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地球化学普查技术要求

1:5万地球化学普查技术要求
1:5万地球化学普查技术要求

1:5万地球化学普查技术要求

一、野外工作准备

1、收集与测区有关的地理、地质、矿产、物探、化探资料,特别是要收集和本测区有关的1:200000区域化探异常及异常查证方面的资料;查明测区内矿产登记及矿山、民采等情况。

2、研究在本测区内进行1:50000化探普查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依据。要重点研究本测区范围内的1:200000区域化探异常的特征、异常分布地区所处的地质背景、地球物理特征等。也应研究区内1:200000化探异常查证的有关资料。

3、根据收集的前人工作成果及主要技术指标和方案,成果资料不足时必须补做实验,选择在本区进行1:50000化探工作的合理工作方法。如果测区从未进行过化探工作,或虽进行过化探工作但没有资料可供参考时,则应在1:50000普查化探工作开工前组织少数人员到工区进行踏查,同时选择若干已知矿床及周围不少于10km2的范围内进行方法试验。取样时要避免人为污染和人为因素。试验内容包括:采样介质、采样深度、层位、加工粒度、指示元素及指标等。

4、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方法试验结果,在本测区内进行1:50000地球化学普查工作的实施方案。

二、野外工作基本要求

1、应根据测区的地质—地理条件选用最合适的化探方法。可供选择的方法有: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测量、岩石测量。在一个1:50000图幅中或在一个成矿远景区(带)的几个图幅中,尽可能选用一种化探方法,以

利于资料的对比研究和地球化学图的拼接。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经方法试验证明,确因条件不同,采用一种方法不能取得效果时,允许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探方法。

2、水系沉积物测量

a水系沉积物测量。适用于我国大部分山区,是目前各种化探方法中成本最低、工作效率最高、效果较好的普查找矿方法,应充分利用。

b 1:50000水系沉积物测量的采样密度一般可在4~8个点/km2之间选择。我国南方雨量充沛,水流速度中等山区,4个点/km2。我国北方某些干旱山区,元素分散距离较短,采样密度应适当加密6~8个点/km2。在一些陡峻山区,由于水流湍急,矿化物质遭到冲刷,采样密度也应增加。

c水系沉积物测量的采样物质一般以淤泥和粉砂为主,一般要求取

-0.216mm(60目)或-0.172mm(80目)筛孔粒径的物质。也可根据找矿目的、矿种另行试验确定。为减少在一个测区内元素含量的跳动,采样物质一定要保持一致,要避免采集表层物质,以减少有机质及铁锰类物质的影响。在我国北方某些干旱、半干旱地区(如内蒙中部和北部的一些地区、甘肃北山地区等),由于普遍发育风成砂,采取常规的-0.216mm(60目)或-0.172mm(80目)的水系沉积物,不能获得明显的异常显示。在这类地区的采样应根据不同自然景观区采用不同的取样粒级,水系发育的中山区取样粒度为-2mm(10目),水系不发育的残山丘陵区为-4.69~+0.995mm 和-0.108mm混合粒级一般采样重量为200~300g。无论采用哪种过筛粒度,都要保证过筛后的样品重量不少于150g。

d水系沉积物的采样位臵应选择在河床底部或河道岸边与水面接触之处,

在间歇性水流地区或很少水流的干河道中应主要在河床底部采样。在水流湍急的河道中要选择在水流变缓处、水流停滞处、转石背后及河道转弯的内侧有较多细粒物质聚集之处采样。注意采样介质的代表性,严禁采土壤坡积物。为了提高样品的代表性,应在采样点沿水系上下20~30m范围内多点取样,混合在一起组合成一个样品。

e 1:50000水系沉积物测量一般采用地形图定点。先在1:25000或1:50000地形图上框出计划要进行工作的范围。在此范围内划出长宽各为0.5km的方格网。以四个方格(1km2)作为采样大格。大格的编号顺序自左而右再自上而下。每个大格中有四个面积为0.25km2的小格,编号顺序自左而右自上而下标号a,b,c,d。在每一个小格中采集的第一号样品为1,第二号样品标号为2。每个采样点根据其所处的位臵按上述顺序进行编号。采样点可预先设计并标绘在地形图上。在采样过程中允许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作适当修改,并将实际采样位臵标定在图上。严禁采样者只改动野外采样位臵不改动采样点位底图。在野外实际采样点的定位,可根据地物、地貌标志确定或用罗般交汇定位。定位误差在图上不大于2.5mm。为便于质量检查和异常检查,原则上每个采样点均应留有标志,每条水系的最上游采样点必须留有标志。

f水系沉积物测量的采样点要求在全测区分布比较均匀。要尽量使绝大多数(90%以上)的采样格(大格)内都有采样点分布,使其不出现或很少出现连续5个以上的空白小格。当采用4个样/km2采样密度时,小格内样品数不要超过2个,采用8个点/km2采样密度时,小格内样品数不要超过4个。要求采用分布均匀并不是要求把所有采样点都布臵在采样格子的中

央,而是要求将采样点布臵在每一个格子中能最大限度控制汇水面积处。因此采样点应尽量布臵在地形图上可以辨认出来的最小水系(大于300m)——即一级水系的末端和分支水系口上。如果水系较长还应在水系的中间增加采样点,使每一个采样点控制的汇水盆地的面积大致在

0.25—0.125km2之间,大于0.25km2的应增加采样点,小于0.125km2的可减少采样点。

g采样小组使用的1:50000或1:25000地形图手图,每日野外工作结束后要将采样点着墨以直径2mm小圆圈标定采样点,并编上样品号。同时要根据手图将其全部内容转绘到另一张同比例尺地形图上,制成采样点位底图。转点误差应小于0.5mm。

3、土壤测量

a在地形平缓水系不发育的丘陵地区,以及在一些平坦的残坡积物覆盖的平原和准平原,可采用土壤测量进行1:50000化探普查。

b 1:50000土壤测量的采样密度一般应比同比例尺水系沉积物测量要大。它的采样密度和采样点的布局,可按如下二种情况考虑:

(a)如果在测区内欲寻找的目标物已知是呈带状分布,且其产状也已大致了解,则可以垂直目标物长轴方向布臵较稀的测线来控制其延伸,比较密的点控制其宽度,使其不致遗漏,测线的线距应大于1:200000区域化探异常长度的1/2—4/5,点距应不大于1:200000区域化探异常宽度的

1/3—1/2,常用的测网为500×100m或500×200m。

(b)如果在本测区内欲寻找目标物的形状复杂或产状不明时,应布臵方格网进行采样。常用采样格子(或称采样单元)的面积为0.25km2。每个

采样格子内的采样点数为3-6个。相当于12-24个/km2。

(c)采用土壤测量时应特别注意采样层位和粒度问题。在残、坡积土壤分布地区,一般在距地表20—50cm深处的B层(淋积层)或C层(母质层)采样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在我国南方一些发育有较厚层残积土的地区,在距地表20—50cm深处采样,往往不能获得满意结果,需要加深在50-100cm深处采样,才能获得清晰的异常。在一些为冲积物、冰积物、风积物、耕植土或其它外来搬运物所覆盖的地区进行进行采样时,通常应穿过这些覆盖物,在原地的残积、坡积层中采样,采样深度需经过试验确定。在有些地区的覆盖层中既有原地的残积、坡积物又有大量外来物(如风或砂)混杂其中。如在我国北方一些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在这类地区要根据情况或穿过混有风成干扰物的覆盖层进行采样或筛取+0.45~-5mm粗粒

级的物质均能获得很好的异常显示。土壤测量的采样粒度一般要求过

-0.216mm(60目)筛孔。每一个样品过筛后(干燥后)的重量应不少于120g,如果样品需作金的测定时,样品重要应不少于150克。为了使所采样品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在采样时,可采取在采样点周围点线距的1/3范围内多点采样均匀混合成一个组合样的方法。

(d)采用水系沉积物测量或土壤测量进行矿产普查能否取得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用的工作方法是否合理。我国各省、区或同一省、区的各地区的地理——地质条件差异很大,决非几条一般原则所能概括。因此,在进行面积性水系沉积物测量前或土壤测量前一定要选择若干处已知矿

床或矿点进行采样密度(网度)、采样物质、层位和粒度的试验,并应以试验结果为依据确定野外工作方法。

4、岩石测量

a 岩石测量的采样工作和样品加工等方面的工作效率较低,成本较高,因而很少在大范围内开展面积性岩石测量。只有在如下三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岩石测量方法进行1:50000矿产普查:

(a)在一些特殊地区,地形平缓,水系不发育,地表基本没有残坡积土,岩石出露较好。水系沉积物测量和土壤测量均不能使用时。

(b)在有些地区虽然已进行水系沉积物测量或土壤测量,但为了要进一步查明异常源的确切位臵,查明是否有新的含矿层位,查明构造带或岩体的含矿性或圈出含矿构造带的富集地段等目的。而认为水系沉积物测量和土壤测量所提供的资料仍不能满足要求时。

b 在进行大规模水系沉积物测量或土壤测量工作的同时,为了帮助水系和土壤异常的推断解释,需要获得某些岩体、地层或不同岩性中的元素丰度值时,但测区范围不宜太大,且一般应根据其工作目的有针对性地布臵采样工作。为了查明水系或土壤异常浓集中心的确切位臵,在略大于异常的范围内布臵几条剖面线进行岩石采样;例如:为了查明构造带的含矿性,布臵若干条垂直于构造带的短测线采集岩石样品;为了查明是否存在新的含矿层位,布臵几条垂直于地层走向的长测线进行岩石采样;为了评价岩体的含矿性,在测区内的几种典型岩体中各采集数十个岩石样品等。要尽量避免在数百甚至上千平方千米范围内进行面积性岩石采样。如果属于上述第(a)种情况必须进行岩石采样时,也应该首先选择最在成矿条件的局部地区内进行,待取得效果后再逐步扩大测区面积。1:50000面积性岩石测量的采样密度可控制在4-12个点/km2之间。

c 由于元素在岩石中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采样时应在采样点周围点线距的1/3范围内均匀敲取数块同种岩性的岩石碎块组成一个样品。只采集一块手标本的方法或物性测定的采样方法,对于地球化学研究都是不适宜的。岩石样的采样量一般应控制在150-200g之间。

5、野外记录:使用标准野外记录本,要求内容记录完整、准确、详实,书面干净整洁。必须使用铅笔填写,不准重抄、涂改,必须野外实地记录,必须逐点填写,不准回忆记录,不准省略。

6、样品加工管理

a 采集样品要防止沾污。装样品的布袋,无论是新的或是已使用过的旧样品袋都要经过洗涤后才能使用。如果样品是在水中采集的水系沉积物,则当样品装入布袋后,应用手挤干,以避免样品中元素以液相相互渗透造成样品污染。

b 装在布袋中的样品应在野外驻地及时晒干,有条件的也可在自动温度控制的电烘箱内烘干。但相对温度不能超过60℃,不论哪一种干燥方法,在干燥过程中要不时揉搓样品,以免土质结块。干燥后的样品要用木锤轻轻敲打以使粘土胶结物中的颗粒解体。

c 样品干燥后,按试验的粒度在野外驻地进行过筛,样品不干不准过筛,每个样品过筛时要保持筛子干净。过筛处理后的样品应采用对角线折叠混均,然后放入塑料瓶或纸袋中,其重量应不小于150g。

d 1:50000水系沉积物测量样品不作组合样处理。当进行1:50000土壤测量且采用较密点距的测量进行工作时,是否可采用组合样方法以减少样品的分析工作量的问题,应视本项1:50000化探工作要求和样品组合后

能否达到预期目的而定。

e 岩石样品一般不进行加工,只需将样品晒干装箱送实验室加工处理。

f 野外加工样品时,防止样品间的相互污染。因此,每处理完一个样品后,凡是和上一个样品接触的筛子,台称等物都要清理干净,然后再进行下一个样品的加工处理。一个样品的编号、登记、填写送样单等工作要做得准确无误。应明确,野外样品加工工作是整个化探野外工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化探成果反映。因此,应和采样工作一样,每天工作完毕后要有专人进行质量检查,其质量评定标准由支队自定。

6、野外工作质量检查

a 为确保1:50000化探工作的高质量,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野外采样工作质量检查制度和室内资料验收制度。

(a)采样小组的日常自检。小组长应对当天所采的样品、采样记录卡(本)和采样点位图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当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应作阶段性检查,全面检查本阶段所采样品、记录卡(本)、点位图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b)大组检查。大组技术负责人(或质量检查员)应分阶段到各采样组和样品加工组进行方法技术和质量检查。

(c)方法技术检查:技术负责人或质量检查员应随同采样小组深入工作现场,全面观察野外采样工作过程,检查其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工作要求。还应深入样品加工组,全面考查样品加工过程,了解样品有无沾污和编号混乱现象。

b 工作质量检查:包括室内与野外检查。室内检查的工作量应大于总工作

量的10%,主要是核对采样点位图、记录卡(本)和样品成分,野外检查包括重复取样在内应占总工作量的5%,抽取一些采样点实地核对取样部位、定点误差、油漆标志、记录内容等,将检查的情况如实记录到质量检查记录本上,不准出现只检查不记录的情况。

c 中队要定期抽查大组的野外工作质量,其中包括对大组检查的内容作适量(10%)的抽查。检查的内容同b条。

d 支队、总队技术负责人也应不定期的到施工现场检查施工质量。

e 支队负责技术质量检查和原始资料的审查验收。原始资料验收文据的编写要求,按有关化探生产技术管理制度执行。

f 为了客观、公正的确定实验室的分析质量水平,可在实验室提出报告后,野外中队负责抽出全部样品中的一部分样品(包括具有高、中、低含量的样品),编制密码送交实验室进行密码抽查分析,抽样量一般可控制全部分析样品总数的5%-10%,但抽样量总数不得少于100件,密码抽查的合格率应≥90%。

三、图件的编制

1、1:50000地球化学勘查的图件按其性质可分为三类:原始数据图、地球化学图及解释推断图。

a 原始数据图是一种反映地球化学勘查工作中采样位臵和有关元素含量

数据之间关系的原始图件。应包括采样点位图和元素分析数据图二种。(a)采样点位图:用聚脂薄膜或磅纸(或彩色地形图)编制。比例尺为1:50000或1:25000,内容应包括水系分布、采样点位、采样编号、方格网、经纬度、主要城镇、道路等地物。

(b)数据图:将分析数据填在采样点位旁,用聚脂薄膜编制。比例尺为1:50000或1:25000。

b 地球化学图:1:50000地球化学图虽然其主要作用目前仍是被用来对固体矿产普查提供信息,但不应忽略它还是一种基础地球化学图件,可以为后人在地球科学各种研究领域内的其它工作目的所利用。因此它的制作应尽量以客观的方式反映各元素含量的空间变化,而不应杂有制图者主观认识和观点等因素。

c 解释推断图:它与地球化学图不同,它是制图者根据某种意图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加工与取舍而得出的图件。因而它可以突出显示制图者的某种认识或观点。这类图件可包括:异常图(单元素或综合元素异常图)、各种多变量分析图、各种数学模型图和推断(预测)图等。

2、异常图(单元素或综合元素异常图):由于1:50000化探普查的选区大都布臵在1:200000区域化探所发现的异常分布区、已知矿区外围、航磁异常分布区或根据科研信息、地层、构造、岩浆岩认为成矿最有利的地区或成矿带上。在本类地区如果以测区内全部样品中元素含量的平均值来度量本测区的背景值并以此来确定异常下限,有时会造成异常下限定值偏高而导致弱异常被漏掉的可能,因此,为了判断在本测区研究应选用何种计算背景和异常下限的方法,应根据全区元素含量频率分布直方图上元素的大致分布特征,确定异常下限。

3、异常下限的确定

a 如果测区面积较小(不大于500km2),地质情况较简单,元素呈明显单峰分布或者可以看出分布中有一个单一的背景全域和一个异常全域,就可

以在全区内(剔除高值点)计算出一个统一的背景平均值及异常下限,单峰分布时其计算式为:

对数背景平均值:L =

对数标准离差:λ=

对数异常下限:TL=L+2λ

当1:50000化探普查的选区布臵在异常区或矿区外围时,往往在频率分布中有一个单一的背景全域和一个异常全域交迭而出现双峰,或虽未出现双峰但频率分布曲线呈不对称的正向偏斜,此时一般可得用众值m0,代替平均值X,采用众值左方的频率分布曲线推算右方和其对称的另一半曲线的方法求得背景值。其计算公式为:

众值:m0=X0+

标准离差:δ=

式中的Ⅰ为组距;X0为众值所在组起点值;f1为众值所在组前一组频数;f2为众值所在组之频数;f3为众值所在组后一组之频数;X为组中值;n′为众值m0左方样品总数。

异常下限:T= m0+2δ1

若按对数正常分布的计算式为:

对数众值:m0L=X0L+

对数标准离差:λ=

b 如果测区面积较大(大于500km2)或测区是在一些重要成矿区进行若干个1:50000普查化探图幅的联测,地质情况又较复杂,一般需要划分子区分别计算不同地质单元中的背景平均值和异常下限。可根据地质单元或地球化学单元来划分子区,同时还要结合确定的考虑地貌单元及分析偏倚。

无论用何种方法确定的异常下限值在异常圈定时仅作为参考值。因为此值的确定是否正确还应根据它是否能客观地反映本测区内的矿产和矿化的分布特征而作适当修正。

4、图件编制的其它要求按DZ/T0011-91《地球化学普查规范》,《地质勘查工作标准化手册》有关规定执行。

四、异常的评价和查证

1、在1/50000化探测区内推断对找矿和解决其它地质问题有意义的全部异常都应进行评价和查证。已知矿引起的异常不用进行查证。查证异常遵循以下程序(如图1)。

2、重点异常检查首先肯定异常是否存在,进一步圈定异常的范围及浓集中心,追索异常源,查明异常赋存的地质环境和表生环境。

3、检查方法一般采用在稍大于异常的范围内加密水系沉积物采样,采样点应尽量布臵在一级水系中,采样密度达到8-10点/km2。如果异常区内的水系分布密度不够,加密水系采样不能达到要求时,应布臵土壤或岩石测量剖面。检查异常时要特别注意地质观察,对矿化、蚀变地带要加密取

样。

4、异常的评价和查证其它要求按DZ/T0011-91《地球化学普查规范》有关规定执行。

图1

1:50000化探异常的评价、检查和验证程序图

1:10000土壤(岩石)测量技术要求

一、野外工作准备

1、收集和分析以下资料:

a 测区的地理和交通、生活情况以及测区地质资料。

b 测区及外围地质特征、矿产、矿床类型和成矿规律、矿床氧化淋失程度等特点。

c 测区及外围以往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的工作程度和工作成果。

d 测区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第四纪覆盖物的类型、植被特征、人工污染情况等有关资料。

e 表生作用对指示元素的影响及表生赋存状态。

2、野外踏勘

a 检查校对所收集的资料的可靠程度。

b 确定实验地点和测区的有效范围。

c 实地考察工区的交通、生活、工作条件及采矿情况。

3、方法有效性与技术试验

a 有前人工作过的测区或邻区,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方案可参照前人的工作成果。如果认为资料不足,可补作部分技术试验。

b 前人未工作过的地区、特殊景观,必须开展技术试验。试验内容包括:采样层位(深度)、采样介质、样品加工方案、指示元素及指标、采样布局、采样网度和方法等。

c 技术试验的一般要求

(a)试验剖面应布臵在主要的、有代表性的矿床和覆盖物且无污染地段。每条剖面的两端必须各有3-5个点落在背景地段上。

(b)采样层位(深度)和加工方案试验,一般选择在揭露过矿体的探槽或浅井上。如果地表工程不理想或没有工程,可以用一般剖面方法,按不同深度采样。指示元素和测网试验一般与层位和粒度试验在同一剖面进

行。剖面数量不得少于三条,每条剖面要求附地质剖面和矿体位臵。(c)土壤测量(岩石)的指示元素及指标,可根据矿床的元素共生组合关系通过试验择优选择。

4、测区的部署原则

a 测线方向应尽是量垂直被勘查地质体的走向,并尽可能与已知地质剖面或物探测线一致。

b 测网可根据被探测物的规模、产状和工作性质,分规则测网与不规则测网(非网格化测网)。

(a)规则测网有矩形与正方形网格。矩形网格适用于探测长、短轴相差较大的目标物;正方形网格适用于探测长、短轴相差不大、或形态复杂的目标物;

(b)非网格采样适用于中、小比例尺或地形恶劣、施工条件差,正规网格布设难度大的地区。

(c)不同勘查阶段有不同的工作比例尺和测网密度,详查工作中若以土壤测量资料确定的测区,线距与点距可根据资料中的异常大小而定,一般情况下,线距应小于有意义异常长度的1/2,点距应小于异常宽度的1/3。应保证最少有3条测线控制探测物。常用的测网为100×20m或100×50m。

二、野外工作

1、测量及采样点的定位工作按《物化探测量规范》要求执行。而面积性工作采用随机采样方法的,野外定点时必须用相同或大于其工作比例尺的地形图。点位误差要求:普查、详查工作≤2mm。

2、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a 采样工作及编录

(a)在测定的采样点周围点线距的1/10范围内采样,样品可由一处组成或由数处组成,区调或普查,由3-5点采样组合成一样。采样应避免各种污染,遇有岩石露头、废石堆、沼泽、崩积、河床堆积物、水田、道路、村庄等不能取样时可弃点,但在记录中应注明。

(b)一个地区的工作应尽量采自同一介质、同一层位物质,样品一般采集在距地表20-50cm深处土壤的B层(淋积层)或C层(母质层)中的细粒级物质。取样重量根据测试项目多少而确定,以保证过筛后送测试的单个样品重量满足分析要求为准。过筛后送化验室样品不少于100g。

(c)在特殊地貌区应根据不同自然地理条件选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在土壤成层不完善的山区,应采集植物根以下的残、坡积土,尽量不要带入腐植质和碎石。在我国南方湿热气候地貌区,发育有较厚层残积土壤。当金属硫化物在地表可能遇到强烈淋失时,应在距地表50cm以下深处土壤中取样。在我国北方干旱或半干旱风成砂堆积地貌区,应透过风成砂土层,采集基岩上的残积物质并筛取+0.45~-5mm粗粒级部分。在一些冲积物、风成土、冰积物、融岩堆积物、钙质土、耕植土或其他外来搬运物所覆盖的地区通常应穿过这些覆盖物,在原地的残、坡积层中采样。

(d)采样编录:采样编号必须统一要求,逐点认真作好编录。编录的内容应包括:工区名称、编号(图幅号)、点线号(横、纵坐标)、样品号、取样层位、采样位臵、覆盖层、样品颜色、土壤层性质、弃点原因、采样日期、采产员姓名等。大于1/10000以上的比例尺找矿详查工作还应描述矿体、矿化、蚀变、污染等有关地质、地球化学现象。编录格式使用标准

的野外记录卡或记录本,用中硬度的铅笔填写,字迹要工整清晰,不准重抄或涂改。必须在野外实地逐点记录,不准回忆记录,不准到驻地记录。

b 野外要品加工及管理

(a)野外采样人员每日采样结束,整理填写好送样单将样品送交加工人员验收登记。加工人员检查发现错号、漏采和不符合要求的样品应及时纠正或重采。

(b)采集的样品要防止沾污。装样品的布袋无论是新的或是已使用过的旧样品袋都要经过洗涤后才能使用。

(c)装在布袋中的样品应在日光下晒干,有条件的也可在带自动温度测试控制的电烘箱内烘干,但箱内温度不能超过60℃。不论采用哪种干燥方法,在干燥过程中要不时揉搓样品,以免土质结块,干燥后的样品要用木棒轻轻敲打以使粘土胶结物中的颗粒解体。

(d)样品干燥后,按规定的加工方案用不锈钢筛进行过筛。过筛后的样口应采用对角线折迭法混匀,然后放入塑料瓶或纸袋中,其重量按设计书要求确定。在野外加工处理样品时应防止样品间相互污染。因此,每处理完一个样品后,凡是和上一个样品接触过的筛子,台称等物品都要清理干净,然后再进行下一个样品的加工处理。

(e)装入塑料瓶或纸袋的每个样品应标明工区(图幅号)、样品号、日期、加工员。填写送样单及编制样品加工号码表后妥善保管。每天加工完毕后要进行质量检查,确保加工处理准确无误。

c 野外工作质量检查

检查标准、内容及要求同1/50000地球化学普查技术要求中的质量检查。

3、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在实际工作中,以岩石剖面测量最为常用,多用于寻找成矿地层、构造带的矿化富集段,普查阶段的化探异常检查判断矿体剥蚀程度等。

(1)岩石剖面的布设原则

a 剖面方向应尽量垂直于被勘查地质体、构造的走向,异常检查时垂直于异常的长轴走向。

b 剖面线距应小于地质体、构造、有意义异常长度的1/2,保证最少有3条测线控制探测物。根据工作性质不同,选择不同的线距,以达到最佳地质效果。点距应小于地质体宽度的1/3,遇到矿化地质体或构造破碎带时,应加密取样点。

(2)野外工作

a 采样时应在采样点周围点距的1/3范围内均匀采取数块同类岩性的岩石碎块组合成一个样。

b 采样介质以新鲜岩石为主,尽量避免表层风化岩石。遇到矿化体和构造破碎带时,为了强化异常,应采取矿化明显的岩石和构造充填物。

c 采样重量控制在150-200g。

d 采样编录使用岩石测量记录本,按其内容逐点记录。必须使用铅笔填写,字迹清晰,工整,不得重抄和涂改。

e 小组每天采回的样品由样品管理人员验收,必须严格核对样品袋号与记录是否相符,样袋号要清晰,样品有序摆放,严禁重号、混号。

f 重复采样率应达到5%,重复样一般布臵在矿化地质体、构造带中及异常较好地段。禁止同人同时在同一地点采取两个样。

4、资料整理工作

1、原始资料包括:各种原始记录(采样记录本、分析数据、测地工作的各种记录)、原始草图和质量检查、验收的记录与文据、资料整理和解释推断中形成的各种数据记录、图件和异常登记表(卡)、成果报告的底稿、底图、透明图。原始记录和资料整理形成的软盘。

2、资料整理的基本步骤和内容:对各种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复核和编录;编制各种基础图件;确定指示元素的背景值与异常下限;编制各种异常图和其他解释推断图;对异常进行分类、筛选、评价、登记等解释推断工作;编制报告和绘制各种图件、附件。

3、图件编制

a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图件分两部分:基础图与推断解释图。

b 区域调查和普查工作的图件编制按化探区域调查有关规定执行。

c 图件编制必须符合地球化学勘查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规定。

d 各种图件编制后,必须进行100%的检查后方可正式复制。

e 成果报告需作交通测区位臵图、实际材料图、等值线图、综合异常图及其它推断解释图。

f

原始数据图与等值线图,图面上的元素最多三个。

g 综合剖面图下部必须附地形变化的地质断面。

4、其它要求根据DZ/T0145-94《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地质勘查工作标准化手册》执行。

地球化学勘查项目设计编写提纲

1

前言

1.1目的任务

说明上级主管部门下达项目任务书中规定的目的任务及其文号、内容、要求。1.2位置、交通

简要说明工作区位置、地理座标、范围、面积、图幅号。

1.3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简要说明测区地形、地貌、水系、标高及高差、覆盖程度、气候条件、交通条件、居民点等自然地理以及工业、农业、矿产开发等经济概况。(主要叙述与作业、生活有关的部分,要特别说明野外作业的通行条件,自然地理条件等)。

1.4以往工作评述

简要说明测区内与本次工作有关的以往所进行的地质、科研、物探、化探、遥感等各项工作程度及研究程度,主要成果与结论意见。

1.5矿权登记情况

说明各地质勘查单位和矿山在测区内的矿权登记项目、面积、范围及地理座标。2

地质概况和地球化学特征

农业地质调查项目的技术要求和工作要点 工作部署

农业地质调查技术和工作要点 1我国农业地质调查进展 农业地质调查是以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方法为主要手段的综合地质调查工作,通过测定土壤、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湖底沉积物、海底沉积物、农作物等环境介质中元素等地球化学指标,研究元素从岩石—土壤—水—农作物(水产品)—人体的生态循环过程,实现对农业地质环境的评价。调查成果具有“多目标”、“多领域”的应用前景,可为土壤环境治理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土地资源管护、基础地质研究、地方病防治等领域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前苏联于1927年就成立了生物地球化学实验室,对生态地球化学进行了八十多年的系统研究。随后加拿大、美国、英国等作了大量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科学家韦伯(J.S.Webb)把勘查地球化学方法和思路引入到环境研究中。此后几十年里,有关环境地球化学、农业地球化学、地方病与环境地球化学的关系等研究工作逐渐受到各国地球化学家的重视,先后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化学元素与某种生物效应的相关性。在广泛深入的研究工作基础上,许多国家的地球化学家普遍认识到,全国(或区域)生态地球化学填图工作可以在解决日益迫切的人类生态环境问题中发挥巨大作用。许多国家先后开展了全国或区域性多目标生态环境地球化学填图工作。 我国生态地球化学研究虽然起步稍晚,但成就比较显著。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目前已覆盖了600多万km2的国土面积,在矿产勘查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随后勘查地球化学工作者利用区域化探资料,开展了农业、环境、地方病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区域化探资料主要涉及山区和丘陵区,使其在农业、环境等方面的应用潜力受到限制。 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组织和部署下,1999年首先在广东珠江三角洲、湖北江汉平原、四川成都盆地开展了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试点工作,其成果引起了中

周边环境调查报告分析

天津地铁6号线调整及新建延伸线工程土建施工项目人民医院站~长虹公园站区间 周边环境调查报告 编制: 审核: 审批: 天津地铁6号线土建13标项目部 2014年12月

目录 1工程概况 (1) 2调查目的及依据 (1) 2.1调查目的 (1) 2.2调查依据 (2) 3调查范围和对象 (2) 4调查方法和手段 (2) 5调查成果及资料说明 (2) 5.1地面道路及交通情况 (2) 5.2邻近建筑物情况 (3) 5.3地下管线情况 (8) 6周边环境风险说明及对工程设计、施工的建议 (9) 6.1周边建筑物保护 (9) 6.2管线保护 (10) 7附表 (11)

1工程概况 天津地铁6号线梅江道站~左江道站区间共投入两台盾构机参与施工,区间右线采用铁建重工DZ059土压平衡盾构机施工,左线采用铁建重工DZ055土压平衡盾构机参与施工。盾构始发于梅江道站北端,接收于左江道站南端。 图1 区间地理位置平面示意图 梅江道站~左江道站区间设计起点位于五号堤路与梅江道交叉口的梅江道站站端,设计终点位于左江道与友谊南路交叉口的左江道站站端,呈“S”形走势。区间始于五号堤路正下方,由北向南穿越瑞江花园竹苑、市鑫宇织染厂、天津市复印设备有限公司、佳能公司、天津市复印设备有限公司精密机械厂、天津市建筑节能中心及津典时代,终点位于友谊南路正下方。梅江道站~左江道站区间右线起讫里程为DK34+952.305~DK36+103.581,右线区间长1151.276m;左线起讫里程DK34+952.305~DK36+103.858,长链0.374m,左线区间长1151.927m;区间平面上由直线、缓和曲线、曲线组成,曲线半径分别为R=400、R=310;线路最大纵坡28 ‰,最小纵坡4 ‰;覆土深度10.02~21.9m;采用1200mmC50P10钢筋混凝土管片,厚度350mm,内径5500mm,外径6200mm;区间设置一处联络通道兼泵房。

勘查地球化学习题集答案

地球化学找矿习题集 一、填空题 1.地球化学找矿具有对象的微观化,分析测试技术是基础,擅于寻找隐伏矿体和准确率高、速度快、成本低。的特点。 2.地球化学找矿的研究物质主要是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水、气体和生物。 3.地球化学找矿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化学指标(或物质组成)。 4.应用地球化学解决地球表层系统物质与人类生存关系。 5.应用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现场采样调查评价研究与实验研究。 6.元素在地壳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均匀性主要表现在空间和时间两方面。 7.克拉克值在0.1%以下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其单位通常是ppm(或 10-6)。 8.微量元素的含量不影响地壳各部分基本物理、化学性质,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富集而形成矿床。 9.戈尔德施密特根据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将元素分为亲铁元素、亲硫(亲铜)元素、亲氧(亲石)元素、亲气元素和亲生物元素。 10.元素迁移的方式主要有化学-物理化学迁移、机械迁移和生物-生物化学迁移。 11.热液矿床成矿过程中,成晕元素主要呈液相迁移,迁移方式主要有渗透迁移和扩散迁移两种。 12.影响元素沉淀的原因主要有PH变化、Eh变化、胶体吸附、温度变化和压力变化。 13.地壳中天然矿物按阴离子分类,常见有含氧化合物、硫化物、卤化物和自然元素。 14.地球化学异常包括异常现象、异常范围、异常值三层含义。 15.地球化学省实质是以全球地壳为背景的规模巨大的一级地球化学异常。 16.地壳元素的丰度是指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又称为克拉克值。 17.地壳中元素的非矿物赋存形式包括超显微非结构混入物、类质同象结构混入物、胶体或离子吸附和与有机质结合。 18.风化作用的类型包括化学风化、物理风化和生物风化。

地球化学勘查(专升本)阶段性作业

地球化学勘查(专升本)阶段性作业1 总分:100分得分:0分 一、单选题 1. 勘查地球化学最初起源于_____(5分) (A) 美国 (B) 德国、 (C) 中国 (D) 前苏联 参考答案:D 2. 勘查地球化学研究元素在天然介质中的分布特征,其主要目的是_____(5分) (A) 发现地球化异常 (B) 找到矿产资源 (C) 元素的分布规律 (D) 治理污染 参考答案:B 3. 影响元素在矿物中分配形式的主要因素是_____(5分) (A) 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 (B) 元素的含量、 (C) 同位素组成 (D) 其它元素 参考答案:B 4. 贵金属的含量单位常用_____(5分) (A) % (B) ‰ (C) g/t (D) 10-6 参考答案:C 5. 从元素的戈尔特施密特分类来看,Au属于_____(5分) (A) 亲硫元素 (B) 亲铁元素 (C) 亲生物元素 (D) 亲气元素 参考答案:B 二、多选题 1. 影响元素表生地球化学行为的主要因素有_____(5分) (A) 元素本身的地球化学性质 (B) 元素的含量、 (C) 降雨 (D) 生物作用 参考答案:A,C,D 2. 影响物理风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5分) (A) 植物根系 (B) 气候、 (C) 地形 (D) 温度 参考答案:B,C,D

(A) Si (B) Al、 (C) Zn (D) Cu 参考答案:C,D 4. 灰岩风化后原地留下的土壤剖面发育哪些层_____(5分) (A) A层 (B) B层、 (C) C层 (D) D层 参考答案:A,B,D 5. 灰岩风化后原地留下的土壤剖面发育哪些层_____(5分) (A) A层 (B) B层、 (C) C层 (D) D层 参考答案:A,B,D 三、判断题 1. 降水是影响元素表生地球化学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5分)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解题思路: 2. 松散堆积物就是残坡积物_____(5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3. 高异常区下面就能找到矿_____(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4. 土壤测量是化探中适用性最好的方法_____(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5. Mg在岩石中通常是微量元素_____(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6. 稀土元素是亲硫元素_____(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7. LILE是亲石元素(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解题思路:

地球化学调查样品—三氧化二铁的测定—萃取光度法

FHZDZDQHX0065 地球化学调查样品三氧化二铁的测定萃取光度法 F-HZ-DZ-DQHX-0065 地球化学调查样品—三氧化二铁的测定—萃取光度法 1 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水系沉积物、土壤、岩石中三价铁的测定。 测定范围:质量百分数为2%~10%三氧化二铁。 2 原理 试样置于聚四氟乙烯坩埚中,以邻菲啰啉、硫酸(1+2)、氢氟酸低温加热分解。加入硼酸,用8-羟基喹啉-氯仿溶液萃取溶液中的Fe3+,所得氯仿萃取液用光度法测定Fe3+。 3 试剂 3.1 无水硫酸钠。 3.2 硫酸(1+1)。 3.3 硫酸(1+2)。 3.4 氢氟酸(ρ 1.15g/mL)。 3.5 邻菲啰啉(C12H8N2·H2O)溶液,8g/L。含8g/L的邻菲啰啉的硫酸(1+2)溶液。 3.6 饱和硼酸溶液。 3.7 8-羟基喹啉溶液于88mL水中加入1g 8-羟基喹啉、10g柠檬酸钠、12mL冰乙酸,搅匀。 3.8 氢氧化钠,c(NaOH)=7mol/L。 3.9 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pH 4 称取32g无水乙酸钠,加入120mL冰乙酸,加水溶解后稀释至1000mL。搅匀。 3.10 8-羟基喹啉-氯仿溶液,5g 8-羟基喹啉用500mL氯仿溶解。 3.11 三氧化二铁标准溶液 称取0.1000g预先经120℃烘干的光谱纯三氧化二铁于烧杯中,加20mL盐酸(1+1),温热溶解后,冷却,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此溶液1mL含100μg Fe2O3。 4 仪器 分光光度计。 5 试样的制备 试样应粉碎至粒度小于74μm,在室温下自然风干,待用。 6 操作步骤 6.1 空白试验 随同试样的分析步骤进行多份空白试验,所用试剂须取自同一瓶试剂。 6.2 称样量 称取0.05g试样,精确至0.0001g。 6.3 试样的测定 称取50mg试样于聚四氟乙烯坩埚中,加5mL 8g/L的邻菲啰啉的硫酸(1+2)溶液,加15滴氢氟酸,盖上坩埚盖,低温加热至试样分解完全。取下稍冷,加入5mL饱和硼酸溶液,加热至沸。冷却后用棉花过滤入100mL容量瓶中,用热水洗净坩埚、漏斗,冷却至室温后稀释至刻度,摇匀。 吸取10mL溶液于60mL分液漏斗中,加入2mL 8-羟基喹啉溶液。以下分析手续同标准曲线的绘制。 注:按50mg称样计算,FeO含量为8%时对测定无影响。 6.4 标准曲线的绘制 1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附件)

附录A(规范性附录) 地球化学普查水系沉积物测量记录卡 图幅名称(或地区):采样日期:年月日 记录:采样:审核:第页 22

记录卡填写说明1 地球化学普查水系沉积物测量记录卡填写说明 A 主标识符:C2。规定:岩石为1;水系沉积物为2;土壤为4。 B 样品号:N7。图幅名拼音代码+采样大格编号+小格代码+小格样号,如:MP234B1。该样品号中:MP-茅坪幅代码;234-大格号;B-小格号;1,B小格第一个样号)。 C 原始样号:被重复采样的样品号 D 图幅代号:N10。1:50000地形图图幅号,如H49E007008 E 横坐标: N8。统一确定为高斯6度带,记录带号+横坐标精确到m。如20428303 F 纵坐标: N7。高斯6度带精确到m。如3395158 G海拔高程:N4。采样点高程坐标,以米为单位。从地形图等高线或通过GPS直接读取。 H 水系级别:C1。记录:1 、一级水系;2、二级水系;3、三级水系。 I 采样部位:C1。采样点位于水系的位置,用代码表示:1:河底;2:水线附近;3:河漫滩上;4:水塘入口处 J 样品组分:C3。记录3位数:分别代表样品中粗砂(第1位)、细砂(第2位)和淤泥及有机物(第3位)含量。此三项为样品的沉积物组分,以编码方式分级填写,分为:0:无;1:少量(<30%);2:中量(30~70%);3:大量(>70%),三者之和不能超过100%。K 样品颜色:C2。1、灰黑色;2、灰色;3、褐色;4、灰黄色;5、红色;6、砖红色;7、灰绿色。 L 地质时代:C4。记录所控汇水域内地质时代。记录地质时代符号。沉积地层按出露情况适当并层;侵入岩记录主要侵入期。 M 岩石类型:C4。填写该点所控制汇水面积内占优势的基岩类型,参见“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附录B表B2。 N 矿化蚀变:C1。记录矿化蚀变程度。0、无;1、弱;2、中等;3、强烈。 O 地貌类型:C1。1、平原-准平原;2、低山-丘陵;3、山地-峡谷;4、高山-深谷;5、高原;6、高寒山地;7、盆地;8、沼泽洼地;9、岩溶石山。 P 植被:C1。0,无;1,稀疏,浅薄,覆盖度<1/3;2,中等,覆盖度在1/3~2/3间;3,茂密,浓厚,覆盖度>2/3。 Q 岩溶类型:C1。指在岩溶区采样位置的岩溶类型(非岩溶区不填)。编码为:1:峰丛峰林洼地;2:峰丛峰林谷地;3:岩溶平原;4:岩溶穹窿盆地;5:岩溶石山及丘陵。 R 污染:C1。指采样点上游汇水域存在的污染源:0,无;1,矿山采冶;2,工业生产;3,居民生活。 S GPS文件号:N6。指采样点某GPS坐标数据转存入计算机内的批次文件。要求以GPS 手持机编号后四位数+录入的第n批数(n为两位数)。每批坐标存点宜在500个以内。 T GPS ID号:N3。GPS手持机对采样点自动定点形成的顺序号码。该号码与采样号一一对应,不可更改。如采样点上重复自动定点,宜自行保存不得删除;或采样点被遗忘自动定点,亦不得手动添加补充,均待转录计算机后再据记录资料做删除或添加补充处理。U 标记位置:记录书写采样点标记的具体位置。标记须清楚明显。

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暂行办法

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暂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发布 环境保护部发布时间:2012-08-0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加强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监督管理,有效控制污染场地土壤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污染场地土地利用方式或土地使用权人变更时,场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和治理修复等活动的监督管理。放射性污染场地土壤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三条(污染场地术语)本办法所称污染场地是指因从事生产、经营、使用、贮存有毒有害物质,堆放或处理处置有害废弃物,以及从事矿山开采等活动,使土壤受到污染的土地。 第四条(土地利用方式变更术语)本办法所称土地利用方式变更是指污染场地开发利用为住宅、商业、学校、公园、绿地、游乐场以及农业用地等敏感性用地。

第五条(管理职责)环境保护部对污染场地土壤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污染场地土壤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条(技术文件)环境保护部负责制定污染场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治理修复等土壤环境保护标准和技术文件。 第七条(污染场地责任人术语)污染场地责任人是指造成场地土壤污染的责任人或污染场地土地使用权人。 第八条(污染场地责任人义务)污染场地责任人应当承担污染场地调查评估和治理修复的义务,并负担有关费用。 因改制或者合并、分立而发生变更的,污染场地责任人所承担的调查评估和治理修复责任,依法由变更后承继其债权、债务的单位承担。变更前有关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是不得免除当事人的调查评估和治理修复责任。 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的,由土地使用权受让人负责调查评估和治理修复,并负担有关费用。有关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是不得免除当事人的调查评估和治理修复责任。 由于历史原因不能确定污染场地责任人的,污染场地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依法负责调查评估和治理修复,并负担有关费用。

地铁车站周边环境调查报告

目录 第一部分调查总体情况 (2) 一、工程调查目的和依据 (2) (一)、调查目的 (2) (二)、调查依据 (2) 二、调查范围和对象 (2) 三、调查方法和手段 (3) 第二部分车站周边环境调查 (4) 一、概况 (4) 二、调查成果及资料说明 (5) 三、周边环境风险说明及对工程设计、施工的建议 (6) 第三部分附图、附表 (6) 附表1 建(构)筑物调查表 (6) 附表2 地下管线调查表 (10) 附表3 周边环境调查统计表 (17)

第一部分调查总体情况 一、工程调查目的和依据 (一)、调查目的 因2号风道及A出入口设计环境发生变化,本次周边环境调查目的为保证在2号风道及A出入口结构施工过程中对周边地上、地下建筑、管线进行保护,防止因车站及区间施工造成对周边建筑、管线的破坏,保障周边管线及临建的安全,同时也保障了地铁结构工程的质量。 (二)、调查依据 调查依据为《天津市地铁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周边环境调查管理办法》 二、调查范围和对象 本次周边环境调查范围包括施工基坑边缘以外30m,调查对象主要包括:可能受车站施工影响的周边建筑物,包括1号线既有结构、天庆里、宝和里、muse 酒吧、晶采大厦等。 下瓦房车站2号风道及A出入口地处河西区大沽南路、琼州道繁华路段,施工设计切改管线6种,已全部切改到基坑范围以外。

车站周边环境调查范围示意图 三、调查方法和手段 与各条管线的产权单位进行沟通,并结合管线综合图纸,对既有管线进行调查。与河西人民防空办公室进行沟通,绘制出现状地下管线位置。与周边临建的使用单位进行调查,明确现状临建的基础形式、结构形式、使用情况等。

勘查地球化学新进展

1999年第1期 矿产与地质第13卷1999年2月M I N ERAL R ESOU RCES AND GEOLO GY总第69期 勘查地球化学新进展 (江西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 林 春) 1998年9月21日至25日在湖南省张家界市召开了第六届全国勘查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有地矿、有色、冶金、黄金、石油、核工业、中科院和院校等系统的代表,共121人。大会收到科技论文110余篇,其中固体矿产地球化学勘查99篇,能源矿产地球化学勘查14篇,环境与农业地球化学9篇在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反映了自五届会议(1993年)以来,勘查地球化学工作者所取得的成果,积累的工作经验,反映了我国勘查地球化学的科学技术水平。 1 勘查地球化学工作成果 国土资源部地调局牟绪赞副总工程师报告了地矿部自“六五”以来,完成区域化探扫面575万km2,发现各类元素异常4.3万处,异常检查发现工业矿床580处。有色物化探管理中心李幸凡教授介绍了有色地质地球化学勘查工作,在30个重点成矿区带上完成1 5万水系地球化学普查65万km2,7千km2土壤加密和5千km2详查地球化学,发现大型、特大型矿床12处,中型矿床21处,小型矿床100余处。武警黄金部队地质处郭瑞栋高级工程师回顾了武警黄金部队地球化学找金工作,1992年以来,重视区域化探和矿区异常评价工作,共完成区带化探20万km2,获得5千个金或金为主的异常,发现30个矿产地,找到大中小型矿床16个。 2 地球化学勘查技术方法经验 (1)区带普查与重点评价结合,优选异常与地物化、遥感综合查证结合的工作方法。 (2)有色系统以“有色地质成矿区带地球化学普查技术规定”指导研究区域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地质物探成果,划分不同级次地球化学区,选定找矿靶区进行验证的工作方法。 (3)统计我国63个典型金矿床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总结了金矿不同类型、不同规模成矿成晕规律,建立金矿原生晕理想分带序列,建立金矿成矿成晕的多期多阶段叠加成晕模式和用于“反分带”的盲矿预测准则的工作经验。 (4)研究地壳物质垂直迁移规律,即地壳内存在纳米级物质的垂向迁移,形成与深部矿化相对应的地气异常,应用于发现和查明深部或隐伏矿化地段、查明隐伏含矿构造等。 3 勘查地球化学的发展与展望 中国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施俊法副研究员从区域性矿产勘查、隐伏区的化探新方法、环境地球化学三个方面论述90年代以来国际勘查地球化学的发展。 (1)在区域农业规划、地方病防治、区域环境背景评价等应用进行十分缓慢。 (2)取样代表性、重现性、时间序列等问题仍是地球化学填图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3)地球化学工程学的环境技术和环境调查:衰变、分解或中和、富集或分散、隔离作用等。 (4)转变以往研究评价单个地化异常特征的方法,应研究区域地球化学场来揭示矿床周围的地球化学环境及探矿的地质因素。 (5)研制和开发具有较大深度的地球化学方法,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活动态金属离子法 (I M M)、酶浸析法、地电化学法(CH I M)、地气法、元素分子形式法(M FE)和离子晕法等。 5

1 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 DZ/T 0145-94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中主要方法、技术要求和规则。 1.2本标准适用于金属矿产地质勘查。铀矿、地热、非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的土壤测量工作也可参照执行。 2 引用标准 GB/T 14496 地质矿产地球化学勘查名词术语 DZ/T 0011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比例尺1:50000) DZ/T 0075 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 3 总则 3.1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简称土壤测量),是以上壤为采样对象所进行的地球化学勘查工作。3.2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主要用于矿产地质勘查的详查阶段,也可用于在区域调查、普查阶段中水系沉积物测量无法进行的地区。 3.3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可用于找矿以及各类异常和矿化点的查证、评价,也可为地质填图提供信息。 3.4 区域调查和普查的土壤测量方法,其主要技术要求,按化探区域调查和化探普查的规范执行。 3.5 用于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的土壤测量应选择在残坡积层发育地区进行。 4 工作设计 4.1 资料收集 编写土壤测量的工作设计前,—般应收集和分析以下资料: a.测区的地理和交通、生活情况以及测地资料; b.测区及外围地质特征,矿产、矿床类型和成矿规律,矿床氧化淋失程度等特点; c.测区及外围以往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的工作程度和工作成果; d.测区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第四纪覆盖物(尤其是土壤)的类型,植被特征,人工污染情况等有关资料; e.表生作用对指示元素的影响及表生赋存状态。 4.2 方法有效性与技术试验 4.2.1 野外踏勘 编写设计前应对测区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工作、取得第一手资料,以了解所收集资料方法技术的有效性,其内容包括: a.检查核对所搜集资料的可靠程度; b.确定试验地点和测区的有效范围; c.实地考察工区的交通、生活及工作条件。 4.2.2 设计前的技术试验 4.2.2.1 有前人工作过的测区或邻区,设计时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方案可参照前人的工作成果。如果认为资料不足,可补作部分技术试验。

周边环境调查管理规定

周边环境调查管理规定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天津市地铁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周边环境调查管理办法 (DTJS/ZY-AZ-20) 1总则 为了规范地铁建设工程周边环境调查工作,保证周边环境调查资料全面详实,具有风险处理及施工参考价值,制定本指南。 周边环境是指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管线、桥梁、隧道、道路、轨道交通设施、地表水体等。 周边环境调查是指通过查询收集、实地调查走访和必要的现场勘查探测等手段,获取周边环境资料,掌握周边环境实际情况,并提交环境调查报告的活动。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周边环境调查应分阶段进行,不同阶段的环境调查内容应满足相应阶段的深度要求。 可行性研究阶段应通过收集地形图、管线图等方式获取工程周边环境资料。对影响线路方案的重要工程周边环境,根据工程需要进行深入调查。 设计阶段应通过查询收集、实地调查走访和必要的现场勘查探测等手段对工程周边环境进行调查,获取工程周边环境资料,掌握工程周边环境实际现状,为施工图设计提供参考。 施工阶段应对周边环境资料进一步进行核实和补充完善,以此作为编制实施性施工方案的基础。 本办法仅适用于天津地铁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所建设管理的地铁工程和枢纽工程的周边环境调查。

2 周边环境调查程序 设计阶段,建设公司应委托具有相应勘察资质的单位进行工程周边环境调查。 建设公司应当将工程周边环境调查报告及时提交设计、施工、监理、监测等单位。 开展周边环境调查前,应当编制环境调查纲要和调查表。环境调查纲要主要包括工程概况、调查目的和依据、调查范围和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和手段、调查成果等。 施工单位在周边环境进行调查核实前,应先组织勘察报告和施工图会审,参加勘察、设计交底,在此基础上开展工程风险评估。 调查时要对每一栋建筑物、每一处构筑物进行编号,编写建(构)筑物调查报告,并进行记录和拍照。 施工单位调查后应及时向建设公司和监理单位提交施工阶段周边环境调查报告,承包人在提交的调查报告中,应指明需要进行安全鉴定的建(构)筑物。 经调查,周边环境现状与设计单位提交的环境调查报告不一致时,施工单位应立即反馈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应当组织有关单位及时补充完善。 建设公司应委托具有鉴定资格的单位对需要进行安全鉴定的周边建构筑物进行安全鉴定,并及时提交给设计、施工、监理等相关单位。 设计方案发生变更时,应根据工程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补充完善工程周边环境调查资料。 3 周边环境调查范围 周边环境调查应当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线路位置、敷设方式、埋置深度、施工方法、结构形式及所处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环境调查的范围。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主要施工工法的环境调查范围可参考下表。

地球化学勘查教学大纲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地球化学勘查课程教学大纲学习层次:专升本 一、课程说明 勘查地球化学(Exploration Geochemistry)是地球化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也是地质学和资源勘查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由通论和各论两部分组成。通论介绍原生环境及元素的原生分布、次生环境及元素的次生分布、地球化学调查方法、地球化学资料处理,是地球化学的通用基础理论和方法技术,其核心是应用地球化学的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各论分别讲授固体矿产地球化学勘查的理论和方法,包括人类需求的矿产资源和生存环境等的地球化学勘查、油气地球化学勘查、环境地球化学评价、农业地球化学及国土规划等内容,以及勘查地球化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本门课程适用于地质、地球化学、矿产资源及环境、农业及国土等有关本、专科专业。(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多目标)而开展不同景观、不同介质、不同精度和规模的地球化学调查方法,以及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工作规范、工作流程、工作成果资料的整理、成图、异常的解释评价,以及调查总结报告的编写。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将能适应在矿产勘查、环境调查评价、国土规划、生态农业等领域进行地球化学调查研究工作。 (三)教学时数及学分:64学时,4学分。 (四)考核方式:开卷考试 基本理论部分占30%,各论中主要化探方法部分占40%,综合分析能力(包括工作设计与数据处理)占30%。 (五)使用教材 《应用地球化学》,蒋敬业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 (六)主要参考书目 [1]阮天健朱有光地球化学找矿,地质出版社,1984 [2] 韩吟文马振东主编,地球化学,地质出版社,2003 [3] 勘查地球化学手册(二、三册)G.J.戈维特,1986,1988,冶金工业出版社 [4] 环境地球化学,A.A别乌斯,1982,科学出版社 [5] 热液矿床岩石测量(原生量法)找矿,1997,地质出版社 (七)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远程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对基本理论、主要化探方法、综合分析能力(包括工作设计与数据处理)等主要教学内容重点讲解,并结合典型的、成功找矿工作实例进行生动讲授。在串讲内容的引导下,鼓励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并可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在课程教学的中后期,组织教师答疑。学习中心在此时安排1-2次的面授辅导,在面授辅导时以实际找矿案例讲解、参观化探实验室、设计并实施野外化探工作等环节,突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单元勘查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教材绪论、第一章至第三章) 以下是各章节教学的重点内容与要求:

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进展与成果

国土资源大调查 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进展与成果 中国地质调查局 基础调查部 二〇一〇年七月

目 录 一、工作概况 (1) 二、完成情况 (1) 三、主要成果 (3)

一、工作概况 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中国地质调查局于1999-2001年开始在广东、湖北、四川等省实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试点工作。从2002年起,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正式启动。国土资源部先后与浙江、四川、湖南等18个省区采取部省政府间合作方式,共计投入经费67059.45万元,其中地方经费35809.45万元,占53.4%。2005-2008年,经由温家宝总理批示,财政部设立“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专项”,由我部与环保部共同负责,目前我部到位经费27511万元,对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进行专项支持,调查工作扩大到全国31省(区、市)。 二、完成情况 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分为调查、评价和评估三个层次开展。 调查阶段:主要任务是掌握情况。全国共计部署450万平方公里调查面积,截至2009年底,已经完成160万平方公里,覆盖我国东、中部平原盆地、湖泊湿地、近海滩涂、丘陵草原及黄土高原等主要农业产区。全国投入地质科技人员500余人,采样人员十余万人,选定部级重点实验室23个,采用大型精密仪器测试地球化学样品60万件,分析3240

万个元素指标。基本查明我国土地有益和有害组分等54种元素指标组成、类型、含量、强度及其分布地区、范围和面积等,填补了我国长期以来土地各项元素指标的空白。 图1 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工作程度图 评价阶段:针对调查发现问题,按照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东北平原及沿海经济带等我国主要农业经济区域开展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对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肥力组分和重金属污染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旨在查清土地有益和有害组分成因来源、迁移转化、生态效应和变化趋势等,为土地质量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共计采集各类样品12万件,分析各项指标数以百万计。 评估阶段:依据调查和评价结果,根据各省区具体情况,

【官方】地质矿产国家标准最新目录(2015)

【官方】地质矿产国家标准最新目录(2015) 我们每天的工作都穿行在行业内外,可是关于国家对本行业的标准,有几个人是真正清楚的呢?今天小桔带大家一起来看看。 区域地质调查国家标准目录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17412.1-199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2-199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3-199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质图用色标准(1∶500000~、1∶1000000)(GB6390-1986)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GB 958) 固体矿产调查勘查国家标准目录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7766-199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分类(GB/T 19492-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大洋金属结核矿产勘查规程(GB/T 17229-199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固体矿产综合勘查规范(GB/T 25283-2010)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GB/T 13727-1992)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国家标准目录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水文地质术语(GB/T 14157-199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地质术语(GB/T 14498-199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溶地质术语(GB/T 12329-199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 14538-1993)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 12328-1990)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T 12719-1991)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GB/T 14158-1993)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技术要求(GB/T 14497-1993)

周边环境调查管理办法

天津市地铁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周边环境调查管理办法 (DTJS/ZY-AZ-20) 1总则 1.1 为了规范地铁建设工程周边环境调查工作,保证周边环境调查资料全面详实,具有风险处理及施工参考价值,制定本指南。 1.2 周边环境是指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管线、桥梁、隧道、道路、轨道交通设施、地表水体等。 1.3 周边环境调查是指通过查询收集、实地调查走访和必要的现场勘查探测等手段,获取周边环境资料,掌握周边环境实际情况,并提交环境调查报告的活动。 1.4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周边环境调查应分阶段进行,不同阶段的环境调查内容应满足相应阶段的深度要求。 可行性研究阶段应通过收集地形图、管线图等方式获取工程周边环境资料。对影响线路方案的重要工程周边环境,根据工程需要进行深入调查。 设计阶段应通过查询收集、实地调查走访和必要的现场勘查探测等手段对工程周边环境进行调查,获取工程周边环境资料,掌握工程周边环境实际现状,为施工图设计提供参考。 施工阶段应对周边环境资料进一步进行核实和补充完善,以此作为编制实施性施工方案的基础。 1.5 本办法仅适用于天津地铁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所建设管理的地铁工程和枢纽工程的周边环境调查。 2 周边环境调查程序 2.1 设计阶段,建设公司应委托具有相应勘察资质的单位进行工程周边环境调查。 2.2 建设公司应当将工程周边环境调查报告及时提交设计、施工、监理、监测等单位。 2.3 开展周边环境调查前,应当编制环境调查纲要和调查表。环境调查纲要主要

包括工程概况、调查目的和依据、调查范围和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和手段、调查成果等。 2.4 施工单位在周边环境进行调查核实前,应先组织勘察报告和施工图会审,参加勘察、设计交底,在此基础上开展工程风险评估。 2.5 调查时要对每一栋建筑物、每一处构筑物进行编号,编写建(构)筑物调查报告,并进行记录和拍照。 2.6 施工单位调查后应及时向建设公司和监理单位提交施工阶段周边环境调查报告,承包人在提交的调查报告中,应指明需要进行安全鉴定的建(构)筑物。 2.7 经调查,周边环境现状与设计单位提交的环境调查报告不一致时,施工单位应立即反馈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应当组织有关单位及时补充完善。 2.8 建设公司应委托具有鉴定资格的单位对需要进行安全鉴定的周边建构筑物进行安全鉴定,并及时提交给设计、施工、监理等相关单位。 2.9 设计方案发生变更时,应根据工程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补充完善工程周边环境调查资料。 3 周边环境调查范围 3.1 周边环境调查应当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线路位置、敷设方式、埋置深度、施工方法、结构形式及所处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环境调查的范围。 3.2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主要施工工法的环境调查范围可参考下表。 环境调查范围参考表

地球化学勘查术语

地球化学勘查术语 基本术语 一、地球化学勘查(geochemical exploration) 对自然界各种物质中的化学元素及其它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规律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的全过程。习称化探 1、地球化学探矿(简称化探)-geochemical prospecting 系统测量天然物质中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他特征,研究其分布规律,发现地球化学异常,从而进行找矿的工作。 2、地球化学填图(geochemical mapping) 系统采集天然物质,进行多元素分析,并将元素含量(或其他地球化学参数)的空间分布,以某种标准方法编绘成基础图件,提供各个领域应用的工作。 3、环境地球化学调查(exploration geochemistry investigation) 系统研究地球化学勘查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 二、勘查地球化学(exploration geochemistry) 系统研究地球化学勘查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 1、矿产勘查地球化学(geochemistry in mineral exploration) 研究找矿的地球化学勘查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 2、区域勘查地球化学(regional geochemistry in exploration) 系统研究大面积内天然物质(如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湖积物、天然水等)中化学元素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及其与矿产、地质、环境、农牧业、医学等之间关系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 三、地球化学勘查原理 1、地球化学场(geochemical field) 由地质-地球化学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球化学指标的特征变化空间。 2、地球化学景观(geochemical landscape) 据表生地球化学作用和自然景观条件所划分的区域带。 3、地球化学障(geochemical barrier) 元素迁移过程中由于介质的物理环境骤然改变,促使元素(从溶液或气态)大量析出的场所或环境。根据造成元素析出聚集的主要因素或作用,分别为沉积障、吸附障、还原障、氧化障、生物障、酸性障、碱性障等。 4、地球化学指标(geochemical indicator) 反映研究对象的各种地球化学指示元素、地球化学参数及其他地球化学特征的统称。 5、地球化学背景(geochemical background) 在特定的范围内,相同介质中广泛存在的地球化学环境特征。 6、背景值(background value) 反映地球化学背景的量值。 7、异常下限(threshold) 同义词异常阈 根据背景值按一定置信度所确定的异常起始值。是分辨地球化学背景和异常的一个量值界限。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761891.doc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761891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是地质调查项目实施单位和承担单位开展项目工作的依据。为保证地质调查项目目标任务的完成,规范设计的编写,特制定本要求。 一、设计编写总体要求 (一)适用范围 本要求适用于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国土资源大调查地质调查项目和其他国家财政调查专项。 (二)设计分类 1.地质调查项目设计按专业类别分为: (1)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 (2)1:50000区域地质调查 (3)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物化探异常查证 (4)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 (5)矿产资源普查评价

(6)区域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7)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8)地下水资源勘查 (9)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10)区域重力调查 (11)矿产地球物理勘查 (12)航空物探测量 (13)区域地球化学勘查 (14)矿产地球化学勘查 (15)遥感地质调查 (16)航空遥感(摄影) (17)地质调查方法技术研究 (18)地质调查专项研究(科研类项目) 2.地质调查项目设计按工作阶段(性质)分为:(1)新开项目总体设计 (2)续作项目年度工作方案 3.地质调查项目设计按项目层次分为:

(1)计划项目设计 (2)工作项目设计 (三)工作程序 设计编写的工作程序包括:明确任务、资料收集、现场踏勘、设计编写、设 计初审等。 1.明确任务 项目实施单位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地质调查计划项目任务书》、项目承担单位根据计划项目实施单位下发的《地质调查工作项目任务书》,认真研究项目的目标任务,落实设计编写的具体方案,并做好设计编写的相关准备工作。 2.收集资料和现场踏勘 设计编写前要系统收集工作区内已有的相关地质工作成果与资料。并在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设计编写的需要,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 3.设计文字及图件编制 设计编写时,项目实施单位和承担单位应根据地质调查项目任务书及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和要求,及时组织设计编写,按时保质完成设计及附图、表的编制。 4.设计初审

地铁监测内业标准化格式(周边环境调查模板)

轨道工程监测影响区周边环境原始影像调查报告 标准化格式

合肥市轨道交通x号线工程周边环境原始影像调查报告 (土建XX标XX站/区间) XXXX年X月

合肥市轨道交通x号线工程周边环境 原始影像调查报告 (土建XX标XX站/区间) 施工单位:(签章) 监理单位:(签章) 第三方单位:(签章) XXXX年X月

目录 1 编制依据1 1.1法律法规文件1 1.2 主要技术标准1 1.3 工程相关资料2 2 工程概况3 2.1 工程背景概述3 2.2 工程设计与施工情况3 2.3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3 2.4 施工现场地貌特征5 2.5 周边建筑物基本情况及重点调查对象5 2.6 周边管线基本情况及重点调查对象5 3 调查范围及目的6 3.1 调查范围6 3.2 调查目的6 4 调查方法6 4.1 具体调查步骤及方法6 4.2 调查工具7 5 调查实施情况7 6 周边环境调查结果7 6.1 沿线重要建(构)筑物调查结果7 6.2 沿线重要管线调查结果8 6.3 沿线地表调查结果8 6.4 沿线重要建(构)筑物初始监测结果9 7 周边环境调查结论及建议9 8 附件错误!未定义书签。

1 编制依据 依据内容包括工程任务合同;政府法律法规文件;国标、行业、地方有关规范、企业标准;监测方案、施工图设计文件、勘察文件、环境调查资料、地形图及管线调查资料、现状检测报告、评估报告等。分类列入下面分类标题中。 1.1法律法规文件 (1)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3)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 (4)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 (5) 《地铁杂散电流腐蚀防护技术规程》(CJJ49-1992) (6)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7)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8)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9)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10) 《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50086-2015) (1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04-2008 (12)《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13)《合肥市市政质监站新发布基坑管理与质监标准》 1.2 主要技术标准 (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2013; (2)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3)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4)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 (5)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490-2009; (6)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 (7) 《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 (8)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9) 《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 (10)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地铁设计规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