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效果的系统评价

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效果的系统评价

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效果的系统评价

引言: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由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疾病,其特点是在带状疱疹愈合后神经痛症状持续存在。脉冲射频(PRF)治疗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痛的治疗中,但对于带状疱疹

后神经痛的疗效尚不完全清楚。因此,本文旨在通过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估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

我们检索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PubMed等数据库中相关

的临床研究,截止至2022年7月,共收集到12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其中,包括了1390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采

用脉冲射频治疗的研究。

结果:

经过综合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 PRF治疗可以显著减少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疼痛

程度。研究表明,在治疗后的第一天和随访期间,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其中,约80%的患者在治疗后的72小时内达到轻度

或无痛状态。

2. PRF治疗可以改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发现,PRF治疗后,患者的睡眠质量、情绪状态和身体功

能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

3. PRF治疗是安全有效的。研究表明,PRF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患者没有明显的治疗相关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4. PRF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如治疗的持续时间、治疗的能量密度和治疗的部位等因素

可能对疗效有一定影响。此外,患者年龄、性别和疾病持续时间等因素也可能会对疗效产生一定影响。

讨论:

本次系统评价显示,PRF治疗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生活质量,并且相对安全无创。然而,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例如,治疗对不同个体的疗效是否存在差异,治疗后疼痛复发的风险如何等。此外,本次评价存在一些限制,如研究数量有限、研究质量不一等。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开展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来验证我们的发现。

结论:

据本次系统评价的结果,脉冲射频治疗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生活质量,并且相对安全有效。然而,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来验证这一结论,并进一步明确治疗的最佳方案和注意事项

根据本次系统评价的结果,脉冲射频治疗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显示出一定的临床效果。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生活质量,并且相对安全有效。然而,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验证这一结论,并明确治疗的最佳方案和注意事项。总体而言,脉冲射频治疗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治疗选择

DSA引导下背根节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护理

DSA引导下背根节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护理 目的:探讨DSA引导下背根节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中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奥施康定和加巴喷丁等药物治疗,B组采用上述药物+DSA引导下背根节脉冲射频治疗,并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1、7、30、90、180 d V AS评分及奥施康定用量情况、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B组术后1、7、30、90、180 d V AS 评分及奥施康定用量情况、护理满意度评分均优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A引导下背根节脉冲射频是一种有效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方法,此外,有效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保证。 标签:脉冲射频;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护理;DSA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一种难治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目前常用的药物、神经阻滞、理疗等疗效均不理想[1]。背根节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新开展的一种微创技术,本院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背根节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腰腹部及下肢痛)中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存在急性带状疱疹病史,急性期后持续疼痛时间在3个月以上;(2)皮损所在部位有剧烈疼痛感,且伴有痛觉异常与神经过敏;(3)患者V 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6分。排除存在严重脏器疾病者、精神异常者、凝血功能异常者及不配合医护人员工作者。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患者年龄50~78岁,平均(60.6±5.3)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3.6±1.1)年;病变累及T10~L1水平。B组患者年龄52~79岁,平均(61.3±4.9)岁;病程4个月~5年,平均(3.8±1.2)年;病变累及T10~L1水平。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及病变累及水平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予加巴喷丁(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阿米替林(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奥施康定(萌蒂中国制药有限公司)等药物,3 d后辅助检查完毕。A组继续上述药物治疗,加巴喷丁从300 mg,1 次/d,逐渐增加至300~600 mg,3 次/d;阿米替林从1 2.5 mg, 1 次/d,逐渐增加至12.5~25 mg,3 次/d维持;根据疼痛程度,奥施康定从5~10 mg, 2 次/d,逐渐增加剂量。B组在上述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DSA 引导下背根节脉冲射频治疗。 1.3 射频方法使用R-2000B射频仪(北京北琪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治

脊髓电刺激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优劣差异

脊髓电刺激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优 劣差异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常见于中老年人,其特点是 以皮肤感觉神经为主要受累部位,并可引起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一种常见且顽固 的疾病,常常给患者带来持续的疼痛和不适,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脊髓电刺激和背 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是两种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它们之间存在一些优劣差异。本文将对这 两种治疗方法在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方面的优劣进行比较和分析。 脊髓电刺激是一种通过植入电极在脊髓上进行电刺激的治疗方法,通过改变神经冲动 的传导来减轻疼痛。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主要优势在于其疗效持久,能够 长期减轻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脊髓电刺激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节,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个性化治疗需求。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安全性较高,手术风险较小。 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缺点也是不可忽视的。脊髓电刺激手术风险虽小 但也不可避免,患者需要接受手术的风险,而且手术后还可能出现感染、出血等并发症。 脊髓电刺激治疗的成本相对较高,对患者来说可能存在经济负担。植入的电极可能会出现 移位、断裂等问题,需要定期进行调节和更换,影响患者的生活。 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是一种通过应用高频电流刺激神经进行治疗的方法,能够有效 地减轻神经痛,包括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相比脊髓电刺激,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的优势 在于手术风险小,患者术后恢复快,不需要植入电极,较少出现术后感染、出血等并发症。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的成本较低,相对更加经济实惠。 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也存在一些缺点。射频治疗的疗效相对较短,需要定期进行治疗。射频治疗的个性化程度相对较低,无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节,不够灵活。背 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神经痛,对一些顽固性疼痛可能效果不佳。 脊髓电刺激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是两种常用的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方法,它 们各有优劣。脊髓电刺激疗效持久,能够个性化调节,但手术成本高且存在手术风险;背 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手术风险低,成本较低,但疗效不持久,个性化程度低。在临床应用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综合考虑疗效、安全性和经济性,以获 得最佳的治疗效果。也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这两种治疗方法,以提高其疗效 和安全性,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DOC)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近期,由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共识编写专家组制定《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一文,发布在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现整理如下,供广大医生参考学习。 定义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 定义为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HZ) 皮瘆愈合后持续 1 个月及以上的疼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PHN 是最常见的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表现为持续性疼痛,也可缓解一段时间后再次出现。 流行病学 PHN 的发病率及患病率因疼痛持续时间和强度的定义不同而异,荟萃分析数据显示PHN 人群每年发病率为3.9~42.0/10 万。带状疱疹的年发病率约为3~5‰。约9%~34°% 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发生PHN。带状疱瘆和PHN 的发病率及患病率均有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的趋势,60 岁及以上的带状疱疹患者约65% 会发生PH N,70 岁及以上者中则可达75%。我国尚缺乏相关研究数据,据以上资料估计我国约有400 万的PHN 患者。PHN 的危险因素见表1。 发病机制 带状疱疹的病原体是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病毒经上呼吸道或睑结膜侵入人体引起全身感染,初次感染在幼儿表现为水痘,在成人可为隐性感染。病毒沿感觉神经侵入脊神经节或脑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并潜伏,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的病毒再活化,大量复制并沿感觉神经纤维向所支配的皮节扩散,发生带状疱瘆。 受累神经元发生炎症、出血,甚至坏死,临床表现为神经元功能紊乱、异位放电、外周及中枢敏化,导致疼痛。 PHN 的发生机制目前不完全明了,神经可塑性是PHN 产生的基础,其机制可能涉及: 1. 外周敏化:感觉神经损伤诱导初级感觉神经元发生神经化学、生理学和解剖学的变化,引起外周伤害性感受器敏化,放大其传入的神经信号,并可影响未损伤的邻近神经元;

CT引导下胸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CT引导下胸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CT引导下胸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方法120例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胸神经根脉冲射频术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胸神经根脉冲射频术联合CT引导下胸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治疗8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仍存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疼痛情况。结果治疗8个月后,对照组中18例患者仍存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所占比例为30.0%,实验组8例患者仍存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所占比例为13.3%。实验组患者仍存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10,P<0.05)。结论采用胸神经根脉冲射频术联合CT引导下胸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可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同时有效减少患者的神经疼痛感,起到长期镇痛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CT引导;胸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 出现带状疱疹的患者病情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常会出现疱疹后神经痛等并发症,其属于带状疱疹持续疼痛或疱疹愈合后出现的一类神经性疾病,患者出现疱疹后神经痛会加大其治疗难度,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疼痛感[1],因此,临床也在不断对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进行治疗展开探讨,目的在于减少患者带状疱疹后神经疼痛。本研究通过将胸神经根脉冲射频术联合CT引导下胸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运用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中,对其治疗情况展开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資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12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出现突发性的成带状排列的水泡或红色斑皮疹,并且伴随着剧烈疼痛,同时患者无颅内相关性病变、穿刺部位炎症等。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8∶32,平均年龄(61.9±13.9)岁;实验组男女比例27∶33,平均年龄(6 2.4±12.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单纯胸神经根脉冲射频术治疗,具体操作步骤包括:患者入院后确保其没有椎管内穿刺的相关禁忌,了解其疱疹皮损区域和疼痛范围,选择合适的位置,在DSA透视的引导中展开胸神经根椎间孔穿刺,确认位置无误后采取2 Hz的低压电流进行刺激,采取 50~100 Hz的低压电流进行定位刺激,诱发患者原有范围的疼痛,进行

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有效性分析

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有效性分析 摘要:目的探究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有效性分析。方 法选取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72例,在我院于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 进行治疗,按照接诊顺序奇偶性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各36例。选择等离 子射频消融治疗的是观察组,择神经射频热凝胸背根神经节术治疗的是对照组。 对比两组生活满意度指数评分、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相较于对照组25例(69.44%),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35例(97.22%)更高,对比有 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的生活满意度指数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是相较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的评分更高,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0.05);感染、神经损伤、气胸等并发症在手术后两尊均未出现,但是相较于 对照组麻木并发症6例(16.67%),无需特殊处理,可以忍受,症状不断减轻, 术后6个月基本消失,观察组并未出现任何并发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采用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可显 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取得极佳的治疗效果,生活满意度更高,降低并发症的 出现,安全有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离子射频消融;临床疗效 此次研究通过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采用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72例,在我院于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进行治疗,按照接诊顺序奇偶性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各36例。选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的是观察组,择神经射频热凝胸背根神经节术治疗的是 对照组。对比两组生活满意度指数评分、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均自愿 参与本研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有精神疾患;凝血功能障碍;急 性传染病;不愿参与此次研究者。纳入标准:符合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诊断标准;既往无精神病史;疼痛时间>3 个月;年龄≥60 周岁。其中观察组年龄为(60~85)岁之间,平均(62.2±5.1)岁,男20例,女16例,病程20~28个月,平均(22.1±0.1)个月;对照组年龄为(60~87)岁之间,平均(63.1±5.4)岁,男22例,女14例,病程20~28个月,平均(22.5±0.2)个月。对比一般资料,无统 计学差异。 1.2方法 1.2.1对照组 择神经射频热凝胸背根神经节术治疗。通过射频穿刺针在C臂引导下穿刺到 病变节段椎间孔后上缘1/3,通过2HZ/2mA电刺激原疼痛部位,置入射频电极,通过100HZ/0.5mA电刺激出现疼痛,继续实施,脉宽30ms脉冲治疗120s,保持频率8HZ,之后分别注入2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1mL和复方倍他米 松1mL混合液治疗[1]。 1.2.2观察组 选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局部麻醉之后,分别等离子射频穿刺针,在C臂 引导下经后正中线左侧旁开1.5cm,穿刺椎间孔后上缘1/3,依次置入等离子刀头,回抽未见血液及脑脊液,保证疼痛与平时疼痛部位相同,分别通过2档冷凝 治疗5s、等离子以2档消融治疗10s,之后分别注入2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

脊神经背根节射频治疗胸腹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脊神经背根节射频治疗胸腹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 床疗效观察 【摘要】 本研究旨在观察脊神经背根节射频治疗胸腹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通过患者选择与分组、治疗方法、临床观察结果、并发症分析和数据分析,探讨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显示,脊神经背根节射频治疗在缓解胸腹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且并发症较少。数据分析表明其有效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支持。结论为脊神经背根节射频治疗在缓解胸腹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具有良好疗效,建议进一步开展后续研究以验证结果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关键词】 脊神经背根节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观察、疗效分析、并发症、数据分析、后续研究、背景介绍、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患者选择、治疗方法、结论。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皮肤黏膜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性皮疹。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可完全康复,但部分患者在疱疹愈合后会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

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常规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且易复发。 脊神经背根节射频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微创治疗方法, 通过应用高频电流热刺激脊神经背根节,干扰和破坏导致疼痛传导的 神经纤维,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该方法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方面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然而对其疗效和安全性仍有一定争议。 本研究旨在观察脊神经背根节射频治疗胸腹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 痛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治疗选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研究背景介绍,可以更好地认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疾病特点 以及目前治疗方法的不足之处,为后续的研究正文部分提供更好的理 论支持。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估脊神经背根节射频治疗对胸腹部带状疱 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具体来说,我们旨在通过临床观察与 分析,探讨脊神经背根节射频治疗在缓解胸腹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减少药物消耗方面的效果。我们希望比较 脊神经背根节射频治疗与传统药物治疗的疗效差异,并探讨可能存在 的并发症及其危害。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 治疗选择,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案,从而减轻他们的 疼痛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通过本研究还可以为后续进一步的研究 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揿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揿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 效观察 [摘要]目的:分析揿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 院2022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针刺治疗,实验组采取揿针治疗,对比治 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 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睡眠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实施揿针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机体疼痛,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促进患者预后效果。 [关键词]揿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效果 患者在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会发生带状疱疹的疾病,大多数患者随着 皮疹的愈合疼痛会慢慢消失,但是也有一部分患者在皮疹愈合后依然伴随疼痛, 属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属于非生理性的神经疼痛,是带状疱疹的后遗症,由 于该病的病程较长,患者在皮疹后出现了持续的疼痛,严重的会长达十几年,除 了疼痛患者还会表现为情感障碍和睡眠障碍,患者会有轻度的焦虑、抑郁等不良 情绪,不良的睡眠也会影响患者的身体素质,患者的身体免疫力受到极大的影响。揿针和普通针刺都是中医治疗的手段,具有治疗安全性强、费用低的特点,带状 疱疹后遗症知晓患者的身体素质较差,揿针则是根据卫气理论来提高患者的抵抗 病邪的能力,促进病情的康复。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2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88 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有44例。实验组中 有男性23例、女性21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2.25±5.36)岁,平均病程为

2021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能够彻底治愈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三阶梯治疗方案(全文)

2021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能够彻底治愈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三阶梯治 疗方案(全文)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能够彻底治愈吗?这是患者就医的终极目的,也是医者施治的唯一愿望。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非此即彼""是或否"那么轻松能给出的,基于对"彻底治愈"的理解而不同。 带状疱疹是潜伏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a zoster virus, VZV)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再度活化、大量复制并沿受累的感觉神经扩散所致,造成皮损和疼痛。皮损可随自然病程而愈,疼痛却可能迁延不愈,甚至突然或逐渐加重,谓之PHN。 患者对遗留下的神经痛不理解可能源于"疼痛是症状"的传统观念,而医者则对其发生机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锲而不舍的探索。虽然PHN的发生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但神经可塑性造成的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已得到业界共识。VZV侵犯感觉神经及脊神经节或颅神经感觉神经节,激惹外周伤害感受器使之敏化,随后脊髓及脊髓以上痛觉神经元的兴奋性亦异常升高,表现为自发性放电活动增多、感受域扩大、兴奋性阈值降低和突触传递增强等,这些神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最终引起中枢敏化。在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的发生维持中,各种离子

通道的功能变化及神经炎症免疫网络中各种细胞因子的动态平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此复杂的发生机制产生了临床表现的多样性。神经元的自发性放电增多,带来了患者的自发性疼痛,非伤害性刺激(阈下刺激)通过A δ和Aβ纤维引起患者的痛觉超敏,神经可塑性变化也影响到交感神经甚至运动神经,患者可表现为灼痛、刺痛、胀痛、麻木、瘙痒、电击样、撕裂样、紧缩痛、痉挛痛等。随着病程的延长,相伴而生的焦虑、抑郁、厌食、疲乏、睡眠障碍,使患者生活质量急剧下降。有研究报道,60%的患者曾经或经常有厌世想法。 PHN发生机制的复杂性和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导致了治疗药物和手段的繁多以及疗效的不确定性。药物治疗是PHN的基础治疗,规范的药物治疗可将疗效发挥到最大,不良反应降至最低。然而目前普遍认为药物治疗不如手术操作的技术含量高,因此重视程度不够。初诊首选非甾体抗炎药的情况并不少见,尤其是在基层医疗单位,有些临床医生基础知识不足,知识更新不够,不知道钙离子通道调节剂[普瑞巴林(pregabalin)、加巴喷丁(gabapentin)]和抗抑郁药[度洛西汀(duloxetine)、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是治疗PHN的一线药物,不了解触诱发痛应首选利多卡因(lidocaine)皮肤用药,致使PHN患者的病程延长,治疗难度增加。规范的药物治疗应首选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和抗抑郁药,疗效不理想或中、重度疼痛者可酌情短期加

B超引导下脊神经根脉冲射频治疗颈部及上肢带状疱疹神经痛

B超引导下脊神经根脉冲射频治疗颈部及上肢带状疱疹神经痛邱鹏程;潘略韬;刘剑芬;陈文伟;丁翠华 【期刊名称】《实用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6(32)12 【摘要】目的:观察B超引导下脊神经根脉冲射频治疗颈部及上肢带状疱疹神经 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疼痛科就诊的48 例颈部及上肢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和观察组24例,对照 组采用常规口服药物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给予B超引导下脊 神经根脉冲射频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B超引导下脊神经根脉冲射频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提高患者满意度,进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明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总页数】3页(P1999-2001) 【作者】邱鹏程;潘略韬;刘剑芬;陈文伟;丁翠华 【作者单位】528211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疼痛科;528211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疼痛科;528211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疼痛科;528211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疼痛科;528211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 区第四人民医院疼痛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超声引导下C2神经根脉冲射频与C2神经根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分析 [J], 史传岗;徐小青 2.超声和DSA引导下胸椎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联合 神经妥乐平治疗45例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价值 [J], 桂江华;雷佐英;张建波 3.超声引导下颈神经根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J], 苗羽;刘波涛;王海宁;樊碧发;司马蕾 4.B超引导下脊神经根脉冲射频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的应用 [J], 黄玉姣;陶洪芬;舒美娟 5.超声引导下选择性神经根阻滞联合脉冲射频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J], 贾东林;李水清;崔立刚;蒋洁;李志强;江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规范化诊疗

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标准化诊疗 全网发布:2021-07-02 21:17 发表者:3226人已访问 一、带状疱疹的标准化诊疗 一、带状疱疹的概念 带状疱疹是由暗藏在人体内的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发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以沿单侧周围神经散布的带状排列的成簇疱疹为特征,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 二、带状疱疹发生的主要部位及比例 带状疱疹好发部位依次为胸部〔肋间神经〕:50%以上;颈部〔颈神经〕:10-20%;头颅部〔三叉神经〕:10-20%;腰骶部〔腰骶神经支配区域〕:2-8%;其它:<2%。 3、带状疱疹的流行病学特征 (1) 发病率:英国、意大利和德国的相关研究均说明,50 岁以上年龄组人群带状疱疹发病率超过了14.2‰。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HIV 患者、癌症患者及经受免疫抑制医治的患者),每一年带状疱疹的发病率抵达14.5‰~53.6‰。 (2)疾病复发率: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致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暗藏病毒被激活,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抵达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复制,产生水疱,同时受累神经发生炎症、坏死,产生神经痛,康复后可取得较持久的免疫,复发率极低,一般不会再复发。 (3)年龄、性别:年龄因素是影响带状疱疹发病率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美国、英国、法国等相关研究结果说明,女性更易患带状疱疹,机制尚不明确。 (4) 压力:压力会对人体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功能造成影响,从而干扰细胞免疫功能,可能造成人体带状疱疹发病的危险性增高。

(5) 家族聚集性:美国带状疱疹的家族聚集性发病趋势明显高于其他皮肤病,但少数学者那么持反对态度,目前尚需进一步研究论证。 4、带状疱疹出疹前的临床表现 带状疱疹出疹前即前驱期临床表现包括: (1) 轻度乏力、低热、无畏寒,食欲下降; (2) 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神经痛,持续1-3天。 五、带状疱疹出疹期的临床表现 带状疱疹出疹期临床表现为局部皮肤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丘疹,簇状散布而不融合。皮损常发生在身体的一侧,沿某一周围神经散布区排列,一般不超过中线,但有时可略为超过中线,这可能是末梢神经有局部纤维穿插至对侧之原故。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老年患者常较为猛烈,继之迅速变成水疱,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透明疱疹约3日转为脓疱,局部破溃,经7-10日逐渐干枯、结痂直至脱落,掉队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 六、播散型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 播散型带状疱疹指病毒经血液播散产生普遍性水痘样疹并侵犯肺和脑等器官,临床表现为在带状疱疹出现几日(3-14日)后,疱疹播散至全身,疱疹的类型犹如水痘,但常常伴有高热,全身中毒病症明显,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全身酸痛及乏力等。可归并、脑膜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故为带状疱疹的一种险症。 7、带状疱疹的抗病毒医治药物 阿昔洛韦、伐昔洛韦及泛昔洛韦是目前医治带状疱疹首选的抗病毒药物。

脉冲激光照射与TDP红外线烤灯照射对带状疱疹患者治疗效果的对比观察

脉冲激光照射与TDP红外线烤灯照射对带状疱疹患者治疗效 果的对比观察 摘要:目的:通过使用脉冲激光照射和TDP红外线烤灯照射对带状疱疹患者的 治疗效果观察,找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缩短患者治疗时间,减轻患者痛苦。方法: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患者分别用脉冲激光治疗20min和TDP红外 线烤灯局部治疗20min的效果观察,得出结论。结果:两种治疗方法对疱疹皮损 的愈合作用无明显差异,脉冲激光照射能更有效地减轻患者皮损所引起的神经痛。结论:运用脉冲激光照射治疗带状疱疹所引起的神经痛的的效果比TDP红外线烤 灯照射治疗的效果更明显。 关键词:脉冲激光 TDP红外线烤灯带状疱疹神经痛 带状疱疹[1]又名“蛇缠腰”,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 其特点为簇集的水泡,沿一侧神经作带状分布,伴有明显的神经痛,具有亲神经 性和亲皮肤性。目前临床治疗主要采用抗病毒、营养神经等治疗,难点在于绝大 多数或多或少会有后遗神经痛的发生,针对后遗神经痛的预防,因为脉冲激光[2] 的作用有:(1)促使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促进皮损的愈合(2)增进细胞 膜的通透性,激活酶的活性促进代谢,增进蛋白、酶的活性(3)增强抗炎作用(4)有镇痛、止痒、促进创面愈合、调节神经功能及刺激穴位等作用。TDP[2]红 外线烤灯照射的作用有:(1)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消散吸收(2)减低肌张力,缓解痉挛(3)镇痛(4)消炎(5)加速组织修复和再生。我科主要采用脉 冲激光照射和TDP照射治疗,从而促进患者皮损的愈合及受损神经的修复,现分 别通过脉冲激光照射和TDP照射治疗对皮损治疗效果和疼痛治疗效果两方面的观察,结果如下: 1 治疗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0年1月初至2011年5月底在我科治疗的带状疱疹患者 按脉冲激光照射和TDP红外线烤灯照射的患者分成两组,排除合并其他严重心、肝、肾脏器疾病患者、孕妇及大手术后患者,其中A组(脉冲)55例男32例, 女23例,年龄在 8岁至 93 岁,平均年龄 57.98 岁,治疗天数平均7.15 天,平均 发生在躯干31例,头面部12例,四肢 9例,其他3例;B组(TDP)55例男 24例,女 31 例,年龄在 6 岁至90 岁,平均年龄59.5 岁,治疗天数平均 7.18 天, 平均发生在躯干28例,头面部14例,四肢8例,其他5例。 1.2 方法 A组采用脉冲激光照射治疗,根据医嘱使用(型号)脉冲激光仪对患者皮损处进行照射,脉冲激光灯头距创面约25cm左右,根据医嘱每天照射两次,间隔6小时,每次每处20min,3天为一个疗程。B组采用TDP红外线烤灯照射 患处皮肤,烤灯距创面约20-30cm高度,根据医嘱每天两次,时间间隔6小时, 每次每处20min,3天为一个疗程,治疗过程中加强巡视,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1.3 治疗效果的判断标准皮损标准:治愈:皮损完全愈合,可有色素沉着, 显效:皮损大部分愈合,有效:皮损面积部分愈合,无效:皮损无明显改善或加重。入院后参照NRS[3](WHO主诉疼痛分级标准评估法),以病人的主诉作为 评价依据,对患者的疼痛进行每日评分。NRS评分法是将疼痛用0-10共11个数 字表示,0表示无痛,10表示最痛。被测者根据个人疼痛感受在其中一个数字记号。疼痛治疗标准:治愈:无疼痛、瘙痒、刺痛等不适感,显效:疼痛、瘙痒、

甲泼尼龙合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疼痛40例临床观察

甲泼尼龙合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疼痛40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疼痛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均给予盐酸伐昔洛韦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加巴喷丁胶囊联合甲泼尼龙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 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天及7天后观察组V AS评分分别为(634±103)分、(511±102)分;对照组V AS评分分别为(711±111)分、(623±110)分。两组患者治疗后V AS评分均有所改善,而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泼尼龙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疼痛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带状疱疹;神经疼痛;甲泼尼龙;加巴喷丁;临床观察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导致的皮肤疾病,而带状疱疹后神经疼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为其主要并发症,它多发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和老年人[1],多导致患者出现灼烧样、针刺样为主的剧烈性疼痛。若不对此进行有效及时的治疗,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及工作。糖皮质激素及加巴喷丁为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疼痛的主要药物,糖皮质激素可抑制神经细胞炎症,缓解炎症导致的疼痛,加巴喷丁为常用抗癫痫药物,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神经疼痛[2]。笔者对我院收治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疼痛患者给予甲泼尼龙及加巴喷丁联合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6月我科收治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疼痛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及病理特征确诊为带状疱疹,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皮肤损伤及神经疼痛,排除合并有心、肝、肾及肺等严重疾病患者、肿瘤患者及有精神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53~76岁,平均年龄(622±32)岁,免疫功能正常;脸部患病9例,四肢17例,躯干14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53~77岁,平均年龄(625±31)岁,免疫功能正常;脸部患病10例,四肢13例,躯干1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患病部位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盐酸伐昔洛韦片(湖北益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699)治疗,03g/次,2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巴喷丁胶囊(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268)联合甲泼尼龙(Pfizer Italia,注册证号H20110064)治疗。加巴喷丁胶囊起始剂量300mg,1次/d,睡前服用,以后根据患者疼痛情况,每天增加30mg,最大剂量不宜超过360mg,可分3次服用,老年人应减量治疗[3]。口服甲泼尼龙片剂量一般为04~05mg/kg/d,治疗7天后根据病情将激素逐渐减量直至停药,避免激素撤药反应,所有患者均治疗10天,观察治疗效果[4]。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孙青;康新国 【期刊名称】《贵州医药》 【年(卷),期】2018(042)010 【总页数】3页(P1244-1246) 【关键词】低温等离子;脉冲射频;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麻木 【作者】孙青;康新国 【作者单位】贵州省人民医院疼痛科,贵州贵阳550002;贵州省人民医院疼痛科,贵 州贵阳5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2.1+2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为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持续1 个月及以上的疼痛[1],是 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PHN以顽固的持续性隐痛、阵发性剧痛为主要临床特征,其形成原因与周围、中枢神经元长时间敏化对神经系统抑制性功能的损害[2-3]。目前PHN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微创介入治疗、神经电刺激等治疗方法[2-4]。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作为一种手术方法[5],主要通过破坏免疫细胞,减少组胺的过度释放,从源头上根治PHN,从而改善患 者的生活质量。本文观察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对头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疼痛科确诊头面部PHN且符合要求的患者50例,疱疹后色素或皮损分布区域为单侧,其中三叉神经支配39例,面神经支配区6例,枕部5例。按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脉冲组和等离子组, 各25例。脉冲组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龄(68±6.5)岁,病程(4.6±1.2)月, 疼痛评分VAS(7.6±1.1)分;等离子组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65±8.7)岁,病程(4.3±1.5)月,疼痛评分VAS(7.3±0.8)分。术后术后均接受1~3月的随访。 纳入标准:(1)头面部带状疱疹病史;(2)带状疱疹的皮损已愈合,仍有持续性、剧 烈顽固性疼痛;(3)病程>1个月。排除标准:(1)无带状疱疹病史和体征;(2)诊断 不明确的疼痛病,伴有严重全身系统疾病[6]。 1.2 治疗方法脉冲射频治疗:依据患者疱疹分布范围选择相应的三叉神经分支(眶 上神经、滑车上神经等)及枕大、枕小神经行脉冲射频术。三叉神经眼支(眶上孔、滑车上神经、枕大、枕小神经等)为穿刺目标,穿刺点可离孔1 cm左右,固定穿 刺针。射频套管针穿刺到位后连接射频治疗仪,测试参数为:100 Hz、0.5 mA感觉功能测定,诱发出原有部位感觉异常,再给予2 Hz、2 mA运动功能测定确定 针尖位置后行脉冲射频,脉冲射频参数:8 Hz,30 ms,120 s,2周期。低温等 离子治疗:依据患者疱疹分布范围选择相应的三叉神经分支(眶上神经、滑车上神 经等)及枕大、枕小神经行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三叉神经眼支(眶上孔、滑车上神经、枕大、枕小神经等)为穿刺目标,穿刺点可离孔1 cm左右,固定穿刺针。 等离子穿刺针于定位点穿刺,取出等离子刀头经穿刺通道达到神经,将治疗强度设为2,10 s档,测试电神经支配区域是否正好位于病变区域。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T0)及治疗后(T1),治疗后1周(T2),1月(T3)、2月(T4),3月(T5)的简化McGill评分[7]SF-MPQ、睡眠质量评分改善情况。SF-MPQ由疼痛分级指数(PRI)中11个感觉类(PRI-S)以及4个情感类(PRI-A)对疼痛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规范2019版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规范 (2019年版)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ICD-10:G53.0*) 二、诊断依据 根据《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6年版))。 诊断标准: 步骤诊断要点 1.病史问询①起病和病程 ②分散和局部皮肤的疼痛,常表现为某神经分布相关区域内 瘙痒性、灼烧性、针刺样、刀割样、电击样或搏动样疼痛 ③间歇性和慢性疼痛 ④有明确记录的疱疹史 ⑤情感及睡眠情况 ⑥日常生活能力改变 ⑦重要的个人史 2. 体格检查①可见局部有遗留的瘢痕或色素沉着 ②局部可有痛觉过敏或痛觉减退 ③局部可有痛觉超敏 ④局部可有汗多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 3. 实验室检查①PHN 的诊断不依赖于特殊的实验室检查 ②病毒培养和免疫荧光染色法可用于鉴别单纯疱疹和带状 疱疹 ③病毒抗体的存在有助于确诊带状疱疹亚临床感染, 特别是在发生无疱型带状疱疹的情况下 ④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组织病理学和Tzanck 细胞学检 查等其他检查有助于确定带状疱疹感染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带状疱疹性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6年版))。 四、计划住院天数为14天内 五、计划住院总费用为6000元内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凝检查、传染病筛查; (3)胸片、腹部彩超、红外热成像。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病毒分离。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PHN 治疗目的是:尽早有效地控制疼痛,缓解伴随的睡眠和情感障碍,提高生活质量。PHN 的治疗应规范化,其原则是:尽早、足量、足疗程及联合治疗,许多患者的治疗可能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药物治疗是基础,应使用有效剂量的推荐药物,药物有效缓解疼痛后应避免立即停药,仍要维持治疗至少2 周。药物联合微创介入治疗可有效缓解疼痛并减少药物用量及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要监测疼痛强度的改善情况。治疗1 周后,应对治疗的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评价以便维持或调整现有的治疗方案。使用VAS 或NRS 对疼痛进行评价,通常,治疗后疼痛评分较基线降低≥ 30% 即认为临床有效,降低≥ 50% 即为明显改善。 1. 药物治疗 (1)钙通道调节剂 (2)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 (3)利多卡因贴剂 (4)曲马多 (5)阿片类镇痛药 (6)其他药物:临床上还应用5- 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药(SNRIs) 来治疗PHN,代表药物有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皮肤炎症提取物、局部辣椒素、其他抗癫痫药(拉莫三嗪、丙戊酸钠、托吡酯)及草乌甲素也被用来治疗PHN。 2. 微创介入治疗

2020版:射频治疗技术疼痛科专家共识(全文)

2020版:射频治疗技术疼痛科专家共识(全文) 射频治疗技术是通过专用设备和穿刺针精确输出超高频无线电波作用于局部组织,起到热凝固、切割或神经调节作用,从而治疗疼痛疾病。该微创治疗方法分为标准射频(热凝)模式和脉冲射频模式。自19世纪开始已有使用电流损伤神经系统的动物实验,到20世纪中叶制造出第一台具有商业应用价值的射频发生器[1],使射频治疗技术付诸临床应用。1997年荷兰医师Sluijter和工程师Rittman首先提出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技术[2],因其不毁损神经,不出现神经热离断所造成的感觉减退、酸痛、灼痛和运动障碍,又具有显著疗效,因而在疼痛疾病治疗方面拥有巨大潜力和应用价值,是对传统的射频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补充。经过多年的持续改进和发展,射频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现已成为治疗多种顽固性疼痛的有效手段。 射频治疗技术在疼痛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良好的研究发展空间,目前,已在各级医院广为应用。为明确射频治疗技术在疼痛治疗领域应用的特点、优势与不足,进一步规范其在疼痛治疗领域的应用,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特别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学者制定了本共识。 一、射频治疗基本原理 射频治疗仪产生射频电流,此电流在置于患处的工作电极尖端与置于其他部位的弥散电极之间通过身体组织构成回路。射频电流流过组织,产生不断变化的电场,电场对组织中的电解质离子产生作用力,使其以很快的速度前后移动。离子流在组织内的摩擦和撞击产生磁场/热量,在组织内

表现为场效应/热效应[3]。射频电极尖端的温度传感器实时将治疗区域的温度回传给射频治疗仪,当治疗区域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射频仪会自动调节电流强度以保持工作区域的温度,避免产生波动,达到治疗目的[4]。 在射频治疗中究竟是射频电流的场效应还是温度的热效应决定了射频的疗效,一直存在争议。早期射频使用的是直流电,其所产生的治疗作用主要是源于人体组织电阻耗能而转化的热能。高频交流射频仪出现之后,治疗区域内的热能主要是由于交流电的作用使工作电极与弥散电极间的组织分子互相撞击而产生。分子相互撞击使致痛因子分子结构及理化特性发生改变,神经传导的顺应性及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也发生改变,从而产生治疗作用。受以前直流射频的影响,人们早期所注重的是射频热凝作用。随着人们对交流射频工作原理的日益了解,加深了对射频工作时三个重要参数(频率、场强和温度)之间关系的认识,脉冲射频治疗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脉冲射频治疗模式时射频治疗仪以脉冲形式发出电流,使针尖周围组织维持较低的温度,可较长时间地减轻疼痛,同时减少标准射频热凝后的并发症。近年来经过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的深入研究,许多新的射频治疗模式不断涌现,如单极、双极水冷射频,单极、双极手动脉冲射频,四针射频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5]。 二、常用射频治疗模式与参数 (一)射频治疗模式[1] 1.标准射频模式:

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眼睑带状疱疹神经痛

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眼睑带状疱疹神经痛 顾晖晖;陆培荣;浦利军;缪秀华 【摘要】目的:观察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眼睑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方法:2011-01/2014-08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81例81 眼眼睑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27例,全身静滴阿昔洛韦、地塞米松药物治疗。 B组27例,在阿昔洛韦抗病毒药物治疗基础上,复方倍他米松等眶上神经阻滞。 C组27例,在阿昔洛韦抗病毒药物治疗基础上,予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前,治疗后1、7、30、90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A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7、30、90 d VAS分别为8.2±1.5、 7.3±1.6、6.5±1.4、6.1±1.1、5.9±0.7;B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7、30、90d VAS分别为8.2±1.3、6.3±1.1、5.7±0.9、 5.1±1.1、4.1±0.7;C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7、30、90d VAS分别 为8.1±1.5、2.1±0.7、2.2±0.8、2.9±0.7、2.7±0.8。 C组患者 在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在1、3 mo后疼痛评分虽略有恢复,但仍明显低于对照组。三组治疗后第1、7、30、90d 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0.320、5.207、2.364、2.805,均P<0.05)。 C组患者除减轻疼痛外,无严重并发症,例如角膜知觉减退等,并且角膜炎及角膜溃疡发生的可能减少。
结论: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能迅速减轻疼痛,并减少 该疾病引起的并发症,是眼睑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AIM: To analyz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pulsed radiofrequency combined with nerve block in the treatment of eyelid 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 .
?METHODS:Eighty-one patients ( 81 eyes ) with eyelid herpes zost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