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统治下蒙古族的经济发展

清朝统治下蒙古族的经济发展
清朝统治下蒙古族的经济发展

清朝统治下蒙古族的经济发展

清朝统一全国,蒙古地区较为安定,经过蒙古族和其他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蒙古地区与内地经济有所交往,蒙古的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畜牧业和农业以及手工业、商业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畜牧业

清代,蒙古地区的经济是畜牧业自然经济。饲养的牲畜主要是驼、马、牛、羊。牲畜在牧业经济中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料,是让会物质财富的主要体现。蒙古劳动牧民过着饥食其肉,渴饮其酪,寒衣其皮,驰驱资其用,无一不取自于牲畜的游牧生活。

设旗编佐。划分牧地是清代管理牧业的重要措施。清廷向归附的科尔沁等部落派遣官员,查户口,编牛录,分牧地。通过行政手段设立旗分,劳动牧民被束缚在牧地上,不能越界放牧、畋猎,也不能随意离开所属旗分,来住驻牧,必须会齐方可移动。这是调整蒙古原来牧地的一项经济和政治措施。

天聪八年(1634)十月。清廷派遣大臣赴硕翁科尔,定蒙古牧地疆界。以此划分满洲八旗与内扎萨克蒙古之间的牧地。核定各部落户口。巴林、奈曼、翁牛特、敖汉、四子部落、阿噜科尔沁、扎鲁特等蒙古部落,分定的户口多则二千四百余户,少则八百户,各部落合计有二万五干余户,八旗满洲与蒙古部落有了界限,广大蒙古地区还是通过旗扎萨克管理牧众,因其俗,又加以调整,通过纳实物税的方式,实行对广大劳动牧民的经济剥削。

关于苏鲁克制。苏鲁克,即指畜群。这是由富有的牧户和个体的

劳苦的牧户游牧形式中分化而出的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据史料记载,早在顺治初年蒙古土默特左翼旗就已实行苏鲁克制。这种制度由畜群占有者和劳动牧民双方构成。前者称为放苏鲁克一方,后者为接苏鲁克一方,这是一种特殊的雇佣关系。其剥削形式是,收取绒毛和奶子、骑用、牛粪等,畜群所繁殖的仔畜归放方。清朝皇室是最大的放苏鲁克者,今辽宁彰武县,在请代即是清王朝的苏鲁克,让牧民为请廷放牧牛羊。苏鲁克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富牧苏鲁克,边商苏鲁克,庙仓苏鲁克,还有各级封建官吏和王公贵族苏鲁克。

苏鲁克制的形成和发展.对蒙古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它虽然是有畜者和无畜者双方建立的剥削性质的租佃关系,但对双方多少有利,无畜或少畜者,可以获得一部分仔畜,接苏鲁克一方对仔畜的部分所有权,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接方的经济生活条件,对放苏鲁克一方,也能增加牲畜的总头数。苏鲁克制,在蒙古广大牧区占有比重很小,劳动牧民为牧主放牧牲畜还是占多数。

在卫拉特蒙古还有一种分群放牧的形式。卫拉特牧民放牧驼马牛羊,牧主每年从十只母羊中收孳生羊羔三只,驼五年一均齐,十峰驼取孽四峰。马,三年一均齐,三匹取孳一马。牛,四年一均齐,十头牛取孳八头。有多孳者,赏给卫拉特牧人。

清朝在蒙古地区实行封禁政策,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牧场。清廷制定的《清会典》、《清会典事例》和《理藩院则例》等官方文件中,明文规定口内居住的旗民人等,不准出边在蒙古地方开垦地亩,违者照例治罪,有些地区虽有开垦,仍有各种规定,或种三年或种五年,

耕种期满.退还原主。如容留民人开垦地亩,照隐匿逃人罪处罚。

对台吉和贫苦牧民实行贩济。无马或少马的台吉,给牝马,八年后如数交回官牧场,其孳生的马驹归台吉所有;在蒙古重要关口和城镇,如张家口、古北口和山海关以及归化城等地,设仓积贮米石,遇天灾时予以贩济。康熙年间蒙古苏尼特、四子部落、阿巴噶、察哈尔、巴林、鄂尔多斯和乌喇特及喀尔喀等部落,不同程度的得到赈济。

清代蒙古畜牧业生产水平是低下的,但是牧民在生产实践中逐步积累生产经验,生产技术和管理有所改进,有些地区打井、搭棚、筑圈、冬贮牧草。半农半牧地区,农牧业之间,互相接济。随着牧区商业的出现和发展。畜产品有了加工和销售,这都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清朝统治集团在保证其赋税收入的前提下,对各级官吏和王公贵族的横征暴敛稍加限制,客观上有利于牧业生产的发展。

畜牧业有所发展,但牲畜头数并无明确统计数字,史料记载、蒙古草原"马、驼、牛、羊遍满山谷"。在草地行走七、八天,口外牲畜沿途"络绎不绝"。这些描写未免有些夸张,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畜牧业的发展情况。

清代在蒙古地区没有不少官牧场,饲养大量牲畜。以供皇室和军队资用。有养息牧牧厂、上都御马厂、礼部牧厂、太卜寺左右二翼牧厂、大凌河牧厂和达里冈崖牧厂。牧厂辽阔,仅大青山后牧厂,东西宽三百里。南北长二百里。康熙年间.口外马厂牲畜数量马有十万匹,牛六万头,羊二十余万只,雍正初年.太仆寺左右二翼牧厂有马四万匹。据史料记载,喀尔喀蒙古牧业有了迅速的发展。乾隆中叶,哲布

尊丹巴呼图克图及所属沙比纳尔的牲畜有四十三万余头(只);道光16年(1836)库伦办事大臣的统计资料记载。车臣汗部有牲畜43万头(只);土谢图汗部有20余万头(只);扎萨克图汁部有8万余头(只);赛因诺颜部有17万余头(只)。各官办牧厂没有总管或卿、少卿、寺丞和宽达兰、什群长、颁催等满汉官员。负责督察管理牧厂。春季查验骑马驹,稽查孪生、倒毙数目、训练马驹,印烙马匹;秋季验视马匹肥瘠。定有赏罚制度。管理人员对孳生马匹数量多者。分别等分给予奖励。放牧人员多由蒙古贫民负担。

农业的发展

蒙古地区的让会经济主要是畜牧业,农业在这一地区的局部地方早已出现,且有所发展。蒙古广大地域是牧场,农业区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地区:内蒙古的西部主要是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即土默川平原,河套地区。内蒙古东部是热河、喀喇沁地区。喀尔喀蒙古主要是屯田,分布于图拉河流域和科布多、乌兰固木等地。卫拉特蒙古的农业主要分布在额尔齐斯河流域、乌鲁木齐地区,伊犁地区和巴里坤、珠勒都斯等地。

一是蒙古地区汉族移民增多。"很早以来蒙古地区就有汉民居住,草原辽阔,土旷人稀,早在天命年间,复州盖州等地的蒙古人,已开始学习谙申(女宜人)、汉人的耕作方法耕种土地了。后金天聪年间、察哈尔和喀喇沁人开始农耕;康熙朝几次派人到归化"督耕"。据记载康熙十年(1671)口外始行开垦,此后移民不断涌来,至康熙末年,仅山东一地民人到内蒙古垦地谋生者"多至十万余",雍正间,实行"借

地养民"政策,乏食汉民可到口外耕种蒙地。到了乾嘉时代,东部的喀喇沁等地。西部的归化城土默特平原,中部古北口外等处,"内地民入前住蒙古耕种者,不下数十万"。据乾隆十七年(1752)调查。来喀喇沁左旗的汉族农民百分之八十多是直隶人。乾隆间喀喇沁中旗有汉佃丁四万二千余人,建成材落一百零三屯。归绥道属丰镇厅和宁远厅的汉民就有七万七千余户。有些地区汉民增多,从事耕作"养育鸡豚。竟成材落,与内地无异"。

二是土地开垦数量增多。汉族农民赖以农业为生,人口较多,土地渐渐被开垦。康熙年间,根据内务府的报告,清廷批准在归化城南浑津、黑河设立庄头地十三户,至乾隆三年(1738)十三官庄垦地已达二十万亩。乾隆八年,归化城土默特二旗有土地七万五干余顷,其中牧地仅有一万余顷,开垦土地面积达六万余顷。乾隆元年至十八年,宁远一厅开垦土地一百四十一顷,乾隆三十九年,丰镇、宁远二厅垦地已有二万一千五百余顷。据乾隆六十年统计大青山后熟地和荒地已有四千二百三十顷。此外,八旗蒙古庄屯土地就有四十余万垧。

三是农作物种类繁多、产量有所增加。漠南、漠北和漠西蒙古地区,种植着种类繁多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瓜果。归化城土默特一带农作物有燕麦、糜子、麻、黍、豆和葱、韭菜,喀尔喀蒙古种植大麦和小麦,卫拉特蒙古除大麦、小麦外,还有青稞、稻米、小豆、葱蒜及桃李葡萄,史书记载"百谷园蔬之届。几乎无物不有"。

由于汉族农民的辛勤劳动?耕作技术的改进,加之土地肥沃,水利灌溉,粮食产量增多,除供蒙古地区外,还可向外调运粮食。康熙

年间,北京所食米粮"自口外来者甚多"。同一时期,直隶民众乏食,清廷特开山海关之禁,调运蒙古地区粮食"以济关内"。山西米少价贵,从归化城附近湖滩河朔(今呼和浩特托克托县)运米至山西,予以接济。雍正三年(1725)因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年谷丰收,清廷在归化城、土拉库、喜峰口、大青山和黄河口岸等地建仓贮谷。粮多米贱,归化城一带米粮,由黄河运往内地。乾隆二十七年统计.内蒙古东部三盟,即哲里木盟十旗存谷十七万余石。卓索图盟五旗存谷二十五万五千余石;昭乌达盟十一旗存谷十一万八干余石.三盟合计共存谷四十六万余石。仅归化城所属托克托城存谷就有十三万石。

蒙古地区农业发展的原因是多种的。首先是社会的安定,蒙古各部落,特别是内蒙古各部落归附清朝后,战乱减少,农业生产有了较稳定的环境,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前提条件;内地汉族农民因顺治初年圈地和地主压迫剥削造成贫困破产,离乡背井。逃到口外谋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劳动力和生产技术;其次,蒙古地区也有人要求耕作,喀喇沁三旗蒙人要求内地汉民到该地耕种;第三,蒙古王公贵族为扩大其剥削收入,满足其奢侈生活欲望,招募汉农承租或雇佣,到本旗耕种土地,收取租银。康熙间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右旗亲王色登敦多布,奏清将克勒和朔等地,给其属下就食人耕地,清廷批准了他的请求,这样少数蒙古牧民开始转牧为农,为农业发展出了力;第四,兴修水利,灌溉农田、挖井、修渠,利用天然河水、雪水。雍乾时期,内蒙河套开凿昌润渠和惠农渠,伊犁地区开通惠渠,八旗的锡伯营、索伦营、察哈尔营和厄鲁特营,各设有水利设施,以利农田灌溉;第

五。清廷对边外开垦给予一定重视,特别是康雍乾三朝对西部和北部用兵之时,尤为关注。清廷一方面实行禁垦政策,另一方面十分重视边外的粮食储备。康熙帝说过:边外积谷。甚属紧要;他在巡视内蒙古熬汉、奈曼等地时。主张发展农业,可种百谷。雍正帝一即位就指出:边外地方辽阔,开垦田亩甚多,京城无业兵丁移驻彼处。殊为有益。遂选派熟谙农务的八百兵丁,前往热河、喀喇和屯和桦树沟等地开垦。归化城都统丹津,提倡农耕,发展农业。

农业的发展使蒙古单一的畜牧业经济发生变化,汉族贫苦农民移驻蒙古地区从事农耕,带来农业生产技术和劳动力,蒙古贫民学习生产技术,这对蒙汉民族生产技术的交流和民族关系改善是有积极意义的。蒙古地区畜牧业的发展,从畜力和肉食以及畜产品等方面,支援农业区,这无疑对农业生产发展是一个促进。农业发展促进蒙古地区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农业的发展和牧场的开垦,使蒙古地区主要是内蒙古地区出现了半农半牧的经济结构,清代以来,东到哲盟东部,西达归化城土默特地区,中部卓索图盟等地,牧场先后被开垦。昭乌达盟的敖汉和乌兰察布盟的乌喇特等部,也都是垦事在先的部落。牧场的缩小和土地的开垦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蒙古牧民失去他熟悉的牧业生产,而去经营土地耕作,既不懂农耕技术,也不会把握农时和利用自然气候等条件,从一个牧民逐步过渡到一个农民,需要几代甚至更长的历史过程,这中间牧民经历了痛苦、贫穷和辛酸的历程。历史就在这一充满矛盾的过程中,促使在单一的畜牧业经济结构中,

出现了半农半牧的经济成分。这里边饱含着蒙汉各族人民的创造和劳动,也记载着蒙古牧民失去牧场转而农耕的历史进程。

卓盟喀喇沁地区农耕较早,乾嘉时期经营农业的规模逐步扩大,至道光咸丰时期,已经逐步由牧业转向农业,同治光绪年间可供放牧的牧场为数不多了。清廷允许汉农耕种升科,作为有收之土.只有与牧场毗连的土地仍有禁令。从总的趋势看,土地开垦势难禁止。因此,清廷主张兴地利,收租科,试图做到耕与牧不相碍。但是,在封建剥削制度下。这种想法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手工业和商业

蒙古地区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城镇的出现,使蒙古原有的家庭手工业得以进一步发展。汉商进入蒙古地区和汉族手工业者到蒙古就地生产,出现手工业作坊,特别是与牧民生产和生活相联系的手工业逐步发展起来。

手工业的发展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数是由生产相生活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皮毛加工业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手工业,生产和生活中需要的毛毡、毛绳和皮绳。都是通过对牲畜皮张的加工制造获得的。制革业是对皮张进行加工制作,首先是鞣皮,然后进行加工,制成皮鞋、皮帽、皮衣和皮褥。

由狩措和战争的需求而产生的手工业也相继有所发展,打措和战场上所需的子弹和火药,所用的弓箭、刀矛、盔甲,这些武器和盔甲的制造,推动了冶炼业.提炼硝磺、铜和铁,据《伊犁总统事略》记载,卫拉特蒙古专门管理铁匠铸造器械的鄂拓克就有五千多户,造炮

的包沁有一千余户。伊犁地区惠远城设有撒袋、弓箭、鞍占、铁造等五个局。

车辆的制造在生产和生活中作用很大,草原上行驶的杭盖车(又称勒勒车),卫拉特蒙古人用的圈车,车大,轮高。制造蒙古包的哈纳、车辆制造,一般农具制造(锄、钟、犁等)推动了伐木生产。

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乳制品加工业、纺织业(织布、呢绒)制硷、熬盐、酿酒(普通酒和阿拉占即马奶酒)等有所发展。

蒙古人信仰黄教,也能生产宗教用品(佛像、香、蜡烛和佛器等)。较晚时期蒙古地区出现造纸业、食品加工业(制粉、酱油)。

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蒙古地区也渐渐兴起。内外蒙古和卫拉特蒙古地下有各种宝藏,蒙古族和汉满维等各族手工工人早已开发和使用。呼伦贝尔、察哈尔、乌珠穆沁、苏尼特、鄂尔多斯、归化城土默特、热河、八沟、喀喇沁、土默特、翁牛特、阿拉善和喀尔喀蒙古以及伊犁、乌鲁木齐、塔尔巴哈台等处,出产金、银、铜、铁、锡、铅和煤、石青、硫磺、盐硷、木材。能熔炉炼铁,鼓铸制钱。伊犁哈尔海图的铜矿,年开采量达二、三千斤至五、六千斤;归化城周围地区的阿利莫图、哈莫尔、清水河、喀喇乌齐尔图等处有煤矿,乾隆末年煤窑多达二话余座。阿拉善的吉兰泰盐,俗称红盐。味甘产量多.远销内地陕、甘、河北、河南及两淮地区,仅山西一省三十四州县都食用红盐。

蒙古的商业。蒙古人和蒙古地区的商业发展由来已久。早在天命年间。与畜牧业生产相联系的商品交换已经出现,后金王朝规定蒙古

人只能出售自养的牲畜。并缴纳税金。天聪、崇德时期,蒙古地区的商品交换和贸易渐渐发展,这一时期贸易地点主要有张家口、归化城和杀虎口等地。负责和从事与蒙古地区贸易的有后金的苏拜达雅齐和希福等官员。往来贸易的有蒙古部科尔沁、乌珠穆沁和喀喇沁等部。满、蒙、汉等各族官员或商人,或与明朝在张?quot;创议开市",或"率八家商人"到归化城和杀虎口贸易。

清朝统一蒙古各部,蒙古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产品和商品。蒙古地区早期商业的一种是随军商旅。早在祟德初年,清太宗皇太极率领清军攻打察哈尔部林丹汗和鄂尔多斯部落时,随清军而来的商人便在军营周围安营下寨.与清军和周围的部落王公做买卖,进行简单的商品交易,商人有时多达百余人,他们来往于归化城和盛京。这是在内蒙古最早的流动商人,规模虽小,但随清军的移动,沿途路经不少蒙古部落。有的商旅还由后金汗国派人?quot;八家官员",携带货物往归化城进行贸易,返回盛京的交易人员,皇太极曾命大臣前住迎接。

清入关后,口外与内地经济联系加强,商品交易较前发展,且种类增多,蒙古王公贵族定期到北京或热河等地区朝觐、年班、围班、随队即有通贡、互市以及定时定点的集市贸易,届时携带大批驼马牛羊及蒙古地区所产乳制品、皮毛及其制品,还有其他土特产品,如硇砂、葡萄、羚羊角、石青等。自制的手工业品,如兽皮、锁子甲、厄鲁特鸟枪、康熙年间,卫拉特蒙古一般在张家口和归化城贸易,进京者一二百人,有时多达千余人或数千人,连绵不绝,到了乾隆朝,一

次携带驼马牛羊达十六万头只(峰)换回边疆地区所需要的茶、布、绸缎、粮食、陶瓷器、佛器等。

随着通商贸易的发展蒙古地原有的城镇有所发展,同时又出现不少的新的集市贸易城镇。诸如归化城、多伦诺尔、张家口、杀虎口、包头、赤峰、小库伦、大库伦、科布多、恰克图(买卖城)、乌里雅苏台,乌鲁木齐、伊犁和西宁等处,都成为商品贸易的交换中心或集散地、转运站。归化城在康熙间已成为"外藩贸易者。络绎于此。而中外货亦毕集,乃扼要之地也"归化城有商行十二家,'商贾丛集"马驼甚多.其价亦贱。著名的大商号大盛魁即是其中之一。大盛魁商号,建于雍正初年,初期总号设在乌里雅苏台.发展迅速,经营商品种类多.后迁至归化城,据记载每年贸易总额达白银一千万两左右,从业和雇佣人员多达六、七千人,除总号之外,在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山西、河北、山东、河南、湖南、湖北和广东等地、设有分号和小号,并有坐庄人员。北京的小号以卖羊为中心点,汉口是卖马的分庄。蒙古地区的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库伦,多伦诺尔等处都设有分庄和小号。

喀尔喀蒙古贸易集散地主要是库伦、恰克图(买卖城)以及科布多、乌里雅苏台。以茶叶为例,由内地购买的砖茶,又称大茶。运至山西永济县,由永济转运至归化城,再由归化城驼运至乌里雅苏台.一次即运一千块,每块重二斤半,运往科布多一次运八干块。除茶叶外还有代烟、毛布口袋等货,由山西蒲州府发路票。乌鲁木齐是漠西卫拉特蒙古与内地贸易的集散地。向东通内地,向西可达中亚地区。向东

途经甘肃、河套至归化城、张家口直达北京。乾嘉时期乌鲁木齐已成为"富商大贾聚居"之地,从归化城来的商人皆称"大贾",又称"北套客"。所运商品不仅有一般日用品."一切海鲜皆由京贩至归化城,北套客转贩而至。"归化城又是东西贸易的集转站和交易中心。

北京、山西等地商人到内蒙古进行贸易。北京商人主要去东部。山西商人到西部。个体汉族货郎也深入草原经商。

商业的发展.贸易盛行,获利者自然是王公贵族、富商大贾和各级地方官吏。广大蒙古牧民只能从中换得一点日用生活用品,据清代档案记载,穷苦牧民无猎鹰、猎狗、无法获得兽皮换取商品、"只靠几个牲口过活",只能挪凑牛马羊,交到天朝[清廷],想换点东西以谋生。

蒙古地区的商业虽然有些发展,但是仍受清廷种种限制,为巩固其统治秩序的稳定,在《清会典事例》和《理藩院则例》中,对商业贸易的限制做了许多明文的规定。随王公贵族年班、朝觐请安的商队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不得随意进京。凡内外扎萨克蒙古等地,由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独石口和杀虎口出入贸易者,必须携带部票、照票、印票或小票、大票等,须向守关章京通报入关人数、年令、面貌及携带物品,贸易处所,方可入关;出关时仍由章京验对原数,购买货物者,须上报理藩院,转行兵部,发结"口票",方可出关。专程来京贸易者,无论是扎萨克王公或闲散贝勒贝子公及管旗章京、副章京等,须十人结队而行,由一章京率领,否则不准进京,管旗王公等要受处罚。在蒙古地区内,扎萨克王公等由草地赴归化城购买驼马者,

仍须报告理藩院,发给印文,方可贸易。同治间又制定《严禁越私贩章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无照奸民",滋生事端。在商业管理上,清廷在蒙古重要城镇、关口设立税收机构,派驻官员,征收商税、关口税.在户部所属的二十四关中,与蒙古地区有关的关口是山海关、张家口、杀虎口和归化城。

十九世纪中叶以前。蒙古地区的商业,特别是内蒙古地区的商业。起着沟通蒙古地区与内地物资交流的积极作用。蒙汉等各族人民的物资交流。成为双方经济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仅内地和蒙古地区少数农业区供应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已经成为蒙古族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和生产需要。蒙古族人民生产的畜产品、各种土特产品及出售的畜力,对内地以汉族为主的各族人民,也越来越成为十分习用的消费品和生产发展所不可缺少的畜力。商业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对丰富各族人民的经济生活,提高蒙古族的让会生产是有益的。同时也应指出的,这些发展和交流是通过"贱买贵卖"的不等价交换来实现的。在当时自然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广大牧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缺少交换中心和场所,牧民不熟悉商品交换,王公贵族的盘剥和商人的巧取豪夺,加重牧民的剥削。史书记载,商人到牧区做买卖,"茶一斤易一羊,十斤易一牛"。还有到各旗出售商品的商人.卖货不收现钱,以值数钱银的砖茶,赊与蒙古牧民。按双方协议一年偿还。但是商人不肯收取银两。展延年限。按年增利,年复一年,直至索取大马一匹方肯罢休。这种交易对蒙古生计极为有害。甚至发生商人"被蒙古仇恨致毙者"牧民的反抗,说明商人盘剥之厉害。

交通运输

清代蒙古地区的交通运输事业,主要是驿站和黄河运输,还有驼队运输。

驿站,在清代占有重要地位。蒙古地区地处边睡,连接山海关等五关口,释站有传达清廷政令。特别是在战争时期,负有传送军令的重要作用。驿站同时还要担负押解或押运军响、火药、钱粮、器械、犯人及农具等。

内蒙古没有五路驿站,从康熙三十年至三十二年,清廷讨论决定,为服务于对准噶尔部的战争,先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设立喜峰口和杀虎口驿站.古北口、独石口和张家口三路释站则设于康熙三十二年,以上五处构成内蒙古五路驿站,并由内蒙古各盟旗到北京必经的长城关口来命名。

喜峰口驿站:从北京到扎赉特旗哈岱罕站,总长二千余里。途经内蒙东部卓索图盟、昭乌达盟和哲里木三盟二十旗到达终点站。驿站全程设有十八站,其中蒙古站有十六处。

古北口驿站:从北京到锡盟乌珠穆沁左翼旗,全长一千余里。从古北口经过昭乌达盟、锡林郭勒二盟九旗到达终点站,全程设有十六站,其中蒙古站十处。

独石口驿站:从北京到锡林郭勒盟浩齐特部,全长一千一百余里。经过察哈尔左翼和昭乌达、锡林郭勒二盟七旗到达终点站,全程没有十五站。其中蒙古站六处。

张家口驿站:从北京出发到张家口,然后分两路。

杀虎口驿站:从北京分别到乌兰察布盟乌喇特三旗和伊克昭盟鄂尔多斯七旗.中途都要经过归化城。北京至伊盟七旗,全程长达二千二百余里,北京到乌盟乌喇特三旗全长一千五百里。设蒙汉共十二站,其中蒙古站十一座。

喀尔喀蒙古的释站的设立是和清廷对准噶尔部的战争相联系的。初期为军事上的需要,传送军情,运输给养.追击噶尔丹,沿途设立军事据点或军粮囤积地。渐渐成为后来交通运输和卡伦台站的设臵据点。喀尔喀蒙古的驿站一般称北路驿站。

北京至库伦的台站:由北京出发,经过张家口和赛尔鸟苏,全长三千余里。库伦至赛尔鸟苏的台站,又称库伦南路台站.这一段全长九百八十里,没有台站十四座。

北京至科布多的台站:这条台站是由北京到外蒙古地区的各条台站道路中最长的一条台站道路。由北京始发经过四子部落、赛尔乌苏。乌里雅苏台至科布多.全长数千里。

乌里雅苏台和恰克图台站卡伦:以乌里雅苏台为中心安设卡伦台站,向西可达新疆塔尔巴哈台,向东到达恰克图西卡伦。恰克图是喀尔喀蒙古贸易交通重镇,东西都分设台站卡伦,向东可连接黑龙江卡伦,向西通新疆卡伦台站。

喀尔喀蒙古南北四条台站:库伦北路台站向北直达恰克图,全长九百里。设有十二站。

乌里雅苏台北路台站,向北连接唐努乌梁海地区。因此又称唐努乌梁海军台.由乌里雅苏台至察罕托罗海,全长六百里,设有台站九

座。

科布多北路台站,这条道路可通达阿勒坦诺尔乌梁海地区,因此又称阿勒坦诺尔乌梁海军台。由科布多至博罗布尔噶苏台,全长五百余里,没有八台站。

科布多南路台站,向南通新疆,在喀尔喀境内全长一千余里.设有台站八座。北京到嘉峪关的台站道路:有两条台站道路。一条经过蒙古地区宣化、张家口、内蒙古伊克昭盟到宁夏府,再向甘肃至嘉峪关。全长四干余里,设有军台一百四十八座。

嘉峪关到哈密的台站道路:全程一千四百余里,设有台站十九座。

哈密到伊犁的台塘道路:这条道路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又分成乌鲁木齐西和北两路。乌鲁木齐北路,全长一千五百余里,设营塘二十四座。乌鲁木齐西路,俗称红庙大路。全长一千七百里,没有军台、驿站、营塘等五十五座。

辉迈拉呼到伊犁的卡伦道路:这条卡伦道路路经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由此分为塔尔巴哈台南路和北路。由塔尔巴哈台向北至辉迈拉呼六百里,没有八座卡伦;向南到伊犁一干六百余里,设有卡伦十七座。

归化城到巴里坤的大西路:这条路是在原来由杀虎口经过归化城到推河流域的阿尔泰军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商路。大西路俗称蒙古草地,从归化城向北经过大青山到外蒙古和新疆地区,因此这条路也叫后山路。大西路对沟通内外蒙古以及与新疆之间的经济联系起了重要作用,外蒙古西部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等地所需的日用品,甚

至民间用粮都通过这条路和由乌里雅苏台经过科布多到古城的两条商路进行运输。

蒙古地区的驿站交通是比较发达的,特别是战争时期,传达政令,递送军情,为巩固和加强请王朝的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平时驿站道路为蒙古地区之间和蒙古与内地之间的经济交流、商业贸易也起到一定作用。

驿站在清代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与清廷对释站的管理有一整套制度分不开。设官管理,蒙古地区设释初期,因军事需要多由兵部统辖,后渐渐移归理藩院管辖,各路释站设有管释蒙古员外郎一人,掌关防;笔帖式、领催、随关防笔帖式一人或二人。理藩院派有司员,起初是八年更换一次,后改三年一更代。驿站是清代的一般称呼,在蒙古地区除了官设的驿站而外,还有各盟旗内自设的苏木台站。驿站有时叫台站或军台。释站官员下属有释丁,多者七百多人,少者三百人。每驿官给驿马五十匹,有的驿站还没有释车。释丁每人给乳牛五头,羊三十只,以资生活。各级官吏使用驿马和驿车都有明文规定,违者处罚。应差人员凭理藩院或兵部所发勘合的火牌、信牌、兵牌、火票或乌拉票差往蒙古各地。途经之处凭火票和印文等如数供应差马食羊.不得有误。如有应差官员违反规定素乘过冬马匹、宰杀孳生羊只、甚至冒充应差人员,勒索马匹和财帛者,分别给以处罚。该地扎萨克等官员。或将此等违例人"举报到院(理藩院)",官员系笔帖式革职,系领催送交刑部;或自行"察举",这样做的免予议处。对冒领者,送交刑部,从重治罪。对违例骚扰驿站者,

是职官降二级调用;无职人员鞭一百"首失滥应释站官员,降一级调用。"扎萨克等官员因公务可乘驿马。私事不得擅用;甚至驻扎口外的将军、大臣等高级官员。除公务可使用释站夫马外,如有私用者,照兵部规定议处。内外扎萨克蒙古,遇有应投蒙古公文,不必派人送京。均就近送往该地将军、都统、大臣衙门投递,接收后由驿径达兵部,移交理藩院力理。

黄河,是沟通内蒙古与内地边疆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蒙古各部落之间进行经济交流的一条水路。黄河在古代是天然屏障,入清以后有时它是部落之间的区分线,又是农业与牧业的划分点,还有时构成政区划分的标志。对黄河"蒙古人有书言之,甚详"。蒙汉回等各族人民早已利用黄河水进行灌溉。人们又利用皮囊或羊皮筏或牛皮筏做简单的渡河器具,来往于黄河上下游和渡河到对岸,为蒙汉等各族人民生产生活服务。

黄河从甘肃、宁夏流人内蒙古地区,从偏关流入山西。内蒙古境内主要渡口有磴口、包头、湖滩河朔、毛岱、河口、喇嘛湾等地。渡口中包头、湖滩河朔和河口是货物的集散和转运中心。蒙古所产主要是河套、阿拉善和牧区所产的羊绒、驼毛、狐皮、羔皮、牛、羊和兔以及木材、畜产品、乳制品、盐硷等。阿拉善吉兰泰的红盐,由陆路运至磴口,再由黄河运往山西、河南、河北及江准地区。内地的茶、布、及绸缎等,逆黄河上行运至内蒙古、宁夏及甘肃等地。包头由于水路运输的发展,商业的繁荣,逐渐"泊头"(码头)、村落发展成为市镇。河口镇早在乾嘉时期成为盐硷屯积内运之场,每年运百余船,价

值十万余两。道光以后又成为甘草码头,每年运四五百万斤,价值四五十万两;黄河成为历史上蒙汉等各族人民经济和文化联系的纽带。

发展规划与宏观经济政策95分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4道题】 1.将真实后果与没有规划情况下的可能后果进行分析比较的评估方法是()。 A.目标一致法 B.有无政策对比法 C.投入-产出评估法 D.层次分析法 用户答案:[D] 得分:0.00 2.国家级区域规划的批准部门是()。 A.国务院 B.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 C.国务院授权的有关部门 D.相关的省级人民政府 用户答案:[A] 得分:5.00 3.推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A.创新驱动发展 B.协调发展 C.科学发展 D.高质量发展 用户答案:[D] 得分:5.00 4.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是()。 A.投资乘数 B.边际消费倾向 C.加速数 D.乘数—加速模型 用户答案:[A] 得分:5.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2道题】 1.生态文明内容丰富,它不仅指自然生态,同时还包括()。 A.生态政治文明 B.生态科技文明

C.生态制度文明 D.生态环境文明 用户答案:[ABCD] 得分:20.00 2.产业政策是国家干预或参与经济的一种形式,是政府系统设计的有关产业发展的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的总和,其核心是()。 A.产业结构政策 B.产业组织政策 C.产业技术政策 D.产业布局政策 用户答案:[ABCD] 得分:20.00 三、判断题【本题型共4道题】 1.省(区、市)总体规划草案在送本级人民政府审定前,应送相关的相邻省(区、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与其总体规划进行衔接。()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10.00 2.生态旅游业的根本性质是生态型。() Y.对 N.错 用户答案:[N] 得分:10.00 3.各级总体规划草案送本级人民政府审定前,要认真听取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有关专门委员会的意见,自觉接受指导。()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10.00 4.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要求是通过高科技产业化增大新兴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10.00

蒙古族后裔揭氏族谱及资料

蒙古后裔揭氏族谱及资料 序 坦率的说:面对自己家族的历史,似乎我从来不是亲历者,也不是参与者,甚至算不上旁观和远眺。于是我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也很难描述,哪里是‘我们揭氏的根’,何处是‘我们揭氏的梦’,什么是‘我们揭氏的魂’。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书;有什么样的书,也就会有什么样的人。因此,必须重写我蒙古后裔揭氏家族的历史,重写我蒙古后裔揭氏的书! 700多年前我蒙古后裔揭氏祖先跟随忽必烈从蒙古高原色楞格河流域到了 大都北京,于1279年跟随忽必烈的哥哥来到南方江浙行省。元末明初公元1360年前后在江西永丰(今江西省广丰县)定居并繁衍生息。 我蒙古后裔揭氏六世祖是公元1330年元朝右榜状元笃列图。但对于他的先祖是谁颇有争议,一说其祖先是元朝时期永丰县达鲁花赤捏古氏的火室答儿,一说他是成吉思汗“四怯薛”之一逊都思氏的赤剌温的五世孙,遗憾的是至今未发现有族谱遗传。但在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文献,我们看到虽然历史长河的细节离我们远远而去,其中一些纪录由于种种缘故也莫名在变迁(这些缘故在后续的章节里会做详细的阐述),但是无论是捏古氏的先祖播而祝吾还是逊都思氏的先祖锁儿罕失喇、赤老温,他们在蒙古帝国建立之初,都是跟随圣祖成吉思汗打天下的兄弟。根据《蒙古秘史》记载:圣祖成吉思汗在蒙古帝国第一次分封95名重要功臣中,捏古氏是第 24位,锁儿罕失喇、赤剌温是第 27位的千户首领而被载入历史的史册。捏古氏和逊都思氏分别和铁木真家族是父系和母系的亲戚。由此我们得出结论:无论是捏古氏还是逊都思氏,到了今天要搞清楚他们中谁是我们真正的先祖已经不重要了!捏古氏和逊都思氏他们都是最早期蒙古部落里尼伦家族和迭儿列勤家族中很亲近的人,很巧合的是国内史记上明确记载着这俩个家族都有在铁木真少年危难时期,解救过铁木真生死性命的家族故事,这也是其他纯正蒙古部落的家族里面没有的!历史从那个时刻到现在已经 800多年,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既是赤老温后裔,我们也是播而祝吾的后裔,因为历史已经把我们和他们都融在一起,从内心的情感来说我们也无法否认他们其中任何一个,并且他们都是值得后人崇敬的先人,值得我们蒙古后裔揭氏子孙生生世世的追怀与纪念。 我们家族后来很多口口相传迁徙故事,都和逊都思笃列图密切相关,在后面记载中把先祖逊笃思的家族史详细描述。 关于我们的姓氏,据二十九世孙揭英年老人回忆,他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随其父一同给笃列图上坟祭扫时,亲眼见墓碑上刻着“揭笃列图”,但我们在查阅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史实;掌握清朝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本史实;理解清朝人口的增长的原因和表现。 过程与方法1.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2.通过设疑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3.通过查阅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相关知识点的能力;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培养学生从经济角度(生产力)入手分析新的社会现象(生产关系)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耕织图》图)《耕织图》是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南宋时的楼俦在任于潜令时,绘制《耕织图诗》45幅,包括耕图21幅、织图24幅。为什么讲述清朝的经济课本使用南宋时期的农耕画作呢?因为这几百年年我国的农耕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朝的前期经济发展的概况。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农业的基本态度和认识)教师讲述: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农业的基本态度和认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2.(多媒体出示图片,回答问题: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看图,读教材,总结清政府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答案提示: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治理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多媒体出示问题: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读教材,学生分组抢答清朝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和影响 答案提示:表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目标导学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一)手工业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清代纺织图) 2.教师简要介绍清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二)商业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盛世滋生图》局部) 2.(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商业发展的条件)读教材,学生总提示: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陆路和水运发达。 3.(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引导学生抢答清朝商业发展的表现 答案提示:①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②形成

蒙古族民俗常识

教学内容:蒙古族的生产民俗 教学时间:2012年11月21日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蒙古族的历史、节庆习俗、服饰、建筑、饮食、歌舞、民族文化等要点; ②能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观赏视频、聆听音乐,让学生直接感受,引发思考,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②以导游讲解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生讲解介绍,多次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勤思考、爱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②通过视听欣赏,让学生用心去感知美,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蒙古族的节庆习俗。 教学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生动地介绍蒙古族的服饰、建筑、饮食。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这个地区有多少个少数民族?能不能说说都有什么民族?人数居多的是哪个民族?

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蒙古族民俗常识。 板书课题 2、学习新课 有没有同学知道是谁统一了蒙古部落? 我们一起把书翻到第二页,共同来了解蒙古族的来源,成吉思汗的简介和蒙古族主要分布的国家,人口数目。(课件) 解决老师课件的问题。 蒙古族被誉为“马背民族”、“草原骄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我们一起来学习蒙古族的生产民俗。 (1)狩猎民俗(出示课件)带着问题自由读文,解决问题。 ①狩猎方式主要归纳为两种:个人狩猎和集体狩猎。(板书)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个人狩猎和集体围猎的不同。②蒙古族狩猎的方法有几种?学生自行读文,汇报结果。③出示问题:蒙古族的狩猎活动为何在秋、冬两季进行?学生自己归纳,老师总结。 3、欣赏蒙古族生产民俗图片、民族音乐。 4、整理笔记。 5、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节课的重点内容,老师做归纳总结。 6、课后拓展: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方式搜集一些有关蒙古族的资料,留意一下身边的蒙古族朋友,看看他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民俗是我们平时所没有注意到的,请教一下他们,这些民俗有什么意义。 板书设计:蒙古族的生产民俗 狩猎民俗个人狩猎、集体围猎

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既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经济发展决定着社会保障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社会保障发展的制约;而社会保障亦反过来促进或制约着经济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阻碍作用,一方面,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它能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它能阻碍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1.社会保障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保障有利于消除社会矛盾,从而避免社会矛盾激化,维护了社会安全和社会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社会保障通过其基金供需变化可以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行调节,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严重滞后,降低了居民的消费预期,使我国的消费市场难以真正启动,从而影响了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3.社会保障通过对劳动者的多方面的保障也直接促进着经济的发展。如社会保险既是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关键性机制,又是促进劳动者身体、心理及技能素质的重要保障机制,从而对经济发展起着直接促进作用。社会保障制度还能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 4. 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能够促进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解决就业问题。 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如果社会保障超前发展,则可能构成经济发展的负担,损害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企业乃至国家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如果社会保障发展严重滞后,则可能影响社会稳定,阻碍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使社会保障不能成为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调控的有效工具,这样一来也制约了经济发展。 社会保障采取的是经济手段,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体来讲,经济发展对社会保障的制约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约着社会保障的规模,如发达国家因有发达的经济做后盾,早已普遍建立起健全、发达的社会保障体系甚至福利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却因经济发展落后而缺乏健全的社会保障网络;二是决定着社会保障的标准,即经济发展水平愈高,社会保障水平亦会相应提高,反之亦然;三是制约着社会保障政策,如效率优先必然制约社会公平,反之,效率与公平兼顾与协调会更有利于社会保障的健康发展。 经济发展的水平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影响重大,任何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及其发展都要有相应的物质基础来支撑。但是,经济因素不是决定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唯一因素。考察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可以发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都不是等到其经济足够发达的时候才建立的。实际上社会保障制度要受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乃至历史文化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与政策论文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效日益明显,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经济总量日益上升。据数据显示,到2014年上半年止,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这样的成绩当然离不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处于一片低靡状态,中国也不例外,当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了几个百分点,失业率陡增,出口额下降。为寻求世界经济复苏,西方国家联手中国举行G20国峰会,讨论如何合作发展。实践已证明,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起了领跑者作用,成为全球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引擎。在2009年实现了经济增长突破8%的目标,2010年中国政府又投入40000亿,目的是刺激经济增长,确保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作用,一方面我们借次机会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成就,为中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合作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进城市经济文化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现阶段新一任领导人的上台,提倡科学发展观,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加大反腐力度,增加一些行业向民间资本开放,为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国际与政治环境。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正由“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发展,即科学发展。为实现其目标,中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正由“粗放型”向“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因为从长远来看,只有节约型增长方式才能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粗放型增长方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中国当前是市场经济。 “三农”问题是历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中之重,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为此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继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提高养老金的发放金额,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房地产市场”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热点,改革开放特别是1998年以来,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观念明显转变,住房消费有效启动,房地产总体上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对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推进城镇化发展,改善居民住房条件,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发展中也出现了诸多矛盾,普通居民没有能力购买高档房,而且部分商家从中在此“炒作”,使房地产市场秩序不太规范,为此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运行。 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明显,人民币汇率逐渐上升,对此有利有弊。西方国家都强烈呼吁中国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此来促动其自身的外贸出口,因为中国劳动力比较丰富、廉价,是以加工业为主要出口的,一旦汇率有较大波动,中国出口将会减少。所以对此问题,自2007年人民币汇改以来,中国政府实施了平稳的汇改政策,以此来推动经济平稳发展。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得发展》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得发展》教学设计

复与发展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2、课堂探究: (多媒体出示问题: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得表现)读教材,学生分组抢答清朝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得表现与影响 表现: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治理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引导学生观察《明朝主要经济作物分布图》,教师讲述引入与推广得过程,说明高产作物与经济作物引种推广 得意义。 影响:农业生产得发展,有利于社会得稳定与繁荣。 农业产品品种与产量得增加,也对手工业与城镇商品经济 得发展起到了推动得作用。抢答清朝发展农业生 产发展得表现与影 响。 观察《明朝主要 经济作物分布图》, 了解明朝主要经济作 物引入与推广得过 程。 果,同时培养 学生得读图能 力,掌握基本 得史学方法。 二、手工业与商业得发展 (一)手工业 1、通过材料引导学生了解、认识清代手工业发展 得基本情况。(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 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得手工业工 场。) 材料一《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得一个小 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油漆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就是购 置田产,居为大地主。又有苏州王宪,出身于大地主家庭, 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 材料二《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翰得祖先在成祖 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 “每下一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 二十余张。 2、观察《清代纺织图》,概况手工工场得特点, 并引导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萌芽得出现。 (二)商业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盛世滋生图》局部), 引导学生从店铺、船、人等角度观察图片,从而认识到乾 隆时代苏州高度繁荣得盛况。 2、(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商业发展得条件)读 教材,学生总结清朝商业发展得条件就是什么。 提示: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得发展促进了商品得 流通;陆路与水运发达。 3、(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商业发展得表现)引 导学生抢答清朝商业发展得表现:①形成了由农村集市、 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与全国性市场组成得商业网;②形 成了一些大得商邦,比如:晋商与徽商。 播放《乔家大院》介绍视频 材料分析。 观察图片,总结 手工工场得特点。 总结清朝商业发 展得表现。 观瞧视频。 情景教学 法,师生互 动,演绎历史, 通过《清代纺 织图》引导学 生总结手工工 场得特点,认识 到资本主义明 芽在纺织业中 产生。 视频教 学,激发学生 得历史学习兴 趣,调动学生 课堂学习得主 动性与积极 性。

+中国传统文化——蒙古族...

中国传统文化————蒙古族文化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 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粹和外在呈现,它所代表的,除了衣服的概念之外,更多的还是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在文明进程中的历史文化积淀、民族特性和人文气息。在某种程度上,一个没有自我服饰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历史积淀的民族。 正文: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 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 来,在历史、文学、语言、医 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对祖 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重 大贡献。在民间文艺方面,“好力宝”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现在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

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 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 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 了。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 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 (用 2.5 米长的柳条 交叉编结而成)架好, 再架上顶部的“乌尼” (长约3 . 2 米的柳条 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

社会保障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的内涵? 答:①通过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保持社会稳定;②以社会共同责任为本位,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分担责任的社会机制和经济机制;③以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形式为公民提供各类保障;④它作为一种国家主导的强制性社会行为,一般通过立法而确立。 2、试述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关系。 答:(1)商业保险的产生先于社会保险,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各行其道、各司其职。(2)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类同和区别。类同点:①风险防范与风险转移机制;②都具有化解社会风险、维持经济繁荣的功能;③二者的运作机理及其所使用的很多术语和计算方法、预测方法类同。区别点:①性质不同:社会保险属于政府行为;商业保险是一种商业行为。②目标取向不同:社会保险以社会价值为目标,具有非营利性质;商业保险以营利为目的。③权利义务关系不同:社会保险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在劳动上面体现对等;商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是建立在商业契约上。④资金来源不同:社会保险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三者分担;而商业保险完全由投保人负担。⑤政府承担的责任不同:对社会保险财务承担最终的兜底责任;依法对商业保险进行监管,但不承担直接经济责任。⑥二者补偿水平及保障方式不同:社会保险是有现金补偿和服务两个方式;商业保险则主要体现货币的支付关系。⑦可承保风险的范围不同:商业保险对社会性风险无能为力。 3、社会保障是政府管理的一项社会事务,如何做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答:①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②提高效率才能把蛋糕做大,注重公平才能够将蛋糕合理分配;③只有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才能够做到公平;④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才能够使每个社会成员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保证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稳定。 4、在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下如何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答:①可以通过法制手段,将社会保险费改为社会保险税;②灵活确定缴税(费)方式,将农民和灵活就业人口纳入社会保障系统,促使更多低收入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③减轻企业的缴税(费)负担,提高企业参保积极性;④完善社保项目,使社会保障体系化、制度化。 5、如何构建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答:(1)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安全网,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调节器”,社会发展的“减震器”,实现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平衡器”,就我国现阶段而言,构建和谐社会,首当其冲的是建立健全以“底线公平”为目标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调节机制。(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①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②完善以社会救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要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二是要完善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学生的资助制度。三是要完善城镇职工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四是尽快构建覆盖全社会成员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解决城乡居民疾病医疗保障问题。③要处理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就业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第二章 1、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 答:(1)社会化大生产是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必要条件:①机器大工业产生了人数众多的工薪阶层,一旦收入中断就会陷入困境。②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劳动力再生产方式的社会化,家庭保障功能弱化,③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保障奠定了物质基础,也规定了应采取社会性保障的形式来利用这些社会资源。 (2)工人运动兴起迫使资产阶级从维护其统治的角度出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2.分析西方发达国家推行的“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社会保障模式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你的改革建议。 答:(1)问题:①庞大的社会福利开支造成严重的财政困难;②税收负担沉重;③高福利加大了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率;④高福利、高消费挤占了生产资金,削弱了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⑤官僚机构日趋臃肿。 (2)根本原因:福利机制缺乏活力,造成运转不灵,但是保障和福利所具有的刚性特征,使其又不能取消社会保障制度。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危机将日益加深。(3)改革举措:①削减公共福利开支;②推迟退休年龄;③纠正社会福利全民普遍享受的做法,更多集中于最需要救助的人身上;④提高保险税(费),延长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期限;⑤推行公共福利事业私有化市场化,加强私人保险部门的社会保险力量。3、简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所应注意的历史启示。 答:①目标是能够对劳动力再生产的相关环节提供保障,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②“安全网”式的保障计划;③有助于培育城乡统一的竞争性劳动力市场;④应适应变化了的家庭结构和社会环境;⑤社会保障机构应具备什么职能;⑥政府应采取政策以解决社会保障基金的短缺,并使公平与效率得以兼容。 4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机制创新效应的表现。 答:①费用由国家全部包揽向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负担转变;②社会保险体现了分散风险的大数法则,由企业自保向社会互济和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转变;③实现由平均主义、“大锅饭”向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结合的转变;④实现由福利包揽向基本保障的转变;⑤在养老保险等险种上,实现了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的转变。 5、试述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路径与策略。 答:①制度、政策的统一性和法制化;②注重改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③从急需解决而又有能力解决的方面入手,循序渐进地推进改革;④对国家强制举办的社会保障项目要坚持低标准起步;⑤加强社会保障各项目之间及其与相关体制之间在改革中的协调;⑥改革与管理相结合 第三章 1、简述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功能。 答:(1)社会统筹:①体现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合同契约关系,团结互助,分散老年风险; ②属于社会公共基金,归投保人共同所有。③支付一般采取待遇限定方式,工资低、工龄短或寿命较长的投保人籍此能够获得较多的资助。(2)个人账户:①通过强制储蓄使劳动者在其一生的不同生命周期中的收入与消费达到均衡;②所有权清晰,储蓄积累金归投保人所有,使之从体制和技术两个层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转移问题;③养老金的支付一般为缴费确定型,劳动者退休后的养老津贴水平取决于劳动者投保期间的缴费的多少和投资回报率的高低,具有较强的激励功能。 2、试述我国个人账户空账是如何形成的? 答:①部分积累的社会保障筹资模式开始运转时“老人”没有缴费,中人的既往工作期间也没有缴费,于是产生养老金历史债务。②从现收现制向部分积累制转变时,职工的缴费就不应该再用来支付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但现在已退休者要支出的养老费用,并没有列入政府公共开支计划中,于是,“统账结合”在实践中便变成了“统账混淆”,出现了个人账户的所谓“空账”运行问题;③由于退休人员急剧增加,社会统筹部分的基金无法满足退休金的支付需求,所以各地都采取了挪用个人账户基金去支付退休金的办法,使个人账户的基金处于“空账”状态,亦即必要的改革成本没有支付,为保当期发放,不得不动用本应留作积累的个人账户资金,导致个人账户“空账”运行。 3、如何做实个人账户? 答:①实现个人账户的规范化管理。②认真测算本地区中长期基金收支情况,根据基金和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确定做实的起步时间和起步比例,为决策提供参考。③研究制订的过渡办法要模拟检验,按照“增加的逐步增加,减少的不减发”的原则,确保新老退休人员待遇水平的合理衔接和新老计发办法的平衡过渡。 4、简述养老保险社会化管理与服务的含义。 答:构筑面向社会,从硬件到软件,从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收缴开始,到个人养老保险账户的管理、查询、个人账户结算和养老金的发放以及对离退休人员的管理等全过程,都能够提供先进科学、运作简便、规范完善、全方位、自动服务和必要服务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5、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应遵循什么思路? 答:(1)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基本养老保险+退休津贴”的保险模式。①公务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②建立公务员退休津贴制度。以解决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特别是公务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较高的问题。 (2)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由财政全额核拨经费的事业单位应纳入公务员养老保险体系;由财政部分核拨经费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应纳入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体系。 第四章 1、简述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的总体思路。 答:依据改革成本最小化和平稳过渡的原则,综合考虑多方因素,把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与失业、下岗人员再就业联系起来,并将他们放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劳动力市场、 产业结构调整,盘活国有资产等“大盘子”中进行统筹规划,研究它们在改革中联动关 系、逻辑顺序、临界速度和依托条件,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符合体制转轨需要,并最终纳 入市场经济体系。 2、简述失业率与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区别。 答:①前者所指失业人数的统计范围包括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和未登记的所有城乡失业人 员;后者只限于再就业服务机构登记的城镇失业人员;②前者所指失业人员通常限定为 最低劳动年龄以上、退休年龄以下,而后者人员只限定为16周岁以上、50周岁(女性 45周岁)以下。 3、简述我国失业保险津贴的给付标准。 答:①低于失业者原有的工资水平,以体现劳动与不劳动的差别;②确保失业者及其赡 养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③权利和义务相等的原则。 4、失业保险津贴的享受资格。 答:①失业者必须处于劳动年龄阶段;②非自愿性失业;③失业者必须满足一定的合格 期条件;④失业者必须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 5、简述失业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障项目的联系和区别。 答:(1)联系:①具有社会保障的共性;②货币基金的物质帮助形式;③保障生活的功 能。 (2)区别:①失业保险津贴的给付属于短期给付;②失业保险不包括具有赔偿性质的 项目;③享受对象具有劳动能力;④失业保险津贴是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体 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第五章 1、简述社会医疗保险的特点。 答:①保险事故发生率高,具有普遍特征;②在社会保险体系中属于关联性最强的险种; ③保险费用必须专款专用;④保险费用开支额度难以预测和控制。 2、简述社会医疗保险的实施原则。 答:①社会医疗保险的待遇一般实行机会均等的原则;②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专款 专用制度;③遵循“危险共同分担”的原则。 3、简述影响医疗费用和医疗保险费用攀升的非体制性的社会经济因素。 答:①人均收入的增长;②总人口的增长及人口结构的变化;③人口老龄化。 4、简述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 答:①所有公民享有均等的最低医疗机会;②宏观经济效益;③微观经济效益。 5、简述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结构。 答:①基本医疗保险;②医疗福利;③补充医疗保险;④医疗救助;⑤大病医疗基金。 第六章 1、简述工伤保险的功能。 答:①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的生产稳定;②维持家庭的经济收入;③是一个劳动问题和 社会问题。 2、简述“无过失补偿”原则的基本内容。 答:①以国家的社会政策和劳动政策为基础;②工伤保险津贴的给付,以实际的需要为 基础;③因伤致残或因伤死亡,以年金代替一次性抚恤;④强制性保险;⑤雇主不承担 直接赔偿责任。 3、试述工伤责任归属的三个发展阶段。 答:①“劳动者自身责任”阶段。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的工伤风险与工资对应的观点。 产生很大的社会问题。②“雇主过失赔偿”阶段。依据民事法律中的“归责原则”,基 础是雇主过错责任原则。问题在于举证成本太高。③“雇主责任”阶段。理论基础是“职 业危险原则”。工伤赔偿从民法中独立出来。雇主采取自保、向商业保险公司投保、集 体保险等形式。④社会工伤保险阶段。 4、简述生育保险的特征。 答:①对象为女职工;②给付合法的婚姻者;③保护重在休息和增加营养;④纳入生育 保险范围;⑤产假的安排;⑥待遇水平。 5、试述工伤相关诱因的代表理论。 答:①温度环境论;②生物节律论;③事故倾向者论;④疲劳过度论。 第七章 1、企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计划和个人储蓄养老计划的不同之处。 答:①企业年金一般由企业创立,或是集体谈判的结果,政府一般给予税收等方面的优 惠,并予以监督;②管理成本相对较低;③收益和贡献较为对称,缴款一般不被人们视 为一种试图逃避的税赋;④企业年金的覆盖范围一般较基本养老保险金要小;⑤投资受 益率不稳定并且在不同的投资计划下受益率差距悬殊;⑥不同企业设定的企业年金的内 容和形式各异,使得其流动性、转移性差。 2、简述企业年金模式及其特点。 答:(1)缴费确定型计划,即DC计划的特点:①缴费水平相对固定;②缴费纳入员工 个人账户;③待遇水平根据个人账户的缴费金额及其投资收益的积累额决定。(2)待遇 确定型,即DB计划的特点:①待遇水平预先确定;②缴费不确定,到员工退休时直接 支付养老金。 3、制定企业年金的投资方案时要考虑的风险有哪些? 答:①信用风险;②证券结构风险;③流通风险;④资金周转风险;⑤投资利润风险。 4、政府对企业年金的调控和干预有哪些? 答:①制定法令法规;②信息公开化、制度规则的制定与监督管理;③对财务机制进行 监控干预;④恰当地确定政府的责任边界;⑤处置企业年金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的贬值问 题;⑥对投资进行调控;⑦对企业年金计划与基本养老保险计划进行的协调和衔接。 5、简述我国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 答:①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统账结合”模式;②企业年金。它是在国家基本养老保险 的基础上,企业依据自身的经济效益状况,为本企业职工再增加一部分补充养老金;③ 其他的以自愿性储蓄或商业性保险为主的补充养老形式。 第八章 1、为什么说从“贫民救济”到“社会救助”是一种观念上的飞跃? 答:①强调贫困现象的社会原因、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以及获得救助是一项公民权利。② 社会救助重视应急补救措施,强调积极主动的援助扶持。 2、怎样实现社会救助金的筹集。 答:①国家财政拨款;②社会筹集;③信贷扶贫;④国际援助。 3、简述衡量贫困程度的指标。 答:①贫困发生率;②贫困深度;③贫困密集度;④贫困严重度。 4、阐述中国社会救助体系。 答:①救灾;②农村扶贫;③农村“五保”供养制度;④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⑤农 村最低生活保障;⑥城乡特殊社会救助制度。 5、试述消除贫困的途径。 答:①政府通过明智的社会经济政策影响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格局;②增加获得赚钱的 机会和提高对机会的反应能力;③从产业政策角度实施的反贫困战略;④劳动力流动与 反贫困。 第九章 1、如何理解社会福利制度的特征? 答:①在权利与义务关系上的普惠性;②待遇标准的一致性。 2、简述教育福利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公共福利的增进作用。 答:(1)主要内容:①国民基础义务教育构成教育福利的主体;②社会团体、社会热心 人士捐助以及慈善机构设立的教育基金或直接为学校出资构成教育福利的补充。(2)对 公共福利的增进作用:①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培养;②教育能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养和 劳动熟练程度;③教育能扩大人们对职业和前途的选择范围;④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素质, 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3、卫生保健提供的服务包括哪些内容? 答:安全饮用水;提供清洁的卫生环境;开展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主要传染病的预防 接种;地方病的防治;普及健康教育;疾病及创伤的有效处理;提供基本的药物等八项 主要内容。 4、应如何理解职业福利的涵义? 答:(1)职业福利又称职工福利,是行业和用人单位为满足本行业或本单位职工的物质 文化生活而提供的工资收入以外的津贴、设施和服务的社会福利项目。(2)职业福利按 其“社会化”程度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①国家通过一定法律手段和途径在某些行业和 企业中普遍实行的制度;②用人单位在完成国家税收任务的前提下兴建的集体福利设 施、发放的各种补贴、举办的企业年金等,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福利。 5、试述职业福利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以业缘关系为标志;②一般以普遍性原则向职工提供;③职业福利的资金来源于 企业盈利,职业福利水平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经济效益,职业福利水平一定程度反映企业 的兴衰成败。 第十章 1、简述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答:①缓解农村贫困;②乡镇企业职工急需通过社会保障分散劳动风险;③农村养老保 险的发展亟待提上议事日程;④土地的保障功能日益下降;⑤缩小城乡差别,巩固工农 联盟的需要;⑥使计划生育推行具有可持续性;⑦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2、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为什么要强调社会保障与家庭保障相结合? 答:①家庭保障是我国农村传统的基本保障方式;②我国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当前主 要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和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方式,使家庭有最直接、最具体的经济 保障和服务保障功能;③家庭保障的功能更多的体现在亲情的慰藉和精神的满足上。 3、试述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紧迫性。 答:①农村的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体系是社会管理及应急机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②疾 病流行模式转换中,具有高度外部性的急性、烈性传染病有可能以流动人口为载体在城 市和农村之间双向蔓延。 4、试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新”主要体现。 答:“新”是相对于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而言,表现在:①增加了政府资助的内容;② 加强了管理机构的建设;③加强了政府、部门的监督力度;④强调了自愿的原则。 5、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重点对象有哪些? 答:①非农就业的农民;②被征用土地的农民;③农村计划生育对象;④村组干部、退 伍军人、民办事业单位人员以及农村个体户、专业户等有稳定收入的农民。 第十一章 1、试述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的影响因素。 答:①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趋势以及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②设立储备金的必要性和 可行性;③用作储备的积累基金有无投资机会及其收益率的高低;④保持相对稳定的保 险费率的必要性;⑤企业和受保人对保险费率的负担和承受能力;⑥筹资模式的经济增 长效应;⑦改革中的“转制成本”等。 2、试述个人分担社会保险费用的原因。 答:①个人缴费是一种责任信号;②个人缴费,就有资格和动力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 及其管理、运营等去行使相应的监督权力。 3、试述社会保障基金的财务机制。 答:社会保险的财务机制可以分为: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和部分积累制。 4、试述现收现付制的运行特征。 答:①以收支的短期平衡为原则,不会形成巨额的资本积累,可以避免通货膨胀带来的 基金贬值风险;②长期均衡极易受到人口结构不利变动带来的冲击,其结果不是养老水 平的下降,就是就业人口负担的增加,在老龄化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必然面临着清偿风 险,最终可能导致养老保险体系的破产;③由于政府是现收现付养老体系的最后担保人, 因而这种清偿风险有可能转化为政府是否继续履行养老承诺的政治风险。 5、试述部分积累制的运行特征。 答:部分积累制的主要运行特征是:①部分积累制与多层次社会保险体系的兼容度较高; ②部分积累制有助于解决社会保险覆盖面过窄的问题。③部分积累制的设计特征方面使 之可以采取“新人新制度、老人老制度”的方式,解决新老制度转轨时期间的历史遗留 问题。 社会保障: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保护社会成员基本生活和经济、社会稳定, 采取保护与激励相统一的原则,对公民在年老、疾病、遭遇灾害而面临生活困难的情况 下,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依法给予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 活需要的制度。1′ 社会保险:由政府举办,强制从业职工在其就业年份里拨出一部分收入交纳保险税(费) 作为保险基金,对由于保险计划规定的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劳动岗位,又满足 缴纳社会保险税(费)期限的人,提供的收入保险计划。 社会救助:由政府举办的,以反贫困为主旨,对因不能正常劳动等原因致使收入水平低 于规定的数额(贫困线)的社会成员,提供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以解决社会保险所 不能解决的那些社会问题。 社会优抚:社会优抚指国家和社会对为保卫国家安全而做出贡献和牺牲的军属、烈属、 残废军人、退伍官兵及其家属等特定优抚对象所给予的优待、抚恤和社会褒扬。 社会福利:政府通过免费或低费地提供某种生活用品或劳务,给人以实惠和方便,以提 高生活质量。主要由公共福利事业、局部性或选择性的福利措施、指员工福利和民政福 利四部分组成。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养老保险: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障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 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 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一般是指在国家行政强制力和国家信用保证的基础上,对养老保 险基金采取的社会统一筹集、统一管理和统一支付。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一般是指在国家行政强制力和国家信用保证的基础上,采取“个 人预缴专款储金”的养老保险形式。 基本养老保险费率:亦称缴费率,是指在企业和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占其核定工资 总额的比例。 养老金替代率:对个人来说,是指每个职工退休时所领取的养老金与其退休前的工资 之比;对社会来说,是指平均养老金同整个经济系统平均工资或曰被包括在生效合同范 围内的员工的平均工资的比例。 结构性失业:由于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生产形势和规模的变化,劳动结构 不能与之相适应而导致的失业。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同失业人数与从业人数之和的比例关系,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可以 参加社会劳动的人数中实际失业人数所占的比例。 摩擦性失业:指由于劳动力市场功能上的缺陷造成的临时性失业,一般是由于求职的 劳动者与需要提供的岗位之间存在着时间滞差而形成的失业。 失业保险: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执行,由政府负责建立基金,对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 而失去工资收入的劳动者提供一定时期的物质帮助及再就业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失业:失业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可以从社会和个人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其涵义。从 社会角度看,失业表现为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同生产资料的分离。从个人角度看,失 业是指劳动者处于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劳动愿望并确实在寻找工作的情况下, 不能得到适应职业而失去收入的状态。 社会医疗保险:是指以立法形式通过强制性的规范或资源的契约,在一定区域的一定 人群中筹集保险基金,并为该人群的每一个成员公平分担,对由于疾病所引起的纯粹以 补偿医疗费用为主要目的的社会保险制度中的一个险种。 补充医疗保险:是指在国家相关法规、政策的原则规范和指导下,以用人单位为直接 责任主体而建立的一种具有政策性、团体福利型的保障制度。 有支付能力的医疗保险需求: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且有 能力经由医疗保险去购买的医疗服务的总量。 共付法:即按比例分担法,指无论发生多少费用,参保人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各自按一 定比例共同分担费用,分担比例可以恒定,也可以随医疗费用额度的变化而递增或递减。 道德风险: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导致的无形的人为损害或危险。 工伤保险:劳动者在生产和工作中遭受意外伤害,或因长期接触职业性有毒有害因素引 起职业伤害后,由国家和社会给予负伤者、致残者及死亡者生前供养亲属提供必要物质 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生育保险:国家通过立法,在妇女劳动者由于生育子女而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时,从社会 和国家得到必要的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职业病: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以及职业性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而引起的急性或 慢性的功能性疾病或气质性病理改变。 工伤保险浮动费率:浮动费率是在执行差别费率的基础上,每年对各个企业的劳动安 全和劳动卫生状况以及保险费用支出情况进行评估后,适当调高或调低企业下一年度工 伤保险费率,实行上下浮动。 工伤:指职工在生产劳动中由于生产或工作过程中的不安全、不卫生等因素所发生的或 与之相关的意外伤害造成的死亡、劳动者身体的负伤或残废。 贫困深度:是指贫困人口的人均收入低于贫困线的比例(%)。 权利:指个人在社会上运用其所享受的权力和所面临的机会而获得可供选择的商品束的 能力,它取决于个人的要素禀赋和在市场上交换的可能性。 救灾:指国家和社会对因自然灾害造成生存危机的社会成员进行抢救与援助,以维持其 最低生活水平并使其脱离灾难和危险境。 开发式扶贫:通过一定的项目开发,利用当地资源使其自我发展,助其从根本上摆脱 贫困走向富裕道路亦称“造血式扶贫”。 相对贫困:指在国民收入的总额中,有一组人口所占份额相对处于最低水平、生活水平 也处于最低层次的这部分人的生活状况。 社会福利:指以国家为主体,为帮助全体社会成员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素质,为社会弱 势群体实施补贴而实行的制度、采取的措施和举办的各项公益性事业的统称。 公共福利:是指国家或社会团体举办的以全体公民为对象的公益性事业和服务。居民在 享受这些福利事业提供的服务时,经常是免费或低费的。 职业福利:亦称职工福利,是行业和用人单位为满足本行业或本单位职工的物质文化生 活而提供的工资收入以外的津贴、设施和服务的社会福利项目。 妇女和儿童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根据妇女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可能受到的 侵害而设立的、用以满足妇女儿童和特殊需要和对其特殊利益给予保障的福利。 老年人福利:它是养老保险的延续,它在保障老人基本物质生活需要,解决好“养” 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 所为、老有所乐”。 社会优抚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按照规定,对法定的优抚对象提供确保一定生活水平 的资金和服务,是一种带有褒扬和抚慰性质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的一项长期社会政策和政府实施的一项农民养老计划,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 五保:指农村社区(集体)通过“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保教)”的供养方 式满足无法定抚养人、无正常的劳动能力、无可靠生活经济来源的老年人、严重残疾人 和未成年的孤儿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救助项目。 分类指导:分类指导的含义有二:一是不同类别的项目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二是强调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地区在财政能力、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的经济能力上差 距悬殊。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 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省市试点。 社会保障基金: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国家为实施各项社会保障计划而预先设立的法 定的、收支平衡的专款专用的资金。 现收现付制:根据当期的支出需要组织收入,本期征收,本期使用,是社会保险基金 的收入与支出在年度内大体保持平衡的一种财务机制。 完全积累制:在对有关的人群健康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进行宏观上的长期测算之 后,确定一个可以保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收支平衡的总平均收费率,并进行先期积累的 一种筹资方式。 部分积累制:是一种介于现收现付制与完全积累制之间的一种筹资机制。 受益基准制:受益基准制是根据雇员参加养老保险计划的年数和工资收入水平预先确定 其退休后的养老保险计划水平,再依照精算原理确定其缴费水平。 缴费基准制:先经过预测确定缴费水平,据以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基金逐渐积累并获 得投资收益,雇员退休时,以其相应的缴费及投资收益在退休时的积累额为基础发放养 老金。 社会保障监督:指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专职监督部门、利害关系者以及有关方面对社 会保障尤其是社会保障基金的有关管理机构和管理者的管理行为过程及结果实行监察 和督守,使其遵守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的要求。 监督主体:指根据法律规定,有权力和义务对经济活动实施监督的组织和个人,它运用 特定的监督手段并依据具体的评判标准,对监督客体实施监督。 监督客体:即监督对象,它是整个社会保障活动及其载体,包括社会保障活动状况和参 与社会保障活动的各个行为主体。 审计监督:指由专门从事审计业务的部门按照法定管理权限对社会保障基金的财务收 支、效益和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进行的经济监督。 社会监督:指社会公众,尤其是直接利害关系者通过各类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各类群 众自治组织,借助舆论的作用和影响,对社会保险活动进行的监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