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生物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高考生物)生物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高考生物)生物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生物科技行业)生物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生物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济南育英中学张嘉伟

[摘要]20世纪末,我国启动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此次课程改革中,生物学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目的、课程框架和内容要求都有了很大变化,在重新定位了中学生物学课程的价值后,课程改革的焦点聚集在“面向全体学生”和“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方法,首次被列入教育部2000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继而在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大大增加了课程中探究活动的内容和对过程技能的要求,并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物学研究的能力和引导发现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恰恰是我国师范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弱点。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客体性、受体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缺乏。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的状态,把学习转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教学设计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主动学习,能增进学生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理解。探

究性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中十分瞩目的一种方式。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认为,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活动。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认为,科学探究指得是科学家们用于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是指学生们用于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在BSCS教材中,探究被认为是主动学习的核心,探究学习的原则是:“让学生自己得出概念,而不是把概念灌输给学生。”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在人的被动性、客体性、依赖性的基础上,比较普遍的存在“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所以要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迫在眉睫,探究性学习是目前国内外研究最多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一、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1)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对自然事物与现象主动地去研究,经过探求自然的过程获得科学上的知识。

我们国家在这方面非常的欠缺,一位知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中国的孩子刚进学校的时候是一个个的问号,但走出学校的时候全成了一个个句号。我们的教育模式严谨保守,单一老套。把孩子们教育成了满腹经纶,一个个的背书的机器。而很少在听到他们再问为什么。因为在以前的教育模式下他们已经形成了“就是这样,记住就行”的思维定势。这样导致的后果是我国的孩子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经常产生厌学情绪。还有的学生高分低能,中国的留学生在国外考试成绩都

特别好,但是创新能力却非常欠缺,这就与我们的教育模式息息相关,现在我们国家讲“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最重要的是培养创新性人才。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改变以前的教育模式,把探究性学习搬进课堂,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探究性学习的一个最大目的是要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如果不亲自探究,学生就无法理解科学探究的艰辛,无法体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的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科学家怎样通过一次一次的尝试来解决这些问题。参与探究可以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比如探究”生长素的发现“的过程,在科学发展史上,经过了几代科学家,研究者的努力。让学生体验此过程,既有科学知识的获得,又有科学基本技能和科学方法的培养训练。

(2)探究性学习开拓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其基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展示自己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思维。如“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实验设计在教室由教师来指导学生完成,使学生掌握测试的方法,然后把学生分成几组,分别去测试森林、草地、马路、电影院、公交车上等地方的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写出一份测试报告,并得出什么启示,通过这次测量活动,使学生有所做、有所思、有所想。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体会到探究的乐趣,使学生领悟到森林和草地净化空气的作用,使学生明白植树种草的重要意义,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3)探究性学习有利于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任何科学成果的发现,都是科学家、科学工作者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从失败

中获得成功的。成功的关键是科学家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鲁迅当初在日本学医时为了使解剖图画得好看一些,把一些地方做了修改,他的老师对他说搞科学不同于画美术,事实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你不能自己去修改。科研工作者一定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因为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关系到我们的生命,制药者在生产药品时,也许因为一点误差,良药就会变成毒药。医生在给病人动手术时,也许就因为一点点,结束了病人的生命。很多学生就因为一点点就与大学失之交臂。所以我们必须养成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好习惯。如“探究算活废电池液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由于需要每天定时专人观察作记录;这就要求分工记录的同学要有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提供真实的实验参考数据。

(4)探究兴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发挥创造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共事的机会。

探究性学习活动最直接的载体是教室和课堂。常言道:”授人一鱼,不如授人一渔”。学生遵循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经过反复实践和训练,在观察、试验、测量、考察、调查、查询、搜索、社会实践等活动获得信息,用文字、图表、图片、录像、调查报告等方式对信息加以核对、归纳、处理,学会了收集、处理各种信息,独立的思考问题,获取知识,用批判性思维审视所获得的信息和经历的探究过程。在行动的独立性和思维的创造性方面得到培养。

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环节

1、第一步,围绕探究课题提出问题

探究课题的来源是多方面的(1)教材设定课题(2)教师指定课题(3)从情境中发现并形成课题(4)根据现成课题衍生新课题

学生活动(1)围绕教材、教师指定课题认真思考(2)发挥个人和小组成员

优势,亲自考查、体验、思考、讨论、确立新课题

需要注意的方面(1)围绕中心,避免课题偏离中心。(2)探究课题要体现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年龄特征相符(3)考虑当前的具体物质条件

2、第二步,提出假设

目的围绕问题,形成假设

学生活动学生个体或小组成员依据提出问题,做出相应的假设

需要注意(1)做出的假设要与问题相符(2)假设要与实验的条件和能力相接近

3、第三步,搜集资料制订实验方案并实施计划

目的明确探究目的、方法步骤、材料用具和探究的程序

学生活动(1)在个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2)小组商议探究性活动的目的与要求;也可在教师指导下确定共同的目的要求(3)小组成员明确实验用具、方法步骤,控制变量,记录设计。详细分工合作,有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注意事项(1)教师要注意各个小组和个人的差异性。(2)注意小组成员习见的学习态度、能力水平情况,及时帮助调整和重新编排。(3)适当提示探究过程的注意事项,并积累个方面成功经验和教训

4、第四步表达与交流

目的(1)将个人、小组的探究过程或实验方案及实施过程进行简单汇报(2)考虑个人探究学习活动水平的差异性原则,通过交流达到资源共享(3)养成及时评价的民主学风

学生活动(1)小组指定代表,有序进行简明扼要发言。(2)教师及时点评

和调控(3)自愿交流,做差异性互补。提倡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注重自我感受体验

注意事项(1)提倡民主,注意守时(2)教师调控,机会均等(3)重视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突出探究过程中蕴含的科学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5、第五步得出结论

目的对探究性学习过程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相应结论

学生活动各小组或个人实事求是地阐述本人或本小组探究的结论

注意事项(1)学生可在表达与交流的同时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表达交流与得出结论间没有严格的界限。(2)教师要注意整体把握探究性学习过程与结论;应及时向学生说明对某些已有结论进行探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探究性学习案例与设计-----以《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和氧气》为例进行探究来具体说明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并通过探究亲自总结出光合作用的两大产物淀粉和氧气。

2.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尝试设计实验的技能,初步领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明确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和方法。

(3)明确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科学原理、科学方法,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理解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理念。

(2)理解光合作用的产物与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化石资源、环境污染等相互关系。从而树立参与社会生活和决策的责

任感。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的意义,

养成爱护一草一木的生态学意识。

(3)模拟科学家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艰难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以及综合利用各学科的知识、手段和研究成果的

重要性。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方法设计

探究性试验。指导教师与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方案相结合。(三)教学媒体设计

(1)光合作用相关的多媒体展示图片(幻灯片、挂图、图书)。

(2)实物(菠菜)

(四)教学教程设计

1.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阅读一则小资料,引发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兴趣。

师:玉米、小麦和水稻的种子中富含淀粉,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每年全球光合作用估计可产生大约16亿吨糖类,产生相应的扬弃。地球上没有任何化学过程能有光合作用的创造力。光合作用是生物圈的原初生产力,它为生物圈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如果没有光合作用,地球上的生》命将无法生存。大气中的氧都来自辽阔海洋表层的浮游藻类和森林所进行的光合作用。

生:阅读《小资料》:20世纪80年代末(1988年),光合作用的一项研究成果获得诺贝尔奖。得奖的评语中称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有人幻想和设想:“有朝一日,科学家将光合作用机理搞清楚,并经植物光合作用的全套基因转移到人的头发中,在头发中模拟光合作用的过程,那么,只要人的头上撒一点水、再晒晒太阳,在头发中便完成了二氧化碳加水合成葡萄糖的过程,葡萄糖从头发中输入到身体的各部分,吃饭的历史使命便可宣告结束了。”

通过这种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光合作用知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关注和人类和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光合作用的研究进展;拓宽扩展中学时期生物、物理、化学等综合学科的视野和思路。

2.进入新课(实验室)

为使实验课顺利进行,教师需在课下做好充分的准备。需要的实验用具有黑纸片、曲别针、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火柴、自来水、酒精、碘液、木条或卫生香、试管、玻璃漏斗、大烧杯、剪刀。学生需结合课本上实验设计,设计出实验方案。

学生设计:

(1)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2)在光下产生氧气的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独立设计实验方案。

(2)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参考教材对实验方案进行补充或修改

3.实验过程

教师组织各小组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交流。做到心中有数,用Powerpoint

与学生共同明确实验的几个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教师与学生同做。并及时提问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或将“暗处理”的某一盆菠菜继续放在暗处。为了提高学生实验的兴趣,可以让学生选自己的清晰的照相底片作为覆盖物。

学生(1)暗处理:明确此项任务的目的性和意义。将菠菜放在实验室的实验桌下遮光处理(24)小时。这一过程需要时间长,主要在课下进行。

(2)光照:从暗处取来遮光植物菠菜。观察此时叶片有无变化?下一步遮盖局部,照光处理。用曲别针将已经剪好的各种形状的黑纸片,在叶子的一部分的上下两面分别遮盖固定。移到光下3-4小时

设计意图:师生同做,选取健康的实验植物,启发学生确立在探究实验中设立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科学方法。

4.主要实验步骤

教师:

(1)教师强调用酒精去叶绿素的原理;

(2)隔水加热的安全性和注意事项;

(3)交待视叶片大小所用的大约时间及叶片变化程度

(4)教师题诗用温水漂洗的道理

(5)染色时注意节约碘液。同时运用种子成分实验时知识检验叶片内是否有淀粉学生:

(1)以小组为单位,从菠菜叶上取下遮盖物,观察叶片有无变化

(2)祛除叶绿素。将遮盖过的叶片浸没在小烧杯的酒精中

(3)隔水加热。将盛有叶片和酒精的小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大烧杯内进行水浴与加热

(4)叶片黄白色时用镊子从小烧杯中取出

(5)用温水漂洗。

(6)在培养皿中讲叶片展平,向黄白色叶片滴加碘液,观察叶片有什么颜色变化

设计意图:小组成员间之间进行分工合作;不断探讨实验过程的每一步骤,培养严谨的科学实验作风,体会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观察分析和得出本实验的结论,植物在光下是否产生淀粉。

5.表达与交流

教师组织小组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及时帮助学生不仅认识到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同时也进一步理解了光是进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条件。学生从实验中可以看出,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蓝,说明叶片在光下产生淀粉

设计意图:在实验中学生们不仅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也增长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事实为依据加深了对光合作用意义的认识。

参考文献:

[1]《中学生物学教学论》主编王恩山高等教育出版社

[2]《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主编王永胜高等教育出版社

[3]《当代教育学》主编袁振国高等教育出版社

[4]《生物学教学》2007年(第32卷)第一期

[5]《教育心理学》主编张春兴浙江教育出版社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1

[7]《国际科技教育进展》常初芳科学出版社

[8]王觉非STS-----英国学校中一门新课,外国教育动态1982.2

[9]美国BSCS著,北京市高级中学试验课本,生物科学教学参考资料(第一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编译,第一版。北京出版社,199.1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全册) 1、培养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为以后的生物教学打下基础。 2、学生初步了解生物课的教学流程,以适应以后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用具: 动物彩图,病例资料,书本彩图,课件教学过程:好,同学们,我们今天上什么课啊?(生物课)这是同学们上初中后新开的课程之一,相信你们都对这新的科目很好奇。你们喜欢生物吗?生物无处不在,首先,告诉我,在你们的理解中,生物包括哪些方面呢?(动物,植物,菌类)我们先来看一些图片。(出示生物发展史)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的历史已经有46亿年了,但我们人类的历史只有一小段,那么在我们人类出现之前的那段时期地球上有些什么生物呢?而这些动物现在还存在吗?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简单介绍)这些动物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吗?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那生物除了动物之外还有其他吗?像我们漂亮的校园里面都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树,为什么有的树能长成几米高,有的却长在地上当地毯来观赏呢?除了动物,植物,还有一些我们看不见的生物在我们身边。大家说一下?刚才我们所说的动物,植物,微生物那都是一些生命的现象,我们书本上《致同学们》那一页中说到,生物学除了研究这些不同生命的现象之外,还要研究生命活动规律。我们生命活动的规律有哪些呢?像

我们常说多喝牛奶会长高,这就是因为牛奶中含有钙,钙是我们骨骼中重要的组成成分。我们生物学是农学,医学,林学,环境科学等等学科的基础,书本上也举了好多生物学用在其他方面的例子,我们看看图3中的幼儿预防接种,同学们都有接过种吧?我们为什么要接种呢?接进去我们体内的其实也是一种病毒,只是它的毒性很小,对我们人体无害,但是注入这种病毒之后我们人体就会产生相应的抵抗能力,以后遇到毒性大的病毒也不怕了。(还有书本上的其他例子逐步介绍。)(学生提出问题再讨论解决)我们生物课是一门新课程,很多同学对生物课的课堂要求不是很明白,现在我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同学们认真遵守:课前分钟预习,课堂积极发言(占总分10%)课外作业按时单独完成(占总分10%)课堂上的实验课,讨论课可互相讨论问题,但要保持课堂纪律实验课,探究课布置的准备工作要做好教学后记:课堂上学生气氛还算活跃,对很多新的生物学知识都很好奇,要注意调节学生的积极性,因为生物课大多安排在下午,下午的时间学生精神状态不是很好,多举些有趣的事例来激发他们的兴趣。教学反思: 个别班学生气氛很沉闷,因为对书本上,老师介绍的热门话题不感兴趣,他们没有接触过,要注意调动不同班级的积极性,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一章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

细胞生物学教案(完整版)汇总

细胞生物学教案 (来自https://www.360docs.net/doc/6015912367.html,)目录 前言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细胞结构概观 第三章研究方法 第四章细胞膜 第五章物质运输与信号传递 第六章基质与内膜 第七章线粒体与叶绿体 第八章核与染色体 第九章核糖体 第十章细胞骨架 第十一章细胞增殖及调控 第十二章细胞分化 第十三章细胞衰老与凋亡

前言 依照高等师范院校生物学教学计划,我们开设细胞生物学。 一、学科本身的重要性 要最终阐明生命现象,必须在细胞水平上。细胞是生命有机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生命寓于细胞之中,只有把各种生命活动同细胞结构相联系,才能在细胞水平上阐明各种生命现象。世界著名生物学家Wilson(德国人)曾说过:“一切生物学问题的答案最终要到细胞中去寻找”。 二、学科发展特点 细胞生物学涉及知识面广、内容浩繁且更新迅速。它同生物化学、遗传学形成生命科学的鼎立三足,既是当代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又是生命科学赖以发展的基础。 三、欲达到的目的 通过系统地学习细胞生物学,丰富细胞学知识,以适应当代人类社会知识结构发展的需求,也是为考研做准备。 本课程讲授51学时,实验21学时,共72学时。 参考资料 1 De.Robertis,《细胞生物学》,1965年(第四版);1980年(第七版)《细胞和分子生物学》 2 Avers,“Molecular Cell Biology”, 1986年 3 Alberts,《细胞的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1989年 4 Darnell,《分子细胞生物学》,1986年(第一版);1990年(第二版)“Molecular Cell Biology”5郑国錩,细胞生物学,1980年,高教出版社;1992年,再版 6 郝水,细胞生物学教程,1983年,高教出版社 7 翟中和,细胞生物学基础,198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8 韩贻仁,分子细胞生物学,198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由科学出版社再版 9 汪堃仁等,细胞生物学,1990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0 翟中和,细胞生物学,199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再版 11 郑国錩、翟中和主编《细胞生物学进展》, 12翟中和主编《细胞生物学动态》,从1997年起(1—3卷),北师大出版社 13徐承水等,《分子细胞生物学手册》1992,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4徐承水等,《现代细胞生物学技术》1995,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15徐承水,《细胞超微结构研究》2000,中国国际教育出版社 学术期刊、杂志 国外:Cell、Science、Nature、J.Cell Biol.、J.Mol. Biol. 国内: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实验生物学报、细胞生物学杂志等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_》教案

第2章探索生命 第1节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教材分析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的是一些科学事实。在各种科学事实间建立合理的联系,寻找事实产生的原因,提出解释事实的各种假说和理论。生物科学的发展就是人类不断研究的过程,研究过程要用到不同的方法,要让学生不断学会研究方法很重要,所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生物学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以后学习生物学打好基础,也为社会进步带来新的希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说出实验法的基本步骤。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提出假设和设计实验方案,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通过材料获取和处理信息,培养学生收集材料的能力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讨论中,体验用实验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逐渐形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交流与表达,学会与他人合作。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法研究的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处理、归纳信息,设计实验方案。 教法:通过媒体展示,提高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知识面,同时采用观察、思考、阅读、探究方法等相结合。 教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内容设计意图 导入教师 活动我们现在学的生物教材是属于生物学,生物学是一门不断研究 的学科,也是一门自然科学,既然是一门自然学科,那么在研 究的过程中就要遵循自然规律,要遵循自然规律进行研究,就 应该首先掌握研究的基本方法,引入课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主题 一、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教师 活动 提问:同生们平时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用到哪些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 欲 学生 活动 思考、结合生活实际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 活动 多媒体展示:科学家们的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 调查、分类、实验等,引出实验法最重要 整体感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 二、过度 思考 既然实验法是最重要的,那么实验法研究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呢? 设置悬念引入思考 教师 活动 引出:本节课要以“实验法研究的示例:响尾蛇是如何跟踪它 放走的猎物”为例来了解实验法研究的基本步骤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响尾蛇的图片和有关响尾蛇的文字介绍 感知认识 学生 活动 认真观察、阅读信息,加强对响尾蛇的了解 感知认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 活动 展示图片:播放响尾蛇捕捉老鼠的视频,并对视频内容作解释 直观形象,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 活动 认真观察、迅速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获取信 息的能力 教师 活动 提问学生:通过观察录像,叫学生说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学生 活动 学生主动起来说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落实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 的创新能力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客观评价,指出在众多问题中,本节课统一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共 - 1 -

最新高中生物教案电子版

高中生物教案电子版下载 教学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生物的应激性、适应性及反射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1、生物的基本特征; 2、生物的应激性、适应性及反射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幻灯片。 教学程序:地球从诞生至今大约有46亿年了。在这46亿年中,生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生机盎然,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 也正因为有了这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使地球上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各种各样的生物息息相关。在现代社会,生物科学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学习生物科学,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 一、生物科学: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生物体都具有以下特征: 物质:蛋白质、核酸; 1 、共同的物质基础 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实质:活细胞中全部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 2、新陈代谢自我 更新过程 分解自身物质→排除废物;放能; 定义:对刺激发生反应,以适应环境; 3、应激性实例: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 与适应性的关系:应激性是生物产生适应性的生理基础。 注:应激性:生物对刺激反射:是指多细胞高等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可见,反射是应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激性的一种表现形式,隶属于应激性的范畴。 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动物对各种 刺激发生的反应的应激性也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现象,植物的 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等生理功能也是一种适应。生物体所表现出的适应 特征,通过遗传传给后代,并非生物接受刺激后才产生的。这是与应激性不 同的。应激性、反射属于生物的适应性,但并不是所有的适应具应激性。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学的探究方法》教案

课时课题:第一章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分析和讨论“巴斯德实验”,概述科学探究六个环节的大致过程和常用的研究方法。(重、难点) ②明确“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是实验成功的关键。(重点)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生物现象,尝试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并模仿设计一些简单探究实验,逐步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思维方法,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认同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入手,联系生物学的发展史,本节课采用“激趣导学,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探寻生物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对意大利生物学家斯巴兰让尼和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曲颈瓶实验”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工作和思维方法,体验科学探究实验中如何设计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变量,增强实验的说服力,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课前准备:巴斯德“曲颈瓶实验”、斯巴兰让尼实验的图片、课件等。

由此,斯巴兰让尼得出结论:肉汤中的微

巴斯德的实验 为什么说巴斯德实验设计的最精妙处是曲颈瓶?

板书设计: 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一、生物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提出问题:有研究价值 成功的前提 制定计划: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方法、步骤、材料、器具等)----探究成功的关键实施计划 表达交流 二、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等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中发现的生物学问题来创设情境,使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生物学问题是熟悉的,容易激发起学生较高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由于是第一次正式接触生物科学探究的实验步骤,所以学习的过程中我尽量遵循当时生物学家的思路,努力引导学生

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大纲.

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使用) 汕头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教研室 2007年6月

前言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细胞生物学课程是培养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优秀的细胞生物学课程高等医学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结合汕头大学医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将锻造理论与实践、临床与基础重组渗透,能力培养贯穿始终的、特色鲜明的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体系作为本课程建设的目标,力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掌握细胞生物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掌握相关疾病的分子机制,提高科学素养,为其今后的终身学习、临床实践、科学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实验课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实验教学上我们以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科研应用于教学为指导思想,坚持实验内容的先进性和综合性,创造条件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培养学生基本科研技能奠定基础。力争通过实验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具备一定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提高科学素养,为其今后的终身学习、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七年制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科研活动三个层次的实验课课程体系。通过该课程体系对七年制学生实验能力进行全程培养。本教学大纲规定基础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性实验的内容。科研活动的内容和要求由学生和教师讨论后自行确定。 汕头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教研室 2007年5月

七年制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内容 实验项目名称学时层次教学手段 实验一数码互动系统使用及细胞 基本形态观察4 基础实验 数码互动系统讲授 示教讨论 实验二细胞生理活动观察 4 基础实验数码互动系统多媒体演示 讲授、示教讨论 实验三细胞染色体标本制备 与观察4 基础实验 数码互动系统 讲授、示教讨论 实验四细胞的原代与传代培养 6 基础实验数码互动系统多媒体演示 讲授、示教讨论 实验五细胞组分的分离与鉴定>12 综合实验讨论多媒体 实验六细胞骨架对细胞、细胞器的影响>12 综合实验 讨论 多媒体 实验七药物对细胞增殖与凋亡 的影响>12 综合实验 讨论 多媒体 实验八定位信号与蛋白亚细胞 定位>12 综合实验 讨论 多媒体 大学生科研活动项目科研活动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手段

初中生物七上《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教案_1

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分析和讨论“巴斯德实验”,概述科学探究六个环节的大致过程和常用的研究方法。(重、难 点) ②明确“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是实验成功的关键。(重点)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生物现象,尝试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并模仿设计一些简单探究实验,逐步培 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思维方法,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认 同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入手,联系生物学的发展史,本节课采用“激趣导学,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探寻生物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对意大利生物学家斯巴兰让尼和法 国 生物学家巴斯德“曲颈瓶实验”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工作和思维方法,体验科 学探究实验中如何设计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变量,增强实验的说服力,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 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课前准备:巴斯德“曲颈瓶实验”、斯巴兰让尼实验的图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4分钟)1.什么是生物圈?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生物圈的哪 些范围内?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条件? 3.什么是栖息地? 4.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结合上节所学内容进行思 考后独立回答。 将复习旧知常 态化,从而强 化知识的识记 和落实。 过渡:生活中,尤其是天气温度较高时,我们吃剩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3分钟)的饭菜放置时间久了,还能继续食用吗,为什么? 你认为食物长时间放置导致变质的原因是什么? (图片展示:霉变的馒头、腐败的饭菜等。) 早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就已经证实食 物变质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并且在此之前人们普遍 相信一种所谓的“自然发生说”,该学说认为使食 物变质的微生物是由食物自身产生的,如:腐尸生 蝇蛆,包括17世纪的大科学家哈维和牛顿都相信这 种学说。但是,巴斯德根据自己的研究实践,不相 信微生物可以自然发生。 那么,使食物变质的微生物真正是从哪儿来 的?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探究这一问题的正确结 论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三节生 物学的探究方法。 生1:不能,饭菜可能会变 质了(变酸了)。 生2:食物中可能滋生了大 量微生物,导致食物变 质。 学生对使食物变质的 微生物的来源产生兴趣, 有强烈探寻结果的欲望。 以“自然发生 说”与学生当 前的认知矛盾 激发 学生积极思 考,大胆探究 的欲望。 展示目标(2分钟)首先引导学生自读学习目标,识记了解本节学习的 主要内容。 自读目标,识记了解本节 主要内容。 围绕目标进行 学习。 自主学习(一)过渡:18世纪时,意大利生物学家斯巴兰让尼设计 了如下实验: 由此,斯巴兰让尼得出结论:肉汤中的微小生 物来自空气,而不是自然发生的。 请同学们分析,该实验的局限性在哪里?为什 学生小组讨论,该实验的 局限性:在煮沸肉汤时把 两个瓶里的空气都加热 了,冷却后上面瓶中肉汤 接触的是自然的空气,而 下面瓶中肉汤接触到的是 加热后冷却的空气,由于 两个瓶中的肉汤接触到的 空气不同,因此,并不能 排除肉汤中产生微生物所 需的是自然的空气,而不 结合图示中的 实验条件,分 析该实验的变 量是否唯一。 阅读巴斯德实 验的经过,组

细胞生物学实验新教案

辽东学院本科教案 课程教案(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细胞生物学实验 周学时:2 教学周数:16 授课班级:农业B0902 任课教师:王丹丹 农学院

教案(首页)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及显微摄影技术 授课时数:(本次课学时数——2) 教学课型:实验课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结构和功能,学习普通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倒置显微镜等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2.掌握显微摄影的基本方法,学会显微镜的视差校正,曝光控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结构和功能,学习普通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倒置显微镜等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2.掌握显微摄影的基本方法,学会显微镜的视差校正,曝光控制。 三、实验原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显微镜检方法由最传统的明视野、暗视野发展出了相差法、偏光方法;荧光方法也由透射光激发进展为落射光激发,使荧光效率大为提高;微分干涉相衬方法基于偏光方法,而巧妙地利用了微分干涉棱镜,使之能应用于医学与生物学的样品,又能应用于金相样品的分析与检验。 四、作业、讨论、实验(实训)、案例 1.简述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 2.简述使用油镜的具体步骤? 五、参考资料 中国生物论坛https://www.360docs.net/doc/6015912367.html,/ 六、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教学设计) 提出本学期的学习计划及上课要求 讲授本节内容 一、课前准备 二、讲解原理、步骤、注意事项及演示 三、学生操作:实验方法与步骤 1、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使用方法; 2、荧光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使用方法;

3、倒置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使用方法; 4、自动曝光显微摄影的方法。 七、课后小结 实验二植物细胞骨架的光学显微镜观察授课时数:(本次课学时数——2) 教学课型:实验课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洋葱内皮细胞的处理,了解植物细胞骨架的结构特征及其制备技术与显微形态观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植物细胞骨架的结构特征及其制备技术与显微形态观察。 三、实验原理: 细胞骨架在细胞中呈由蛋白纤丝交织成的立体网状结构,并且处于动态变化中。细胞骨架在胞质、细胞核、质膜、胞壁中都有分布,参与细胞形态维持、物质运输、信号转导等作用。处于不同生理状态的细胞其细胞骨架有变化,可根据细胞骨架推测细胞所处生理阶段。 四、作业、讨论、实验(实训)、案例 3.绘制你所观察到的植物细胞骨架图象; 4.戊二醛、考马斯亮兰R250、TritonX-100是什么?在本实验中各起什么作 用? 五、参考资料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的内容,具体内容: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一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简...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 一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以细胞膜分子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动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构建模型,体验科学的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情感态度方面 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材分析 本节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并安排了两个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认

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此外,还应重点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会运用该模型解释相应的生理现象。 三.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但是对问题探索的动力主要来自对相关问题的好奇与有趣水平,目的性不十分明确。所以教师的思维导向就显得十分重要。本节课利用科学史实验资料,设计学生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下进行基于资料和问题的课堂探究活动。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按照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达到一定深度,使学生顺利由感性认 识向理性认识过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难点: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1、引入新课 2.讲述膜的磷脂排布 3.演示电镜照片 4.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构建模型

《认识生物》复习课 课堂教学设计

《认识生物》复习课课堂教学设计 《认识生物》复习课 课堂教学设计复习目标①知识目标:进一步掌握本章的知识框架和各个知识点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②能力目标: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了解亲自进行科学探究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能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在大自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生物具有一系列的生命特征,进一步加强学生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基本素养的培养,鼓励他们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难点和重点重点:①与学生一起复习,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获得能力,因此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是本节课的重点;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课前准备学生:准备好调查表格(有条件的可带照相机,放大镜等)。教师:帮助学生分组并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一些生物适于环境的特点。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

师活动一、组织教学,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到植物园进行复习。学生认真观察和记录(预计给学生30分钟的时间)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让学生在自然中区分生物与非生物,感受生物的勃勃生机。提出问题:“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已经走进了美丽的大自然,就让我们尽情的呼吸洁净、清新的空气,尽情的放松自己,尽情的感受自然,在这优美的环境中,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仔细辨认在植物园中你看到了哪些生物,哪些非生物?在观察时请注意以下三个问题:①结合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辨认!②注意做好观察纪录。③请注意一下你所观察到的生物它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它有哪些特点(如茎、叶)是与它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此处为下一章做好铺垫)”(注意鼓励中差生参与) 指导学生观察生物,从实际生活中认识生物与非生物。教师组织好学生,让其在大自然中认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二、利用“击鼓传花”的游戏,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学生休息,席地而坐,围成一圈,以“击鼓传花”的方式来回忆生物的基本特征,花到谁手,谁就说出一个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生物需要营养;生物能排出体内的废物;生物能呼吸。在游戏中完成单调的复习回忆过程。学生回忆做过的调查以及刚刚完成的第二次调查,并交流调查表格的最佳设计方案,对于2片相似的树叶,应该会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亲自进行调

初中生物《生物学的探究方法》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走入神秘的动物世界,多媒体课件提供一段动物运动的图片,学生观看思考:属于哪一类动物?如何运动?生活的环境是哪? 学生分析回答后引出课题(板书动物的运动)。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动物的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动物运动的意义。既简洁明快,又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 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三个板块来学习相关内容: 第一站:运动的方式——我们看 1、出示一组“鱼儿游泳,雄鹰翱翔,狼奔跑等”图片。 2、小组讨论:(1)各图片中的动物属于哪一类?(2)各种动物的运动方式是怎么样的? (3)分析它们的生活环境。 小组内相互启发,互相补充,拓展视野。 第二站:运动的基础——我们做 此板块内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既突破重、难点内容,又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运动系统的组成 1、“我运动,我健康,我是全运小明星”,全体学生自己伸伸胳膊,探究思考“哪些结构参与了动作的完成?”,结合到学案预习,说出运动系统的组成,拓展小知识:人体总共206 块骨;让学生在血案的易错字专区写一写:骨骼、骨连结 2、骨连结的三种形式:展示人体骨骼模型,根据学生

预习情况举例说明骨连结的三种形式。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着做一下即时练习题。 探究活动二:观察关节的结构 教师展示人体的主要关节,引出关节的结构,让学生思考通过观察关节的结构,总结关节的特点。 结合学案向学生补充关节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让学生讨论交流关节为什么既牢固又灵活。 注意让学生在错字专区写一写:韧带、关节囊向学生展示骨骼肌的图片,让学生思考骨骼肌的组成并回顾动物体的机构层次,总结骨骼肌所属的结构层次。 紧跟着即时练习,强调骨骼肌是附着在至少两块骨上。 第三站:运动的实现—体会 首先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实现的基本过程,让学生小组为单位分别体会屈肘和伸肘以及提重物和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状态。 注意在错字专区写一写:肱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景,深入探究:上体育课时做准备活动、运动伤害等,让学生思考自己平时生活时应怎么注意避免运动伤害。 最后让学生做一下课堂检测。

提交细胞生物学实验教案

细胞生物学实验 Cell Biology Experiment 目录 1.显微镜的结构及细胞形态观察、大小测量和死活细胞鉴定 2.液泡系和线粒体的活体染色 3.叶绿体的分离与观察 4.DNA的细胞化学——Feulgen反应 5.多糖的显示——PAS反应 6.细胞内碱性蛋白和总体蛋白的原位显示 7.细胞骨架的光学显微观察和永久制片技术 8.植物原生质体的制备与融合 9.蚕豆根尖微核试验 10.膜的通透性 11.血细胞的分化和不同类型血细胞的观察 实验报告要求 1.注意页面四边留白,不要挤到页边! 2.抬头填写完整。 3.注意事项自己总结,不要抄袭! 4.组长检查后上交存档。 生物绘图注意事项 1.2H 以上绘图铅笔削尖、绘图橡皮、直尺 2.边看显微镜边按视野中实际情况绘图,以精确为主,不能艺术加工。 3.应找到最典型、最能说明绘图目的的物像来绘图。先轻勾出轮廓,检查无误后,再以准确清晰的线作最后描绘。

①实线表示轮廓,虚线表示被遮蔽但需表现的轮廓,线粗细应均匀有规律 ②圆点的疏密表示明暗、凹凸(越暗的地方点越多)点点时笔尖直立,点大小、疏密要均匀、整齐、浑圆,不能像“,”。 4.用尺向右侧引出水平指示线,线右端平齐字注在右侧。图下方写上所画图的名称及放大倍数。图的右侧和下方需写文字说明,所以图应绘在绘图纸上偏左上方的位置。 5.一幅图只要详细画出部分结构,其余勾画出轮廓即可。 规范不规范 实验一普通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胞形态观察、大小测量和死活细胞鉴定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性能,掌握使用方法。 2.了解细胞的一般形态和基本结构。 3.掌握显微测微尺的使用,对细胞大小有一直观认识。 4.了解鉴定死活细胞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显微测微尺的使用 镜台测微尺:表示绝对长度,长1 mm,分成100小格,每小格为0.01mm。不被用来直接测量,而是用它来校正目镜测微尺,故其质量对所测微体影响极大。 目镜测微尺:是一块比目镜筒内径稍小的有标尺的圆形玻璃片,标尺长10毫米、分为100格。需要镜台测微尺校正为绝对长度再测定细胞大小。 2.死活细胞鉴定:台盼蓝是一种低毒的活体染色剂,只能透过质膜受损的细胞或死细胞。 三、实验用品 1.试验材料: 洋葱内表皮细胞口腔上皮细胞、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是扁平、 多边形的,形状不很规) 2.试剂 0.2%台盼蓝溶液 3.仪器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

高中生物教案基因详解

第四章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学校:*****高中学科:生物 一、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两部分内容。中心法则是生物学的核心规律,“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是对三者关系的总结。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解释中心法则的基本内容 ⑵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2、能力目标 ⑴锻炼学生根据实验证据得出结论的能力 ⑵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原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中心法则的修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三者关系的确立,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同时科学发展是永无止境的。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中心法则的理解 (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难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在初中生物课以及前三章的学习中,阐述的都是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学生对蛋白质在其中的作用并不很明确。教材中的几个实例也都是着眼与此,与前面的遗传因子等遥相呼应,是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三者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1、教师讲述、举例、演示、启发与学生阅读、思考、讨论探索相结合。 2、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完成课前预习学案,提出疑惑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训练与提高、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㈠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㈡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问〗水中的叶比空气中的叶要狭小细长一些,这两种形态的叶,其细胞的基因组成应是一样的。为什么叶片细胞的基因组成相同,而叶片却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形态?

㈢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活动一: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发展 引导学生阅读P69资料分析,小组内讨论交流,尝试根据提供的实验证据,分析最初的中心法则的不足,并作出适当的修改;鼓励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结果;最后阐述中心法则的基本内容。 〖提示〗1.没有。实验证据指出了原有的中心法则所没有包含的遗传信息的可能传递途径,是对原有中心法则的补充而非否定。 2.遗传信息从RNA流向DNA、从RNA流向RNA的结论是确信无疑的,而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的途径是有可能存在的。 3.尝试归纳中心法则与基因表达的关系,如图: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9-70, 〖问〗1、如何用中心法则来解释豌豆的圆粒和皱粒这一对相对性状?与人的白化病的形成有何相似之处?两个例子中的蛋白质都属于哪一类物质?并尝试用基因、蛋白质、性状画出概念图。 2、囊性纤维病的形成中,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也是酶吗?能否再举一个相似的例子?(可提示这种蛋白质叫做结构蛋白)也用概念图画出三者的关系。 3、对比两个概念图,进行归纳。 学生思考问题,小组内交流,教师要适时与学生互动,及时发现、解决学生产生的疑问,并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一类是类似豌豆的圆粒与皱粒、白化病和侏儒症等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或激素的合成来控制细胞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另一类是类似囊性纤维病、镰刀型贫血症等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结构蛋白的合成,从而直接控制性状。以上分析综合如下图。由此可见,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探究活动三: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影响因素 教师可演示果蝇翅的发育需要经过酶催化的反应,而酶是在基因指导下合成的,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条件的影响等资料,对人身高的研究资料,并组织学生讨论影响人身高的因素还有那些;学生阅读P70的细胞质基因的资料,来丰富对基因控制性状的认识;教师最后进行归纳: (1)一个基因能决定一种性状,但有的性状受多对基因的控制(如人的身高)。多因一效与一因多效 (2)基因控制性状还受到环境的影响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谢玉燕湘潭市雨湖区江南中学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突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强调学习要以知识的生成为主线,认为新知识是学生在原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学习方式构建起来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顺应学生学习过程的需要,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群体和个性特点(思维与情感特征)、学习类型,合理设计教学事件,用以支持各个阶段的学习,教学实践中应采取相应的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促进学习者自我“意义建构”和个性发展,营造学习者积极参与、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关注学生在意义建构过程中的内心体验和态度学习。本节教学设计将充分利用教材、媒体等课程资源,创设适于学生有效学习的学习场景,促进不同层面和特征差异的学生在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方面有个性地发展。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必修模块2,第一章,孟德尔从个体性状出发,通过科学研究发现了遗传的两大定律和第二章的第一节,从细胞水平通过对蝗虫等生物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发现了染色体(遗传物质的载体)的传递情况,那么本节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萨顿的实验观察和类比推理以及摩尔根的实验论证,将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即基因)与染色体联系起来,解决了基因在哪里的问题,是对遗传定律的进一步学习与强化,也为后续的伴性遗传以及遗传的物质基础(基因是什么)的学习作好了铺垫。本节栏目内容丰富,为教师设计学习环境提供重要素材。 学生情况:学生(高一下学期)通过初中和前面的学习,已经具有关于人类眼皮及豌豆等生物的性状遗传规律,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基本知识。学生的思维形式已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变,具有辨证思维特征,情感方面更趋向于独立和自主。本校学生由于生源较差,整体素质远远低于示范性中学的学生,而且同班学生表现出明显差异,但是班级人数较少。

七年级生物上册1.1.3生物学的探究方法教案新版济南版

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教学目标】 1.分析和讨论“巴斯德实验”过程,概述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和研究方法。 明确“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2.能从观察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设计实验,并逐步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3.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重难点】 1.概述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和研究方法。 2.能自主发现问题,设计一些简单实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巴斯德实验的教学录像片断;巴斯德的生平录像片断;学生每小组一碗已经变酸的肉汤、部分豌豆种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屏幕出示在医院里,一医生正在询问一名全身过敏的学生的最近几天的饮食。创设问题情境:全身过敏的原因是什么呢? 2.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高见:可能是吃鱼的原因,可能是吃蟹子的缘故……从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3.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如何验证你的猜想呢?引导学生集思广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学生的方法进行积极的评价,并追问:试着回忆一下其中有哪些十分重要的环节? 4.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够严谨,教师要多鼓励。科学探究的方法能使我们有效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也一定能帮我们解决生物学上的疑难问题;那么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探究的?从而引入课题。 二、自主学习,过程显现 (一)发现并提出问题 1.实物感知:以小组为单位分发小碗肉汤,请学生用各种感官来辨认肉汤或者观察肉汤后,用语言描述它的特征。

2.问题筛选:提倡学生就肉汤的特征提出问题,并确认其中较有研究价值的。说出筛选问题的理由。在这一环节中,体现了问题源于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与思考,引导学生以后对生活的关注。假设的确定 (二)作出假设 让学生分组,并鼓励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所导致的结果做出大胆的猜测,并且可以在多种设想的结果中,选择一种设计。如肉汤变酸是空气中的物质落在肉汤上形成的等。 (三)制定计划 1.方案设计的优劣往往决定着研究的方向和问题能否解决,因此实验中应提醒学生注意以下方面: (1)实验中用到了什么原理? (2)试验需要哪些材料和用具?写出试验步骤。 (3)实验中可能出现什么问题? (4)实验中遇到意外的事故如何处理? (5)试验过程中小组人员的分工如何? 教师可以作为资源的提供者,提前在屏幕上打出很多实验仪器的实物照片,供学生选择。 2.用实物展示台交流各组的计划:就其中可操作性强、材料廉价等方面进行比较。 3.出示巴斯德实验的课件:告知学生在两个世纪前,人们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被困惑了长达20年之久,是一位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为此做出了突出贡献;并播放影视片断,简单介绍巴斯德。 4.投影巴斯德实验的问题讨论: (1)根据老师所出示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说出巴斯德的研究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2)他根据提出的问题和早期的研究,做出了什么样的科学假设?和你的假设有何不同之处?你和巴斯德相比,谁的问题更有研究价值?说出理由。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能够针对自己的问题、假设与科学巨匠相比,若问题相近,可以让学生触摸到科学的真实,为以后更多的科学探究活动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若有不同,更能帮助学生寻找其中的原因,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猜测,进而培养尊重事实、敢于怀疑、勇于反思的科学素质。 (四)实施计划

细胞生物学实验教案大全

细胞生物学实验教案 【经典学习资料,收藏必备】

实验一、细胞形态结构与几种细胞器的观察 【实验目的】 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识别细胞和细胞器的形态结构,掌握生物绘图的方法。 【实验原理】 细胞在形态上是多种多样的,有球形、椭圆形、扁平形、立方形、梭形、星形等。虽然细胞的形状各异,但是它们却有共同的基本结构特点,都由细胞膜(动物)、细胞壁(植物)、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高尔基体、中心体、核仁、染色体等,一般经过一定固定染色处理后,大多数在光学显微镜下是可以看见的(图)。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与电子显微镜下所看到的结构有很大的差别。 (自拍图) (a)(b) (c)(d) 图 1 细胞形态结构 a. 柿胚乳细胞示胞间连丝; b. 马蛔虫受精卵分裂中期示中心粒; c. 兔的神经细胞中高尔基体; d.小鼠肝细胞线粒体 【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 1. 仪器:复式显微镜、擦镜纸 2.材料:洋葱根尖切片、小白鼠肝切片、兔神经节切片、马蛔虫受精卵切片3.香柏油或石蜡油、二甲苯 【方法与步骤】

一、洋葱根尖切片细胞的观察 先用低倍镜观察根尖的纵切面,注意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细胞的异同,然后再仔细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特别注意细胞的形状、大小,以及细胞壁、细胞核、核仁、细胞质、液泡的形态结构。 二、兔神经节细胞切片高尔基体的观察 先在低倍镜下找到兔神经节细胞,然后转用高倍镜观察,可看到细胞内淡黄色的背景上有黄褐色的细胞核,核的周围分布着许多深褐色的(硝酸银镀染)高尔基体,呈弯曲的线状,颗粒状,少量分散在细胞质。 三、小白鼠肝细胞切片线粒体的观察 先用低倍镜后用高倍镜观察,可见到许多肝小叶,每小叶有许多紧密排列成索状的多角形的肝细胞,细胞中央有大而圆的细胞核。这时,转用油镜观察,可见到细胞质内分布着许多被苏木精染成深紫色的线粒体,呈颗粒状和线状。 四、马蛔虫受精卵切片中心体的观察 1.取马蛔虫受精卵切片,在显微镜下找到充满子宫腔的受精卵,每个马蛔虫受精卵外围有一层较厚的卵膜,膜内有宽大的围卵腔,各围卵腔内有处在不同分裂期的卵细胞。找到分裂中期的细胞,在细胞中央被染成蓝色条状或棒状的结构,这就是染色体。在染色体两侧可见各有一个较小的,亦被染成蓝色的小粒,称中心粒。在中心粒的周围可见呈放射状的星丝。 实验一、细胞的显微测量 【实验目的】 掌握显微测微计的基本原理及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 细胞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是研究正常的或病理组织细胞的基本方法之一。在显微镜下用来测量细胞长度的工具叫显微测量计,由目镜测微尺(ocular micrometer)和镜台测微尺(stage micrometer)组成,两尺要配合使用。目镜测微尺是放在目镜内的一直径为2cm圆形玻片上,里面有100等分格的刻度尺。每一小格表示的实际长度随不同的显微镜、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而不同。镜台测微尺是一块特制的载玻片,在它的中央由一片圆形盖片封固着一具有精细刻度的标尺,标尺全长为lmm,分为100等份的小格,每小格的长度为0.01 mm(10μm),标尺的外围有一小黑环,便于找到标尺的位置。显微测量时,先用镜台测微尺标定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表示的实际长度。在测量细胞时,移去镜台测微尺,换上被测标本,用目镜测微尺即可测得观察标本的实际长度。 【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 (一)仪器:显微镜、目镜测微尺、镜台测微尺、解剖剪、解剖镊、注射器、载玻片、盖玻片、试管、无菌采血针 (二)材料:血涂片 (三)试剂:生理盐水、瑞氏(Wright)染色液 【方法与步骤】

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酶的作用和本质》 一、教材分析 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时刻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上一章重点介绍了有关细胞对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本章顺理成章的介绍能量是如何输入细胞以及细胞是怎样利用这些能量的。知识点承上启下,符合认知规律。 本章第1节主要涵盖3个知识点,分别介绍了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酶的本质、酶的三个特性。 本节课的教学将围绕前两个知识点展开,设计为1课时,同时也遵照了教材本身的安排。 根据《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是理解水平的具体内容标准。教材安排学生做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速率,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切身体会到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及其生理意义。 关于酶的化学本质,教材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关于酶本质的探索”自行归纳、总结、完善并能阐明和解释酶的定义。 在教材分析过程中,教学设计中我认为主要要解决一下几个问题: 1.教材本身呈现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相对较多,如何合理删减和调整部分教学内容,强调并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2.同学们在初三化学课上对无机催化剂作用的认识是比较成熟和完整的,本课能否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运用旧知,举一反三,理解催化剂共性? 3.高中新课程标准比较初中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的设计上,更加注重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课程理念怎样在本课中体现和养成?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消化酶,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变化的实验,基本掌握了一般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跨学科而言,学生在初三化学课上比较成熟和完整的认识了无机催化剂的作用; 学生通过初中新课改的训练,已经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学习态度、研究精神以及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相关能力和方法。 三、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正确使用相关实验器具,分析相关讨论问题,从而知道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及其生理意义; 2.学生通过阅读并分析资料“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归纳、总结、完善并理解酶的定义,体会并养成科学探究在艰难中以及争论中不断继承、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3.学生通过联系初三化学课知识,从现实生活中举例子等方法,了解活化能的概念,理解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其他无机催化剂的共同特征和作用,掌握跨学科、跨领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的技能。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酶的作用、本质; (2)酶的高效性。 教学难点: (1)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学生小组实验的教学指导,保证课堂的有序和效率。 五、思想策略 在综合分析教材、学情的基础上,我提出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