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 数量关系笔记

国家公务员考试 数量关系笔记
国家公务员考试 数量关系笔记

国家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笔记

数量关系

一、数学运算:

1。公务员数学题的难度两部分决定:题干和选项,不能太陷入题干而无视选项~

善于从选项入手,提高速度

答案的选项布局: 2+2布局——两个是明显的错误干扰项,有点难

1+3布局——1个正确,3个明显错误,简单

1+1+1+1布局——比较难的~

2。葵花宝典30条法则:

(1)当题干和选项都是个位数的时候,往往都是取尾数列,一般有相加取尾和相乘取尾。 (2)对于不定方程,我们可以假设系数比较大的未知数为0,是不定方程变成定方程。

3。“一个中心,四个基本点”:

(一)以选项为中心

(二)四大思想:

(1)代入排除思想:现根据题干排除选项中的几个,然后就剩下的几个选项代入题干(注意代入好算的那个选项,从而算出结果),尽量少列方程解。

年龄一定是整数,故可以使用凑整思想

(2)特例思想:假设一个特殊的数字(公倍数、整数、100、浓度加水减水溶质不变等)进行运算

浓度加水减水问题另外有个口诀结论:如果是加水,溶液浓度是减小的,且减小幅度是递减的;如果是蒸发水,溶液溶度是增加,且增加幅度是递增的。

(3)数字特性思想: 奇数加减奇数=偶数质数、和数、1

偶数加减偶数=偶数质数中除开2为偶数外,其它都为奇数

偶数加减奇数=奇数 2为偶质数

奇数加减偶数=奇数合数里面既有奇数又有偶数

整除判定法则:能够被2、5整除的数末尾一位数能被2、5整除

能够被4、25整除的数末尾两位数能被4、25整除

能够被8、125整除的数末尾三位数能被8、125整除

一个数被2、5除的余数是其末尾一位数被2、5除的余数

一个数被4、25除的余数是其末尾两位数被4、25除的余数

一个数被8、125除的余数是其末尾三位数被8、125除的余数

能够被3、9整除的数其各个数的和能被3、9整除

一个数被3、9除的余数是其各个数的和被3、9除的余数

有些条件根本没有用,只需要抓住某个条件利用数字特性思想即可求出来

旋转木马,说在我前在我后的人,即是指除开我本身的所有人

A=B*4/13:说明B是13的倍数;A是4的倍数;A+B是17的倍数;B-A是9的倍数(4)方程思想: 定方程和不定方程

——对于不定方程,我们可以假设系数比较大的未知数为0,使不定方程变成定方程,则方程可解(如果求三个或四个数整体,则该题考察的是不定方程) ——对于定方程,整体运算,求出其中某个数(如果求其中某个数,则该题考察的是定方程)

第一章计算问题模块

1(裂项相加法:

——公式1:1/n(n+1)=1/n-1/n+1

——扩展公式2:裂项和 =(小分之一减去大分之一)乘以(分子除以差)

Eg: 1/2*3 + 1/3*4 + 1/4*5 + …… + 1/99*100

= (1/2 – 1/100) * (1/1)

——注:这类前提应该是各项的分子相同,分母能拆成两个数相乘且两数之间差都相等

2(乘方尾数问题:

——0.1.5.6.的多次方尾数不变,仍为0.1.5.6

——4.9的多次方尾数是以2个为一个循环,4/6和9/1的循环

——2.3.7.8的多次方尾数是以4个为一个循环,2/4/8/6等

3(整体消去法:

—— (a+1)*b – a*(b+1) = b – a

第二章初等数学模块

1(多位数问题:

——尽量避免用方程做,而应该用代入方法做。。。

——页码题型:分个位、十位、百位等进行分开数

2(余数相关问题:

——100/13 = 7 …… 9 (100是被除数,13是除数,9是余数)

——几个结论:被除数 = 除数*商 + 余数

余数的范围:大于等于0,小于除数

余同:即一个数除以几个不同的数,得到的余数相同,我们称之为余同,则该数=除数的最小公倍数*n+余

和同:即一个数除以几个不同的数,得到的余数和除数的和相同,我们称之为和同,则该数=除数的最小公

倍数*n + 和

差同:即一个数除以几个不同的数,得到的余数和除数的差相同,我们称之为差同,则该数=除数的最小公

倍数*n - 差

3(星期日期问题:

——一年就是1,有闰月(即指2月有29天。年份能够被4整除但不能被100整除;年份能够被400整

除,满足其中一个就表明这一年有闰月,是闰年,如2004年、2008年、2012年等。两个都不满足则说明

这一年没有闰月,是平年)再加1。

Ex。2008年的元旦是星期二,则2009年的元旦是星期几, 星期2+1+1=星期四——每隔n天= 每n+1天;

数a到数b一共有多少个数:b-a+1;

“相见”问题实际上就是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4(等差数列问题:

——能用公式的用公式去解,用不着公式的用技巧去做

,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An = A1 + (n-1)*d d为公差

,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Sn = (A1 + An)*n /2

5(周期相关问题:

——“相见”问题/“同时”问题实际上就是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第三章比例问题模块

1(工程问题:

——用到上面讲到的特例思想:假设一个特殊的数字,即几个数的公倍数而尽量不要设1,然后算出相应的效率,再进行相应的运算。这样算起来非常方便、好算。

2(浓度问题:

——关于几份浓度不同的物质混合配成某种浓度的物质,可以使用下述这样的对角差方法算出混合之前所需各物质的比例:

A(物质1的浓度) B-C/C-B(Q1)

C(要配成的物质浓度)

B(物质2的浓度) A-C/C-A(Q2) 则,需要物质1和物质2的质量比是Q1/Q2,相应的也可以算出其他的一些东西

——当然,上述这种思想不光在有浓度的题中出现。记住一个总的结论:当出现了两种比例混合为总体比例时,往往是十字相差应用运算。要注意两点:(1)分母要保持一致(2)减完之后的差距之比是前一个时间点的质量/数量之比3(概率问题:(联系第五章的排列组合问题,一般采取概率和排列组合混合考) ——公式:单独概率 = 满足条件的情况数/所有的情况数

分步概率 = 满足条件的每个步骤的概率乘积(类似于排列组合的分步)

总体概率 = 满足条件的每种情况概率之和(类似于排列组合的分类) ——同排列组合一样,当分步分类太多的时候,要善于用相反的排除方法来做,用总概率100%(1)来减。

第四章行程问题模块

1(平均速度问题:

——等距离平均速度公式:V = 2V1V2 / (V1+V2)

——注意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数不是一回事。平均速度一般要小于速度的平均数,且小的幅度不是很大(当数量很大不适合运用第一点公式的时候,可以适应此条规则)

2(相遇追及问题:

——公式: 相遇时间= 路程和 / 速度和

追及时间= 路程差 / 速度差

——相遇和追及问题从本质上是一回事,焦点放在分子上。题干中如果是分

子加,则用相遇公式,如果是分子减,则用追及公式

3(环形运动问题:

——环形的逆向而行:相邻二次相遇路程之和是周长(即相遇问题 t=周长/速

度和)

环形的同向而行:相邻二次相遇路程之差是周长(即追及问题,t=周长/速度差) 4(钟面问题:

——钟面的角度问题:1小时度数=360/12=30?(时针:30?/1小时)

1分钟度数=360/60=6?(分针:6?/1分钟)

那么每个小时中共有30/6=5或60/12=5个格一个格是6?或1?是1/6个格——钟面的相遇追及问题:

60分钟,60个格

分针的速度:1格/1分钟

时针的速度:5格/1小时=1/12格/1分钟

同理,应用相遇追及问题的公式:相遇时间= 路程和 / 速度和

追及时间= 路程差 / 速度差

但是分母是固定的,因为我们提前知道了时针和分针的速度,即1-1/12。所以总共的T = T0/ 1-1/12,运算后得到最终公式:T=T0 + T0/11(其中T0是指假设时针不动,分钟和时针达到题目所要求的状态时,分针所单独走的时间就是T0——

即化动为不动)

——快钟和慢钟的问题从本质上讲是个比例问题。

5(流水行船问题:

——公式:船速+水速 = 顺水速

船速-水速 = 逆水速

船速=(顺水速+逆水速)/2

水速=(顺水速-逆水速)/2

第五章计数问题模块

1(容斥原理:

——公式:条件1 + 条件2 –两个条件都满足 = 总数–两个条件都不满足

——当有3个条件或以上的情况下,画图解:长方形代表总体,几个圆代表几个个体。先填都会,再填两个会的,再填一个会得,最后得到一个都不会的。

公式解:A并B并C = A+B+C- A交B- A交C- B交C+ A交B交C(注意:每两两交集中其实都包括了三个交集的情况)

2(排列组合问题:

mm——排列公式:An (Pn )= N*(N-1) *(N-2)……(N-M+1)

m m m 组合公式:Cn =Pn / Pm

——排列与顺序有关,而组合与顺序无关。即看顺序的改变影不影响结果,影响则用排列,不影响则用组合。

——如果是分类则用加法,如果是分步则用乘法。当分类过多的时候,要善于用相反的排除方法来做。——插空法、捆绑法

3(构造类题目:

——最多、最少等问题:注意题目的限制条件就行;要善于运用一半

——中位数:把一列数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出来,如果其个数是奇数,则正中间的数就是中位数;如果其个数是偶数,中间两位数的平均值是中位数。

——注意此种类型题目中的陷阱:有6把钥匙,多少次才能开开门,6次。多少次才能确定哪是正确钥匙,5次。

——

4(抽屉原理问题:

——当题中出现至少、最多、保证、要求等词语,则要用抽屉原理

——使用抽屉原理时,要使用最不利原则(或者说最不理想原则,题目要求

你向北你就向南,刚好相反的做法,即对自己最不利)。如让你到街上随便抓人,要保证6个人生肖相同,则至少需要多少人, 既要实现至少又要实现保证,故

12*5+1=61

——

5(多“1”少“1”问题:

——植树问题思想: 如果两端都要植树,则植树数=段数(即总距离/间距)+1 如果只一端要植树,则植树数=段数

如果两端都不植树,则植树数=段数-1

——注意类似植树的题型,注意其中多1少1的陷阱。

n ——结论:(1)把一张纸连续对折n次,形成2 层;(2)一根绳连续对折n

次,从中剪m刀,则被剪成

n了(2 乘以m) + 1 段

——最小公倍数:几个数约分约尽后,最后所有的约数及剩余的数相乘

最大公约数:几个数约分约尽后,最后所有的约数相乘

6(方阵问题:

2 ——公式:假设方阵最外层的一个边的人数为n,则最外层的人数为4(n-1);方阵的总人数为n(相当

,2于一个图形的总面积为n;其周长为4n,由于各顶点处重复运算了,所以为4(n-1) ——同理可推,某一层的人数仍然可以用4(n-1)来表示计算,只不过此

时n代表的是该层的一个边的人数。

——方阵中,相邻的两层每条边的人数相差2个。

7(过河问题:

——知识点:(1)需要一个人将船划回;

(2)最后一次过河只去不回;

(3)计算时间的时候注意是过一次河多少分钟还是往返一次多少分钟——要深刻了解需要一个人将船划回中的“一个人”的含义

第六章几何问题模块

——考察的问题主要包括: (1)面积或体积的计算

(2)一些图形的结论

1(周长相关问题:

——结论:构成三角形之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注意与排列组合的结合运用

2(面积相关问题:

——结论1:周长相等的平面图形中,圆的面积最大:(1)这就一种趋势,即越接近圆的面积越大;(2)上述这句话是可逆的,也就是说面积相等的图形中,圆的周长是最小的。

结论2:表面积相等的立体图形中,球的体积最大:同上理

——面积计算问题,很简单

3(表面积问题:

——结论:无论是叠放正方体还是挖凹正方体,一次多了/增加了4个面4(体积问题:

——结论1:表面积相等的立体图形中,球的体积最大:(1)这就一种趋势,即越接近球的面积越大;(2)上述这句话是可逆的,也就是说面积相等的图形中,球的周长是最小的。

——结论2:将某个圆柱体(长方体或正方体)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将它一刀切,则切一刀多2个面——结论3:长方体体积= 底面积乘以高第七章杂题模块

1(年龄问题:

——注意陷阱:是今年明年还是去年,

去年某人比某人大几岁,今年或明年仍然是大几岁

有时候某人还没出生呢;

——没过n年,每个人都长n岁;

两个人的年龄差在任何时候都是固定不变的;

两个年龄之间的倍数关系是随着年份的递增而递减的;

直接代入法;

等差数列解法(列现在-以前-以后,利用年龄差不变列等式,从而得出一个等差数列,利用等差间距进行解答):在题目中已知的两个年龄之间,插入现在两个人的年龄,四个年龄形成一个等差数列。

2(经济利润相关问题:

——总价=单价*销售量

总利润=单个利润*销售量

单个利润=售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售价-成本)/成本亏损率=(成本-售价)/成本

利润=成本*利润率亏损=成本*亏损率

——打折或让利时候,不同的商品要分开算;

3(牛吃草问题:

——草场原有草量=(牛数—每天长草量)*天数

——草会随着牛吃而长的,它是一个变量。只好套公式。同类型的题型都可

以套这个公式,注意对应关系就行。

——该题型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一组排比句。注意公式中的一些变形,主要体现在牛头数和每天长草量这两个元素上。

4(统筹问题:

——这类问题实际上是怎么做最省钱、最划算、最合理的安排等

——注意几点:几个人同时等待问题,等待浪费时间也是算在内的,为了使总

和最少,应该让花费时间最少的人先,依次;

做上衣或裤子等问题,不单是一个数字的问题,而是一个比例的问题。四个人:按照上衣比裤子的大小依次排列。最大的安排其生产上衣(因为上衣除以裤子最大,相对来说生产其比较值)。同时观察上衣和裤子哪个做的快,如果上衣慢,则安排第二个也生产上衣。因为裤子比较快,所以安排最大的生产裤子。那个同时生产上衣或裤子最快的则需要将时间拆开两个部分,一部分用来生产上衣,一部分用来生产裤子,使最后配套。

5(杂题专辑:

——鸡兔同笼问题: 把两类东西当成一类(不是题目要求的那类),用总量差

除以单位差即得出要求的那类数量。

——换瓶子问题:(1)注意陷阱,即可以赊账借瓶最后抵消。

(2)公式:新换瓶数=原有瓶数/(N-1),结果只取整数部分(不是四舍五入)。其

中N-1表示几瓶换1瓶

(3)延伸问题:当说每个人都喝了一瓶,新换瓶数+原有瓶数=总人数;

知道总的瓶数,要求新换瓶数或原有瓶数。

——拆数问题:(1)公式:对于拆数问题,只能拆成2和3,3的个数尽量多,2的个数不多于2个。——翻转问题:(1)公式:如果有n个杯子(n为偶数),每次同时翻转其中n-1个杯子,则至少需要n次使其完全改变状态;

如果有n个杯子(n为奇数),每次同时翻转其中偶数个杯子,则无论如何翻转也不能使其完全改变状态。

二、数字推理:

1。数字推理的规律或题型:递推、等差等

特征或突破口:仅知道题型是不够的,还要快速的找到解题突破口

2。数字推理解题逻辑:

以选项为中心,“选项布局”:22和13布局

——22布局:题干为整数,答案一般为小数;答案为小数时,一般使用的是乘除运算;

题干刚开始为正数,后来出现负数,答案一般为负数;答案为负数时,一般使用的减法运算; ——13布局:当答案中出现一个很突兀的选项时,一般选他。再有时间的前提下,不过要验证下。——奇数项为前两数之积、偶数项为前两数之和(奇偶项依赖关系);

2A3=A2 –A1(递推数列);

从第二项开始,等于前一项的几倍+1(倍数还呈现出等比特征);

A3= (A1 –A2)*X

A3= A1*A2 + 1

——当然,上述这些都不是绝对的。当没有时间等时,可以冒险使用上述相关结论。 (一)基础数列类型

1. 基础数列:(7大基础数列)

——常数数列:7,7,7,7,7

——等差数列:1,2,3,4,5

——等比数列:1,2,4,8,16

——质数和合数:2,3,5,7;4,6,8,9,10(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周期数列或循环数列:1,3,4,1,3,4;1,3,1,3,1,3(33一组或22一组) ——对称数

列:1,3,2,5,2,3,1,

——递推数列:1,1,2,3,5,8,13(递推加、减、乘和除等数列) 2。总结:基础数列一般考得比较少,如果出现了要注意几点: (1)注意质数和合数数列(一般数出的比较大);

(2)等比数列(公比的复杂化,比如说分数)

2.二级数列类型

——所谓二级数列就是经过了一次加减乘除运算后可以得到一个一级基础数列。目前出现运算的顺序是:

两两之间的减>除>加>乘

——其中减和加的数字特征比较小,而除法的数字特征比较大; ——“二级数列无处不在”

3. 三级数列类型

——即通过两次运算得到一个一级数列。

——在三级数列中一般只有减法和加法,而其中减法又是最多的。

(二)多重数列:

1。间隔数列(跳跃数列)

——即奇数项和偶数项各自成规律,也就是说数列间隔着成规律。——外在识别特征: 数列比较长、有两个括号、数字大小比较接近——“二级数列无处不在”

2. 分组数列

——间隔不行了,要分组。即两两分组的加减乘除运算,仍然是减法和除法居多——外部识别特征和间隔数列相同。

——先间隔在分组

3. 奇偶项一起成规律:

——即指奇数项和偶数项互相依赖成规律,而不是单独成规律。——与间隔数列相似,但不相同。

——比如说偶数项为相邻两数之和、之差;

奇数项为前两数之和;

(三)分式数列:

1. 一句话:不管怎么变化,分子和分母各自成规律,即各个部分成规律。——分数有两种运算手法:要么是约分、要么是通分,要善于发现;

2. 通分型的分式数列(小的数,30以内,分母的公倍数好找);

3. 约分和反约分的分式数列(大的数)

——约分即约小,反约分是扩大;

——如果分子和分母都是增大或减小的趋势,其中有一两项特别尤其突兀,那么它就是突破口。利用约分

和反约分整出规律来。

4. 如果一列数大部分是分数,只有少量的整数,则该题考察的分式数列;

(四)幂次数列:底数和指数各自成规律,分别看

1. 普通幂次数列

n —— A :A是指底数,n为指数,底数和指数各自成规律

——首先应该定位的是那个指数能够为2的数,即幂次为2的数,然后对其相邻的数进行底数和指数的增加或减法的变换,从而得出相应规律;

——如果一列数大部分是整数,只有少量的分数,则该题考察的幂次数列,并且该幂次为负幂次。 2. 幂次修正数列:

——要好好记住20数内各2幂次的结果;

——不能定位哪个指数能够为2的数,即幂次为2的数,但是各个数都好像是几幂次的数加减一些数得来的,这就被称为幂次的修正数列,一般定位特殊数观察两个:

(1)加减数能够为1的数;

(2)124=5的三次方-1 或 11的平方+3,但优先要考虑前者:3、4等次方(即看到120几,优先考虑5的三次方加减某数,其次考虑11的2次方加减某数);同理如63一般优先考虑4的三次方减一,而不是8的二次方减一;252一般优先考虑4的四次方-4;512 =8的三次方

——有时候幂次、加减数和底数同时成规律,这时是最难的;

(五)递推数列

1. 递推数列的六种形态:加减乘除、倍数和乘方等;

2. 递推数列的三种考核方式:一项推一项;两项推一项;三项推一项。其中两项推一项最大,其次是一项推一项,三项推一项基本不考(第四项=前三项之和)… …

——在推的过程中,有的是能直接推出来的,但很多情况下,都需要有一个修正项。其中修正项要么是一个常数,要么就是一个基本数列(即一级数列)。

3. 两项推一项:

——当题干和答案都是整数并且数字不是很大时(3倍以内),要优先考虑两两做差、做和的多级数列。如果不能的话,则要考虑两项推一项的倍数递推数列。

两项推一项的倍数的公式: A3=(A1 +- A2)*N

A3=A1*N +- A2

(其中N一般为2倍或3倍,即3倍之内)

——当题干和答案都是整数并且数字很大剧烈变化时(5倍以上),往往是两项推一项,涉及到的是乘法或乘方的递推数列。

两项推一项的乘法的公式:A3=A1*A2 +- N

两项推一项的乘方的公式:A3=A1的几次方 +- A2

——在两项推一项的过程中,不管是倍数还是乘法乘方,都要善于发现特殊的三项进行规律的总结 4. 一项推一项:

——在递推数列中,如果两两数字之间的关系变化非常明显的话,往往是一项推一项的倍数递推数列,倍数往往是2倍或3倍。

——关键是找倍数,再加减数。

(六)特殊数列

1. 小数数列: 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各自成规律;

2. 日期数列: 年月日各自成规律;且要注意临界点(28日、29日、30日、31日)

3. 取尾数列: 当题干和答案都是个位数时,往往是取尾数列,一般为相加取尾或相乘取尾。

4. 数位组合数列:

——即当题干都是清一色的千百十个时,千百十个位成规律,一般为相加(三个数相加和相等;两个相加等于第三个数)

——有时也为相除,一般出现在两位数中,个十位相除成规律;

——二级数列相减,减数为每个选项百十个位之和;

——按小到大依次排列;

——当出现数的位数不一样的时候,反而简单:就用第一个数的第一位数与后面相应的数配对,依次类推,得出规律。

5. 以第二个数为底数,以第一个数为指数,得到第三个数;

6. 相邻三项之和呈现规律(前面一般是为两项之和,所以很是特殊);

7. 因式分解:即将题干因式分解为两个之积,每个分解项各自成规律;

可以视为是第四种数位数列题型的变种;

8. 图形数字推理:

——三角形推理(三个数推中间一个数):

中间的数 = (左边+右边的数—上面的数)*N

(左边—右边的数)* 上面的数

(N一般为2、3倍;这是个泛化的公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圆圈和正方形推理(四个数推中间一个数):一般先观察对角线是否成规律,然后再观察上下半部或左右半部成规律。

——九宫圆推理: 每一行或每一列成规律

三、总结(葵花宝典):

1. 当一个数列中出现了几个整数而只有两个分数并且是几分之一的时候,这个数列往往是负幂次数列;

2. 如果一列数大部分是分数,只有少量的整数,则该题考察的分式数列。要观察分子和分母都是增大或减小的趋势,其中有一两项特别尤其突兀,那么它就是突破口。利用约分和反约分整出规律来。1

3. 即要记住以前讲过的各个题型的结论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与逻辑分析技巧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技巧:因数分解法 因数分解是解数字推理题的一种常用解法,尤其是2010年国考五道数字推理题当中2道都可以用因数分解的方法解题,这引起了广大考生对于因数分解题型的重视。但是如何将一个数列中的各项进行合理拆分,使新构成的两个数列能够呈现非常简单的规律,是解题的难点。本文将对这种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方法简介 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具体介绍因数分解这种方法: 【例1】2、12、36、80、( ) A.100 B.125 C.150 D.175 原数列2、12、36、80、( 150 ) 子数列1:1、2、3、4、( 5 ) 子数列2:2、6、12、20、( 30 ) 原数列中的项等于子数列1和子数列2中对应项的乘积,子数列1为自然数列,子数列2为二级等差数列,所以答案为C。从这个例题我们可以总结出,因数分解就是将原数列中各项进行拆分,最终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呈现简单规律的子数列从而解题的一种方法。 二、难点突破 因数分解的难点在于如何将一个数字进行分解,比如数字30,可以分解为1*30,3*10、5*6三种形式,最后选择哪一种种分解非常关键。做这一类题的核心是迅速的从原数列当中提取出一个非常简单的子数列,这个子数列很多情况下就是一个明显的等差数列,如: 0、1、2、3、4…… -2、-1、0、1、2…… 1、2、3、4、5、6…… 1、3、5、7、9…… 通过以下往年国考真题具体掌握上述方法:

【例2】1,6,20,56,144,() A.256 B. 312 C. 352 D.384 解析:迅速从原数列当中提出子数列1为:1、3、5、7、9、(11),则另一子数列2为:1、2、4、8、16、(32),所以选项为11*32=352,选C。 【例3】-2,-8,0,64,( )。 A.-64 B.128 C.156 D.250 解析:迅速从原数列当中提出子数列1为:-2、-1、0、1(2),则另一子数列2为:1、8、27、64、(125),所以选项为2*125=250,选D。 【例4】0,4,18,48,100,( )。 A.140 B.160 C.180 D.200 解析:迅速从原数列当中提出一个子数列为:0、1、2、3、4、(5),则另一子数列为1、4、9、16、25、(36) 所以选项为5*36=180,选C。 三、题型识别 因数分解方法解题迅速,技巧性强,在考试当中利用这种方法可以节约时间,如何有效识别题型是利用这种方法的前提,这种题型一般除了个位数之外,其它数的绝对值都是合数。若数列中间有0,且其前后项分别为负数和正数(如例3),则首先考虑因数分解。 正是由于其科学性和技巧性,因数分解方法在进行有效的学习后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当然也就需要大家在备考时多做练习、多总结。最后预祝大家公考成功。 十字交叉法 公务员考试中的行测科目题量大、时间紧,是大家公认的难点。因此如何运用技巧来加快解题速度是行测备考的重点。十字交叉法在解决数量关系提的“加权平均问题”时非常简便,因此深受广大考生青睐。本文将结合真题对十字交叉法进行全面介绍,使各位考生能熟练掌握此法。 一、基本内容

公务员数量关系笔记整理

一核心方法 1.代入排除法 特定题型:年龄,余数,不定方程,多位数,和差倍比,复杂方程 适用范围:选项信息充分(分别/各),选项为一组数,选项可转化为一组数,剩二代一先排除(奇偶,倍数,尾数)再代入(最值,好算) 2是唯一质偶数,0和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代入时,或者1个选项满足所有条件,或者1个条件排除其他选项 2.奇偶特性 适用范围:和差倍比 常用题型:不定方程问题,平均数问题,和差倍比问题,余数问题 基础知识:奇+奇=偶奇-奇=偶偶+偶=偶偶-偶=偶 奇+偶=奇奇-偶=奇偶+奇=奇偶-奇=奇 奇×奇=奇奇×偶=偶偶×奇=偶偶×偶=偶 3.倍数特性 常用题型:不定方程,平均数,和差倍比,余数 ①整除型如果A=B×C(B,C均为整数) 那么A能被B整除,且A能被C整除 ②余数型如果答案=ax±b(a和x均为整数) 那么答案?b能被a整除 ③比例型如果A:B=m:n 那么A是m的倍数 B是n的倍数 A+B是m+n的倍数 A-B是m-n的倍数 常见形式:分数,百分数,比例,倍数 先考虑倍数特性 再考虑赋值法 出现具体数考虑方程,设比例份数 4.方程式逢质必2 1

①普通方程 方法:找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 常用题型:和差倍比,浓度问题,牛吃草问题,利润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设未知数技巧:1.设小不设大减少分数计算 2.设中间量方便列式 3.同等条件下,求谁设谁避免陷阱 4.出现比例设份数 解方程组时,常用加减消元和代入消元 未知数属于整数集合时,利用奇偶特性和倍数特性先排除一些选项 ②不定方程 适用范围:未知数个数多于方程个数ax+by=M 常用题型:和差倍比,利润问题 方法:分析奇偶性,倍数,尾数等数字特性,尝试代入排除 先排除,再代入 ③不定方程组 未知数一定是整数的不定方程组先消元转化成不定方程,再按不定方程求解 未知数不一定是整数的不定方程组赋值法(一般赋值0,设其中一个未知数为0),配系数 2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20种题型必考

行测数量关系知识点整理(一)2012-02-03 22:22 (分类:公务员考试) 1.能被2,3,4,5,6,整除的数字特点。 2.同余问题。一个数除以4余1,除以5余1,除以6余1,这个数字是?(4,5,6的最小公倍数60+1) 3.奇偶特性。奇±奇=偶奇±偶=奇偶±偶=偶奇×偶=偶奇×奇=奇偶×偶=偶; 例:同时扔出A、B两个骰子,两个骰子出现的数字的奇为偶数的情形有多少种? 解析:偶×偶C3.1*C3.1 + 奇×偶C3.1*C3.1+偶×奇C3.1*C3.1=27; 4.一个数如果被拆分成多个自然数的和,那么这些自然数中3越多,这些自然数的积越大。例如21拆分成3×3×3×3×3×3×3,比其他的如11×10要大。 5.尾数法。 ①自然数的多次幂的尾数都是以4为周期。3的2007次方的尾数和3的2007÷4次方的尾数相同。 ②5和5以后的的自然数的阶乘的尾数都是0。如2003!的尾数为0; ③等差数列的最后一项的尾数。1+2+3+……+N=2005003,则N是();A.2002 B.2001 C.2008 D.2009 解析:根据等差公式展开N(N+1)=......6,所以N为尾数为2的数,所以选择A。 ④在木箱中取球,每次拿7个白球、3个黄球,操作M次后剩余24个,原木箱中有乒乓球多少个? A.246 B.258 C.264 D.272 解析:考察尾数。球总数=10M+24,所以尾数为4,选C。 6.循环特性的数字提取公因式法。 200820082008=2008×100010001(把重复的数字单独列出;列出重复次数个1;在这些1之间添加重复的数的位数-1个0) 7.换元法,整体思维。 8.等差数列。a1+a5=a2+a4; a11-a4=a10-a3; 9.逻辑推断。例:一架飞机的燃料最多支持6小时,去时顺风1500千米/时,返回逆风1200千米/时,飞多远必须返航? A.2000 B.3000 C.4000 D.5000 解析:中间值为3小时,但顺风时间<3,逆风时间>3;即去<4500,返回>3600,所以只有C项符合。 8.排列组合。 ①定义:N(M)-有序排列->排列问题;N(M)-无序排列->组合问题; ②计算方法:分类用加法,分步用乘法; ③调序法:顺序固定为题。例如6名学生站队,要求甲、乙、丙三人顺序不变,排法有多少种?解析:A6.6÷A3.3 ④插空法:如上题。第一名学生有4种选择,第二名有5种选择,第三名有6种选择,所以答案120。 ⑤插板法:适用于分配问题。例:10台电脑分给5个同学,每人至少一台,多少种分法?解析:10台电脑9个空,在9个空中选4个板即可分成5份,所以C9.4即是答案。 ⑥其他公式:Cn.m=An/m!(n.m为下标n和上标m)Cm.n=C(n-m).n 9.集合问题。集合是无序的。 ①▲A+B=A∪B+A∩B 例:某外语班有30名学生,学英语的有8人,学日语的有12人,3人既学英语又学日语,既不学英语又不学日语的有多少人? 解析:30-A∪B即为所求。A∪B=12+8-3=17,所以答案为13。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经典类型问题

交替合作问题:交替合作问题与合作问题有很大的区别体现在“交替”两个字,合作效率为各部分效率的加和;交替合作,也叫轮流工作,顾名思义即是每个人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流进行工作。 解决交替合作问题关键: (1)已知工作量一定,设出特值。 (2)找出各自的工作效率,找出一个周期持续的时间及工作量; (3)在出现有剩余工作量的情况需要根据工作顺序认真计算,确 定到最后工作完成。 例1:一条隧道,甲单独挖要20天完成,乙单独挖要10天完成。如果甲先挖1天,然后乙接替甲挖1天,再由甲接替乙挖1天,两人如此交替工作。那么挖完这条隧道共用多少天? A.13 B.13.5 C.14 D.15.5 【答案】 B 【解析】:典型的关于交替合作的问题,题目体现出已知工作总量一定和两人工作时间,可以设特值,假设总的工作量为20,则甲 的工作效率为1,乙的工作效率为2,因为1个周期持续的时间为2天,一个周期可以完成总的工作量为1+2=3;所以 20÷3=6..........2就代表前面需要6个周期,对应6×2=12天, 之后剩下2的工作量需要甲先做1天,剩下乙工作半天,所以整个过程需要13.5天,故答案为B。 以上为正效率交替合作的问题,还有一个涉及到负效率交替合作

例2、有一个水池,装有甲、乙、丙三根水管,其中甲、乙为进水管,丙为出水管。单开甲管需15小时注满空水池,单开乙管需10小时注满空水池,单开丙池需9小时把满池的水放完,现按甲、乙、丙的顺序轮流开,每次1小时,问几小时才能注满空水池? A.47 B.38 C.50 D.46 【答案】 B 【解析】:典型的关于交替合作的问题,题目体现出已知工作总量一定和两人工作时间,可以设特值,假设总的工作量为90,则甲 的工作效率为6,乙的工作效率为9,丙的工作效率为-10,所以1个周期持续的时间为3天,一个周期可以完成总的工作量为6+9-10=5,此种最大效率6+9=15,所以(90-15)÷5=15,就代表共需要15个周期,对应15×3=45天,之后剩下15的工作量需要甲先做1天,乙再工作1天就可以完成,故答案为B。 在考试中交替合作的问题如何应对,只要把以上的两道例题所涉及的正负效率两种类型能够很好的理解,在考试中能够快速判断题型,这种类型的题目往往能够快速求解。 排列组合问题 一、分类与分步的区别 分类和分布的区别主要在于要求是否全部完成,如果完成为一类,如果没完成那就是一个步骤,我们拿一个例题来分析一下。 【例题】有颜色不同的四盏灯,每次使用一盏、两盏、三盏或四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各类题型汇总

例2:某高校对一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准备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63人,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的有89人,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的有47人,三种考试都准备参加的有24人,至少准备选择参加两种考试的有46人,不参加其中任何一种考试的有15人。问接受调查的学生共有多少人? A.120B.144 C.177D.192 【中公解析】此题与第一题的区别在于所给条件多出两个字变为“至少准备选择参加两种考试的有46人”虽然只多出了至少两个字,但是它代表的含义就有所不同。至少准备选择参加两种考试的有46人表示的是参加两种考试和参加三种考试的人数之和,即文氏图中两层和三层之和,所以减去46后,两层减了一次,三层也减了一次,因此三层只需再减一次就够了。所以列示就应该是63+89+47-46-1×24+15=144,选B。 例3:某高校对一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准备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63人,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的有89人,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的有47人,三种考试都准备参加的有24人,准备选择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和英语六级考试的有16人,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和计算机考试的有13人,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17人,不参加其中任何一种考试的有15人。问接受调查的学生共有多少人? A.120 B.144 C.177 D.192 【中公解析】此题将“准备选择参加两种考试的有46人”条件改为“准备选择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和英语六级考试的有16人,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和计算机考试的有13人,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17人”,这三个数值代表的是文氏图中两个圆相交的区域,每一个相交的区域都包含一遍三层的区域。所以它们加起来的代表的两层的区域之和以及三遍三层的区域,所以减去这三个数之和需要加上三层的一遍,列示应该是63+89+47-16-13-17+24+15=,选D。 例4:某高校对一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准备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63人,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的有89人,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的有47人,三种考试都准备参加的有24人,仅准备选择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和英语六级考试的有16人,仅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和计算机考试的有13人,仅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17人,不参加其中任何一种考试的有15人。问接受调查的学生共有多少人? A.120 B.144 C.177 D.192 【中公解析】此题描述的是“仅准备选择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和英语六级考试的有16人,仅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和计算机考试的有13人,仅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17人”,多了一“仅”字,那么这三个数值代表的是文氏图中三个两层的区域。它们加起来的和正好是代表的两层的区域之和,所以减去这三个数之和需要减去三层的两遍,列示应该是63+89+47-16-13-17-2×24+15=120,选A。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公式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公式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数量关系公式 1.两次相遇公式:单岸型S=(3S1+S2)/2两岸型S=3S1-S2 例题:两艘渡轮在同一时刻垂直驶离H河的甲、乙两岸相向而行,一艘从甲岸驶向乙岸,另一艘从乙岸开往甲岸,它们在距离较近的甲岸720米处相遇。到达预定地点后,每艘船都要停留10分钟,以便让乘客上船下船,然后返航。这两艘船在距离乙岸400米处又重新相遇。问:该河的宽度是多少 米米米米 典型两次相遇问题,这题属于两岸型(距离较近的甲岸720米处相遇、距离乙岸400米处又重新相遇)代入公式3*720-400=1760选D 如果第一次相遇距离甲岸X米,第二次相遇距离甲岸Y米,这就属于单岸型了,也就是说属于哪类型取决于参照的是一边岸还是两边岸 2.漂流瓶公式:T=(2t逆*t顺)/(t逆-t顺) 例题:AB两城由一条河流相连,轮船匀速前进,A――B,从A城到B城需行3天时间,而从B城到A城需行4天,从A城放一个无动力的木筏,它漂到B城需多少天 A、3天 B、21天 C、24天 D、木筏无法自己漂到B城 解:公式代入直接求得24 3.沿途数车问题公式:发车时间间隔T=(2t1*t2)/(t1+t2)车速/人速=(t1+t2)/(t2-t1) 例题:小红沿某路公共汽车路线以不变速度骑车去学校,该路公共汽车也以不变速度不停地运行,没隔6分钟就有辆公共汽车从后面超过她,每隔10分钟就遇到迎面开来的一辆公共汽车,公共汽车的速度是小红骑车速度的()倍 解:车速/人速=(10+6)/(10-6)=4选B 4.往返运动问题公式:V均=(2v1*v2)/(v1+v2)

2021年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精选20题及解析

2021年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精选20题及 解析 1.若x,y,z是三个连续的负整数,并且x>y>z,则下列表达式是正奇数的是()。 A.yz-x B.(x-y)(y-z) C.x-yz D.x(y+z) 2.编一本书的书页,用了270个数字(重复的也算,如页码115用了2个1和1个5共3个数字),问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A.117 B.126 C.127 D.189 3.某商场促销,晚上八点以后全场商品在原来折扣基础上再打9.5折,付款时满400元再减100元。已知某鞋柜全场8.5折,某人晚上九点多去该鞋柜买了一双鞋,花了38 4.5元,问这双鞋的原价为多少钱?() A.550元 B.600元 C.650元 D.700元 4.甲、乙、丙三种货物,如果购买甲3件、乙7件、丙1件需花3.15元,如果购买甲4件、乙10件、丙1件需花4.20元,那么购买甲、乙、丙各1件需花多少元?() A.1.05元 B.1.4元 C.1.85元 D.2.1元

5.甲、乙、丙、丁四人为灾区捐款,甲捐款数是另外三人捐款总数的一半,乙捐款数是另外三人捐款总数的13,丙捐款数是另外三人捐款总数的14,丁捐款169元,问四人一共捐款多少钱?() A.780 B.890 C.1 183 D.2 083 6.把一根钢管锯成5段需要8分钟,如果把同样的钢管锯成20段需要多少分钟?() A.32分钟 B.38分钟 C.40分钟 D.152分钟 7.四年级一班选班长,每人投票从甲、乙、丙三个候选人中选一人,已知全班共有52人,并且在计票过程中的某一时刻,甲得到17票,乙得到16票,丙得到11票。如果得票最多的候选人将成为班长,甲最少再得多少张票就能够保证当选?() A.1张 B.2张 C.4张 D.8张 8.一只船沿河顺水而行的航速为30千米/小时,已知按同样的航速在该河上顺水航行3小时和逆水航行5小时的航程相等,则此船在该河上漂流半小时的航程为()。 A.1千米 B.2千米 C.3千米 D.6千米 9.A、B两地相距100公里,甲以10千米/小时的速度从A地出发骑自行车前往B地。6小时后,乙开摩托车从A地出发驶向B

行测知识点数量关系汇总【精品】.pdf

数量关系 一、数量思维 1.选项关联:不是填空题 注意观察选项之间的倍数关系。 2.代入排除: 应用范围:多位数范围、不定方程问题、同余问题、年龄问题、周期问题、复杂行程问题和差倍比问题,优先代入整数选项。 3.整除思想:必须将题目式子转化成 A =B ×C 两两相乘的形式 整除判定法则:①拆分法517=470+47;②因式分解 6=2×3 ;③常用的 2、3、5、7、11和13 整除判定法则。 4.特值思想: 数字特值:题目没具体数字,只有相互比例关系等,常用于计算题、浓度问题、工程问题或行程问题。 数字特值计算题优先考虑-1,0,1,工程与行程等问题优先考虑最小公倍。 图形特值:比如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 5.奇偶特性:题目中出现平均、总和、差,尤其是不定方程的时候 奇偶判定:①加减运算:同奇同偶比得偶,一奇一偶只能奇; ②乘除运算:一偶就是偶,双奇才是奇。 二、基础代数公式和方法 1.基础代数公式: 完全平方:(a ±b)2 =a 2 ±2ab +b 2 平方差: a 2 -b 2=(a +b )×(a -b ) 完全立方:(a ±b)3 =a 3 ±3a 2 b +3ab 2 ±b 3 立方和差: a 3 ±b 3 =(a ±b)(a 2 ab +b 2 ) 阶乘: a m ×a n =a m +n a m ÷a n =a m -n (a m )n =a mn (ab)n =a n × b n 2.常用方法: 公式法(记住常用的公式) 因子法(整除特性结合) 放缩法(用于判定计算的整数部分) n 1-n 32=1n!)(?????

构造法 特值法 三、等差数列 1.n 为项数,a 1为首项,a n 为末项,d 为公差,s n 为等差数列前n 项的和 通项公式:a n =a 1+(n -1)d 求和公式:s n = =na 1+ n(n-1)d 项数公式:n = +1 等差中项:2A =a +b (若a 、A 、b 成等差数列) 2.若m+n =k+i ,则:a m +a n =a k +a i 3.前n 个奇数:1,3,5,7,9,…(2n —1)之和为n 2 四、等比数列 1.n 为项数,a 1为首项,a n 为末项,q 为公比,s n 为等差数列前n 项的和 通项公式:a n =a 1q n -1 求和公式:s n = (q ≠1) 等比公式:G 2=ab (若a 、G 、b 成等比数列) 2.若m+n =p+q ,则:a m ×a n =a p ×a q 3.a m -a n =(m-n)d =q (m-n) 五、周期问题 一周7天,5个工作日。一年平均365天(52周+1天),闰年366天(52周+2天)。 心竺提醒:闰年: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平年365天,365÷7=52…1 大月31天,小月30天,平月(2月)28或29天。 2 12) (1n a a n +?d a a n 1 -q q a n -11 ·1) -(n m a a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解题技巧

数字推理题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 1.等差数列及其变式 例题:1,4,7,10,13,() A.14 B.15 C.16 D.17 答案为C。我们很容易从中发现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差是一个常数3,所以括号中的数字应为16。等差数列是数字推理测验中排列数字的常见规律之一。 例题:3,4,6,9,(),18 A.11 B.12 C.13 D.14 答案为C。仔细观察,本题中的相邻两项之差构成一个等差数列1,2,3,4,5.……,因此很快可以推算出括号内的数字应为13,象这种相邻项之差虽不是一个常数,但有着明显的规律性,可以把它看作等差数列的变式。 2.“两项之和等于第三项”型 例题:34,35,69,104,() A.138 B.139 C.173 D.179 答案为C。观察数字的前三项,发现第一项与第二项相加等于第三项,3435=69,在把这假设在下一数字中检验,3569=104,得到验证,因此类推,得出答案为173。前几项或后几项的和等于后一项是数字排列的又一重要规律。 3.等比数列及其变式 例题:3,9,27,81,() A.243 B.342 C.433 D.135 答案为A。这是最一种基本的排列方式,等比数列。其特点为相邻两项数字之间的商是一个常数。 例题:8,8,12,24,60,() A.90 B.120 C.180 D.240 答案为C。虽然此题中相邻项的商并不是一个常数,但它们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1,1.5,2,2.5,3,因此答案应为60×3=180,象这种题可视作等比数列的变式。 转自中国教育热线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测验题型及解题技巧—数字推理题(下) 4.平方型及其变式 例题:1,4,9,(),25,36 A.10 B.14 C.20 D.16 答案为D。这道试题考生一眼就可以看出第一项是1的平方,第二项是2的平方,依此类推,得出第四项为4的平方16。对于这种题,考生应熟练掌握一些数字的平方得数。如: 10的平方=100 11的平方=121 12的平方=144 13的平方=169 14的平方=196 15的平方=225

完整版粉笔数量关系听课笔记整理版

方法精讲-数量(笔记) 第二数字特性一、奇偶特 【知识点】奇偶特性:研究加减乘三种关系,奇偶特性研究的是整的关系,除法得出的数不一定为整数,所以不考虑除法 1奇偶特性的加减关系

)加减运算 在加减法中,同奇同偶则为偶,一奇一偶则为奇 ②a+ba-b的奇偶性相(和差同性)。什么时候用知和求差知差求和2奇偶特性乘法 在乘法中,全奇为奇,一偶则偶 3什么时候用 )不定方程,首先考虑奇偶特性

)知和求差、知差求和,用和差同性做题(.

份、偶数份。)平分成2 (3怎么用?4.)和差同性。(1 。)逢质必2(2 为整数),X 为偶数。a (3)X=2a(5.奇偶特性核心思想:火眼金睛,找到切入点。二、倍数特性【知识点】倍数特性:)2)余数型。(31.从题型上可以分为三种题型:(1)整除型。(比例型。 2.整除型基础知识:A 整除,且均为整数),那么,A 能被B 、(1)如果,A=B*C(BC C整除。能被 整除,也2 都是整数,那么10 能被2()例如:10=2*5,2 和5 整4 10 能被整除。但是10=2.5*4,2.5 不是整数,不能说能被5 均为整数。B、C 除。所以整除的运用,大前提必须是 【知识点】整除判定法则:一般用口诀:1. 2/3 位。4/8 (1)看末 2/5 看末位。(2)3/9 看各位和:(3)721=700+21 拆分,2.没口诀的用拆分法。将721 个数必须互质。3.复杂倍数用因式分解:注意分解后的2 【知识点】余数型基础知识:、x 均为正数)。=ax±b,则答案?b 能被a 整除(a1.如果答案3 个,则苹果个数?1)苹果每人分10 个,还剩例:(,说-3=10x x,则总数=10x+3,通过移项转化为总数答:假设人数为10 的倍数。)是明(总数-3 3 )苹果每人分10 个,还缺个,则苹果个数?2(10 +3+3=10x=10x-3答:总数,通过移项转化为总数,说明(总数)是 的倍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常用运算公式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常用运算公式

数量关系常见公式 1行程问题 ①往返间运动核心公式 (其中V 和V 分别代表往返速度) ②沿途数车问题核心公式 ③漂流瓶问题核心公式 (其中t 和t 分别代表船顺流所需时间和逆流所需时间) ⑤往返接人问题核心公式 一般的若记两班同学步行的速度为v 和v ,客车载人时速度为v,空载时速度为v’,全程为S,则可得到下述方程组 三种重要特例 1若人速相同、车速不变:v =v =v ,且v=v ’

=v =nv ,原方程组变型为 2若人速相同、车速变化:v =v =v ,原方程变型为 3若人速不同、车速不变:v =v ’=v , 原方程变型为 ⑥两次相遇问题核心公式: 单岸型:两岸型: (其中S表示两岸的距离) .电梯问题:能看到级数=(人速+电梯速度)*顺行运动所需时间(顺) 能看到级数=(人速-电梯速度)*逆行运动所需时间(逆) 6.什锦糖问题公式:均价A=n /{(1/a1)+(1/a

2)+(1/a3)+(1/an)} 例题:商店购进甲、乙、丙三种不同的糖,所有费用相等,已知甲、乙、丙三种糖每千克费用分别为4.4 元,6 元,6.6 元,如果把这三种糖混在一起成为什锦糖,那么这种什锦糖每千克成本多少元? A.4.8 元B.5 元C.5.3 元D.5.5 元7.十字交叉法:A/B=(r-b)/(a-r) 例:某班男生比女生人数多80%,一次考试后,全班平均成级为75 分,而女生的平均分比男生的平均分高20% ,则此班女生的平均分是: 8.N人传接球M次公式:次数=(N-1)的M次方/N 最接近的整数为末次传她人次数,第二接近的整数为末次传给自己的次数。 例题:四人进行篮球传接球练习,要求每人接球后再传给别人。开始由甲发球,并作为第一次传球,若第五次传球后,球又回到甲手中,则共有传球方式()。 A. 60种 B. 65种 C. 70种 D. 75种 9.对折问题:一根绳连续对折N次,从中剪M 刀,则被剪成(2的N次方*M+1)段

行测数量关系知识点汇总

行测常用数学公式 一、工程问题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 总工作量=各分工作量之和; 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设总工作量为1或最小公倍数 二、几何边端问题 (1)方阵问题: 1.实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外圈人数÷4+1)2=N 2 最外层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1)×4 2.空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最外层每边人数-2×层数)2 =(最外层每边人数-层数)×层数×4=中空方阵的人数。 ★无论是方阵还是长方阵:相邻两圈的人数都满足:外圈比内圈多8人。 3.N 边行每边有a 人,则一共有N(a-1)人。 4.实心长方阵:总人数=M ×N 外圈人数=2M+2N-4 5.方阵:总人数=N 2 N 排N 列外圈人数=4N-4 例:有一个3层的中空方阵,最外层有10人,问全阵有多少人? 解:(10-3)×3×4=84(人) (2)排队型:假设队伍有N 人,A 排在第M 位;则其前面有(M-1)人,后面有(N-M )人 (3)爬楼型:从地面爬到第N 层楼要爬(N-1)楼,从第N 层爬到第M 层要爬N M -层。 三、植树问题 线型棵数=总长/间隔+1 环型棵数=总长/间隔 楼间棵数=总长/间隔-1 (1)单边线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2)单边环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 总长=棵数×间隔 (3)单边楼间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4)双边植树:相应单边植树问题所需棵数的2倍。 (5)剪绳问题:对折N 次,从中剪M 刀,则被剪成了(2N ×M +1)段 四、行程问题 ⑴ 路程=速度×时间;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平均速度型:平均速度= 2 12 12v v v v + (2)相遇追及型:相遇问题:相遇距离=(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追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追及时间 背离问题:背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背离时间 (3)流水行船型: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顺流行程=顺流速度×顺流时间=(船速+水速)×顺流时间 逆流行程=逆流速度×逆流时间=(船速—水速)×逆流时间 (4)火车过桥型: 列车在桥上的时间=(桥长-车长)÷列车速度 列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下桥所用的时间=(桥长+车长)÷列车速度 列车速度=(桥长+车长)÷过桥时间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之数字推理经典试题及分析【华图网校】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之数字推理经典试题及分析【华图网校】 1.19,4,18,3,16,1,17,() A.5 B.4 C.3 D.2 解析:本题初看较难,亦乱,但仔细分析便可发现,这是一道两个数字为一组的减法规律的题,19-4=15,18-3=15,16-1=15,那么,依此规律,()内的数为17-15=2。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2.49/800,47/400,9/40,() A.13/200 B.41/100 C.1/100 D.43/100 解析: 方法一: 49/800,47/400,9/40,43/100 =>49/800、94/800、180/800、344/800 =>分子49、94、180、344 49×2-4=94 94×2-8=180 180×2-16=344 其中4、8、16为等比数列 方法二: 令9/40通分=45/200

分子49,47,45,43 分母800,400,200,100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3.6,14,30,62,() A.85 B.92 C.126 D.250 解析:本题仔细分析后可知,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2倍加2,14=6×2+2,30=14×2+2,62=30×2+2,依此规律,()内之数为62×2+2=126。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4.12,2,2,3,14,2,7,1,18,3,2,3,40,10,(),4 A.4 B.3 C.2 D.1 解析:本题初看很乱,数字也多,但仔细分析后便可看出,这道题每组有四个数字,且第一个数字被第二、三个数字连除之后得第四个数字,即12÷2÷2=3,14÷2÷7=1,18÷3÷2=3,依此规律,()内的数字应是40÷10÷4=1。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5.2,3,10,15,26,35,() A.40 B.45 C.50 D.55 解析:本题是道初看不易找到规律的题,可试着用平方与加减法规律去解答,即2=1^2+1,3=2^2-1,10=3^2+1,15=4^2-1,26=5^2+1,35=6^2-1,依此规律,()内之数应为7^2+1=50。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6.3,7,47,2207,() A.4414B6621C.8828D.4870847 解析:本题可用前一个数的平方减2得出后一个数,这就是本题的规律。即7=3^2-2,47=7^2-2,

行测数量关系知识点总结

行测数量关系知识点总结

作者:日期:

(4) 工作效率=工作量一工作时间; 总工作量=各分工作量之和; 设总工作量为1或最小公倍数 ★无论是方阵还是长方阵:相邻两圈的人数都满足:外圈比内圈多 则一共有N (a-1)人。 =MK N 外圈人数=2M+2N-4 N 排N 列外圈人数=4N-4 例:有一个3层的中空方阵,最外层有10人,问全阵有多少人? ⑵ 排队型:假设队伍有N 人,A 排在第M 位;则其前面有(M-1) (3)爬楼型:从地面爬到第N 层楼要爬(N-1 )楼,从第N 层爬到第M 层要爬M N 层。 三、植树问题四、行程问题 相遇追及型:相遇问题:相遇距离=(大速度+小速度) 追及问 题:追击距离=(大速度一小速度) 背离问题:背离距离=(大 速度+小速度) 流水行船型: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 船速-水速。 顺流行程=顺流速度X 顺流时间=(船速+水速)X 顺流时间 逆流行程=逆流速度X 逆流时间=(船速一水速)X 逆流时间 火车过桥型: 行测常用数学公式 、工程冋题 工作量=工作效率X 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量一工作效率; 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 二、几何边端问 题 (1)方阵问题: 1. 实心方阵:方阵总人数= 最外层人数= 2.空心方阵:方阵总人数= 2 =(外圈人数* 4+1) 2 =甘 (最外层每边人数) (最外层每边人数—1)X 4 (最外层每边人数) =(最外层每边人数-层数)X 层数X 4二中空方阵的人数。 2-(最外层每边人数-2X 层数)2 8人。 3. N 边行每边有a 人, 4. 实心长方阵:总人数 5. 方阵:总人数=N 解:(10 — 3) X3 X4 = 84 (人) 人,后面有(N-M 人 线型棵数=总长/间隔+1 单边线形植树: 单边环形植树: 单边楼间植树: (1) (2) (3) (4) (5) 环型棵数=总长/间隔 棵 数=总长间隔+ 1; 棵数=总长间隔; 棵数=总长间隔一 1; 楼间棵数=总长/间隔-1 总长=(棵数-1 ) X 间隔 总长=棵数X 、可隔 总长=(棵数 +1) X 间隔 2倍。 双边植树:相应单边植树问题所需棵数的 剪绳问题:对折N 次,从中剪M 刀,则被剪成了 ( 2N X M + 1)段 ⑴路程=速度X 时间;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平均速度型:平均速度= 2v 1v 2 V 1 V 2 X 相遇时间 X 追及时间 X 背离时间 (2)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公式整理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公式整理

代入排除法 范围: 1.典型题:年龄、余数、不定方程、多位数。 2.看选项:选项为一组数、可转化为一组数(选项信息充分)。 3.剩两项:只剩两项时,代一项即得答案。 4.超复杂:题干长、主体多、关系乱。 方法: 1.先排除:尾数、奇偶、倍数。 2.在代入:最值、好算。 数字特性 一、奇偶特性: 范围: 1.知和求差、知差求和:和差同性。 2.不定方程:一般先考虑奇偶性。注意是“先”考虑。 3.A是B的2倍,将A平均分成两份:A为偶数。 4.质数:逢质必2. 方法: 1.加减法:同奇同偶则为偶,一奇一偶则为奇。a+b和a-b的奇偶性相同。 2.乘法:一偶则偶,全奇为奇。4x、6x必为偶数,3x、5x不确定。

二、倍数特性 1.整除型(求总体): 若A=B×C(B、C均为整数),则A能被B整除且A能被C整除。 试用范围:用于求总体,如工作量=效率×时间,S=VT,总价=数量×单价。 2.整除判定法则: 口诀法: a)3/9看各位和,各位和能被3/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9整除。例: 12345,能被3整除不能被9整除。 b)4/8看末2/3位,末2/3位能被4/8整除,这个数就能被4/8整除。例: 12124,能被4整除不能被8整除。 c)2/5看末位能否被2/5整除。2看末位能否被2整除,即是不是偶数,5是 看尾数是不是0或5。 拆分法: 要验证是否是m的倍数,只需拆分成m的若干被+-小数字n,若小数字n能被m整除,原数即能被m整除。 例:217能否被7整除?217=210+7,因此能够被7整除。 复杂倍数用因式分解: 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整除,这个数拆解后的数是否能被整除,拆分的数必须互质。 3.比例型: a)某班男女生比例为3:5,即可把男生看成3份,女生看成5份。 男生是3的倍数,女生是5的倍数,全班人数是5+3=8的倍数,男生女生差值是5-3=2的倍数 b)A/B=M/N(M、N互质)

(完整版)行测数量关系知识点汇总

行测常用数学公式 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 总工作量=各分工作量之和; 设总工作量为1或最小公倍数 1.实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外圈人数÷4+1)2=N 2 最外层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1)×4 2.空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最外层每边人数-2×层数)2 =(最外层每边人数-层数)×层数×4=中空方阵的人数。 ★无论是方阵还是长方阵:相邻两圈的人数都满足:外圈比内圈多8人。 3.N 边行每边有a 人,则一共有N(a-1)人。 4.实心长方阵:总人数=M ×N 外圈人数=2M+2N-4 5.方阵:总人数=N 2 N 排N 列外圈人数=4N-4 例:有一个3层的中空方阵,最外层有10人,问全阵有多少人? 解:(10-3)×3×4=84(人) (2)排队型:假设队伍有N 人,A 排在第M 位;则其前面有(M-1)人,后面有(N-M )人 (3)爬楼型:从地面爬到第N 层楼要爬(N-1)楼,从第N 层爬到第M 层要爬N M -层。 总长/间隔+1 环型棵数=总长/间隔 楼间棵数=总长/间隔-1 (1)单边线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2)单边环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 总长=棵数×间隔 (3)单边楼间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4)双边植树:相应单边植树问题所需棵数的2倍。 :对折N 次,从中剪M 刀,则被剪成了(2N ×M +1)段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平均速度型:平均速度= 2 12 12v v v v + (2)相遇追及型:相遇问题:相遇距离=(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追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追及时间 背离问题:背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背离时间 (3)流水行船型: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顺流行程=顺流速度×顺流时间=(船速+水速)×顺流时间 逆流行程=逆流速度×逆流时间=(船速—水速)×逆流时间 (4)火车过桥型: 列车在桥上的时间=(桥长-车长)÷列车速度 列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下桥所用的时间=(桥长+车长)÷列车速度 列车速度=(桥长+车长)÷过桥时间

公务员数量关系题

1. 甲、乙和丙三种不同浓度、不同规格的酒精溶液,单瓶重量分别为3公斤、7公斤和9公斤,如果将甲乙各一瓶、甲丙各一瓶和乙丙各一瓶分别混合,得到的酒精浓度分别为50%、50%和60%。如果将三种酒精各一瓶混合,得到的酒精中要加入多少公斤纯净水后,其浓度正好是50%? A.1 B.1.3 C.1.6 D.1.9 2. 共有100个人参加某公司的招聘考试,考试内容共有5道题,1-5题分别有80人,92人,86人,78人和74人答对,答对了3道和3道以上的人员能通过考试,请问至少有多少人能通过考试? A.30 B.55 C.70 D.74 3. 张先生在某个闰年中的生日是某个月的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星期五,他生日的前一个和后一个月正好也只有4个星期五。问当年的六一儿童节是星期几? A.星期一 B.星期三 C.星期五 D.星期日 1.【答案】C。解析:设每瓶甲、乙、丙溶液中含有酒精的量分别为x,y,z,根据两两混合之后的浓度,可知x+y=(3+7)×50%=5,x+z=(3+9)×50%=6,y+z=(7+9)×60%=9.6。以上三式相加除以2,可得x+y+z=10.3。如果要求甲、乙、丙各一瓶混合之后浓度为50%,需要加纯净水10.3÷50%-(3+7+9)=1.6公斤。 2.【答案】C。解析:由题意可知,每题分别有20、8、14、22、26人答错,考虑最差的情况,即不及格的人正好都只错了3道题,则不及格的人最多为(20+8+14+22+26)÷3=30人,故通过考试的至少有100-30=70人。 3.【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三个月一共只出现了12个星期五,即三个月的总天数必须少于13×7=91天,由于三个月之内必有一月含有31天且该年为闰年,则要满足条件,这三个月只能是2、3、4月,共90天,即比完整的13个星期少了一个星期五,所以4月30日为星期四,到六一儿童节过了32天,32÷7=4……4,星期四过4天为星期一。

行测数量关系知识点整理上课讲义

行测数量关系知识点 整理

行测数量关系知识点整理 1.能被2,3,4,5,6,整除的数字特点。 2.同余问题。一个数除以4余1,除以5余1,除以6余1,这个数字是?(4,5,6的最小公倍数60+1) 3.奇偶特性。奇±奇=偶奇±偶=奇偶±偶=偶奇×偶=偶奇×奇=奇偶×偶=偶;例:同时扔出A、B两个骰子,两个骰子出现的数字的奇为偶数的情形有多少种? 解析:偶×偶 C3.1*C3.1 + 奇×偶C3.1*C3.1+偶×奇C3.1*C3.1=27; 4.一个数如果被拆分成多个自然数的和,那么这些自然数中3越多,这些自然数的积越大。例如21拆分成3×3×3×3×3×3×3,比其他的如11×10要大。 5.尾数法。 ①自然数的多次幂的尾数都是以4为周期。3的2007次方的尾数和3的2007÷4次方的尾数相同。 ②5和5以后的的自然数的阶乘的尾数都是0。如2003!的尾数为0; ③等差数列的最后一项的尾数。1+2+3+……+N=2005003,则N是(); A.2002 B.2001 C.2008 D.2009 解析:根据等差公式展开N(N+1)=......6,所以N为尾数为2的数,所以选择A。 ④在木箱中取球,每次拿7个白球、3个黄球,操作M次后剩余24个,原木箱中有乒乓球多少个? A.246 B.258 C.264 D.272 解析:考察尾数。球总数=10M+24,所以尾数为4,选C。 6.循环特性的数字提取公因式法。

200820082008=2008×100010001(把重复的数字单独列出;列出重复次数个1;在这些1之间添加重复的数的位数-1个0) 7.换元法,整体思维。 8.等差数列。a1+a5=a2+a4; a11-a4=a10-a3; 9.逻辑推断。例:一架飞机的燃料最多支持6小时,去时顺风1500千米/时,返回逆风1200千米/时,飞多远必须返航? A.2000 B.3000 C.4000 D.5000 解析:中间值为3小时,但顺风时间<3,逆风时间>3;即去<4500,返回>3600,所以只有C项符合。 8.排列组合。 ①定义:N(M)-有序排列->排列问题;N(M)-无序排列->组合问题; ②计算方法:分类用加法,分步用乘法; ③调序法:顺序固定为题。例如6名学生站队,要求甲、乙、丙三人顺序不变,排法有多少种?解析:A6.6÷A3.3 ④插空法:如上题。第一名学生有4种选择,第二名有5种选择,第三名有6种选择,所以答案120。 ⑤插板法:适用于分配问题。例:10台电脑分给5个同学,每人至少一台,多少种分法? 解析:10台电脑9个空,在9个空中选4个板即可分成5份,所以C9.4即是答案。 ⑥其他公式:Cn.m=An/m!(n.m为下标n和上标m) Cm.n=C(n-m).n 9.集合问题。集合是无序的。 ①▲A+B=A∪B+A∩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