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民族性格比较

中西民族性格比较
中西民族性格比较

中西民族性格比较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会出现一些这样的现象,在参与同一个会议的时候,西方人的表现要比中国人活跃许多;在发表意见或看法时,往往也是西方人表现的更为直白和坦率,而中国人的表现则是更加委婉含蓄。这些表现的产生与个人因素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但更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民族性格的影响。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民族性格?民族性格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特征。每一个民族的性格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一个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物质生活以及长久以来的历史文化积淀都会对这个民族的性格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每一个个体都在为民族性格的形成做出贡献,而民族性格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本民族的每一个个体,使得每个人个性鲜明,并且具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行为特征。民族性格拥有持久性和稳定性,任何一个民族的群体性格都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是历史的沉淀。民族性格形成以后,就具有一种很强的持久性和稳定性。这也不是说民族性格一旦形成就是固定不变的。但这种变化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往往要经过漫长的岁月。1

现今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交流日益增进,各民族通过频繁交流不断产生碰撞,交流和融合。熟悉每个民族的性格,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并且能更好的与他人进行交流。下面我将以中国和美国为例,对中西民族性格进行比较分析。

一、中国与美国民族性格特征

中国拥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而美国也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时至今日,中国与美国已成为世界上颇具影响力的两个国家。并且,中华民族与美利坚民族经过不同的发展,各自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性格。

中国的儒家思想在每个中国人的思想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儒家思想主要以中庸之道为核心。孔子主张:“凡事叩其两端又取其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这种含而不露、过犹不及,不去走极端的思想即中庸之道。孔子又指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即中庸是最高的德。孔子以后,中庸思想得到大力弘扬,被认为是“天下之大本”,“天下之大道”,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成为人人都自觉恪守的处事原则,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2

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看,中华民族看重的是群体意识,而美国人则更强调个体主义。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传统思想,其宗旨是以维护国家安定,保障群体和谐为基点。例如,孔子所指出的“忠恕”、“恭俭庄敬”和“恭、宽、信、敏、惠”的处世态度以及孟子所说的“辞让之心,礼之端也”便是要求人们克制个人的欲望,服从家庭乃至社会群体的意志和利益。汉儒董仲舒指出“大统一”主张以后,更把这种国家一体的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儒家这种家国一体的群体意识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编织成的思想体系,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个体只有克制自己,服从群体,以家国的需要为需要,才能与世俗融洽相处。纵观中国历史,正是这种家国一体的群体意识才使中华民族这个伟大的群体得以稳定的发展和壮大,才使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伟大情操得以弘扬。3

但是西方民族则与此相反,西方社会更加注重个性发展。例如,在美国社会中,尊重个性是他们价值观的核心,同时这也是美国文化的基石。美国人主张通过自己的努力超越他人而不顾及他人,反对社会和国家对自由的干涉。在中世纪后期和近代的欧洲,由于私有制深入到家庭内部,家庭成员各有财产的状况为每个人的独立奠定了基础。法律关系、权力关系成为家庭成员之间的主要关系,而夫权父权局次要地位,这位个人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美国最早的历史始于1620年,当时一些欧洲人为逃避政府的压迫追求自由和幸福远渡重洋而来,后来大批移民前往北美大陆所追求的也是个人的自由和平等。同时,在这个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在生存、生活方面的依赖性不强,由此产生了一个多元制社会。美国个人主义则表现在追求个人自由、个人自立、自由思考和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只要不超出法律范围,就不会有人去干涉,即使是父母、兄长也无权干涉,这在中国可能就有些困难。这一点有其明显优越性,它使西方

1孙立平:《从社会化看我国民族性格的形成》,《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第1期,第116页。

2刘小艳:《中西文化对中西民族性格影响》,《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第80页。

3张松龙,刘绍斌:《试论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新西部》2010年第16期,第108页。

家庭比中国民主、平等的多,父母很少为孩子决定什么事情,而是与其协商或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同时也使西方人习惯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奋斗,去独立地求生存求发展,而不依赖父母,不依赖家庭。1中美民族的性格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同点,就是中国人更注重“和”字,偏好于和谐、中庸,而美国人更倾向于“争”字,更喜好竞争,比较极端。

“重和谐,持中道”是儒家的处世原则,也是我国民族的传统心理。中庸的核心便是思想行为的适度和守常,归结到对个人人格的要求则是要为人庄重、谨慎、节制个人的情感、欲望,反对固执一端的偏激片面,以达到处世通达圆融。因此,当今许多人仍把中庸看作追求恰如其分的道德行为的择善固执。然而,人们重节制、求平稳的结果是老成持重、世故圆滑、妥协折衷、谦退隐忍成了中国人的立身准则。2但是西方民族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美国人最爱的便是一个“争”字,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重视较量,乐于竞争。在美国人眼中,人必须战胜自然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他们更喜欢向外扩展探索,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努力。为了达到目标,他们愿意付出一切,成日忙碌,并且十分享受努力的过程。

总的来说,中国民族受儒家学说的影响,中国人崇尚中庸之道,相对来说更平稳,群体意识更为强烈。而美利坚民族更喜欢冒险,具有探险精神,喜爱竞争,有较强的个人意识。

二、中美民族性格形成分析

民族性格的形成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理环境会对民族性格产生影响。中国疆域辽阔,物产丰富,这些都为中华儿女提供了极为生动又极富魅力的情感素材,使中国人为之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这种情感日积月累,便孕育了中国人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中华大地的这些优势向来被人视为得天独厚之处。地理环境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厚重的民族精神的产生有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各族人民很早就生息在东亚大陆上。她的东面是一望无际的茫茫沧海,西北面多为沙漠戈壁,而西南面则是峰峦叠嶂、险峰林立的青藏高原。尽管中国北面、西面和西南面与许多国家和地区接壤,但基本上属于半封闭性的大陆国家。这种半封闭性的大陆地理环境对中华民族精神和品德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首先,这种地理环境使中国人不必像海洋民族那样承担许多风险,过多地与自然作斗争,而是过着相对平稳而安定的生活。这便使我们中华民族一开始就有求“稳”求“静”的精神理念。由此培育了中华儿女安土重迁、默默耕耘,厌兵息战,爱好和平的传统民族精神。其次,这种半封闭性陆地特点使中国人生活和生产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里,较少依赖外来力量。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依靠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以求生存。尤其是中华儿女凭借自己的不断努力,创造了秦汉的威武、唐宋的豁达和明清的宽广等辉煌的古代文明。长期以来,中华儿女逐步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强意识,从而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奋、勇敢的品德和自强不息的精神。3

美国本身是一个移民大国,他们的祖先是102个英国人,这些人乘坐五月花号从欧洲到达美洲的。美国人所信仰的美国梦,是一种相信在美国只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他们在美洲大陆上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了冒险精神,他们相信人的生存就是不断地去迎接自然的挑战,努力征服和改造自然。人只有在战胜自然的艰苦斗争中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另外,民族性格的形成还会受到现实的经济、政治、社会结构以及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的影响。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距今一百七十万年以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生息在祖国这片土地上。公元前2l世纪夏朝奴隶制国家建立,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国家之一。在人类社会初期,中华民族没有现成的道路可循,没有先人的经验可学,只能靠摸索向前,这种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培育的伟大开拓精神和勇敢精神,便在中华儿女的现实生产生活中沉淀和积累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中华民族在古代和近代,始终以农耕经济为主。在这种生产方式中,包含了华夏儿女无尽的努力和付出。神农尝百草、后稷教人以桑麻、黄帝造车、伏羲制卦、仓颉造字、大禹治水,无不映射出华夏先民重视人力,崇尚进取的自强精神。在农耕文明中,通过长期的摸索,他们深深地体会到,要

1董博:《中美两国文化及国民性的比较研究》,《世纪桥》,2009第12期,第54页。

2张松龙,刘绍彬:《试论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新西部》,2010第16期,第108页。

3张周相,卫芳菊:《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现实意义》,《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第1期,第110页。

生存和发展,就须有两大保障:一是人的不懈努力,二是靠天的配合。在当时生产力落后,科技不发达情况下,要想生存和发展,唯一的出路就是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这种观念意识逐渐培育出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精神。“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古代中国人眼里,凡是自己无能为力的自然和社会力量都是“天”,所以要生存和发展就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也就是只有人和现实世界统一起来,人们才可生存和发展,否则,逆天而行只能死路一条。这样“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追求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就成了古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又一个重要部分。1

从历史因素的方面来看,西方文化的起源起始于古代希腊的海洋文明,从那时起他们就崇尚征服自然,争取个性解放,每个人在个人努力的过程中,都不拘泥于已有的规定,做人做事都喜欢标新立异,另辟蹊径。在这样的文化背景影响下,西方民族性格中更具有创新精神,西方人行事风格更趋向于我行我素,不信奉权威,自信心非常强,坚信自己就是正确的,不轻易屈服于权威,富有挑战冒险的精神。西方人信奉独立自主,做任何事情不依赖别人的帮助,他们相信依靠自己的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从经济因素的方面看,自18世纪中叶开始,西方世界开始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国家商品经济日趋健全,在工业发达和商品经济繁荣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竞争愈显激烈,社会的基本准则就是优胜劣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非常注重工作效率,珍惜时间,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融入进他们的生活,谁能在这方面获胜,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否则就会遭到淘汰。随着之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这种竞争愈显激烈,变得更加残酷。久而久之,西方人形成一种很强的时间观念,他们珍惜时间,注重工作效率,不论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他们都视时间如生命。

三、中美民族性格对比

综合以上陈述,我们可以看出,中美两国的民族性格各具特色。总体来说,中国人重视群体意识,民族性格特征受孔子的儒家学说影响,主张中庸、和谐,处事原则求“静”,为人做事讲究平稳,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的民族性格则是重视个体意识,喜欢冒险,行事风格偏重一个“动”字,人生信条注重竞争,认为通过个人努力能够达成一切目的。

中美两国的民族性格各有各自的优点,中国人以群体为重,很大程度上是受小农业生产的影响,个人对于群体有很强的依存附属关系,但与此同时,正如罗素所说,民族性格不能用科学来解释。一个民族的性格,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形成时期的主要人物。由于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其基点都是维护国家安定,群体和谐。先秦的儒家强调由己及人,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主张把这种家国一体的群体意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种意识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编织而成的思想体系。2正是这个特征,使得中国人对于国家和家庭都有较强的责任心,但与此同时,过分的强调群体意识也会造成个性发展的缺失,压抑了个人的独立。

而美国人注重个体的发展,喜欢独立思考,追求个人独立,做事情不喜欢受到干扰,即使是自己的父母也不能多加干涉。美国人信奉《圣经》,《圣经·新约》中,耶稣说:“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人到我这里来,若不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姐妹和自己的生命,就不能做我的门徒”3,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使整个社会处于一种人情冷漠的环境下,在这种环境之下,每个人会不重视个人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同样也会影响到人格的健康发展。

中国与美国的民族性格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后形成的,所以说无论是中华民族还是美利坚民族,作为世界上两个伟大的民族,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勤劳、勇敢、热情而又积极进取。而且经过历史的洗礼,两种民族性格都各具特色,各自都有着鲜明的特性,并且不断地影响着各自民族的后代,使得本族的民族性格得以传承。而中美民族性格上的差异,从根本上来说是中美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历了几千年几百年的历史洗礼才形成的。一个民族正是由于有了自己的这种性格,才会被称为一个民族。我们所谈论的,仅仅是两个民族性格的差异,而非要评论孰优孰劣,因为文化本身并无优劣之分。民族性格依然在顺着时间的推进而不断地变化着,每个时代的发展都会对民族性格产生影响,尤其在当今世

1杨周相,卫芳菊:《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现实意义》,《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第1期,第110页。

2常晖:《从文化渊源看中美民族性格差异》,《民族论坛》2004第4期,第57页。

3张松龙,刘绍彬:《试论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新西部》2010第16期,第108页。

界,各国间交流愈加频繁,各民族间的相互碰撞交融将会更加激烈。事实上由于文化交流的加强,两个民族的文化都不可避免受到对方的影响。从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的大量涌入,冲击着中国文化形成了“文化震荡”,“文化大融合”,使中华民族的性格融入一些西方特色,而同时美国文化也不可避免会受到“汉文化”——这个由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所形成的文化的影响。事实上,两者之间的差异远不如以前明显,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中美两国人民交流的日益加深,彼此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世界文化大融合是现在与将来的必然趋势。

中美民族性格比较

第26卷第5期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 l.26,N o.52010年9月 Journal of Gansu Lianhe U niver sity(Social Sciences) Sept.2010 =收稿日期>2010-08-25 =作者简介>崔雪茹(1980-),女,河北石家庄人,西南财经大学教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传统伦理学研究。 中美民族性格比较 崔雪茹 (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 =摘 要>民族性格是在整个民族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所有成员共有的一种性格倾向。分析中美两 国人民的言语及行为种种,我们可以发现明显的民族性格差异。总结如下:中庸谦恭与开放自信;强调和合与张扬个性;脚踏实地与冒险开拓;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注重德性与崇尚理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认识到这些差别对于加强中美两国的交流、增进了解意义重大。=关 键 词>民族性格;中庸谦恭;冒险开拓;功利主义 =中图分类号>B84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07X(2010)05-0109-04 Comparison of the Sino -US Nation C haracter CUI Xue -ru (S chool of H umanities ,S outhw es ter n Univer sity of Finance and E conomics ,Chengd u 611130,China) Abstract:T he nation char acter is one kind o f char acter inclinatio n o f all commo n members taking for m step by st ep in his -tor y o f dev eloping t o an entire nat ion.T her efo re,analyzing Sino -U S count ries peo ple .s a var iety o f speech and behav ior ,w e can disco ver obvio us different nat ion char acter.T he author sums up as follow ing :the do ctr ine of mean is mo dest and courteo us and o pens to the o ut side wo rld to be co nfident;emphasizing and clo se w ith making know n t o public individual-i ty;opening up in a down -to -earth way and at the risk of;idealism and utilitarianism;attaching impor tance to moral con -duct and advocating reason.U nder g lo balization backg ro und,kno wing the differ ence wo uld be signif icant to reinfor ce S-i no -U S countr y .s ex chang es and enhances acquaintance. Key words:nation character;the doctr ine of mean is modest and co urteous;o pen up at the r isk o f;utilitar ianism 一个民族的国民性格是多侧面、多重性的。如果对民族性格作多层次的定性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民族性格中有好的、积极的因素,也有坏的、消极的因素;还有由于角度不同,既可认为是好的、积极的因素,又可认为是坏的、消极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不同文化在交流、沟通和理解之中逐步实现互补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庸谦恭与开放自信 中华民族历来崇奉儒家的/中庸之道0,传统社会要求人们克己自制,待人处世避免走极端,凡事折衷处理,以/节0为要,一切善于自我节制。这样长期浸润在不急不慢、不偏不倚、适可而止之中,处于/致中和0的状态,形成了中国人温良与和平的性格。中国人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依靠直觉和直观思考,把个人、自然和社会看作一个统一体,人和自然合而为一,这样就重视统一,而忽略了差异和对立。所以,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的态度有些 模棱两可,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不求进取。中华民族又是个/尚谦0的民族,翻开5现代汉语词典6,我们会在/谦0字条中,找到/谦虚0、/谦逊0、/谦恭0、/谦和0、/谦让0等许多不同的词汇来表达、描述这一美德。/尚谦0的丰富内涵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正确估价认识自己,有自知自明,能看到他人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虚心学习,永不自满,表现为谦虚谨慎、虚怀若谷;其二,用尊敬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对他们的缺点能够宽容,表现为谦恭克制、彬彬有礼;其三,正确地对待个人利益、成就和名誉,表现为谦让、不居功、不争名夺利。中国人面对赞扬是害羞的、谦虚的。而美国人的开放自信都是我们有目共睹的,正是有了他们开放自信的性格,美国才可以在短短几百年中发展为世界强国。 在世界观上,美国人不像我们中国人强调统一。源于古希腊的美国文化养成了/求真0为目的的科学型文化倾向,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或知识来源于假设,在验证假设 ) 109)

论中美两国民族的性格差异

论中美两国民族的性格差异 【摘要】随着中国的入世,中美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必将越来越频繁。中西方民族由于自然地理条件、文化、宗教、历史等原因,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了解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特点,跨越文化障碍和揭示各民族性格中的隐蔽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适合各民族文化特征的交际策略,更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本文主要从中美文化差异的视角出发,探究形成中西民族性格差异的原因。 【关键字】中美民族性格差异 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和美国,他们在很多方面有共同之处。[1] 中华民族是华夏古今各民族的总称,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为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是在中国统一国家里经过几千年时间融合了许多民族及其思想文化、感情意志、习俗信仰而形成的伟大民族。 民族性格,“亦称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2] 中国文化是一种大陆型的农业文化。黄河与长江孕育的华夏大地,土壤肥沃,四季分明,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自然地理条件。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或是遇到兵荒马乱,人民大体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这是一种朴素而又实际的生产方式,长期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的中华民族便毫无疑问形成了静的性格。”[3]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融合过程中,扬长避短,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总体性格。 这个总体性格是由各民族的优秀性格熔铸而成的。所谓民族的优秀性格是指一个民族长期形成并比较稳定地保持着的一种共有的思想活动特征和传统。中美两国民族性格的差异是显而易见、众所周知的。讲到探究这种差异之根源及原因

从鬼文化看中西文化异同

作者简介:周佩君,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摘要:中西方文化因为民族性格等原因在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对“鬼(ghost)”却表现出基本一直的认知。究其原因,原始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淳朴观念和敬畏之心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文明的发展,受到宗教、民族习惯的影响,由“鬼文化”引发的丧葬制度和鬼节在中西方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关键词:“鬼文化”ghost;丧葬制度;鬼节;中西文化异同 中国和西方因为历史、政治、地理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色。一直以来,大多数人致力于研究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如含蓄内敛与开朗外放,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等各种相反的特点。然而,在对“鬼文化”的认识上,中西方却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 (一)中国的“鬼文化” “鬼”是指人类死后所化作的灵体。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献典籍中认识到中国人对“鬼”的认识: 《礼记?祭义》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① 《说文解字》曰:“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鬼?气?害,从厶。凡鬼之属皆从鬼。,古文从示。居伟切。、,古文鬼。”② 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说明了什么是鬼: “人所归为鬼。以叠韵为训。释言曰。鬼之为言归也。郭注引尸子。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左传。子产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礼运曰。气归於天。形魄归於地。从儿、?象鬼头。自儿而归於鬼也。从厶。二字今补。厶读如私。鬼阴气贼害、故从厶。阴当作?。此说从厶之意也。神阳鬼阴。阳公阴私。居伟切。十五部。凡鬼之属皆从鬼。”③ 也就是说“鬼”字是一个象形字,表现出古代中国先民对于鬼魂的形状想象:下面是人,上面是个奇怪可怕的脑袋。 鬼虽为人死后所化,但是却比人多了很多强大的力量。我们从各种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鬼可以飞,可以穿墙,可以隐身,会法术,甚至也可以附身到活人的身上。但是鬼属阴,《说文解字》曰:“鬼,阴气”,民间以阳气为人,阴气为鬼。所以鬼一般在晚上才出来,不能见光,遇见阳光就会灰飞烟灭。虽然人鬼殊途,但是中国自古的传说、话本小说中,却经常出现“人鬼情未了”的桥段,如《聊斋志异》中最常被改编成影视剧的《聂小倩》就是讲一个叫宁采臣的书生和女鬼聂小倩相爱的故事。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丰富了地狱和转世投胎的观念。即是说,人死之后,魂魄会进入地狱,若生前善事做的多,则可以转世投胎重新做人。而若坏事做多了,则会根据罪恶程度要么投入畜生道,来世做牛做马;要么会在十八层地狱受刑,永世不得超生。并且,转世投胎,会根据前世的恩怨纠葛,有债还债。中国人常说,“孩子是父母前世欠的债”,父母骂不争气的小孩时,也会说“你这个讨债鬼”。 同时受到道教的影响,鬼亦可修道成仙,造成人、鬼、神混杂的局面。并且道士逐渐取代了巫师的位置,实行招魂、超度、驱鬼等活动。 发展到今天,除了原本的意义外,“鬼”也有了很多其他的意思。《新华字典》关于“鬼”字的词条有6个:(1)迷信的人以为人死之后有灵魂,叫鬼;(2)阴险,不光明:鬼话,心怀鬼胎;(3)机灵(多指小孩子):这孩子真鬼;(4)对小孩儿的爱称:小鬼;(5)对人蔑称或憎称:酒鬼,吸血鬼;(6)星宿名,二十八星宿之一。可以看出,“鬼”字的使用多数是带有贬义色彩的,“鬼话连篇”“赌鬼”“人不人鬼不鬼”等。偶尔,会变成带有褒义色彩的词汇,比如有时候用于小孩子身上的“小鬼”“鬼灵精”就是带有宠溺口味的爱称;还有情人夫妻之间,女人称呼男人“死鬼”也是听着不好听,但带有爱意的称呼。

论地理环境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影响

2001年1月第28卷 第1期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 )Jan.,2001 V ol.28.N o.1 论地理环境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影响 宋瑞芝,宋佳红 (湖北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 要]俄罗斯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其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中,虽不是唯一的因素,但却是一个极 为重要的特殊因素。它铸就了俄罗斯民族性格及精神的二律背反:美德与缺点;奴性与集体主义精神;极端与包容;肃穆与感伤。 [关键词]地理环境;民族性格;二律背反 [中图分类号]K 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2001)01-0082-04 [收稿日期]1999-12-17 [作者简介]宋瑞芝(1942—  ),女,北京人,湖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世界历史研究。 世界各个民族的性格,都是由其地理环境与 其长期社会历史的原因铸就的。俄罗斯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的特殊性,造就了俄罗斯民族的特殊性格。俄罗斯民族的性格,既不同于东方民族,也不同于西方民族,可以说它包容着东、西方民族性格的某些特征,即有着民族性格上的二重性:既是世界上最无国家组织的民族,也是最崇尚专制国家的民族;既是最富有自由、漫游本性的民族,也是最富集体主义的民族;既是勤奋坚强的民族,也是最有依赖性和惰性的民族。这种民族性格上的矛盾性、二律背反,除了社会历史的诸种原因外,地理环境也对它的这种性格的形成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一、空间的广延性:利弊双刃 俄罗斯人的祖先东斯拉夫人来自喀尔巴阡山以北、维斯杜拉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沼泽地。公元6世纪以后,东斯拉夫人分布在第聂伯河、伏尔加河上游及德维纳河和伊尔缅湖的广阔土地上,直到16世纪中叶,以莫斯科公国为核心的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仍以伏尔加河以西为其主要的活动舞台。沙皇伊凡四世时期,开始向东征服西伯利亚,到17世纪中叶,不到一个世纪,俄罗斯的疆域迅速扩大到了亚洲的东部。19世纪时,俄罗斯的疆域已北达北冰洋沿岸,西至波罗的海,南到高加索、黑海、里海、中亚,东临太平洋西岸,形成一个东西跨度达15000公里,南北跨度达5000公里的 横跨欧亚大陆的世界第一大国。 辽阔的国土,给了俄罗斯民族一无际涯的空间。这种土地的无界性,给了俄罗斯民族一切美德,同时也给它带来了许多缺点。俄罗斯民族胸怀的宽广性,就来自于这巨大的空间。凡到过俄罗斯的人,都会看到俄罗斯人无论男女,均给人以高大粗壮的感觉,他们的建筑和日用品也像人一样,给人以厚重、宏大的印象。俄罗斯人的温顺与牺牲精神,也是无边的空间造就的。辽阔的大地给俄罗斯人一种安全感。他们身处俄罗斯的中心,周围都是自己的国土,相信俄罗斯大地母亲会帮助他、保护他,不会感到任何的恐惧。他们在俄罗斯妈妈面前,是那么地依赖、那么地温顺,他们像对待圣母那样地对待大地母亲,为她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然而,也正是这个巨大的空间,却又造就了俄罗斯人的惰性,如满不在乎、责任心不强。俄罗斯人生活在这块广袤无垠的沃野上,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人们无需积极进取、努力创造财富,也无需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可以自由自在地安排自己的生活。然而,辽阔的田地,却需要有序机构的管理,需要建立起一个强而有力的集权国家,这无疑对具有天然自由习性的俄罗斯人来说,是一种难以接受的压抑,从而又造成了俄罗斯人性格上的极其浮躁,个人的、集团的、阶级的首创精神的发展也受到限制。 俄罗斯大地母亲有无限宽广的胸怀,有流淌不尽的乳汁,可以养育和拯救所有的俄罗斯人,因 ? 28?

各国民族性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世界各个国家都有典型的属于自己国家的国民性格(当然,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只是相对的,基本可以说明一国的国民性格.) 英国:趋向于保守,但这只是交际方面的,要不然这个国家不会产生那么多 的天才,工业革命也不会发源于此.男人很绅士,女人很高贵.绅士的 外表下其实上却隐藏着激情,这一点可以从火药味甚弄英超比赛和英 国鼎鼎大名的足球流氓身上得到答案. 美国:美国人向往自由,血液里充满了挑战未知和勇于冒险的精神.自 来熟,他们更注重个体,所以很容易与其成为朋友,却很少能有 推心置腹的感情.祖先最初来到这块大地,用自己的辛勤汗水使 这片大地充满生机,并使那种探索精神一代接一代传承下来. 得国:深沉,特别是德国的男人,看了他们的言行你会知道了什么叫男 人,什么叫男人味儿.他们集体性很强,这个国家的人做什么都 理有条,一丝不苟,德国的法律普及率以及国民对法律的熟悉和 遵守程度在世界各国中应该是首曲一指的,但有时候会让我想 希特勒手下的那群德国兵,他们的聪明与高素质没换来人民的 幸福生活,却一次次使人类进入不堪回首的战争.作为德国人的 大文豪歌德一句话总结了这个国家民族的一个特点:"德国人作 为个体是如此的理智,作为集体却常常迷失方向."多么精辟的 论述. 法国:一提到法国,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浪漫,是的,事实也确实是这样, 法兰西的国土确实和别国不一样,它没有英国人的一本正经,没 有德国人的严肃,也没有美国人近乎滥情的热情与幽默.这里的 人天生流淌着祖先高贵血统给予他们的别人学不来的浪漫.法 人大多长相俊俏,男人调皮,女人多情.在那条著名的大道上到 处是热吻的恋人,法国人之间平时的以吻代礼的习惯是其它国 很少能比拟的.在这个国家诞生了无数的科学家,文学家,政治 家,其中法国文学灿烂至极,使法兰西周身散发着无穷无尽的文 化底蕴,法国人说,是他们最最完美的法国文字使他们的文化如 此灿烂. 意大利:在欧洲,意大利人可能是最有种的一群人,也许你会想不明白 ,是的,这个问题除非亲身接触很难想通的.意大利是南欧人 性格的典型代表,美女成群,男人则天性风流,别的国家的女 去那里可要小心,说不定一个意大利男人一个眨巴的眼神便 使你无法自拔.世界杯赛场上有哪个国家能像意大利的队员 们那样清一色帅哥,长的有楞有角啊,仿佛是一尊尊文艺复兴 期的雕塑,美不胜收.意大利参加了许多战争,但鲜有胜迹,也 许他的祖先最能明白他们曾经的辉煌---罗马帝国. 西班牙:也许是阳光过于充裕的原因,西班牙人给人的印象总是有些, 热情过度,举手投足间显露出狂野不羁的本性,并把这种本性 带到了南美洲,奔放的热情在斗牛的过程中得到了最最完美 的表现. 日本:这是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任何别的文化到它那里都会变成适合 他们的特有的经过吸收改造的文化.在他们的语言中掺杂了包 括汉语,英语,西班牙语在内的各种语言因素.他们用自己的勤

中国的国民性格

文化与人格:中国和欧洲---兼论文明转型期国民性格的再建构 何平四川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发表于北京:《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1期) [摘要] 本文借用“国民性格”和“人格”等社会科学的概念,在与抽象意义上的“欧洲人格”相比较下,讨论中国传统人格的特征。论文认为在现代性的文化氛围中,人格的再建构不能受到忽视,而且,其社会道德规范建设应该放在首位,还必须在继承中国传统伦理学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来进行,由此产生对中国传统伦理哲学的再诠释问题。论文认为这种再解读可以走施莱尔马赫的循环论诠释学和王阳明的实践伦理学的路径。论文分析了《论语》人格境界的三个层面,注意到儒家道德教化理论博采“发展论”、“发现论”和“改造论”三大模式,主张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和人格形象在经过当代诠释学的清洗后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思想渊源融入到当代中国的伦理言说中。 关键词:国民性格儒学中西文明比较 20世纪中期,对世界各地区的文化人格的探讨曾经是国外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许多学者认为由于生活在大致相同的人文地理环境中,接触到大致相同的制度、语言和生产方式,受到被社会认可的哲学思想体系的影响,并都在大致相同的养育子女的模式中长大,一个民族或文化中大部份人的行为和心理会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性,这些行为和心理特征就构成所谓的“民族性格”,①而且不同民族的人格形态是有差异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在其<<菊花与刀>>中对日本的民族性格进行了极有影响的探讨。60和70年代欧洲学术界颇为流行的文化与人格的比较研究中,弗朗西斯.徐、E.埃瑞克森和H.赫芝森等学者讨论了东亚中国和日本的所谓“羞耻型人格”和西方所谓的“罪感型人格”。日本学者Hajime Nakamura著书比较中国、印度和日本等东方民族的思维方式,认为中国文化和人的思维方式以实用主义为特征。②更早在20世纪初,马克斯.韦伯也在<<中国的宗教>>中比较中国和欧洲的文化与人格。一战后,斯宾格勒出版名著《西方的没落》,认为近代欧洲是一种“浮士德类型人格”。 对中国国民性格的研究开始得更早些,早在17世纪,西方来华的耶稣会士已对那时的中国人的性格进行观察描写。③ 1857到1858年间,<<泰晤士报>>驻华记者在他的通信集中有不少对中国人格的描述。1894年,在中国生活了22年的美国传教士阿瑟.斯密思(旧译为明思溥)发表<<中国人的性格特征>>,较为详细地描述了他眼中的中国文化与人格。④ 20世纪初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也引起中国学者对中国文化与人格特征的反思。梁启超曾写出了若干论文探究中国的国民性,从救国的立场出发,他断言中国国民性格缺乏独立性,并思考改良之道。鲁迅也探讨那时的中国民族性格,他的<<阿Q正传>>以文学的手法揭示了那时中国民族性格的弱点。梁漱溟在他那本著名的《东西文明及其哲学》中对中国、印度和欧洲三大文明区域中的人格形态有不少洞见。在他看来,文化的区分本质在于意志克服外在障碍和满足自己欲望的态度与方式,欧洲人以征服自然和环境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中国人则在欲望与环境之间力求一种平衡。⑤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又一次掀起对中国文化与人格的比较研究,但大多从批判的角度,着力说明中国人格 ① Kardiner, A. & Linton, R. The Psychological Frontiers of Society(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45, p.237. ②Hajime Nakamura, Ways of Thinking of Eastern Peoples:India-China-Tibet-Japan,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P.Wiener, Honolulu, Hawaii: East-West Center Press, 1964, pp. 180,181, 234, 235. ③英国皇家学会图书馆收藏很多当时来华传教士的通信,那一时期的皇家学会会刊《哲学汇刊》也有不少文章谈到在华的经历。法国路易十四鼓励下法国在华耶稣会士发回的书信和报告中也有一些讨论。 ④参见Smith, A. Chinese Characteristic, New York: Fleming H.Revell Co.1894. ⑤参见梁漱溟:《东西文明及其哲学》上海:商务出版社,1921年。

论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戏剧《哥本哈根》中体现的两性家庭分工差异 2 初中英语教材知识体系建构的研究 3 从东西方文化差异视角看动物词汇的翻译 4 An Analysis of “The Cask of Amontillado” 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6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双关语的研究 7 爱与正义:《杀死一只知更鸟》主人公阿提克斯?芬奇形象解读 8 《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9 《喜福会》中的象征主义 10 英文影片名汉译中的文化多元性初探 11 中外英语教师的优劣势比较:从中学生视角 12 电视公益广告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13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175 567 12 48 14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应用 15 美国拓荒运动中的新女性形象--读威拉凯瑟《我的安东妮娅》 16 《傲慢与偏见》中经济对婚姻的影响 17 从理解文化角度翻译英语习语 18 英汉委婉语跨文化对比研究 19 英汉语言与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20 On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Marlin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21 解读《喜福会》的中国式母爱 22 关于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 23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4 论《奥兰多》中双性同体观 25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幽默翻译 26 从跨文化角度对中美语言禁忌的浅析 27 Text Cohesion in English Business Contracts 28 论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的“爱” 29 科技英语长句的结构分析与翻译 30 以国际商务谈判为视角分析中西文化差异 31 从目的论角度浅析《阿甘正传》字幕翻译 32 从小说《百万英镑》中看对当今社会的讽刺意义 33 科技英语语篇中被动语态语篇功能的分析 34 论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有效沟通 35 中西方传统女权主义思想异同比较——王熙凤与简爱之人物性格对比分析 36 Study on Dietetic Cultures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 37 论黑暗中的光明在《八月之光》中的体现 38 从《绝望的主妇》看美国的家庭观 39 中英文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 40 翻译“忠实”新解——兼评《傲慢与偏见》译本 41 An Analysis on the Tree Image on Sethe’s Back in Beloved 42 Comparison of Chinese Lunar New Year and Western Christmas Day—from the Perspective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其实民族和世界这两种概念在文化传播学中可以经常被看到,在我们身边的各种文化现象中也不难发现他们的影子。往往在我们谈论文化联系和传播的时候,我们也很容易就会听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样一种观点。那么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民族与世界这两种属性究竟有什么异同,他们之间究竟又有什么联系呢? 首先,我认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种观点非常正确。 但是,要想论证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就要必须先搞清楚我上面提到的问题,就是它们的异同和联系。 什么是民族文化呢?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民族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民族文化是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能代表民族特点,体现民族精神,是根植于民族内涵之上的;第二,民族文化是在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的选择性,是不断自我发展,自我进步的。那么什么是属于民族文化的呢?其实这个问题就是对民族文化定义的具体例举。我们的衣食住行,语言文字,宗教风俗,节日传统等等都是民族文化的具体组成部分。比如,我们的八大菜系,汉服旗袍,长城故宫,汉语汉字,道教禅宗,春节中秋,还有勤劳的品质,谦逊的性格等等。总之,我们可以简单地说,凡是与我们生活相关的,包括你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有民族文化的影子。

那么什么又是世界文化呢?我认为世界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讲,。所谓世界文化就是各民族文化在保持自身特征的同时,通过不断的发展和传播,在世界范围内的大联合。凡是世界上存在过或者是现存的一切文化都是世界文化。这个定义是以世界的整体性为基础的,着眼于全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从广义的世界文化来分析,任何一个文化现象都不过是人类文化的具体表现。从狭义上来讲,世界文化只是各种文化的共同性。比如,世界人民的审美共同性,和经济发展的共识。另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例子,就是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孩子叫爸爸妈妈的发音是十分相似的。我们有的时候听一首外语歌,虽然你听不懂歌词的意思但是你就是觉得它很好听,旋律很动人,这就是一种狭义的世界文化现象。 既然谈及了世界文化,那么世界文化的特性就是不得不谈的。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大家公认的世界文化的最重要的特性。这一特性是在文化平等的基础上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一切都文化首先是平等的,而它们却是不相等的,自然就会是多样的。世界文化之所以吸引着无数人为之魂牵梦绕,其魅力就在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200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联合国大会随即在其57/429号决议中欢迎这一宣言,还欢迎其所附的执行宣言的《行动计划》的要点,并宣布5月21日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来加深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和学会更好地生活在一起。为庆祝一年一度的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

由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看中西方民族的性格

中西方民族的性格之比较 所谓性格是指个人表现在态度和行为上稳定的个性特征。民族是指由若干个人组成的社会整体。民族性格,“亦称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性格,这主要是由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众所周知,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抗拒的趋势,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也必然伴随着不同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剧烈碰撞,这种碰撞不仅发生在东方与西方之间,而且就在我们的本土,在我们的内心,也无时不处在这种冲突之中。我认为全球化不是对民族的消灭,恰恰相反,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只有守护我们的民族性,才能立足于这个全球化时代的世界之上。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去来的条件下创造。 民族,一般认为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人类生活的共同体,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而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民族不同于血缘共同体或经济共同体,原因很简单,文化是民族的标志—民族共同体内最显著,最持久,最稳定的联系时文化。同时,文化的民族性本身就意味着文化的差异性。 文化之于民族兴衰息息相关。民族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文化的力量深深的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的觉醒,总是起于思想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沉沦,往往始于文化上的沉沦。我们以足球举例,众所周知,足球是一种技术,力量,战术要求很高的运动,看起来很简单,而实质上,足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文化,民族性格,心理,理念的综合反映。足球不单纯是一种游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足球是一种文化。 如此我们可以得知文化精神与民族性格,国民性相互联系,所以我根据这些以及其它理论就民族性格进行比较。 第一.动与静 中国文化起源并发达于内陆的大河流域,故形成封闭,保守,稳定的农耕文化。中国古代的先民们从事采集与农耕,在长期的农耕文明影响下,古代中国人在日复一日的春耕秋种的归律生活中,养成了稳定的生活方式和形态,也就具有‘静’的特质。 与之相反,西方文化起源并发达于沿海岛屿地区,从而形成开发,开阔,流动的商业文化。人们在海上贸易和海洋狂风恶浪的搏斗中造就了冒险和开阔的精神,也就形成了‘动’的特质的民族文化。 第二,内敛与外向;中西航海的历史见证 黄河中下游作为中华民族的核心地带,而他的地理环境也使以黄河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一种隔绝机制,造成了一种内向的,求稳定的文化类型。 再看西方,古希腊罗马处于开放的海洋地带中,这种优越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古希腊罗马的商业发展,造就了盛极一时的商业文明。这种商业文明是一种开放性的动态文化,也是一种张扬自我个性的创造性文化。 然而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与中国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可以作为中西方民族外向和内敛的最好例子了。西方人将15世纪到19世纪这段时间称为航海大时代。几乎每一个人都怀着出海远航的梦想。而14.15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已经诞生,而西方权力阶层极力想拥有中国的瓷器,丝绸等,但是中西方贸易的

俄罗斯人的性格

简要说明俄罗斯人的性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用这句中国谚语,去了解和认识另一个国度、另一个民族,也是恰如其分的。 大自然对俄罗斯人既慷慨又苛刻。慷慨的是无边无际的平原,肥沃的土地,极为富饶的资源。这有助于在俄罗斯人中培养出一种豪放开朗的性格。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民族的历史,并非只在战场和谈判桌上写就,在政治、饮食和卧具上更能表现一个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喝酒的习惯与他的性格有关,性格温和的人喝酒时不紧不慢,喜欢精酌细饮;直率、开朗的人喜欢痛饮,一醉方休。俄罗斯人喝伏特加酒总是大口杯或者直接拿着酒瓶喝,一口饮尽,颇有梁山好汉的那份豪爽。俄罗斯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复活节那天,能歌善舞的青年人拉起手风琴,弹起七弦吉他,妇女们唱起古老的俄罗斯民歌,小伙子姑娘们跳起节奏强烈的踢踏舞,大家相互邀请,男女老幼同时登场,展现俄罗斯人豪放的性格。 苛刻的是严寒的气候。一年中有半年多是冰天雪地,90%以上地区整个冬季平均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80%地区无霜期不到180天。俄罗斯人在这样严酷的气候条件下,生活劳动是艰难辛苦的,但却培养了俄罗斯人坚毅不拔、吃苦耐劳、勇敢的性格。 这一个特点是世界出名的,彼得大帝为了打开通向欧洲的出海口,与瑞典人打了二十年战争,打败了瑞典几十万大军,建立了新的首都-圣彼得堡。1812年,拿破仑率六十万大军入侵俄罗斯,结果一败涂地,被赶出俄国,并损失了大部分军队,导致以后跨台。拿破仑说:他还从未遇到过如此顽强的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无论是在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还是在列宁格勒被围的900个日日夜夜里,俄罗斯人的不屈不挠顽强战斗的精神都让世界为之惊叹。俄罗斯人小事马虎,大事不糊涂。平时大大咧咧,粗心大意,但是到了关键时刻,特别是国家存亡和发展的重要关头,都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这个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不被其他民族所压垮,却要压倒敌人。历史上,俄罗斯是一个军事色彩非常强的国家,他们出过彼得大帝、苏沃洛夫、库图佐夫、朱可夫等世界著名统帅。俄罗斯人有很强的男子汉气概,他们对孩子不娇生惯养,从小就培养他们的勇敢精神,常可以看到很小的孩子跟大人一起步行,而不像我国背着或抱着。 此外,俄罗斯人还有极强的文明礼貌。 俄罗斯人是一个讲究绅士风度的民族,尤其是圣彼得堡人,在各种场合均可以看到,如上剧院看节目,不论男女都穿的整整齐齐。与俄罗斯姑娘结婚的中国人都会在出门时被嘱咐:注意自己的绅士风度。如在九八年金融危机时,俄罗斯卢布面临每天贬值近一半的时候,在银行门口排队的人群,仍然是安静整齐,没有任何人插队。当我们的留学生回到国内时,能很自然的在上电梯、地铁时让女士优先,能注意自己的风度举止。不少家长曾很高兴的说他们孩子在这方面的巨大变化。在圣彼得堡人的家中,那怕是一般家庭,都布置的极有文化修养。 俄罗斯的这方水土,铸造了俄罗斯人豪放、顽强、勇敢、文明礼貌的性格。 参考文献: https://www.360docs.net/doc/6310584090.html,/share/248344300/3012982841 https://www.360docs.net/doc/6310584090.html,/s/blog_4b93de2f010006nw.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6310584090.html,/07/0319/17/39VC1PUD00011T1M.html

从鬼文化看中西文化异同

作者简介: xx,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摘要: 中西方文化因为民族性格等原因在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对“鬼(ghost)”却表现出基本一直的认知。究其原因,原始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淳朴观念和敬畏之心是相同的。 但是由于文明的发展,受到宗教、民族习惯的影响,由“鬼文化”引发的丧葬制度和鬼节在中西方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关键词: “鬼文化”ghost;丧葬制度;鬼节;中西文化异同 中国和西方因为历史、政治、地理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色。 一直以来,大多数人致力于研究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如含蓄内敛与开朗外放,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等各种相反的特点。然而,在对“鬼文化”的认识上,中西方却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 (一)xx的“鬼文化” “鬼”是指人类死后所化作的灵体。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献典籍中认识到中国人对“鬼”的认识: 《礼记?祭义》载: “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① 《说文解字》曰:

“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鬼?气?害,从厶。凡鬼之属皆从鬼。,古文从示。居伟切。、,古文鬼。”② 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说明了什么是鬼: “人所归为鬼。以叠韵为训。释言曰。鬼之为言归也。郭注引尸子。古者谓死人为归人。 左传。子产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礼运曰。气归於天。形魄归於地。从儿、?象鬼头。自儿而归於鬼也。从厶。二字今补。厶读如私。鬼阴气贼害、故从厶。阴当作?。此说从厶之意也。神阳鬼阴。阳公阴私。居伟切。十五部。凡鬼之属皆从鬼。”③ 也就是说“鬼”字是一个象形字,表现出古代中国先民对于鬼魂的形状想象: 下面是人,上面是个奇怪可怕的脑袋。 鬼虽为人死后所化,但是却比人多了很多强大的力量。我们从各种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 鬼可以飞,可以穿墙,可以隐身,会法术,甚至也可以附身到活人的身上。 但是鬼属阴,《说文解字》曰: “鬼,阴气”,民间以阳气为人,阴气为鬼。所以鬼一般在晚上才出来,不能见光,遇见阳光就会灰飞烟灭。虽然人鬼殊途,但是中国自古的传说、话本小说中,却经常出现“人鬼情未了”的桥段,如《聊斋志异》中最常被改编成影视剧的《聂小倩》就是讲一个叫宁采臣的书生和女鬼聂小倩相爱的故事。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丰富了地狱和转世投胎的观念。即是说,人死之后,魂魄会进入地狱,若生前善事做的多,则可以转世投胎重新做人。而若坏事做多了,则会根据罪恶程度要么投入畜生道,来世做牛做马;要么会在十八层地狱受刑,永世不得超生。并且,转世投胎,会根据前世的恩怨纠葛,有债还

论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特征

论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特征 陈麟书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它们能突破民族、国家和地区的限制进行传教布道,并能为世界各民族、国家和各地区的人们所接受,因而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世界宗教影响的范围很大,对人们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影响。近几年来,基督教 大约对十亿多人口有着较深的影响。伊斯兰教徒约有六亿多。受佛教影响的约有三亿人口。 世界上约有二十亿人口的生活受这三大世界宗教的影响。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宗教,这决不是偶然的,是由其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 世界宗教是古代文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在文明社会以前是不可能产生世界性的宗教的,即使在文明社会中,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 在文明社会以前,由于氏族部落为单位的狭小的、落后的经济体制,只能把人们的宗教活动限制在一个十分狭窄的范围内,不仅部落之间交往不多,更谈不上世界性的交往。加之当时人们的文化极其落后,没有文字来进行各民族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宗教交流。特别是由于当时人们思维能力的低下,还没有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统一的主宰世界之神的概念和形象。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绝无产生和形成世界性宗教的可能性。 在文明社会中,也不是在古代文明社会一开始就有世界性宗教的。它是在世界性交往和沟通日益增多的历史条件下才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世界宗教是在民族宗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民族宗教要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这只有到了经济、政治、文化和宗教的发展,达到了各民族各个国家和各地区之间能够进行互相交流和沟通的时候才有可能。各种宗教通过交流和比较,有的被淘汰了,有的则进一步发展和扩大了影响,有的就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 这种世界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宗教的交流,在历史上一般都开始于封建社会的中兴时期,世界性的宗教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以佛教来说,在公元前六世纪,就已由古印度奴隶社会的毗罗卫国王子释巡牟尼

中西文化基本精神之比较

中西文化基本精神之比较 一、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 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与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是两种文化的核心。这两者在性质上并非截然对立,它们在两个文化系统在形态中也不是非此即彼的。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是指中国全部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都是围绕人的社会存在而建立起来的,它不刻意于宗教与神灵的寄托,而是专注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与道德人格的完成。而以海洋文化为主导的思想使古希腊人产生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这就引起他们对超自然神秘力量的畏惧与膜拜.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征服和驾驭自然的雄心。而要驾驭自然,先决条件就是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知识就是力量,因而“爱智”成了希腊人乃至整个西方民族的共同价值取向。在这种条件下.就形成了以科学精神为主导的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主要体现在中国文化较之世界其他文化更早地摆脱了神的权威的控制。《论语》中多处记载孔子对于神灵的漠视,如“不语乱、力、怪、神”,“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等等。儒家的鬼神观对中国文化中以人为中心的传统形成显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理性精神、客观态度与探求真理的执著。理性精神即“阿波罗精神”是西方精神的核心,它表现为承认客观自然世界的可认知性,在各个领域中对形式逻辑的推论和证明法则的普遍遵从,从科学及学术活动中对概念、范畴的建立和理论的抽象的偏好。对真理的虔诚信念.以及在日常行为方式中的工具和理性原则。 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中国古代社会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重家庭和血缘关系,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人们 对集体或群体怀有很强的归属感。这样就形成了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有两个维度:一是群体取向.二是他人取向。在群体取向影响下,重视集体利益。如国家和社会利益,个人利益可以忽视.甚至可以牺牲。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便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公而忘私的境界。在社会秩序上,强调上下、尊卑等人伦规矩,自我受到抑制。因此,中国文化中“自我”意识缺乏或丧失。他人取向是群体取向的伸延.表现在做事情时,首先考虑别人怎么看。这样在人际交往中重视面子和面子功夫,追求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人们见面时常说“你吃饭了吗”“你去哪儿”“天很冷,多穿点”.目的不是要探求对方的隐私。只是想拉近距离。营造一种亲密关系而已。集体主义强调集体的观点、需要、目标,强调社会规范、责任而不是个人享乐,强调集体内部的共同信仰和共同合作。个人的情感依赖于集体,通过对集体的绝对忠诚,人们期盼得到集体的帮助。集体主义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后果。积极方面:中国人谦虚、谨慎,相互合作,讲究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成功之时把功劳归于集体、环境和他人帮助。消极方面:缺乏个人进取精神,缺乏个人竞争意识,缺乏创造精神,过于看重“关系”。个人主义强调每个人都是与其他所有人完全不同的、唯一的、特殊的“自然的基本单位”。在个人主义思想中,人们的个人目标优于集体的目标,缺乏对集体的忠诚,集体观念淡漠。在生活中人们更重视“我”而不是“我们”。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有其积极的一面,英美人坦诚、率直、自助、追求个人成就,强调自我价值、自我实现,具有创造精神;其消极方面则是人际关系冷漠,缺少合作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薄弱。 三、中庸和平与开拓精神 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不同原则出发,不可避免地导致中西方文化在民族性格和社会价值取向上的差异.这便是中国人注重节制、追求和谐与平稳的中庸之道。西方人鼓励竞争、追求功利、崇尚力量的开拓精神。中国的中庸之道有其合理之处,西方的开拓精神有其存在之理由。中国文化从集体主义目标出发,必然把协调人际关系放在首位。由此衍生出“中庸”、“中和”的价值原则和人格标准。以个体商业活动为经济基础的西方文化.始终把“利”与“力”看作是健康的价值,鼓励人们积极地追求现实功利.并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竞争,努

俄罗斯民族性格浅析

俄罗斯的民族性格浅析 段树伟 20050824033 (海洋学院 05食品) 我的家在黑龙江,可谓是全中国离俄罗斯最近的地方,地域决定文化,文化决定性格,我想我们这里的性格应该有一部分与俄罗斯民族相似。虽然我没去过这个过度,但我父亲在俄罗斯,从和父亲的谈话中,以及和从那里回来的人中,以及再选修课上老师的讲述,应该能看出一些他们民族的特点。俄罗斯民族性格具有两面性,有时非常懒惰,有时又非常勤奋;有时非常霸道,有时又非常恭顺;有时非常蛮横,有时又非常虔诚;有时非常暴躁,有时又耐性十足。有时正义十足,又有时很迂腐不堪。这就是我总结的他们民族性格特点。 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固定的性格,比如人们通常认为中国人委婉含蓄、法国人浪漫多情、英国人绅士、美国人无羁,就是指这个民族的民族个性。而俄罗斯无疑是个例外。是什么原因使得俄民族的性格那么摇摆不定呢?这就要从他们的历史、地理说起了。 在地理方面俄罗斯由于地处欧亚两个大陆之间,既是欧洲又是亚洲,既是东方又是西方。俄罗斯人在面对东方的时候,强调它的西方特性,而当它面对欧洲时强调自己的东方特性。它处在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两个板块之间,始终摇摆不定于东西文化之问。这种东西兼存的文化色彩深深影响着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形成,造就了俄罗斯民族独特的个性。所以他们的性格里就有懒惰的一面,这和西方民族的性格是样的,而同时,他们的国土大部分在亚洲,又深受东方民族的影响所以有些方面他们又很勤劳,尤其女性,似乎更受东方的影响。俄的上层社会由于集中在欧洲部分,相对比较发达,西方性格更明显,所以就比较懒,或者说好听一些,更依赖高科技、现代话。而在远东的劳苦大众,他们是很勤劳的。 在历史方面,俄罗斯有悠久的复杂的经历,俄罗斯历史发展的摇摆性,矛盾性,仍然加深了俄罗斯精神的双重性。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天性自由、“不能也不愿意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秩序”的民族,由于东方文化的强行介入,使它建立了一个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由于这个制度的残酷剥削与压迫和集体主义精神,俄罗斯人普遍表现出温顺、驯服的性格特征。但是,俄罗斯人又缺乏理性,经常感情用事,极易走极端。“决斗”便是这种性格特征的产物。19世纪以来有相当一批俄罗斯作家都是由于一时激动,走上了极端的道路——决斗。普希金死于决斗,莱蒙托夫、赫尔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都曾参与决斗或走到了决斗的边缘。叶利钦时代的激进改革政策更是俄罗斯人走极端的写照。70年前俄罗斯人曾对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