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管理思想综述

当代管理思想综述
当代管理思想综述

当代管理思想综述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管理环境随之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促使了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变革,推动了管理理论的变迁。本文主要是从对当代各种管理思想的内涵,特征,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字:当代管理管理思想

一汤姆.彼得斯的管理思想 (3)

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管理思想 (4)

三约翰.科特的领导学说 (5)

四彼德.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思想 (5)

五戴明和朱兰的质量管理理论 (6)

5.1戴明的质量管理理论: (6)

5.2 朱兰的质量管理理论 (7)

六企业战略和核心能力思想 (8)

6.1 企业战略理论 (8)

6.2 企业核心能力思想 (9)

企业再造的管理思想 (9)

八6δ管理思想 (10)

九.知识管理思想 (11)

十当代管理思想的历史贡献 (12)

参考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和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管理环境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的变化:在经济发展方面,全球化和一体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不可逆转的潮流趋势;在技术环境方面,国际网络技术已经普及,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和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电子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环保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法律观念逐步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除此之外,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跨国交流越来越频繁,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冲突也愈发激烈,相似的地方互相融合,不同的、有差异的地方却加强,使得特色与本土化愈发明显。

伴随着管理环境的变化,管理理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管理思想的影响:重视对人的管理;以顾客为导向;重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重视企业竞争。

2.对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影响:在经营决策方面,计算机被应用到高层决策上,使得高层决策的速度和精确度加大;在生产管理方面,―准时生产制‖(Justin Time)在生产和物资管理中的应用,大大降低了零部件和其他物资的库存,降低了成本;在生产流程方面,实施企业再造;在营销方面,出现了网络营销,以及―企业形象塑造‖。

基于上述管理环境的变化及其对管理理论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管理理论界出现了许多新观点,新理论。下面就介绍一下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管理思想及其理论。

一汤姆·彼得斯的管理思想

管理思想内核:彼得斯的管理思想基本上有这样两个方面: 一是人受到―两重性‖的驱动, 他既要作为集体的一员, 又要突出自己, 他既要成为一个获胜队伍

中的一个可靠的成员, 又要通过不平凡的努力而成为队伍中的明星; 二是只要人们认为某项事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伟大的, 那么他们就会情愿地为了这个事业

吃苦耐劳。

管理原则:汤姆·彼得斯在美国花费数年时间辗转美国各地,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取得数百个大小公司的第一手材料,通过分析而提出优秀企业的共同品质,即八项准则(崇尚行动,接近顾客,自主创新,以人促产,深入基层,不离本行,精兵简政,张弛互济)。

关于调动人的潜力:彼得斯在建构他的管理思想时应用了大量的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以寻求调动人的最大潜力的途径。( 1) 所有的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对来自他人的赞扬感到快慰, 有普遍趋于认为自己是优胜者的趋势。( 2) 人是环境的奴隶。( 3) 人迫切需要活得有意义, 对于这种意义的实现愿意付出极大的牺牲。( 4) 人们通常将成功看成是由自身因素决定的, 而把失败则归于体制所造成的,以便使自己从中开脱出来。( 5) 大多数人在寻求安全感时, 好像特别乐于服从权威, 而另一些人在利用他人向他们提供有意义的生活时, 又特别乐于行使权力。

彼得斯的管理哲学:所谓的管理新思想是把我们引入一个模糊不清的、自相矛盾的世界, 但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是一个具有更大用处的原则,最重要的事情是看他们是否懂得这个原则, 是否知道运用这个原则如何去处理这些自相矛盾的事情。最后彼得斯对人性的认识进行了归纳:( 1) 人们需要有意义的生活。( 2)人们需要受一定的控制。( 3) 人们需要受到鼓励和表扬。( 4) 人们的行动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态度和信念, 而不是态度和信念形成行动和行为。

二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管理思想

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 ),一位外表文弱,气质坚定的伟大理论领袖,似乎果真有哈里·波特般的魔力,他的理论已渗透到商业和市场的各个方面,影响遍布全球,并成为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管理学家之一,竞争战略的第一权威。其著作被美国《福布斯》杂志列为全美500家最大企业的经理、咨询顾问及证券分析所奉为必读的―圣经‖。

波特的影响力遍及全球,他的竞争战略研究开创了企业经营战略的新领域。波特认为,―竞争‖是企业成败的核心,它决定了企业的创新、文化凝聚力、执行效率等与整体表现息息相关的各种活动。波

特的理论贡献在于,他综合前人研究提出―五

力分析‖,认为产业结构系于五大竞争力;厂商

的策略即在于如何应付五大

竞争力以增加利润。其后波

特又指出,要想取得―持续的

竞争优势‖,必须采取三种―一

般性策略‖,即:成本优势、差

异化和专一化,它们可以使企业在其所处产 潜在的新进入者 供应商 购买者

销售者之间的竞争来自企业争夺有利市场地位和竞争优势 替代品的其他企业

业中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绩效。波特在他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价值链‖的概念,他认为企业提供给顾客的产品或服务,其实是由一连串的活动组合起来所创造出来的。每一项活动,都有可能促成最终产品的差异化,进而提升产品价值。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以价值链为分析的架构,思考如何在每一个企业价值活动上,寻找降低成木或创造差异的策略作为,同时进一步分析供货商、厂商与顾客三个价值链之间的连结关系,寻找可能的发展机会。

三约翰·科特的领导学说

约翰.科特(John Kotter)早年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1972年开始任教于哈佛商学院,1980年33岁即被该学院授予终身教授。科特是世界上“领导与变革”领域的权威,代表作有《领导变革》、《变革的力量》、《权力与影响》、《变革之心》等。科特的管理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领导与管理的界定:约翰·科特认为,管理的方法与过程大致分为计划和预算,企业组织和人员配备,控制和解决问题这三个阶段。领导的过程分为确定企业经营方向,联合群众,激励和鼓舞这三个阶段。管理和领导的这三个阶段,存在着对应关系。他说:“管理是计划,预算过程的确定和详细的日程安排,并调拨资源来实现计划;而领导是确定经营方向,确立将来的远期目标,并为实现远期目标制定进行变革的战略。”

领导者的基本素质:①领导者应该有魄力,野心和精力。②智力和智能。③精神和心理健康。④正直。

有效变革的8个步骤:A.建立更强的紧迫感;B.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指导团队;C.确立正确而鼓舞人心的变革愿景;D.进行更大规模的沟通,以使人们认同变革;E.更多的授权,以使更多成员能够采取行动;F.取得短期成效,以稳固变革的信心;G.拒绝松懈,推动变革进一步向前;H.将变革作为一种新的行为规范与企业文化固定下来。

四彼德·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思想

彼得·圣吉(PetezM.Senge)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一群工作伙伴及企业界人士,致力于将系统动力学与组织学习、创造原理、认知科学、群体深度对话与模拟演练游戏融合,发展出一种人类的组织蓝图——在其中,人们得以从工作中得出生命的意义、实现共同愿望的―学习型组织‖。《第五项修炼》便是他们研究成果的

结晶。

圣吉认为,未来惟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的企业。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就必须掌握五项学习型组织的技能: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它们被称为五项修炼。

圣吉学习型组织理论为我们在新形势下谋求组织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套崭新的思路:通过五项修炼提高组织学习能力,通过学习获取、创造并运用知识,通过知识的持续获取、创造和运用来提高发挥组织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实质是要通过学习建立起某种思维方式,而远远不仅仅是通过学习来获取知识和信息。

五戴明和朱兰的质量管理理论

5.1戴明的质量管理理论:

戴明作为质量管理的先驱者,他的学说对国际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82 年戴明在他的《走出危机》一书中提出了他的突破性思想———质量管理―14 要点‖:1.创造产品与服务改善的恒久目的;2.采纳新的哲学;3.停止依靠大批量的检验来达到质量标准;4.废除"价低者得"的做法;5.永不间断地改进生产及服务系统;6.建立现代的岗位培训方法;7.建立现代的督导方法;8.驱走恐惧心理;9.打破部门之间的围墙;10.取消对员工发出计量化的目标;11.取消工作标准及数量化的定额;12.消除妨碍基层员工工作畅顺的因素;13.建立严谨的教育及培训计划;14.创造一个每天都推动以上13项的高层管理结构;纵观―十四要点‖,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观念。戴明要求企业要明确理念和方向,并通过实践改善管理。

除此之外,为了促进质量的提高,戴明博士提出了PDCA 循环的概念。PDCA循环是能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在质量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D、C、A 四个字母所代表的意义如下:P (plan)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定;D(do)执行,执行就是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C(check)检查,就是要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A(action)行动或处理,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或制定作业指导书,便于以后工作时遵循;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以免重现。对于没有解决的

问题,应提给下一个PDCA 循环中去解决。

5.2 朱兰的质量管理理论

朱兰是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也是质量管理创始人之一。朱兰质量管理思想的核心就是以顾客为上帝。质量三部曲,80/20原则,突破历程以及质量环是朱兰质量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质量管理三部曲是由朱兰提出来的。这个理论将管理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计划、控制和改进。这三个步骤既有各自的目标,又相互联系。“80/20 原则”是朱兰博士经过实地调查, 统计分析, 得出产品质量问题有80%出于领导责任, 而只有20%的问题是由于工人的原因而造成的。此外,他还得出80%的质量问题是在20%的环节中产生的。朱兰所提出来的―突破历程‖是综合了他的基本学说后提出来的关于质量改进的重要思想。其关键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即突破的态势;抓关键的少数项目;寻求知识上的突破;进行综合分析;决策怎样克服变革的抗拒;推进变革;建立监督体制。

在1988年出版的《朱兰质量策划》一书中,朱兰创建了质量环学说。质量环学说指出,对企业经营过程而言,其重要性并不只体现于企业外部顾客提供的

终端产品,而是要重视企业经营整个过程中的每一个要素。质量环示意图如下:

六企业战略和核心能力思想

6.1 企业战略理论

企业战略理论是随着企业战略环境的日益动态化和复杂化而逐步萌生并发展起来的。传统战略管理理论的基石在于假设企业环境可以认知、竞争过程可控,随着世界经济形势动荡不安、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社会价值观急剧转变,企业所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对影响自己的环境因素变得越来越不可控,全球企业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逐步增加,战略管理理论也随之迅速发展和不断完善。从发展的先后顺序上看,战略管理理论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以环境为基点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和以资源、能力与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以环境为基点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经典战略管理理论的重点是分析和推理,隐含的前提是环境是可预测的或基本可预测的,即企业高层管理者能够通过逻辑分析能力、经验和洞察力的结合,对未来进行可靠的预测,制定合理的战略并加以贯彻执行。他们认为,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可以分离,战略形成是内容和规划导向的,这些特点与六七十年代的企业经营环境相对稳定的特点相适应。

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经典战略理论缺陷之一是忽视了对企业竞争环境进行分析与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缺陷的是波特。他将产业组织理论中结构(S)—行为(C)—绩效(P)这一分析范式引入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之中,提出了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

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波特提出了著名的由五方面竞争力量(进入威胁、替代威胁、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以及客户和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所构成的竞争模型,认为产业的吸引力和潜在利润是源于这五个方面的压力所产生相互作用的结果。竞争战略必须从对决定产业吸引力的竞争规律的深刻理解中产生,竞争战略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这些规律。

波特的竞争战略所追求的竞争优势过分强调了外部环境,过分突出了市场力的作用,而忽视了企业自身的特质与能力。

以资源、能力与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80 年代以来,竞争环境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变得更加恶劣,迫使企业从关注其外部产品市场环境转向关注其内在环境,注重对自身独特的资源、能力和知识的积累。研究学者根据管

理实践的需要,也将探索企业竞争优势的着眼点转移到了企业的层面上,并深入企业内部寻找竞争优势特殊源泉,经历了基于资源的竞争优势(企业是由一系列资源组成的集合,各种资源都有多种不同的用途,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企业拥有的资源)、基于能力的竞争优及基于知识的竞争优势三个研究阶段。

战略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随着市场环境变化节奏的日益加快,市场竞争得不断加剧,企业在进行战略管理时已经不能只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把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来思考和做决策,企业也不能仅仅只最求适应环境,更要创造环境,抓住未来。战略管理理论也在朝这个方向发展,这些最新发展的战略理论包括边缘竞争战略理论、和谐战略管理理论、战略生态理论、柔性战略理论等。

6.2 企业核心能力思想

核心能力思想是1990年由管理科学家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在《哈弗商业评论》发表的《企业核心能力》一文中提出的。

企业核心能力的实质是企业在长期艰难的成长历程中,适应和利用环境变化,有效的整合企业内外资源,不断推出适应市场需要的优质产品和服务,给消费者带来价值提升的特有的综合素质。它能为企业提供较大的发展潜力,支撑着企业在多个产品或服务市场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核心能力具有以下三大核心特征即价值特征,资产特征和知识特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研究一直是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比较有影响的企业核心能力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基于技术和技术创新的核心能力;基于知识观的核心能力;基于资源观的核心能力;基于组织和系统观的核心能力。

七企业再造的管理思想

1993年,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以《再造企业——工商业革命宣言》一书,在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中掀起了一场工商管理革命。所谓―再造工程‖,简单地说就是指―为了飞越性地改善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重大的现代企业的运营基准,对工作流程进行根本性重新思考并彻底改革‖。也就是说,为了能够适应新的世界竞争环境,企业必须摒弃已成惯例的营运模式和工作方法,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营方式。

企业再造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1)企业再造需要从根本上重新思考业已形

成的基本信念。(2)企业再造是一次彻底的企业再造。(3)企业通过再造工程可望取得显著的进步。(4)企业再造从重新设计业务流程着手。

企业再造的主要程序是:首先,对原有流程进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然后设计新的流程改进方案,并进行评估;评估完之后,制定与流程改进方案相配套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配置和业务规范等方面的改进计划,形成系统的企业再造方案;最后在组织实施并对其持续改善。

企业再造的三条基本指导思想是:①以顾客为中心。传统的分工理论将完整的流程分解为若干任务,并把每个任务交给专门的人员去完成,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工作的重点往往会落在任务上,从而忽视了最终的目标一一满足顾客的需要。恢复了流程的整个面貌,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使每位负责流程的人员充分意识到,流程的出口就是向顾客提供较高的价值。②以员工为中心。企业再造将直接导致组织结构发生变化,扁平化成为替代传统的金字塔型结构的新模式,改造后的企业中主要以流程小组为主,小组中的成员必须是复合型的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全面知识、综合观念和敬业精神,这一客观要求推动员工不断学习,实现挑战性的目标。③以效率和效益为中心。重组流程推动了企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的提高,IBM信用公司通过重组流程减少了9成的作业时间,并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而且增加了100倍的业务。

“再造工程‖在欧美的企业中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因而得到迅速推广,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在企业再造取得成功同时,另一部分学者也在严肃地探讨其在企业实施中高失败率的原因。大家认为,企业再造理论在实施中易出现的问题在于:①流程再造未考虑企业的总体经营战略思想。②忽略作业流程之间的联结作用。③未考虑经营流程的设计与管理流程的相互关系。因此,作为一个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企业再造仍需要继续发展。

八6δ管理思想

1.六西格玛管理的概念:六西格玛是一种顾客驱动的追求卓越绩效和持续改进的系统科学.它以TQM为基础,以/零缺陷0为目标,以六西格玛质量水平为标尺,以统计技术为手段,以突破性改进为方式,通过改进并优化过程,旨在消除变异,稳定流程,获得顾客满意和显著提高组织绩效.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管理理念、文化和方法体系的集成.

六西格玛的本质可以归结为6个方面:a)真诚地以顾客为中心;b)由数据和事实驱动的管理方法;c)聚焦流程的持续改进;d)有预见的积极管理;e)无边界合作;f)追求完美,容忍失误。

2.六西格玛的理论基础:六西格玛的理论基础是克劳斯比的―零缺陷‖理论。―零缺陷‖的概念最早是由克劳斯比于1962年在生产导弹的马丁公司任质量经理时首次提出的.1980年,克劳斯比在其开山之作《质量免费:确定质量的艺术》一书中指出―质量是免费的‖,高质量将给企业带来高的经济回报。

―零缺陷‖理论的内涵是:―第一次就做对‖,以减少和节约用于变更设计、整修返工、售后服务、退货等产生的费用.具体而言,就是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宗旨,形成以―质量就是符合要求,预防产生质量,零缺陷工作标准,用非符合成本(The Price of Non-conformance,简称PONC)衡量质量‖等4个基本原则为基础的工作哲学,并通过全员参与,营造出以顾客为中心、零缺陷为核心的文化环境。

3.核心理念的创新:六西格玛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管理系统,在核心理念、技术方法、度量系统方面都有创新之处.

(1)核心理念的创新:真诚地以顾客为中心;基于数据和事实决策;聚焦流程的持续改进;倡导首创精神和无边界合作;追求完美、容忍失误

(2)方法论和技术工具的创新:一方面,六西格玛技术路线(DMAIC或DMADV)和技术工具完美结合,详细具体,便于量化地分析处理复杂问题.其二,六西格玛技术工具比以往任何改进方法都强大许多,主要包括了更多的高级统计技术和软性管理技术,其中统计技术是其核心.同时,六西格玛吸收了信息技术和统计软件的最新成果,使深入地使用复杂的统计技术变得非常容易.其三,在方法论上六西格玛与其他管理方法比,关键的不同点在于所有的决策都是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六西格玛技术方法的魅力,不在于DMAIC或DMADV这个步骤的形式,而在于每个步骤有以统计技术为主的强大的技术工具支持,以及基于事实和数据决策这一基本原则的严密逻辑.

(3)度量系统的创新:六西格玛使用财务语言;过程能力指标的创新;

六西格玛是―和的天才‖,它将高质量与低成本、顾客价值与自身绩效、追求完美与容忍失败、稳定与改革、框架与细节、创造性与理性推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一无二的以提高生产率为目标的综合管理系统.只有当它被当做一个管理系统并上升到战略举措的高度时,才能对组织产生深远和巨大的影响.

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分别代表日本、美国工业工程的水平,都是精细管理的典范,六西格玛和精益的整合是未来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向.

九.知识管理思想

知识管理诞生于知识经济逐渐兴起,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商业竞争日益加

剧的环境中。知识管理与信息技术密不可分,共同构建企业商务智能,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知识管理是指能协助企业组织或个人,通过资讯科技,将知识经由创造,分类,储存,分享,更新,并为企业或个人产生实质价值的流程。

迄今为止,知识管理理论流派大致可分为技术学派、行为学派、经济学派和战略学派四大学派。行为学派的知识管理(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两个方面)主要侧重关注发挥人的能动性,关注对人类个体的技能或行为的评估、改变或是改进过程,热衷于对个体能力的学习、管理和组织方面进行研究,认为知识等于过程,是一个对不断改变着的技能的一系列复杂的、动态的安排。技术学派的知识管理主要侧重关注借助技术的效率,关注信息管理系统、人工智能、重组和群件等的设计和构建,认为知识是一种企业资源,是一种物质对象,并可以在信息系统中被标识和处理,即可以被管理和控制。经济学派的知识管理主要侧重关注求得经济的效益,即如何更好地取得优势利益。战略学派的知识管理主要侧重关注不同的组织面向不同的战略性目标。战略性目标可以包括直接经济目标,但决不局限于单纯的直接经济目标。

由于知识管理本身是战略管理其中的一项具体内容,因此从战略管理的认识论基础上来重新审视知识管理,而不是单纯地仅从技术、行为或者经济的角度来考量,并结合应用当代跨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灵活利用各种立体思维、交叉科学和技术融合的方法,必将为知识管理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有效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开辟新天地,拓展新方向。

十当代管理思想的历史贡献

当代管理思想对管理加强了对环境、社会和经济各种因素结合的研究,使企业能更快速地反应,也为企业提供了如何提升潜力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新思路和新工具。

各学说的划分并非泾渭分明,非此即彼。不同的理论或思想,都是围绕管理的核心问题——―效果‖或―效率‖展开的。

影响管理思想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发展的程度。管理思想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人类各种文化的发展和相互渗透的程度。

生产组织的形式是形成新管理思想的主要来源。农业经济的生产方式,决定着传统的管理思想。工业经济大生产的方式,决定着古典的管理思想和现代管理思想。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形成了适应于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思想。

人本身的发展也是管理思想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人无论是管理客体还是管理主体,都是决定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文化交流和信息沟通手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这一切决定了管理思想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毕振宇,浅谈托马斯.彼得斯管理思想,《经营管理》,[J],2008年第4期【2】田树生,世界管理大师连载之二,《施工企业管理》,[J],2007年第7期【3】李乾文,变革时代的领导艺术——约翰·科特的代表作及其贡献,《企业管理》,[J],2004年10月

【4】张雪平,圣吉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内涵及其思考,《学海》,[J],2005年6月【5】何新民,戴明质量管理法及其应用,《企业改革与管理》,[]],2010 年第11 期

【6】韩冰,朱兰的质量管理三部曲,,《企业改革与管理》,[J],2009年第9期【7】Porter,M. E. Competitive Strategy [M].New York: Free Press,1980

【8】Mason,E.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monopoly problem in the U.S. [J]. Harvard Law Review,1949;62:1265~1285

【9】Bain,J.S.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New York:Wiley,1959

【10】马利华,企业战略理论发展述评,《现代物业》,[J],2010年第9卷第9期【11】毛越烽,浅谈企业再造理论,《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N],2003年10月

【12】邵剑兵,企业再造理论,《经济管理》,[J],2000年1月

【13】Michael Hammer. Reengineering work: don 't automate, obliterate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ly-August, 1990,(8): 104–112.

【14】Michael Hammer and James Champy. 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 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 [M].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93.

【15】彼得·S·潘德.6δ管理法追求卓越的阶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6】克劳士比.质量免费:确定质量的艺术[M].北京:美国质量人出版中心,2003. 【17】李文超,六西格玛管理的理论基础和创新,《湖北工业大学学报》,[N],2007年12月

【18】陈建东,知识管理理论流派初探,《中国科技论坛》,[J],2007年2月【19】李昌南,管理思想史[M],科学出版社,2010年

【20】亓名杰,当代管理理论发展趋势,《嘉兴学院学报》,[N],2009年1月【21】李丽清周小刚,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企业管理》,[J],2005年2月

【22】杨建君,当代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科学管理研究》,[J],2001年6月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特点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特点 一、顺“道” 《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社会活动,如农业生产,人事,财用,货币,治理农村和城市,都有“轨”可循 二、重人 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 三、人和 四、守信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论语·尧曰》)。 五、利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及其推广,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并使“利器说”成为中国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 六、求实 儒家提出“守正”原则,是说看问题不要偏激,办事不要过头,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过了头超越客观形势,犯冒进错误;不及于形势又错过时机,流于保守。这两种偏向都会坏事,应该防止。 《管子》提出“量力”原则和“时空”原则。凡事量力而行,“动必量力,举必量技”,“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 七、对策 《史记》中说:“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孙子》认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每战必殆”。《管子》主张“以备待时”,“事无备则废” 三国时代孙权、刘备对曹操的赤壁之战,诸葛 亮的空城计,孙膑的“减灶骄敌” 八、节俭 九、法治 “舜有尽,寿有尽,天下过无己者。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一)儒家的管理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代表作:《论语》、《孟子》、《荀子》 主要的管理思想 1、仁政

2、德治 3、礼制 儒家管理思想对日本企业经营方式的影响:涩泽荣一,《论语与算盘》“本田”的经营思想:“以人为中心” 和“三现主义” 儒家管理思想对新加坡企业经营方式的影响:注重“培养家庭核心价值观” 儒家管理思想对韩国的影响:李朝时代,就把儒教定为国教 儒家管理思想对中国企业经营方式的影响:“两参一改三结合”的鞍钢宪法管理模式,北京同仁堂药店的“兢兢小心,汲汲济世” (二)道家的管理思想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代表作:《道德经》、《庄子》 无为而治论 从整体内容来看,道家学说以道为中心和纲领,从道出发,然后 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因人、因势、因需要,向四面 八方扩展开来。这样就可以把中国古代另外的8个学派通过矛盾 的对立统一规律融合起来,合而为一。 在道家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由阴阳二个方面所组成,即凡 是正面的、表现积极性的事物都属于阳,如生命、公平、善良、 正义、光明、和平、热情,等等;凡是处于消极的事物都是属于 阴,如:死亡、罪恶、不公、黑暗、战争等等。 阴阳这对矛盾由于作用不同的情况就有了各种不同的形式。如: 相生、相克、转化、共存、互惠、相比和统一。 1、自然无为——管理之道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不争”和“守柔”的智慧 老子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上有为,下无为” 2、自胜者强——自我修炼之道 讲到管理者的七种品质,老子说:“居善地,从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3、至德之世——理想境界 “小国寡民”。特点是:自然、素朴、平等、自由、安宁。

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摘要:文章介绍了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探 讨了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处理、市场经济活动等方面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西蒙;有限理性;意义;实践价值? “有限理性”理论是由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赫伯特·亚·西蒙教授针对理性决策而创立的决策过程分析理论。以“理性有限论”为基础的“满意决策理论”是西蒙对经济学的主要贡献,也是他毕生从多学科角度进行理论和经验探索的主题。西蒙教授对管理决 策理论所作的贡献是管理决策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人们往往称西蒙开创发展起来的决策理论为现代决策理论。他的有限理性理论奠定了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他的经典著作《管理行为——管理组织的决策过程的研究》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誉为“划时代”的作品,有限理性理论因其在现代决策理论中的基础地位,一直是决策科学理论研究的热点。理性决策源于“经济人”理论,与理性决策相比,有限理性决策更

具现实性和动态性,对实际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满意决策论”、“适度利润”等概念的普遍运用,关于信息经济学和企业行为理论的研究,无不表明西蒙“有限理性”的影响和意义。本文试就“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进行探讨。? 1 “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 “有限理性”理论的要点在于:“理性就是用评价后果的某个价值体系去选择令人满意的备选择行为方案”,而理性决策所要求的那种理性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人的决策行动不仅受到外部因素(如时间、信息、技术等)的限制,同时也受到作为信息收集者和问题解决者自身条件的限制,因而他主张用“满意”代替最佳。? 西蒙认为现实生活中人作为管理者或决策者的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 ”的“管理人”。“管理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是多元的,不仅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而且处于变动之中乃至彼此矛盾状态;“管理人”的知识、信息、经验和能力都是有限的 ,他不可能也不企望达到绝对的最优解,而只以找到满意解为满足。西蒙认为,相比“经济人”而言,“管理人”有两点根本转变:①经济人寻求最优方案;而管理人则寻求满意 方案,即符合决策目标的方案。②经济人同真实世界的一切复杂事物打交道,而管理人只同他头脑中所感知到的世界打交道,而把那些与决策无关紧要的因素置之不顾。西蒙指出

管理知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启示 精品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启示 引言 中华民族有五前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儒家、道家、法家为代表的古代哲学思想,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这些管理经验对我们后人对企业的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思想概述 (一)中国古代思想史 1.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可以追溯到先秦至汉代时期。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商家等。许多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九章算术》、《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老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权变谋略和在管理过程中的境界、素质及管理原则的思想;《孙子兵法》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在人事、决策、环境、组织等方面的战略思想;《韩非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统御谋略思想;《论语》、《孟子》、《荀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谋略思想;《三国演义》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创造性管理思维;《红楼梦》主要体现了管理者以法治家的时效管理思想;而《九章算术》则是我国古代培训管理人员及供他们日常应用的手册,其中三分之二的题目可与财政或工程官员职能相对应,堪称两千年前世界管理数学之最。① 如表1-1所示: 中国作为世界伟大的文明古国,有着璀璨的历史遗产,包括丰富多彩的管理思想。由于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些管理思想零星分散,至今未能形成独立的科学体系,但许多管理思想的精华对今天的管理实践仍然具有借鉴的价值。② (二)中国各种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三大主流学派 儒家——王者之道,仁政德治; 法家——霸者之道,法制刑治;

道家——王霸杂合之道,无为而治。 这三大学派都产生于中国古代思想最活跃的春秋战国时代。其管理思想的基本逻辑结构是:人性假设的管理方式。他们各自提出对人的基本看法,并进而提出自己的管理方式,从而各自形成较为系统的治国治生的管理思想。 从宏观的角度看,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治国、治生和治身。治国主要是处理整个社会、国家管理关系的活动,即“治国之道”。它是治理整个国家、社会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是对行政、军事、人事、生产、市场、田制、货币、财赋、漕运等方面管理的学问;治生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它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管理学问;治身主要是研究谋略、用人、选才、激励、修身、公关、博弈、奖惩等方面的学问。这三部分管理思想还可细划为以下五个方面: 1.“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最早是由政治家管仲提出的,其本意是只有解决好人的问题,才能达到“本理国固”的目的。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都证明:人才是一切之根本!一个不懂得珍惜人才的国家和组织是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的! 2.“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非常强调领导者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崇尚“道德教化”和“正己正人”的管理方式。“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意思是端正自己与他人,成就物业为自我。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最佳的管理行为都应是以双向约束为基本要求的,不仅约束他人行为使之端正,同时也使自己的行为得以规范。先哲们认为,“正己”为“正人”的前提,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正”,岂能奢言正人。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本质是“人为、为人”。① 3.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普遍贯穿着经权观,“经”指“变中不易的常理”,即管理中普遍的稳定的原则,“权”指“应变的权宜”,即根据时空和势态变化而不断改变着的方法和策略。这种经权观要求“执经达权”,即根据普遍的管理原则和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来选择和确定合适的管理方法,最后达到管理目标;同时要求“通权达变”,即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势而随时调整自己的管理方式,“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德治礼治的恒久之道正是由于不断的变通才得以持久,得以实现的。② 4.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 我国古代的军事典籍中蕴藏着大量的战略管理思想,这已成为今天军事乃至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重要思想宝藏。在《孙子兵法》中,孙子着重指出了战略谋划的重要性。 5.“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观管理思想 古代管理思想是以整体和谐观为基础的。也就是把管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过程,促使社会与自然、管理系统与外部环境以及管理组织内各种组成之间达到最佳和谐,把管理的各个要素和功能组成一个统一的有序结构。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灵魂是和谐观。 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经济开始全面复苏。大量企业犹如雨后春笋的出现。企业的大量出现进一步出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同时,由于管理理念的落后和不足,也出现了大量的管理问题。中国公司的执行难是由三大原因造成的:1.文化原因:由于文化导致的执行问题制度原因:由于制度导致的执行问题2.人员原因:由于管理水平导致的执行问题。文化原因导致的执行问题:1、中国是一个人治的社会,我们讲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能人第一,制度第二,而现代企业制度讲究的是“用人要疑”,制度第一,能人第二。2、中国是一种清谈文化,我们讲究“大道无术”,缺乏量化管理传统,而现代企业管理讲究“大道有术——量化管理。3、中国是一种面子文化,我们讲究“以情理服人”,情在前,理在后,而现代企业是一种利益文化,讲究“理情服人”,理在前,情在后。

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南昌大学理学院 李丽清 南昌大学经管学院 周小刚 管理是一种最重要的资源。管理对其他所有资源起到综合运筹作用,直接决定一个组织的兴衰成败,管理高效进行,整个组织可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反之,如果管理落后和无效,即使是经济巨人也很容易倒下。因此,研究管理理论对企业管理具有重大实践指导意义。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管理理论有了新发展、新动向,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是科技进步的飞速发展,促进科学社会化进程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同时原有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管理问题,促进了新理论的产生,其突出表现就是“管理理论丛林”,主要有以下学派:经验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合作社会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学派、管理过程学派,这些学派被称为“管理丛林”。70年代后,首先从美国开始,企业管理中出现了两个引人注目的变化:(1)管理重点由基层向高层转移,由业务管理向战略管理转移,出现了“战略热”。(2)在管理思想上强调系统观念和应变观念,称为“系统热”和“权变热”。以下分述之。 出现“战略热”的原因是许多企业逐渐认识到,内部效率问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则是紧跟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战略决策,只有在战略决策正确的前提下,提高效率才有意义,否则战略决策错了,效率高反而失败得更惨,因此管理学家重视战略管理,重视战略决策。管理思想第二个重大变化表现在管理指导思想上,即“系统论”和“权变论”。系统论强调对管理工作要有全局观念,仅仅抓住某一项管理因素或仅采用一项管理方法是不够的,无法应对环境的挑战。 系统管理就是根据系统原理及其原则,采用各种定性或定量的方法,讲究管理艺术,对管理对象全面科学地管理。管理思想中的“权变理论”,即针对不同的情况,应采用不同管理模式和方法,而不是采用以不变应万变的管理模式。 进入80年代后,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注重比较管理学和管理哲学,强调重点抓“企业文化”。二战以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对美国构成直接威胁和挑战,促使美国管理学家对日本企业成功秘诀进行思考,他们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日美管理的根本差异在于对管理因素的认识不同,美国等国家过分强调诸如技术设备、规章方法、组织机构、财务分析等“硬”因素,而日本比较注重目标价值、宗旨、信念、人等“软”因素,即从企业文化角度看待管理,其认为管理的关键在于企业通过对全体职工的教育以及领导者的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树立起共同的信念、目标和价值观念,强调的重点是抓公司文化的“软管理”。 80年代后,随着科技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在管理理论演变进程中,形成各种理论流派,其中不乏经典之作,如:威廉·大内的Z理论、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彼德·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以及迈克·哈默的企业再造理论。以下分别简要述之。 (一)Z理论:美学者威廉·大内提出Z理论,其主要内容为:一切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信任、敏感、亲密,主张坦诚、开放、沟通作为基本原则实行“民主管理”,并对日美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指出每种文化都赋予其居民以不同的行为环境,形成不同行为模式,进一步认为美国公司应借鉴日本企业经验向Z组织转化。 (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迈克尔·波特是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教授,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管理学家之一,开创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他认为行业竞争中决定规模的五种力量模型为供应商力量、替代品威胁、购买者力量、潜在竞争加入者威胁、竞争对手。在分析影响五种战略力量的基础上,波特提出了只有两种达到突出业绩的途径,即要么你成为行业中成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古为今用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古为今用 摘要: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一,其中的有关理念为后人学习、研究管理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理论源泉。本文分析了儒家、道家和兵家三种管理思想,并评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古为今用 Abstract: The management thoughts of ancient China are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relevant concepts provide inexhaustible sources for later generations to study and research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the military commander's management thoughts, and comments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ancient management ideas. Keywords: ancient China; management thoughts, make the past serve the present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主要是兵家、儒家、道家。兵家长于决策;兵家和道家都善于权变;儒家重视人性和人际关系,企图用道德修养与教化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如果从精神实质上衡量,儒家的管理思想类似现代西方的行为学派,兵家的决策思想类似现代的决策学派,道家的“与时迁移、因物变化”的思想类似西方的权变管理。兵家讲韬略,道家尚权变,儒家贵和谐,这些积极成分对管理现代化均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都富有治国安民的管理思想。 一、儒家的管理思想 儒家文化的特点是关心人生、社会问题,在伦理道德方面建立了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政治管理和人事管理思想。 其一,修己安人的管理目标 在儒家看来,治国首先是人的管理,而人的管理又可分为“修己”的自我管理和“安人”的社会管理两大部分。首先,“修己”的自我管理,强调管理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个人修养与人格魅力,才能赢得部下的尊重与信任,管理过程才能有效地开展。提醒管理者一定要重视自身的品行修养,必须做到安人先正己。其次,“安人”的社会管理,是立足于自我修身的基础之上,其内容包括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的道理。儒家学说把政治与伦理相结合,把国家、家庭和个人联系起来,构成了社会管理系统。从管理角度看,要把天下治理好,就得使国家安定;为使国家安定,就需要人人从自己做起。 其二,民为邦本的管理意向 孔子说:“惠则足以使人。”也就是说,给民众以恩惠,就能很好地指使民众。强调以民生为本的管理思想不失为古今中外均被看好的管理智慧。儒家的管理思想从群体之“人”这个中心展开,关注民生、民心和民信是儒家管理思想的重要取向。另外,就如何发展生产、缩小贫富差别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进行探讨时,其基本思路也是如何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进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其三,贵和中庸的管理方法 在儒家文化中,“和”既是管理的目的,也是管理的方法。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主张在无关原则的小事上,要讲协调、重和睦,不要小题大做,闹不团结;凡事关原则性的大问题,则要坚持原则,不应苟同。怎样才能做到“和”呢?“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促进人际和谐、实现良好道德的一种法则,是再好不过的了!孔子的本意是无论做人、处世还是办事都不能过分,要“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西蒙管理行为读书笔记

目录 一、作者的介绍............................................2 二、《管理行为》的内容.....................................2 三、《管理行为》对我国行政决策的启示 .......................3

一、作者的介绍 赫伯特·西蒙,美国管理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经济组织决策管理大师,第十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他倡导的决策理论,是以社会系统理论为基础,吸收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的内容而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由于他在决策理论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他被授于197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二、《管理行为》的内容 在管理理论众多的探索者中,有幸享有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诺贝尔经济学大奖的人只有《管理行为》一书的作者西蒙。一本管理学的书怎么能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呢?这是我拿到《管理行为》这本书的时候最大的疑问,在阅读本书之后我觉得西蒙的《管理行为》一书的内容概括起来最主要的有以下两方面:首先是“有限度的理性”和“令人满意的准则”;其次是决策过程理论。西蒙提出,现实生活中个人和组织的决策需要一定程度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都是在有限理性的条件下进行的。理想中的完全理性会导致人们寻求决策的最优解。而现实生活中的有限理性则导致人们寻求满意解。西蒙将组织内部的活动分为经常性和非经常性两类,前者的决策为程序化决策,后者的决策为非程序化决策,所有的程序化决策过程都可以概括为:界定问题;明确目标寻找为达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案;比较并评价这些方案;做出决策;在执行决策中进行检查和控制,以保证实现预定的目标。 西蒙认为管理的本质就是决策,而决策的过程是一个选择过程。决策包含两个因素:事实因素和价值因素,这连个因素包含于所有的具体的决策中。这一特点决定了,决策是对实现特定目标而言的,管理的任务要关注的是特定目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诸子百家中儒、墨、兵、道、法五家管理思想的本质特征在于:儒家重组织,墨家重目标,兵家重决策,道家重领导,法家重控制。 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 首先,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其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中庸之道”“修己以安人”,“仁者爱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舍生取义”,“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等方面,由孔子创立,经孟子、董仲舒、宋明理学、新儒家等一代代儒学学派的继承、改造和发展,并通过国家强制手段宣扬传播,终于促使儒家管理思想占据了社会管理行为的主导地位,并成为千百年来流传最广泛、最深入人心的管理思想。 墨子对于管理、教育、法制、伦理等思想有丰富的阐述。他把“兼相爱”看作是人人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是管理者必须奉行的治国之法。他的“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爱与利是联系起来的,仁义与功利是统一在一起的,这不同于儒家的重义轻利,墨子把利作为仁义的内容和目的,他的管理思想对当今的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都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 法家韩非子是我国先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他的管理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至今仍对我们的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西汉著名思想家董仲舒完成了儒法融合,在吸取秦朝严刑峻法以致迅速灭亡的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德刑并用、注重德教的统治原则,采用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手段,塑造了后来历朝历代统治阶级的管理典范。 二、辩证的看待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究天人之际,察古今之变,明存亡之道,晓兴衰之理。中国五千年历史给予了我们不竭的管理思想宝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综观中国古代诸家的管理思想及理论不外乎是儒、法、道、墨之说的反映和体现。诸子百家中儒、墨、兵、道、法五家管理思想的本质特征在于:儒家重组织,墨家重目标,道家重领导,法家重控制。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对于如何管理和组织社会经济生活,它们相互

西蒙及其决策理论

西蒙及其决策理论 1978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当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以表彰他“对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所进行的开创性研究”。正如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西蒙的颁奖辞中所指出的那样:“赫伯特-西蒙的科学成就远超过他所教的任何一门学科——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和信息科学。他的研究成果涉及科学理论、应用数学、统计学、运筹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等方面,在所有的这些领域中西蒙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们完全可以以他的思想为框架来对这些领域的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但西蒙首先是一名经济学家,因其终生从事经济组织的管理行为和决策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要介绍西蒙的学术贡献就不能不提到他的有限理性理论和决策理论。西蒙认为现实环境中的管理者是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的“管理人”。“管理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是多元的,不仅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而且处于变动,甚至彼此矛盾的状态。“管理人”自身的知识、能力、经验和掌握的信息是有限的,所以他所做出的每一个决策的目标函数都不可能,也不期望能取得最优解,取而代之的是获得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在实际操作中,有限理性表现为管理者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全部备选方案,也无法预测全部

备选方案的后果,同时也不具备一个明确的、稳定的、完全一致的偏好体系,以使它能在复杂的决策过程中准确的找到这样一个最优解。西蒙的理论承认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全知全能的理性是不存在的。西蒙的理论标识出了人类理性和非理性的界限,指出一种由于无法得到最优决策方案而转向寻找满意的人类行为。 在对有限理性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中西蒙发现,有关决策的合理性理论必须考虑人的基本生理限制和由此而引起的认知限制、动机限制和相互影响的限制。从而所探讨的是有限理性而非完全理性;是过程的合理性而不是本质的合理性;决策制定的过程应当是有限理性的适应机制,而不是完全理性的最优机制。决策者在决策之前必须多方收集信息,制定备择方案。决策者不存在一个能度量的效用函数,从而也不存在对这个效用函数求最大值。但是每一个决策者都有一个取变量的欲望水平。这个欲望水平受决策者自身的经验、知识、收集信息的难易程度、决策者性格等多方面条件的影响,在这些约束条件的制约下,决策者做出一个相对满意的决策。 有限理性理论对于指导当今信息化条件下管理者如何做出决策具有及其重大的意义,即不要迷失在海量的信息中,不要希望依托充沛的信息做出一个无可挑剔的最优决策。一个能够快速收集关键、有效的信息,做出满意的决策的管理者,才是一个合格称职的管理者。 作为一个管理学家,西蒙同时也是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作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决策理论学派主要研究从各种备选方案中

中国管理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徐淑英《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9日11 版) 过去20多年来,中国管理学研究关注西方情境的研究课题,验证西方发展出来的理论,并借用西方的研究方法论。而旨在解决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和针对中国管理现象提出有意义的理论解释,这方面的研究却迟滞不前。围绕到底是追求“中国管理理论”(即在中国管理情境中检验西方理论)还是“管理的中国理论”(即针对中国现象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的争论,很多学者作出了积极探索。中国的管理学研究者应遵循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原则,保持对常规科学局限性的警觉,从事既能贡献普遍管理知识,又能解决中国管理问题的研究。 国际管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现象 全球化商业活动的增加,不仅使得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对管理知识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且那些处于新兴经济体(比如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中的公司,由于在国际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非常渴望得到管理实践所需的知识。除了新兴经济体外,许多发达地区的管理研究也十分活跃。有学者观察到了国际学者的一种明显偏好:从主流管理学文献(基本上是基于北美,特别是美国的文献)中套用已有的理论、构念和方法来研究本土的现象。这导致了JamesMarch(詹姆斯·马奇)所认为的组织研究的“趋同化”。这个趋势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它有可能放慢有效的全球管理知识的发展速度,也会阻碍科学的进步。这样的趋势在中国也是存在的。

科学研究总是有目的的:执著于寻找真相(reality)和追求真理(truth)。科学的研究方法确保了科学家的发现是接近于真理的,这也是所有科学研究应该达到的严谨性(rigor)标准。然而对于管理学这门应用科学来说,真理本身是不够的。管理研究的第二个目标是获取有益于提高实践水平的知识,这就是管理学者应该达到的切题性(re levance)标准。但现在大部分的中国学者都是严谨有余,切题不足。 目前,套用西方发展起来的理论在中国进行演绎性研究主导了中国管理学研究领域。用这种方法进行的研究倾向于把成果发表在国际性杂志上,尤其是国际顶尖杂志。这类研究成果验证了已有理论或者对其情境性边界进行了延伸研究,说明了如何使用现有研究成果来解释一些新情境下出现的独特现象和问题。但这样的研究倾向对现有的理论发展只能提供有限的贡献,因为它的目的并非寻找对地方性问题的新的解释。这种方法也限制了对中国特有的重要现象以及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事件的理解。 笔者并不认为学者的目标就是发展新的理论,而是提请注意这一事实:绝大部分中国的研究都不约而同地采用西方已有理论来解释中国现象。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是因为缺乏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对科学目的的正确理解。一些研究者错误地认为,科学的目的是发表文章,而非寻找对重要现象的恰当理解和解释。中国学者可以很快学会如何正确使用研

当代管理思想

当代管理思想 当代管理思想比较集中的体现为: (一)托马斯·彼得斯的管理思想 彼得斯的管理思想:一是人受到“两重性”的驱动,他既要作为集体的一员,又要突出自己,他既要成为一个获胜队伍中的一个可靠的成员,又要通过不平凡的努力而成为队伍中的明星;二是只要人们认为某项事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伟大的,那么他们就会情愿地为了这个事业吃苦耐劳。彼得斯提出管理的8条原则和调动人的潜力的5条途径。 (二)波特的竞争战略思想 波特指出有五种竞争力量,任何行业的竞争规律都体现了如下5种竞争力的作用,行业的这5种作用力决定了行业结构,也决定了行业的盈利能力,他们影响成本和企业所需的投资—即影响投资收益的诸多因素。提出三种基本战略和进行战略分析的手段价值链分析 (三)约翰·P·科特的管理新规则 科特将美国经济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860年到—1930年,这个阶段是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和美国大企业快速增长的阶段。在此阶段中:美国的经济发展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美国大多数大公司都是在这一阶段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二是美国在这一阶段的发明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50年发明的数量。 第二个阶段是从1929年“黑色的星期二”开始的。大萧条的发生,摧毁了人们对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信任,凯恩斯的经济学第一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二战后,国际形势给美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使得美国经济和大公司的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三个阶段是从1973海湾石油生产国第一次大幅度和统一地提高石油的价格,使得西方世界发生了一次极大的能源危机,它标志着战后美国经济统治时代的结束,开始了真正的全球化的经济时代。 可以说,美国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二阶段是深受政府行为的影响,而进入第三阶段却是一个全球化竞争的阶段。 科特认为在新的形势下不能再按原先的管理规则,而是应该遵守一种新的规则,这种规则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的特征基础上的。因此,现在企业的应变能力,对能否取得成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一切都需要有强而有力的领导。 (四)彼德·德鲁克的知识管理 彼德·德鲁克作为最早提出知识社会和知识管理概念的学者,1988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新型组织的出现》的论文。指出在经历了管理权和所有权分离,命令——支配型组织后,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组织将进入新的形态:由专家小组构成的知识型企业,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这表明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已经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知识管理的时代。 (五)彼德·圣吉的学习型组织 彼德·圣吉1990年,出版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圣吉以他的老师弗雷斯特教授的《新型企业的设计》一文的构想为基础,融合了其他几种出色的理论、方法与工具,提出学习型组织的概念, 圣吉认为,企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古代传统思想是人类智慧的瑰宝,对世界,特别是对东方的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基本形成于先秦至汉代这一时期。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嗲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还有一些古代经典著作也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一批像孔子、管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孙子、韩非子、李斯、诸葛亮、李世民、王安石、康熙等等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他们也称得上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管理学家。在他们之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最具影响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治国、治生和治身。治国主要是处理整个社会、国家管理关系的活动,即“治国之道”。它是治理整个国家、社会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是对行政、军事、生产、市场等方面管理的学问;治生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它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管理学问;治身主要是研究谋略、用人、选才、激励、修身、公关、博弈、奖惩等方面的学问。 一、“天地之性人为贵”、以人为本的思想 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宣扬的就是朴素的人本哲学思想。把人视为现代企业最为核心和宝贵的资源,重视“仁”与“义”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通过实施人才战略、人性化管理和家庭式文化,努力发现、培养和发展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让企业成为员工生活与工作的希望之“家”。随着知识经济的极大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所倡导的人本主义管理,其政策的出发点和目标都在于“人”,企业中“人”的地位不断提高。企业开始要求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企业运作,并通过员工不断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来达到企业繁荣和发展的目标。这种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国家的企业所采纳。 兼爱”是墨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所在。墨子认为,只有“兼相爱交相利”才有“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墨子的“兼爱”思想的实质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它通过人们之间的相亲相爱来改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既能‘自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现代管理学上的“人本管理”思想要求企业领导平等对待员工,把员工当成企业运行的主体,尊重每一个员工的思想及其创造的价值,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创造更大的价值。人本管理的管理思想与墨子的“兼爱”思想实质相吻合,是“兼爱”思想的延伸 二、“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非常强调领导者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崇尚“道德教化”和“正己正人”的管理方式。“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意思是端正自己与他人,成就物业为自我。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最佳的管理行为都应是以双向约束为基本要求的,不仅约束他人行为使之端正,同时也使自己的行为得以规范。先哲们认为,“正己”为“正人”的前提,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正”,岂能奢言正人。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本质是“人为、为人”。个人首先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修养,“正人必先正己”,然后从“为人”的角度出发,来从事、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创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使人们能够在激发状态下工作,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人为”与“为人”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对任何管理者或被管理者,都有从“人

西方管理思想的演变

传统管理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及贡献 ⑴“古典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 其代表作——《国富论》,对以后的管理理论有重大的影响,主要观点如下: ①提出了“经济人”的假设; ②提出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 ③强调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力的重要性。 ⑵“人事管理之父”——罗伯特·欧文 ⑶科学管理思想的先驱者——查尔斯·巴贝奇 2、科学管理思想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贡献 ⑴“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及主要观点 ①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②主张一切问题实行科学化。 ③提出了管理职能和作用职能的分离。 根据以上观点,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四原则: ①对工人工作的每一个要素开发出科学方法,用以代替老的经验方法 ②科学地挑选工人,并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和使之成长。而在过去,则是由工人自己挑选工作,并尽自己的可能进行自我培训。 ③与工人们衷心地合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形成的科学原则去办。 ④管理当局与工人在工作和职责的划分上几乎是相等的,管理当局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各种工作都承揽过来,而在过去,几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责任都推到了工人们头上。 ⑵“经营管理学之父”法约尔及观点 法约尔于1916年发表了《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提出了适用于一切组织的管理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有效管理的14条原则。 ⑶“古典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 3、行为科学思想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贡献 ⑴梅约及其人群关系理论 通过霍桑实验,梅约得出了如下结论:行为和情绪是密切相关的;群体对个人的行为有巨大影响;群体工作标准规定了单个工人的产量;在决定产量方面,金钱因素比群体标准、群体情绪和安全感的作用要小。这些结论导致在组织如何发挥功能和获取目标方面对人的因素的新的重视,同时也导致家长式管理的增多。 ⑵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需要,按其发生的顺序,分为5个层次: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的需要是逐级上升的,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 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影响员工积极性的因素有两类:一是“保健因素”,主要包括金钱、地位、安全、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这类因素的满足只能安抚工人的情绪,对激励不大起作用。第二类是“激励因素”主要包括工作的成就感,事业上的发展等,这类因素的满足能直接提高劳动效率。 ⑷弗洛姆的期望理论 ⑸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 ⑹布莱克和莫顿的“管理方格图” 4、现代管理思想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贡献 ⑴西蒙的决策管理思想 作为决策管理学派的创始人,西蒙认为,管理的实质是决策,组织是由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组织的决策是组织成员及其群体参与的结果。其贡献主要体现在: ①突出了决策在管理中的作用。

管理学习题与答案——第02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教学要点 1、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2、管理思想与理论的演化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3、斯密的分工理论。 4、巴贝奇的报酬制度思想。 5、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 6、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7、法约尔的经营六职能。 8、法约尔的管理五要素。 9、法约尔的管理十四条原则。 10、厄威克的管理理论的综合概念结构。 11、梅奥的霍桑试验。 12、人群关系学说的基本思想。 1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4、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15、麦格雷戈的X、Y理论。 16、洛尔施和莫尔斯的超Y理论。 17、大内的Z理论。 18、管理科学学派的主要特点。 19、企业系统的六个基本要素。 20、西蒙的决策理论的主要观点。 21、新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 22、新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创新。 23、萨维奇的旧管理原则和新管理原则的内容。 24、大野耐一所解释的muda类型。 25、圣吉提出的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四条标准和五项修炼。 26、我国企业改革的基本阶段及其基本内容。 27、扩大企业自主权的主要内容。 28、两步利改税的内容。 29、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内容、优点、缺点。 30、租赁经营责任制的内容。 31、现代企业制度的五个基本特征。 32、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发展的新趋势。 33、关键名词: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亚当·斯密、劳动分工、查理·巴贝奇、利润分配制度、弗里德里克·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泰罗制、动作研究、时间研究、差别计件制、计划职能、执行职能、亨利·法约尔、统一命令、统一领导、等级链、人的秩序、物的秩序、林德尔·厄威克、行为科学、埃尔顿·梅奥、霍桑试验、人群关系论、社会人、非正式组织、亚布拉罕·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弗里德里克·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激励因素、道格拉斯·麦格雷戈、X理论、Y理论、超Y理论、Z理论、管理科学理论、系统管理理论、决策理论、赫伯特·西蒙、程序性决策、非程序性决策、精益生产、muda、企业再造、扩大企业自主权、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经营责任制、股份制、现代企业制度、民营化 二、习题 (一)填充题 1.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________和微观管理的_________。 2.中国历史上的“道”有多种含义,顺“道”中的“道”属于客观范畴,指的是____________。 3.“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_________,二是_________。 4.法约尔认为,要经营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改善生产现场的管理,而且应当注意改善有关企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 纵观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发展,孔孟的管理思想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变化的核心内容。所以谈及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孔孟的管理思想就是必须要说到的。 孔孟的理想是实现仁政,孔孟所关心的是治国平天下,所以,管理思想当然是孔孟之道的 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孔孟管理思想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呢?研究孔孟思想可以发现,孔孟讲管理从不脱离道德建设,而把道德建设作为实现管理目标的途径,“修己以安百姓”,“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两点就说明了这一点。孔孟主张治国以礼,为政以德,就是强调通过道德建设来治理国家,把管理活动纳入道德规范。因为道德建设是孔孟管理思想的着眼点,所以,孔孟管理思想的基本特点是十分强调道德建设在管理中的作用。可以把孔孟的管理思想称为管理道德思想。孔孟管理道德思想的主要内容,是针对管理者提出了从事管理活动的几项重要原则,它们是:一、“爱人”;二、富民;三、教民;四、“克己复礼”;五、“和”;六、义利观。 “爱人”,是充满古典人道主义精神的概念,是从事管理活动所应持有的态度。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内涵就是“爱人”,可见“爱人”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怎样算是“爱人”呢?孔子的解释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爱人”态度,要求管理者充分尊重和关心人,洋溢着道德的光辉。 以“爱人”的态度从事管理,势必致力于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和道德文明程度,将之落在实处就是富民和教民。过去,有人读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两句话,便以为孔子是空谈道德而忽视人民物质生活的,这完全是误解。孔子的这种措辞方法只不过是强调缩小贫富差距和保证社会安定的重要性,绝不是主张贫穷。在孔子看来,能让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就是超过尧舜的大圣人,就充分体现他对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深切关心,对富民政策的高度重视富民以外,孔孟又强调教民。卫国人口众多,冉有问:人口多了应该怎么管理,孔子说:“富之”;冉有又问:老百姓富裕之后又该怎么办,孔子说:“教之”。孔子所谓“教”,即提高道德水平。又,孟子在教导梁惠王怎样实行仁政王道时讲:首先要让人民有自己的田产,安心生产,吃得饱,穿得暖,过上富裕的生活;然后要办好教育,“申之以孝悌之义”,搞好道德建设。富民、教民,构成孔孟的基本的管理政策。 让人民过上富裕安康的生活,当然是“爱人”的表现,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那么,人与动物的界限是什么?不是别的,是道德。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具有道德文明的人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并非人与动物的区别点。由此可见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孟子的道德修养理论包括“尽其心”和“求放心”正反两方面。“尽其心”是充分发展、扩张人的善良本心;“求放心”是把所丧失的善良本心找回来。孟子讲教民就是要贯彻其修养理论,通过教育的手段以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帮助人们健全和完善人格,说 到底就是要使生物人成为完善的社会人以区别于动物界。这种教民的政策把对人民物质生活的关切进一步深入到了精神生活领域,更是“爱人”的深层表现,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它使 孔孟管理思想中的道德精神大大升华了。 主张教民者自古有之,但许多人忽视了教民和富民的关系。在孔孟看来,二者的关系是很显明的:富民乃是教民的物质基础。这从孔孟先讲富民后讲教民的排列次序上已经可以看出。孟子更深刻地阐述了富民和教民的正确关系。孟子虽然特别重视教民在管理中的作用,但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