吗?《边城》中的人性真的是优美而健全的吗?我觉得执有这种看法的人,仅仅看到了作品中美丽的光环。事实上,当我们对作品的思想内蕴作进一步的探究,就会发现在人性美光环的笼罩下,却有着人物非正常死亡、离家出走、爱情破灭等一系列极度不协调的事件。沈先生曾经争对读者自己这部作品的评价时这样说过:“我作品能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卖椟还珠。你们能够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够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显然,沈先生认为自己的作品并没有被大多数读者所完全理解。的确,很多读者对《边城》的解读只停留于文字优美,故事动人这一层面上,缺乏对其内在意蕴的探究。

那么沈先生为何要将不完美写进优美的《边城》?又为何故意将《边城》中美好爱情设置成悲剧,让整部作品总是笼罩于一片淡淡的忧郁之中呢?作品的背后为何有作者隐伏的悲痛呢?

沈先生是京派主要代表作家之一,作为京派作家的他在写作观念上注重表现对淳朴、原始人性、人情的赞美。沈先生之所以重视讴歌淳朴、原始、美好的人性,重要的根源就是他对近代中国特别是都市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人性异化现象的憎恶与不满。他看到大都市生活的丑恶和腐败的一面,看到资本主义金钱势力对一切的腐蚀和扭曲,因而更加怀恋和向往较多保留着古朴民风的内地农村,尤其是湘西一带留存着不少原始风俗习性的农村。

当年,青年的沈先生因为不满当时现实湘西社会黑暗、罪恶的统治,忍受不了家庭既定的生活道路,所以他怀着对新的人生和新的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从荒僻、闭塞、落后、黑暗的湘西来到大都市的北京。然而,欢迎他的并不是一个明媚和谐的世界,而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集团共同统治的黑暗天地。都市的一切更令沈先生感到深恶痛绝,他开始转而怀念起湘西那还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污染的人性美、人情美和未被完全摧毁的淳朴民风。沈先生的社会理想是希望用古老的湘西文化给这个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一种蓬勃的原始生命力。但是,当他回到湘西却又痛苦地发现湘西社会的隐患和烂疮:湘西文化已不像过去那样纯净,它正在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人们内心深处已产生了唯实唯利的价值观;统治者残害无辜,人民活得糊涂而悲惨;湘西人民与自然妥协,结果终将不适应潮流,被赶出历史舞台。回到家乡的所见令沈先生十分心痛与失望。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沈先生的大部分作品在渲染湘西人民朴素敦厚的风情人情的同时,在其中又或明或暗地挑剔湘西社会的隐患和烂

疮。好在五四运动的精神给沈先生巨大的思想鼓舞,使他愈来愈相信要脱离目前的苦难,唯有重造有型的社会和无形的观念。因此,重造国家、重造民族品德成了他文学创作最热切、最坚定的追求,接着发生的大国难更加加深了他以创作经典去改造国家、重造民族品德的信念。

不可否认,《边城》以大量的篇幅对湘西人性美进行了热情的描绘和歌颂。从而体现作者“理想的人生形式”,对生命自由的追求,但这毕竟是其美好的意愿,不能代表作品的全部内涵。事实上,《边城》的结尾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变奏,一个特定的结局,却也是现实意义上的悲剧。这个悲剧显示人在生命瞬间的不确定性。但这并不是作品的最终指归。作品的主干及结局旨在通过这种不“确定性”。揭露人性的阴暗面—深藏于民族心灵中的瘤疾。正是这种瘤疾,在关键时候兴风作浪,最终成为主宰人物命运的因素。沈先生明了故事的全部原因,但他对“人性向善发展”的追求,又使其不忍心过于痛揭人性的阴暗面,不忍心将主人公的命运推向悲剧的结局,他渴望笔下的人物都会有一个合理的人生安排,因此,他不惜花费大量笔墨来表现人性美人情美的一面。然而,即使他使人物越过了现实的障碍,漠视封建宗法和金钱势力而追求自由爱情,却无法拭去传统天命思想投射在淳朴人性中的阴影。正是由于这阴影,才造成了优美人性的不健全,演出了一场不知归期的悲剧。

一、人物缺乏主体意识

让我们走进《边城》,去认真地考察《边城》中人物的行动,

就可以发现他们作为人的主体意识的明显缺乏,缺乏现代人所具有的那种主动追求,积极沟通的性格。

翠翠是个带着童稚气的纯情少女,她常常“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没有人能体会一个少女的感情,她也从不主动地向他人倾诉,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而翠翠在感情的表达上也是羞涩的、含蓄的,在爱情的追求上更是不勇敢、非主动的,从整部小说来看,翠翠似乎一直生活在一种梦幻中,对于爱情她始终消极等待甚至回避状态,因而现实离她更加遥远,尽管她和傩送两人一个有情,一个有意,但最终却有情人难成眷属。翠翠自始至终从没有采取能代表她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主体性的行动,相反,当机会来临的时候,她却把它放走了。翠催对待爱情的所有表现,很大程度上说明,翠翠是被动地而不是主动地,是不小心失足滑入爱河中而不是奋不顾身地跳入爱河中。由于她性格上的缺陷,决定了她没有能力抓住属于自己的爱情,是她自己亲手葬送了本该属于她的幸福。

或许我们不能这样苛求翠翠,她不过是一个才十六岁、情窦初开的怀春少女,但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何曾与人主动地交流过自己的情感,敞开过自己的心胸?

勤劳朴实、任劳任怨、乐善好施的老船夫,对于天保、傩送两兄弟的选择,他一直没有明确告诉过翠翠,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翠翠爱情的顺利进展。老人在抑郁而死之前仍在争取翠翠的

幸福做最后的努力,但他无能为力,却也从未向任何人求助和诉说。在他撒手人寰的瞬间明白让翠翠幸福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了,他只能带着无比的遗憾和对翠翠的依依不舍永远的离去了。

再看寄寓着沈先生理想的人物,勇敢、豪爽、英俊、热情、勤劳的傩送,他对爱情也缺乏主动追求的意识和精神。为了爱情和哥哥“决斗”,夜半上山在月光下为翠翠歌唱,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面对向竹林里跑去的翠翠和老船夫那“畏畏缩缩”“极不得体”的说明,明白自己“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的他,居然就只是感到“有一点愤愤不平,有一点气恼”,从未向翠翠和老船夫直接表明过自己的心意,致使“有边”的事情变得“无边”,他最终也负气离家出走,不知漂泊到何处………

在作者看来,不管是翠翠,老船夫还是傩送,他们都没有在自己所生活的社会环境里建立起积极交流互动的社会关系。事实上,只要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主体意识增强一些,在他们性格中多那么一点主动追求、积极进取的现代因子,相信翠翠的爱情悲剧就不会发生。

二、可怕的宿命思想

茶峒地区边民的生活环境也不总是美妙并富有诗意的,他们一直生活在闭塞的空间,缺乏坚实的生活依靠。小说一开始对茶峒这个小城的介绍就让读者感到浓郁的孤独感。这种浓郁的孤独感弥漫在整部小说之中,挥之不去,紧随而来的,自然就是寂寞。因此,在边民们流动的血液里充满了孤独和寂寞的因子,这些因

子必然会造成边城人民过于内倾的性格特质,而这种特质又会导致他们感到人生的渺小,进而产生认为天命难违的宿命思想。

面对自然灾害,他们只知道消极地顺应,无助地呆望,认为这是上天的安排,从不积极应对。比如,“河中涨了春水,……某一年水若来得特别猛一些,延河吊脚楼必有一处两处为大水冲去,大家皆在城上头呆望。受损失的也同样呆望着,对于所受的损失仿佛无话可说,与在自然的安排下眼见其他无可挽救的不幸来时相似。”边城人的宿命思想,由此可见一斑。

面对人事的不幸,他们也似乎只会默默地把悲伤深埋心底,强迫自己平静地接受不幸的事实,而把一切的根由都归因于“天意”。比如,翠翠的母亲“到未了丢开老的和小的,却陪那个当兵死了。这些事从老船夫说来谁也没罪过,只应天去负责。翠翠的祖父口中不怨天,心却不能完全同意这种不幸的安排。摊派到本身的一份,说来实在不公平!说是放下了,也正是不能放下的莫可奈何的一件事!”在老船夫眼里,女儿的殉情和自己中年丧女的不幸,全都是上天事先安排好的,是自己的宿命,是无法抗拒和逆转的。

边城人民淳朴美好的人性下深藏着严重的天命迷信思想,这种消极的宿命思想,致使他们把一切责任都推给了外在环境,他们认为祸患都渊源于冥冥之中的“天数”,是一种报应,是自己的命该如此。它不仅仅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还致使人们遇事消极对待。长此以往,人的个性更加内趋,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

各怀心思,因为误会、猜疑而导致隔膜,从而感到与他人交流的困难,惟独缺少对自己生命的真正体验和内省,往往导致了事情的发展愈加劣化。

可见一切的“不凑巧”和“不如意”,其实是由宿命思想这只无形的手拨动的。如果边城人没有这种可怕的宿命观,如果他们可以积极应对所有事情的发生,相信所有的悲剧都可能不会发生。

三、阶级分化和唯实唯利

说到《边城》,大家自然都会想到朴实憨厚的边城人民、仁厚淳朴的土性风情、青山绿水的江南美景……一幅美妙的画卷,一个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但当你走入边城深处,就会发现这儿并非真正的世外桃源,因为在边城人民中已有了贫富差距而导致的阶级分化,以及唯实唯利的思想观念。

首先,我们可以从船总顺顺和老船夫之间的关系,就能看出贫富差距导致的阶级分化和阶级的不平等。顺顺一出场,作者就赋予了他爽朗大方的秉性,但是,他在茶峒有着明显的优越地位和不同于普通人的高贵身份,每一次老船夫与顺顺碰面交谈或是宴请,都能明显感觉到面对船总的老船夫是多么的小心翼翼、卑躬屈膝和受宠若惊。

其次,我们可以看出导致翠翠婚姻道路崎岖坎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碾坊”对“渡船”的挤压。茶峒的人们没有谁不知

道“管理一个碾坊比管理一个渡船有趣味,一看也明白。但一个撑渡船的想有一座碾坊,那是不可能的妄想。凡碾坊照例是属于当地的小财主的。”边城人民对那座碾坊都是羡慕不已,这说明拥有财富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已十分重要,不再是所谓的“粪土”了。就连老船夫自己看到碾坊,也是“转着那双小眼睛,很羡慕的去欣赏一切,估计一切,把头点着……”并且以十分欣赏的口气向翠翠描述他所欣羡的碾坊,这固然是庄户人出身的“老船夫对于水碾子原来就极有兴味”的生动表现,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老船夫潜意识里对财富的羡慕和渴求,他的心中已然有了世俗功利的阴影。乡民之间朴素自然和谐的关系已被功利玷污了。

然而,场面上的头面人物,集中代表了边城人民重“义”轻“利”美好品格的船总顺顺对“碾坊”的巨大诱惑同样也难以抗拒。他是一位古道热肠的通达之人,但透过他对儿子婚姻的考量,我们可以发现一向“大方洒脱”的船总顺顺,面对团总以一座新碾坊作陪嫁的诱惑,也不能做到无动于衷、心如止水。顺顺对傩送与翠翠间的感情是清楚的,但他心里依然要让二老娶团总的女儿。龙舟竞赛时,团总的女儿被安排在顺顺家“当中窗口”最好的地方,而翠翠却没有受到同样的对待,这足以见出一座新碾坊在顺顺心中的分量,他的心自然早已倾向碾坊那一边了,直到傩送出走前,顺顺都没有改变过决定,可见,碾坊这巨大利益在他心目中的重要性。

显然,边城人民已并不具有重义轻利这方面的美好人性。尤

其在体现翠翠的爱情悲剧中,利在中间作梗,面对利和义的抉择,他们更倾向于利或者被利左右着,他们同样有着重利轻义的人性阴暗面。

从以上所述的三点我们可以看出,沈先生在《边城》中之所以要写进这些人性美之下隐伏的不完美与悲痛,正是他跳出来自己是湘西人的主观困扰,改以现在的理性眼光,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来审视、观照故乡与传统文化,透过边城人民身上的人性美,洞见了这种处于原始自在状态的人性所具有的消极等待、迷信、愚昧的缺陷和现代文明对传统文明的冲击而造成物欲日益泛滥、古老的美德与价值观渐趋失落的严酷现实。沈先生如此匠心也正是意在呼唤健康人性的复归,建构理想的人生形式,改造国民性,从而实现民族精神、国民品德的重塑。

四、形象塑造

沈从文先生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极为成功的。不论是天真善良、灵秀可人的翠翠,还是憨厚质朴的老船夫,或是慷慨豪爽的船总顺顺,以及正直豁达的天保傩送兄弟……无一不栩栩如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刻画的最为成功的便是翠翠。

翠翠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她在灵山秀水和淳朴民俗的呵护中长大。“在风日里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眼睛清明如水晶”。她是一个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她“为人天真活

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一般的眼睛;碧溪的竹篁、白塔又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质朴的民风民情净化了她的心灵。她秀外慧中,有着水晶般清澈透明的性情。从小与祖父相依为命的她有着对祖父很深切的爱与依恋,常伴着月光偎依在祖父的身边唱歌、吹曲,对爱和美有着朦胧的向外和憧憬。她沐浴着自然的雨露,和着自然的节奏生长。当她逐渐长大成熟遭遇爱情时,她也表现出一种完全顺乎自然的状态,翠翠就犹如山涧里流淌的一缕清泉,清澈透明,从未受到城市文明的污染,她是边城、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五、风景描写

沈先生的作品十分注重景物描写,他曾自信地说:“我平常最会想象好景致,且会描写好景致。”《边城》更是他这方面的代表。

《边城》一开篇便将读者引领到湘西的一片旖旎风光中。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喧嚣,和平安详,如世外之境。白塔下的老人、女孩和黄狗住在一条小溪边。这座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青山翠竹;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白塔,一脉清流相伴随……花自开来水自流,自然的生命季节循环不息。面对这一派风景有人这样说过:“走入边城就犹似飘入了绮丽玄妙的古诗之境。”的确,如此美妙的自然风景,本身便是诗意盎然;与世隔绝,更是增添了几分诗意的神秘。文中“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的空气

中,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些”,难道这不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境界吗?

沈先生在《边城》中如此极力描写湘西的自然风景,并非仅仅为景而写景,且具有其独特的作用:第一,借描写景美衬托人美。如“翠翠抱膝在月光下……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身边草从中虫声繁密如密雨”。第二,借描写景物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如“翠翠坐在溪边,望着为暮色所笼罩的一切,且望到那只渡船上一群过渡的人……就忽然想哭起来。”“月光极其柔和,溪上浮着一层薄薄的白雾……沉默了许多。”写出了黄昏时淡淡的凄凉,暮色中的孤寂,感伤及月色里的怀想和期待……不同景致衬托出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第三,借景物描写渲染气氛。在边城的高崖上、月光下、竹篁里、草从中隐藏着翠翠多少美好、纯真的少女之梦,印记了茶峒人多少刻骨铭心的记忆,演绎了湘西多少如梦似幻的故事……

六、民俗风情

沈先生一直地吟唱着湘西的真、善、美,努力展现着湘西那悠久、原始的古朴民俗。那么《边城》中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所具有的魅力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它是《边城》的另一个亮点。

这儿有不同于都市喧闹与繁华的另一番热闹与情调,引人遐思、令人神往。边城里有端午节妇女小孩额头上蘸着雄黄酒写着“王”字的打扮;有赛龙舟、水中夺鸭的游戏;还有元宵节玩灯舞狮和放爆竹烟花的活动等,无不显示着湘西边城乡情民俗的

特有美色,充满了古朴而又浪漫的情调。特别要提到的是,边城中的青年男女恋爱是很少有封建意识的,淳厚而又别具特色的求爱方式,让人谓叹。一种叫“走车路”,意思是当男子看中某个女子时,便让长辈托媒人去说媒,正式以聘礼相亲,虽也属于父母操办,但是子女可以自主选择,不必绝对服从。如顺顺家天保向翠翠求爱时的选择。另一种叫“走马路”,这是一种由青年男女用互唱情歌的方式自定终身,父母不会干涉。大多由男方主动开唱,待唱得女方动了心而纵情回唱之时,大地便又添了一对有情人。如傩送在夜晚唱情歌表达自己对翠翠的爱慕之情。翠翠的爷爷去世之后入葬的仪式,极有楚地巫鬼文化的深厚传统每每读到那些充满着虔诚、庄重的文字,心里便真觉得辛苦了一辈子的老船夫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那点悲哀,便在浓浓的宗教情绪里消失殆尽。边城中的妓女,是边城另具特色的风景线。她们“聚集在一些吊脚楼的人家,……白日里无事,就坐在门口小凳子上做鞋子,在鞋尖上用红绿丝线挑绣双凤,或为情人最绣花抱肚……到了晚间,却轮流的接待商人水手,切切实实尽一个妓女应尽的义务”。在都市文明这是遭人弃的事情,但在边城,由于民情的淳朴,不知不觉只是多了一份谋生的职业,如小草、绿叶点缀着古朴美丽的边城。

结语: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自问世以来,就一直为人们所关注,

关于这部作品的评论更是数不胜数,对它的看法也是褒贬不一,见仁见智。以上是我个人对《边城》的一点粗浅的看法。其实无论人们它的看法如何。多年来,《边城》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它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它伟大的生命力将永远延续,不朽的艺术魅力也必将永存!

参考文献:

[1]. 沈从文《边城》北岳文艺出版社[2]. 沈从文《从文自传》中国文联出版社[3]. 沈从文《长河.题记》北岳文艺出版社[4].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北岳文艺出版社[5]. 沈从文《边城.题记》北岳文艺出版社[6]. 朱栋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7]. 刘西渭《边城》与《八骏图》文学季刊

[8].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摘要】中篇小说《边城》创作于1934年,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作者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他生长在湘西沅水流域,苗、侗、土家族汇居的地方。其创作思想为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立场,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观察人生,以表现人性为主要内容,注重民族品德的重建,宣扬原始古朴的人生审美理想。他在《边城》中描写湘西男女爱情、邻里互爱等人际关系,来表现人性美,这种美是淳朴的、原生态的、至高无尚的、可尊可敬的美。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翠翠 一、这里的山水,孕育出了茶峒人的真诚、善良、淳朴的美。 茶峒——不属于外面繁杂的世间,这儿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坐看夕阳西下,云卷云舒,聆听风抚过竹林留下的眷恋之音、鸟儿飞越河面时的倾慕之声。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边城偏于中国西部,环有武陵山、雪峰山与云贵高原,酉水等河也汇集于此。这里,没有人与人的利益争吵,没有情敌间的怒目相向,没有亲人、父子的反目成仇。有的只是人们的坦诚宽容,有的只是被世间遗忘的热情助人。

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勾画了大段大段极有诗意的风俗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随着故事的展开,《边城》描述了河街繁华祥和的码头市井,湘西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 二、《边城》表现出的人性美 (一)、翠翠的人性美 首先,翠翠,这个名字在读者眼里、心里也是美的。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简单称呼,它体现了爷爷对翠翠所寄予的理想。在这里,爷爷之所以给外孙女取名“翠翠”,除了希望她富有生命力,茁壮成长而外,更希望她出落得美丽动人。平时在渡船上,如果有人对她注意时,她用大大的眼睛怯怯地盯着陌生人,作出随时都可能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当明白了面前的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她长得如她的名字那样动人、可爱。 其次,翠翠美在行为切合她的个性。翠翠有着对爷爷的那一份深深的依恋之情,所以她不愿意离开爷爷,就连上一里路远的茶峒城看热闹,也要和爷爷一起去。她不愿意让小船来陪爷爷,她要和爷爷一同撑渡船,一同歇息,一同看热闹。她是那么地毫无心机,甚至于超出了一切利害关系之上,她拉着摆渡客衣角说:“不许走,不许走!”要别人收回钱去,引来一阵阵的欢笑。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喜欢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喜欢听新嫁娘的故事;喜欢把野花戴在头上。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垌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地攀引缆索,让船缓缓地过去。牛、羊,花娇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送队伍上山,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有时采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她喜欢听人唱歌,

沈从文边城语录

沈从文边城语录 导读:本文是关于沈从文边城语录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一个人记得事情太多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体会到太多事情也不幸。——沈从文《边城》 2、两人仍然划船过日子,一切依旧,惟对于生活,却仿佛什么地方有了个看不见的缺口,始终无法填补起来。——沈从文《边城》 3、翠翠在风日里张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沈从文《边城》 4、日子平平的过了一个月,一切人心上的病痛,似乎皆在那份长长的白日下医治好了。——沈从文《边城》 5、水是各处可流的,火是各处可烧的,月亮是各处可照的,爱情是各处可到的。——沈从文《边城》 6、有些人是可以用时间轻易抹去的,犹如尘土。——沈从文《边城》 7、黄昏时天气十分郁闷,溪面各处飞着红蜻蜓。天上已起了云,热风把两山竹篁吹得声音极大,看样子到晚上必落大雨。——沈从文《边城》 8、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沈从文《边城》 9、不用什么心事,心事在人生活中,也就留不住了。——沈从

文《边城》 10、雨后放晴的天气,日头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了点儿力量。——沈从文《边城》 11、他向各个过渡本地人打听二老父子的生活,关切他们如同自己家中人一样。但也古怪,因此他却怕见到那个船总同二老了。一见他们他就不知说些什么,只是老脾气把两只手搓来搓去,从容处完全失去了。二老父子方面皆明白他的意思,但那个死去的人,却用一个凄凉的印象,镶嵌到父子心中,两人便对于老船夫的意思,俨然全不明白似的,一同把日子打发下去。——沈从文《边城》 12、一切都是那么静寂,所有人的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纯寂寞里过去。——沈从文《边城》 13、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沈从文《边城》 14、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各有走法,大老走的是车路,应当由大老爹爹作主,请了媒人来正正经经同我说。走的是马路,应当自己作主,站在渡口对溪高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沈从文《边城》 15、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沈从文《边城》

边城沈从文赏析

边城沈从文赏析 《》让我领略到了美丽湘西茶的湖光山色,沈从文笔下梦一般的景色,不禁让人心驰神往,柔美似水的翠翠,英俊豪爽的送以及那一群有着美好人性的人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景中寓情,情景交融,送与翠翠的爱情和美丽的湘西景色融为了一体,仿佛如一首富有诗意的田园牧歌。 《边城》中景物的描写带有古代描绘的色彩,沈从文利用视觉、听觉以及嗅觉把湘西的景色描绘的如生,仿佛浮现在你的面前。这种宁静、现实、安详的生活环境,必定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人间乐土。沈从文在《边城》中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复杂的情节设置上,也没有着重的进行人物刻画,完全的.把小说的重心放在了“环境”的构造上,在读小说时让人感到极像,文字与景色极具美感。翠翠与送的爱情贯穿于整部小说之中,但作者并没有写过多的他们的爱情过程,而是利用人物的语言,行动的描写,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和他们的内心世界,最终达到推动爱情故事发展的效果。在如诗如画的景色中,翠翠的爱情悲剧似乎被冲淡,读者读后只沉浸散文化笔调的文字中,往往会忽视本身故事的悲剧性。 翠翠在小说中是爱与美的象征,,她的美丽不仅表现在外貌上,更体现在他的性格上,翠翠单纯、自然、活泼善良,在不经意中你就会被她的纯真、真挚所打动。他对爱情的追求虽显于内敛,但他对爱情却极具坚贞和矜持,顺顺本以同意翠翠的婚事,让她搬到他家作为送的妇,但她恬淡、自守,一定要等送归来,弄送是否喜欢她,她才会答应。翠翠独自承担了爷爷的工作,不求人、不靠人我们可以看到翠翠身上的勇敢与坚强。 送和天保在小说中是力的表现,他们富有男子汉的气,他们对翠翠的爱情执着、顽强决不轻易的认输,就算是亲兄弟也一样,他们在谁娶翠翠的问题上并没有相互的谦让,也不记恨对方,而是采取了公平竞争的方式。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身上美好的人性。 老船夫在小说中显然就是善的化身,他慷慨大方,质朴憨厚,任劳任怨,他具有一般农民的所有优秀的品格,他不贪卖肉人的便宜,为了翠翠的婚事,不辞辛苦的奔走,他把所有的爱都倾注给了翠翠。最终因为翠翠婚事无望,郁闷忧愁而猝死离世。在老船夫与翠翠的相处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仁爱与此慈祥。 《边城》一部关于美与爱的小说,让我爱不释手,回味无穷。

论沈从文《边城》的民俗特点

论沈从文《边城》的民俗特点 白李东 [内容摘要]: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最突出的特色是其所表现出的浓郁的地方和民俗风情。作者怀着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和热爱,用他那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清丽流畅的文字,精心描绘出一幅千里沅水及各支流两岸灵秀的风光和边城人民独特世态人情的画轴。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质朴、憨厚人性美的赞美和追求。 [关键词]:民俗风情地方特色婚恋方式古朴浓郁淳厚质朴沈从文作为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的作品特别注重表现人性美。中篇小说《边城》就是他表现人性美的典范之作。作品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通过湘西儿女翠翠、天保和傩送之间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边城》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沈从文用他那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清丽流畅的文字,精心描绘出湘西的灵秀风光和边城独特的世态人情的画卷,特别是小说所表现出来的浓郁的民俗特色,大大地增加了小说的风采和艺术魅力。小说中,倾注了作家的整个身心,他不仅为“乡土文学”增添了风采,更为现代文学宝库注入了新的内容。 (一) 形成沈从文《边城》别具一格的民族化特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沈从文颇富传奇色彩的经历,使他对故乡—湘西有着深切的了解和浓烈的感情,使他进一步认识了湘西地区民俗特殊性。十四岁独立生活以后,他在沅水流域漂流闯荡,当过土著军队中的司书,警察所的办事员,出版社的校对……。正是由于这种颇富传奇色彩的经历,使他对下层社会及民众有着透彻的了解和认识,他以“乡巴佬”的执著,将湘西沅水的神韵融化在了他的血液中,形成了他特有的性格及爱憎方式和哀乐方式。也正是这种“乡巴佬”的纯情,才使他写出了像《边城》这样充满民俗味的作品来。其次,湘西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了她独特的民俗风情,为《边城》的产生提供了丰润的土壤。湘西,西南闭锁、边远的一隅,是“充满原始神秘的恐怖,交织着野蛮与优美的地方”。[1](P4)他既是历代统治者文治武功的结果,又是保留楚文化的区域。惶惑不安的苗蛮民族不惜以血的代价在这个封闭、落

浅析沈从文小说中的地域特色——以《边城》为例

浅析沈从文小说中的地域特色 ——以《边城》为例 摘要:《边城》像一颗明星,以它独特的地域特色为我们展示了湘西的民俗风情,宁静而安详的笔触倾泻着文字的唯美与单纯,它极具特色的诗一般的自然美景给人带来中国山水画一般的美感。在那里,充满了人性光辉的一面,自由、关爱、纯洁,令人神往。然而淳朴的爱情中人性色彩、宿命色彩又凝聚着悲剧性的情感特色,在似水的柔情中挟着悠悠的痛楚。 关键词:地域特色自然环境悲剧色彩

沈从文具有汉族、苗族、土家族的血统,再加上地形的因素,湘西汉文化的弱化影响,沈从文更多的是具有苗民的气质。独特的湘西文化沐浴了沈从文,也成就了《边城》,使得它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本文就从自然地理,人文风俗,情感特色这三方面来论述它的地域特色。 一、诗化的自然环境 《边城》的景是诗化的,处处都令人赏心悦目。曾经有人用这样的一句诗来描述湘西的优美景色“边城胜景令人醉,疑是身在画中游。”“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底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中”i幽碧的远山、清澈的溪水、溪边的白塔、翠绿的竹篁,轻描淡写的几笔,湘西的自然山水被描绘得逼真美丽,河水清莹澄澈,河底的景物清晰可见,鱼儿畅所欲游,快快乐乐,让人留恋忘返。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同时也如诗如画般的描绘了湘西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 沈从文对于自然景物不光有纯粹的描写,而且描写中也颇具高超的技巧,如文中二老为翠翠唱歌,歌声将翠翠从睡梦中托浮起来,上山崖摘虎耳草的那个夏日夜晚,“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浓情与美景交织,浪漫而有诗趣。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边城》中也还有表现人物心情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比如“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样的月下情景在文中几番出现,同是舒缓语气,轻柔文字,同是那样的静谧,幽深,充满温情与凄美。但也就在这样的诗意氛围中,人世间一切“真正的爱憎与哀乐”发生着,转瞬又消逝了,只留下一种莫可奈何无从说起的不安,如烟如雾,渐渐浮上人的心头。又如“雨后放晴的天气,日头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了点儿力量。溪边芦苇水杨柳,菜园中菜蔬,莫不繁荣滋

沈从文《边城》经典语录

沈从文《边城》经典语录 导读:本文是关于沈从文《边城》经典语录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人的寂寞,有时候很难用语言表达。——沈从文《边城》 2、细雨依然下个不止,溪面上一片烟。——沈从文《边城》 3、怕什么?一切要来的都得来,不必怕。——沈从文《边城》 4、大雨冲刷了一切,大雨也冲刷不了一切。——沈从文《边城》 5、一个聪明人是常常自己使自己不愉快的。——沈从文《边城》 6、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沈从文《边城》 7、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从文《边城》 8、有些人是可以用时间轻易抹去的,犹如尘土。——沈从文《边城》 9、等一城烟雨,只为你;渡一世情缘,只和你。——沈从文《边城》 10、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沈从文《边城》 11、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沈从文《边城》 12、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沈

从文《边城》 13、不用什么心事,心事在人生活中,也就留不住了。——沈从文《边城》 14、也许那个人永远不会回来,也许她明天就会回来。——沈从文《边城》 15、我要一个爷爷欢喜,你也欢喜的人来接收这只渡船。——沈从文《边城》 16、每一只船总要有一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一个巢。——沈从文《边城》 17、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总是与众不同。——沈从文《边城》 18、雨后放晴的天气,日头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了点儿力量。——沈从文《边城》 19、像我这样的女人,总是以一个难题的形式出现在感情里。——沈从文《边城》 20、洗净尘埃的田园中,爱是透明的,连惆怅也有了淡淡的暖人的情味。——沈从文《边城》 21、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沈从文《边城》 22、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沈从文《边城》 23、一切都是那么静寂,所有人的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

《边城》赏析

《边城》 摘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关键词:《边城》 《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沈从文先生在《边城》中通过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醇厚的世俗人情及对人物的刻画,描绘了一幅人性至情至善的民俗风情画,讴歌了一首人性至真至纯的赞美诗。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这样一个奇特的家庭:靠摆渡为生的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二人。读《边城》,像是在欣赏一副湘西风情画,宁静的水乡,美丽的姑娘,万态的世情,悲悯的芸芸众生,流动着时间的风,纠缠而凝固的情感。“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小孩,一只黄狗。小溪留下去,绕山蛆流,约三里便汇人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只一里路便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的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这景象清净、舒畅,令生活在自然环境被严重污染的现代人憧憬和神往。这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现代“桃花源”,与当时“争乱”的外世隔绝,从中不难看出沈从文先生对和谐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水是极有灵气的,它一路流来,总能带来一些故事。当水流过这个静谧、悠然的湘西小镇时,就带来了翠翠的故事,故事平淡得似乎让人觉得拖沓,只是这故事发生在茶峒的山光水色之中,周围景色既是那么恬淡自然,故事也似乎融入到这景色之中。当然,也只有沈从文先生这样一个从小就懂得拥抱水,热爱水的人,才会写出这样美的故事来,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翠翠呢,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人。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是全书的灵魂人物,她从小和青山绿水为伴,“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撑渡船的简单生活赋予了她一颗毫不世俗的心。翠翠是自然的,是绿色的,是原生态的,这样的美好无以伦比,与张爱玲笔下的“白玫瑰”、“红玫瑰”不同,张爱玲把女子分为两类,但是翠翠显然不属于这两类中的任何一类,她是自然的女儿,清新如雨后的小树,张开每一片叶子在风中摇摆,那样的自由自在,怡然自得。翠翠在青山绿水,阳光雨露的孕育下生长,她的气质无处不带有自然的灵气。她和老船夫不贪财、不嫌贫、不偷懒,乐于助人,在这两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勤劳、善良、淡泊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淳朴、善良的人性。但是,沈从文先生却偏偏给这样一个无邪的女孩一个悲惨的结局她无助,她不知所措,她只能等待,“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 也许明天就会回来。”作者在这看似美好中设置了这样的悲剧,从另一方面看来,也是一种遗憾的美。翠翠的遗憾丝毫没有损害她人性的完美,反而,正好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余地。生活往往就是这样,因为有遗憾才

沈从文《边城》浅析

乡土乌托邦的陨落与重塑 ——浅析沈从文《边城》 [摘要]沈从文的湘西系列乡土小说源于他对故乡的怀念和都市生活的压力,他提取出湘西净土去构建与现实人生遥遥相对的理想宫殿。故乡湘西收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使他的代表作《边城》在营造美好和谐的世界,展现的人性人情之美的同时,也展现了美好世界背后的不和谐因素。 [关键词]湘西故土乡土乌托邦人性美矛盾 引言 《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也是其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核心之作。关于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1] 一、都市与乡土的双重失意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始于二十岁左右。在这个时期他离开家乡来到北京,作为一个“安土重迁”的民族一分子,作为一个长期在这文化氛围中所养成的热爱故土、对家乡有着母亲般依恋的人来说,远离家乡无疑是一种痛苦,而这痛苦又往往会随着时间的迁延和知识的增多日益加重,同时引起儿时的许多美好、附着层层神奇光圈的回忆。而同时都市生活环境对彼时的他也形成了一种极其深刻的心理压力。他从遥远的湘西来到北京,是为了寻找“理想”。但是,理想中的北京却对他这个“乡下人”板起了无情的面孔。

大学他考不起,而无事可做的都市使他只能借住在同乡处。[2] 于是,这一切使早年的沈从文更加怀念儿时的湘西,以极其清新的格调和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他的家乡湘西沉水流域那块偏远山乡的风土人情,提取出与都市生活风尚截然不同的道德范畴,回忆着早年家乡的生活,并且把这种记忆当作自己心目中美的典范来尽力表现,希望把家乡的美事、美景、美人及其命运,尽数展现在读者面前。一来是对城市文明的一种对抗,二来也以此安慰自己的一颗漂泊异乡的心。 而1934年1月,由于母亲病重,沈从文放下只写了一章的《边城》,再一次踏上了阔别了十八年的故土,千里归乡路途的所见所闻,使沈从文倍感悲凉,心里像压了一块沉甸甸的巨石,一份浓重的乡土悲悯感浸透了全身:“一入长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几乎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的庸俗人生观……‘现代’两字己到了湘西,可是具体的东西不过是点缀都市文明的奢侈品大量输入。” [3]这全不是十多年来沈从文魂牵绕的湘西!回忆里的湘西故土是经过自己情感净化升华的净土,十多年来都市“文明”所造成的精神重压,使早年曾令沈从文苦痛过的故土也曾带有一丝甜蜜,沾染着一缕生机活泼的野趣,而这次返乡,一入沉水,眼前的景象立即将自己从想象中的田园乌托邦拉回到现实的家园。 由此,沈从文的理想都市与乡土乌托邦接连陨落。 二、重塑人性的神庙 双脚触碰到这片现实中的热土,沈从文感到刻骨铭心的痛楚,同时作为一个湘西忠诚的儿子,他也感到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这再来的春天……我明白我不应当翻阅历史”。[3]沈从文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不应该再去津津乐道儿时的故土,应该喊出这块土地长期受压抑的痛苦,为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寻找一块新的家园,让他们在“过去”与“当前”的对照中明白自己的处境,唤起正直朴素的人性美对未来发展的适应。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和早年表现“地域故土”的乡土小说一样,《边城》大肆渲染了显然是以湘西为原型的边地风物和习俗。在边城世界中,山水是优美的,灵动的。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

沈从文边城经典段落

沈从文边城经典段落 1、美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你感觉不到她的存在;美丽是平淡的,平淡的只剩下温馨的回忆;美丽是平静的,平静得只有你费尽心思才能激起她的涟漪。 2、你脸白心好的女人,在梦中也莫忘记带一把花,因为这世界,也有做梦的男子。无端梦在一处时你可以把花给他。 3、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4、翠翠在风日里张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5、水是各处可流的,火是各处可烧的,月亮是各处可照的,爱情是各处可到的。 6、两人仍然划船过日子,一切依旧,惟对于生活,却仿佛什么地方有了个看不见的缺口,始终无法填补起来。 7、白日里无事,就坐在门口做鞋子,在鞋尖上用红绿丝线挑绣双凤,或为情人水手挑绣花抱兜,一面看过往行人,消磨长日。或靠在临河窗口上看水手铺货,听水手爬桅子唱歌。到了晚间,则轮流的

接待商人同水手,切切实实尽一个**应尽的义务。 8、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9、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皆不能如期举行,故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 10、翠翠同他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11、他们生活虽那么同一般社会疏远,但是眼泪与欢乐,在一种爱憎得失间,揉进了这些人生活里时,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人相似,全个身心为那点爱憎所浸透,见寒作热,忘了一切。 12、感情有时候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和任何人无关。爱,或者不爱,只能自行了断。 13、金钱可以买来名贵的手表,但买不来宝贵的时间;金钱可以买来美味的食品,但买不好的胃口。 14、这些诚实勇敢的人,也爱利,也仗义,同一般当地人相似。不拘救人救物,却同样在一种愉快冒险行为中,做得十分敏捷勇敢,使人见及不能不为之喝彩。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 《边城》,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问世已经七十余年了,一读再读,令人回味无穷。可以这样说,《边城》是一首牧歌,亦是一首挽歌,表现了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边城》是一首抒情诗,亦是一幅风俗画,展现出了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亦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景,所体会到的人情。 小说开篇简单的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湘西边境上名为“茶峒”的小山城,然后引出了故事的主角——翠翠,一个与爷爷相依为命的女孩。在这民风淳朴的小山城里,还生活着其他的人,如天保,如摊送,这两个小城优秀的青年,亦是这篇小说不可缺少的角色。翠翠,这个故事的主角,一个完全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清纯少女,天真善良、温柔清纯不带一点儿世俗的尘滓。她常听爷爷讲父母的故事,对爱情亦有了一份朦胧的向往;她喜欢二佬的歌声,期盼再次听到,却久候不至,心中充满落寞和惆怅。这少女应该拥有的心境与情态,在沈从文笔下,被细腻的描绘出来了,在平凡的生活中有她自然似的哀与乐。而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爷爷,沈从文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他敦厚朴实、恪尽本分的性格特征,还有他对孙女的深厚的爱,同时我们也能感觉到他的身上有一份摆不脱的沉重、孤独和寂寞。 天保与摊送都爱上了翠翠,所以他俩决定用歌声“决斗”,天保知道自己不是弟弟的敌手,便决定离开,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了那份浓厚的诚挚的手足之情。 翠翠、爷爷、天保兄弟,他们有着各自的喜与乐,甘与苦,这篇小说中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翠翠的天真善良并带有淡淡的忧愁,翠翠与爷爷之间纯朴的祖孙之爱和天保与摊送之间诚挚的手足之情,构成了自然纯朴的人性美。 《边城》不仅以典型人物向人们展示了人性之美,而且在沈从文的笔下,我们也能看到湘西边境小城的美丽风景。全文大概有二十几处对景物的描写,但并非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结合了人物的想法或对话。在每一情节发生变化或结构进入下一阶段时,便会以景物的变化来作为预示。此外,这篇小说景物描写的最大特点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即是对大自然中生存的人类的描写,追求一种优美、和谐的意境,在景物中体现一种自然人格,亦是人性美的体现。 一篇好的小说,要有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而这一切的载体,就是语言。汪曾祺对沈从文的语言的有一段评价:“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象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而《边城》当此评价表现在描写中语言的“恰如其分”。 《边城》没有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是以语言创造如诗般的意境,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既然能创造诗般的意境,它的语言自然是富于诗意的,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例如:“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这句话将“黄昏”拟成人,就像翠翠一样,温柔,平静。这样的语言让人很自然地将自然景物和人做了对比。在语言中展现人性的美。《边城》的话语是自然的流露,在人物的对话中展现很“生活化”的一面。例如:“翠翠,爷爷不在了,你将怎么样?”爷爷对翠翠的担心和期望尽现其中。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总之,我们看到的《边城》,是一篇语言自然流畅,写景优美舒展,令人回味无穷的抒情乡土小说。 典型的人物,美丽的风景,诗意的语言,是《边城》的魅力所在。沈从文以细腻的笔法为我们呈现的是一卷世外桃园的画卷,展示了人性之美,风情之美。 然而,这却是一篇悲剧,死亡在文中不断出现,先是翠翠父母的为爱自杀,造成祖孙相依,翠翠心中的孤寂,然后是天保的意外死亡,间接导致了翠翠失去滩送,最后是爷爷的去世,翠翠变得孤独无依,令人顿感凄凉。但是最令人悲哀的却是翠翠与滩送间

浅析沈从文小说

浅析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美的融合 汉语言文学(师范)2010级3班彭鹰侨20100532118 [摘要]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的小说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本文以两个分论点:一是湘西的淳朴风情造就了《边城》,二是理想的建筑——“人性”美。阐述沈从文的《边城》中风情美与人性美的融合。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风情美融合 一、关于文本的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988年病逝于北京。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二、论述小说《边城》中人性美与风情美的融合 1、湘西的淳朴风情造就了《边城》开头第二段:“小溪流下去,绕山咀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小溪宽约廿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明丽的图画。故事就在这样纯净的环境中展开,又怎能让它不美呢?湘西是一个既美丽又梦幻的地方,就如同是许多年前、不知是初夏还是早春的一天、从湿漉漉的小巷中走向河边的那位梳着又黑又粗长辫子的清纯少女。所以,沈从文理解的湘西、亦或是他心灵深处的湘西,永远是那个穿着碎花布上衣晃动着渐渐远去的鲜活背影。凤凰,曾被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称为是中国两个最美的小城中的一个。在许多没去过那里又好幻想的人的心里,总是对它寄予了无尽的想象。的确,凤凰很美。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湘西的这座小城,让许多人梦萦魂牵。它是先生的故乡,先生满怀情地深倾注于这片神奇的土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凤凰淳朴的民风与古老文化,造就出民国初年内阁总理熊希龄、著名作家学者沈从文、著名土家族画家黄永玉,他们都是从凤凰这座古朴的小城中走出去的。 沈从文的凤凰——老街青石板铺就的巷道还在,街两边开设了许多卖工艺品的店铺。沈从文先生的故居,就坐落于老街中营街的24号。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湘西古城凤凰县的这条老街。清秀而古雅的沱江穿越而过,沿沱江岸边的古老的吊脚楼陪伴沈从文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重峦叠翠的南华山耸入云天,像母亲的怀抱一样,成为沈从文的情结。在湘西的另一座小城——花垣县的茶峒乡有这么一条河,这条河清澈幽静。它与沱江相比,水显得更加绿,一见之下,任何人都会喜欢它。茶峒是个小镇,沈从文从凤凰出走后曾在此住过几天。镇子建在河边,部分民居沿河岸而建,长长地直达渡口,依然是湘西常见的吊脚楼。这里是川、湘、黔三省交界点,茶峒这边归湖南,对岸的小镇叫洪安,属四川秀山,上游百米处有座大桥,桥的南面归贵州。河滩上有一片沙洲,以前称作“一脚踏三省”的地方,老百姓叫它“三不管”地区,如今已划归洪安管了。以前四川秀山的人,年轻时因躲抓丁跑到茶洞这边来安了家,成了湖南人。所以在他们口音里少湖南味道,多四川腔调。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

精选沈从文的所有经典语录美文句子摘抄

精选沈从文的所有经典语录美文句子摘抄 1、我一生从不相信权力,只相信智慧。——沈从文 2、船是只新船,油得黄黄的,干净得可以作为教堂的神龛。我卧的地方较低一些,可听得出水在船底流过的细碎声音。前舱用板隔断,故我可以不被风吹。我坐的是后面,凡为船后的天、地、水,我全可以看到。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我快乐,就想应当同你快乐,我闷,就想要你在我必可以不闷。我同船老板吃饭,我盼望你也在一角吃饭。——沈从文《湘行散记》 3、凡是我用过的东西,我对它总发生一种不可言说的友谊,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沈从文《湘行散记》 4、二十年前澧州地方一个部队的马夫,姓贺名龙,一菜刀切下了一个兵士的头颅,二十年后就得惊动三省集中十万军队来解决这个马夫。谁个人会注意这小小节目,谁个人想象得到人类历史使用什么写成的!——沈从文《湘行散记》 5、在这一段长长岁月中,世界上多少民族皆堕落了,衰老了,灭亡了。这地方的一切,虽在历史中也照样发生不断的杀戮,争夺,以及一到改朝换代时,派人民担负种种不幸命运,死的因此死去,活的被逼迫留发、剪发,在生活上受新朝代种种限制与支配。然而细细一想,这些人根本上又似乎与历史毫无关系。从他们应付生存的方法与排泄感情的娱乐上看来,竟好像今古相同,不分彼此。这时节我所眼见的光景,或许就与两千年前屈原所见的完全一样。——沈从文《箱子岩》 6、学贸易,学应酬,学习到一个新地方去生活,且学习用刀保护身体同名誉,教育的目的,似乎在使两个

孩子学得做人的勇气与正义。——沈从文《边城》7、这并不是人的罪过。诗人们会在一件小事上写出整本整部的诗,雕刻家在一块石头上雕得出骨血如生的人像,画家一撇儿绿,一撇儿红,一撇儿灰,画得出一幅一幅带有魔力的彩画,谁不是为了惦着一个微笑的影子,或是一个皱眉的记号,方弄出那么些古怪成绩?翠翠不能用文字,不能用石头,不能用颜色把那点心头上的爱憎移到别一件东西上去,却只让她的心,在一切顶荒唐事情上驰骋。她从这分稳秘里,常常得到又惊又喜的兴奋。一点儿不可知的未来,摇撼她的情感极厉害,她无从完全把那种痴处不让祖父知道。——沈从文《边城》8、黄昏时天气十分郁闷,溪面各处飞着红蜻蜓。天上已起了云,热风把两山竹篁吹得声音极大,看样子到晚上必落大雨。——沈从文《边城》9、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沈从文《边城》10、大老何尝不想在车路上失败时走马路;但他一听到二老的坦白陈述后,他就知道马路只二老有分,自己的事不能提了。——沈从文《边城》11、照规矩,一到家里就会嗅到锅中所焖瓜菜的味道,且可见到翠翠安排晚饭在灯光下跑来跑去的影子。——沈从文《边城》12、这办法决定后,老马兵以为二老不久必可回来的,就依然把马匹托营上人照料,在碧溪岨为翠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 作以希实现他“用一枝笔来好好保留最后一个浪漫派在二十世纪生命取予的形式”。下面我们将从《边城》的文学美感、沈从文创造寓意、凤凰古城的现状这三方面来赏析。 关键字:边城之美、沈从文眼里的边城、凤凰的现状 小说《边城》进述了一个哀婉而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对小说有了一定的阅读之后,我就从下面这三方面来解读《边城》。 一、边城之美 <1>、自然美景。在小说中,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青山

绿水,美不胜收。有着最淳朴地自然本色,天是蓝的,水是清澈的。美好的心情离不开美丽的风景,有了这样美丽的景色,自然就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相对封闭的小城,除了那本色的山与水,还有河边的吊脚楼,临河的小街。有河的地方自然就是一道风景线,沱江的美通过它沿途的山和小镇自然流露出来。有了这样的美景,就自然可以理解为何有那么多的人会趋之如骛奔向凤凰。而这部小说的美,也就有了可以让人陶醉的基础。 <2>乡土之美, 这里没有工业,少了大城市的机器喧嚣和吵杂。商业也只是一些老百姓自发地进行地一些日用必须品的交易。“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1)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对于那些已经厌烦了大都市的摩登生活的人来说,这样的一个社会简直就是梦幻。沈从文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正式20世纪30年代,那是的中国内乱不断,同时大城市里也早已习惯了西方现代的生活方式。人们对于真切的乡土之美十分怀恋。 <3>绝美爱情。爱情从来都是文学的宠儿和主角。离开了爱情的文学,就像是少了肺的躯体,怎么能正常呼吸呢?爱情之吸引人在于那是人之共有和人之真情。诸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又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不管是中外文学,对于爱情从来都是不吝惜墨水的。沈从文当然也没用

浅论沈从文《边城》的“爱”与“美”

浅论沈从文《边城》的“爱”与“美”

目录 摘要 (3) Abstract (4) 前言 (5) 正文 (5) 一、沈从文对“湘西世界”情有独钟,爱之弥笃 (5) 二、沈从文追求人性美、人情美的人生形式 (6) 1、纯美的爱情故事 (6) 2、淳美的自然人性 (7) 三、《边城》中沈从文创造了“爱”与“美” (8) 1、传奇的女神之“爱” (8) 2、凄“美”的悲剧命运 (9) 四、沈从文“造境”艺术的完美体现 (9)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摘要 《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真正寄寓着沈从文审美追求,浸透了一种‘乡土抒情诗’的气氛。完美体现沈从文对“湘西世界”的痴迷;对人性美、人情美的人生形式的神往;对“爱”与“美”女神“翠翠”的膜拜;对“造境”艺术的完美体现,凝聚着他对美的渴望和追求,对“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期盼。 关键词:人性;优美;健康;自然

Abstract "Border town" is the peak work in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raditional pastoral, truly embodies the aesthetic pursuit of shen congwen, soaked in an atmosphere of "lyric poetry of countryside".Perfect embodiment shen congwen the obsession with "xiangxi world";For humanity, RenQingMei life forms of longing;To "love" and "beauty" goddess "cui cui" worship;To "build" the perfect embodiment of art, embodies his desire for beauty and pursuit, to "a beautiful, healthy, natural and not in human nature of life form". Key words: grateful, health, nature.

浅析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浅谈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内容摘要:《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品,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边城独特的乡土气息,也为我们奏响了一曲人性美的赞歌。作品通过抒写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老船夫对自己工作的敬业和对过渡人的慷慨来表现人情人性美,突出了人性与人情的美好和纯净,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 Abstract:" border town" is Shen Congwen" novel of the Xiangxi" representative works, it not only shows us the border town of unique local flavor, but also we played a beautiful human nature. Works by writing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love, the love between grandparent and grandchild, neighbourhood mutual love, the old boatman on the work of their own work and to transition the generous to show human nature beauty, highlight the humanity and emotion is good and pure, the expression of the author of the ideal life pursuit. Key words: Shen Congwen, the border town, the beauty of human nature. 《边城》描写了一副民生淳朴的风格画。生活在那里的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的人”。这些“善良的人”生活在一个山青水秀风光秀丽的边城—茶峒。那里位于湘川黔二省交界处,在茶峒白塔下有两个相依为命的摆渡人,外公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翠翠情窦初开,纯美善良。他们依着绿水,守着渡船为来往船客摆渡。再一次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因与外公失散,幸得当地船总顺顺的二

沈从文经典语录大全(100句)

沈从文经典语录大全 1、人的寂寞,有时候很难用语言表达。 2、落月黄昏时节,占到那个巍然独立在万山环绕的孤城高处,眺望那些远近残毁的碉堡,还可依稀想见当时角鼓火炬传警告急的光景。 3、值得怀念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4、一辈子最怕的是在同一张床上睡觉。 5、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总是与众不同。 6、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7、我要在你眼波中去洗我的手,摩到你的眼睛,太冷了。倘若你的眼睛真是这样冷,在你鉴照下,有个人的心会结成冰。 8、不管改作也好,修正也好,认真向不拘某一方面走去都是必须的。使人悲观的是年轻人不走,没有寻路的胆气,也缺少选路的习惯。做梦只在一点小小得失上盘旋,过一阵恐怕看烟火的机会也没有了 9、人事就是这样子,自己造囚笼,关着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来崇拜。生存真是一种可怜的事情。 10、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心。 11、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12、我爱你的灵魂,更爱你的肉体。 13、积极的可以当成一种重大的工作,再消极的也不失为一种有趣的消遣。 14、人生实在是一本书,內容复杂,分量沉重,值得翻到个人所能翻到的最後一页,而且必须慢慢的翻。 15、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常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躲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