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导论

宗教学导论
宗教学导论

第一讲:

1.提出宗教学的概念,“宗教不是科学,但宗教学是科学。”

2.提出基本的研究方法,即比较神学。

3.确立宗教学的价值观、专业伦理。

4.利用比较语言学的成果,语言和思想是一体两面的。

5.提出只有理解一门宗教所用的语言才能真正懂得这门宗教。因古代语言中充满了象征和隐喻,若仅按照字面意思极易产生谬误。

第二讲

1.主要的两支种族:雅利安族和闪族。

2.研究宗教必须研究圣书,即是主要材料。共八类,除上图六类外还有中国的儒教和道教。其难处在于这些古老文字的解读和年代的过于久远。分别由梵文、巴利

文、古波斯文、希伯来文、希腊文、阿拉伯文和中文写成。

3.宗教的分类是宗教学研究的关键。作者反对了真宗教和伪宗教的分法、天启宗教和自然宗教的分法、多神教和二元论和一神教的分法(甚至加上有神教和无神

教)。

第三讲

1.语言、宗教和民族的关系。群体生活不能解释民族的民族认同感,政权是民族形成的结果不是原因。语言和宗教才是民族形成的决定因素,其中宗教作用更大。例证:北美的土著民族,说同一语言却不成为同一民族,因其崇拜的神不同;而希腊人虽语言不同,却共同崇拜多多纳的古代宙斯,因而成为希腊民族。犹太人更是如此。

谢林曾说:“一个民族,只有当它能从自己的神话上判断自身为民族时,才能成其为民族。”黑格尔说:“神的观念是民族形成的基础。”古代法律有许多民族宣称是从神那里领受的。梅因比认为:“据说超自然的主宰力把国家、种族和民族三个古代的主要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并加以推崇。”宗教的外形即宗教性的词汇,也是与语言的发展密切联系的。名称从物质向精神升华即表现了宗教随语言的进步而不断改进其内含的过程。

2.语言的系谱关系与宗教的系谱关系。亚欧大陆上,存在图兰、闪米特、雅利安三个独立的宗教中心和相应的图兰语、闪米特语、雅利安语三个语言中心的紧密联系。

图兰语的代表是华语,中国社会崇拜的是一种半宗教半哲学的信仰:善与恶或称作

天和地。闪米特民族包括巴比伦人、腓尼基人、迦太基人、犹太人等等,他们崇拜的是“历史中的上帝”,即并非代表某一自然力,而是能影响人的命运。雅利安族主要在印度、伊朗地区,即印度-雅利安语族和印度-伊朗语族,包括古波斯人等。缪勒认为雅利安族是对“自然之神”的崇拜。必须指出,不能将这三类宗教认为是三类语言,它们是语言、思想和宗教的结果。

3.语言学者迄今只确立了上述两三种(图兰语族还未正式确定)大语系,语言起源仍在探索中(且基本集中在亚欧大陆)。非洲的情况:不同部落语言有同源性,宗教方面只有埃及有文字记载,埃及神话在众多神祇中隐藏了一个至高的大神。美洲和大洋洲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作者在此部分强调了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宗教学的可能性。

4.神名探源,依据比较语言学的成果。

在雅利安族中,可发现在印度、希腊、德意志甚至俄罗斯、波利尼西亚等神话中都有最高神的名字。梵文的“特尤斯”、希腊的“宙斯”、拉丁文的“乔维斯”、德文的“蒂乌”,它们最原初的含义即“光亮”和“天空”。梵文称“特尤斯必特”、希腊文“宙必特”、拉丁文“朱庇特”,他们的意思是“天父”。

在闪米特族中,语言的相似性更甚,他们的神名更富于概括性。闪族古老的神名为“埃尔”(EL),意为“强壮”。巴比伦文写作“Ilu”,意为神,希伯来文中El广义为“强壮”或“英雄”,狭义为神。加上冠词变为ha-El,即“唯一强壮的”,即是神。

腓尼基人也崇拜埃尔,阿拉伯人神名中也有埃尔,但从远古时就被阿拉伯人遗忘了。

Eloach的复数形式Elohim在《圣经》中泛指神,而单数形式即本身在《旧约》里指真正的上帝。在阿拉伯文中,Ila^h(即Eloach)泛指上帝,若带冠词,则为Al-Ila^h,即Alla^h(安拉)。也有人认为Eloach和Ila^h原意为“畏惧”。

此外,重要的神名为“巴力”,原为一神,后因地方崇拜被分成了许多神,如腓尼基人的“提耳的巴力,梅尔卡斯”。

还有一个重要的神名即“阿施塔特”,源于巴比伦经文“伊斯塔”,原本可能是处女护法神。

其他的神名有,Adondi(阿东底),希伯来文,意为“主”。Elyo^n(埃利翁),希伯来文,意为“最高的神”。

圣经中另一个词为“撒旦”(Shaddai),意为凶狠或强大。词根为shed,在亚述文和《塔木德》中意为“鬼”。在圣经中有时用埃尔-撒旦代表最高神。

耶和华原先读作“耶维”,虽然对耶维的起源研究很多,但现在为止的最可靠的研究是耶维来自四字母YHWH。

在图兰族中,主要包括的是华族、满族、蒙古族、鞑靼和芬兰诸部落,其中中国很可能是最具代表性的。在中国的信仰中,“天”占据最高的地位。“天”原意为“天空”,此词遍布于世界其他信仰中。华语中的“天”由“大”和“一”组成,《说文解字》:“天,顚也。至高無上,從一、大。”意即“天,头顶。至高无上,字形采用“一、大”会义。”所以“天”可以理解为唯一的、伟大的、至高的。在中国的传统中,祭天、敬天都远比崇拜别的神重要。而现代中国人常说的“天啊”,十分类似于西方人口中的“God”或“Jesus”。在根据卡斯特伦的研究,西伯利亚萨摩耶德人称天神为“努姆(Num)”或“朱玛拉(Jumala)”(在语言学上,这两个词的相似性是毫无疑问的),在阿尔泰诸族中,芬兰神话相对完整,芬兰人的天神也为“朱玛拉”,“朱玛”即“雷”,“拉”为“地方”,所以“朱玛拉”为“打雷的地方”,即“天空”。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匈奴语中,“通格利丘图”=“天子”,蒙古语,“顿里”=“天”,按照发音对比,

突厥人拜土地神“皮尤—坦—伊—利”(pu-teng-i-li),该词中第一个音节指“土地”,后三个音节指“神”,和蒙古语tengri(天)是一个词。综上所述,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天”作为“最高神”的神名在图兰诸族中确实存在。在图兰族中,中国人和芬兰离的最远,但他们也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如信仰天、祖先和相信灵魂不灭。

第四讲

我们应当以什么态度来研究和解释古代宗教。

1.作者批判了下面这种观点:以基督教为中心,认为世界上其他宗教都是假的,那些

人都是被上帝抛弃的,他们的生活都是可笑的。作者认为我们要不带偏见和感情色彩地研究世界上的其他宗教,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

2.作者回答了在基督教中人从堕落要获得救赎为什么要隔那么久的问题,即上帝一开

始就把真理托付给人类,只是人类尚未成熟,无法领略,所以不是上帝的爱来迟了,而是人类到一定时候才能理解上帝的智慧。

3.世界上其他宗教也都包含着真理,我们要保持寻找美好的态度来研究它们,世界上

任何一个宗教都有同一个信念,那就是教导人民“要做善事,不要干坏事”。

4.作者引用了《梨俱吠陀》的几首诗,目的在于说明神的精神特点和伦理特性常常隐

藏在神话的外壳下。随后作者指出对梵文文学的研究要更加慎重,尤其是对诗的研究,作者以《曼荼罗》中赞美“毗首羯摩”的诗为例。“毗首羯摩”也就是火神阿耆尼,在很多诗中既指黎明和光之神,也指创世之神。一种解释是这样的,诗人从旭日的光辉中看到一种力量,它使世界前进,使世界为人所见,使世界存在,就好像黎明之光创造了世界。这是诗的逻辑,但必须进一步去解读,黎明之光遥远而神圣,但它和别的神不同,它和人们一起留在了大地上,使人们得以活动、工作、创造,使人们变得健康和富有,因此人们赞美它。

5.作者引用了琐罗亚斯德教的《阿维斯塔》,该教最重要的教义是每个人都要参加善神

和恶神的战斗,这种战斗经常进行,最终肯定是善神的胜利。

6.作者引用佛教的谚语和故事,并与基督教对比,目的在于说明世界上的宗教都有相同的

主题,如慈悲和善良,这一点无论在东方和西方都是一样。作者随后引用了《摩坷婆罗多》的段落,和古埃及文学,反复强调了世界上的宗教很多主题都是相似的,都有共通的地方。

7.作者引用非洲未开化种族也有对神(这里用的是“恩库隆库鲁”)的观念、对神的信仰

的例子,来说明即使是被认为毫无宗教意识的地方也存在宗教成分。下面这段话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在这一讲中所要表达的主题:如何看待其他宗教:

“无论什么地方的宗教,它的意图总是神圣的。一个宗教,无论多么不完善,无论多么稚气,它总是把人的灵魂放置在神的面前;一个关于神的观念,无论多么不完善,无论多么稚气,它总是代表当时的人在心灵上所能达到和掌握的关于完美境界的最高理想。

宗教使人的心灵面对这最高的理想,宗教使心灵升高,超过一般的美德标准,最终使人们渴望一种更高尚和更美好的生活——沐浴神之光辉的生活。”

8.语言对思想有巨大的影响,古代语言中一切不指具体物体的词都还是处在不成熟的阶

段,也就是说,由于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能力不同,词的特性能升能降,它们是半指物质半指精神的词。最初的语言材料表达了人们通过感官得来的印象,比如若有有个词根意指燃烧、光明、温暖,这样的词根就是大家用以表示太阳和天空的名称。作者以“天”

为例,分析了这个词是如何脱离表示物体的含义,上升到表达精神需求、抽象意义的含义。神名,最初是人们想通过一个大体上或隐喻性地能把神最重要的特点表达出来的名字,籍此把人们对神的还未确定的观念固定下来。

9.异音同义词对宗教的影响也很大。在古代语言中,每个名称只代表受命名事物的一个方

面,不足以代表它的全部。如形容天空,既能说“明朗的”,也能说“闪电的”、“下雨的”等,所以既可以用“特尤斯”,也可以用“伐楼那”来代表天空之神。所有被选中的名字都是不完善的,不能表示神的完满性和无限性,所以还要继续寻找新的名字,直到据发现与神有关的自然界各个部分,都被用作这无所不在的神的名字为止。

10.作者在整本书中不断地、反复地强调的一点,古代宗教可以看成是宗教的婴儿状态,世

界也有童年,那时的语言是儿童的语言,它的思想和理解还处在儿童的阶段,但那时它的语言是真诚的,它的宗教是真实的。宗教的婴儿状态现在还没有绝迹,将来也不会绝迹,还存在于一些古老的宗教中。最后,在“无限者”的面前,当今时代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婴儿?

宗教学概论

宗教学概论 1.宗教观观念的内容 各种宗教都有说明其信仰的观念,甚至形成了一套论证其信仰的观念体系。它是宗教组织借以建立宗教信仰体制的骨架,对整个宗教体系的构成起基础性的作用。各种宗教观念无论在内容上有何区别,必须用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宗教观念一旦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就超出了个人的体验,具有社会意义,就成了一种社会文化形式,成了宗教传道的工具。各种各样的宗教的信条、教义、教理都是不同的,但既然是宗教,就有共同的东西,大致归纳为三个方面:(一)灵魂观: 灵魂观是宗教最重要最直接的观念,形灭灵魂不灭的观念几乎广泛流行于世界各个宗教中。“灵魂”观点是整个宗教的发端,是全部宗教的核心问题。 1.“灵魂不灭,上帝存在,意志自由”是基督教的核心。 2.伊斯兰教也大体相同。 3早期佛教不讲灵魂不灭,但是讲“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其结果则是承认了灵魂的存在,并且以灵魂作为因果轮回的主体。佛教传入中国,灵魂观念进一步发展,“神不灭”则成为中国佛教的坚定信仰。 不相信灵魂存在宗教是不存在的,因此宗教与迷信是分不开的。 (二)神灵观: 1.宗教是社会的产物,宗教观念的内容归根结底是人与人关系的反映,但在宗教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人与神的宗教关系。人是宗教信仰和崇拜的主体,神是信仰和崇拜的对象,没有神就没有信仰和崇拜的对象,这样宗教就无从谈起。所谓无神的宗教是不存在的。如果某个宗教宣扬自己没有神灵,那他就不是货真价实的宗教。 2.关于人与神的关系。神是“人格化”的超自然存在,并不全面。原始民族信仰崇拜的神并未“人格化”。所以,神的人格化并不限于同形,更重要的神与人“同性”。这就是说神与人在思想、情感、意欲方面与人有相同或相似的性格,从这一点上讲,可以说一切宗教崇拜的对象都是与人“同性”的。无论是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还是伊斯兰教无任何具体形象的真主,他们在其崇拜者的心中,都是具有人一样的思想、情感和意欲,都是按照人的行为方式进行活动的。一切宗教的神圣对象性能,本质上都是人性,只不过这种人性,在神圣对象身上被进一步神圣化了而已。这样来讲,人格化的神,实质是人性的神格化。 3.总之,一切宗教中神的神性就是人的人性,神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神灵观念之所以产生,是人通过想象力把人的人性和本质异化或对象化为一个神圣对象的结果。因此,宗教中的这种神灵、创始祖或上帝,所有的一切都并没有客观

《宗教学概论》考试大纲

《宗教学概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本考试是全日制宗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资格考试之专业基础课,考试的目的在于考察考生是否具备攻读该专业硕士学位所必须的基础知识、专业素质和研究潜力。 二、考试的性质与范围 本考试是测试考生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水平的尺度参照性水平考试。考试范围包括本大纲规定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专业理论分析能力。 三、考试基本要求 1. 掌握宗教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世界宗教的基本知识。 2. 对宗教学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重要思想和重大事件及其发展和特征有较为深入的理解。 3. 正确使用相关专业术语,清楚分析问题,具有较高宗教学知识素养和文字论述能力。 四、考试形式 本科目考试为闭卷考试,答题一律写在答题纸上。 五、考试内容 本考试包括三个部分: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总分150分。

I.名词解释 1. 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对宗教学理论与宗教思想史的相关名词、概念、人物和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并给出简要的解释。 2. 题型 要求考生解释宗教学名词5个,每个名词6分,总分30分。 II. 简答题 1. 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根据宗教学理论与宗教思想史的相关知识能够简要回答问题,并合理展开必要的分析和总结。 2. 题型 该部分要求考生根据各个具体题目要求回答问题,共需回答3道简答题,每题20分,总分为60分。 III. 论述题 1. 考试要求 考生应能根据所给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宗教学理论和宗教思想史给出有理有据的解答,并尽量展开理论分析和个人的见解,论述要具有逻辑性和合理性。 2. 题型

该部分共有2道论述题,每题30分,共计60分。 《宗教学概论》考试内容一览表

宗教文化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6211389142.html, 宗教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一、宗教文化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论中国优秀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教学与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7期.何虎生.王超. [2].多元宗教文化的涵化与和合共生——以河湟地区的道教文化为视点.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6期.杨文炯.樊莹. [3].嘉绒藏族村落社会的宗教文化——以大渡河上游的沈村为例. 《西藏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3期.郎维伟.周勇军. [4].跨文化视角下的民俗宗教文化旅游资料英译.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7年6期.朱益平.马彩梅. [5].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学术探索》.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6期.孙浩然. [6].旅游表述语境下的中国宗教文化商品化解析. 《世界宗教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1期.黄秀琳. [7].传统宗教文化与中国企业家慈善事业——以胡润百富慈善榜闽籍企业家群体为研究对象. 《世界宗教文化》.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2期.甘满堂. [8].从"宗教文化"到"公民文化"——兼论当代中国宗教社会角色的转变. 《江海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2期.李向平. 二、宗教文化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宗教文化中空间的符号表征和实践.被引次数:2 作者:董琳.宗教学民族大学2013(学位年度)

宗教学概论笔记整理

宗教学概论 方尔加 2011年8月30日 一.宗教的表现形式(现象) (1)亚洲 中东:伊斯兰教(什叶派、逊尼派)、基督教、犹太教(不同宗教,不同教派)车臣地区、高加索地区 印巴地区 中国新疆、西藏地区 印尼、菲律宾 东南亚 泰国(北部和南部) (2)非洲 尼日尼亚(伊斯兰教与基督教) 喀麦隆(伊斯兰教与基督教) 苏丹(伊斯兰教、基督教、非洲原始宗教) 索马里 (3)欧洲 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 法国、挪威、英国与北爱尔兰(亚。当斯) 总的来说,宗教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经济原因、利益的分配。 参考资料:《东方瞭望周刊》2007年第17期《出身名校的佛门弟子》《东方瞭望周刊》2007年第6期《当代中国宗教信仰调查》 《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第32期 我国宗教原则:自办、自养、独立自主 二.宗教学 (1)宗教学与宗教观 原始社会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但没有哲学。 宗教学与宗教观的关系类比哲学与常人的世界观 (2)“宗教学”的概念的产生 产生的前提是承认各种宗教 首先提出“宗教学”概念的是麦克斯。缪勒(英国籍德国人)论文集《宗教学概论》,标志着西方开始承认其他宗教。刚开始的研究是比较性的研究,比较历史比较功能。 比较的方法:信仰主义(信仰者的方法)、实证主义(反对形而上,形而上强调

理性主义)、客观主义即价值中立(没有绝对的中立只有相对的) (3)什么叫宗教学 揭示宗教本质的、从历史中揭示宗教发展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学问。(4)宗教学研究的对象 宗教的基本构成要素(最低限度的要素;决定宗教性质的要素;决定其他非基本要素;所有宗教所共有的) 宗教发展的历史 宗教的社会功能即对以下的影响:一是上层建筑包括思想与政治两个方面,其中思想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方面,而政治则包括制度与机构。二是经济基础。 宗教哲学(何谓观?即大角度、根本性的角度) (5)宗教学研究的方法(马克思的方法) 不能用精神来解释精神 到经济基础中去寻找宗教产生的根源 要在社会的发展变化中研究宗教 最终把人神关系、神神关系还原成人人关系。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历史专业任选课。本课程大纲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原则,结合宗教学前沿科研成果,使本课程讲授能帮助学生了解宗教学的一般原理;掌握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知;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及我国的宗教政策。(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通过对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宗教的本质和要素,以及宗教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等内容的讲授,能够使学生对宗教学的基本原理及基础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进而能科学地认识宗教的特性、本质和规律,掌握宗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宗教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授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宗教的本质要素以及宗教的类型,以及对宗教概念的界定、宗教的起源、宗教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等内容。重点阐释宗教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宗教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和理论。 (四)教学时数:36课时 (五)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安排一、二次课堂讨论。 (六)选用教材:吕大吉著:《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二、本文 第一讲宗教学概述 教学要点: 什么是宗教学;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宗教学的分支学科。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宗教学。(1) 第二节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1) 第三节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1) 第四节宗教学的分支学科。(1) 第二讲宗教的本质、要素及类型 教学要点: 宗教概念的界定;宗教的本质;宗教的基本要素;宗教的分类。 教学时数: 7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宗教概念的界定。(1) 第二节宗教的本质。(1) 第三节宗教的基本要素。(4)

宗教学论文

宗教学论文 浅 谈 佛 教 与 基 督 教 对 中 国 的 影 响 班级编号: 姓名: 学号:

摘要:漫漫中国上下五千年,不仅有本土文化促进它的文明发展,当然也有外来宗教与之融合,发展。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具有宗教性、思辩性和融合性的文化精神内涵,及丰富的象征性形式语言;基督教则为中国进入现代文明打开了通道。 关键字:中国发展佛教基督教文化政治 叔本华说:“生命短促的人类,川流不息地,一代一代相继来到这世界,又相继离开这世界;每人都肩负著恐惧、匮乏和忧虑,跃进死亡的怀抱。当人类如此地生死相继时,他们从来不厌其烦地问什么东西使自己烦恼,这个悲喜剧的意义是什么。他们向天呼求,但天道无言。天没有给我们回答,却来了一批带著启示的教士。” 回首千年,在世界四大古文明(埃及、古巴比伦、中华、印度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从未被外来文化中断,中国宗教特别以爱国为荣;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全国性的政教合一政权,中国宗教习惯以社稷为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国宗教自然以“和合”为贵;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宗教大都以伦理为重。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中国公民可以自由地选择、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 由此,我们不禁发出疑问,中国漫漫五千年发展进程中哪种宗教对他的发展影响最大呢?有人说道教,因为它源自中国,但我却认为是佛教和基督教。 佛教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佛教在我国逐渐传播开来。三国两晋南北

朝时期空前盛行,隋唐时期兴盛发展,更有玄奘西游从印度半岛带回了大量佛经。近二千年来,经过历代高僧大德的护持、译述与弘扬,不断演变和发展,并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密切结合,宗派纷呈,妙谛流布,逐步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佛教思想文化如何影响中国呢? 首先,成为了统治者麻痹和统治人民的工具,同时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佛教宣传灵魂(精神)可以脱离肉体永远存在,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若能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可以得到幸福。这种宣传有很大欺骗性,麻痹了人民反对封建剥削和压迫的斗志。因此,佛教一传入中国便很快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欢迎和扶持,也得到了老百姓的信赖。 其次,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佛教的传入,古代印度(天竺)的医学、天文、历法、音乐、舞蹈、绘画和建筑艺术也传入了中国,丰富了中国的科技文化的内容和人民的文化生活,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艺术的繁荣。同佛教有关的建筑和石窟艺术得到迅速发展,如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 最后,在中国古代后期,佛教已成为中央政权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和加强与边区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的纽带。由此可见,佛教对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 很多学者认为基督教是西方文化对世界做出的一个重大的贡献。在当前世界的全球化过程中,基督教也扮演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类别:学术知识类 二、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三、适用专业:历史学 四、开课班级:16级历史教育班, 五、学分:3分 六、总学时:45学时 七、基本教材:赖永海著:《宗教学概论》,人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 八、课程简介: 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宗教无论就时间的绵延或空间的广袤来看,都是人类社会的首要特征。宗教在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是人类社会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载体。在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变化和美好前景,但人类在认识自我及协调人际关系上并没有真正成熟,宗教在这些领域有着独特的地位。因此,有必要学习一些宗教学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介绍宗教学基本理论和宗教基本知识,包括宗

教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宗教的本质与特征、宗教的要素与类型、宗教的起源与发展、宗教与文化已经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等内容。 九、教学目的: 宗教学概论这门课程旨在对世界诸宗教的起源、发展过程、普遍本质、发展规律作出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阐述,对宗教世俗化和宗教对话这些当代宗教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作出必要的介绍,使学生通过学习对宗教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对复杂的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解释能力。 十、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 该课程选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结合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进行,各章节的主要内容由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教师负责向学生讲授主要概念、理论和重点、难点问题。在教学中一些与现实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可采取学生讨论。讨论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各抒己见,各组最后选择一个专题发言,其余同学可在每次发言后点评。最后教师就学生的讨论做概括和总结。采用多媒体教学,旨在将大量信息以画面与声音相结合的形式传达给学生,这样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宗教学期末论文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历政系 宗 教 学 作 业

贵州宗教概况 摘要 贵州属于多民族文化区,各种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宗教文化也繁多,了解贵州宗教文化,更能进一步了解贵州的发展,在贵州的文化区中,宗教文化也是一种资源,本土固有的布依族、苗族宗教也是一种多样性宗教文化,对比其他四大宗教,这些宗教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非凡的意义。 关键词: 贵州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布依族宗教、苗族宗教、法律保障、理性信仰 一、背景① 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中国公民可以自由地选择、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经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近13.9万处,宗教教职人员36万余人,宗教团体5500多个。宗教团体还办有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100余所。 佛教在中国已有2000年历史。据统计,中国有佛教寺院3.3万余座,出家僧尼约20万人,其中藏语系佛教的喇嘛、尼姑约12万人,活佛1700余人,寺院3000余座;巴利语系佛教的比丘、长老近万人,寺院1600余座。 道教起源于古代的巫术、殷代以来的鬼神崇拜、先秦的道家学说及战国以后的方仙信仰。已有1700多年历史。中国现有道教宫观9000余座,乾道、坤道5万余人。五斗米道和太平道是道教早期的两大教派。 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伊斯兰教为中国回、维吾尔等10个少数民族中的群众所信仰。这些少数民族总人口约2100多万,现有清真寺3.5万余座,伊玛目、阿訇4.5万余人。 天主教自公元7世纪起几度传入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后大规模传入。中国现有天主教徒约550多万人,教职人员约7000多人,教堂、会所约6000处。

民族与宗教论文

一、宗教的本质 (一)神人关系异化——费尔巴哈的宗教本质学说 关于宗教的本质,作为无神论者的德国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曾经给出自己的论断——“人的信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而这种依赖感的对象,亦即人所依靠并且人也自己感觉到依靠的那个东西,本来不是别的东西,就是自然。自然是宗教的最初原始对象。” 费尔巴哈在《宗教的本质》中称,宗教是一种依赖感,是人的感觉或意识——觉得人若没有一个异于人的东西可依赖,就不会存在,并且不可能存在,觉得他的存在不是由于他自己。这一个意义之下的宗教,对于人的关系,很像光对于眼、空气对于肺、食品对于胃那样密切。宗教是对于“我之所以为我”的思量和承认。无论如何,“我”总不是一个离开光、离开空气、离开水、离开大地、离开食料而存在的东西,总是一个依靠自然的东西。这种依赖性在动物和动物阶段的野蛮人中,是个不自觉、不自省的依赖性;将它提升到意识中,表象它、思量它、承认它,就是进入宗教。 在我看来,费尔巴哈的学说至少表明了宗教对人和神的异化。人把他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然后,又使自己成为这个对象化了的、转化成为主体、人格的本质的对象,这就是宗教的秘密。费尔巴哈学说中非常有趣的一个论点是,当人还是单纯的自然人时,他的上帝也是单纯的自然神;人住到房子里去,他也就将他的上帝搬进教堂里去;假如上帝是鸟的对象,那么,它就只能把他看作是一个长着翅膀的存在者。总之,人是怎样思维,怎样主张,他的上帝也就怎样思维和主张,人有多大的价值,他的上帝也就有多大的价值。在费尔巴哈那里,宗教中被颠倒了的神人关系被颠倒回来了,亦即不是神创造了人,相反,是人创造了神,人把自身的本质对象化、异化为神,然后再对这个异化物顶礼膜拜,通过它来统治人自身。费尔巴哈的这个看法对于任何宗教都具有普适性,尽管各种在那种宗教在神与人的关系上有各种不同的具体说法,关于神是如何万能,人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人应该如何崇拜等方面的描述亦各不相同,但是从总体上来说,都无一例外地遵守着人把自身异化为神,又通过神来统治自身这一格式,区别仅仅在于,有些宗教是自觉的,有些宗教是不自觉的。 (二)不同学说下的不同宗教本质 在近代宗教学中,有三种研究方法最有影响,一是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二是宗教心理学,三是宗教社会学。这三种研究方法实际上就是基于不同的宗教本质学说产生的。 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一般强调以宗教信仰的对象(神和神性物)为中心来规定宗教;宗教心理学则着眼于宗教信仰者个人内心世界对神或神性物的内在体验;宗教社会学则往往以社会为中心来看待宗教,把宗教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功能视为宗教的核心和基础。因此,在把握和规定宗教的本质问题上,一共有三种中心思想:第一种是以宗教信仰的对象(神或神性物)为中心;第二种是以宗教信仰的主体(人)为中心;第三种则是以宗教信仰的环境(社会)为中心。 这些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宗教本质做出的定义,能够帮我全面地认识宗教的本质,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一般意义的宗教本质。 现今对宗教本质的概括和说明,仍然以恩格斯对宗教的理解为主。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之外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这一界定,把不同的宗教信仰的普遍性都全面概括了出来,说明它的本质在于信仰超自然、超人间的力量,从而使宗教这一意识形态有了自己的显明特征。恩格斯的这一表述,为国际学术界所肯定,并被视为界定宗教的经典核心思想。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出,恩格斯的这一界定,只对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本质特征予以了揭示,所以我们不能把它简单的当作宗教的定义。事实上,宗教除了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主观反映而外,它还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一种社会组织,还是一种有着诸多社会功

科学与宗教论文正文

摘要: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它不仅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也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本文,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了科学与宗教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融合的关系,并对现在学术界以及社会上关于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发表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科学与宗教对立与冲突联系与并存 一、科学与宗教的对立和冲突 科学与宗教在其本质上来说是对立的,宗教是一种虚幻的颠倒的世界观,是以信仰和崇拜超自然力量和境界为核心的社会意识,是由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和宗教体制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社会文化体系。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给出过这样的答案:“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这一经典论断揭示了宗教观念的本质特征,也是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关于宗教本质的最权威的解释。而科学则是有关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真理,是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广义的科学可以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科学学的创始人、英国学者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一书中说:“科学是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以及构成我们的诸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诸态度的最强大势力之一。”其次,宗教与科学在思维方式上也是有根本区别的。科学以对客观对象的真实性把握为目的,它必然要求在思想上遵守逻辑规则,重视思维活动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强调概念和命题的可证实性或可证伪性;而宗教则把从精神上摆脱因自身的有限性而带来的烦恼和痛苦作为它的目的。宗教因其追求的对象是超现实的绝对和无限,所以在对其合理性的论证中,它必然以对无限绝对的神的信仰为基础,诉诸于人的直觉和顿悟,依赖人的情感体验,是一种超验性的存在,其思想是非逻辑的,其概念和命题也不具有可证实性或可证伪性。 由于在本质上和思想方式上的根本差异,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宗教与科学发生冲突的历史上,在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早期,其冲突产生主要是由于宗教神学在社会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受到科学理性的挑战,宗教企图维持其神学的至高无上地位而引起,这在中世纪后期西方基督教时代体现的最为明显。如十七世纪对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批判和对布鲁诺和伽利略的迫害就是如此。布鲁诺坚持宣传和发展日心说。他认为宇宙是无限的,无限宇宙是包罗一切的,因此就没有给上帝留下任何可用放置的位置,于是,1600年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32年,伽利略发表《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的两种世界体系对话》,用新的科学发展赞扬了哥白尼的日心学说,1633年他的书列为禁书,被罗马教廷判终生监禁。一直拖到1983年,在强大的科学面前,罗马教会才被迫宣布:“给伽利略定罪的法官犯了错

宗教学复习资料

宗教学概论复习题 一、填空 1、宗教学的分支学科包括(宗教心理学、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等) 根据崇拜对象的数量:多神教、独尊一神教、二元神教、一神教等 根据宗教的形成方式分为:自发(自然)宗教与人为宗教 2被称为西方宗教学之父的是(麦克斯。缪勒) 3宗教观念主要包括了(灵魂观念)、(神灵观念)、(神性观念)三个方面。 4英国学者泰勒在其名著()中提出并论证了宗教起源的万物有灵论观点。 5恩格斯把原始社会中的宗教又称为()。 6宗教节庆:佛诞节(农历4月8日)、涅槃节(农历2月15日)、基督教复活节、穆罕默德升天遨游朝觐耶路撒冷的(登霄节)、易卜拉欣受安拉启示宰羊代子献祭的(古尔邦节)、释迦牟尼菩提树下悟道的成道节(农历12月8日)、 8以色列人的民族宗教是()。 9主教制(天主教、新教安立甘宗);长老制(加尔文宗);公理制(公理会、浸礼会) 10基督教神学的基本内容包括(上帝论)、(基督论)、(教会论)等。 11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包括信安拉、(信使者)、(信经典)等。 12印度教的三大纲领是(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 二、判断题 1在原始宗教中,(自然属性)是宗教的主要方面。 2在古典宗教中,(社会属性)是宗教的主要方面。 3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4这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5在原始社会中,祖先崇拜一般是在鬼魂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6在宗教团体的组织形式上,佛教、伊斯兰教实行的寺院制。 7基督教《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两部分。 8“上帝已死神学”是一种唯物主义学说。 9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是不可调和的。 10列维·布留尔认为原始神话的思维方式是“原逻辑”的。 11“缘起”学说构成了整个佛教哲学的理论基础。 12艺术与宗教都是在作为共同根源的社会基础上生长出来的两种不同的文化活动。 13宗教信仰率与人口集约化程度之间存在反比的函数关系。 14犹太民族一开始就选择耶和华为唯一信仰的真神。 15伊斯兰教的两大主要教派是逊尼派、什叶派。 16人们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对宗教起着最终决定的作用。 17奥地利天主教神父威廉·施密特在《神的概念的起源》中提出了原始一神论的宗教起源说。 三、名词解释 1宗教观念2宗教感情3宗教礼仪:4图腾崇拜 5大自然崇拜 6人为宗教 7万物有灵论 8禁忌 9自然神 10氏族神 11自然宗教 12宗教经验

宗教学结课论文

内容摘要: 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遇,以及资本主义文化与仍处于封建制度的传统和中国社会的相遇,无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个冲击与融合的过程。作为这种冲击与融合的结果,不仅基督教在中国社会中扎根结果,同时随之而来的西方的人文思想和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教育、医药、实业、出版等方面,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 基督教;意识形态;中国社会;现代文化 以1807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来华为始的近代基督教传教运动与前三次有着明显的不同,基督教传教士成为这次传教运动的主体。这次基督教在传入中国的同时,也伴随着西方自宗教改革及启蒙运动以来所兴起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向中国的传播。 一、基督教与中国意识形态 (一)敬奉偶像的冲突 “中国礼仪之争”最初乃是天主教内部对其传教士在华传教方针及方法的争执。这场争论反映了基督教教义与中国传统礼仪习俗的矛盾和各殖民国家对在华传教领导权的争夺。后来因罗马教皇和康熙皇帝对这场争辩的积极干预而导致直接冲突,并形成康熙宣布禁教、驱逐传教士的局面。从社会历史的表层来看,这场争端的激化与教皇和康熙各自要维护自己权威及尊严相关;但从文化交流的深层来看,它乃反映出中华民族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之本质不同,是中西文化接触与交流向纵深发展时不可避免的碰撞和冲突。 (二)“基督”形象与“孔子”形象的人格 在中西文化相互接触交流时,人们必然会将基督教文化中的基督教形象和儒家文化中的孔子形象作为两个人格类型来加以对照比较。在基督教文化体系中的核心观念“耶稣基督”是其“历史上的耶稣”与“信仰中的基督”之有机结合。这一形象是神人合一的完美结合,也是西方文化中的理想人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于儒家思想几中中国哲学、政治、宗教和伦理与一身,所以孔子形象必然成为一种代表中国文化特色的重要人格类型。把基督教形象人格化和孔子形象做一比较,不难看出: 第一,基督体现了“神人合一”的超世人格,而孔子则代表了“天人合一”的现实人格。 第二,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世俗观念,基督和孔子都受到不同群体的尊敬。 第三,基督教作为拯救人类的“救世主”,是理想主义的献身者和殉道者;

宗教学论文-佛教中国化给我们的启示

佛教中国化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外来文化像佛教那样,既猛烈冲击着中国的本土文化,又经过长期的碰撞、磨合,逐步被改造、被消化、被吸收,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佛教中国化的发展及融合过程 佛教是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它于公元前六世纪晚期产生于古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中国化,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之一。所谓佛教中国化,是指印度的佛教传到中国,变成了中国的佛教。佛教于西汉未由印度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发展约可分三个阶段:一是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阶段,这是佛教由传入到日趋兴盛阶段;二是隋唐阶段,这是佛教的鼎盛时期;三是宋元明清阶段,这是佛教由盛而衰的时期。 而佛教可以融入中国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华文化是一种包容性极强的意识形态,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精髓,巴蜀、岭南、东夷、西域等地域灵气,统统蕴含其中。这种魅力独具的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撷英掇华,与时俱进,具备了吞天吐日的气度和高屋建瓴的自信,不但从不排斥外来文化,反而能像海绵一样吸纳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 因此佛教传入中国后,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厚重的承载包容胸怀,受惠于其自身的教理依据,在与中国本土文化不断冲突中互相融摄、交相争鸣中互补融合。以至于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是纯粹的儒家文化,而是儒佛道三家汇合而成的文化形态。隋唐时中国佛教宗派的创立,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基本完成和中国佛教文化的鼎盛。这一外来文化的优秀基因终于成功地融入了中国文化的血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现象。纵观世界文化传播历史,文化的传播无不伴随着文化集团的扩张与侵略,刚性的战争机器用野蛮杀戮为柔性的文化形态开拓生存领域是一种常态。而外来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自由交融,互相借鉴,直至取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国化成果,和平友好的氛围始终是交汇环境的主流。两种文化交流之广,影响之深,唯有佛教中国化这一现象。 二、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首先,佛教的中国化对中国的文学形式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比如说对中国的说唱文学、小说和诗歌同样产生了重大影响。自南北朝以来,佛经的宣传有传读、梵呗、唱导三种形式,这是中国说唱文学之滥觞。中国的诗歌也与中国化佛教有密切关系。诗人受禅的影

宗教学原理期末论文

宗教学原理期末作业 题目:对基督教“原罪”教义的思考 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哲学 学号:120301120 姓名:唐赟

对基督教“原罪”教义的思考 内容摘要: 原罪的教义是基督教重要的基础教义。基督教清楚地告诉人们,“原罪”是由人类的始祖亚当传下来的。原罪一词来自基督教的传说,它是指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既然是一种罪行,那么原罪首先具有的一个特性就是,它是错误的。本文针对《圣经》中对于原罪出现的故事的探讨,浅析关于原罪理论的影响及其解决。 关键词:原罪;智慧;分别善恶;约定 《圣经》中对于人有原罪的原因有一个为人所熟知的故事:据说上帝在东方创造了伊甸园,并将它交给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出来的亚当管理,亚当为伊甸园里的各种动物命名。后来上帝为了使亚当不寂寞,就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出了夏娃。上帝警告两人,伊甸园中各种树上的果实都可以吃,唯有两种是例外的,一种是生命树,一种是智慧树,这两种树上的果实如果吃了就会死。后来夏娃受到了蛇的欺骗,吃掉了智慧树上的果实,亚当也在夏娃的诱惑下吃掉了果实,两人由此犯下罪恶,亚当犯下的罪恶,世世代代传递给现在的我们,因此,我们从出生以来,每个人都有罪的痕迹,很容易犯任何动机上的罪。 《圣经》中关于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中译本对于两人偷吃的禁果的名称,有两种翻译,其一是译为智慧果,又一译为分辨善恶之果。那就也有了如下的对原罪的解释:第一、智慧是原罪;第二、分辨善恶是原罪;第三、违背约定是原罪。第一第二种是对于翻译的以及故事的对象作为原因得到的结果,第三则是对于故事中的行为的理解。 一、智慧是原罪: 智慧是原罪,也就意味着智慧是人类从始祖亚当开始一直有罪的根源,那么,智慧作为原罪,其本身如果真的是错误的,那我们又将面临什么样的世界呢,或

宗教学参考书目

1.王晓朝:《宗教学基础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2.(英)拉德克利夫?布朗:《安达曼岛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英)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和功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4.(英)弗雷泽:《金枝》,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5.(英):《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6.(德)西美尔,曹卫东译:《现代人与宗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7.(美)贝格尔,高师宁译:《天使的传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8.(法)薇依,顾嘉琛、杜小真译:《重负与神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9.(德)舍勒,孙周兴译:《死、永生、上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刘师伯:《上帝在教堂内外:对广州基督徒群体人类学研究》,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11.刘昭瑞:《上帝的山葡萄园——一个天主教村的调查报告》,载刘小枫主编:《基督教文化评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12.吴梓明:《圣山脚下的十字架——宗教与社会互动个案研究》,香港道风书社,2005年. 13.(美)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1768年的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14.李安宅:《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5.吴飞:《麦芒上的圣言:一个乡村天主教群体中的信仰和生活》,香港道风书社出版,2001年。 16.周敏:《动荡的围龙屋:一个客家宗教的城市化遭遇与文化抗争》,商务印书馆,1995年。 17.[美] 塞缪尔·亨廷顿,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 18.(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周昌忠译:《神话学:生食到熟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19.(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周昌忠译:《从蜂蜜到烟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20.(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周昌忠译:《餐桌礼仪的起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21.(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周昌忠译:《裸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宗教学概论试题

《宗教学概论》试卷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答案直接写在试题纸上,否则不计成绩): 1.从进化论的意义上讨论宗教起源的第一人是______________。他和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探讨宗教起源时所运用的“幼儿-野蛮人类比法”不仅受到了穆勒的挑战,也受到了弗雷泽所倡导的“_______________”(一个首先由马雷特所提出的术语)的挑战。 2.按照恩格斯的观点,宗教观念产生的“可能性”存在于原始人类的“_______________”能力之中;神的观念的产生是原始人类对“自然力”加以“_______________”的结果。3.宗教进步观和宗教发展观在宗教研究中的支派地位是在达尔文的《______________》问世之后才得以逐步确立的。 4.整个宗教的历史发展从一方面看,是一个从“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发展过程,而从另一个方面看,则又是一个从“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发展过程。 5.犹太教的主要经典是公元前2世纪左右基本定型的《______________》和在拉比犹太教时期形成的《______________》。前者共有24卷,它们构成了基督宗教的《圣经》中的《______________》部分。 6.基督论是基督宗教神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它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大部分。传统的基督教神学通常将前者称为狭义的基督论,并且运用希腊哲学中的“_______________”概念来解释基督在三位一体中的地位,而将后者称为_______________;但是现代神学家大都不同意这种划分。 7.《古兰经》规定了穆斯林必须履行的5项宗教义务(伊巴达特),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五功”。8.作为宗教意识的核心要素的宗教信仰主要具有两个特殊规定性或根本规定性,它们是对_______________的信仰和对_______________的信仰。 9.宗教学的创始人穆勒在《______________》一书中曾经讨论过“界定宗教之困难”;为了克服这一困难,我们在认识宗教的“特殊本质”时,需要借助“语源学解释”的方法,这种方法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明确地昭示了宗教的最隐蔽处在于_______________,而且暗示了后者的“______________”特征以及该特征的成因,即“_______________”。 10.宗教多元主义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_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10分。答案直接写在试题纸上,否则不计成绩): 1.探讨宗教起源的“阿里阿德涅之线”这句话指的是:______________ A 爱德华·泰勒提出的前万物有灵论。 B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的“人创造了宗教”。 C 现代宗教考古学所提供的研究线索。 D 现代心理学尤其是威廉·詹姆斯的宗教心理学所提供的方法论借鉴。 2.佛教徒所说的“三宝”指的是:______________ A 经、律、论 B 佛、法、僧 C 禅杖、袈裟、钵 D 阿难陀、摩柯迦叶和大梵天王 3.宗教排他主义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_ A 麦克斯·穆勒 B 卡尔·拉内 C 约翰·希克

宗教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6211389142.html, 宗教论文参考文献 一、宗教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中世纪宗教与技术对人类生态思想的影响探寻生态危机产生的中世纪根源.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1期.包庆德.王东. [2].从“宗教自由”到“宗教接触”:奥巴马政府国际宗教自由政策的新转向.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2期.张凤梅.郭长刚. [3].客观宗教与生命宗教:西美尔的宗教理论刍议. 《世界宗教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期.邵铁峰. [4].宗教非政府组织解决宗教冲突机制探析.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5期.刘胜湘.张弘杨. [5].宗教场域论:一个宗教社会学的分析框架. 《云南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期.孙永生. [6].制度化宗教与民俗宗教——以羌族民间故事文本解读为例.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3期.张曦. [10].宗教扩大化与民众生活的相关性. 《青海民族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4期.王晓丽. 二、宗教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宗教问题的经验教训.被引次数:5 作者:孟宪霞.思想政治教育山东大学2012(学位年度)

宗教文化论文

佛教成归途名流乃何意 ——我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皈依佛教之现象 摘要:近代中国“诸行无常”,中国有那么一派人,曾热烈于政坛、文坛、思想界、影视圈等,但最终却选择了另类的修行方法,或遁入空门,或为佛门居士。这一现象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以中国社会名流皈依佛教现象为母题,探讨了这一现象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名流皈依佛教原因。这对于研究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承、社会心理的变化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皈依;中国;社会名流;佛教 佛教自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后来逐渐形成了在寺院修炼的僧侣佛教和在家修行的居士佛教两大派别,两者相互支撑,彼此消长,共同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期间居士佛教随高僧大德们的弘法译经而滋生,至隋唐时佛教宗派林立,僧侣佛教极为兴盛,居士佛教显得暗淡失色。以唐武宗、后周世宗毁佛为转折点,僧侣佛教盛极而衰,进入宋元,居士佛教得到发展,明代居士佛学达到兴盛,这股风潮经自近代的强化延续至今。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皈依佛教并不是个例,可以说形成了一个派别,他们并未集结成团,却似乎“心有灵犀”的做出了同样的选择,皈依佛门,潜心佛学。 一、中国四大宗教,为什么唯独选择佛教 宗教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四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以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思想、人生之路。那么是什么促使中国的社会名流们扬弃了天主教、基督教、道教而最终选择信仰佛学、皈依佛教呢? 1、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佛教从传入中国之日起,就开始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磨合,直至与传统文化互相融合、互为补充,逐渐形成了中国本土化的佛教。通过佛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加深,佛教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佛教也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从此,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互相融合、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成了人们日常文化不可缺的部分。佛教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血脉相传,深置民心。 2、佛教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佛教强烈的出世是缘于人生的困惑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着力于以人心为本解决人自在的困境,提升生命质量以达致社会和谐。佛教认为生命的本质是苦,并说,“有此身故有是苦”。苦是佛教人生价值观的核心,是佛教教义的基础。这不仅在说痛苦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而且在说,因为人生有痛苦,有生命的困惑,才有对超越的追求及宗教的沉思。人的欲望、贪婪使人生有痛苦。 3、“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的信条 佛教将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身心解脱、修成佛道定为人生终极目标。佛教认为,人的命运受控于业力,业力受控于人心。因此,解除痛苦,达到人生目标之道在于明心见性。佛教认为这个目标是可以达到的,因为人的本性与本心与佛的本性无本质区别,“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人人可以修炼成佛,只需“识心见性”,便可“见性成佛”。这是一个不依赖于社会或他人,不信赖于神或其他超自然的力量,“不依他力”,全靠自力,自己的觉悟,自己的修行,“自贵其心”,“自净其意”就能完成的目标。

宗教学导论

第一讲: 1.提出宗教学的概念,“宗教不是科学,但宗教学是科学。” 2.提出基本的研究方法,即比较神学。 3.确立宗教学的价值观、专业伦理。 4.利用比较语言学的成果,语言和思想是一体两面的。 5.提出只有理解一门宗教所用的语言才能真正懂得这门宗教。因古代语言中充满了象征和隐喻,若仅按照字面意思极易产生谬误。 第二讲 1.主要的两支种族:雅利安族和闪族。 2.研究宗教必须研究圣书,即是主要材料。共八类,除上图六类外还有中国的儒教和道教。其难处在于这些古老文字的解读和年代的过于久远。分别由梵文、巴利 文、古波斯文、希伯来文、希腊文、阿拉伯文和中文写成。 3.宗教的分类是宗教学研究的关键。作者反对了真宗教和伪宗教的分法、天启宗教和自然宗教的分法、多神教和二元论和一神教的分法(甚至加上有神教和无神 教)。 第三讲 1.语言、宗教和民族的关系。群体生活不能解释民族的民族认同感,政权是民族形成的结果不是原因。语言和宗教才是民族形成的决定因素,其中宗教作用更大。例证:北美的土著民族,说同一语言却不成为同一民族,因其崇拜的神不同;而希腊人虽语言不同,却共同崇拜多多纳的古代宙斯,因而成为希腊民族。犹太人更是如此。 谢林曾说:“一个民族,只有当它能从自己的神话上判断自身为民族时,才能成其为民族。”黑格尔说:“神的观念是民族形成的基础。”古代法律有许多民族宣称是从神那里领受的。梅因比认为:“据说超自然的主宰力把国家、种族和民族三个古代的主要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并加以推崇。”宗教的外形即宗教性的词汇,也是与语言的发展密切联系的。名称从物质向精神升华即表现了宗教随语言的进步而不断改进其内含的过程。 2.语言的系谱关系与宗教的系谱关系。亚欧大陆上,存在图兰、闪米特、雅利安三个独立的宗教中心和相应的图兰语、闪米特语、雅利安语三个语言中心的紧密联系。 图兰语的代表是华语,中国社会崇拜的是一种半宗教半哲学的信仰:善与恶或称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