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海洋概述、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一章海洋概述、海岸与海底地形

海底地形的分布

分布规律: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主要分布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

大陆架

位置:从________起向海洋方向延伸至__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为止

特点:水深在________米内,坡度______,光照、_________和_________丰富 范围:平均宽度约_______千米,占海底总面积的8%

大陆坡

位置:________向外延伸,海底坡度突然增大,形成一个相对陡峭的_______ 特点:水深在200米—_______米之间,坡度_______ 范围:宽度从十几千米到几百千米不等

岛弧

位置:_______边缘与________的过渡地带,也称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成因:陆壳与洋壳挤压后在________一侧形成 典型地区:________________

海沟

位置:岛弧外缘,一般是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分界线 成因:陆壳与洋壳挤压后在_____________一侧形成 典型海沟:_____________海沟是世界上最深的地方

洋盆

又称“____________”,构成了大洋底的主体

特点:水深在4000米—6000米,地壳活动__________,地形较为________ 地形组成:海底火山、海底_______及海底

________ 洋中脊

分布:多分布在大洋_______,并相互连通

形状:大西洋中脊呈“______”型,印度洋中脊呈“_____”字型

景观:中轴为_________,其两侧群峰对峙,内壁_________ 成因:岩浆上涌冷却

岛弧和海沟是地球上_________活跃的地带,多_______、_______

海底地形的形成

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海底扩张与海底地形 洋中脊:地壳在__________对流上升的_________作用下

形成的,它也是_______的诞生处

新洋壳:地幔物质从中脊的___________涌出,_______形成

洋盆:________的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________形成 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_______构成。大陆板块与________在交接处______导致洋壳消亡 板块构

造与海底地形

海沟成因:__________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位于________一侧 岛弧和海岸山脉:

_______板块受挤压上拱隆起形成,位于__________一侧 原因:大洋板块因_______大,位置_____,向大陆板块下俯冲至______,_______在高温作用下融为________

海岸带的开发

1、海岸带及其开发利用优势

概念:

优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

海岸带的主要利用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 岸

海岸线和海岸带

海岸带:由_________向海陆两侧扩展的地带,主体是__________

海岸线:海平面升到________时与陆地的交线 海岸的发育过程受海浪、________、_________、流水以及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 主要组成物质: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海岸线曲折 成因:______________和岩石崩塌 利用方式:形成_____________,进行__________开发 ____________为主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颗粒较粗的堆积物,在______作用和海水的__________作用共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地区

_________为主 ________,________,海岸线_________

______而成

__________

_________相结合 ______地带

__________,保护沿海_____,抵御_________

主要组成物质:_________的遗骸和分泌物 形成:___________作用 利用方式:保护海岸、抵御_______________

海岸的

类型

狭义:主体指______________

广义:指海岸线向__________扩展到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地理教案)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地理教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以及高原、丘陵的等高线图,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主要地形的分布,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材分析 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 (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 (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对于海底地

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知识。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法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在“海底地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成。 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材分析 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简单的比较。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和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地理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出现的地名,今后分区地理中还会再现,这里不必要求学生都记住。 关于“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总体教材分析

高二地理海岸与海底地形练习题

同步检测二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A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读“某大陆海岸变迁示意图”,完成1~2题。 1.引起海岸变迁的主要外力是 A.海浪B.流水C.风D.冰川 1.答案:B 15~20世纪,由于河流的沉积作用,陆地不断向海洋延伸。 2.图中海岸地带不能见到的地貌是 A.三角洲B.海滩C.沙丘D.沙堤 2.答案:C沙丘是沙漠的基本形态。图中河流众多,是湿润地区,不可能见到沙丘,但由于流水和海浪的作用,可见三角洲、海滩和沙堤。 3.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是 A.大陆架B.海岸带C.大陆坡D.洋盆 3.答案:B海岸带是陆地和海洋相互交接、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带。 4.图示海岸类型为 A.基岩海岸 B.生物海岸 C.淤泥海岸 D.三角洲海岸 4.答案:A基岩海岸在海浪侵蚀和岩石崩塌作用下,形成千姿百态的海蚀地貌。 某种地质作用形成的海岸景观呈现出“海岸线曲折,多峡湾与岛屿,海湾常深入内陆且两岸陡峻”的特点。据此完成5~7题。 5.该海岸地带最可能出现哪一种经济活动 A.农业B.牧业C.渔业D.盐业 6.下列哪个地区的海岸,可见到该种景观 A.中国东部B.澳大利亚南部 C.挪威西部D.智利中部 7.形成该种海岸的地质作用和北美洲哪一项自然地理特征有关 A.疆域广阔,气候差异大B.河川呈放射状,源远流长 C.东西两大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D.中央大平原北部湖泊众多 5.答案:C

6.答案:C材料中说的海岸是峡湾,以挪威西海岸最典型。 7.答案:D峡湾海岸是冰川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北美中央大平原上的湖泊多是冰川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不同的海岸有不同的特点,人们针对不同海岸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利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8~11题。 8.目前,“阳光海滩”风靡全球,是人们进行日光浴、游泳的理想场所,这种海岸属于 A.基岩海岸B.砂质海岸 C.淤泥质海岸D.生物海岸 9.下列海岸类型最适合开辟盐场的是 A.淤泥质海岸B.砂质海岸 C.珊瑚礁海岸D.基岩海岸 10.下列海岸类型中多优良港址的是 A.基岩海岸B.淤泥质海岸 C.生物海岸D.砂质海岸 11.形成淤泥质海岸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侵蚀作用B.搬运作用C.沉积作用D.变质作用 8.答案:B砂质海岸宽阔平坦,多是天然的海滨浴场。 9.答案:A淤泥质海岸以淤泥为主,海岸带宽度大,坡度小,海岸线平直,适宜晒盐。 10.答案:A基岩海岸海水深度较大,泥沙沉积作用较弱,适合建港。 11.答案:C 12.此景观在我国多分布于 A.渤海沿岸B.黄海沿岸C.东海沿岸D.南海沿岸 12.答案:D此海岸是红树林海岸,我国南海海岸有分布。 读“沿南回归线所作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13~14题。 13.在六大板块的范围内,图中占了 A.3个B.4个 C.5个D.6个 14.图中属于板块消亡边界的有几处 A.2处B.3处 C.4处D.5处 13.答案:C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岩石圈被分成六大板块。板块的边界是海岭和

海底地貌

海底地貌 如同陆地上一样,海底世界有高山,有平原,还有深沟峡谷。这个世界并不像人们所想像的或是像表面看起来那样平和宁静,相反却是地球上最活跃最动荡不安的地带。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形成高山峻岭。 世界各大洋的洋底形态虽然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是由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大洋盆地,洋中脊(海底山脉)几个部分组成。 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海岸线并不是大陆与海洋的分界线,实际上,在海面以下,大陆仍以极为缓和的坡度延伸至大约200米深的海底。这一部分就是大陆架——被海水淹没的滨海平原,这里成为海洋生物的乐园,可以发现许许多多的海洋动植物在此处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大陆架以下,是大陆架向大洋底过渡的斜坡,坡度陡然增大,一般为3—4度,有的甚至超过10度,水深急剧增加,一般为200—2500米。这就是比较狭窄的大陆坡,它的底部才是大陆与海洋的真正的分界线。 超过大陆坡,就是深邃的海沟或岛弧——海沟系。在此处,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以下,交错地带形成了“V”形的海沟,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与相邻的岛弧构成了地球上最大的高度差。例如秘鲁——智利海沟深8000米,其背靠的安底斯山海拔6500米以上,它们之间的交差为14500米,若不是被海水覆盖,这将是最雄伟壮观的景象! 这一带由于地处两个板块的边缘,故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发生,跨过海沟再向海洋深处,就到了广阔无垠的大洋盆地。其深度在2500—6000米之间,大部分是深海平原,面积占海底总面积的77%,辽阔平坦,但景色无奇。在平原的周围,分布着绵亘千里的海岭,陡峭的海山峰和光滑如刀削的平顶山,其中还有深海谷,断裂带和海槽等,海岭和海山皆因火山组成,海山甚至可以露出海面成为岛屿,如太平洋的夏威夷群岛。 再深入洋底,就来到了洋中脊,与一般海岭不同,他们是海底扩张的中心。而且洋中脊是一个世界性体系,横贯各大洋,从北冰洋开始,穿过大西洋,经印度洋,进入太平洋,逶迤连绵约七万余公里,就好像是大洋的脊梁,任何一条陆地山脉都不能与之相媲美。 各大洋洋中脊的位置均不相同,大西洋中脊贯穿大洋中部,与两岸大致平行(中脊名称由来),中轴为中央裂谷分开,两侧内壁陡峻,两峰嶙峋,蔚为奇观;印度洋中脊犹如“入”字分布在大洋中部;太平洋中脊位于偏东的位置上。三大洋中脊在南部相互连接,而北端却分别伸进大陆。 这就是海底世界的地貌的一般特征,但各大洋又有各自的特点。像世界大洋海沟共有25条之多,主要分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地理选修2课时作业:2.2 海底地形的分布

课时作业(四) [学业水平层次(A)] 人们把海洋誉为“蓝色国土”。读“海底地形示意图”,完成1~3题。 1.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d为大陆架 B.b~d海水温度垂直变化不大 C.f处是大洋中脊 D.d处是板块张裂形成的 2.岛弧是指大陆和洋盆之间呈弧形分布的群岛,图中岛弧主要分布在() A.b~c处B.d处 C.e处D.f处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d处是世界渔场主要分布区 B.b处有利于发展海水养殖业 C.e处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D.c~d处是目前海洋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1.C 2.A 3.B本组题考查海底地形的有关知识。图中a~b处为潮间带,b处是大陆架,c处是大陆坡,d处是海沟,e处是洋盆,f处是大洋中脊;岛弧的外缘常常伴生着海沟,是由板块碰撞形成的,应位于图中b~c处;洋盆有丰富的锰结核矿,大陆架上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同时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读“大陆边缘向洋盆过渡示意图”,回答4~5题。

4.图①所示是海底地形() A.太平洋B.印度洋 C.大西洋D.北冰洋 5.三幅海底地形所示的大洋中,洋中脊呈“S”形的是() A.①B.②C.③D.①② 4.C 5.A该题组主要考查海底地形的分布及特点。根据海底地形的分布特点,可知图①所示为欧洲西部大西洋海底地形,图②为南美洲西部太平洋海底地形,图③为亚洲东部太平洋海底地形。大西洋中脊的走向大致呈“S”形。 6.冰岛所处的海底地形是() A.岛弧B.大陆架 C.洋盆D.洋中脊 D冰岛位于板块张裂处,海底地形是洋中脊。 读“我国南海海底地形示意图”,完成7~8题。 7.海洋生物繁盛的海域是() A.甲、乙两地B.甲地 C.乙地D.丙地 8.图中大陆沿海地区,为减轻台风、海浪对海岸带的破坏,正在努力扩大恢复的生态工程为() A.基塘农业生态工程 B.以海堤为主的防护工程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一节海岸 一.单项选择题 江苏省北部有大片未开垦的滩涂资源,这里是重要的鱼虾贝类的产区,有众多的资源供开发。据此回答1~3题。 1.江苏北部的海岸类型主要属于() A.基岩海岸 B.淤泥质海岸 C.红树林海岸 D.砂质海岸 2.形成该种海岸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侵蚀作用 B.搬动作用 C.沉积作用 D.变质作用 3.这种资源的未来开发重点() A.开发滨海旅游业 B.开辟为港口 C.建海滨浴场 D.发展滩涂养殖 4. 关于海岸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类对海岸的开发主要以石油为主 B.海岸带离海洋较近,生态环境不容易被破坏 C.全球变暖将首先威胁海岸带的人类活动 D.海岸带人口密集是因为那里气候湿润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入海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沉积,往往形成淤泥质海岸 ②一个国家海岸线的长度由其大陆海岸线和岛屿海岸线组成 ③海岸线随潮涨潮落变化很大④基岩海岸海岸线比较平直,适合建设深水港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近年来,我国南方部分沿海地区适当扩大红树林面积的主要目的是() ①为过往船只提供避风场所②阻挡海浪侵蚀海岸 ③保持生物多样性④增加用材林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7.关于海岸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制定长期的海岸管理政策,是实现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根本前提 B.人类通过港口建设、捕捞、排污等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海岸带 C.气候变化,不会对海岸带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D.陆地的水土流失,导致河流泥沙增多,使海岸带加速变迁 8.有人做过测试,海浪对海岸的冲击力每平方米可达20-30吨,大的可达60吨。下列不是由于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的是( ) A.海蚀崖 B.海蚀柱C.海蚀洞D.沙坝和沙堤 9.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是() A.从滨海平原到海岸线之间 B.潮间带 C.从海岸线到大陆坡之间 D.海岸带 10.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影响海岸发育、演化的主要因素是( )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对于海底地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知识。 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在“海底地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成。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简单的比较。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和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地理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出现的地名,今后分区地理中还会再现,这里不必要求学生都记住。 前一节概述了地球的海陆面貌,本节则对地球的面貌作具体的描述。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它是影响自然环境及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地形这一节内容是重要的基础知识。 本节有“多种多样的陆地地形”、“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海底地形”三个标题,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第一,陆地和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形态特点;第二,在世界地形图上了解主要地形的分布。其中,“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充分利用地理景观图,以景观图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一节 海岸 〖基础梳理〗 海岸线: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 时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概念:海洋和陆地 、 的地带 海岸带 范围:由潮间带向 扩展到一定的宽度 主体: 海岸的发育过程:受海浪、 、 、流水以及 等因素影响 基 组成:由坚硬的 组成,又称 岩 特点:地势 ,坡陡水深、岬湾相间, 十分曲折 海 成因: 和岩石崩塌 岸 利用方式;形成天然良港, 开发等 砂 主要物质组成: 和 质 主要地貌:沙堤、 、 等地貌 海 成因:堆积物颗粒较粗,经海水 和 ,形成沙滩 岸 利用方式:天然的优质 淤 分布: 或平原地区 泥 主要组成物质:淤泥 质 特点:海岸带 、坡度小,海岸线 海 成因:平原河流流速慢,只携带 的物质沉积而成 岸 利用方式:滩涂养殖 组成:红树林植物与泥沼相结合 生 红树林海岸 分布: 及 的海岸低洼地 物 作用: 保护、 保护和海洋防灾减灾 海 主要组成物质:珊瑚虫的遗骸和分泌物 岸 珊瑚礁海岸 形成:生物 作用 作用:保护海岸、抵抗海浪侵蚀 〖归纳总结〗 海岸线和 海岸带 不同 类型 的海 岸

〖思考题参考答案〗 思考(P10)我国大陆海岸线自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长达1.8万多千米。此外,岛屿海岸线长1.4万多千米,海岸线总长3.2万多千米。我国海岸线曲折,较大海湾有150个,多港阔水深的天然港口。杭州湾以北海岸以砂岸为主,地形表现为上升的山地丘陵海岸与下降的平原海岸交错分布,但以平原海岸居多,多淤泥质海岸,海岸线较平直,退潮时泥滩一片。杭州湾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为整体抬升的山地丘陵海岸,其间镶嵌了小块的河口平原。这里多基岩海岸,海岸线曲折,港湾深入内地,岸外岛屿罗列,多海蚀崖、海蚀阶地、海蚀柱、海蚀洞等海蚀地貌。此外,大致在北回归线以南的沿海,有红树林或珊瑚礁发育,组成了独特的生物海岸。 思考(P14)红树林植物是一类生长于潮间带的乔灌木的统称。红树林海岸是生物海岸的一种,是红树林植物与淤泥相结合的海岸,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较低纬度的海岸低洼地带。淤泥质海岸主要分布在河口或平原地区,海岸带宽度大,坡度小,海岸线平直,为红树林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珊瑚不是植物,而是一种叫珊瑚虫的微小的腔肠动物。珊瑚虫到处漂游,它一旦碰到海岸边的岩石或礁石时就扎根生长。珊瑚虫以群居为主,它们纷纷伸出触手,从海水中捕捉食物。食物消化以后分泌出石灰质,形成骨骼与灰质外壳。当珊瑚虫死亡之后,其骨骼遗骸积聚起来,其后代又在骸上繁殖,如此长期积累就形成珊瑚礁海岸。 活动(P14)1.见下表 2.辽东半岛——基岩海岸江苏北部——淤泥质海岸珠江三角洲——淤泥质海岸南沙群岛——珊瑚礁海岸 〖典型例题〗 〖例1〗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表示海岸带的序号是; 表示海岸线的字母是。 (2)分析比较海岸线与海岸带的关系。 〖例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的是海岸,其最易在海 岸上发育。 (2)该海岸主要分布于我国哪些地区? (3)该海岸有何重要意义。

中图版地理选修2《海底地形的分布》教案

中图版地理选修2《海底地形的分布》教案 2.2 海底地形的分布 相关素材 水覆盖之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由于海水的掩盖,海底地形起伏难以直接观察。早期的铅锤测深法,费时多,精度低。20世纪20年代以来,船舰在航行途中运用了回声测深仪,能够快速地测出海底深度,结合精确定位,得以揭示海底地形真相。1925~1927年期间,德国“流星”号船考察南大西洋,首次揭示了洋底地形的起伏不亚于陆地。1953年以来,使用精密的回声测深仪获得越来越多的洋底地形剖面。至1967~1969年期间,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立体地貌图相继问世。(见彩图)洋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长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纵贯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绵延8万公里,宽数百至数千公里,总面积堪与全球陆地相比,其长度和广度为陆上任何山系所不及。大洋最深点深11034米,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这一深度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4.43米)。太平洋中部夏威夷岛上的冒纳罗亚火山海拔4170米,而岛屿附近洋底深五、六千米,冒纳罗亚火山实际上是一座拔起洋底高约万米的山体。基本单元在地球表面上大陆和洋底呈现为两个不同的台阶面,陆地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在0~1公里,洋底大部分地区深度在4~6公里。整个海底可分为三大基本地形单元: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大洋盆地一语有两种含义:广义的泛指大陆架和大陆坡以外的整个大洋;狭义的指大洋中脊和大陆边缘之间的深洋底。这里所用为后一种含义。三大地形单元又可进一步划出一些次一级的海底地形单元(图1)。大陆边缘为大陆与洋底两大台阶面之间广阔的过渡地带。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通常将大陆边缘划分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也称被动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也称活动大陆边缘)。前者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三单元构成,地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 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1.洋壳的形成: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_____________ ____的过程,是地幔中_____ ____的结果。 1.什么是大陆漂移学说? 【提示】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他根据大西洋两岸的大陆形状、地质构造、古生物等的相似性,认为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它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后来,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这一块联合古陆开始分离,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如下图)。 2.海底地形 (1)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___ ______的___________形成的。洋中脊是_ ____的诞生处。 (2)洋盆: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____ _推开,海底不断___ __形成洋盆。结论:和是洋壳形成于扩张的产物 学法指导:海底岩石的年龄变化规律 海岭(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处,岩石年龄最年轻,岩石离海岭越近,年龄越年轻,离海岭越远,年龄越老,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 示意图: 例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双选)() A.海底岩石年龄一般不超过2亿年 B.海底岩石年龄以大洋中脊为轴对称分布,由大洋中脊向两侧逐渐变老 C.海沟是洋壳的生长地带 D.大洋中脊是洋壳的消亡地带 例6.下列哪一种海底地形的发现对海底扩张学说有重要的启发() A.海底平原B.海底珊瑚礁 C.洋中脊D.大陆架 二、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 1.洋壳的消亡: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___ __构成的。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_____ ___,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下_____ __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________。 2.海底地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选对点训练:海岸的基本类型与海底地貌

海岸的基本类型与海底地貌 1.下图为我国北方某河流入海口1989年和2009年的卫星形象。该河口区河流主流曾于人工改道。读图回答下题。 该河口海岸带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是() A.建设大型海港,发展远洋运输 B.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C.开辟海水浴场,发展滨海旅游 D.开垦成为耕地,发展粮食生产 2.读我国局部海岸带经济开发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比较苏东海洋经济区与闽东海洋经济区海岸特征及开发利用方向的差异。 3.下图是北太平洋局部海域海底地形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④处海底地形类型为__________。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4月20日,位于墨西哥湾的一座海上钻井平台起火爆炸,导致约1600米深处漏油,造成严重的海洋污染。由于天气恶劣等原因,虽然有关方面采取多种措施控制污染蔓延,但效果均不好。随即美国南部4州进入紧急状态,并宣布在该海域禁捕。有关专家还担心浮油可能“侵入”大西洋,甚至漂向欧洲沿海。下图为墨西哥湾海域示意图。 该钻井平台所在地的海底地形类型是__________,其形态特点是______________。 5.帕劳是美丽的西太平洋岛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与菲律宾板块交界处,由一个大堡礁和许多小岛礁构成。下图是帕劳的地理位置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帕劳群岛地处太平洋岛弧链,东临深海沟,形成这种岛弧一海沟地形的原因是__________,此处地壳运动相对活跃的表现形式是__________。 6.读下图,回答以下两题。 (1)请解释丁处海底地形的成因。

(2)目前,图中大洋的面积正处于________(扩大/缩小)时期,为什么? 7.阅读以下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4月11日中国大洋第三十航次第四航段科学考察启动,“大洋一号”船再探西南印度洋,将开展深海地质、环境基线和生物基因资源调查,根据最新气象预报显示,作业区将面临风大浪高等复杂海况考验。(下面上图为本次海洋环境考察区域图,下图为考察区域1至2点的海床剖面图) 简述甲地地形的成因。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北京时间4月2日智利北部海域发生8.3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下图为本次地震震中位置及世界主要渔场分布图。 世界主要渔场所在海域多为____________________(海底地貌)。 9.下图为“我国东部沿海某地区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示地区的海岸类型主要是____________,其主要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图为我国第30次南极考察部分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福建省沿海海岸特点是__________,可开发的新能源有____________。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1月18日,郭川驾驶“青岛号”40英尺无动力帆船从青岛出发,在不靠岸、不间断、无后援的情况下,沿下图中航线于4月5日荣归青岛。全部航程为21600海里,历时137天20小时2分28秒。创造了国际帆联认可的40英尺级帆船单人不间断环球航海世界纪录。 青岛港的海岸类型是____________ ,其海岸特点是__________。 12.下图示意我国南方某滨海城市局部海岸的变迁,读图回答问题。 指出图中海岸变迁的特点,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13.读下图,回答问题。 戊处最可能的海岸类型是______________,它是怎样形成的?常见的利用价值是什么?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海底地貌类型

4、海底地貌submarine landform

海水覆盖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海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延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纵贯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绵延8 万千米,宽数百至数千千米,总面积堪与全球陆地相比。大洋最深点11034 米,位于太平洋

马里亚纳海沟,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6.27米)。深海平原坡度小于千分之一,其平坦程度超过大陆平原。整个海底可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基本地貌单元,及若干次一级的海底地貌单元。①大陆边缘。为大陆与洋底两大台阶面之间的过渡地带,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通常分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又称被动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又称活动大陆边缘)。前者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 3 个单元构成,地形宽缓,见于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周缘地带。后者陆架狭窄,陆坡陡峭,大陆隆不发育,而被海沟取代,可分为两类:海沟-岛弧-边缘盆地系列和海沟直逼陆缘的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周缘地带,也见于印度洋东北缘等地。②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与大陆边缘之间,一侧与中脊平缓的坡麓相接,另一侧与大陆隆或海沟相邻,占海洋总面积的45%。大洋盆地被海岭等正向地形分割,构成若干外形略呈等轴状,水深约在4000~5000米左右的海底洼地,称海盆。宽度较大、两坡较缓的长条状海底洼地,叫海槽。海盆底部发育深海平原、深海丘陵等地形。长条状的海底高地称海岭或海脊,宽缓的海底高地称海隆,顶图面平坦、四周边坡较陡的海底高地称海台。③大洋中脊。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的山系,占海洋总面积的33%。大洋中脊分脊顶区和脊翼区。脊顶区由多列近于平行的岭脊和谷地相间组成。脊顶为新生洋壳,上覆沉积物极薄或缺失,地形十分崎岖。脊翼区随洋壳年龄

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单元测试题新人教选修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2.5分,共50分) 读“某大陆海岸变迁示意图”,完成1~2题。 1.引起海岸变迁的主要外力是 A.海浪 B.流水 C.风 D.冰川 1.答案:B 15~20世纪,由于河流的沉积作用,陆地不断向海洋延伸。 2.图中海岸地带不能见到的地貌是 A.三角洲 B.海滩 C.沙丘 D.沙堤 2.答案:C 沙丘是沙漠的基本形态。图中河流众多,是湿润地区,不可能见到沙丘,但由于流水和海浪的作用,可见三角洲、海滩和沙堤。 3.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是 A.大陆架 B.海岸带 C.大陆坡 D.洋盆 3.答案:B 海岸带是陆地和海洋相互交接、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带。 4.图示海岸类型为 A.基岩海岸 B.生物海岸 C.淤泥海岸 D.三角洲海岸 4.答案: A 基岩海岸在海浪侵蚀和岩石崩塌作用下,形成千姿百态的海蚀地貌。 某种地质作用形成的海岸景观呈现出“海岸线曲折,多峡湾与岛屿,海湾常深入内陆且两岸陡峻”的特点。据此完成5~7题。 5.该海岸地带最可能出现哪一种经济活动 A.农业 B.牧业 C.渔业 D.盐业 6.下列哪个地区的海岸,可见到该种景观 A.中国东部 B.澳大利亚南部 C.挪威西部 D.智利中部 7.形成该种海岸的地质作用和北美洲哪一项自然地理特征有关 A.疆域广阔,气候差异大 B.河川呈放射状,源远流长 C.东西两大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 D.中央大平原北部湖泊众多 5.答案:C 6.答案:C 材料中说的海岸是峡湾,以挪威西海岸最典型。 7.答案:D 峡湾海岸是冰川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北美中央大平原上的湖泊多是冰川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不同的海岸有不同的特点,人们针对不同海岸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利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8~11题。 8.目前,“阳光海滩”风靡全球,是人们进行日光浴、游泳的理想场所,这种海岸属于

海洋地理 知识点详解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教材简介 袁孝亭 海洋地理作为选修课程在普通高中开设,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要意义。深刻认识海洋地理开设的必要性和海洋地理的学习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是海洋地理课程价值实现的重要保障。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气候的“调节器”、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关系十分密切,在人类生存环境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向学生呈现有关海洋的基础知识、提高他们认识海洋的基本技能、增强他们的海洋意识,为将来科学利用海洋和保护海洋奠定必要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我国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岛屿众多,海洋资源丰富,开发海洋对于缓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中地理课程开设《海洋地理》选修课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 《海洋地理》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而特殊的价值:它能够使学生了解海洋环境、感悟人海关系;它能够增强学生的海洋观念、认识海洋国情;海洋地理有很高的综合分析价值、推理价值,因此它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具有特殊价值;海洋地理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价值。 一、《海洋地理》的特色 (一)注重海洋意识的渗透,赋予学生现代海洋观念 专家指出,海洋世纪,具有什么样的海洋观念和海洋意识,是关乎我们国家兴盛的大问题,理应得到每个炎黄子孙的密切关注。而现实状况是,我国国民的海洋意识相对淡薄,对海洋作用和价值的认识不深。海洋地理教材必须以向学生渗透海洋意识为己任,将现代海洋观作为选择和编制教学内容的一条主线。人教版海洋地理教材在选择和组织材料时,将下述现代海洋观贯穿其中。 海洋价值观。海洋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既是世界交通和货物运输的重要通道,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人类活动的重要空间,还是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斗争的重要舞台。 海洋资源观。海洋是资源宝库,人类未来的资源寄希望于海洋。海洋资源是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的空间、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域、一定的周期内,海洋资源也几乎都是有限的;应当注意节约和开展综合利用,加强海洋资源抚育与保护,这是当代公民对后代幸福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人类对海洋资源的无节制的开发利用甚至挥霍浪费,必然导致自然对人类的反抗,并威胁人类的持续生存,每个公民都负有阻止滥采滥用海洋资源错误行为的道德责任。

2020年【人教版】地理选修二:2.2《海底地形的分布》导学案(含答案)

2020年精编地理学习资料 第二节 海底地形的分布 学习目标 1.能够指图说出海底地形的类型名称。2.能够说出海底地形分布的规律。 海底地形分布规律 1.分布规律: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成①__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和④________等主要类型。 2.大陆架和大陆坡 (1)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⑤____________,一般坡度⑥______,水深在⑦______米以内。 (2)大陆坡:由大陆架向外伸展,海底坡度突然⑧______,形成一个相对陡峭的斜坡,叫做大陆坡。大陆坡水深一般为⑨____________米。 3.岛弧和海沟 (1)岛弧:是指大陆和洋盆之间呈⑩______分布的群岛,也称“岛链”或“弧形列岛”。 (2)海沟:是海洋中最?____的地方,一般是大陆坡与?________的分界线。 (3)特点:是地球上?____________活跃的地带,多火山、地震。 4.洋盆和洋中脊 (1)洋盆:又称“?____________”,构成了大洋底的?__________,水深在4 000~6 000米。地壳活动相对?______,地形较为?______,内部分布着一些?____________、海底丘陵及?____________。 (2)洋中脊:是地球上最长的海底山系,常分布在大洋?____部位。洋中脊中轴为 ○ 21______,裂谷两侧群峰对峙、内壁○22______。 一、岛弧和海沟往往相伴而生 岛弧与海沟 岛弧是指大陆和海洋盆地之间呈弧形分布的群岛,亦称“岛链”、“弧形列岛”。 海沟是沿着岛弧和大陆海岸山脉外侧延伸的浅水狭长的深海洼地,比周围的洋底要深 2 000m 以上。 岛弧的分布以太平洋西部海域为多,如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岛及附近岛屿、菲律宾群岛等。有意思的是,在这些岛弧靠近大洋的一侧,往往还伴生有一系列与岛弧呈相互平行状态的深邃而狭长的海沟。而且岛弧上的山峰越高,邻近的海沟也就越深。这些海底最深的地方并不是在大洋的中央,全球20多条水深在7 000米以上的海沟,大都坐落在大洋的边缘,而且,绝大多数环绕在太平洋周围地带。海沟与大洋边缘的岛弧常常相互配对,形影相随,如在太平洋西部岛弧的东侧,就与岛弧平行排列着阿留申海沟、千岛海沟、日本海沟、琉球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菲律宾海沟等。 科学家们经过大量的研究认为,岛弧和海沟的平行并存,是大洋地壳和大陆地壳相互碰撞时,大洋地壳俯冲于大陆地壳之下的结果。如太平洋地壳,厚度小而密度大,所处的位置又相对较低,在海底扩张的作用下,与东亚大陆地壳相碰撞时,太平洋地壳便俯冲入东亚大陆地壳之下,从而使大洋一侧出现深度巨大的海沟;同时,大陆地壳的继续运动使它的前缘的表层沉积物质相互叠合到一起,形成了岛弧。由于这两种地壳的相对运动速度较大,所以碰撞后形成的海沟深度较大,而岛弧上峰岭的高度也较大。因此,可以说岛弧和海沟是在同一种地壳运动中形成的,它们有着共同的成因。 典例1 读图,完成(1)~(2)题。

海洋基本知识之海岸带和海底地形

海洋基本知识之海岸带和海底地形 1.[掌握]:海岸带、潮间带等概念 海岸带是海陆交互作用的地带。 海滩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高潮时被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又称潮间带。 [熟悉]:海岸带组成 现代海岸带一般包括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三部分。中公教育海岸是高潮线以上狭窄的陆上地带,大部分时间裸露于海水面之上,仅在特大高潮或暴风浪时才被淹没,又称潮上带。海滩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高潮时被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又称潮间带。水下岸坡是低潮线以下直到波浪作用所能到达的海底部分,又称潮下带,其下限相当于1/2波长的水深处,通常约10~20m。 [了解]:海岸带类型 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将我国海岸分为河口岸、基岩岸、砂砾质岸、淤泥质岸、珊瑚礁岸和红树林岸等六种基本类型。 2.[掌握]:大陆边缘类型及各部分的名称 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之间的过渡带,按构造活动性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大类。 稳定型大陆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部分组成; 活动型大陆边缘与现代板块的汇聚型边界相一致,是全球最强烈的构造活动带,集中分布在太平洋东西两侧,故又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最大特征是具有强烈而频繁的地震(释放的能量占全世界的80%)和火山(活火山占全世界80%以上)活动,有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太平洋火环之称。 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又可进一步分为岛弧亚型和安第斯亚型两类。 岛弧亚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其组成单元除大陆架和大陆坡外一般缺失大陆隆,以发育海沟-岛弧-边缘海盆地为最大特点。 安第斯亚型大陆边缘分布在太平洋东侧的中美-南美洲陆缘,高大陡峭的安第斯山脉直落深邃的秘鲁-智利海沟,大陆架和大陆坡都较狭窄,大陆隆被深海沟所取代,形成全球高差(15km以上)最悬殊的地带。 [熟悉]:洋中脊的定义及分布特征 大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在大西洋,中脊位居中央,延伸方向与两岸平行,边坡较陡,称为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脊也大致位于大洋中部,但歧分三支,呈“入”字型展布;在太平洋内,因中脊偏居东侧且边坡平缓,故称东太平洋海隆。

海底地形分析

海底地形探秘 【教材分析】 当学生在海边的沙滩上嬉戏、游玩,在礁石滩寻访奇异有趣的动物和植物时。面对广袤无限的大海,看着波浪起伏的海面,在学生的脑海中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大海的底部像海面一样平坦呢?陆地上有连绵不断的高山,大海中也有吗?人类又是怎样了解海底世界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引导学生对海底地形进行探索,揭开海底地形面纱。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海底基本地形; 2.通过地形图感知海底地形; 3.通过各种现象感受各种海洋奇观; 能力目标 通过地形图的颜色深浅辨别海底地貌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2.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活动重难点】 通过观察图例、分析等方式研究海底地形的特点。 【教法、学法】 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法、图示法、课件展示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法、动手实践法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地图。 学生准备:海底地形的相关资料。泡沫 【教学过程】 本节课共安排五个环节,分别是:情境导入、出示海底地形、从地形图中感知海底地形、海底地形奇观和活动总结。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 教师谈话引入:“我们都爱大海,坐船驰骋在平坦的海面上,觉得心情那么辽阔。那么,你有没有想过,海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学生谈自己想象中海底的样子。 播放“海底探索”视频,使学生在进入课题前获得感知体验。看后,让学生谈收获。(教师及时评价)引出本课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图片资料,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本课情境中。)

第二个环节是初识海底地形 教师展示海底地形图,进而利用视频“海底地形”立体展现海底地形基本构造。大陆架——大陆坡——洋盆——海沟——海岭 根据搜集的资料,让学生观察讨论大陆架、大陆坡等海底地形,进行比较分析,教师随机补充相关的资料。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纵切图,请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认图记忆,对海地的地形地貌有所了解认识。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有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海底地形知识点汇总

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海底地形知识点汇总 南海海底地形 南海是位于中国南部的陆缘海,被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及中南半岛所环绕,为西太平洋的一部分。中国汉代、南北朝时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改称南海。 南海的海底地形 南海的深度比渤、黄、东海要大。除北、西、南三面靠大陆附近深度较浅外,中部和东部水深大都在2000米以上。南海平均水深1100米,最大深度5567米。 南海的海底地貌类型齐全,既有宽广的大陆架,又有较陡的大陆坡和辽阔的深海盆地。海底地势西北高,东部和中部低。海盆四周边缘分布着大陆架;大陆架以外为阶梯状下降的大陆坡,中国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等即为分布在大陆坡山脊上的礁岛;在大陆坡的终止处进入南海深海盆地。在南海东部,从我国台湾岛至吕宋、巴拉皇岛等地,出现一系列岛弧和海槽(沟)相伴分布的格局。 南海大陆架非常宽广,主要分布在北、西、南三面。其中,南部大陆架宽度最宽,北部次之,西部和东部狭窄。北部和西北部大陆架,大致为中国台湾南端至海南岛以南的华南沿岸及越南北部沿岸的浅水区,海底坡度平均为3′40″。陆架宽190~280公里,一般超过250公里。北部湾为水深小于100米的浅海,平均水深40米左右,全属大陆架。该湾地形与渤海颇为相似,北部和西部较浅(20~40米),中部和东南部较深(50~60米)。该湾海底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深处在海南岛西南近海,达90多米。南海西部越南沿海大陆架较窄,南北两端宽约50公里,中间仅20公里;坡度较大。南海东部均为岛架,台湾岛至吕宋岛一

带岛架很窄,仅5~10公里,坡度达50′~1°40′。巴拉望附近岛架宽30~60公里,坡度一般为17′。南海南部和西南部大陆架为巽他陆架的一部分,是世界上最宽的陆架之一,宽度超过300公里。南海西部和东部陆架是以侵蚀为主的侵蚀—堆积型陆架,而南部和北部的大陆架则为堆积型陆架。 南海的大陆坡分布在水深150~3600米之间,呈阶梯状下降,大致从150米开始,海底坡度明显地逐渐变陡,由平坦的大陆架变为陡坡,并隔以深沟。约在1000~1800米深处,地形转缓,成为断续相连的平坦面,宽达数百公里。在平坦面的外侧,又是个急陡坡,至3600米附近大陆坡终止,到达南海深海平原。 南海大陆坡围绕着海盆四周可分为4个区:北陆坡、西坡阶地、南陆坡和东陆坡。 北陆坡约位于中国台湾以南至珠江口大陆架的外缘。陆坡上为波状起伏的平原,并有隆起的暗礁。在东沙群岛附近水深增至1000~2000米,地势向南凸出。 西坡阶地又叫海南岛南部大陆坡,宽达300海里,位于珠江口外的深海洼地和越南南部陆坡之间,水深1000~1500米处。它具有显著的阶梯状,坡度较大(5~10°),等深线密集,呈南北向分布。西沙和中沙群岛就分布在西坡阶地上。西坡阶地上有许多水下峡谷,把阶梯状的陆坡分割为许多地块。西坡阶地的坡麓有一狭长拗陷,深5567米,为目前已知南海的最深处。 东海海底地形

高中地理之海底地貌特征

高中地理之海底地貌特征 海水覆盖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 海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延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纵贯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绵延8万千米,宽数百至数千千米,总面积堪与全球陆地相比。 大洋最深点11034米,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6.27米)。 深海平原坡度小于千分之一,其平坦程度超过大陆平原。整个海底可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基本地貌单元,及若干次一级的海底地貌单元。 ①大陆边缘。 为大陆与洋底两大台阶面之间的过渡地带,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通常分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又称被动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又称活动大陆边缘)。 前者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3个单元构成,地形宽缓,见于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周缘地带。 后者陆架狭窄,陆坡陡峭,大陆隆不发育,而被海沟取代,可分为两类: 海沟-岛弧-边缘盆地系列和海沟直逼陆缘的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周缘地带,也见于印度洋东北缘等地。 ②大洋盆地。 位于大洋中脊与大陆边缘之间,一侧与中脊平缓的坡麓相接,另一侧

与大陆隆或海沟相邻,占海洋总面积的45%。 大洋盆地被海岭等正向地形分割,构成若干外形略呈等轴状,水深约在4000~5000米左右的海底洼地,称海盆。 宽度较大、两坡较缓的长条状海底洼地,叫海槽。海盆底部发育深海平原、深海丘陵等地形。 长条状的海底高地称海岭或海脊,宽缓的海底高地称海隆,顶图面平坦、四周边坡较陡的海底高地称海台。 ③大洋中脊。 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的山系,占海洋总面积的33%。大洋中脊分脊顶区和脊翼区。 脊顶区由多列近于平行的岭脊和谷地相间组成。脊顶为新生洋壳,上覆沉积物极薄或缺失,地形十分崎岖。 脊翼区随洋壳年龄增大和沉积层加厚,岭脊和谷地间的高差逐渐减小,有的谷地可被沉积物充填成台阶状,远离脊顶的翼部可出现较平滑的地形。 海底地貌与陆地地貌一样,是内营力和外营力作用的结果。 海底大地形通常是内力作用的直接产物,与海底扩张、板块构造活动息息相关。大洋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中心。 深洋底缺乏陆上那种挤压性的褶皱山系,海岭与海山的形成多与火山、断块作用有关。外营力在塑造海底地貌中也起一定作用。 较强盛的沉积作用可改造原先崎岖的火山、构造地形,形成深海平原。海底峡谷则是浊流侵蚀作用最壮观的表现,但除大陆边缘地区外,在

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以及高原、丘陵的等高线图,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主要地形的分布,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材分析 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对于海底地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知识。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法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在“海底地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

成。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材分析 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简单的比较。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和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地理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出现的地名,今后分区地理中还会再现,这里不必要求学生都记住。 关于“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总体教材分析 前一节概述了地球的海陆面貌,本节则对地球的面貌作具体的描述。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它是影响自然环境及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地形这一节内容是重要的基础知识。 本节有“多种多样的陆地地形”、“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海底地形”三个标题,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第一,陆地和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形态特点;第二,在世界地形图上了解主要地形的分布。其中,“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法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