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中东外交及其结果剖析(1914-1923)

英国的中东外交及其结果剖析(1914-1923)
英国的中东外交及其结果剖析(1914-1923)

中东北非形势分析

中东北非形势分析 摘要: 本文的论点是:中东北非局势对中国的影响 我从 1..中东北非地区局势不稳的起因 2.中东北非地区局势不稳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3.中东北非地区局势不稳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西方列强的霸权主义使人们水深火热,要想摆脱他们的威胁中国还需要长久得发展。 正文: 估计大家从报纸和电视上可以看到现在中东北非局势很不稳定,到处是战火纷飞,各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近期的政治动荡可能加剧地区局势恶化,让和平可望而不可及。阿以冲突和伊朗问题是中东地区的两大历史性难题,直接关系到中东北非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阿以冲突涉及到中东地区的所有国家,是中东稳定最大的挑战。 我们知道,美国的房地产政策对外国人是相当具有吸引力的。因为美国的房子是零首付的。这意味着你不需要事先缴纳一分钱就可以得到你梦寐以求的房子,只需要签一份合同,事后再逐步支付按揭就行了。如果你无法支付按揭,政府只是收回你的房子,你一点损失也不会有!这无疑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在许多美国人由于付不起按揭而被索回房子后,银行就把这些按揭业务打包变成债券转到下级资本主义市场,进而锁定了那些一直满载着渴望来分一杯羹的西方人。 房地产商每卖出一套房子就直接从银行拿到全额的现金,银行又采取以上的措施也赚到了钱,那究竟是谁亏了? 银行发行的那些债券中的每一张背后都有一套房子作为抵押物,而且这些房子的价格又以一天一个价格的趋势上涨,房价上涨势必导致债券的价格也上涨,这就跟炒股一样,巨大的利益诱惑着那些持有大量美元的外国人。他们迫切希望来分一杯羹,美国只给了他们一个限制条件,那就是在购买银行债券的时候,也必须同时购买美国国债。他们一想,有美国政府作抵押,那岂不是更为安全?于是欣然答应了。殊不知这个时候的美国正在打伊拉克,打伊朗,打阿富汗,打利比亚,他们用买美国国债的形式间接地支持了中东北非地区的“解放战争”。 而一旦房价猛跌,在手的债券已再无转手之余地,导致的损失恐怕就只有自己全部吞下了。这就是“次贷危机”产生的原理。 那美国导演这场金融危机仅仅是为了凑足经费发动战争吗?这就要问一问发动战争的目的了,它能带给美国何种利益? 随着欧盟的建立,欧元以其日益庞大的影响力严重撼动了美元在全球交易中的核心地位。一山容不得二虎,美国怎么可能允许有另外一种货币成为他“伟业”途中的绊脚石呢?那么,如何降低欧元的作用进而巩固美元的霸权地位呢? 可想而知,最好的方法就是搞乱欧元的投资环境进而凸显出自己相对稳定的投资环境,吸引资金的回流。也更是中东北非局势不稳的根本原因。 政治动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一些国家的国内政治斗争激化,政府职能弱化,不能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基本保障。突尼斯、埃及政变后,新政府迟迟未能建立,街头政治还在延续,政治势力正在重新分化组合,短期内很难形成一个稳定、可靠的政府。以埃及为例,“穆斯林兄弟会”是一个带有深厚伊斯兰色彩的政党,代表要求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宗教势力,目前临时掌握国家权力的军方是国家权力中的实力派,还有目前正分化组合的数十个世俗政党。这三派力量均在埃

英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追随外交

2007年5月阿拉伯世界研究 May , 2007 第3期Arab World Studies No. 3. 安全研究 英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追随外交 王业昭 摘 要:自海湾战争以来,伊拉克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英国通过对美国采取追随外交,在历次伊拉克危机中扮演着和美同样重要的角色。本文试以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和伊战后重建为研究个案,对英在伊拉克问题上的追随外交进行了梳理,认为其传统的“三环外交”在后冷战时期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将英美“特殊关系”置于三环之首,且对美的追随外交愈演愈烈。 关 键 词:伊拉克问题;英国外交;追随外交 作者简介:王业昭,硕士,皖西学院外语系助教(安徽六安 237012)。 文章编号:1673-5161(2007)03-0049-07 中图分类号:D371 文献标识码:A 伊拉克战争结束已四年,但伊政局仍动荡不安,战争发动者美国深陷恐怖泥潭,小布什政府对伊政策遭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质疑和批评。众所周知,英国是美国伊拉克政策坚定的追随者和支持者,但随着英军在伊军费和伤亡人数的增加,英国内要求从伊撤军的呼声越来越高。迫于压力,布莱尔首相于2007年2月21日公布了从伊部分撤军的计划。一些分析家据此认为伊拉克问题可能是英美关系的分水岭,英美“特殊关系”已出现裂痕,英国已开始改变外交上的追随美国政策。其实早在冷战结束时,一些英美学者就对英国的追随外交提出过质疑,认为既然两极对抗格局已消失,来自苏联的威胁也已消除,在后冷战时代保持英美“特殊关系”便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英国应放弃对这种特殊关系的追求,把外交重心移向欧洲大陆。英国学者克里斯多夫·库克甚至断言:“老布什很有可能是最后一位把英国视为亲密伙伴的美国总统。”[1]411 后冷战时期的英美“特殊关系”是否真如上述所言已发生根本性转变?笔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冷战后,在历次国际重大事件中英国始终紧密追随美国,不但没有弱化此种关系,反而对其传统的“三环外交”①进行了调整,将与美国的“特殊关系”置于新“三环外交”之首。英国在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和伊战后重建中的外交政策使得这种调整与转变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一、海湾战争:英对美亦步亦趋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对科威特发动突然袭击,当日占领了科全境。国际社会对伊拉克入侵①“” 三环外交是1948年丘吉尔在英国保守党年会上提出的,他宣称二战后英国的外交存在着三大环:第—个环是英联邦、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第二个环是包括英美在内的英语世界,最后一个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从丘吉尔的“三环外交”中可以看出,他并未将英美“特殊关系”置于首位。参见Robert James, Winston S. Churchill: His Complete Speeches,1897-1963, V ol.8, NY: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974. 49

孤立主义是英国的传统对外政策

孤立主义是英国的传统对外政策,一般是指英国不在和平时期同欧洲大国缔结具有长期义务,特别是军事义务的同盟条约。其基本要旨是保持充分的行动自由,以避免受事前盟约的束缚,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其国家利益,保持英国的霸权地位。尽管孤立主义思想或主张在当今英国的对外政策中已经不占支配地位,但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它曾指导甚至主导了英国的对外政策。对英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英国对外政策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英国的孤立主义(也曾被冠以“光辉孤立”之名,1896年1月,财政部长福斯特在议院就英国外交政策发表演说时第一次用了该词)外交思想源于西方国际关系学中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均势理论。均势就是主要大国保持一种权力大致相等的状态,或者是小国集团与大国保持大致相等的权力。均势外交思想古已有之。可以说,英国的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源于均势外交思想,是英国为维持利己的国际环境和秩序而推行大陆均势的必要手段。英国作为独处一隅的岛国和殖民地大国,维持均势,创造均势对其是有利的。英国不希望欧洲大陆被一个最强大的霸权所统治,否则整个欧洲大陆的资源就会在一个国家的统治下被集中起来,英国的国家安全就会受到极大的威胁。随着英国国力的逐步强大和其海上霸权地位的确立,在维持欧洲大陆均势中采取孤立政策,既可避免卷入列强间的冲突以保持行动自由,又可避免对欧洲其他国家承担不必要的保障义务,还可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扮演调停者的角色,这决定了英国当时对欧洲采取孤立手段以维持均势具有必然性。英国是在实力强大的基础上实行孤立主义的,英国国力的逐步增强及随之引起的国际地位的变化是其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产生的物质前提,使英国具备了孤立的实力。英国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其产生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客观前提。英国是一个海岛国家,位于欧洲大陆的边缘,具有地缘战略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英国的国家利益是催生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国内动力和决定性因素。通常认为,1902年的英日同盟协定的签订即标志着孤立主义政策的结束。但实际上英国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表面上已经寿终正寝,但其骨子里根深蒂固的均势外交传统未变,其孤立主义的外交思想仍然存在,它在一定程度上仍继续影响着英国的对外政策。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对外推行的绥靖政策实质上是英国传统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继续。英国也为其所推行的孤立政策付出了沉重代价,绥靖政策使英国再次遭受打击,并导致大英帝国的最终衰落。英国孤立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不与他国结盟,孤处一隅而以独善其身为荣,借以保持行动自由。但之所以在施行之初维护了英国的利益、避免英国卷入不必要战争连带维护了整个欧陆相对的和平,是因为英国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使其有能力操纵整个局面,有能力利用国家间的矛盾,对其盟友进行军事援助甚至进行直接的武装干涉,可是随着德国等其他新兴力量的崛起,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遭到动摇,其干涉和操纵这个它一手建构的体系的能力也随着经济和军事力量的衰落而下降,传统的光辉孤立政策已经无法应付群雄角逐、纷争不断的局面,大英帝国的利益到处经受着空前的压力。“在远东地区,俄国扩张速度的加剧,法俄同盟的建立以及德国介入远东事务等事件的发生。俄、德、法三国势力的联合使英国在列强对远东的争夺中处于劣势。“光辉孤立”政策听起来虽然情感上让人满意,但却不是一项长久之计,到最后只好无奈于放弃 而与英国这个有着长久历史的国家不同,美国作为一个年轻的新兴力量,其深为人知的孤立主义却有着相对更长的形成过程和超越制度层面的意义。因而我们可以说美国历史上孤立主义政策的特点在于政治上不介入国际权力之争,贸易上积极进行海外拓展,从而为自身的国家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但由于欧洲均势破坏,阻止德国称霸世界攻势的需要加之美国

法国外交中的中东战略

版权所有 西亚非洲杂志社 法国外交中的中东战略 赵慧杰 内容提要 战后戴高乐制定的法国外交战略被称为“法国全球战略”,它是法国对中东战略的指导思想。法国在中东通过重新确立与殖民地国家的关系,实行“倾向阿拉伯”的中东政策,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帮助中东地区实现和平与发展等战略,不仅发展了法国与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也使法国在中东地区建立起政治与经济的全面合作关系。中东成为法国再现世界大国地位及其影响的重要地区,同时也是新世纪法美外交战略冲突的集中表现地区。 关键词 法国 外交 中东 战略 冲突 作者简介 赵慧杰,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 100007)。 战后法国外交战略及在中东的利益追求 战后国际关系在雅尔塔会议确立的两极格局的框架下发展,但是具有战略眼光的戴高乐将军在战后初期就萌发了“建立独立于美苏的西欧集团”(即第三种势力)的设想。1958年10月戴高乐再次执政,成立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他的战略思想得以实施。戴高乐执政后制定了一整套具有鲜明的戴高乐色彩的内外政策(被后人称为“戴高乐主义”)。戴高乐制定的法国外交政策被称为“法国全球战略”。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皮埃尔·米盖尔(Pierr e Miquel )曾评价戴高乐的这一战略为“50年来法国第一次恢复了它的传统,即制定世界规模的对外政策,全局在胸,既有原则,又有具体办法。戴高乐使法国外交恢复了它的职能,此前法国外交只是在国际组织中充当传声筒或派几名代表而已”①。戴高乐的“法国全球战略”概括起来有3点主要内容:(1)恢复法国在全球事务中独立自主的大国地位;戴高乐总统曾多次强调,“法国要做法国,法国是法国,法国要能有它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精神、自己的行动和政策”;“法国能够为世界作出特殊的贡献,……法国并不是由另一个国家拖着走 的国家”。②戴高乐在论述法国1964年的对外政策时说:“法国应当在世界上执行世界性的政策,因为它有能力这样做,因为一切因素都要求它这样做,因为它是法国。”③(2)实行欧洲联合,建立独立于美苏之外的西欧集团。戴高乐说,“法国正在努力从事联合欧洲的工作……我们要使西欧变成一个整体,使世界上不再只存在这两个敌对的巨人(指美苏),而且存在着一支强大的力量,一个发挥明智影响的伟大中心,这是只有欧洲才能充当的”④。(3)支持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与自决,与它们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戴高乐曾经说过,法国对外关系中的一项伟大事业“在于把以前我国进行的·22·① ② ③ ④同上,第352页。 同上,第475页。国际关系研究所编译:《戴高乐言论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年版,第353页。皮埃尔·米盖尔著:《法国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601页。

中东骚乱的原因及启示.doc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 西亚北非动荡的原因及启示 内容摘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东北非政局动荡局势具有关键性影响,美国在这一地区推行“大中东计划”,极力渗透美国式民主,宣扬“互联网自由”,利用社交网络煽风点火,甚至直接武力干涉,导致动荡迅速蔓延和局势进一步恶化。西方势力干涉的目的是为其自私的战略利益、能源利益和国内政治利益。从这次动荡中,我们要认清西方势力是世界动荡的最主要根源,明白“政局稳定是国家发展基本前提”的道理。 关键词:西亚北非动荡原因影响启示 2010 年12 月,发生在北非国家突尼斯的自焚事件引起了大规模的街头抗议和骚乱,随后在埃及、也门、约旦、利比亚、巴林、沙特阿拉伯、叙利亚等国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了整个西亚北非地区的政局动荡,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这次动荡的产生及蔓延具有关键性影响,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并从中得出一些启示。 一、北非动荡的原因分析 (一)西方势力的干涉是引起动荡的深层原因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试图推广美国式的民主和自由主义价值观。美国的一些非政府组织是实施“大中东计划”的主要载体。如标榜为非政府机构、但其资金却由国会拨款的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在突尼斯、埃及、约旦、科威特、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均十分活跃,蛊惑穆斯林教派内斗,培植新的替代力量,策划在北非和中东掀起一系列的政治动乱。[1] 为了让美国的民主改造计划顺利实现,奥巴马政府极为重视现代网络技术,宣扬“互联网自由”,利用社交网络在中东北非地区煽风点火。2008 年,美国军方智库兰德公司在向国防部递交的报告中指出:“美国应该帮助变革者获取和使用信息技术,即提供一些措施鼓励美国公司投资这一地区的通信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领域。[2]”很容易看出,美国政府以“互联网自由”为幌子,在中东地区借助社交网络这种新型的外交工具,大肆推行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大力煽动该地区民众的不满情绪,并使这种情绪迅速在中东地区延伸,从而导致本来限于少数国家局部地区的政治抗议活动得以迅速蔓延。 (二)动荡的内在原因 1、金融危机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困境。中东北非国家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在全球化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北非国家外向型经济面临着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减少的窘境,海外投资萎缩,贸易逆差攀升,直接打击了北非国家的出口经济和支柱产业,导致物价上涨、失业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贫富差距、贪污腐败等等民生问题,加剧了民众的不满情绪,是此次剧变的根本原因。经济困境不会因政治动荡而消失,反而会因此而加剧。而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静水深流,使得潜在的冲突易燃突发,且难以控制地播散。 2、极端僵化独裁的国内政治体制。北非国家的长期存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终身制,基本上是分为两类,一类是强人长期把持政权,另外一类是君主世袭的君主制国家家族统治。埃及总统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执政30年;利比亚总统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执政42年,而且政府换届问题没有制度化,处于无序状态;北非国家的领导人大多数是通过军事政变上台或其它非正常手段上台的,上台后,这些领导人奉行终身制,长期把持政权,甚至实行家庭统治。 3、社会问题严重,解决措施不当导致矛盾激化。一是政府腐败问题严重,比如据美国媒体

最近中东北非局势对中国的影响

中 东 北 非 局 势 对 我 国 的 影 响 姓名:吴月红 学号:090124018 专业:对外汉语 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浅谈最近中东北非局势对中国的影响 总所周知,最近世界局势有些动荡不安,尤其是中东北非地区形势尤为严峻。这对我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首先,非洲和中东政局的不稳加剧了原油价格的大幅波动,作为工业社会的血液,原油价格的上升将进一步推升全球经济的通胀态势。 中东北非紧张局势继续扩散,尤其是利比亚动乱更是推动了国际原油价格大幅飙升。由于暴乱,目前估计减产幅度在100万桶/日。利比亚的内部动乱,一方面使得国外石油公司停产,欧美等国石油公司人员从利比亚撤出而造成减产;另一方面由于交通受阻,且可能有部分管道或者设施受损,致即使平乱,其产能无法短期内得到恢复。从另外角度分析,即使卡扎菲被推翻,造成利比亚陷入无政府状态,由于各方势力存在矛盾,动乱无法中止,也将成为利比亚原油产量无法短期内恢复的关键因素。 现在纽约原油逼近每桶100美元,布伦特原油逼近110美元,并创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毕竟当一个月前埃及爆发动乱时,市场并未预期到利比亚的局势会变得如此严重。 作为国际重要石油储备地区,中东北非地区占全球石油储量的57%和全球石油出口量的70%,不可否认,对我国对外经济和能源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在两个地区局势的动荡的情况下,我国对外能源合作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而这些国家局势的不稳定造成的石油供应短缺以及对石油需求的心理预期的影响,将导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变动。石油价格的变动,尤其是石油价格的高企对石油进口国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 同时,国际油价的飙升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影响较大,这种成本推动型通胀给我国的通胀形势带来很大的压力,将直接加大中国宏观调控的难度,抗通胀博弈成本会进一步上升。 两地政局的动荡会严重威胁到中国能源供应的稳定,如果事态继续扩大,中国石油将出现油价暴涨甚至供应中断,将加剧中国的通胀压力,制约经济高速发展,导致中国抗通胀难度升级。 根据目前中国国情,我国对原油的对外依存度较高,2009年中国原油消费量约为3.8亿吨,进口量约为2亿吨,约占总消费量的54%;2010年,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已经提高到了53%,从中东和非洲的原油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81%。其中,苏丹已成为中国在海外最大、最完整的石油投资地,涵盖了勘探采油、输油管、炼油厂和港口等整个石油产业链。 现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甚至目前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了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国对石油的需求不断上升,中国需要长期稳定的石油供应来源。长期以来,中国的国际石油供应来源主要来自中东地区,而且中东的石油是中国未来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中东地区的动荡将严重影响中国的石油进口安全。 所以,油价走高对于我国经济指标的影响不可小觑。 目前出现动荡的国家中,大都是世界上主要的石油输出国。如伊朗、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等国,利比亚的原油生产和运输已受重创,必然减少原油供给,导致近期油价走高。我国是世界石油消费大国之一,经济发展对石油能源的依赖性比较强。我国的石油储量和开采量远远不够自身需要,大量进口石油就成为必然的选择。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石油进口的依赖

Unit 8 British Foreign Relations (英国的外交关系)

Unit 8 British Foreign Relations (英国的外交关系) 一、本单元重点内容 1. Active in setting up the United Nations (积极推进联合国的成立) 2. Foreign policy influenced by its history and geopolitical traits (受其历史和地缘政治影响的外交政策) 3. Long-term physical separation from the European continent (长期与欧洲大陆隔绝) 4. The involvement of the Foreign and Common wealth Office (英国外交与联邦事务部的参与) 5. The Treasury (财政部) 6. The permanent member of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英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 7. The member of the European Union (欧盟成员国之一) 8. The member of the Commonwealth (英联邦的成员国) 9.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United States (与美国的特殊关系) 10. The presence of superpower bases in Britain (在英国存在超级大国的军事基地) 11. Its participation in NATO [积极参与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活动] 二、本单元重、难点辅导 1. the British empire and its end The Britain used to rule 1/3 of the globe and thus became a great empire in the world. After the WWII, the British empire began to decline as more and more former colonies declared their political independence. Throughout the next few decades, the process of decolonization continued, though sometimes the process was full of violence. The end of the great British empire was inevitable. Today the age of British imperialism is gone. But the British foreign policy is still influenced by Britain’s imperial past. An d because it had a strong military power and prestige, it had a big influence on the postwar international order. (*Some former colonies—Australia and Canada— still looked to Britain as the center of their political and cultural world.) 2. the foundations of British foreign policy The contemporary foreign policy of the UK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its imperial history and also by its geopolitical traits(地缘政治特点). 1)As Britain lost its empire so recently, British policy-makers frequently forget that Britain is not as influential as it used to be in world affairs. 2)Another decisive influence upon the way Britain handles its external affairs is geopolitical. As Britain is an island, it has created a sense of isolation in its subjects, which results in Britain’s schizophrenic(精神分裂的,反复无常的) attitude to Europe. (But Britain’s physical isolation has long been redu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airlines and more recently by the opening of the Channel Tunnel, which links Britain to continental Europe) 当代英国的外交政策很大程度上受其帝国主义历史和地缘政治特点的影响。由于英国失去其帝权的时间还不长,英国的决策者们经常会忘记英国在世界事务中已经不如从前那样有

北非中东局势与中国

政治权力所具有的天然腐蚀作用,必然要将社会政治机体耗食殆尽,或迟或早引发社会革命。这一点,大约是此次中东剧变中最为深刻的缘由与内在政治动力。在我们研判中东事变背景与原因之际,只有认清了事件的本质,才能祛除笼罩在表面的所谓美国与西方的 大中东民主计划 的迷雾,使我们得出清醒的判断。 毋庸讳言,经过多年不懈的投入与经营,中国在中东地区存在巨大的能源利益。环顾左右,中国对中东能源的战略依赖性大约仅次于日本和韩国,而需求规模和增速却不亚于二者。因此,中东局势进一步的发展走向,将直接影响包括 十二五 在内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节奏。此外,作为一个已经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中东局势的发展将对国际战略平衡的调整发生重大影响,毫无疑问也将使中国面临重大的战略调整与选择。如此而论,面对当前的中东局势,采取被动甚至是退缩式的中东政策,显然不利于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更谈不上着眼于未来、以积极的建设性姿态参与塑造一个有利于中国的中东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中国在中东的战略诉求根本为何?什么是中国在中东的最大战略利益,也即中国到底想要什么?想明白了这个问题,即可理清中国的国家利益如何与中东国家的利益相协调的问题,即可找寻到一些政治经济与国际战略的平衡点,也即可以弄明白中东局势发展的何种结局有利于中国,从而使我们制定出清晰正确的中东政策。最近,中国全社会的话题集中于 十二五 规划,其不仅向国际社会发出了清晰的政治信号,即中国人的注意力、中国国家的战略重心仍聚焦于国内发展,同时也提醒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中国面临的最重要历史任务仍是自身发展,中国对国际社会所能做出的最大贡献也仍是中国自身的发展。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的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自然也是为这一根本战略目标提供保障与服务。 因此,中国可以明确地告知国际社会,中国在中东地区并不存在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政治军事外交利益,中国也无意谋求这些利益,自然也就不存在中国与这一地区其他国际力量之间的战略竞争关系。因此,中东局面的稳定应当是中国的战略利益所在。无论中东局势如何发展,稳定都将使中国在这一地区的战略利益得以维护和发展,也符合中东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中东大局的稳定,引导中东形势向稳发展,应成为制定中国中东政策的指导原则和出发点。凡是有利于中东稳定的事,中国都应支持并积极参与;凡是不利于中东稳定的事,中国都应保持独立立场,审慎处置;凡是破坏中东稳定的事,中国都不应支持并明确反对。当然,追求中东局势的稳定并不意味着外交上无所作为。在此前提下,中国反而应积极作为,富于建设性地参与国际合作,审时度势,发挥以往多年外交实践中形成的中国在此地区所特有国际政治影响力,推动局势朝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北非中东局势与中国 楚树龙 (清华大学国际战略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当前北非、中东一些国家局势变化有其必然性。一是因为除海湾地区外,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失业率较高(特别是年轻人),人口增长较快,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社会中长期存在不满情绪,这种长期问题和不满情绪迟早会爆发。二是因为北非、中东有不少国家确实没有解决政权正常更替、转换问题,不少中东国家仍实行君主制。中东是世界上君主制国家最多的地区,世界上几乎所有尚存的君主制都在这一地区。在欧洲以及日本等君主立宪制国家,君主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和国家 25 现代国际关系 2011年第3期

均势外交与美国中东政策的困境

2008年3月阿拉伯世界研究Mar. , 2008 第2期Arab World Studies No. 2. 安全研究 均势外交与美国中东政策的困境 赵葆珉 摘要:美国的均势外交思想和实践与其地缘特征密切相关。远离欧亚大陆的地缘孤立以及在多条战线上维持支配地位的需要阻碍了美国有效参与欧亚大陆的权力争夺,均势外交成为美国谋求霸权的“法宝”。冷战结束后,美国的霸权基础更为脆弱;海湾战争以来的美国中东政策偏离了均势外交的要求,转而寻求武力支配中东地区;伊拉克战争更使美国的战略重心向中东地区倾斜,暴露了美国全球战略的缺陷。美国中东政策的困境在于布什政府对美传统均势外交的背离。不管2008年美国大选结果如何,未来美国中东政策将围绕重启中东均势外交作进一步调整。 关键词:均势外交;美国中东政策;地缘政治;伊拉克战争 作者简介:赵葆珉,国防经济学博士后,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陕西西安 710049)。 文章编号:1673-5161(2008)02-0050-08中图分类号:D371文献标识码:A 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前夕,美国几乎处于世界权力的巅峰。借冷战和海湾战争获胜的声威,美国随后在号称地缘天险的阿富汗推翻了塔利班政权,而其昔日的竞争对手苏联却曾在此地陷入十年游击战争的泥潭。美国的霸权地位似乎坚如磐石,不可动摇。然而5年后,美国却陷入了伊拉克战争的泥潭,美国霸权的基础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瓦解迹象。 美国是西方历史的巅峰,也是西方文明的榜样和理想。美国的崛起是国际体系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地缘政治现象之一,无论就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还是民主体制所达到的高度而言,美国都是举世无双的。受伊拉克战争和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美国近年来综合实力处于明显下滑趋势。美国实力的变化及其动因考察是具有深远学术价值的研究课题。本文试图从地缘政治角度对美国的中东均势外交战略加以解读,评析了海湾战争以来美国的中东政策,从中剖析出美国单极体系潜藏的缺陷,考量伴随着美国国家战略的转型,由地缘因素所引起的中东均势变动。 一、海洋立国战略思想影响下的美国均势外交 20世纪九十年代初苏联的解体使大国关系五百年来第一次突破权力制衡的束缚,美国的力量迅速崛起,成为影响国际体系的决定性力量。但这种强盛也掩盖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美国霸权 50

中东市场分析报告

中东市场需要价廉物美的产品 中东市场潜力颇大,但真正成功的中国出口企业不多,原因何在? 由于巨大的潜力和特殊的从商习惯,中东对中国企业一直充满诱惑和神秘色彩的市场。在许多的中国出口商看来,中东商人砍价工夫非了得,和他们做成生意难度很大。但阿联酋SY 国际贸易公司的总裁郭永刚却不这样认为。 和许多寻梦的商人一样,两年前,郭永刚放弃外企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福利条件,毅然西行迪拜,创建了自己的贸易公司。目前公司业务正稳步上升,他本人对中东市场和中东商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他认为,由于中东市场准入度不高, 郭永刚 中国产品以绝对优势占据了中东市场,今后必将有更多的机会。 目前中国产品在中东市场的现状如何? 中东市场通常指环绕波斯湾和阿拉海的9个国家和周边阿拉伯国家,总人口达到5-7亿,人均年收入从阿联酋,科威特等的3-4万美元到伊朗,伊拉克,也门等国家的年人均收入5-6千美元不等,这些阿拉伯国家的轻工,日用,电子,服装基本外要依赖进口,产品的价格要求为中低要求,档次不是非常高.同时这些部分地区,几乎可以讲是一种完全纯消费的特点,往来中东80%以上的货物要经过迪拜进行中转,同时辐射到非洲大部分国家,辐射人口达到13亿。 迪拜作为中东地区第二大港口,加之优厚的免税政策和自由的贸易经济,使迪拜成为转口非洲和周边海湾国家最大的贸易批发市场,贸易覆盖人口达到13亿,类似一个中国的总人口,在这里云集了非洲近30多个国家的客商,常年在这里采购日用,轻工,电器,服装,等货物。通常进口交易额度的75%转口非洲市场,20%转口周边海湾国家,5%直接在阿联酋消费。 中国产品在全世界以物美价廉着称,中国作为世界第一轻工,电器,服装,等产品大国,以绝对优势占据整个中东市场。 尽管欧美市场是目前世界上最发达、最成熟的市场,但这个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商品趋于饱和,加上高进口关税及贸易壁垒的限制,后来者或中小实力的企业很难进入。纵览当今世界,唯有中东和非洲市场是一个充满商机、前景良好的热点市场。 中东市场的机会何在? 中东市场对产品档次要求不是非常高,也没有严格的质量和行业协会的认证要求,定购的数量比较大,同时只要注意买方的信用证条款和提前做好客户信誉的调查,就可以安全结汇。 中东这些国家的购买力基本略高于一般亚洲国家的水平,产品地区之间的差价基本保持在6%---30%之间不等,非常利于以前没有外贸经验的中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这样在进入中

关于中东局势论文

一、中东局势的分析 “中东”地理上是非洲东北部与亚洲大陆西南部的地区。北非位于北回归线两侧,通常包括苏丹、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6 国及大西洋中的葡属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面积837万平方千米。人口1.5亿,70%以上为阿拉伯人。阿拉伯文化与伊斯兰教为北非重要人文特征。矿藏有石油、磷酸盐、天然气等。 突尼斯动乱起于2010年12月17日,南部地区西迪布吉德一名在街头售卖水果的青年,因抗议执法人员粗暴对待自焚身亡,事发后,当地居民与国民卫队发生冲突。此后,全国多处地区相继发生大规模社会骚乱,引发流血冲突。总统本·阿里14日晚突然离境,携家人于15日飞抵沙特阿拉伯,落荒而逃,被迫下台。 随着突尼斯的动荡2011年1月25日开始,由于不满物价上涨、失业率高和腐败等问题,埃及多个城市发生民众大规模集会,在首都开罗的广场上集会群众提着鞋子要求总统穆巴拉克下台。穆巴拉克宣布自己6个后月将不再就职,2月5日,民族民主党执行委员会集体辞职。穆巴拉克担任埃及总统30年。 利比亚近日的混乱和流血事件不断升级,卡扎菲政权危在旦夕。2011年2月16日,数百名利比亚民众在第二大城市班加西举行抗议活动,与当地警方和政府支持者发生冲突。3月17日,法国巴黎起飞的“阵风”和“幻影-2000”战机对利比亚进行了空袭,导致利比亚民众死伤。随后英国、美国也相继对利比亚进行空袭。总统卡扎菲呼吁人民用手中的武器进行反抗。而其他的中东、北非国家也处于动荡的时候。 二、中东、北非局势动荡的主要原因。其外因主要有:首先中东是一个双重性 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在地里位置上,中东是欧亚非三大洲的结合部,其次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中东地区作为历史发源地处于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二是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包袱,奥斯曼帝国始居中亚,极盛时势力达欧亚非三大洲,领有南欧、中东及北非之大部,西达摩洛哥,东抵里海及波斯湾,北及奥地利和罗马尼亚,南及苏丹。奥斯曼帝国不断向欧洲扩张,不断引发战争,但是后来由于其经济结构的崩坏,内部腐朽不堪,以及国内种族间的紧张关系及政府未能调和种族问题导致沦为西方国家瓜分的对象。三是非洲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占世界石油储量的12%,世界上的五大石油产国尼日利亚、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埃及都位于非洲,其产量占了全洲的82.9%。四是阿富汗和以色列的矛盾,阿富汗和以色列的矛盾已经持续了一个多世纪了,主要是关于巴勒斯坦的归属问题,导致两国的关系一直恶劣。五是西方殖民主义国加家的深入。中东地区一直作为美国新武器的试验场,美国每次发明新武器都会在中东地区进行试验,例如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都是由于美国引起的,还有美国为了国家的军火销售。其内因有强力人物长期统治导致腐败盛行,民怨四起。卡扎菲的家族大势腐败。本阿里也是由于腐败而丧失民意。而这些国家都是因为其经济不振,高失业率,高物价激化矛盾。金融危机导致许多人事业在家,处境艰难。以及西方殖民时期的民族宗教的矛盾长期无法解决也是导致其动乱的内因。 三、中东北非局势震荡对中国的政治影响

西亚北非局势动荡

西亚北非局势动荡 当今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是大变革、大发展和大调整,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和突发性的特点日益凸显。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南部西迪布吉德城管的暴力执法使得一名青年商贩愤而自焚,此事激起了民众对政府的怒火,全国范围内爆发了大规模骚乱和流血冲突事件。这件事情只是西亚北非局势动荡的一个导火线,是一个外因,并不是真正的原因,这是由西亚北非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及历史等因素内部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西亚北非地区的动荡局势加剧,金融危机开始向政治和社会危机转移,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迫使人们重新审视国家治理的理念,对大动荡的发生和发展,对产生原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一、内因 1、政治原因 西亚北非的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君主制和共和制,虽然形式上有所差异和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一种专制。国家的政权大多由国王、总统、领导人掌控,政权的继承者通常是掌权人的儿子或者是兄弟,这是由家族或近亲统治国家的一种缺乏民主的政治方针。这种落后的政治体制存在于亚西北非大多数国家,为如今国际世界少见的。西亚北非的政治问题,主要表现在: (1)国家的实权大多由国王、总统、领导人掌控。西亚北非大多数的君主共和制是在推翻封建王朝或结束了殖民统治之后才建立的。在实施君主共和制的过程中,由于革命不够彻底,所谓的君主共和制保留了大部分君主专制。当初革命的领导者变成了不带皇冠的君王,想尽办法享用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权力和权利,慢慢的衍化出了国家元首终身制和世袭制。例如,埃及的穆巴拉克执政30年,也门的萨利赫执政33年,利比亚的卡扎菲执政高达42年!表面上是君主共和制度,实际上是一种专制,这些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为了维护自己对国家的统治地位,将自己的子嗣和亲戚都安排到国家关键部门,并计划让他们就任或者继承。溯其根源,这种制度的建立者大多都是军人,他们依靠武力和暴力登上领导人的位置,打心底就崇尚以武力树立威信的治国方针,这些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君主共和制在西亚北非的利比亚、叙利亚、伊拉克、埃及等国家盛行,这其实就是一种蔑视民主的残酷专制制度。这些曾是人民爱戴的革命领袖在权力的腐蚀下走向了极端的不归路,他们被人民群众推上最高领导人的位置,又被人民群众从最高领导人的位置驱赶了下来。 (2)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来自各国民主、民权和民生等思想在西亚北非得到了大面积的传播。西亚北非各国的最高领导人世袭制和终身制,以及政府腐败,使得人民更加呼吁民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民主思想的传播和当前腐化的政治激烈冲突,引发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引起了这次西亚北非的大动乱。 2、经济原因

英国文化外交的亮点

英国文化外交的亮点 摘要:本文具体分析了英国公众外交的两大亮点,以bbc为代表的媒体和以英国皇室为代表的特殊阶层作为英国公众外交的媒介 给英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与对各国公众的吸引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并且各自分析其发挥作用的原因所在。 bbc;英国皇室 利用坚船利炮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将势力范围蔓延到全球四分之 一地区的“日不落帝国”在努力维持其帝国影响力和魅力的漫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自身特色的文化外交手段,从1923年首次在非洲殖民地和埃及推进教育政策以及在拉美地区创建学校推广 英语教育到1932年bbc帝国服务(bbc empire service)开始面向44个国家开展同步的英文广播;从1934年成立英国对外关系委员会(1940年更名为英国文化委员会到冷战后配合三环外交的英联邦、英语国家和“欧洲”为重点的英国文化外交再到冷战后的“新英国”“动力英国”“创意英国”的新的文化外交政策。英国一直在试图给予自身正确的定位,塑造符合自身利益的国家形象,并且积极改善自身在海外公众中的印象。2011年英国拍摄的《国王的演讲》荣获了第8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获得了全世界的瞩目,片中乔治六世在成功之路中的坚韧的精神给予人们莫大的精神鼓舞,同时他也和普通人一样经历着迷茫、无助、卑微以及皇室和议会的压力,却万般无奈的只能靠自身去克服。这些从另一个侧面向观众展示了

不为人知皇室生活,一种远非表面那么光鲜,有着自身的苦恼和烦闷,有血有肉的更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既满足了观众内心一种“窥探皇室”的欲望,也通过塑造皇室的亲民形象拉近了皇室与大众的距离。同时这部影片也在一定程度上向世界描绘了英国人的性格特征,严谨、绅士、些许刻板、同时内心也渴望着释放,电影中一个有趣的情节生动的表现了这一点,医生发现乔治六世说粗话的时候不会结巴,乔治六世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于是对医生说了一句“滚开”,“骂人也只能骂到这种程度么,连小学生程度都比你高,试试以f开头的词”,乔治六世想了一会,慢吞吞的说了一句“fornication?”(羞于说出fuck),最后在医生的引导下爆发了内心压抑已久的情绪。 恰到好处的配乐向全世界展示了英国皇室同时也是英国的形象。片中的细节同样也展现出了英国在公众外交众多特色中的两大亮点。 bbc与英国的公众外交 bbc广播向包括肯尼亚、牙买加等44个国家同步发表的圣诞讲话和二战战时动员讲话。bbc的成立是英国公众外交重要的一步,它的持续发展和广泛的影响时bbc成为英国公众外交的一个亮点。 90年悠久历史的bbc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传媒界的龙头,他国公众谈起英国bbc一定必不可少的话题之一,可见bbc早已成

日本及其外交政策

日本及其外交政策 班级:11级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二班 姓名:赵京 学号:2011800427 【内容摘要】日本是东北亚一个由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个大岛及6900多个小岛组成的群岛国家。二战战败后实行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君主立宪制,经济实力迅速提高。日本是世界七大工业国集团中、亚洲至今唯一的成员国,亦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科学研发能力居世界前列。但是,日本作为二战战败国,国际政治地位不能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也是日本外交的中心任务。 正文: 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必然会以该国的基本国情为依托,为实现该国利益的最大化而制定,因此,本文将从日本概况和由此制定的外交策略两方面来介绍我们的邻国——日本。 1日本的简要介绍 自然环境方面,日本为于我国东北方向,与我国隔海相望,被太平洋环绕。总面积为:377,835平方公里,其中土地面积37万多平方千米,水域面积3,091平方公里,领海面积310000平方公里。境内多山,山地成脊状分布于日本的中央,将日本的国土分割为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国土森林覆盖率高达67%。富士山是日本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富士山被日本人尊称为:圣岳。 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带,多为冲积平原,规模较小,较大的平原有关东平原、石狩平原、越后平原、浓尾平原、十胜平原等。日本平原面积狭小,耕地十分有限,人口生理密度高达3054人/平方公里,为世界第二,仅次于埃及(3503人/平方公里)。 政体方面,二战后,日本在美国的帮助下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宪法订明“主权在民”,而天皇则为“日本国及人民团结的象征”。如同世界上多数君主立宪国一样,天皇没有政治实权,但备受民众敬重。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宪法没有赋予君主任何权力的君主制国家。 日本政治体制三权分立:立法权归两院制国会;司法权归裁判所,即法院;行政权归内阁、地方公共团体及中央省厅。 经济与科技方面,日本是世界七大工业国集团中、亚洲至今唯一的成员国,亦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科学研发能力居世界前列,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日本为八国集团之一,首都东京是亚洲最大和全球领先的世界级城市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