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芳烃综述1

柱芳烃综述1
柱芳烃综述1

天然气制取芳烃的可行性

天然气制取芳烃的可行性分析 一、天然气制取芳烃的重要性 天然气主要成分烷烃,其中甲烷占绝大多数,另有少量的乙烷、丙烷和丁烷,此外一般有硫化氢、二氧化碳、氮和水气和少量一氧化碳及微量的稀有气体,如氦和氩等。苯及其衍生物是重要的基础化工料,目前主要来源于石油的铂催化重整及裂化制乙烯的副产品。而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短缺,以及汽油等燃料对芳烃含量的要求日益严格,正影响苯及其衍生物的生产来源,所以天然气制取芳烃十分必要。 二、天然气制取芳烃的技术现状 传统天然气制取芳烃有两种方式,一是由甲烷直接转化芳烃,二是由天然气制取合成气,然后转化为芳烃。其中,甲烷芳构化工艺如图所示。 图1 甲烷芳构化工艺 甲烷的芳构化分为有氧气氛和无氧两种。1993年,大连化物所的王林胜等人首次报道了Mo/HZSM—5分子筛催化剂上逢续流动模式下甲烷无氧芳构化反应,在973K,1个大气压下,甲烷转化率大约为6%,芳烃的选择性大于90%(不计反应积碳)。这个结果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科学家参与到甲烷无氧芳构化催化剂的研究与开发中,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甲烷无氧芳构化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催化剂的制备和改性方面,在提髙催化剂活性的同时更注重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但是目前文献所报道的的单程寿命仍然不足以实现该过程的工业化。使用中温有氧再生,并通过流化床反应器实现反应和再生的连续进行是该过程工业化的有效途径。其次是有氧气氛的甲烷芳构化,氧化剂为分子氧和氮氧化合物,催化剂为分子筛,担载氧化物和混合氧化物。甲烷与氧气混合体系在空石英管反应器及金属氧化物或担载金属催化剂上可氧化聚合成芳烃。如下表一所示为甲烷有氧芳构化的结果。表二为甲烷有氧及无氧芳构化特点对比。 表一甲烷有氧芳构化的结果

新型柱芳烃的合成与超分子性能研究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I V页 目录 1绪论 (1) 1.1超分子化学简介 (1) 1.1.1超分子化学的兴起 (1) 1.1.2超分子化学的发展历程 (1) 1.2柱芳烃的合成 (3) 1.2.1柱芳的合成方法 (3) 1.2.2高阶柱[n]芳烃的合成 (5) 1.2.3柱芳烃的成环机理 (5) 1.3柱芳烃的结构与构象 (7) 1.3.1柱芳的骨架结构 (7) 1.3.2柱芳的构象 (8) 1.4柱芳烃的衍生化 (8) 1.4.1柱芳的全衍生化 (9) 1.4.2柱芳的选择性衍生化 (9) 1.5柱芳烃的分子识别 (10) 1.5.1烷氧基柱芳烃的分子识别 (10) 1.5.2全酚羟基柱芳烃的分子识别 (11) 1.5.3水溶性柱芳烃的分子识别 (12) 1.6论文研宄意义与研宄内容 (12) 2实验设计 (14) 2.1超分子体系的设计 (14) 2.2主客体化合物结构分析 (15) 2.3主体分子的合成路线 (17) 2.4客体分子的合成路线 (18) 3实验试剂、仪器和实验方法 (19) 3.1实验试剂和仪器 (19) 3.2柱[5]芳烃的选择性氧化 (20) 3.2.1甲基化柱[5]芳烃的合成(Compound 1) (21) 3.2.2 柱[4]芳烃[1]醌的制备(Compound 2) (21) 3.2.3 柱[3]芳烃[2]醌的制备(Compound 3) (22)

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___________第V 页 3.2.4 柱[2]芳烃[3]醌的制备(Compound 4) (22) 3.2.5 柱[1]芳烃[4]醌的制备(Compound 5) (23) 3.3主体H1、H2、H3的制备 (23) 3.3.1 Compound 6 的合成 (23) 3.3.2 Compound 7 的合成 (24) 3.3.3 Compound 8 的合成 (24) 3.3.4 Compound 9 的合成 (25) 3.3.5 Compound 10 的合成 (25) 3.3.6 Compound 11 的合成 (26) 3.3.7 Compound 12 的合成 (26) 3.3.8 Compound 13 的合成 (27) 3.3.9 Compound 14 的合成 (28) 3.3.10 Compound 15 的合成 (28) 3.3.11 H1 的合成 (29) 3.3.12 H2 的合成 (30) 3.3.13 H3 的合成 (31) 3.4客体G2-G5的合成 (31) 3.4.1 G2 的合成 (31) 3.4.2 G3 的合成 (32) 3.4.3 G4 的制备 (32) 3.4.4 G5 的制备 (33) 4实验结果与讨论 (34) 4.1柱[5]芳烃的选择性氧化 (34) 4.2 H1 (H1a 和 H1b)的制备 (35) 4.3 H1a与G1、G2组成的超分子体系 (37) 4.3.1 H1a与G1的主客体化学 (37) 4.3.2 H1a与G2的主客体化学(氯仿/乙腈(v/v) =1:1) (40) 4.3.3 H1a与G2的主客体化学(氯仿/二甲亚砜(v/v) =3:1) (40) 4.3.4 H1a与G1-G2的主客体化学(氯仿/乙腈(v/v) =1:1) (48) 4.3.5 H1a与G1-G2的主客体化学(氯仿/二甲亚砜(v/v) =3:1) (49) 4.4 H1b与G1、G2组成的超分子体系 (54) 4.4.1 H1b与G1的主客体化学 (54) 4.4.2 H1b与G2的主客体化学 (56)

混合芳烃的生产技术

混合芳烃的生产技术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芳烃生产技术及其研究进展,并指出芳烃生产技术的发展前景。同时还介绍了产品苯、甲苯、二甲苯的市场价格及市场前景等。 关键词:芳烃生产技术;催化重整;芳烃抽提;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aromatic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its research progres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aromatic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It also introduced the product benzene, toluene, xylene market price and the market foreground. Keywords:Aromatic production technologies;Catalytic reforming; Aromatic extraction; 芳烃是石油化工工业的重要基础原料。在总数约八百万种的已知有机化合物中,芳烃化合物占了约30%,其中BTX芳烃(苯、甲苯、二甲苯)被称为一级基本有机原料。随着石油化工及纺织工业的不断发展,世界上对芳烃的需求量不断增长。据统计,2002年全球苯、甲苯、二甲苯的消费量分别为33.6,15.0,23.3Mt,预计2008年将分别达到42.1,19.1,33.5Mt,未来5年全球平均年需求增长率仍维持在4%以上[1]。最初芳烃生产以煤焦化得到的焦油为原料。随着炼油工业和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芳烃生产已转向以催化重整和裂解汽油为主要原料,以石油为原料的芳烃国外约占98%以上,国内约占85%以上。 本文主要介绍芳烃的生产技术,同时综述了其最新的研究进展和产品的市场分析。 一芳烃生产技术 目前,石油芳烃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通过现代化的芳烃联合装置来实现。通常芳烃联合装置来实现。通常芳烃联合装置包括催化重整、裂解汽油加氢、芳烃分离等装置。 1.1催化重整 催化重整在芳烃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全世界大约70%的BTX 芳烃来自炼油厂的催化重整装置。催化重整一般都采用含铂的催化剂,因此,通常又称作铂重整。铂重整工艺按催化剂再生方式,主要有半再生重整、连续重整和循环再生重整三种形式。按照加工能力统计,这三种重整的比例大约为6:3:1。 连续重整工艺一般采用铂—锡系催化剂,并以UOP公司的CCRPlaformer工艺(采用叠合床反应器)和IFP公司的Aromizer工艺(采用平移流动的移动床工艺)为代表。与其他两种重整工艺相比较,连续重整增加了一个催化剂连续再生系统,可将因结焦失活的重整催化剂进行连续再生,从而保持重整催化剂活性稳定,并且随着操作周期的延长,催化剂的性能基本保持稳定,因而连续重整具有装置规模大、运转周期长、对原料的适应性好、生产灵活性大、操作苛刻度高、反应压力低、氢油比低、产品的辛烷值高、产物收率高、氢产高等特点。另外,连续重整工艺流程复杂,装置的投资和能耗也比其他两种工艺高。 1.2 芳烃抽提技术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以环丁砜为溶剂的Sal-folane工艺,苯纯度为99.9%时,苯的回收率可达99.95%,甲苯回收率99.8%,二甲苯回收率超过98%。

C9芳烃石油树脂生产技术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C9芳烃石油树脂生产技术进展 作者:米多, 刘权益, 刘建华, 宋丕霜, 陈云峰, MI Duo, LIU Quan-yi, LIU Jian-hua , SONG Pi-shuang, CHEN Yun-feng 作者单位:米多,宋丕霜,MI Duo,SONG Pi-shuang(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研究院,吉林,吉林,132021), 刘权益,陈云峰,LIU Quan-yi,CHEN Yun-feng(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电子商务部,吉林 ,吉林,132021), 刘建华,LIU Jian-hua(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吉林,吉林,132021) 刊名: 弹性体 英文刊名:CHINA ELASTOMERICS 年,卷(期):2010,20(3) 被引用次数:3次 参考文献(16条) 1.谭宁梅;庞海舰C9馏分连续压力热聚合生产芳烃石油树脂[期刊论文]-当代化工 2008(05) 2.热聚合法芳烃石油树脂生产新工艺 2003(03) 3.广东省茂名华奥集团有限公司一种以裂解C9为原料制备石油树脂的方法 2007 4.韩颖C9石油树脂的合成[期刊论文]-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1994(03) 5.张艳松;马江权;陆敏浅色C9芳烃石油树脂的合成与改性[期刊论文]-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2007(02) 6.陆徐国;马洪玺;胡国君抽余C9合成石油树脂的研究[期刊论文]-石油化工技术经济 2008(02) 7.杨靖华;许修强;曹祖宾乙烯装置副产C9馏分制备芳烃溶剂油及石油树脂[期刊论文]-石油炼制与化工 2008(02) 8.卞克建;张志炳;丁龙福C9石油树脂的合成研究(Ⅱ)固体酸催化合成法 1996(04) 9.Kenneth Iewtas;Maria Leonor Garcia Petroleum resin and their production with BF3 catalyst 2002 10.卞克建;张志炳;丁龙富C9石油树脂的合成研究--自由基聚合法 1996(03) 11.尹宝华;董慧茹;刘国文C9-丙烯酸共聚石油树脂的合成与表征[期刊论文]-石油化工 2003(03) 12.张旭;王芳;王艳洁C9-AA水溶性石油树脂的制备及其阻垢性能[期刊论文]-化工环保 2005(05) 13.李春生;寿崇崎;顾尧C9石油树脂的改性[期刊论文]-石油化工 1999(02) 14.于翠艳;孙立欣C9-AM水溶性石油树脂的研究[期刊论文]-应用能源技术 2002(01) 15.马江权;周凯;陆敏C5/C9共聚石油树脂的加氢工艺研究[期刊论文]-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2008(04) 16.朱明慧;李军;丛丽茹石油树脂加氢工艺的研究(I)芳烃石油树脂加氢 1993(0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柴忠义.Chai Zhongyi C9石油树脂加氢技术进展[期刊论文]-合成树脂及塑料2009,26(6) 2.黄军左.张仕森C9石油树脂的改性技术及应用[期刊论文]-高分子通报2010(4) 3.刘秀兰.王煜.许翠红.潘广勤.Liu Xiulan.Wang Yu.Xu Cuihong.Pan Guangqin裂解C5石油树脂聚合改性技术进展[期刊论文]-石化技术与应用2007,25(5) 4.马江权.周凯.陆敏.黄荣荣.陆路德.MA Jiang-quan.ZHOU Kai.LU Min.HUANG Rong-rong.LU Lu-de C5/C9共聚石油树脂的加氢工艺研究[期刊论文]-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8,20(4) 5.李爱元.张慧波.孙向东.张永春.王斌.Li Aiyuan.Zhang Huibo.Sun Xiangdong.Zhang Yongchun.Wang Bin C5石油树脂合成工艺的优化研究[期刊论文]-工程塑料应用2009,37(10) 6.李光.Li Guang裂解C9芳烃的应用现状及展望[期刊论文]-化工科技市场2010,33(10) 7.张强.李长波.张洪林.ZHANG Qiang.LI Chang-bo.ZHANG Hong-lin间戊二烯C5石油树脂加氢改质工艺研究[期刊论文]-应用化工2009,38(12) 8.范大武.FAN Da-wu C9石油树脂的研究应用进展[期刊论文]-广州化工2009,37(5) 9.张艳松.马江权.陆敏.杨利民.黄荣荣.ZHANG Yan-song.MA Jiang-quan.LU Min.YANG Li-min.HUANG Rong-rong

芳烃工艺流程简述

工艺流程简述 1)总工艺流程 直馏石脑油和加氢裂化石脑油混合后在石脑油加氢装置(NHT Unit)通过加氢处理及汽提脱去硫、氮、砷、铅、铜、烯烃和水等杂质。在连续重整装置中把石脑油中的烷烃和环烷烃转化成芳烃,并副产大量的富氢气体。其中一部分产氢用于异构化、歧化和预加氢装置,其余部分则送到炼厂其它加氢装置。 连续重整装置的重整油经过脱戊烷塔脱去C5-馏分进入重整油分离塔。乙烯裂解汽油从边界来后先与重芳烃塔顶物流换热后进入重整油分离塔。塔顶C6/C7送到SED装置把C6/C7馏分中的芳烃和非芳烃分开。混合芳烃和歧化汽提塔底物混合送到苯-甲苯分馏装置的苯塔。苯塔顶产生高纯度的苯产品,塔底物流送到甲苯塔。甲苯塔顶生产C7芳烃,其中一部分C7芳烃与重芳烃塔塔顶物流混合送到歧化装置,其余部分作为汽油调组分送出装置。 甲苯塔底物料与重整油塔底物料、异构化产物混合送到二甲苯塔,二甲苯塔塔顶的混合二甲苯送到吸附分离装置,在这里PX作为产品被分离出来。含有EB、MX 和OX的吸附分离抽余液去异构化装置,PX达到新的平衡。异构化脱庚烷塔底物循环回二甲苯塔。二甲苯塔底的C9+送到重芳烃塔,重芳烃塔顶物料C9组分一部分送到歧化装置,其余部分作为汽油调和组分送出装置。重芳烃塔塔底物料作为燃料油供装置内使用。 2)直馏石脑油加氢装置 直馏石脑油进入原料缓冲罐(1510-D101),由预加氢进料泵(1510-P101A/B)泵送与预加氢循环压缩机(1510-K101A/B)来的循环氢混合后进入预加氢进料换热器(1510-E101A/B/C)和预加氢进料加热炉(1510-F101),加热后进入预加氢反应器(1510-R101)和脱氯反应器(1510-R102)。 已脱除硫、氮、氯的预加氢反应产物与硫化氢、氨及含氢气体一起通过与原料换热,再注入凝结水以溶解因冷却可能在下游设备形成的氨盐。再经预加氢产物空冷器(1510-A101),预加氢产物后冷器(1510-E102)冷却后进入预加氢产物分离罐(1510-D102)。预加氢产物分离罐顶含氢气体和补充氢混合经循环压缩机入口分液罐(1510-D103)进入预加氢循环压缩机(1510-K101A/B)循环使用。 预加氢产物分离罐(1510-D102)底液体通过液位控制进入预加氢汽提塔

轻烃芳构化生产芳烃技术进展_廖宝星

轻烃芳构化生产芳烃技术进展 廖宝星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广东广州510726) 摘 要:综述了国内外典型的轻烃芳构化工艺技术,介绍了不同分子筛催化剂的金属改性和反应条件对催化剂芳构化性能的影响,着重阐述了轻烃芳构化的反应机理,并提出了沸石分子筛芳构化催化剂进一步的优化方向。 关键词:轻烃;芳烃:芳构化 中图分类号:TQ 203;TQ 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367-6358(2009)06-0373-04 Prog ress of Light H ydrocarbons A romatization T echnology LIAO Bao -xing (D ivision o f Guang z hou B ranch Compan y ,S INOP EC ,Guangd on g Guan gz hou 510725,China ) A bstract :Ty pical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fo r the arom atization of lig ht hy drocarbo ns are summarized .The effect on aromatizatio n perfo rmance of metal modification on different zeo lite catalysts and reaction conditions is introduced .Reactio n mechanism o f light hydrocarbons aroma tizatio n is discussed .consequently ,the furthen optim izatio n in zeo lite cataly sts is pro po sed .Key words :light hy drocarbo ns ;a ro matics ;arom atizatio n 收稿日期:2009-01-10;修回日期:2009-03-17 作者简介:廖宝星(1962~),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乙烯、汽油加氢、芳烃抽提、丁二烯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E -mail :liaobx @g ncmail .cn 芳烃是产量和规模仅次于乙烯和丙烯的重要有机化工原料。其衍生物广泛用于生产化纤、塑料和橡胶等化工产品和精细化学品。最初芳烃生产以煤焦化得到的焦油为原料。随着炼油工业和石化工业的发展,芳烃生产已转向以催化重整油和裂解汽油为主要原料,以石油为原料的芳烃国外约占98%以上,国内约占85%以上。目前,石油芳烃大规模的工业生产通过现代化的芳烃联合装置来实现。通常芳烃联合装置包括催化重整、裂解汽油加氢、芳烃转换、芳烃分离等装置。 轻烃主要是指以C 5为主的烷烃或单烯烃化合物,是石油开采和炼制过程中的副产品。它与天然气、液化气、汽油、柴油一样,同属石油大家庭,常温常压下是液态。轻烃的来源主要有:(1)各油田、采油厂提取的C 4~C 8的混合物-轻质油(各油田叫法 不一)。(2)石化生产的副产品-塔顶油。(3)天然气田,油田开采中的凝析油,主要成分是链烷烃(占3%),不含烯烃。(4)炼油厂轻烃:原油常压蒸馏的 轻石脑油,石油二次加工如催化重整,加氢裂化的产品中均含一定数量的C 5及C 5以下烷烃组分。(5)石油化工厂轻烃,主要是溶剂油。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目前轻烃年产量7000~10000kt ,到2020年可能达到20000kt [1]。近几年来,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减少,将丰富廉价的轻烃,转变为高附加值的苯、甲苯、二甲苯(BTX )的研究已成为当今重要的研究课题和热点问题。轻烃芳构化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生产芳烃的新工艺,用于生产芳烃或高辛烷值汽油的调和组分。该工艺是以HZSM -5沸石分子筛作为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将重整抽余油、重整拔头油、直馏汽油、焦化汽油、热裂解汽油、热裂解C 5馏

甲醇制芳烃技术进展及经济分析

甲醇制芳烃技术进展及经济分析
2014年12月17日(亚化咨询-上海)

? 前言 ? 甲醇制芳烃技术进展

? 甲醇制芳烃技术经济分析 ? 结束语



芳烃,特别是轻质芳烃BTX(苯、甲苯、二甲苯) 是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工材料,其产量与规模仅次 于乙烯和丙烯。其衍生物广泛地应用于化纤、塑 料和橡胶等化工产品和精细化学品的生产中。近 年来,随着石油化工及纺织工业的不断发展,世 界上对芳烃的需求量不断增长。
3


芳烃主要来源于石油路线。石油芳烃是目前芳 烃最主要的来源。 国内芳烃来源于石油和煤焦油,其中石油生产 的芳烃约占芳烃生产总量的85%以上。 国外通过石油路线生产的芳烃高达芳烃总产量 的98%以上。



从石油获取芳烃资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 技术:石脑油重整、乙烯裂解汽油加氢抽 提和碳四、碳五芳构化技术。 已经成功工业化的甲醇甲苯甲基化成为制 取BTX的一种新技术路线。





国内市场对芳烃的需求量很大,而且增长较快。 由于我国近几年聚酯产业的迅猛发展,芳烃的产 量,尤其是PX产量难以满足国内市场快速增长的 巨大需求。2013年,我国PX表观消费量达到1650 万吨,其中国内产量760万吨,进口量890万吨。 2014年前三季度PX进口约700万吨。


2013年,我国的进口原油依存度58%,单纯依赖石油资源已 经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化工基础原料需求,同时,巨大的 石油资源缺口也已严重威胁到国家的能源安全。 我国化石能源中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利用煤炭资源生产 甲醇,继而从煤基甲醇或是海外进口廉价的甲醇为原料制 取芳烃,提高甲醇下游产品的附加值,延长煤化工产业链 ,是一条发展中国特色芳烃产业的新路。

【CN109851809A】一种柱5芳烃单体及其均聚物及制备方法【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184998.8 (22)申请日 2019.03.12 (71)申请人 华东师范大学 地址 200241 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 (72)发明人 廖小娟 武玥 赵萌 侯诚昊  谢美然  (74)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蓝迪专利商标事务所 (普通合伙) 31215 代理人 徐筱梅 张翔 (51)Int.Cl. C08G 83/00(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柱[5]芳烃单体及其均聚物及制备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二炔官能团的柱[5]芳 烃单体及其均聚物及制备方法,其二炔官能团修 饰的柱[5]芳烃具有式(Ⅰ)结构;侧基为柱[5]芳 烃的均聚物具有式(Ⅱ)结构。这是第一例将二炔 官能团修饰在柱[5]芳烃上,并采用易位环化聚 合方法得到的柱芳烃聚合物。此聚合物的主链为 聚乙炔,具有一定的导电性;侧基含有大量的柱 芳烃主体分子,可进一步与客体分子络合,用于 搭建基于柱芳烃聚合物的超分子平台。本发明的 制备方法克服了柱芳烃单体难以形成均聚物的 困难,并且大大缩短了聚合时间,提高了聚合效 率。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5页 附图2页CN 109851809 A 2019.06.07 C N 109851809 A

1.一种二炔官能团修饰的柱[5]芳烃,其特征在于, 具有式(I)所示的结构: 2.一种侧基为柱[5]芳烃的均聚物,其特征在于, 具有式(II)的结构: 式中,n=38~6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基为柱[5]芳烃的均聚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均聚物的绝对分子量为3.5×104~6.0×104g/mol,分子量分布宽度指数PDI为1.37~1.85。 4.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炔官能团修饰的柱[5]芳烃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1)在氮气保护条件下,将对羟基苯甲醚和1,4-二溴丁烷溶解在丙酮溶剂中,加入无水K 2CO 3催化剂,在50℃下反应24h,待反应完成后,将粗产物经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白色固体状的化合物A,其结构式为 (2)将化合物A和4-羧甲基-1,6-庚二炔溶解于N ,N -二甲基甲酰胺中,加入无水K 2CO 3,在70℃下反应24h,待反应完成后,粗产物经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淡黄色液体状的化合 权 利 要 求 书1/2页2CN 109851809 A

芳烃技术进展及成套技术开发

芳烃技术进展及成套技术开发 吴巍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3) 摘要:概述了以生产BTX芳烃为目标的现代芳烃联合装置的主要工艺单元结构及其作用,介绍了催化重整、芳烃抽提或抽提蒸馏、甲苯歧化与烷基转移、二甲苯异构化、对二甲苯吸附分离各单元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中国石化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情况。中国石化采用自主研发的芳烃成套技术,在海南炼化建成一套年产600kt PX 的芳烃联合装置,2013年底投产成功并已完成考核标定,结果表明各项工艺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能耗明显降低,成套技术可靠、先进。 关键词:石油化工;芳烃;生产技术;发展 Advance in Aromatics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of Aromatics Complex Wu Wei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Processing, SINOPEC,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ct:The typical process scheme stucture and main purpose of a modern aromatics complex for BTX production are summarized. The recent progresses in the five technologies such as catalytic reforming, aromatics extraction or extractive distillation, toluene disproportionation and transalkylation, xylene isomerization, and adsorptive seperation for PX recovery are introduc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SINOPEC has developed its proprietary aromatics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and successfully commercialized them in an aromatics complex with 600kt/a PX production capacity in Hainan Refinery. Keywords:petrochemical;aromatics production;technology;advance 1 前言 芳烃是含有苯环结构的碳氢化合物的总称,其中最简单且最重要的是苯、甲苯和二甲苯(包含对二甲苯、邻二甲苯和间二甲苯三种异构体),统称为BTX芳烃或轻质芳烃,也常常被简称为芳烃。芳烃具有较高的辛烷值,除苯之外,其最大用途是作为高辛烷值汽油组分。据统计,在总数约八百万种的已知有机化合物中,含有苯环的化合物占约30%,因而在化学工业中,BTX芳烃属一级基本有机原料,是生产纤维、树脂、橡胶等合成材料以及有机化工中间体和产品的重要基础原料。芳烃在国民经济和石化行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BTX芳烃用作基本有机原料时,不同产品的需求差异很大,其中苯和对二甲苯(PX)是最大的两个品种,2012年全球消费量分别达到43.5Mt、33.0Mt,二者在BTX芳烃消费总量中占比超过了80%,远高于一次生成的比例。因此,芳烃生产主要涉及芳烃生成、芳烃间转化和芳烃分离三类技术。 2 芳烃联合装置 石油芳烃是BTX芳烃的主要来源,生产BTX芳烃的原料已可拓展到液化气(LPG)、重整拔头油、凝析油等轻烃以及催化裂化轻循环油(LCO)等,但迄今仍以石脑油占绝大多数。主要通过石脑油催化重整和蒸汽裂解两个过程分别得到重整生成油及副产得到裂解加氢汽油,再经过一系列芳烃分离和芳烃间转化过程,即可得到各种芳烃产品作为石化原料。通常将生产苯、甲苯及二甲苯各异构体产品的装置称为芳烃联合装置。目前,典型的芳烃联合装置主要包括催化重整、芳烃抽提或抽提蒸馏、甲苯歧化与烷基转移、 1作者简介:吴巍,男,教授级高工,长期从事石油化工、有机化工产品和中间体合成催化剂及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电话:010-********,Email:wuwei.ripp@https://www.360docs.net/doc/603615760.html,。

环保芳烃油综述

环保芳烃油综述 使用的传统芳烃油(DAE)含有大量稠环芳烃(也叫多环芳烃),由于芳烃油的带入,轮胎和橡胶制品中或多或少含有稠环芳烃。苯并芘(BaP)是一种典型的稠环芳烃,其已被毒性、生态毒性及环境科学委员会(CSTEE)科学证实具有致癌性、致突变性及生殖系统毒害性。橡胶制品在被使用的过程中,稠环芳烃就不可避免地扩散到环境中并与人类接触,从而危害到人类和环境的健康。 随着人们对稠环芳烃危害的认识和环保意识的提高,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稠环芳烃排放以降低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在此形势下,欧洲轮胎工业贸易组织(BLIC)与国际合成橡胶生产者学会(IISRP)共同宣布将在轮胎中使用无毒性的芳烃油替代油品。并对芳烃油替代油品要求如下: 替代油品稠环芳烃(PCA)含量(二甲基亚砜萃取法IP346)< 3%; 替代油品单个稠环芳烃的含量要求小于10ppm; 替代油品中所有稠环芳烃含量小于50ppm; 油品的诱变指数(ASTM E1687) <1; 与通用橡胶相容,对产品的性能无不良影响; 数量上能够保证(在欧洲每年需要20到25万吨) 价格合理;

可从多种供应渠道获得。 2005年11月16日,欧洲议会及欧盟理事会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在1976年7月27日颁布的76/769/EEC相关指令基础上,签署了2005/69/EC指令并于同年12月9日发布。该指令主要针对轮胎和添加油中的稠环芳烃(PAHs)作出指示。该指令适用范围为橡胶油和轮胎(客车轮胎、轻型和重型货车轮胎、农用车轮胎及摩托车轮胎),指令将对2010年1月1日后生产或翻新的轮胎同样有效。 2005/69/EC指令规定直接投入市场的橡胶油或用于制造轮胎的操作油应符合以下技术条件: 以欧洲轮胎工业贸易组织(BLIC)的要求为基础; 油品中苯并芘(BaP)含量应低于1 mg/kg; 油品中8种关键PAHs(BaP,BeP,BaA,CHR,BbFA,BjFA,BkFA,DBAhA)总含量应低于10 mg/kg。 轮胎橡胶的硫化胶的核磁共振值小于0.35%; 以上可以认为是环保芳烃油的官方要求和定义。 二、国外环保芳烃油的开发情况 目前国内符合欧盟2005/69/EC规定的橡胶填充油完全依赖进口,价格昂贵。国外芳烃油常见的替代品有以下三种: TDAE(经处理的芳烃油):对原芳烃油再精制除去有毒多环芳烃后生产而成,是胎冠胶、胎侧胶和子口耐磨胶中芳烃油的理想替代品;

黄飞鹤 柱芳烃综述

Pillararenes,A New Class of Macrocycles for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MIN XUE,?YONG YANG,?XIAODONG CHI,?ZIBIN ZHANG,? AND FEIHE HUANG*,? ?Department of Chemistry,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310027,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nd?Department of Chemistry,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Hangzhou310018,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RECEIVED ON DECEMBER31,2011 C O N S P E C T U S B ecause of the importance of novel macrocycles in supramolecular science,interest in the preparation of these substances has grown considerably.However,the discovery of a new class of macrocycles presents challenges because of the need for routes to further functionalization of these molecules and good hostàguest complexation.Furthermore,useful macrocylic hosts must be easily synthesized in large quantities.With these issues in mind,the recently discovered pillararenes attracted our attention.These macrocycles contain hydroquinone units linked by methylene bridges at para positions.Although the composition of pillararenes is similar to that of calixarenes,they have different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One conformationally stable member of this family is pillar[5]arene,which consists of five hydroquinone units.The symmetrical pillar architecture and electron-donating cavities of these macrocycles are particularly intriguing and afford them with some special and interesting physical,chemical,and hostàguest properties.Due to these features and their easy accessibility,pillararenes,especially pillar[5]arenes,have been actively studied and rapidly developed within the last4years. In this Account,we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pillararene chemistry,summarizing our results along with related studies from other researchers.We describe strategies for the synthesis,isomerization,and functionalization of pillararenes.We also discuss their macrocyclic cavity sizes,their hostàguest properties,and their self-assembly into supramolecular polymers.The hydroxyl groups of the pillararenes can be modified at all positions or selectively on one or two positions.Through a variety of functionalizations,researchers have developed many pillararene derivatives that exhibit very interesting hostàguest properties both in organic solvents and in aqueous media.Guest molecules include electron acceptors such as viologen derivatives and (bis)imidazolium cations and alkyl chain derivatives such as n-hexane,alkanediamines,n-octyltrimethyl ammonium,and neutral bis(imidazole)derivatives.These hostàguest studies have led to the fabrication of(pseudo)rotaxanes or poly(pseudo)rotaxanes, supramolecular dimers or polymers,artificial transmembrane proton channels,fluorescent sensors,and other functional materials. Introduction It is of continuing interest to design and synthesize novel macrocyclic host molecules because of their important roles in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The successful examples include crown ethers,1à3cyclodextrins,4cucurbiturils,5 calixarenes,6à8and their structurally similar scaffolds.9à11 Currently a new class of[1n]paracyclophanes12,13is grow-ing with similar composition but different structural features compared with calixarenes.This new class of macrocyclic molecules are made up of hydroquinone units linked by methylene bridges at para positions.Their descriptive name “pillararene”was coined by Tomoki Ogoshi in2008.14 Pillar[n]arenes(n=5,6,7)have some advantage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hosts.First,they are highly https://www.360docs.net/doc/603615760.html,/accounts Vol.XXX,No.XX’XXXX’000–000’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A 10.1021/ar2003418&XXXX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C8芳烃分离技术

C8芳烃分离技术 C8芳烃异构体是指一个分子中有8个碳原子的各芳烃异构体。这些异构体包括:邻二甲苯(ortho—xylene,简称ox)、间二甲苯(metaxylene,简称ox)、对二甲苯(para—xylene,简称PX)和乙基苯(ethyl —benzene,简称EB)。 C8芳烃主要来源于石油馏分的催化重整生成油和裂解汽油以及炼焦副产粗苯。1、C8芳烃分离理论基础 表l中列举了各C8芳烃异构体的分离特性数据,其物化性质相近,采用一般的精馏技术难以分离出高纯度的产品。 表2 C8芳烃各组分物理性质 表2可知C8芳烃各组分凝固点差别较大,且对二甲苯分子形状是狭长形的,间二 甲苯则接近于圆形.囤此可用低温结晶法分离C8芳烃。 C8芳烃各组分的分子形状及偶极矩,极化度均有差别,各异构体与某些溶剂的接合 能力也有差异。因此可用溶剂萃取法、分子筛吸附法,反应蒸馏法及膜渗透法(全蒸发过 程)等进行分离。 表2中间二甲苯性质与其它组分还有一明显差别——相对碱度。因此可用加强酸的 化学方法将间二甲苯与其它组分分离。 表3 C8芳烃各组分挥发度 表4 C8芳烃各组分相对于邻二甲苯的挥发度

2、C8的分离技术 2.1 精密精馏法 该方法的基本工艺为多塔流程。先在第一塔中从塔釜分离出相对挥发度较低的邻二甲苯,纯度约为98%。该塔需110~120块塔板,回流比为R=14~18。塔顶馏出物对、间二甲苯等进入第二塔,第二塔塔顶馏出物为95%上的甲苯。当甲苯在混合二甲苯中浓度低于某一值时塔顶馏出物为99%以上的乙苯,塔釜分出对、间二甲苯。该塔共需360块塔板,回流比R=90~100。精密精馏法的优点是技术成熟,缺点是能耗高,设备庞大。 2.2 结晶分离法 结晶分离是利用原料中不同组分之间凝固点的差异,或者说利用各组分在液一固两相平衡时的浓度差,使一部分组分凝固成固相结晶,而实现分离的。在操作时还可重复运用“部分熔融-部分结晶”来提高分离效果和产品纯度。由表1可见,OX、MX、PX和乙苯的熔点差别很大,特别是PX熔点较高,可以利用深冷结晶方法把PX从Cs芳烃中分离开。在分子筛吸附分离技术出现之前,结晶分离是工业上唯一使用的分离PX的方法。 PX结晶分离在工业生产中一般采用两段或多段结晶法,固一液分离采用离心机。第一段结晶着眼于提高回收率,尽可能把PX都结晶下来,此时得到的结晶中含PX 80%~90%,其余10%~20%是与PX一起结晶出来的其他C8芳烃。第二段结晶着眼于提高产品纯度,把一段滤饼经过重新熔融一结晶或部分熔融一部分结晶,分掉其他C8芳烃,使PX纯度可达99%以上。 2.3 吸附分离法 吸附分离法是目前分离混合二甲苯的主要方法,它利用固体吸附剂对各二甲苯异构体的不同吸附能力而实现各组份的分离。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了模拟移动床吸附分离技术,使 C8芳烃的分离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它使分离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能耗也大大降低。80年代以来建设的C8芳烃分离装置,90%以上采用此项技术。 吸附分离法的优点是能一步获得高达90%的对二甲苯收率,且产品纯度可达到99.5%以上;其缺点是生产中需使用价格昂贵的特殊分子筛做吸附剂,生产操作仍需在较为复杂的自动控制下进行。 2.4 结晶分离与吸附分离联合法 联合方案把结晶分离与吸附分离的优点结合起来。联合方案中的吸附分离部分进行了简化,把原来5个塔段简化为4个塔段。用两个回收塔代替了原来的4个回收塔采用甲苯为解析剂,有较高的生产能力和较少的工序。吸附分离部分得到的PX纯度低(90%~95%),但PX回收率非常高。来自吸附分离部分的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