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和保护理念(2)施工图的识读能力(3

(1)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和保护理念(2)施工图的识读能力

(3

一、文物保护原则

1.不改变文物原状在长期的文物保护工作中,人们将不改变文物原状作为其保护原则之一,不改变文物原状是指在文物保护工作当中,使文物原有的形状、颜色、结构、材料和工艺都不进行改变,使文物保存原有的形态和制作工艺,使其能够反映当时的文化特征。

2.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的原则在文物保护工作中,考古现场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属于文物保护的特殊场合,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遵循少干扰、可再处理、可逆性和事先取样的原则,从而确保考古现场的文物保护工作。

3.选择文物保护材料的原则能够称之为文物的都具有不可再生性,所以对文物进行保护过程中所利用的材料也需要具有特殊功能,与普通的保护材料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对其保护材料进行选择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不仅要具长期耐久性、性能最佳,同时还要具有可逆性和不改变外观的原则。

二、文物保护理念

1.保护为主,全面发展在进行文物保护工作当中,其工作的核心即是

要以保护为主,即把遗产本体和原生环境的保护和保存放在首要的位置,这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同时也是文物保护工作得以全面、健康发展的基础。由于在我国长期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当中,始终将保护放在次要的位置,而对文物的利用更为重视,所以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呈现一种怪现象,在对遗产进行申报和建设工作中处于极其积极的态势,而当申报完成后,则对遗产的保护工作处于弱势,这就使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由于保护工作的不利,则直接影响到遗产的开发利用。所以在文物保护工作当中,需要我们坚持以保护为主,全面发展的理念来进行。

因此在实际文物保护工作中我们需要做到以下二点:

其一,要充分的理解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明确二者之间即是相互对立,又是相互统一的关系,是互为目的的,所以在保护工作中需要将保护为主的理念贯穿于整个过程当中。

其二,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进行文物保护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对人员的专业培养和教育,从而努力提高文物保护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使文物得到永久的保护和利用。

2.抢救第一“抢救第一”是弥补文化遗产保护缺憾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文化遗产所具有的不可再生性理念在工作中的体现。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文化遗存,有着不可再生的突出特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遗产保护工作的社会环境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大

规模的经济建设给文化遗产工作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许多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险情;各种对遗产的“建设性”破坏事件时有发生;文化遗产保护经费严重短缺;文化遗产保护队伍人才匮乏等。这些已成为保护文化遗产时不我待的紧迫任务。因此,文化遗产的文物保护理念与科学发展观保护抢救工作已刻不容缓。

首先,必须改变守摊吃饭的陈旧观念,要认识到文化遗产不可再生性及保护抢救的紧迫性。

其次,要坚持遗产保护的经常性,保护也是一种抢救,要注意日常保护的连贯性,不能片面地强调遗产的大修,日常养护及时,会避免大修而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害,从而延缓它的寿命。

3.合理利用“合理利用”是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是在确保遗产安全和永久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遗产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用保护提高遗产的利用率,以利用促进保护的规范化。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物,其存储的信息不会自动释放出来,需要我们去挖掘、去认知、去揭示、去升华,而其本身的不可再生性,又决定了在利用的同时,要考虑其利用的合理性,即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社会教化作用,使其珍贵的信息资源尽可能长久地延续下去,这应该是我们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因此,要树立在保护、抢救、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利用的理念。

所谓“合理”:

1、利用是否合理,要掌握一定的尺度,确定一个保护破坏之间的界限,超越了这个尺度,影响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即是不合理的;

2、利用的目的是重在经济效益还是应发挥文物的社会教化功能。显然,前者是不合理的,而后者的利用如果危害到保护,同样也是不合理的,只有将上述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算是真正的“合理利用”。

3、文化遗产的教化功能,即教育、科学、艺术等功能,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但利用必须树立“合理保护”理念,在适度的前提下,将保护贯穿于利用的始终,绝不能是进行无节制、非理性的利用。

三、施工图的识读能力

房建施工实战之结构图读图识图总结建筑工程图纸识读的入门知识,力求达到以下四个方面能力:

1、理解建筑施工图的成图原理和制图标准;

2、看懂房屋的组成和各部分的材料、做法,能够看懂一般建筑工程的主要施工图纸;

3、能够根据施工图纸进行建筑面积和一般工程量的计算以及常用构件数量的统计;

4、能够发现图纸中较明显的错误、遗漏和图样之间相互矛盾的地方。

6.藏品保护

6.藏品保护 藏品保护 藏品保护就是通过对藏品材质组份、结构的分析,揭示其腐败老化的机理,进而运用技术手段对藏品进行保养和修复,控制其保存环境,从而延缓其老化过程的一门学科。即就是要防止藏品遭受人力和自然力的破坏,为文物提供一个良好的保存环境,使其免受气候变化、光线辐射、空气污染、生物滋生等的危害,阻止或延缓藏品的劣化变质现象。 1.文物的存在过程 制作→使用→修补→改造→遗弃→损毁→发现→再改造→再使用 2.文物保护、保存和保养 ①文物保护——对藏品的方方面面进行呵护,使用政治、法律、教育等手段的以及所有权保护。 ②文物保存——对藏品的科技保护,利用现代科技支持及提供的手段延缓自然对藏品的损坏。 ③文物保养——用物理手段呵护文物,如空气质量的改变。 3、文物原状、始状、现状 ①原状:历史地形成的变化后的状态,博物馆因工作需要将文物附着其特定时空、特定阶段时的状况及状态,包括材质、纹饰、音响、色彩、结构、造型、重量、尺寸、制作工艺、使用痕迹、历史痕迹等。 ②始状:最初时所具有的状态。 ③现状:此时此刻的状态。 藏品保护的基本理念或原则 1.预防性保护原则 预防性保护主要是为藏品创造一个理想的存放、陈列、运输的条件,注重藏品的日常保养,将预防性保护放在首位。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堆博物馆的管理水平和藏品保护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最小干预原则 指除非保存环境出现明显变化, 对于处于稳定状态的藏品而言,不加干预可能是最好的保护。当然,对于藏品釆取最小干预的理念,并非放任不管,而是把保护的重点放在日常保养上,包括对藏品环境的控制、对藏品保存状态的监控。 3.原真性保护 在文物保护中要遵守原真性原则和可识别性原则,要注重保持其原状,包含文物构成的材料、工艺、结构等同时还需注意文物应保持文物健康的原貌,如有病害,需将其消除。 4.可逆性原则 由于文物、标本等具有不可再生性,所以对藏品的保护处理应该极为慎重,特别是需要在藏品上附加材料或对藏品本身进行处理时,需选择安全性高、具有可逆性的保护材料。在该处理被认为不合适或者有更好地办法替代时,可以将原处理去除,以恢复原状。 5.新技术、新材料与传统文物修复保养技艺相结合 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文物保护技术发展的趋势,但是切忌任意、随意的使用新技术、新材料。其一文物的材料和制作工艺是作为文物原状应该保留的内容,其二新技术、新材料还需反复试验,故而应注重继承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的适用、精华部分,与新材料、新技术相结合。 藏品保护的工作 (一)、工作内容 藏品保护的主要工作有三个方面:其一是藏品的科学检测分析;其二是藏品的保护与修复处理;其三是藏品环境的监测和控制,即预防性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强调的保护原则是(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强调的保护原则是(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我国文物保护领域的基础性法律,其中规定的保护原则是文物保护的重要基石。保护原则包括了文物保护的目标、基本原则和管理方式等多个方面,旨在确保文物得到全面有效的保护。下面将对这些保护原则进行详细介绍。 一、保护目标 《文物保护法》规定的保护目标是对我国文物的“保护、开发 和利用,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简单来说, 就是要保护文物本身的完好性和历史信息,同时让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用。这意味着文物保护不仅关注文物的材质和艺术价值,也需要考虑文物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功能,以及对它们的后续利用。实现文物保护的目标,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投入和努力。 二、基本原则 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方面: 1、全面保护 全面保护是指对文物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包括文物本身和相关的文化环境等。全面保护需要从文物的保存、修缮、管理及利用等方面展开工作,也需要依照文物的不同特征,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

2、先进性 文物保护需要在科学技术和文化水平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国内外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和理念进行吸收和交流,不断提高国内文物保护水平。 3、综合利用 综合利用是将文物保护和文物利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文物的价值,促进文物保护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效益。同时,也在利用过程中要充分保护文物本身和其相关历史文化价值。 4、公益性 文物保护是公益事业,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同时也要考虑到保护文物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促进文物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 三、管理方式 管理方式是指文物保护工作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保护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保障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要求如下: 1、政府主导 文物保护需要由政府主导,建立健全的文物保护管理体制,保

档案职称初中级考试习题(按考试大纲整理)(基础)

1、档案信息数字化的规范性原则应尽可能采取通用标准。 2、我国档案信息数字化的中心任务是:对纸质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转化。 3、数字档案馆在功能定位上是以“存取”为中心的。 4、电子文件,亦可称为“数字文件”。 5、数字信息使用0和1两种数码的组合来记录信息,每一个0和1称为一个比特。 6、用不同文字处理软件编辑的文本文件一般不能直接交换使用。 7、文本文件市政府机关使用最为普遍的电子文件类型。 8、程序文件的形成过程一般是由程序员编写“源程序”输入计算机,“源程序”是纯文本文件。 9、政府机关的网页就是使用超文本技术制作的。 10、主文件是表达作者意图、行使职能的文件。 11、支持性文件主要是指生成和运行主文件的软件。 12、辅助性、工具性文件主要是指在制作、查找主文件过程中起辅助、工具作用的文件。 较科学的档案定义4要素:指出档案的属性来源形态特点。 1、档案具有原始性和记录性于一体的特点。 2、档案的形成条件:办理完毕查考利用价值有一定规律。 3、档案内容的记录方式(基本方法):文字图像声音数码 4、公务档案与私人档案:是从档案形成领域的公、私属性角度分类。主要解决档案的归属即所有权问题。

5、历史档案与现行档案从档案形成时间和档案作用角度分类。 6、文书、科技与专门档案是中国档案界及社会上应用最为普遍的三个档案种类概念。 7、中国成立后的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和旧政权档案是我国档案界普遍使用的一种“官方”分类法。 8、档案是各级各类组织行驶职能、从事管理活动的真实记录,对组织察往知来具有不可缺、不可地道的凭证参考作用,称资质作用或行政作用。 9、档案的文化作用:民族文化集中体现历史文化积累历史文化传承手段文化创新基础。 10、在社会教育的素材中,档案以其独特的历史性、直观性和原始性成为宣教重要材料。 11、档案基本价值:凭证作用参考作用 12、档案工作,从广义上说,包括:档案室工作、档案馆工作、档案行政管理工作、档案教育工作、档案科学研究工作和的档案出版工作。 13、档案工作,就其基本性质和主要作用说,是一项管理性工作服务性工作政治性工作科学性工作条件性工作。 14、档案工作是一项政治性的工作,集中体现在:档案工作的机要性、和服务方向。 15、1959年1月7日中共中央《关于统一管理党、政档案工作的通知》,确定了党政档案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党政档案的统一管理。

文物-课件1-1--文物建筑勘察设计文本编制--与常见问题

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要求 (试行) 二〇一三年五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4) 第二章一般要求 (4) 2.1 勘察 (4) 2.2 设计 (5) 2.3 文件编制 (5) 第三章建筑类保护工程设计文件 (6) 3.1 适用范围 (6) 3.2 现状勘察 (7) 3.3 方案设计 (10) 3.4 工程概算 (11) 3.5 施工图设计 (12) 3.6 施工图预算 (15) 第四章遗址类保护工程设计文件 (17) 4.1 适用范围 (17) 4.2 现状勘察 (17) 4.3 方案设计 (19) 4.4 工程概算 (20) 4.5 施工图设计 (21) 4.6 施工图预算 (22) 第五章石窟寺及石刻类保护工程设计文件 (23) 5.1 适用范围 (23) 5.2 现状勘察 (24) 5.3 方案设计 (27) 5.4 工程概算 (28) 第六章安全防护类工程设计文件 (29) 6.1 适用范围 (29) 6.2 一般要求 (29) 6.3 资格报审 (29) 6.4 现状勘查 (30) 6.5 方案设计 (30) 6.6 工程概算 (33) 第七章专项设计要求与提示 (34) 7.1 原址重建工程设计 (34) 7.2 迁移工程设计 (34) 7.3 近现代文物建筑结构、设备改造工程设计 (34) 7.4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必要的配套设施建设工程设计 (34) 7.5 锚固工程设计 (35)

7.6 灌浆工程设计 (35) 7.7 防风化工程设计 (35) 7.8 防渗排水工程设计 (36) 7.9 防洪工程设计 (37) 7.10 防护棚罩设计 (37) 7.11 油饰彩画设计 (37) 7.12 壁画塑像设计 (38)

福州三坊七巷名人故居价值与保护策略研究

福州三坊七巷名人故居价值与保护策略研究 福州“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也是目前全国中心城市中最大的传统街区之一。它保留相当数量的清末民初建筑,包含了城市里坊制度的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同时,它又集中了相当数量中国近代名人的故居:如林则徐出生地、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一批文化遗迹,在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在对其价值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指出在保护三坊七巷中名人故居这一类特殊文物时所应遵循的四个保护原则,并相应提出了四个保护中可采取的策略。 标签:名人故居,群体价值,保护原则,保护策略 福州“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它保留相当数量的清末民初建筑,“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也是目前全国中心城市中最大的传统街区之一,包含城市里坊制度的重要资料。同时,它又集中了相当数量中国近代名人的故居:如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沈葆祯故居等一批文化遗迹。 本文试图通过对三坊七巷名人故居及其演变整体的研究,探讨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三者的关系,分析多重历史的重叠问题及群体价值的意义,确定三坊七巷名人故居个体与群体的价值。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探讨文化保护区中名人故居这一类特殊文物的保护问题与保护策略法。 1.三坊七巷名人故居价值研究 1.1 三坊七巷名人故居基本价值 1.1.1 三坊七巷名人故居的历史价值 城市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历史的深刻性和复杂性。历史建筑记载着城市的历史,保存着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的群体记忆,它是一座城市文脉的继承者。三坊七巷作为一个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建筑群,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作用。 三坊七巷内曾经居住过数以百计的高官显贵、学者名流。唐著名学者黄璞,宋理学家陈襄、国子监祭酒郑穆、状元郑性之,户部尚书林泮、南京兵部尚书林瀚、抗倭名将张经,清巡抚李馥、梁章钜、郭柏荫,船政之父沈葆桢,著名海军将领萨镇冰、刘冠雄、杜锡珪、蓝建枢、林葆怿、陈季良,“五四”时期中国三才女冰心、庐隐、林徽因等故居都在这里。 1.1.2 三坊七巷名人故居的艺术价值 三坊七巷浓缩了福州传统建筑艺术精萃。飘逸流动的山墙、华美别致的细部、

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

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 中国古建筑学会2007-10-10 15:37:3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程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文物保护工程,是指对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和其它具有文物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的保护工程。 第三条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按照国际、国内公认的准则,保护文物本体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 第四条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制定专项的总体保护规划,文物保护工程应当依据批准的规划进行。 第五条文物保护工程分为:保养维护工程、抢险加固工程、修缮工程、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迁移工程等。 (一)保养维护工程,系指针对文物的轻微损害所作的日常性、季节性的养护。 (二)抢险加固工程,系指文物突发严重危险时,由于时间、技术、经费等条件的限制,不能进行彻底修缮而对文物采取具有可逆性的临时抢险加固措施的工程。 (三)修缮工程,系指为保护文物本体所必需的结构加固处理和维修,包括结合结构加固而进行的局部复原工程。 (四)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系指为保护文物而附加安全防护设施的工程。 (五)迁移工程,系指因保护工作特别需要,并无其它更为有效的手段时所采取的将文物整体或局部搬迁、异地保护的工程。 第六条国家文物局负责全国文物保护工程的管理,并组织制定文物保护工程的相关规范、标准和定额。 第七条具有法人资格的文物管理或使用单位,包括经国家批准,使用文物保护单位的机关、团体、部队、学校、宗教组织和其它企事业单位,为文物保护工程的业主单位。 第八条承担文物保护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必须具有国家文物局认定的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资质认定办法和分级标准由国家文物局另行制定。 第九条文物保护工程管理主要指立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验收管理。 第二章立项与勘察设计 第十条文物保护工程按照文物保护单位级别实行分级管理,并按以下规定履行报批程序: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程,以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为申报机关,国家文物局为审批机关。 二 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程以文物所在地的市、县级文物行政部门为申报机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为审批机关。 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程的申报机关、审批机关

2023文物修复师题库-古迹遗址(修复师)题库

2023文物修复师题库-古迹遗址(修复师) 题库 1. 古迹遗址修复师的工作职责是什么? - 职责一:负责对古迹遗址进行实地勘察和考古研究,了解其历史和文化背景。 - 职责二:制定并执行修复计划,包括文物的保护、修复和展示。 - 职责三: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文物的检测、分析和保护措施的研究。 - 职责四:参与古迹遗址的管理和维护工作,确保文物的长期保存和展示效果的持续。 2. 古迹遗址修复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 原则一:保护优先原则。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是修复工作的首要原则。 - 原则二:最小干预原则。修复尽量采用最少的干预手段,避免对原始材料和历史痕迹的破坏。

- 原则三:可逆性原则。修复措施应遵循可逆的原则,即能够 在必要时撤销或改变。 - 原则四:科学性原则。修复工作应基于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确保修复效果的质量和持久性。 3. 古迹遗址修复中常见的挑战有哪些? - 挑战一:材料和技术缺乏。古迹遗址修复对于特殊的材料和 技术要求,缺乏相关资源会使修复工作面临困难。 - 挑战二:环境保护问题。古迹遗址修复需要在环境保护的前 提下进行,受到临近环境的限制。 - 挑战三:反复损害问题。一些古迹遗址由于长期存在,可能 多次受到损害,修复过程中需要解决这些历史损害问题。 - 挑战四:历史痕迹保留问题。修复过程中需要保留和修复古 迹遗址的历史痕迹,不能人为添加新的痕迹。 4. 古迹遗址修复师的技能要求是什么? - 技能一:熟悉考古学知识和文物保护的基本原理。

- 技能二:掌握古迹遗址勘察和考古发掘技术,了解现代科技的应用。 - 技能三:具备文物检测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能力,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计划。 - 技能四:具备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的能力,能够协调各方资源和人力。 以上是关于古迹遗址修复师的题库内容,希望能对学习和考试有所帮助。

石质文物的病害研究及其加固保护

石质文物的病害研究及其加固保护 【摘要】导致石质文物产生病害的因素很多,目前文物保护学者主要关注于风化。本文探讨了石质文物风化的诸因素,认为主要来源于地质环境、石材原料和人为破坏几个方面,并阐述了目前用于石质文物加固保护的无机加固剂、有机加固剂的特点、应用及其加固技术,该工作对石质文物加固保护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石质文物;病害研究;加固保护 石质文物是指以天然岩石为材料的历史遗物,包括石窟、石刻、岩画、石器、石塔、石桥、石碑、经幢、石雕、石牌坊、岩墓等多种类型。随着全球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石质文物病害问题,伴随着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的丢失,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文物保护学者主要关注于风化机理的研究,本文着重探讨了露天石质文物风化的原因,分析了目前所用石质文物加固材料的特点、应用及其加固技术。 1 影响石质文物风化的因素 石质文物病害,又称为风化、劣化,是指石质文物由于物理状态和化学组分改变而导致价值缺失或功能损伤。研究石质文物的风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课题,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地质环境的影响 岩石材料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岩石的变形和破坏性质不但和岩石的复杂成因和结构密切相关,而且还受温度、围压、孔隙水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对病害机理的分析首先应当对地质环境进行勘察,了解它所依存的地质环境以及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与石质文物病害的关系。 在炎热的夏天,露天石质文物暴晒于阳光下,物体表面温度高达六、七十度。而一场暴雨过后温度急剧下降,岩石膨胀产生的挤压力和冷却收缩产生的拉力会对岩石产生巨大的破坏。对石窟寺来说,山体围岩与其紧密相联,由于毛细作用石孔内部存在大量地下水和可溶性盐。白天气温升高,岩石孔隙中的水分不断蒸发,盐份浓度增大,甚至会产生结晶。结晶时的体积膨胀将对周围岩石产生压力,使其酥碱变质。夜晚气温降低,盐从大气中吸收水分重新溶解。一年四季,日复一日,温湿度发生着周期性的变化,这种效应的不断积累,对岩石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这种破坏夏季比冬季要大得多,而且环境湿度小于75%(75%是氯化钠的平衡湿度)破坏更严重些。 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有害气体会形成酸雨、酸雾对石质文物产生溶蚀破坏,这种现象甚至发生在难溶的花岗岩石质文物上。二氧化硫长期的作用还会使坚硬的石灰岩变成疏松、粉末状的石膏,砂岩结构的石碑由于酸的侵蚀,使得矿物中的铁离子迁移,在石碑表面可形成一个污染物黑壳。

浅谈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展示方法

浅谈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展示方法 作者:李莉 来源:《文物世界》 2012年第4期 李莉 中国是最古老的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浩瀚如海且弥足珍贵的文物古迹,其蕴藏丰富、品种繁多、门类齐全,为世界所少有。文物古迹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和遗迹,是一个地方历史底蕴、文化根基和民族传统积淀的体现,是社会发展的真实见证。 一、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展示原则 文物古迹的保护、展示是有条件的,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 完整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原则 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任何形式的展示都必须以文物的完整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为前提条件,应在确保对文物古迹不造成破坏的前提下,考虑古遗迹的展示方法,确保文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 真实性是文物古迹的灵魂,如果文物古迹的真实性受到质疑,其内涵和价值则无从谈起。真实性的损害主要是指对文物古迹原结构、构造、材质、技术等的破坏和替代,以及文物古迹虽然得到完整的保护,但修复时添加的部分与原有部分真假难辨,造成观众对真实性的怀疑。保持文物古迹的真实性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子孙后代的尊重,也是对观众权利的尊重。 3. 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向公众展示的文物古迹应选择最合适的环境氛围来体现。目前,在“广场风”、“草坪风”、“喷泉风”、“欧陆风”等的影响下,我国一些地方的古建筑在维修保护后,其周围配以欧式的宽敞的草坪、雕刻及广场,就展示中国古建筑的内涵来说,犹如西洋女子身着中式旗袍,多少有点缺憾。 4. 古遗迹内涵的可达性原则 展示应考虑对于来访者的可达性,并尽可能考虑到受众群体的不同层次和文化背景。文物古迹除了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以外,还具有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和公众价值。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文物古迹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人们不满足仅仅“到此一游”,而是将文物古迹视做获取知识的场所,大量游客渴望从参观中获得有益的信息以满足对知识的需求。因此,文物古迹作为历史的见证和精神世界的物质存在,其教育价值日益凸显。 二、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展示方式 古遗迹保护的目的在于传承文明,并让历史“活”起来,让人们能够走进历史,了解其所传达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文物古迹的保护展示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1. 原状复原展示

对石窟文物保护与壁画修复的认识与思考

对石窟文物保护与壁画修复的认识与思考 摘要:保护和修复古代壁画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是文化保护相对复杂和复 杂的分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和保护的成熟,旧壁画的保护在使用新材料和 工具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迫切需要知道如何使用这些新的保护材料和 工具来提高壁画的保护水平。这篇文章分析了保护文物和修复壁画的知识和思想。 关键词:石窟文物;保护;壁画修复 壁画是我国历史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体现了我们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古 代文明。然而,由于各种因素,如自然条件或人为伤害,古代绘画中有许多疾病。主要表现 为变色、开裂和起甲。需要加固和修复受损的壁画,但传统的保护和修复方法效率较低,而 且人员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壁画的保护,甚至可能加剧损害。因此,在保护壁画方面使用信 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在这一点上,许多研究人员加强了保护壁画的研究。 一、对石窟文物保护与壁画修复分析 1.保护前研究。早期的研究涉及信息收集、保护、环境研究、价值评估、材料和过程、 疾病发现机制和修复过程。(1)收集信息是壁画保存的基础。壁画的历史照片的价值和有 关文件和档案主要是收集相关数据,以及地质、水文地质和自然环境养护的技术、设备、材 料研究中所用的疾病和壁画,干预的历史数据和信息。(2)强调壁画的历史、艺术和科学 价值。限制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的扩散,同时有效地保护社会;它的价值尚不清楚。价值评 估是评估壁画保护必要性的重要指标。壁画的价值越得到承认,就会采取越多有针对性的保 护措施,对壁画的保护就会越有利。(3)环境研究。环境研究的重点是环境对壁画的影响。环境因素主要是地质和自然因素。研究的重点是地质条件、降水、风向、温度、湿度和墙体 保护的变化,以及存在或潜在的风险。重点应放在壁画所处的环境是否适合保存,以及目前 的环境是否会对壁画造成进一步的破坏。(4)制作材料和工艺的分析,原制作材料的取样 和分析,原材料理化性质的研究,壁画制作工艺、方法和历史发展的研究;另一方面,更重 要的是能够提供关于壁画保护方法的选择和材料保存的基本信息。(5)对病变机制的研究 是壁画保护和管理的基础。分析了目前壁画保护调查的结果,以及保护环境、材料和制造工 艺研究的特点。对各种病变的病因进行了分析,为保存材料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6) 修复材料和修复技术的选择是壁画保护材料和修复技术的综合。在当前条件下,选择合适的 材料,在不妨碍壁画后续处理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材料,既要优于传统保护,又要满足壁 画保护的基本要求。修复过程就是使用修复材料保护壁画的过程。对修复过程的科学设计是 有效管理壁画的重要证明。所筛选出的修复材料和工艺必须经过现场试验满足需要后方可使用,并保证最大兼容和最小干预。 2保护和修复工作。修复工程的设计主要包括结构设计、防护设计和施工设计等方面。 技术勘探包括技术制图、技术地质勘探、病害状况调查、勘探取样、实验室实验、现场试验等。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原则和形式、用途、功能和环境都可以充分探索所折服,这 有助于全面理解和准确的遗产资源的特点。重大工程项目的方案设计、技术规范和保护措施、报价单等在内的具体方案的设计原则、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壁画),壁画病害调查(不 同面积的大小、疾病和量化参数相关)上安装的疾病,壁画修复参数保护壁画防护材料的性能,保护工程和建筑措施的修复,成本估算。设计的主要建筑保护修复工程、详细的壁画病害,工程的详细的技术措施和具体订明建筑设计原则基础上的壁画,壁画的疾病现状的基础上,设计保护方案,对施工工艺、建材、建筑计划更多的技术标准,详细、准确,包括预算。

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办法(试行)

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办法(试行) 目录 一总则 二专业人员 三资质标准 四资质申请与审批 五监督管理 六附则 一、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从事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是指为文物保护工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勘察测绘、制定保护方案、工程设计及工程必要性可行性分析、技术经济分析,编制保护规划,并提供勘察成果资料、设计文件及规划文件的活动. 第四条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申请资质及业务范围,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后,在许可的业务范围内从事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活动。 第五条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等级分为甲、乙、丙级.

第六条国家文物局负责审定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甲级资质,颁发甲级资质证书。 省级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审定本辖区注册企、事业单位的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乙、丙级资质,颁发相应的资质证书。 省级文物主管部门负责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的年检和日常管理工作。 第七条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的业务范围分为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壁画、保护规划等六类。 二、专业人员 第八条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是指经过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的相关培训,并通过考核,取得相应从业范围证书的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专业人员。 第九条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不得同时受聘于两家或两家以上文物保护工程资质单位. 第十条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实行责任设计师负责制.责任设计师在主持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中,应当全面负责所承担项目的组织管理和质量控制,在勘察设计文件上签字并对文件质量负直接责任。 第十一条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熟悉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文物保护意识,遵循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科学理念、行业准则和职业操守; (二)从事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相关技术工作八年以上; (三)主持完成至少二项工程等级为一级,或至少四项工程等级为二级,且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导则(试行)》的通知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导则(试 行)》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 •【公布日期】2019.01.15 •【字号】文物保发〔2019〕2号 •【施行日期】2019.01.15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正文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导则(试行)》的 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物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对革命旧址保护利用的规范和指导,我局组织编制了《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导则(2019)》,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国家文物局 2019年1月15日

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导则 (2019) 一、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对革命旧址保护利用的规范和指导,依据文物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导则。 第二条本导则所称革命旧址,是指已被登记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见证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革命斗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历程,反映革命文化的遗址、遗迹和纪念设施。 革命旧址主要包括: (一)重要机构、重要会议旧址; (二)重要人物故居、旧居、活动地或墓地; (三)重要事件和重大战斗遗址、遗迹; (四)具有重要影响的烈士事迹发生地或烈士墓地; (五)近代以来兴建的涉及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纪念碑(塔、堂)等纪念建(构)筑物。 第三条革命旧址保护和利用,应当遵循科学规划、分类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切实维护革命旧址本体安全和特有的历史环境风貌,最大限度保持和呈现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 第四条革命旧址保护和利用,应当坚持政府主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文物保护主体责任,把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协调党史、宣传、民政、退役军人事务、档案、方志、自然资源、住建、国安、保密等相关部

文物建筑保护措施

文物建筑保护措施 XX乡文物建筑的抢救维修工程,必须遵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保护方针,遵循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做到维修工程严格保留现存文物建筑的基本特征和构件,恢复到文物建筑震前状态。 本工程施工,由具有甲级文物保护、维修单位资质的施工单位组织和管理与经验丰富的工匠共同实施的工程项目。 采用传统施工工艺和传统建筑材料施工进行文物修缮,传承民族建造工艺。 文物建筑的修缮是对文物建筑实施保护的实践活动,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体现. 文物建筑保护措施的合理与否,对文物建筑的安全与价值至关重要。文物不能在生,在保护措施上的任何一点疏忽,其造成的后果往往是不可挽回的。因此,文物建筑保护措施的合理性决定着修缮保护项目的质量和水平,而衡量修缮的质量和水平,关键是要看修缮后文物建筑自身价值得到了保护,文物建筑文化得到发扬光大。安全隐患得到消除,使其更有社会价值.并非仅仅是修旧如初或焕然一新。 第一节文物建筑维修原则 一、不改变原状 为切实保持好文物的信息,本次维修将严格按照建筑的原状进行修缮,在对现场留存痕迹,知情人的回忆作严格考证和认真比对,并加以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加以实施的。 二、真实性 四保存原则

1、保持原有的建筑风格; 2、保持原有的建筑材料; 3、保持原有的建筑结构; 4、保持原有的建筑工艺。 文物是不可替代与不可再生的,维修的目的是真实在保存并延续其文物本体,保护它的全部历史信息及价值。 对现存建筑修补、加固措施均以保护历史信息,确保安全为原则,尽量少干预建筑本体,尽可能多的保留原状原物。 所有的加固手段与材料尽可能做到容易拆除,不损毁原结构与构件,不影响后续维修保护措施的实施。 三、原建筑风格 为保持XX乡文物建筑独特的建筑风格、特,滁设计中特别规定以外,所有维修部分均应该坚持使用与维修对象相同的原材料、原尺寸、原工艺、原做法。 第二节拆除工程 1、拆除高、大的墙体和屋面应事先对拆除体进行安全评估,并制定拆除方案,不得盲目拆除、野蛮拆除。 2、屋面拆除应按自上而下的层层拆除,揭瓦后,再拆除木基层. 3、墙体拆除应一层砖一层砖的拆除,不得采用整片墙体一次推倒的方法。 拆除灰尘大的砖墙等,应事先洒水湿润,防止扬尘. 4、拆除的材料应将可以利用的材料单独堆码,建筑垃圾应装入编织袋,再运出场

关于建筑历史遗产保护_原真性原则_的理论探讨(精)

一.关于“原真性”的含义 原真性是英文“Authenticity”的译名,又译原生性、真实性。“Authenticity”作为一个术语,包含了权威性“Authoritative”+本源“Original”双层含义,其所涉及的对象不仅是有关文物建筑等历史遗产,更扩展到自然与人工环境、艺术与创作、宗教与传说等。对于一件艺术品、文物建筑或历史遗址,原真性可以被理解为那些用来判定文化遗产意义的信息是真实的1 。一般认为:判定一件艺术品应该考虑它的两个基本性质,即艺术品的创作和艺术品的历史。艺术品的问世由创作思维过程和实物营造所组成;历史则包含了能够界定该作品时代性的那些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变化、改动以至风雨剥蚀的现实情况的全部内容2。由此可见,创作和历史(信息共同构成了“原真”的基本价值。作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明确规定的检验世界文化遗产的一条重要原则,“原真性”是定义、评估和监控文化遗产的一项基本因素,是自然与文化遗产价值的基础,是进行遗产的科学研究、保护与修复规划及登录与管理的依据标准。 自60年代“原真性”引入遗产保护领域以来,有关原真性的观念随着现代社会的演化和对遗产的认识而发展,时至今日已远远超出了它的正统含义。 二.关于原真性的历史争论 原真性争论的焦点,实际上就是如何定义“真实”的价值标准。这场由来已久的争论始于东西方之间,以至于互扣“伪造”、“编纂”论和“效忠”、“愚忠”论的头衔。 西方原真性概念主要基于唯一性的观点,即艺术品和建筑物被理解为独一无二的作品,而不 摘要“原真性”一直是建筑历史遗产保护中关键的概念性问题,本文基于资料分析,展开针对性的理论探讨,并由此简略总结了现代意义上的保护观念和实践方法。提出有关于历史遗产保护原真性问题的争论和当下的现实困惑,正是促使我们向更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动力。关键词建筑历史遗产保护原真性

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精)

阮仪三: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规划系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 林林: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规划系2000级硕士研究生 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 阮仪三林林 摘要:原真性是国际上定义、评估和监控文化遗产的一项基本因素。本文提出原真性原则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用以剖析当前文物古迹的修缮、重建和新建仿古建筑中存在的片面认识和问题。关键词:原真性;文化遗产;保护原则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Authenticity in R elation to th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H eritage Ruan Y isan ,Lin Lin (School of A rchitect ure and U rban Planning ,Tongji U niversity ,S 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 :Authenticity is an essential element in defining ,assessing ,and monitoring cultural heritage.The thesis illustrates the implications of authenticity about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The test and principle of authenticity are applied to the conservation practice in China ,such as in relation to heritage sites and historic buildings. K ey Words :Authenticity ;Cultural Heritage ;Principle of Conservation 一、什么是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原真性”是英文“Authenticity ”的译名。它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概述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概述 文物保护规划的编制 一、文物保护规划的几个认识 1、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分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 规模特大、情况复杂的文物保护单位应首先进行可行性研究并编制总体保护规划纲要。 2、规划和方案 从汉语意思上几乎是没有区分的。实际上来讲,规划是全面的,整体的,全局的,粗略的,而方案是个体的,局部的,部分的,详细的。方案是规划的有益补充,作用与详规划类似。 3、保护规划类型 保护规划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因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如果依照保护对象来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历史文化遗产实体和非实体的保护规划;(2)生态环境和附属物的治理的相关规划;(3)两者都有 如果按规划目的,可以分为文物保护型为主和旅游开发型为主两类。 4、文物保护规划成果形式 (1)规划文本:表达规划的意图、目标和对规划的有关内

容提出的规划性要求,文字表达应当规划、准确、肯定、含义清楚。 (2)规划图纸:用图像表达现状和规划内容、要求清晰准确,图例统一,图纸表达内容与规划文本一致。规划图纸应绘制在近期测绘的现状地形图上,规划图上应显示出现状和地形、图纸上应标注图名、比例尺、图例、绘制时间、规划设计单位名称。 (3)规划说明:内容包括文物保护单位的价值与重要性、现状、管理等各项评估的详细内容,论证规划意图、解释规划文本等。 (4)基础资料汇编:内容包括有关文物保护单位的各类基础资料与规划依据等。 二、文物保护规划(方案)编制步骤 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总体上分为六步,依次是文物调查、评估、确定各级保护单位、制定保护规划、实施保护规划、定期检查规划。《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文物保护规划编制的一般过程是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过程,指为文物保护工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测绘、制定保护方案、工程设计及技术经济分析,编制保护规划,并提示勘察成果资料、设计文件或规划文本的活动。具有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单位才能承担相应等级和业务范围的文物保护工程。《关于发布<文物保护工程勘探设计资质管理办法(试行)>》和《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文物安全保护应急预案[修改版]

第一篇:文物安全保护应急预案 文物安全保护应急预案 为加强文物安全管理,防范文物安全事故发生,应对可能发生的文物安全事故,高效、有序的组织事故应急处理,最大限度的减少国家文物和人员财产的损失、伤害,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及文物安全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工作,特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领导 为预防文物安全事故的发生,强化文物安全工作的监督领导以及应急组织指挥,成立文物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 二、指导思想 文物安全工作始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按照“统一指导,分级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落实安全岗位责任制,做好日常发掘、库房文物的巡检、督查工作,尤其以节假日和重大节庆活动防范为重点,积极主动会同公安、消防等部门,搞好文物安全工作,消除隐患,督促整改,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三、文物安全监管 1、考古队文物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总体负责发掘区文物安全工作的部署、协调和处理。 2、根据各级相关要求,积极改善安全防护条件,配备必要的消防、防盗等装备,逐步完善必要的、有效的安全防护设施。 3、开放的发掘区域,必须配置紧急情况安全标志,应急电筒及其他照明设施,并制定游览须知、设置安全警示牌,保证文物和游客安全。 4、强化发掘人员防范意识,定期进行文物安全技能培训演练,提高防护技能,熟练掌握应急处理程序和措施。 5、畅通信息渠道,发现文物安全隐患,要及时逐级上报,及时处置,防范于未然。 四、安全事故应急处理 1、在考古工地发生文物安全事故后,现场人员应立即拨打公安、消防等部门紧急处理电话,并报告考古队文物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考古队文物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应安排专人立即赶到现场,采取措施,组织抢救和现场保护,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伤亡、损失。事故单位不隐瞒、谎报或拖延不报,不故意破坏毁灭事故现场和证据,不在事故处理和调查间擅离职守或逃逸。 2、考古队文物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接到文物安全事故报告后,对重大事故应按程序逐级上报。文物

文物保护工程《法律法规与工程管理》大纲知识点整理

文物保护工程——法律法规与工程管理 1行政法基础 1.1法、法律与法律规范 1.1.1了解法律本质、作用与法律渊源 一、法律的本质 1.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法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统治阶级的意志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法的阶级意志性和物质制约性是法的不同层次的本质,前者是法的初级本质,后者是法的深层次本质。 法的四个基本特征,即,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是由国家强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二、法律的作用 1.法律的规范作用 告知、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强制 2.法律的社会作用 法律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的作用,这是法律社会作用的核心。 三、法律的渊源 当代中国法律渊源是以宪法为核心的制定法形式。 正式渊源: 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 5.自治法规。 6.经济特区的经济法规。 7.特别行政区的法律、法规。 8.国际条约与协定。 9.法律解释 非正式渊源: 1.习惯。 2.指导性案例。 3.道德规范和正义观念。 4.法律学说。 5.政策。 1.1.2熟悉我国法律体系架构 1.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2.民法商法 3.行政法 4.经济法 5.社会法 6.环境资源法 7.军事法 8.刑法 9.诉讼和非诉程序法 1.2行政法基础知识 1.2.1了解行政法学概念与原则 行政法概念: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公共行政组织处理国家与社会公共事物、执行国家意志的活动。 行政法是国家重要的部门法之一,是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或者说是调整因行政主体行使其职权而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包括: 行政合法性原则: 1.法律保留原则.2.法律优先原则. 行政合理性原则: 1.行政公开原则.2.行政公正原则.3.比例原则.4.信赖保护原则.5.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1.2.2了解行政法关系主体和行政行为内涵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要求(试行)》的通知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 度要求(试行)》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 •【公布日期】2013.05.10 •【文号】办保函[2013]375号 •【施行日期】2013.05.10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正文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要求 (试行)》的通知 (办保函〔2013〕37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厅): 为进一步加强对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管理,规范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的编制,保证勘察设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我局组织编制了《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要求(试行)》,现予印发试行。请你局指导各地按要求做好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文件编制工作。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函告我局。 特此通知。 附件:《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要求(试行)》 国家文物局 二〇一三年五月十日

附件: 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要求 (试行) 二〇一三年五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一般要求 2.1 勘察 2.2 设计 2.3 文件编制 第三章建筑类保护工程设计文件 3.1 适用范围 3.2 现状勘察 3.3 方案设计 3.4 工程概算 3.5 施工图设计 3.6 施工图预算 第四章遗址类保护工程设计文件 4.1 适用范围 4.2 现状勘察 4.3 方案设计 4.4 工程概算 4.5 施工图设计 4.6 施工图预算

第五章石窟寺及石刻类保护工程设计文件 5.1 适用范围 5.2 现状勘察 5.3 方案设计 5.4 工程概算 第六章安全防护类工程设计文件 6.1 适用范围 6.2 一般要求 6.3 资格报审 6.4 现状勘查 6.5 方案设计 6.6 工程概算 第七章专项设计要求与提示 7.1 原址重建工程设计 7.2 迁移工程设计 7.3 近现代文物建筑结构、设备改造工程设计 7.4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必要的配套设施建设工程设计7.5 锚固工程设计 7.6 灌浆工程设计 7.7 防风化工程设计 7.8 防渗排水工程设计 7.9 防洪工程设计 7.10 防护棚罩设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