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竞赛(解题方法: 整体法)

高中物理竞赛(解题方法: 整体法)
高中物理竞赛(解题方法: 整体法)

高中奥林匹克物理竞赛解题方法

一、整体法

方法简介

整体是以物体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整体或全过程去把握物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是一种把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多个物体,多个状态,或者多个物理变化过程组合作为一个融洽加以研究的思维形式。整体思维是一种综合思维,也可以说是一种综合思维,也是多种思维的高度综合,层次深、理论性强、运用价值高。因此在物理研究与学习中善于运用整体研究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一方面表现为知识的综合贯通,另一方面表现为思维的有机组合。灵活运用整体思维可以产生不同凡响的效果,显现“变”的魅力,把物理问题变繁为简、变难为易。

赛题精讲

例1:如图1—1所示,人和车的质量分别为m 和M ,

人用水平力F 拉绳子,图中两端绳子均处于水平方向,

不计滑轮质量及摩擦,若人和车保持相对静止,且

水平地面是光滑的,则车的加速度为 .

解析:要求车的加速度,似乎需将车隔离出来才 能求解,事实上,人和车保持相对静止,即人和车有相同的加速度,所以可将人和车看做一个整体,对整体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即可.

将人和车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整体受到重力、水平面的支持力和两条绳的拉力.在竖直方向重力与支持力平衡,水平方向绳的拉力为2F ,所以有:

2F=(M+m)a ,解得:

m

M F a +=2 例2 用轻质细线把两个质量未知的小球悬挂起来,如图

1—2所示,今对小球a 持续施加一个向左偏下30°的恒力,并 对小球b 持续施加一个向右偏上30°的同样大

小的恒力,最后达到平衡,表示平衡状态的图可能是 ( )

解析 表示平衡状态的图是哪一个,关键是要求出两条轻质细绳对小球a 和小球b 的拉力的方向,只要拉力方向求出后,。图就确定了。

先以小球a 、b 及连线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系统共受五个力的作用,即两个重力(m a +m b )g ,作用在两个小球上的恒力F a 、F b 和上端细线对系统的拉力T 1.因为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所受合力必为零,由于F a 、F b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可以抵消,而(m a +m b )g 的方向竖直向下,所以悬线对系统的拉力T 1的方向必然竖直向上.再以b 球为研究对象,b 球在重力m b g 、恒力F b 和连线拉力T 2三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已知恒力向右偏上30°,重力竖直向下,所以平衡时连线拉力T 2的方向必与恒力F b 和重力m b g 的合力方向相反,如图所示,故应选A.

例3 有一个直角架AOB ,OA 水平放置,表面粗糙,OB 竖直向下,表面光滑,OA 上套有小环P ,OB 上套有小环Q ,两个环的质量均为m ,两环间由一根质量可忽略、不何伸长的细绳相连,并在某一位置平衡,如图1—4所示.现将P 环向左移动一段距离,两环再次达到平衡,那么将移动后的平衡状态和原来的平衡状态相比,OA 杆对P 环的支持力N 和细绳上的拉力T 的变化情况是 ( )

A .N 不变,T 变大

B .N 不变,T 变小

C .N 变大,T 变小

D .N 变大,T 变大

解析 先把P 、Q 看成一个整体,受力如图1—4—甲所示,

则绳对两环的拉力为内力,不必考虑,又因OB 杆光滑,则杆在

竖直方向上对Q 无力的作用,所以整体在竖直方向上只受重力和

OA 杆对它的支持力,所以N 不变,始终等于P 、Q 的重力之和。

再以Q 为研究对象,因OB 杆光滑,所以细绳拉力的竖直分量等

于Q 环的重力,当P 环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发现细绳和竖直方向

夹角a 变小,所以在细绳拉力的竖直分量不变的情况下,拉力T 应变小.由以上分析可知应选

B.

例4 如图1—5所示,质量为M 的劈块,

其左右劈面的倾角分别为θ1=30°、θ2=45°,

质量分别为m 1=3kg 和m 2=2.0kg 的两物块,

同时分别从左右劈面的顶端从静止开始下滑,

劈块始终与水平面保持相对静止,各相互接触 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20,求两物块下

滑过程中(m 1和m 2均未达到底端)劈块受到地面的摩擦力。(g=10m/s 2)

解析 选M 、m 1和m 2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把在相同时间内,M 保持静止、m 1和m 2分别以不同的加速度下滑三个过程视为一个整体过程来研究。根据各种性质的力产生的条件,在水平方向,整体除受到地面的静摩擦力外,不可能再受到其他力;如果受到静摩擦力,

那么此力便是整体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外力。

根据系统牛顿第二定律,取水平向左的方向为正方向,则有 ( ) F 合x=Ma ′+m 1a 1x -m 2a 2x

其中a ′、a 1x 和a 2x 分别为M 、m 1和m 2在水平方向的加速度的大小,而a ′=0, a 1x =g(sin30°-μcos30°)·cos30°

a 2x = g(sin45°-μcos45°)·cos45°

F 合=m 1g(sin30°-μcos30°)·cos30°-m 2g(sin45°-μcos45°)·cos45° ∴2

2)223.022(100.223)232.021

(103?-??-??-?? =-2.3N

负号表示整体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外力的方向与选定的正方向相反.所以劈块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为2.3N ,方向水平向右.

例5 如图1—6所示,质量为M 的平板小车放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斜面固定),一质量为m 的人在车上沿平板向下运动时,车恰好静止,求人的加速度.

解析 以人、车整体为研究对象,根据系统牛顿运动定律求解。如图1—6—甲,由系统牛顿第二定律得:

(M+m)gsin θ=ma

解得人的加速度为a=θsin )(g m

m M + 例6 如图1—7所示,质量M=10kg 的木块

ABC 静置 于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滑动摩擦因数

μ=0.02,在木块的倾角θ为30°的斜面上,有

一质量m=1.0kg 的物块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

当滑行路程s=1.4m 时,其速度v=1.4m/s ,在

这个过程中木块没有动,求地面对木块的摩擦

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力加速度取g=10/s 2)

解析 物块m 由静止开始沿木块的斜面下滑,受重力、弹力、摩擦力,在这三个恒力的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由运动学公式可以求出下滑的加速度,物块m 是处于不平衡状态,说明木块M 一定受到地面给它的摩察力,其大小、方向可根据力的平衡条件求解。此题也可以将物块m 、木块M 视为一个整体,根据系统的牛顿第二定律求解。

由运动学公式得物块m 沿斜面下滑的加速度:

图1—8乙 ./7.02222202s m s

v s v v a t t ==-= 以m 和M 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1—7—甲所示。由系统的牛顿第二定律可解得地面对木块M 的摩擦力为f=macos θ=0.61N ,方向水平向左.

例7 有一轻质木板AB 长为L ,A 端用铰链固定在竖直墙上,另一端用水平轻绳CB 拉住。板上依次放着A 、B 、C 三个圆柱体,半径均为r ,重均为G ,木板与墙的夹角为θ,如图1—8所示,不计一切摩擦,求BC 绳上的张力。

解析 以木板为研究对象,木板处于力矩平衡状态,若分别以圆柱体A 、B 、C 为研究对象,求A 、B 、C 对木板的压力,非常麻烦,且容易出错。若将A 、B 、C 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则会使问题简单化。

以A 、B 、C 整体为研究对象,整体受

到重力3G 、木板的支持力F 和墙对整体的

支持力F N ,其中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如

图1—8—甲所示。合重力经过圆柱B 的轴

心,墙的支持力F N 垂直于墙面,并经过圆

柱C 的轴心,木板给的支持力F 垂直于木

板。由于整体处于平衡状态,此三力不平

行必共点,即木板给的支持力F 必然过合

重力墙的支持力F N 的交点.

根据共点力平衡的条件:∑F=0,可得:F=3G/sin θ.

由几何关系可求出F 的力臂 L=2rsin 2θ+r/sin θ+r ·cot θ

以木板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1—8—乙所示,选A 点

为转轴,根据力矩平衡条件∑M=0,有:

F ·L=T ·Lcos θ 即θθ

θθθcos sin )cot sin /1sin 2(32??=++L T Gr 解得绳CB 的能力:)cos sin cos 1tan 2(32θ

θθθ?++=L Gr T 例8 质量为1.0kg 的小球从高20m 处自由下落到软垫上,反弹后上升的最大高度为5.0m ,小球与软垫接触的时间为1.0s ,在接触时间内小球受合力的冲量大小为(空气阻力不计,取g=10m/s 2) ( )

图1—9 A .10N ·s B .20N ·s C .30N ·s D .40N ·s

解析 小球从静止释放后,经下落、接触软垫、

反弹上升三个过程后到达最高点。动量没有变化,初、

末动量均为零,如图1—9所示。这时不要分开过程

求解,而是要把小球运动的三个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

求解。

设小球与软垫接触时间内小球受到合力的冲量大

小为I ,下落高度为H 1,下落时间为t 1,接触反弹上

升的高度为H 2,上升的时间为t 2,则以竖直向上为正方向,根据动量定理得:

s

N gH gH I g H t g H t mgt I t mg ?=+====-+-3022(220

)(212

21

121故而

答案C

例9 总质量为M 的列车以匀速率v 0在平直轨道上行驶,各车厢受的阻力都是车重的k 倍,而与车速无关.某时刻列车后部质量为m 的车厢脱钩,而机车的牵引力不变,则脱钩的车厢刚停下的瞬间,前面列车的速度是多少?

解析 此题求脱钩的车厢刚停下的瞬间,前面列车的速度,就机车来说,在车厢脱钩后,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而脱钩后的车厢做匀减速运动,由此可见,求机车的速度可用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求解.

现在若把整个列车当作一个整体,整个列车在脱钩前后所受合外力都为零,所以整个列车动量守恒,因而可用动量守恒定律求解.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

Mv 0=(M -m)V V=Mv 0/(M -m)

即脱钩的车厢刚停下的瞬间,前面列车的速度为Mv 0/(M -m).

【说明】显然此题用整体法以列车整体为研究对象,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求解比用运动学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求简单、快速.

例10 总质量为M 的列车沿水平直轨道匀速前进,其末节车厢质量为m ,中途脱钩,司机发觉时,机车已走了距离L ,于是立即关闭油门,撤去牵引力,设运动中阻力与质量成正比,机车的牵引力是恒定的,求,当列车两部分 都静止时,它们的距离是多少?

解析 本题若分别以机车和末节车厢为研究对象用运动学、牛顿第二定律求解,比较复杂,若以整体为研究对象,研究整个过程,则比较简单。

假设末节车厢刚脱钩时,机车就撤去牵引力,则机车与末节车厢同时减速,因为阻力与质量成正比,减速过程中它们的加速度相同,所以同时停止,它们之间无位移差。事实是机车多走了距离L 才关闭油门,相应的牵引力对机车多做了FL 的功,这就要求机车相对于末节车厢多走一段距离△S ,依靠摩擦力做功,将因牵引力多做功而增加的动能消耗掉,使机车与末节车厢最后达到相同的静止状态。所以有:

FL=f ·△S

其中F=μMg, f=μ(M -m)g

代入上式得两部分都静止时,它们之间的距离:△S=ML/(M -m)

例11 如图1—10所示,细绳绕过两个定滑轮A 和B ,在两端各挂 个重为P 的物体,现在A 、B 的中点C 处挂一个重为Q 的小球,Q<2P ,求小球可能下降的最大距离h.已知AB 的长为2L ,不讲滑轮和绳之间的摩擦力及绳的质量.

解析 选小球Q 和两重物P 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该整体的速率从零开始逐渐增为最大,紧接着从最大又逐渐减小为零(此时小球下降的距离最大为h ),如图1—10—甲。在整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

因重为Q 的小球可能下降的最大距离为h ,所以重为P 的两物体分别上升的最大距离均为.22L L h -+

考虑到整体初、末位置的速率均为零,故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知,重为Q 的小球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重为P 的两个物体重力势能的增加量,即

)(222L L h P Qh --= 从而解得2

2224)8(2P Q Q Q P PL h ---=

例12 如图1—11所示,三个带电小

球质量相等,均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若

只释放A 球,它有加速度a A =1m/s 2,方向向

右;若只释放B 球,它有加速度a B =3m/s 2,方

向向左;若只释放C 球,求C 的加速度a C . 解析 只释放一个球与同时释放三个球时,每球所受的库仑力相同.而若同时释放三个球,则三球组成的系统所受合外力为0,由此根据系统牛顿运动定律求解.

把A 、B 、C 三个小球看成一个整体,根据系统牛顿运动定律知,系统沿水平方向所受合外力等于系统内各物体沿水平方向产生加速度所需力的代数和,由此可得:

ma A +ma B +ma C =0

规定向右为正方向,可解得C 球的加速度:

a C =-(a A +a B )=-(1-3)=2m/s

方向水平向右:

例13 如图1—12所示,内有a 、b 两个光滑活塞的圆柱形金属

容器,其底面固定在水平地板上,活塞将容器分为A 、B 两部分,两

部分中均盛有温度相同的同种理想气体,平衡时,A 、B 气体柱的高度

分别为h A =10cm, h B =20cm , 两活塞的重力均忽略不计,活塞的横截面

积S=1.0×10-3m 2. 现用竖直向上的力F 拉活塞a,

使其缓慢地向上移动

△h=3.0cm ,时,活塞a 、b 均恰好处于静止状态,环境温度保护不变,求:

(1)活塞a 、b 均处于静止平衡时拉力F 多大?

(2)活塞a 向上移动 3.0cm 的过程中,活塞b 移动了多少?(外界大气压强为)p 0=1.0×105Pa)

解析 针对题设特点,A 、B 为同温度、同种理想气体,可选A 、B 两部分气体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并把两部分气体在一同时间内分别做等温变化的过程视为同一整体过程来研究。

(1)根据波意耳定律,p 1V 1=p 2V 2得:p 0(10+20)S=p ′(10+20+3.0)S ′

从而解得整体末态的压强为p ′=11

10p 0 再以活塞a 为研究对象,其受力分析如图1—12甲所示,因活塞a 处于平衡状态,故有F+p ′S=p 0S

从而解得拉力

F=(p 0-p ′)S=(p 0-1110p 0)S=111p 0S=11

1×1.0×105×1.0×10-3=9.1N (2)因初态A 、B 两气体的压强相同,温度相同,

分子密度相同,末态两气体的压强相同,温度相同,分

子密度相同,故部分气体体积变化跟整体气体体积变

化之比,必然跟原来它们的体积成正比,即

B

A B B h h h h h +=?? 所以活塞b 移动的距离cm h h h h h B A B B 0.20.320

1020=?+=??+=? 例14 一个质量可不计的活塞将一定量

的理想气体封闭在上端开口的直立圆筒形气缸

内,活塞上堆放着铁砂,如图1—13所示,

最初活塞搁置在气缸内壁的固定卡环上,气

体柱的高度为H 0,压强等于大气压强p 0。现

对气体缓慢加热,当气体温度升高了△T=60K 时, 活塞(及铁砂)开始离开卡环而上升。继续加热直到气柱高度为H 1=1.5H 0.此后,在维持温度不变的条件下逐渐取走铁砂,直到铁砂全部取走时,气柱高度变为H 2=1.8H 0,求此时气体的温度。(不计活塞与气缸之间的摩擦)

解析 气缸内气体的状态变化可分为三个过程:等容变化→等压变化→等温变化;因为气体的初态压强等于大气压p 0,最后铁砂全部取走后气体的压强也等于大气压p 0,所以从整状态变化来看可相当于一个等压变化,故将这三个过程当作一个研究过程。 根据盖·吕萨克定律:2

210T S H T S H = ① 再隔离气体的状态变化过程,从活塞开始离开卡环到把温度升到H 1时,气体做等压变

化,有:2

110T S H T T S H =?+ ② 解①、②两式代入为数据可得:T 2=540K

例15 一根对称的“∧”形玻璃管置于

竖直平面内,管所有空间有竖直向上的匀强电

场,带正电的小球在管内从A 点由静止开始运

动,且与管壁的动摩擦因数为μ,小球在B 端

与管作用时无能量损失,管与水平面间夹角为θ,AB 长L ,如图1—14所示,求从A 开始,小球运动的总路程是多少?(设小球受的电场力大于重力)

解析 小球小球从A 端开始运动后共受四个力作用,电场力为qE 、重力mg 、管壁 支持力N 、摩擦力f ,由于在起始点A 小球处于不平衡状态,因此在斜管上任何位置都是不平衡的,小球将做在“∧”管内做往复运动,最后停在B 处。若以整个运动过程为研究对象,将使问题简化。

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1—14甲

所示,由于电场力和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而摩擦力做功与路径有关,设小球运动的

总路程为s ,由动能定理得:

qELsin θ-mgLsin θ-fs=0 ① 又因为f=μN ②

N=(qE -mg)cos θ 所以由以上三式联立可解得小球运动的总路程:μθ

tan L s = ③

例16 两根相距d=0.20m 的平行金属长

导轨固定在同一水平面内,并处于竖直方向的

匀强磁场中,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0.2T ,导轨

上面横放着两条金属细杆,构成矩形回路,每 条金属细杆的电阻为r=0.25Ω,回路中其余部

分的电阻可不计。已知两金属细杆在平行于导轨的拉力的作用下沿导轨朝相反方向匀速平移,速度大小都是v=5.0m/s ,如图1—15所示。不计导轨上的摩擦。

(1)求作用于每条金属细杆的拉力的大小;

(2)求两金属细杆在间距增加0.40m 的滑动过程中共产生的热量。

解析 本题是电磁感应问题,以两条细杆组成的回路整体为研究对象,从力的角度看,细杆匀速移动,拉力跟安培力大小相等。从能量的角度看,外力做功全部转化为电能,电又全部转化为内能。根据导线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公式得:ε总=2BLv 从而回路电流r

Blv I 22= 由于匀速运动,细杆拉力F=F 安=N r

v l B BIl 222102.3-?==

图1—17 图1—18

根据能量守恒有:J Fs Fvt Pt Q 21028.12-?====

即共产生的热量为1.28-10-

2J.

例17 两金属杆ab 和cd 长均为l ,

电阻均为R ,质量分别为M 和m, M>m.

用两根质量和电阻均可忽略的不可伸长的

柔软导线将它们连成闭合回路,并悬挂在

水平、光滑、不导电的圆棒两侧.两金属杆

都处在水平位置,如图1—16所示.整个装置处在一与回路平面相垂直的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为B 。若金属杆ab 正好匀速向下运动,求运动的速度.

解析 本题属电磁感应的平衡问题,确定绳上的拉力,可选两杆整体为研究对,确定感应电流可选整个回路为研究对象,确定安培力可选一根杆为研究对象。设匀强磁场垂直回路平面向外,绳对杆的拉力为T ,以两杆为研究对象,受力如1—16甲所示。因两杆匀速移动,由整体平衡条件得:

4T=(M+m)g

对整个回路由欧姆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 定律得:R

BlV I 22= ② 对ab 杆,由于杆做匀速运动,受力平衡:

02=-+Mg T BIl ③ 联立①②③三式解得:2

22)(l B gR m M v -=

针对训练

1.质量为m 的小猫,静止于很长的质量为M 的吊杆上,如图1—17所示。在吊杆上端悬线

断开的同时,小猫往上爬,若猫的高度不变,求吊杆的加速度。(设吊杆下端离地面足够高)

2.一粒钢珠从静止状态开始自由下落,然后陷入泥潭中,若把在空中下落的过程称为过程I ,

进入泥潭直到停止的过程称为过程II ,则 ( )

A .过程I 中钢珠动量的改变量等于它重力的冲量

B .过程II 中阻力的冲量的大小等于全过程中重力冲量的大小

C .过程II 中钢珠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等于过程I 与过程II 中钢珠所减少的重力势能之和

D .过程II 中损失的机械能等于过程I 中钢珠所增加的动能

3.质量为m 的运动员站在质量为m/2的均匀长板AB 的中点,板位于水平面上,可绕通过

B 点的水平轴转动,板的A 端系有轻绳,轻绳的另一端绕过两个定滑轮后,握在运动员手中。当运动员用力拉绳时,滑轮两侧的绳子都保持在竖直方向,如图1—18所示。要使板的A 端离开地面,运动员作用于绳子的最小拉力是 。

4.如图1—19,一质量为M 的长木板静止在光滑水平桌面上。一质

量为m 的小滑块以水平速度0v 从长木板的一端开始在木板上滑 动,直到离开木板。滑块刚离开木板时的速度为3/0v 。若把该木

板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其他条件相同,求滑决离开木板时的速度为v 。

5.如图1—20所示为一个横截面为半圆,半径为R 的光滑圆柱,一根不可伸长的细绳两端

分别系着小球A 、B ,且B A m m 2=,由图示位置从静止开始释放A 球,当小球B 达到半圆的顶点时,求线的张力对小球A 所做的功。

6.如图1—21所示,AB 和CD 为两个斜面,其上部足够长,下部分别与一光滑圆弧面相切,EH 为整个轨道的对称轴,圆弧所对圆心角为120°,半径为2m ,某物体在离弧底H 高

h=4m 处以V 0=6m/s 沿斜面运动,物体与斜面的摩擦系数04.0=μ,求物体在AB 与CD 两斜面上(圆弧除外)运动的总路程。(取g=10m/s 2)

7.如图1—22所示,水平转盘绕竖直轴OO ′转动,两木块质量分别为M 与m ,到轴线的距

离分别是L 1和L 2,它们与转盘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其重力的μ倍,当两木块用水平细绳连接在一起随圆盘一起转动并不发生滑动时,转盘最大角速度可能是多少?

8.如图2—23所示,一质量为M ,长为l 的长方形木板B ,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在其右

端放一质量为m 的小木块,且m

9.如图1—24所示,A 、B 是体积相同的气缸,B 内有一导热的、

可在气缸内无摩擦滑动的、体积不计的活塞C 、D 为不导热的

阀门。起初,阀门关闭,A 内装有压强P 1=2.0×105Pa ,温度

T 1=300K 的氮气。B 内装有压强P 2=1.0×105Pa ,温度T 2=600K

的氧气。阀门打开后,活塞C 向右移动,最后达到平衡。以V 1 和V 2分别表示平衡后氮气和氧气的体积,则V 1 : V 2= 。(假定氧气和氮气均为理想气体,并与外界无热交换,连接气体的管道体积可忽略)

10.用销钉固定的活塞把水平放置的容器分隔成A 、B 两部分,其体

积之比V A : V B =2 : 1,如图1—25所示。起初A 中有温度为127℃,

压强为1.8×105Pa 的空气,B 中有温度27℃,压强为1.2×105Pa 的

空气。拔出销钉,使活塞可以无摩擦地移动(不漏气)。由于容器

缓慢导热,最后气体都变成室温27℃,活塞也停住,求最后A 中气体的压强。

11.如图1—26所示,A 、B 、C 三个容器内装有同种气体,

已知V A =V B =2L ,V C =1L ,T A =T B =T C =300K ,阀门D 关

闭时p A =3atm ,p B =p C =1atm 。若将D 打开,A 中气体向

B 、

C 迁移(迁移过程中温度不变),当容器A 中气体压

强降为atm P a 2='时,关闭D ;然后分别给B 、C 加热,

使B 中气体温度维持K T b 400=',C 中气体温度维持K T c 600=',求此时B 、C 两容器内气体的压强(连通三容器的细管容积不计)。

12.如图1—27所示,两个截面相同的圆柱形容器,右边容器高为H ,上端封闭,左边容器

上端是一个可以在容器内无摩擦滑动的活塞。两容

器由装有阀门的极细管道相连,容器、活塞和细

管都是绝热的。开始时,阀门关闭,左边容器中

装有热力学温度为T 0的单原子理想气体,平衡时

活塞到容器底的距离为H ,右边容器内为真空。现 将阀门缓慢打开,活塞便缓慢下降,直至系统达到平衡,求此时左边容器中活塞的高度和缸内气体的温度。[提示:一摩尔单原子理想气体的内能为(3/2)RT ,其中R 为摩尔气体常量,T 为气体的热力学温度]

13.如图1—28所示,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已经充电的平行板电容器

的极板距离为d ,在板上开个小孔,电容器固定在一绝缘底座上,

总质量为M ,有一个质量为m 的带正电的小铅丸对准小孔水平向

左运动(重力不计),铅丸进入电容器后,距左极板的最小距离为

d/2,求此时电容器已移动的距离。

14.一个质量为m ,带有电量-q 的小物体,

可在水平轨道OX 上运动, O 端有一与轨

道垂直的固定墙壁,轨道处于匀强电场中,

场强大小为E ,方向沿OX 正方向,如图

1—29所示,小物体以初速0v 从0x

点沿Ox 运动时,受到大小不变的摩擦力f 的作用,且qE f <;设小物体与墙碰撞时不

损失机械能,且电量保持不变,求它在停止运动前所通过的总路程s 。

15.如图1—30所示,一条长为L 的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拴一质量为m 的带电小球。将它

置于一匀强电场中,电场强度大小为E ,方向是水平的,已知当细线离开竖直位置的偏角为α时,小球处于平衡。求:

(1)小球带何种电荷?小球所带的电量;

(2)如果使细线的偏角由α增大到φ,然后将小球由静止开始释放,则φ应为多大,才

能使在细线到达竖直位置时小球的速度刚好为零?

16.把6只相同的电灯泡分别接成如图1—31所示的甲乙两种电路,两电路均加上U 等于

12V 的恒定电压,分别调节变阻器R 1和R 2,使6只灯泡均能正常工作,这时甲乙两种电路消耗的总功率分别为P 1和P 2,试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17.如图1—32所示,在竖直方向的x 、y 坐标系中,在x 轴上方

有一个有界的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场强为E ,x 轴的下方有

一个向里的匀强磁场,场强为B 。现从A 自由释放一个带电量

为-q 、质量为m 的小球,小球从B 点进入电场,从C 点进入

磁场,从D 点开始做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已知A 、B 、C

点的坐标分别为(0,y 1)、(0,y 2)、(-x ,0),求D 点的纵坐标y 3。

答案:

1.g M m )1(+ 2.ABC 3.mg 21 4.M M m t +43

5.-0.19m A gR 6.290m 7.12)(mL ML g

m M ++μ 8.mgl W m M ml s μ=+=2 9.4:1 10.1.3×105Pa

11.2.5atm 12.0575

2T T H h == 13.M md 4 14.f mv qEx 22200+ 15.(1)正电 αtan E

mg c = (2)αφ2= 16.P 1=2P 2 17.)21(12223x mg

qE y q B g m y ---=

高中奥林匹克物理竞赛解题方法之七对称法

例1:沿水平方向向一堵竖直光滑的墙壁抛出一个弹性小球A , 抛出点离水平地面的高度为h ,距离墙壁的水平距离为s , 小球与墙壁发生弹性碰撞后,落在水平地面上,落地点距墙壁的水平距离为2s ,如图7—1所示. 求小球抛出时的初速度. 解析:因小球与墙壁发生弹性碰撞, 故与墙壁碰撞前后入射速度与反射速度具有对称性, 碰撞后小球的运 动轨迹与无墙壁阻挡时小球继续前进的轨迹相对称,如图7—1—甲所示,所以小球的运动可以转换为平抛运动处理, 效果上相当于小球从A ′点水平抛出所做的运动. 根据平抛运动的规律:?? ? ??==2 021gt y t v x 因为抛出点到落地点的距离为3s ,抛出点的高度为h 代入后可解得:h g s y g x v 2320 == 例2:如图7—2所示,在水平面上,有两个竖直光滑墙壁A 和B ,间距为d , 一个小球以初速度0v 从两墙正中间的O 点斜向上抛出, 与A 和B 各发生一次碰撞后正好落回抛出点O , 求小球的抛射角θ. 解析:小球的运动是斜上抛和斜下抛等三段运动组成, 若按顺序求解则相当复杂,如果视墙为一平面镜, 将球与墙的弹性碰撞等效为对平面镜的物、像移动,可利用物像对称的规律及斜抛规律求解. 物体跟墙A 碰撞前后的运动相当于从O ′点开始的斜上抛运动,与B 墙碰后落于O 点相当于落到O ″点,其中O 、O ′关于A 墙对称,O 、O ″对于B 墙对称,如图7—2—甲所示,于是有 ? ??==?? ???-==0221sin cos 200y d x gt t v y t v x 落地时θθ 代入可解得2 202arcsin 2122sin v dg v dg == θθ 所以抛射角 例3:A 、B 、C 三只猎犬站立的位置构成一个边长为a 的正三角形,每只猎犬追捕猎物的速度均为v ,A 犬想追捕B 犬,B 犬 想追捕C 犬,C 犬想追捕A 犬,为追捕到猎物,猎犬不断调整方向,速度方向始终“盯”住对方,它们同时起动,经多长时间可捕捉到猎物? 解析:以地面为参考系,三只猎犬运动轨迹都是一条复杂的曲线,但根据对称性,三只猎犬最后相交于 三角形的中心点,在追捕过程中,三只猎犬的位置构成三角形的形状不变,以绕点旋转的参考系来描述,可认为三角形不转动,而是三个顶点向中心靠近,所以只要求出顶点到中心运动的时间即可. 由题意作图7—3, 设顶点到中心的距离为s ,则由已知条件得 a s 3 3 = 由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知识可知,在旋转的参考系中顶点向中心运动的速度为 v v v 2330cos = =' 由此可知三角形收缩到中心的时间为 v a v s t 32='= 此题也可以用递推法求解,读者可自己试解. 例4:如图7—4所示,两个同心圆代表一个圆形槽,质量为m ,内外半径几乎同为R. 槽内A 、B 两处分别放有一个质量也为m 的小球,AB 间的距离为槽的直径. 不计一切摩擦. 现将系统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开始时槽静止,两小球具有垂直于AB 方向的速度v ,试求两小球第一次相距R 时,槽中心的速度0v . 解析:在水平面参考系中建立水平方向的x 轴和y 轴. 由系统的对称性可知中心或者说槽整体将仅在x 轴方向上 运动。设槽中心沿x 轴正方向运动的速度变为0v ,两小球相对槽心做角速度大小为ω的圆周运动,A 球处于

高中物理竞赛试题及答案

高中物理竞赛模拟试卷(一)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 40 分) 一、本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4 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 4 分,选不全的得 2 分,有错选或不答的得 0 分. 1.置于水平面的支架上吊着一只装满细砂的漏斗,让漏斗左、右摆动,于是桌面上漏下许多砂子,经过一段时间形成一砂堆,砂堆的纵剖面最接近下图Ⅰ-1中的哪一种形状 2.如图Ⅰ-2所示,甲乙两物体在同一光滑水平轨道上相向运动,乙上连有一段轻弹簧,甲乙相互作用过程中无机械能损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若甲的初速度比乙大,则甲的速度后减到 0 B.若甲的初动量比乙大,则甲的速度后减到0 C.若甲的初动能比乙大,则甲的速度后减到0 D.若甲的质量比乙大,则甲的速度后减到0 3.特技演员从高处跳下,要求落地时必须脚先着地,为尽量保证安全,他落地时最好是采用哪种方法 A.让脚尖先着地,且着地瞬间同时下蹲 B.让整个脚板着地,且着地瞬间同时下蹲 C.让整个脚板着地,且着地瞬间不下蹲 D.让脚跟先着地,且着地瞬间同时下蹲 4.动物园的水平地面上放着一只质量为M 的笼子,笼内有一只质量为 m 的猴子.当猴以某一加速度沿竖直柱子加速向上爬时,笼子对地面的压力为F 1;当猴以同样大小的加速度沿竖直柱子加速下滑时,笼子对地面的压力为 F 2(如图Ⅰ-3),关于 F 1 和 F 2 的大小,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F 1 = F 2>(M + m )g B.F 1>(M + m )g ,F 2<(M + m )g C.F 1>F 2>(M + m )g D.F 1<(M + m )g ,F 2>(M + m )g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布朗运动与分子的运动无关 B.分子力做正功时,分子间距离一定减小 C.在环绕地球运行的空间实验室里不能观察热传递的对流现象 D.通过热传递可以使热转变为功 6.如图Ⅰ-4所示,虚线a 、b 、c 代表电场中的三个等势面,相邻等势面之 图Ⅰ -3 图Ⅰ -4 图Ⅰ-2

高中奥林匹克物理竞赛解题方法 10图像法

高中奥林匹克物理竞赛解题方法 十、图像法 方法简介 图像法是根据题意把抽象复杂的物理过程有针对性地表示成物理图像,将物理量间的代数关系转变为几何关系,运用图像直观、形象、简明的特点,来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由此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图像法在处理某些运动问题,变力做功问题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赛题精讲 例1:一火车沿直线轨道从静止发出由A 地驶向B 地,并停止在B 地。AB 两地相距s ,火 车做加速运动时,其加速度最大为a 1,做减速运动时,其加速度的绝对值最大为a 2,由此可可以判断出该火车由A 到B 所需的最短时间为 。 解析:整个过程中火车先做匀加速运动,后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最大时,所用时间最短,分段运动可用图像法来解。 根据题意作v —t 图,如图11—1所示。 由图可得1 1t v a = vt t t v s t v a 21)(21212 2=+== 由①、②、③解得2 121)(2a a a a s t += 例2: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沿水平直路一前一后匀速行驶,速度为v 0,若前车突然以恒定 的加速度刹车,在它刚停住时,后车以前车刹车时的加速度开始刹车。已知前车在刹车过程中所行的距离为s ,若要保证两辆车在上述情况中不相碰,则两车在做匀速行驶时保持的距离至少为 ( ) A .s B .2s C .3s D .4s 解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其位移可用速度——时间图像 中的面积来表示,故可用图像法做。 作两物体运动的v —t 图像如图11—2所示,前车发 生的位移s 为三角形v 0Ot 的面积,由于前后两车的刹车 加速度相同,根据对称性,后车发生的位移为梯形的面积 S ′=3S ,两车的位移之差应为不相碰时,两车匀速行驶 时保持的最小车距2s. 所以应选B 。 ① ② ③ 图11—2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大纲》2020版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大纲2020版》 (2020年4月修订,2020年开始实行) 2011年对《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内容提要》进行了修订,修订稿经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第30次全体会议通过,并决定从2020年开始实行。修订后的“内容提要”中,凡用※号标出的内容,仅限于复赛和决赛。 力学 1.运动学 参考系 坐标系直角坐标系 ※平面极坐标※自然坐标系 矢量和标量 质点运动的位移和路程速度加速度 匀速及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图像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抛体运动圆周运动 圆周运动中的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曲率半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相对运动伽里略速度变换 2.动力学 重力弹性力摩擦力惯性参考系 牛顿第一、二、三运动定律胡克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均匀球壳对壳内和壳外质点的引力公式(不要求导出) ※非惯性参考系※平动加速参考系中的惯性力 ※匀速转动参考系惯性离心力、视重 ☆科里奥利力 3.物体的平衡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力矩刚体的平衡条件 ☆虚功原理 4.动量 冲量动量质点与质点组的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质心 ※质心运动定理 ※质心参考系 反冲运动 ※变质量体系的运动 5.机械能 功和功率

动能和动能定理※质心动能定理 重力势能引力势能 质点及均匀球壳壳内和壳外的引力势能公式(不要求导出)弹簧的弹性势能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 碰撞 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恢复系数 6.※角动量 冲量矩角动量 质点和质点组的角动量定理和转动定理 角动量守恒定律 7.有心运动 在万有引力和库仑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 开普勒定律 行星和人造天体的圆轨道和椭圆轨道运动 8.※刚体 刚体的平动刚体的定轴转动 绕轴的转动惯量 平行轴定理正交轴定理 刚体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定理刚体的平面平行运动9.流体力学 静止流体中的压强 浮力 ☆连续性方程☆伯努利方程 10.振动 简谐振动振幅频率和周期相位 振动的图像 参考圆简谐振动的速度 (线性)恢复力由动力学方程确定简谐振动的频率简谐振动的能量同方向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 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定性了解) 11.波动 横波和纵波 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波的图像 ※平面简谐波的表示式 波的干涉※驻波波的衍射(定性) 声波 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品声音的共鸣乐音和噪声

高中物理竞赛流程详细解析

高中物理竞赛流程详细解析 高中物理竞赛国内竞赛主要分为:物理竞赛预赛、物理竞赛复赛、物理竞赛决赛三个流程,国际性赛事分为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和亚洲物理奥林匹克竞赛。 一、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CPhO) 1、高中物理竞赛入门级赛事,每年9月上旬举办(也就是秋学期开学),由全国竞赛委员会统一命题,各省市、学校自行组织,所有中学生均可报名; 2、考试形式:笔试,共3小时,5道选择题、每题6分,5道填空题、每题10分,6道大题、每题20分,共计200分; 3、考试主要考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等相关内容(回台回复“物竞考纲”查看明细); 4、比赛分别设置了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因为预赛主要是各省市为了选拔复赛选手而筹备的,所以一般一等奖可以参加复赛。 5、一般来说,考完试后2~3天即可在考点查询成绩。 二、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CPhO) 1、高中阶段最重要的赛事,其成绩对于自主招生及参加清北学科营等有直接影响,每年9月下旬举办(也就是预赛结束后)。 2、复赛分为笔试+实验: 笔试,共3小时,8道大题,每题40分,共计320分; 实验,共90分钟,2道实验,每道40分,共计80分; 总分400分。 3、笔试由全国竞赛委员会统一命题,各省市自行组织、规定考点,大多数省份只有预赛一等奖的同学可以参加; 实验由各省市自行命题,根据笔试成绩组织前几十名左右考生参加(也就是说实验不是所有人都考,只有角逐一等奖的同学才参加),最终根据实验和笔试的总成绩评定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 4、各省市的实验时间稍有不同,具体可参考当地往年的考试时间。 5、考试内容在预赛的基础上稍有增加,具体考纲后台回复“物竞考纲”查看。 6、比赛设置了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省一、省二、省三,其中各省省一前几名入选该省省队,可参加决赛。 7、成绩有什么用? 省一等奖可基本满足除清华、北大、复旦以外其他985/211高校的自主招生条件; 省二等奖可满足部分985/211高校的自主招生条件; 省三等奖可满足大部分211学校的自主招生条件。 8、各省省队成员可参加清北金秋营、冬令营,并根据成绩获得降分优惠。

高中物理竞赛方法集锦

例11:如图13—11所示,用12根阻值均为r的相同的电阻丝构成正立方体框架。试求AG两点间的等效电阻。 解析:该电路是立体电路,我们可以将该立体电路“压扁”,使其变成平面电路,如图13—11—甲所示。 考虑到D、E、B三点等势,C、F、H三点等势,则电路图可等效为如图13—11—乙所示的电路图,所以AG间总电阻为

r r r r R 6 5363=++= 例12:如图13—12所示,倾角为θ的斜面上放一木 制圆制,其质量m=0.2kg ,半径为r ,长度L=0.1m ,圆柱 上顺着轴线OO ′绕有N=10匝的线圈,线圈平面与斜面 平行,斜面处于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 B=0.5T ,当通入多大电流时,圆柱才不致往下滚动? 解析:要准确地表达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最好画出正视图,问题就比较容易求解了。如 图13—12—甲所示,磁场力F m 对线圈的力矩 为M B =NBIL ·2r ·sin θ,重力对D 点的力矩为: M G =mgsin θ,平衡时有:M B =M G 则可解得:A NBL mg I 96.12== 例13:空间由电阻丝组成的无穷网络如图13—13 所示,每段电阻丝的电阻均为r ,试求A 、B 间的等效 电阻R AB 。 解析:设想电流A 点流入,从B 点流出,由对称 性可知,网络中背面那一根无限长电阻丝中各点等电 势,故可撤去这根电阻丝,而把空间网络等效为图13—13—甲所示的电路。

(1)其中竖直线电阻r ′分别为两个r 串联和一个r 并联后的电阻值, 所以 r r r r r 3 232=?=' 横线每根电阻仍为r ,此时将立体网络变成平面网络。 (2)由于此网络具有左右对称性,所以以AB 为轴对折,此时网络变为如图13—13—乙所示的网络。 其中横线每根电阻为21r r = 竖线每根电阻为32r r r ='= '' AB 对应那根的电阻为r r 32 =' 此时由左右无限大变为右边无限 大。 (3)设第二个网络的结点为CD ,此后均有相同的网络,去掉AB 时电路为图13—13—丙所示。再设R CD =R n -1(不包含CD 所对应的竖线电阻) 则N B A R R =',网络如图13—13—丁所示。

高中物理竞赛的数学基础(自用修改)

普通物理的数学基础 选自赵凯华老师新概念力学 一、微积分初步 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质的运动规律,因此我们经常遇到的物理量大多数是变量,而我们要研究的正是一些变量彼此间的联系。这样,微积分这个数学工具就成为必要的了。我们考虑到,读者在学习基础物理课时若能较早地掌握一些微积分的初步知识,对于物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深入理解是很有好处的。所以我们在这里先简单地介绍一下微积分中最基本的概念和简单的计算方法,在讲述方法上不求严格和完整,而是较多地借助于直观并密切地结合物理课的需要。至于更系统和更深入地掌握微积分的知识和方法,读者将通过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去完成。 §1.函数及其图形 1.1函数自变量和因变量绝对常量和任意常量 1.2函数的图象 1.3物理学中函数的实例 §2.导数 2.1极限 如果当自变量x无限趋近某一数值x0(记作x→x0)时,函数f(x)的数值无限趋近某一确定的数值a,则a叫做x→x0时函数f(x)的极限值,并记作 (A.17)式中的“lim”是英语“limit(极限)”一词的缩写,(A.17)式读作“当x趋近x0时,f(x)的极限值等于a”。 极限是微积分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它涉及的问题面很广。这里我们不企图给“极限”这个概念下一个普遍而严格的定义,只通过一个特例来说明它的意义。 求极限公式

(2) (3) (4) 等价无穷小量代换 sinx~x; tan~x; 2.2极限的物理意义 (1)瞬时速度 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来说, 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率公式(A.5)。 (2)瞬时加速度 时的极限,这就是物体在t=t0时刻的瞬时加速度a: (3)水渠的坡度任何排灌水渠的两端都有一定的高度差,这样才能使水流动。为简单起见,我们假设水渠是直的,这时可以把x坐标轴取为逆水渠走向的方向(见图A-5),于是各处渠底的高度h便是x的函数:

高中物理竞赛(解题方法:整体法)

高中奥林匹克物理竞赛解题方法 、整体法 方法简介 整体是以物体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整体或全过程去把握物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是一种把具 有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多个物体,多个状态,或者多个物理变化过程组合 作为一个融洽加以研究的思维形式。整体思维是一种综合思维,也可以说是一种综合思维,也是多 种思维的高度综合,层次深、理论性强、运用价值高。因此在物理研究与学习中善于运用整体研究 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一方面表现为知识的综合贯通,另一方面表现为思维的有机组合。灵活运 用整体思维可以产生不同凡响的效果,显现“变”的魅力, 把物理问题变繁为简、变难为易。 赛题精讲 例1如图1—1所示,人和车的质量分别为m和M,人用水 平力F拉绳子,图中两端绳子均处于水平方向,不计滑轮质量及摩 擦,若人和车保持相对静止,且水平地面是光滑的,则车的加速度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要求车的加速度,似乎需将车隔离出来才能求解,事实 上,人和车保持相对静止,即人和车有相同的加速度,所以可将人和车看做一个整体,对整体用 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即可 将人和车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整体受到重力、水平面的支持力和两条绳的拉力 向重力与支持力平衡,水平方向绳的拉力为2F,所以有: 2F=(M+m)a,解得: 2F a M m 例2用轻质细线把两个质量未知的小球悬挂起来,如图 1 —2所示,今对小球a持续施加一个向左偏下30°的恒力,并对小球b持续施加一个向右 偏上30°的同样大小的恒力,最后达到平衡,表示平衡状态的图可能是 ?在竖直方解析

镜像法-高中物理竞赛讲义

镜像法 思路 用假想的镜像电荷代替边界上的感应电荷。 保持求解区域中场方程和边界条件不变。 使用范围:界面几何形状较规范,电荷个数有限,且离散分布于有限区域。 使用范围 界面几何形状较规范,电荷个数有限,且离散分布于有限区域。 步骤 确定镜像电荷的大小和位置。 去掉界面,按原电荷和镜像电荷求解所求区域场。 求解边界上的感应电荷。 求解电场力。 平面镜像1 点电荷对平面的镜像 (a) 无限大接地导体平面上方有点电荷q (b)用镜像电荷-q代替导体平面上方的感应电荷 图4.4.1 点电荷的平面镜像 在无限大接地导体平面(YOZ平面)上方有一点电荷q,距离导体平面的高度为h。 用位于导体平面下方h处的镜像电荷-q代替导体平面上的感应电荷,边界条件维持不变,即YOZ平面为零电位面。 去掉导体平面,用原电荷和镜像电荷求解导体上方区域场,注意不能用原电荷和镜像电荷求解导体下方区域场。

电位: (4.4.2.1 ) 电场强度: (4.4.2.2) 其中, 感应电荷:=> (4.4.2.3) 电场力: (4.4.2.4) 图4.4.2 点电荷的平面镜像图4.4.3 单导线的平面镜像 无限长单导线对平面的镜像 与地面平行的极长的单导线,半径为a,离地高度为h。

用位于地面下方h处的镜像单导线代替地面上的感应电荷,边界条件维持不变。 将地面取消而代之以镜像单导线(所带电荷的电荷密度为) 电位: (4.4.2.5) 对地电容 : (4.4.2.6 平面镜像2 无限长均匀双线传输线对平面的镜 像 与地面平行的均匀双线传输线, 半径为a,离地高度为h,导线间距离为d, 导线一带正电荷+,导线二带负电荷-。 用位于地面下方h处的镜像双 导线代替地面上的感应电荷,边界条件维 持不变。 将地面取消而代之以镜像双导线。 图 4.4.4 无限长均匀传输线对地面的镜像 求解电位: (4.4.2.8) (4.4.2.9)

高中物理竞赛解题方法 八、作图法

八、作图法 方法简介 作图法是根据题意把抽象复杂的物理过程有针对性的表示成物理图像,将物理 问题转化成一个几何问题,通过几何知识求解,作图法的优点是直观形象,便于定性分析,也可定性计算,灵活应用作图法会给解题带来很大方便。 赛题精析 例1 如图8—1所示,细绳跨过定滑轮,系住一个 质量为m 的球,球靠在光滑竖直墙上,当拉动细绳使球 匀速上升时,球对墙的压力将( ) A .增大 B .先增大后减小 C .减小 D .先减小后增大 图8—1 解析 球在三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如图8—1—甲所示.当球上升时,θ角 增大,可用动态的三角形定性分析,作出圆球的受力图(如图8—1—甲).从图可见,当球上升时,θ角增大,墙对球的支持力增大,从而球对墙的压力也增大. 故选A 正确. 图8—1—甲 图8—2 图8—2—甲 例2 用两根绳子系住一重物,如图8—2所示.绳OA 与天花板间夹角θ不变,

当用手拉住绳子OB ,使绳OB 由水平方向转向竖直方向的过程中,OB 绳所受的拉力将( ) A .始终减小 B .始终增大 C .先减小后增大 D .先增大后减小 解析 因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方向始终不变,绳OA 拉力的方向始终不变,又 因为物体始终处于平衡状态,所受的力必然构成一个三角形,如图8—2—甲所示,由图可知OB 绳受的拉力是先减小后增大. 可知答案选C 例3 如图8—3所示,质量为m 的小球A 用细绳拴在天花板上, 悬点为O ,小球靠在光滑的大球上,处于静止状态.已知:大球的球心 O ′在悬点的正下方,其中绳长为l ,大球的半径为R ,悬点到大球最 高点的距离为h.求对小球的拉力T 和小球对大球的压力. 解析 力的三角形图和几何三角形有联系,若两个三角形相似, 则可以将力的三角形与几何三角形联系起来,通过边边对应成比例求解. 图8—3 以小球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如图8—3—甲所示,小球 受重力mg 、绳的拉力T 、大球的支持力F N ,其中重力mg 与拉力T 的 合力与支持力F N 平衡.观察图中的特点,可以看出力的矢量三角形 ABC 与几何三角形AOO ′相似,即: R h mg l T += R h mg R F N += 图8 —3—甲 所以绳的拉力:T= mg R h l + 小球对大球的压力mg R h R F F N N +==' 例4 如图8—4所示,质点自倾角为α的斜面上方定点O 沿

高中物理竞赛解题方法之降维法例题

十三、降维法 方法简介 降维法是将一个三维图变成几个二维图,即应选两个合适的平面去观察,当遇到一个空间受力问题时,将物体受到的力分解到两个不同平面上再求解。由于三维问题不好想像,选取适当的角度,可用降维法求解。降维的优点是把不易观察的空间物理量的关系在二维图中表示出来,使我们很容易找到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正确解决问题。 赛题精讲 例1:如图13—1所示,倾角θ=30°的粗糙斜面上放一物体,物体重为G ,静止在斜面上。现用与斜面底边平行的力F=G/2推该物体,物体恰好在斜面内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等于多少?物体匀速运动的方向如何? 解析:物体在重力、推力、斜面给的支持力和摩擦力四个力的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受力平衡。但这四个力不在同一平面内,不容易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把这些力分解在两个平面内,就可以将空间问题变为平面问题,使问题得到解决。 将重力沿斜面、垂直于斜面分解。我们从上面、侧面观察,图13—1—甲、图13—1—乙所示。 如图13—1—甲所示,推力F 与重力沿斜面的分力G 1的合力F ′为: G G F F 2 22 12 = += ' F ′的方向沿斜面向下与推力成α角, 则 ?=∴== 451 tan 1ααF G 这就是物体做匀速运动的方向 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与F ′平衡,即 2/2G F f = '= 所以摩擦因数:3 630cos 2/2=? ==G G F f N μ 例2:如图13—2所示,一个直径为D 的圆柱体,其侧面刻有螺距为h 的光滑的螺旋形凹槽,槽内有一小球,为使小球能自由下落,必须要以多大的加速度来拉缠在圆柱体侧面的绳子? 解析:将圆柱体的侧面等距螺旋形凹槽展开成为平面上的斜槽,如图13—2—甲所示,当圆柱体转一周,相当于沿斜槽下降一个螺距h ,当圆柱转n 周时,外侧面上一共移动的

高中物理竞赛方法集锦微元法针对训练

高中物理竞赛方法集锦微元法针对训练 例18:如图3—17所示,电源的电动热为E ,电容器的 电容为C ,S 是单刀双掷开关,MN 、PQ 是两根位于同 一水平面上的平行光滑长导轨,它们的电阻能够忽略不计, 两导轨间距为L ,导轨处在磁感应强度为B 的平均磁场 中,磁场方向垂直于两导轨所在的平面并指向图中纸面 向里的方向.L 1和L 2是两根横放在导轨上的导体小棒, 质量分不为m 1和m 2,且21m m <.它们在导轨上滑动 时与导轨保持垂直并接触良好,不计摩擦,两小棒的电阻 相同,开始时两根小棒均静止在导轨上.现将开关S 先合向 1,然后合向2.求: 〔1〕两根小棒最终速度的大小; 〔2〕在整个过程中的焦耳热损耗.〔当回路中有电流时,该电流所产生的磁场可忽略不计〕 解析:当开关S 先合上1时,电源给电容器充电,当开关S 再合上2时,电容器通过导体小棒放电,在放电过程中,导体小棒受到安培力作用,在安培力作用下,两小棒开始运动,运动速度最后均达到最大. 〔1〕设两小棒最终的速度的大小为v ,那么分不为L 1、L 2为研究对象得: 111 1v m v m t F i i -'=? ∑=?v m t F i i 111 ① 同理得: ∑=?v m t F i i 222 ② 由①、②得:v m m t F t F i i i i )(212211+=?+?∑∑ 又因为 11Bli F i = 21i i t t ?=? 22Bli F i = i i i =+21 因此 ∑∑∑∑?=?+=?+?i i i i t i BL t i i BL t BLi t BLi )(212211 v m m q Q BL )()(21+=-= 而Q=CE q=CU ′=CBL v 因此解得小棒的最终速度 2221)(L CB m m BLCE v ++= 〔2〕因为总能量守恒,因此热Q v m m C q CE +++=22122)(2 12121 即产生的热量 22122)(2 12121v m m C q CE Q +--=热

高中物理竞赛 解题 方法

高中奥林匹克物理竞赛解题方法 五、极限法 方法简介 极限法是把某个物理量推向极端,即极大和极小或极左和极右,并依此做出科学的推理分析,从而给出判断或导出一般结论。极限法在进行某些物理过程的分析时,具有独特作用,恰当应用极限法能提高解题效率,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思路灵活,判断准确。因此要求解题者,不仅具有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而且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赛题精讲 例1:如图5—1所示, 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位于一质量可忽略的直立 弹簧上方h 高度处,该小球从静止开始落向弹簧,设弹簧的劲度 系数为k ,则物块可能获得的最大动能为 。 解析:球跟弹簧接触后,先做变加速运动,后做变减速运动,据此推理, 小球所受合力为零的位置速度、动能最大。所以速最大时有 mg =kx ① 图5—1 由机械能守恒有 22 1)(kx E x h mg k +=+ ② 联立①②式解得 k g m m g h E k 2 221?-= 例2:如图5—2所示,倾角为α的斜面上方有一点O ,在O 点放一至 斜面的光滑直轨道,要求一质点从O 点沿直轨道到达斜面P 点 的时间最短。求该直轨道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β。 解析:质点沿OP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运动的时间t 应该与β角有关, 求时间t 对于β角的函数的极值即可。 由牛顿运动定律可知,质点沿光滑轨道下滑的加速度为 βcos g a = 该质点沿轨道由静止滑到斜面所用的时间为t ,则 OP at =22 1 所以β cos 2g OP t = ① 由图可知,在△OPC 中有 图5—2

) 90sin()90sin(βαα-+=- OC OP 所以) cos(cos βαα-=OC OP ② 将②式代入①式得 g OC g OC t )]2cos([cos cos 4)cos(cos cos 2βαααβαβα-+=-= 显然,当2,1)2cos(αββα= =-即时,上式有最小值. 所以当2α β=时,质点沿直轨道滑到斜面所用的时间最短。 此题也可以用作图法求解。 例3:从底角为θ的斜面顶端,以初速度0υ水平抛出一小球,不计 空气阻力,若斜面足够长,如图5—3所示,则小球抛出后, 离开斜面的最大距离H 为多少? 解析:当物体的速度方向与斜面平行时,物体离斜面最远。 以水平向右为x 轴正方向,竖直向下为y 轴正方向, 则由:gt v v y ==θtan 0,解得运动时间为θtan 0g v t = 该点的坐标为 θθ2202200tan 221tan g v gt y g v t v x ==== 由几何关系得:θθtan cos /x y H =+ 解得小球离开斜面的最大距离为 θθsin tan 220?=g v H 。 这道题若以沿斜面方向和垂直于斜面方向建立坐标轴,求解则更加简便。 例4:如图5—4所示,一水枪需将水射到离喷口的水平距离为3.0m 的墙外, 从喷口算起, 墙高为4.0m 。 若不计空气阻力,取 2/10s m g =,求所需的最小初速及对应的发射仰角。 解析:水流做斜上抛运动,以喷口O 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 直角坐标,本题的任务就是水流能通过点A (d 、h )的最小初速度和发射仰角。 图5— 3 图5—4

高中物理竞赛方法集锦 等效法

四、等效法方法简介 在一些物理问题中,一个过程的发展、一个状态的确定,往往是由多个因素决定的,在这一决定中,若某些因素所起的作用和另一些因素所起的作用相同,则前一些因素与后一些因素是等效的,它们便可以互相代替,而对过程的发展或状态的确定,最后结果并不影响,这种以等效为前提而使某些因素互相代替来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等效法. 等效思维的实质是在效果相同的情况下,将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变换为简单的熟悉问题,以便突出主要因素,抓住它的本质,找出其中规律.因此应用等效法时往往是用较简单的因素代替较复杂的因素,以使问题得到简化而便于求解. 赛题精讲 例1:如图4—1所示,水平面上,有两个竖直的光滑 墙壁A 和B ,相距为d ,一个小球以初速度v 0从两墙 之间的O 点斜向上抛出,与A 和B 各发生一次弹性 碰撞后,正好落回抛出点,求小球的抛射角θ. 解析:将弹性小球在两墙之间的反弹运动,可等效为 一个完整的斜抛运动(见图).所以可用解斜抛运动的 方法求解. 由题意得:g v v t v d θ θθsin 2cos cos 2000? =?= 可解得抛射角 20 2arcsin 21v gd = θ 例2:质点由A 向B 做直线运动,A 、B 间的距离为L ,已知质点在A 点的速度为v 0,加速度为a ,如果将L 分成相等的n 段,质点每通过L/n 的距离加速度均增加a /n ,求质点到达B 时的速度. 解析 从A 到B 的整个运动过程中,由于加速度均匀增加,故此运动是非匀变速直线 运动,而非匀变速直线运动,不能用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求解,但若能将此运动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效代替,则此运动就可以求解. 因加速度随通过的距离均匀增加,则此运动中的平均加速度为 n a n n a an n a n a a a a a 2)13(232)1(2 -= -=-++= += 末 初平 由匀变速运动的导出公式得2 22v v L a B -=平 解得 n aL n v v B )13(2 0-+ = 例3一只老鼠从老鼠洞沿直线爬出,已知爬出速度v 的大小与距老鼠洞中心的距离s 成

初中物理竞赛方法指导

初中物理竞赛方法指导 我们知道,物理知识生活实际和,是人类在生活、生产、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的总结。所以学习物理知识若只局限于课堂上书本的学习是不够的,必须到生活、社会实际的大课堂中去学习物理、应用物理,才能把知识学活、用活。 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物理问题,如日、月的东升西落,冰、水的相互转化,水电站、内燃机、轮船、电动机、人造卫星、核能发电、光纤通信、及各种家用电器等等;而应用物理知识就是以生活、生产、社会中常见的现象为背景提出的问题,可见,解答应用物理知识题的基础和关键在于平时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如果我们对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熟视无睹,或者虽然观察了,但未深入思考,那就等于脱离了“物”而学“理”,最终只能记住一些物理定律、公式。相反,如果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各种物理现象,并自己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并积极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分析、思考,设法得出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为解答应用物理知识题奠定必要的基础,同时这些丰富的感性材料,还有利用于我们透彻解物理概念和规律,这样才能将活、用活,才能不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应用物理知识题就像在我们周围的生活和社会的一些常见事物上面画了个“?”,给我们提出了具体的观察对象和思考的方

向。事实上我们天天生活在物理世界中,身边到处都有物理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如:为什么水会流动?为什么空调器要装在高处?什么是?天上为什么会打雷?什么是温室效应?等等,这些决不止“?”。只有我们平时多观察,勤思考,才能真正学到有“物”的物理,才能为解答应用物理知识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应用物理知识题都是生活和社会技术中的实际问题。它的显著特点是用生活中的语言来表述实际问题的具体情境,而不是用物理名词、术语直接给出的物理模型。它把物理知识隐蔽在实际事物之中,巳知条件或待求的实质问题常处于隐蔽状态,一般不能直接套用物理公式求解。这些都是与平时的练习题和试题的不同之处。所以,解应用物理知识题,首先要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用物理名词术语显现出它的物理真面目,再找出这个物理问题与哪些物理概念、规律有关系,即找准解题的理论依据,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水缸外壁“出汗”;卫生球日久变小。这些现象是否是升华?冒“白气”、“出汗”等都是生活语言。首先要转化成物理术语,与物理概念、名词联系起来冒“白气”实质是冰棍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水缸“出汗”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露。卫生球日久变小,是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跑掉了,这就是升华现象。

高中物理竞赛内容标准

高中物理竞赛内容标准 一、理论基础 力学 物理必修1 本模块是高中物理的第一模块。在本模块中学生,学生将进一步学习物理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了解物理学在技术上的应用和物理学对社会的影响。 本模块的概念和规律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基础,有关实验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基础性和典型性。要通过这些实验学习基本的操作技能,体验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及实践人类在认识世界中的作用。 本模块划分两个四主题: ·运动的描述 ·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 ·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 ·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一)运动的描述 1.内容标准 (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例1 了解亚里士多德、迪卡尔等关于力与运动的主要观点与研究方法。 例2 了解伽利略的实验研究工作,认识伽利略有关实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2)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中物理模型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例3 在日常生活中,物体在哪些情况下可以看做质点?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过程,理解参考糸、位移、时间、时刻、路程、速度、相对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量的标矢性,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运动规律中作用。 例4 用实验方法和图像方法研究物体的运动。

例5 通过实例描述物体的变速运动,运动的矢量性。 例6 通过史实及实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 (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掌握微元法,积分法等数学思想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5)对过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学习,理解矢量与标量在物理学中重要性。掌握矢量的合成和分解。 例7 通过实例研究物体竖直上抛运动,体会物体在共线条件下的矢量合成与分解。 2.活动建议 (1)通过研究汽车的运行来分析交通事故的原因。 (2)通过实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影响因素。 (3)通过查阅物理学史,了解并讨论伽利略对物体运动的研究在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上的重大意义。 (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 1.内容标准 (1)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 例1 调查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所用弹簧的形状及使用目的。 例2 制作弹簧秤并用胡克定律解释。 (2)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理解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摩擦角的概念。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擦力。 例3 设计实验测量摩擦力。体会摩擦力与摩擦角的实际意义。 (3)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掌握共点的平衡条件,物体平衡的种类。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例4 通过实验,研究两个共点力在不同夹角时与合力的关系。 例5 调查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平衡的类型,分析平衡原理。

高中奥林匹克物理竞赛解题方法

高中奥林匹克物理竞赛解题方法 一、整体法 方法简介 整体是以物体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整体或全过程去把握物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是一种把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多个物体,多个状态,或者多个物理变化过程组合作为一个融洽加以研究的思维形式。整体思维是一种综合思维,也可以说是一种综合思维,也是多种思维的高度综合,层次深、理论性强、运用价值高。因此在物理研究与学习中善于运用整体研究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一方面表现为知识的综合贯通,另一方面表现为思维的有机组合。灵活运用整体思维可以产生不同凡响的效果,显现“变”的魅力,把物理问题变繁为简、变难为易。 赛题精讲 例1:如图1—1所示,人和车的质量分别为m 和M , 人用水平力F 拉绳子,图中两端绳子均处于水平方向, 不计滑轮质量及摩擦,若人和车保持相对静止,且 水平地面是光滑的,则车的加速度为 . 解析:要求车的加速度,似乎需将车隔离出来才 能求解,事实上,人和车保持相对静止,即人和车有相同的加速度,所以可将人和车看做一个整体,对整体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即可. 将人和车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整体受到重力、水平面的支持力和两条绳的拉力.在竖直方向重力与支持力平衡,水平方向绳的拉力为2F ,所以有: 2F=(M+m)a ,解得: m M F a +=2 例2 用轻质细线把两个质量未知的小球悬挂起来,如图 1—2所示,今对小球a 持续施加一个向左偏下30°的恒力,并 对小球b 持续施加一个向右偏上30°的同样大 小的恒力,最后达到平衡,表示平衡状态的图可能是 ( )

解析表示平衡状态的图是哪一个,关键是要求出两条轻质细绳对小球a和小球b的拉力的方向,只要拉力方向求出后,。图就确定了。 先以小球a、b及连线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系统共受五个力的作用,即两个重力(m a+m b)g,作用在两个小球上的恒力F a、F b和上端细线对系统的拉力T1.因为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所受合力必为零,由于F a、F b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可以抵消,而(m a+m b)g的方向竖直向下,所以悬线对系统的拉力T1的方向必然竖直向上.再以b球为研究对象,b球在重力m b g、恒力F b和连线拉力T2三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已知恒力向右偏上30°,重力竖直向下,所以平衡时连线拉力T2的方向必与恒力F b和重力m b g的合力方向相反,如图所示,故应选A. 例3有一个直角架AOB,OA水平放置,表面粗糙,OB竖直向下,表面光滑,OA上套有小环P,OB上套有小环Q,两个环的质量均为m,两环间由一根质量可忽略、不何伸长的细绳相连,并在某一位置平衡,如图1—4所示.现将P环向左移动一段距离,两环再次达到平衡,那么将移动后的平衡状态和原来的平衡状态相比,OA杆对P环的支持力N和细绳上的拉力T的变化情况是()A.N不变,T变大B.N不变,T变小 C.N变大,T变小D.N变大,T变大 解析先把P、Q看成一个整体,受力如图1—4—甲所示, 则绳对两环的拉力为内力,不必考虑,又因OB杆光滑,则杆在 竖直方向上对Q无力的作用,所以整体在竖直方向上只受重力和 OA杆对它的支持力,所以N不变,始终等于P、Q的重力之和。 再以Q为研究对象,因OB杆光滑,所以细绳拉力的竖直分量等 于Q环的重力,当P环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发现细绳和竖直方向 夹角a变小,所以在细绳拉力的竖直分量不变的情况下,拉力T应变小.由以上分析可知应选B. 例4 如图1—5所示,质量为M的劈块, 其左右劈面的倾角分别为θ1=30°、θ2=45°, 质量分别为m1=3kg和m2=的两物块, 同时分别从左右劈面的顶端从静止开始下滑,

物理竞赛——小量近似方法应用两则

小量近似方法应用两则 小量近似处理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经常遇到,掌握一些重要的方法,在解决问题时是非常有用的。这里以两则应用为例,介绍常用的小量近似方法——对一个小角量θ来说,有 θθ=sin ,1cos =θ;在研究一个普通量时,可以忽略小量。 一、欧拉公式 十八世纪著名数学家欧拉,曾经确定了摩擦力跟绳索绕在桩子上的圈数之间的关系: μθe F F 12=,其中F 1代表我们所用的力,F 2代表我们所要对抗的力,e 代表数2.718…(自 然对数的底),μ代表绳和桩子之间的摩擦系数,θ代表绕转角,也就是绳索绕成的弧的长度跟弧的半径的比。 若取2.0=μ,πθ12=,则 200018811 2 ≈=F F 。所以,就是一个小孩子,只要能把绳索在一个不动的辘轳上绕三四圈,然后抓住绳头,他的力量就能平衡一个极大的重物。 下面就欧拉公式作一证明: 取一小段弧l ?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所示,F 和F F ?+为小弧两端所受张力, N F 为柱体对绳的压力,f 为静摩擦力。根据平衡方程,得: ()2 sin 2sin θ θ??++?=F F F F N (1) ()f F F F +?=??+2cos 2cos θθ (2) 临界情况 N F f μ= (3) θ?很小,有 22sin θ θ?=?,12 cos =?θ 所以 θ?=F F N f F =? 即 θμ?=?F F 或 θμ?=?F F 两边求和 θμ?∑=?∑ F F θμ∑?=∑?F ln θ ?F f F F ?+N F

μθ=-12ln ln F F 或 μθ=1 2 ln F F 故 μθ e F F 12= 即两张力之比按包角呈指数变化。 儒勒·凡尔纳在《马蒂斯·桑多尔夫》这部小说里,叙述竞技大力士马蒂夫用手拉住一条正在下水的船“特拉波科罗”号这件事,使读者印象最深:突然出现了一个人,他抓住了挂在“特拉波科罗”号前部的缆索,用力地拉,几乎把身子弯得接近了地面。不到一分钟,他已经把缆索绕在钉在地里的铁桩上。他冒着被摔死的危险,用超人的气力,用手拉住缆索大约有十秒钟。最后,缆索断了。可是这十秒钟时间已经很足够:“特拉波科罗”号进水以后,只轻微地擦了一下快艇,就向前驶了开去。 理解了欧拉公式,我们明白:原来在这里帮助他们的,并不是马蒂夫异常的臂力,而是绳和桩子之间的摩擦力。 二、重力场中光子频率变化 已知:光子有质量,但无静止质量,在重力场中也有重力势能。若从地面上某处将一束频率为ν的光射向其正上方相距为d 的空间站,d 远小于地球半径,令空间站接收到的光的频率为'ν,则差νν-' =__ ,已知地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为g 。(第29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卷第二大题第8小题) 参考答案:ν2c gd - 解析:d 远小于地球半径,由能量守恒得 mgd h h +='νν 而 '2 νh mc = 则 gd c h h h 2' 'ννν+ = ''2νννc gd -=- 这与题给参考答案似乎有点矛盾:ννν2 'c gd - =-! 其实只要注意到 () 1107100.3104.610''12284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