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理性

怀疑与理性
怀疑与理性

怀疑与理性

一、题解

首先应该解释题目中的两个概念:什么是“怀疑主义”?什么是“理性”?

在《休谟》一书中,拉德克利夫分别对“理性”和“怀疑主义”作了这样的定义:“理性被理解为区别观念之间或思想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能力”1;“有各种各样的怀疑主义者,但是,怀疑主义通常被定义为这样一种观点:对于心灵之外的世界,我们无法认识”2。而在《论休谟的怀疑论及其价值》一文中作者特别概括了休谟的怀疑论:“休谟怀疑论中的怀疑是对人类获得知识的可能性、对已有的信念或判断的正当性的怀疑。”3

休谟在《人性论》第一章第五节中提到类似关系、因果关系等七种哲学关系的根源。根据拉德克利夫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理性就是在一定印象产生了相应的观念之后,还能够进一步建立起这些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的一种能力。如果把人们由印象而获得的观念比作储物柜中的一堆杂物的话,那么理性就应该是对这些杂乱地堆放在人脑中的观念分门别类,并建立一个很好的“索引”的能力。以七种关系之一的类似关系为例,当一个人在看到一个三角形之后,他会建立一个关于三角形的观念,并把它归类放好,比如放在他大脑中“几何图形”这一区域。那么在他再次看到一个三角形并建立新的三角形的观念时,他会迅速地“检索”出在他脑海中已有的三角形的观念,然后确定这个新的三角形的观念和之前的观念是有类似关系的,那么他会把这个新的观念和之前的观念经过整合之后,再次归类放好。在“几何图形”这一类别之下,这两个三角形的观念之间会连起一条线,以表明这两者具有类似关系,而这条抽象的连线就是通过理性建立起来的。

对怀疑主义的理解也可以通过上面那个例子的延伸而获得。那个人可能会怀疑他已具有的信念:“虽然我建立了三角形的观念,但这个观念与我所看到的那个图像是相符的吗?我

1伊丽莎白S拉德克利夫.休谟[M].北京:中华书局,2002:41.

2伊丽莎白S拉德克利夫.休谟[M].北京:中华书局,2002:42.

3赵雁林.论休谟的怀疑论及其价值[J].太原:太原大学学报,2008(12):13.

看到的确实是三角形吗?三角形是存在的吗?”;他也会怀疑观念之间关系:“我将这两个三角形的观念理解为类似关系是正确的吗?它们有没有可能是因果关系呢?”;他甚至会怀疑自己判断时所采用方法的正确性,怀疑自己的理性:“我是否具备了正确建立这两个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的能力呢?我的思考方式是正确的吗?”这一系列的怀疑就是休谟所讨论的怀疑主义。

二、休谟观点概括

休谟在《人性论》中对怀疑主义和理性关系的论述采用了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他把“理性”比作了一位“以绝对的威势和权利颁布规律,确定原理”4的君主,而“怀疑主义”则是一个被迫臣服于“理性”,但时刻都在背地里削减“理性”的权威,预谋着“篡党夺权”的“叛徒”。我们可以从这个比喻中提取出以下观点:(1)怀疑主义是理性的“敌人”,它们是相互矛盾和排斥的;(2)怀疑主义“借着合乎理性的论证来说明理性的错误和愚蠢”,也就是说怀疑主义通过不断地理性论证,最终导致的结果恰恰是对理性的证伪,从而推翻理性的正确性;(3)在减弱了理性的权威的同时,怀疑主义也减弱了自己的力量,在一次又一次的较量之后,最终它们两个会“同归于尽”;(4)怀疑的理性和独断的理性属于同一种类,它们都在理性的疆域之内;(5)怀疑的理性和独断的理性是相互拮抗的,它们从一开始是势均力敌的,但一方的力量被一方削减了之后,另一方也会受到相同程度的损失。(6)这种对抗机制保证了它们的“争斗”不会对人的知性发生重大影响;(7)人类不会完全听任怀疑的理性和独断的理性自行毁灭,因为人类的信念不会被完全推翻,理性不会被完全消灭。

对于什么是“独断”,周晓亮在《休谟》一书中这样解释:“休谟所谓的‘独断’主要是指把理性的作用绝对化的唯理主义观点”5。所以在上文中怀疑的理性和独断的理性都属于理性范畴,但它们的“作用和趋向”6却是不同甚至相反的。独断的理性信奉理性的作用是绝对的,在经过一次次的理性论证之后,会增加判断的确定性;而怀疑的理性则恰好相反,

4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13.

5周晓亮.休谟[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212.

6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13.

每进一步的理性论证会削弱判断的确定性,而对确定性的这一削弱又反过来会削弱理性论证的正确性。从这一说明出发,我们可以理解,独断的理性实际上是判断正确性的概率在做加法,而怀疑的理性则是概率的乘法。假设每次理性论证得出A判断正确的概率是0.1,那么如果是独断的理性,那么在经过五次理性论证后,A判断正确的概率是0.5,而如果是怀疑的理性,结果却是0.00001;如果做无数次理性论证的话,独断理性得出的结论是A正确的概率趋于无穷大,即A可以肯定是正确的,而怀疑理性的结论是A正确的概率趋于零,即A肯定是不正确的。这就可以很好地解释休谟为什么说怀疑的理性和独断的理性是“敌人”,因为独断的理性导致对信念A的完全置信,而怀疑的理性则是对信念A 的完全推翻。

那么是什么决定了怀疑的理性应该是概率的递减而不是相反呢?《休谟与<人性论>》一书给出的原因是休谟认为:“我们相信一个事件引发另一个事件,这实际上是一个信念问题,但这并不是‘理性’而是‘习惯’在起作用”7,“我们已经习惯于假设,过去发生的事情将来还会发生,但是这是理性永远无法证明的事情”8。而休谟在《人性论》中提到的理由是:“由于各种相反思想或感觉的对立,必然会使心灵陷于完全不确定的地步”9。综合以上观点,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休谟之所以会认为每多一次理性怀疑,我们判断的确定性就衰减一些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我们每次在判断的时候其实是凭借一种“习惯”而非“理性”,这种判断方法首先自身就不能确定是正确的,更不必说拿来作为一种证明的证据了;二是我们判断的时候会受到相反思想或感觉的影响,心灵会摇摆不定,所以很难得出正确的判断。以上两种不确定性的叠加将会导致概率的递减。

三、评述

《论休谟的怀疑论及其价值》中说:“休谟认为,怀疑可以作为哲学研究的一种必要准备,它可以使我们摆脱各种偏见,充分考虑各种不同意见,保持判断的公正。在此意义上,

7潘华志.休谟与人性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9.

8潘华志.休谟与人性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9.

9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10.

怀疑的方法有其合理性。”10确实,休谟对理性和怀疑主义的理解有其合理和正确的地方,这些地方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但在此我主要想提出一些与休谟的观点相异的看法,或者也可以说是对休谟没有考虑到的方面的补充。

1.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

《休谟知识论体系的核心——理性怀疑论》一文中说:“休谟从理性的怀疑演变为不可知论。这是由于他只看到感觉经验人而没有注重社会实践的人。这也就决定了他无法辩证理解个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和人类认识的无限性的关系。也就无法辩证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关系。”11诚然,我们个人的判断会受到自身知识的局限性以及心绪波动的干扰而导致不确定性增加。但是如果是经过整个人类世世代代的判断而得出结论,那么这一结论的确定性应该是越来越大的,因为不同的人他们的知识背景会互相弥补,而由于个人主观感觉所造成的误差也会由于不同的人在实践中的重复而逐渐减小。所以由此看来,虽然我们的判断不一定是绝对的真理,但每一次的理性论证却会使我们离绝对真理更接近一些,从而在经过无数次这样的努力之后获得相对的真理。

2.一个悖论

如果按照休谟的说法,每进一步的理性论证都会削弱我们判断的确定性的话,那么我们只停留在第一次理性论证所得出的判断,或者甚至于不需要做出理性判断就足够了,因为在最开始判断的时候,它的确定性是最大的。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这绝对是不成立的,我们只有在经过足够多的重复和实证之后,才能保证一个判断确定性足够大,我们才有较为充分的理由持有这一信念。我们在科学研究中对实验数据多次重复取平均值就是这个道理,相信没有人敢只做一次实验就自己的成果是正确的。

3.一点畅想

休谟在《人性论》第四章第七节中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对人类理性中这些重重矛盾10赵雁林.论休谟的怀疑论及其价值.太原:太原大学学报,2008(12):13.

11马良.休谟知识论体系的核心——理性怀疑论[J].杭州: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5):25.

和缺陷的强烈观点深深地影响了我,刺激了我的头脑,因此我准备抛弃一切信仰和推理,甚至无法把任何意见看作比其他意见较为可靠或更为可能一些。我在什么地方?我是什么样的人?我由什么原因获得我的存在,我将来会返回到什么状态?我应该追求谁的恩惠,惧怕谁的愤怒?四周有什么存在物环绕着我?我对谁有任何影响,或者说,谁对我有任何影响?我被所有这类问题迷惑了,开始想象自己处于最可怜的境况中,四周漆黑一团,我完全被剥夺了每一个肢体和每一种官能的运用能力。”12

这一连串的发问,让我联想到了一篇曾经看过的科幻小说《单体》,这篇小说是基于物理学量子论所提出的“多元宇宙”理论写的,简单地说就是我们的生活不只一种可能,而是存在着无数种可能性,而且我们也可以体验这所有的可能,只不过这各种各样的经历是由生活在和我们的世界平行的其他宇宙中的无数个“我们”去体验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片段大概了解这是怎样的一种理论:

“‘假如每当你解决一个问题,就会有另一个版本的你失败,那会怎样?’

‘我自己的失败自己应付,’她说,‘他们的失败他们自己应付。’

‘你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他们根本不可能应付。只要你具备应付的能力,就会有人没有这种能力。’”

“到了中午,工作已经差不多完成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逐渐增长,但紧接着,一个令人烦恼的想法又开始困扰我:一个和我几乎没什么区别的人——一个和我有同样经历的人——在今天早晨一无所成。这种想法让我不安。”13

如果平行宇宙真的存在的话,那么也许本来就应该没有正确或错误的区别,因为这里存在着无数种平行的可能,我们所怀疑的某一个理论也许在其中一个平行世界中会是完全正确的,而在另一个平行世界中则根本无法成立。而且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也只是无数可能中

12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99-300.

13[美]加德纳·多伊佐斯.美国最佳科幻小说年度选(17辑上)[M].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7:154-170.

的一种,所谓“若水三千,只一瓢饮”,我们只需要作出一种能使自己和他人快乐、幸福地生活在当今这个世界上的选择就足够了,而不必无谓地“无限循环”怀疑下去,如果休谟这样想的话因该是会减少一点他的痛苦的吧。

引用及参考书目:

[1] 伊丽莎白S拉德克利夫.休谟[M].北京:中华书局,2002:41-42.

[2]周晓亮.休谟[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212.

[3]赵雁林.论休谟的怀疑论及其价值[J].太原:太原大学学报,2008(12):13.

[4]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10-213,299-300.

[5] 潘华志.休谟与人性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9.

[6]马良.休谟知识论体系的核心——理性怀疑论[J].杭州: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5):25.

[7][美]加德纳·多伊佐斯.美国最佳科幻小说年度选(17辑上)[M].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54-170.

《理性与自由的启蒙》文字素材1(人民版必修3)

《理性与自由的启蒙》文献资料 1.原始资料 没有一个人从自然得到了支配别人的权利。自由是天赐的东西,每一个同类的个体,只要享有理性,就有享受自由的权利。如果说自然树立了某种权威,那就是父权;可是父权有它的限度,在自然状态中,只要儿女一能自立,父权即行结束。其他任何权威,全都来自一种异于自然的来源。只要仔细考察,总归会给任何一种权威追溯到两个来源之一:或是出于垄断权威的人的实力和暴力,或者是由于服从权威的人们根据他们与被他们授予权威的人之间所订立或假定的一种契约,表示同意。 ──狄德罗《百科全书》“政治权威” 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那时,如黑格尔所说的,是世界用头立地的时代,最初,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头脑以及通过它的思维发现的原理,要求成为一切人类活动和社会结合的基础;后来这句话又有了更广泛的含义:和这些原理矛盾的现实,实际上被上下颠倒了。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到现在为止,世界所遵循的只是一些成见;过去的一切只值得怜悯和鄙视。只是现在阳光才照射出来,理性的王国才开始出现。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十八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们,也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所给予他们的限制。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 ──恩格斯《反杜林论》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三 理性与自由的启蒙

三理性与自由的启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深入理解欧洲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体系和历史作用;了解卢梭和康德的思想主张及其所体现的人文内涵;了解18、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的创始人,及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印发的相关资料,围绕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异同这一问题,通过老师讲述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掌握两者在性质上的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伴随着启蒙运动的高涨,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这一思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启蒙运动的反叛,因为正当理性高昂之时,它指出了人类理性的有限性。通过了解这些,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凡事都不可走极端,否则定会出现与其不相和谐的音符。 重点难点: 重点:欧洲的启蒙运动的兴起背景、性质、思想体系、作用;卢梭、康德的思想主张及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18、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及其所包含的人文思想、作用。 难点:欧洲的启蒙运动的兴起背景、性质、思想体系、作用。 就是开启智慧,通过教育和宣传,把人们从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摆脱教会散布的迷信和偏见,从而为争取自由和平等去斗争。 是发生在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巩固:启蒙运动之所以称为“启蒙”,其主要原因是它 A、批判蒙昧主义 B、提倡人民主权说 C、提倡三权分立学说 D、为法国革命作了启蒙作用 本课结构: 本课讲解: 一、呼唤光明的时代;(启蒙运动) 1、背景: (1)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物质基础) (2)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的严重;(推翻封建制,必制造舆论)

“感性与理性”作文范文

十三校联考作文范文 理性可贵,感性亦然 理性主义言思想形成伟大,感性主义者辩幸福源于情感。这一争辩从古至今,不绝于 因为它们缺一不可,必须相辅相成。 (论据组)它是古人望向苍穹思考天地形状时迷茫而深邃的目光,这是思考 ..的魅力;它是宋明理学家们对于天人一理宇宙本原的 思索,这是进步 ..的先声;它是爱因斯坦一个简洁而优美的公式E=MC2,这是分析 ..的结晶;它 是帕斯卡尔的一句警世名言“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是思想 ..的力量。[在推动文明进 古人离别送远时执手相看的泪眼;是清角吹寒,白石面对萧瑟都城心底的千古喟叹;是十八生辰,父母给予拥抱时不受控制滚落脸颊的热泪。[在感受爱和幸福的生活中,]因为感性,我们细腻,我们动人,我们更深刻地感受爱与恨,把瞬间的心灵悸动珍藏在情感的宝 思想成为时代的异者,是位理性主义者,但他同样有在湖畔同狡猾的松鼠和狐狸“斗气”周旋的一面,同样有放空思想躺在湖心小船上入睡的一面,这难道不是抛却了思想在以感性之姿不然何以细致入微地感 ,是个感性主义者,但他同样客观看待法国大革命,修改《英雄交响曲》扉页的一面,这难道不 是在用理性的思考指引感性的音乐表达不只是思想形成了人的伟大,感性也赋予人性的光辉;幸福、爱与成就也不只靠感性就能获得,理性同样蕴含激情。理 许多人标榜自己是理性主义者,对于触手可及的幸福与美好,以“缺乏思想”、“肤浅”为理由轻易忽视;也有许多人标榜自己是感性主义者,少了“内心一幢 理性与信仰的大厦的落成” 学子若爱国,应像感性的艾青“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对这土地爱的深沉,也应该用理性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个人进步带动国家进步,明确少年强国才强。由此,理想和感性,思想 盈己心,世界定会伟大与幸福并存。

教育的使命与责任

《教育的使命与责任》(肖川)读书笔记没有使命感的教育是盲目的,没有责任担当的教育是轻薄的。“我们不停地跑,争取领先,但是总有一刻需要停下来想一想:这条路是通向梦想还是通向深渊?”真正的教育不仅应该具有效率和效益,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灵魂,具有坚定而明确的价值追求。使命和责任赋予教育以高度和灵魂。 理解“教育”的关键词 学习领域:人类纷繁复杂的学习活动,从其性质来说,无外乎这六大领域:语言、数学、科学与技术、艺术、历史与社会(包括社会实践)、体育与健康。与“学习领域”相关联的是“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领域都有不同层级、不同谱系的学习主题。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教师建构知识的系统框架,从而自觉地帮助学生建构出知识的系统框架,有着很重要的价值。过去,一些教师只有关于“课”的观念,一节一节地上课,却很少思考或清晰地意识到“课”的知识内容是如何组织起来的,这也是教师课程意识缺失的一个表现。 学生的发展:学生理想的发展应该是“自主的发展,和谐的发展,有特色的发展和可持续的发展”。从“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技能”这四个维度来关注和检测学生的发展是实现学生理想发展的概念框架和实践策略。 理解“教育”的关键词 生命教育: 我理解的生命教育有三个层次 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我们的教育——真正人道的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这是生命教育的第一个层次。 生命教育的第二个层次是作为教育的存在形态——它关注学生当下的生命状态,努力创造生命化的校园,生命化的课堂。让课堂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充分涌流,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是生命教育视域中教学的自觉追求。 生命教育是一个有着明确价值追求而又涵括着多重主题的教育实践领域,因而是地方课程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重要主题和领域。这些领域和主题包括:安全教育,信仰教育,死亡教育,人权教育,和平教育。这是生命教育的第三个层次。 公民教育:教育、个人、社会,这三者的繁复关系是我们理解教育的最基本结构。教育要服务于个人,因而我们强调生命教育,强调教育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教育也要服务于社会,所以我们强调公民教育,强调教育要为自由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 一个真正的公民,他不是惟命是从逆来顺受的草民,也不是明火执仗、以暴制暴的暴民。公民对于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不仅具有认同意识,而且还有自己意识。一个真正的公民,应该将自由、平等、博爱、和谐、幸福、人权、民主、宪政、和平这些人类共同创造的普世性价值看做是自己的个人目标并正确理解之。

后理性主义的教学观及其教学论意义_熊和

?教学理论与教学改革? 后理性主义的教学观及其教学论意义 熊 和 平 ① (宁波高等专科学校社会科学系,浙江宁波315000) 摘 要:我国主流教学论的理论框架是西方理性主义的,目的是使“人”成为先验理性或工具理性的附庸,必须对其“规律———本质”、“目的———手段”、“逻辑———实证”等理性主义教学观进行批判。我们所倡导的后理性主义的教学观是:教学即即时创作,教学即生命历程,教学即社会交往,教学即系统博弈。我国教学论研究的范畴、范式与方法体系应重新确立。 关键词:教学观;理性主义;后理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G42;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203(2004)0420069205 The teaching conception of post2rationalism and its meaning of teaching theory XION G He2ping (Depart ment of Social Science,N ingbo College,N ingbo315000,China) Abstract:The theoretical frame of major teaching theory in our country is one of western ra2 tionalism.Its aim is to make“people”become dependency of prior reason or tool reason,and its idea about“regularity-essence”,“purpose-method”,“logic-positivism”of the teaching con2 ception of rationalism should be criticized.The teaching conception of post2rationalism which we advocate is:“teaching as immediate creation”,“teaching as life process”,“teaching as social in2 tercourse”and“teaching as system game”.Therefore the realms,paradigms,and method sys2 tems of teaching theory research in our country should bere2defined. K ey w ords:teaching conception;rationalism;post2rationalism 我国当代主流教学论并没有形成一个符合本土特色的理论框架,它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20世纪外来文化的杂烩,充斥着各种形式的理性主义。其教学观确立的前提是本体论或认识论的,使“人”在教学的视野中失去了应有之义,成为先验理性或工具理性的附庸。后理性主义从根本上消除了理性的中心地位,主张用功能理性代替实体理性,即用否定、消解、摧毁、颠覆等功能性因素,来代替理性主义者的形式、科学、理念等因素。在后理性主义时代,教学的使命并不是本体论与认识论指引下的体验或探究,而是在和谐的教学关系中尽可能地促成“人”的意义。 ? 9 6 ? 2004年7月 第25卷 第4期 高等教育研究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J ul.,2004 Vol.25 No.4 ①收稿日期:2004203216 作者简介:熊和平(1972—),男,江西南昌人,宁波高等专科学校社会科学系讲师,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法律是理性的还是强制性的

法律是理性的还是强制性的? 姓名:郑倩倩班级:设计1105 学号:1108100501一般认为,法律是主权者所宣布的强制性命令,且这种命令最终依靠对其违背的惩罚而获得效力。然而,法律的命令说虽然说明了法律的静态性质,却未能圆满地回答某些关键问题:即这种命令是如何产生与演变的?它的存在及其强制效力究竟是为了什么目的? 而我认为在现代法治社会,动态的法律是一种永恒的理性对话过程。这种对话是由社会各阶层为了公共利益而广泛参与的辩论和说理,且各种不同意见在自由、公开与平等的对话中获得充分尊重。不但大多数人赞同的公序良俗得以尊重,同时少数意见的自由与充分表达也得以保障,从而保证了法律在变化社会中的平稳改革、发展与进化。 理性作为非权力话语,是法律人自我理解的前提,而自我理解又是法律人自我存在的依据。法的规律性认识可以通过运用人的本能的理性来获得,理性已不单是一个人的理性能力问题,而涉及主体相互间的语言沟通、交涉与理解的架构。我们对法的理性的理解,通常是从认知理性与道德或实践理性两种意义上来认识与讨论的。人们对法与理性的认识不是被动意义上的认识,而是一种解放性、扬弃性的认识。所以,法的理性还是一种批判能力。法的信仰不能超越理性。信仰一旦超越理性、为信仰服务,则将导致理性丧失生命。如果我们不能正视或无力回应当前理性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我们就无法切实地为我国法治建设提供充分而有效的理论支持。 从西方哲学史来看,理性观在古希腊哲学中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logos),一个是阿那克萨哥拉的“努斯”(nous);前者指语言或表达,后者指能动超越的灵魂。从词源上考证,logos(来自动词legein,意为“计算”、“思想”和“理性”)和nous(来自动词noein,意为“思维”、“思想”)都是古希腊语词语中与现代理性一词相对应的词汇,它们都有“认识”的含意;后来的拉丁语以及由此演变下去的ratio,就更直接是(理性)“认识”的别样表达了。 理性是用人的本能进行符合自然规律的思维的起点,因为它是把人同世界上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最基础的本质。运用理性可以揭示与人的思维本质协调或冲突的事物,法的规律性认识可以通过运用人的本能的理性来获得。所以,理性在这里已不单是一个人的理性能力问题,而是涉及主体相互间的语言沟通、交涉与理解的架构,以及对行动模式的检讨问题。从一般人们对理性的理解路径来看,我们对法的理性通常是从认知理性与道德或实践理性两种意义上来认识与讨论的。 1.法的理性首先是一种法的逻辑思考能力。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 是人有理性。在他看来,理性是一种“能够进行思考的能力”。这里的“思考能力” 具有很广阔的含义,不仅仅在逻辑思辨的层面,因为它是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的 一种“能力”。 2.法理性其次还是一种用以调节和控制人的欲望和行为的精神力量。如果理性仅仅是 一种能力的话,那么被许多人用来标榜的、要求被满足的理性社会;人类凭自身 的理智,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一定的理性关系;以及相应制定的一系列生活 准则和行为规则又是什么呢?比如,法的理性要求社会组织和成员凡事均应诉诸理 性,这实际上就是人们面对社会的一种态度和伦理。显然,这里的理性已经不仅仅 是指一种能力了,它还指一种人类所独有的面对社会的态度和要求,这种行动中 的理性也被人们称之为道德理性或实践理性。法律的道德或实践理性是指人类独 有的用以控制和规范人的行为的一种力量,这是基于人类交往需要和人与人关系 处理对待上的正当性和复杂性而产生的。 所以我认为理性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价值体系,“这类体系,在任何文化中,总是扮演

理性与感性

理性与感性 理性与感性是人的两种思维模式。这两种思维模式造就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理性的人往往淡定,从容,比较容易有深度,有思想。感性的人往往注重内心,容易被感动,或者是情绪高昂,或者是多愁善感。总之,感情与理性就像是天平的两端。如果可以保持一种平衡。就可以让一个人的人格变得非常充实。 理性的人往往注重思考。所以性格一般较为内向。因为一个人在思考的时候是不能说话的。所以,这类人的特点就是稳重,成熟,深沉,明理。他们不会动不动就发脾气,也不会因为一时冲动而去冒险。他们拥有很深的涵养。就像是一座座冰山,深藏不漏,但是往往一鸣惊人。往往是理性的人成就了这个社会。那些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等等。都是理性的人,因为理性,所以他们可以透过表面看到本质,因为理性,他们谨慎仔细,深思熟虑。所以,他们一辈子做的事情也许不多,但是往往可以改变这个社会。如果没有理性的思考,邓小平不可能制定出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如果没有理性的思考,牛顿不可能研究出万有引力定律这样的经典。如果没有理性的思考,鲁迅不可能写出那一偏偏惊世骇俗的奇闻。理性的人,对凡事,看得开,看得透。所以,他们乐观,坚强,执着。但是,一个人如果绝对的理性,又会陷入一种极端无法自拔。很可能导致冷漠。因为凡事都看开了的人,会“外化而内不化”,不问世事,独善其身。心中自然会少了几分热血。这就需要感性来调节了。 感性的人,往往注重情感。他们会为了感情不顾一切。他们也会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地很彻底。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很容易推心置腹,但是会显得有些浅薄,幼稚,天真。他们,往往率性而为。如果愤世嫉俗,就一定会做出一些离经叛道的事情。如果深陷感情,就往往欲罢不能,缠绵悱恻。这样的人,爱一个人会爱得

浅论感性幸福与理性幸福——读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一)

浅论感性幸福与理性幸福——读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一) 【摘要】文章把人的幸福划分为“感性幸福”和“理性幸福”。感性幸福是指人的最原始、最真实的欲望得到满足时快乐的感受,它是“真实的幸福”;理性幸福是指人为的、不自然的欲望得到满足时快乐的感受,它是“虚假的幸福”。然而即使如此,我们却并不能单一地去追求这“真实的幸福”,因为在个人追求到了自己本身的幸福的同时,很可能会影响到其他人对幸福的追求,若不加一切地放纵,那么只会造成“强者的哲学”。所以一个平衡点的存在是必要的,以便协调对幸福的追求,从而更能够达成一种和谐的状态。 【关键词】感性;理性;幸福;协调 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我很佩服他的智慧和勇气,他撕掉了人类虚伪的理性面具,而把矛头直指向人类心灵深处最真实、同时也许亦是最脆弱的感性情感。当我们为我们作为文明人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我们也许恰恰忽略了我们最真实的情感,忘掉了我们存在的目的。 一、问题的提出 我的基始的思考是关于“感性”和“理性”的,同时展开来又与“幸福”等概念相联系。我曾试图根据弗洛伊德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去定义“幸福”。我给人的“幸福”所下的定义是,人的欲望得到满足时的快乐的感受。我通过对感性和理性的不同分析,从而得到两种不同的“幸福”。一种是人的最原始、最自然、最真实的欲望得到满足时的快乐的感受,我叫它“真实的幸福”;一种是人为的、不自然欲望得到满足时的快乐的感受,我叫它“虚假的幸福”;前者对应的是感性,后者对应的是理性。 为什么我们会有上述的思考和结论呢?举一个例子:假如一个成年男子,他身强体壮,他现在有了性的需求。如果是在原始社会中,那么几乎没有人为的规则和法律对他进行约束,他是自由而灵敏的。他会怎么做呢?我想他会凭借着自己的感性本能,在原始的丛林中寻找并发现一个自己中意的异性的同类,经过最原始的沟通之后,满足自己的欲望。在这一欲望得到满足之后,那么他便会产生“幸福”感,而这便是最自然的幸福、最真实的幸福。那么倘若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男性公民,他又会怎么样呢?显然他不能象原始社会那样任性而为了。人为的法律和规则对他的行为进行了束缚,规定他不可以这样做,如果他这样做了他必须要付法律责任。所以经过理性的思考,他是不会任性而为的。他要怎样做呢?他首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寻找一个他满意的异性的恋人,经过一段时间相处之后,在征得对方的同意的情况下,他可以满足欲望;但是如果对方不同意了,或是有些人因为长相、方法等原因而追求不到异性,那么便只好通过其他的途径解决欲望的问题了。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当欲望得到满足时也会产生幸福感,但是这种幸福是在人为的种种束缚下才得到满足的,是掺水的、不真实的。 所以如果我们提出这样的一个前提:人活在这个世上的目的是追求人本身的幸福。那么我们就会得出一个可怕的结论:人类的文明越发达,人类社会越发展,束缚便会越多,人类的幸福感就会越少。这就与人存在的目的相违背,那么人类很可能会最终毁灭,这是一个可怕的结论。 二、忽略的因素 这是一个可怕的结论,有危言耸听的味道,如果说出去肯定会被当成疯子。我自己也有些困惑,以及些许的排斥,因为它与我的价值观格格不入。我试图去寻找它的突破点,不想我竟能如此侥幸地发现我原来忽略了一个问题。 为了便于问题的说明,假定还是那个有欲望的男人。在原始社会中,他凭借着强壮的身体击败了其他的竞争者,取得了支配异性的权利,他的欲望得到了满足,他获得了幸福。这是我们作为前提的假定。但是——我们若按照常理般地推想便会发现——与此同时,其他和他一起追求异性的竞争者并没有得到幸福。我想这是显而易见的,即使是扩展到任何生物,当他

法律理性的制度化与人格化

法律理性的制度化与人格化 胡桂芳 [摘要]控权作为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贯穿于法治建设的整个过程。法律理性的制度化与人格化作为一种克服权力本性和人性弱点的设计,其根本目的在于约束权力,保障人权,进而推动法治的实现。 叙词:法律理性制度化人格化 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Systematiz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Law-principle Hu GuiFang ( Law Colleg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Abstract To control power, as the main idea of rule of law, penetrate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rule of law.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think the power should be controlled by systematiz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law-principle, so as to control power and protect human rights and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rule of law. Key Words: Law-principle,Systematization,Characterization 一、法律理性:权力他律与自律的共同基点 法治作为人类文明和进步的选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成长和发展过程,由此而使法治获得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理性。[1]一方面,法治以其维护自由、民主、平等、安全等正义和秩序价值引导人们和国家选择法律作为控制社会的主要手段;另一方面,法治以其倡导法律至上、分权制衡、司法独立、程序公正等制度和精神价值形成对人权的保护和国家权力的制约。法律理性就是指这些蕴含在法治中的基本精神、价值和原则,它是人类法治思想和实践的结晶,是法治之下的制度之德与人格之善。权力他律即法律理性的制度化和权力自律即法律理性的人格化是对权力本性和人性的双重抑制。法律理性对于人治精神浓厚的中国法治来说尤其匮乏,因为法治的建成过程不只是一个形式的制度模仿和机械的法律操作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理性的制度建构和自觉的法律适用过程。近几年来,中国学者对西方法治思想的精心探究表明:中国的法治需要寻找理性。在此,笔者试作一点粗浅的归纳。 (一)法治的主要原则 法治原则是历代政治法律思想家们法治思想的浓缩,法治作为人类的一项历史成就,积累了许多重要的法治原则。西方许多法学家,如戴雪、富勒、罗尔斯、菲尼斯、拉兹、昂格尔等,均在其著作中对法治的主要原则进行了归纳。其中富勒、菲尼斯、拉兹所归纳的法治原则均达八项之多。[2]中国一些学者也对其进行了归纳,其中最全面的是夏恿在其《法治是什么——渊源、规诫与价值》一文中所概括的法治的十条规诫。 [3]笔者在此把其归纳为以下四项:(1)“法律至上”的原则。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哈林顿的“大洋国”,再到现代意义的“法治国”,其中都把“树立法律的权威”或“服从法律的绝对统治”作为其根本原则。柏拉图在他的名著《法律篇》中写道:“如果一个国家的法律处于从属的地位,没有权威,我敢说,这个国家一定要覆灭;然而,我们认为一个国家的法律如果在官吏之上,而这些官吏服从法律,这个国家就会获得诸神的保佑和赐福。”[4]古罗马政治哲学家西塞罗则强调法律必须统治官员,认为:“官员是 收稿日期:2001-4-18

理性与教育

人是理性的动物,同时人又是教育的产物。自古希腊以来教育和理性就不可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理性,而教育就是保护和发展人的理性。在柏拉图看来,认识的对象是理念世界中的理念,但这种理念进入肉体时变得朦胧了,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回忆的过程。他认为教育是“矫正心的倾向”的艺术,即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亚里士多德根据他的形式质料说,认为人的灵魂是身体的形式,人的灵魂有特定的官能,即理性的官能,它显现人的本质。他还认为人们接受教育不是因为它有用和必须,而是因为它自由和高贵,它可以发展人们的灵魂形式。不仅希腊教育如此,所有教育都是为了发展人的理性本质。教育正是通过增加人的理性能力,使人成为人。 理性的两重性: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性具有两重性,一是理性的道德性、价值性,是对至善、终极价值的追求,康德的实践理性、笛卡儿的直觉理性、韦伯的价值理性都是这一特征的表述。它为人类社会寻找价值、道德原则。另一方面是理性的认知性、工具性,是对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追求,康德的纯粹理性、笛卡儿的演绎理性、韦伯的工具理性都是这一特征的表述。它寻找客观世界的真理,并用真理性认识去改造世界。 教育使人的理性得到发展。理性是工具理性(认知理性) 和价值理性(道德理性) 的统一。教育取向的两重性。陈桂生教授认为分析教育的价值取向至少可以从三个角度出发:即“教育者的有目的活动、教育资料、教育对象。”[3 ] (188 页) 在此,选择后两个角度来分析教育取向。教育资料统称为文化,文化又有两类: 1、观念文化(:价值、规范、信仰等意识形态文化)、2、知识(技术文化体系称之为科技文化)教育对象是人,人有两种属性:作为自然个体的自然人,作为社会个体的社会人。前面已指出教育的不同取向和理性的不同方面的发展有关。在此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简单地分析。1. 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和理性的全面发展。古希腊教育的内容是“四艺”,后来发展为“七艺”(文法、修辞学、辩正法、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 。“四艺”和“七艺”教育要训练的是人的心智,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后来称之为自由教育。古希腊教育内容上科技文化和观念文化还未分离,二者是统一的。虽然有“四艺”和“七艺”之分,但总体说来还是十分模糊的。同时我们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包含有形而上学、政治学、论理学、逻辑学,物理学,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学科分化水平很低。教育对象的自然人本位和社会人本位还未出现明显的分化。亚里士多德称人是理性的动物,又称人是社会的动物。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提升人的理性,这种理性也以朴素的形态包含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方面。这种教育也叫全面教育。古代教育以其朴素形态包含了两种取向,同时也发展了理性的两个方面。但并不是它没有偏向,其实这种教育还是偏向于道德。赫斯特(Hirst) 认为这种教育有四个基本特征:第一,自由学科不是“机械的”。它们比对从事身体或心理的日常事务的要求多得多,它们要求更积极更高级的能力的训练,这种训练是过幸福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之一。第二,这些学科的主要价值不是功利性的。第三,这种学习一定不是狭窄专业化的学习。因为狭窄专业化学习限制人的心智发展,使人不能参与对幸福生活具有同等价值和重要性的其它事务。第四,学习本身不仅具有内在价值,而且学生必须追求这种价值,也就使学习不只是被他人所迫或为了谋生。这一切表明自由教育的目的是非功利性的,是为了达到自由,而这种自由即是一个终极目的。这一目的亚里士多德称之为善或至善。“如果我们所做的事都有一个目的,我们为了这个目的本身而企求做这些事,那么,显然这目的就必定是善和至善。”[4 ] (126- 127 页) 可以看出,古希腊教育偏向于道德取向,这种偏向到了中世纪则进一步滑向上帝这一终极目的。2. 中世纪教育和信仰理性。中世纪把理性看作是上帝的补充,“人的理性只能补充简单的信仰,只有对上帝的爱才能达到最高的智慧。”[5 ] (410 页) 道德不再是追求自由,而是信仰上帝,“人类的至善是以上帝的至善为原因的结果,因此道德活动的终极目的不是幸福,而是上帝。”[5 ] (404 页) 此时人的认知理性完全被信仰(道德) 理性所取代,中世纪的教育和信仰理性是一致的。基督教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紧紧抓住教育和文化,但其教育目的是为宗教服务的。中世纪的学校几乎都是教会学校。教会学校以圣经为主要学习内容,虽然后来把“七艺”纳入课程范围,但“七艺”的学习主要是为神学服务和古代“七艺”相比内容上有很大变化。教育内容为宗教服务,当然是意识形态的(宗教的) 。教育的对象“人”不然人具有自然人属性,是上帝的子民,其社会人属性也只是证明上帝的存在和万能。因此,这种教育的目的就是灌输一种信仰理性。在此价值理性被信仰理性所取代,认知理性完全成为信仰理性的奴婢,甚至完全没有必要。阿圭那认为:“赋予人的智慧礼物是卓越的知识,这是他与上帝相结合的结果,只有通过爱才能实现人与上帝的结合,因为‘依恋上帝的人与上帝精神同一’。”[5 ] (410 页)中世纪后期,在经济发展的意大利北部产生了一场伟大的革命———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最新资料推荐------------------------------------------------------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人的感性认识不同于动物的感觉心理,它始终同实践相联系,同人的认识图式相联系。 人的感觉始终受思维方式的制约,而且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关系等无不渗透并影响着感性认识。 马克思明确指出: 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 1 版,第42 卷, 126 页)理性认识不仅表现为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而且还包括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所组成的理论体系。 理论体系是思维反映客观对象的系统形式,是主体观念把握客体的最高形式,其任务就是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观念地反映出来。 如果说感性认识是关于事物整体的一个混沌的表象的认识,是生动的直观、完整的表象,那么,理性认识尤其是理论体系则是关于事物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的认识,是思想整体、思维具体。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2 版,第 2 卷, 18 页)在认识过程中,抽象是一个重要环节,充分体现了认识的矛盾性。 1 / 3

抽象使认识离开了生动直观的客体,扬弃了生动丰富的现象,似乎是把活生生的东西割裂、分解了,但抽象又提取和分离出客体的本质以及各方面的规定,并把它们综合起来,形成了关于客体的本质和规律性认识,这就使主体对客体的把握更全面、更深刻、更具体。 对于认识社会的活动来说,抽象为重要。 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 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2 版,第 2 卷, 18 页)实际上,对于整个社会科学来说,科学抽象法具有普遍意义。 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要自觉地学习辩证思维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抽象力。 (二)非认知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在人的知、情、意这三类意识要素中,知包括主体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能力,属于人的理性因素。 情和意,即情感和意志包括冲动、欲望、本能等一般不以理性思维为基础,在主体结构中属于非理智、非认知的方面,因而被称为非理性因素;同时,人们还时常把认识过程中不能被逻辑思维的概念所包含的心理形式,如幻想、想象、顿悟、直觉、灵感等,也包含在非理性因素中。 前一类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而是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到主体的认识活动中;后一类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它同逻辑、自觉

人类三大本能

人类三大本能 =序= 这篇文的存在起源於"I, Robot"的电影所刺激出的灵感。机械人三大法则的存在是大量「人类和机械人和平共存在同一个社会」的思考实验的结果,因此其实是「人类社会的共存法则」的一个亚版本,作为进化的一种结果(虽然不甚完美,因为人类只有十万年的历史),人类本身的心理法则——也就是本能——必然是异曲同工的东西。 =人类本能的起源=底假设:其他的动物没有人类那种华丽的计算能力,因此依靠简单的本能来规范人类的行为以保证生命的延续是不可行的。因此,人类应当会进化出一些新的本能来保证人类作为一个种族能够延续下去。 =人类第一本能=进化过程的第一游戏规则:要生存下去。群体动物不能脱离群体生存,所以必须进化出珍惜其他成员生命的本能。然而人如何能够天生就直觉地体会到什麼是生命、认同其他人类和自己是「一样是人类」? 怎样能够天生就体会及感受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存在? 进化的答案:拥有「意识」。 问题继续。如何本能地能确认其他人类和自己「一样是人类」? 拥有「直觉」。 所谓的直觉,是指一种自动而无法用意识控制计算过程、输出直接进入意识的计算模组。因为无法控制,所以基因可对硬件的形态加上规范,然后共同的生活环境和相类的身体机能会令此模组弄出相似的输出,令个体和个体之间出现明显的同步感觉,而两个人同时面对相似的外在刺激,会有一样的反应,这种反应的共同性会自动形式「同体」的概念——人类的其中一种视觉直觉,就是会将共同移动的刺激自动当成「同体」。 所以,人类第一本能会是「遵从直觉」。这实际上是利用了人类的动物性本能来体现机械人第一法则「不能危害人类生命安全」的原意。 正常来说这是力量最强的本能(当然因为突变和环境因素造成硬件破坏是绝对不罕见的)。 =人类第二本能=群体动物如果太容易因为意见不同而分化导致轻易离群独居,存活率肯定大大下降。因此能够想出各种各样不同意见的人类必须进化出一种反作用力,减低这种因为思考能力发达结果反而不利生存的恶果。 所以,人类第二本能是「追求与同类的一致性」。这和机械人第二法则「遵从人类的指令,除非和第一原则矛盾」有异曲同工之理。 因为这个本能的执行需要人类的天生就能理解何谓「别人」,因此「意识和直觉」有存在的必要。因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必须先有自我意识以及同类意识,才能理解何谓「别人」。 正常来说这是力量第二强的本能。 =人类第三本能=因为能够想出各种各样不曾见过的做法,因此人类不小心杀了自己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进化令人类比那些不擅想出新做法的动物更加有动机去考虑自己的做法的危险性。 所以,人类的第三本能是「贪生怕死」。因此人类的意识和直觉都有必要存在,因为没有意识就不能天生地感受到「自己在生存」,而没有直觉也就没有「同步」,也就不能透过同伴的死来理解「自己的死亡」的存在。 (由此可见为何「目击别人死亡」对人类有如此大的心理冲击,因为它触动了人类的第三大的本能。) =讨论=这三种本能解释了「意识」有什麼进化功能、在人类的生存上担任了什麼角色,而且也解释了为什麼人类的法律一向有「意识」概念和衍生的裁判差别,因为文化上对意识的重视能够强化意识的功用,同时文化也是进化机制能够作用的对象。另外也预测了意识的复杂程度限制了个体能发展的道德观。

论理性与自由

论理性与自由 理性能使人自由。,斯宾诺莎这么说过。 今天的社会生活中,“理性”正成为一个热词。我们主要来谈谈理性。 理性看待收入差距,理性面对社会不公,理性分析网络民意,理性选择专业、职业……“理性”的高频度使用,传递的潜台词其实是:在不少问题上,有人正走向理性的反面。 走过高呼“杀死苏格拉底”的古希腊法庭,穿越法国大革命激进主义掀起的狂飙,人类对非理性的躁动保持高度警惕。理性有序的环境有利于大大降低社会关系调节的成本,温和渐进的改革是历史进步的明智选择,这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动摇的共识。在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家,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期,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尤为重要。 但是,对理性的思考和探讨,还应在更深的层面展开。希望杜绝一切非理性言行是不现实的。与其紧张焦虑,不如解析它们生长的社会根源,寻求化解它们的现实路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抓住构建平和理性心态的主要矛盾。 理性是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理性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现阶段,这个责任主要在社会管理者,在拥有更强实力、更丰富资源的组织和个人。而每一位公民也应该意识到,任何利益诉求和价值主张,都应在法治的框架下有序地展开,“有理”固然不一定走遍天下,但“无理”注定寸步难行。价值理性、工具理性、程序理性、目的理性……理性建设的内容包罗万象。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当从培育平等、真实、诚恳和可沟通为原则的交往理性开始。 少一点“我办没时间跟你闲扯”的粗鲁,多一点平等耐心的沟通;少一点“不信谣不传谣”的训导,多一点公共信息的及时披露;少一点“买不起房为什么不租”的不解,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我们时时刻刻都应记住,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才是消除非理性最有效的解药。 谁都向往自由,于是在这个理性的基础上我们才得以获得自由。真正的自由并不是非理性的随心所欲,真正的自由是被限制着的,被理性,被法律,被道德准则 有这样一篇报道写道:以包容心对待社会中的“异质思维”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使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国家税收的增加,从而导致个人、企业和国家储蓄的增长,国家资本的形成能力的增强。国家资本形成能力的增强,又能进一步带动投资的增加,增加投资又会导致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会推动教育投资的增加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此反复影响,就会形成这样的局面,没有教育的发展,国家资本形成能力就难以增强,投资也就难以增加,经济增长就难以实现,而没有经济增长,国家资本的形成又会受到影响,教育投资的继续增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就缺乏保证。因此,高等教育与经济必然要求相互适应,这种适应是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 一、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受制于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果 (一)经济增长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教育一定程度上是指通过人力投资的基本形式——教育投资所形成的,按计划培养和训练劳动能力的活动。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的投资和经营可以看作是一个产业的一种投入产出过程。从负担的主体角度看,教育成本可以分为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两部分。高等教育的扩展需要增加相关的投入。教育协调发展,在根本上是要保证长期和持续的教育投入,但这必须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 (二)经济增长对教育发展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还决定着劳动力的素质和教育培养人才的素质。从根本上说,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既决定着教育投资的需要量,也决定着教育投资的供给量。这必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与发展速度与经济建设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相适应,在数量上相协调。 二、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一)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智力资源。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高科技含量已高达80%,日本为75%。在我国一些较为发达的地区如经济特区,科技含量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可以占到60%左右,但在一些落后的省份,自然型的农业经济和粗放型的工业经济还占很大的比重,高科技含量还不到15%。乐观地估计,全国经济发展中高科技贡献的平均水平大概在30%左右。很明显,我国要在21世纪追赶世界先进水平,除了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兴起已经向人类昭示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在未来社会的生产中,劳动者的知识与技术水平将取代资本和自然资源而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高科技将为人类寻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新资源、新天地。 高科技的发展有赖于高水平人才的创新活动,而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则需要高等教育的精心培养。大学阶段的教育,类似制造一件产品的成型阶段,培养出来的人将直接进人社会的生产活动过程。个体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形成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要在高等教育阶段进一步发展为专门的应用能力,包括发展为实际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因此高等教育是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高级专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水平,从而决定其可待续发展的能力。 (二)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成果。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知识、技术、产品是现实的力量。工具、工艺、方法与管理的水平直接决定着生产的效率。高等教育不仅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且它还通过科研活动直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种知识、技术和产品等支持,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高等学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既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又要提供知识贡献。由于高等学校具有多学科并存以及注重系统知识传授的特点,所以它在总结、整理人类已有知识成果以及开展基础研究方面往往占有一定的优势,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往往就是人类知识的一座宝库。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随着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强调,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的开发、转化和推广工作,

理性和感性哪个更重要英语作文范文免费下载

材料作文:理性与感性同等重要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理性主义者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感性主义者说,摆脱思想去感受爱吧,人的幸福只来源于情感。你认为理性和感性哪个更重要? 理性与感性同等重要 Rationalists believe that thought makes man great. Sensibility advocates that we should get rid of our thoughts, because human happiness comes from emotions only. Combining the two ideas, we can see that rationality and sensibility are indispensable to a person. A man who is full of reason but lacks sensibility may be a great scientist, but he lacks sympathy and goodwill, and may do something against social ethics for reason. Scientists in the film "Dallas Buyers Club" conducted experiments to verify the efficacy of drugs to treat AIDS. When the experiment was halfway through, he found that the drug had strong side effects. Not only could it not treat patients, but it could also reduce their survival time. However, for the sake of the integrity of the experiment and the reliability of the data, he did not stop the experiment. His behavior is rational, but also indifferent, because he lacks emotional care, only to do something contrary to social ethics. From the behavior of nuclear scientists in their efforts to prohibit nuclear war, we can also see that even rational scientists need emotional support. Only a rational person can not become a great man. A person who is full of sensibility but lacks rationality will b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and society objectively and to develop himself. Because he gave up rational thinking, which is the most powerful tool of human beings. In the contrast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development, the power of reason is reflected. The Oriental countries represented by China have no tradition of analysing the world with rational thinking, while the western countries have a tradition of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with rational thinking since the ancient Greek era.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West has gradually surpassed the East with a long history. The east gradually became a colony of the West. Perceptual Buddhism and Confucianism could not save the east from fire and water. It can be seen that people who are sensible and lacking in reason are hard to keep pa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civilization. For exampl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taxis were opposed to building railways because they were worried that the railway would affect their ancestral graves and geomantic omen. A man of reason and sensibility is a great and happy man. Reason and sensibility are not two sides of opposites. They can exist on the same person. Mrs. Curie was a great scientist. She discovered radium and won the Nobel prize. Madame Curie has a happy family. Her husband is like her, and her children grow up healthily in the family. Mrs. Curie is a man of reason and sensibility. She is also a great and happy person. 理性主义者认为,思想成就人的伟大。感性主义者认为应当摆脱思想,因为人的幸福只来源于感情。综合二者的想法可知,理性与感性都是对于一个人缺一不可的东西。 一个充满理性但缺少感性的人可能是个伟大的科学家,但他缺少同情、善意,有可能为了理性做出有违社会伦理的事情。电影《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中的科学家进行实验验证治疗艾滋病的药物效果。当实验进行至一半时,他发现这个药有很强的副作用,不但不能治疗病人还会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