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心理学讲座观后感

李玫瑾心理学讲座观后感

李玫瑾《成长中的心理问题》观后感

近日有幸与老师和家长们一起观看了李玫瑾教授的讲座,看后犹如醍

醐灌顶,原来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教育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所得所获。

关于幼儿的教育,可能大部分有孩子的家长都能讲出一套理论,

这些在真枪实弹中总结出来的理论都是非常实际且非常实用的,这是

生活积累的结果。然而,等这些教育经验积累下来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已经长大了,毕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家庭教育是门学问,需要智慧和技巧,需要探讨,更需要不断学习,所有的一切都得做在前面,而不是发现问题再去解决,因为孩子的心理问题是有滞后性的,那么如何

发挥心理影响力,科学地教育孩子呢,在这里李玫瑾老师教授给了我们全

面又深刻的答案。

李玫瑾教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

究生导师。其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对儿童心理有精准独到的见解。

李教授从人性开始讲起:“人之初,性本善,绝大多数的家庭是

健全的,温馨的。;绝大多数的父母是爱孩子的,善于教育孩子的。;,绝大多数的孩子是懂事的,可爱的。然而,仍有例外。”引出了“家庭健全不等同于家庭教育这个观点,这也是很多家长理解上的误区,

我和爱人每天都陪着他、她,他、她的性格怎么会这样?这里就出现了问

题的关键点,爸爸妈妈每天都在陪伴,只能叫做家庭健

全,并不是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应该作为一门学科来好好学习研究,其主要的基本理念包括以下7个方面:1心理问题滞后反应;2孩子

的问题大人造就;3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4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

更重要;5性格才决定孩子的命运;6家庭教育的关键点。

先说第1点,因为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行为问题的表现有滞后性,任何生命都是一个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生命发展是轨迹式,人的命

运取决于早期,所以人在成年后出现的问题都会在未成年

时期找到原因。李教授举了几个例子,这是我们现在这群1宝的家长

还没涉及到的,但是隐隐感觉到了这个问题很严重,因为往往出现了“果”再去寻“因”,由于成长的唯一性,所以意义就不大了。

第2点,未成年人是被动弱者,这决定“他的问题身边成人造就”,

也就是说未成年人的问题,往往是监护人的问题,比如说孩子的胃口是喂

出来的,孩子的脾气是带出来的,孩子的观念是唠叨出来的,孩子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孩子的无耻是百般迁就溺出来的,即

使孩子出走、自杀、犯罪,看似是孩子的选择,却都是父母行为的结果。

这些道理其实我们都懂,就像老人常说的“三岁看老”,你给她、他用的、吃的、对以及他说的话会影响他一辈子的。讲道理的时候大

家都头头是道,但是这背后所引发的问题,也许真没几个人想过,更不会想到可能引发出这样严重的后果,因为成人的问题更容易“想当然”接收他们愿意看见的。作为母亲,在教育孩子亲力亲为这条路上也走过弯路,在孩子小的时候,曾经以工作、应酬当借口,喜欢找各

种理由为自己母亲的角色放假,心里也明白孩子不能让老人带,因为老人太容易溺爱孩子,在隔辈亲的关系上,他们对孩子更容易选择纵容,处于帮忙带孩子,怕生病,怕磕磕绊绊怕这怕那,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孩子的自由。这些对孩子的教育都是非常不利的,做家长的又怎能不知道呢,伴随着孩子日益长大,变得娇蛮任性、自私自利,在家里肆意妄为,完全不守规矩,直到发现了问题,我们全家才开始着手解决,脱离了姥姥姥爷的保护圈,我儿子经历了一段痛苦的成长过程,这段时间我们也不好过,纠结、忍耐、陪伴、每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促膝长谈有小半年的时间,他彻底适应了我们的节奏,学会自立,自理能力突飞猛进的背后有多少次他不是没穿袜子哭着出门,就是忘记东西哭着回家,好在结果我们成功了,我们都挺过来了。回望这段日子,我逃避的付出都加倍的补偿了,而效果可能仅仅是事倍功半,直到现在因这个正确的决定,我仍在收益,作为一个一年级小朋友的母亲,我几乎不用关心他的日常生活,反而还能得到这名小朋友的照顾,最主要的是我们的亲子关系的信任程度可以说是亲密无间的。

第3点,家庭抚养不仅仅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这里

李教授给举例子:“青少年问题专家何华彪告诉记者:暑假里,一个来自珠海的家长带着儿子找到他。一见到何华彪,家长就开始数落孩子的种种不是:因为叛逆、早恋、在外打群架,他被多所中学拒之门外,后来发展到夜不归宿,在外结交社会不良青年。。然后,父亲拿出10万元钱,要求专家用半年的时间将儿子改造成乖孩子。”而李玫瑾老师给

出的答案却是“你把10万当成自己的工资,天天陪着他,有可能在3、4年后能改变他。”这是怎样一个残忍的答案,亡羊补牢,

为时已晚,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毁在自己的手里。所以说给孩子挣钱的时间不如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给孩子存钱的努力不如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努力,找奶妈带孩子不如自己辛苦带孩子。

第4点,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聪明用来作恶,其危害

更大,也是我们常说的情商比智商重要,这是我们大人常说的话,这也是经验的结论,可见这套理论也应该从娃娃抓起。我们知道哪个更重要,但是可能并不知道为什么那个更重要,在这里,李教授给出了大量的例子来说明:一个高智商的犯罪者,远比那些平凡人的危害性要大。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成为具有人性的人,绝不可以制造出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心理变态狂,成绩优良却杀人不眨眼狂魔。读、写、算只有在能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时候才有意义。所以,

教书和育人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为了整个民族,家长的工作真是任重而道远啊。

第5点,性格比智力更决定命运,事实上,智力只决定能力,这

一点相信只要养过孩子的人都很容易感同身受。孩子的性格真的是影响他一辈子的关键因素,就算自己的父母也不愿意带着每天情绪不稳定、哭闹不止不讲理的孩子,老师也不一定喜欢学习最好的那个,进入社会后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未必仅靠能力,想要有所成就,他一定是有责任,能合作,有自制力,愿意付出的人,而合作、责任、自制、付出。均因性格,而非智力。

第6点,家庭教育的关键点-抓住孩子情感的关键期,未成年人心理

问题都有关键期,6-12岁之就是孩子教育的关键期,对孩子的教育要从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克制诱惑、忍受挫折这些方面入手,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12岁之后是青春期,青春期是叛逆期也是弥补期。李玫瑾教授提出一个观点:人最弱小的时期是父母获得对孩子心理控制力的关键期,人的基本心理模式建立时期,未成年阶段需要监护人对孩子负责。其

实也是说在孩子12岁以前,家长从他弱小时候的开始陪伴一直给与,让

孩子产生依赖和信任,在以后的性格道路上才能更好的引导和纠正,而这

一系列的举动不地但可以使孩子受益一生,更能够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平稳

度过他们的青春期,孩子也会因此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乐观面对。

伴随着课程的结束,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李玫瑾教授所谈的这些

观点,仔细想想,都是我们曾经或多或少意识到的,但是却没去认真面对的问题,就像她提出的“高中生自杀”事件,谁曾想过这样小的一个躯体下,究竟是怎样一种曲折的心态让他那么轻易的选择放弃一切,我们不曾去想,因为认为离我们很远,其实这些悲剧真的远么?都是发生在一个个健全的家庭里,和我们并没有什么两样,不同的应

该是今天的话题:家庭教育。曾经以为教书育人更多的应该是老师的责任,但是现在看来对孩子的人生负责的是父母,老师教的知识不足以让孩子幸

福的过完这一生,甚至老师的100分努力可能不及家长的50分示范,这

是以身作则的力量,改变孩子行为须先改变大人

行为,“只有我们好学习,我们的孩子们才能天天向上”!

听李玫瑾心理学讲座心得

听李玫瑾心理学讲座心得 用了两个多小时听完了李玫瑾教授的讲座。李老师用实际案例为我们讲解了犯罪心理规律、少年儿童早期家庭教育和关爱的重要性、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时期和原因、家长如何应对现在孩子产生的问题等,这些都是我们家长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感到棘手的问题。 通过听课也让我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问题,有些方面很庆幸做得还比较合理,如:坚持自己带孩子,不让老人帮忙;给孩子创造自由的空间;制定家庭规则。有些方面的确是没有认真学习和思考,跟着“自以为是”走了,如:孩子需要的尽量满足,女孩要富养、娇气等,最终惯出了坏脾气、自私自利的习气。不学习正确的教育理念真的是走了很多弯路,而且好多东西都是不可逆的。 李老师说得对,为人父母是要不断学习和探索自我的,孩子的来临是让我们认识生命,从他们身上看我们自己的。如果不能完事、充实自我,怎么引导孩子,和他们沟通呢? 现在孩子已经14岁了,他们的性格心理基本已经形成了,好多错过的东西,如安全感、性格的养成都不容易补回来了,但我们家长自身的学习、进取、探索、反思是可以继续进行的,而且在这个阶段和青春期的孩子一起学习是最好时机了,我们着重于自己的学习,和他们一起探讨,而

不是管制、说教,他们还会有逆反吗? 我是反问我自己的,我总是把这最关键的忘记了。 如果我真的做到把自己的后半生学习好、规划好、思考明白了,我的孩子,她又何愁找不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和人生价值呢。我一直是相信我孩子的,我经常和她爸爸分析,她比我和爸爸优秀多了,自信多了,心灵宽广多了,而我们只是对自己不信任罢了,总是不停干预她。 这也许是我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一直在路上! 我们在这一阶段总是为孩子的未来焦虑,认为学习是他们唯一的出路,我不知道是不是我们的价值观出了问题,也是对孩子的能力不信任。我们是知道的,健康的身体最重要、健康的心理最重要、健全的人格最重要,可我们还是焦虑,我们的行为和语言表现出的却是学习成绩最重要。 原因这次知道了,就是我们自己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自信,就想让孩子替我们实现,他们也是独立的精神体,他们不愿意承担我们的梦想,人家有自己的人生。我觉得还是很难做到。 2020年新年,在大面积的瘟疫病毒向我们袭来时,那么多同胞失去了生命,那么多亲人饱受煎熬,那么多同胞付出自己的生命,那么多人为了别人而忘记了自己,我们会不会加深思考呢?会不会重新认识一下我们自己,认识一下我们生活的环境,会不会思考我们为什么而活,我们要把孩子带向哪里?

李玫瑾心理讲座观后感350字

李玫瑾心理讲座观后感350字 两个多小时的聆听让我受益匪浅,也颇感震撼,我们身边太多太多这样真实的案例,让人惊愕,心酸,惋惜,造成这样悲剧的原因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哪个为人父母的不希望自己孩子健康平安的生活,但事实总是事与愿违,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认知错了,老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虽是俗语也是真理,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我们父母给他规划好了他就是块蓝图,我们没有规划他就是废纸一张,正如李教授所说的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会天天向上,我们首先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当今社会问题大都源于单亲家庭,源于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养儿育女,并不是你给他吃好的,穿名牌,住豪宅,让他上名校,进火箭班,更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他在想什么,他想要什么,他的想法是对是错,对了我们要如何鼓励他,错了就要怎样纠正解释,身为父母就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要尽可能的陪伴孩子,就像李教授所说的三岁之前一定要自己带孩子,他的潜意识里就认可了你,接纳了你,即使你打他骂他他依然会依赖你,反之他或许就会暴力回击,甚至还会有更严重的后果,我们还要教他辨别是非的方法,怎样的人可以做朋友,怎样的人要远离,家人该怎样相处,同学该怎样相处,邻居该怎样相处,朋友该怎样相处,陌生人该怎样相处等等等等,遇到危险的时候该怎样保护自己,还要时常与他沟通交流,尤其是青春期的年纪,比较容易叛逆,但不要过于严肃,要掌握方式方法,就像李教授和他的女儿一样可以像朋友一样的聊天开玩笑,也可以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生活氛围,家长的言传身教和正确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长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爱占便

宜……那么你的孩子将来一定和你一样,再好的学校老师都未必能改变他,所以家长也包括我一定要给孩子树立一个阳光的,积极的,正能量的形象,我们要培养她各种兴趣爱好,然后发现他的闪光点,要创造一切有利于他成长的条件,但同时也要教他不要沾染那些不好的社会风气,现在的孩子小学生就开始比吃比穿,拼爹拼娘,所以我们要为他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李教授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教育孩子的重要性,我也深深的感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平时我应酬多都是孩子的母亲陪伴多一些,以后我会抽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和家人,也希望所有的家庭都美满幸福,让我们身边多一份亲情,多一份温暖,多少一些悲剧,少一些遗憾。

观李玫瑾家庭教育有感_心得体会

观李玫瑾家庭教育有感 近期,学校领导给我们安排了视频讲座。视频中李教授主要讲了三点:第一点是未成年人出现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第二点是未成年人的问题是滞后反应;第三点是未成年人心理问题有关键期。孩子18岁之前分为12岁之前的依恋期和12岁之后的青春期。依恋期是教育孩子的关键时期,青春期是叛逆期也是弥补期。未成年阶段需要监护人对孩子负责,12岁之前教育主要在于家庭。另外对于孩子的教育不应只放在智力方面,更要关注孩子的性格和人格的培育。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对李教授关于12岁之前的教育理念非常认同,李教授说6岁之前是孩子教育的关键期,作为家长要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对孩子的教育要从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克制诱惑、忍受挫折这些方面入手,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 对于孩子要学会说“不”,从而克制孩子的任性;但是也不能打骂,要和孩子耐心的交流,问清孩子坚持的原因从而防止孩子的压抑;对于孩子可以通过奖励的方式,让他感受到控制自己情绪学会忍耐的重要性;因为现在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分享、包容、大度的性格,防止孩子的自私;李教授还提出通过让孩子去学游泳的例子来让孩子知道忍受挫折意义。 给我最深的感受是防止压抑这一点,有一次,我带孩子去推拿,可是朋友临时有事,让我照顾孩子,于是我带俩孩子去推拿。骑的是

自行车,只能一个走,一个坐车子;回来时他俩交换,当我这样做时,看到孩子有情绪了,心想等到推拿回来后再和孩子沟通。可是我脾气有些急,看到孩子有情绪,就噼里啪啦的把说孩子一顿,自以为是的把自己认为正确的观念强加给孩子,直接告诉孩子按照我说的办就行。其实孩子是有自己的想法,当我平静的问孩子的想法时,他想让我们一起步行去推拿。 听完李教授的讲解,我知道了我以前那样做是压抑了孩子的想法,不过好在孩子还小,我还有机会去弥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让自己慢下来再慢下来,我要去和孩子耐心平等的沟通,鼓励孩子大声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对的我要充分的肯定,有异议的我要耐心的和孩子交流,让孩子畅所欲言防止压抑。 通过李玫瑾教授的讲解,我深刻的反思了自己,作为家长不是只给孩子吃饱穿暖,更要从小给孩子培养良好的性格。我也会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孩子一起成长,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成长中的心理抚养

成长中的心理抚养

成长中的心理抚养 尊重的各位家长,您好,周六有幸聆听了中国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的讲座,很触动。李教授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深刻的解析了家庭心理抚育的重要性及一些做法,与我在现实教育中遇到的一些孩子不快乐的内在心理机制十分暗合,我在家校沟通博客上转载了一些李教授的博文,请一定看看! 一、听李玫瑾教授讲课——成长中的心理抚养 2010年12月18日上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教授在河北省艺术中心音乐厅作了一场题为《成长中的心理抚养——解析家庭教育中孩子心理问题的由来》的讲座。 李玖瑾教授是全国家庭教育专家团成员、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她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经常作客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解析成长中的少年因心理问题而出现违法行为的原因。 讲座中,她引导家长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心理问题,并将从心理健康角度解析为什么孩子初生时母亲要亲自抚养,六岁前要对孩子说“不”,十二岁前母亲不要离开孩子,青春期父亲不要离开孩子等的原因。 李玫瑾把0~18岁分成两个阶段,0~12岁是依恋期,12~18岁是青春期。而依恋期是人生的第一个台阶,也是人最弱小的时期,这是父母对孩子进行心理抚养的关键期。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物质的保障,更重要的是父母亲自陪伴的抚养。”她说,怀孩子十个月不如带孩子十个月。“只有在孩子依恋期亲自抚养,孩子才会依恋你。”她说,孩子小时不会讲道理,他们愿意受你控制只是因为爱你。“你只有让孩子依恋你,你才能实现对他的心理控制。” “凡有爱的抚养,必须是有唠叨的。”李玫瑾说,妈妈换尿布是一对一的,有很多语言的唠叨和身体的接触,而幼儿园阿姨换尿布是机械式的。“所以,孩子初生时一定要由母亲亲自抚养,12岁前母亲不要离开孩子。” “打开屋子的门和窗” 如果把一个人比作屋子,他的眼和嘴就像窗户和门口;如果一个孩子把眼和嘴绷得紧紧的,就像紧紧地关闭了门窗,阳光照不进屋子里。 为什么会这样?李玫瑾教授给出了答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对周围环境的恐惧。正如很多凶手穷凶极恶,在生活中即非常懦弱,这要从他的童年找根源。 家长们发现孩子行为异常,往往在他12岁左右,却殊不知孩子的异常心理也许早在6岁左右就形成了。“孩子是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孩子在幼小时,大人的陪伴和教育非常重要。正如,孩子成年后喜欢的食物,取决于小时候父母常给他吃的;孩子小时候脱离了熟悉的环境,会变成沉默内向;小时候没人管,

听李玫瑾未成年人

听李玫瑾未成年人(0-18岁)心理讲座笔记 前几天听了李玫瑾教授的关于未成年人心理的讲座,她从事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学多年,对儿童问题的见解真的是深刻而质朴。 第一,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行为问题的表现有滞后性 任何生命都有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生命的发展是轨迹式,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 0-6岁,形成问题;6-12岁,潜伏期;12-18岁,行为表现 第二,未成年人是被动弱者,这决定“他的一生是身边成年人造成的”,抚养人对被抚养人有 生命决定权,物质提供权,照顾程度权,个性决定权 “我”是怎么来的? 我的胃口- 是喂出来的; 我的脾气- 是带出来的; 我的观念- 是唠叨来的; 我的残忍- 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 我的自私无耻- 是百般迁就溺出来的 --- 即使孩子出走,自杀,看似是孩子的选择,其实是父母行为的结果(所以说作为一个父母责任重大) 第三,家庭的抚养不仅仅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 给孩子挣钱的时间,不如自己陪孩子的时间; 给孩子存钱的努力,不如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努力; 找奶妈带孩子,不如自己辛苦带孩子 心理抚养重要的一个因素叫陪伴。

第四,人性的教育大于智力教育 生存教育应该大于精华教育- 聪明用来作恶其危害更大 第五,性格才真正决定命运,性格是人后天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 智力,分数,学历固然重要; 但成功的人,一定是:有责任,能合作的人;有自制,能付出的人; 而合作,责任,自制,付出,均为性格。 性格:取决于6岁前的抚养方式 克制任性:6岁前对他说“不” 防止压抑:鼓励其说出理由 抵制冲动:诱惑与条件同予 防止自私:食物与饮食训练 防止娇气:游泳等体育锻炼 第六,保护孩子的前提是尊重 家长要知道生命个体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 一个从小没有快乐的人,怎么会有健康阳光的心态? --- 一个从小没有被亲人和社会善待过的人,怎么会温情善待别人? --- 一个从未体验过被尊重的孩子,怎么会有自尊和自制?又怎么会尊重别人的权利和生命? --- 一个从来没有承担过自己责任和过错的孩子,怎么会在长大时有担当?怎么去预料错误

李玫瑾心理学讲座观后感

李玫瑾心理学讲座观后感 李玫瑾《成长中的心理问题》观后感 近日有幸与老师和家长们一起观看了李玫瑾教授的讲座,看后犹如醍 醐灌顶,原来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教育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所得所获。 关于幼儿的教育,可能大部分有孩子的家长都能讲出一套理论, 这些在真枪实弹中总结出来的理论都是非常实际且非常实用的,这是 生活积累的结果。然而,等这些教育经验积累下来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已经长大了,毕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家庭教育是门学问,需要智慧和技巧,需要探讨,更需要不断学习,所有的一切都得做在前面,而不是发现问题再去解决,因为孩子的心理问题是有滞后性的,那么如何 发挥心理影响力,科学地教育孩子呢,在这里李玫瑾老师教授给了我们全 面又深刻的答案。 李玫瑾教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 究生导师。其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对儿童心理有精准独到的见解。 李教授从人性开始讲起:“人之初,性本善,绝大多数的家庭是 健全的,温馨的。;绝大多数的父母是爱孩子的,善于教育孩子的。;,绝大多数的孩子是懂事的,可爱的。然而,仍有例外。”引出了“家庭健全不等同于家庭教育这个观点,这也是很多家长理解上的误区,

我和爱人每天都陪着他、她,他、她的性格怎么会这样?这里就出现了问 题的关键点,爸爸妈妈每天都在陪伴,只能叫做家庭健 全,并不是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应该作为一门学科来好好学习研究,其主要的基本理念包括以下7个方面:1心理问题滞后反应;2孩子 的问题大人造就;3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4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 更重要;5性格才决定孩子的命运;6家庭教育的关键点。 先说第1点,因为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行为问题的表现有滞后性,任何生命都是一个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生命发展是轨迹式,人的命 运取决于早期,所以人在成年后出现的问题都会在未成年 时期找到原因。李教授举了几个例子,这是我们现在这群1宝的家长 还没涉及到的,但是隐隐感觉到了这个问题很严重,因为往往出现了“果”再去寻“因”,由于成长的唯一性,所以意义就不大了。 第2点,未成年人是被动弱者,这决定“他的问题身边成人造就”, 也就是说未成年人的问题,往往是监护人的问题,比如说孩子的胃口是喂 出来的,孩子的脾气是带出来的,孩子的观念是唠叨出来的,孩子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孩子的无耻是百般迁就溺出来的,即 使孩子出走、自杀、犯罪,看似是孩子的选择,却都是父母行为的结果。 这些道理其实我们都懂,就像老人常说的“三岁看老”,你给她、他用的、吃的、对以及他说的话会影响他一辈子的。讲道理的时候大 家都头头是道,但是这背后所引发的问题,也许真没几个人想过,更不会想到可能引发出这样严重的后果,因为成人的问题更容易“想当然”接收他们愿意看见的。作为母亲,在教育孩子亲力亲为这条路上也走过弯路,在孩子小的时候,曾经以工作、应酬当借口,喜欢找各

李玫瑾,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_名人故事

李玫瑾,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 所有的犯罪都来自于诡秘的内心 作为中国公安大学的教授,李玫瑾经常会看到这幅场景: 犯罪现场留下了一地碎片,有的地方被打乱,有的地方残缺不全,有的地方经过伪装。罪犯越来越了解和使用反侦查技术,令办案人员束手无策。 面对这个难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李玫瑾开始研究,如何从犯罪作案心理入手,破解整个案件。即根据现场碎片分析出作案人的年龄、身高、体形、背景和动机,用文字给犯罪人“画”一幅像。 几年磨一剑,李玫瑾渐渐掌握了罪犯的心理活动规律。她认为所有的

犯罪都来自内心的结。比如两人之间对谈几个小时,最终会在彼此脑海中留下一幅画面,这幅画叫“心像”,它以没有时间的方式存在,日后无论何时再想起这个人,它就浮现眼前。一些“心像”会形成心结。 譬如一个杀了继母的孩子,他说他脑中关于继母的一个印象挥之不去,那就是他在学校犯了错,继母知道了,告诉了父亲,让他挨了一顿打,从此继母“阴损”的形象被定格,成为他心里的结,在日后的相处中愈发尖锐。 2003年,杨新海在安徽、河南、山东和河北流窜作案共计22起,杀了67个人。他凶狠狡猾,总在后半夜作案,所到之处没有活口和物证,也没有目击者。当地警方一筹莫展,便向李玫瑾求助。 听完案情介绍,李玫瑾展开分析:凶手动辄杀人全家,不留活口,一

定是没有什么家庭观,亲情淡漠,应该是很早就与家庭隔绝;下手那么凶残,一定有犯罪前科;现场不留痕迹,说明他有反侦察经验,一定制造过类似案件并被处理过;而与家庭隔绝、有犯罪前科和积累犯罪经验的过程至少需要10年以上,若以17岁为离家出走的平均值,他应该在30岁以上;他惯用锤子将人在睡梦中砸死,可以从床的高度推算出他的身高…… 李玫瑾推断出杨新海的形象信息,一步步将犯罪嫌疑人的特征范围缩小,最终排查出来。后来事实证明,杨新海的真实情况亦与她所言不差。 发生在2004年的云南马加爵案,让李玫瑾声名鹊起,也备受争议。关于马加爵的杀人动机,当时说法很多,人们一致认为他因为贫穷而杀死自己的四名室友。

李玫瑾读后感

李玫瑾《成长中的心理问题》观后感 近日有幸与老师和家长们一起观看了李玫瑾教授的讲座,看后犹如醍醐灌顶,原来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教育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所得所获。 关于幼儿的教育,可能大部分有孩子的家长都能讲出一套理论,这些在真枪实弹中总结出来的理论都是非常实际且非常实用的,这是生活积累的结果。然而,等这些教育经验积累下来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已经长大了,毕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家庭教育是门学问,需要智慧和技巧,需要探讨,更需要不断学习,所有的一切都得做在前面,而不是发现问题再去解决,因为孩子的心理问题是有滞后性的,那么如何发挥心理影响力,科学地教育孩子呢,在这里李玫瑾老师教授给了我们全面又深刻的答案。 李玫瑾教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其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对儿童心理有精准独到的见解。 李教授从人性开始讲起:“人之初,性本善,绝大多数的家庭是健全的,温馨的……;绝大多数的父母是爱孩子的,善于教育孩子的……;,绝大多数的孩子是懂事的,可爱的……然而,仍有例外……”引出了“家庭健全不等同于家庭教育这个观点,这也是很多家长理解上的误区,我和爱人每天都陪着他/她,他/她的性格怎么会这样?这里就出现了问题的关键点,爸爸妈妈每天都在陪伴,只能叫做家庭健

全,并不是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应该作为一门学科来好好学习研究,其主要的基本理念包括以下7个方面:1心理问题滞后反应;2孩子的问题大人造就;3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4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5性格才决定孩子的命运;6家庭教育的关键点。 先说第1点,因为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行为问题的表现有滞后性,任何生命都是一个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生命发展是轨迹式,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所以人在成年后出现的问题都会在未成年时期找到原因。李教授举了几个例子,这是我们现在这群1宝的家长还没涉及到的,但是隐隐感觉到了这个问题很严重,因为往往出现了“果”再去寻“因”,由于成长的唯一性,所以意义就不大了。 第2点,未成年人是被动弱者,这决定“他的问题身边成人造就”,也就是说未成年人的问题,往往是监护人的问题,比如说孩子的胃口是喂出来的,孩子的脾气是带出来的,孩子的观念是唠叨出来的,孩子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孩子的无耻是百般迁就溺出来的,即使孩子出走、自杀、犯罪,看似是孩子的选择,却都是父母行为的结果。这些道理其实我们都懂,就像老人常说的“三岁看老”,你给她/他用的、吃的、对以及他说的话会影响他一辈子的。讲道理的时候大家都头头是道,但是这背后所引发的问题,也许真没几个人想过,更不会想到可能引发出这样严重的后果,因为成人的问题更容易“想当然”接收他们愿意看见的。作为母亲,在教育孩子亲力亲为这条路上也走过弯路,在孩子小的时候,曾经以工作、应酬当借口,喜欢找各种理由为自己母亲的角色放假,心里也明白孩子不能让老人带,因为

陪孩子遇见最好的自己 ———李玫瑾教授育儿观讲座有感

陪孩子遇见最好的自己———李玫瑾教授 育儿观讲座有感 ;;人们经常会这样评价一类孩子“阳光男孩”“阳光女孩”,这里我们所指的阳光,并非单单只是长相俊秀,多才多艺,还包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具有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在我们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大家都在为了生活而忙碌着,往往很多家长就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成长,都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让孩子不愁吃不愁穿就行了,然而并不是,物质需求只是外在的,家长真正需要关心的其实是孩子的内心。 ;;在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中,经常会看到北京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精彩的案例分析,对于李教授的**心理学研究,我更是早有耳闻,佩服至极。这天所幸坐在电脑前,花了两个多小时,认真观看了李玫瑾教授的育儿讲座,更是被这位儒雅、端庄、智慧、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女性深深折服,李教授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为我们深刻剖析了儿童的心理,给予了我们有用的育儿观念,作为一名刚入职的新任教师,我的整个身心都像是饱餐了一顿,迫不及待将李教授的育儿观整理下来,将自己的感触分享给大家! 【一】;;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行为问题表现具有滞后性。 ;;李教授结合了美国的一起韩籍赵承熙暴力枪杀案进行了分析。赵承熙在美国的学校里枪杀了包括老师在内的将近30名受害者,造成其惨案的原因就在于他的小时候的经历。赵承熙8岁时父母带他从韩国移居到美国,到了一个环境陌生,习惯陌生,文化陌生,人情陌生总之一切都陌生的地域。父母为了让他过上好日子,拼命工作而忽视了他的成长,长期处于一个无助、无情的境况,这一切让他产生了恐惧感,更产生了绝望感,而这样的生活,让他度日如年。正是心理的恐惧与绝望,最终酿成了枪杀的惨剧。孩子的成长即依恋环境,更依恋亲人。我们有时候总说,孩子还小,他懂什么?吃饱喝足就够了!其实孩子们都很敏感,有些痛苦和伤害对于我们大人来说无足轻重,但却会给孩子的内心埋下痛苦的种子,等你任由这颗种子长大发芽,后果则无法挽回。而作为教师,我们更得细心关注孩子们的点滴心理成长,不可忽视,要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二】;;家庭抚养不仅仅是物质保障,更重要的是亲自陪伴。 ;;李教授在讲座时这样说到:“在抚养孩子这个问题上,给孩子挣钱的时间,不如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给孩子存钱的努力,不如教孩子做人做事的努力;找别人带孩子,不如自己辛苦带孩子。”我特别认同这句话,因为任何人的陪伴都替代不了父母。如今,社会呼吁生二胎,所以很多家长都选择了再要一个孩子。但问题也就随即出现了,原本家里的小公主、小王子突然间因为弟弟妹妹的出现而被推下了家里的宝座,他们不再是独一无二的,他们要开始跟另一个孩子分享爸爸妈妈的爱,这种突如其来的转变,往往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冲击。更有甚者,会先把老大推给爷爷奶奶来照顾。其实在我们班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孩子,其中有一个给我印象特别深刻。小A是个一年级的小朋友,这天早上迟到了许久才来学校,经询

李玫瑾心理抚养读后感5章

李玫瑾心理抚养读后感5章 历时一周,读完了这本《心理抚养》,看完后对于教育孩子还是有很多收获的,如果不整理,可能很快这本书的内容就淡忘了,所以对自我的要求是无论读后感好坏,都要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1.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特别重要。 每个孩子出生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孩子在家庭这个环境的熏陶下长大。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在对孩子有着影响,在孩子的童年时期要给予孩子丰盈的爱,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性格大多比较爽朗、乐观。 2.孩子的早年抚养方式非常重要。 李教授追溯那些犯罪分子的早年成长经历,大多是在童年时期就没有被关爱过,要不就是对于孩子的教养方式过于溺爱、放纵或者严格,造成孩子性格的缺陷。凶手缺少人情味或者约束感,这种早期的教养方式很容易造就孩子的性格,导致后期很难改变。 3.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虽然以家庭为单位,但最终要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所以孩子要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行为。也就是在从小就要给孩子树立规矩,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是违法的,一定不能做。 孩子从小就应树立规矩,比如到别人家做客,不能看到人家桌子吃的就像自己家一样随便拿,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到了别人家不能乱动别人的东西,还要礼貌叫人。关于叫人,这个我成长的过程中被这个深深的困扰着,村里有些长辈,我也不知道该叫哥还是叔、大爷、老爷,每次过年家里总会来很多的客人,我也不知道都是什么亲戚,那种场面就比较尴尬,家里长辈就会数落我,说我不知道

叫人。有时候在村里为了避免叫人的尴尬,会宁愿多走点路绕开有人的地方回家。直到现在我也不是特别擅长亲热的叫人。 家长从小就是应该培养孩子的这种亲社会的能力,不至于以后出现社交恐惧症。关于孩子礼貌待人,这点家长更是应该给孩子树立规矩。从刚会说话就要养成讲礼貌的好习惯,我发现我教的有些学生就不爱说谢谢,这段时间上网课,因为作业或者班级事务去联系孩子,有的孩子无论你怎么发消息都是不回,更过分的是我还出现了被拉黑的行为。我们可以说她是个孩子去原谅她,那么长大了到了社会上就会突然变得有礼貌了吗?很明显不会。有礼貌是刻在骨子里的一种教养。如果在公司上班,对上司、领导的话不回应,还拉黑,我想这个人一定会被炒鱿鱼。 4.孩子的是非观念是在唠叨中形成的。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像是一张白纸,是非观念的形成是后期形成的。一个最可怕的就是没有是非观念。以前我总会觉得家长好烦,絮絮叨叨的,一句话说了一遍又一遍,但我现在明白正是在这种絮叨中,在孩子的心灵上刻印了正确的观念。 当然除了絮叨之外,更重要是家长给孩子树立榜样,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身教大于言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都是强调榜样的作用。 5.培养孩子的耐挫心理。 现在的孩子动不动就想不开,这都是从小娇惯,家长从来不舍得吵孩子,一直顺着孩子心理造成的悲剧。没有一个人喜欢被批评,但批评的声音却有助于纠正我们的错误。

李玫瑾教育女儿的心理学

李玫瑾教育女儿的心理学 近日,李玫瑾分享了自己教育女儿的心理学,引发了广泛关注。 作为一个职业心理学家和母亲,李玫瑾深入研究了儿童心理学,并在 教育女儿的过程中,运用心理学原理,帮助女儿建立健康的心态和价 值观,让女儿拥有自信、独立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一、关爱和尊重 李玫瑾在女儿出生后,第一时间就为女儿取了一个名字“宛”,寓意为:“春风十里,不如你”。她注重善待女儿,尊重女儿的个性和情 感需求,并告诉女儿:“妈妈永远爱你,支持你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这种关爱和尊重的态度,让女儿感受到母爱和安全感,也有助于培养 女儿的信任感和自尊心。 二、积极心理和自我肯定 李玫瑾鼓励女儿从小学习积极心理学,并借助游戏和趣味的方式,让 女儿学会认识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理解自己的行为和动机,并且在学 习和生活中注重强化女儿的自我肯定,让女儿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成就,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发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培养自主能力和责任心 李玫瑾鼓励女儿探索和实践,让女儿有机会独立思考和决策,并且注 重培养女儿的责任心和自主能力。比如,让女儿自己计划假期的旅游 行程,安排逛街买衣服,让女儿有机会体验挑战和决策,并且让女儿 在失败和挫折中成长和学习,培养女儿的心理韧性和生活能力。 四、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 李玫瑾注重引导女儿承担社会责任,关心他人,注重公益事业,培养 女儿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她也重视女儿的行为,教导女儿做一 个真实、独立、诚实而有耐心的人,让女儿在成长过程中建立正确的 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总之,李玫瑾教育女儿的心理学是一个全面的、科学的和个性化 的教育方案,强调了爱与尊重、积极心理和自我肯定、自主能力和责

学生生命安全与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月家长心得感悟三篇

“学生生命安全与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月 家长心得体会 今晚,我看完《如何帮助孩子正确面对考试焦虑》的讲座后,思绪万千。 我觉得,在这件事上,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有两个孩子,在老大小的时候,我做错了很多事情。比如,凡事亲力亲为,只要孩子一心学习,可以什么事都不做,只要孩子在看书,我可以喂水果、喂饭。当时不知道、也不会相信那些都是自己焦虑、有压力才这样做的。我总想,孩子好吃好喝伺候着,会有啥压力呢?错误的方法导致孩子出现了“问题”。孩子上初中后,开始暴露缺点,比如做事没主见、没有团队意识、不喜欢积极表现……这些都是轻的,更严重的是,她遇到事情很焦虑,会发脾气,并且变得很叛逆。 还好我现在对待老二,不再像以前一样教育,而是经常和她谈心,很多事情让她独立完成,不给她压力,让她说出自己的想法,勇敢去尝试。可能是因为我改变了教育方式,

老二做事很有主见,有责任心。 上次放假,我给她一百块钱,让她把一天的食物采购回来,剩下的钱才可以买零食。我偷偷地跟在后面观察,这个“小大人”不慌不忙,一边看着菜单,一边拿起袋子装菜,超市营业员都好奇地问这问那。买完菜后,她跑到零食区拿了一些自己最喜欢吃的零食,然后蹲下一个一个算,算来算去,都没有减少一个菜单上的食物,最后还是退回去两个最贵的零食。看她去收银区付款时,我悄悄地买了另外两个零食,送给孩子作为奖励。我知道好的教育方式很重要,既然我改变不了孩子,那我就改变自己去影响孩子吧! 我要好好学习老师教的方法,不把焦虑和压力带给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与进步! “学生生命安全与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月 家长心得分享 观看《如何教育孩子认识水域安全常识,防止溺水》的讲座,我希望能通过学习这个讲座,更好地了解关于防溺水的知识,保护孩子的生命健康。

读李玫瑾教授《心理抚养》有感

读李玫瑾教授《心理抚养》有感 近日,读李玫瑾教授的《心理抚养》一书,收获良多。李教授关注人的早年,从“犯罪——人——心理——早年——家庭——养育——父母”这样的顺序倒推,看到了人的心理发展的逻辑,追溯到家庭养育的重要性,也帮助我破解了班级管理中的一些难题。 今年,新接手了六年级的一个班。经过两个多月的磨合和教育,孩子们的不良行为习惯有了较大转变,一切都慢慢走向正轨。可是最近,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班里有个孩子动不动不文明的话就脱口而出。当他出教室门和迎面进教室的同学正好撞了个满怀,随口就是一句“我c!”;打开作业本,当他发现自己的题错了一道,一拍脑袋,一句“我c!”;跑步时,鞋带开了,你提醒他下队系鞋带,他低头一看,又来一句“我c!”……每每听到这难听刺耳的话语,我总是眉头一皱,温馨提醒:这话真不好听!孩子就马上捂住嘴,不好意思地笑了。可每次遇到事情,这样的话仍是不受控制地飞出口来。有一次,我催促他抓紧去上课间操,竟也受到了“礼遇”。 面对孩子这个问题,我气恼、困惑,但很快做了梳理:

一、将心比心,巧妙谈话 我平复心情,等上完课间操把他叫到走廊上。他这时已没有了抵触情绪,我轻声问:“刚,你刚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了吗?” “嗯,老师,我不该那样说你。”他一直低着头。 “你知道吗?对你刚才说的话,老师很生气。如果是你听到别人这样说你,你是什么感受呢?”我继续问道。 “我也会很生气。”他怯怯地说。 “对呀,老师是大人,我及时控制了自己的情绪,没有再和你计较。不计较不代表我不生气,别人对自己说了粗话、脏话,任何人都不会无动于衷吧?” “嗯。”他点点头。 “但是,反过来想,如果你遇到了一个不会控制自己的人,你能想到是什么后果吗?” “很严重,可能会互骂或打架。” “你现在还小,你将来走上社会,会遇上更多的人和事。人家不可能都像老师这样去包容你,理解你。你能明白吗?” “老师,我懂了。” “那以后你说话之前,能不能考虑一下他人的感受?这样不好听的话也不要张口就说,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 他肯定地点了点头。

许燕教授的《儿童人格成长与家庭教育》、李玫瑾《成长中的心理问题》观后感

许燕教授的《儿童人格成长与家庭教育》、李玫瑾《成长 中的心理问题》观后感 在看完许燕教授的《儿童人格成长与家庭教育》、李玫瑾《成长中的心理问题》后令我感受颇深。 育儿书看过挺多的。但李玫瑾老师的这本书需要用一篇读后感来总结一下。因为这本书讲述的切入点和其他从正面论述的书完全不同。 如果说每个家庭都有其特点而无法总结出统一的家庭教育天花板的话,李玫瑾老师的书便划定了家庭教育的底线。 首先介绍一下李玫瑾老师,著名犯罪心理学家,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李玫瑾老师通过三十余年的教学研究发现,人的心理问题与早年的家庭养育息息相关。 那么家庭教育的底线是什么,是孩子成长为一个可以让家庭幸福,社会祥和的人。一个心智健全、有人性、有品格人、有能力的人。简而言之,不是的一个危险人格的人。 危险人格分类两类。其中,反社会人格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人格障碍,与后天的环境并没有多大关系。这类不属于家庭教育讨论的范畴。 后天养成的危险人格主要分为两类,犯罪人格和缺陷人格。这两类危险人格的形成与早年家庭的养育方式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本

文的讨论主要是基于这两类。 犯罪人格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匮乏型抚养,是指没有情感关爱的抚养。这类抚养问题现在多见于留守儿童或者家庭抚养人不稳定的情况,孩子无法从幼儿时期与抚养人建立有效的亲密链接。安全感的缺失导致他无法感觉到被爱护,被关注和被抚养人完全接受。 这种孤独成长的经历让他们成人之后很难有共情心和同理心去感受别人的情感,在他的心里,能满足快乐的就是没有感情的物件,这种冷酷的情感在长大之后会很快摧残他们的心。即便不形成犯罪人格,也需要很长时间的自我治愈才能拥有信赖他人、爱护他人以及获取幸福的能力。 这点在其他的书中也有另一种维度的论述。抚养人不稳定或者无法建立有效亲密关系,会让孩子的心智在普遍状态中都处于惶恐不安中,需要不断对抗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以及不断寻求可靠的安慰。 在孩子最需要发展心智的年龄阶段,他们被生活的其他事情困住了心神,而无法平静地去成长,去学习,去思考,去全身心投入周边的环境进行探索。 所以父母需要怎么做呢? 首先做好他的坚强后盾,给他充足的爱,给他充分的关注。成为从心底在乎他的感受、他的想法、他的喜怒、并努力呵护他的人。 当他发现了一个新玩具,第一次翻起身、第一次站起来的时候,在他

李玫瑾谈成长心理发展

李玫瑾谈成长心理发展 概要: 依恋期是人情感发展的重要一步。 人和人的关系始于人的需要,而需要的产生一定和他人有关。在需要满足的时候,人与人建立起情感。故,人和人的关系,第一是需要;第二就是情感。 情感是诸多心理发展的一个基础。 母亲对初出生至一岁半的孩子要有心理资本,亦即心理上的控制力。三岁之前的抚养。 有爱的抚养一定是唠叨的。 心理问题滞后反应。 内向性格有一个不善交谈的问题,不善表达,跟人讲话令其很发怵。其早年的抚养一定缺少耳边的唠叨。听得多的孩子一定说得早。 言语的发展和社会性很有关系,所谓社会性即一个人愿不愿意和人交流、和人亲近。 认知的问题。业务特别强的当不好领导。跟人打交道和搞研究是两条路,前者社会性发展很好,喜欢研究各种人,但后者注意力稳定,因为他寂寞多,内向的性格居多,其脑子多喜欢做实验,脑子很简单,社会性发展受局限较大。 社会性决定人的认知方式和性格。 在日常生活中不被人重视的人多希望引起别人的重视,这种人也没朋友。一个人同性朋友的发展在青春期的初期,异性朋友的发展多在青春期的中后期。没朋友的人很孤独,也很没安全感,其生活中也会缺少很多乐趣,也就容易厌世。 脾气特别大、偏激、容易急的人早年的抚养一定是亏欠的。孩子3个月内最难受的是不能翻身,他会哭,人的哭与内脏有关,成年后,内脏不舒服就会通过暴躁反应出来。 观念和信念:观念在于父母的唠叨、坚持。观念往往在于早期父母的影响。从父母的为人来看孩子将来的为人。

想一想:从小到大,妈妈或爸爸对你说过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观念往往会让人出现一些生理上的反应,也决定了人和人之间的差异。 什么是性格?性格是后天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 行为方式有好多种:学习好坏,是智力行为;脾气好坏,是气质行为;一个人做事有没有道理,是观念和信念行为。但,社会行为一定和别人有关系,如自私、冷漠、残忍、冷酷无情;热情、宽容、善良、关心他人。 懂事不懂事,会不会替人考虑,心里有没有他人,完全看父母怎么教育,教育得当的孩子就懂事。分忧的孩子一定成熟得早,家里什么事都不让他管,他只要管好自己就行的孩子一定容易自私。 6岁之前性格养成了,大了以后想要再管就难管了。 6岁之前家长要对孩子管什么呢? 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经历挫折。 1、6岁之前说“不”!不管孩子怎么闹,父母也不能让步,但不要骂、不要打、不要说教、不要走开。等孩子哭到精疲力尽时,给他点儿爱,要让他知道如果他闹得没道理,你不会让他。要给孩子留条路,鼓励孩子讲道理,交流能力。 2、自我克制。3天给孩子一次好吃的。延迟满足,提一个要求看他能不能过3天不吃了,然后奖励。克制孩子的冲动,等待,获取更大的成功。 3、忍受与自私。孩子弱小的时候,需要别人帮,他只知道要管好自己,5岁左右让他吃饭时等别人吃他才能吃,让孩子要有个家庭意识,饥饿是人生最基本的痛苦,一个人只有自己感受到痛苦,他才能体会到别人的痛苦。防止孩子自私。 4、经历挫折。父母教育中没有让孩子克服自私,他脑子里没有别人,也没有产生挫折忍耐力,而挫折忍耐力不是靠意志培养出来的,而是靠体力培养出来的,所以孩子小时候要让他多吃一点体力之苦。 12岁之前做好这些了,孩子以后发展就顺利多些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