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市规划儒家文化产业发展布局

曲阜市规划儒家文化产业发展布局

曲阜市规划儒家文化产业发展布局

日前,建设曲阜文化经济特区调研座谈会召开。从会上了解到,曲阜市作为孔子故里和儒家文化发源地,同时也是文化经济特区建设的核心城市,将重在体现儒家文化特色,初步规划了一轴、一线、双城、四山的文化产业发展布局。邹城作为孟子故里,则将凸显孟子文化和邹鲁文化,围绕一轴、两带、七大片区进行整体布局,近期对12 个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规划。

据介绍,曲阜市初步规划的具体内容,即以孔孟大中轴线为一轴,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带;以孔子大道为一线,形成新兴文化产业带;以明故城、曲阜新城为双城,把明故城建成儒家思想体验休闲区,把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核心区建成曲阜新的文化城市综合体;以尼山、石门山、九仙山、九龙山为四山,发展度假休闲、农业观光、教育培训等。在邹城市的规划中,一轴,也是指孔孟文化轴,是联接曲阜、邹城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的产业聚集区;两带即双圣文脉带和始祖生态带;七大片区则包括历史文化名城核心片区、九龙山片区、峄山邾国故城片区、生态科技(文化)新城片区、始祖文化片区、生态邹东片区和邹西片区,片区内将建设多个文化产业项目。2012 年12 月,文化部和山东省签署《关于合作推进山东文化强省建设框架协议》,其中的合作内容之一,就是共同实施文化建设突破曲阜战略,探索创建曲阜文化经济特区。根据《协议》,文化部将把曲阜及周边文化资源富集地区的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特别地区对待,与山东省共同探索在传统文化资源富集地区推动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新路径,共同建设文化经济融合发展创新示范区。《协议》明确,文化部对该区域内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系列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创新、文化遗产研究

(完整版)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设计规划

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总体规划报告第1章苏州市概况 1.1 天然环境 苏州市域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178平方公里(包括14.2平方公里的古城)是属于市区。苏州境内位于太湖东部的地区,包括苏州市本身,地势基本平坦。太湖(2,425平方公里)位于苏州市以西15公里,它汇集了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安徽南部的水流,并由多条河道将水注入长江和大海,五千年前这里还是东海,所以在苏州境内有众多的湖泊、河流和水道与太湖连接。这种纵横交错的河道网络有助于灌溉和运输,同时也能调节长江和太湖的水量和水位。这些风景怡人的水道和湖泊,也使苏州成为众所皆知的“东方威尼斯”。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是上海以西最邻近的城市,它的西部是无锡和常州,南部与浙江的嘉兴和湖州毗邻,北部长江对岸是南通市。京沪线铁路和京杭大运河都经过苏州市,此外,完善的公路网络和众多的河流/水道网络也提供了前往苏州的水陆交通途径。 1.2 人口 苏州市在1992年拥有总人口56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856,700人,自1975年以来,苏州市人口的平均增长率为每年1.85%,虽然增长率在1980年后开始下降(平均增长率是每年1.5%),但是随着苏州市的经济活动增加,外来人口涌人,这里的人口增长率相信

会升高。我们假设这个新的苏州工业园区必须要能应付每年2.0%的人口增长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外来人口对苏州市人口的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这和苏州地区的情形相反,苏州地区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来自自然增长。苏州市参与劳动者总数约占总人口的60,这和中国其他主要城市相似,如下表所示:

上海、天津和苏州的劳动力中少于10%是从事第一产业(比如农业和渔业),大约60%从事第二产业(比如制造业),30-40%则从事第三产业(比如零售业、酒店和金融业)。 1.3 城市发展形式 苏州是中国一大古城,以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迹以及秀丽的风景而著称。古代的苏州市建于公元前514年,建城的地点就在目前14.2平方公里古城的所在地。传统的城市格局以及独特的道路/河道系统大部分都被保留了下来。1981年,中国宣布将苏州市列为重点保护的历史与文化名城,及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随着苏州的迅速发展,古城的基础设施已经显得不足,不适应经济和人口增长的步伐。在保护历史古城,同时促进城市现代化的宏观规划目标这个基础上,苏州已经将古城指定为历史和文化中心,主要用于发展传统工业以及旅游业,在古城的西部,一个面积26.5平方公里,称为“新区”的地区已经获得相当的发展,以适应该市不断增长中的经济和新时代的需求。域西新区由大运河划分为河东和河西两部分,河东主要是住宅区,河西则用于国家批准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苏州市以西,靠近著名的太湖边的

(发展战略)泰顺新省道产业带发展规划最全版

(发展战略)泰顺新省道产业带发展规划

泰顺新58省道产业带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温州市经济建设规划院二○○年八月

目录 前言1 第壹章产业带发展现状分析4 1.1 产业带基本概况4 1.2 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5 1.3 发展机遇和挑战8 第二章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10 2.1 指导思想10 2.2 功能定位10 2.3 发展原则11 2.4 发展目标12 第三章总体空间布局15 3.1 壹轴15 3.2 壹核15 3.3 三区16

第四章产业发展及重点区块建设17 4.1 高效农业17 4.2 生态工业22 4.3 特色旅游业25 4.4 景观大道建设28 第五章产业带的区域协调31 5.1“九峰-泗溪-雅阳”旅游协调带31 5.2“三魁-筱村”农业协调带32 5.3“罗阳-司前”城镇和工业互动协调带33 第六章城镇体系构建34 6.1 城镇体系构架35 6.2 中心城镇建设35 6.3 重点城镇建设37 6.4 特色乡镇建设38 第七章支撑体系40 7.1 交通支撑40

7.2 供电支撑41 7.3 给排水支撑43 第八章保障机制45 8.1 加快体制创新,形成产业带崛起的内生机制45 8.2 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产业带崛起的动力机制45 8.3 加强要素集聚,建立人才和资金的支撑机制46 8.4 强化政策扶持,形成产业发展的援助机制47 8.5 加强区域合作,形成产业带开发建设的协调机 制47 前言 1.编制背景 “十壹五”以来,全县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开放活县”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2007年12月,新58省道建成通车,极大地缩短了泰顺和温州市区的时距,使其融入温州俩小时交通圈,破解

报告篇 炼油和石化工业“十三五”面临的形势分析

报告篇  炼油和石化工业“十三五”面临的形势分析 炼油和石化工业”十三五“面临的形势分析“十三五”中国石化工业面临的形势宏观经济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中国经济增速回调,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生产力要素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 2. 市场环境大宗产品由供不应求的市场关系转化为供大于求。中国制造业仍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中低端,高端市场正在形成。 3. 政策环境 十八大后一系列减政放权政策 4. 技术环境新技术层出不穷,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具备自主建设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项目的技术能力。中国炼油行业面临的市场环境 炼油能力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2014年我国炼油能力约7.15亿吨/年,2004年我国原油加工能力3.4亿吨/年,占全球的比例达到15%。产能增长过快,产能过剩矛盾凸显 油品消费进入低速增长,消费柴汽比下降趋势明显--“十一五”成品油消费上均增长7.9%,估计“十二五”降低至4.5%,2014年柴油消费仅增长0.2%。--消费柴汽比2012年下降为1.95,2013年1.83,2014年1.54 ,预计2020年将进一步下降1.45-1.5 。油品质量升级进一步加速中国乙烯及下游

石化产品的市场环境 乙烯生产和消费增速明显放缓2014年,乙烯当量消费增速4.9%,05-10年14.1%,10-14平均7.4%。2014年,乙烯开工率88.9%,首次跌破90%。 合成树脂自给率不断提高合成树脂产量大幅增加,需求增速低于产量增速。市场竞争激烈。2014年,PE、PP产量分别为1282万吨和1404万吨,同比增加12.0%和11.3%,表观消费量分别为2168万吨和1891万吨,同比增加9.2%和8.4%。包装行业是拉动合成树脂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化纤单体进口依存度大幅下降2014年PTA进口116万吨,11月净出口。但PX供应未得到有效缓解,2014年PX表观消费量1897万吨,国内自给率48%。乙二醇表观消费量1263万吨,进口量845万吨,国内自给率33%。SBR 、BR等合成橡胶产能过剩趋势明显,价格大幅下降部分有机原料品种面临产能过剩压力2013年PTA、甲醇、正丁醇、异辛醇、1,4-丁二醇、冰醋酸、己二酸、苯酐、顺酐、醋酸乙烯、环氧乙烷、环氧氯丙烷、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3%、59%、48%、67%、56%、54%、50%、49%、43%、67%、66%、41%、53%、55%,均处于偏低水平,且其中部分行业仍有较多数量的在建和拟建项目,短期内化解产能过剩的压力仍然很大。 石化产品供需情况石化行业面临的挑战

惠州空港经济产业园概念性总体规划(草案)(概要)-

惠州空港经济产业园概念性总体规划(草案) (概要) 一、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以机场核心,横跨平潭镇及梁化镇两个行政区划。西至平潭镇行政边界,东至惠东产业转移园惠福路,南至西枝江,北至示范农场。基地规划面积:56.66平方公里。 二、发展背景 2017年2月省委召开专题会议,会议指出:“把惠州机场纳入全省“5+4”骨干机场格局,列为珠三角五大机场之一,深圳第二机场。”这是惠州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有利于提升惠州的影响力、竞争力和辐射力。 2018年1月4日,惠州市委组织召开惠州干线机场建设领导小组暨建设指挥部第一次会议,部署推进相关工作。加快研究空港产业区的规划,发挥空港产业为机场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谋划空港产业与惠州产业的融合发展,助推惠州机场早日建设成为干线机场。 在此背景下,惠州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会同惠阳区政府、惠东县政府组织开展了空港经济产业园相关规划研究。 三、规划策略

(一)开发建设策略 以点带面的开发策略 由于规划范围内用地大部分为基本农田及生态控制线区域,土规可用建设用地指标不足,且用地分散。根据“用地集约化、产业聚集化”的原则以及项目的建设管理需要,近期建设将依托镇区、其他园区生活配套。服务设施采取具备可实施性的近期开发建设路径,形成“一园五组团”的散点式规划结构;随着建设条件和产业发展条件成熟,园区建设区将以先期的发展组团为起点,逐步覆盖整个园区范围,并最终与周边镇区、其他园区在产业、交通、配套等方面融为一体,实现多区联动的最终目标。 (二)交通提升策略 区域综合交通协调 协调惠州空港产业园、东江科技园、惠东产业转移园等各园区间道路交通体系,保证区域间交通顺畅,促进园区间要素流动。 衔接轨道 本次规划落实轨道相关专项规划的城市轨道3号线、预留深惠汕高铁、深惠城际通道。结合各站点特质,形成差异化的TOD开发模式。 可实施的动态路网体系规划

沙湾县工业园区总体规划.doc

1.概述 1.1项目特点 沙湾县为了带动经济增长、串联提升现有产业基础、充分利用区域交通优势、实现本地资源转换、带动城乡发展、促进人民收入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设立沙湾县工业园区,结合沙湾县县委、县政府对园区建设新的定位要求及园区发展需要,园区管委会于2007年编制了《沙湾县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07-2020)》以导控园区的建设发展,2011年又对园区总规进行了修编,经过多年的开发,园区内部已入驻了多家企业,路网骨架逐渐展开,园区发展形势良好。 工业固体废物是在工业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排入环境的各种废渣、污泥、收集的粉尘等。工业固体废物如果没有严格按环保标准要求安全处理处置,对土地资源、水资源会造成严重的污染。 目前园区未配置工业废物处置场所,企业在投产后所产生的工业废物无法得到有效合理地处置,如若工业废物无序堆放,对园区的环境将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考虑到园区环境保护及其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需配套建设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场,对相关企业的工业固废进行科学的处置,否则会存在对环境的威胁。 目前各工厂所产生固体废弃物没有统一的管理,由各工厂公司自行各处堆放,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污染,园区内固废种类比较单一,基本上为干燥性固体废物,含水量极少,不含有毒物质,亦不会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有害气体,但在其暂时无法综合利用的情况下,必须采用安全填埋法进行处理,因此,沙湾工业园哈拉干德区工业固废处置中心(填埋场)项目的建设迫在眉睫。 本项目近期设计期限为2019-2028年,本项目服务期初处理固废量为600吨/年,至服务期末达到6.12万吨/年,本期渣场的总库容为12万m3,本期服务年限约为10年。远期预留场地约为15000 m2,总库容为24万m3。

现代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布局方案(发改产业〔2017〕553号)

现代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布局方案 现代煤化工是指以煤为原料,采用先进技术和加工手段生产替代石化产品和清洁燃料的产业。为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拓展石油化工原料来源,形成与传统石化产业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贯彻落实《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和《关于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的工作部署,现提出现代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布局方案。 一、开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布局的必要性 石化产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原料,市场需求巨大,但受油气资源约束,对外依存度较高。2015年,原油、天然气、乙烯、芳烃和乙二醇对外依存度分别高达60.8%、31.5%、50.4%、55.9%和66.9%。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采用创新技术适度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对于保障石化产业安全、促进石化原料多元化具有重要作用。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现代煤化工技术已取得全面突破,关键技术水平已居世界领先地位,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基本实现产业化,煤制芳烃工业试验取得进展,成功搭建了煤炭向石油化工产品转化的桥梁。但是,目前产业整体仍处于升级示范阶段,尚不完全具备大规模产业化的条件,系统集成水平和污染控制技术有待提升,生产稳定性和经济性有待验证,行业标准和市场体系有待完善,

且存在不顾生态环境容量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盲目规划建设现代煤化工项目的势头。针对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加强科学规划、做好产业布局、提高质量效益,化解资源环境矛盾,实现煤炭清洁转化,培育经济新增长点,进一步提升应用示范成熟性、技术和装备可靠性,逐步建成行业标准完善、技术路线完整、产品种类齐全的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安全、绿色、创新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引领,促进升级示范 加快现代煤化工产业技术优化升级,大力推进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依托现代煤化工升级示范工程建设,推进新技术产业化,完善技术装备支撑体系,提升产业自主发展能力。 ——坚持产业融合,促进高效发展 鼓励跨行业、跨地区优化配置要素资源,积极推广煤基多联产,促进现代煤化工与电力、石油化工、冶金建材、化纤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坚持科学布局,促进集约发展 依托现有现代煤化工优势企业,实施挖潜改造。选择在煤水资源相对丰富、环境容量较好的地区,规划建设现代煤

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规划

苏州工业园区总体 规划

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总体规划报告 第1章苏州市概况 1.1 天然环境 苏州市域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178平方公里(包括14.2平方公里的古城)是属于市区。苏州境内位于太湖东部的地区,包括苏州市本身,地势基本平坦。太湖(2,425平方公里)位于苏州市以西15公里,它汇集了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安徽南部的水流,并由多条河道将水注入长江和大海,五千年前这里还是东海,因此在苏州境内有众多的湖泊、河流和水道与太湖连接。这种纵横交错的河道网络有助于灌溉和运输,同时也能调节长江和太湖的水量和水位。这些风景怡人的水道和湖泊,也使苏州成为众所皆知的“东方威尼斯”。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是上海以西最邻近的城市,它的西部是无锡和常州,南部与浙江的嘉兴和湖州毗邻,北部长江对岸是南通市。京沪线铁路和京杭大运河都经过苏州市,另外,完善的公路网络和众多的河流/水道网络也提供了前往苏州的水陆交通途径。 1.2 人口 苏州市在1992年拥有总人口56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856,700人,自1975年以来,苏州市人口的平均增长率为每年1.85%,虽然增长率在1980年后开始下降(平均增长率是每年

1.5%),可是随着苏州市的经济活动增加,外来人口涌人,这里的人口增长率相信会升高。我们假设这个新的苏州工业园区必须要能应付每年2.0%的人口增长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外来人口对苏州市人口的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这和苏州地区的情形相反,苏州地区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来自自然增长。苏州市参与劳动者总数约占总人口的60,这和中国其它主要城市相似,如下表所示:

上海、天津和苏州的劳动力中少于10%是从事第一产业(比如农业和渔业),大约60%从事第二产业(比如制造业),30-40%则从事第三产业(比如零售业、酒店和金融业)。 1.3 城市发展形式 苏州是中国一大古城,以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迹以及秀丽的风景而著称。古代的苏州市建于公元前5 ,建城的地点就在当前14.2平方公里古城的所在地。传统的城市格局以及独特的道路/河道系统大部分都被保留了下来。1981年,中国宣布将苏州市列为重点保护的历史与文化名城,及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随着苏州的迅速发展,古城的基础设施已经显得不足,不适应经济和人口增长的步伐。在保护历史古城,同时促进城市现代化的宏观规划目标这个基础上,苏州已经将古城指定为历史和文化中心,主要用于发展传统工业以及旅游业,在古城的西部,一个面积26.5平方公里,称为“新区”的地区已经获得相当的发展,以适应该市不断增长中的经济和新时代的需求。域西新区由大运河划分为河东和河西两部分,河东主要是住宅区,河西则用于国家批准的高技术产业开发

温州市半岛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温州市半岛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012-1-18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温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送审稿)》、《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永强片次区域规划》、《洞头县城市总体规划》、《温州市半岛工程西片区规划》及国家和温州市其他相关法规和条例编制半岛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下简称本规划)本规划在温州市半岛工程西片区规划的基础上,落实并完善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及整体发展框架,为半岛起步区的建设开发持续稳定地进行和规划管理的有效实施提供技术依据。 第二条本规划是温州市半岛起步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法定性指导文件,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各项土地及空间利用规划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按本规划执行。下一层次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城市设计等)也应遵循本规划的原则和具体要求进行编制,但对本规划所规定的强制性内容必须严格执行(文中下划线部分即为强制性内容)。 第三条本规划范围西起灵昆岛东环路,东至甬台温复线,南北以南、北堤为界,总用地面积约为6.13km2,其中建设用地面积5.55 km2。 第四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集组成,规划文本具有法律效力。 第五条本规划未涉及的指标应符合国家、浙江省以及温州市有关技术规定。 第六条本规划的解释权属温州市规划局,如需调整,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 第七条本规划经温州市规划局批准后,自公布之日起开始实施。 第二章职能定位和规模 第八条职能定位 温州滨海新城产业岛起步区,以高新产业和传统产业提升为主要产业类型的,以新型标准厂房建设为载体的新型工业区。 第九条人口规模 本区规划人口为3.0万人。就业人口为2.2万,工程建设安置人口为0.8万。 第十条用地规模 本区总用地面积为613.83ha,其中建设用地面积为554.83ha。 第三章用地布局规划

国务院通过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定稿版

国务院通过石化产业规 划布局方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国务院通过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 附新建项目指标要求 2018年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要求安全环保优先,并支持民营和外资企业独资或控股投资,促进产业升级。 7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部署更好发挥财政金融政策作用,支持扩内需调结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确定围绕补短板、增后劲、惠民生推动有效投资的措施。 会议听取了财政金融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汇报,要求保持宏观政策稳定,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根据形势变化相机预调微调、定向调控,应对好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财政金融政策要协同发力,更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更有力服务宏观大局。 一是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聚焦减税降费,在确保全年减轻市场主体税费负担1.1万亿元以上的基础上,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由科技型中小企业扩大至所有企业,初步测算全年可减税650亿元。对已确定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增值税留抵退税返还的1130亿元在9月底前要基本完成。加强相关方面衔接,加快今年1.3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在推动在建基础设施项目上早见成效。 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适度的社会融资规模和流动性合理充裕,疏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措施。通过实施台账管理等,建立责任制,把支小再贷款、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利息免征增值税等政策抓紧落实到位。引导金

融机构将降准资金用于支持小微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等。鼓励商业银行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券,豁免发行人连续盈利要求。 三是加快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出资到位。努力实现每年新增支持15万家(次)小微企业和1400亿元贷款目标。对拓展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规模、降低费用取得明显成效的地方给予奖补。 四是坚决出清“僵尸企业”,减少无效资金占用。继续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机构及活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会议认为,激发社会活力,推动有效投资稳定增长,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巩固经济稳中向好势头、促进就业的重要举措。 一要深化投资领域“放管服”改革,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在交通、油气、电信等领域推介一批以民间投资为主、投资回报机制明确、商业潜力大的项目。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完善外商再投资鼓励政策,加快已签约外资项目落地。 二要有效保障在建项目资金需求。督促地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对必要的在建项目要避免资金断供、工程烂尾。 三要对接发展和民生需要,推进建设和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 会议通过了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要求安全环保优先,并支持民营和外资企业独资或控股投资,促进产业升级。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浙江省人民政府 “十二五”时期是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举措,对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生产力布局、建设生态文明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为科学合理、扎实有效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其中以“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为重点。 一、发展背景与现实基础 (一)发展背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根本消除,国家不断深化区域发展战略,我省正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成为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国家战略功能、提升国际经济地位的重要载体。 1.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新空间。当前,我省已进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000美元以上的发展阶段,也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既要破解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等老问题,更要深入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效生态农业等新领域。同时,按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我省将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各类经济功能区对经济转型升级的载体作用,充分发挥产业、科技、人才集聚的优势,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优化区域开发格局需要新抓手。新型城市化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重要动力。在深入实施三大产业带规划的基础上,增强杭、甬、温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进中心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深水岸线、交通区位等组合优势,加强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规模较大开发区等各类经济功能区的互联互动,进一步推动都市圈建设,优化区域开发格局。3.培育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需要新平台。我省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相对偏少,急需通过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项目,加快培育壮大新能源、生物产业、新材料、物联网、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海洋新兴、核电关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全省经济转型升级。为此,需要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推进有序、高效、集约开发,为我省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引进和培育提供空间载体。 (二)发展基础。全省三大产业带规划实施以来,形成了一批重点开发区块,为产业集聚区选址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区位优势明显。这些重点开发区块主要位于环杭州湾产业带、温台沿海产业带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等我省生产力布局的三大主轴线上,接近中心城市或现有经济开发区,区位条件优越,在全省经济发展与城乡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是我省未来区域发展的核心与重点区。

温州市产业布局管理规划方案(doc 35页)

温州市产业布局管理规划方案(doc 35页)

温州市产业布局规划(2003-2015年)目录 一、产业布局现状 二、功能定位和布局原则 三、产业总体布局 四、农业布局 五、工业布局 六、服务业布局 七、中部都市产业区布局 八、南部轻工拓展区布局 九、北部旅游产业区布局 十、西部生态产业区布局 附表一:温州市产业布局主要指标表 附表二:温州市产业布局用地表 附表三:温州市农业布局表 附表四:温州市工业布局表 附表五:温州市服务业布局表 温州市产业布局规划

产业布局指生产要素、主要产业在一定地域空间的优化组合,是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为加快推进全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编制《温州市产业布局规划》,重点就主要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规划,规划年限至2015 年,是调整产业布局的实施性规划,是引导行业布局的指导性规划,是平衡专项规划的协调性规划。 一、产业布局现状 (一)陆域资源条件 我市为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地处亚热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港口资源丰富,但陆域自然资源极为有限,人均拥有量低,开发程度已达相当水平。全市陆域总面积11783.5km 2 (约占浙江省的11.6% ),其中平地面积为2059km 2 ,仅占17.5% (浙江省为23.2% )。2002 年底全市总人口约740 万人,人口密度达627 人/km 2 (浙江省为440 人/km 2 ),平原地区更高达800 人/km 2 。 (二)产业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20 多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层次得到明显提升。2002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60.9 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4357 元,三次产业比例为 5.3 :56.6 :38.1 ,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构成为28.7 :32.3 :39.0 。效益农业、开放型农业、订单农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轻工产业总产值达1396.01 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1.4% ;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累计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2 家;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产业分布现状及特点

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实施方案

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X办发〔X〕5X号)精神,推进我省石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省政府同意,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X届X中、X中、X中、X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能源“四个革命、一个合作”为指导,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三个转化”不动摇,坚持创新驱动,着力去产能、降消耗、减排放,补短板、调布局、促安全,推动石化产业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到X年,我省石化产业形成现代煤化工(煤制烯烃〔芳烃〕、煤制乙二醇、煤制气)、煤制油、基本化工(有机化学品、无机化学品、化肥氯碱)、精细化工(含化工新材料)4条主产业链,产值规模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实现增加值1000亿元,年均增长22%。产业外贸依存度达到10%以上。精细化工产值率占比由目前的18%提高到35%。

三、重点任务 (一)完善产业体系建设。现代煤化工:重点支持延长X一期填平补齐、延长X、XX二期、X煤X二期等煤制烯烃项目建设,到X年形成煤制烯烃产能520万吨;鼓励X100万吨煤制芳烃项目建设,到X年形成一期50万吨煤制芳烃产能;支持X煤集团、省燃气集团煤制气项目建设,到X年形成40亿立方米煤制气产能;支持X煤X等煤制乙二醇项目建设,到X年形成60万吨煤制乙二醇产能;到X年,现代煤化工产业可转化煤炭约6000万吨,形成千亿级产值规模。煤制油:重点支持X等不同工艺路线的煤制油项目建设,到X年煤制油总产能达到1000万吨,转化利用煤炭约1亿吨,形成千亿级产业规模。基本化工:重点支持X煤业X等项目建设,到X年基本化工产品产能达到X万吨,形成500亿元产值规模。精细化工:重点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鼓励烯烃、芳烃、煤制油企业向产业链下游高附加值产品延伸,培育壮X、X、X、X等精细化工产业园,到X年形成500亿元产值规模。 (二)努力化解过剩产能。以国家产业政策为主导,着力依法淘汰化肥、无机盐、氯碱、农药、染料、涂料、轮胎等七大行业技术落后、安全隐患大、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严格控制尿素、磷铵、电石、烧碱、聚氯乙烯、纯碱、黄磷等过剩行业新

产业园区规划设计合同

委托方: 承担方: 委托方委托承担方承担县健康产业园总体规划,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第一条本合同依据下列文件签订: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建设工程勘测设计合同条例》。 2.国家及地方有关规划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法规和规章。 3.规划工程批准文件。 第二条本合同设计项目: 1.项目名称:县健康产业园总体规划 2.项目阶段:园区城市总体规划。 3.规划范围:。面积约平方公里。 第三条委托方应向承担方提交的有关资料及文件: 第四条承担方应向委托方交付的规划资料及成果文件: 1.编制内容及深度要求如下:

1)分析园区基本情况,确定园区发展条件。 2)确定规划区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 3)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4)确定规划区发展与控制的原则和措施;确定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现状建成区,提出建设控制标准。 5)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和其它用地。 6)研究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 7)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 8)确定提出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及布局。 9)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和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确定园区主次干道系统的走向、断面、交叉口形式,以及广场、停车场等设施的位置和规模。 10)确定绿地系统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各种功能绿地保护范围。 11)确定通讯、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环卫发展目标及重大设施总体布局原则。 12)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提出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13)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出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护等规划原则和建设方针。 14)确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设的目标,提出建设要求。 15)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16)提出低碳节能减排要求和措施。 17)确定规划区技术经济指标,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 2.成果文件 总体规划全套文件,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三部分。附件包括规划说明书和基础资料汇编两部分。

全市工业园区发展计划情况,存在问答及其对策建议

全市工业园区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 (2015年5月) 一、我市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一)总体发展概况。我市工业园区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十一五”期间开始快速发展,“十二五”时期进入发展黄金期。截止2014年底,全市工业园区建成面积近90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超过800家,规上企业454户,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以上,利税总额20亿元,工业集中度已达到75%,基本形成以南充经济开发区、市区共建的南充清洁能源汽车产业园和9县(市、区)工业集中区为重点的“2+9”工业园区发展格局。南充经济开发区、南充航空港工业集中区、南部县工业集中区、四川蓬安工业园区被纳入全省“51025”产业园区发展计划。其中:南充经济开发区被纳入全省千亿产业园区发展计划,并正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充航空港工业集中区、南部县工业集中区、四川蓬安工业园被纳入全省500亿产业园区发展计划。南充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与嘉陵工业集中区正在联合申报全省“51025”重点产业园区,西充县工业集中区被列为全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阆中市工业集中区成功创建为全省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园区。 表一全市“2+9”产业园区基本情况

注:数据截止期为2014年。 (二)产业发展概况。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紧紧围绕油气化工、汽车汽配、丝纺服装、轻工食品四大传统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三大新兴产业,不断优化园区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推行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园区产业发展格局。顺庆集中发展机械汽配、新材料产业,高坪重点发展丝纺服装、电子信息产业,嘉陵突出发展新能源汽车和轻工食品产业,南部大力发展板材建材、机械机电、食品饮料产业,阆中围绕旅游休闲产业,加快发展食品药品、清洁能源产业,仪陇、营山、蓬安、西充作为农产品主产区,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兼顾发展1—2个特色产业,其中西充的有机食品、仪陇的制鞋产业已初具规模。

温州市瓯海区分区规划

目录

第一章前言 1.1 瓯海区分区规划编制背景 1.1.1. 温州市发展概况 1)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历史上经济不甚发达。 2)改革开放后温州人锐意进取,创造了著名的“温州模式”,经济持续实现跳跃式增长。 3)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建设的进步,市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正在编制中。 4)为满足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为温州的产业升级提供物质条件和发展空 间,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二次创业”向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优化方向发展,温州进行了一系列大的举措,包括瓯海区的建设、区划调整等。 1.1.2 宏观经济背景 1)进入WTO后,传统“温州经济”模式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问题 3)农村城市化道路和人居环境问题 4)城市化必要性、进程

1.1.3 编制分区规划的背景 1)区划调整后瓯海区面临着新的区位和发展条件 2)瓯海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结论: 强化中心、扩展两翼 产业结构布局:相对集中,促成升级 开发建设模式:绿色生态、有分散的集中、人居环境良好 3)瓯海区经济发展迅速、生产活跃;城镇蔓延,问题很多;土地资源缺乏,城镇规模偏小,重复建设严重,形不成地区中心等。 1.2 瓯海区分区规划编制依据 瓯海区分区规划以下列法律法规和基础资料为依据编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建设部1991年 3)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0—2020),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0.12 4)温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999—2020),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1.07 5)温州市瓯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温州市瓯海区人民政府,2001.02 6)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快速汇总简要本,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01.05 7)《温州市统计年鉴(2000)》,温州市统计局 8)《瓯海区统计年鉴(2001)》, 温州市瓯海区统计局编

温州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是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体、服务业相配套的产业集聚区。为了解决我市工业园区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低、小、散、乱”等问题,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实现产业升级、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和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推进城市化、再创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抓手,根据市委提出的“一港三城”发展战略和浙政[2000]7 号《关于加快推进浙江省城市化若干政策的通知》、《温州市产业布局规划》等,编制了《温州市产业(工业)园区发展规划》,重点就工业园区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调整方向等进行规划,是我市工业园区发展的指导性、控制性文件。 规划年限:2003-2015 年。 一、工业园区的现实基础 自1998 年以来,为了适应家庭工业规模扩张的内在要求,以中心城市( 镇) 为依托的工业园区迅猛发展。据初步统计,截止2002 年底,全市已建和在建的工业园区200 余个( 含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总规划用地210km 2 左右,建成面积约45km 2 ;各类工业园区总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5% 。从行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服装、鞋革、电子电器、汽摩配、印刷包装等行业;从区域布局来看,主要集中在市区、乐清、瑞安、平阳、苍南和永嘉等沿海、沿江地区。工业园区逐渐成为全市产业集聚和升级的有效载体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与此同时,园区建设逐步形成了投资多元化、管理规范化的机制。 但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1 )园区的规划、建设缺乏统筹性和超前性。未能从全市产业分工的高度对园区进行统筹布局和规划,部分园区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衔接不够,园区缺乏再发展空间。 2 )园区的建设步伐缓慢。一方面,受土地指标制约,加上征地困难,园区供地速度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圈地”、“炒地”等现象又加剧了供地紧张的矛盾。 3 )园区的功能定位不明确,服务不到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园区建设起点不高、特色不明、产业混杂,“低、小、散、乱”现象突出,缺乏发展后劲;园区地价偏高,企业税费负担较重,政府服务不到位制约了园区发展;个别园区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成为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 二、工业园区发展的意义 工业园区发展将全面提升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富裕小康社会建设,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 1、有利于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一方面,通过合理规划工业园区的产业功能区块,可以实现产业集聚和产业链的合理延续,进而提升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企业的技术研究、设备更新和产品开发,为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奠定基础。 2、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工业的集聚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基础。通过工业园区建设,把分散在不同地域的工业企业集中起来,把混杂在居住、商贸区的生产企业迁出来,为城市合理发展创造条件。而且工业园区也可成为城市(镇)的组成部分,为当地房地产、金融及市场等服务业的发展创造基础条件,进而推进城市化进程。 3、有利于小康社会目标的全面实现。通过工业园区建设,可以壮大工业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为实施“一港三城”战略奠定产业基础。同时,建设工业园区对开发山区和海洋经济、解决就业问题,特别是吸纳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就业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实现我市全面小康目标,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 三、发展工业园区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围绕“一港三城”发展战略,以提高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园区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中心城市(镇)为依托,以重点产业为纽带,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整合存量、扩大增量,突破行政区划,明确功能定位,拉开布局框架,增强产业集聚度,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

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智慧园区

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智慧园区建设规划方案编制任务书 连云港石化产业园有限公司 2019年4月19日

目录 一、项目概况 (3) (一)工作背景 (3) (二)建设目标 (3) (三)建设原则 (3) (四)建设成效 (4) 二、编制依据及参考 (5) 三、主要任务 (7) (一)总体规划设计 (7) (二)数据库及网络总体架构及规划 (8) (三)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9) (四)云+边+端协同立体感知体系 (9) (五)应急安环一体化平台 (9) (六)智慧供应链一体化平台 (10) (七)公用工程一体化平台 (11) (八)石化产业基地管理服务创新一体化平台 (12) 四、编制内容及深度要求 (13) 五、工作要求 (14) 六、成果要求 (14) 七、时间节点要求 (14)

一、项目概况 (一)工作背景 徐圩新区石化产业基地规划面积62平方公里,规划建设4000万吨级炼油、300万吨级乙烯、400万吨级芳烃的年生产加工规模,将逐步建成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准的石化产业基地。目前,基地内一批重大投资的石化项目已经陆续投入生产。石化产业基地是整个徐圩新区产业集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引擎。与此同时,通过智慧石化产业基地与智慧港口建设形成联动发展,以港口航运物流能力为牵引,以石油化工产业为主导产业,可以逐步建设形成港口、产业、新区一体发展新格局。因此,当前构建一套完备的智慧石化产业基地建设和发展体系,以支撑和完善石化产业基地在运营管理服务方面的能力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二)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化工产业基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连云港石化产业发展特色,通过先进信息技术应用和管理运营方式的创新,构建石化产业基地智慧化应用发展体系,提高管理和决策水平,不断提升基地综合运营管理能力。在规模化、绿色发展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基地整体发展水平,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产业结构最优化、节能减排常态化、安全监督智能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基地环境生态化,基地内企业互动服务的一体化,将石化产业基地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智慧化石化产业基地。 (三)建设原则 1、统筹规划、协同工作原则。按照统一部署,统一规

工业园区的总体规划范本31-109

工业园区总体规划 目录 第一章总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二章产业发展目标和产业定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第三章用地规划布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第四章工业用地布局规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第五章地块控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第六章市政工程规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第七章综合防灾规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了科学引导XX工业园区的开发和建设,落实、 深化XX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的建设要求,促进XX工业 园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一步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 和XX城乡规划法》(XX08年)特此编制《XX工业园 区总体规划(XX1XX-XXXX)》(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编制内容 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则)和规划说明书 组成,其中规划文本和规划图(则)具有同等法律效 力,两者应同时使用,不可分割。 第三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XX城乡规划法》 2

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温州市实施规划

《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温州市实施规划》提出“126”空间布局(即“一轴、两区、六片”)和“十二产业区”联动的发展框架。 “一轴”联动基础设施先行 加快甬台温高速和滨海大道的建设,不仅为合理开发瓯江、飞云江、鳌江等三江河口地区资源提供基础保障,更成为串联“六片”和“十二产业区”的沿海快速通道发展轴。 “两区”互动协调联动开发 沿海产业带分核心区、规划区两个层次。 核心区:北至南塘、南至霞关的南金公路沿线乡镇,以及部分海岛乡镇,具体包括乐清、龙湾、洞头、瑞安、平阳、苍南等6个县(市、区)的44个乡(镇、街道),陆域面积约1656平方公里。 协调区:市域其他乡镇,重点协调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网络等,目标是实现陆海联动开发,一方面让产业带工业布局为中心城区、沿海重点城镇的“退二进三”预留空间,另一方面能与带上原有开发区(园区)的产业发展形成互动和梯度转移。 “六片”协进统筹实施规划 “六片”是指乐清片、瓯江口(洞头)片、龙湾片、瑞安片、平阳片和苍南片等6个片区,其发展规划是以重点城市(镇)为依托,以重点产业区为基础,兼顾县(市、区)等行政实施主体的操作性,进行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分片实施。 ·乐清片 包括乐清乐成、翁垟、黄华、天成、蒲岐、南岳和南塘等7个乡镇。以乐清城市建设区为中心,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生产性服务和滨海旅游业;乐清经济开发区和乐清湾临港产业基地两大产业基地为支撑,承接传统产业转移及培育临港产业;南岳、蒲岐、翁垟、黄华等城镇配套。 ·瓯江口(洞头)片 包括龙湾灵昆、洞头霓屿、元觉、北岙、东屏、大门等6个乡镇,以及温州半岛工程形

成的陆域。状元岙港区着重培育港口物流、出口加工、对台经贸合作等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小门岛着重发展石化产业和原材料储运业。 ·龙湾片 包括龙湾海滨、永兴、沙城、天河、海城等5个街道(镇),含滨海工业园区和民营科技产业基地,主要任务是加快城区“退二进三”和产业布局结构调整。 ·瑞安片 包括瑞安上望、东山、塘下、汀田、莘塍、飞云等6个镇(街道)。以瑞安城市建设区和飞云城市建设区为中心,积极发展现代商贸和生产性服务业;瑞安经济开发区和瑞安东工业区两大产业基地为支撑,构建全国先进的汽摩产业基地。 ·平阳片 包括平阳榆垟、宋埠、西湾、昆阳和鳌江等5个乡镇。以鳌江镇和昆阳镇为中心,积极融入鳌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以平阳临海产业基地和平阳经济开发区为支撑,带动周边乡镇发展。 ·苍南片 包括苍南龙港、芦浦、巴曹、炎亭、金乡、石坪、大渔、龙沙、中墩、赤溪、渔寮、沿浦、霞关等13个乡镇。以龙港为中心,以苍南临港产业基地、苍南工业园区和霞关临港产业基地为支撑,合理开发滨海旅游资源,建设浙东南最具特色的滨海旅游度假基地。 “十二产业区”联动促进产业基地建设 “十二产业区”是沿海产业带建设现代产业新城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阵地,是温州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乐清湾临港产业基地东临乐清湾,南至西干河,西至滨海大道,北至南塘东山码头,规划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主营钢材、煤炭、建材等大宗散杂货储运业和集装箱运输业,培育壮大船舶修造、电力能源及设备、新材料、石化产品加工等临港工业。 ·乐清经济开发区东至乐清翁垟片围垦外堤,南临瓯江,西临村庄建设区东侧,北至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