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遇见最好的自己 ———李玫瑾教授育儿观讲座有感

陪孩子遇见最好的自己———李玫瑾教授

育儿观讲座有感

;;人们经常会这样评价一类孩子“阳光男孩”“阳光女孩”,这里我们所指的阳光,并非单单只是长相俊秀,多才多艺,还包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具有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在我们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大家都在为了生活而忙碌着,往往很多家长就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成长,都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让孩子不愁吃不愁穿就行了,然而并不是,物质需求只是外在的,家长真正需要关心的其实是孩子的内心。

;;在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中,经常会看到北京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精彩的案例分析,对于李教授的**心理学研究,我更是早有耳闻,佩服至极。这天所幸坐在电脑前,花了两个多小时,认真观看了李玫瑾教授的育儿讲座,更是被这位儒雅、端庄、智慧、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女性深深折服,李教授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为我们深刻剖析了儿童的心理,给予了我们有用的育儿观念,作为一名刚入职的新任教师,我的整个身心都像是饱餐了一顿,迫不及待将李教授的育儿观整理下来,将自己的感触分享给大家!

【一】;;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行为问题表现具有滞后性。

;;李教授结合了美国的一起韩籍赵承熙暴力枪杀案进行了分析。赵承熙在美国的学校里枪杀了包括老师在内的将近30名受害者,造成其惨案的原因就在于他的小时候的经历。赵承熙8岁时父母带他从韩国移居到美国,到了一个环境陌生,习惯陌生,文化陌生,人情陌生总之一切都陌生的地域。父母为了让他过上好日子,拼命工作而忽视了他的成长,长期处于一个无助、无情的境况,这一切让他产生了恐惧感,更产生了绝望感,而这样的生活,让他度日如年。正是心理的恐惧与绝望,最终酿成了枪杀的惨剧。孩子的成长即依恋环境,更依恋亲人。我们有时候总说,孩子还小,他懂什么?吃饱喝足就够了!其实孩子们都很敏感,有些痛苦和伤害对于我们大人来说无足轻重,但却会给孩子的内心埋下痛苦的种子,等你任由这颗种子长大发芽,后果则无法挽回。而作为教师,我们更得细心关注孩子们的点滴心理成长,不可忽视,要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二】;;家庭抚养不仅仅是物质保障,更重要的是亲自陪伴。

;;李教授在讲座时这样说到:“在抚养孩子这个问题上,给孩子挣钱的时间,不如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给孩子存钱的努力,不如教孩子做人做事的努力;找别人带孩子,不如自己辛苦带孩子。”我特别认同这句话,因为任何人的陪伴都替代不了父母。如今,社会呼吁生二胎,所以很多家长都选择了再要一个孩子。但问题也就随即出现了,原本家里的小公主、小王子突然间因为弟弟妹妹的出现而被推下了家里的宝座,他们不再是独一无二的,他们要开始跟另一个孩子分享爸爸妈妈的爱,这种突如其来的转变,往往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冲击。更有甚者,会先把老大推给爷爷奶奶来照顾。其实在我们班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孩子,其中有一个给我印象特别深刻。小A是个一年级的小朋友,这天早上迟到了许久才来学校,经询

问后发现她原来是自己步行来的学校。班主任问为什么爸爸妈妈没有送她来上学,孩子说了这样一句话:“爸爸昨晚喝酒没起床,妈妈怀孕了让奶奶送我,家门口没等到奶奶怕迟到就自己来了。”我能想象到,孩子说这句话时满心的委屈与伤心。6—12岁的孩子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父母的爱与陪伴是他们健康、阳光走向社会的一剂良药,父母的引导与尊重,是他们对于积极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憧憬与信任。父母的亲自陪伴,将会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当然,以上两条仅仅是李玫瑾教授育儿讲座中的一部分,也是我感触最多的两条。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希望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能够紧紧牢记李教授的话,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孩子们的心理成长与健康,陪孩子遇见最好的自己!

观李玫瑾家庭教育有感_心得体会

观李玫瑾家庭教育有感 近期,学校领导给我们安排了视频讲座。视频中李教授主要讲了三点:第一点是未成年人出现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第二点是未成年人的问题是滞后反应;第三点是未成年人心理问题有关键期。孩子18岁之前分为12岁之前的依恋期和12岁之后的青春期。依恋期是教育孩子的关键时期,青春期是叛逆期也是弥补期。未成年阶段需要监护人对孩子负责,12岁之前教育主要在于家庭。另外对于孩子的教育不应只放在智力方面,更要关注孩子的性格和人格的培育。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对李教授关于12岁之前的教育理念非常认同,李教授说6岁之前是孩子教育的关键期,作为家长要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对孩子的教育要从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克制诱惑、忍受挫折这些方面入手,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 对于孩子要学会说“不”,从而克制孩子的任性;但是也不能打骂,要和孩子耐心的交流,问清孩子坚持的原因从而防止孩子的压抑;对于孩子可以通过奖励的方式,让他感受到控制自己情绪学会忍耐的重要性;因为现在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分享、包容、大度的性格,防止孩子的自私;李教授还提出通过让孩子去学游泳的例子来让孩子知道忍受挫折意义。 给我最深的感受是防止压抑这一点,有一次,我带孩子去推拿,可是朋友临时有事,让我照顾孩子,于是我带俩孩子去推拿。骑的是

自行车,只能一个走,一个坐车子;回来时他俩交换,当我这样做时,看到孩子有情绪了,心想等到推拿回来后再和孩子沟通。可是我脾气有些急,看到孩子有情绪,就噼里啪啦的把说孩子一顿,自以为是的把自己认为正确的观念强加给孩子,直接告诉孩子按照我说的办就行。其实孩子是有自己的想法,当我平静的问孩子的想法时,他想让我们一起步行去推拿。 听完李教授的讲解,我知道了我以前那样做是压抑了孩子的想法,不过好在孩子还小,我还有机会去弥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让自己慢下来再慢下来,我要去和孩子耐心平等的沟通,鼓励孩子大声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对的我要充分的肯定,有异议的我要耐心的和孩子交流,让孩子畅所欲言防止压抑。 通过李玫瑾教授的讲解,我深刻的反思了自己,作为家长不是只给孩子吃饱穿暖,更要从小给孩子培养良好的性格。我也会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孩子一起成长,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魏书生《好父母 好家教》读书札记

魏书生《好父母好家教》读书札记 一、家教事小意义大 1、家庭似第一道染缸。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是不可逆的,不仅直接而且终身影响着人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这个观点还可以参照李玫瑾讲座中提到的6岁之前的情感养育与一生教育的关联。人的一生好比一张白纸,第一笔画错了,就只能在这一笔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了! 2、人之初,就应该培养孩子尊重、信任、理解和喜欢等社会化情感,促成其完整健康的社会化人格发展。而孩子的这些社会化情感首先要从自己最亲的身边人开始培养。孩子首先要尊重自己的父母,辩证地看待身为普通人的父母,在和同伴进行沟通时,合理比较和评价自己的父母。 3、孝敬父母是立身之首。父母首先要让孩子喜欢、尊重自己,言传身教地示范和贴心细心的照顾缺一不可。 二、家教有法无定法 4、家教有法无定法,和教学有法无定法一样。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面对的是多样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会变化的人,而这些人的活动又是在不同的时空和场景中进行互动,从而不断生发出新情况的。所以没有定法。而且自家的孩子的孩子自己理解,死从书本上找育儿法则,不会灵活应用,必然是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画虎类犬。所以,养孩子最考验家长的观察力、判断力、理解力和执行力。 5、书信、电话、歌曲、游戏、散步、运动、聊天,都可以成为和孩子有效沟通的手段,都可以和孩子互相打开心扉,成为孩子的良师益

友。 6、和孩子亦师亦友,与老师合心合力,对书本有取有舍,用这种方式和态度做孩子终身学习、全方位多渠道学习的榜样,做孩子日常生活的多面手,成长路上的好帮手,困难面前的好助手。 7、一定要让孩子发挥自己的长处,教育的第一步是培优、发挥特长,因为只有孩子在长处上显现出来,他才会有学习的自信心、兴趣和乐趣,他才愿意学,甚至去攻克自己的以前不愿意、不敢、不想尝试的领域,自己很惧怕的领域。到了一定程度,他明白自己的长处已经到了极致,如果不把自己的致命缺陷弥补,会对他未来的发展形成严重障碍,他就会主动去补弱。在此之前,如果有意识地给他灌输一些他弱点上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关键难点,会对他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教育子女德为先 8、暗示的力量是巨大的。当潜意识没有被意识到的时候,它就是命运。所以永远要给孩子积极的暗示,强烈的但不留痕迹的暗示。 9、教育是用来社会分层的,但这并不意味这穷人的孩子没前途。在和平年代,有德者可保一生平安,德高者遇难而能脱险。相反,践踏底线者必遭殃,意志薄弱者难成事,心胸狭隘者不幸福,没有情怀者眼界窄,不懂感恩者遭人嫌。做父母,教育子女首先要养其德性,心理健康才是首位的! 10、培养要有阶梯次序,所以做家务年龄对照表、财务训练年龄对照表、体育训练年龄对照表、家庭事务参与年龄对照表、日常礼仪和成长礼仪年龄对照表等应该尽快研究出来,让家长有所参照。

陪孩子遇见最好的自己 ———李玫瑾教授育儿观讲座有感

陪孩子遇见最好的自己———李玫瑾教授 育儿观讲座有感 ;;人们经常会这样评价一类孩子“阳光男孩”“阳光女孩”,这里我们所指的阳光,并非单单只是长相俊秀,多才多艺,还包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具有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在我们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大家都在为了生活而忙碌着,往往很多家长就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成长,都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让孩子不愁吃不愁穿就行了,然而并不是,物质需求只是外在的,家长真正需要关心的其实是孩子的内心。 ;;在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中,经常会看到北京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精彩的案例分析,对于李教授的**心理学研究,我更是早有耳闻,佩服至极。这天所幸坐在电脑前,花了两个多小时,认真观看了李玫瑾教授的育儿讲座,更是被这位儒雅、端庄、智慧、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女性深深折服,李教授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为我们深刻剖析了儿童的心理,给予了我们有用的育儿观念,作为一名刚入职的新任教师,我的整个身心都像是饱餐了一顿,迫不及待将李教授的育儿观整理下来,将自己的感触分享给大家! 【一】;;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行为问题表现具有滞后性。 ;;李教授结合了美国的一起韩籍赵承熙暴力枪杀案进行了分析。赵承熙在美国的学校里枪杀了包括老师在内的将近30名受害者,造成其惨案的原因就在于他的小时候的经历。赵承熙8岁时父母带他从韩国移居到美国,到了一个环境陌生,习惯陌生,文化陌生,人情陌生总之一切都陌生的地域。父母为了让他过上好日子,拼命工作而忽视了他的成长,长期处于一个无助、无情的境况,这一切让他产生了恐惧感,更产生了绝望感,而这样的生活,让他度日如年。正是心理的恐惧与绝望,最终酿成了枪杀的惨剧。孩子的成长即依恋环境,更依恋亲人。我们有时候总说,孩子还小,他懂什么?吃饱喝足就够了!其实孩子们都很敏感,有些痛苦和伤害对于我们大人来说无足轻重,但却会给孩子的内心埋下痛苦的种子,等你任由这颗种子长大发芽,后果则无法挽回。而作为教师,我们更得细心关注孩子们的点滴心理成长,不可忽视,要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二】;;家庭抚养不仅仅是物质保障,更重要的是亲自陪伴。 ;;李教授在讲座时这样说到:“在抚养孩子这个问题上,给孩子挣钱的时间,不如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给孩子存钱的努力,不如教孩子做人做事的努力;找别人带孩子,不如自己辛苦带孩子。”我特别认同这句话,因为任何人的陪伴都替代不了父母。如今,社会呼吁生二胎,所以很多家长都选择了再要一个孩子。但问题也就随即出现了,原本家里的小公主、小王子突然间因为弟弟妹妹的出现而被推下了家里的宝座,他们不再是独一无二的,他们要开始跟另一个孩子分享爸爸妈妈的爱,这种突如其来的转变,往往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冲击。更有甚者,会先把老大推给爷爷奶奶来照顾。其实在我们班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孩子,其中有一个给我印象特别深刻。小A是个一年级的小朋友,这天早上迟到了许久才来学校,经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