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第一讲课程概述

中国文学第一讲课程概述

中国文学传统

时间观 1松浦友久《中国诗歌原理》(孙昌武、郑天刚译)第39页“人是可以认识时间之为物的唯一存在”。P3“伴随着时间意识的逐渐明晰,人才形成为人。” 只有既有生命又有思想的人类,才能既处于变化的过程之中,又能意识到这种变化的过程,从而产生时间意识。 主观性时间意识成为人类文化(宗教、哲学、历史与文学)所关注的对象。 2松浦久友《李白——诗歌及其内在心象》P88“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其感情的核心,正是通过对时间的推移,作出敏感的反映而产生出来的。” 人生忽如寄 时间流逝带来死亡,届时会剥夺人行乐的权利——“今我不乐,日月其除”“今我不乐,日月其迈”(《秦风·车邻》)——及时行乐 时间流逝带来死亡,从而使理想和抱负化为泡影——“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离骚》)——及时建功立业 时间流逝带来死亡,人生因而如朝露或远行客一般匆促——“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门》)——悲观情绪 “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曹植《箜篌引》)——从头认识生命的虚妄与死亡的必然。 有花堪折直须折 时间会使人生不断走向衰败,激发了中国诗人对于年岁的特殊敏感。——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杜甫《赠卫八处士》 “及时”意识——“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冉冉孤生竹》暮去朝来颜色故——怀疑现在 过去的相聚与现在的别离对比——“昔为形与影,今为胡与秦。胡秦时相见,一绝逾参辰”(傅玄《豫章行苦相篇》) 过去的成功与现在的失败对比——“力拔山兮气盖世,是不利兮骓不逝。”(项羽《垓下歌》)过去的友谊恩爱与今天的背弃对比——“锦衾遗洛铺,同袍与我违”(《凛凛岁云暮》) 过去的走红与现在的冷落对比——“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明年花开复谁在——恐惧未来 未来不属于自己,而由冥冥命运去支配——“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重大变故生命本身的脆弱性——“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杜甫) 吉川幸次郎“自己也不清楚在等待什么的对未来的不安” 此生此夜不长好——趁时而为 单纯的幸福感——“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唐风·绸缪》)——其快乐是纯粹的快乐,并不同时伴有明天的阴影。“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陶渊明《游斜川》——尽情地享受眼下的快乐的同时,保留智者的冷静。 眼下快乐难以久持恃,使得良辰美景变色。“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眼下的快乐不过是一次偶尔遇到的生之高潮,时间的流逝转瞬间便会把它带走,人生便重又会坠入到那无边的空虚之中,去等待那也许永远不会再来的“又一次”。因此对快乐持一种有所保留的迟疑态度。 却话巴山夜雨时 时间会带走不幸带来幸福——“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郑风·风雨》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中国文学传统课程笔记.docx

中国文学传统 汪涌豪 传统:构成文学背后的东西,大本大宗、传的下来、统的下去、基本的内涵特性。生存样态、言说方式、用园诗意、精神梦境。 总论:关注现世的文学 中国文学最重要的传统:关注现实(以《诗经》为代表) 日本汉学家百川静:辞书、诗经、神话研究大家,认为中国神话不成体系,因为中国人把神话历史化。“游仙诗”不是对宗教本身感兴趣,而是表达长生久视的现实渴望,—但现实渴望无法满足,神话体系即分解。西洋文学则发端于超现实文学,古希腊始,到近代宗教题材也是主流。 东西方不同的哲学文学观来源于不同的生存环境(文化生态理论) 第一节生存环境的制约 一、社会地理环境 活方式文化产生认同。江河、湖泊众多,交通发达,从而语言、思想、生活习惯流通。 地域封闭:心理上保守因循。 材料1 古人重视道路的建设(陆路为主,海仅为浴盐之利) 《诗经·小雅·大东风》:“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大陆性意识:以海为田,补贴农耕。而非重视航海。 周振鹤,曾撰文认为郑和航海是孤立的事件, 历代皇帝不允许存在超出自己理性掌控的东西。康熙帝下令:“片帆不得入海”——出现“锁国”。 《礼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海,吞吐日月之地,是一可怕的存在) 材料2 地势优势,漠视海洋——缺乏信仰,“人定胜天” 相比之下,腓尼基人、希腊、罗马人,都是海洋文明,扩张侵略,出航前的祷告变为上帝信仰; 日本同样是大海文明,由于灾害频繁,故有宿命意识,认为自然力不可控,视生命如樱花般脆弱,不惜死。神社遍布,宗教情结强烈。 二、物质生产方式 农耕:夏商周三代耕种只为裹腹不为交换,土地公有,集体劳作,不可买卖; ↓

小农经济:私有出现,男耕女织小生产,可以买卖,解放生产力。 原材料→生产→销售;距离短→产品低廉→商品经济不发达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司马光《资治通鉴》官本位思想 ↓ 资本主义萌芽 三、社会组织形式 氏族社会解体不充分,宗法意识大量留存: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严格的祭祀仪式。 等级森严,上下亲和的超稳定结构。 家国同构,群体意识发达,最期望有一个统一的天下存在。 辜鸿鸣:基督教强调个人本身对个人的价值,做个好人。儒家强调个人本身对全体的价值,做个中庸的顺民。 第二节社会意识的影响 文化是人和自然的分离程度以及掌握自然程度的总和。 一、崇尚伦理 宗法社会,重视血缘(350个称谓,隆重的祭祀)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从双亲到君主,国家政治也蒙上了礼、仁的色彩“德主刑辅” 材料3 二、务实精神 农耕生活:“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利无悻悻,力不虚掷”“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章太炎、朱希祖《研究孔子文艺思想及其影响》:人比神重要,生比死重要。传统中国人不太会关注空空精神,会在不可验出止步。 材料4 鲁迅:中国人重实际,黜玄想。因此在中国难以形成全民族的宗教。 儒家让人做好一个群众,基督教让人做好一个“我”。 中国人也重视过天,但是以天人之际(天人感性说)为视野。汉代用天来象征人事,如下雪代表瑞兆等。看似敬天,实把天当傀儡。 中国经验理性vs.西方科学理性 三、循环观念 因为务实,会从周而复始的自然中(播种-收割)得出循环——万物循环,朝代更替——万事循环。 这使得中国人更追求现在,安于现状,不思变革(一定程度上会阻碍进步)。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教学文稿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 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以钱理群版《中国文学三十年》和朱栋霖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基础)第一章 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依钱版名称) 一、名词解释: 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 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裘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人的文学”: 1、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2、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3、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鸳鸯蝴蝶派: 1、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2、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 3、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4、文学研究会: 1、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新文学。 2、其文学宗旨为"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 几本《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 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册)朱栋霖丁帆 朱晓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黄修己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4、《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明教程》许祖华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一) ?1922年,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最后一节,是“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学的大概”,可视为最早的以“史”的角度研究现代文学的尝试。 ?20年代末期始,少数高校以开设了新文学研究的课程和讲座。陈子展、周作人、朱自清、李何林等都讲授过现代文学的课程,并出版过文学史著作,如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之流源》、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来中国文艺思潮论》等。因此,现代文学的早期研究有很强的“当代性”。 ?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是1951年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的出版和他在北京大学所开的课。王瑶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二) ?195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这本文学史建构了一种激进的写作框架。在文学运动部分,用革命运动统摄文艺运动和现象;在作家作品部分,简单地使用了阶级划分的方法。 ?同年10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东北大学张毕来的《新文学史纲》第一卷。作家都被纳入“革命作家”、“进步作家”、“小资产阶级作家”、“右翼作家”等范畴进行评价。 ?1956年,作家出版社又出版了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上下卷,作者阐发了研究现代文学的三大目的:第一,叙述“五四”以来先驱者使用文艺武器与统治阶级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实况;第二,把各个历史时期的战斗史实和经验加以正确的叙述和总结;第三,全面深入地考察和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文学史的“历史建构”在这样一种政治文化背景下有了“主流”和“非主流”的区别。“非主流”的作家在不断的过滤和批判的过程中被逐渐淘汰。 绪论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含义 1、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什么是现代文学? 所谓“现代文学”,不仅是时间概念上所划定的1917——1949年这一通常所说的“现代”阶段的文学,更是“现代”性质意义上所指的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从性质来看,“现代”是相对于“传统”中国文学而言的。“现代”作为时间的标志,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联系性,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到20世纪出现的一种形态的文

中国传统文化(重点及笔记总结)

第一章古代中国概况 第一节地理环境和经济结构 【地理环境】农耕生产是其主要的经济方式。中国的古代文明,其性质是农业文明,这是一种早熟型的人类文明。 【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社会。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 中国文化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化之一,而且是世界上唯一的长期延续没有中断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结构是“多元一体”的。 中国文化以我为主。 【先秦文化】先秦是中国文化的发展由萌芽到初具体系规模的时期。 夏、商、西周史称“三代”,“三代”是统一的、宗法性的王权专制国家形成发展的时期。春秋、战国是中国早期文化大发展并形成初步体系和规模的时期。 春秋时期中国的生产力发展进入铁器时代,促成了战国时期经济的大发展。 【先秦文化】秦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无论是疆域的开拓,还是政治经济的发展,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文化发展居于当时世界的前列。 在精神文化建设的层次,尊奉法家思想,并实行博士官制度,试图调和法家思想与黄老、儒学的关系,但终究由于法家思想的偏狭和酷刻,最终酿成了“焚书坑儒”的惨祸,归于失败。汉朝初立,但这毕竟是政治上的权宜之计。主张积极进取的儒学受青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的价值观成为传统民族文化的灵魂。汉代还产生了中国自己的民族宗教——道教。儒学与道教一雅一俗,一上一下,遥相呼应,对中国的传统社会持续地发挥着文化教化功用,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塑造产生了巨大作用。 秦汉还是交流的重要历史时期。 【魏晋南北朝文化】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士族文化的兴盛和民族间文化的冲撞和融合。 玄学是士族的学术化。玄学清高孤傲,清通简要,精妙雅致,超凡脱尘,是士族形象的学术化。摆脱了汉代经学庸俗实证的特点,进入了重抽象思辨的玄妙境界。 【隋唐文化】在学术文化领域,儒、道、佛三家思想竞相斗艳。在“三教合一”的基础上建立了此后宋明理学的体系。隋唐文化以其宏大的气象向世界展现了它的自信。 【宋辽夏金元文化】与北宋卑弱的对外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文化的兴盛发展。 Def:理学又称“道学”,是吸收了部分佛、道思想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儒学体系,其代表人物是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所以又称“程朱理学”。 评价:理学是古代中国理论水平最高,学说体系最完备的意识形态,把古代传统思想推举到一个最高的发展。 主要内容:着重张扬了道德的力量,一方面培养了忠君爱国的道德情操,另一方面压制了个性的自由发展。 人格的弱化和精致化成为一种时尚。 【明清文化】明清的文坛,小说的成就最大。著名的长篇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合称四大古经典小说。著名的短篇小说集有“三言二拍”和《聊斋志异》。

中国文学史笔记

《中国文学史》绪论 何谓文学 属“文学发生学”或艺术起源论 1、宗教说 2、劳动说:淮南子》“今夫举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3、模仿说 4、游戏冲动说:康德,跟劳动相比,艺术可以说是一种游戏。 席勒,艺术跟游戏同样都是不带实用目的的自由活动,基本上就是一种过剩精力的表现。 5、自我表现说:厨川白村,文学不是苦闷的象征。 6、吸引本能说:欧威尔(《一九八四》、《动物农庄》)在《我为何写作》中夫子自道A、纯粹的自大B、美学的爱好 C、历史的冲动 D、政治的目的 文学作品:是诗歌和一切从强烈情感出发的文字作品,这些作品都必须有相应的艺术形式。广泛地说,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一个 形象的反应。 概念核心,要有美的规范|(即艺术形式)的参与。 卡西勒,把艺术的世界定义为纯粹形式的领域,文学的世界是一种形态和构质。它必须有有一套很特殊的组织, 跟它本身的一种内在的机理。它有它的趋势和节奏,有它独特的表现方式。当艺术家选择实在的某一方面来表现的 时候,他这个选择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客观化的过程。(进入透镜)

钱基博,(基于《易经》《说文解字》《周礼》《礼记》《释名》的考证)“文”指天文、地文、人文,有“复杂、组 织和美丽”三种含义。“复杂”即言之有物,“组织”即言之有序,“美丽”是“文”的止境。 如何理解文学 美Wellek和Warren《文学论》,指出有两种切入点 1、外部研究,社会内容,侧重作者本身及社会脉络研究,包括历史时代、创作背景等 以陈寅恪对元稹《莺莺传》中崔莺莺身份的考证为例 2、文学作品本身(“字质”,如“诗眼”),外部研究一定不能作为文本的依据。 什么叫文学史 布朗先生,面对学术问题,我们有两种解决的途径,一种叫共时性,一种叫历时性(贯时性)。“共时性”Synchronic,指同一个时代,同一个时间背景。“历时性”指在一个历史的流程当中有前后关系。 所谓文学史,就是文学历史演变的勾勒,就是指由作品构成的整个体系。文学史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不等于文学批评,后者是分析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 也不等于文学评论,后者是探讨文学的普遍规律。 文学史中的作品体系在一个时间序列里,去描写文学的发展,去阐释各种文学内容、形式、思潮、流派及其产生与进展、演变,去寻求它们前后的继承关系,沿革嬗变的过程及意义。简言之,文学史就是要勾勒出文学发展的历史图示。 文学史背后的史观 追踪猎迹文学史:1904年,第一本中文版,林传甲为京师大学堂的国文课程编写。

第1章 铁道概论课程概述

第1章 铁道概论课程概述 1.1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作用、培养目标 地位:“铁道概论”是铁路高等院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共同基础课,它为铁路各专业的学生学习铁路相关专业课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可以也是一门铁路专业基础课.知识要求:该课程系统地又扼要地讲述铁路史、铁路运输业、铁路运输设备以及铁路运输工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运用. 作用:1、了解铁路线路的基本知识; 2、能够区分铁路车辆和机车,并了解车辆和机车的组成; 3、了解铁路车站的分类及各种铁路车站所完成的运输任务; 4、了解铁路信号的通信的基本知识; 5、能够分辨铁路旅客运输、货物运输和行车组织的分别,识别列车运行图。 6、能够认识到铁路运输发展的动向,了解高速铁路和重载运输以及铁路动车组的发展情况。 培养目标:通过对铁道概论的学习,要求学生建立铁路运输整体概念;掌握铁路运营机制,树立铁路全局观念;了解铁路各专业(机、车、工、电、辆)之间的关系,确立本专业在整个铁路运输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此外,通过一体化教学和现场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竞争和团结精神,树立学习本专业相关知识的兴趣。

1.2课程的主要内容 1.2.1铁路发展现状 从1876年修建第一条铁路到现在,中国铁路已经走过了130年的历史。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铁路的建设规模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一个横贯东西、沟通南北、干支结合的具有相当规模的铁路运输网络已经形成并逐步趋于完善。中国铁路营业里程目前已达 76,580 km,列世界第三(美国、俄罗斯之后),亚洲第一。其中国家铁路63,342km,合资铁路 8,462km,地方铁路4,776km。 目前,中国铁路用占世界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占世界24%的换算周转量,换算密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铁路。中国铁路客货运量在国内运输市场占有份额分别达到35 % 和55 %左右。 近十几年来中国铁路在客运提速、货运重载、铁路信息化和建立行车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取得重大发展,线路结构进一步优化。复线里程25,566km,复线率 33. 4 %。电气化铁路里程21,604 km,电气化率28. 2 %。提速线路里程16,500 km,占营业总里程21.6 %。 1.2.2铁路运输设备 铁路是一个综合性的庞大工交企业。为了完成客货运输任务,必须拥有各种运输设备。要有基本的线路和沿线的各类车站。运行的机车和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版 默认分类 2008-09-06 15:14 阅读667 评论2 字号:大中小 一鲁迅主要著作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16 《热风》五四时对旧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与复古派的论争。《坟》五四后对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中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揭露与抗争,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而已集》大革命失败后抗击国民党对革命青年的杀戮。《南腔北调集》对“第三种人”、论语派等的诘难。《三闲集》20年代末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二心集》30年代初对民族主义的斗争,与新月派的论辩。 《准风月谈》《伪自由书》《花边文学》对30年代上海半殖民地商业社会的透视和批判。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对明清思想文化学术及儒道各家的审视。 《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抗议国民党法西斯专政,反击中共左倾路线。 《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书信集《两地书》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 上篇 一、《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狂人日记》 (一) 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视角 1、题材: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 2、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 《药》华家的精神愚昧。《故乡》闰土的心灵麻木。《祝福》祥林嫂的恐惧。 《明天》单四嫂子的孤独空虚。《在酒楼上》吕纬甫像苍蝇飞回原地的颓唐消沉。 《孤独者》魏连躬行先前所反对的一切,看似胜利实则失败的“复仇”。 《伤逝》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在爱情失去附丽后回到旧家庭中。 ——对灵魂的拷问,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最终指向绝望的反抗。 (二) 格式的特别——结构模式与形式手法的创新 1、情节结构模式 ○1看/被看 《示众》系列:表现麻木愚昧的国民性弱点,及对启蒙的质疑批评。 《狂人》《孔》《明天》《头发的故事》《药》《阿Q》《祝福》《长明灯》《铸剑》《理》《采薇》 ○2离去—归来—再离去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定稿1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作者: 学校: 专业:行政管理 学号: 指导教师: 年月

目录 容摘要-------------------------------------------------------------------第1页 正文 一、管理学基础的主要容---------------------------------------------第2页 二、理论联系实际 (1)激励理论-------------------------------------------------------------第4页(2)运用激励理论分拆企业管理-------------------------------------第5页三、学习体会--------------------------------------------------------------第7页参考文献--------------------------------------------------------------------第9页

容摘要 管理是管理者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的进行的协调活动。管理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是一门综合学科,是吸收了经济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而发展起来的,主要通过管理职能的分析来系统地介绍管理的基本原理。管理学的艺术性表现在管理实践的复杂性、权变性与主观能动性,使管理具有技艺、观察力、洞察力和沟通说服能力;而管理学的科学性主要是指管理理论的系统性、普遍性和验证性。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总结。本文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管理学基础》主要容。第二部分主要讲理论联系实际,其中主要分析了什么是薪酬制度,如何更好的去实行这一制度与实践相结合以及运用与实践时会出现哪些个问题,怎样去有效解决这样的问题。第三部分学习体会。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重要时间和事件 1.1930.3.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2.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3.1938.3 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 4.1949.7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5.1896年梁启超主编《时务报》(当时影响最大)。 6.1891年苏曼殊翻译的《拜伦诗选》是中国最早的翻译诗集。 7.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第一份中文小说杂志《新小说》。 8.1906年成立春柳社;1910年成立进化社,都专演话剧。 9.1915.9 《新青年》创刊于上海,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10.1917.1发表胡适《文学改良诌议》,它是“五四”文学革命正式开始的标志。 11.1917.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12.1917.2《新青年》发表白话新诗。 13.1918年5月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 14.1922.1成立学衡派;1914.5在东京成立的甲寅派。 15.1920.9《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迁回上海。 16.1924年《现代评论》创刊由徐志摩、王世杰、陈源等主编。 17.1921.1在北京成立了最早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 18.1910.7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 19.1921.7创造社成立。 20.1924.11.17在北京成立语丝社,《语丝》周刊。 21.1923年在北京成立了新月社,《新月》月刊。1927年多数成员南下,从此分为两个时期。22.1921.5在上海成立了“五四”以后最早的话剧团体——民众戏剧社。创办了第一个戏剧杂志《戏剧》周刊(1921.5~1922.4)。 23.1921年冬在上海成立了戏剧协社,是中国早期话剧团体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 24.1922成立“浅草—沉钟社”(1934年解散),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的…….. 25.1917.2在《新青年》发表了《白话诗八首》,其中《朋友》一诗创作于1916.8。 26.1920.3胡适诗集《尝试集》出版,是中国第一部新诗别集。 27.1918.5刘半农在《新青年》发表《卖萝卜的人》,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无韵诗,同年7月他又发表了《窗纸》、《无聊》中国最早的散文诗。 28.1920年陈衡哲(女)发表《小雨点》——中国最早的童话小说。 29.1919.3《终身大事》(胡适)发表于《新青年》。 30.1918.5钱玄同发表最早也是《新青年》最早的一篇白话“随感录”。 31.“鲁迅”是他于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使用的笔名。 32.1903年鲁迅发表了第一篇译述小说《斯巴达之魂》。 33.1908年鲁迅、周作人合译了《域外小说集》(最早用直译方式)。 34.1909年鲁迅创作自己第一篇小说《怀旧》。 35.《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1921.12—1922.2《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 36.1923年的《稻草人》是我国最早的童话集。 37.1921年出版小说集《沉沦》,也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 38.1922年《冲积期化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长篇小说。 39.1921.8〈女神〉出版,共56首,大多作于1919~1920。 40.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陈西滢等在北京成立“新月诗社”,以1926年4月〈诗镌〉的创办为标志,新格律诗派即“新月诗派”开始形成。 41.1925年李金发第一部诗集〈微雨〉出版,标志着象征主义走向实践。 42.1934年10月周扬在〈国防文学〉中提出“国防文学”的口号。 43.1936.6.7中国文艺家协会在上海成立。 44.〈倪涣之〉是叶圣陶惟一的一篇长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优秀长篇,写于1928年,初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诸子散文(圣才出品)

第4章诸子散文 4.1复习笔记 一、诸子散文概述 (一)主要内容及作者 诸子散文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学派阐述自己观点的著作。作者多数是其门人弟子或后人对本学派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特别是创始人的言论的记录、思想的阐述,但也有此类代表人物自己所作的。 (二)文学意义 它们都不是文学作品,但诸子散文的发展过程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古人驾驭语言文字能力的水平及其提高,同时这类著作中有些也含有不同程度的文学成分。研究文学史有必要对这些著作加以考察。 二、从《论语》到《孟子》 传世的最早的学派散文,儒家是《论语》,墨家是《墨子》。但从文学性上,这两部书还都处于初级阶段,另一部儒家著作《孟子》相比较前两者则更加成熟。 (一)《论语》 1.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开创了儒家学派。其思想的核心是提倡“仁”和“礼”,而两者又是紧密联系的,所以他曾把“仁”归结为“克己复礼”。 2.主要内容

《论语》是其弟子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论,在孔子死后编纂成书。此书以语录体的形式写成,但话语简短,往往只是孤立的一两句话。所以,《论语》所记的其实已非孔子的原话,而是其谈话的纲要。 3.语言文字的优缺点 (1)优点 ①它在把孔子的原话删繁就简、压缩为提纲式的语言时,能够抓住其最主要之点,而且以很简明的方式传达给读者; ②它的记录虽绝大多数都是纲要式的,但有时也能把谈话的过程、其间的某些动作、神态作简要的叙述。 (2)缺点 ①在处理稍长一些的记载时,前后的照应难以完密; ②由于文字的浓缩,有时不免费解。 (二)《墨子》 1.墨子 墨子名翟,宋国人,但长期居住鲁国。他主张兼爱、尚同,反对战争,提倡“节用”“节葬”和“尚贤”。 2.主要内容 《墨子》是墨子及墨家学派中其他人物的言论集,以论说文为主。 3.语言特色 《墨子》以论说文为主,注重逻辑,故其文字运用上的长处,是论述清晰,层次分明,条贯严密,但常有繁冗之病。如果从文学性的角度来考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的话,那么,《论语》和《墨子》都还处于初期阶段。

1_第一讲(边坡工程概述)

中国中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廖小平研究员 5. 边坡工程监测预警技术(第五讲) 1.边坡工程定义 成的; ?人工边坡则是人类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在建设过程中对地形地势进行改造形成的。 ? “边坡工程”即是指在边坡场地进行人类工程活动与建设或改造的一个工程体系,主要包括其成因机制、稳定性分析、工程状态、活动规律、发展趋势、工程对策和工程可靠与安全的研究。

来了巨大损失,边坡工程的稳定性问题日 益突出。国际上将滑坡、泥石流和火山, 地震并列为 三大全球性地质灾害。 边坡变形破坏运动学特征 ?坍:水冲岸塌。坍塌、坍方。 ?错:相对摩擦运动、互不碰上。错落。 ?滑:以平滑、连续的动作来移动。滑坡。 ?溜:沿沟槽灵活地滑动。溜坍。 ?流:因水而动,或者随水流而移动。流石、流泥。 落。 ?滑:以平滑、连续的动作来移动。 滑坡。 ?溜:沿沟槽灵活地滑动。溜坍。 ?流:因水而动,或者随水流而移动。 流石、流泥。

倾倒?溃屈 错落 型,硬质岩剥落较缓慢,而软质岩则相对较 严重。岩石特征、气候和地形条件是控制岩 石风化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 矿物组成和结构构造,不同矿物的溶解性差 异很大。节理、层理和孔隙的分布状况和矿 物的粒度,又决定了岩石的易碎性和表面积。 ?对道路安全影响不大,但是由于长期风化剥 落,将使边坡岩体形成巨大的洼崖腔,使上 部硬质岩体形成危岩。 强风化层,颗粒较粗,粘粒含 量很少,易崩解,抗冲刷能力 很差,因此在雨季期间流石流 泥现象十分严重,大量坡面冲 刷物流向碎落台或路面,堵塞 排水沟,常在坡面形成密集的 冲刷沟槽,并导致喷播草仔流 失而影响坡面绿化效果。 坡面冲刷 一种是由于结构面切割形成的 小型楔体;土块的来源通常为 坡顶覆盖层的解体物质。 ?掉块落石的体积较小,其破坏 力也不髙;但高边坡的掉块落 石,其能量也不可低估,构成 较大的安全威胁。 ?崩塌可以分为滑移型崩塌、倾 倒型崩塌和错断式崩塌三种类 型。 ?崩塌按物质可分类土崩、岩崩、 以及雪崩(自然坡体)。规模大者 称为山崩,河库岸边称为崩 岸,还有堤崩等。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笔记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笔记整理 第一讲绪论 一,关于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问题 二,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 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黄河流域) 《长城》壁毯陈列于联合国。表现了居庸关长城的雄姿。以千山万壑象征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晨光灿烂象征古国新貌。 晨光将长城映成金色,象征祖国铜墙铁壁坚不可摧。 故宫太和殿(最大宫殿):大、深、高、庄 传统农业社会生活方式:渔、樵、耕、读 文化方式:大足石刻(重庆) 文化心理——包容,博爱:儒,释,道 儒释道 信仰的对象佛陀上帝玉皇大帝 学问的对象儒家道家释家 生产的对象稻作小米麦子 消费的对象茶(儒)酒(道)豆腐(佛) 制器的对象青铜陶瓷竹木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印章、篆刻与书法、中国民俗。 中华第一神品:《清明河上图》(十字绣)。2005年七月十二,元青花,鬼谷子下山,成交价2.3亿(2吨黄金) 圆明园大水法。 文化类型:中国:小农文化美国:牛仔文化法国:情人文化英国:绅士文化日本:武士文化 文化的汉语词源“文即纹,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经》 “物相杂,故曰文。”——《礼记》所以经天纬地曰文。 天然花纹——刻画在岩石上的纹——刻在甲骨上的纹——刻在陶器上的纹——刻在青铜器上的纹——皿文。 高层次的纹:文化在历史发展上存在不同层次,每一个层次反映出不同时代文化各要素所积累的平面分布。 蒙昧——野蛮——文明:原始——古代——中世纪——现代文明: 渔猎——农业——工业——后工业文明;先秦——秦汉——隋唐——元明清。 文化的拉丁文词源: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文化概念的界定之一:就过程而言,文化是人化或自然界的人类化,这个过程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影响的过程。 就结果而言,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文化存在于各种内蕴和外显的模式之中。 文化体系的四个层次: 广义的文化:1,物质文化层2、制度文化层3、行为文化层4、心态文化层(包括历史、文学、哲学、教育、戏剧、音乐、美术、书法、考古、科技、宗教。) 狭义的文化: 中华。中意谓剧四方之中;华,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 元人王元亮,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教学提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以钱理群版《中国文学三十年》和朱栋霖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基础) 第一章 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依钱版名称) 一、名词解释: 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 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裘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人的文学”: 1、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2、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3、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鸳鸯蝴蝶派: 1、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2、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 3、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4、文学研究会: 1、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新文学。 2、其文学宗旨为"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

第一章 幼儿园课程概述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 一、选择题 单选 2、以下课程类型中个,不属于学科课程的是( B )。 A、分科课程 B、核心课程 C、相关课程 D、融合课程 3、依据课程决策的层次标准来分析,任课教师实际理解领会的课程属于( A )。 A、学校层次的课程 B、教学层次的课程 C、观念层次的课程 D、体验层次课程 4、( C )是根据儿童经验或团体生活统整起来的课程,它的理论基础是“经验主义”课程哲学观,所以又称对称经验课程。 A、核心课程 B、广域课程 C、活动课程 D、融合课程 5、( B )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是生成课程,当受教师水平、物质环境条件、幼儿人数等制约时,容易使幼儿的自主、探索、实践流于表面。 A、隐性课程 B、经验课程 C、学科课程 D、分科课程 6、美国斯坦福大学的( A )从课程的功能出发提出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悬缺课程三种类型的课程。 A、艾斯纳 B、古德莱德 C、普洛佛斯 D、费尼克斯 7、以下哪种课程是存在于“理想的课程”和“实际的课程”之间的流失的课程。( C )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悬缺课程 D、经验课程 8、以下哪种课程是属于社会本位的课程类型。( A ) A、核心课程 B、分科课程 C、融合课程 D、广域课程 9、除了活动课程外,以下哪种课程也是属于经验课程。( C ) A、相关课程 B、融合课程 C、核心课程 D、广域课程 10、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主导的定义是( B )。 A、经验论 B、活动论 C、过程论 D、体验论 多选 1、以下哪些是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ABCD )。 A、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性、启蒙性 B、幼儿园课程的全面性、生活性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 《诗经》 共305篇,又名《诗三百》,到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 1: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诸侯地方特色的民歌 “雅”朝廷正声,大雅:朝廷燕享乐歌,小雅:下层官吏刺怨 “颂”宗庙祭祀乐曲 2:应用价值:“兴”、“观”、“群”、“怨”(孔子) 3:社会风貌:现实主义传统和讽喻精神 1:婚恋诗 2:征役诗 3:怨刺诗(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4:周民族的史诗 5:爱国诗 6:农事诗 7:礼俗诗 4:审美价值:首先:淳朴自然的艺术风格(《氓》、《采薇》) 其次: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比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再其次:优美、自然的语言与形式。 楚辞 含义:战国时期在汉江一带的南方兴起的新体诗。 特点: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特色。 屈原 《九章》屈原所作。——————《九歌》:祭祀神曲。 屈原和宋玉并称:屈宋(宋玉:屈原之后著名的楚辞作家) 《离骚》:屈原代表作,中国古代诗歌最杰出的长篇政治抒情诗 艺术成就:1、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2、丰富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 3、结构宏伟严密(抒情有:回旋反复的特点)

先秦历史/诸子散文概说 《尚书》:中国最早历史散文集 《春秋》: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 《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国别体史书(纵横捭阖) 先秦诸子散文概说 《论语》:语录体散文典范。 《道德经》:多用韵语(天地不仁,以天地为刍狗) 《墨子》 《孟子》:对话体散文,特点:1、感情充沛、辞锋犀利、富有气势和力量 2、长与言喻 3、辩论时揣摩对方心理 4、语言简洁、明快、犀利、雄恣 《庄子》:特色:1、想象丰富,善于夸张,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2、构思奇妙,善于编纂神奇故事,借以阐发哲学思想(猫头鹰、老 鼠、凤凰) 3、塑造了一批诙诡怪的形象(造词:“逍遥”、“混沌”“造化” “游刃有余”“运斤成风”) 4、汪洋恣肆的文风(万斗泉涌,随地而出,苏东坡评自己) 《荀子》:中有《赋篇》五首,是文学史上最早以“赋”名篇之作。 总体:先秦诸子散文由“语录体”、“对话体”“专论体”发展。 汉代 一、文学新气象 其一:赋体的产生与兴盛。 其二:传记文学的滥觞与成功。 其三:乐府诗的兴起和繁荣。 其四:文人五言诗的出现和成熟。 二、乐府诗 1、含义:机构/乐歌 2、内容(一):对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反抗 (二):对战争和徭役的揭露 (三):对封建礼教和不合理婚姻制度的抗争 3、成就:(一):叙事诗的成熟

第1章 课程概述

第一章课程概述 目录框图 一、基本概念 概念描述 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education evaluation)的概念最初由泰勒(R.W.Tyler)于1930年提出并于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初等及中等教育法案》中得到合法化。“所谓教育评价,是指通过系统地采集和分析信息,对教育活动满足预期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以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现代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沈玉顺主编,全国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教材,2002,P1-P2)

教育测量 1951年史蒂文斯(Stevens,S.S)给测量下了一个定义“从广义而言,测量是根据法则给事物分派数字。”从中概括出测量包括三个要素:“第一,事物的属性;第二,数字;第三,规则”。“从广义来说,教育测量就是对教育领域内的事物或现象,根 据一定的客观标准,作缜密地考核,并依据一定的规则将考核的结果予以数量的描述。”——《教育测量》(王孝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P1-P2,P6) 教育统计 "统计学是研究统计原理和方法的科学。具体地说,它是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反映事物总体信息的数字资料,并以此为依据,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的原理和方 法。...。统计学分为两大类。一是数理统计学。它主要以概率论为基础,对统计数据数量关于的模式加以解释,通统计原理和方法给予数学的证明。它是数学的分支。 另一类是应用统计学,它是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教育统计学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一门应用科学。...。从具体的应用角度来分,可以分成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和试验统计。"——《教育统计学》(王孝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P1-P3) 概念联系 “教育对于人既有发展功能,也有选拔功能。教育的这两种功能,都离不开教育评价。 而进行教育的测量,则正是为教育评价提供一定的依据。为了使教育测量和评价达 到科学化,引入统计学的原理,因此教育评价论、教育测量学和教育统计学一起构 成了现代教育评价理论的基础。”——《现代教育论研究基础》(胡学增等,陕西人 民教育出版社,1991,P288)。 "教育评价中获得的大量评价信息要依靠教育统计提供的方法进行处理。...。教育评价是对教育现象状态和价值的判断,这一判断是以评价对象的客观描述为前提的, 没有评价对象的客观描述,就不会有对评价对象价值的客观判断。因此,教育测量 是教育评价的基础。"——《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P6-P9) 二、发展历史 教育测量和评价的产生与对学生学力和学业成就的检测活动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其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我国的西周时期,就初步建立了学校教育制度,开始了教育测评。到公元606年,我国隋朝开始实行了科举制。国外学者也认为,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是教育测评的最初萌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本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测量和评价的研究一直未能发展起来;而在西方,其中主要是在美国,自19世纪后半叶以来,教育测量和评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9世纪上半叶以前,学校考试一般都缺乏标准和应有的客观性,其基本方法是对学生逐个口试。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这种考试很难继续实施了。1845年,美国波士顿文法学校首先引入了书面考试。但这时学生成绩评定的客观标准问题仍然未能得到解决。1864年,英国教师费舍尔(George Fisher)收集了许多学生的成绩样本,编制了第一本《量表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