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

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
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

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

品种选择:选择稳产增收、品质优良、抗倒伏、抗病虫害强的优势杂交良种。地理环境:在海拔高度、温差效应、日照时间不同的区域,选择相应适应性强的杂交良种。一般来说,玉米最适宜在海拔高度为800~1 000 m达到高产。品种搭配:由于各种玉米品种的全生育期不同,授粉期也各不同。在同一个地理条件下,选择全生育期大致相同的品种,抽雄授粉期会延迟一段时间,因此通过品种间授粉,玉米的全生育期得到延长,积累干物质的量多,千粒质量增加,667 m2产量提高。

营养块的制作,营养块的大小是决定移栽后的返青期长短的关键。玉米苗的根须需要足够的生长空间,如果营养块制作太小,在3叶1心的时候,其根须已经超出了它应该占有的营养块面积,移栽时,势必伤到它的根须,移栽至大田,返青期延长,严重者甚至会死苗。

播种时间:玉米是禾本科、短日照、C4作物,喜光,全生育期都需要强烈的光照。它需要充足的日照时间、适宜的温差效应条件下积累的干物质量大。播种时间对玉米稳产增收起着关键性作用,早播种,首先是延长玉米全生育期;其次是玉米种在薄膜遮盖且保温的苗床上早生根,迟长苗,有利于壮苗;最后是避开倒春寒和秋风秋雨提前来临时期。施足底肥:玉米种出苗到3叶1心之后,玉米种种子本身的营养完全消耗,就会产生生理需肥。因此需要外界营养的供给,玉米苗才会继续吸收养分,维持原有的生长状态。移栽时间:3叶1心时期是玉米苗移栽最佳时间,要把握好这个时间。如果移栽时间晚了,玉米苗成了高脚苗;时间过早,玉米苗太小,太早太晚都会影响玉米返青时间,甚至影响到产量。

移栽密度:移栽密度需根据品种特性、坡向等条件。因玉米植株的长势分为紧奏型、半紧奏型、平展型,紧奏型透风透光强,需肥量高,密度大,一般成活苗4 000株/667 m2;半紧奏型比平展型密度大,半紧奏型的密度一般为3 300~3 500株/667 m2,平展型一般为3 000 株/667 m2。坡向分为向阳坡和背阴坡,

向阳坡通风透光比背阴坡要好,因此向阳坡密度可以比背阴坡大。移栽行向:根据理论要求为东西行向,东西行向透光性强、吸收光照多,呼吸强度大。但必须要因地制宜,根据风向确定移栽行向,一般是顺风向移栽,透风性强,降低倒伏概率。

肥料配比:玉米是需肥量大的作物,氮肥的流动性好,当季利用率高,一般作为追肥。氮肥量施用过多,玉米苗徒长,形成头重脚轻的态势,抗倒伏性差,氮肥施用量不足,前期提不起玉米苗来,势必会影响产量;磷肥的流动性差,当季利用率低,一般作为底肥,作物吸收后,不容易被流失。磷肥有抗倒伏、抗冷冻的功能;钾肥的流动性较强于磷肥、弱于氮肥,当季利用率较高,一般底肥、追肥都用,尤其是作为穗肥更好。钾肥有抗倒伏、抗冷冻、抗病虫害、增加千粒质量、提高品质等多项功能。因此,提高玉米产量,其根据玉米的各个生育期的需肥量,进行氮、磷、钾配方施肥。

施肥时间:玉米的一生可以分为3个阶段(苗期、穗期、花粒期),也可以分为2个阶段(营养生长阶段、生殖生长阶段),根据每个生育阶段的生育特点进行阶段性施肥管理。苗期阶段也称为营养生长阶段,从出苗到拔节,是玉米生根、长叶、分化茎节的营养生长阶段,以根生长为中心,因此这个时期是培育壮苗的中心任务;抽穗期阶段包括营养生殖和生殖生长阶段,是从拔节到雄穗开花,此阶段既有跟、茎、叶旺盛生长,也有雌雄穗的快速分化发育。这个阶段施肥必须把握好营养临界期,是决定玉米产量的重要阶段。花粒期称为生殖生长阶段,是以雄穗开花到子粒成熟,包括开花、吐丝和成熟3个阶段,施穗肥是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的主要阶段。

病虫害管理:病虫害防治是玉米大田管理的主要中心任务,虫害主要危害玉米苗、子粒,减少667 m2株数或千粒质量,降低玉米品质;病害影响玉米的产量最大,有的病害使玉米颗粒无收,如丝黑穗病、纹枯病等。

收获时间:玉米的干物质积累过程,基本上是一个抛物线过程,成熟后,要及时收获。玉米成熟时间是玉米积累干物质最大量,超越收获时间,玉米的释放热量比吸收能量多,则积累的干物质慢慢减少。

玉米期货分析报告

玉米期货分析报告 ----------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 玉米期货分析报告 一、概述 1、玉米期货产品的综述 玉米是全球最大的谷类作物,居三大粮食品种(玉米、小麦、大米)之首,是种植范围最广的谷类作物。目前,全世界每年种植玉米1.3亿多公顷,总产量6亿多吨,约占全球粮食总产量的35%。其中美国的产量占40%以上,中国的产量占近20%%,特别是美国的玉米产量成为影响国际供给最为重要的因素。 全球对玉米的需求主要包括食用、饲料和工业加工,其中世界上大约65,70%的玉米都用作饲料,发达国家高达80%,是畜牧业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中中国饲料年产量1.5亿吨,位居世界第二位,约占全球产量的20%。另外中国玉米的需求按需求量大小主要包括饲料、工业加工,其中饲料需求约占70%以上;而前国内饲料产品中产量最大是猪饲料和鸡饲料,这两种饲料成本结构中玉米约占60%以上,因此玉米价格和饲料产品价格之间有很强的波动关联性。 2004年9月22日玉米期货品种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这是自1998年中国期货市场清理整顿以来,玉米期货的重新推出。 、玉米期货的主要内容 2 玉米产品在期货市场上的能够影响其价格的基本面主要包括经济、政策、供求三个方面因素。而由于国内农业政策与生产的稳定与连续性,经济和政策两大因素的变动对玉米期货价格的影响是提供了重要保证,再加上大连玉米期货与现货市场

玉米价格相关系数以大于0.9,两者之间相关性非常高,这样中国玉米的供应量和市场需求波动却是玉米期货产品价格走势变化的主要依据。 二、几个主要因素影响玉米期货产品价格趋势 1、经济方面的因素 经济是所有期货产品交易的基础,经济增长,会引起产品价格上涨;经济下滑,会下跌;经济出现拐点,产品价格会出现拐点。目前玉米期货产品处于的宏观经济市场情况如下: 宏观经济形势下,商品上涨压力犹存。全球及中国经济已开始好转,在经过整体商品在预期经济好转以及各国的宽松货币政策下,明年全球商品市场可能会走出了一轮较为可观的上涨行情。另外,中国对玉米等大宗农产品的收储政策也给玉米这类期货商品带来较为有利的支撑。 2、政策面的因素 在经济的基础上,政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价格上涨幅度过大,监管层会出台利空政策,抑制上涨,进入下跌周期;下跌幅度过大时,又会出台利好政策,出现反弹行情。中国能够影响到玉米期货产品价格的政策因素主要可包括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出口贸易政策、食品政策等。 从2008年以来,中国玉米连结出现丰收年;前期国内玉米价格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了大幅下跌;玉米产区农民出现严重的卖粮难问题,国家为保护农户利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先后多次推出玉米收储计划。因此在国家掌握了大量的玉米粮源后,开始对市场有绝对的定价权。目前市场政策面主要关注国家的抛储计划,尤其是抛储价格。国家的抛储政策可以引发玉米期价大幅波动。显然,中国政府大量玉米库存量的处置政策已经引起市场各方的高度重视,并将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中国玉米以政策为导向的将主导玉米期货市场价格的波动。 3、供求关系因素

全球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柴达木盆地气候正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北部,其主体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为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所环绕,总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境内蕴藏着各类丰富的矿产资源,被誉为中国的“聚宝盆”。但这个“聚宝盆”长期被水资源短缺所困扰,生态和经济发展均受制约。 最新气象研究表明,中国西部“聚宝盆”柴达木盆地气候正在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2009年,盆地内的地下水量新增了2亿多立方米,相当于16个杭州西湖的水量。青海省气候监测评估中心近日发布的《柴达木盆地候变化评估报告》中称,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乃至全国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为显著的地方,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升温和降水量的持续增加。 在气温升高的同时,柴达木盆地降水量也在持续增多。据青海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戴升介绍,柴达木盆地大部分地区从1998年以来降水量持续增加,增加趋势明显大于青海省其他地区。卫星遥感表明,近年来柴达木盆地湖泊面积不断增大、水位明显上升,其中2008年哈拉湖面积比2005年增大7.38平方公里。 气象专家预测,未来10年至20年,柴达木盆地的气温将继续上升,可能比20世纪90年代平均值偏高左右;降水还将继续增加,与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相比将偏多5%-19%左右;柴达木等河流的径流量比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将偏多10%左右。中国“聚宝盆”气候暖湿化的趋势还将在未来表现得更为明显。 气候变化规则将重塑全球产业结构 第一,能源消费成本的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构成,进而影响全球产业的布局。不同产业的碳密度、不同国家同一产业的碳密度差异很大。比如,能源业的碳密度大约是服务业的10倍,发展中国家的碳密度大约是发达国家的4倍以上。因此,减排所引发的能源成本提高,对不同产业和不同国家的压力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第二,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的消费成本比价变化有可能会改变全球能源供求的格局。气候变化规则虽不能改变清洁能源与化石能源的生产成本比价,但可以改变两者间的消费成本比价。一旦确立全球气候变化规则,清洁能源的发展将不再受制于化石能源的价格波动,因为每个国家(企业)都将面临减排额度的制约。这样,化石能源的现行供求格局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第三,围绕减排所开展的技术创新将成为产业技术进步的方向之一。国际气候变化规则既为减排技术创新提供动力,也将不可避免带来压力。未来产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取决于碳密度的高低,企业盈利的空间也将越来越取决于减排的能力大小,因而产业技术进步与碳密度会有越来越高的关联度。很多产品的性能和功效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但由于其

玉米品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

玉米品种的密度与其产量有直接的关系,每一个优良品种都要有其合理的种植密度,才能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即要合理密植。 玉米产量由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粒重三因素构成。穗数基本由株数决定,是产量构成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变化较大,也是易于人为控制的因素;穗粒数由植株个体营养条件、穗分化时期及开花授粉时期的气候条件决定;粒重主要由品种遗传特性决定,一般变化较小,是相对稳定的因素,但粒重的大小又受抽雄后光合生产率与光合产物向子粒运输的效率、时间和数量等因素影响。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均与种植密度有关。在某一范围内,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多,超过这一范围,因空秆率提高,穗数反而下降。穗粒数和粒重一般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 所以,玉米种植密度必须考虑影响产量三因素的协调发展,生产上应通过合理密植协调和统一亩穗数、穗粒数和粒重之间的矛盾,使三因素的乘积达最大值,最终获得较高的产量。 以2010年河北裕丰玉米研究中心的4个玉米新品种密度试验为例:参试品种有承玉18、承玉19、承 365、承421,依次用A、B、C、D表示。留苗密度设5个处理。承玉18的5个处理分别为3500、4000、4500、5000、5500株/667m2,株距分别为0.32、0.28、0.24、0.20、0.16m,小区株数分别为95、110、120、135、150株,行株数分别为19、22、24、27、30株;承玉19、承365、承421的5个处理分别为2500、3000、3500、4000、4500株/667m2,株距分别为0.44、0.37、0.32、0.28、0.25m,小区株数分别为70、80、95、105、120株,行株数为14、16、19、21、24株。处理共分为A1 A5、B1 B5、C1 C5、D1 D5,计20个处理。 该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18m2,5行区,行长6m,行距60cm,收获中间3行计产。对各品种分别进行指数回归分析,求得各品种最佳留苗密度。通过田间收获及室内考种,指数回归分析见图1 。 图1 品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 根据产量,通过指数回归分析结果如下。估 计值计算:A品种667m2产量变换的依变量平均 5.05,回归系数0.2113,回归截距403.7719;估计值= 403.7719Xe0.2113X;每667m2最佳密度=4700株,产量= 703kg。B品种估计值=634.3177Xe0.2853X;最佳密度= 3500株,产量=817.9kg。C品种估计值=365.3479Xe0.2471X; 最佳密度=4000株,产量=543.9kg。D品种估计值= 565.3479Xe0.2667X;最佳密度=3750株,产量=779.9kg。 相关系数检验:A品种=-0.7896;B品种=-0.7896;C 品种=-0.3927;D品种=-1.026**。 通过田间观察、室内考种和指数回归分析,承玉18 (A)品种估计值=403.7719Xe0.2113X,相关系数检测不显 著,每667m2最佳留苗密度应为4700株,可获最高产 量703kg;承玉19(B)品种估计值= 634.3177Xe0.2853X, 相关系数检测不显著,最佳留苗密度应为3500株, 可获最高产量817.9kg;承365(C)品种估计值= 365.3479Xe0.2471X,相关系数检测不显著,最佳留苗密度 应为4000株,可获最高产量543.9kg;承421(D)品种 估计值=565.3479Xe0.2667X,相关系数检测极显著,最佳 留苗密度应为3750株,可获最高产量779.9kg。从而 看出矮秆,紧凑型,耐密植的品种承玉18,株高、穗位 变化不大,而且秃尖小,空秆率低,无倒伏,适于密植高 产。高秆大穗形品种承玉19、承365每667m2最佳密 度为3500、4000株。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穗位逐 渐增高,而且空秆率、倒伏率提高。应以稀植为好。承 421是个稳产品种,产量在2500 4500株之间,变化幅玉米品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 冯海侠 (河北省承德县农牧局,承德100731)

山东省气候变化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

山东省气候变化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北纬34°22.9′--38°24.01′、东经114°47.5′—122°42.3′之间。山东省有山区、丘陵、平原、海岸等多种地形,鲁中鲁西地区受到大陆性气候影响而东部半岛地区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各地降水量分布不均匀。气候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有明显的旱季雨季,雨热同期,降水季节分布很不均衡,全年降水量有60%—70%集中于夏季,易形成涝灾,冬、春及晚秋易发生旱象,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光热资源充足,适合多种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生长,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和玉米。 一、山东省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 1、热量资源的变化 研究表明,1961年-2011年山东地区普遍呈升高趋势,主要表现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呈升高趋势。山东省全省平均气温上升约1.1°C。气温的升高让播种季提前,入春时间提早,入秋时间推迟,种植周期缩短,霜冻概率减少。山东省气候变暖有利于小麦生产潜力提高。 根据折线图可以发现山东省自1983年开始至2010年平均气温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气候变暖使得冬小麦种植线、作物一年两熟线、作物两年三熟线向北移动,作物产量明显增加。目前来看气温逐年升高对山东省粮食产量提高利大于弊,但并不是说气温持续升高仍然会对粮食产量带来正面影响,因为气温升高带来的蒸发量提升、降雨量提升、旱涝灾害频发都会对粮食作物产量产生严重影响。 2、水资源变化 山东省年降水量呈周期性变化,总体在1969年到2009年呈由丰水期向干旱少雨期转变,降水量逐渐减少。山东省降水分布存在不均,东部偏多而西部偏少,雨季在夏季和秋季,常有涝灾、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而冬季春季降水较少,常有旱灾。在1997年四五月份旱灾,全国先后有29个省(市、区)出现旱情,农作物因干旱受灾50217万亩,成灾30015万亩,绝收5937万亩。1997年受旱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对粮食生产造成的损失之大均是8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山东玉米产量受到影响。玉米植株高,叶片表面积大,因此蒸腾作用明显,需水量大因此受旱灾影响较大。1997年夏季降水量低于150mm,严重影响了玉米生长,导致玉米单位面积产量下滑。玉米属于喜温植物,耐旱能力差,因此山东省气候变暖有利于玉米生长潜力提高,而降水减少则对玉米生长不利。小麦较玉米耐旱,1997年四五月份较往常年份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的天气减少了病虫害以及白粉病、锈病的发生。气温升高入春时间提前,提前了小麦返青的时间,让春天小麦生长发育好,茎秆粗壮。而1996年九月十月十一月降水量充沛,保证了麦苗发芽率以致97年虽有旱情但小麦单产却有大幅提高。因此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跟种植的粮食作物种类有关,同年产生的降水时间变化对山东玉米和小麦单位面积产量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影响。

河南省玉米产量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河南省玉米产量情况数据分析 报告2019版

引言 本报告借助数据对河南省玉米产量情况进行深度剖析,从主要粮食总产量,主要谷物总产量,玉米产量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全面、客观的角度展示河南省玉米产量情况真实现状及发展脉络,为组织及个人制定战略、为投资者投资提供参考和借鉴。 河南省玉米产量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 维所有,任何机构及个人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河南省玉米产量情况分析报告的数据来源于权威政府部门如中国国家统计局、重点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等,数据以事实为基准,公正,客观、严谨。河南省玉米产量情况数据分析报告旨在全面梳理河南省玉米产量情况的真 实现状、发展脉络及趋势,相信能够为从业者、投资者和研究者提供有意义的启发和借鉴。

目录 第一节河南省玉米产量情况现状概况 (1) 第二节河南省主要粮食总产量指标分析 (3) 一、河南省主要粮食总产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主要粮食总产量现状统计 (3) 三、河南省主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主要粮食总产量比重统计 (3) 四、河南省主要粮食总产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河南省主要粮食总产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主要粮食总产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主要粮食总产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河南省主要粮食总产量同全国主要粮食总产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河南省主要谷物总产量指标分析 (7) 一、河南省主要谷物总产量现状统计 (7) 二、全国主要谷物总产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河南省主要谷物总产量占全国主要谷物总产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河南省主要谷物总产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河南省主要谷物总产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主要谷物总产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分析

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分析 一、实验目的 玉米是优良的饲料、重要的工业原料和优质的粮食作物,具有适应性广、发展潜力大、营养丰富和综合利用价值高等优点。同时,玉米是中国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因此发展玉米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次实验主要目的为: 1.掌握玉米产量的构成因素; 2.通过实验数据得出这些因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从播种到新的种子成熟为玉米的一生。它经过种子萌动、发芽、拔节、孕穗、抽雄开花、吐丝、受精、灌浆直到新的种子成熟,才能完成其生活周期。 玉米完成其生长发育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包括光照、温度、种植密度等。 玉米为喜光作物,属于C4植物,同时,玉米是短日照植物,若其长期处于短日照条件下,发育加快、植株矮小、提前抽雄开花而降低产量,若长期处于长日照条件下,植株增高、茎叶繁茂、抽雄开花期延迟甚至不能开花结实。一般要求日照时数播种至乳熟每天需要7-9h,乳熟至成熟需要每天至少大于8小时。 玉米喜温,其生物零点温度为10℃,在整个生育期只有达到品种的有效积温才能正常生长发育达到成熟。 此外,种植密度也与产量息息相关,种植过稀,不能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养分和阳光,虽然单株生长发育良好、穗大、子粒饱满,但单位面积总产不高。种植过密,通风透气不良、全田荫蔽,容易造成空杆、倒伏、穗小、粒轻,也降低了单位面积总产。 实验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的穗数也增加,呈渐近线关系,穗粒数降低,百千粒重降低。但产量是穗数、穗粒重、千粒重的函数,任何一个因素离开另外两个都不能独立发挥作用。因此,合理密植才能增产。 此外,玉米产量还与施肥量、灌溉量、土壤条件、整地技术、播种技术及田间管理等相关。 由于玉米籽粒产量受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百(千)粒种、穗粒重、穗重、苞叶重和穗轴重等许多数量性状的共同影响,而这些数量性状间又彼此相关,对籽粒产量的贡献大小各不相同,所以探讨玉米高产杂交种的产量组成模式,一直是近年国内外研究的重要课题。为了协调千粒重、穗行数、行粒数等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明确高产育种的方向,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在不同的生态条件和产量水平下,玉米高产杂交种模式是有差异的。本次实验以黄淮地区和宁夏中卫的玉米为研究对象,对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遗传分析,并进一步阐明各个产量构成因素在玉米籽粒产量组成中的重要性。此前,已有研究表明,在黄淮玉米生态区,产量构成因素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千)粒与产量均呈极显著的遗传正相关,与籽粒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其中穗长对产量的总体效应值最大,其次是穗粗。选育高产玉米杂交种时,应高度重视选择果穗长而粗、行粒数多的类型,同时保证一定的千粒重,对穗行数的选择可适当放宽。但同时也有研究指出在陕西泾阳地区,除穗行数外,其余4个性状与籽粒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均为正值,其中穗长、行粒数、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粗的遗传相关系数的差异不显著。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行数、穗粗和行粒数与籽粒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而千粒重的直接通径系数都是负值。高产育种时要重视选择果穗每穗行数多、果穗长的类型,适当注意穗位高、穗粗和行粒数的选育,对千粒重的选择可适当放宽。这可能与玉米生态区的不同有关。因此此次对宁夏中卫玉米产量相关因素的分析对当地玉米的高产有重要意义。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俄罗斯科学家最新研究认为,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人的健康状况恶化。据俄《科学信息》杂志报道,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人的居住环境发生变化。科研人员经研究发现,在降水比较多的部分陆地地区,由于水位上升,人们食用最多的是靠近地表的水。而地表水的水质也会因地表物质污染而下降,人们食用了这样的水,就会患上诸如皮肤病、心血管疾病、肠胃病等各类传染性疾病。随着居住环境的变化,人的机体抵抗力和适应能力都会下降。届时,肠伤寒、痢疾、疟疾、兔热病等传染性疾病就会成为常见病。 而在另外一些气候变得更加干旱、逐渐荒漠化的地区,由于缺水,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将会加重,人们也会被迫食用水质不好的水。同时荒漠化导致土壤盐分增多,将不再适合作物种植。 天灾还是人祸? 虽然全球变暖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每个人都看见了,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地球变暖,在科学界至今悬而未决。 马柱国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是个长期过程,与大自然自身的变化规律有关,但人为因素加剧了气候变化的速度,因此不容忽视。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有自然过程和人为过程。过度排放温室气体肯定会使地球变暖,但温室效应在地球变暖中占多少份额,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另外,人类的其他一些活动也有可能造成地球气候变暖。比如城市化的加速造成地表植被减少,这势必会使地球的“肾”(湿地)和地球的“肺”受到损伤。 去年,俄罗斯专家指出,全球变暖导致人的居住环境发生变化并影响人的健康状况并非一日之事。未雨绸缪,人类应该及早采取措施以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 研究期待深层次 全球变暖是上个世纪以来观测到的明显事实。学术界更加关心的一直是探寻这些变化的原因,而被《科学》杂志认可的气候研究进展却侧重于变化后的观察与适应。但要真正理解或证实这种关系,必须提出理论上的证据,即气候变化的物理机制。这一点国际学术界进展甚微。事实上,对气候变化后果的观测和讨论与气候变化机制研究是密不可分的。由不同原因造成的“气候变暖”对环境和生命带来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即便这种变化的原因像当前主流研究认识的那样单纯———是由于温室气体造成的,研究者对于气候系统本身复杂性的认识也将影响到对于气候变化后果的预料。反过来,对当前人们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准确评价对于气候系统本身性质的研究也非常有价值。 ■相关链接 根据一项国际研究显示,到二○五○年,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上四分之一的植物与动物消失,这将是自恐龙灭绝以来全球的最大一次物种灭绝。 这项研究主要调查了全球变暖与一千一百零三种植物、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青蛙和昆虫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一研究推断到了二○五○年的情况。研究人员指出,因汽车和工厂废气而导致的气温上升已达到了过去一百至三千万年间从未达到的水平,这威胁了许多物种,全球迫切需要采用新的清洁能源。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健康与环境的关系。 天气、气候变化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意识到了天气、气候与健康的关系。成书于战国前后的《黄帝内经》使用大量的篇幅表达了顺应天时而养生的理念,“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当如今的生存环境变得看上去日益险恶,气候变化与健康的关系引起了世界每个角落的注意。通过谷歌趋势的搜索引擎可以发现,在2007年及之前对于“climate and health”(气候与健康)的搜索为0,从2008年2月开始,针对这个关键词组的搜索开始出现,迅速攀上了一个高峰,并在近两年来居高不下。 气象与环境科学家们逐渐意识到,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存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发现,南美洲1991年致死性霍乱爆发的元凶可能是厄尔尼诺,太平洋增暖的环流刺激隐匿霍乱弧菌的浮游生物生长,为霍乱在南美洲19个国家流行创造了条件。 虽然这种理论颇有争议,但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相信,霍乱爆发只是一种先兆,全球的气候变化可能会给人类健康带来更大危害。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气象学会医疗气象学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式功、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王敏珍、董继元表示,气候变化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各种气象因素作用于人体而产生的,主要表现为光、热、水、气等气象要素通过人体感受器官对人体产生影响。当这些感受器官接受了来自大气环境的刺激后,会引起体内的一系列反应。 但并不是所有个体都会有一致的反应。他们认为,气象因素对人体刺激后引起的反应取决于个体的情况,还取决于各人的心理状态与体质。不同性别、年龄的人对气象因素刺激的反应并不相同。在一般情况下,健康的人比较能适应外界的气候变化,但是当气象条件的急剧变化超过了人体调节机能的一定限度时,人们就会感觉不适或进而生病。 这些疾病或症状包括伤疤痛、风湿痛、心肌梗塞、栓塞、感冒、中风、多发性关节炎、风湿病和一些传染病等。

玉米行业分析报告

玉米行业分析报告

玉米行业分析报告 一、2010 年度市场行情回顾 第一阶段:2010 年1 月-4 月初期。在这期间,玉米价格延续了上一年度的上涨行情。主要原因是国家对南方饲料企业在东北地区采购玉米的补贴到4 月底结束。因此在4 月份之前,饲料企业在市场大量采购,主要目的就是赚取国家补贴。而另一方面,年后东北天气状况导致运输不畅,使玉米价格一路攀升达到历史高位。 第二阶段:2010 年4 月至2010 年8 月。这一阶段是新年度东北玉米的播种期及生长期,同时也是全年最为重要的时期。上一年度正是因为在玉米生长期间出现严重干旱导致减量减少,从而价格大幅上涨。此后国家出台相应政策,采取多种手段来对玉米市场进行调控,在增加临储拍卖、取消出口退税的多种调控政策下,玉米价格有所回落。 第三阶段:2010 年9 月至2010 年年底。市场最关心的玉米产量有了定论,从各机构的数据来看,本年度玉米丰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价格并没有因此而下跌,主要是因为市场供应仍然紧张。临储玉米拍卖已成为供应市场的最主要粮源,各个企业为了抢占粮源,争相抬高竞拍价格。国家为了抑制这种情绪,对企业竞拍资格严格控制。十一长假后在USDA 报告的刺激下粮食价格进一步上涨,特别是奥巴马在通过减税计划后,加上国外对阿根廷天气的担忧使得玉米价格再创高。 二、国内玉米供求形势 首先,我们从2010年国内玉米的产量形势来分析。2009年国内东北玉米主产区遭遇了严重的旱情影响,造成了减产2000万吨,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当年的玉米产量为1.66亿吨。但是由于玉米的品质较低和容重很差,实际的产量应该达不到1.6亿吨,2010年国内东北玉米主产区天气良好,除吉林省部分地区遭遇强降雨影响外,其他地区玉米都出现了丰收的景象,其中以黑龙江增产较大,大约增产1500万吨~2000万吨。而华北地区及黄淮地区种植面积与2009年

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

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 彼得·施瓦兹和达哥·兰德尔 2003年 10月 前言 当大多数人想到气候变化的时候,他们想象的是温度的逐渐升高,仅仅是气候状况的微小变化,不确定地连续变化,甚至在将来的某一天会平稳下来。通常认为,无论我们面对任何天气条件,现代文明或者能够适应,气候变化的幅度不会超出社会的适应程度;或者我们的减缓措施,如京都议定书,已经足以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IPCC 报告指出,渐进式气候变化的威胁及其对食品供应和其他重要资源的影响,将不会严重到对安全产生威胁。乐观主义者声称,技术革新的所带来的收益能够超过气候变化的负面效应。从气候角度来讲,持未来渐进式变化的观点认为,农业将会继续发展,生长期将会延长。北欧、俄罗斯和北美洲的农业将会繁荣,而南欧、非洲和中南美洲将会遭受增多的干旱、高温、水资源短缺和产量下降。总体来说,在许多典型的气候情景下全球食品生产都会增加。这种气候变化的看法可能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十分危险的观点,因为我们正在面对世界范围的越来越多的天气灾害:更多的飓风、季风、洪涝和干旱。极端天气事件对社会有巨大的影响,因为它们影响到食品供应,城市和社区环境,以及洁净水源和能源的供应。例如,据澳大利亚气候行动网络(Climate Ac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最近的报告预估,气候变化可能会减少牧场的降水,将导致牧草产量下降15%,从而可能导致牲畜的平均重量减少12%,特别是牛肉供应减少。在这种情形下,预估奶牛的牛奶产量将减少30%,新的害虫可能会在水果种植地区蔓延。此外,预估这种情形将导致饮用水减少 10%。基于模式的未来预估结果表明,如果这些变化在未来的15-30年内在世界几个食物生产地区同时发生,那么人类社会的适应能力能够管理气候变化的观点将遭到严重挑战。 目前,生活在副热带干旱区人口密集、经济落后的的居民已超过4个亿,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对全球政治、经济与社会稳定都造成了严重威胁。在欠发达地区,对那些

我国玉米种植分布及产量情况

我国玉米种植分布及产量情况 玉米在中国布局广泛,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形成一个从东北到西南的狭长玉米种植带,这一带状区域集中了中国玉米种植总面积的85%和产量的90%。吉林、河北、山东、河南、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四川、云南、陕西是玉米播种面积最大的十个省份,其中吉林、河北、山东的种植面积均占全国的10%以上。 我国玉米种植地区分布图 2、我国玉米产量情况 中国玉米产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玉米种子的优化史。改革开放以来,玉米品种经历了六代更替,玉米产量增长亦经历了两个阶段: (1)70-90年代单产增幅较大,涨幅超过50%,但面积增加较小,总产量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单产增加所致,而新品种选育与推广成为推动单产增加的第一要素; 根据各地调查春季玉米螟基数情况,今年东北大部百秆活虫数偏高,春玉米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长势良好,6月份东北南部、内蒙古中部偏东地区、西北东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偏多,预计一代玉米螟总体偏重发生,程度与上年相当。其中,黑龙江、吉林大发生,辽宁、内蒙

古偏重发生,新疆、黄淮和华北大部中等发生,江淮、西北其他地区、西南大部偏轻发生。预计全国一代玉米螟发生约1.6亿亩。 全国大部地区玉米螟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较常年接近或偏晚1-3天(具体数据见表1)。预计6月中下旬至7月末,江淮、黄淮、华北、西北、东北将陆续进入一代幼虫为害盛期。 一、东北春玉米主产区玉米螟平均百秆活虫数偏高 据春季各地剥秆调查玉米螟平均百秆活虫数,以东北3省和内蒙古虫量较高。与常年平均值比,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东、江苏、重庆偏高10%以上,山西和河南偏高近7%,黑龙江和河北等10省(区、市)偏低;与上年相比,内蒙古、山西、河北和陕西等10省(区、市)偏高,其余9省(区、市)偏低(具体数据见表2)。 各地玉米螟平均百秆活虫数统计表

玉米产品市场行情分析报告

玉米产品市场行情分析报告 一.产品简介 (一)定义 玉米(学名:Zea mays),亦称玉蜀黍、包谷、苞米、棒子;粤语称为粟米,闽南语称作番麦,是一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的饲料来源,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 (二)产品特性 早熟禾本科(Poaceae)玉秫黍族(Maydeae)一年生谷类植物,学名Zea mays,起源于北、中、南美洲。植株高大,茎强壮,挺直。叶窄而大,边缘波状,于茎的两侧互生。雌雄同体,雄花花序穗状顶生。雌花花穗腋生,成熟后成谷穗,具粗大中轴,小穗成对纵列后发育成两排籽粒。谷穗外被多层变态叶,称作包皮。籽粒可食。二倍体玉米植株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10对。所以玉米的列数一般为偶数列。 商业等级主要根据籽粒的质地划分,分为马齿种、硬质种、粉质种、爆裂种及糯玉米、甜玉米等。籽粒顶端凹陷,因籽粒硬淀粉和软淀粉的干燥度不相等而致的。硬粒玉米含软淀粉少,干燥后顶不凹陷。粉质玉米主要含软淀粉,粉质,易碾碎。甜玉米发皱,透明,糖分不转化为淀粉。爆裂玉米是硬玉米的极端型,籽粒小而硬,不含软淀粉,加热时细胞内水分膨胀,籽粒爆裂。用优良自交系杂交可改良玉米类型。 类型: 1.硬粒型:也称燧石型。籽粒多为方圆形,顶部及四周胚乳都是角质,仅中心近胚部分为粉质,故外表半透明有光泽、坚硬饱满。粒色多为黄色,间或有由、红、紫等色。籽粒品质好,是中国长期以来栽培较多的类型,主要作食粮用。

2.马齿形:又叫马牙型。籽粒扁平呈长方形,由于粉质的顶部比两侧角质干燥得快,所以顶部的中间下凹,形似马齿,故名。籽粒表皮皱纹粗糙不透明,多为黄、白色,少数呈紫或红色、食用品质较差。它是世界上及中国栽培最多的一种类型,适宜制造淀粉和酒精或作饲料。 3.半马齿型:也叫中间型。它是由硬粒型和马齿型玉米杂交而来。籽粒顶端凹陷较马齿型浅,有的不凹陷仅呈白色斑点状。顶部的粉质胚乳较马齿型少但比硬粒型多,品质较马齿型好,在中国栽培较多。 4.粉质型:又名软质型。胚乳全部为粉质,籽粒乳白色,无光泽。只能作为制取淀粉的原料,在中国很少栽培。 5.甜质型:亦称甜玉米。胚乳多为角质,含糖分多,含淀粉较低,因成熟时水分蒸发使籽粒表面皱缩,呈半透明状。多做蔬菜用,中国种植还不多。 6.甜粉型:籽粒上半部为角质胚乳,下半部为粉质胚乳。中国很少栽培。 7.蜡质型:又名糯质型。籽粒胚乳全部为角质但不透明而且蜡状,胚乳几乎全部由支链淀粉所组成。食性似糯米,粘柔适口。中国只有零星栽培。 8.爆裂型:籽粒较小,米粒形或珍珠形,胚乳几乎全部是角质,质地坚硬透明,种皮多为白色或红色。尤其适宜加工爆米花等膨化食品。中国有零星栽培。 9.有稃型:籽粒被较长的稃壳包裹,子粒坚硬,难脱粒,是一种原始类型,无栽培价值。 二.玉米生产地区分布

影响玉米产量的因素分析

影响玉米产量的因素分析 摘要分析了影响汤阴县玉米生产的因素,如播种与收获期、种植密度、气象因素以及田间管理,以期为汤阴县的玉米生产提供指导。 关键词玉米;产量;影响因素;河南汤阴 汤阴县地处豫北,经过近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现已由棉花种植大县调整为粮食种植大县,秋粮主要以玉米为主,另有少量小杂粮和经济作物。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农户的经济利益。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笔者对影响汤阴玉米生产的因素分析如下。 1播种及收获期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近8年来,在作物观测地段,玉米平均播种日期为5月24日,较1991~2000年平均播种日期(6月3日)提前了10d,播种最早的是2006年,为5月18日;播种较晚的是2001年和2002年,为5月30日。由于普遍采用小麦、玉米套作种植制度,播种日期提前,使玉米和小麦共同生长期增加。由于没有充足的光合作用,玉米生长出现不健康状态,如果土壤水分偏少,玉米将出现瘦小的现象;如果土壤水分偏大,玉米将出现瘦而高的现象,这2种现象的出现,都不利于玉米后期生长发育。玉米瘦小,在小麦收获后的强太阳光照射下,也很难出现壮苗;玉米苗过高,在收获小麦时收割机易把玉米苗顶部割去,使玉米苗不能正常生长。要使玉米生长达到壮苗,最好是使小麦收获时玉米苗高度在10~15cm范围内。 鉴于以上分析,玉米的适宜播种期应选择在5月28日至6月3日。玉米的的平均成熟日期在9月18日,玉米收获过早,对玉米的品质有不利影响,过迟会影响小麦的适时播种。因此,玉米的收获期应选择在9月18日的前后几天。 2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如表1所示,近8年来,玉米种植平均密度为63 840株/hm2,密度最小的是2001年,为50 220株/hm2;密度最大的是2007年,为73 800株/hm2。8年平均籽粒重为133.80 g/株,籽粒重最大的是2008年,为163.55g/株;粒重最小的是2003年,只有89.85g/株,两者差55.55g/株,按8年平均63 840株/hm2计算,将减产3 546kg/hm2。因此,玉米种植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密度。根据品种特性进行种植,在没有特别要求的情况下,应选择60 000~64 500株/hm2,按此密度和8年平均籽粒重133.8g/株计算,产量可达8 028~ 8 630kg/hm2。 3气象因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

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 品种选择:选择稳产增收、品质优良、抗倒伏、抗病虫害强的优势杂交良种。地理环境:在海拔高度、温差效应、日照时间不同的区域,选择相应适应性强的杂交良种。一般来说,玉米最适宜在海拔高度为800~1 000 m达到高产。品种搭配:由于各种玉米品种的全生育期不同,授粉期也各不同。在同一个地理条件下,选择全生育期大致相同的品种,抽雄授粉期会延迟一段时间,因此通过品种间授粉,玉米的全生育期得到延长,积累干物质的量多,千粒质量增加,667 m2产量提高。 营养块的制作,营养块的大小是决定移栽后的返青期长短的关键。玉米苗的根须需要足够的生长空间,如果营养块制作太小,在3叶1心的时候,其根须已经超出了它应该占有的营养块面积,移栽时,势必伤到它的根须,移栽至大田,返青期延长,严重者甚至会死苗。 播种时间:玉米是禾本科、短日照、C4作物,喜光,全生育期都需要强烈的光照。它需要充足的日照时间、适宜的温差效应条件下积累的干物质量大。播种时间对玉米稳产增收起着关键性作用,早播种,首先是延长玉米全生育期;其次是玉米种在薄膜遮盖且保温的苗床上早生根,迟长苗,有利于壮苗;最后是避开倒春寒和秋风秋雨提前来临时期。施足底肥:玉米种出苗到3叶1心之后,玉米种种子本身的营养完全消耗,就会产生生理需肥。因此需要外界营养的供给,玉米苗才会继续吸收养分,维持原有的生长状态。移栽时间:3叶1心时期是玉米苗移栽最佳时间,要把握好这个时间。如果移栽时间晚了,玉米苗成了高脚苗;时间过早,玉米苗太小,太早太晚都会影响玉米返青时间,甚至影响到产量。 移栽密度:移栽密度需根据品种特性、坡向等条件。因玉米植株的长势分为紧奏型、半紧奏型、平展型,紧奏型透风透光强,需肥量高,密度大,一般成活苗4 000株/667 m2;半紧奏型比平展型密度大,半紧奏型的密度一般为3 300~3 500株/667 m2,平展型一般为3 000 株/667 m2。坡向分为向阳坡和背阴坡,

气温对华北地区玉米产量影响

浅析气温对华北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 [摘要] 华北平原是我国中国重要的玉米生产基地和输出基地,玉米常在我国粮食作物和中占据着重大作用,研究如何提高玉米产量及影响玉米产量的因素又这及其重要的作用,再温度变化较为明显的华北平原,研究温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具有更加重要和实际的意义及作用。 [关键词] 华北平原产量玉米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1-0028-02 analysis of the temperature of corn production in north china abstract:the north china plain is our important corn production base and export base, corn often occupy a significant role in our food crops and in studying how to improve corn yield and factors affecting corn yield and its important role, and then the temperature more obvious changes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the yield of maize has a more important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role. keywords: north yield corn 华北平原是中国第二大平原。华北平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平原年均温 8~15℃,冬季寒冷干燥,农作物大多为

中国玉米行业发展深度评估报告

2011-2015年中国玉米行业发展深度评估及投资前景展望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说明: 玉米亦称玉蜀黍、包谷、苞米、棒子;粤语称为粟米,闽南语称作番麦,是一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 我国2010年玉米产量同比增长8%达到1.77亿吨,远高于此前预测。相关机构调查显示,玉米播种面积扩大和单产提高共同使得2010年玉米产量增加。其中,2010年玉米播种面积同比增幅超过4%,单产增幅超过1%。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第一章玉米产业相关概述 第一节玉米的产区 一、玉米种植区域划分 二、玉米种植区域特点 三、我国玉米产区种植情况 第二节我国粮食流通体制 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历程 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成果分析 三、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的发展现状 四、粮食流通体制未来发展方向 第二章2010-2011年中国玉米行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第一节世界粮食安全 一、世界粮食安全需要高度关注 二、金融危机下可能面临全球粮食危机

三、经济危机导致粮食价格上涨 四、全球性粮食危机的制度博弈解析 五、国际粮食市场危机仍然存在 六、全球粮食危机中的中国应对 第二节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概况 二、2010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三、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展望 第三节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一、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二、稳粮增收已成我国农村工作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三、2009年中央1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 四、2009年中央1号文件突显四大新亮点 五、2009年中央1号文件利好评析 第四节中国粮食发展政策及形势 一、2008年影响中国粮食产购销政策的重点分析 二、中国粮食发展形势和粮食政策 三、促进粮食产业发展的信贷资金支持政策 四、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建议 五、我国粮食市场发展展望 第三章2010-2011年世界玉米行业发展形势综述 第一节2010-2011年世界玉米行业发展综述 一、世界玉米行业发展回顾 二、世界玉米生产状况 三、世界玉米产业发展概述 四、全球玉米供需形势分析 第二节2010-2011年美国玉米行业发展概况 一、美国玉米资源开发利用回顾 二、美国玉米消费结构变化分析

影响玉米产量因素

【引用】玉米产量潜力与实现的限制因素评估 粮食生产2011-03-06 10:11:28 阅读1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本文引用自老墨《玉米产量潜力与实现的限制因素评估》 内容提要:对1949至2005年玉米产量变化资料分析表明,50年来,我国玉米单产提高了248.43公斤,增幅为331.68%,年均增加5.54公斤;总产由1175万吨提高到12600万吨,增加了10.72倍,其中单产贡献占84.9%、面积贡献为15.1%,总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单产的增加,技术的创新、突破与扩散在玉米单产的增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玉米单产仍然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按光温理论产量、理想条件产量和近期现实产量潜力估算,我国玉米主产区依次有2114.59公斤、969.50公斤和261.82公斤增产潜力,分别相当于现有生产实际单产水平的7.44倍、3.95倍和1.80倍。采用专家参与式研究表明,当前限制玉米产量潜力实现的主要因素是施肥方法不科学,耕作栽培管理粗放,技术不规范与到位率低等栽培种植技术问题;其次是以干旱为主的不利生态、气候条件和玉米品种多乱杂、缺乏高产稳产的区域主导品种,而土壤侵蚀严重、耕层变浅和地力不足以及玉米螟等主要病虫害严重发生也已成为玉米生产能力提高的重要障碍因素。加强栽培技术研究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是近期政府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时必须考虑的重要领域,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最有效途径。2005年11个省15个玉米试点县的15003位科技示范户平均亩产580.24公斤,基本实现了玉米近期现实产量潜力。 我国现有人口13亿,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5亩,预计30年后将增至16亿,人均耕地将减少到1亩,未来如何保证粮食和食物安全?这是人人关心的头等大事。玉米是C4高光效作物,蕴藏着巨大的产量潜力,被誉为21世纪的“谷中之王”。世界玉米最高产纪录是美国Francis Childs于2002年创造的亩产1823.4公斤,比小麦(1013公斤)和水稻(1014.8公斤)高产纪录分别高出810.4公斤和808.6公斤。我国是玉米生产大国,常年播种面积3.5~3.8亿亩,总产量约1.2亿吨,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水稻,居第二位。20世纪玉米产量的快速增长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在新的世纪,玉米的需求量将逐年增加,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是保障需求的有效途径。因此,探索玉米增产潜力和主要限制因素,明确科技创新和扩散的方向与目标,对提高玉米生产能力,保障我国食物和能源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我国玉米主要分布在从东北斜向西南狭长的玉米带上,包括3大玉米生态区和13个省(区),分别是东北春玉米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黄淮海春、夏玉米区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和陕西,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国玉米总面积的85%,总产量占85%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