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艺术与文化传承

昆曲艺术与文化传承
昆曲艺术与文化传承

昆曲艺术的文化与传承

韩攀2012013115美24班

说实话,之前对昆曲了解并不是很深入,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欣赏昆曲。之后查阅了一些资料对昆曲进行了进一步的了解。了解之后,受到的触动不仅仅是关于昆曲这门艺术,还有很多关于那些热爱昆曲的老艺术家,还有一位铭记在心的叶肇鑫老先生。

首先印象很深的当然是经典之作《牡丹亭》,无论从音乐的节奏、曲调、人物的举止都透露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息,昆曲着实是一个从外到内都极其唯美的艺术。

汤显祖曾说: “一生四梦, 得意处惟在牡丹。”毫无疑问,《牡丹亭》代表了汤显祖戏剧的最高成就。《牡丹亭》也无无疑是戏剧中占据极高地位的一部经典著作。

有人曾说《牡丹亭》是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其实我觉得这样的说法有欠妥当。《牡丹亭》作为昆剧之母,其艺术魅力绝不是一部惊悚加言情的欧美电影所能比拟的。昆曲之旖旎悠扬,牡丹亭之曲折梦幻,二者结合,在彼此基础上迸发出的美感染了自北宋至今无数的国人,就连汤显祖自己也感叹道临川四梦,得意在于牡丹处。一部本质上仍未跳出才子佳人的作品竟有着这样巨大的影响,自有其不可及之处。

这是一个女子追求真爱的故事,这是一个为爱痴狂的神话。杜丽娘为爱而生为爱而死,为人传诵。她的这种大胆看似少见其实在北宋这样一个如此封建的年代汤显祖无疑借丽娘之身道出了难以言明的渴望,对自由和真爱的追求。

女为悦己者容,其实是女为己悦者容,当两个人有了喜欢有了欣赏,便会有了牵挂。而杜丽娘便因为这个而痴狂至极,至死至生。如情不知所起,便愈发有着冲脱桎梏的欲望。昆曲将牡丹亭这段死生缠绵的爱情故事唱得荡气回肠,引人为之向往。

昆曲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痴情的柳梦梅对丽娘呼唤“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阴阳相隔,柳、杜二人无可奈何,丽娘便许下了“梅根相见”的诺言。配上婉转、柔美的唱腔,二人凄美却又神圣的爱情被展示的淋漓尽致。

痴情勇敢的丽娘最终获得了圆满的结局,然而还是有那么多渴望追求梦想与所爱的女子红颜薄命,她是一个奇迹,因爱而死,为爱而生,成就了牡丹亭这样一部名曲。

《牡丹亭》可能是很多人都熟悉却又可能不熟悉的剧目,因为曲高而和寡,局限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流传。而扩展开来,昆曲同样属于一种非广泛的文化,很多人并不了解,甚至有

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了解昆曲到底是什么。它不像当前比较流行的绘画、吉他、跆拳道、轮滑等等,简单上手,简单入门,很方便的成为大众文化,昆曲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底蕴积累,在很多时候需要老师指点,而不是纯粹自学就能够做到。

作为自己行业业内的人,可能每个人都想过,要把自己的行业发扬光大,有很多行业已经做到了。对于昆曲来说,这还是个艰巨的任务,毕竟有很多言传身教的东西,不能画画写字一样给出一个明确清晰的标准,不能印成一本本的文字图片,任重而道远。

昆剧的经典,都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它的古典性、音乐、文辞,是昆剧最本质的东西。但一个艺术形式,它必须符合时代的审美发展。所以除了要继承之外,还要创新,还要发展。如果只是原封不懂的传来传去,那就是文本上的艺术,可以简简单单的复制粘贴,和那些古文古诗没有区别,是用来给人读,而非演来给人看的。观众若能心领神会,陶醉其中,那么这门艺术才真正能够深入人心,才能够真正的代代相传。因此,舞台上的艺术只有得到观众的认可,这才是一个成功的作品。

作为代代流传的艺术,肯定会带有一定的灵活性。每个时代会有不同的特点,每个演绎者会有自己的风格。一味的老腔老调并不一定就是好的,最主要的还是要做好技艺的结合,除了四功五法之外,还要结合个人的角色体验,这样才能最好地把人物形象展现在舞台上。

其实每一代人都在给昆曲加进新鲜血液,每个演员在演出的同时,对昆剧的折子戏进行升华和提高,将那些不符合时代审美的东西除去,把它最有价值的地方发挥到极致。昆剧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它的唱腔、声音、曲牌,这些非但不能破坏,还要保存、挖掘和升华。

在之间的查阅资料过程中,我看到了很多印象深刻的事情,有一位叫叶肇鑫的昆曲票友做了一件令我感动至深的事情,在这件事中也悟出了很多东西,我受到了很大启发。

叶老先生退休之后,听闻香港城市大学举办昆曲艺术讲座,出于对昆曲的极大喜爱,他报名参加,连续听了两年,170多堂课,老师们都认得了这位“老学生”。

叶老先生说“学生状态不好,大多都是冲着挣学分而来,不是真的热爱,老师也没有把精华讲出来,讲10分钟看视频,没有什么所以然。”他希望请艺术家们用两三个小时去解剖他们表演过的一场经典折子戏,每个情景、每个动作,他们是怎么思考的,再把这个讲解过程录制成影像,做成一个大师说戏工程。

叶老先生打算做100出戏,考虑到人工、讲课费、场租、摄影摄像等等,至少要五百万。老先生独自担下“大师说戏”工程的投资,担任制作人。因为怕钱不够,他将家中的房子拿去银行做了抵押。

有人说一个人根本干不成如此大的一件工程,这是国家才能做的,至少是大的剧团才能

做到的。确实如此,老先生在说戏过程中碰到了重重困难,但最终结果还是他坚持了下来。

而一些老艺术家的奉献精神同样值得赞赏,我心里非常受触动。

年过七旬的方洋老先生站着“说戏”两小时,结束录影后,整个人瘫在椅子上,虚脱得出了一身大汗。

75岁的姚继荪是著名昆剧丑角,在说了一出《艳云亭.痴诉点香》之后,他并不满意,希望重讲,返工,说一万元讲课费他宁愿不要,用来贴补返工的成本。姚老先生退休工资一两千元,这一万元相当于他五个月的退休工资。

“说戏”工程一度起用的是南京、杭州的昆曲演员,是个人行为,“体制内”的昆曲团并没有参与其中。一些昆剧团的著名昆剧艺术家碍于组织影响,并没有答应加入“说戏工程。

其实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难处,我们有时候也不好怎样去苛责,在面对生活中的的种种难以抉择的问题时,我们也可能无法干脆的给出一个答案。但是那些真正献身昆曲艺术的人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在此我向叶肇鑫老先生致敬,向一百多位老艺术家致敬。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反思了很多。有的时候课程学习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不一定是专业知识,人生启迪也很重要,我从这个课程得到了许多人生感悟,在此表示感谢。

昆曲的繁华转身与传承困境

六百年寂寞前世,终走到十年的浮华重生,两种迥然的命运,到底是昆曲的幸,还是不幸? 每个民族都有其不可替代并深以为傲的艺术,就像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有莎剧。而谢天谢地,中国人有昆曲。 这么说并不夸张,与其他戏曲艺术相比,对于太多的中国人而言,昆曲作为大众艺术的存在,也许不过短短十年——十年前,昆曲成为联合国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遗成功由此开启这一古老贵族艺术通往大众的亲民之旅,其古绝寂寞面目褪去,转而以青春的容颜重生:青春版《牡丹亭》、《1699·桃花扇》、《玉簪记》、《怜香伴》的轮番上演并意外引来追捧。入遗十年,昆曲终复兴。 一次次场景变换,一年年人物更迭,昆曲的大幕合上又拉开。恐怕谁也不曾想到,自诞生六百年后,昔日王谢堂前的昆曲,如今已然是寻常百姓的茶歇消遣。六百年寂寞前世,终走到十年的浮华重生。两种迥然的命运,构成的到底是昆曲的幸,还是不幸? 昆山一曲唱到今 “我相信,这个民族是太爱好戏曲表演了。这个国家有很多年轻人从事这种活动。戏班的旅程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忙于公众或私家的演出。凡盛大宴会都要雇佣这些戏班。客人们一边吃喝

一边看戏,十分惬意,以至宴会有时要长达十个小时,戏也一出接一出演下去,直到宴会结束。”《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中如是记载万历年间中国人看戏的场景。 这个来自歌剧故乡意大利的传教士看到的正是昆曲,巧合的是,彼时歌剧也正在意大利兴起,不过和昆曲相比,它的黄金时代要滞后差不多两百年。 六百年前,昆山人顾坚改进和完善了南曲声腔,绘就昆曲传奇的最初一笔。四百年前,汤显祖完成不朽的传奇《牡丹亭》,昆曲由此进入鼎盛。三百年前,两部传奇巨作《长生殿》和《桃花扇》先后唱响大江南北,昆曲在康乾盛世奠定了无可动摇的国剧地位。 八十多年前,40多个少年走进苏州昆曲传习所的大门。在昆曲最为衰弱的时候,用尽毕生心力守护一脉香火。五十年前,周传瑛等传字辈艺人演出新编《十五贯》,造就了新中国文艺史上“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佳话。 从被尊为“盛世元音”,至清中叶后日渐衰微,再发展到近代一度从舞台上绝迹,回看昆曲一路,颇有沦落之感。在昆曲最为衰微的时候,昆曲艺人曾叹“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直到进入21世纪,历经沧桑的昆曲再次焕发激情和光芒,北京大学教授骆正认为“当前昆曲形势大好,不但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而且‘千里莺啼绿映红’”。

昆曲及其声腔艺术简介

献给2007年虎丘曲会 百戏之祖幽谷雅兰——昆曲及其声腔艺术简介 文生收集整理 二○○七年九月

前言 目前昆曲爱好者日益增多,尤其广大青年朋友居多,他们是昆曲传承的新生力量的和昆曲未来的希望,如何正确将他们引导入门是昆曲界每个人都应担负的责任。但不少朋友均提到昆曲门槛较高,尤其是很难找到比较系统而简要的昆曲音乐和昆曲声腔资料,以至于在欣赏和学习中产生较大的障碍。笔者在收集前辈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归纳和整理,同时也将一些较为深厚的理论问题予以通俗化,用较为简短的文字对一个很宏大的学科做了一个简要说明,形成这个短文。一方面为了及时给朋友们介绍一点关于昆曲声腔艺术的粗浅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想以此抛砖引玉,请各位专家、前辈都来关心昆曲的后继者,给大家从多个侧面介绍一些研究成果、和学习方法。这就是这篇关于昆曲发展简史和声腔艺术简介文章的初衷,请各位方家不要抱着批判学术文章的眼光和态度来对待此文,因为它仅仅是一篇介绍性的文章,而不是研究性的专业论文。笔者心里一直揣揣,只是希望文中举例及观点基本正确、漏洞不要过多即可。笔者不是昆曲音乐的研究者或者造诣深厚的曲家,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爱好者,匆忙间在07年虎丘区会之前搞出这篇东西,文中存在错误及疏漏是必然的,欢迎大家不吝赐教。

一、昆曲简介 昆曲艺术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最为古老的全国性剧种。有关它的研究资料,浩如烟海,昆曲艺术本身和昆曲理论都可以说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昆曲在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荣列榜首,这也再次确认了中国昆曲独特的文化特性和艺术价值。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在舞台演出中已经称为“昆剧”。“昆山腔”产生于元末明初(十四世纪中叶)江苏昆山一带,时间上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清曲、小唱。到明嘉靖、嘉庆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甫对昆山腔加以改革,使其更加委婉细腻,流利悠远,人称“水磨腔”。 其后,音乐家、戏剧家梁辰鱼按昆山腔的特点,创作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扩大了昆山腔的影响。随后,一些文学人士争用昆山腔新声撰写传奇,昆山腔一时名声大噪,到明万历年间昆腔已从“吴中”扩展到江浙各地,进而发展到全国,形成了全国性的剧种,当时称为“官腔”。 昆剧的兴盛和它称霸剧坛的时间约长达二百三十年之久,即从明代隆庆、万历之交开始,到清代嘉庆初年(1570-1800)。这是昆剧艺术最有光辉和成就最为显著的阶段,出现“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繁荣景象。剧作家的新作品不断出现,表演

昆曲艺术赏析 论文范文2篇

昆曲艺术赏析论文范文2篇 昆曲艺术赏析论文范文一:昆曲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演绎历史传奇,传颂人间佳话,凝聚文化精髓,承载千古情意。昆曲,用它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传承着中华民族古典文化的神韵风采。 昆曲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昆曲发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由于昆班的广泛演出活动,明末清初,昆曲发展为全国性剧种,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梨园,绵延至今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 昆曲作为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可称为戏曲艺术中的珍品佳酿,百花园中的一枝独秀。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史的悠久,对南北曲唱腔优点的吸取,各地文化语言的融合,造就了昆曲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吟词唱诗话情意 昆腔唱词极具中国古典诗词的色彩,字斟句酌,字字珠玑,

韵调优美,含情蕴意。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它所使用的曲牌不计其数,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 词本为唱而生,字数、平仄、韵调、对仗,处处讲究,只是当世人多作古典文学作品来赏读,但亲耳听其谐调而唱时,才能感到真正的韵味之所在。“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牡丹亭·游园》中的这段唱词是我最喜欢的,看似描绘园中景,实有幽愁怨情生,全然是古典诗词的一贯作风,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意含蓄不外露,颇具“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韵味。如此这般的唱词昆曲中处处可见,可以说赏昆曲一部,如品诗词盛宴。古典诗词的语言魅力,无疑也为昆曲艺术成经典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软语温言动心弦 昆曲唱腔,缠绵婉转,清丽悠远,温柔委婉。轻缓而不急躁,温润而不刺耳,多情而不矫揉。词句之间,暗生情意,女子的温柔,男子的儒雅,在唱和之中,独属华夏儿女的古典优雅气质尽显。 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水磨腔”奠定了昆剧演唱的特色,充分体现在南曲的慢曲子中。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

昆曲的起源与发展

昆曲的起源与发展 昆曲是出现于中国明代的一种新兴戏剧样式,从16 世纪晚期开始,它逐渐占据了剧坛的中心地位,成为此后两百多年间最重要的戏剧形式。昆曲从起源到正式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根据所能见到的资料,大约在南宋光宗皇帝时期,浙江永嘉的一种地方小戏迅速崛起,它以南方民间音乐为主要演唱曲调,所以被称为南戏。南戏保留了许多民间艺术的特点,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约束,演出自由活泼,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在发展过程中,南戏逐步吸收了唐宋以来多种成熟的传统音乐形式,日渐走向丰富和细致。但由于缺少上层知识分子的参与,它一时还无法克服自身所带有的种种先天或后天缺陷,以致于长期徘徊在一个不太高的层次上。 明代初年,南戏一方面从以北方曲调演唱的杂剧中汲取宝贵艺术经验,一方面吸引部分知识精英加盟,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读到高明(?―1359)编写的南戏剧本《琵琶记》后,大为称赏,专门叫人在宫廷中排演。可见明初的南戏已经开始向更高雅的艺术境界迈进,由此得到上层社会的积极肯定。 南戏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取得进展,与其本身所具备的灵活性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而这种灵活性集中体现在它演唱曲调的繁衍变化之中。从南宋到明代,南戏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与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发展出多种不同风格的地方曲调。它与昆山的地方音乐及吴方言结合而形成的昆山腔便是昆曲的前身。必须注意的是,这时的昆山腔只是一种清唱的音乐形式,还没有用来表演完整的戏剧情节。明代中叶以前,昆山腔的传播范围不是很大,仅在苏州一带流行。当时的苏州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遥遥领先,是东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都会。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昆曲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到了社会文化大舞台

昆曲传承之市场化道路探究

昆曲传承之市场化道 路探究 昆梦小组 2010年8月26日

目录 目录............................................................................ - 1 - 实践背景.................................................................... - 2 - 实践目的.................................................................... - 3 - 研究方案.................................................................... - 4 - 实践纪实.................................................................... - 4 - 活动后期制作 ............................................................ - 5 - 问卷样本.................................................................... - 6 - 问卷分析.................................................................... - 7 - 问卷小结.................................................................. - 14 - 实践总结.................................................................. - 15 - 后记............................................... 错误!未定义书签。

昆曲的介绍PPT

---------------------------------------------------------------最新资料推荐------------------------------------------------------ 昆曲的介绍PPT · 目简录介· 艺术特点· 演变· 曲目介绍· 昆曲名家· 近期演出< > 1/ 30

昆曲简介昆曲(Kun Opera),源于江苏昆山,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昆曲在 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最新资料推荐------------------------------------------------------ 昆曲简介如果说京剧是市民趣味,那么昆曲代表的是一种文人雅好。 这体现在昆曲的曲牌体结构上,其唱词均按照曲牌填词,文辞典雅华美,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历来被士大夫推崇。 3/ 30

艺术特点? 昆曲的腔调是其一大特色,一唱三叹, "以字行腔" ,体现了昆曲的阴柔之美。 ? 昆剧的表演拥有一整套“载歌载舞”的严谨表演形式。 ? 不同于其它戏曲可以根据演员个人条件随意发挥,而是有严格的四定:定调、定腔、定板、定谱。

对昆曲的认识及其传承的思考

昆曲承载着高度凝聚的中华文明对美的追求和思考,包括文学美、音乐美、舞蹈美。作为一个有责任将我国历史文化传承下去的中国大学生,如果不了解这个具有深厚底蕴的艺术,可谓是一种遗憾;对于昆曲艺术本身,没有年轻一代的弘扬和传承,就是灾难与悲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没有年轻一代的关注,就有可能失去生存的能力与空间,更会阻碍年轻一代对祖国文化认同感的树立。 一、昆曲之衰的原因: 从社会方面看,1.市民审美情趣成为昆曲不断走向衰落的决定性因素。2.狎优风气导致观剧者审美情趣的低落,不理于以“贵艺”著称的昆曲以“重色”见长的花部戏的竞争。3.统治阶级文化上的高压政策对昆曲的发展产生了实质性的伤害。从经济方面看,昆曲演出成本高,昆班开拓市场的意识不强、从事昆曲艺术的人中缺少经营之才、昆曲演出上座率不高、票房收入低等都是导致昆曲衰落的重要因素。从文学方面看,清中叶以后,曲学衰微,文人染指昆曲者日少,创作上一味因循守旧,缺少创新,加之昆曲本身曲词太雅,因雅致隔,妨碍了观众对他的理解,逐步失去以普通市民为基础的观众群。最后,从音律与演出方面看,由于昆曲严格守律,“声协”与“辞工”之间矛盾十分突出,因而严重束缚了作者的创作。昆曲在演唱上又要求极严,具有难学难传的特点,不容易普及。昆曲扮演又以文戏为主,词哑戏冷,不够热闹,综合性不如后起的京剧。由此可见,昆曲最终失去戏坛盟主的地位是有其必然性的。 二、对昆曲在高校传承的难点以及可行性的探讨: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生态文化正发生巨大变化,昆曲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人才的流失使得胜任昆曲创作的人员寥寥无几;要革新昆曲,又面临两难困境—不对昆曲作较大改变,就无法缩小昆曲与时代的距离;倘若做大的改变,昆曲就失去特性而不成为昆曲了。因此,昆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需要更新思路和观念,突破以往的旧有模式,创造全新的经营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人了解喜爱昆曲这一传无疑是一种统艺术。 昆曲这一雅文化,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内涵与艺术鉴赏能力,无疑是一种精英文化,要以俗文化的依托而生存同时不能将自己俗化。然而,流行音乐、卡拉OK等的流行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审美特征与昆曲艺术的审美形成对抗的态势。另一方面,大学生对昆曲不了解甚至是一无所知,不知道为什么演员要将一句话唱那么“久”;旋律为什么要这么“绕”;走路为什么要用那些步子……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很难从这些表演规范中感受到昆曲的魅力所在。 但是,昆曲在高校传承是可行同时也是势在必行的。首先,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认同感是渴求的。于丹的《昆曲审美之旅》从昆曲的“梦幻之美”、“深情之美”、“悲壮之美”、“苍凉之美”、“诙谐之美”、“灵异之美”、“风雅之美”让当代大学生感受我们先人创造昆曲的优雅、从容、高贵,甚至是获得充满时尚气息的精神享受,让他们感觉昆曲离现代人非但没有距离感而且同样需要,唤醒了大学生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记忆”。其次,“人性”是相通的,昆

《园林与昆曲》阅读练习及答案

园林与昆曲 作为比翼双飞的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都相当集中地体现出极富东方美学神韵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这是巧合吗?不是!两者都可以被看作是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相互交融、整合结出的果实。 去过苏州园林的人不少,但能真正道出其美的人却不多;听说过或看过昆曲的人也不少,但能深刻认识其美学价值的人却不多。 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昆曲是雅得不能再雅的“阳春白雪”,而昆曲的发祥地,正是在分不清究竟是“城中园”还是“园中城”的苏州。在许多人的眼里,没有园林,苏州,便不是苏州,那么,如果再加上这一句:没有昆曲,苏州也不是苏州,完全应该是成立的。 不仅《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唱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词句,昆曲的许多剧目和内容都和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曲,曾经取材于园林,也曾吟唱于园林,与园林有一种天然的契合。拙政园中的卅六鸳鸯馆,便是园林主人与友人们欣赏并演唱昆曲的地方;而网师园的濯缨水阁,怡园的藕香榭,也都有演戏的功能。 苏州园林,精致雅洁,亭阁居高,绿树葱茏,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和文人意识。这种浸透着精神因素的物质景观,是东方审美情趣的凝聚和物化,形成一种品位极高、自成体系的中国园林文化。园林的主要功能,是供人们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获得赏心悦目的审美满足和愉悦的心理效应。春雨冬雪,夏蝉秋虫,在四时不同的园林景观之中,人们会触发许多遐思和联想,兴发许多相聚、雅集等人际活动。 因而,伴随着游园而来的许多顺时应景活动,诸如宴月飞觞、迎春赏花尤其是度曲吟唱之举频频进行。在情景交融之中,最大限度地获得了园林所提供的良辰美景、审美情趣和应时节俗方面的满足。 昆曲艺术与园林艺术的必然结合,能使人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和思想净化的双重审美效果。昆曲鼎盛时期也是苏州园林艺术成熟并登峰造极的时期,更是苏州文化艺术和商业经济空前繁荣的时期,由此可见,昆曲与园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成为园林文化的延续和衍化,使苏州园林从更高层次上发挥了它在审美领域中的多功能作用,变“静态”艺术为动静结合,显示了无限生机和魅力。 地方文化艺术的特色总是与当地的水土风情和人文底蕴息息相关。昆曲和园林,都发轫于具有广采博取兼容特性的太湖文化(吴文化),昆曲将文学、音乐、歌舞、美术、雕塑、武术乃至杂耍技艺融汇兼容于同一载体,与园林艺术共具幽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欣赏苏州园林,需要进入一种“虚境”。无比皎洁的月光,在宣纸一般的云墙上,将摇曳的

论昆曲最中国戏曲发展的影响

论昆曲对中国戏曲发展的影响 每个民族都有一种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地表现出那个民族的精神与心声,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有莎剧。他们对自己民族的“雅乐”都极端引以为傲。我们中国人的“雅乐”是什么?是昆曲。 戏曲诞生以来,能做二百多年的舞台霸主,又具有四百多年艺术生命力的剧种,迄今为止,只有昆剧了。所以,昆曲又被称为“百戏之祖”,不仅因为她在现存的二三百个剧种中最为年长,还因为许多剧种,如川剧、京剧、秦腔、越剧等都接受过她的哺育。比如,京剧的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也是在昆曲奠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戏曲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演出的身段、程序、伴奏乐队的编制等等,都是在昆曲的发展中得到完善和成熟的。昆曲的曲文具有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昆曲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调之中,都是诗、书、琴、画、舞、乐融成一体而升腾成的舞台景象。可以说,一部昆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戏剧的发展史。 “中国戏曲自形成以来,随着时代的变化,从剧本到声腔、表演不断变革,昆曲则变化较少,对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吴新雷说,昆曲凭借其丰厚的文化含量、鲜明的艺术特色,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成为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即使在昆曲已经成为隔世遗音的今天,我们也不难从昆曲的代表作中真切地体味到当时中国上层知识界的集体文化心理。社会政治道义感、取义成仁的牺牲精神、历史沧桑感、人生孤独感、兴亡感、苍凉感以及从人本立场出发,对人生、至情、生死的感叹,而所以这些,不仅仅是上层知识界的真诚吐露,也体现着中国封建时代晚期全社会的精神气质和文化风韵。或许这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其情有独钟的至关重要的原因之一吧。 总之,昆曲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最杰出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一,根本原因在于它的优秀。深厚的文学造诣,独特的声腔系统、完整的表演体系以及在历史长河中起过的广泛、深远的影响,都不得不使人相信,昆曲确实能无愧地站在世界戏剧艺术的颠峰。

对昆曲的认识及其传承的思考

昆曲承载着高度凝聚的中华文明对美的追求和 思考,包括文学美、音乐美、舞蹈美。作为一个有责任将我国历史文化传承下去的中国大学生,如果不了解这个具有深厚底蕴的艺术,可谓是一种遗憾;对于昆曲艺术本身,没有年轻一代的弘扬和传承,就是灾难与悲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没有年轻一代的关注,就有可能失去生存的能力与空间,更会阻碍年轻一代对祖国文化认同感的树立。 一、昆曲之衰的原因: 从社会方面看,1.市民审美情趣成为昆曲不断走向衰落的决定性因素。2.狎优风气导致观剧者审美情趣的低落,不理于以“贵艺”著称的昆曲以“重色”见长的花部戏的竞争。3.统治阶级文化上的高压政策对昆曲的发展产生了实质性的伤害。从经济方面看,昆曲演出成本高,昆班开拓市场的意识不强、从事昆曲艺术的人中缺少经营之才、昆曲演出上座率不高、票房收入低等都是导致昆曲衰落的重要因素。从文学方面看,清中叶以后,曲学衰微,文人染指昆曲者日少,创作上一味因循守旧,缺少创新,加之昆曲本身曲词太雅,因雅致隔,妨碍了观众对他的理解,逐步失去以普通市民为基础的观众群。最后,从音律与演

出方面看,由于昆曲严格守律,“声协”与“辞工”之间 矛盾十分突出,因而严重束缚了作者的创作。昆曲在演唱上又要求极严,具有难学难传的特点,不容易普及。昆曲扮演又以文戏为主,词哑戏冷,不够热闹,综合性不如后起的京剧。由此可见,昆曲最终失去戏坛盟主的地位是有其必然性的。 二、对昆曲在高校传承的难点以及可行性的探讨: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生态文化正发生巨大变化,昆曲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人才的流失使得胜任昆曲创作的人员寥寥无几;要革新昆曲,又面临两难困境—不对昆曲作较大改变,就无法缩小昆曲与时代的距离;倘若做大的改变,昆曲就失去特性而不成为昆曲了。因此,昆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需要更新思路和观念,突破以往的旧有模式,创造全新的经营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人了解喜爱昆曲这一传无疑是一种统艺术。 昆曲这一雅文化,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内涵与艺术鉴赏能力,无疑是一种精英文化,要以俗文化的依托而生存同时不能将自己俗化。然而,流行音乐、卡拉OK等的流行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审美特征与昆曲

浅论全球化时代下中国昆曲的传承与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29998440.html, 浅论全球化时代下中国昆曲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唐捷李爽霞 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3期 【摘要】昆曲,又称盛世元音。昆山腔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话剧,于元末明初时形 成,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古典表演艺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许多传统和民间文化艺术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有的甚至濒临灭绝。这不仅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国际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昆曲;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020-01 昆曲,是中国戏剧艺术史上绝无仅有的古典表演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音乐节奏、舞蹈、文学、诗歌和精神境界的精髓。 20世纪上半叶,由于历史的原因,戏曲一直停滞不前。到了中国人民共和国前夕成立, 在“创新”政策指引“戏改”运动的新政府政策的引导下,昆曲逐步走出困境,大量的艺术家为振兴昆曲而不断努力。 但自2001年5月,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口头遗产和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昆曲受到了关注和保护,传承和振兴。此后,从政治到艺术,从专业演员到普通观众,对戏曲逐渐报以极大的热情关注,歌剧开始转暖,复苏的迹象正在慢慢出现。 苏州昆剧团排演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于2004年在全国掀起了新一轮昆曲热版本,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在苏州大学成功亮相后,《牡丹亭》青春版又到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知名高校,所到之处,依然轰动,2014年“昆曲热”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牡丹亭》剧组之旅在美学白先勇教授协调下,在2006年巡演美国,那是苏州昆剧院的真正意义发挥“走出去”的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牡丹亭》青春版不仅仅是为了演出,而是为了在美国掀起对昆曲的了解热潮,从而推动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昆曲观众,影响中国昆曲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位置。 昆曲自诞生便与市场紧密相连。纵观当代昆曲市场,许多人还没有建立昆曲市场意识。郭铺婪先生在谈到戏剧产品属性,从一种文学形式“戏剧性转变为展会的过程中的形式,除了主观愿望,客观上需要伴随着一定的经济目的生产,而生产整个过程中,艺术家的审美趣味,艺术追求,价值观,甚至是艺术形式和艺术规范,所有在那个特定的统一的经济目的。产生的剧目,也必然要通过经济的方法和手段,经济,通过艺术消费者的选择和消费过程中,获得商品和其他商品有类似的特殊意义上的价值,是精神上的价值。”

浅谈昆曲的发展及特点

浅谈昆曲的发展及特点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浅谈昆曲的发展及特点 发源于江苏太仓南码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南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曲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曲”。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昆山(属太仓州)一带,它与起源于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系统。 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戏曲之母”的雅称。即时,无锡昆曲社对昆曲起到了繁荣推广的作用。昆曲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为主,辅以、、、、等(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的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和北曲。南昆以白话为主,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宋、元以来,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样。元末,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为昆曲之。明朝年间,杰出的家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 昆山人,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让昆曲以清唱的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对伴奏乐器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隆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创作传奇,习昆腔者日益增多,尤以歌妓为主。 昆曲作为一个曾经在全国范围内有着巨大影响的剧种,在历尽了坚信困苦之后,能奇迹般地再次复活,这和它本身超绝的艺术魅力有密切联系,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它的音乐上。 昆曲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昆曲之美、昆曲艺术有感.

昆曲《牡丹亭》后感 常有人说《牡丹亭》是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其实我很讨厌这样的说法。《牡丹亭》作为昆剧之母,其艺术魅力绝不是一部惊悚加言情的欧美电影所能比拟的。昆曲之旖旎悠扬,牡丹亭之曲折梦幻,二者结合,在彼此基础上迸发出的美感染了自北宋至今无数的国人,就连汤显祖自己也感叹道临川四梦,得意在于牡丹处。一部本质上仍未跳出才子佳人的作品竟有着这样巨大的影响,自有其不可及之 处。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于院中梅树下,说两人姻缘今世,梦醒之后 久久难忘,思念不已。官宦人家的小姐杜丽娘知书达礼,偶然读到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禁心神荡漾,愁肠满怀,步入后院感叹这良辰 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纵然是如花美眷,也付予这似水流年。不觉于一棵梅树下梦见一位俊秀书生手执柳枝,二人钟情相许,幽会与亭中。回去后丽娘相思成疾,一病不起,临终前要求来到花园将自己的画像埋在梅树下,最后香消玉殒。三年后,柳梦梅进京赶考,借宿于此,机缘巧合地发现了太湖石下的画像,惊讶地发现原来丽娘就是他魂牵梦萦的佳人。夜里丽娘魂游后院,与梦梅再度幽会,后来柳梦梅打开坟墓,丽娘死而复生,两人私下结为夫妇。不久后被丽娘的父亲发现,告柳梦梅盗墓之罪,幸好柳梦梅科举拔得头筹,在皇上的帮助下最终与丽娘白头偕老。 这是一个女子追求真爱的故事,这是一个为爱而死因爱而生的神话。这园外 春色无边,这墙角繁花开遍,姹紫嫣红。我花容月貌,我锦衣玉食,却得不到爱情,这无边无际的乏味与空虚何日才是尽头。既然求爱不得,如此终老,不如就此死去,至少还怀抱着对他的回忆。丽娘的勇敢与痴情即便是现在也是极为少见的。故有人这样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漠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论文 昆曲的发展史

崑曲的發展史一數曾潔文32號 崑曲(崑劇)是中國古典戲劇的付表劇種,是中國最優雅的文學和最精緻藝術結合的典範。 崑曲形成於仍末明初江蘇崑山一帶,故而得名。它有著近仐百年漫長的歷史,劇目豐富、名作林立、文詞典雅;表演技藝載歌載舞、細膩傳神;唱腔音樂清麗婉轉、淡雅飄逸,在戲曲史、藝術史乃至整個中國文化史上,都有著足以傲人的至高地位。從十仐世紀到十八世紀末,崑曲曾在華夏大地縱橫數千里,上下數百年,形成了空前絕後的社會性癡迷,創造了中國古典戲劇的高峰,它對許多後起戲曲劇種的生成和發展都有著重大影響,素有「百戲之師」之盛譽。二OO一年五月十八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崑曲世界文化遺產即「人類口述和非物賥文化遺產付表作」之殊榮。 崑劇,是指用崑山「水磨調」來演唱的戲曲劇種。它既可用以演唱體製劇種中的「明清傳奇」和「雜劇」,也可用以演唱金仍「北曲雜劇」和宋仍「南曲戲文」,其中以「明清傳奇」為主。 從北宋永嘉鄉土歌舞小戲和南宋「永嘉雜劇」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南戲」,從它的發源地浙江永嘉(溫州)九流十折,逐漸流傳至江西南豐、浙江杭州、江蘇崑山等地,並與瑝地居民所唱的「土腔」和所講的「土語」相融合,於是大約在仍末明初產生了被稱為「南曲戲文」的四大聲腔-即江西的「弋陽腔」、浙江的「海鹽腔」、「餘姚腔」和江蘇的「崑山腔」。 初始的崑山腔,從腔調上說,還是一種比較粗糙的地方土腔。據史籍記載,仍末瑝地聲樂家顧堅尌曾對演唱加以改進。瑝時所唱的唱詞體裁多為「月兒彎彎照九州」之類的民間歌謠、小調和一些南戲曲詞。據明付《涇林續記》記載:明付開國皇帝朱仍璋,曾設宴邀請一些有社會名望的高壽老人,應邀赴宴瑝中有一位九十歲的老人叫周壽誼。朱仍璋知道周壽誼是崑山人,便問周壽誼:「人們都說崑山腔好聽,你會唱嗎?」。周壽誼尌用崑山腔唱起了「月兒彎彎照九

对昆曲的认识及其传承的思考讲课讲稿

对昆曲的认识及其传 承的思考

昆曲承载着高度凝聚的中华文明对美的追求和思考,包括文学美、音乐美、舞蹈美。作为一个有责任将我国历史文化传承下去的中国大学生,如果不了解这个具有深厚底蕴的艺术,可谓是一种遗憾;对于昆曲艺术本身,没有年轻一代的弘扬和传承,就是灾难与悲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没有年轻一代的关注,就有可能失去生存的能力与空间,更会阻碍年轻一代对祖国文化认同感的树立。 一、昆曲之衰的原因: 从社会方面看,1.市民审美情趣成为昆曲不断走向衰落的决定性因素。2.狎优风气导致观剧者审美情趣的低落,不理于以“贵艺”著称的昆曲以“重色”见长的花部戏的竞争。3.统治阶级文化上的高压政策对昆曲的发展产生了实质性的伤害。从经济方面看,昆曲演出成本高,昆班开拓市场的意识不强、从事昆曲艺术的人中缺少经营之才、昆曲演出上座率不高、票房收入低等都是导致昆曲衰落的重要因素。从文学方面看,清中叶以后,曲学衰微,文人染指昆曲者日少,创作上一味因循守旧,缺少创新,加之昆曲本身曲词太雅,因雅致隔,妨碍了观众对他的理解,逐步失去以普通市民为基础的观众群。最后,从音律与演出方面看,由于昆曲严格守律,“声协”与“辞工”之间 矛盾十分突出,因而严重束缚了作者的创作。昆曲在演唱上又要求极严,具有难学难传的特点,不容易普及。昆曲扮演又以文戏为

主,词哑戏冷,不够热闹,综合性不如后起的京剧。由此可见,昆曲最终失去戏坛盟主的地位是有其必然性的。 二、对昆曲在高校传承的难点以及可行性的探讨: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生态文化正发生巨大变化,昆曲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人才的流失使得胜任昆曲创作的人员寥寥无几;要革新昆曲,又面临两难困境—不对昆曲作较大改变,就无法缩小昆曲与时代的距离;倘若做大的改变,昆曲就失去特性而不成为昆曲了。因此,昆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需要更新思路和观念,突破以往的旧有模式,创造全新的经营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人了解喜爱昆曲这一传无疑是一种统艺术。 昆曲这一雅文化,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内涵与艺术鉴赏能力,无疑是一种精英文化,要以俗文化的依托而生存同时不能将自己俗化。然而,流行音乐、卡拉OK等的流行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审美特征与昆曲艺术的审美形成对抗的态势。另一方面,大学生对昆曲不了解甚至是一无所知,不知道为什么演员要将一句话唱那么“久”;旋律为什么要这么“绕”;走路为什么要用那些步子……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很难从这些表演规范中感受到昆曲的魅力所在。 但是,昆曲在高校传承是可行同时也是势在必行的。首先,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认同感是渴求的。于丹的《昆曲审美之旅》从昆曲的“梦幻之美”、“深情之美”、“悲壮之美”、“苍凉之美”、“诙谐之美”、“灵异之美”、“风雅之美”让当代大学生感受我们先人创造昆曲的优

昆曲的历史

昆曲的历史 昆曲发展简史 昆曲(昆剧)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代表剧种,是中国最优雅的文学和最精致艺术结合的典范。 昆曲形成于元末明初江苏昆山一带,故而得名。它有着近六百年漫长的历史,剧目丰富、名作林立、文词典雅;表演技艺载歌载舞、细腻传神;唱腔音乐清丽婉转、淡雅飘逸,在戏曲史、艺术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上,都有着足以傲人的至高地位。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昆曲曾在华夏大地纵横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形成了空前绝后的社会性痴迷,创造了中国古典戏剧的高峰,它对许多后起戏曲剧种的生成和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素有“百戏之师”之盛誉。二OO一年五月十八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昆曲世界文化遗产即“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殊荣。 昆剧,是指用昆山“水磨调”来演唱的戏曲剧种。它既可用以演唱体制剧种中的“明清传奇”和“杂剧”,也可用以演唱金元“北曲杂剧”和宋元“南曲戏文”,其中以“明清传奇”为主。 从北宋永嘉乡土歌舞小戏和南宋“永嘉杂剧”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南戏“,从它的发源地浙江永嘉(温州)九流十折,逐渐流传至江西南丰、浙江杭州、江苏昆山等地,并与当地居民所唱的“土腔”和所讲的“土语”相融合,于是大约在元末明初产生了被称为“南曲戏文”的四大声腔-即江西的“弋阳腔”、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江苏的“昆山腔”。 初始的昆山腔,从腔调上说,还是一种比较粗糙的地方土腔。据史籍记载,元末当地声乐家顾坚就曾对演唱加以改进。当时所唱的唱词体裁多为“月儿弯弯照九州”之类的民间歌谣、小调和一些南戏曲词。据明代《泾林续记》记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曾设宴邀请一些有社会名望的高寿老人,应邀赴宴当中有一位九十岁的老人叫周寿谊。朱元璋知道周寿谊是昆山人,便问周寿谊:“人们都说昆山腔好听,你会唱吗?”。周寿谊就用昆山腔唱起了“月儿弯弯照九州”。那时的昆山腔究竟怎么唱,如今已不得而知,现今我们所听所唱的,都是在明嘉靖、隆庆间经等人精心琢磨创发出来的一种艺术歌曲-昆腔“水磨调”。 明代嘉靖十年至二十年前后(约公元1531-1541年),清曲家魏良辅住在昆山附近的太仓。自明以来,江南古城苏州一带,上流社会演唱北曲之风颇盛,演唱水平也很高。文人士子对已“北曲化”、“文士化”的南曲也是关注有加,比如长州人士祝允明虽视南戏诸腔为「愚人蠢工」所为,但对昆山腔度新声,在散曲清唱上的改革,做 了有益的探索。另外陆采更作《王仙客无双传奇》,从戏曲上提高昆山腔艺术。昆山腔在明代正德以前,与海盐、余姚、弋阳等腔调一样,都只有锣鼓伴奏,到了嘉靖年间则有了笛、管、笙、琵琶等管弦乐的伴奏。而且在邵灿《香囊记》的影响之下,许多剧作家也

昆曲教学设计

昆曲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昆曲,了解南曲北曲的异同以及艺术特色;学唱昆曲,初步感受昆曲的唱腔等特点。 能力目标:欣赏、学唱、感受、《牡丹亭》,《去家乡,望路遥》片段,唤起学生学习昆曲的兴趣。 情感目标:唤起学生学习昆曲的兴趣,激起学生对民族戏曲的热爱以及为昆曲的传承做贡献。 教学难点:学唱昆曲片段 一、导入: 出示奥运会视频, 问:1、你知道以上画面出自什么场景吗?你知道演员唱的是什么曲种吗?你知道演员念的是什么诗句吗? (以上画面展示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的一个片段,随着改编自唐诗《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名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唱起了昆曲,拉开礼乐篇章) 2、为什么奥运会开幕式为什么选择昆曲,而不选择京剧之类的? (昆曲被誉为世界三大戏曲的源头之一,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戏之祖”。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因此,更古老的昆曲更有资格成为中华雅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而亮相在奥运会开闭幕式上,让世界为之惊艳。于是一个是人类体魄美的极限,另一个是人类精神美的极致———奥运与昆曲,这两种不搭界的东西,在第29届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的催化下,在2008年的北京有一次破天荒的因缘际会。 二|、走近昆曲。 (一)、介绍昆剧 1、让我一起走近昆曲的世界!(出示昆曲的剧照)介绍昆曲:昆曲又名昆腔、昆山腔,专唱昆腔的剧种称作“昆剧”。昆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际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2、昆曲四大行当生旦净丑称为家门,昆曲的行当不仅提炼了昆曲人物的类型,还各自具备相应的程式化表演,歌舞结合虚实相生的表演形式,反而使演出如行云流水,一无拘束。(出示视频) 2、教师简单介绍南曲北曲的共同点。昆曲的音乐,主要是南曲和北曲。南曲和北曲是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两种戏曲声腔。南曲与北曲合流,使昆腔的音乐得以丰富和发展,这无疑是一大进步。南曲和北曲有三大共同点:(一)曲体结构。我国戏曲音乐的唱腔结构分为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种。它们都是曲牌体音乐,其主体是单一的独立的长短不一的曲牌,但这些曲牌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连缀演唱,视剧情和唱词而定。(二)唱词形式。它们都使用长短句的 词律体,因此,反映在音乐上,其曲牌内部的句式长短不一,多有变化。(三)伴奏乐器。均以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接下来我们分别欣赏一首南曲,一首北曲,我们感受一下他们之间有何不同。 三、欣赏《牡丹亭》片段。介绍剧情:江西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在春天的感召下,与婢女春香往后花园游玩。逛累了回房小睡,梦到书生柳梦梅出现,和她在牡丹亭梅花树下幽会。丽娘在梦中和想象中的情人尽情欢会。此后,丽娘因相思抑郁而死。三年后,柳梦梅

昆曲艺术与文化传承

昆曲艺术的文化与传承 韩攀2012013115美24班 说实话,之前对昆曲了解并不是很深入,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欣赏昆曲。之后查阅了一些资料对昆曲进行了进一步的了解。了解之后,受到的触动不仅仅是关于昆曲这门艺术,还有很多关于那些热爱昆曲的老艺术家,还有一位铭记在心的叶肇鑫老先生。 首先印象很深的当然是经典之作《牡丹亭》,无论从音乐的节奏、曲调、人物的举止都透露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息,昆曲着实是一个从外到内都极其唯美的艺术。 汤显祖曾说: “一生四梦, 得意处惟在牡丹。”毫无疑问,《牡丹亭》代表了汤显祖戏剧的最高成就。《牡丹亭》也无无疑是戏剧中占据极高地位的一部经典著作。 有人曾说《牡丹亭》是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其实我觉得这样的说法有欠妥当。《牡丹亭》作为昆剧之母,其艺术魅力绝不是一部惊悚加言情的欧美电影所能比拟的。昆曲之旖旎悠扬,牡丹亭之曲折梦幻,二者结合,在彼此基础上迸发出的美感染了自北宋至今无数的国人,就连汤显祖自己也感叹道临川四梦,得意在于牡丹处。一部本质上仍未跳出才子佳人的作品竟有着这样巨大的影响,自有其不可及之处。 这是一个女子追求真爱的故事,这是一个为爱痴狂的神话。杜丽娘为爱而生为爱而死,为人传诵。她的这种大胆看似少见其实在北宋这样一个如此封建的年代汤显祖无疑借丽娘之身道出了难以言明的渴望,对自由和真爱的追求。 女为悦己者容,其实是女为己悦者容,当两个人有了喜欢有了欣赏,便会有了牵挂。而杜丽娘便因为这个而痴狂至极,至死至生。如情不知所起,便愈发有着冲脱桎梏的欲望。昆曲将牡丹亭这段死生缠绵的爱情故事唱得荡气回肠,引人为之向往。 昆曲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痴情的柳梦梅对丽娘呼唤“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阴阳相隔,柳、杜二人无可奈何,丽娘便许下了“梅根相见”的诺言。配上婉转、柔美的唱腔,二人凄美却又神圣的爱情被展示的淋漓尽致。 痴情勇敢的丽娘最终获得了圆满的结局,然而还是有那么多渴望追求梦想与所爱的女子红颜薄命,她是一个奇迹,因爱而死,为爱而生,成就了牡丹亭这样一部名曲。 《牡丹亭》可能是很多人都熟悉却又可能不熟悉的剧目,因为曲高而和寡,局限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流传。而扩展开来,昆曲同样属于一种非广泛的文化,很多人并不了解,甚至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