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赵树理小说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

论文:赵树理小说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
论文:赵树理小说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

贵州师范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07汉语言文学教育赵树理小说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

作者:

学校名称:

专业:

年级:

指导教师:

日期:

目录

摘要 (Ⅲ)

1赵树理简介 (1)

1.1赵树理家庭背景 (1)

1.2赵树理的社会经历、作品及影响 (1)

2.“山药蛋”派的开创 (2)

3.赵树理小说的涉及面 (3)

3.1家庭、家族和乡里社会的民俗 (3)

3.2恋爱婚姻习俗 (4)

3.3民间文艺表现手法的运用 (5)

4.赵树理的艺术成就 (5)

4.1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5)

4.2艺术风格 (5)

4.2.1通过情节发展自然展示人物性格 (6)

4.2.2 通过语言、形体动作展示人物心理,揭示人物性格 (7)

4.2.2.1人物语言 (7)

4.2.2.2形体与语言相结合 (7)

4.2.3 通过细腻的外部描写展现人物性格 (8)

4.2.3.1描写人物外貌 (8)

4.2.3.2写景 (8)

4.2.4用辩证的、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9)

4.2.4.1辩证手法 (9)

4.2.4.2现实主义手法 (10)

后记赵树理惨死的前前后后 (11)

参考文献 (13)

浅议赵树理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

摘要

赵树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广泛的影响,他是继中国文坛鲁迅、郭沫若、矛盾这些新文学奠基人之后与巴金、丁玲、老舍等人齐名的又一位大师级的人物,是中国乡土文学的大家”,是“山药蛋派”这一文学流派的奠基人和杰出领袖。在他的作品中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社会生活和农民的精神面貌,而且真正站在农民的立场,以农民为对象,为农民说话。他的小说经常采用农民群众民间语言,从艺术的角度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对落后人物的成功塑造。这些人物分别通过情节发展,语言、形体动作,细腻的外部描写及辨证的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现实主义新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奠基人三仙姑杰出领袖

1、赵树理简介

1.1赵树理家庭背景

赵树理,现、当代作家。原名赵树礼,笔名野小、吴戴等。山西沁水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因家贫,少时即参加农业劳动。从小喜爱民间文学和地方戏曲。父亲赵和清是生产上的多面手,兼通易卜星象和医术,常带儿子参加农村自乐性团体“八音会”,这使赵树理熟悉农村生活,了解农民疾苦,而且多才多艺。

1.2赵树理的社会经历、作品及影响

1923年小学毕业后任农村小学教员。1925年考入长治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接触新文学。后因参加学潮被开除。1929年被山西阎锡山当局逮捕入狱,次年获释。在此前后,卖过字画,当过江湖郎中、差役、录事,教过私塾,饱尝生活的艰辛。1936年任上党乡村师范语文教师。翌年参加山西抗日牺牲救国同盟会。抗日战争爆发后从事抗日宣传和民政工作。1939年起编辑《黄河日报》、《抗战生活》、《中国人》等报刊。1944年任华北新华书店编辑。1945年后编辑《新大众》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京任《说说唱唱》、《曲艺》主编,并任中国文联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1957年后回山西长期深入农村生活。1965年回山西文联工作。“文化大革命”中遭残酷迫害致死。赵树理的创作活动始于20年代末。1930年首次发表了反映农民生活的短篇小说《铁牛的复职》。1943年发表成名

作、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稍后的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被誉为“反映农村斗争的最杰出的作品,也是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之作”(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为他赢得了更大的声誉。此后,又发表了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中篇小说《邪不压正》,短篇小说《地板》、《福贵》、《田寡妇看瓜》、《登记》等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1954年后著有长篇小说《三里湾》,短篇小说《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等作品。另写有评书、鼓词、剧本、评论等。他的创作已结集为《赵树理文集》和《赵树理文集续编》出版。不少作品已被译为英、法,德、俄、日等20余种文字,产生了国际的影响,赵树理的创作以农村生活斗争和社会关系的变革为题材,塑造了一系列新型的农民形象。他的小说情节生动,故事性强,语言质朴凤趣,善于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语言来展现性格,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在小说艺术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做出了贡献。

2. “山药蛋派”的开创

“山药蛋派”的开创者赵树理,以其巨大的文学成就被称为现代小说的“铁笔”、“圣手”,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植根于晋东南这片家乡的土壤,熟悉农村,热爱人民,大量描写了晋东南独特的区域民俗事象,或作为作品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或作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推进人物性格发展的手段,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3.赵树理小说的涉及面

3.1家庭、家族和乡里社会的民俗。

在《三里湾》第二节里,介绍了王宝全、王金生的居住环境,按东西南北的顺序介绍了窑洞房子及使用习俗。例如西边四孔窑洞的分工是这样的:金生、玉生兄弟俩已娶妻成家,各住一孔。王宝全老两口住一孔。女儿玉梅住一孔,但却是套窑,与父母住的那孔窑相通,有窗无门,进进出出必须经过父母的门。这表明,一方面闺女大了,需和父母分开居住;另一方面又因她未出嫁,要谨防越轨乱礼,和父母的窑洞串在一起,一举一动都可受到父母的监督、约束。在这里,窑洞已不是简单的物质客体,而是寄寓了传统的民俗心理,成为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三里湾》还描写两个旧式大家庭的劳动分工、经济分配、生活管理以及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复杂的关系,揭示了家长权威和旧伦理观念对旧式家庭的影响。《李家庄的变迁》里“吃烙饼”这一晋东南乡里民俗的描写,更富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吃烙饼”的民俗特点是,村里发生了纠纷,由双方当事人请村落的头人、族长或地方上有影响的人物,在吃烙饼的过程中评理,地点设在村子的庙堂里。等评理人作出裁决后,输了的一方要承担责任并付给吃烙饼的费用。小说中写农民张铁锁与村长李如珍的侄儿发生纠纷,村长武断地评张铁锁输理,霸占了张铁锁的土地,并让他付出吃烙饼的

费用。张铁锁回家后气愤之下说了几句过头话,被村长的人听到,就把他们夫妇锒铛入狱,最后赔了土地与房产,才了结此难。作品深刻揭露了集神权、政权于一身的封建势力代理人,依靠军阀统治者支持,对劳动人民残酷的压迫。

3.2恋爱婚姻习俗

赵树理小说中有大量恋爱婚姻习俗描写,借以反映农民生活思想面貌和时代精神。《小二黑结婚》里的三仙姑,30年代嫁给于福时,刚刚15岁,是前后庄第一个俊俏的媳妇。但是在落后愚昧的迷信思想影响下,渐渐成了一个装神弄鬼、争艳卖俏的女人。她“虽然已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褪上仍要镶边”,每天都要涂脂抹粉,乔装打扮一番。作者活画出了一个病态心理和被扭曲了性格的女性形象,揭露了封建买卖婚姻带来的恶果。《登记》里的小飞蛾本来已有个相好的叫保安,可是父母却把她嫁给了张木匠。她虽然极不情愿,可还得按照传统婚俗顶着红头盖,吹吹打打被抬到婆家,任青年小伙子闹新房,照惯例在大年初一由两个妇女搀着到各家磕头、拜年,带丈夫“回娘家”。后来因和保安交换了爱情信物,而被张木匠毒打,婆婆和邻里也认为她“名声不正”。小飞蛾的婚姻悲剧,也是由封建礼教造成的。《邪不压正》则表现了妇女对以势压人的不合理婚姻的反抗,反映了当时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时代的变迁。《登记》中的“罗汉钱”,是小飞蛾和艾艾母女两代人都

曾用过的爱情信物,也是晋东南特有的习俗,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3.3民间文艺表现手法的运用

赵树理成功地借鉴民间文艺里“讲故事”的手法,以故事套故事,巧设环扣,引人入胜,使情节既一气贯通,又起伏多变。语言运用上,大量提炼晋东南地区的群众口语,通俗浅近而又极富表现力,使小说表现出一种“本色美”。

4.赵树理的艺术成就

4.1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赵树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广泛的影响,他是继中国文坛鲁迅、郭沫若、矛盾这些新文学奠基人之后与巴金、丁玲、老舍等人齐名的又一位大师级的人物,是中国“乡土文学的大家”,是“山药蛋派”这一文学流派的奠基人和杰出领袖。在他的作品中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社会生活和农民的精神面貌,而且真正站在农民的立场,以农民为对象,为农民说话。他的小说经常采用农民群众民间语言,从艺术的角度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对落后人物的成功塑造。这些人物分别通过情节发展,语言、形体动作,细腻的外部描写及辨证的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4.2艺术风格

赵树理小说在艺术上的成就在于创造了一种新颖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

象,尤其是农民形象,特别是对农民落后人物的成功塑造。这些人物无论其是否达到了典型人物的水平,都是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的据统计,在他的小说中。人物不下百人,给人留下难忘印象的也有几十人,如“三仙姑”、“二诸葛”、“吃不饱”、“小腿疼”、“常有理”、“惹不起”……等等,几乎成了“典型共名”,常常被作为与其有相似特征的人们的代名词。正如鲁迅称赞果戈里所说的:“名号一出,就是你跑到天涯海角,他也要跟着你走,怎么摆也摆不脱。”

赵树理认为“小说的重要人物不是写事而是写人,要通过人去教育人”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也是形成赵树理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关于如何塑造人物形象,他说:“突出写人物无非是语言和形体,再没别的办法。”

4.2.1通过情节发展自然展示人物性格

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赵树理小说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尽量不由作者出面介绍、分析、评价,而让人物自己“亮相”,并且通过语言行动自我表演展现性格赵树理小说中,矛盾一提出人物就立即活动起来《小二黑结婚中》“二诸葛的神课”一节,三仙姑与二黑娘的龙虎斗及二诸葛的占卦这一系列的情节中所发生的冲突鲜明地表现了三个人物的性格。这一节中读者就像看戏一样,看到人物用自己的语言、作所做的精彩表演,从中进一步认识他们。

正如赵树理自己所说:要极简练地写“好一个人物,无非挑人物最有代表的几个情节,串连起来就是了。”

4.2.2 通过语言、形体动作展示人物心理,进而揭示人物性格

在赵树理的小说中,他总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来显示他们的性格,表现他们的思想情绪。关于人物,并没有像以往小说中那种大幅描写,而是使用了语言、形体来微妙地展示人物心理活动,进而突出人物性格。正如赵树理谈论自己作品中描述心理特点时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和《李家庄的变迁》等作品,不仅没有单独的心理描写,连单独的一般描写都没有。”赵树理在这里所说的“单独”的心理描写,并不是不进行心理描写,恰恰相反,赵树理不仅对写人物心理很重视,而且对人物心理描写得很细致,很有特色,这种特色,即“通过语言、形体展示人物心理,进而揭示人物性格。”

4.2.2.1人物语言

人物语言,有一种语言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用好了,对表现人物有很大作用例如二诸葛开口“千里姻缘一线牵”,闭口“命相不对”,说岁数必先讲属相等等,这些话本身带有职业特点,相对比较容易掌握。困难的是,一些语言本身并无特色,孤立地看,可能极普通的,但由于作者对人物性格把握得准确,把它放在特定的场合,却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4.2.2.2形体与语言相结合

在《李家庄的变迁》中,铁索和他的妻子二妞被春喜他们捆起来要往县里送。二妞的弟弟白狗抱着她的儿子小胖孩站在二妞旁边这一节,在这里我们看到二妞的感情变化和心理活动是十分激烈的而赵树理只用了。人物的两个动作(一动手手被绑着——————一瞪

眼),一句话(“摔死他!要死死个干净”),一个表情(眼里滚下泪来),便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由以上两个例子可见,赵树理在用语言、形体表现人物心理活动,进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确实独具一格,同时也看出作者对人物性格把握之深。

4.2.3 通过细腻的外部描写展现人物性格

在描写中,一般是通过人物的外貌和通过描写人物有关的景物来刻画人物形象。

4.2.3.1描写人物外貌

由于赵树理继承的是现实主义手法,他从人物性格出发写外貌,有的成为难得的肖像画,因为十分富。有个性特征,往往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像老杨同志出场时的穿着及三仙姑的外貌特征,所有这装扮,都是人物的内在因素的外观,看了这外表便可使我们深深地知道了各个人物的内心奥秘。

4.2.3.2写景

主要是“以景写人”,通过环境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在赵树理小说中,许多环境描写不仅起到烘托人物性格的作用,而且连人物的神情风貌和思想特征都赫然在目在描写过程中不仅使作品中的。人物由境入情(象灵芝对玉生那样),而且在描写中洋溢着作者自己的感情,从而也把读者的感情不知不觉带了进去。比如《三里湾》中对马家大院的描写,这里写马家的狗,马家的门,马家与村里人不相往来的关系,都是为了写马多寿其人,而把写环境与写生活习惯融合

在一起,就更有利于烘托人的性格。那个碗口大的腰栓,木楔子,顶门杈,再加上那条见人就咬的大黄狗,无不打着马多寿性格的烙印。就像是他手下的四大金刚一样,替他守护着山门。这里写的是门,是如何关门,却表现了马多寿如何把他的家弄成个密封的罐头,以阻止革命影响的渗入,使他家成为一个顽固的堡垒,反映了马多寿与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协调。这段景物描写包含着作者的爱憎,也唤起了读者对马家封建“遗风”的唾弃。这就是赵树理通过外部环境的烘托来写人的一种艺术手法,他把这叫做“烘云托月”。

4.2.4用辩证的、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4.2.4.1辩证手法

赵树理在塑造农民形象时,坚决摒弃了好的绝对好,一切皆好,坏的绝对坏,一切皆坏的形式主义。指出人物的错误,又承认人物的优点,将这一对矛盾统一起来,在描写过程中,突出写好一个“变”字:写出这个人物是怎样变化的,好、错写得越充分,变化显得越鲜明。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有血有肉,是一个真正的生活中的人。在《小二黑结婚》中,“三仙姑”和“二诸葛”,尽管他们身上充满了封建迷信的流毒,但作者应秉承“贬起病痛,促其猛醒”的原则,牢牢把握住:他们和封建地主阶级是两个营垒,属被压迫阶级的一员,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因而对他们的讽刺和嘲笑是善意的,是有分寸的,目的是使他们改过。因而在小说的结局中的人物形象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当小二黑与小芹在读者和观众的欢笑声中自由结婚的时候,三仙姑也从头到脚换了装束,二诸葛也把原来给儿子的童养媳收养

了,农民阶级的朴实和善良在他们身上又放出了光彩,这样使读者感觉这个人物似曾相识,给人真实的感觉。

4.2.4.2现实主义手法

在描述犯错误的农村干部形象时赵树理也充分使用了现实主义手法,这些干部好的一面被充分展现,这是本质的一面,而他们犯错误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也被充分挖掘,把“好”写到“心”,挖“错”控制“根”,这样一个犯错误的好人形象便站立了起来。

正如矛盾说的“他(赵树理)不忌讳农民的落后性,然而他和小资产阶级意识极浓厚的知识分子所不同者,即不因农民之落后性而否定了农民之坚强的民族意识及恩仇分明的斗争精神。在斗争中农民不但能够克服了落后性,而且发掘出创造的才能。这一真理许多作家可以在理智上承认,但很少作家能够从作品中赋以形象”在赵树理小说中,农民形象才真正被描述为掌握自己命运的农民。就是运用了这样许多艺术手法,赵树理塑造了一系列血肉生动的人物形象,为新文学的人物画廊添姿增色。

后记赵树理惨死的前前后后

1966年7月1日,《红旗》杂志公开载文污蔑周扬是“文艺黑线”的“祖师爷”、“总头目”,预示着受周扬赞誉的赵树理在劫难逃。

对赵树理的批判始于1966年夏,当时他在山西晋城县挂职担任县委副书记。7月20日、7月21日,由晋东南地委书记等署名,接连贴出两张大字报,对赵树理进行全面“揭发”评判。8月8日,山西省委宣传部召开座谈会,说赵树理是“周扬黑帮”树立的“标兵”。从此,开始了对赵树理的公开评判。

山西晋城师范学校的红卫兵首先批斗赵树理,他们采用当时最时髦的“喷气式”姿势,把赵树理押到会场,给他戴上高帽,挂上大牌子,上面写着打红叉的“黑帮分子赵树理”。不料赵树理上台之后竟一把摘下大牌、高帽,把它们搁下台去,然后昂然挺直了腰。这自然激怒了造反派。“革命小将”分成三班,昼夜不停地跟赵树理“拼刺刀”(比喻激烈的辩论)。不久,对赵树理的批斗再度升级,他被“揪回”太原。

太原的造反派抢着批斗赵树理。一次批斗会上,一个造反派居然把赵树理从主席台上拉下来,朝他胸部拳打脚踢,赵树理的肋骨被打断,肺叶被折骨戳穿。1969年,赵树理再次被“揪回”晋城批斗。在一次批斗时,赵树理被人推下桌子,髋骨被摔断,直不起身子。从此,赵树理残废了,生活不能自理。

1970年6月,山西省成立了“赵树理专案组”,赵树理被押入省高级法院军管组,进行隔离审查。赵树理的病情越来越严重,被打

断的肋骨,摔断的髌骨因为是“反动作家”而得不到有效治疗,发炎化脓,引起了肺部感染。他患了肺气肿,连呼吸都十分困难。

9月17日,山西省革委会又召开批斗赵树理的大会。会前有人说:“赵树理病势沉重已经不能动弹。”但一个青云直上的掌权者说:“他动不了,爬也要爬到会场去。”已奄奄一息的赵树理被架着来到太原湖滨会场接受批斗。因他是在站不住,造反派在台上放一张桌子让他双手撑着。过了半小时,他终于支持不住了,一头栽倒在地。

9月20日,赵树理开始拒绝进食。9月22日下午,牢房里的赵树理突然浑身颤抖,双手乱抓,口吐白沫,嗓子里“呼噜”作响。经专案组批准,他被送到医院。9月23日凌晨2时45分,离他64岁生日仅差一天,赵树理告别了他热爱的人生,也脱离了无边的苦海。1978年,赵树理被平反。

「参考文献」

「1」赵树理.赵树理文集(四)「M」,工人出版社,1980.

「2」方忠,论赵树理创作的主要思路和审美取向「J」,青海师专学报,1997,(1).

「3」王献忠.赵树理小说的艺术风格「M」.中国书店出版社,1990 「4」戴光中.赵树理传「M」,北京十月出版社,1987.

【作者】程凯华《论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作者】程凯华 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赵树理是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卓有成绩的作家。他先以太行山区的农民生活作为自己创作的肥沃土壤,用中国农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化、大众化的文艺形式,写出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优秀的小说。解放以后,赵树理仍然以广阔的农村作为自己生活和创作的根据地,相继写出了《登记》、《三里湾》、《灵泉洞》、《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锻炼锻炼》等作品。这些作品,通过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反映了我国农村的伟大历史变革,喊出了人民的心声,赢得了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喜爱。周扬同志称赵树理是“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写农村题材的‘铁笔’、‘圣手’”,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赵树理根据农村各个时期的实际生活,塑造了多种多样的、栩栩如生的农民形象,这些形象可以称得上是我国文学史上塑造农民(包括他们的干部)形象的第一座丰碑。但是,仅仅根据这一点,还不能确定赵树理小说的全部价位,因为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塑造什么样的形象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作家在这些题材和形象里有什么新的发现,提供了哪些为过去的作家所没有提供过的新的东西。歌德说得好: “现代最有独创性的作家原来是这样,并非因为他们创造出了什么新东西,而仅仅是因为他们能够说出一些好象过去还从来没有人说过的东西。…… 由此看来,独创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得大家承认压根儿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的东西”(《歌德文学语录选》、《古典文艺理论译丛》(8)第一一五页)。 那么,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究竟有哪些新的东西是过去的作家所没有提供过的呢? 解放区涌现的新型农民——大家知道,在“五四”以来的小说创作中,鲁迅是第一个以农民的生活和命运为小说题材的。他笔下的农民大多备受苦难而尚不觉醒。经过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高潮,到了三十年代,在深入发展的农村革命的推动下,一些左翼作家笔下开始出现了觉醒的反抗的年青一代新农民形象,如茅盾《农村三部曲》中的多多头,蒋光慈《田野的风》中的王贵才,叶紫《丰收》中的立秋、癫大哥等……。但是在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下,山于作家没有真正深人到工农中间去,因而人物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比较明显。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则不同。象鲁迅小说所描绘的闰土、阿Q、祥林嫂等终生不幸的农民形象以及一些左翼作家笔下那种衣服是劳动人民的而思想是小资产阶级的农民形象,在赵树理小说中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在党的教育下,在与地主阶级的斗争中,开始觉醒、成长的解放区的新型农民。 小二黑、小芹是步人中国现代文学领域的第一批新型农民的形象。他们从生活上和精神上都己摆脱了被压迫坡奴役的社会地位,坚洁共产党和民主政权是劳动人民和农村新生力量的支持者,因而勇敢地向以二诸葛和三仙姑为代表的封建落后思想,以及以金旺和兴旺为代表的封建恶霸势力展开了坚决的斗争,争取恋爱婚姻自由。当二诸葛收了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作童养媳时,小二黑不认帐,他对父亲说:“你愿意养你就养着,反正我不要里”小芹也不认三仙姑为她定下的婚事,把聘礼扔满一地,对母亲说::“我不管!谁收了人家的东西谁跟人家去!”对于潜伏在人民政权下的封建恶势力,他们也丝毫没有畏怯和退缩。当小二黑和小芹在窑洞里谈话,金旺要来捉他俩时,二黑理直气壮地说:“拿?没有犯了法!”兴旺要捆他送区上,他又说:“送到那里也不犯法!”这里可见解放区农村中青年一代的特色,同时也说明了党和民主政权对农村青年的深刻影响。由小芹的形象可以说:祥林嫂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爱姑身上的无畏的反抗性格在新的时代环境里已经获得合理的发展和成长了。赵树理从变革的时代生活中,发掘了解放区翻身农民思想上出现的新因素。 如果说在《小二黑结婚》中,还只是从争取恋爱婚姻自由这个角度描写农民对封建落后

从对比中看赵树理小说的语言特点_以比喻为例

2006年11月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v.,2006第29卷 第6期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 Science) Vol.29 No.6?晋文化研究? 从对比中看赵树理小说的语言特点 ———以比喻为例 温锁林 (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 要:文章采用统计与对比的方法,对赵树理、茅盾、老舍、孙犁小说中的比喻进行了统计,在此基础上,分别把赵树理的比喻与其他三位作家的比喻进行了对比研究,从而归纳总结出了赵树理比喻所体现出来的特点。取喻的地方化、大众化,用词用语的口语化,是他的小说比喻中所体现出的鲜明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赵树理;比喻;山药蛋派;修辞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35(2006)06-0071-05 引言 赵树理是现当代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重要作家,特别是他作品的语言,以其浓郁的“山药蛋”的乡土气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上独树一帜,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誉。周扬同志称他为我国当代语言艺术大师之一,对他在语言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研究一个作家及其作品,不能不研究其作品的语言。对赵树理作品的语言,过去也有人做过一些研究,但大都是在文学的范围内来研究语言的艺术特色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拓宽、加深。至于从语言的角度来分析、研究,还做得很不够。本文拟从修辞的角度,对赵树理小说中的比喻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希望能够窥一斑而见全豹,揭示出赵树理语言的民族化、大众化、口语化和地方化的特色,为赵树理小说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要了解赵树理比喻的特点,最好的办法是与其他作家作品的比喻做比较。我们特意选取了赵树理同时代作家茅盾、老舍、孙犁,把赵树理的比喻与他们的比喻进行了多角度的对照。这样,就把赵树理的比喻放在了一个有对比物、有参照系数的语言环境中。我们觉得,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是较为客观和可信的。我们选取这三位作家与赵树理比较,是有特别用意的:(1)四位作家都是公认的语言巨匠,他们作品的语言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2)四位作家分别代表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极富代表性。茅盾和老舍是典型的城市知识分子作家,不过二者又有不同:茅盾的小说以反映城市上层人士的生活见长,而老舍则以写他所熟悉的北京平民生活著称。孙 犁和赵树理一样,都是典型的“农民作家”,但他俩的艺术风格也有区别:孙犁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作品中充溢着冀中农村的生活气息;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则有着独特的山西地方风味。 为了把握赵树理比喻的特点,我们还采用了统计的方法,对《赵树理文集》中的26篇小说[1]、茅盾的《子夜》[2]、老舍的《骆驼祥子》[3]和《孙犁文集(一)》中的40篇小说[4]中的所有比喻进行了穷尽的统计,力求能用精确的数字使四位作家比喻的特点得到量化的说明,并在比较中发现赵树理比喻中反映出的语言特色。(见下表) 四位作家使用比喻统计表 作家作品赵树理茅盾老舍孙犁 语料字数63.2万字34.3万字16.2万字32万字 比喻数453个779个401个402个 使用频率7.17个/万字22.71个/万字24.75个/万字12.56个/万字 一 赵树理与茅盾的比喻:“俗”“雅”有别 茅盾是典型的城市文人作家,他运用比喻的风格与“山药蛋派”创始人赵树理有什么不同?经过比较,我们发现最明显的区别有三:(1)比喻一“洋”一“土”;(2)用词风格一“雅”一“俗”;(3)语法上的“欧化”与“汉化”。下面分别说明。 (一)比喻一“洋”一“土” 茅盾的《子夜》写的是上世纪30年代“工业的金融的”上海的社会生活,因此,作品中的比喻有好多是描写上海这个“十里洋场”的大都市里现代生活的特有事物和现象的: (1)电管广告,射出火一样的赤光和青磷似的绿焰。 收稿日期:2006-05-18 作者简介:温锁林(1962-),男,山西寿阳人,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语法学、修辞学与现当代文学作品语言研究。

重论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

无论是赞美抑或贬低,是承认抑或否定,总之,在短暂却不失灿烂辉煌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都是一个躲不开、绕不过,非正视不可的富有个性特色的作家。在上一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文坛上,赵树理横空出世,以其独树一帜的文学作品称雄文坛,独领风骚,高举起一面民族文学的大旗,其创作模式“对整个解放区乃至五、六十年代的文学,都影响巨大”[1](P475),甚而逐渐形成了一个颇具阵容的“山药蛋”派作家群。物换星移,大浪淘沙,历经半个世纪的沧海桑田,从文学观念到表现手法,从审美对象到欣赏趣味,有关文学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变。相对于昔日的轰动与风流,今日之文坛,赵树理“显然是个陌生人,至多,模模糊糊有个土里土气象山药蛋似的印象……足以使放眼世界的人们微笑着敬而远之”[2](P452)。往昔名重一时的赵树理,在当今之文坛,难道真已成了“隔日黄花”了吗?赵树理的小说果真如某些新潮评论家所言,既无高雅之艺术品位,亦无宏深之思想涵蕴,充其量只不过因其创作上的大众化成就而在当年那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侥幸获一时之殊荣吗?窃以为,赵树理的出现,乃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赵树理的小说模式,不仅在当年有其不容抹杀的历史意义,即便在当下及日后之文坛,仍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本文旨在拔开当前赵树理研究的迷雾,解构、颠覆对赵树理及其作品的不公之论,还之以本来面目,站在历史的了望台,锁定赵树理小说的历史意义,用发展的眼光,预见赵树理小说模式之于当下及日后文坛的重要借鉴意义。 一、何谓赵树理小说模式 名不正则言不顺。要界定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首先必须弄清究竟什么是赵树理小说模式。在此,必须把赵树理小说和赵树理小说模式这两个密切相关但又不容混为一谈的概念区分开来,正如马克思著作不等于马克思主义一样,赵树理小说也不等于赵树理小说模式。 赵树理小说独树一帜,概言之,主要有两大特色:一是从文本内容看,赵树理小说是典型的“问题小说”,其小说十有八九是为问题开药方。“我在作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了的问题,往往就变成我要写的主题”[3],“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度,应该把它提出来”[4](P30)。由此可见,提出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不仅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其小说创作的归宿点,为问题而创作成了赵树理小说内容上的一大显著特点。二是从艺术形式看,赵树理“把中国传统的评书改造成为现代小说,创造了一种评书体的小说形式,推进了‘五四’白话小说的民族化”[5](P519)。赵树理的小说故事情节完整,有头有尾,单线发展,环环相扣;人物塑造主要运用传统手法,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展示其性格特点,栩栩如生;文本语言去粉饰,勿卖弄,善用白描手法,清水出夫蓉,“熔大众化和艺术化于一炉”[6](P259),“一方面从人民群众的语言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予以充分地加工,一方面借鉴中国古典小说、民间文学或戏曲的语言及表达方式,加以创造性地运用,从而成功地将农民群众的口头语言提炼为准确、鲜明、生动的文学语言”[6](P259) 。此外,在“绰号”艺术的运用、民情 “赵树理的创作把文艺的民族化、风俗的描绘等方面,赵树理的小说均颇具民族风味。总之, 群众化推进到新的阶段,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7](P379)。 二、昔日文坛的灿烂红旗 赵树理的登场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必然之果。一代大师鲁迅先生曾痛心疾首作如是言:“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8](P80)。正是基于这样的远见卓识,新文学的倡导者们才高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一面向载封建之道的旧文学猛然开火,一面窃得外国文学的圣火,着力创建全然有别于传统文学的中国现代文学,致力于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接轨。遗憾的是,在长期闭关自守状态下,本来就对西方文化知之甚少,文学革命的发展又极迅猛,人们无暇对西方各种思潮进行消化,鉴

赵树理笔下的农村和鲁迅笔下的农村有什么差别

赵树理笔下的农村和鲁迅笔下的农村有什么差别 一、思想启蒙与问题观照 鲁迅之所以要放弃曾为之奋斗的医学而转从文学,既不是因为自己对医学缺乏兴趣,或者学医无前途可言,也不是因为自己对文学情有独钟,而是因为文学是进行思想启蒙最佳的载体与途径,鲁迅想借文学实现其启发蒙昧、觉悟民众的理想。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在当时,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没有农民的真正觉醒与革命,中国要新生那只能是痴心妄想,因此,农民理所当然地成了鲁迅进行思想启蒙的重点对象。鲁迅笔下的农村题材小说,尽管言说的故事各各不同,但有一点却是始终如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毫不留情地将农民身上存在的愚昧、麻木等劣根性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正因如此,少年挚友闰土、殊堪可怜的祥林嫂、泼辣大胆的爱姑等等善良的人们都成了鲁迅严厉的解剖对象。可以说,在鲁迅笔下,故事也罢,人物也罢,统统都是工具而已,启蒙才是其真正的目的之所在。 赵树理生长在风云激荡、新民主主义革命如火如荼的巨变时期,新生的、日益茁壮的中国共产党无疑是时占全国人口之绝对多数的劳苦大众的天才般的启蒙者、引路人,其势力所及,翻身求解救、自己当家作主成了时代的最强音,响彻云天。在这狂飙突进的启蒙浪潮裹挟下,千千万万的受苦人前赴后继地奋勇跻身革命行列。于鲁迅而言,以穿越黑暗、划破长空的振聋发聩之声惊醒那绝无窗户而又万难破毁的铁屋子中酣然昏睡的麻木民众正是时代所赋予的庄严而沉重的使命。而于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工作者的赵树理来说,由于中国共产党已极其成功地唤醒农奴千百万,昔日逆来顺受的布衣百姓已不再是沉默的羔羊,因此,启蒙已非赵树理的当务之急,其首要任务是怎样做好当下的实际工作,正因如此,工作中所接触的各类具体问题水到渠成地成了赵树理创作所观照的对象。 提出问题并试图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既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其小说创作的归宿点,赵树理凭借其第一线农村工作者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各种农村问题予以形象艺术的展示,创作了一系列具有赵树理鲜明个性特色的问题小说,在其笔下,基层政权干部队伍不纯问题、干部蜕化变质问题、官僚主义工作作风问题、封建残余思想垂而不死问题、农村建设新型人才培养问题等等都得到了极为迅速的反映,“使他的许多作品往往成为当时农村生活的启示录。” 二、先锋反叛与推陈出新 为了思想启蒙之需要,鲁迅从载封建之道、传圣人之言的“中国古代文学方面,几乎一点遗产也没有摄取。”他窃得思想进步、形式新潮的外国先进文学之圣火,创作了全然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学的思想反叛、形式先锋的崭新文学,从而使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也曾一度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学迈上了现代化之路,实现了与世界文学的接轨。总观鲁迅农村题材的小说,在思想层面,鲁迅对中国农民愚昧麻木的灵魂,对阻碍中华民族新生的国民劣根性予以了形象演示和严厉抨击,阿Q、闰土、祥林嫂等老中国儿女成了中国文学星空乃至世界文坛光彩夺目、魅力无限的不朽典型形象。在艺术层面,鲁迅“实现了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的突破,从而完成了小说形式向现代的转型”。相对于中国传统小说而言,鲁迅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中国传统小说头尾完整、环环相扣那种讲故事的框架在鲁迅笔下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则是选取几个细节或生活场面连缀成篇的“横切面”结构方式,即便有相对完整的故事,也是打破时空的顺序、按内容表现的需要去剪接场景和细节;以往之小说,其主角不是帝王将相,便是才子佳人,或者妖怪神仙,而在鲁迅笔下,“有的只是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人,你天天在屋子里在街上遇见的人,你的亲戚,你的朋友,你自己”,普通人成了鲁迅小

第二十二章赵树理教学目标了解赵树理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第二十二章赵树理 教学目标: 了解赵树理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以及其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贡献。 知识点: 赵树理方向、评书体现代小说、山药蛋派。 重点难点: 1、赵树理小说思想艺术特色 2、“赵树理方向”的意义 3、赵树理小说的独特价值。 一、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1、“赵树理方向”(教材475) 解释:“赵树理方向”首先是一种文艺政策性的引导,是对当时(乃至五六十年代)文学“主流”的一种阐释与倡导,关键是顺应大众化、农民化的审美追求,正好适应了当时解放区的社会变革需求,因而赵树理式的主题与文学语言形式被推崇到主流的位置。周扬当年关于赵树理是“新人”的解释,实际上是要为共产党领导下的面向大众的革命文学树一个榜样,一种努力的前景。首先应从特定时代的要求来看这个问题,肯定其历史的合理性与特色,同时也应看到有得有失,不应轻易否定。 2、赵树理小说的历史特点: A、赵所代表的解放区新一代作家及其创作现象的出现,是以解放区的特定历史环境为前提的,因此表现出新的时代特点。这突出表现为大众化与农民化。 (翻身农民的需求,作家自身成长历程带来的审美特点的结合)(教材476) B、首先是实际革命工作者,然后才是作家,因此赵树理的小说创作自觉地将写作与农村变革实践统一起来,常写“问题小说”,写农村变革以及农民的命运,心理、情绪,追求创作与现实生活的配合。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历史进程中的巨大变革,塑造了全新的农民形象。 (教材476—477) 局限性:(教材477) C、赵树理的出现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自身发展的特殊意义及其局限性。“五四”以来新文学的“欧化”现象,使得它不能赢得最广大的农民读者,赵树理的创作是一种反省与纠偏。但由于隔绝了外国文学的影响,视野也难免比较狭窄。(教材477—478)

浅析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法

1、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 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 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它的作用不只在于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特征,而是为了以“形”来传“神”,因此分析人物外貌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如《故乡》中对闰土的描写:“十一二岁,紫色圆脸,项带银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这是一个活泼、勇敢、英俊的少年。而中年闰土却变成:“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只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是一个饱经忧患,受尽劳累、饥寒交迫、麻木迟钝而又自卑的人了。鲁迅先生通过闰土的肖像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性格的巨大变化,从而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给人民造成了苦难。 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人物行动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如《范进中举》中写胡屠户的贪婪相:……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 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里通过胡屠户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暴露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 心理描写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有时描写了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同时也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孔乙己买洒时“排出九文大钱”这一动作,正反映了他在短衣帮面前炫耀的心理。

【作者】徐 亮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新农民形象》

声明:为了促进大家的共同学习,我特别提供了这篇稿件! 【标题】论赵树理小说中的新农民形象 【作者】徐亮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新农民形象 【指导老师】冉易光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引言 在现代文学里,赵树理以其独有的风格开创了“山药蛋派”作家群,他的作品具有耐人咀嚼的泥土芳香,塑造了一大批典型的农民人物形象,尤其是小说中的新农民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农民出身的赵树理对农民有着特殊的感情,特殊的认识。因而他笔下的农民形象更鲜明,从而使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原汁原味”的展现和丰富深刻的内涵能够完美的结合起来。 赵树理是一位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他最熟悉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因而在他的作品里塑造了一批真实丰满的农民形象,特别是在人民政权下翻身农民的形象,为中国现代文学做出独特的贡献。 一.与农民群众结合的创作道路 赵树理出生在山西省沁水县尉迟村一个贫农家庭里。他在农民的泪水和汗水中泡大,在农民们苦中作乐的丝竹管弦鼓板声中上了民间文艺的最初一课。青年时代,他在外出求学和流浪期间,受到“五四”新文学和左翼文艺思想的影响,满怀热情的接受了它们。同时又敏感地发现新文学圈子狭小,“打不进农民中去”。与农民血肉相连的深厚感情,对乡村民间文艺的强烈兴趣,使赵树理产生了最初的,也是最终为之实践的意愿:为了农民,为了让文学“变成为大众的,由大众的东西”,做个“文摊文学家”[1]。 作为一个社会责任感极强的农民作家,赵树理关注的目光始终追随着农民在时代中前进的步伐。他亲自参加农村中的各项工作,观察和体验农民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反应和心态。他笔下的人物形象,都是当时农村生活真切的反映。他自己也说过:“我写的小说,都是我在下乡工作时所碰到的问题。”[2] 赵树理又是一个热爱农民,关心农民,立志为农民写作的农民作家。他观察事物,描绘生活的视角和出发点,总是从农民的立场出发,与农民取得一致。最重要的是,赵树理处于土地革命的新时代。在解放区,他目睹了农民获得翻身的全过程,对农民的命运和农民思想把握有着充分的客观条件。只有在赵树理的小说里,农民才成为真正的主人公,成为具有历史创造性,要求掌握自己命运的人物。赵树理的小说反映了中国农村的觉醒和变化以及中国农民的解放、憧憬和欢乐。 赵树理建国前的小说创作,为“五四”新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显示出“一个在创作、思想、生活各方面都有准备的作者,一位在成名之前已经相当成熟了的作家,一位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3】所取得的可喜成就。 从《小二黑结婚》以后,到1949 第一次文代会前,他创作了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1943)、《刘二和和王继圣》(1947)、《邪不压正》(1948),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1945),短篇小说《地板》《孟祥英翻身》(1944)、《福贵》(1946)、《小经理》(1947)、《传家宝》《田寡妇看瓜》(1949)等。这些小说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农村在反奸除霸、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和建立民主政权中的伟大变革,深刻地揭示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性和复杂性,满怀喜悦的歌颂中国农民在挣脱了封建地主恶霸的压迫和剥削以及封建

小说人物形象分析教案

小说人物形象分析教案 小说人物形象分析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常见方法; 2、记忆人物形象分析题型做题方法、答题步骤; 3、运用所学方法概括人物形象、性格。 学习重难点: 1、掌握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常见方法、人物形象分析题型做题方法、答题步骤; 2、运用所学方法概括人物形象、性格。 学习方法: 讲授法、对话法、实践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说是我们非常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无论是古典的四大名著、经典的武侠小说,还是网络上让人欲罢不能的更新玄幻、言情,那些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但是,喜欢看不等于喜欢选择小说阅读题,因为小说的人物形象、主旨太难把握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尝试揭开小说人物脸上那层面纱,看看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二、展示学习目标。(考纲) 重点探究 三、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探究。 1. 活动一:假如你是一位小说家,如果以班主任为原型来塑造人物,你将如何来塑造? 正面描写: (1)肖像描写(2)神态描写(3)动作描写(4)语言描写(5)心理描写 2. 活动二:欣赏视频片段,视频中的华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导演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侧面描写: 故事情节的烘托(2)周围人物的衬托(3)环境描写的烘托 四、小说中人物形象题型探究。 1. 高考中小说人物形象考查题型。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2. 探究小说人物形象题型的做题方法及答题步骤。 例一、 烛心李丰春 乔迁新居,还没收拾完毕,突然停电了,室内一片漆黑。 笃、笃、笃,小薇刚摸到蜡烛和火柴,门外便传来了敲门声。 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男孩,仰着小脸,背着手:阿姨,你家有蜡烛吗? 怎么?刚搬进来第一天就支使孩子来借东西!真是欺负新来的,这怎么行?今天借给他家蜡烛,说不定明天又来借葱、蒜之类的。不,不行!小薇的脑筋急速地着。 哎呀,真不巧,阿姨刚搬来,也没有蜡烛。说完就准备关门。

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内容摘要 赵树理所写的是解放区封闭的农村,多是一些翻身农民的崭新形象,他们为争取自由而努力奋斗,是觉醒了的一代农民青年,他们身上有较鲜明的反抗精神;他的写作自始至终都以农村农民的思想变化,革命斗争为题材写作的.赵树理还是第一位在文学上成功地塑造了中国翻身农民形象的作家。赵树理的小说数量不多,但就反映四五十年代解放区农村变革所达到的高度而言,在当时是十分杰出的。本文主要分析作者笔下农村青年形象及其个性特征。 虽说赵树理的小说数量不多,但就反映四五十年代解放区农村变革所达到的高度而言,在当时是十分杰出的。从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解放区农村题材小说的大致面目。表现农民的斗争,对农村封建落后的旧规矩的改造,热情歌颂农村在新时期焕发的新思想,以及表现翻身后农民的欣喜心情。他的小说在刻画新旧农民形象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农民形象老农民新人

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一、顽固守旧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旧式农民形象。 赵树理自己说过:“我的作品,我自己常常叫它是‘问题小说’。”“我在作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要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的问题,往往就变成了所要写的主题。”如在《小二黑结婚》中重点塑造的两个落后的家长形象,即二诸葛和三仙姑。二诸葛是一个善良却又十分愚昧懦弱的老农民,由于无力改变受欺压的痛苦境况,他迷信命运。他以“命相不对”为由,阻挠儿子二黑与三仙姑的女儿小芹的恋爱。而三仙姑是通过搞“下神”之类的迷信活动,来掩饰自己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这就是赵树理在小说中对建国初期的农村问题批评得最多的一点。我认为,赵树理笔下的这三个形象最具代表性。 1.小丑式的假“仙姑”。 三仙姑的“下神”,是她觉得孤单,而又被“于福他爹”赶走了村里那些为她“作伴”的年轻后生之后的事。而她把香案设起来之后,文中说:“青年们到三仙姑那里去,要说去问神,还不如说是去看圣像。三仙姑也暗暗猜透大家的心事,衣服穿得更新鲜,头发梳得更光滑,首饰擦得更明,官粉搽得更匀,不由青年们不跟着他转来转去。” 对比赵树理给了三仙姑以辛辣的嘲讽。她的“下神”,就是为了方便自身搞不正当关系,解决感情和生理上的寂寞。她竟然利用自己的女儿“又团结了一伙孩子们”,“比当年的老相好更多,更俏皮。”后来看出小芹跟二诸葛的儿子小二黑谈恋爱,为自己后半身考虑,就托东家求西家,给小芹找婆家,并找到了一位“当过旅长的退役军官”的有钱人。小芹不听她的话,她就“神上了身”,说小芹跟“吴先生”是前世姻缘,还唱什么“前世姻缘由天定,不顺天意活不成……”其实骨子里还不是要把女儿推出家门,落得一笔丰厚的聘礼!这种畸形的性格是封建农村经济、文化极端落后和买卖婚姻制度的产物,它带有高度的典型性。 2.宿命者二诸葛。 二诸葛是受封建迷信愚弄的典型。他的“抬手动脚都要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不宜栽树”笑话还不能使他悔悟,仍坚持以“命相不对”--而骨子里是因为三仙姑的坏名声来反对二黑和小芹的恋爱。而在兴旺兄弟捆二黑后,二诸葛的表现是:“我知道这几天要出事啦,前天早上我上地里去,才上到岭上,碰到个骑驴媳妇,穿了一身孝,我就知道坏了……”其实,二诸葛的迷信本质上反映了他性格的懦弱。因为无法与恶势力做行之有效的斗争,所以把一切

中考小说人物形象分析与概括教案(详案)

小说阅读复习课教学案例设计: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中考小说人物形象分析与概括 武穴市第三实验中学郭国品 教学目标:1.学习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体会其作用。 2.掌握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性格概括方法。 3.培养观察与阅读习惯,做一个有志、有识、有恒的人。 教学重点:怎样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和概括人物性格。 难点:结合内容全面、准确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立足课本、联系中考、迁移课外。表演法(道具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过程 导入:由离中考还有80天的时间说起。开门见山,为同学们带来一堂课,希望有所帮助。齐读题目。解释俗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提出疑问该俗语与本课有何关系? 一、复习小说文体知识。 1、调查了解,初中阶段学过哪些小说?(不含名著阅读,共13篇) 2、精讲知识点 ①小说的定义,以及与散文的不同之处。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性质:虚构,与散文最大的区别 目的:反映社会生活(世事洞明皆学问) 特点:剧情更集中,情节更吸引人,目的性更强 我:并非作者本人。 ②解读信息,三要素及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小说为何要“以人为本“。通俗解释“塑造”即虚构,方法是“模特法”。 精讲:1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2小说的主要任务是塑造(虚构:模特说。)人物(主人公),写出 鲜明的人物形象来,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 3、勾连学生已有的经验,谈谈:怎样知人,从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分析。了解正面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 :即通过别人的描述、衬托对比等方法塑造人物。 4、重温课本猜猜看。体会课本中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①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 例1问:下文中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概括闰土的人物形象。 他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 实的手(健康可爱)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 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苍老穷困) ②体会动作描写的作用 例2:体会下面句子加点词反映了孔乙己的什么形象特点和心理状态。 他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答:“排”说明此时孔乙己有钱,且试图以此回应短衣帮对他的嘲笑;"摸"表现了此时孔乙己已经穷困潦倒,没有心思顾忌脸面。两词有力地表现了 孔乙己的经济状况,反映了他迂腐的性格特点。 ③语言描写。 例3:2名学生表演朗读菲利普夫妇的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1、我父亲突然好象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 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2、(当她听到卖牡蛎的像于勒时)我母亲也怕起来,吞吞吐吐的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3.(当他证实那人真是于勒后)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 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回答:第1句表现了菲利普乍见到于勒后的又惊又怕的心理。第2句表现 了菲利普太太担心、震惊和犹抱一丝丝希望的心理。第3句表现了菲利普太太 确认真相后暴怒、失望的心理,表现了她唯利是图、自私冷酷的性格特点。 ④体会文章中主人公和线索人物以及见证人的区别。 承接前面教学片段,快速提问: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于勒和“我”的作 用是什么?

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doc

广西教育学院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系别: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班级:2013级成人本科函授班 学号: 学生姓名:蒋 指导教师:吴职称:副教授

广西教育学院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课题名称: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系别 __文学院 ______ 专业 __汉语言文学__ ____ 班级 __ 2013级成人本科函授班 学号 ____ __ _ 姓名 __蒋 指导教师(签名)__________ 2014年3月20日 教研室主任(签名)_________ 2014年3月25日 二○一四年三月十五日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目录 题目 (1) 摘要 (1) 关键词 (1) 英文题目.............................................................................................................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 错误!未定义书签。Key words...........................................................................................................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赵树理作品中农民形象的类型 (3) (一)老一代农民形象 (3) (一)新一代农民形象 (4) (二)利用手中的权利谋取私利的农民形象 (5) 二、赵树理塑造农民形象艺术手段与特色 (6) (一)人物对话通俗化、大众化、民族化 (6) (二)在特定的历史事件中展示农民形象 (6) (三)以大团圆的结局来刻画人物 (7) (四)通过故事来刻画人物,情节具有很强的故事性 (8) 三、赵树理塑造的农民形象的历史意义 (8)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小说阅读——人物形象分析

小说阅读——人物形象分析 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的必考内容,命题的热点首先是人物形象或性格的分析概括,其次是人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以及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评价探究。二轮复习主要做好“分析概括”和“鉴赏评价”两个方面的突破。 (2016·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玻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撞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

论赵树理小说农民形象的独特性

论赵树理小说农民形象的独特性 摘要:赵树理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小说描写的主要对象是生活在广大西北地区的农民。赵树理小说中农民形象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小说中人物语言的“土”气,二是;小说中人物生活场景的“还原”性;三是,小说中人物爱情的“简陋”化;四是,小说中人物思想的“本色”性。在赵树理小说中,农民这一人物形象给读者的印象是不加修饰的本真的农民。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农民形象;土气;还原性;简陋化;本色性 A Discussion of the Uniqueness of the Farmer Image in Zhao Shuli’s Novel Class 1 Grade 2008,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Zhou Juan Supervisor Lei Bin Abstract: Zhao Shuli is a very important writer in th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history in our country, and the main characters of his novel are the farmers who are living ing the northwest in China.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mainly display in four parts. The first one is that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s are very rustic; secondly, the life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vles has been restored to the real scene; thirdly, the love between the characters is very rough; fourthly,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vles have instinctive thought. In Zhao Shuli’s novel, farmers, the special images, have given readers a deep impression that they are the inornate, true farmers. Key words:Zhao Shuli’s novel; farmers images; rustic; reduction; trough; instinctive

浅谈赵树理小说的主题特色

浅谈赵树理小说的主题特色 10中师本三班林凤100101309 英国作家佛斯特曾说:“小说必须要有一个中心点:一个单一的主题、情节和表现方式。这个中心点控制着全部人物,引发情节,以及将小说从外至内紧紧的连结起来——将散乱无章的语句连成一张网,并使其有条不紊,犹如一个行星在记忆的天空中循轨运转。”可以认为,主题是统帅一部作品的灵魂,它决定着素材的取舍、布局的安排、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同时反映着作家对生活的观察、分析和认识。 所以,无论从创作的角度看,还是从评论的角度看,都无法忽略主题。现在我们就来探讨赵树理的小说在主题思想上的特色。 一、开拓性 赵树理的小说选择了新的角度,开辟了新的领域,对中国广大农民的生活方式、心理习惯、精神追求及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诸多问题上的种种表现进行了深入的体察、探索和艺术概括,并且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首先,从反映生活的角度上说。他的作品反映出来的喜怒哀乐,完全是农民感情的自然流露,决无客观描摹之感。以《福贵》为例,小说写了二流子福贵耍钱、偷窃、自轻自贱的劣迹,但不渲染这些,而是站在自己人的立场上,深入挖掘福贵性格中健康美好的一面。他聪明、勤劳、乐观,正月里唱戏打扮起来唱正生“比谁都漂亮”。他对妻子银花关心体贴。为人要强,农活样样精通。这是一篇完全站在农民立场上为二流子“平反”的小说。纵观赵树理的小说,几乎篇篇都在为农民说话,成为农民的忠实代言人。坚定地站在农民布尔什维克的立场,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反映我国农村不断变革的现实,这正是赵树理小说的主题具有开拓性成就的根源之一。 其次,从反映生活的内容上看。赵树理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开拓新的领域。1943年9月发表的《小二黑结婚》是表现抗日民主根据地翻身农民的新生活的第一篇杰作。同年底出版的《李有才板话》是第一部正面反映根据地改造村政权和减租减息复杂斗争的成功之作。1945年发表的《孟祥英翻身》是解放区文艺首批接触妇女解放主题的力作之一。赵树理一贯致力于大众化的文艺,同农民群众保持着血肉联系,十分熟悉翻身农民的生活道路、思想感情和语言习惯,因而在表现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民主题上显示了开拓性。 最后,从反映生活的思想深度上说,赵树理力避因袭别人和自己作品的旧套,务求出新。如果不跳出名著的窠臼,把《小二黑结婚》也写成爱情悲剧,恐怕不会有什么震动,他的高明之处就是在于独辟蹊径,勇于突破真人真事的局限,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出发,把悲剧结尾改成喜剧结尾。这便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群众争取自由解放的斗志,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列宁曾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正因为如此,赵树理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才占有重要的位置。 二、现实性 赵树理是一位有强烈历史责任感和政治热情的革命作家,他总是直面人生,针对现实中的旧人旧事旧作风痛下针砭,对新人新事新风尚热情讴歌。因为看到“有些很热心的青年同事,不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为表面上的成绩所迷惑”,便写了《李有才板话》;因为“农村习惯上误以为出租土地也不纯是剥削”,便写了《地板》;因为流氓钻空子和少数农村干部变坏,常使土改发生偏差,为了使土改中的干部和群众“知所趋避”,

赵树理与高晓声笔下农民形象分析比较薛东娥

赵树理与高晓声笔下农民形象分析比较 薛东娥 (XX师X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XX XX 714000) 摘要:赵树理与高晓声都成功塑造了中国农民的典型,他们笔下的农民形象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封建意识、命运在赵树理与高晓声笔下都体现了出来,但是因时代环境的不同,他们笔下农民的命运、人物关系、人生追求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赵树理;高晓声;农民形象;分析;比较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赵树理、高晓声之所以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两位圣手”[1]108,是因为他们笔下的农民形象多种多样、栩栩如生,如二诸葛、三仙姑、小二黑、李有才、李顺大、陈奂生、X兴大等人物形象已深烙于读者心中。然而因时代环境、学识修养、才情秉性等等的差异,赵树理、高晓声笔下的农民形象又呈现出不同的风采。 一、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 赵树理的小说所描写的是特定历史时期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紧密配合社会变革,直接融入广大农民的生活,展示了农民新的道德精神风貌及其所面对的矛盾。他着力表现的是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摧毁农村封建残余势力,走上彻底翻身的解放道路。他笔下的“老一代农民形象”:如二诸葛、三仙姑、老秦等,都是背着沉重的封建思想包袱的旧式农民,他们面对巨大的社会变革,也有“翻身”后新的困扰与痛苦。还有年轻一代的农民“新人”形象:如小二黑、小芹、李有才等,他们都是试图掌握自己的命运、并敢于挣脱旧的精神枷锁的“解放了的一代”,他们的行为性格被赋予社会变革的政治内涵,又很自然地根植于解放区的典型环境,有着深厚的生活根据。以下以小二黑、李有才的形象进行具体分析: 1.小二黑形象 小二黑是赵树理笔下的新一代农民,他年轻、积极、热情、聪明能干。他没有上过学,六岁时二诸葛教他识字,像那些算属相、卜六朲课、念大小流年或“甲子乙丑海中金”等口诀,不几天就都弄熟了,喜得二诸葛常把他引到人前卖弄。到了十三岁时小二黑知道这些东西不好,于是再也不信他爹的鬼八卦。长大后在一次反“扫荡”时,小二黑打死了两个敌人,因而获得了特等射手的奖励。从中可以看出,小二黑不仅聪明能干,还不迷信。在爱情问题上,他坚决抵制父母的包办婚姻,坚持自由恋爱,在众多的仰慕者中,只对X家峧伶俐乖巧的小芹姑娘情有独钟。面对父亲二诸葛一意孤行收养童养媳的行径,小二黑说“你愿意养你就养着,反正我不要!”为了自己的幸福,小二黑敢于同信奉封建保守思想的老一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