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测量作业指导细则

变形测量作业指导细则
变形测量作业指导细则

变形监测作业细则(一)变形监测工艺流程图

资料归档

(二)变形监测方法及要求

本作业指导书是针对变形测量的特点和作业需要编写的,服务范围是二级以下的变形监测。使用本细则进行测量作业,应遵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等规程规范。如业主有特殊要求的,按业主要求执行。

变形监测主要包括沉降观测和位移观测。

一、准备工作

1.收集资料

1.1收集合同文件、工程设计文件、业主文件中有关变形测量的技术要求和规定。

1.2准备相应的规范:《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1.3了解测区的行政划分、社会治安、交通运输、物资供应、风俗习惯、气象、地质情况。

2.现场踏勘

踏勘主要了解以下内容:

2.1 调查测区内的地质情况,为基点的埋设做好准备。

2.2调查测区内交通现状,以便确定合理的测量方案,测量时选择适当的交通工具。

2.3现场踏勘应作好记录。

3.技术设计

技术设计是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和对测量精度的要求,及合同、业主的要求,结合测区自然地理条件的特征,选择测量等级和观测方案,保证在规定期限内多快好省地完成生产任务。

3.1技术设计必须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3.1.1任务概述:说明工程来源、用途、测区范围、地理位置、行政隶属、任务的内容和特点、工作量以及采用的技术依据,观测周期。

3.1.2测区概况:说明测区的地理特征、居民地、交通、气候等情况,并划分测区困难类别。

3.1.3 监测网的布设:

变形测量点可分为控制点和观测点(变形点)。控制点包括基准点、工作基点以及联系点、检核点、定向点等工作点。

平面控制:说明控制网的等级,控制基点以及观测点的布设方案及埋设要求,控制基点及观测点作业方法以及作业所需使用的仪器。平面测量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

高程控制:说明高程控制网等级,附合路线长度及其构网图形,高程点或标志的类型与埋设要求;拟定观测与联测方案,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等。高程测量宜采用测区内原有高程系统。

3.1.4内业计算:

外业观测成果资料的分析和评价,选用的计算软件,计算与检校的方法及其精度要求,成果资料的要求等。

4.监测网图上设计

根据工程设计意图及其对控制网的精度要求,拟定合理布设方案。

4.1 控制网(点)的布设:

4.1.1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于建筑物地基基础及场地的位移观测,宜按两个层次布设,即有控制点组成控制网,由观测点及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

(2)对于单个建筑物上部或构件的位移观测,可将控制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层次布设。

(3)控制网可采用GPS网、测角网、测边网、边角网或导线网;扩展网和单一层次布网可采用GPS网、角交会、边交会、边角交会、附合导线等形式。各种布网均应考虑网形强度,长短边不宜悬殊过大。

(4)基准点(包括控制网的基线端点、单独设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包括控制网中的工作基点、基准线端点、导线端点、交会法的测站点等)以及联系点、检核点和定向点应根据不同的布网方式与构进行埋设,每一个测区的基准点不应少于2个,每个测区的工作基点不应少于2个。

4.1.2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于建筑物较少的测区,宜将控制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层次布设;

(2) 对于建筑物较多且分散的大测区,宜将两个层次布网,即有控制点组成控制网,由观测点及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

(3)控制网应布设成闭合环、结点网或附合高程路线。扩展网亦布设为闭合或附合高程路线。

(4)每一个测区的水准点不应少于3个;对于小测区,当确认点位稳定可靠时可少于3个,但连同工作基点不得少于3个。水准基点的标石,应埋设在基岩层或原状土层中。在建筑区内,点位与邻近建筑物的距离应大于建筑物基础宽度的2倍,其标石埋深应大于邻近建筑物基础的深度。在建筑物内部的点位,其标石埋深应大于地基土压缩层的深度。

(5)工作基点与联系点布设的位置应视构网需要确定。作为工作基点的水准点位置与邻近建筑物的距离不得小于建筑物基础深度的1.5~2.0倍。工作基点与联系点也可在稳定的永久性建筑物墙体或基础上设置。

(6)各类水准点应避开交通干道、地下管线、仓库堆栈、水源地、河岸、松软填土滑坡地段、机器振动区以及其他能使标石、标志易遭腐蚀和破坏的地点。

4.2 观测点的布设:

4.2.1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布设:

(1) 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米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 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 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 宽度大于等于15米或小于15米尔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 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 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纵横轴线设点。

(7) 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 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 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4.2.2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1)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可选在建筑物纵横线或边线的延长线上,亦可选在通过建筑物重心的轴线延长线上。其点位间距应视基础类型、荷载大小及地质条件以能测出沉降的零点线为原则进行确定。点位可在以建筑物基础深度1.5~2倍距离为半径的范围内,由外墙附近向外由密到疏布设。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应在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

布设线路之外的地面上均匀布点。具体可根据地质条件选用平行轴线方格网法、沿建筑物四角辐射网法或散点法布设。

4.2.3 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点的布设:

(1)观测点应沿对应测站点的某主体竖直线,对整体倾斜按顶部、底部、对分层倾斜按分层部位、底部上下对应布设。

(2)当从建筑物外部观测时,测站点或工作基点的点位应选在与照准目标中心连线呈接近正交或呈等分角的方向线上距照准目标1.5~2.0倍目标高度的固定位置处;当利用建筑物内竖向通道观测时,可将通道底部中心点作为观测点。

(3)按纵横轴线或前方交会布设的测站点,每点应选设1~2个定向点。基线端点的选设应顾及其测距或丈量的要求。

4.3 图上设计步骤:

(1)按照保证精度,方便施工和测量的原则布设控制点。

(2)判断和检查点间通视情况。

(3)估算控制网的精度。

(4)拟定水准路线。

4.4控制网优化设计

GPS网:先提出多种布网方案,同步图形扩展布网形式如点连式、边连式、网连式混连式,原则上采用边连式,有条件时采用混连式,不提倡点连式。尽量保证基线边长均匀。

三角网(或边角网):特殊工程需要时采用测角网、测边网、导线网、边角组合网等。根据网形和各点近似坐标,利用计算程序进行精度估算,优选出点位中误差最小,相对点位中误差在重要方向上的分量最小,而观测工作量最小的方案。

4.5根据对测区情况的调查和图上设计的结果,写出文字说明,整理各种数据、图表,并拟定作业计划。

4.6上报有关领导部门审核

二、标石的选埋

1.对于变形测量来说各种测量点的选埋应符合下列要求:

1.1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1.2工作基点应选设在靠近观测目标且便于联测观测点的稳定或相对稳定位置。

1.3当基准点与工作基点之间需要进行连接是应布设联系点,选设其点位时应顾及连接的构形,位置所在处应相对稳定.

1.4对需要单独进行稳定性检查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应布设检核点,其点位应根据使用的检核方法成组地选设在稳定位置处.

1.5对需要定向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应布设定向点,并应选择稳定且符合照准要求的点位作为定向点.

1.6 观测点应选设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可以从工作基点或邻近的基准点和其他工作点上对其进行观测.

2.平面控制点标志的型式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1对特级、一级、二级及有需要的三级位移观测的控制点,应建造观测墩或埋设专门观测标石,并应根据使用仪器或照准标志的类型,顾及观测精度要求,配备强制对中装置。强制对中装置的对中误差最大不应超过±0.1mm.

1.2照准标志应具有明显的几何中心或轴线,并应符合图像反差大、图案对称、相位差小和本身不变形等要求。根据点位不同情况可选重力平衡球式标、旋入式杆状标、直插式觇牌、屋岭标和墙上标等型式的标志。

1.3对用作基准点的深埋式标志、兼作高程控制的标志和标石以及特殊土地区或有特殊要求的标石、标志及其埋设应另行设计。

2.高程控制点标石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2.1水准基点的标石,可根据点位所在处的不同地质条件选埋岩层水准基点标石、深埋双金属管水准基点标石、深埋钢管水准基点标石或混凝土基本水准标石。

2.2 工作基点的标石,可按点位的不同要求选埋浅埋钢管水准标石、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或墙脚、墙上水准标志等。

2.3标石、标志埋设后,应达到稳定后方可开始观测。稳定期应根据观测要求与地质条件确定,不宜少于15天。

三.检校仪器

按规范要求在作业前对准备使用的仪器和配套的器具进行检定和校准(I角、2C)。

四.作业要求

1.变形观测周期

(1)对于单一层次布网,观测点与控制点应按变形观测周期进行观测;对于两个层次布网,观测点及联测的控制点应按变形观测周期进行观测,控制网部分可按复测周期进行观测。

(2)变形观测周期应以能系统反映所测变形的变化过程且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根据单位时间内变形量的大小及外界因素影响确定。当观测中发现变形异常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3)控制网复测周期应根据测量目的和点位的稳定情况确定,一般宜每半年复测一次。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适当缩短观测时间间隔,点位稳定后可适当延长观测时间间隔。当复测成果或检测成果出现异常,或测区受到外界因素(如洪水、地震等)影响时,应及时进行复测。

(4)变形测量的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适当增加观测量,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

(5)不同周期观测时,宜采用相同的观测网形和观测方法,并使用相同类型的测量仪器。对于特级和一级变形观测,还宜固定观测人员、选择最佳观测时段、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观测。

2.控制测量

每次观测应遵守“四固定”原则,即:观测所用仪器及水准标尺固定;观测人员固定;观测路线固定;观测环境和条件基本相同。

2.1 使用全站仪观测

(1)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当方向数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导线测量中,当导线点上只有两个方向时,应按左、右角观测;当导线点上多于两个方向时,应按方向法观测。方向观测法的操作程序,应按国家现行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的规定执行。水平角观测的测回数,应按要求的测角精度、使用的仪器类型及观测条件确

定。以可按下列经验公式估算:对测角网与导线 n=5.3(m

a /m

b

)2,对独立测站 n=(m

a

/m

y

)2;

其中:n表示测回数,m

a 表示测站上一测回角度中误差,m

b

表示按闭合差计算的测角中

误差,my表示测站平差后的角度中误差。Ma取数范围:dj1:1.2″~1.4″,dj2:1.8″~2.2″,dj6:4.8″。

(2)观测应在通视良好、呈像清晰稳定时进行。晴天的日出、日落和中午前后不宜

观测。作业中仪器不得受阳光直接照射,气泡居中如超过一格,应在测回间重新整置仪器。当视线过于靠近吸热放热强烈的地形地物时,应选择阴天或有风但不影响仪器的稳定的时间进行观测。当需削减时间性水平折光影响时,应按不同时间控制。测站不应设在电磁场影响范围之内。

(3)控制网观测宜采用双照准法,在半测回中每个方向连续照准两次,并各读数一次。每站观测中,应避免二次调焦,当观测方向的边长悬殊较大、有关方向应调焦时,宜采用正倒镜同时观测法,,此时可不考虑两倍视准误差2C变动范围。对于大倾斜方向的观测,应严格控制水平气泡偏移,当垂直角超过3°时,应进行仪器竖轴倾斜改正。

(4)根据情况不同,测距除按往返测外,亦可采用不同时段观测代替往返观测。往返测或时间段较差,应将斜距化算到同一水平面上方可进行比较。

(5)观测成果超出限差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重测:

1)当2C互差或各测回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

2)当归零差或零方向的2C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该测回;

3)在方向观测法一测回中,当重测方向数超过所测方向总数的1/3时,应重测该测回;

4)在一个测站上,采用方向观测法,当基本测回重测的方向测回数超过全部方向测回总数的1/3时,应重测该测站的全部方向;

5)基本测回成果和重测结果均应记录手簿。重测与基本测回结果不取中数,每一测回只取用一个符合限差的结果;

6)当三角形闭合差超限而重测时,应进行认真分析,选择有关测站重测。

7)测距:当一测回中读数较差超限时,应重测整测回。当测回间较差超限时,可重测2个测回,然后去掉一大一小取平均。如重测后测回差仍超限,应重

测该测距边的所有测回。当往返测或不同时段较差超限时,应分析原因,重

测单方面的距离。如重测后仍超限,应重测往、返两方向或不同时段的距离。

2.2 使用水准仪观测

(1) 应在标尺分划线呈像清晰和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后或日出前约半小时、太阳中天前后、风力大于四级、气温突变时以及标尺分划线呈像跳动而难以照准实进行观测。晴天观测时,应使用测伞。

(2)作业中应经常对水准仪及水准标尺的水准器和I角进行检查。当发现观测成果出现异常情况并认为与仪器有关时,应及时进行检验和校正。

(3)每测段往测与返测的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在同一测站上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转动仪器的倾斜螺旋和测微鼓时,其最后旋转方向,均应为旋进。

(4)对各周期观测过程中发现的点位变动迹象、地质地貌异常、附近建筑物基础和墙体裂缝等情况,应做好记录,并画出草图。

(5)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应符合下列要求:

1)超出《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水准观测限差的,应重测.

2)测站观测限差超限,应立即重测;当迁站后发现超限时,应从水准点开始重测.

3)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超限,应先就可靠程度较小的往测或返测进行整测段重

测.若重测高差与同方向原测高差的较差未超限,且其中数与另一个单程原测

高差的不符值亦未超限时,则取此中数作为该单程的高差结果;若同向超限,而

与另一单程高差未超限,则取用重测结果;若重测高差或另一单程.当出现同向

不超限而异向超限的分群现象时,应进行具体分析,并选择有利观测时间或缩

短视距在进行重测,直至符合限差要求为止.

4)单程双测站所测高差较差超限时,可只重测一个单线,并与原测结果中符合限

差的一个单线取中数采用;若重测结果与原测结果均符合限差时,则取三次结

果的中数;当重测结果与原测两个单线结果均超限时,则须在重测一个单线.

5)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超限时,应先就路线上可靠程度较小的某些测段进行重

测,当重测后仍不符合限差时,则应重测该路线上的其余有关测段.

6)在已测路线上,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超限时,应按规定的观测方法继续往前

检测,以确定稳固可靠的已测点作为联测点.

3.监测点测量

3.1 建筑物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点的观测方法和技术要求,除按控制测量的规定执行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对二级、三级观测点,除建筑物转角点、交接点、分界点等主要变形特征点外,可允许使用间视法进行观测,但视线长度不得大于相应等级规定的长度。

(2)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安置在外界干扰较大的地方。

(3)每次观测应记载施工进度、增加荷载量、建筑物倾斜裂缝等各种影响沉降变化和异常的情况。

3.2 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

主体倾斜观测可根据不同的观测条件与要求,选用下列方法:

(1)从建筑物或构件的外部观测时,宜选用下列全站仪观测法:

1)投点法。观测时,应在底部观测点位置安置量测设施(如水平读数尺等)在每测站安置仪器投影时,应按正倒镜法以所测每对上下观测点标志间的水平位移分量,按矢量相加法求得水平位移值(倾斜量)和位移方向(倾斜方向);

2)测水平角法。对塔形、圆形建筑物或构件,每测站的观测,应以定向点作为零方向,以所测各观测点的方向值和至底部中心的距离,计算顶部中心相对底部中心的水平位移分量。对矩形建筑物,可在每测站直接观测顶部观测点与底部观测点之间的夹角或上层观测点与下层观测点之间的夹角,以所测角值与距离值计算整体的或分层的水平位移分量和位移方向;

3)前方交会法。所选基线应与观测点组成最佳构形,交会角宜在60至120度之间。水平位移计算,可采用直接由两周期观测方向值之差解算坐标变化量的方向差交会法,亦可采用按每周期计算观测点坐标值,在以坐标差计算水平位移的方法。

(2)当利用建筑物或构件的顶部或底部之间一定竖向通视但周围环境不利于架设仪器的条件进行观测时,宜选用下列铅锤观测方法:

1)吊垂球法。应在顶部或需要的高度处观测点位置上,直接或支出一点悬挂适当重量的垂球,在垂线下的底部固定读数设备(如毫米格网读数板),直接读取或量出上部观测点相对底部观测点的水平位移量和位移方向。

2)正锤线法。锤线宜选用直径0.6至1.2毫米的不锈钢丝,上端可锚固在通道顶部或需要高度处所设的支点上。稳定重锤的油箱中应装有粘性小、不冰冻的液体。观测时,由底部观测墩上安置的量测设备(如坐标仪、光学垂线法),按一定周期测出各测站点的水平位移量。

(3)当按相对沉降间接确定建筑物整体倾斜时,可选用下列方法:

1)倾斜仪测记法.

测定基础沉降差法.在基础上选设观测点,采用水准测量方法,以所测各周期

基础沉降差换算求得建筑物整体倾斜度及倾斜方向.

3.3 裂缝观测

(1)裂缝观测应测定建筑物上的裂缝分布位置,裂缝的走向、长度、宽度及其变化程度。观测的裂缝数量视需要而定,主要的或变化大的裂缝应进行观测。

(2)对需要观测的裂缝应统一进行编号。每条裂缝至少应布设两组观测标志,一组在裂缝最宽处,另一组在裂缝末端。每组标志由裂缝两侧各一个标志组成。

(3)裂缝观测标志,应具有可供量测的明晰端面或中心。观测期较长时,可采用镶嵌或埋入墙面的金属标志、金属杆标志或契形板标志;观测期较短或要求不高时可采用油漆平行线标志或用建筑胶粘贴的金属片标志。要求较高、需要测出裂缝纵横向变化值时,可采用坐标方格网板标志。使用专用仪器设备观测的标志。

(4)对于数量不多,易于量测的裂缝,可视标志型式不同,用比列尺、小钢尺或游标卡尺等工具定期量出标志间距离求得裂缝变位置,或用方格网板定期读取“坐标差”计算裂缝的变化值;对于较大面积且不变于人工量测的众多裂缝宜采用近景摄影测量方法。当需连续监测裂缝变化时,还可采用测缝计。

(5)裂缝观测周期应视其裂缝变化速度而定。通常开始可半月测一次,以后一月左右测一次。当发现裂缝加大时,应增加观测次数。

五.数据处理

5.1 一般规定

1观测成果计算、分析时,应根据最小二乘和统计检验原理对控制网和观测点进行平差计算,对测量点的变形进行几何分析与必要的物理解释。

2各类测量点观测成果的计算与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观测值中不应含有超误差,观测值中的系统误差应减弱到最小程度。

(2) 合理处理随机误差,正确区分测量误差与变形信息。

(3)多期观测成果的处理应建立在统一的基准上。

(4) 按网点的不同要求,合理估计观测成果精度,正确评定成果质量。

3测量网点平差计算前,应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1) 核对和复查外业观测成果与起算数据;

(2) 进行各项改正计算;

(3) 验算各项限差,在确认全部符合规定要求后,方可进行计算。

5.2观测结果的验算

5.2.1水准测量的验算项目与限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按水准网环线闭合差w

i

(mm) 由下列公式计算每测站所测高差中数中误差

m

w

(mm):

m w =±[]N WW

N

1(5.2.1-1)

式中N-水准环数;

n—各环线的平均测站数。

计算所得的m

w

不应超过方案设计所选用等级的精度要求(即测站高差中误差值)。

(2)按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Δ

i

(mm) 由下列公式计算每测站测高差中数的中误

差m

Δ

(mm) :

m

Δ= ±[]n

N

??

4

1(5.2.1-2)

式中N—测段数;

n—各测段的平均测站数。

计算所得的mΔ值不应超过方案设计所要求的往返测每测站高差中数中误差。

(3)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符合路线或环线的闭合差,均不应超过±2m

0n。

测段单程双测站所测高差的不符值不应超过±1.4 m

0n。此处的m0不相应等级和每测站高差中误差,n为测站数。

5.3观测结果的平差

5.3.1观测值中的超限误差,除在观测过程中应严格作业、认真检核随时予以排除外,在变形分析中,还应通过检验将判定含有粗差的观测值予以剔除。对于多次重复观测列中的粗差检验,可采用格拉布斯准则或狄克逊准则;对于高精度监测网的粗差检验,可采用巴尔达数据探测法或稳健估计法。

5.3.2观测值中的系统误差,除在作业中应严格进行仪器检校、按规定观测程序操作予以减弱或对受大气及其他影响的数据作预处理外,对于高精度监测网还应进行系统误差的统计检验和补偿。

5.3.3测量网的基准应根据控制点的稳定情况,按下列要求进行选取:

(1)当网内具有固定点时,应采用固定基础。各期的平差计算取用统一的起算数据。

(2)当网内具有部分相对稳定控制点时,应采用拟稳基准。在逐期平差中进行检验,当发现变动点时,即组成新的拟稳点集合,如此直至终期。再以终选的拟稳点集合对所有各期观测重新平差,提出最终的正式成查。

(3)当网内控制点的稳定与否尚末预知,或全部控制点位于非稳定地区时,应采用重心基准。在逐期平差中进行检验,当首次发现变动点时,即改用拟稳基准,按上款程序进行拟稳点筛选,直至提出最终成果。

5.3.4平差方法的选取:平差方法应与所采用的基准相适应。对于固定基准,应采有用经典平差;

5.3.5各类测量网均应进行精度评定。对于估计的单位权中误差、控制网最弱边(点)精度、最弱观测点的高程和点位中误差、待求观测点间的相对高差和点位中误差等,应与方案设计要求的精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对于监测网,应对网中各点精度作全面评定,并视需要估计其可靠性指标和灵敏度指标。

5.4变形分析

5.4.1控制点的稳定性检验,可采用下列方法:

(1)稳定点的检验要采用统计检验方法。先作整体检验,在判别有动点后再作局部检验,找出变动点予以剔除,最后确定出稳定点组。亦采用按单点高程、坐标变差和观测量变差的u、x2、t 、F检验法,或采用按两期平差值之差与测量限差之比的组合排列检验法。

(2)非稳定点的检验应在以稳定点或相对稳定点定义的参考系条件下进行。可采用比较法,当点两期的高程或坐标平差值之变差Δ符合下列条件时,可判断点位稳定。

Δ<2u

0Q

2(5.4.1)

式中u

—单位权中误差(mm);

Q—检验点高程或坐标的权倒数。

u

值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u 0=±

[]

[]f

fu2

式中u

i

—各期观测的单位权中误差(mm);

f

i

—各期网形的多余观测数。

当多余观测很少时,u值可取经验数值。

对于平面监测网中的非稳定点检验,宜绘制置信椭圆,当计算的变位值落在椭圆外时,可判断其变位值是点位变动所致。

5.4.2观测点的变位检验,应在以稳定点或相对稳定点定义的参考系条件下进行。对普通观测项目,可以观测点的相邻两周期平差值之差与最大测量误差(取中误差的两倍)相比较进行。如平差值这差小于最大误差,则可认为观测点在这一周期内没有变动或变动不显著。在每项观测后,还要作综合分析,当相邻周期平差值之差虽很小,但呈现一定趋势时,也应视为有变位。对于要求严密的变形分析,可按控制点稳定性检验方法进行。

5.4.3变形的物理解释应确定变形体变形与变形因子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对引起变形的原因作出分析和解释,以预报变形发展趋势。根据需要与条件,可采用下列方法:(1)回归分析法。应以10个以上周期的长期观测数据为依据,通过分析所测变形与内因、外因之间的相关性,建立荷载一变形关系的数学模型。当处理两个变量之间关系时,强采用一元回归分析;当处理一个变量与多个因子之间的关系时,应采用逐步回归分析,通过在回归方程中逐个引人显著因子,剔除不显著因子,获得最佳回归方程(预报方程)。

(2)确定函数模型法。应以大量变形信息和变形因素的观测资料为依据,利用荷载、变形体的几何性质和物理性质以及应力一应变间的关系来建立数学模型。当变形体的几何形状和边界条件复杂时,可采用有限单元法;当需要提高函数模型的精确度时,可采用联合使用函数方法与回归方法的函数一回归分析方法。

5.5变形测量成果的整理

5.5.1观测成果计算和分析中的数字取位,应符合规程要求。

5.5.2变形测量成果的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原始观测记录应填写齐全,字迹清楚,不得涂改、擦改和转抄。凡划改的数字和超限划去的成果,均应注明原因和重测结果的所在页数。

5.5.3每一工程项目的变形测量任务完成后,应提交下列综合成果资料:

(1)施测方案与技术书;

(2)控制点与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3)标石、标志规格及埋设图;

(4)仪器检验与校正资料;

(5)观测记录(手簿);

(6)平差计算、成果质量评定资料及测量成果表;

(7)变形过程和变形分布图表;

(8)变形分析成果资料;

(9)技术报告。

.

项目部制梁场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

项目部制梁场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 适用于制梁场生产期间制梁台座、存梁期间存梁台座的沉降观测,预制箱梁梁体徐变变形观测。 2.作业准备 2.1内业技术准备 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 2.2外业技术准备 电子准仪、两米条码尺均经过相关检测部门鉴定合格。 3.技术要求 梁场建立独立的水准网,共布设6个工作基点,定期对水准网进行复测,若高差值之差在1mm以内,则认为工作基点稳定。 制存梁台座各设置4个沉降观测点: 制梁台座:如连续观测的当次沉降量小于2mm时,可判定其沉降稳定。以后每台座每生产10片梁进行一次观测。 存梁台座:有相邻两次的沉降量均小于0.5mm,并且不均匀沉降量小于2mm,则判定沉降已稳定。 4.施工程序和工艺流程 4.1梁场水准监测网的建立; 4.2制、存梁台座沉降观测标的埋设; 4.3预制箱梁梁体徐变变形观测标的埋设; 4.4生产期间制梁台座的沉降观测; 4.5存梁期间存梁台座的沉降观测; 4.6预制箱梁梁体徐变变形观测。 5.施工要求

5.1施工准备 检查工作基点完好情况,定期对水准网进行复测。 5.2施工工艺 5.2.1水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梁场建立独立的水准网,共布设6个工作基点,定期对水准网进行复测,假如高差值之差在1mm 以内,则认为工作基点是稳定的。 5.2.2存梁台座观沉降观测 (1)观测点布设 在存梁台座设置4个观测点,台座浇筑前预埋直径18钢筋,钢筋外露混凝土面2cm 。观测点位于横桥向台座中心线,距离存梁台座地基端部10cm 处,见图5-1。 图5-1 存梁台座沉降观测点布设示意图 (2)观测周期 每个存梁台座在首次存梁前进行观测并记录标高,落梁后立即观测,1h 、2h 各观测一次、第2天观测两次,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第7天各观测一次;之后3天观测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汇总整理沉降观测记录。 (3)沉降评定 相邻两次的沉降量均小于0.5mm ,并且不均匀沉降量小于2mm ,满足设计及施工规范的要求,则判定沉降已稳定,可停止连续观测。每30天观测一次并做好记录。 5.2.3制梁台座观沉降观测 在制梁台座设置 4个观测点,台座浇筑前预埋直径18钢筋,钢筋外露混凝土面2cm 。观测点位于横桥向台座中心线,距离制梁梁台座肋墙端部30cm ,顺桥向中心线左右各2.1M 处,见图5-2。 存梁台座沉降观测点布设示意图

建筑变形测量及技术咨询合同

建筑变形测量及技术咨询合同 要点 甲方(受托方)委托乙方(测试方)承担建筑物沉降观测工作。乙方按技术测量标准开展测量工作并提供技术咨询,在工程竣工前向甲方提交观测成果,甲方向乙方支付测试费用。 建筑变形测量及技术咨询合同 甲方(委托方): 法定代表人: 乙方(测试方): 法定代表人: 上述各方经平等自愿协商,签订本合同以共同遵守。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 2.工程地点: 3?地基基础及结构形式: 4.结构层数及建筑面 积: 1.签订本合同时一次性支付; 2.乙方提交变形(沉降)观测成果用于工程主体竣工验收时支付全部测试费; 3.签订合同后甲方即向乙方支付人民币(大写) (Y 元),乙方提交竣工观测报告时,甲方向乙方支付余款人民币(大 写) (¥元)。 4.上述价款中已包含所有税费,本合同所有费用甲方将支付到双方在本合同中明确约定的 对公账户,若账户有变更需要履行变更手续并经甲方认可后开始生效,因变更账号引起的任何纠纷均由乙方承担全部责任。乙方要求支付上述费用时应当同时提供按照甲方要求开具的 合法正式的增值税普通发票,否则甲方有权延期或拒绝支付费用并不承担任何责任。若乙方提供了违法违规发票则视为乙方违约,应承担本协议约定的违约责任,给甲方造成的其他一 切损失均应由乙方负责另行赔偿。 5.上述费用支付的前提条件为乙方完成相关合同内容,并达到付款节点后由乙方完善相关 手续,提交相关文件资料由甲方审核无误后按程序予以支付,若因非甲方原因导致未能付款 或延迟付款的,甲方不承担任何责任。

六、合同双方的一般权利和义务 1.委托方工作: (1 )提供本工程的相关技术资料; (2)开工前作好水准点的交验; (3 )责成相关单位保护好测量标志,对测量标志的毁损负责,由于测量标志的损坏导致测量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乙方不承担任何责任。 (4 )责成相关单位按章操作,确保乙方现场测量人员及设备安全; (5)做好施工现场的协调工作。 2.测试方工作: (1 )按技术标准开展测量工作并提供技术咨询; (2)在施测前完成变形(沉降)观测技术设计即测试方案; (3 )按现行规范及规程要求,根据工程进度定期进行观测并作好记录; (4 )对观测期间发生的沉降(变形)异常及时加测并通知委托方; (5)及时提交变形(沉降)观测成果,观测成果应在该工程竣工验收前提交。 七、违约责任 本合同一经签订,任何一方不得违约。如发生单方违约,给对方造成损失,则按相应损失进 行赔偿。 八、争议处理 因本合同引起的争议,双方友好协商解决,协商未果,申请人民法院仲裁。 二、测试内容 本合同约定的测试内容为:建筑物沉降观测。 三、测试依据及方法 按照的相关规定开展工作,包括编制测试方案,埋设基准点、工作基点(必 要时)及观测点,实施现场观测,观测数据内业资料整理,提交变形(沉降)观测成果即检测报告。 四、测试时间及观测周期 1. 预计开始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 2. 预计结束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工程施工进度发生变化,则按施工进度调整。 3. 观测时间及周期要求:施工期间沉降观测。 五、测试费用及支付方式 测试费用:按建筑面积收费,_________ 元/m* 1 2 3,完成本合同约定的测试内容其测试费总额为人民币(大写)(Y 元)。

钢构件垂直度变形检测作业指导书

xxxx(北京) 工程检测有限责任公司 作业指导书 钢构件垂直度变形检测 作业指导书 ZZHXJC-ZY-005-2017 编制 版本:1 修改码:0 页码: 1/2 审核 实施日期:2017年03月01日 批准 钢构件垂直度变形检测作业指导书 1 编制依据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2001)。 2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钢结构中构件垂直度变形的检测,并规定了钢构件垂直度变形检测的检测方法。 3 作业程序 执行程序 形成的记录 3.1 接受任务编制检测方案。 3.2 根据检测方案的技术要求准备仪器设备。 3.3 进行现场检测做好相关数据的记录填写完成表JSJL-02-07-2017-A 《垂直度变形检测记录》。 3.4分析检测数据,编制检测报告。 4 检测方法 4.1 一般规定 4.1.1垂直度指的是在规定的高度范围内,构件表面偏离重力线的程度,使用全 检测方案 接受任务 准备全站仪 《垂直度变形检测记录》 现场检测 检测报告提交报告

站仪测量垂直度的方法为投点法,观测时,应在柱底观测点位置安置水平读数尺等量测仪器,在每测站安置全站仪投影时,应按正倒镜法测出每对上下观测点标志间的水平位移分量,再按矢量加法求得水平位移值(倾斜量)和位移方向(倾斜方向)。 4.1.2在用全站仪对钢柱进行测量的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a.在用全站仪对柱进行测量时,全站仪与被测柱所在轴线的夹角应小于10°。 b.单节柱的垂直度应在H/1000的允许范围之内,H表示柱长度,当H ≥10m时,应在10mm的范围内。 c.在用全站仪进行垂直度测量时,视线要从柱顶中心线向柱底中心线测量,在水平读数尺上读出其具体偏差。 4.1.3各钢构件允许偏差 5 测量记录 检测记录应按规定格式填写,具体要求执行《记录管理程序》(ZZHXJC-CX-21-2017)。 6 记录表格 1) 表JSJL-02-07-2017 垂直度变形检测记录

高层建筑垂直度、标高测量规范

【引用】建筑物垂直度、标高、全高测量记录 1.相关规范:《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93。 2.在土木工程施工中,测量工作是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各个阶段的基础性技术工作。施工测量工作的内容及其完成情况的准确程度,对工程能否顺利施工及其质量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国家颁布了系统的工程测量和施工验收规范、规程,以指导和规范工程测量技术工作。应高度的重视施工测量技术、测量管理。 3.施工测量的主要内容: (1)工程场地施工控制测量,主要包括建立建筑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 (2)建筑主轴线测量及定位放线。 (3)主体施工测量,包括轴线投测及高程传递。高层(超高层)建筑物主体施工测量中的主要问题是控制垂直度,即是须将基准轴线准确地向高层引测,要求各层相应轴线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因此,控制轴线投测的竖向偏差,并使其偏差值不超过规范、规程允许的限值,是高层建筑施工测量中一件很重要的工作。 (4)建筑变形测量。其主要内容包括对建筑物实体的沉降观测、倾斜观测、位移观测及裂缝观测等。 (5)施工偏差检测。各种结构构件及建筑设备,其就位、垂

直度、标高等状态,难免会因施工及环境等原因出现偏差。因此,施工规范、规程及质量验评标准都规定了要对结构施工偏差情况进行检查,并规定了允许偏差值。 4.关于高层建筑施工竖向(垂直度)控制的规定要求。从以上对建筑施工测量有关内容分类可看出,对于建筑物施工过程,其施工过程的竖向(垂直度)控制,也即轴线投测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轴线投测的准确度直接关系到建筑结构施工质量及安全性。对于超高层建筑物来讲尤其重要。因此,《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对高层建筑结构施工的测量放线作业及其允许误差作了明确的规定。其中第7.2.3条,规定了测量竖向垂直度时,必须根据建筑平面布置的具体情况确定若干竖向控制轴线,并应由初始控制线向上投测。对于轴线投测的误差,规定了层间测量偏差不应超过3mm;建筑全高垂直度测量偏差不应超过3H/10000(H为建筑总高度),且对应于不同高度范围的建筑物,其总高轴线投测偏差有不同的规定。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按这些规定的要求对轴线投测误差进行控制,并详细记录。另外,对于特别重要的超高层建筑来说,为避免由于测量仪器、手段、人为原因或环境原因出现总高度轴线投测误差过大,除了在首层±0.00处测定建筑物基准轴线外,有必要视情况采用专业的、精确的仪器及手段将建筑物总高分为若干轴线投测控制段,分段投测、分段

污水水质采样作业指导书

污水采样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HDJCZ-ZY-02-2016 版本:第一版 编写人: 审核人: 审批人: 实施日期:2017年12月15日 北京市海淀区环境保护局监测站 2017年12月15日 1 目的 适用于环境监测中水质样品的现场采集工作,特制定此作业指导书。 2 编制依据 (依据标准: HJ 493-2009、HJ 586-2010、HJ 776-2015、HJ84-2016、HJ 637-2012、HJ 828-2017 、HJ 503-2009、HJ694-2014、HJ 505-2009、HJ484-2009、GB/T 14204-1993) 3 采样设备 4 采样程序 5 采样的安全防护 1·0 适用范围: 本指导书适用于环境监测中水质样品的现场采集工作 2·0 一般事项: 本指导书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 规范》HJ/T91-2002、国家环保总局标准HJ/T 52-1999《水质河流采样 技术指导》和北京市海淀区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2016年版)》。3·0 采样设备

水质采样可选用聚乙烯塑料桶、单层采样器、泵式采水器、自动采样器或 自制的其它采样工具和设备。场合适宜时也可以用样品容器手工直接灌 装。 3·1 样品容器 使用硬质玻璃、聚乙烯、石英、聚四氟乙烯制的带磨口盖(或)塞瓶,原 则上有机类监测项目选用玻璃材质,无机类监测项目可用聚乙烯容器。4·0 采样程序 现场采样程序包括以下步骤: 接受采样任务单 采样的准备 现场采样的实施 样品的交接 4·1 接受采样任务单 根据北京市海淀区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2016年版的规定,采样人员从 站长室接受采样任务单后,详细了解该次采样任务的时间、地点、采样频 次、采样项目等内容。 4·2 采样的准备 根据采样任务单的内容,从样品室领取合适的采样工具、足够的样品容器 和现场固定剂等用品。并逐一清点。 4·3 现场采样的实施 4·3·1样品的采集: 、硫化物、油类、悬浮物、在分时间单元采集样品时,测定pH、CODcr、BOD 5 等项目的样品,不能混合采样,只能单独采样,全部用于测定。4·3·1·1 采样方法: 4·3·1·1·1 不同水体的采样方法 a. 从管道、水渠等落水口处取样:从管道、水渠等落水口处取样,直接用 容器或聚乙烯桶,要注意悬浮物质分取均匀。 b. 从排污管道中取样:在排污管道中采样,由于管道壁的滞留作用,同一

建筑门窗检测作业指导书

第一章建筑外门窗物理三性 1.1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检测对象只限于门窗试件本身,不涉及窗与其他结构之间的连接部位。 1.2依据标准 《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7106-2008 1.3检测方法 1.3.1试件及其安装 (1)试件应按所提供图样生产的合格产品或研制的试件,不得附有任何多余的零配件或采用特殊的组装工艺或改善措施。测量试件的外形尺寸、分清被测试件的户内、户外面,选用适当的系列竖隔板搭配使用。 (2)将加力梁移至静压箱左端。 (3)将被测试件安放于静主箱前方,使其边框与静压箱右侧的固定隔板、底板升降珩隔板及选好的竖隔板共同组成静压箱室。 (4)将使用的加力梁移至试件边框处,利用加力梁上的夹具将被

测试件均匀夹紧。 (5)观察试件的支梁结构形式,参照国家标准,确定主要受力杆件及挠度测试点位置。将位移传感器夹具固定于测试挠度处的加力梁上,并将位移传感器的出点对准试验点,调整好距离后,固定与位移夹具上。在采集数据过程中,不允许有任何外力使其产生位移变形。(6)试件要求垂直,下框要求水平,下部安装框不应高于试件室外侧排水孔,不应因安装而出现变形。试件安装完成后,符合试件安装情况,可开启部分功能正常,表面不可沾有有无等不洁物。试件安装完毕后,将试件可开启部分开关5次,最后关紧。 1.3.2蓄水池及水管路准备 (1)蓄水池内贮藏至少4/5的水量,并要求水质清洁无杂物。(2)蓄水池注水后,水路无渗漏。 (3)水调节阀应处于关闭状态。 (4)喷淋控制柜面板上的喷淋控制阀应处于关闭状态。 1.4将控制柜上的电气按键置于关闭状态。 1.5检查管路系统连接处应牢固、可靠,无渗漏现象。 1. 6开机 按电源按钮,接通电源。此时,电源指示灯亮。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

变形控制测量 5.1 一般规定 5.1.1 各类沉降观测的等级和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及速度进行设计而确定。同一测区或同一建筑物随着沉降量和速度的变化,可以采用不同的观测精度。 5.1.2 布置和埋设沉降观测点(变形点)时,应考虑观测方便、易于保存、稳固和美观。 5.1.3 沉降观测宜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也可采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 5.1.4 观测记录和成果应清晰完整、准确无误,并符合本规程9.1节的规定。每一周期观测完后,可提供周期或阶段性成果。整个工程结束后,应提供综合性成果资料。 5.1.5 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开始,以获取基础和主体荷载的全部沉降量(该建筑的总沉降量)。 5.5 建筑物沉降观测 5.5.1 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5.5.2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及地基变形特征,并顾及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 1 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 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 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 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 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 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 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 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置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 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5.5.3 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等形式。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隐蔽式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型式可按本规程附录D规定执行。当应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

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

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一)大坝变形监测施工与观测工艺流程图

(二)大坝变形监测施工与观测方法及要求 1.技术标准和规范: 承建工程变形监测仪器设备的检验、率定、埋设安装与施工期观测,应严格执行现行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以及设计文件、承包合同要求。应执行的现行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主要有(但不限于): (1)《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DJ336—89) (2)《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L60—94)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 (4)《国家三角测量规范》(GB/T17942-2000) (5)《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SL197—97) (6)《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93) 2.变形监测仪器设备购置、加工: 变形监测仪器设备购置、加工应按照经监理工程师批准的设计图纸、仪器设备清单进行。仪器设备购置、加工前应向监理工程师报送:(1)仪器设备购置、加工计划:(2)仪器设备检验、率定计划。仪器设备运抵施工现场后,应会同监理工程师开箱检查验收,应向仪器设备供应方索取仪器设备出厂合格证,计量检测证。仪器、设备检验合格后应妥善保管。 3.倒垂孔、钢管标、钢铝管双金属标造孔施工与埋设安装: 倒垂孔、钢管标、钢铝管双金属标应在施工部位形成后进行。按照设计坐标、高程进行钻孔孔位定位、放样。钻机就位,应认真进行校正。经校正安装固定的钻机,主轴必须严格垂直,钻孔孔位定位精度须满足设计要求。钻孔施工过程中应每进尺1 m~2m,采用倒垂浮体组配合弹性导中器进行钻孔垂直度检测,以控制钻孔质量,进而指导调整钻孔施工。倒垂孔钻孔垂直度应满足保护管安装埋设完成后,其保护管有效孔径必须在大于100mm。钢管标、钢、

建筑物垂直度的规定及要求

建筑物垂直度的规定 1.相关规范:《建筑变形测量规程》、《工程测量规范》。 2.在土木工程施工中,测量工作是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各个阶段的基础性技术工作。施工测量工作的内容及其完成情况的准确程度,对工程能否顺利施工及其质量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国家颁布了系统的工程测量和施工验收规范、规程,以指导和规范工程测量技术工作。应高度的重视施工测量技术、测量管理。 3.施工测量的主要内容: (1)工程场地施工控制测量,主要包括建立建筑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 (2)建筑主轴线测量及定位放线。 (3)主体施工测量,包括轴线投测及高程传递。高层(超高层)建筑物主体施工测量中的主要问题是控制垂直度,即是须将基准轴线准确地向高层引测,要求各层相应轴线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因此,控制轴线投测的竖向偏差,并使其偏差值不超过规范、规程允许的限值,是高层建筑施工测量中一件很重要的工作。 (4)建筑变形测量。其主要内容包括对建筑物实体的沉降观测、倾斜观测、位移观测及裂缝观测等。 (5)施工偏差检测。各种结构构件及建筑设备,其就位、垂直度、标高等状态,难免会因施工及环境等原因出现偏差。因此,施工规范、规程及质量验评标准都规定了要对结构施工偏差情况进行检查,并规定了允许偏差值。 4.关于高层建筑施工竖向(垂直度)控制的规定要求。从以上对建筑施工测量有关内容分类可看出,对于建筑物施工过程,其施工过程的竖向(垂直度)控制,也即轴线投测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轴线投测的准确度直接关系到建筑结构施工质量及安全性。对于超高层建筑物来讲尤其重要。因此,《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对高层建筑结构施工的测量放线作业及其允许误差作了明确的规定。其中第7.2.3条,规定了测量竖向垂直度时,必须根据建筑平面布置的具体情况确定若干竖向控制轴线,并应由初始控制线向上投测。对于轴线投测的误差,规定了层间测量偏差不应超过3mm;建筑全高垂直度测

水质 采样 样品的保存与管理作业指导书

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与管理作业指导书 (依据标准: HJ493-2009、HJ494-2009、HJ495-2009) 一、适用范围 本指导书适用于环境监测中水质样品的现场采集工作 二、一般事项 本指导书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和《》。 三、器具 采样设备 水质采样可选用聚乙烯塑料桶、单层采样器、泵式采水器、自动采样器或自制的其它采样工具和设备。场合适宜时也可以用样品容器手工直接灌装。 样品容器 使用硬质玻璃、聚乙烯、石英、聚四氟乙烯制的带磨口盖(或)塞瓶,原则上有机类监测项目选用玻璃材质,无机类监测项目可用聚乙烯容器。 四、采样程序 接受采样任务单 采样人员接受采样任务单后,详细了解该次采样任务的时间、地点、采样频次、采样项目等内容。 采样的准备 根据采样任务单的内容,准备合适的采样工具、足够的样品容器和现场固定剂等用品,并逐一清点。 现场采样的实施 样品的采集 在分时间单元采集样品时,测定pH、CODcr、BOD5、硫化物、油类、悬浮物、等项目的样品,不能混合采样,只能单独采样,全部用于测定。 采样方法 不同水体的采样方法 从管道、水渠等落水口处取样:从管道、水渠等落水口处取样,直接用容器或聚乙烯桶,要注意悬浮物质分取均匀。

从排污管道中取样:在排污管道中采样,由于管道壁的滞留作用,同一断面不同部位流速有差异,污染物分布不均匀,浓度相差颇大。因此当排污管道水深大于1m时,可由表层起向下到1/4深度处采样,作为代表平均浓度的废水样。如果小于或等于1m时,可只取1/2深度的废水样即可。 从容器、贮罐、废水池等处取样:对盛有废液的小型容器,采样前先充分搅匀,然后取样。废液分三层以上,不能搅匀时,可按各层量的多少的比例分层取样。 对污染物分布不均匀的大型贮罐或废水池,根据具体情况,可多点分层采样。可采用自制的负重架,架内固定聚乙烯塑料样品容器,沉入废水中采样。 从地面水如河流、湖泊等水体取样:采集表层水样时,可直接用容器或聚乙烯桶进行;采集表层以下各层面的水样时,可用单层采样器采样。 各种采样器的采样方法 采样器用水样冲洗三次后(不可先加固定剂),正式取样。 用单层采样器采样:采样时在架底固定好铅坠,检查采样瓶是否牢靠,带软绳的瓶塞是否合适;一手抓软绳,一手将水瓶慢慢放入水中;到达预定水层时,提拉软绳,使瓶塞打开,待水灌满后迅速提出水面,倒掉上部一层水,便得到所需的水样。 利用自动采样器采样:当利用自动采样器采样时,应把自动采样器的采水用配管沉到适当的深度(一般在中心部分),配管的尖端附近装上2mm筛孔的耐腐蚀的筛网,以防止杂质进入配管及泵内。由于筛孔容易堵塞以及泵内易黏附油脂物质,所以要定期清洗。 聚乙烯塑料桶采样:到达采样站位正式采样前,用水样冲洗桶体2-3次。当用桶采集的水样为离表层零~几十厘米深处混合水样时,应避免水面漂浮物体进入采样桶。采样时,使桶口迎着水流方向浸入水中,水充满桶后,应迅速提出水面。 特殊项目的采样方法 pH:测定样品的pH值,应使用密封性好的容器。采样器采集样品后,应立即灌装,将样品容器完好充满并且紧密封严,以隔绝空气的作用。 油类:含油的废水样品,应单独定容采样,全部用于测定。测定油类的样品容器禁止预先用水样冲洗。测定水体中包刮油膜的含油量时,要一并采集水面上的油膜样品,同时测量油膜厚度和覆盖面积。测定水面上薄层油膜的油分含量时,可用一个已知面积的不锈钢格架,格架上步好不锈钢丝网,网上固着容易吸收油料介质,(如厚滤纸,硅藻土,和成纤维等),将不锈钢网格放在水面上吸收漂油的油分。

工程测量作业指导书

测量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遵义建工(集团)务川有限公司

二?一六年^一月 一、等级控制测量(平面)作业指导书 (1) 二、等级水准测量(含等外)作业指导书 (6) 三、地形测量(采集)作业指导书 (10) 四、线路测量作业指导书 (14) 五、沉降观测、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 (19) 六、基坑监测作业指导书 (22) 七、GPS/RTK作业指导书 (35) 八、工程测量用仪器设备使用、维护保养要求 (39) 3.1全站仪使用、维护保养 (39) 3.2全球定位系统使用、维护保养 (40) 3.3水准仪使用、维护保养 (42) 4仪器设备维护保养计划 (43)

九、水准仪器的校验 (44) 十、水准仪I角的核查方法 (45)

一、等级控制测量(平面)作业指导书 本作业指导书是针对等级控制测量的特点和作业需要编写的,服务范围是三等导线、一级导线、二级导线、三级导线以下平面控制网、平高控制网、高程控制网的建立和控制点加密。使用本指导书进行测量作业,应遵守《城市测量规范》、《工程测量规范》等规程规范。在遵循务川珍珠大道项目的设计要求下进行作业。 1.0任务接收 项目测量组长接受任务后,明确任务的技术要求和作业工期。 2?作业前准备工作 2.1项目测量组长获得任务后,立即收集相关资料到实地进行踏勘。编写技术设计书。 2.2项目测量组长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作业准备。组织相关作业人员认真学习有关测量规范 和技术指示或技术设计书,确定作业任务的性质和要求。继续完善测区资料的收集(包括测区所在地点、范围、道路、交通、控制点等)。 2.3项目测量组长根据平面控制等级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并对仪器进行相关的检校,包 括全站仪、电子手簿或一般记录手簿、脚架、觇牌、棱镜、气压计、温度计等的完好状态,是否处在检定期内,有不合格项目不得用于作业。 2.4项目测量组长组织相关人员熟悉全站仪的使用方法,对仪器进行参数设置如气压、温 度和加乘常数。进行气压、温度改正。 3. 选点、埋石 3.1按《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选点密度按P8 2-2条实施。 3.2选点注意事项 3.2.1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的地方或坚固稳定的建筑物顶面上,邻点之间通视良好。测线 离开障碍物和地面距离在1米以上,离开高压线宜大于5米。点位应选取在便于架设仪器和便于观测作业。标混凝土桩便于长期限保存的地方,同时应保证方便低等级加密。 3.2.2选点埋桩时除考虑工作因素外,还要考虑到人身安全的因素。 3.3埋桩

最新分析实验室用水检测作业指导书资料

1.目的 为了规范实验室用水,保证分析测定结果的准确可靠,确保实验数据的科学性和公证性,特制订此管理规定。 2.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检测中心分析实验用水的管理。 3. 责任 3.1 试剂管理员负责实验室用水的制备、检查分析、参与检验和贮存管理。 3.2 技术员在使用纯水的过程中应保证器皿或容器等的清洁,避免水的污染。 4. 内容 4.1 实验室用水的要求 4.1.1 外观:实验室用水目视观察应为无色透明的液体; 4.1.2 实验室用水分类、用途和检验标准: 表1 实验室用水的技术指标与检验频率

4.2 实验室超纯水的制备及检验检测(参照GB/T6682“一级水”检测) 4.2.1 按照超纯水机的说明书要求制备超纯水; 4.2.2电导率检验:Arium 611超纯水机具有电阻率的“在线”监测功能,并按校准周期要求进行校准。4.2.3吸光度检验:将水样分别注入1cm和2cm的石英比色皿中,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于254nm处,以1cm比色皿中水为参比,测定2cm比色皿中水的吸光度。 4.2.4可溶性硅检验:量取520mL超纯水,注入铂皿中,在防尘条件下,用亚沸蒸发至约20mL,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加1.0mL钼酸铵溶液(50g/L),摇匀,放置5min后,加1.0mL草酸溶液(50g/L),摇匀,放置1min后,加1.0mL对甲氨基酚硫酸盐溶液(2g/L),摇匀。移入比色管中,稀释至25mL,摇匀,于60℃水浴中保温10min。溶液所呈蓝色不得深于标准比色溶液。 标准比色溶液的制备是取0.50mL二氧化硅标准溶液(10mg/L),用水样稀释至20mL后,与同体积试液同时同样处理。 4.3实验室纯化水的检验检测(按《中国药典》二部“纯化水”项下检测) 4.3.1 酸碱度:取本品10ml,加甲基红指示液2滴,不得显红色;另取10ml,加溴麝香草酚蓝指示液5滴,不得显蓝色。 4.3.2硝酸盐:取本品5ml,置试管中,于冰浴中冷却,加10%氯化钾溶液0.4ml与0.1%二苯胺硫酸溶液0.1ml,摇匀,缓缓滴加硫酸5ml,摇匀,将试管与50℃水浴中放置15分钟,溶液产生的蓝色与标准硝酸盐溶液(取硝酸钾0.163g,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再精密量取1ml,加水稀释成100ml,摇匀,即得(每1ml相当于1μgNO3))0.3ml,加无硝酸盐的水4.7ml,用同一方法处理后的颜色比较,不得更深(0.000006%)。 4.3.3亚硝酸盐:取本品10ml,置纳氏管中,加对氨基苯磺酰胺的稀盐酸溶液(1→100)1ml与盐酸萘乙二胺溶液(1→100)1ml,产生的粉红色,与标准亚硝酸盐溶液(取亚硝酸钠0.750g(按干燥品计算),加水溶解,稀释至100ml,摇匀,精密量取1ml,加水稀释成100ml,摇匀,再精密量取1ml,加水稀释成50ml,摇匀即得(每1ml相当于1μgNO2))0.2ml,加无亚硝酸盐的水9.8ml,用同一方法处理后的颜色比较,不得更深(0.000002%)。

水平位移监测作业指导书

水平位移监测作业指导书 1 目的和适用范围及标准 测定建筑主体倾斜、水平位移、挠度和基坑壁侧向位移,并对建筑场地滑坡进行监测。操作方法执行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2009)、《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 15314-94)。 2 仪器设备 全站仪 3 平面控制点布设 平面基准点、工作基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各级别位移观测的基准点(含方位定向点)不应少于3个,工作基点可根据需要设置; 2)基准点、工作基点应便于检核校验。 平面基准点、工作基点标志的形式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特级、一级位移观测的平面基准点、工作基点,应建造具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或埋设专门观测标石,强制对中装置的对中误差不应超过土0.1mm; 2)照准标志应具有明显的几何中心或轴线,并应符合图像反差大、图案对称、相位差小和本身不变形等要求。根据点位不同情况,可选用重力平衡球式标、旋人式杆状标、直插式觇牌、屋顶标和墙上标等形式的标志。观测墩及重力平衡球式照准标志的形式,可按《建

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附录B的规定执行; 3)对用作平面基准点的深埋式标志、兼作高程基准的标石和标志以及特殊土地区或有特殊要求的标石、标志及其埋设应另行设计。沉降监测点的布设应位于建(构)筑物体上。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标石、标志的选型及埋设应符合有关规范规定。 4 水平位移观测 沉降观测分为:定期对平面控制网进行复测以确定控制网的稳定性,同时对变形监测点进行观测。 基准点应设置在变形区域以外、位置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并应定期复测。复测周期应视基准点所在位置的稳定情况确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宜1~2月复测一次,点位稳定后宜每季度或每半年复测一次。当观测点变形测量成果出现异常,或当测区受到地震、洪水、爆破等外界因素影响时,应及时进行复测,并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规定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 有工作基点时,每期变形观测时均应将其与基准点进行联测,然后再对观测点进行观测。 变形监测点的精度、观测仪器、观测方式均应达到相应等级的水准测量规范要求。 5 观测周期 按照《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中的技术要求,确定相应等级的观测周期。 6 水平位移观测数据计算

水质采样作业指导书

水质采样作业指导书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水质采样作业指导一、适用范围 本指导书适用于本公司环境检测水质采样样品的现场采集工作 二、依据标准 1.《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 2.《水质河流采样技术指导》(HJ/T 52-1999) 3.《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4-2004) 三、器具 1.采样设备 水质采样可选用聚乙烯塑料桶、单层采样器、泵式采样器、自动采样器或自制的其他采样工具和设备。场合适宜时也可以用样品容器手工直接灌装。 2.样品容器 四、采样程序 现场采样程序包括以下步骤 ·接受采样任务单 ·采样准备 ·现场采样实施 ·样品交接 1、接受采样任务单 根据山东嘉源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程序文件》JYJC/A-2014(第一版)的规定,中心化验室从营销管理部接受采样任务单同时详细了解该次采样任务的时间、地点、项目、频次等内容。

2、采样准备 根据采样任务单的内容,中心化验室安排采样人员(须两人以上)准备合适的采样工具、足够的样品容器和现场固定剂等用品,并逐一清点。携带相应的水质采样原始记录表格,并根据现场情况详细填写表格内容。 3、现场采样的实施 、废水采样方法 3.1.1 测定pH、COD、BOD5、DO、硫化物、油类、有机物、余氯、粪大肠菌群、悬浮物、放射性等项目的样品,不能混合,只能单独采样。 对不同的监测项目应选用的容器材质、加入的保存剂及其用量与保存期、应采集的水样体积和容器的洗涤方法等见表 1—1。 实际的采样位置应在采样断面的中心,当水深大于1M时,应在表层下1/4深度处采样;水深小于等于1M时,在水深1/2处采样。 一类污染物(总共、烷基汞、总镉、总铬、六价铬、总砷、总铅、总镍、苯并芘、总铍、总银、总α放射性、总β放射性)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 二类污染物(ph值、悬浮物、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石油类、动植物油、挥发酚、总氰化物、硫化物、氨氮、氟化物、磷酸盐、甲醛、苯胺类、硝基苯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总铜、总锌、总锰、彩色显影剂、显影剂及氧化物总量、元素磷、有机磷农药、粪大肠菌群、总余氯)在排污单位排放口采样。 3.1.2、注意事项 a.用样品容器直接采样时,必须用水样冲洗三次后再行采样。但当水面有浮油时,采油的容器禁止预先用水样冲洗,应单独定容采样,全部用于测定。

建筑物变形测量规范

建筑物变形测量规范 一、相关规范及规范性文件要求 经建设部批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为国家标准,自2008年5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5.3.43(1)、7.1.7、7.5.6、10.1.10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为行业标准,自2008年3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3.0.1、3.0.1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和《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同时废止。 此外,经江苏省建设厅审定,确定《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GJ32/J16-2006)为江苏省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于2006年6月1日起实施,是目前省内建筑物沉降观测参考的主要规范依据。 2008年4月,昆山市建筑业协会制定《关于对创优工程进行现浇楼板厚度、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和建筑物沉降观测的通知》(昆建协字(2008)第11号),对本地区创优工程沉降观测的观测点布设、观测周期及时间等要求进行明确,进一步规范了本地区创优工程的沉降观测。 二、沉降观测的对象 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第3.0.1条(强条)及昆建协字(2008)第11号文要求,下列建筑物在施工及使用期间需进行沉降观测: A、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 B、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 C、加层、扩建建筑物; D、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地下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物; E、需要积累建筑经验或进行设计反分析的工程; F、创优工程。 在此需要明确的概念是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建筑地基基础设

中国中铁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附表丰富

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 1 说明 新建京霸铁路五标项目部三工区。 轨道路基作为变形控制十分严格的土工构筑物,综合考虑路基填高的差异,地基土成因类型、地层结构的复杂性,地基沉降估算的复杂性和精度控制的难度,工后沉降控制标准以及有效控制工后沉降的艰巨性等,在施工过程中要求对全段路基进行沉降变形动态监测系统设计。在路堑基床和路堤基底、填筑层中、路基面布置监测点构筑纵横向立体监测网络,并在施工期间进行系统的沉降监测与系统的分析评估,以保证工后沉降量满足轨道对路基工后沉降的特殊要求。 为了保证路基施工按照公司要求对路基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实施,在轨道施工前提供合格的监测数据便于对路基的工后沉降进行正确的评估,在进行变形观测系统实施时,要保证各种元器件按照要求进行埋设并保证功能正常,采集正确的能反应实际情况的沉降数据,因此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1.1编制依据 (1)《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1—2014,J1942—2014); (2)《铁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TB10017—99);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5)《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2010; (7) 京张城际铁路工程设计文件; (8) 铁道部有关规定。 1.2 观测项目 1.2.1 路基工程 1) 基底沉降变形观测; 2 ) 路堤本体沉降变形观测; 3) 软土地基水平位移观测; 4) 路基面沉降观测; 5) 深厚层地基分层沉降观测; 6) 路堑高边坡地表位移观测; 7) 路堑高边坡深部位移观测; 8) 过渡段沉降差、岩溶塌陷沉降差观测 1.2.2 桥梁工程 桥梁墩台沉降变形观测。

水质采样作业指导书

水貭现场采样作业指导书。 (依据标准: HJ/T92-2002、HJ/T91-2002、HJ/T52-1999) 1·适用范围: 本指导书适用于环境监测中水质样品的现场采集工作2·一般事项: 本指导书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国家环保总局标 准HJ/T 52-1999《水质河流采样技术指导》。 3·器具 a . 采样设备 水质采样可选用聚乙烯塑料桶、单层采样器、泵式采水器、自动采样器或自制的其它采样工具和设备。场合适 宜时也可以用样品容器手工直接灌装。 b . 样品容器 使用硬质玻璃、聚乙烯、石英、聚四氟乙烯制的带磨口盖 (或)塞瓶,原则上有机类监测项目选用玻璃材质,无机 类监测项目可用聚乙烯容器。 4. 采样程序 现场采样程序包括以下步骤: ● 接受采样任务单 ● 采样的准备 ● 现场采样的实施

样品的交接 a 接受采样任务单 根据贵州博联检测公司《质量手册》2013年版的规定, 采样人员从接受采样任务单后,详细了解该次采样任务的 时间、地点、采样频次、采样项目等内容。 b. 采样的准备 根据采样任务单的内容,从样品室领取合适的采样工具、 足够的样品容器和现场固定剂等用品。并逐一清点。 c. 现场采样的实施 d .样品的采集: 在分时间单元采集样品时,测定pH、CODcr、BOD5、硫化物、油类、悬浮物、等项目的样品,不能混合采样,只能单独 采样,全部用于测定。 5’采样方法: 不同水体的采样方法 a. 从管道、水渠等落水口处取样:从管道、水渠等落水 口处取样,直接用容器或聚乙烯桶,要注意悬浮物质 分取均匀。 b. 从排污管道中取样:在排污管道中采样,由于管道壁 的滞留作用,同一断面不同部位流速有差异,污染物 分布不均匀,浓度相差颇大。因此当排污管道水深大 于1m时,可由表层起向下到1/4深度处采样,作为

沉降及变形作业指导书

沉降及位移作业指导书 目录 1 适用范围 3 2 检验所遵循的依据、技术标准 3 3 建(构)筑物及地表沉降观测 3 3.1适用范围 3 3.2仪器设备 3 3.3建(构)筑物沉降 4 3.4建筑场地沉降观测 6 3.5报告内容 6 4 建(构)筑物水平位移观测 6 4.1适用范围 7 4.2仪器设备 7 4.3检测准备 7 4.4现场检测 7 4.5资料整理与成果分析 8 4.6报告内容 8 1 适用范围 本指导书适用于建(构)筑及地表沉降与水平位移测试。 2 检验所遵循的依据、技术标准 1) 《工程测量规程》(GB50026-93); 2)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3) 检测任务单要求。 3 建(构)筑物及地表沉降观测 3.1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类建(构)筑物及地表沉降测试。 3.2仪器设备 3.2.1仪器为苏州光学仪器厂的DSZ2型水准仪、日产TOPCON AT—G2型水准仪。可用于三、四等水准测量(装置平板测微器后可作二等水准测量)。 3.2.2仪器操作步骤 1)开箱和安装:架三脚架,三个脚尖必须稳固地插入地面,三脚架头部应尽可能地水平,高度以观测时适宜为准,注意伸缩部锁紧是否可靠,然后将仪器放在脚架头上,拧紧中心螺丝。 2)整平:旋转脚螺旋将仪器安平,当圆水泡居中时,仪器即安平了,此时视线自动安置成水平状态。 3)瞄准和调焦:将望远镜瞄向白纸或清晰的天空,旋转望远目镜,直至看清黑色分划线,也可将目镜直接安置在所需的屈光度上。通过粗瞄器观察,用手转动仪器使望远镜粗略地瞄准水准标尺。旋转调焦手轮,直至标尺象无视差,清晰成象于分划板上。旋转水平微动手轮将竖丝正确地置于标尺中间。 4)标尺读数:读取水平丝在标尺上的位置,先读水平丝下面最近的厘米值,估读出水平

水质监测中心工作职责(1)(1)

水质监测中心工作职责 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水质的各项政策、法令、标准规程和制度;贯彻执行质量管理手册和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计划及制度,不折不扣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 二、负责公司范围内水质检测和监测工作。严格按《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及《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GB5750-2006) 对生活饮用水和水源水水质进行检测和监测。 三、负责城市供水(包括原水、出厂水和管网水)规定的定期检测并对水质状况做出统计、分析和评价。 四、对水处理剂进行试验,并指导水厂进行加药加氯工作。 五、负责监测数据的汇总及检测报告编制工作,对水质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归档;并按规定向有关部门报送各种水质监测报表。 六、负责对突发性水质污染事件进行监测,开展水质分析和水质污染处理的研究,为提高净水工艺提供科学依据。 七、发现水质问题及时报告运营管理部及主管领导,同时积极查找原因,提出处理意见。 八、负责年度水质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及有关技术报告编写工作。 九、负责编报月度年度分析仪器和化学试剂的购置计划,并协助组织购买工作。 十、负责仪器设备管理、维护及自检、送检工作,做好试剂采购

及有毒药品的安全管理工作。 十一、按时完成上级部门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水质监测中心人员岗位职责 一、严格按照《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检测作业指导书》开展各项检测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检测任务,及时出报检测数据。 二、监测中心领导及室主任对日常检测工作和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安排。 三、熟悉所有仪器设备的说明书,严格遵守《检测作业指导书》的要求和规定,每次使用前后都要认真检查仪器,并如实填写《仪器使用记录表》。 四.仪器设备发生故障,要及时报告仪器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 五、严格遵守分析质量控制程序,认真填写原始记录;原始记录经校对签字后,报送室主任审核,保证检测数据准确无误。 六、发现检测结果出现异常时,要认真进行复查,并及时将异常情况向室主任和质量负责人报告。 七、按分析项目的要求对水样瓶进行清洗、晾干等预处理。细菌检测人员应为采样员提供符合细菌项目检测要求的洁净无菌采样容器,确保水样不受污染。 八、掌握数据分析处理的一般基础理论,能独立进行有关数据的处理,保证正确报出检测数据。 九、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刻苦钻研检测技术,不断提高检测水平。 十、非检测用物品不得带入实验室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