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相观察实验

实验1金相显微镜的使用及金相试样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金相试样制备的根本方法

2〕掌握金相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二、原理概述

〔一〕金相显微镜的构造

光学金相显微镜的构造一般包括放大系统、光路系统和机械系统三局部,其中放大系统是显微镜的关键局部。

(二) 使用显微镜时应注意的事项

l)操作者的手必须洗净擦干,并保持环境的清洁、并保持环境的清洁、枯燥;

2)用低压钨丝灯泡作光源时,接通电源必须通过变压器,切不可误接在220V 电源上;

3)更换物镜、目镜时要格外小心,严防失手落地;

4)调节物体和物镜前透镜间轴向距离(以下简称聚焦)时,必须首先弄清粗调旋钮转向与载物台升降方向的关系。初学者应该先用粗调旋钮将物镜调至尽量靠近物体,但绝不可接触。然后仔细观察视场内的亮度并同时用粗调旋钮缓慢将物镜向远离物体方向调节。待视场内突然变得明亮甚至出现映象时,换用微调旋钮调至映象最清晰为止。

6)用油系物镜时,滴油量不宜过多,用完后必须立即用二甲苯洗净、擦干;

7)待观察的试样必须完全吹干,用氢氟酸浸蚀过的试样吹干时间要长些,因氢氟酸对镜片有严重腐蚀作用。

〔三〕金相试样制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开展,研究金属材料内部组织的手段也在不断增加。然而光学金相显微分析仍然是最根本的方法。

光学金相显微分析的第一步是制备试样,将待观察的试样外表磨制成光亮无痕的镜面,然后经过浸蚀才能分析组织形态。如因制备不当,在观察面上出现划痕、凹坑、水迹、变形层或浸蚀过深过浅都会影响正确的分析。因此制备出高质量的试样对组织分析是很重要的。

金相试样制备过程一般包括:取样、粗磨、细磨、抛光和浸蚀五个步骤。

1.取样

从需要检测的金属材料和零件上截取试样称为"取样"。取样的部位和磨面的选择必须根据分析要求而定。截取方法有多种,对于软材料可以用锯、车、刨等方法;对于硬材料可以用砂轮切片机或线切割机等切割的方法,对于硬而脆的材料可以用锤击的方法。无论用哪种方法都应注意,尽量防止和减轻因塑性变形或受热引起的组织失真现象。试样的尺寸并无统一规定,从便于握持和磨制角度考虑,一般直径或边长为15~20mm,高为12~18mm比拟适宜。对那些尺寸过小、形状不规则和需要保护边缘的试样,可以采取镶嵌或机械夹持的方法,如图1-17所示。

图1-17镶嵌及夹持试样

a)镶嵌试样b)夹持试样

金相试样的镶嵌,是利用热塑性塑料(如聚氯乙烯),热凝性塑料(如胶木粉)以及冷凝性塑料(如环氧树脂+固化剂)作为填料进展的。前两种属于热镶填料,热镶必须在专用设备一镶嵌机上进展。第三种属于冷镶填料,冷镶方法不需要专用设备,只将适宜尺寸(约φl5~20mm)的钢管、塑料管或纸壳管放在平滑的塑料(或玻璃)板上,试样置于管内待磨面朝下倒入填料,放置一段时间凝固硬化即可。

2.粗磨

粗磨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三点:

1)修整有些试样,例如用锤击法敲下来的试样,形状很不规则,必须经过粗磨,修整为规则形状的试样;

2)磨平无论用什么方法取样,切口往往不十分平滑,为了将观察面磨平,同时去掉切割时产生的变形层,必须进展粗磨;

3)倒角在不影响观察目的的前提下,需将试样上的棱角磨掉,以免划破砂纸和抛光织物。

黑色金属材料的粗磨在砂轮机上进展,具体操作方法是将试样牢牢地捏住,用砂轮的侧面磨制。在试样与砂轮接触的一瞬间,尽量使磨面与砂轮面平行,用力不可过大。由于磨削力的作用往往出现试样磨面的上半局部磨削量偏大,故需人为地进展调整,尽量加大试样下半局部的压力,以求整个磨面均匀受力。另外在磨制过程中,试样必须沿砂轮的径向往复缓慢移动,防止砂轮外表形成凹沟。必须指出的是,磨削过程会使试样外表温度骤然升高,只有不断地将试样浸水冷却,才能防止组织发生变化。

砂轮机转速比拟快,一般2850r/min,工作者不应站在砂轮的正前方,以防被飞出物击伤。操作时严禁戴手套,以免手被卷入砂轮机。

3.细磨

粗磨后的试样,磨面上仍有较粗较深的磨痕,为了消除这些磨痕必须进展细磨。细磨,可分为手工磨和机械磨两种。

〔1〕手工磨

手工磨是将砂纸铺在玻璃板上,左手按住砂纸,右手握住试样在砂纸上作单向推磨。金相砂纸由粗到细分许多种,其规格可参考表2-1。

表2-1 常用金相砂纸的规格

金相砂纸编号

1

2

3

4

5

6

粒度序号

M

28

M

20

M

14

M

10

M

7

M

5

砂粒尺寸/

2

8~20

2

0~14

1

4~10

1

0~7

7

~5

5

~3.5

①表中为多数厂家所用编号,目前没有统一规格

用砂轮粗磨后的试样,要依次由01号磨至05号(或06号)。操作时必须注意:

1)加在试样上的力要均匀,使整个磨面都能磨到;

2)在同一*砂纸上磨痕方向耍一致,并与前一道砂纸磨痕方向垂直。待前一道砂纸磨痕完全消失时才能换用下一道砂纸。

3)每次更换砂纸时,必须将试样、玻璃板清理干净,以防将租砂粒带到细砂纸上。

4)磨制时不可用力过大,否则一方面因磨痕过深增加下一道磨制的困难,另一方面因外表变形严重影响组织真实性。

5)砂纸的砂粒变钝磨削作用明显下降时,不宜继续使用,否则砂粒在金属外表产生的滚压会增加外表变形。

6)磨制铜、铝及其合金等软材料时,用力更要轻,可同时在砂纸上滴些煤油,以防脱落砂粒嵌入金属外表。

〔2〕机械磨

目前普遍使用的机械磨设备是预磨机。电动机带动铺着水砂纸的圆盘转动,磨制时,将试样沿盘的径向来回移动,用力要均匀,边磨边用水冲。水流既起到冷却试样的作用,又可以借助离心力将脱落砂粒、磨屑等不断地冲到转盘边缘。机械磨的磨削速度比手工磨制快得多,但平整度不够好,外表变形层也比拟严重。因此要求较高的或材质较软的试样应该采用手工磨制。

4.抛光

抛光的目的是去除细磨后遗留在磨面上的细微磨痕,得到光亮无痕的镜面。抛光的方法有机械抛光、电解抛光和化学抛光三种,其中最常用的是机械抛光。

机械抛光在抛光机上进展,将抛光织物(粗抛常用帆布,精抛常用毛呢)用水浸湿、铺平、绷紧并固定在抛光盘上。启动开关使抛光盘逆时针转动,将适量的抛光液(氧化铝、氧化铬或氧化铁抛光粉加水的悬浮液)滴洒在盘上即可进展抛光,抛光时应注意:

1)试样沿盘的径向往返缓慢移动,同时逆抛光盘转向自转,待抛光快完毕时作短时定位轻抛。

2)在抛光过程中,要经常滴加适量的抛光液或清水,以保持抛光盘的湿度,如发现抛光盘过脏或带有粗大颗粒时,必须将其冲刷干净后再继续使用。

3)抛光时间应尽量缩短,不可过长,为满足这一要求可分粗抛和精抛两步进展。

4}抛有色金属(如铜、铝及其合金等)时,最好在抛光盘上涂少许肥皂或滴加适量的肥皂水。

机械抛光与细磨本质上都是借助磨料尖角锐利的刃部,切去试样外表隆起的局部。抛光时,抛光织物纤维带动稀疏分布的极微细的磨料颗粒产生磨削作用,将试样抛光。

目前,人造金刚石研磨膏(最常用的有W0.5 W1.0 W15 W25 W3.5五种规格的溶水性研磨膏)代替抛光液,正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用极少的研磨膏均匀涂在抛光织物上进展抛光,抛光速度快,质量也好。

5.浸蚀

抛光后的试样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只能看到光亮的磨面,如果有划痕、水迹或材料中的非金属夹杂物、石墨以及裂纹等也可以看出来,但是要分析金相, 组织还必须进展浸蚀。

浸蚀的方法有多种,最常用的是化学浸蚀法,利用浸蚀剂对试样的化学溶解和电化学浸蚀作用将组织显露出来。

纯金属(或单相均匀固溶体)的浸蚀根本上为化学溶解过程。位于晶界处的原子和晶粒内部原子相比,自由能较高,稳定性较差,故易受浸蚀形成凹沟。晶粒内部被浸蚀程度较轻,大体上仍保持原抛光平面。在明场下观察,可以看到一个个晶粒被晶界(黑色网络)隔开。如图1-19b所示。如浸蚀较深,还可以发现各个晶粒明暗程度不同的现象,如图1-19d所示。这是因为每个晶粒原子排列的位向不同,浸蚀后,以最密排面为主的外露面与原抛光面之间倾斜程度不同的缘故。

两相合金的浸蚀与单相合金不同,它主要是一个电化学浸没过程,在一样的浸蚀条件下,具有较高负电位的相(微电池阳极)被迅速溶解凹陷下去;具有较高正电位的相(微电池阴极)在正常电化学作用下不被浸蚀,保持原有的光滑平面。结果产生了两相之间的高度差。

以共析碳钢层状珠光体浸蚀为例,层状珠光体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相间隔的层状组织浸蚀过程中,因铁素体具有较高的负电位而被溶解,渗碳体因具有较高的正电位而被保护,另外在两相交界处铁素体一侧因被严重浸蚀形成凹沟。这样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渗碳体周围有一黑圈,显示出两相的存在。

多相合金的浸蚀,同样也是一个电化学溶解过程,原理与两相合金一样。但多相合金的组成相比拟复杂,用一种浸蚀剂来显示多种相是难以作到的,只有采用选择浸蚀法及薄膜浸蚀法等专门方法才行。

化学浸蚀的方法虽然很简单,但是只有认真对待才能制备出高质量的试样。将抛光后的试样用水冲洗同时用脱脂棉擦净磨面,然后用滤纸吸去磨面上过多

的水,吹干后用显微镜检查磨面上是否有道痕、水迹等。同时证明未经过浸蚀的试样是无法分析组织的。经检查后合格的试样可以放在浸蚀剂中,抛光面朝上,不断观察外表颜色的变化。这是浸蚀法。也可以用沾有浸蚀剂的棉花轻轻擦拭抛光面,观察外表颜色的变化。此为擦蚀法。待试样外表被浸蚀得略显灰暗时即刻取出,用流动水冲洗后在浸蚀面上滴些酒精,再用滤纸吸去过多的水和酒精,迅速用吹风机吹干,完成整个制备试样的过程。

三、实验内容

1)观察直立式与倒立式两种金相显微镜的构造与光路;

2)操作显微镜,比拟熟练地掌握聚焦方法,了解孔径光阑、视场光阑和滤光片的作用;

3)熟悉物镜、目镜上的标志并合理选配物镜和目镜;

4)分别在明场照明和暗场照明下观察同一试样,分析组织特征及成因;

5)借助物镜测微器确定目镜测微器的格值。

6)按粗磨→细磨→机械抛光→浸蚀的步骤制备金相试样;

7)比照观察浸蚀前,浸蚀后试样的金相形貌。

四、材料及设备

1)金相显微镜构造与光路图;

2)作为教具的可拆显微镜1~2台;

3)练习操作的金相显微镜(至少配备2个物镜和2个目镜)10~15台;

4)备有暗场照明装置的金相显微镜2~3台;

5)配备测微目镜和物镜测微器的金相显微镜2~3台;

6)供观察的金相试样。

7)待磨试样、砂轮机、金相砂纸及玻璃板、抛光机、抛光液、吹风机、金相显微镜、浸蚀剂、酒精、夹子、脱脂棉、吸水纸。

五、实验步骤

1)利用挂图、教具讲解金相显微镜的原理、构造、使用与维护;

2)在具体了解了*台显微镜构造和光路的根底上反复练习聚焦,直到熟练掌握;

3)反复改变孔径光阑、视场光阑的大小,加或不加滤光片,观察同一视场映象的清晰程度;

4)将同一试样分别放在明场照明和暗场照明显微镜上进展比照观察,并画出所观察的组织图;

5)借助物镜测微器确定目镜测微器的格值,并按要求对组织进展实地测量;

6磨样领取待磨试梓,用砂轮机粗磨,用金相砂纸细磨,进展机械抛光;

7)浸蚀前观察对抛光后洗净,吹干的试样进展浸蚀前的检查;

8)浸蚀将抛光合格的试样置于浸蚀剂中浸蚀;

9)观察金相组织对浸蚀后的试样进展观察,联系化学浸蚀原理对组织形态进展分析。如浸蚀程度过浅,可重新浸蚀;假设过深,待重新抛光后才能浸蚀;假设变形层严重,反复抛光一浸蚀1~2次后再观察组织清晰度的变化。

金相观察实验

实验1金相显微镜的使用及金相试样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金相试样制备的根本方法 2〕掌握金相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二、原理概述 〔一〕金相显微镜的构造 光学金相显微镜的构造一般包括放大系统、光路系统和机械系统三局部,其中放大系统是显微镜的关键局部。 (二) 使用显微镜时应注意的事项 l)操作者的手必须洗净擦干,并保持环境的清洁、并保持环境的清洁、枯燥; 2)用低压钨丝灯泡作光源时,接通电源必须通过变压器,切不可误接在220V 电源上; 3)更换物镜、目镜时要格外小心,严防失手落地; 4)调节物体和物镜前透镜间轴向距离(以下简称聚焦)时,必须首先弄清粗调旋钮转向与载物台升降方向的关系。初学者应该先用粗调旋钮将物镜调至尽量靠近物体,但绝不可接触。然后仔细观察视场内的亮度并同时用粗调旋钮缓慢将物镜向远离物体方向调节。待视场内突然变得明亮甚至出现映象时,换用微调旋钮调至映象最清晰为止。

6)用油系物镜时,滴油量不宜过多,用完后必须立即用二甲苯洗净、擦干; 7)待观察的试样必须完全吹干,用氢氟酸浸蚀过的试样吹干时间要长些,因氢氟酸对镜片有严重腐蚀作用。 〔三〕金相试样制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开展,研究金属材料内部组织的手段也在不断增加。然而光学金相显微分析仍然是最根本的方法。 光学金相显微分析的第一步是制备试样,将待观察的试样外表磨制成光亮无痕的镜面,然后经过浸蚀才能分析组织形态。如因制备不当,在观察面上出现划痕、凹坑、水迹、变形层或浸蚀过深过浅都会影响正确的分析。因此制备出高质量的试样对组织分析是很重要的。 金相试样制备过程一般包括:取样、粗磨、细磨、抛光和浸蚀五个步骤。 1.取样 从需要检测的金属材料和零件上截取试样称为"取样"。取样的部位和磨面的选择必须根据分析要求而定。截取方法有多种,对于软材料可以用锯、车、刨等方法;对于硬材料可以用砂轮切片机或线切割机等切割的方法,对于硬而脆的材料可以用锤击的方法。无论用哪种方法都应注意,尽量防止和减轻因塑性变形或受热引起的组织失真现象。试样的尺寸并无统一规定,从便于握持和磨制角度考虑,一般直径或边长为15~20mm,高为12~18mm比拟适宜。对那些尺寸过小、形状不规则和需要保护边缘的试样,可以采取镶嵌或机械夹持的方法,如图1-17所示。 图1-17镶嵌及夹持试样 a)镶嵌试样b)夹持试样

金相显微镜实验报告

金相显微镜实验报告 金相显微镜实验报告 引言: 金相显微镜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分析工具,通过观察金属材料的显微组织, 可以获得材料的微观结构信息,进而对材料的性能和质量进行评估。本次实验 旨在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和分析不同金属材料的显微组织,探索不同材料的结 构特点和性能差异。 实验材料和方法: 本次实验使用了三种不同的金属材料:铝、铜和钢。首先,将这些材料分别进 行切割和打磨,以获得平整的试样表面。然后,将试样进行腐蚀处理,以去除 表面的氧化层和污染物。接下来,将试样放入金相显微镜中,调节显微镜的放 大倍数和焦距,以获得清晰的显微组织图像。最后,通过观察和分析显微组织,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和讨论: 1. 铝的显微组织: 观察铝的显微组织可以发现,铝是由许多细小的晶粒组成的。这些晶粒呈现出 多边形的形状,边界清晰。晶粒内部有一些黑色的颗粒,这是由于铝中的杂质 或氧化物。铝的显微组织表明其具有优良的塑性和导电性。 2. 铜的显微组织: 铜的显微组织与铝相似,也是由晶粒组成。然而,与铝不同的是,铜的晶粒更 大且形状不规则。晶粒之间存在一些裂纹和孔洞,这是由于铜的热处理过程中 的应力和变形引起的。铜的显微组织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3. 钢的显微组织: 钢是一种由铁和碳组成的合金材料。观察钢的显微组织可以发现,钢中存在着 不同的组织相。其中最常见的是铁素体和珠光体。铁素体是由铁原子组成的晶 体结构,呈现出深色。珠光体是由铁和碳组成的复合结构,呈现出亮丽的色彩。钢的显微组织表明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 结论: 通过金相显微镜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不同金属材料的显微组织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结构。 2. 铝具有较小的晶粒和良好的塑性和导电性。 3. 铜具有较大的晶粒和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4. 钢具有不同的组织相,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 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 本次实验只选取了三种常见的金属材料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可能不具有普适性。为了获得更全面的结论,可以选择更多种类的金属材料进行研究。此外, 本次实验只使用了金相显微镜进行观察,可以结合其他分析方法,如扫描电子 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等,来进一步深入研究金属材料的微观结构。 结语: 金相显微镜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分析工具,通过观察和分析金属材料的显微 组织,可以获得关于材料性能和质量的信息。本次实验通过观察铝、铜和钢的 显微组织,探索了不同材料的结构特点和性能差异。通过这样的实验研究,我 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金属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为材料的设计和应 用提供参考。

金相实验地原理和方法

金相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一实验目的: 金属材料的使用通常遵循着“成分—组织—性能”的相互关系。金相即金相学,就是研究金属或合金部结构的科学。不仅如此,它还研究当外界条件或在因素改变时,对金属或合金部结构的影响。所谓在因素主要指金属或合金的化学成分。所谓外部条件就是指温度、加工变形、铸造情况等。 二试验设备: 1. 金相试样切割机 2. 砂轮机 3. 镶嵌机 4. 预磨机 5. 抛光机 6. 腐蚀液 7. 金相显微镜 8. 摄影系统及电脑 三试验原理:

金相试验是将欲检验试片表面经研磨抛光(或化学抛光、电化学抛光)至一定的要求光滑后,以特定的腐蚀液于以腐蚀,利用各相或同一相中方向不同对腐蚀程度的不同而能表现出各相之特征,并利用显微镜放大倍率观察判断之。 四试验方法: 1.试片准备: 为使试片能合乎观察的要求必须以如下之步骤处理之。 (1)取样(SAMPLING): 取样必须考虑其整体或研究的主题的代表性,如材料属方向性者则应依各方面皆取样观察:如品管检查则可随机取样破坏分析可取性质较差的材料来凸显破坏原因以便观察。 (2)切割(SECTIONING): 如材料硬度低则可直接用锯子予以切割,如硬度较高则可使用砂轮切割,但必须慎选砂轮,且切割时须冷却以避免因切割过程所产生的热对材料组织的影响。 (3)粗磨(COARSE GRINDING): 用砂轮机去除试片的毛边,并用较粗的砂纸(#80 左右)或沙袋机磨平且可除去可能因切割所产生的变态层。

(4)镶嵌(MOUNTING): 镶嵌的目的为使试片握持方便或保持试片边缘之完整,如不考虑这两种因素,则此步骤可省略,镶嵌的方法有两种,即热镶嵌(Hot Molding)及冷镶嵌(ColdMolding)。热镶嵌也称为加压嵌模(Compression Molding),方法为将试片表面朝下置于金属磨中(一般径为111/4 及11/2 等三种)再填以适量之树脂,如酚树脂(如电木粉、Bakelite),预热至60~80℃后即加压至4,200PSI 左右之压力,并继续加热至130~140℃,持续加热数分钟后,即可移去热源,并可取出试片,如系使用热塑性塑料(Thermoplastics)则应让温度降至50℃以下才可取出。冷镶嵌模法则将试片面朝下粘在胶纸带上,再将试片置入直径(3~5cm),高约3~4cm 之玻璃管或金属管之,管壁需涂上一层薄的凡士林,以利脱膜,在将树脂及硬化剂倒入管,俟硬化后及可取出。 (5)磨制(POLISHING): 在预磨机上放置水砂纸,在流动的水流中以粗砂纸粗磨,逐次磨至1,000mesh 左右,即完成此步骤磨制时应改变磨的方向,以去除嵌入金属基地的砂粒。 (6)抛光(LAPPING): 经以上打磨后的试片必须以清水洗净附着于表面的砂粒,方可至 于抛光机上抛光,否则砂粒将污染抛光用的绒布。抛光用的磨料通

实验一 金相试样的制备及金相组织观察

实验二 金相试样的制备及金相组织观察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金相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和构造,初步掌握金相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 掌握金相试样制备的基本方法; 3. 了解浸蚀的基本原理,并熟悉其基本操作; 4. 学习利用金相显微镜进行显微组织观察,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金相显微组织初步分析材料类型以及材料可能具备的机械性能等。 二、实验设备及材料 1. 金相显微镜; 2. 不同粗细的金相砂纸一套; 3. 平板玻璃、吹风机、镊子; 4. 抛光机、Al 2O 3抛光粉、浸蚀剂(4%硝酸酒精溶液); 5. 待制备的金相试样。 三、实验原理 利用金相显微镜来观察金属的内部组织与缺陷是研究金属材料的一种基本实验技术。下面主要讲述金相显微镜的基本原理、构造及使用方法。 1. 金相显微镜的基本原理、构造及使用 (1) 金相显微镜的基本原理 a.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金相显微镜是基于光学的反射原理而设计的。它装有两组放大透镜,靠近物体的一组透镜为物镜,靠近观察的一组透镜为目镜,借助物镜和目镜的两次放大,从而得到较高的放大倍数。 显微镜的基本成像原理图如图1所示。被观察物体AB 置于物镜前焦点F 1略远处,形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象A ’B’,位于目镜焦点F 2之内;当实象A’B’通过目镜放大后成为一个正立放大的虚象A”B”。因此最后的映象A”B”是经过物镜、目镜两次放大后所得到的,其放大倍数应为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经物镜放大倍数为: 11''/(')/M A B AB f f ==+物 (1) 式中,f 1、f 1’分别为物镜前焦距与后 焦距;Δ为显微镜的光学镜筒长。 与Δ相比,物镜的焦距f 1’很短, 可忽略,故 1/M f ≈物 (2) 经目镜放大倍数为: 2''''/''/M A B A B D f =≈目 (3) 式中,f 2为目镜的前焦距;D 为人 眼明视距离,D≈250mm 。 显微镜总放大倍数为: 12(/)(/)M M M f D f =⋅=⋅物目 (4) 图1 金相显微镜放大成像原理图

金相组织的观察实验报告

金相组织的观察实验报告 金相组织的观察实验报告 引言: 金相组织是材料科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通过观察材料的金相组织可 以了解其内部结构、晶体形态以及相对应的性能。本实验旨在通过金相显微镜 观察和分析不同材料的金相组织,以探索其微观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三种不同的材料进行观察,分别是钢材、铝材和铜材。首先,我们将这些材料进行切割和打磨,以获得平整的试样。然后,我们使用 金相显微镜对试样进行观察,并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对显微照片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与分析: 1. 钢材的金相组织: 钢材是一种常见的金属材料,其内部结构由铁素体、珠光体和渗碳体组成。通 过金相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钢材中这三种组织的分布情况。铁素 体呈现出深色,珠光体呈现出亮色,而渗碳体则呈现出深色的颗粒状结构。这 些组织的分布情况对钢材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2. 铝材的金相组织: 与钢材不同,铝材的金相组织主要由铝晶粒和亚晶组成。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看到铝材中晶粒的形态和大小。晶粒的大小与材料的冷加工程度有关,通常情况下,冷加工程度越高,晶粒越细小。此外,亚晶是铝材中的一种细小 结构,其存在对铝材的塑性变形和强化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3. 铜材的金相组织:

铜材是一种具有良好导电性和导热性的金属材料,其金相组织主要由铜晶粒和孪晶组成。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看到铜材中晶粒的形态和大小,以及孪晶的存在。晶粒的大小与材料的冷加工程度有关,孪晶则是由于晶格错位引起的。这些组织的存在对铜材的导电性和塑性变形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结论: 通过金相显微镜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材料的金相组织特征,并进一步探索其与性能之间的关系。钢材中的铁素体、珠光体和渗碳体对其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具有重要影响;铝材中的晶粒和亚晶则对其塑性变形和强化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铜材中的晶粒和孪晶则对其导电性和塑性变形性能有着重要影响。金相组织的观察实验为我们深入了解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方法。

金相样品的制备及观察实验报告

金相样品的制备及观察实验报告 一、引言 金相分析是金属材料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手段,通过对金属材料制备和观察的实验,可以分析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晶粒大小、相变等信息,为金属材料的性能评价和应用提供重要依据。本实验旨在通过金相样品的制备和观察,掌握金相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 二、实验步骤 1. 样品制备 选择适合的金属材料,如铁、铜等,并将其切割成均匀的样品。然后,将样品进行粗磨,使用不同粒度的砂纸逐渐进行细磨,直至得到光洁的样品表面。接下来,将样品进行腐蚀处理,使用适当的酸性溶液对样品进行浸泡,去除表面的氧化物和杂质。最后,进行抛光处理,使用细磨料和抛光布对样品进行抛光,使其表面光滑细腻。 2. 金相观察 将制备好的样品放入金相显微镜中,进行观察。首先,调整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焦距,使样品的细节能够清晰可见。然后,调节显微镜的光源,使样品能够得到均匀的照明。接下来,通过调节显微镜的对焦装置,使样品的不同部分能够清晰地展现出来。在观察过程中,可以通过转动样品或调整显微镜的角度,观察到样品的不同角度和截面。观察时,可以使用不同的滤光片,调整显微镜的亮度和

对比度,以获得更好的观察效果。 三、观察结果 通过金相观察,可以得到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晶粒大小等信息。在观察过程中,可以看到金属样品的晶粒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和大小,如颗粒状、板状、纤维状等。同时,还可以观察到金属材料中的相变和晶界等特征。观察结果的描述应准确详细,包括晶粒的尺寸分布、晶粒的形状、晶界的数量和分布等信息。 四、实验分析与讨论 通过金相观察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可以对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进行评价和研究。例如,通过观察晶粒的尺寸和形状,可以判断金属材料的晶粒长大机制和晶界的稳定性。通过观察相变和晶界的存在,可以分析金属材料的相变过程和晶界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同时,还可以对样品的制备工艺和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 五、实验结论 通过金相样品的制备和观察实验,我们可以初步了解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晶粒大小和相变等信息。金相分析是研究金属材料性能和应用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金属材料的制备和观察,可以为金属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提供重要依据。然而,金相分析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以更全面地了解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金相实验心得(精选5篇)

金相实验心得(精选5篇) 金相实验心得篇1 金相实验心得 金相实验是一种研究金属材料内部结构和性能的实验方法。通过观察金属材料的金相组织,可以了解其晶体结构、晶粒大小、形状和分布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对材料的性能和用途进行评估和优化。 我参与的一次金相实验中,我们使用金相显微镜对金属材料的切片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实验中,我们发现金相切片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精度。因此,我们仔细地控制了切片的厚度、角度和磨光质量等因素,以保证切片的均匀性和透明度。 实验过程中,我们还使用了金相组织定性镜和定量分析仪器,对材料的金相组织进行了分类和测量。通过观察和测量,我们发现该金属材料的金相组织中,碳化物的分布较为均匀,大小适中,晶体结构为面心立方结构。此外,我们还通过定量分析,得到了碳化物的含量和晶体尺寸等数据。 通过这次实验,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金相实验的重要性。金相切片的质量控制、金相组织的分类和测量等因素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精度。同时,我也学到了如何使用金相显微镜和定量分析仪器,以及如何从金相组织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总的来说,这次金相实验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实验,我不仅了解了金属材料内部结构和性能的相关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同时,我也认识到了实验中的人际沟通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我相信,这次实验经历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金相实验心得篇2 金相实验心得 我参加了一次金相实验,这次经历使我受益匪浅。 这次实验是在一个大型的科研机构进行的。我作为一名实习生,我参与了这次金相实验。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研究一种金属材料的微观结构,从而了解其力学性能。 实验的过程是严谨而细致的。我们首先对金属材料进行了制备,然后使用金相显微镜进行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金属材料的微观结构,并对其性能有了深入的了解。 这次实验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科研工作的严谨和细致。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严谨地思考问题,如何细致地观察事物。这次实验也让我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此外,我也意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相互协作,才能完成任务。这使我认识到,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我将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总的来说,这次金相实验的经历对我影响深远。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严谨地思考问题,如何细致地观察事物,以及如何与他人合作。我相信这次经历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产生积极的影响。 金相实验心得篇3 金相实验之路:观察金属世界的微观世界

金相实验过程

金相实验过程 金相实验是金属材料分析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用于观察和分析金属材 料的组织结构。通过金相实验,可以揭示金属材料的晶粒大小、晶体 结构、组织均匀性以及存在的缺陷等信息。金相实验通常分为样品制备、腐蚀处理、组织观察和分析几个步骤。下面将详细介绍金相实验 的过程。 1. 样品制备 需要从金属材料中切取代表性的样品。样品应选择尺寸适中、表面平 整的部分。对于大型的金属工件,可以使用切割机或钻孔机进行切割。对于小型的金属样品,可以使用金相切割机进行切割,保证切口平整。切割完成后,需要将样品进行封装,以防止氧化和污染。 2. 腐蚀处理 经过切割得到的金属样品表面通常有氧化层或其他污染物。为了能够 清晰地观察金属的组织结构,需要对样品进行腐蚀处理。腐蚀处理的 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包括酸蚀和电解腐蚀。酸蚀是将样品放入适当 的酸液中,通过化学反应去除氧化层或其他污染物。而电解腐蚀是将 样品作为阳极,通过电流作用在电解液中进行腐蚀,可以更加精确地 控制腐蚀速度和效果。

3. 组织观察 经过腐蚀处理后,样品的组织结构就能够清晰地展现出来。在金相实 验中,组织观察通常采用金相显微镜。金相显微镜是一种专门用于观 察金属材料组织结构的光学显微镜,它能够放大样品并产生清晰的图像。通过金相显微镜,可以观察到金属样品中的晶粒、晶界、孪晶等 微观结构。为了更好地观察,可以使用不同的显微镜放大倍数和不同 的光源。 4. 分析与评价 观察到金属样品的组织结构后,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评价。这里 涉及到对金属材料的晶粒大小、晶体结构、组织均匀性等特征进行定 性和定量的分析。可以使用计算机辅助的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图像分析,例如测量晶粒大小、计算相体积分布等。还可以结合金属材料的力学 性能和使用条件,对组织结构进行定性评价,判断其是否满足要求。 5. 总结及观点 金相实验是进行金属材料分析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通过金相实验, 可以了解金属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并从中获取有关材料性能和加工 性能的信息。金相实验在工业制造、材料研究以及质量检验等领域具 有广泛的应用。在我看来,金相实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实验技术,可 以为金属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持。 本文介绍了金相实验的基本过程,包括样品制备、腐蚀处理、组织观

实验二金相试样的制备及其组织的观察

实验二金相试样的制备及其组织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金相试样的制备方法。 2.学习金相试样观察的操作技术。 3.手工金相试样的制备与组织观察。 二、实验原理 金相试样是通过对金相材料进行制备,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结 构来确定材料的相组成以及晶粒尺寸、晶界和孪晶等微观结构的分布情况。金相试样的制备主要包括取样、粗磨、精磨、抛光和腐蚀等过程。观察金 相试样组织结构主要依靠金相显微镜,通过选择合适的增倍率和光源,结 合显微观察技术来观察和分析试样的组织结构。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 1.金相显微镜、金相显微镜摄影系统; 2.金相试样制备设备(手工磨床、草皮砂纸、砂轮台、抛光机等); 3.金相试样制备试剂(砂轮、砂纸、抛光液等)。 四、实验步骤 1.取样:从已知材料中取得试样,确保试样尺寸适合金相试样制备要求。 2.粗磨:用草皮砂纸对试样进行粗磨,使试样表面光滑。 3.精磨:用砂轮台和砂轮对试样进行精磨,直至试样表面无明显痕迹。

4.抛光:使用抛光机和抛光液对试样进行抛光处理,直至试样表面光亮。 5.腐蚀:根据试样材料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腐蚀液对试样进行腐蚀处理,使试样表面显现出所需的组织结构特征。 6.清洗:用水、乙醇或氯仿等溶剂清洗试样,确保试样表面无腐蚀液、油脂等污染物。 7.观察:将试样放置在金相显微镜下,选择合适的增倍率、光源和目 镜来观察试样的组织结构。 五、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操作要轻柔细致,避免对试样造成损伤。 2.砂轮和砂纸应根据试样材料选择合适的硬度和颗粒大小。 3.抛光液的选择要根据试样材料和要求的表面光滑度来确定。 4.腐蚀液的浓度和腐蚀时间应根据试样的组织结构来确定。 5.观察时要注意调节显微镜的焦距和光源的亮度,保证观察到清晰的 试样组织结构。 6.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洁实验仪器和试剂,并妥善保存试样。 六、实验结果与讨论 在完成金相试样制备及观察的实验过程中,根据实验的步骤和原理, 制备出了适用于金相观察的试样,并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到了试样的组织 结构。根据观察到的组织结构,可以进一步分析材料的相组成以及晶粒尺寸、晶界和孪晶等微观结构的分布情况。

金相组织观察实验报告

金相组织观察实验报告 金相组织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金属材料的金相组织,深入了解金属内部的结构和特征,以便更好地掌握金属的性能和应用。 二、实验原理 金相组织观察是利用光学显微镜对金属材料的金相组织进行观察和分析的一种实验方法。金相组织是指金属内部晶粒大小、形态、分布等微观结构特征的总和,对金属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通过金相组织观察,可以研究金属的结晶过程、变形行为、热处理效果等性质。 三、实验步骤 1、样品制备:选取需要观察的金相组织样品,进行研磨、抛光和蚀刻等处理,以便在显微镜下观察。 2、金相观察:使用光学显微镜对样品进行观察,记录金相组织的形态、晶粒大小、分布等情况。 3、数据处理:对观察到的金相组织特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如计算晶粒大小、分析晶粒形态等。

4、结果整理:整理观察到的金相组织图片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四、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通过金相观察,我们发现该金属材料的金相组织主要由细小的晶粒组成,晶粒形态较为均匀,呈等轴状分布。晶界清晰可见,但晶内存在一定量的位错和亚晶界,对材料的力学性能有一定影响。 为了更准确地分析金相组织的特征,我们进行了晶粒大小的计算。通过测量多个晶粒的直径,并计算平均值,得到该金属材料的平均晶粒大小为10 μm。 晶粒大小对金属的力学性能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晶粒越小,材料的强度和硬度越高,同时塑性和韧性也较好。因此,根据实验结果,该金属材料具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五、结论 通过本次金相组织观察实验,我们了解了该金属材料的内部结构和特征,发现其金相组织主要由细小、均匀的晶粒组成,平均晶粒大小为10 μm。这种金相组织特征表明该金属材料具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为进一步优化其性能提供了参考依据。 本次实验加深了我们对金属材料金相组织的认识,提高了我们对金属性能的掌握程度。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继续通过金相组织观察等方法,深入研究金属材料的性能和应用,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做

金相观察实验报告整理版

金相观察 一、实验目的 1. 观察铁碳合金在平衡状态下的显微组织特征。 2. 掌握铁碳合金成分,组织性能之间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器材 1、金相显微镜 2、金相标准试样 三、实验原理 铁碳合金室温下基本相和组织组成物的基本特征 1.铁素体(F ) 是碳溶入α-Fe 中的间隙固溶体,晶体结构为体心立方晶格,具有良好的塑韧性,但强度硬度低,经4%硝酸酒精浸蚀呈白色多边形晶粒,在不同成分的碳钢中其形态为块状和断续网状。 2.渗碳体(Fe 3C ) 是铁与碳形成的化合物,含碳量为6.69%。 晶格为复杂的八面体结构,硬度高,脆性大,用4%的硝酸酒精浸蚀后呈白色,用碱性苦味酸钠热蚀后呈黑色,用此法可以区分铁碳合金中的渗碳体和铁素体。由铁碳相图知,随着碳的质量分数的不同,渗碳体有不同的形态,一次渗碳体是由液态直接析出的渗碳体,呈白色长条状;二次渗碳体是从奥氏体中析出的渗碳体,呈网状分布,三次渗碳体是从铁素体中析出的渗碳体,沿晶界呈小片状,共晶渗碳体在莱氏体中为连续基体,共析渗碳体是同铁素体交替形成呈交替片状。 3.珠光体(P ) 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在平衡状态下,铁素体和渗碳体是片层相间的层状组织。在高倍下观察时铁素体和渗碳体都呈白色,渗碳体周围有圈黑线包围着,在低倍下当物镜的鉴别能力小于渗碳体厚度的时候,渗碳体就成为一条黑线。见图3-1 a (15000×) b (400×) 图3-1 不同放大倍数下珠光体的显微组织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观察以下铁碳合金组织 在铁碳状态图上,根据碳的质量分数的不同,铁碳合金分为工业纯铁,碳钢及白口铸铁。 1.工业纯铁 碳的质量分数小于0.0218%的铁碳合金称为工业纯铁。室温下的组织为单相的铁素体晶粒。用4%的硝酸酒精浸蚀后,铁素体呈白色。当碳的质量分数偏高时,在少数铁素体晶界上析出微量的三次渗碳体小薄片,见图 3-2。 2.碳钢 碳的质量分数在0.0218~2.11%范围内的铁碳合金称为碳钢,根据钢中含碳量的不同,其组织也不同,钢又分为亚共析钢,共析钢,过共析钢三种。 1)亚共析钢 碳的质量分数在0.0218~0.77%范围内,室温下的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随着碳的质量分数的增加,先共析铁素体逐渐减少,珠光体数量增加。见图 3-3 。白色有晶界的为铁素体,黑色层片状的组织为珠光体。 在显微镜下,可根据珠光体所占面积的百分数估计出亚共析钢的碳的质量分数: Wc ≈Wp%×0.77% Wc –碳的质量分数 Wp –珠光体所占面积的百分数 a 用4%硝酸酒精浸蚀 b 用碱性苦味酸钠热蚀 图 3-4 T12钢显微组织 20钢 45钢 70钢 图 3-3 亚共析钢的显微组织

金相组织观察实验报告范文

金相组织观察实验报告范文 实验一金属材料显微分析的基本方法 一、实验目的: 了解金相显微镜的构造、原理及使用规则; 掌握金相显微试样制备的基本操作方法。 通过观察,熟悉铁碳合金在平衡状态下的显微组织; 了解并掌握铁碳合金中的相及组织组成物的本质、形态及分布特征; 分析并掌握平衡状态下铁碳合金的组织和性能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概述: 金相分析是研究工程材料内部组织结构的主要方法金相显微分析法:材料的组织和缺陷的方法。 利用金相显微镜在专门制备的试样上观察 1.金相显微镜的构造、原理及使用; 2.金相显微试样的制备方法。 为了能够在金相显微镜下真实地、清楚地观察到 金属内部的显微组织,需要精心地制备金相显微试样。 金相试样的制备过程主要步骤有: 取样 磨制

抛光 浸蚀 镶嵌 本实验金相试样制备过程的步骤如下: 砂纸磨 抛光剂 抛光机 浸蚀剂 吹吹风 显微镜 磨制抛光浸蚀吹干观察 水清洗水清洗酒精清洗 3.观察碳钢和白口铸铁的平衡组织 分析各种相组分和组织组成物的特征 碳钢:亚共析钢、共析钢、过共析钢 白口铸铁:亚共晶白口铸铁、共晶白口铸铁、过共晶白口铸铁相或组织:铁素体、渗碳体、珠光体、莱氏体 区分:铁素体与渗碳体、各种渗碳体 实验概述:

金相显微试样的制备方法 磨制方法 砂纸平铺在玻璃板上,一手按住砂纸,另一手握住试样,使 试样磨面朝下并与砂纸接触,在轻微压力作用下向前推行磨制。 磨制以“单程单向”方式重复进行。 在调换下一号更细的砂纸时,应将试样上的磨屑和砂粒清除干净,并使试样的磨制方向调转90° 实验概述: 金相显微试样的制备方法 实验概述: 金相显微试样的制备方法 抛光 目的: 去除细磨时遗留下的细微磨 痕, 以获得光亮而无磨痕的镜面 方法: 机械抛光 电解抛光

金相观察实验报告整理版

金相观察实验报告整理版 实验目的: 1. 熟悉金相实验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方法。 2. 学习使用金相显微镜观察金属材料的金相组织结构并掌握其基本表征方法。 3. 了解金相组织在金属材料的制备、加工和使用中的应用。 实验原理: 金相观察是一种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材料显微组织特征来研究材料内部结构和性能的 方法。它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材料的组织形态和结构特征,为材料制备、加工和应用提供重 要依据。 在观察加工金属材料的组织时,普通显微镜的分辨率已经无法满足要求。而金相显微 镜则是一种能够放大显微组织细节的高倍显微镜,它能够识别不同组织相的显微粒子成分,对金属材料的显微组织结构进行深入分析。 为了观察材料的金相组织,需要进行一系列处理方法。制样过程中要将材料切割成薄 片或块状,然后磨削、抛光、腐蚀等处理,使材料外部得到光滑均匀的表面,并能够清楚 地显示出材料内部组织结构的形态和相貌。 实验器材和试剂: 1. 金相显微镜 2. 磨削片、研磨纸、抛光布 3. 甲醛、乙醇、酒精灯、温度计等 4. 铝、铁、铜等金属样品 实验步骤: 1. 制备样品 (1)将铝、铁、铜等金属材料切割成薄片或块状,大小约为5mm×5mm。 (2)使用研磨纸和磨削片对样品进行研磨和抛光,使样品表面光滑平整,可以清晰地观察样品的金相组织结构。

(3)将抛光后的样品用酒精灯焙烤,随后放入甲醛中浸泡约20分钟,然后再用乙醇重复清洗浸泡,直至样品完全干燥。 2. 观察金相组织 (1)选择合适倍数(通常是100倍至400倍)的金相显微镜,将样品放入样品台上。 (2)透过目镜观察样品,观察材料的各种组织结构,试图通过这些组织特征来判断其组织形态。 (3)如发现有宏观形态差异,则可以将样品照相或用视屏录像,以便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实验结果: 本次实验使用金相显微镜观察了铝、铁、铜等金属材料的金相组织结构,通过观察发现样品的显微组织结构与材料的宏观性能息息相关。例如,铝材料的晶粒尺寸越细小,材料的韧性就越大,因为在金相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小晶粒结构中能够承受更多的变形应变,有效提高了材料的韧性和强度。此外,铁、铜等材料的金相组织也与它们的强度、硬度、延展性等性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通过本次实验的金相观察,我们深入了解了金属材料内部组织的形态和构成,进一步明确了不同组织结构对金属材料性能和应用的影响,并掌握了使用金相显微镜进行材料金相组织分析的基础技能。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们可以运用金相观察法来分析和解决材料性能问题,提高材料的质量和效益。

实验一 金相显微观察

实验一金相显微观察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金相显微镜的结构原理、熟悉各种零件的性能和作用。 2、掌握显微镜分辨率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学会正确操作上海4XB型金相显微镜。 4、学会用金相显微镜观察金相显微组织和腐蚀位错蚀坑形状; 二、实验仪器 4XB型双目倒置金相显微镜、金相样品 三、实验原理 随着探索自然与改造自然的科学事业的发展,人们迫切希望得到观察微观世界的工具。显微镜的发明,将视觉延伸到肉眼无法看到的微观组织中去,因此显微镜日益成为各个领域的科学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金相显微分析是研究工程材料内部组织结构最基本、最重要、应用最广泛的研究方法之一。显微分析可以研究金属组织与其化学成分的关系;确定各种金属经不同的加工与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鉴别金属材料质量的优劣。 1. 金相显微镜的光学原理 金相显微镜是由两个透镜组成,对着金相试样的透镜称为物镜,对着眼睛的透镜称为目镜。借助于物镜与目镜的两次放大,就能使物体放大到很高倍数。其光学原理如图1所示。 当所观察的物体AB置于物镜前焦点F1外少许时,物体的反射光线穿过物镜经折射后,就得到一个放大了的倒立实像AˊBˊ,若AˊBˊ处于目镜的前焦距以内,在经过目镜放大后,人眼在目镜上观察时,在250mm 明视距离处(正常人眼看物体时,最适宜的距离大约在250mm左右,这时人眼可以很好的区分物体的细微部分而不易疲劳,这个距离被称为“明视距离”),看到一个经再次放大的倒立虚像AˊBˊ。所以,观察到

的像是经物镜和目镜两次放大的结果。 由图1可以看出,物镜对物体起着放大作用,而目镜则是放大由物镜所得到的物像。 金相显微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 ①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由下式来确定: M=M物·M目=L/f物·D/f目⑴ 式中:M—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M物——物镜的放大倍数; M目——目镜的放大倍数; f物——物镜焦距; f目——目镜焦距; L—显微镜的镜筒长度(即目镜与物镜的距离); D—明视距离(250mm)。 图1 光学原理示意图 由上式可知,金相显微镜总的放大倍数就是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F物、F目越短或L越长,则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其主要放大倍数一般是通过物镜来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