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白介素6受体结合功能域的构效关系研究_冯健男

人白介素6受体结合功能域的构效关系研究_冯健男
人白介素6受体结合功能域的构效关系研究_冯健男

研究报告

人白介素6受体结合功能域的构效关系研究*

冯健男 任蕴芳 李 松1) 沈倍奋

(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100850)

摘要 以分子对接(docking)方法研究人白介素6受体胞外区配基结合功能域“WSXWS”区氨基酸残基定点突变对受体与配基人白介素6结合时的相互作用能量、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从分子力学、分子动态学分析了人白介素6受体胞外区功能域关键氨基酸残基在受体与配基结合中的构象变化以及与人白介素6间的相互作用.关键词 人白介素6受体,人白介素6,分子对接,功能域

学科分类号 Q71

人白介素6(hIL-6)的异常表达及人白介素6受体(hIL-6R)的高丰度与临床诸多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等有着密切关系.hIL-6与具有高亲和力的hIL-6R结合,经过细胞内信息传递,增强或抑制某些基因的表达,从而完成其生物效应,因此,hIL-6与hIL-6R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不仅具有生物学意义,在临床医学上也将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1~4].

Yaw ata等[5]通过对hI L-6R氨基酸进行点突变,观察到hIL-6胞外区功能域中某些关键氨基酸残基定点突变前后的受体-配基结合及其信号转导能力的变化.本文以Yaw ata等[5]的实验为依据,借助SGI图形工作站从理论上分析hIL-6R及其突变体(MuhIL-6R)与hIL-6间相互作用,以复合物氢键数目、结合能量(包括Van der w aals能及库仑能)作为判别标准,解释了hI L-6R胞外区“WSXWS”功能域突变前后与hIL-6相互作用改变的根源,以期为小分子hIL-6R拮抗剂的设计提供思路.

1 理论方法

蛋白质所具有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空间结构,因此对蛋白质空间结构的研究在蛋白质工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6].借助计算机数值模拟获得生物大分子结构、动力学、热力学方面的信息,以及研究这些信息与生物功能之间的关系,不仅为实验研究生物分子性质、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天然生物大分子的改性和基于受体结构的药物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源模建获得的人白介素7及其突变体分别与人白介素7受体作用,从理论上预测了其作用效果,为实验提供了依据及合理解释[7].

分子力学方法通过适当力场下分子能量的计算与构象调整,优化初始分子结构.考虑到蛋白质分子的柔性,必将使其存在各种旋转位垒,分子力学方法下无法获得蛋白质分子整个构象空间中的能量最低构象,最近发展起来的分子动力学方法,克服了上述缺点,在经典力场下搜索其构象空间得到能量最小的优势构象.分子动力学模拟已成为研究蛋白质、核酸结构与功能的有力工具[8].

对于蛋白质与受体间相互作用的理解和研究是合理进行蛋白质工程研究的必不可少的步骤,通过蛋白质分子间存在的相当显著的空间及电荷的互补性,利用分子对接(docking)方法研究蛋白质与受体的作用机制、直观考察蛋白质与受体结合部位空间上的互补性、计算相互作用能量.

2 结果与讨论

2.1 hIL-6与hIL-6R相互作用

借助SGI图形工作站,利用InsightⅡ(95.5)软件通过同源模建的方法构建hIL-6R三维结构.选取的同源蛋白为已知的人生长因子受体三维晶体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9480025).

 1)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物毒物研究所,北京100850.

 Tel:(010)66931324;E-mail:jiannanfeng@https://www.360docs.net/doc/6016324237.html,

 收稿日期:1998-11-05,修回日期:1999-02-08

结构(PDB 库号:3HH R ,X 射线晶体结构数据,分辨率为0.28nm ),通过多序列比较确定的保守区及环区,为hIL -6R 相应的氨基酸序列赋坐标,经过初始结构调整,得到hIL -6R 的初始三维

结构.

选定CVFF 力场,利用Discover3程序包[9]在分子力学方法下经过18000步、20000步、15000步(收敛判据:41.8J /mol ),依次通过最陡下降、共轭梯度(Polak -Ribiere 方法)、牛顿力学(Broy den 、Fletcher 、Goldfarb 、Shanno [BFGS ]方法)分别进行能量优化;得到的构型经过常温分子动力学动态模拟,搜索其构象空间,经分子力学优化得到常温稳定三维立体结构.图1给出了以生长因子受体为同源蛋白的hIL -6R 的理论模建三维结构

.

图1 以生长因子受体为模板经过优化获得的人白介素6

受体三维结构

通过PDB [10]数据库提供的hIL -6三维NM R 结构模型(PDB 库号:1I L6),利用分子对接

(docking )方法,借助人生长因子与其受体间的相互作用结构(PDB 库号:3HH R ,X 射线晶体结构数据,分辨率为0.28nm ;1AXI ,X 射线晶体结构数据,分辨率为0.21nm ),将hIL -6与hIL -6R 对接形成复合物.形成的复合物经过分子力学优化(依次通过最陡下降、共轭梯度、牛顿力学方法)、分子动力学动态模拟得到稳定结构.图2给出了hIL -6与hIL -6R 作用的复合结构

.

图2 利用分子对接方法获得的人白介素6与人白介素6

复合物结构

(1)人白介素6;(2)人白介素6受体.Phe :苯丙氨酸;

Ty r :酪氨酸.

hIL -6与hIL -6R 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27条分

子间氢键(因篇幅关系,本文未列出形成的氢键情况).从图2分析可以看出,hIL -6与hI L -6R 结合位点借助亲和力作用方式完成相互作用,二者结合没有共价键的形成,而是由特定部位间的短程分子力相互作用结合.hIL -6与hIL -6R 结合位点在空间上紧密接触,决定于它们之间的空间互补结构,从而体现其特异性.hIL -6与hIL -6R 间相互作用方式体现在:a .正负电荷间的盐键作用:hIL -6中的Asp27与hIL -6R 中的Arg147(主链碳原子间距

离r (C α-C α)=0.84nm )、hIL -6中的Arg 180与hI L -6R 中的Glu192(r (C α-C α)=0.68nm )、hI L -6中的Arg183与hIL -6R 中的Asp167(r (C α-C α)=1.24nm )形成静电作用;b .氢键作用:hIL -6中的Ser23、Gln76、Arg180、Gln184以及hIL -6R 中的Asn50、Ser51、Ser81、Leu109、Tyr137、Tyr144、Arg145、Arg 147、Asp167、Gln169、His171、Glu192、Gln195作为正电荷质子给体,hIL -6中的Glu24、Asp27、Ala69、Glu70、Cys74、Gln76、Ser77、Arg180、Leu182、Gln184、Met185及hIL -6R 中的Gly107、Arg145、Gln169、Glu191、Glu192、Gln195作为提供强负电性的受体,通过静电作用形成分子间氢键作用;c .范德华(Van der w aals )力作用:图2可以看出,hIL -6中的Phe79与hIL -6R 中的Phe143、

Ty r144侧链芳香环作用,稳定复合物结构;hIL-6中的Phe75插入hIL-6R中的Phe82、Phe193中,侧链苯环的侧平行易于π-π超共轭形成,hIL-6中的Phe174靠近hIL-6R中的Phe193而完成相互作用;hIL-6与hIL-6R结合部位外围形成较强的疏水区(一侧为hIL-6中的Leu65、Pro66、M et68、Leu166、Phe171、Phe174与hIL-6R中的Phe82、Gly105构成;另一侧为hIL-6中的Ile26、Ile30、Ala181及hIL-6R中的Gly78、Phe143、Met164、Leu168构成),从而稳定复合物结构.分析结果表明,hIL-6通过HelixA、LoopAB以及HelixD与hIL-6R相互作用,与实验结果一致[11].

通过docking程序包分析hI L-6与hIL-6R相互结合的Van der waals势、静电能量(库仑能), Van der w aals势包括分子间的排斥能、色散能(取向能及诱导能与分子的极性有关,蛋白质分子结构复杂,一般认为属非极性分子),计算hIL-6与hIL-6R结合能(结合能=Van der w aals势+静电能).表1列出了复合物蛋白质分子相互作用的能量.

表1 人白介素6与人白介素6受体作用能

k J 相互作用能能量值 

范德华(Van der w aals)能-885.633

排斥能893.480

色散能-1779.113

静电能-970.487

结合能-1749.600

从表1给出的hIL-6与hIL-6R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能可以看出,静电能量与Van der waals能量大体相当.组成Van der w aals势的排斥能及色散能分别反映了hIL-6与hIL-6R作用过程中结构空间之间的排斥及互补关系.由表1可以看出,静电效应在hIL-6与hIL-6R特异性结合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2 hIL-6与MuhIL-6R相互作用

结合Yawata等[5]的实验,利用模建的hI L-6R 三维结构,对hIL-6R胞外区配基结合功能域“WSXWS”区残基进行定点突变:(Ⅰ)Val185※Met,Gln186※His;(Ⅱ)Arg188※Gly;(Ⅲ) Glu192※Ala,Phe193※Ile;(Ⅳ)Gly196※Val, Glu197※Asp;(Ⅴ)Trp198※His,Ser199※Ala; (Ⅵ)Ser199※Ala,Ser202※Ala;(Ⅶ)Glu201※Asp,Trp202※Arg.七种突变体经过分子力学能量最小化获得稳定构象.通过突变体与hI L-6R叠代(superimpose)图分析可以看出,突变体结构与图1给出的hIL-6R三维模建构型走向一致,主链大体一致.

利用分子对接方法,通过分子力学最小化、分子动力学动态模拟得到hIL-6与M uhIL-6R相互作用复合物的稳定结构.为节省篇幅,本文未给出hI L-6与M uhIL-6R作用复合物结构图.

相对于图2,分析hIL-6与MuhIL-6R作用复合物结构可以看出:七种突变体与hIL-6作用时,相对于hI L-6与hIL-6R之间作用,侧链芳香环之间的超共轭效应不存在,从而削弱了Van der w aals 力;疏水区域难于包裹结合部位,结合部位的亲水残基裸露,降低了复合物的热稳定性;带电氨基酸间的盐键作用减弱,降低静电作用.可以预测,七种突变结构与hIL-6间的相互作用较hIL-6与hIL-6R间的作用将减弱,形成的复合物结构难以稳定存在.

为了更准确地研究突变结构与hIL-6间作用静电的变化,利用InsightⅡ(95.5)软件分析七种突变体与hIL-6作用的复合物分子间形成氢键情况.表2列出了七种突变体复合物形成分子间氢键的数目(为节省篇幅,分子间氢键性质[给体、受体原子及相应的键长、键角]未列出).

表2 人白介素6与人白介素6受体突变体相互作用形成

氢键数目

突变体分子间氢键数

人白介素6受体27

V185※M,Q186※H9

R188※G17

E192※A,F193※I16

G196※V,E197※D14

W198※H,S199※A20

S199※A,S202※A14

E201※D,W202※R14

从表2可以看出,相对于hIL-6与hIL-6R间形成的氢键数目,突变体复合物蛋白质分子间氢键数目明显减少,表明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减弱,分析七种突变体与hIL-6作用时发现,七种突变体几乎与hIL-6的Helix A无氢键作用.氢键数目的减少,氢键作用的减弱,更清晰地反映了突变体与hIL-6

间静电作用的减弱.突变体(Ⅰ)与hIL-6形成氢键能力最弱,反映二者间的静电作用将很弱.

在分子对接方法下计算了七种突变体与hIL-6相互作用能量(与表1列出的关于hIL-6与hIL-6R相互作用能计算方法相同).表3列出了七种突变体与hI L-6相互作用能量.

表3 人白介素6与人白介素6受体突变体相互作用能

kJ 突变体范德华能排斥能色散能静电能 总能量V185※M,Q186※H-469.218407.405-876.623-356.344-825.562 R188※G-464.855482.680-947.535-773.250-1238.105 E192※A,F193※I-473.259442.759-916.018-552.231-1025.490 G196※V,E197※D-332.557340.794-673.351-585.876-918.433 W198※H,S199※A-422.015465.503-887.518-720.406-1142.421 S199※A,S202※A-391.571381.885-773.456-522.670-914.241 E201※D,W202※R-428.314452.391-880.705-771.188-1199.502

从表3给出的作用能量可以看出,对于hIL-6R胞外区“WSXWS”区域氨基酸点突变产生的七种突变体,其与hI L-6相互作用过程中,Van der w aals力显著下降,结合总能量明显升高,复合物稳定性显著下降.相对于其他突变体,突变体(Ⅰ)与hIL-6间的静电作用很弱,表明氢键在分子间相互作用中占据重要位置.

3 结 论

从表2对比、结合图2可以看出,当hI L-6R 胞外区“WSXWS”功能域氨基酸发生点突变时,突变氨基酸的空间结构、分子极性、电学性质使得突变体MuhIL-6R与hI L-6形成复合物时分子间氢键形成能力降低,分子间超共轭效应消失,两个蛋白质间的疏水氨基酸围成的疏水结构破坏,分子间的Van der w aals作用将显著降低,从而削弱MuhIL-6R与hI L-6的结合.

从表1与表3对比可以看出,hIL-6R胞外区“WSXWS”功能域氨基酸经点突变形成的M uhIL-6R与hIL-6作用能相对于hIL-6R与hI L-6作用能明显降低.相对于hIL-6R,七种突变体与hIL-6相互作用的Van der w aals力、静电作用力均下降(与从图2观察、表1及表3列出的分子间氢键分析获得的结论一致).七种突变体与hIL-6相互作用能量的明显降低,反映出七种突变体与hIL-6结合能力因点突变而削弱,同时也反映出复合物热稳定性显著降低.结合能力的削弱、复合物的热力学不稳定性表明七种突变体相对于hI L-6R,与hIL-6相互作用难以完成.

利用分子对接(docking)方法,借助分子力学、分子动力学方法从理论上探讨hIL-6与hIL-6R间的相互作用,为实验提供了合理解释,为更深入地研究二者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参 考 文 献

1 Savino R,Lahm A,Giorgio M,et al.Saturation mutagenesis of the human IL-6receptor-binding site:impl ications for its three-dimens ional structure.Proc Natl Acad S ci USA,1993,90(9): 4067~4071

2 Paonessa G,Graziani R,Ciapponi L,et al.Tw o distinct and independent s ites on I L-6trigger gp130dimer formation and signaling.EM BO J,1995,14(9):1942~1951

3 Salvati A L,Lahm A,Paonessa G,et al.I L-6antagonism by solubl e IL-6receptor a mutated in the predicted gp130binding interface.J Biol Chem,1995,270(20):12242~12249

4 Ehlers M,Grotzinger J,deHon F D,et a l.Identification of two novel regions of human I L-6res ponsibl e for receptor binding and signal transduction.J Immunol,1994,153(4):1744~1753

5 Yaw ata H,Yasukaw a K,Natsuka S,et a l.Structure-function analys is of human I L-6receptor:dissociation of amino acid residues required for IL-6binding and for I L-6signal transduction through gp130.EM BO J,1993,12(4):1705~1712

6 来鲁华.蛋白质的结构预测与分子设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Lai L H.Protein S tructural Prediction and M olecular Design.

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 s),1993:1~15

7 Romano T K,Rolf K,Johannes G,et https://www.360docs.net/doc/6016324237.html,parison of the3D models of four different human IL-7isoforms w ith human and murine IL-7.Protein Engineering,1998,11(1):31~40

8 M cCammon J A,Harvey S C.Dynamics of Protein and Nucleic Acids.London:Camb ridge University Pres s,1987:150~270

9 BIOS YM Technologies,Discover-3USER GUIDE,1995

10Protein Data Bank,Chemistry Department 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Upton,NY11973,USA,1997

11吴加金,雷红星,杜 勇,等.造血细胞因子家族因子的空间结构比较.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W u J J,Lei H X,Du Y,et al.J Experimental Hematol ogy),1998,6(2):111~119

The Structure and Activity Studies Based on Com bining Functional Domain of Human Interleukin-6Receptor.FENG Jian-Nan,REN Yun-Fang,LI Song1),SH EN Bei-Fen(Institute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Academy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Beijing100850,China;

1)Institute of Pharmac ology and Tox ic ology, Academy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850,China).

Abstract Based on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the influence of interaction energy and molecular interaction betw een mutated lig and combining functional domain“WSXWS”of human interleukin-6 receptor(hIL-6R)and human interleukin-6(hIL-6) is studied.The conformation changes on key amino acids of human interleukin-6receptor w hen combining with hum an interleukin-6an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hum an interleukin-6recepto r and human interleukin-6are analyzed.

Key words human interleukin-6receptor(hIL-6R),human interleukin-6(hIL-6),molecular docking,functional domain

肥皂草毒蛋白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

杨元德 周康靖 潘克桢张蓉真 陈儒明 饶平凡(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福州350002)(福州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福州350002)

摘要 从肥皂草里分离到三种核糖体失活蛋白(ribosome inactivating proteins,RIPs):SO3a、SO3b,SO6.并测定SO3a,SO3b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约为22500、19400,等电点都为8.4左右.进行了氨基酸组成分析.用激光拉曼光谱初步预测SO3a和SO3b的二级结构含量.用反相毛细管色谱发现SO6含有两个组分,而Stripe等报道SO6为单一峰.

关键词 核糖体失活蛋白,肥皂草毒蛋白,激光拉曼光谱,二级结构

学科分类号 Q512.2

核糖体失活蛋白(RIPs)是一类作用于真核细胞核糖体,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毒素.RIPs在植物中分布极为广泛.目前已从50多种植物中分离到60多种不同的RIPs或具有RIPs活性的粗提物,除植物外,主要几种真菌中也发现RIPs.RIPs对细胞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所以RIPs可以用来制造抗病毒制剂[1].肥皂草(Saponaria of ficinalis)原产于欧洲,是在我国北方庭院常见的供观赏用的多年生草本植物.Stirpe 等[2]于1983年首次从种子中分离到肥皂草毒蛋白,是一个单链RIPs,不含糖[3].肥皂草毒蛋白在植物中含量高,抑制活性强,有效组分多,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在分离方法上也不断地改进,对肥皂草部分组分也进行了晶体培养的尝试[4,5].SO3在肥皂草种子中含量较少,还没有文献对SO3的性质做深入的报道.本实验对SO3的两个组分进行了各种物理化学性质的测试,测定了其氨基酸组成,并用激光拉曼光谱测定了它们的二级结构的含量,用反相色谱发现按前人的方法分离出的SO6并不是单一组分.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肥皂草种子购自北京植物园;HPLC填料: Poros HS,毛细管反相色谱填料:C-18, ProSpective产品;Sephacryl S-200,Phamacia产品; bis,Fluka产品;SDS,Serv a产品,标准蛋白(牛血清蛋白,67000,卵蛋白,43000,天花粉蛋白, 27000,溶菌酶,14300),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东风生化试剂厂;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氨基酸组分分析

在日本岛津LC-4A高效液相色谱仪上进行检测,对每个峰进行280nm检测.

 Tel:(0591)3712393;E-mail:yyuande@https://www.360docs.net/doc/6016324237.html,

 收稿日期:1998-11-08,修回日期:1999-03-08

白介素分类(很全)

白介素分类与作用 白细胞介素的种类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是淋巴因子(lymphokins )家族中的成员,由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产生,其作用能刺激T,B淋巴细胞及其他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增殖、分化并提高其功能。白细胞介素是一庞大家族,到1994年已发现了15种,随着深人研究,其数目还在不断增加。 白细胞介素-1 (IL-1)是由活化的巨噬细胞所产生,它可刺激T细胞,促使其增殖并分泌IL-2,亦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抗体的产生。此外,它还可促使造血干细胞的成熟;IL-1还可促进花生四烯酸的代谢,前列腺素的合成和蛋白酶、胶原酶的分泌,因而引炎症反应。IL-1还是一致热原,使体温升高,因而IL-1的作用部位是多方面的。它是一种多肽,分子质量为17 ku,有IL-1 a及IL-1β2种亚型。 IL-2是由激活的T淋巴细胞所产生,分子质量17. 2 ku。其作用、用途详见下。 IL-3由激活的T淋巴细胞所产生,它是一种分子质量为2 5 ku的糖蛋白,它可刺激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并刺激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巨噬细胞系的祖细胞之集落形成,还可刺激肥大细胞的增殖,并加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因此,IL-3又名多向性集落刺激因子(multi-CSF)。 IL-4由T淋巴细胞产生,分子质量2 0 ku,是一B细胞生长因子,促进B细胞的生长,促使IgG的分泌,与其他细胞因子一起协同地促进粒细胞及红细胞系祖细胞的集落生长,并刺激肥大细胞的增殖。IL-4对巨噬细胞所产生的IL-1, TNF和PG-E2起负调节作用,提示它具有抗炎作用。 IL-5由活化的T淋巴细胞所产生,分子质量为18 ku,主要促进嗜伊红细胞组细胞的增殖及分化。 IL-6可由纤维母细胞、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上皮细胞、角质细胞、以及多种瘤细胞所产生。IL-1、TNF-a, PDGF、病毒感染、双链RNA及c AMP等,均可诱导正常细胞产生IL-6。IL-6与IL-1一起可协同地促进T细胞增殖,部分与T细胞IL-2受体上调有关;对IL-3的多向祖细胞刺激作用有协同效果,它还可促使B细胞的分化。IL-6和IL-1一样参与炎症反应和发热反应,某些人体肿瘤细胞、特别是骨髓瘤细胞,可分泌IL-6作为自身生长因子刺激其生长。 IL-7由骨髓间质细胞所产生。分子质量为17. 5 ku,主要对B淋巴细胞的祖始细胞有刺激作用,对成熟的B细胞则无影响。 IL-8是由激活的T细胞和单核细胞、上皮细胞所产生,可激活中性粒细胞。它可抑抑制中性粒细胞黏附到上皮细胞,从而可减轻炎症反应时的血管损伤。其他如IL-9由T 细胞产生,主要是支持辅助T细胞(TH)的生长;IL-l0是由TH所产生,主要是T细胞亚群间的调节因子;IL-11由基质细胞产生,主要促进似IL-6浆细胞和依赖T细胞的B细胞的发育;IL-12由B细胞产生,主要促进TH细胞的分化,刺激IFN-a的产生,启动细胞免疫反应;IL-13是由活化的TH细胞产生,主要促使人单核细胞的分化。

白介素15_人白介素15_Human IL-15使用说明书

GMP级重组人白介素15(冻干粉) Recombinant Human IL-15(interleukin-15) 作用机理: 白细胞介素 15(IL-15)是与 IL-2 具有相似结构的细胞因子。跟 IL-2 一样,IL-15 通过一个由 IL-2/IL-15 受体β链(CD122)和通用γ链(gamma-c,cd132)的复合体传递信号。IL-15 是由感染病毒后的单核吞噬细胞(和一些其他细胞)分泌。IL-15 能够调节 T 细胞和 NK 细胞的活化和增殖。 规格参数: 货号:TL-202 规格:50ug/100ug 产品信息: 表达宿主:CHO细胞 效价:2×106 IU/mg 纯度:>98% 内毒素:<2EU/mg 纯化方式:层析纯化 性状:白色疏松体 保存温度:2-8℃ 有效期:24 个月 生产厂家:同立海源生物 使用说明: 推荐使用浓度为 50ng/ml。 如需分装,可用注射用水、生理盐水、培养基或 PBS 稀释,稀释后浓度保持在 100ug/mL 以上。 稀释后置于-20℃保存期 6 个月,-80℃保存期 12 个月。 适用范围: T 细胞、NK 细胞、NKT 细胞、Tscm 细胞活化扩增。 参考文献: 1、Hromadnikova I1, Li S1, Kotlabova K1, Dickinson AM2. Influence of In Vitro IL-2 or IL-15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Hsp 70 Derived 14-Mer Peptide (TKD) on the Expression of NK Cell Activatory and Inhibitory Receptors

白介素IL信转导及其通路研究概述

白介素IL-6信号转导及其通路研究概述 细胞因子是一类参与免疫系统的细胞之间通信的蛋白质,除此之外,许多细胞因子在免疫系统之外也具有调节功能。1986年白介素IL-6作为B细胞刺激因子被Kishimoto组分子克隆。IL-6在免疫系统外的活性还有肝细胞刺激因子和骨髓细胞分化诱导蛋白。 白介素IL-6含有184个氨基酸,属于糖基化蛋白质。IL-6可以由多种类型细胞合成和分泌,包括单核细胞、T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IL-6结合受体有两种,一种是特异性受体IL-6R(80kDa I型跨膜蛋白),另一种是gp130,是IL-6家族细胞因子的所有成员的常见受体亚单位。gp130可以在所有细胞表达,但IL-6R的表达受到更多的限制,主要发现于肝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CD4+ T细胞。 白介素IL-6受体gp130的二聚化会导致两种细胞内信号通路的启动:经典信号通路和反式信号通路(见下文)。白介素IL-6的受体IL-6R可以在细胞膜经过蛋白质水解,形成可溶性的IL-6R(sIL-6R),在人类中,也可以在翻译阶段进行剪接mRNA,进而产生sIL-6R。在经典信号通路中,IL-6与膜上的IL-6R结合,随后与结合在细胞膜上的gp130结合,启动细胞内信号传导。在IL-6反式信号通路中,IL-6与sIL-6R结合,IL-6和sIL-6R的复合物与细胞膜结合的gp130结合,从而引发细胞内信号。 白介素IL-6是最重要的炎症细胞因子之一。IL-6在通过膜结合和可溶性受体的信号传导中是独特的。有趣的是,这两种途径的生物学后果有很大差异,通过膜结合受体的经典IL-6信号通路主要是再生和保护性的,可溶性IL-6R的IL-6反式信号通路是促炎症的。响应于受体激活的IL-6的细胞内信号传导是通过STA T依赖和STAT独立的信号模块,其由复杂的调节网络调节。IL-6的复杂生物学对该细胞因子的治疗靶向具有影响。 白介素IL-6胞内信号通路可以简单的概述为:IL-6与受体复合物结合后,激活JAK1。JAK1磷酸化gp130细胞质部分内的酪氨酸残基,这些磷酸酪氨酸基序是STAT转录因子,SOCS3反馈抑制剂和衔接蛋白和磷酸酶SHP2的募集位点。SHP2连接到MAPK级联,使Gab1磷酸化,磷酸化的Gab1转移到质膜上,协调正在进行的MAPK和PI3K活化。Src家族激酶独立于受体磷酸化并激活Y AP。 白介素IL-6信号转导第一步:激活JAK。 大多数细胞因子受体缺乏胞内激酶活性,生长因子的受体例外。白介素IL-6胞内信号转导首先激活Janus激酶(JAK),开启酶促反应。通过JAK N末端的同源结构域内(JH)

肺癌患者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肺癌患者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6-05-14T11:48:10.127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21期供稿作者:李广平张红心吴平平乔爱新 [导读] 唐山市工人医院检验科肺癌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癌症,该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同时免疫反应也多样。 李广平张红心吴平平乔爱新 (唐山市工人医院检验科河北唐山 063000) 【摘要】目的:探究肺癌患者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N)基因多态性,以及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到2015年5月间接收的30例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来我院进行检查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并比较两组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中IL-1RN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组织标本中IL-1RN含量明显高于观察组血清中IL-1RN含量,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L-1RN含量在正常人和癌症患者血清中存在明显差异, 并在组织标本中尤为突出,临床上在对患者进行癌症诊断的同时可以采用IL-1RN含量进行,以期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 【关键词】肺癌;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基因多态性;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1-0171-02 肺癌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癌症,该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同时免疫反应也多样,其过程可能包括多种细胞因子参与,有相关研究曾报道,白介素1在多种癌症中均有着较高的表达,并且随着患者病症的加重其水平随之出现升高的现象,可能与癌症的发生和转移存在密切的关系,本次我们选取我院30例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来我院进行检查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并比较两组结果,旨在探究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的价值,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现将详细情况进行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到2015年5月间接收的30例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38.5~70.5岁,平均年龄55.25±4.35岁,另选取同时来我院进行检查的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8.5~71.5岁,平均年龄55.45±4.28岁,两组共60例中均不包括患有严重肝、肾疾病或精神病等可能对本次研究产生影响的疾病患者,两组患者均为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故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血液样本采集,采集量约为4ml,然后进行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基因多态性分析,两组血液样本均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离心10min,速度为3000r/min,将样本中血清分离出来,将样本加入到酶标板条各孔内,同时加入标准的培养液和生物连接剂,在37℃左右的温度下孵育2小时,洗板后加入链亲合素再孵育1小时,最后将标准量终止液加入后,对血清中肿瘤标志物进行检测,并测定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浓度,然后将患者手术时组织标本采用液氮冷冻,并用生理盐水(浓度为0.9%)将标本悬浮成溶液,采用离心处理,速度为12000r/min,将所得上清分离出来,再次测定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浓度,将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统计[1]。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血清中IL-1RN含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血清中IL-1RN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下表1。 3.讨论 肺癌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癌症,对于患者健康生命安全均存在一定威胁,因而对肺癌进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就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相关研究表明,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在多种癌症中均较为多见,且含量会随着患者癌症情况产生变化,因而可能与癌症的病变或转移存在密切关系[2]。 本次我们选取我院30例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来我院进行检查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N)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血清中IL-1RN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组织标本中IL-1RN含量明显高于观察组血清中IL-1RN含量,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同样对患者进行血液样本的采集,经过检测后,肺癌患者血清中IL-1RN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健康人,且组间比较存在明显差异,这说明IL-1RN在癌症患者中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再经过对肺癌患者手术时组织标本进行检测发现,其组织标本中IL-1RN含量明显高于血清中IL-1RN含量,组内比较仍然存在明显差异,这说明其组织细胞中IL-1RN含量尤其突出,通过检测可以明显发现,我们的研究结果与相关研究报道基本一致[3]。

重组人白介素-11针

重组人白介素-11针1mg*1 126.4 适应症 用于实体瘤、非髓系白血病化疗后Ⅲ、Ⅳ度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 ·实体瘤及非髓性白血病患者,前一疗程化疗后发生Ⅲ、Ⅳ度血小板减少症(即血小板数≤5×109/L)者,下一疗程化疗前使用本品,以减少病人因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和对血小板输注的依赖性。同时有白细胞减少症的病人必要时可合并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 药理作用 本品是应用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一种促血小板生长因子,可直接刺激造血干细胞和巨核祖细胞的增殖,诱导巨核细胞的成熟分化,增加体内血小板的生成,从而提高血液血小板计数,而血小板功能无明显改变。 临床前研究表明,体内应用本品后发育成熟的巨核细胞在超微结构上完全正常,生成的血小板的形态、功能和寿命也均正常。 用法用量 根据本品临床研究结果,推荐本品应用剂量为50μg/kg,于化疗结束后24-48小时开始或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后皮下注射(以1ml注射用水稀释),每天一次,疗程一般7-14天。血小板计数恢复后应及时停药。 本品为无菌、白色、不含防腐剂的冻干粉末。吉巨芬须配注射液,将3mg的白介素11冻干粉用1ml的注射用无菌水稀释,并须3小时内用完。 不良反应 国外临床研究报道: 除了化疗本身的不良反应外,重组人IL-11的大部分不良反应均为轻至中度,且停药后均能迅速消退。 约有10%的临床病人在观察期间有下列一些不良事件出现,包括乏力、疼痛、寒颤、腹痛、感染、恶心、便秘、消化不良、瘀斑、肌痛、骨痛、神经紧张及脱发等。其中大部分事件的发生率与安慰剂对照组相似,发生率高于安慰剂对照组的临床不良反应包括。 全身性:水肿、头痛、发热及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 心血管系统:心动过速、血管扩张、心悸、晕厥、房颤及房扑。 消化系统:恶心、呕吐、粘膜炎、腹泻、口腔念珠菌感染。 神经系统:眩晕、失眠。 呼吸系统:呼吸困难、鼻炎、咳嗽次数增加、咽炎、胸膜渗出。 其他:皮疹、结膜充血、偶见用药后一过性视力模糊。 此外,弱视,感觉异常、脱水、皮肤退色、表皮剥脱性皮炎及眼出血等不良反应,治疗组病人中的发生率也高于安慰剂对照组。但统计处理不能确定这些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与重组人IL-11的作用有关联性。除了弱视的发生治疗组(10例[14%])显著高于对照组(2例[3%])外,两组间其它一些严重的或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大致相当。 两例病人在观察期间发生猝死,研究人员认为病人死亡的原因可能部分与用药有关。这两例病人均使用了大剂量异环磷酰胺进行化疗,当时仍每日使用利尿剂,且均伴有严重的低钾血病(<3.0mEq/L)。因此,猝死的发生与重组人IL-11的使用之间的关系仍无法确定。 实验室检查中用药组病人最常见的化验指标异常为因血浆容量的扩张引起的血红蛋白浓度降低。血浆容量的扩张还引起白蛋白等其它一些血浆蛋白如铁蛋白和γ-球蛋白浓度的降低,血钙浓度也出现相应的降低,但无临床表现。 每日皮下注射给药,重组人IL-11可以引起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2倍。其它一些急性期

疫苗行业相关标准

号 中国行业标准 1.SC 1001-1992 草鱼出血病组织浆灭活疫苗 2.SC 7701-2007 草鱼出血病细胞培养灭活疫苗 3.SN/T 1306-2011 入出境人员疫苗接种或预防措施国际证书签发规程 4.YY 0573.3-2005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第3部分:自毁型固定剂量疫苗注射器 5.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 Group A and C Meningococcal Polysaccharide Vaccine 6.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 Group A Meningococcal Polysaccharide Vaccine 7.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Conjugate Vaccine 8.白喉抗毒素Diphtheria Antitoxin 9.冻干白喉抗毒素 Diphtheria Antitoxin,Freeze dried 10.冻干多价气性坏疽抗毒素 Gas gangrene Antitoxin(Mixed),Freeze dried 11.冻干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 Hepatitis A Vaccine(Live),Freeze-dried 12.冻干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 Human Immunoglobulin(pH4)for Intravenous Injection,Freeze-dried 13. 冻干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 Human Rabies Immunoglobulin,Freeze-dried 14.冻干破伤风抗毒素 Tetanus Antitoxin,Freeze dried 15.冻干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 Human Tetanus Immunoglobulin,Freeze-dried 16.冻干人免疫球蛋白 Human Immunoglobulin,Freeze dried 17.冻干人血白蛋白 Human Albumin,Freeze dried 18.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 ero 细胞) Rabies V accine for Human Use(Vero cell),Freeze-dried 19.冻干肉毒抗毒素 Botulinum Antitoxins,Freeze dried

白介素IL-6在疾病方面研究进展

白介素IL-6在疾病研究方面的研究概述 白介素IL-6属于多效细胞因子,最初被指定为B细胞分化因子、干扰素β2、肝细胞刺激因子、细胞毒性T细胞分化因子和B细胞刺激因子-2,促进T细胞群体扩增和活化以及B 细胞分化,调节急性期反应,可以影响血管疾病、脂质代谢、胰岛素抵抗、线粒体活动、神经内分泌系统和神经心理行为的激素样属性。此外,IL-6促进破骨细胞和血管生成的分化、角化细胞和肾小球膜细胞的增殖、以及骨髓瘤和浆细胞瘤细胞的生长。IL-6几乎可以由所有的基质细胞和免疫系统细胞产生。IL-6表达的主要激活因子是IL-1b和肿瘤坏死因子,当然,IL-6的合成还有其他途径促进,如Toll样受体、前列腺素、脂肪因子、应激反应和其他细胞因子。IL-6的产生可通过微小RNA(例如let-7a)、RNA结合蛋白(例如Lin28B和Arid5a)、RNA酶(例如regnase-1)和昼夜节律控制因子如“时钟基因Per1”等进行调节。人血清中IL-6的正常生理浓度相对较低(1-5pg/ml),在疾病环境中会迅速升高,在极端情况下,例如脑膜炎球菌性败血性休克,可达到ug/ml级别。因此,IL-6在感染、自身免疫或癌症的情况下会快速诱导,大量表达,IL-6含量增加能更好地预测疾病。IL-6还可以控制各种稳态功能,包括葡萄糖代谢、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影响心情、疲劳、抑郁、以及造血。 白介素IL-6在传染性炎症的早期阶段,由受到Toll样受体刺激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在非感染性炎症,如烧伤或外伤性损伤中,也可以由受到Toll样受体刺激的细胞产生。这种急性IL-6表达通过刺激各种细胞群体在宿主防御中起着核心作用。IL-6强烈诱导广谱的急性期蛋白,如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纤维蛋白原、铁调素、触珠蛋白和抗胰凝乳蛋白酶,而减少白蛋白、细胞色素P450、纤连蛋白和转铁蛋白。 白介素IL-6控制B细胞和体液免疫(见下图)。IL-6可控制B细胞和浆细胞的生存、

白介素-1β在炎性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生命科学 Chinese Bulletin of Life Sciences 第22卷 第3期2010年3月 Vol. 22, No. 3 Mar., 2010 文章编号 :1004-0374(2010)03-0291-05 收稿日期:2009-07-27;修回日期:2009-09-1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70985 );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C0710005 ); 福建师范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基金项目(2008100238)*通讯作者:E-mail:jiangsir001@https://www.360docs.net/doc/6016324237.html, 白介素-1β在炎性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张文华1,江剑平*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省发育和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福州 350108) 摘要:促炎细胞因子在许多病理状态下,如炎症、神经系统损伤、癌症等, 对疼痛和痛觉过敏的发生 和维持有重要作用。目前得到普遍认可的促炎细胞因子有IL-1β、IL-6、TNF-α, 该文就IL-1β在炎性疼痛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外周、中枢机制作一综述。关键词:白介素-1β;炎性痛;痛觉过敏中图分类号: R965; Q426 文献标识码: A Roles and mechanisms of interleukin-1β during inflammatory pain ZHANG Wen-hua, JIANG Jian-ping* (Key Laboratory of Developmental and Neurological Biology of Fujian Province,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China) Abstract: Numer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duce or facilitate pain and hyperalgesia in the presence of inflammation, injury to the nervous system or cancer. At present, generally accepted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are IL-1β, IL-6, TNF-α. This review outlines the recent findings of IL-1β in inflammatory pain and its possible peripheral and central mechanisms for the effects of IL-1β in nociceptive transmission. Key words: interleukin-1β; i nflammatory pain ;hyperalgesia 1 白介素-1的成员与受体 细胞因子是指由免疫细胞(如T 细胞、B 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和某些非免疫细胞(如表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经刺激后合成、分泌的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蛋白或多肽的总称,主要包括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趋化因子等。1979年的第二届淋巴因子国际会议,把介导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一些细胞因子正式命名为IL,并以阿拉伯数字排列,如IL-1、IL-2等。后来发现IL 亦可由其他细胞产生,也可作用于其他细胞。白介素-1(interleukin-1,IL-1)是体内作用最强的炎症介质之一,相对分子质量约17 000,由150多个氨基酸残基组成。IL-1家族是一个由多分子组成的大家族,包括:白介素-1α(interleukin-1α,IL-1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 receptor antagonist,IL-1ra )、IL-18、IL-33等,其中前三者是IL-1基因家族的主要成员, 它们源于不同的基因,但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高度同源,经由不同方式产生并发挥作用。细胞内产生的I L -1β以前体形式存在,须经I L -1β转化酶(caspase-1/ICE,一种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剪切成成熟型IL-1β并分泌至细胞外,成熟型IL-1β是执 行IL-1β生物学功能的主要形式。IL-1β是IL-1的主要分泌形式[1],是一种调节蛋白,在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白介素-1受体(interleukin-1 receptors,IL-IR) 有两种形式:I型受体(IL-IRI)和II型受体(IL-IRII)。IL-IRI在脊髓、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小型神经元中都有表达[2]。一般认为:IL-1α和IL-1β都通过结合IL-IRI发挥作用[3], IL-IRI

《重组人白介素-11防治血小板减少症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主要内容

《重组人白介素-11防治血小板减少症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2021年版)》主要内容 1 概述 1 1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症是指外周血象中血小板计数(PLT)<100×109/L的情况。一般而言,PLT<50×109/L时,即存在皮肤黏膜出血倾向的危险性;PLT <20×109/L时,有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的高度危险性;PLT<10×109/L时,则有皮肤黏膜出血的极高度危险性。血小板数量减少是出血性疾病最常见的病因。单纯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可分为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破坏增加和血小板分布异常三大类。血小板生成减少,常见于放/化疗所致骨髓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AA)、急性白血病(AL)以及感染等。血小板破坏增加,常见于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TTP)、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HIT)、系统性红斑狼疮(SLE)、HIV-1相关血小板减少症以及其他药物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等。血小板分布异常,常见于脾功能亢进以及其他药物所诱发。 临床上,可根据外周血象的PLT检查结果,对血小板减少的严重程度进行

分级。 对于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首先应针对病因处理。血小板输注,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失患者的出血症状,恢复和维持人体正常止血和凝血功能,但是并不适用于所有血小板减少的情况。对于因血小板数量减少而非血小板功能缺陷发生显著出血的患者,为了获得 持续的后续升血小板效应,可以考虑在血小板输注的同时应用促血小板生成药物(rhIL-11等)。 1 2 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 白介素-11(rhIL-11)是由造血微环境基质细胞和部分间叶细胞产生的多效性细胞因子。IL-11的促造血功能,主要表现于直接刺激造血干细胞和巨核系祖细胞的增殖,诱导巨核细胞分化成熟,促进高倍性巨核细胞生成,增加单个巨核细胞血小板的产量,从而增加血小板的生成。多项国内外临床实践指南和专家共识均纳入和推荐rhIL-11,表明以IL-11Rα作为血小板减少症治疗靶点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在安全性方面,rhIL-11大多数不良反应均为可 以预期的轻至中度反应,且停药后均能迅速消退。

新德路生(重组人白介素-2注射液)

新德路生(重组人白介素-2注射液) 【药品名称】 商品名称:新德路生 通用名称:重组人白介素-2注射液 英文名称: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2 Injection 【成份】 主要组成成分: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 【适应症】 本品为抗肿瘤的生物治疗用药,主要用于肾癌、恶性黑色素瘤及癌性胸、腹腔积液的治疗,也可以用于其他恶性肿瘤综合治疗。 【用法用量】 用于癌症治疗,一般可静脉输注或皮下注射每日20-40万IU/m2体表面积(50-100万IU/次),每日一次,每周连用五日,四周为一疗程。癌性胸、腹水腔内注射应尽量排出胸、腹水后,每次注射40-60万IU/m2体表面积(50-100万IU/次),每周1-2次,注射2-4周,或根据病人情况按医嘱使用。 【不良反应】 各种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是发热、寒战,肌肉酸痛,与用药剂量有关,一般是一过性发热(38℃左右),亦可有寒战高热,停药后3~4小时体温多可自行恢复到正常。个别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皮疹、类感冒症状。皮下注射者局部可出现红肿、硬结、疼痛,所有副反应停药后均可自行恢复。使用较大剂量时,本品可能会引起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表现为低血压、末梢水肿、暂时性肾功能不全等,应立即停用,积极对症处理。应注意,使用本品应严格掌握安全剂量。

【禁忌】 1.对本品成分有过敏史的病人。 2.高热、严重心脏病、低血压者,严重心肾功能不全者,肺功能异常或进行过器官移植者。 3.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即往用药史中出现过与之相关的毒性反应:⑴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⑵未控制的心率失常;⑶胸痛并伴有心电图改变、心绞痛或心肌梗塞;⑷心压塞;⑸肾功能衰竭需透析>72小时;⑹昏迷或中毒性精神病>48小时;⑺顽固性或难治性癫痫; ⑻肠局部缺血或穿孔;⑼消化道出血需外科手术; 【注意事项】 1.本品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药瓶有裂缝、破损者不能使用。药瓶开启后,应一次使用完,不得多次使用。预充式注射器包装仅为一次性使用,不得重复使用。 3.使用本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大剂量。应严格掌握安全剂量。使用本品低剂量、长疗程可降低毒性,并且可维持抗肿瘤活性。 【特殊人群用药】 儿童注意事项: 18岁以下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药效尚未得到确证。 妊娠与哺乳期注意事项: 本品对妊娠妇女缺乏足够充分的对照研究资料,只有当使用本品的有利因素超过胎儿可能承担的风险时,才可应用本品。本品是否分泌于人乳中尚不清楚。由于本品对乳儿有潜在的不良反应,所以决定中止哺乳还是中止用药,要取决于药物对母亲的重要性。 老人注意事项: 本品对老年患者和轻年患者中发生的情况是相同的。

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2(I)

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2(I) Zhusheyong Chongzu Ren Baijiesu-2 (I) 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2 (I) for Injection 本品系由高效表达人白细胞介素-2 (125Ser)[简称人白介素-2(125Ser)]基因的大肠杆菌,经发酵、分离和高度纯化后冻干制成。含适宜稳定剂,不含防腐剂和抗生素。 1 基本要求 生产和检定用设施、原料及辅料、水、器具、动物等应符合“凡例”的有关要求。 2 制造 2.1工程菌菌种 2.1.1名称及来源 重组人白介素-2(125Ser)工程菌株系由带有人白介素-2(125Ser)基因的重组质粒转化的大肠杆菌菌株,其中人白介素-2基因序列中原125位编码半胱氨酸的序列被突变为编码丝氨酸的序列。 2.1.2 种子批的建立 应符合“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菌毒种管理规程”的规定。 2.1.3 菌种检定 主种子批和工作种子批的菌种应进行以下各项全面检定。 2.1. 3.1 划种LB琼脂平板 应呈典型的大肠杆菌集落形态,无其他杂菌生长。 2.1. 3.2 染色镜检 应为典型的革兰阴性杆菌。 2.1. 3.3 对抗生素的抗性 应与原始菌种相符。 2.1. 3.4 电镜检查(工作种子批可免做) 应为典型的大肠杆菌形态,无支原体、病毒样颗粒及其他微生物污染。 2.1. 3.5 生化反应 应符合大肠杆菌生物学性状。 2.1. 3.6 人白介素-2表达量 在摇床中培养,应不低于原始菌种的表达量。 2.1. 3.7 质粒检查 该质粒的酶切图谱应与原始重组质粒相符。 2.1. 3.8 目的基因核苷酸序列检查(工作种子批可免做) 目的基因核苷酸序列应与批准序列相符。

白介素il-在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

白介素IL-6在疾病研究方面的研究概述白介素IL-6属于多效细胞因子,最初被指定为B细胞分化因子、干扰素β2、肝细胞刺激因子、细胞毒性T细胞分化因子和B细胞刺激因子-2,促进T细胞群体扩增和活化以及B细胞分化,调节急性期反应,可以影响血管疾病、脂质代谢、胰岛素抵抗、线粒体活动、神经内分泌系统和神经心理行为的激素样属性。此外,IL-6促进破骨细胞和血管生成的分化、角化细胞和肾小球膜细胞的增殖、以及骨髓瘤和浆细胞瘤细胞的生长。IL-6几乎可以由所有的基质细胞和免疫系统细胞产生。IL-6表达的主要激活因子是IL-1b 和肿瘤坏死因子,当然,IL-6的合成还有其他途径促进,如Toll样受体、前列腺素、脂肪因子、应激反应和其他细胞因子。IL-6的产生可通过微小RNA (例如let-7a)、RNA结合蛋白(例如Lin28B和Arid5a)、RNA酶(例如regnase-1)和昼夜节律控制因子如“时钟基因Per1”等进行调节。人血清中IL-6的正常生理浓度相对较低(1-5pg/ml),在疾病环境中会迅速升高,在极端情况下,例如脑膜炎球菌性败血性休克,可达到ug/ml级别。因此,IL-6在感染、自身免疫或癌症的情况下会快速诱导,大量表达,IL-6含量增加能更好地预测疾病。IL-6还可以控制各种稳态功能,包括葡萄糖代谢、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影响心情、疲劳、抑郁、以及造血。 白介素IL-6在传染性炎症的早期阶段,由受到Toll样受体刺激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在非感染性炎症,如烧伤或外伤性损伤中,也可以由受到Toll样受体刺激的细胞产生。这种急性IL-6表达通过刺激各种细胞群体在宿主防御中起着核心作用。IL-6强烈诱导广谱的急性期蛋白,如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纤维蛋白原、铁调素、触珠蛋白

(25)--重组人白介素-18基因工程菌的构建预习测试

重组人白介素-18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实验预习试题库 一、填空题 1、目的基因产物和质粒载体酶切是使用的同尾酶是( )和( ),反应温度是( )℃,实验中的反应时间是( )hr。 2、两个双酶切产生的DNA片段连接时使用的酶为( ),连接反应的温度是( )。 3、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时细菌OD600大约为( ),处于( )生长期。 4、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时,热击的温度是( ),原因是( );感受态细胞转化时,感受外源DNA的温度是( )℃,目的是( )。 5、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共分3步,分别是( )、( )和( )。 6、质粒DNA的三种存在方式是( )、( )和( ),它们在琼脂糖凝胶电泳时的迁移率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7、用M13 Primer M4和M13 Primer RV为引物进行重组质粒的阳性鉴定时,含重组质粒的阳性克隆PCR产物大小为( )bp,含pUC18自连产物的假阳性克隆PCR产物大小为()bp,若PCR反应后电泳没有任何条带说明( )或( )。 8、DNA分子结构外侧( )带( )电荷,琼脂糖凝胶电泳时DNA样品时应把置于电泳槽的( )极;电泳时为获得最好分辨率,电压最大不超过( )V/cm。 9、在连接产物转化时,Amp的作用是( ),X-gal的作用是( ),IPTG的作用是()。感受态细胞的转化效率用( )评价。 10、用M13 Primer M4和M13 Primer RV为引物进行重组质粒的阳性鉴定时,若PCR产物大小为100 bp,则说明该质粒是( ),若PCR产物大小为600 bp,则说明该质粒是(),若PCR反应后电泳没有任何条带说明( )或( )。 11、从原理上讲,蓝白斑筛选时的白斑是含( ),兰斑是含( )。 12、两个双酶切产生的DNA片段连接时使用的酶为( ),连接反应的温度是( )。 13、蓝白斑筛选时的X-gal的作用是( ),IPTG的作用是( ) 14、碱裂解法制备质粒DNA共分3步,分别是( )、( )和( )。 15、琼脂糖凝胶电泳时应把DNA样品置于电泳槽的( )极,电泳时为获得最好分辨率,电压最大不超过( )V/cm,电泳缓冲液中的( )能够指示电泳前沿。 16、两个双酶切产生的DNA片段是( )末端,连接时使用的酶为( ),连接反应的

白介素IL-6在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

. 白介素IL-6在疾病研究方面的研究概述 白介素IL-6属于多效细胞因子,最初被指定为B细胞分化因子、干扰素β2、肝细胞刺激因子、细胞毒性T细胞分化因子和B细胞刺激因子-2,促进T细胞群体扩增和活化以及B细胞分化,调节急性期反应,可以影响血管疾病、脂质代谢、胰岛素抵抗、线粒体活动、神经内分泌系统和神经心理行为的激素样属性。此外,IL-6促进破骨细胞和血管生成的分化、角化细胞和肾小球膜细胞的增殖、以及骨髓瘤和浆细胞瘤细胞的生长。IL-6几乎可以由所有的基质细胞和免疫系统细胞产生。IL-6表达的主要激活因子是IL-1b和肿瘤坏死因子,当然,IL-6的合成还有其他途径促进,如Toll样受体、前列腺素、脂肪因子、应激反应和其他细胞因子。IL-6的产生可通过微小RNA(例如let-7a)、RNA结合蛋白(例如Lin28B和Arid5a)、RNA酶(例如regnase-1)和昼夜节律控制因子如“时钟基因Per1”等进行调节。人血清中IL-6的正常生理浓度相对较低 (1-5pg/ml),在疾病环境中会迅速升高,在极端情况下,例如脑膜炎球菌性败血性休克,可达到ug/ml级别。因此,IL-6在感染、自身免疫或癌症的情况下会快速诱导,大量表达,IL-6含量增加能更好地预测疾病。IL-6还可以控制各种稳态功能,包括葡萄糖代谢、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影响心情、疲劳、抑郁、以及造血。 白介素IL-6在传染性炎症的早期阶段,由受到Toll样受体刺激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在非感染性炎症,如烧伤或外伤性损伤中,也可以由受到Toll样受体刺激的细胞产生。这种急性IL-6表达通过刺激各种细胞群体在宿主防御中起着核心作用。IL-6强烈诱导广谱的急性期蛋白,如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纤维蛋白原、铁调素、触珠蛋白和抗胰凝乳蛋白酶,而减少白蛋白、细胞色素P450、纤连蛋白和转铁蛋白。 白介素IL-6控制B细胞和体液免疫(见下图)。IL-6可控制B细胞和浆细胞的生存、种群扩增和成熟。例如,通过STAT3调节转录因子Blimp-1与抗体分泌相关,并且与产生大量免疫球蛋白的长期血浆细胞相关。IL-6还控制T细胞中IL-21的表达,IL-6和IL-21的STA T3活化增强Bcl-6的表达和TFH细胞的产生。Blimp-1和Bcl-6的活性相互抵消,这种相互关系影响淋巴细胞分化和淋巴细胞功能。通过定义的Toll样受体对B细胞的先天活化也控制B细胞产生IL-6,IL-6与IL-1b组合提供了产生IL-10分泌调节性B细胞的必要承诺信号。 1 / 6 . 白介素IL-6在代谢和癌症中的作用。IL-6效应具有高度的依赖性:许多组织(包括肝、骨骼肌、白脂肪组织(WAT)、棕色脂肪组织(BAT)、中枢神经系统(CNS))以及胰腺。相比之下,IL-6在癌症发展过程中似乎是有害的,因为它促进组织如肝脏和结肠中的肿瘤发生。因此,治疗性阻断IL-6可能代表双重剑,取决于具体的恶性肿瘤。 白介素IL-6在多种癌细胞中过量表达。IL-6和STAT3信号传导不仅对于肝脏中的癌症发展是重要的,而且在其它组织如肺、乳腺、肠上皮和造血室中也是必需的,这表明癌癌细胞的更广泛依赖IL-6信号传导。总之,癌细胞中的IL-6信号传导具有促进肿瘤生长、进展和复发的巨大潜力。白介素IL-6是肥胖和糖尿病研究中最突出的炎症细胞因子之一。IL-6通常用作肥胖相关的“metainflammation”的标志物,因为其血清浓度与脂肪量增加呈正相关。 白介素IL-6缺乏导致对病毒、寄生虫和细菌感染的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受损。实际上,对IL-6具

人白介素6受体结合功能域的构效关系研究_冯健男

研究报告 人白介素6受体结合功能域的构效关系研究* 冯健男 任蕴芳 李 松1) 沈倍奋 (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100850) 摘要 以分子对接(docking)方法研究人白介素6受体胞外区配基结合功能域“WSXWS”区氨基酸残基定点突变对受体与配基人白介素6结合时的相互作用能量、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从分子力学、分子动态学分析了人白介素6受体胞外区功能域关键氨基酸残基在受体与配基结合中的构象变化以及与人白介素6间的相互作用.关键词 人白介素6受体,人白介素6,分子对接,功能域 学科分类号 Q71 人白介素6(hIL-6)的异常表达及人白介素6受体(hIL-6R)的高丰度与临床诸多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等有着密切关系.hIL-6与具有高亲和力的hIL-6R结合,经过细胞内信息传递,增强或抑制某些基因的表达,从而完成其生物效应,因此,hIL-6与hIL-6R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不仅具有生物学意义,在临床医学上也将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1~4]. Yaw ata等[5]通过对hI L-6R氨基酸进行点突变,观察到hIL-6胞外区功能域中某些关键氨基酸残基定点突变前后的受体-配基结合及其信号转导能力的变化.本文以Yaw ata等[5]的实验为依据,借助SGI图形工作站从理论上分析hIL-6R及其突变体(MuhIL-6R)与hIL-6间相互作用,以复合物氢键数目、结合能量(包括Van der w aals能及库仑能)作为判别标准,解释了hI L-6R胞外区“WSXWS”功能域突变前后与hIL-6相互作用改变的根源,以期为小分子hIL-6R拮抗剂的设计提供思路. 1 理论方法 蛋白质所具有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空间结构,因此对蛋白质空间结构的研究在蛋白质工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6].借助计算机数值模拟获得生物大分子结构、动力学、热力学方面的信息,以及研究这些信息与生物功能之间的关系,不仅为实验研究生物分子性质、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天然生物大分子的改性和基于受体结构的药物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源模建获得的人白介素7及其突变体分别与人白介素7受体作用,从理论上预测了其作用效果,为实验提供了依据及合理解释[7]. 分子力学方法通过适当力场下分子能量的计算与构象调整,优化初始分子结构.考虑到蛋白质分子的柔性,必将使其存在各种旋转位垒,分子力学方法下无法获得蛋白质分子整个构象空间中的能量最低构象,最近发展起来的分子动力学方法,克服了上述缺点,在经典力场下搜索其构象空间得到能量最小的优势构象.分子动力学模拟已成为研究蛋白质、核酸结构与功能的有力工具[8]. 对于蛋白质与受体间相互作用的理解和研究是合理进行蛋白质工程研究的必不可少的步骤,通过蛋白质分子间存在的相当显著的空间及电荷的互补性,利用分子对接(docking)方法研究蛋白质与受体的作用机制、直观考察蛋白质与受体结合部位空间上的互补性、计算相互作用能量. 2 结果与讨论 2.1 hIL-6与hIL-6R相互作用 借助SGI图形工作站,利用InsightⅡ(95.5)软件通过同源模建的方法构建hIL-6R三维结构.选取的同源蛋白为已知的人生长因子受体三维晶体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9480025).  1)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物毒物研究所,北京100850.  Tel:(010)66931324;E-mail:jiannanfeng@https://www.360docs.net/doc/6016324237.html,  收稿日期:1998-11-05,修回日期:1999-02-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