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1949年后历史资料

中国现代史1949年后历史资料
中国现代史1949年后历史资料

1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包括什么内容?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

2简述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任务和战略方针。

全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重要任务,是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战略方针:三个条件、八项任务

三个条件:(1)土地改革的完成;(2)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3)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八项任务:

(1)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土地改革工作。

(2)在巩固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财政收支平衡和物价稳定的方针下,调整税收,酌量减轻民负。在统筹兼顾的方针下,合理调整现有工商业,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

(3)在保障有足够力量用于解放台湾、西藏,巩固国防和镇压反革命,提高国家机构行政效率的条件下,复员一部分军队,精简行政机构。

(4)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革工作,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

(5)认真地进行对于失业工人、失业知识分子和灾民的救济工作,有步骤地帮助失业者就业。(6)认真地团结各界民主人士,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开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7)坚决地肃清一切危害人民的土匪、特务、恶霸及其他反革命分子。

(8)坚决地执行中央关于巩固和发展党的组织的指示,谨慎地发展党的组织,扩大党组织的工人成分,在全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3简述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内容:

(1)正确的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当合国家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2)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经验基础上,坚持了即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3)对我国在“一五”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的改革也进行了探索。

(4)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提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展开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5)根据党的地位的变化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着重提出了加强执政党的建设问题

历史意义:

(1)及时地对国内主要矛盾做出了正确论断,提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2)提出了反对个人崇拜,反对官僚主义,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任务,从而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3)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造性运动,也是毛泽东思想新发展。

*4简述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劳动生产率,在全国各地农村普遍推行分散与统一经营相结合的经营方式,适应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2)农业生产获得了创纪录的丰收,农村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农民生活有较大改善(3)农村商品生产力发展较快,加速了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将大规模商品经济转化的过程(4)农村乡镇企业崛起,农村中集体的、个体的及私营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从而繁荣了农村经济,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观念

5简述“三反”、“五反”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

(1)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2)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意义

(1)纯洁了国家机关,对广大干部进行了一次阶级教育和廉洁奉公的教育。

(2)进一步查明了私营工商业状况,巩固工人积极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秩序,为国家计划性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3)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资产阶级丑恶本质和贪污浪费,官僚主义对社会危害的认识提高了警惕性,具有移风易俗作用,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6简述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

二者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区别: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根本任务是要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推翻封建地主和官僚资本的统治,走上民主发展的道路。而社会主义革命要求消灭资产阶级,实现生产关系的变革。联系:即要完成社会主义的这些任务必须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的基础上进行。所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7简述邓小平1975年整顿的内容及意义。

内容:

(1)解决了运输阻塞问题

(2)整顿钢铁工业

(3)解决军顿调整编制体制问题

(4)整顿文艺工作和科技

(5)整顿教育事业和理论宣传

(6)整顿党组织(核心)

意义:

(1)经过各方面的整顿,全国形势日趋好转,工农业生产有了较快发展,交通阻塞现象消除,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2)整顿酝酿着邓小平理论的萌芽

(3)在整顿中,邓小平表现出来的开拓创新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对于指导在新世纪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8“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国两制”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高度自治,祖国统一后,台湾将成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以和平谈判形式实现国家统一

意义: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利于港澳台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9简述中共十三大阐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

理论

(1)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

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基本方针:必须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大力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必须以安定团结为前题,努力建设民主政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0简述七千人大会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1962年,为了总结经验,认清形势,统一认识,加强团结,动员全党更坚决地贯彻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了扩大的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会上,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作了书面报告和讲话,初步总结了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分析了几年来工作中的主要缺点错误。刘少奇认为,当前经济困难的原,一方面是连续3年的自然灾害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工作上和作风上的缺点和错误所引起的,有些地方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报告指出,1962年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工作最关紧要的一年,全党当前主要任务,是踏踏实实,干劲十足地做好调整工作,加强农业战线,多生产粮棉油和经济作物,发展轻工业生产,坚决实行精兵简政,压缩城镇人口,精简职工,继续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增产节约,稳定物价,整顿秩序。毛泽东也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着重指出必须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强调不论党内党外都要有充分的民主生活,让群众讲话。指出必须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的基础上加深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他在讲话中作了自我批评,主动承担责任。

意义:七千人大会在坚决贯彻执行“八字”方针,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方面起了积极作用,是对1957年以来中国左倾错误的初步纠正。但它总结经验教训,纠正错误,只能是初步的,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左”的指导思想。同时,这次会议也没有解决党内高级干部对形势估计上的分歧。毛泽东虽然带头纠“左”,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大跃进,他虽然同意“八字”方针,但只是把它当作克服困难的权宜之计,在他的思想深处并没有解决求快求纯的问题。这种认识上的分歧影响了调整措施的确定和贯彻。

11、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阐述了哪些重要思想?

(1)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强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2)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践,大胆地闯,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3)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4)支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5)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建新社会主义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6)正确的政治路线要考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

三、论述题

1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如何实现的?有哪些经验和不足

(1)从1949年到1952年冬,组织临时互助组或常年互助组。

(2)从1953年初到1955年上半年,全国以兴办初级农业合作社为中心,合作化运动迅速发展。

(3)1955年秋到1956年底,合作化运动进入到建立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阶段。

经验:

(1)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及时地引导农民走上互助合作化的道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创造了先实现合作化后机械化的经验;

(2)根据我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的习惯,采取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等由低级到高级的步骤和形式,逐步地引导农民摆脱私有制走上公有制的道路;

(3)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的原则,贯彻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中共中央始终站在群众运动的前头,指导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缺点和偏差:后期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化一,出现了强迫命令,违反自愿互利的原则及经营管理混乱等缺点。

2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如何实现的?有哪些经验和不足?

实现三大改造从1951年开始到1956年结束,在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其成果远超与预期。其中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的是“和平赎买”政策,即国家出资购买股权,使得资本主义工商业从私有制走向了国有制(或国家控股),以集中力量,建设新中国。由于广大民众曾遭受过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因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纷纷投入到“私改公”的运动当中。可以说在1956年之后,在中国基本上找不到私有制或资本主义

主要经验是:①严格区别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界限,采取不同措施。最终和平地实现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②创造了在工业中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在商业中经销代销等低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再发展到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实现了消灭剥削制度、剥削阶级和团结、改造、教育资本家,使其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双重目的。

*不足:把大量没有雇佣剥削和有轻微剥削的小商贩小业主错定为资本家,混淆了剥削阶级和劳动者的界限,对企业和商业网点合并的过多分布有不合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变对部分工商业者的处理也不合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3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第一,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第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富有远见地提出了对党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改革的任务。第三,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纠正了过去对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等同志所作的错误结论。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它在拨乱反正,提出改革任务,推动农村改革方面起了伟大的历史作用

1.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4.全会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批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5.全会决定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全会从根本上从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和国家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全面的认真的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因而成为开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4试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在今后的对外开放中,我们应当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给

我国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形成过程: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去改革开放的决策后,伺候我国改革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1)五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南海。(交通、地域、毗邻港澳台、侨乡)时间:1980-1988

(2)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和4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14个城市开放成港口。时间:1984

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时间:1985

(3)开放浦东与内陆及沿边城市。时间:20世纪90年代

对外开放格局: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对外开放形式已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到内地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机遇: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积极利用国际分工深化和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采取符合本国国情的对外开放战略和政策,引进外国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本国的产业结构和产品质量,尽快地提高本国民族企业的竞争力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使国内资源得到充分合理配置,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外,经济全球化也可推进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改革,加速民主化进程。

挑战:

(1)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随着全球贸易和全球生产体系的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及其资本的不断扩张,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

(2)经济全球化导致和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一步不平衡,南北差距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更加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造成那些处于最底层的发展中国家更加贫穷落后。

(3)发展中国家内部不平衡发展也在加剧发展的不平衡趋势如不设法解决或抑制,将对投资构成潜在的威胁,刺激泡沫经济的发展,为金融危机埋下隐患。

(4)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最大问题或者说最大威胁,是它们的国家主权受到冲击和削弱,国家经济安全受到挑战。

(5)对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带来巨大的压力。经济全球化使得经济传递和同步性加强,如何接受经济的正传递,抑制副传递,成为发展中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

中国应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

A.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作用和渗透越来越强,任何国家要想置身于这一潮流之外而求得较快发展是不可能的,不能回避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激烈复杂的国际竞争。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能更好地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引进先进技术,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增强综合国力。因而我们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B. 我们既要敢于又要善于参与这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既要充分利用其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来发展自己,又要清醒认识和及时防范其中可能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和风险。因此,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对经济关系时,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的原则,保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C.“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5试述中共八大的历史功绩。

A、历史功绩:

(1)明确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战略目标。

(2)确定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

(3)初步探索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4)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专政。

(5)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

(6)确定了发展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方针。

B、原因:

从根本上说是中共还缺乏在阶级斗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到来认识不深,思想准备不足,以及党内,特别是领导人中间骄傲情绪的滋长。

直接原因则是从1957年反右派斗争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左”倾思想压倒了“八大”的正确指导思想

6试述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A、内容

(1)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改革和完善不断得到解决。

(3)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前者为对抗性的矛盾,后者为非对抗性矛盾。

B、意义

(1)、毛泽东关于“正处”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另一方面毛泽东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出来,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是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成果,它为如何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健康顺利发展指明了方向。

基本内容是:第一,全面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质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调整和解决。

第二,明确提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社会矛盾问题。指出,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其中,大量的、普遍的存在着的是人民内部矛盾。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处理的方法也不同。一般说来,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必须用专政的、强制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应该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

第三,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具体方针。即: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经济工作中实行对全国城乡各阶层统筹安排,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方针。

第四,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指出,我国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基本结束,今后主要的任务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所阐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共八大的思想,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成果。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有着长远的指导作用。7试述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方针和“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过程。

早在50年代,中国政府就曾设想并提出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直接插手台湾问题,使台湾问题国际化。

1955年5月,中国领导人首次提出,中国人民在可能的情况下,愿意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

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从而为台湾问题的解决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此背景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以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1978年12月15日,在研究中美建交后对台工作时,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完成祖国统一。台湾社会经济制度、生活方式、外国投资不变,军队变成地方武装”的意见”。1979年元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1982年9月,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正式公开提出以“一国两制”方案收回香港1983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时,又进一步阐述了实现台湾和大陆和平统一的六条构想。使“一国两制”构想更加具体化、系统化。1984年2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乔治顿大学代表团时第一次完整地表述了“一国两制”概念

1989年6月,中国共产党十三届四中全会产生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这次中央全会公报郑重宣布:“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这是我们的基本政策。

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重申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方针和原则。.“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①1979元旦,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次提出和平统一的呼吁。②同月,邓小平访美期间的讲话提出尊重台湾的现行制度③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他指出,所谓“一国两制”,“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10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它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④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将这一构想法律化。

8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和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

基本路线概括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中共十七大,对基本路线做了补充:由原来的“富强、民主、文明”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战略部署:

(1)“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a,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

c,到21世纪末中叶,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a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b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c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d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f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根本任务:立足基本国情,面对主要矛盾,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9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并具有指导意义,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这是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的一切方针、政策都是基于这个基本国情制定,是符合实际的,是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是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点。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1.新中国成立后,首要的任务之一是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它包括①解放国土,完成国家统一②建立各级地方政府③开展土地改革④没收官僚资本,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合理调整,产生的影响是

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

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起步

C.确立了工人阶级在企业中的领导地位

D.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

A.巩固政权、恢复经济

B.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进行

C.消灭资产阶级

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4.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指:

A.资本家由剥削者到劳动者的过渡

B.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

C.企业公私合营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过渡

D.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过渡

5.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C.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D.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6.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②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③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④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1949年的《共同纲领》,在内容上的根本不同在于:A.《宪法》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B.规定的国体不同

C.规定的社会形态和体现出的原则不同

D.规定的权力机关不同

8.中共“八大”确定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其直接原因是:

A.破除了对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经验的迷信

B.中央领导人的调查研究

C.中国经济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D.《论十大关系》的理论指导

9.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理论根源,最初是由于:A.“反右倾”斗争的影响 B.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影响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D.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影响

10.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我们的方向,应该有秩序地把工、农、商、学、兵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

A.党中央忽视客观规律,经济建设急于求成

B.党和国家加快改造步伐,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党和政府急于求成,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

D.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急需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11.1956年到1966年,我国经济建设呈现的趋势是

A.经济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B.初期和中期较好,后期有问题

C.初期和后期较好,中期有问题

D.初期有问题,后期逐渐纠正

12.下列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后果的认识,正确的有:①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发展建设②严重破坏我国的经济,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③我国许多优秀文化传统被毁弃

④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3.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开始形成的,因为这次会议提出了: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③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④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有①改革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

②分配上克服平均主义③都解放了生产力④其关键是改变所有制形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15.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

A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 B.1958年中共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中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期间

D.中共十三大

16.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做法从根本上表明:

A.市场经济一定要取代计划经济

B.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不能并存

C.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

D.市场经济体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

17.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的内容有: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③实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④“一国两制”的构想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18.在“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对台湾的政策不同于港澳地区的是:

A.设立特别行政区

B.社会经济制度长期不变

C.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利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19.我国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各种因素中,最为主要的是:

A.新中国已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B.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C.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D.“一国两制”的构想为各方所接受

20.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提出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张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21.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有:①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③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中日友好条约》签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非选择题▲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们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建国以来扎哟文献选编》

材料二: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发表讲话:“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这显然是不对的。”材料三: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

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材料四: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上的报告

(1)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

(2)根据材料一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指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3)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你对材料二的观点有何认识?

(4)指出材料三中所提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它们所起到的作用说明了什么问题?

23.1949年到1956年,新中国成功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

试从经济、政治、民族关系、外交政策等方面分析概括这一过渡性的具体表现。在这一过渡过程中,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有何特色?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政策?

1~21.CDBDD BCCBC CADBD CDDCC C

22.(1)进程:①1953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②1958年发动“大跃进”造成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③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改革开放并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④十六大以后,我们要走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2)原因:新中国成立时,面临外部侵略威胁和经济封锁,而且从国民党接手的是落后的经济局面;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3)掀起群众性的大炼钢铁运动;结果是钢的合格率很低,浪费了人力和资源,影响农业生产;毛泽东认为生产力各要素中人是最重要的,这是正确的,但夸大了主观能动性,忽视了经济发展规律。

(4)外资工业的兴起,是中国合理利用外部资源的结果,解决了中国工业化的资金和技术问题;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了乡村富余劳动力的问题;根据中国底子薄,劳动力充足的国情,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这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23.表现:(1)经济上: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制度最终确立。(2)政治上: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3)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关系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4)外交上: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特色:(1)经济上,通过赎买方式实现和平过渡。(2)政治上,实行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民族资本主义是先进的经济成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的一面,为民主革命胜利作过贡献;民族资产阶级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简表

Ⅰ.①秦汉之际,大量中国人往朝鲜半岛避难。汉时,半岛南部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先后见武帝、光武帝。其中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 ②双方贸易往来频繁,朝鲜输檀弓、果下马入中国,中国传给铜镜、漆器、 铁器等。 Ⅱ.①西汉武帝时,日本三十多国遣使经朝鲜半岛赴汉。②东汉光武帝时倭奴国遣使朝汉,受赐“汉委奴国王”金印,后中国传给铁器、铜器、丝帛等。Ⅲ.两汉时期中越联系密切,越南输象牙、犀牛、珍珠入中国,中国传给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等。 Ⅳ.①西汉以前,中国丝绸少量转贩至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张骞使西域后,汉与西域联系渐频,沟通中西的陆上丝绸之路开通。②丝路沟通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两汉之交佛教经中亚由丝路传入中国。③汉武帝时“海上丝绸之路”开通,海上丝路自广东沿海始,西至孟加拉湾沿岸,最远达印度半岛南端。 Ⅴ.西亚安息国经陆上丝路与汉频繁交往,又经海上丝路在汉与大秦之间转贩丝绸,大获其利。 Ⅵ.①丝路西端的大秦(罗马帝国)和汉朝都想直接交往,但受安息等国之阻。 97年班超派副使甘英往使,至条支海(波斯湾)则止,不达。②后大秦经海上间接地与汉进行丝绸贸易。《后汉书》载,大秦安敦王朝遣使于166年来汉,献象牙、犀角等物给桓帝。这是正史所载中欧最早的直接往来。★两汉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 ①物质基础:汉朝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强大。 ②政策:汉 的对外政策。 ③交通:张骞、班超开辟发展了中西交通。 ④文化: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这与对外关系发展互为因果。 Ⅰ.隋唐对外交通发达。陆路东达朝鲜,西通印度、伊朗、阿拉伯及欧非多国。 海路自登州、扬州出,东到韩国、日本;自广州出,西至波斯湾。 Ⅱ①7世纪后期新罗和唐往来频繁,来唐留学生以新罗人为多,如崔致远。许多城市中设有“新罗馆”“新罗坊”。②新罗立国参用唐制,设国学,教儒学。③新罗人从唐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制瓷、制铜技术。新罗受唐文化影响很大。 Ⅲ.①隋时,中日互使。自贞观始,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归国的人策动了大化改新,多法唐制。都城建造,效仿长安。学校教授儒学。②双方贸易往来频繁。③对中日交往贡献突出者,有日本的吉备真备和中国的鉴真。Ⅳ.①隋唐时中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互使,交换土特产品。炀帝曾遣使马来半岛。唐中期骠国王子携歌舞团来唐。②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天竺的交往大大加强。贞观时,天竺遣使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中国的十进位计数法传到天竺。③对中印交往贡献突出者,有唐玄奘、义净。 Ⅴ.①隋唐时,中亚一些国家频繁来使,带来名马、异药等。②隋时已和波斯互使;唐时波斯受大食侵扰,其王及儿子先后前来求援。波斯商人在中国设“波斯店”。③唐高宗时大食始与中国通使,持续一个半世纪,造纸术也在唐时传到大食。④唐和东罗马(拂菻)通使,其医术、杂技传入中国,中国的大量丝绸、瓷器运往欧洲。⑤史载唐朝和非洲也有往来。唐人杜环到过非洲。索马里使者于高宗时来中国。非洲出土过当时中国的陶瓷残片。★隋唐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 ①物质基础:隋唐经济繁荣, ②政策: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表现在:a.欢迎外人来华; 出访;c.尊重外人生活习俗; 待他国。 ③交通:对外交通四通八达, 步。 ④文化:隋唐时科技文化居世界领先水平,对外吸引力大。 ★隋唐对外关系发展的意义: ①促进了隋唐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 ②大大加强了中国与亚非欧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了各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③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亚洲和世界其它地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世纪代至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历史 含解析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错误!错误! 2.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错误! (2)时间:1953—1957年。 (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错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错误!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5)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初步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错误!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 (1)时间:1953—1956年。 错误!错误! (3)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错误!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探索与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2)时间:1956年。 (4)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错误!成功探索。 2.探索失误

(3)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一大二公”,脱离实际,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农村生产力的破坏。 (4)危害: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1966年,中国爆发了“错误!文化大革命”,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错误!经济领域。 2.表现错误! [图解历史]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间关系

[问题探究1] “一五”计划完成后,中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吗? 提示:没有。“一五”计划完成后,中国只是建立了工业化的基础,工业化并未实现。 [图解历史]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问题探究2] 1960年农村“八字”方针从根源上纠正了党的“左”倾错误吗? 提示:否。1960年纠正农村“左”倾错误时的“调整”主要是调整农、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政治和认识根源上的失误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 [问题探究3] 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系统纠正“文革”“左”的错误。 互动探究史料研读 主题1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一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二“一五”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1840~1970)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 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颁布 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互相残杀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 1859年洪仁玕向洪秀全进呈《资政新篇》 1860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 1861年北京政变 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黄花岗起义 1911年保路运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清帝退位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 1917年护法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初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教学目标: 1、系统了解古代对外交往的基本情况; 2、了解古代对外交往的著名人物和重要史实; 3、归纳古代中国先进科技文化外传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4、分析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尼布楚条约》的签订等对外关系上的重大事件及其国际影响,理解古代对外关系由开放到闭关的历史趋势及原因; 5、重点掌握秦汉、隋唐和明清三个历史时期的中外交往关系的基本史实。 ★知识整合: 二、古代对外关系的内容特征分类 1、古代与东亚的关系 (1)与日本的关系 ①秦汉时期:A汉武帝时,日本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 B东汉光武帝时,“汉委奴国王”金印;C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入日本。 ②隋唐时期: A遣唐使;B贸易往来频繁;C突出人物:鉴真和吉备真备;D日本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 ③明清时期: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B明政府限制私人海外贸易;C戚继光抗倭,1565

年肃清倭患;D清朝实行闭关政策。 (2)与朝鲜的关系 ①秦汉时期A秦汉之际,燕、齐、赵等人为避战乱,数万人迁居朝鲜;B三韩多次派人赴汉,觐见光武帝;C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D贸易:朝鲜输入檀弓、果下马;中国输出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 ②隋唐时期 A往来:唐朝留学生中,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志远,长安等地设有“新罗坊”、“新罗馆”;B交流:新罗从唐朝引入茶叶、雕版印刷术、制铜、制瓷技艺等;C新罗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 (3)中华文化圈 中华文化圈以中国为中心,包括周边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初步形成于汉朝,隋唐时期最终完成。其特点是以汉唐文化为源流向周边传播。周边国家以汉唐文化为模本,深深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 2、古代与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关系 (1)与印度半岛的关系 ①两汉时期 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等西传,印度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②隋唐时期 A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B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天竺交流加强,天竺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佛教艺术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中国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C玄奘从陆路到达天竺研究佛学;D义净从海路到天竺研究佛学。 3、古代与中亚、西亚、欧洲、非洲各地到关系 (1)丝绸之路: ①开通条件: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②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西亚→欧洲、非洲。③意义: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2)海上丝绸之路: ①时间:汉武帝以后。②路线:广东沿海港口→沿中南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波斯湾。③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3)郑和下西洋 ①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对需求。②条

中国历史资料

一、单选题 1.北京人哪一种古代人类属于直立人阶段 B.山顶洞人 C.丁村人 D.金牛山人 2.物种起源不属于人类起源的传说。 A. 女娲造人 B.上帝造人 D.亚当和夏娃 7.下列鲁庄公不属于五霸之一。 A.齐桓公 B.晋文公 D.楚庄王 8.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诸子百家中实力最强的两家是儒家和墨家。 B.儒家和道家 C.儒家和法家 D.法家和道家 9. 秦朝采用的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A.老子 C.墨子 D.孔子 10.在汉代以前,汉民族称作华夏。 11.“七王之乱”发生在汉景帝在位期间。 A.汉高祖 B.汉文帝 D.汉武帝 12.黄巾大起义的领导人是张角。 A.张鲁 B.张修 D.于吉 13.秦汉文化中能体现统一王朝恢弘气势的不包括《史记》 A.马王堆帛画 B.万里长城 C.秦陵兵马俑 14.印刷术不是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A.《九章算术》B、造纸术的改进D.《神农本草经》 15.三国时期,吴国的君主是刘备

B.孙权 C.曹操 D.诸葛亮 16.南朝皇帝中,最后被隋朝俘虏的皇帝是陈叔宝 A.刘裕 B.萧衍 D.萧统 17.以思想领域为依据,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魏晋时期是玄学。 A.尊奉宗教 B.独尊儒术 D.百家争鸣 18.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是《水经注》 A.《齐民要术》 B.《禹贡地域图》 C.《缀术》 19.建安年间,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孔雀东南飞》 B.《木兰诗》 C.《悲愤诗》 D.《七哀诗》 20.到了隋唐时期,三公九卿制直接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B.秦 C.汉 D.魏晋南北朝 21.赵翼说:“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这是因为隋“得天下”是以外戚身份辅政篡权 A.利用农民起义之时机 C.以武装政变方式夺取皇位 D.利用土族和庶族地主的矛盾 22.在以下的古代工具中,用于水利灌溉的是翻车、筒车 23.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是在唐玄宗统治时期 24.负责官吏选拔的唐朝中央行政机构是吏部 25.两税法的最大特点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收税办法 26.对中日交往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高僧是鉴真 27.隋唐时期,我国科技的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下列各项不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造纸术发明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中国现代史检测试题含解析

中国现代史检测试题 (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八二宪法”() A.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一致 B.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 C.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D.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 解析:C 《共同纲领》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八二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两者性质并不完全一致,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依法治国”,故B项错误;题干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说明“八二宪法”有利于保证改革的稳定进行,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2.在世界上142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中,97个规定相关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宣誓拥护或效忠宪法。2016年2月2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人民大会堂首次举行宪法宣誓仪式。宣誓台前,领誓人左手抚按宪法、右手举拳,在国徽下庄严宣读誓词。全国人大规定这一制度体现了( ) A.人民主权 B.依法治国 C.以史为鉴 D.从严治党 解析:B 全国人大常委会向宪法宣誓,表明了宪法的根本大法的地位,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原则,故答案为B项。 3.20世纪60年代中期,蒋介石曾责问日本右翼元老石井道:“日本豢养‘台独’,还允许他们成立临时政府,不是欺人太甚嘛!”之后,他指示台湾当局相关负责人和媒体发表谈话或刊发文章,揭露和谴责日本政府及其右翼政客支持“台独”、制造“两个中国”之行径。这表明蒋介石( ) A.倾向与中国共产党和解 B.希望台湾与大陆统一 C.承认新中国地位 D.坚持一个中国论 解析:D 材料中无法看出蒋介石倾向与中国共产党和解,故A项错误;其反对“台独”并不意味着其希望台湾与大陆统一,故B项错误;材料中无法看出其承认新中国的地位,故C项错误;蒋介石反对“台独”和“两个中国”都是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反映,故D项正确。 4.(2017·云南昆明质检)江涌在《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剧变》中指出,中国“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突出表现为“走向开放,迈进国际大家庭”。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 A.推行务实外交理念 B.积极建构区域组织

中国历史讲座讲义(一)

中國歷史講座講義(一) 主講:李軍(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高級教師) 中國近代現代史知識講座資料 中國近代史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1997年中國共產黨的十五次全國代大會止,共150多年的歷史。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界,分為兩個部分:共和國成立以前為中國近代史,共和國成立後為中國現代史(又或稱當代史)。如果我們再細分的話,可以分為:滿清政府、北洋軍閥政府、南京國民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四個時期。我們這次講座基本上是按這四個時期,分四段進行。同時要說明的是我們講座的內容是來自內地現行中學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統編的《中國近代現代史》教材。 一、清朝後期的近代中國(1840-1912年) 歷史發展的概要: 從17世紀中期開始,資本主義成為世界歷史發展的主流。19世紀前期,主要的方國家相繼進入或完成工業革命,先後成為強國。相對方社會的發展,中國雖然在清前期出現過繁榮程度遠愈於西方的「康亁盛世」,其後的社會經濟也有不小的發展,但在亁隆晚期起,清朝開始從頂盛轉向衰落。嘉慶、道光年間,清朝的衰落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道光帝統治時期,清王朝實際上進入了後期。當時,英國已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西方頭號強國。為了擴大

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場,英國迫切要求打開中國的大門。1840年,英國藉口林則徐銷煙,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結果清朝戰敗﹐簽訂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後在美國、法國脅迫下又簽了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中國社會開始淪為政治上失去獨立的半殖民地和經濟上半封建的社會,中國歷史進入了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鴉片戰爭的戰敗,一方面警醒了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學習西方,面向世界;另方面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洪秀全發動了太平天國農民運動。太平天國不自覺地肩負起時代所賦予的反對封建主義和反對外來侵略的雙重任務。太平對外國列強開展了慘烈的鬥爭,打破了西方列強把中國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圖。正在清朝面臨嚴重統治危機時,為了進一步擴大侵略權益,英法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果清朝再次戰敗,簽訂四國《天津條約》和三國《北京條約》,同時俄國也乘機鯨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也隨著列強侵略中國的步伐加速解體。這樣,中國政治上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西方列強相繼完成工業革命,並正在過渡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西方世界的經濟繼續高漲。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時,咸豐帝病死,同治帝繼位,慈禧開始掌握清政府實權。清政為借用列強先進的軍事力量維謢其統治,而列強又意識到只有依靠清政府,才能維持在華的利益,促成中外反動勢力勾結,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此後,雙方為著各自的利益,出現暫時「和好」的局面。就在此時,洋務派以「自強」、「求富」為號召,從60-90年代相繼創辦了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 一、对外政策:汉唐—明朝中期,对外开放→明末清初:闭关自守 二、对外港口:广州、扬州、登州(蓬莱)、泉州(元1) 三、对外关系史:四、主要交往国 (一)两汉期:P39:朝、日、越、西亚、欧洲大秦 (二)隋唐期:P79 新罗、日、印度、西亚波期大食、欧洲东罗马、非洲杜环 (三)宋元期:P105;明:郑和、开发南洋、抗倭、葡占澳门、传教士 (四)明清期:P125:清:郑成功收台、闭关、抗俄、传教士 五、对外交流频繁原因: (一)政:强大,中央集权,开明政策 (二)经:繁荣,物基础 (三)文:世界领先,吸引力 (四)交通:海陆并举,船海技术进步 六、对外交流影响: 1、中国先进的政、经、科文传出,推动世界文明进步 2、中国吸取,推动自身政经科文:高丽乐,文化,熬糖法 3、增进中外了解,联系友谊:马可·波罗,列班·扫马,杜环 七、对外交流的途径: (一)政治上:派使节例:遣唐使(二)经济上:官方,民间贸易例:郑和 (三)文化上:遣留学,传宗教(四)对外战争 八、古代对外贸易特点: (一)商路:汉初,陆路为主→汉武帝,海上丝路→唐:海陆并重→宋元:陆路衰微,海路为主,因为:①经济重心南移②造船业航海业指南针普用③瓷器船运④西北陆路交通不畅。 (二)商品:传出:丝茶瓷;传入:奢侈品 (三)商业对象:宋元以前主要亚洲国,大陆国→亚欧非,海洋国 (四)目的:官方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是贡赐贸易 (五)伴随:文化交流 (东学西传→西学东渐,传出儒教,传入三教),民族融洽:回族 新中国构建各社会的努力,一国两制 1、政治上:人代制,多举制,政协制 2、经济上:改开,全面建小康社会 3、民族上:民族自治,宗教信仰自由 4、文化上:文明建设,八荣八耻,树立社义新型荣辱 5、社会上:建设环保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环保、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自由主义、社会思想。 6、外交上:和平崛起全球化,睦邻、富邻、友邻、善邻、互信

八年级下册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

八年级下册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何年何月何日?它的成立有何伟大意义? 答:⑴1949年10月1日。⑵、国内意义:它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中国从此进入了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新时期。国际意义:它是20世纪世界的伟大事件之一,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何时何地召开?全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次会议有何伟大意义?这次会议给当今社会带来了哪些重大变化? 答:⑴时间:1978年底;地点:北京。⑵主要内容: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⑶意义: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④变化[略] 3、请回答下列关于建国后党的历届会议上的有关问题: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怎样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怎样的总方针? B、党的“十三大”何时召开?它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答:①1987年在北京召开;②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立更新,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C、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各是何时召开?各作出了什么决定? 答:①党的“十四大”1992年召开;决定: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党的“十五大”1997年召开,决定:把邓小 1 / 4

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

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 过渡时期(1949-195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文革时期/ 动乱时期(1966-1976) 徘徊时期(1976-1978) 改革开放时期/ 新时期(1978至今) 1. 1949,西柏坡会议(重心:乡村→城市);《共同纲领》 2. 1950,土地改革 3. 1952,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4. 1953,过渡时期总路线(核心:一化三改) “一五”计划(1953-1957)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外交政策成熟)5.1954,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参加日内瓦会议(第一次……) 6.1955,参加万隆会议/亚非会议(“求同存异”方针) 7. 1956,中共“八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双百”方针 8. 1958,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特点:“多快好省”)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 9. 1959-1961,自然灾害,经济困难 10.1960,经济调整(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1.1962,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12.1964,原子弹 13.1965,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14.1966,导弹 15.1966-1976,“文革”,停止高考,“样板戏” 16.1970,人造卫星(东方红1) 17.1971,重返联合国(26届联大) 18.1972,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中日建交 19.1973,杂交水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20.1975,邓小平对经济进行整顿 21.1977,恢复高考 22.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 23.1979,《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 中美建交 24.1980,开始设立经济特区 25.1982,“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26.1983,“三个面向” 27.1984,开放沿海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8.1985,设立沿海经济开发区 29.1988,“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 30.1992,“南方谈话”,开发上海浦东;“九二共识”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2011年自考中国现代史讲义汇总

2011年自考中国现代史讲义---1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第一节五四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五四新文化运动 一、性质:思想与文化的启蒙运动 目的: 烛照中国旧文化体系 建立新文化,改变人们的精神 救国 参照系:西方文化 二、核心精神:人文主义 三、主要内容: 深入批判封建文化 揭露封建文化与封建统治的“ 同谋” 关系 深刻认识传统文化、封建礼教对人的奴役和扭曲 倡导人性的解放 确立人的价值与尊严 破除对人的贵贱等级之分 四、重要阵地: 1915年9月15日问世的《青年杂志》(上海陈独秀创办主编) 1916年第二卷开始,更名《新青年》 第二节新文学意识的觉醒 五四文学开始自觉调整和追求自身的发展道路 确认文学自身的独立地位和特征 自觉地承担起自身的历史使命

一、文学革命的思想先声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五四文学革命的开始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与旧文学的决裂 二、白话文学的建立 对文言文学的否定 对白话文学的构想 白话文学的初步尝试 诗歌《尝试集》 小说《狂人日记》 三、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文以载道的封建文学观 关注世俗的、个体的普通人生 改良社会,呼唤新时代 文学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一致 四、文学本体意识 四分法——对文体独立性和自身特性的觉悟第三节新旧文学观念的交锋 一、与保守派的斗争 二、对《学衡》派的反击 三、对《甲寅》派的反击 四、新文化阵营内部发生的思想演变 第二章鲁迅 第一节鲁迅的思想轨迹与文学生涯 一、少年知世人、青年知国事 二、“人立而后凡事举”——弃医从文

三、《狂人日记》——伟大的觉悟者:封建文化的吃人本质 鲁迅小说的总主题 五四文学革命的宣言书 鲁迅文学创作“ 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第二节鲁迅小说成就 中国现代小说始于鲁迅,成熟于鲁迅。因此鲁迅被称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其三部短篇小说集分别是: 《呐喊》(1918-1922 15篇) 《彷徨》(1924-1925 11篇) 《故事新编》(1922-1935 8篇) 一、《呐喊》《彷徨》的启蒙主义意义 鲁迅小说的总主题:暴露以家族制度及礼教为核心的封建文化的“ 吃人” 本质。 农村经济的衰败、文化的腐朽 下层民众精神病苦、奴性、文化成因 知识者的群像 二、《阿Q正传》 僵死衰朽世界的象征:未庄 精神胜利法:阿Q的个性及其社会意义 三、《呐喊》与《彷徨》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人物 细节 语言 第三节鲁迅杂文创作 一、杂文是鲁迅创作中量最大的门类,主要有: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供参考学习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三个时期 在古代,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是逐渐发展的。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我国封建社会对外经济文化往来,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往来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由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教材里对此有重点叙述。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者正式来中国,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上述情况在教材里都有介绍。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二个时期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更主要的是隋唐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第二,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的商人大量来中国。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第三,此时期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也有三个特点:第一,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时代,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是最活跃的船队。第二,宋元明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他们包括元朝的汪大渊、明朝的郑和等人。同时从阿拉伯、波斯和欧洲来的大批商人中,也涌现一批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如元朝时来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等等。当然,汪大渊和伊本白图泰在教材上没有提到。第三,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段采取闭关政策。 玄奘西游 玄奘(600—664),俗姓陈,名祎(huī),洛州缑(gōu)氏人(今河南偃师缑氏镇),13岁出家,法名玄奘。后人称他三藏法师(三藏是对佛教经典的三个部分——佛经、戒律、论述与注解的总称,通晓三藏的僧人被称为三藏法师)。唐初,他在四川、长安研究佛教理论,感到佛教宗派众多,佛经译文多误,令人无所适从,决心到天竺学习佛经,研究解决佛教教义的一些疑难问题。贞观元年(627年),他从长安出发,杂于返西域的客商中,出玉门关独自西行。经过八百里流沙(即玉门关外的莫贺延碛),由天山南路横穿新疆,越过葱岭,通过中亚,于贞观二年(628年)夏末到达天竺西北部。然后沿一条由西向东的路线,参谒访问了恒河流域著名的佛教圣地和许多高僧。贞观五年(631年)末,到达摩揭陀国,来到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学府。该寺住持戒贤是印度的佛学权威,他已90高龄,本已不再讲学,为表示对中国的友好情谊,特收玄奘为弟子,向他讲授最难懂的佛经——《瑜珈论》。玄奘用5年时间精研佛学理论,取得优异成绩,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复习资料03708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影响: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贯穿了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焦点及革命派在这一问题上的主张: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点。2.革命派控诉清政府卖国媚外的罪行,强调救国必先推翻清王朝;认为革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治疗社会的捷径;革命就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革命派还反驳了改良派提出的革命会招致天下大乱和帝国主义干涉之谬论。 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特点:1.放弃了“左派国民党”运动的旗号,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2.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1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战略策略,开辟广大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2.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其特点:要在一个相当长的社会主义改造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社会主义建设同社会主义改造同事并举的总路线,实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1.他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特别是他坚持14年之久。革命势力扩展到18个省,这是以往历次农民起义都比不上的。2.它是旧式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特点。特别是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比较完整的表达了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特色的改革方案。3.它对儒家经典给予严厉的批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4.它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5.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地位。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及意义: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水平。2.五四运动官方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群众性的革命。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山了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1.指导思想:冯桂芬对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的表述。他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洋务事业:a.兴办近代企业。江岸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规模比较大可称之为近代军事工业的兵工厂。b.建立新式海陆军。

高中历史中国现代史详细版)

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1949-1956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49 3月七届二中全会 9月新政协《共同纲领》 10月2日中苏建交 *国民经济恢复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50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与17国建交 1950-1953 抗美援朝 1953 12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化三改”一五计划(为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三大改造 1954 第一届人大(①宪法②三大制度确立) 日内瓦会议 1955 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1956-196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十年探索时期 1956 9月八大(提出主要矛盾) *三大改造完成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双百方针” 1958 八大二次会议 三面红旗(大、人、总) 1960 八字方针、农村纠左 1964 原子弹&中近程导弹 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66-1976 文革时期 1966 文革开始(对法治践踏) 国民经济受到影响 取消高考 1970 东方红一号

1971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2 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1973 南优二号杂交水稻 1976 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1976-1978 两年徘徊 1977 2月两个“凡是” 恢复高考 1978-今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1978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健全法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9 中美建交 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和平方式统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一国两制” 1980 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第一批经济特区 1982 “十六字方针” 修宪 中共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形成 1983 中国第一台计算机“银河一号” 1984 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 1985 开辟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地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6 《义务教育法》 1987 中共十三大(第一次系统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1988 开放海南为经济特区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试卷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思想体系的核心( A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佛教思想 2.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其对中国进行殖民剥削的主要形式( B ) A、商品输出 B、资本输出 C、贩卖奴隶 D、掠夺土地 3.帝国主义在中国办报纸、杂志、翻译、出版各种书刊的根本目的是( D ) A、宣传自然、科学的思想,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B、帮助中国建立民主政治制度 C、宣扬“种族优劣论”,攻击污蔑中华民族的愚昧落后 D、为帝国主义制造侵略有理的舆论 4.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其对中国的影响不包括( D )。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逐步传入中国。 C、英国对华输出商品激增。 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5.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A ) A、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B、中国第一次被西方打败 C、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6.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 D )。 A、失业的农民 B、手工业者 C、城市贫民 D、工人阶级 7.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 C )。

A、文化渗透 B、经济掠夺 C、军事侵略 D、政治控制 8.造成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 C )。 A、中国落后的经济制度 B、中国落后的政治制度 C、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D、统治集团的腐败 9.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B ) 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B、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C、帝国主义列强改变了侵略中国的策略 D、西方列强主观上没有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意图 10.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B ) A、虎门销烟 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11.宣告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完全形成的条约是( D ) 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2.近代中国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D ) A、李鸿章 B、魏源 C、郑观应 D、林则徐 13.最早喊出“振兴中华”这个时代最强音的是( D ) A、林则徐 B、魏源 C、康有为 D、孙中山 14.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 A ) A、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 B、族权和政权相结合 C、国家统一和各民族经济文化紧密联系 D、结构稳定、延续,发展缓慢、迟滞 15.鸦片战争爆发前,一英国殖民者说:“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优希望的机会。”此观点的本质含义是( B )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太平天国运动,新思想的萌发) 主要内容: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新思想的萌发 一、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原因: (1)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2)清朝统治下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3)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掠夺白银。 (4)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5)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 2、鸦片战争经过 3、《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附属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4、鸦片战争的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民主主义革命。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2、经过(傀儡政权,联军委员会,焚毁圆明园) 3、《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4、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5、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伸入内地,整个沿海 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1、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上海海关,赫德) 2、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鸦片走私,1865逆差,洋商收购原料) 3、贩卖华工 4、早期资本输出(办洋行,开银行,经营轮船公司,设工厂)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原因: 斗争目标:推翻清政府 拜上帝教 洪秀全思想:儒家大同、农民平均主义,基督教教义――平等 1851金田起义 永安建制 定都天京 《天朝田亩制》――平均分配土地、财产――根本无法实施 太平天国三大军事行动:北伐、西征、东征 曾国藩,石达开 开京变乱 防御战:陈玉成――安庆,李秀成江浙、上海,洋枪队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1864)

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

52、中国共产党打败蒋介石进攻的政治方针和军事原则。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后的1946年7月和9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先后发出《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指示,制定了打败蒋介石进攻的政治方针和军事原则。政治方针:在党的领导下,放手发动群众,争取和团结一切可能争取、团结的人们,建立一个最广泛的反对美蒋反动派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军事原则: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以歼灭敌人之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以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辅。 12.国民党新军阀统治的实质和特点是什么?实质: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仍然是代表城市 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的统治。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实行独裁专制统治;中国仍然没有 实现独立自主。所以,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成为中国革命的首要目标。特点:(1)它与北洋 军阀相比,是以国民党为旗帜控制中央政府,实现了中国形式上的统一,比旧军阀更有欺骗 性。(2)它又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强化国家机器,实行残酷的法西斯主义的反动统治,比 旧军阀更具残酷性。(3)对外更依靠帝国主义,比旧军阀更有买办性。 18、试评第三党的政治主张(简答或论述) 大革命失败后,由原国民党左派邓演达和谭平山组织。他们既不满意国民党的政策,也不满意共产党的纲领,主张组建第三党。1930年邓演达考察回国,第三党的名称正式定为 “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通过纲领文件《政治主张》,基本主张是对内进行“平民 革命”和“实现社会主义”,对外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在一定前提下恢复与苏联的邦交。 这是试图一小资产阶级为主导建立平民政权,这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是行不通 的。 1947年,改党为“中国农工民主党”。 57、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简答) 1949年3月5~13日在中国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行,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报告。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阐明在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 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 总任务和基本途径。报告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各种经济成分,指出在全国胜利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 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全会号召全党同志在胜利面前,必须警惕骄傲自满情绪,必须警惕资产阶级“糖衣 炮弹”的进攻。全党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全会批准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 l、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主要是纺织业、面粉业,再次得到发展机会。重工业在这一时期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以轮船航运为主。中国的新式银行是在第一次 世界大战时期兴起的。大战后期,中国经济领域出现资本集中的现象,形成了一些大的民间 资本集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开始渗入农村,加速了商品化农业的发展。至 1919年,全国产业工人达200万左右。 影响:(1)推动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生产技术提高,大机器生产的工业产生;推动民族资产阶级不断壮大,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推动资 产阶级革命和改革。(2)推动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 命开始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革命。(3)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及军事侵略起了一定的抵 制作用。(4)促进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4、论述中国共产党从“一大”到“三大”关于民主联合战线政策的演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