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三大改造[1]

第五课三大改造

连城县连南中学邱凌蓉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五课《三大改造》。《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三大改造是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转折,是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里程碑事件,它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

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三大改造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引导学生认识在过渡时期,

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及意义。

难点: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实质。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社会主义好》,提问中国是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方式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呢?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出示土地改革的照片,提问学生从照片看出这是哪一历史事件?

学生:土地改革

教师讲述:土改对于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来说,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在土地改革中农民分到了自己的土地是不是就无忧无虑了呢?来看李老汉的困惑. 困惑:1952年土改结束后,在对山西省49个村的农民调查中发现,718公顷农民刚获得的土地被出卖;山西2486个农户中,有20户放高利贷,月利率最高达10%,1953年湖南、湖北、江西农村调查发现,靠租种他人土地生活的贫农占农村总户数18.69%。

师:什么事让李老汉感到困惑?

生:农民把刚分到手的土地卖掉又去借高利贷和租种别人的土地。

师: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为什么要卖掉自己的土地呢?

材料:已知3亿人,要分7亿亩土地和 297万头耕畜,求人均可分得耕地多少亩?多少人可分得一头耕畜?(人均可分得耕地2.3亩,约1000人可分得1头耕畜。)

生:缺乏生产工具和资金,农业产量不高,很难抵御自然灾害。

师:土地改革后,农村各家各户是怎样经营的?这种经济属于什么样的经济?

生: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

师:这样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在当时生产力比较低下的情况下有什么缺点?

生: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农具。

师:农村中这样的情况会对我们国家的农业和工业生产造成什么影响?

生:农业分散经营,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教师引导归纳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这种状况限制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产品也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师:所以,从1953年开始,国家对农业进行全面改造。

同学们,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像李老汉这样一家一户单干的农民所面临的困难吗?

生:回答出“集体一起干”。

师:同学们真的很聪明!这正是国家对农业进行改造的方式,当时称为“农业生产合作社”,而这场改造运动我们称之为“农业合作化运动”,让我们一起来重温当时的历史。

教师讲述:国家在农民自愿互利的原则上开展农业合作化,农民入社时,把私人的土地,耕牛等重要生产资料集中到合作社里统一经营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量。

师:通过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能不能帮助当时贫困的农民呢?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24页相关史事了解农业合作社的优越性。

师:在加入合作社后土地、农具、牲畜等生产资料都变成了合作社的公有财产。土地都连成

了一片,非常有利于大型耕作工具的使用,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农民的收入也提高了。看到农业合作社有这么大的作用,全国农民都踊跃参加合作社。

农业合作化的过程: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合作化规模越来越大。

展示表格,学生归纳表格中的信息

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

生:到了1955年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完成了从初级社向高级社的过渡。

(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师:在国家对农业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对手工业进行了改造。

材料:李老汉所在的农村手工业大多是一家一户的家庭手工作坊,资金少,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所以手工业者的生活很艰难。

师:为什么当时的手工业者也很贫困呢?

生:因为在当时手工业也大多是一家一户的家庭手工作坊,资金少,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所以手工业者的生活很艰难。

师:那么同学们,既然也是因为大家各干各的,才导致大家都受穷,那能不能采取和农业一样的方法来帮助手工业者?

生:能。

师:所以国家决定同样通过组织生产合作社的方式,进行对手工业的改造。

教师讲述张小泉剪刀的故事,使学生更加了解手工业合作社的好处。

师:到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三)公私合营

过渡:通过农业和手工业的合作化,李老汉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这时他收到了儿子的一封信,我们开看看他遇到了什么困难。

材料:爹,咱的合作社今年又丰收了吧!可儿子在上海水泥厂过得还很郁闷!这水泥厂解放

前是一个资本家开的工厂,当时最高产量还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现在都解放了,我们的劳动条件还很差,资本家还经常打骂和开除工人;水泥厂赚的钱也大都被资本家装进了腰包,我们的工资少得可怜。资本家凭什么还能剥削工人啊?国家得赶快给我们想个办法啊!师:李老汉的儿子在上海水泥厂过得如何?

生:劳动条件差,受到资本家的剥削

教师讲述:资本主义工商业是新中国初期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私营工商业中也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比如一些工商业主为了牟取暴利而不顾国家和民众的利益,甚至严重扰乱经济秩序。人民政府不得不同其进行斗争。

学生归纳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原因:国家要发展工商业、解放生产力;工人要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

师: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不同的,这不仅表现在态度上,也表现在方式上,而且还有伟大的创举。那么具体情况如何呢?

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小组讨论一下问题:

①国家何时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②改造方式是什么?

③“公私合营”中的“公”指什么?“私”指什么?

④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伟大创举是什么?

教师解释:单个企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教师讲述: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按当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即有代价地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这种赎买政策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便于使资本家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实现了和平过渡,因此是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

播放《公私合营》视频片段

展示同仁堂的图片,教师讲述同仁堂经过改造后的发展。

(四)三大改造的完成

师: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学们,在三大改造的过程中,土地、农具和工厂、原料这些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生:把由原来归农民、手工业者和资本家所有变成了归集体和国家公有。

师:也就是说三大改造完成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什么所有制的任务?

生:社会主义公有制。

师:这就是三大改造的实质,所以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造。通过三大改造,个体农民、手工业者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绝大多数资本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我国存在了几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被消灭,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三大改造的伟大意义。李老汉和全国人民一起见证了这个历史性的伟大变革!

师:俗话说“金无足赤”,三大改造也不是完全没有缺点的。那么三大改造在改造的过程当中有什么缺点?

生: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教师总结:三大改造后期虽然存在一些缺点,但整体来说三大改造的功大于过。中国人民通过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个体农民、手工业者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绝大多数资本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我国存在了几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被消灭,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小组合作画出三大改造的思维导图。

五、课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

第5课 《三大改造》

科目:历史 主备人:李海霞 审核:李海霞 八年级( )班 姓名: 1 第5课 《三大改造》 【学习目标】: 1知道三大改造的原因、形式和结果。 2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 3、理解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 【学习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性质。 【学习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对于重要年代、事件、概念等做读书标记,思考完成下列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达成共识。 1、到 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___、____和________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_________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的任务。 2. 三大改造后,我国初步建立起 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 。 农业 背景(原因):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工具。小农经济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改造形式:组成_________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结果:_________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_________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 改造形式:__________________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形式:_________年起,实施__________,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政策:_________政策。使用这种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结果: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的高潮。 三大改造的意义 到_________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我国初步建立起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制度 ③ 从此,进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问题大盘点:请你归纳和回忆本节所学内容,认真想一想,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交流作答,请同学们相互排忧解难) 三、合作探究 1、分析得出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2、你认为三大改造当时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3、三大改造的完成有什么意义?在改造过程中存在什么不足? 四、能力训练: (一) 选择: 1、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事件是 ( ) A .开国典礼 B.完成了土地改革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完成三大改造 2、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历史事件是 ( ) A .新中国的成立 B .西藏和平解放 C .土地改革的完成 D .三大改造的完成 3、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 制的标志是( )A 、 社会主义社会的开始 B 、新中国的成立 C 、全国大陆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D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4、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 ( ) ①基本消灭了剥削阶级 ②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③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④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A .②③④ B 、 C D .①②③④ 5、下列事件不属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过渡的是 ( ) A. 社会主义工业化 B. 农业合作化 C. 手工业合作化 D.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6、认为到1956年底,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依据是 ( ) A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任务 B .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 D .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7、“长鞭呀,那个一呀摔呀,拍拍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过去的一首老歌的歌词,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你知道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 B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之后 C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 8、( )使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和平、胜利完成? A 无偿没收B 成立股份公司C 建立生产合作社D 实行公私合营 9、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重要创举是( ) A 动员农民参加高级农业合作社 B 动员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 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赎买政策 D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同时进行改造 10、我国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式( ) A 、 租赁 B 、借用C 、赎买 D 、没收 11、新中国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有( ) A 、互助组B 、供销合作社C 、生产合作社D 、公私合营 (二)、回答下列问题: (1)三大改造指哪三方面?实质是什么? (2)三大改造的形式有哪些? (3)三大改造完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5课三大改造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5课三大改造(共1课时) 第一教案-----------------------------------教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 2、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3、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4、通过本课的学习,特别是对国家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国家引导小手工业者走集体化道路的分析,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比三大改造前后的不同变化,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按照“知、疑、学、解、创”教学模式,让学生走进历史,通过整合走出历史,达到学习历史的目的。 2、引导学生收集有关三大改造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3、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要让学生在思想上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引导学生认识在过渡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重点难点] 1、重点 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实行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重点突破:通过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了解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必要;同时通过对比,说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特殊性。 2、难点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因为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学,学生不好理解,因此把它作为难点。 难点突破:利用实例说明公私合营的定义以及操作方法,教师进行适当的分析、讲解。 [教法学法] 讲解分析法;比较法;例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图片资料。 [案例一] 教学过程 同学们,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偏重于基础 工业建设,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图片 中邮票的图案即反映出这一特点。左边邮

第5课 三大改造教案

第5课三大改造教案 第5课三大改造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的过程。从合作社的成功,意识到互相帮助、团队合作才是发展之道;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采取的“赎买方式”和公私合营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举,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和形式,具体完成的时间及历史意义。 ②通过分析“为什么要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等问题,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力,明确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分小组讨论,便于交流合作,发挥集体智慧。 ②学生表演小品,做“历史中人”,有助于真正理解。 ③学生小结所学内容,使他们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得到体现。 ▲教学思路: 重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及意义

难点:赎买政策▲教学提纲:三 大 改 造 社 会 主 义 制 度 建 立 农民 农业 生 产 资 料 私 有

制 农业 生产合作社 社 会 主 义 公 有 制 手工业者 手工业 手工业 生产合作社 资本家 资本主义工商业 公私合营 赎买政策 ▲导入新课 提问:中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回答:是社会主义国家

讲述:对,这是初二政治第一课的第一句话,也是我国现行宪法的第一句话: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提问:中国是什么时候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 回答: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吧! 回答:是1925年土地改革完成的时候吧! 讲述:那么我们就来看看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怎么说的吧!“中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也就是说,直到1954年,中国仍然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提问:那么到底是何时、又是什么事件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三大改造。 提问:这个标题缺少主语,通过阅读这一课的小标题,你们能找出本课是要讲三大什么的改造吗? 回答:三大行业的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提问:那么“改造”又是什么意思呢?以前是什么样的?要把它们改成什么样?为什么要改?改造前后有什么变化?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解决这些问题。以农业为例,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当时的农村刚刚进行过什么改革?当时农村的生产资料所有情况是怎样的? 回答:在第三课土地改革中我们学到,1952年土改完成

第五课三大改造[1]

第五课三大改造 连城县连南中学邱凌蓉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五课《三大改造》。《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三大改造是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转折,是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里程碑事件,它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 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三大改造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引导学生认识在过渡时期, 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及意义。 难点: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实质。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社会主义好》,提问中国是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方式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呢?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出示土地改革的照片,提问学生从照片看出这是哪一历史事件? 学生:土地改革

教师讲述:土改对于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来说,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在土地改革中农民分到了自己的土地是不是就无忧无虑了呢?来看李老汉的困惑. 困惑:1952年土改结束后,在对山西省49个村的农民调查中发现,718公顷农民刚获得的土地被出卖;山西2486个农户中,有20户放高利贷,月利率最高达10%,1953年湖南、湖北、江西农村调查发现,靠租种他人土地生活的贫农占农村总户数18.69%。 师:什么事让李老汉感到困惑? 生:农民把刚分到手的土地卖掉又去借高利贷和租种别人的土地。 师: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为什么要卖掉自己的土地呢? 材料:已知3亿人,要分7亿亩土地和 297万头耕畜,求人均可分得耕地多少亩?多少人可分得一头耕畜?(人均可分得耕地2.3亩,约1000人可分得1头耕畜。) 生:缺乏生产工具和资金,农业产量不高,很难抵御自然灾害。 师:土地改革后,农村各家各户是怎样经营的?这种经济属于什么样的经济? 生: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 师:这样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在当时生产力比较低下的情况下有什么缺点? 生: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农具。 师:农村中这样的情况会对我们国家的农业和工业生产造成什么影响? 生:农业分散经营,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教师引导归纳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这种状况限制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产品也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师:所以,从1953年开始,国家对农业进行全面改造。 同学们,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像李老汉这样一家一户单干的农民所面临的困难吗? 生:回答出“集体一起干”。 师:同学们真的很聪明!这正是国家对农业进行改造的方式,当时称为“农业生产合作社”,而这场改造运动我们称之为“农业合作化运动”,让我们一起来重温当时的历史。 教师讲述:国家在农民自愿互利的原则上开展农业合作化,农民入社时,把私人的土地,耕牛等重要生产资料集中到合作社里统一经营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量。 师:通过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能不能帮助当时贫困的农民呢?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24页相关史事了解农业合作社的优越性。 师:在加入合作社后土地、农具、牲畜等生产资料都变成了合作社的公有财产。土地都连成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学案含答案

第5课《三大改造》学案 知识点: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1)原因:土地改革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__________建设的需要。 (2)形式:引导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____________。 (3)目的:走________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4)概括:1955年,全国掀起___________的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_____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______________。公私合营 3.公私合营: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___________,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________地位。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下,________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的高潮。4.政策: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________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________。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___________,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三大改造的完成 5.时间:________年底。 6.意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___________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________________阶段。 7.缺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__________,工作过粗,________等缺点。 答案: 1. (1)工业化(2)生产合作社(3)集体化(4)农业合作化 2. 1956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 公私合营领导 1956 全行业公私合营 4. 赎买定息和平过渡 5. 1956 6. 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 7. 要求过急改变过快 同步测试题: 1. 哪一事件标志着我国广大农村走入社会主义( ) A.农民土地所有制B.农业合作社 C.人民公社 D.1954年宪法 2.下图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导致甲到乙段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部编版八下历史第5课知识点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部编本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三大改造知识梳理 知识点1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一、农业合作化 1.农业合作化原因: (1)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 (2)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2.开始时间:1953年 3.方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4.结果: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合作化 1.背景: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完成: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知识点2 公私合营 1.目的: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 2.时间:1954年 3.方式及政策: (1)公私合营:从1954年开始,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2)赎买政策: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结果: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知识点3: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时间: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意义: (1)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局限性(缺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知识辨析 年开始的土地改革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公有制。 2.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才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5、“公私合营”中的“公”指国家,“私”指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资本家;“公私合营”就是由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按当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实现了和平过渡。 这一方式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便于使资本家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有利于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疑难探究 1.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有什么联系 “一五”计划主要是发展经济,是工业化的起步;三大改造是变革社会生产关系,是为了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原料、劳动力、资金等问题,即为满足工业化正常进行的需要而开展的。“一五”计划实施的时间是1953—1957年,三大改造发生在1953—1956年,也就是三大改造发生在“一五”计划实施期间。 2.在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为什么要采取赎买政策 对民族资本采取和平赎买,而不是像对官僚资本那样采取没收政策,是由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在民主革命时期,它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它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2)我国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发挥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 (3)大多数工商业者都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营管理经验,和平改造有利于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4)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历史上就形成了盟友关系。 知识延伸:

八下历史第5课 三大改造复习提纲

第5课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三大改造: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原因(根因):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求。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的要求。 2、改造的主要方式: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目的)。 3、时间:1953--1956年 4、原则: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5、发展阶段:经历了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6、结果:到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7、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由个体经营到走集体化道路。 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改造方式: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2、结果:到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目的:为了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时间:1954年--1956年 3、主要改造方式:公私合营。(公指国家,私指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资本家。公私合营即国家通过赎买的政策有代价的把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4、结果: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5、政策(创举):赎买政策。内容: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意义: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四、三大改造的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五、意义 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③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5课 三大改造

第5课三大改造 1、什么是三大改造?包括哪三个方面?实质是什么? 三大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2、为什么要进行农业合作化远动?合作化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土地改革以后,农民、手工业者分散经营,影响生产发展,满足不了工业化建设需要。它的主要形式是农业生产合作社。 3、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是什么?其主要形式是什么?实行赎买政策。其主要形式是实行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4、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有什么历史作用?三大改造存在什么缺点?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缺点是,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5、你认为三大改造在当时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三大改造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第六课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 1、中共为什么要召开八大?(八大召开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我国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2、八大正确地分析了我国形势的“新变化”,“新变化”指的是什么? “新变化”指的是:国内的主要矛盾,使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基于对国内情况的正确分析,八大提出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4、为什么说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三大改造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私人生产资料转变为合作社集体所有,资产阶级大多数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八大对上述国情作出正确判断,把主要力量用来发展生产力,完全符合实际需要,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 5、 1958年的"总路线"主要内容是什么?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教案《第5课 三大改造》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 《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三大改造的原因,掌握三大改造的时间、形式、结果、实质和历史意义。 2.理解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能力目标 1.补充大量材料和图片,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问题引领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探究,以此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合作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三大改造的存在不足,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要进行反思,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和意义。 难点: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历史意义。 解决措施: (1)情境法:利用视频、图片、人物插图片和讲故事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有利于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讨论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注意问题的启发性、针对性、活泼性和层次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意向。 (3)联系比较法:将土地改革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进行比较学习,有助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4)其他方法:讲授法、阅读指导法、练习法等。 教学过程 引用文件导入 我引用“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设计意图: 这段材料,强调“一化”和“三大改造”,借助生动有趣的语言导入课题,增强了历史的直

第五课三大改造(5篇范文)

第五课三大改造(5篇范文) 第一篇:第五课三大改造 第五课三大改造 【课标要求】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学习目标】1知道三大改造的原因、形式和结果。2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 3、理解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 【学习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学习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学习方法】收集并分析资料、设疑讨论、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A级) 快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内容农业 背景: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工具。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改造方式:组成_________合作社,走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社会主义道路。 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 改造方式:__________________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式:_________年起,实施__________,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政策:_________政策。使用这种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结果: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的高潮。三大改造的意义 到_________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①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我国初步建立起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制度③ 从此,进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C级)(1)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八年级下册历史部编教材第5课 三大改造知识点

第5课三大改造知识点 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合作化,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1.原因: ①土地改革以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②农民也有互助合作的要求。 2.主要方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坚持原则: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4.发展阶段: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5.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化。 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合作化,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公私合营,实行赎买政策 1.原因 ①一些私营工商业主为牟取暴利,不顾国家和民众的利益,甚至采取种种不法手段,严重扰乱经济秩序。 ②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营经济力量的增长,公私合营经济出现并有所发展。 2.目的: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3.方式:从1954年起,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4.结果: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5.创举:赎买政策,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

资本发给定息。(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四、三大改造完成:1953——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五、三大改造的实质: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六、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七、缺点:在改造工作的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八、补充: 1、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两次调整: 土地改革是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农业合作化变农民土地所有制为集体所有制。二者在当时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为什么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和平赎买政策? 这是由历史和现实条件决定的: ①历史上民族资本家反帝反封建,支持中国革命 ②他们也拥护社会主义改造 ③资本家有管理经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这样的人才。

第5课 三大改造

名家设计,重难点突破题 第5课三大改造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记住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与政策 2.知道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 3.认识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学习重点】三大改造的方式 【学习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农产品满足不了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的要求。 2.引导农民参加,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的 高潮。 3.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 4.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的高潮。 (创举:政策) 5.到1956年底,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制的转变。制度在 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______阶段。 6.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等缺点。 二、合作探究 你认为三大改造在当时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三、练习巩固 1.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主要原因是() A.小农经济必然导致两极分化 B.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C. 农民要求实现合作化 D.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2.“长鞭呀,那个一呀摔呀,拍拍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过去的一首 老歌的歌词,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你知道我国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时 B.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之后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初期 3.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和哪个部门相似() A.资本主义工商业 B.农业 C.银行业 D.畜牧业 4.下列哪种方式使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和平、胜利完成() A.无偿没收 B.成立股份公司 C.建立生产合作社 D.实行公私合营 5.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 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②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③已经 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④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请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说说建立农业合作社的必要性。 (2)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三大改造的完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四、课后反思

第五课 三大改造教案

第5课三大改造 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知识与能力 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三大改造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引导学生认识在过渡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重点 三大改造的形式及意义。 难点 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实质。 歌曲《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 反动派被打倒, 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全国人民大团结, 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建设高潮。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是什么时候?如何建立起来的?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一起去了解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农业合作化 史料1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情况:土地买卖。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1952年山西省对49村农民调查,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年的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09%。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调查,出卖土地的农户占农村总农户的1.29%,出卖土地面积占农村土地总面积的0.22%。 史料2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第5课 三大改造

第5课三大改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 2.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 3.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二、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整合教材、全程分析、讨论探索。三大改造在当时推动了我国的社会发展,迅速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三大改造,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学重点】 三大改造的形式。 【教学难点】 三大改造的实质。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土地改革后,我国农业生产仍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当时,个体农民平均每户只有十多亩耕地,贫、雇农平均每户不足半头耕畜、半部犁,资金也很缺乏,根本无力抵御自然灾害。面对这种情况,国家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又取得了什么效果? 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原因: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__分散经营__的。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__工业化建设__的需要。 2.形式:__农业生产合作社__。 3.目的:走__集体化__和__共同富裕__的社会主义道路。 4.高潮: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__高潮__。

5.完成: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__农业生产合作社__。 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时间:1953年~1956年。 2.形式:__手工业生产合作社__。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起止时间:1954年~1956年。 2.形式:__公私合营__。 3.政策:__赎买政策__。 4.赎买政策意义:实现了__和平过渡__,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__创举__。 四、三大改造完成的结果: 到__1956年__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__农业__、__手工业__和__资本主义工商业__的社会主义改造。 五、三大改造的积极意义: 实现了生产资料__私有制__向社会主义__公有制__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我国农业为什么走合作化的道路? 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这就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探究二】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有什么联系? “一五”计划主要是发展经济,是工业化的起步;三大改造是变革社会生产关系,是为了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原料、劳动力、资金等问题,即满足工业化正常进行的需要而开展的。“一五”计划实施的时间是1953年~1957年,三大改造发生在1953年~1956年,即三大改造发生在“一五”计划实施期间。 【探究三】什么是“公私合营”?为什么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公私合营是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主要形式,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953年底前,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的政策,将它们纳入国家计划轨道。第二阶段是在1954年至1955年下半年,实行单个企业公私合营。第三阶段是在1955年冬至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即按行业,不分企业大小,同时实行公私合营。这种最终通过赎买政策,进行公私合营,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是新中国的一大创举。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民族资本家企业实行没收政策或打击镇压政策。 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这是由历史与现实条件决定的:①民族资本家历史上反帝反封建,支持中国革命;②他们也拥护社会主义改造;③资本家有管理经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这样的人才;等等。 注意: 1953年~1957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开展了一系列重大变动和变革,试述其主要内容。 政治: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济: 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总结归纳提升能力

第5课,三大改造(转教案)

第5课,三大改造(转教案) 篇一: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1 新人教版 第5课三大改造 一、教材地位分析: 本课上接第四课《工业化的起步》,下接第六课《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三大改造作为新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的重要历程,做出了重大奉献与牺牲;也因为后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而致使社会主义道路在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这是有着必然联系的。 二、课程标准: 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根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三大改造的根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四、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方式。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第4课第一个五年方案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历史意义。从废墟中爬起来的中国人民以极大的勇气和决心完成了令世界瞩目的建设成就;就在第一个五年方案开展的同时,共和国的另外一项重大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三大改造〞。 〔意图:温故知新;学生在知识回忆中进入课堂学习的气氛当中,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众人划桨开大船〞——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教师:“三大改造〞具体指什么呢? 学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预习得知〕。 教师:我们党为什么要对这三大行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呢?下面我们以农业为例分析为什么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展示: 材料一: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情况:土地买卖。土改后局部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1952年山西省对49村农民调查,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年的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09%。 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调查,出卖土地的农户占农村总农户的1.29%,出卖土地面积占农村上地总面积的0.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