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资源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资源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资源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 [名]资源科学概念:是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变、质量特征与时空分

布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其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资源,协调资源与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转化。

2. 资源科学的研究对象:资源系统、资源管理

3. 资源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⑴阐明资源系统的发生、演化及其时空

分布规律⑵探索资源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平衡机制⑶揭示资源特征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不同时期资源的保证程度与潜力⑷探索人类活动对资源系统的影响⑸研究区域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⑹探讨新技术、新方法在资源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

4. 资源科学的研究特点:⑴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决定了资源科学研究的

区域性⑵资源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资源科学研究的综合性⑶资源系统的全球性决定了资源科学研究的国际性⑷资源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资源科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5. 资源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⑴从个体、局部走向一般、整体,日益

注重国际合作和全球性问题研究⑵从静态分析走向动态预测,区域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等战略性研究日趋活跃⑶从自然资源评价转向注重社会经济分析,以合理化为内容的资源管理研究正逐步成为资源科学研究的热点⑷从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半定量研究,日益模式化和数量化⑸从常规手段转向高新技术应用,研究方法和手段日益现代化

第2章资源与资源系统

1. [名]资源: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被人类开发利用以提高自己福利水

平或生存能力的、具有某种稀缺性的、受社会约束的各种环境要素或事物的总称。

2. 资源系统的特征:⑴构成的复杂性⑵内涵的动态性⑶结构的层次

性⑷功能的多样性

3. [名]自然资源:指具有社会有效性和相对稀缺性的自然物质或自然

环境的总称

4. 自然资源的类型: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

资源、海洋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

5. 自然资源的特点:⑴有限性⑵区域性⑶整体性⑷多用性

6. [名]社会资源:指自然资源以外的其他所有资源的总称。

7. 社会资源的类型:⑴人力资源⑵智力资源⑶信息资源⑷技术资源

⑸管理资源

8. 社会资源的特点:⑴易变性⑵不平衡性⑶社会性⑷继承性

9. [名]硬资源:指主要在量上,或归根结底表现为量上的稀缺性的资

源,比如土地、矿产、劳动力、资本等。

10. 第一类硬资源与第二类硬资源对有效性和稀缺性的意义有哪些不

同:⑴一般地讲,第一类硬资源的社会有效性是第一位的,是内禀的,推动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因是它的内在效用,这种内禀有效性也称之为功能性。第二类硬资源通常构成某种特定环境,其相对稀缺性是第一位的,有效性是在稀缺性突出的条件下才突出出来,如旅游环境、气候环境、交通条件等都是在相对稀缺的情况下,我们才珍视其有效性的,我们称这一特性为有效性。功能性和有效性是第一类硬资源与第二类硬资源的一个重要的性质差别。⑵两类硬资源的另一个重要区别表现在它们的空间可移动性方面。第一类硬资源的各种具体物质,在空间上的富集程度差异较大,而它们的社会有效性往往要到加工作地点或消费者手中才能体现,因此具有可移动性,甚至位移是必须的。第二类硬资源一般表现为某种宏观环境,它们对地理空间有着极强的“附着性”或者其效用往往依既定区位而存在,因而具有不可移动性。

11. [名]软资源的概念:指主要在质上表现出稀缺性,而量不可度的软

件型资源。

12. 软资源的特点:⑴知识性、创新性⑵无污染、可复制和可再生的

资源⑶具有共享性⑷具有快速更新性

13. 软资源的作用:⑴软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⑵使自然

资源的品种、数量不断增多⑶能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第3章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1. 从矿藏成因角度看,矿产大致可分为:外生、内生、变质矿产

2. 我国地质构造上包括三个全球性的成矿域:古亚洲成矿域、滨

(环)太平洋成矿域、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

3. 从横向看,我国境内南北方向有三条明显的纬向构造带:⑴位于北

纬40o~43o的阴山—天山构造成矿带,以盛产铁、铬、镍为特征;⑵位于北纬32o31'~34o30'的秦岭-昆仑构造成矿带,主要有钼、

铁、铬、镍、铜等;⑶位于北纬23o30'~25o30'的南岭构造成矿带,有钨、锡、铜、锑等

4. 从纵向看,我国东西方向存在北东向的三个隆起带和三个沉降带:

⑴第一隆起带,主要指我国台湾省、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

等地,矿产有铜、金、铅锌;第一沉降带,指黄海、东海、南海及我国广大陆棚区并包括钓鱼岛在内,石油客观⑵第二隆起带,包

括张广才岭、老爷岭、长白山岭、辽东半岛,往南至胶东半岛、东南沿海的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第二沉降带,包括松辽、华北、江汉三大平原和渤海及北部湾,油气和盐类矿产⑶第三隆起带,包括大兴安岭、太行山、湘西黔东汞、锑及钨、金矿等;第三沉降带,包括鄂尔多斯和四川两个盆地,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盐类。

5. [名]生物圈资源:指生物圈中一切能为人类所利用的自然资源,它

主要包括由地貌、土壤、植被等因素构成的土地资源,由地表水、地下水构成的水资源,由光、热、水等因素构成的气候资源和由各种动植物构成的生物资源。

6. 生物圈特性:⑴整体性⑵地带性、区域性和不平衡性⑶可更新

性、循环性、不可逆性和可培养性

第四章资源评价原理与方法

1. [名]资源评价:是根据资源类别、属性、形成原理和形成条件以及

时空分布规律,从科学角度对其存在、数量、质量和可使用情况进行客观评述和估价。

2. [名]自然资源评价:就是按照一定的评价原则或依据,对一个国家

或地域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地域组合、空间分布、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等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定和估价。

3. 土地资源评价分类:潜力评价、适宜性评价、经济评价

4. [名]国土资源评价:针对特定的国土区域,根据资源类别,属性、

形成原因和形成条件以及时空分布规律,从科学角度对其存在、数量、质量和可使用情况进行客观评述和估价。

5. 子系统成分: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

源、能源资源、自然风景资源。

6. 国土区域分类:⑴自然资源优势明显的资源开发型地域⑵经济与

技术资源优势明显的技术开发型地域⑶以自然保护、环境治理、旅游观光为主的特殊功能的国土地域

7. 国土资源评价的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可持续利用

原则

8. 主导因子评判法基本原理:在影响某一资源质量的多个因子中,选

择一个或两个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导因子作为评判资源质量或划分等级的依据。然后对这种其主导作用的评价因子提出一个或多个能全面确切地表达它的评价指标,并对每一个指标按一定标准做出分级,取主导因子在不同地段全部指标与批评家标准表对照

9. 多因子模糊评判法:是运用解模糊矩阵的方法来综合评判资源的质

量。模糊变换途径:一参加评审的人员按一定标准对评判因子逐一

评审,得出结论性评语;二在一级评判因子之下再设二级评判因子,并按一定标准逐一得出结论性的评语,然后对一级评判因子逐个做出评判结论。在综合评判过程中,将各个评判椅子的评语加以统计,汇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综合评判某一资源的模糊关系矩阵,最后解模糊关系矩阵即可得到综合评价结果。

第五章资源定价与开发决策

1. [名]资源价值:资源所拥有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总和

2. 资源价值的特性:⑴虚拟性⑵资源价值与市场价格的不协调性

3. 资源价值的内容:由资源的劳动价值、资源的资本价值、资源地租

价值和资源存在价值构成。

4. 如何理解资源价格的概念:⑴某种资源的价格是总体资源配置的结

果⑵一种资源的价格应该是在该种资源处于最佳配置状态下,资源利用的预期收益的现值⑶资源特别是各种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是经济增长的过程,同时又是生态环境受损的过程,因此资源价格既是资源利用的语气收益的现值,还应该包括对资源开发利用导致的生态环境损损害的补偿⑷资源的稀缺性导致了资源价格的虚幻性成分

5. 资源价格与资源价值之间的关系:理论上资源价格是资源价值的货

币表现,资源价格围绕资源价值上下波动,而由于资源的特殊性,资源价格的这种波动显得波幅过大而且周期漫长,从而使其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不甚明显。一种资源在其未被人们认识或其供给量相当充足时,其价格极低甚至无价格,当人们对该种资源利用到一定程度,资源可供利用的数量不断减少甚至成为稀缺资源时,其价格往往又飙升至人们无法理解的高度,无论是在初期还是在末期,都明显表现出资源价格与资源价值之间的无关性,但考虑到人们对资源价值的认识和评价也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这一特点,资源利用的初期价值与末期价值是不同的,总体而言,资源价值也是随着人么利用资源的程度深入而不断提高的,因此资源价格与资源价值之间呈攀升式的波动关系。

6. 资源开发决策的基本原则:⑴信息准全原则⑵未来预测原则⑶可

行性原则⑷系统性原则⑸对比优选原则⑹效益原则⑺民主集中原则⑻追踪监控原则

第7章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

1.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在概念上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区别:土地覆

盖是随遥感技术的应用而出现的新概念,是指覆盖地面的自然物体和人工建筑物,它反映的是地球表层的自然状况。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利用状况,包含着人类利用土地的目

的和意图,是一种人类活动。联系:土地利用是土地覆盖变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土地覆盖的变化反过来又作用于土地利用。全球不同区域土地覆盖的性质主要决定于自然因素,但目前的土地覆盖状况则主要是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和政治活动造成的。

2. 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⑴人类活动使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大幅上

升,导致地面增暖和其他气候变化⑵全球升温,引起海平面上

升,内大陆冰川后退⑶南极半岛地区性升温,南极冰川面临分裂

⑷如果没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特殊政策措施,二氧化碳的排放维

持在目前水平,全球平均气温变暖速率变快⑸即使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几十年内,气温还将继续上升;在几百年内,海平面还将上升。

第八章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1.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⑴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通过正确方式增长

⑵可持续发展的表示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心态⑶可持续发

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⑷可持续发展承认资源环境的价值

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⑴公平性原则⑵可持续性原则⑶共同性

原则⑷需求性原则

3. [名]环境资源:环境的各项因素是资源,环境的整体式资源的总

和。环境指周围的客观存在,它有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大类(摘自百度: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并能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空间及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包括自然资源属性和环境资源属性)

4. 环境资源观的意义:⑴环境资源观是联系经济与环境的纽带⑵明

确环境资源观,可以深入了解环境污染的实质是资源的浪费,防治污染实质上防止浪费,应当更好地从资源上着眼,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途径⑶环境资源有价值,就可以向利用环境资源的企业单位收取费用,对资源的合理分配、节约使用、防止资源枯竭、减轻污染有好处

5. “我们不是从双亲那里继承了地球,而是从子孙们那里借用了它”意

义:资源不是无限而是有限的,,不是无价而是有价的,不是无主而是有主的。可持续发展时代,最主要的资源道德原则是协调平衡原则和公平共享原则,要自觉地在当代与后代之间合理分配资源利益

⑴必须自觉地优化配置和节约利用资源,通过优化配置和节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利用同其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平衡⑵必须自觉注意保护、建设与更新资源并以此为荣,努力实现占有消耗

资源与更新、保护、补充资源自身动态的平衡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原则:⑴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⑵生物资源开发量应与其生长、更新相适应的原则⑶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⑷因地制宜的原则⑸统筹兼顾、综合利用原则

6. 如何实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⑴编制科学的资源开发规划⑵利

用价值规律保护自然资源⑶简历资源集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7. 资源规划应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主题,正确处理好几大关系:⑴正

确处理好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⑵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⑶正确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⑷正确处理好国土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第9章资源安全

1. [名]资源安全: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

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或能力。

2. 影响资源安全的主要因素:⑴资源因素⑵政治因素⑶运输因素⑷

经济因素⑸军事因素⑹其他因素

3. 资源安全评估指标是如何划分的:是在考虑影响资源安全主要因素

的基础上,从每个领域选择一定的指标,组成一个评估指标体系。

分为,有关资源方面的指标,政治因素指标,经济方面的指标,运输因素指标,军事因素指标

4. 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基本策略:⑴贯彻资源安全基础保护战略⑵

实施合理的资源流通战略⑶倡导适度消费的资源节约型战略⑷建立深度资源开发的利用战略⑸鼓励废弃物资源化的回收战略⑹加强资源创新的技术战略⑺坚持科学的资源管理战略

第10章中国资源总体态势与战略对策

1. 中国资源的总体特点:⑴资源总量多,相对量少⑵资源地域分布

不平衡,组合错位,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⑶资源开发难度大,浪费严重⑷呆滞资源多,开发投资大

2. 中国未来资源形势严峻:⑴淡水资源不足⑵耕地资源紧缺⑶油气

资源稀缺

3. 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口、资源与经济的关系:⑴前工业化阶段:①人

口已达8.3亿②经济发展速度快,但基础差,工农业欠发达,经济规模和总量小,对自然资源需求量相对少③社会资源,尤其是资本资源严重短缺,在生产中投入比重低④自然资源处于开发利用初期,有一定数量的资源总量和保证程度,生产中自然资源投入比重大,资源利用率低⑤人民生活水平不高⑥中国外贸出口中初级产品占绝对优势,是实际上的自然资源出口国⑵工业化迅速发展阶段①人口持续膨胀,人口总规模将达到16亿,甚至更多,劳动人

口的问题日趋紧张②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由年增长率9%~10%降为5%~6%,但经济总量随之大幅度增加③除人口外的社会资源依然短缺,生产产品中技术含量从总体上看,不可能有大幅度增加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比重会不断增加,但传统产业仍然占有较大比重⑤自然资源利用率有较大提

高,但自然资源总需求量不断增大,少数自然资源的可利用数量已达到极限,有点甚至严重短缺⑥人们对提高生活水平有更强烈的要求⑦由于人口压力和自然资源不能得到更有效利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⑧中国外贸总额和在国际总额中的比例会有所增加,在国际上负债率也会随之增大,与其他经济大国或区域集团相比,中国分享国际资源的能力仍然有限⑶后工业化阶段①人口实现了零增长,但人口的老年化问题也日益突出②人民的文化素质大大提高,科学技术获得巨大进步,生产中科技投入和生产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幅度增加③传统产业让位于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将占主导地位,工农业生产达到更高水平④社会资源投入在生产中的比例大幅度增加⑤自然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自然资源在生产产品中的投入不断减少,自然资源总需求得到控制,有的甚至减少

⑥替代资源不断出现,潜在资源得到更多开发利用⑦中国的国际

贸易进一步扩大,将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分享世界资源的能力大大提高⑧环境得到根本改善,趋于良性循环状态

4. 中国资源应采取的战略对策:⑴优化区域资源配置⑵合理开发利

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⑶提高利用国际资源能力⑷依靠科技进步缓解资源供求矛盾⑸简历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体系

第11章中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1. 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⑴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土地资源

严重不足⑵土地资源类型多样,有利于综合利用⑶山地多,平地少,难以利用和质量低劣的土地比重较大⑷土地利用结构中农用地比重偏小,牧业用地面积较大,后备耕地资源缺乏⑸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区域差异显著

2. 中国土地退化的具体表现:⑴水土流失面积仍在增加⑵土地沙漠

化有扩大的趋势⑶土地盐渍化,潜育化现象严重⑷草地退化严

重,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⑸资源配置不十分协调,自然灾害频

繁,经济损失重大⑹土地污染在加剧

3. 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措施:⑴继续严格控制人口增

长,减轻土地的承载压力⑵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结合,强化土地生态化管理⑶加强农地划定工作,有效保护农用土地,尤其是切实保护耕地的数量、质量⑷高效与集约用地,节约

有限的土地资源⑸开展土地整治,改善生态环境,扼制土地退化

⑹做好土地资源的调研、评价和规划工作,强化土地规划的科学

性、权威性⑺培育和完善土地市场体系,健全土地信息系统,依法管理土地

第12章中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1. 中国水资源的特点:⑴水量:①径流总量不甚丰富,人均、亩均数

量相当少②水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③年内、年际分配不平衡,变率大,水旱灾害频繁⑵水能资源:①水能资源蕴藏量极为丰富②水能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

2. 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⑴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⑵控

水工程不足,旱涝灾害频繁⑶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⑷水域污染严重⑸管理混乱、浪费严重⑹湖泊面积减少,影响水资源综合开发效益

3. 南水北调的三个方案:⑴西线:在西南海拔2000~4000m的长江上

游干支流河谷中建筑高坝,穿越众多山地,从通天河、金沙江引水到柴达木和黄土高原,以解决西北干旱地区缺水问题,调水所经地区地形条件复杂,近期难以考虑⑵中线:从三峡引水,主要解决海河平原、京津用水和黄河下游补水⑶东线:从长江下游引水,大体上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北京,主要解决淮河下游、沂沭河下游、海河流域东部、胶东半岛及天津用水问题。(利:扭转水资源紧张局面,利于进一步开发区域优势资源,改善区域工业结构;改善农业灌溉条件,优化种植结构;减少污水灌溉对农作物的污染,保障人群健康,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补充地下水。不利:影响航运;枯水期可能影响水质变化;可能导致局部区域土壤盐渍化)

第13章中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1. 中国矿产资源的特点:⑴成矿条件优越,矿产类型齐全⑵富矿

少、贫矿多、共生矿床多⑶矿产资源地域分布不均⑷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低

2. 中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对策:⑴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做到

有序开发⑵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⑶提高矿业集约化经营水平⑷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工作⑸建立矿产

资源储备制度⑹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最佳资源效益⑺建立国外矿产资源供应基地⑻加强矿区环境保护⑼实行沿海内地兼顾,逐步加强西部的方针

第16章中国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1.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征:⑴多样性⑵丰厚性⑶古老性⑷奇特性

2. 旅游资源开发不利的制约因素:⑴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不平衡⑵

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落后⑶旅游资源远离主要的旅游客源国

3. 中国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⑴环境污染严重⑵生态恶化日趋

加剧⑶旅游景观破坏严重⑷传统文化逐渐变异

4. 中国旅游资源的开发战略:⑴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坚持保护与开发

并重,合理开发,优化利用的方针⑵加强旅游资源的科学管理,保障资源永续利用⑶加强旅游生态环境敏感区的管理与科学利

用,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⑷开展全社会旅游业可持续的宣传与教育⑸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⑹完善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⑺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国际合作⑻开展可持续旅游的试点示范工作

环境科学概论考研重点

第二章 1.大气的结构组成?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2.什么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来源有哪些?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程度,一致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大气污染来源: 天然污染物:1.火山喷发2.森林火灾3.自然尘4.森林植物释放5.海浪飞沫 人为污染物:1.燃料燃烧2.工业生产过程排放3.交通运输过程排放4.农业活动排放 3.什么是大气污染物,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有哪些? 大气污染物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主要的大气污染物: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TSP),飘尘,降尘,可吸入粒子(IP) )2.硫氧化合物 3.氮的氧化物 4.碳的氧化物5.碳氢化合物6.有机化合物7.卤素化合物8.其它放射性物质和臭氧。 4.什么是光化学烟雾? 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烃类的大气在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反应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被称为光化学烟雾。 5.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技术? 1.烟尘控制技术 2.二氧化硫净化技术 3.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 第三章 思考题: 1.什么叫水循环,其成因是什么?水循环包括哪几个阶段? 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能和地心引力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从水面、陆面和植物表面蒸发,化为水汽升到高空,然后被气流带到其他地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又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表形成径流。水的这种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循环过程,就叫做水循环。 水循环的成因:内因水的三态(气态、液态、固态)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水循环包括阶段:蒸发,输送,凝结,降落,渗流,径流。 2.请用文字和公式的形式表达水量平衡的概念? 通过水的循环包括蒸发,降水,渗流,及径流,地球上的水不断循环往复在全球范围内蒸发与降水总量是平衡的。 +△w= 收入-支出 3.天然水的化学组成主要包括哪几类?天然水中的主要离子有哪些?什么叫溶解氧? 天然水的化学组成:1.溶解气体天然水中的溶解气体主要有氧、氮、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等。 2.主要离子:Cl-、SO42-、HCO3-、CO32-、Ca2+、Mg2+、Na+、K+。 3.生物生成物质生源物质在水中以离子或胶体的形式存在,NH4+、NO3-、NO2- 、PO43-、HPO42-、H2PO4-。 4.胶体无机胶体物质主要是铁、铝和硅的化合物,有机胶体物质主要是植物或动物腐烂和分解而生成的腐殖物。5.微量元素 6.固体悬浮物质。 溶解氧:溶解在水中的氧称为溶解氧(DO) 4.试分析影响河水,湖水,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因素。 河水:1.受河流集水面积内被侵蚀的岩石性质影响,2.受河流的流动过程中补给水源成分影响。3.受流域面积地区的气候条件的影响。4.受生物活动影响。 5.什么叫水体污染?什么叫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其自净化机制是什么? 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被称作为水体污染。 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广义定义指受污染的水体经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狭义定义是指水体中的氧化物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使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净化机制:物理净化(物理过程)是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和混合等作用,而使污染物质在水体中浓度降低的过程。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地球科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将古论今:根据保留在地层和岩石中的各种痕迹和现象,结合现在正在发生 的各种地质现象来分析和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存在和特征的方法。 2.克拉克值和丰度:地壳中50余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称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宇 宙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丰度。 3.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的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条痕:矿物在 无釉的白色瓷板上磨划时留下的粉状颜色。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以外的裂开面。 4.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主演要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 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5.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正常的条件下,下伏岩层老、上覆岩层新,利用地层 的上下关系来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 6.变质作用:原岩处在特定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其在固态 下改变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从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 7.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受力而发生变位、变形留下的形迹。 8.构造运动:主要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机械运动。 9.结晶分异作用:岩浆冷凝过程中,各种矿物按结晶温度不同而先后分离出来。 10.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而又 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但并未形成新矿物。 11.地球岩石圈物质的快速震动叫地震,地表以下始发震动的位置叫震源,地表 上任一点到震中的水平距离叫震中距,震源到地面任一点的距离叫震源距,地面及房屋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12.风化作用: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 的影响,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从而形成松

现代科学技术导论复习资料(终审稿)

现代科学技术导论复习 资料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复习资料 第一篇1-4章复习要点 1、我们居住的地球是太阳系家族的一员,距太阳平均距离为多少? 答:据太阳平均距离为1.496×108km。 2、恒星的演化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恒星的结局是什么? 答:恒星的演化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初始阶段、亚稳阶段、周期性收缩膨胀阶段、引力坍缩阶段。恒星的结局:1.白矮星→黑矮星(质量≤1.4倍太阳质量) 2.中子星 3.黑洞。 3、生命体的基本结构单位以及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分别是什么? 答:细胞。氨基酸。 4、谁提出了化学元素的概念谁发现了元素的周期性递变规律并制成了元素周期表 答:玻尔。门捷列夫。 5、太阳大气层可分为三层,从内到外依次是什么? 答:光球、色球和日冕。 6、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源? 答:太阳中心区的氢核聚变。 7、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变化可将地球内部分为哪三个部分? 答:地壳,地幔,地核。 8、地球的外部圈层的组成。 答: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9、电子、质子和中子分别是谁发现的? 答:汤姆森发现电子。卢瑟福发现质子。莫塞莱发现中子。 10、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什么半径是多少

答:太阳。半径为7×105km。 11、自然界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力是哪些? 答: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 12、地球表面的变化。 答:外力对地球表面的作用:1.水的运动、冻结、化学作用。2.大气的运动(风)、降水、气温的变化。3.生物:植物的生长。动物的挖掘。生物的生长和死亡。内力对地球表面的作用:1.地壳运动。2.火山活动。3.地震。 13、高技术的特征。 答:高增值,高竞争,高资金,高风险,高驱动和高智力。 14、现代科学具有的特征。 答:1.客观真理性。2.可检验性。3.系统性。4.主体际性。 15、微观粒子有哪些? 答:电子、质子、中子、正电子、中微子、介子、超子、夸克。 16、DNA分子中有哪四对碱基? 答:A=T、G C、T=A、C G。 第二篇 第一章生物技术 1.克隆羊多莉产生的过程。(P99第二段) 答:科学家采用体细胞克隆技术,主要分四个步骤进行: ①从一只六岁的芬兰母羊(称之为A)的乳腺中取出乳腺细胞,将其放入低浓度的培养液中,细胞逐渐停止分裂,此细胞称之为供体细胞。 ②从一头苏格兰黑面母绵羊(称之为B)的卵巢中取出未受精的卵细胞,并立即将细胞核除去,留下一个无核的卵细胞,此细胞称之为受体细胞。 ③利用电脉冲方法,使供体细胞和受体细胞融合,最后形成融合细胞。电脉冲可以产生类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范围

1、简要了解八大公害事件的地点和污染物。(P9)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30、12 (2)多诺拉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48、10 (3)伦敦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52、12 (4)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污染物——光化学烟雾;5-11月 (5)水俣事件:污染物——甲基苯;1953开始发现 (6)富山事件(骨痛病):污染物——镉;1931——1972、3 (7)四日事件:污染物——SO2、煤尘及重金属粉尘;1970年 (8)米糠油事件:污染物——多氯联苯;1968年 2、目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哪些?(P11) 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水资源紧缺、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大气污染等 3、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P14) 研究对象——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 主要任务——(1)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基础) (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研究核心) (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长远目标) (4)研究区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综合防治技术和管理措施 4、了解近几年世界环境日(6.5)的主题及意义。 2008年:促进低碳经济 中国主题: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意义:宣传绿色奥运和生态文明理念,倡导人人参与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为成功举办绿色奥运、共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2009年: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主题:减少污染——行动起来 意义:旨在引导公众关注污染防治,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中来。 2010年:多样的物种,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来 中国主题:低碳减排〃绿色生活 意义:旨在向人们传递低碳生活理念,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使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自觉节俭消费,崇尚绿色生活,为低碳减排贡献力量。 2011年: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旨在配合联合国国际森林年,强调森林的生态价值,提高人们森林保护意识。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

环境科学导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的基本概念 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八大公害事件及其主要污染物 ①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硫氧化物—2和3烟雾的混合物,空气中的金属氧化颗粒 2、3金属元素即硫酸盐类气溶胶 ③伦敦烟雾事件:2在金属颗粒物催化作用下生成3及硫酸和硫酸盐气溶胶 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及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作用下的二次污染

⑤水俣事件:甲基汞 ⑥富山事件(骨痛病):镉 ⑦四日哮喘事件:2、煤尘重金属粉尘 ⑧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 4、全球性三大污染问题:全球变暖、酸雨沉降、臭氧层空洞 第三章大气环境 1、大气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暖层、电离层)、逸散层 2、大气的组成:大气是一个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根据组成的稳定性可以分为恒定的、可变的和不定的三种组分。 恒定组分:氮78.09%、氧20.95%、氩0.93%; 可变的组分:二氧化碳含量为0.02~0.04%,水蒸气含量为

0-4%以下 不定组分:尘埃、硫、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盐类及恶臭气体 3、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4、环境本底值——环境要素在未受污染情况下化学元素的正常含量,以及环境中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大气环境本底值——未受人类影响下的大气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 5、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2、、、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大气污染源: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包括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1、历史意识:人类有了自觉的意识后,开始向长辈学习生存的技能、知识和经验,进 而意识到还要向去世的先辈学习。萌发了最初的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人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历史意识产生的原因: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的历史的延伸。 历史遗产:有物质遗产,也有经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遗产。 对待历史遗产的态度:不同社会阶级、阶层由于政治、经济立场的不同,对待历史遗产 的态度也不同。都要利用有利于自己的历史遗产为自己的现实利 益服务。因此,出现了对历史的不同解释。 史鉴、史师:由于人们对史鉴、史师的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智慧,人们才需要学习历史。 2、维柯的历史观:维柯:《新科学》 把人类历史经历了三个时代 神的时代:人们在神的政府统治之下,一切都由神的力量支配。 英雄时代:人们在贵族统治之下,贵族认为自己的品性高于平民,所以是当然的统治者。 凡人时代:所有人都承认人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先建立民众国家,然后建立君主国家。两者都是由人建立的政府。跟神没有关系。 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他认为最后还是“神的谕示”。 《新科学》的副标题“按照神的谕示考察各民族共同本性的科学” 3、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思想与天命——神学史观 西周时期,周公等认为,夏、商王朝之所以兴起,是因为“服天命”、“受天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敬德”。所谓“敬德”就是“保民”。 西周的天命观一直影响到后世儒家的历史观。“天命”、“天道”、“天理”成为儒家历史评价的标准。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他在探讨朝代更替时,多强调“天” 对人事的干预。 《史记·天官书》“秦始皇之时,十五年彗星四见,久者八十日,长或竞天。其后秦遂以灭六国,并中国,……” 《高祖本纪第八》:“于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持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 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思想 天人感应思想源于中国先秦哲学,西汉时董仲舒将其发展为一系统的神秘主义学说。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天人感应的思想在汉代曾占据了统治地位,以此为基础形成谶纬之学行时一时,并在中国传统社会流传。 西方古代的天命—神学史观 克罗齐在评价古希腊、罗马的历史学家时说”关于全部历史的动力问题常常被一般化了。……。命运或不变的必然性是不是压迫人类的,人是否不过是任性的命运的玩物。

生物技术概论测验考试复习题

现代生物技术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生物技术:也称生物工程,是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其 他基础科学的科学原理,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 2、基因组DNA文库:将某一种基因DNA用适当的限制酶切断后,与载体DNA重组,再 全部转化宿主细胞,得到含全部基因组DNA的种群,称为基因组DNA文库。 3、蛋白质工程是指:利用基因工程的手段,在目标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上引入突变,从而改变 目标蛋白的空间结构,最终达到改善其功能的目的。 4、基因工程:在体外将外源基因进行切割并与一定的载体连接,构成重组DNA分子并导入 相应受体细胞,使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进行复制、表达,使目的基因大量扩增或得到相应基因的表达产物或进行定向改造生物性状。简单概括,就是将外源目的基因与载体重组后再进入宿主细胞的过程。 5、发酵工程: 是发酵原理与工程学的结合,是研究由生物细胞(包括动植物、 微生物)参与的工艺过程的原理和科学,是研究利用生物材料生产有用物质,服务于人类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 6、基因和基因组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生物学功能的片段称为基因(gene)。一个生 物体的全部DNA序列称为基因组(genome) 5、载体:把一个有用的目的DNA片段通过重组DNA技术,送进受体细胞中去进行繁殖或表达的工具称为载体。 6、cDNA文库:即由mRNA经过反转录成cDNA,然后来构建文库,构建的文库不包含内 含子。 7、转化:外源DNA导入宿主细胞的过程称之为转化。 8、重叠基因:一个基因序列中,含有另一基因的部分或全部序列。 9、基因组文库:把某种生物基因组的全部遗传信息通过载体贮存在一个受体菌克隆子群体中,这个群体即为这种生物的基因组文库。 10、细胞工程:以生物细胞、组织或器官为研究对象,运用工程学原理,按照预定目标,改变生物性状,生产生物产品,为人类生产或生活服务的科学。 11、.外植体:指用于离体培养的活的植物组织、器官等材料。 12、愈伤组织:在离体培养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分生能力的一团不规则细胞,多在外植体切面上产生。 13、体细胞杂交:(原生质体融合)指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不经过有性过程,两种体细胞原生质体相互融合产生杂种的方法。 14、悬浮培养:是将植物游离细胞或细小的细胞团,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的方法。 15、原生质体:指除去细胞壁的细胞或是说一个被质膜所包围的裸露细胞。 16、传代:将细胞从一个培养瓶转移到另外一个培养瓶即称为传代或传代培养。 17、原代培养:也称初代培养期。从体内取出组织接种在培养瓶中培养到第一次传代前阶段,一般持续1-4周。 18、细胞系:经过再培养后而形成的具有增殖能力、特性专一、类型均匀的培养细胞。 19、细胞株:将所得到的纯净细胞群,以一定的密度接种在lmm厚的薄层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平板培养,使之形成细胞团,尽可能地使每个细胞团均来自一个单细胞,这种细胞团称为“细胞株”。 20、干细胞: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它可以化成多种功能细胞。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绪论(老师说看小结) 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类型掌握: 人工环境按功能分: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2.环境的特性: 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变化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3.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的研究目的就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4.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 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5.环境承载力(上课说过): ①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 ②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二)自然环境(小结+大地女神Gaia假说) 1.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气体:N2 (78%)、O2 (21%)、Ar(氩,0.93%)、CO2 等 水汽:表面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 液体微粒,如烟尘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人类的意义:调解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 (2)水圈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岩石孔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液、固各态水组成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总水圈:豪恩 (3)岩石圈 水的重要性:生命组成成分(约70%),营养物质的载体 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史学概论复习题参考答案

2011-2012第一学期《史学概论》复习题 1、广义“历史”定义。 定义:是已经发生了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它包括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 2、狭义的“历史”定义及其特征。 定义: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的历史;二是指对以往事件的记录和研究。特征:前者是客观的,后者则是带有主观倾向性的。 3、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关系? (1)两者的共性:①一度性;②客观性。 (2)两者的差异:①对象不同:自然史以自然界的物质及其变化过程为研究对象;人类史是以社会中的人、人群的活动为研究对象。②产生的时间、变化的速度各不相同:自然界约有46亿年的历史,生物的历史也有30多亿年,且自然界的变化缓慢;人类的历史只有300万年左右,农业起源于1万年左右,人类最早的文明只有5500多年,且人类史的变化相对较快。③产生的途径和其中存在的规律不同:自然史是一种没有意识的存在,因此,自然历史的规律都不存在主体的选择规律;人类史是人类创造的结果。 因此,人类历史的规律往往不能简单地用因果关系来表达,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方向。 4、狭义“历史”二者间(人类客观的历史与历史撰述)的关系如何? (1)区别:①客观性:②主观性: 历史记录(一次主观化)、历史著作(至少二次主观化) (2)联系:客观的历史:是被反映对象(被加工物) 历史撰述:是反映结果(加工处理的产品)

5、何谓“历史学”? 历史学是研究历史矛盾运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6、历史学的学科特性?根本任务? 学科特性:是科学,而非艺术。 根本任务:揭示历史规律。 7、历史学的学科群是怎样划分的? (1)、理论部分(以历史、历史学为研究对象) 历史理论(历史哲学)、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 (2)、主题部分(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 按时间划分:史前、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当代史等 按内容划分:世界史、地区史、民族或者国别史、专门史、历史地理等 按区域划分:美国史、日本史、中国史、中东史等 按专题划分: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等 (3)、史学辅助学科(以史料为研究对象) ①目录学(搜集史料);②版本学;③校勘学;④辑佚学;⑤辨伪学;⑥考据学; ⑦训诂学;⑧史料学。(②-⑧,获得真实的史料) 8、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课本14页) 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尊在这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 9、历史学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式,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问。 关系:①哲学为历史学提供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历史研究的每一个环节离不开这样那样的哲学世界观的理论指导,它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渗透在历史研究方方面面,成为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②历史学位哲学提供经验拿和史实的依据。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复习重点(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考点一、科学和技术的概念 一、科学的基本概念 1、科学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活动,即知识生产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智力活动; 2、其次,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3、第三,科学是社会发展的实践力。科学不仅是知识生产活动和知识体系,而且是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科学作为实践力量,通过被人们掌握、利用而发展着,起到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二、技术的基本概念 1、狭义的理解,只把技术限制在工程学的范围内,如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化工技术、建筑技术等; 2、广义的理解,则把技术概念扩展到社会、生活、思维的领域。人类在为自身生存和社会发展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中,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调节、控制、改造的知识、技能、手段、规则方法的集合。"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既有内在的联系也有重要的区别,从本质上看,科学是反映客观事物属性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技术是利用客观规律,创造人工事物的过程、方法和手段,回答"怎么做"的问题。二者既有原则性的区别,又有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密切关系。

1、科学与技术的内在联系 现代科学与技术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离不开技术,技术也离不开科学,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基础。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有科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表现在: A、现代科学是高技术之母,是技术的先导和发源地,科学为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开辟了新的技术研究领域,为技术创新作好了各种知识准备。 B、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新的探索手段,科学研究成果通过技术应用物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2、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A、科学与技术的构成要素不同 科学的要素是概念、范畴、定律、原理、假说。技术的要素分为两类:一类是主体要素,即经验、理论、技能;另一类是客体要素,即工具、机器等装置。 B、科学与技术的任务不同 科学的任务是有所发现,揭示自然界的新现象、新规律;技术的任务是利用自然、控制自然,创造人工自然物。 C、科学与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科学主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技术主要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D、科学与技术的研究过程不同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 一、环境 是指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 是以人类为主体,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部世界,即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 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分类: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干扰 (1)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8大公害中有几个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有害影响?)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如水体污染导致农作物死亡)的现象。 (2)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造成了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生物的多样性和生产量下降。 (3)环境干扰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影响的现象。 环境本底值 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处于原有状态时,环境中的水、大气、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在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具有的基本化学组成和能量分布状况 环境容量 是指人群健康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危害的前提下,自然环境或其中的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自净能力 是指已被污染的环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能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自我调节机制。 污染源 污染源:凡是产生物理的(声、光、热、振动、辐射、噪声等)、化学的(有机物、无机物)、生物的(霉菌、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为污染源。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 的环境问题,也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1)是地球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的 2)虽然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但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结果 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 人为性 隐蔽性 危害性 移动性 加速性 可变性 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区域差异性、区域集中性、全球集中分布、国家内部集中分布、生态环境集中分布、工业污染问题的集中分布、多灾区与国家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库大全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 地温梯度:通常把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所生高的温度成为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 2. 历史比较法: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历史比较法: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3. 差异风化: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矿物组成的岩块由于风化速度不等,岩石表面凹凸不平;或由于不同岩性组成的岩层,抗风化能力弱的岩层形成相互平行的沟槽,如砂岩、页岩互层,页岩呈沟槽。 4. 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为33km,在大洋之下平均为7km。在该界面附近,纵波的速度以7.0km/s左右突然增加到8.1km/s左右;横波的速度也从 4.2km/s突增到 4.4km/s。 5. 矿物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 6. 石林:如果灰岩的层理水平,又发育有垂直的裂隙,在地面流水和地下水沿裂隙溶蚀作用下,使溶沟加深,石芽增长,形成巨型石林。 7. 洪积面: 8. 岩石的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岩石的结构: 9. 苦湖:湖泊沉积到了氯化物阶段,湖水进一步浓缩,残余湖水便能成为可供直接开采的,以氯化钠为主的天然卤水,因带苦味,所以称为苦湖。 10. 分选性:颗粒大小趋向均一的程度。分选性:磨圆度:磨圆度:碎屑颗粒在搬运过程中,棱角磨碎而接近圆形的程度。 11. 海蚀凹槽:在基岩海岸的海水面附近,由于海水拍岸浪的机械冲击和海水所携带沙石的磨蚀作用以及化学溶蚀作用,该部位的岩石不断遭受破碎,被掏空,形成向陆地方向锲入的凹槽。 12. 球形风化:如果岩石的矿物分布均匀,并发育有三组近于相互垂直的裂隙,把岩石切成形状大小不等的立方体岩块,在岩块的棱角处自由表面积大,易受温度、水溶液、气体等因素的作用而风坏破坏,经一段时间风化后,岩块棱角消失,在岩石表面形成大大小小的球体或椭球体。 13. 波切台:海蚀崖不断向陆地方向节节后退,在海岸带形成一个向上微凸并向海洋方向微倾斜的平台。 14. 三角洲:当河流进入河口时,水域骤然变宽,再加上海水或湖水对河流的阻挡作用,流速减小,机械搬运物大量沉积下来,所形成的沉积体形态,从平面上看像三角。 15. 岩浆作用:岩浆形成后,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溢出地表,在上升、运移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岩浆的成分不断地发生变化,最后冷凝成为岩石。 16. 背斜:在形态上是向上拱的弯曲,其两翼岩层一般相背倾斜,即以核部为中心分别向两侧倾斜。 17. 转换断层:相互错动仅发生在洋脊两侧中脊轴之间的段落上,在该段落以外的断裂带

最新科学技术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资料

(第一章)一、填空题 1. 14 ——15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意大利、地中海沿岸手工业的兴起,远洋航海与地理大发现和东方文明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2. 1543 年出版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和维萨留斯《人体结构》,成为近代科学革命的开端。 3.开普勒通过长期从观测和计算发现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他们分别是等面积定律、椭圆轨道定律和公转的周期定律。 4. 伽利略对科学做出了许多贡献,最主要的贡献是对地面物体的研究。 5. 牛顿力学包括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整个近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一切机械、土木建筑、交通运输等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 6. 17 世纪上半叶,笛卡尔创立了解析几何,推动了数学的发展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 7. 英国的化学家玻意耳提出了化学元素的定义,把化学确立为一门科学。法国的拉瓦锡否定了“燃素说”,建立燃烧的氧化理论。 8. 荷兰人惠更斯创立了光的波动说。1785 年法国人库仑提出了库仑定律,使静电进入定量研究阶段。 9. 林耐创立了对植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并用双名命名法为植物命名。 10. 在科学方法上,培根强调观察和实验,笛卡尔推崇理论思维。伽利略提出理想实验方法。惠更斯阐述了假说的作用。牛顿提出分析和综合方法。 二、简答题 1. 哥白尼日心说的革命性作用是什么? (1) 哥白尼的日心说是科学的天文学诞生的标志,也是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 (2) 哥白尼的日心说动摇了神学宇宙观,成为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的宣言书。 (3) 哥白尼的日心说的革命性作用不在于强调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在于指出了地球在宇宙中没有任何特殊地位。这正是宇宙论原理的精神,也称为哥白尼精神。 2. 简述培根关于运用归纳法必须记住两条规则。 ①放弃所有先入为主的概念而重新开始; ②暂时不要企图上升到一般的结论。 3. 简述笛卡尔的演绎法要遵守的几个原则。 ①只把那些十分清楚明白地呈现在我的心智之前、使我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放在我的判断中; ②把难题尽可能分解为细小的部分,直到可以圆满解决为止; ③按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地上升到复杂对象的认识; ④把一切情形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尽量普遍地加以审视,以保证没有遗漏。 (第二章)一、填空题 1. 18 世纪60 年代以英国的凯伊发明了飞梭,为导火索开始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以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为重要标志。 2. 英国产业革命的源头是纺织业机械化,技术变革的原因是垄断地位的传统毛纺织业的排挤而产生的;另一产业是钢铁产业,冶金工业的变革是因化学发明而推动的。 3. 1709 年,英国的达比父子发明了用焦炭炼铁的方法。1814 年英国人史蒂芬森发明了火车。 4. 18 世纪,法国在分析力学方面的工作是首屈一指的。 二、简述题答案 1. 蒸汽技术革命对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蒸汽技术革命,第一次大规模地把热能转变为机械能,推动了科学、热力学和能量转化方面的基础理论的研究;推动了纺织、采矿、冶金、机械等各类技术科学;也导致了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的兴起,极大的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简述法国的科学之所以能超过英国成为近代科学的中心,政府采取了那些措施。 ①任命一大批科学家为革命政府的重要官员,提高了科学在社会中的地位。 ②发展科学教育。创办了一系列的新军事院校、医学院校、技工学校和一些新的大学,包括巴黎综合工艺学院和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③改造旧的皇家科学机构使之从宫廷走向社会。 (第三章)一、填空题 1. 19 世纪下半叶,康德, 拉普拉斯先后提出了太阳系形成的星云假说。英国人赫歇尔发现了天王星和太阳的自行,并把人们对天空的认识扩展到了银河系。 2. 19 世纪初,地质学之父史密斯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化石层序律。古生物学家居维叶提出了地质变动的灾变论。 3. 能量守恒定律有不同国籍的10 多个科学家的工作有关。其中有突出贡献的3 位科学家是迈尔、焦耳、亥姆霍兹。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题(1)

一、选择题 1、人类的环境可分为(A) A.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B.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 C.宇宙环境和地球环境D.聚落环境和自然环境 2、土地的沙漠化是(D)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A.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C.所有国家D.非洲国家 3、根据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以下那种不属于此三种(D ) A.陆地生态系统B.淡水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 4、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课题是( A) A.生态系统 B.生物圈 C.食物链 D.生态平衡 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通过(B)进行的。 A.消费者 B.食物链和食物网 C.生产者 D.分解者 6、“我国西部沙漠地区想恢复到历史上的草肥水美的环境状态不太可能”体现了环境的(A)性 A.不可逆性B.隐显性C.持续反应性D.灾害放大性 7、旱灾,地震等( B ) A.是自然灾害,不属于环境问题B.是环境问题 C.不能片面断定是否为环境问题D.有可能不是环境问题 8、BOD 表示( A ) A.生化需氧量B.化学需氧量C.总需氧量D.总有机碳 9、在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中,最为关键的元素是( D) A.氧 B.碳 C.氮 D.磷 23、因环境恶化,我国境内几乎所有的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平均来水量减少的问题,以下那条河流的连年断流已经给我国国民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B ) A.长江B.黄河C.黑龙江D.珠江 24、哪种不是环境学的范围(D ) A.地磁干扰B.土壤干旱C.阳光直射D.口渴 25、以下那种情况对于沙尘暴的产生有一定的作用:(A ) A.我国西北地区草原严重退化和沙漠化B.地面的污染导致了沙尘暴 D.酸雨直接形成了沙尘暴C.亚洲大陆每年春天的季风产生沙尘暴 26、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人口压力问题,哪个国家问题较为突出(A) A.印度B.南非C.蒙古D.俄罗斯 27、目前我国的能源状况主要以( D )为主 A.核能B.石油C.天然气D.煤炭 28、华北地区大面积的地面沉降是因为:(C) A.挖煤B.地震C.地下水超采D.黄河断流

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复习试题

《环境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 环境 2. 原生环境 3. 次生环境 4. 最差限制律 二、思考题 1. 环境要素的重要属性 2. 环境结构的主要特点 3. 环境系统的特点 3. 环境要素、环境结构、环境系统的关系 4. 环境问题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5. 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6. 环境科学研究在环境保护事业中的作用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大气边界层 2.大气污染 3.大气污染物 4.一次污染物 5.二次污染物 6.总悬浮物(TSP) 7.可吸入颗粒物(PM10) 8.还原型大气污染 9.氧化型大气污染10. 光化学烟雾11 有效源高 二、思考题 1.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化学转 2.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制和形成条件 3.气温递减率与绝热递减率的区别 4.逆温形成过程 5.影响大气污染的地理因素 6.大气扩散模式 7.二氧化硫控制技术 8.烟气控制技术 9.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 矿化度 2.水体富营养化 3.一级污水处理 4.二级污水处理 5.赤潮水华 6.COD 7.BOD 8.TOC 9.PCB 10.PAH 二、思考题 1.为什么说地球上的水是一种既丰富又紧缺的资源? 2.天然水的组成及影响天然水成分的因素是哪些? 3..天然水体的自净作用及分类。 4.水体污染定义及污染水质指标。 5.水体污染源及特点。 6.水体中的污染物及特点。

7.需氧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8.植物营养元素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9.石油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0.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1. 水污染防治工程 12.水污染防治对策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1.盐基饱和度 2. 土壤背景值 3. 土壤环境容量 4. 土壤净化 5.土壤碱化度 6.半衰期 7.残留量8活性酸度9潜性酸度 二、思考题 l.土壤有哪些主要成分?分别说明它们对土壤的性质与作用有哪些影响? 2.什么是土壤的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试用它们二者的关系讨论我国南方土壤酸度偏高的原因。 3.土壤的缓冲作用有哪几种?举例说明其作用原理。 4.什么是盐基饱和度?它对土壤性质有何影响? 5.试分别分析土壤阳、阴离子交换吸附的主要作用原理与特点。) 6、土壤中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有哪些?了解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几个范围值。 7.影响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因素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8、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有哪些?如何消除或减少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9、土壤中化学农药是怎样迁移转化的?其降解方式有哪些? 10、常见的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有哪些?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1.固体废弃物 2.危险废物 二、思考题 1.简述固体废弃物的特点 2.简述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利用原则 3.固体废弃物有哪些处理方法 4.简述固体废物资源化原则 5. 比较城市垃圾处理处置方式的优缺点。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1.噪声污染, 2.分贝, 3.放射污染, 4.电磁污染, 5.光污染, 6.热污染 二、思考题 1噪声污染特点 2.噪声污染控制 3.电磁污染对人体危害机理

史学导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史学导论 《史学概论》的性质与任务 史学概论是史学中一个新兴的分支学科,它不是直接考察客观的历史过程,而是以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特别是历史学家认识历史的活动为研究对象。 其任务是从历史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成就,将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作为客观存在,系统地研究它的一般过程、主要特征、基本规律,确定现代史学发展的途径,推动历史研究活动和整个历史学进一步科学化与社会化,更加有效地发挥其积极的社会功能。 第二章历史认识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历史认识的结构 一、知识论 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又称知识论。 二、介绍古今中西关于历史认识论的有关学说。 人的意识能否正确地或客观地认识社会历史? 1)人们的意识完全能够达到对历史的客观认识,因为历史是人类创造的,因而人类就一定能够认识历史,并且比认识自然具有更大的优势和精确性。 2)历史认识不可能完全正确、客观地认识历史,因为历史认识必然要受到人们的立场、方法、心理、价值、伦理、宗教、时空等因素的影响。 3)对历史客观性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虽然人类不能正确地或客观地认识历史,但人们在认识的过程中却是在向客观性的认识逼近 三、考察影响历史认识的因素 历史认识的本质:历史事实属于过去,而研究历史的历史学家则属于现在,因此历史学家与其对象——过去之间是互相对立而又互相依赖的。把过去与现在,也就是说,把主体——历史学家与客体——历史事实统一起来则是历史学家的工作。要做好这个工作,历史学家必须克服历史时间间距所造成的主观偏见和曲解,要越过“现在”的障碍以达到客观的历史事实. 历史认识是主体、客体、中介的三者能动统一 历史实际的特点:客观性,不可再现性 历史实际的客观存在:历史实际是已经发生了的事变、过程,它一经发生,就成了不可能更改的既定存在。 历史中介的特征:历史实际的遗留和副产品;选择性:王子与平民;客观性;中介性 历史中介:历史研究只能通过目击者的记录来叙述以往的史事,因此,与对现在的了解相反,对过去的了解必然是“间接”的。然而除了前代留下的史料可供我们思索之外,没有其他办法能使时光倒转。 历史资料的种类:历史文献等文字资料;遗址、遗物;非物质文化,口述历史、传说、风俗等

《科学技术概论》复习资料

《科学技术概论》试卷(A) 一、填空(每题1分,共15分) 1、关于科学虽然有多种定义,但总括起来不外就是两个维度,一个维度就是知识倾向,一个维度就是活动倾向。 2、技术就就是规范化的技巧与技能,也就就是方法。 3、从最一般的角度可以将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三种类型。 4、古代科学技术就是指近代科学产生之前世界各文明古国所产生的科学技术。 5、中国古代天文学在恒星、行星、日月与异常天象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 6、阴阳说与五行说构成了中国古人考察万事万物生衍变化的途径与规律的基本理论框架。 7、公元2世纪罗马人托勒密完成《至大论》,系统地建立了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结构体系。 8、传承希腊科学文化遗产就是古代阿拉伯人对科学的重要贡献。 9、1543年哥白尼出版《天体运行论》奏响了科学革命的序曲。 10、伽利略就是经典力学的奠基人与近代科学方法的创立者。 11按照狭义相对论,物体相对于观察者静止时,它的长度测量值最大。 12、1942年费米领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核反应堆,标志着人类利用核能时代的开始。 13、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了有限无边静态宇宙模型,揭开了现代宇宙学的序幕。 14、按照大爆炸宇宙理论,现今的宇宙大约开始于200亿年前的一次“奇点”爆炸。

15、地壳就是指从地表到莫霍面之间的部分。 二、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20分) 1、按照研究的类型,现代科学一般相应地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与()三大类。 A、应用科学; B、工程科学; C、信息科学; D、计算机科学。 2、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结构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第一,整体发育性;第二,() ;第三,自相关性。 A、整体发展性; B、自我发展性; C、内对应性; D、外对应性。 3、汉代出现的()就是现存我国最古老的数学著作,其中叙述了勾三股四弦五的规律。 A、《周髀算经》; B、《九章算术》; C、《营造法式》; D、《数书九章》。 4、第一次技术革命开始于() ,完成于19世纪40年代。 A、18世纪70年代; B、18世纪30年代; C、19世纪20年代; D、19世纪30年代。 5、19世纪70年代发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就是以()技术的应用为中心的技术革命。 A、蒸汽; B、化工; C、自动化; D、电力。 6、1859年达尔文出版()一书系统地建立了生物进化论。 A、《生物进化论》; B、《自然选择论》; C、《物种起源》; D、《生物哲学论》。 7、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现就是:X射线的发现、()与电子的发现。 A、质子的发现; B、放射性的发现; C、阴极射线的发现; D、黑体辐射的发现。 8、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 A、土星环模型; B、恒星模型; C、行星模型; D、面包葡萄干模型。 9、1926年科学家们建立起了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新的物理学理论体系,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