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学案8.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生活与哲学学案8.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生活与哲学学案8.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系观

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导学案

【基础知识梳理】。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1)发展具有普遍性,表现在:

①从自然界来看:

②从人类社会来看:

③从人的认识来看:

(2)方法论要求:

2.发展的实质:

【知识拓展】

1. 联系与发展的联系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世界既是普遍联系的,也是永恒发展的,二者是统一的。

联系指事物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由此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而事物的运动变化又包含着一种前进性上升性的趋势,这就是发展——联系构成变化发展。

2.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关系

运动变化有两种情形:一是前进的、上升的;二是倒退的、落后的。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才是发展。因此发展是运动变化,但运动变化不一定是发展。

3. 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①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在把握这一知识点时,应抓住“实质”“前进和上升”“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等关键词去理解发展的实质。

②发展的意义:因为有了发展才有了缤纷秀丽的自然界,才有了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才有了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

③图示说明什么是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发展

【课内探究案】

【合作探究】

活动一: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今年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向前发展,对知识的淘汰率越来越高。知识大爆炸还在发展,将以每15~20年翻一番的速度积累知识。专业学科越分越细,知识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

材料二:宇宙结构观念的发展。

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公元前7世纪,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

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认为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证实。

公元2世纪,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

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学的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圆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1687年,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

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尔首创用取样统计的方法在1785年首先获得了一幅扁而平、轮廓参差、太阳居中的银河系结构图,从而奠定了银河系概念的基础。

近半个世纪,人们通过对河外星系的研究,不仅已发现了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更高层次的天体系统,而且已使我们的视野扩展到远达20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

201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委员会10月4日评介3名获奖者:“研究几十颗处于爆炸状态的恒星、即‘超新星’,发现宇宙正在扩张过程中,扩张速率不断加速”。

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分析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有什么特点。

活动二:请同学们先观看下面几幅图片,判断它代表的事物是不是属于“发展”。

提供背景资料(九幅图片:春夏秋冬四季更替;超级杂交水稻亩产突破900公斤;候鸟迁徙;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电报的发明;出现了目前难以控制的“超级病菌”;新型工业化道路;天宫一号成功发射等。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判断上述哪些事物属于“发展”

【当堂达标】

要求:限时5分钟内独立完成。

1.(2011·山东省金乡一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漫画表明( )

A.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

B.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C.客观事物随着人们认识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D.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2.(2010·浙江省诸暨中学高三月考)“一时之强弱在于力,千古之胜负在于理。”这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永远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B.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C.运动是绝对的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3.(2011·盐城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2010年6月29日,海协会与海基会在重庆举行仪式,正式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和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标志着两岸经贸合作进入制度化轨道。海

协会会长陈云林在重庆说,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两会协商也需要不断开拓新领域、丰富新内涵、提升新水平。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坚持实践与理论的统一

B.做事情要坚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C.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把握各种条件

D.发展具有普遍性,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2011·山东郓城一中高三期末)通过在事物上植入各种微型感应芯片使其智能化,然后借助无线网络,实现人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交流”,这就是物联网。物联网展示了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可以变得“有感觉、有思想”这样一幅智能图景。物联网的出现说明 (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②联系具有普遍性

③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④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2011·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2011年清明节快到的时候,一种新的祭祖方式在网上悄然流行。网上祭祖既节省时间又经济环保,尤其是为许多远在异乡的游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下面对这种祭祖方式的看法正确的是( )

①网上祭祖是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②网上祭祖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网上祭祖作为新出现的事物,要被大众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④网上祭祖发展的速度慢,不可能成为新事物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课后练习】

要求:限定时间5分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互批,找出问题,并商量解决。

一.单项选择题

1.(2011·湖北省荆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2011年3月5日上午9 00,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无论是一般贸易还是加工贸易出口,都要继续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都要减少能源资源消耗,都要向产业链高端延伸,都要提高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上述要求体现的哲理包括()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②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③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④突破规律的制约,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2011·广西南宁二中高三年级月考)目前,我国农村在吁求新的经营体制之时,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早已开始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中国农村发展的新推动力已然显现。这表明( )

A.新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不可战胜的

B.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C.旧事物有时也会战胜新事物

D.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3.(2010·北京东城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统一检测)长期以来,碳、氧、氮、氢、硫、磷被认为是生命所必须的:六种元素。据报道,科学家经过研究实验,发现一种新的细菌,能够利用剧毒的砷进行新陈代谢,并以砷作为构成生命的结构元素。就此,生命形式将可能会被重新定义。这表明()A.新事物必定代替旧事物

B.科学实验推动人类认识发展

C.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规律可以改造

D.人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

4.(2010·江苏南京学情调查)2008年8月1日,《反垄断法》开始施行。该法从1994年开始起草工作,经过长达13年的争论,于2006年6月和2007年7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二次审议通过。可谓“13年磨一剑”。这表明

①新事物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

②新事物的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

③新事物在与旧事物的斗争中成长

④新事物发展要经历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5.(2010·银川201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再到目前的CRH3型“和谐号”动车,改革开放的32年,铁路营业里程从2.2万公里到8.6万公里;列车时速从很低的43公里到350公里;运送旅客从1亿人次到14.6亿人次。这表明 ( )

A.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B.新事物是旧事物矛盾演变的结果

C.事物的任何变化都是根本性质的变化

D.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二、非选择题

※6.(2011·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材料:2010年12月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出现的新变化,对2010年的宏观经济政策作出了适度调整:在通胀压力逐渐加大的背景下,稳定物价将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我国的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向稳健转变;出于“保增长”的需要,考虑到我国国债余额和赤字占GDP的比例依然可控,因此我国的财政政策依然保持不变,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两个特征的知识,分析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变”与“不变”的依据。

【体验高考】

1.(2009·全国卷Ⅱ30)中国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做题为《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演讲,指出:“我之所以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就是因为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这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发展的肯定,其中包含的深刻哲理是()

①认识对象在变化发展,不能囿于静止的观点而无视其变化

②认识对象的改变,必然引起人们认识的改变

③看问题观点的改变,是认识结论变化的前提和基础

④看问题观点的不同,会导致对客观事物判断的差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 (2009·广东理科基础61)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确定为当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这说明 ( )

A.新出现的事物总比旧事物优越

B.发展就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要墨守成规

世界的聚落学案

靖安乡中心学校导学案 科目地理课题: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时间:2014年月日 主备教师:王彬学生姓名:年级:七年级班级:小组: 年级组长签字: 【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聚落的两种形式。 3、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重点与难点】: 1、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及自然资源对聚落分布和建筑形式的影响。 2、聚落的两种形式。 【预习导学】: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聚落概念:。 2?聚落的形式:聚落一般分为________ 和 ________ 两大类型。 按生产方式不同,乡村聚落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按规模大小,乡村聚落包括规模较小的__________ 和规模较大的 ________ ;城市聚落分为小城市、中 型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型城市。 3.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比较: 乡村居民主要从事 ______________ ,城市居民一般从事 _________________ 。 乡村人口 _______ ,规模 __________ ;城市人口 ___________,规模_____________ 。 乡村建筑以 _________ 为主,城市建筑以_____________ 为主。 乡村空气 _______ ,环境 __________ ;城市环境 4.城市聚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决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本p64-p65,填空。 1、世界的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是指世界上各个古代文明时期所创造出来的气势雄伟或特色突出的古迹、遗,址,它们是各民族创造才能的具体体现,是人类活动的忠实记录。比如________________ 等。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映 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利于开展文化旅游。有利于开展历 史和科学研究,了解前人的文化和技术成就,并有助于现代科学文化发展 3、我国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有:长城、故宫、颐和园、天坛、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周口店古人类遗址、布达拉宫等。 【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P65,完成课本P65的活动题。 【训练巩固】: 1、下列关于聚落保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如不对传统聚落加以保护,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B.应尽力保护那些具有传统特色、民族特色的聚落 C.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D.对于那些较为破旧的聚落,应当拆除以利于美化环境 2.聚落的两种形式- 亠 【拓展延伸】: 1、下列关于聚落保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如不对传统聚落加以保护,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B.应尽力保护那些具有传统特色、民族特色的聚落

《生活与哲学》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导学案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2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设计:金晓林时间:2014.10.21 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 学习目标 1.世界观的含义、方法论的含义、哲学的含义 2.理顺哲学、世界观、方法论三者的关系 3.理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熟悉课本,填写知识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的和。 2.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的、的世界观加以、 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决定, 体现。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的含义:哲学是关于的学说,是的世界观,是对、和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的规律,哲学则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的本质和的规律。 2.是哲学的基础,的进步推动着的发展。 3.为具体科学提供和的指导。 重难点讲析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方法。 联系:两者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主要是研究对象和任务不同。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或人与世界的关系,揭示的是最一般最普遍规律;具体科学是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某一具体领域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这些领域的特殊规律。 (2)联系:具体科学的发展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议(小组互助学习) 易错易混知识点拨(判断正误且简要说明理由)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就是哲学。() 2.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3.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4.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 5.哲学观是人们在实践中自发形成的。() 6.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7.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8.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展与评 课堂检测 1.哲学产生于( ) A.主观想像B.实践活动C.独立思考 D.外部世界 D.是错误的,否认了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面对有限资源和无限开发的矛盾,奥运会正在寻找新的价值取向,《奥林匹克宪章》称,奥运会是一种“生活的哲学”。这说明( ) A.哲学是一种智慧,是美好生活的向导 B.哲学是对人生的一种本质的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 C.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凝聚 D.哲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来源于生活 3.下面两幅漫画告诉我们( )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框题系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四之《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节内容。主要内容是学习发展的观点,包括了解发展的普遍性,结合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的有关事实,说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中;把握发展的实质,说明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从而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二、学生分析 高中学生处于身体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求知欲强,容易接受新事物。但是,他们涉世不深,对事物的认识易出现偏激和偏差,对世界的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因此,若没有正确引导,他们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把握可能不够全面、准确和理性。 三、设计思想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懂得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了解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2)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判断是非正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探究法、讨论法、分析法,创设具体的情景作为载体,总结分析哲学道理,使哲学道理生活化、通俗化,理解哲学道理过程化、自主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法的思想,并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发展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发展的实质 2、难点:区分运动、变化和发展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第一框题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古时,荆人欲夜袭宋国,先派人在白天测量了雍水的水位,而后在夜间徒步过河。结果却溺死千余人,夜袭计划失败。 多媒体连续播放多幅画面。包括动植物演化过程的图片、人类进化的图片;人类生产工具的演变、人类进步的阶梯示意图;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人类对机器人研究的深化。 (一)、发展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发展的普遍性包括三个层次: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 3_4 世界的聚落教学案 (新版)湘教版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教学目标】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 2. 知道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3.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本60页的正文部分第一段,找出聚落的主要形式。 2.阅读课本60页-61页的正文部分,结合图3-17、3-18、3-19,说出城市和乡村的主要差异。 3.依据地图册27页-28页的地图和景观图,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课堂突破】 学会观察地理景观图,从图中获取有用地的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如何阅读地理景观图呢?(1)认真观察,读出景观特征,如房屋的外观和屋顶的形状、树木的疏密程度、植被类型、动物类型、人的外貌和服饰特征等;(2)根据景观特征判断区域环境特征,如屋顶坡度大则该地降水较多,森林茂密有大象出没则多是热带雨林或季雨林环境,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3)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综合分析景观特征与环境特征之间的联系,如阿拉伯人为什么喜欢身穿白色长袍、头包白色头巾;(4)得出结论。 【自我测评】 1.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是聚落 B.只有几十人的小村庄不能称为聚落 C.聚落就是指原始部落 D.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2.关于城市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口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 B.人们居住的房屋都不高而且宽敞 C.有的集中,有的分散 D.聚落内多农田景观 读某地传统民居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表示的聚落形式是 A.城市 B.都市 C.乡村 D.集镇

4.该传统居主要反映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A.炎热多雨的气候 B.炎热干旱的气候 C.崎岖的地形 D.寒冷潮湿的气候 第3-4题图 【反思】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有: 2.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存在的困惑是: 3.我今后在地理学习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生活与哲学学案3.2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第二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导学案 【基础知识梳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三大基础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知识拓展】 比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合作探究】 活动一: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8页虚框材料,并结合课本18—20页相关内容分析: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会产生于19世纪中叶?(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偶然的吗?) 2、为什么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至今仍然没有过时? 活动二: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20页虚框及课本20—21页相关知识,分析: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无论唯物主义还是辩证法思想,都局具有局限性?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相比,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当堂达标】 要求:限时5分钟内独立完成。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B.德国古典哲学 C.黑格尔的唯物主义D.费尔巴哈的辩证法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

变革。它是人类认识史上一次最为壮丽的日出,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美硕果。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哲学的区别是 ①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②旧哲学是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辩证法③旧哲学只是说明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革命地改造世界④旧哲学一般代表剥削阶级利益,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3.随着时代的转化、实践的深化、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要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增添新的内容,以新的理论观点、理论体系满足时代的要求和实践的需要。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 A.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结合 B.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了() A.实践的观点B.革命的观点 C.阶级的观点D.历史的观点[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6011332716.html,] 5.科学发展观极大地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重大理论创新。这表明科学发展观 ①是对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的丰富和发展②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③是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④是哲学发展的巅峰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②③ 【课后练习】 要求:限定时间5分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互批,找出问题,并商量解决。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说明 ①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③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中的科学”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器”之用:无一技之长,而有万技之长;无一专之能,而有万专之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有用、能用的,只有在用中才能显示其作用。上述观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案

《世界是永恒发展嘚》教学案 南京市临江中学孙建军 【课标内容要求】 本框教学内容是贯彻落实课程标准规定嘚“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嘚实例,领会世界是永恒发展嘚,学会用发展嘚观点看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基本概念和观点: 1、基本概念:发展 2、基本观点:1、发展嘚普遍性2、发展嘚实质 【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发展嘚普遍性◇理解:发展嘚实质 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嘚方向、发展嘚道路和发展嘚形式,用发展嘚眼光看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唯物辨证发展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嘚静止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展嘚实质;难点:运动、变化、发展三个概念嘚关系 【教学方法及手段】:演示法、自主阅读、合作讨论、讲解法。 手段:多媒体、讲义。 【教学过程】 一、发展嘚普遍性 探究活动一:(播放生命演化历程视频,社会发展示意图、人类对雷电现象嘚认识过程视频) 探究:1、从生命产生到人嘚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嘚过程?它说明了什么? 2、你认为人嘚体质还会发展吗? 3、社会发展示意图说明了什么? 4、人类对雷电现象嘚认识过程 以上共同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 感悟:(1)自然界是______嘚。

(2)人类社会是______嘚。 (3)人嘚认识是______嘚。 二、发展嘚实质 【知识总结】:略 1、

2.事物是变化发展嘚原理嘚方法论要求: 要坚持发展嘚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课堂练习】: 一、 简答题: 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嘚基础。西部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嘚发源地,也是目前我国水土流失、干旱缺水、土地沙化及各种自然灾害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嘚地区。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嘚保护和建设,乃是西部大开发之根本。力争用5-10年嘚时间,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有突破性进展。 请用你所学嘚哲学道理来分析上述材料。 二、辩析:有人认为,要发展就要变,不变就不会有发展,变就是发展。对此你是怎么看嘚? 1.世界是永 恒发展嘚

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教学案《第一单元

2015-2016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教学案 编号:308001 责任人:严永红 学号:班级:姓名: 一、2015年高考考纲要求: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9个考点) (一)哲学是什么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哲学与时代精神(新增)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4、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5、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6、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二、课堂导学 考点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考点梳理】 1、哲学与生活 (1)哲学源于生活。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活动。 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和对世界的。 (2)哲学指导生活。 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 2、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与世界观: 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的总的和根本。 ②世界观都有,是的、的、的。 哲学是关于的学问,哲学是化、化的世界观。 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 图示: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比较世界观哲学 区别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 观点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形成形成,人人都有形成,人人都有 特点的、的化化的 联系①研究对象都是整个。 ②世界观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所以,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但认 为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①方法论的含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②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要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图示: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比较世界观方法论 区别:含义不同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 根本观点。 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 则和根本方法。 联系世界观要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特别提醒】 (1)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是相互决定的关系,也不能说后者决定前者。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两者的统一。 (3)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4)哲学史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但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 (5)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并不是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 【跟踪训练】 1、在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人们提出了在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人们提出了“慢生活”理念,一些人逐步接受了该理念,并加入到“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行列。这反映了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 C.方法论影响世界观 D.哲学是对具体生活的概括和升华 2、人人都有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这是因为 A、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与总结 B、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 D、哲学很神秘且只是哲学家的事情 3、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三者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B、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哲学不仅教给人们怎样去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教给人们怎样去改造世界的具体方法 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人总是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做人做事。有人认为命由天定,因而身处困境是消极等待,逆来顺受;有人认为人定胜天,因而在困难面前积极奋争,不屈不挠。以上材料说明 A.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B.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 C.哲学不等于自发产生的世界观 D.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生活与哲学 第八课 知识点整理(全)

政治-哲学与生活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 1)自然界是发展的。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解释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运动变化比发展广泛,发展比运动变化深刻) 2、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原理: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新 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不可抗拒的规律。 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过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 程。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 折的过程。 方法论: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因此,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和保护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困难, 接受考验。 3、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 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连续性的中断) 4、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职务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Eg:再长的路,一步步走都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一步都不能走完。 压死骆驼的是最后一根稻草。 坏苹果法则 蚂蚁效应 适度法则:物极必反/过有不及/适可而止/掌握火候 5、方法论 1)脚踏实地,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在量变已达到一定程度,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Eg: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循序渐进(要有量的积累,不打无把握的仗)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有备无患/防微杜渐/当机立断

高中政治必修4《世界永恒发展》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4《世界永恒发展》教案 Lesson plan for senior high school politics compulsory 4 "worl d eternal development"

高中政治必修4《世界永恒发展》教案 前言:政治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其性质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受教育方针、目的制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方向性。本教案根据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了解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法的思想,并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发展的普遍性 2、难点:发展的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巩固 .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联系观”,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也是多样的,整体与部分是普遍联系的一种,因此,我们要做到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今天我们来学习唯物辩证法的第二个总特征“发展观”,哲学中将整个世界分为三大领域: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我们就从这三大领域理解发展的普遍性。 【讲授】讲授新课 . 一、发展的普遍性(教学重点) 1、自然界是发展的 活动探究:观看视频《人类进化的过程》 思考: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①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是一个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发展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是一个前进的、上升的过程。 ②这也说明了一个怎样的观点呢?——自然界是发展的。

最新整理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docx

最新整理高二政治教案《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 课前延伸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普遍性、客观性。 2、理解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以及联系的多样性。 3、重难点把握: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知识梳理 一、联系的普遍性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2.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的含义: (2)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之间) ②每一事物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 ③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 (3)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的客观性: 2、联系的客观性分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

(1) (2) 3、联系的客观性方法论要求: (1)我们要从事物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联系,改变,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 1、事物的联系是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联系的多样性方法论要求: (1)要求我们。 (2)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既要把握事物的,又要关注事物的;既要认识事物的,又要重视事物的。总之,一切以、、为转移。 四、易错点理解: 1、不要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1)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①每一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从内部构成要素看,是普遍联系的;从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看也是普遍的;从事物发展的历史趋势看,该事物与过去和将来的联系也是普遍的。②联系这种关系在世界万物中是普遍存在、大量具有的,因而是普遍的。 (2)每一事物与其周围事物的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不能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着的。而应当从事物普遍联系的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所以认为“世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设计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是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第一框题。本框题是对第七课的延伸,从联系到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总的特征之间的关系。学习本节课对学好下一框题奠定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框题旨在让学生理解发展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实质,共分二目。第一目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再到人的认识都是永恒发展的,都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漫长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从而理解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第二目是让学生从事物发展的途径和状态方面理解发展,从而懂得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懂得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了解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2)通过学习,提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运用科学发展观观察、分析和处理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自主—合作—展示的方法,创设具体的情景作为载体,引用与课文内容联系密切的古诗词,以对基本知识、观点的理解和记忆起到提醒、巩固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树立起发展的意识和观点,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2)使学生认同并自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发展的普遍性 2、难点:发展的实质 【教学方法】 运用探究法、讨论法、分析法,创设具体的情境作为载体,总结分析哲学道理。使哲学道理生活化、通俗化,使学生理解哲学道理的过程自主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合肥的的巨大变化视频导入本课。从我们生活环境的日新月异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生活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着的,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内容——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讲授】讲授新课 一、发展的普遍性(教学重点) 哲学上把世界分为哪几部分?那么这三大领域的状况是怎么样的呢? 哲学中将整个世界分为三大领域: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我们就从这三大领域理解发展的普遍性。 1、自然界是发展的 活动探究:观看视频《人类进化的过程》 思考: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①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是一个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发展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是一个前进的、上升的过程。 ②这也说明了一个怎样的观点呢?——自然界是发展的。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教师:自然界在不断的发展,那么人类社会呢?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3章第4节《世界的聚落》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 《世界的聚落》设计思路 《世界的聚落》选自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节的内容。本课以楼兰古国为背景展开,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视频、文字材料和图片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整个课堂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本课内容分为四部分,分别是“聚落形成的条件”,“聚落的形态”,“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聚落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 课前预习部分,教师先请各小组做课前预习汇报并简单点评。教学新课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聚落形成的条件”,学生扮演角色,假如自己是古楼兰的富商,如何选址建房,小组间进行讨论并由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紧接着教师提供楼兰古国的视频和文本材料,小组继续讨论建房选址与古楼兰的繁荣之间的联系,讨论期间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读图训练,讨论结束后教师以框架图形式引导学生总结并形成知识体系。第二部分“聚落的形态”,根据新课标要求“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教学上主要以小组辩论的形式展开。学生课前先分为三大组,分别是城市组、乡村组和购房组,按分组情况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发言材料,在课堂辩论中各小组分别描述各方代表的优势和对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争取购房组的支持,辩论后教师以表格的形式指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强

调人地协调观。第三部分“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在外出旅行时看到的不同区域民居的差异,结合世界各地典型民居建筑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民居与当地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繁荣的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是否与环境有关。第四部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观看楼兰古国消失的视频,教师组织学生谈观看后的体会,再次落实人地协调观。紧接着教师展示部分世界文化遗产的景观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文化遗产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接着再展示文化遗产遭受破坏的相关漫画,通过对漫画内容的讨论让学生明确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并列举保护相关措施。课堂的最后,请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体系。 第二部分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聚落的概念,描述聚落的主要形式、形成和发展变化。 (2)通过收集图片和联系生活实际,比较并能举例说明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 (3)能够分析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尝试分析楼兰古国的消失与环境的关系。 (5)讨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和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习教材,说出聚落的概念和主要形式。 (2)通过角色扮演,讨论在古楼兰建房选址的因素,从而分析这与楼兰古

生活与哲学学案12.3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第三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基础知识梳理】 一、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是从创造的角度来看 1、为什么说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 2、为什么说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 二、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是从实现的客观角度来看的 1、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2、正确认识和追求人的个性发展 三、怎样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是从实现的主观角度来看 【课内探究案】 【合作探究】 探究一: 公安一级英雄四川省彭州市公安局民警蒋敏多位亲人在地震中不幸难,但她依然连续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她表示要用救助他人来告慰亲人。她说:“孩子没有了,我们爱其他的人吧。纪念的最好方式,就是和活着的人一起战斗。”由于几天的劳累过度,被送到了医院,但一醒过来,马上要求再次回到安置点。 1)材料中蒋敏的事迹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人生价值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的? 3)如果我们要拥有幸福的人生,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探究二: 材料一李商隐一生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他死后,崔钰作诗: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曾开。并指出他是良马,步履维艰是因为不遇其主。 材料二:雷锋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材料三:中央台《聚焦80后》:80后的我们出生在改革开放后,80后的人多数是独生子女,人们都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自私、任性、责任心弱个性张扬…在四川灾区,在奥运赛场,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的无私、坚强、乐观、奉献。80后的我们要做自己的主人,掌握自己的命运,开创属于于自己的未来! 阅读材料合作探究问题: (1)李商隐一生怀才不遇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是什么? (2)雷锋同志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3)结合材料三谈一谈,我们怎样对待自己的个性发展? 探究三: 材料一: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的翟志刚被授予“航天英雄”的光荣称号。谁又能想到从神五到神六,“人气”极高的他两次入选梯队,却两次与飞天失之交臂。但他并没有消沉下去,他坚定理想信念,时刻从思想上、心理上、技术上时时做好准备。时刻在向人类生理的极限挑战,在磨练中摔打自己,锤炼自己的勇气。翟志刚终于在第三次入选载人航天任务梯队,最终登上飞向太空的“神舟”。 材料二: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一个道德不

世界的聚落(教案)

《世界的聚落》教案 班级学号姓名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居民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 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 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二、教学重点: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分组合作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用具:城市乡村图片 七、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去保护它们。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材里包含了很多活动部分,活动题材多样。 聚落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学生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的人居住在农村,有的人居住在城市,请同学们说说农村与城市的景观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与学生交流辅助 1、聚落的两种形态 【引导】阅读课本P51~52并观察以下图片: 【幻灯片】城市和乡村景观图片。思考: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形式主要包括哪两大类?

生活与哲学学案11.1社会发展的规律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 【基础知识梳理】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二者含义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3、社会生活的本质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发现的意义 【课内探究案】 【合作探究】 活动一 材料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环节和突出矛盾,对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指出了农村改革仍然是我国改革的关键环节,农村农业发展仍然是我国发展的战

略基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材料二:1978年启动的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有人称这次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次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 (1)请分析材料一包括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2)经过30年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展现在世人面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仍然存在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 活动二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1)你能从材料中看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是什么吗?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怎样的社会发展规律? 活动三 从刀耕火种到现代文明,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1)材料表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2)这种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怎样实现的? 【当堂达标】 要求:限时5分钟内独立完成 1.时下,“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苹什么”等诙谐的词语出现在公众面前,这反映了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表明() A.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B.主观臆造的联系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案20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案

活动二发展的实质【任务二】阅读教材63页,完成下列相关内容 二、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实质是。2.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趋势是的。请思考:世界永恒发展是不是意味着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处于发展之中? 五、板书设计 六、检测与作业 【目标检测1】 1.“冰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意思是,梅花片片落尽,冬天就要过去了,春风使柳树归来,也就是柳树发芽吐叶。这说明了() A.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B.联系具有普遍性 C.对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正确反映物质 2.“天上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一说法形象地指出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B.运动中有静止,静止中有运动 C.万事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D.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不存在的 3.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下列对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发展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②运动变化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也就是发展③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④发展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城市越来越大,汽车越来越多,会讲英语的人越来越多……”谈起中国这些年的变化,加拿大DPA工业有限公司总裁韦恩·麦克金农用了一连串的“越来越”。这一连串的“越来越”反映了() ①生活水平的提高②实践的发展③自然界的进化④社会的进步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下列既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又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是() ①飞矢不动②一箭双雕③吐故纳新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A.①③B.③④C.②③D.①④ 6.我国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2015年安排1 000万亩。到2020年,将全国具备条件的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约4 240万亩退耕还林还草,土地沙化蔓延趋势将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将明显改善。上述事实说明() A.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B.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愿望改造自然物 C.人的认识是发展的D.任何两个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 7.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上私家车的时候,自行车这种“落后”的交通工具却重获西方人的青睐。因为自行车占地少、投资小、节能环保,还可以减少交通拥堵,所以在制定城市交通政策时,西方一些国家特别注重鼓励自行车出行、以自行车优先为原则的政策和规划。这启示我们()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真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生活与哲学》学案.doc

《生活与哲学》学案之三 一、判断改错(下列说法正确的在括号内打V;错误的打X,并在下方说明或改正。共24分) 1、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4、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5、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6、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 7、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8、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 9、真理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正确认识。() 10、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11、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 12、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二、选择题(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46分) 1、根据此次探测获取的虹湾图像,通过综合分析月球地形地貌、光照等数据进一步确泄该地区是否适合“嫦娥三号"月球软着陆,为安全着陆做好技术准备。这表明() A.客观条件受意识能动作用的制约 B.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C.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 D.创造性思维能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2、一个成功者与一个空谈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功人士能通过实践把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的存在。这表明,实践具有() A.直接现实性 B.客观物质性 C.自觉选择性 D.社会历史性 3、下列与“纸上得來终觉注,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欲知山小事,需问打樵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4、人类力量的源泉在于团结协作,人类只有精诚合作、协同作战,才能共享成功,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这其屮的哲学依据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