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10.30听课记录

科学10.30听课记录
科学10.30听课记录

科学课听课及评课记录

科学课听课及评课记录 第一节动物的卵(四年级) 1、观察动物的卵有什么特点? 2、颜色不同、形状不同,都有小点点 3、为什么动物妈妈都要产卵呢? 4、他们都要生宝宝 5、观看视频——各种动物产卵的过程。很美丽!青蛙、蝴蝶、小鱼、小鸡(从蛋里面出来的)、鳄鱼(从蛋里出来的) 6、鸡蛋也是卵的一种。 7、回忆:鸡蛋由那几个部分组成?蛋黄、蛋清、蛋白、蛋壳 8、仔细探究一番——从外部到内部 9、实验提示:用手电筒和放大镜仔细观察——外形、蛋壳内壁、打开的鸡蛋 10、老师演示照鸡蛋的方法,照蛋壳的方法。 11、材料员领取实验器材 12、请大家讲观察工具放在桌上,一起记录表,咱们要交流成果了。(没有展示台?) 13、最外面是蛋壳,蛋壳里面有一层膜,系带、在内面有蛋白(蛋清),蛋白的内层有蛋黄,气室在鸡蛋的大头部位,蛋壳表面有许多小孔,熟鸡蛋的中间部位颜色深一点。(我发现有的孩子的放大镜使用方法不对),生鸡蛋蛋黄周围有像棉花一样的东西

14、我只顾贴上鸡蛋的结构,忘记了贴上部位的名称,请同学们帮忙贴上去。(第三次掌声了。) 15、发放补充资料 16、你按照从外部到内部的顺序汇报你的观察结果吗? 17、蛋壳那么薄,能起什么保护作用呢?用手捏一下。 18、膜防止细菌侵入,气室内有空气,给小鸡呼吸,鸡蛋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气孔,蛋白为坯胎的发育提供了养料与水分,蛋黄为坯胎提供营养,系带起稳定作用。 19、为什么鸡蛋没有一个变成小鸡呢? 20、要有适当的温度,受精卵才可能变成小鸡。 21、鸡蛋的形成——小鸡的形成视频 22、谈感受:好不容易来到世上的小鸡,鸡妈妈真辛苦! 23、每个新生命的到来都不容易,要爱惜生命,爱惜自己。艰辛、奇妙(第四次掌声) 24、鱼、鸭子、虾子、螃蟹 25、科学概念——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 第二节课(六年级)《减少丢弃,重新使用》 1、主题:减少丢弃,重新使用 2、要求:积极思考,举手发言,有小礼物 3、看图片有什么想说的。如果长此下去,不会有第一幅画的美景 4、生活中的垃圾越来越多,这该怎么处理?

10篇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1 科目:物理 课程章节:曲线运动 教学过程及方法: 1.寻找生活中的曲线运动,提出问题。 2.猜测物体在经过某一位置(某一时刻)时的速度方向,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得出结论。3.推广应用,提出问题: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4.实验探究,形成结论,分析事例。 优点: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学、如何做,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教学目标非常明确,而且学案切合学生实际,课件的制作非常实用。 缺点:1、本节课老师一直没有板书课题。2、老师教具准备应加以改进。 建议:建议老师不会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多用小黑板,以便节省不必要的抄题时间。老师 上课是真正留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很少,实验班应尽量放手让学生去思考。 听课记录2 科目:物理 课程章节: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教学过程及方法: 1、设计验证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和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 2、通过对平抛轨迹的分析,培养学生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 3、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发现规律; 4、分组实验。 优点: 1、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目标明确; 2、通过训练入手,让学生总结规律,教师评析,符合教学规律; 3、语言亲切自然,有亲和力。 4、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学生参与欲望强烈。 缺点:两个比较法的课件是搜集而来,有缺点,关于竖直方向的比较应该两次的高度不同而不是课件中的平抛速度不同;关于水平方向的比较应该是两次平抛的速度不同而不是课件中的高度不同。 建议: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最后没有使学生意识到这一点(教师未点明),使部分学生感觉本节课没有收获,认为只有具体知识才是收获。 听课记录3 科目:物理 课程章节:圆周运动 教学过程及方法: 1、让学生了解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共性和个性,展示一些物体的圆周运动情景。 2、通过生活实例或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有运动快慢与转动快慢及周期之别。 3、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弧长与时间的值保持不变的特点,进而引出线速度的大小与方向。

科学听课记录

科学听课记录 任课教师:邓勇学科:科学班级:四(1)课次:骨骼、关节和肌肉 时间:20xx年11月17日星期二第2节地点:多媒体室 问题导入:说说我们身体里面有哪些器官?揭题,板书课题:骨骼、关节和肌肉 让学生自己找身体上的骨骼、关节、肌肉,并用手指指出具体的位置。 师出示骨骼模型,学生看骨骼模型,说骨骼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看展示资料,总结。PPT出示: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完成运动。 又提出问题:骨骼能运动吗?还需要什么?有哪些组织与它协调工作? 让学生体验上肢运动,PPT出示了解体验观察的内容和方法。 学生进行活动体验,交流体验和观察的结果。 记录上肢运动的变化,教师为模特,贴着黑板做动作,让一学生在黑板上依次画轮廓,以轮廓图为观察对象,记录骨骼、关节和肌肉三者是怎样运动的,它们有什么变化? 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进行进行对比,看哪些描述不够准确,应该怎么说? 教师布置:让学生体验下蹲,踢腿,并对活动进行描述。看课本69页图片,说图片中的机械材料与人身体在作用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教师进行健康教育,提高身体素质,加强体育锻炼。 科学教研记录 主持人:李志明时间:20xx年11月17日第2—3节课。 主讲人:邓勇、李志明参加教师:全体科学教师 一、听课:听邓勇老师所上的一节四年级的科学公开课《骨骼、关节和肌肉》。 二、由邓勇老师进行说课。 1、教材内容分析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点难点 4、学生学情分析 5、教学过程设计及其意图。 三、评课、议课: 郑显东:邓勇老师的这堂课教学突出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准确,紧扣目标施教,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让学生充分地对知识进行了理解和掌握。 黄永刚:教师课前准备充分,钻研了教材,把握住了重点,教学方法选用恰当,教学课件、教具准备较为丰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唐建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做得比较好,教师教学中适时点拨,引导,总结,学生运用方法进行学习,教学效果好。 李志明:教学中让学生围绕问题先亲身体验感受,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注重了对学生体验观察结果记录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但应安排学生做一些课前准备,如可收集相关图片、模型、资料等。四、李志明作专题讲座: 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如何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1、以探究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 2、探究过程中要明确师生间的分工与合作; 2、合理安排教材,有选择地开展探究活动;4让学生充分活动,体验科学探究; 5、探究后组织学生研讨,充分倾听学生;6引导学生把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 7、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探究学习的效果。

小学科学优质课听课心得体会doc

小学科学优质课听课心得体会 10月21日到10月24日,我有幸参加了XX市小学科学优质课评选观摩研讨活动,认真听取了17位老师的科学课。他们的课让我感受颇深,收益匪浅。他们的课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向我们展示了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也让我充分领略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无穷艺术魅力。各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表现的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很高。教学理念先进灵活,面向全体。在基本功和技能方面展示出了教师的综合能力。现将我这次听课活动总结如下: 1.独具匠心的课堂设计 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这17位老师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陈玉凤老师的课。从陈玉凤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能感受到教师的教学设计新颖、有趣味性。她完全依据实验课教学流程精心、创意的设计思路,设计出了一堂好课。她在执教《神奇的水》时,她抓住学生的好玩,好奇特点,变魔术,将纸巾的一端四分之一加入了红墨水中,由学生回答看到的现象和想知道的问题,引出了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其它材料放入水中的情况,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说出实验要点,从提炼问题→大

胆猜想、创设方案→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这一流程有条不紊的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做到了首尾呼应。教师独具匠心的设计使课堂显得十分和谐。整节课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课程教学理念。还有陈艺华老师执教的《大气压力》让我也收获颇多。 2.生命气息的课堂 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题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灭;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好,怀抱好奇。然而科学课堂就是这样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气息的课堂。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就要把真挚的感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那么学生的情感也会被感染。学生由此会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例如,曾冬义老师的执教的《有趣的食物链》这节课原本是很枯燥的课,但是曾冬义老师上的真是别有一番风味。他导课时用ppt播放生物为了生存捕食的照片,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现象,用身边的动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的语言幽默风趣,学生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讲解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曾冬义老师采用的是做游戏,让6个学生扮演6种动物,彩带代表链子,解释了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意思,接着让其中的一种动物死了,彩带断了,其他动物也跟着死了,让学生总结出食物网中生物的重

物理听课记录范文

物理听课记录范文 学校的教师听完物理课之后,要怎么写听课记录呢?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物理听课记录的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物理听课记录范文一 1 整体感觉 老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从引入游戏,比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的压力作用的效果,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还有课后留下的关于路面损坏情况的调查报告,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控制变量法和类比法。李老师落落大方,亲切自然,板书规范。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1)引入以竞赛的形式创设了男女生比赛切萝卜的情景,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进入新课时,怎样把一个切萝卜的秘诀转化成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呢?李老师体现了课堂引导者的作用,通过三张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图片中的共同点得出了压力的概念,并强调了压力在什么情况下等于重力,为学生提出问题

和猜想与假设做了知识与技能的铺垫。 (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自始至终。例如: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效果不同的对比实验,贴近生活,给学生的体会深刻。再比如在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中,虽然课本对这个内容进行了介绍,但李老师并没有拘泥于课本,纸上谈兵,而是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阶段,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有的同学就设计了利用同一块橡皮泥,比较拉力不同的时候绳对橡皮泥拉痕深浅不同的实验,非常不错。 在设计实验时,老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如:在进行实验时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怎样显示出压力作用的效果? 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课堂的气氛和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收集信息,积极寻求着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并归纳总结,最后两个同学一组上台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在知识的传播中注重方法。如: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进行实验,在引入压强概念的时候又让学生类比速度的观念和表达式。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师的方法中得到了逐步的提高. (4)规范化。李老师在讲授例题和学生通过视频展示平台展示解题过程时,对书写、单位、科学记数等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规范和

小学科学听评课记录

王洪木科学学科听评课记录3月 20 日 学校 王洪木小 学听课教师 满庆 明 授课教师苗振田年级四年 课题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听课纪实分析意见 一、导课:教师带来一个皮筋请一名学生到前面玩一玩, 师问:什么发生了改变?你发现了什么?同时教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让学生用实验仪器来动手亲自操作。 2、教师同时出示活动要求。 3、将活动发现记在活动记录上。 4、将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5、师问:物体有什么共同特性吗? 6、师用海绵来演示(体积也可以改变)。 7、出试弹性概念。 8、师问:是否所有物体都有弹性。 9、请学生再来做实验,问有什么感受? 10、学生汇报新的发现同时出示弹力概念。 11、请学生区分弹性弹力 12、完成书77页记录。 三、总结: 说说本课你的收获? 四、作业: 回家后自己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做玩具。 板书设计: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物体受外力形状改变去掉力恢复原状——弹性→→(有限) 体积弹力 情趣导入新课能立刻引起学生的兴趣。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在实验中发现现象得出概念。 从生活现象中探寻科学道理,反过来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科学知识的力量。

王洪木科学学科听评课记录3月 25 日学校 王洪木小 学 听课教师满庆明授课教师苗振田年级六年课题人体的司令部神经 听课纪实分析意见 一、导课: 师问:大家喜欢做游戏吗?请几名同学和老师一起玩,要求学生做与老师指令相反的动作。找出获胜者。师问:是谁让我们完成了这些指令?(神经)同时教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课件出示人体神经系统图。师问:人体神经分几个部 分? 2、学生观看视频,教师同时出示活动要求:按发出的部 位分几部分?分布在哪? 3、游戏时完成指令的是同一种神经吗?小组讨论。汇 报。 4、他们分别起什么作用? 5、五名学生手拿卡片扮演开课时游戏活动。 6、学生用笔画出信息传输图,指名板演。 7、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过马路”神经传导情况。 8、师问:神经分布均匀吗?生预测,做试验验证。出示 活动要求。 9、观看视频了解膝跳反射。 三、总结: 说说本课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神经 神经:大脑 脊髓:传入神经(感觉神经) 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宽松的课堂探究氛围,让学生快乐探究。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机,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 利用电教多媒体提高学生课堂有效参与度。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 从生活现象中探寻科学道理,反过来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木材》听课评课记录

《木材》听课评课记录 本节课主要是研究木材的特点,教学过程分为七个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知;提出问题,猜想架设,制定方案;实验探究;汇报交流;拓展创新。可以说这节课很好地体现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这节课情境创设的较为成功,整个教学过程以木材博览会的形式展开,使课堂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在上课伊始,教师从身边常见的家具、用品入手,让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然后让各小组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这样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有意加强了对探究方案和探究方法的指导。为了让学生按照他们的想法来研究,教师还为学生准备了足够多的实验器材和相关的资料,便于他们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研究。如为更生动地探究木材的沉浮,我既找到浮在水面上木块,又找到了象枣木这样沉到水底的木块。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后,让学生尽情汇报自己的研究所得,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条理的叙述和总结,以获得必要的知识。结合木材的应用,适时向学生进行合理使用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情感教育。在课临结束时,引导学生将本课的研究向深处进一步拓展,以延伸到更广阔的课外活动中去。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这节课朱老师注意将评价贯穿在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用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对探究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中肯的评价。通过在教学中实施恰当的评价,收到了很好的激励效果。

在教学中我注意到,学生在实验探究时及时记录,以及对记录的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等环节较为薄弱,希望朱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小学科学教师听课心得体会3篇.docx

小学科学教师听课心得体会3篇 科学素养的概念由来已久并不断充实发展,下面是带来的小学科学教师听课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小学科学教师听课心得体会 在20XX年5月85月9日,于临沂第四小学和胜利小学,参加了《山东省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听课学习,会议听取了十四节省级讲课比赛课,并听取了专家的简单点评,使我受益匪浅。 会议听取了《骨骼》,《肌肉》,《玩镜子》,《飞旋的陀螺》,《光与我们的生活》,《心脏和血管》,《种辣椒》,《潜望镜的秘密》,等省级科学比赛课,它们各有千秋,有的以逻辑推理为主线,有的以观察、实验为主线,有的以查阅资料为主线,但是,不论是哪种课型,都注重了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思考得出结论的过程,注重了学生的思维的训练。有的课学生和老师的水平发挥到极致,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指导浑然一体,水到渠成。 问题情景的创设,要和我们教学内容相吻合,不能仅仅是为了引出课题,更重要的是引发学生思考,引领学生展开科学探究。

像〈骨骼〉一课,聊城的孟老师创设的非常好,课堂一开始先展示了一个魔术,不光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就连台下的老师也都瞪大了眼睛,都想看这究竟。从而引出老师的手可以变魔术,咱们的手可以干很多事,关于人体的骨,你想知道哪些事?问题出来了,使这一课的科学探究顺利进行,水到渠成。老师风趣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科学实验的设计一定要科学,能够说明一定的科学道理。不能是似是而非的。如说明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实验是这样设计的:平衡尺的两端等距离处分别用线悬挂着两个倒扣的纸杯,平衡尺平衡了。在其中一个纸杯底部用酒精灯加热,纸杯上升,两边倾斜了。说明热空气会上升,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上升,给纸杯一个冲击力。而空气的重力是受地球的引力而垂直向下的,纸杯是倒扣的,一个纸杯上升了,能说明热空气轻而冷空气重吗? 引领学生科学学习,首先要把握好教材,把握好教材,才能灵活使用教材,才能生成一些新的探究问题。如天气与生活一课,课中罗列了一些有利的天气和不利的天气。这种观点是不太正确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任何天气都有它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同一种天气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感受。同是雨天,久旱逢甘雨,对农民来说是欢喜,对出行的人来说是沮丧,对卖

怎么写听课记录1

怎么写听课记录 一、听课记录的基本要点 听课记录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教学实录;二是教学评点。 1、教学实录包括: (1)听课时间、学科、班级、执教者、课题、第几课时等; (2)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时采用的方法(多以记板书为主); (3)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 (4)学生活动情况; (5)教学效果。 教学实录通常有下面三种形式:一种是简录,简要记录教学步骤、方法、板书等;二种是详录,比较详细地把教学步骤记下来;三种是记实。 2、教学评点 听课者对本节课教学的优缺点的初步分析与评估,以及提出的建议。包括: (1)教材处理与教学思路、目标; (2)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3)课堂结构设计; (4)教学方法的选择;

(5)教学手段的运用; (6)教学基本功; (7)教学思想; (8)其他。 写教学评点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间评,把师生双边活动后所产生的反馈感应,随时记录下来;二种是总评,就是对间评综合分析后所形成的意见或建议记在记录本上。待课后与执教者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这里值得提出来的是,在做听课记录时许多人偏于记课堂实录,而不做评点。甚至相当一部分人,记录的内容多是教者板书什么就记什么,成了讲授者的“板书”,此外别无它记。显然这种听课记录其价值是不大的。好的听课记录应是实录与评点兼顾,特别是做好课堂评点往往比实录更重要。 二、进入听课现场,记录听课重点 (略) 三、课堂听课评价 课堂听课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结构、学生参与情况和学习效果等几方面阐明这节课的得失,既要有观点,又要有依据,要体现这节课的“质”,为了突出重点,一般不作面面俱到的评价,而是选择比较有意义的、有典型性的方面作点评。评价还要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弯弯的月亮》听课记录

《弯弯的月亮》听课记录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出示谜语: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弯刀。” 这是什么?(月亮) 2.播放音乐《明月几时有》,请学生欣赏。 3.问:歌曲中的“婵娟”指的是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写到月亮的诗歌? (学生回答) 4.谈话:每当夜幕降临,皎洁的月光曾经引起多少人的暇想。你见到月亮时,想到过什么问题吗? 5.学生交流问题,师相机出示课题。(板“弯弯的月亮”) (1)老师找了几副月亮的照片,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多媒体出现月亮图片,学生观察圆缺变化) 我们把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板书月相定义) (2)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月相。 我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白天黑夜形成原因?学生回答。 谈话:其实月球也是球体,太阳也能照亮月球一半,月球并不能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来自于太阳的反射光线,既然太阳能照亮月球一半,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月亮却时缺时圆呢?(也可以说为什么会产生月相?)小组讨论: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3)小组代表发言——(所有假设都成立) 同学都很善于思考,假设都很不错。那下面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2.课件演示 下面,我们就用课件来更深入的探索一下月相变化的规律说明: ⑴太阳光在右边,中间是地球和月球的位置,右下角是月相在相应位置的月相。

⑵当月球在太阳和地球的中间时,我们看到的月球时全黑的。 ⑶然后逆时针转过1/8圈,我们看到月亮西面(右面)露出了一部分。 ⑷再转过1/8圈,当日地月三者垂直时,我们看到月球的右边是亮的。 ⑸再转过1/8圈,我们看到右边亮的范围变大了,有点凸出来。 ⑹再转过1/8圈,日地月三者又回到了一条直线上,但我们看到的月球全部都是亮的。 接下来按这个规律请学生回答—— ⑺再转过1/8圈,月球的左边亏了一点。 ⑻再转过1/8圈,日地月三者又垂直了,月球的左边(西边)变成一半亮了。 ⑼再转过1/8圈,右边又亏了一点。 ⑽再转过1/8圈,月球又回到了地球和太阳的中间,又变成了全黑的。 3.分组实验 接下来我们每个同学也要一起从地球的角度来探究一下月相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按照刚才的微课程自己来完成这个实验。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学生做完实验后可以同位交流一下。学生模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指出错误,并督促记录情况。 2.请几个代表上来展台展示,进行比较。指出错误的,并分析错误的原因。然后给出正确的记录。 3.学生实验做了,看也看了,思考也思考过了,下面大家能不能给我一个月球会产生圆缺变化的理由呢?——日地月三者位置变化,使站在地球上的人看月球有圆缺的变化。(板书)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月亮有了哪些方面的理解?让学生采取边画边说或者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2.教师总结概括。 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它发射的太阳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

三年级科学听课记录与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学听课记录与教学反思 篇一:三年级科学课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学课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学课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学课程是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此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坚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一、在科学教学中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明确课程理念、目标、任务,吃透教材,充分掌握教材的特点,从而做出与教材相符,与学生年龄特点相符的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科学教学中,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同时,更是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科学能力的培养。教学设计考虑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将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设计时,就尽可能地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为重点,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为难点,同时重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等精神的培养。 二、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活动。 三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比一、二年级学生更为强烈和积极,在教学中都尽量放手他们主动参与科学的学习探究。三年级上册的教材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教学中,注重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结合,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问题,让他们更容易地进行科学的各种实际观察和操作。这样也比教师 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促进学生的科学能力的提高。比如,让学生自己观察方案,

小学科学课听课记录文档

小学科学课听课记录文档Records of science class in primary school 编订:JinTai College

小学科学课听课记录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本文档根据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和针对对象是教师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在11月30日来自xx区各小学的专兼职科学教师齐聚xx 小学多媒体教室。由xx教师带来的《运动起来会怎样》一科在此观摩研讨,赵老师首先出示了集气瓶和盖玻片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其名称和用途,然后出示透明的塑料袋让学生装满一袋空气。提问:“人体的某一器官就像一个装满空气的袋子?”提问恰到好处,即形象又化难为易。人体的肺就像一个装满空气的袋子。从而轻易导入人体的肺这一器官;在学生回答完后又接连提问:“人说话时肺在如何”?“空气是从哪儿进入肺部的”?问题慢慢转向呼吸系统。感知经验往往是最直接的,“在我们做完运动后呼吸会变得怎样”?在此基础上赵老师带领学生测试平静时呼吸次数和运动后的呼吸次数。得出结论的不同,为什么运动后呼吸快,运动前满?在揭题时无声无息学生就被带入情景之中。

第二个实验室紧扣第一个问题而精心设计的,用塑料袋罩在口和嘴上呼吸十次感到呼吸难受拿下口袋紧扣袋口,这样我们就得到一袋二氧化碳,为了区分氧气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看了一段视频。氧气支持燃烧,而我们呼吸需氧气,运动后血液含氧量少,所以需要加强呼吸而得到充分的氧气。学生在做试验时教师出示了注意事项,加强安全教育。在学生明白本科重、难点后。教师又结合实际例举了运动员的肺活量,补充说明人体只有加强体育锻炼才能提高肺活量。对学生进行了锻炼身体的教育。本课赵老师教法上紧扣现实感知经验,启发和教育学生。使课上较为生动活泼,学生思维被老师牵引着步步深入。但我的疑惑是 一、学生在做第一个实验时教室小而学生多,学生在教师口令中不能一致去完成动作,而密集会造成学生不必要的伤害。 二、呼吸塑料袋十次后袋中空气是否就是二氧化碳,剩余的氮气哪去了?视频只能说明氧气支持燃烧。不能证明剩下的气体是什么。我认为还要认真研究一下。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教科版科学四上食物在体内的旅行听课记录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听课记录 执教:谢晓静(温州) 时间:2011年4月7日 地点:海宁市实验小学 (课前谈话) 1、今天早上你们吃饱了? 2、吃饱了,你有什么感觉没有? (上课开始) 带了温州的特产,枇杷梗,给大家吃。有目的地吃 (课件出示要求) (学生闭上眼睛,安静感受) 随着食物进入嘴巴,你的感觉要跟着去体验,食物到了哪里了?然后猜想:它得到哪里去? (体验完毕,马上记录) 请把你认为食物在体内经过的地方在人体图上,画出来。 (组织汇报:出示学生的记录单,并让学生讲述) (等学生说完后)老师把刚才大家说到的词语贴出来(教师在黑板上贴词语卡片) 请大家讨论一下,都比较认同的是那几个器官? 学生汇报: ——喉咙、舌头、嘴巴、食道、胃…… 科学家发现:我们人类的这些器官是……食物吃下去后的路线是一样的。 器官是长在身体里面的,我们看不到,今天老师吧模型带来了,认识一下。 (教师一一出示图片,随意摆放在黑板上) ——胃 ——小肠 ——大肠 ——食道 ——头(纠正:口腔)

观察这些模型,他们的样子有什么特点?请选择一个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胃) ——胃就是把吃进去的事物消磨成小粒(追问:胃的样子是什么样的?)有点像月亮 教师补充:胃可以蠕动 什么是蠕动? ——(其他学生答)软体动物的运动方式 (学生介绍:口腔) ——是第一个经过的。(追问:里面有什么?)里面有牙齿。 (学生介绍:食道) ——像一根线(教师:管子) 教师补充:长约25至30厘米的管道。(教师演示:卷一个长度相当的纸管) (出示词语:运输) (介绍小肠) ——样子像一条弯弯曲曲的蛇 教师补充:……(课件出示) 问:你们长得又多高?你知道5至7米有多长吗? (教师出示一段和小肠差不多长度的软管,让一个学生和老师合作拉着)说说看:有什么感想? ——感觉特别长,不可思议 ——太长了,如果伸直的话就从嘴巴里喷出来了 (出示:绒毛的图片)有什么感受? ——像蚯蚓 ——像…… (学生介绍大肠) 大肠有小肠比,有什么不同的? ——像正方形(师:大肠罗列后的样子有点像) ——食物从小肠……大肠……排出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桃花的结构》听课记录

《桃花的结构》听课记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 生:(喜欢) 师:你们都喜欢什么花? 生:(月季花、菊花、牡丹花、牵牛花……) 师:大家这么喜欢花,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段花的录像。 生:仔细观看 师:刚才,我们从录像中欣赏了一些美丽的鲜花,那么大自然中这些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呢?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研究花的构造。 师:我们首先来认识桃花,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一朵桃花,请大家从整体上仔细观察一下,看谁能发现,桃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生:桃花(有花瓣,花芯、小叶。) 师:像小叶的这部分,它的科学名字叫做萼片,它是花的最外一层。 二、讲授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桃花的构造。 利用录像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花的美丽世界,既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又激起了们的求知欲望。让学生通过看大屏幕,观察、叙述桃花的构造。 2.认识桃花。 花蕊有两种,一种是雄蕊,一种是雌蕊,数目较多的这部分是桃花的

雄蕊,花中心的这一部分是桃花的雌蕊。(边叙述边板书花的各部分名称。)遮住板书再分别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桃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师:通过观察,同学们知道了桃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构成的,下面我们还要亲手解剖一朵桃花。解剖桃花是一种很细致的工作,为了不破坏花的结构,解剖时要用到小镊子,镊子的使用方法是用右手拿住它,用大拇指和食指来控制镊子的松紧,像老师这样做。(边讲解边示范。) 师:下面再让大家欣赏一段关于解剖桃花的录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录像里的老师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解剖桃花的(放教师解剖桃花的录像,并同时解说)。 (1)用左手捏住花梗,右手拿镊子夹住被撕部分的基部,也就是下部; (2)按照从外向里的顺序一层一层撕下来,首先撕下萼片,然后依次撕下花瓣、雄蕊、 雌蕊,边撕边按顺序在白纸上分类摆好; (3)注意不要损坏花的每一部分。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段解剖白菜花的录像,按照老师这样先摆好萼片,然后是花瓣、雄蕊、雌蕊。接下来,大家要像录像里老师做的那样也来动手解剖一朵桃花,看哪位同学解剖得最认真、最仔细。 生:解剖桃花,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解剖完毕后,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出示解剖结果。)

五年级科学上册课堂笔记(新)

五年级科学上册课堂笔记 每人必须背过1.通过钻探,可以探索到地球内部有什么?答:煤、石油、天然气、铁矿、铜矿、锌矿、水、无机盐等。 2.地震波能够向四面八方传播。有的可以一直传到地心,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碰到不同的物质,就会有不同的反射和折射。用仪器把这些信息记录下来,进行分析研究,就可以推知地下物质特状态,和分布情况了。 3.科学家是利用(地震波)、(磁力)、钻探等提供的信息对地球内部进行探索的。 4.地球内部可划分为三层,地球最外面一层是地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在它的下面是地幔,主要有(硅)(铁)(镁)等成分组成,它的核心部分叫地核,主要有(铁)和(镍)组成。 5.写出你研究火山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模拟火山喷发。实验材料:三角架、铁盒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火柴。实验过程: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个小洞。2.往洞里倒一些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3.把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实验现象:番茄酱受热后溢出来了。实验结论:岩石受热形成岩浆,在薄弱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 6.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答: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融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在不断上升的过程中,遇到薄弱的地壳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7.说出火山的利弊。 答:火山喷发在成空气污染,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但火山喷发过后,形成肥沃的土壤,能成为著名的风景区。 8.说出我国两次大地震的时间、地点。答:1976年7月28日342分河北省唐山市,。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 9.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答: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断裂,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震动,这就是地震。 10.地震发生前有什么异常现象? 答:地下水位突然改变,动物惊恐不安等。 10.地震发生时应该怎样办? 答:地震发生时,应该立即切断电源、可燃气源,打开逃生出口。来不及逃出时,应选择到重心低,结实坚固的家具下躲避,用坐垫等较软物品保护好部。 10.火山、地震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火山是(岩浆)喷出地面形成的,地震是由于(岩层)断裂产生的。但都是地球内部运动的外在表现。 10.请你写出制作卵石的过程。 答:用锤子把砖敲成碎砖块,放入成有水的大口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用力摇晃。过一段时间后,碎砖块没了棱角,变成了圆形的。 14.自然界的卵石怎样形成的?

最新整理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教学内容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13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听课时间:2010年9月24日,第二节;听课地点:C159教室;听课年级:九年级;听课班级:C159;听课学科:化学;上课教师:廖建红;上课内容: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记录:;教师: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何重要用途;师生归纳引入:氧 教师: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演示: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 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没有燃烧。 师生分析原因: ①无氧气放出②有氧气放出,但是量太少,不足以让木条复燃。 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复燃 师生分析原因: 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发生反应,有氧气生成。 ②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但它是过氧化氢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也可能是促进者。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观察:①木条复燃②试管底部二氧化锰的量好象没有变化 师生分析原因: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它不是反应物,它的量如果用精密仪器称量,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发生变化,且还可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小结。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也叫触媒。例:汽车排气管有一个尾气处理装置,里面加入了一种催化剂,使会污染空气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了无污染的氮气和二氧化碳。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催化剂用途: 老师强调: 1、改变(加快或减慢)速率,不能片面说是加快。 2、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氯酸钾)的分解是有催化作用,但不是专做催化剂的。 3、催化剂不能增大或减少生成物质量。 学生实验探究: 二氧化锰 1、实验原理:在刚才的实验中,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过氧化氢分解加速,这一反应可以如下表示:过氧化氢水+氧气 2、气体发生装置: 3、气体收集装置: 问题:根据氧气的物理性质,可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 归纳:氧气不易溶于水,故可用排水法;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故可用向上排空气法。

小学科学课听课记录-心得体会模板

小学科学课听课记录 在11月30日来自xx区各小学的专兼职科学教师齐聚xx小学多媒体教室。由xx教师带来的《运动起来会怎样》一科在此观摩研讨,赵老师首先出示了集气瓶和盖玻片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其名称和用途,然后出示透明的塑料袋让学生装满一袋空气。提问:“人体的某一器官就像一个装满空气的袋子?”提问恰到好处,即形象又化难为易。人体的肺就像一个装满空气的袋子。从而轻易导入人体的肺这一器官;在学生回答完后又接连提问:“人说话时肺在如何”?“空气是从哪儿进入肺部的”?问题慢慢转向呼吸系统。感知经验往往是最直接的,“在我们做完运动后呼吸会变得怎样”?在此基础上赵老师带领学生测试平静时呼吸次数和运动后的呼吸次数。得出结论的不同,为什么运动后呼吸快,运动前满?在揭题时无声无息学生就被带入情景之中。 第二个实验室紧扣第一个问题而精心设计的,用塑料袋罩在口和嘴上呼吸十次感到呼吸难受拿下口袋紧扣袋口,这样我们就得到一袋二氧化碳,为了区分氧气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看了一段视频。氧气支持燃烧,而我们呼吸需氧气,运动后血液含氧量少,所以需要加强呼吸而得到充分的氧气。学生在做试验时教师出示了注意事项,加强安全教育。在学生明白本科重、难点后。教师又结合实际例举了运动员的肺活量,补充说明人体只有加强体育锻炼才能提高肺活量。对学生进行了锻炼身体的教育。本课赵老师教法上紧扣现实感知经验,启发和教育学生。使课上较为生动活泼,学生思维被老师牵引着步步深入。但我的疑惑是一、学生在做第一个实验时教室小而学生多,学生在教师口令中不能一致去完成动作,而密集会造成学生不必要的伤害。二、呼吸塑料袋十次后袋中空气是否就是二氧化碳,剩余的氮气哪去了?视频只能说明氧气支持燃烧。不能证明剩下的气体是什么。我认为还要认真研究一下。

最新科学听课记录

一、导入,认识古代夜间的计时器 1、现在是几点钟?你们是怎样知道现在的时间的? 在钟表发明以前,古人是用什么方法来计时的? 2、古人晚上是用什么方法来计时的?(根据学生回答演示教具、ppt)沙漏ppt 老师做了一个,你们知道是用什么做的吗? 水钟蜡烛钟香钟 二、设计制作一个能计时5分钟的蜡烛钟(板书) 1、师介绍实验记录表 2、小组讨论设计方案,完成记录表,最快完成并且方案合理的先发材料。 3、交流设计方案 测1次1分钟的长度就做出5分钟的蜡烛钟,科学吗? 能肯定第2个一分钟烧到的蜡烛长度同前一分钟一样长吗? 测5分钟的长度,就能肯定下一个5分钟也烧掉这么多吗? 谁有好办法,怎样才能更准确? 测2次比测一次准确,试验更多次数会更准确。但是上课时间有限,各组最多就试3次好吗? 4、各小组调整完善实验方案及实验注意事项,师分发实验材料。 5、制作蜡烛钟,表扬做的快且精美的组。 三、进一步改进蜡烛钟 1、他们组的蜡烛钟做的又快又好,可是它们计时准确吗?

比一比那一组的蜡烛钟计时更准确。 各组同时点燃蜡烛,等蜡烛烧到2分钟刻度的位置,举手告诉老师并熄灭蜡烛。 给最准确的组奖励。 2、小组竞赛,计时2分钟,看哪组的蜡烛钟计时最准确。 3、怎样改进我们的蜡烛钟,使它计时更加准确?改进我们的蜡烛钟。 4、小组竞赛,计时2分钟,看哪组的蜡烛钟计时最准确。 5、改进我们的蜡烛钟。 6、小组竞赛,计时2分钟,看哪组的蜡烛钟计时最准确。 要使我们的蜡烛钟更准确,还可以进一步的改进,有兴趣的小组回去后进一步研究。 7、古人还在蜡烛钟的基础上,还设计了会报时的蜡烛钟 四、设计会报时的蜡烛计时闹钟 1、分组制作计时2分钟蜡烛计时闹钟 2、小组竞赛,计时2分钟,看哪组的蜡烛钟计时最准确。 3、改进我们的蜡烛计时闹钟 4、小组竞赛,计时2分钟,看哪组的蜡烛钟计时最准确。 五、小结 1、上了这节科学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启示? 2、课后,你还想研究古代夜间的计时器吗?想做一个怎样的计时器?夜间的计时器

小学科学让物质发生变化听课记录

小学科学让物质发生变化听课记录 教学内容:六下一1让物质发生变化 引领者: 探究者: 记录人: 上课时间:10月10日 师:老师给大家带了几张美丽的图片。从这几张图片中,你看到什么实际存在的东西? 生:我在第一张图片看到了江水波涛汹涌。 生:第四幅图看到小熊是用易拉罐做的。 生:还看到一个栩栩如生的翼龙。 师:谁发现是用什么做的吗? 生:我觉得是陶泥做的。 师:这个是用纸做的。 师:刚才大家发现了许多动,这些东西就是物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身边的物质》。谁来说说看,身边的物质有哪些? 生:有水。 生:火,空气。 生:岩石。 生:树木。 生:金属。

师:等等等等,我们能够直接观看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既然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世界会变化吗? 生:会。 师:物质呢? 生:会,会变化。 师:这是什么? 生:棒棒糖。 师把包装袋捏破:什么变化? 生:把它吃了会变小,变没。 师:给你体验一下,不过不是现在。 师:刚才上课的时候,教室有什么变化? 生:原来躲在桌下的椅子被我们拉出来了,还多了我们一帮人。 师:空气有变化吗?什么变化? 生:空气变浑浊了。 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了。 师:同意吗?我们的呼吸会产生二氧化碳。 师:这里有一幅图,它们会有什么变化?(冰和火柴两幅图)生:冰融化了。 生:火柴燃烧会熄灭。 师:冰会变成水,火柴燃烧会熄灭,那火柴燃烧的时候,有

什么产生? 生:产生了火。 师:还有吗? 生:还会产生焦炭。 师:焦炭?能解释一下吗? 生:就是火柴的头会变黑。 生:会产生热量。 师:刚才同学说了,火柴燃烧会有这些东西产生。(火、热量,灰) 师:那这两种变化一样吗? 生:不一样,冰融化是产生水,火柴燃烧是化学变化。生:火柴燃烧产生新的物质。 师:那我们就说,火柴燃烧产生新的物质,而冰融化仅仅是形态上的变化,这两种变化是不一样的。那世界上有没有不发生变化的物质? 生:没有,世界上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 师:同意吗?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会,会风化,被雨水侵蚀。 师:房屋呢?公路呢? 生:会倒塌。 师:老师这还给大家带来一个物质——纸。怎么让它发生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