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

试论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
试论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

【摘要】本文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视角出发,探究形成中西民族性格差异的原因。由于千年来宗教文化,哲学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主要体现在:华夏民族传统注重群体认同,西方注重个体本位;中国重道义,西方重功利;中国贵中和,西方崇力尚争;中国趋于内向,西方倾向开拓求新。

【关键词】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

中华民族是华夏古今各民族的总称,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为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是在中国统一国家里经过几千年时间融合了许多民族及其思想文化、感情意志、习俗信仰而形成的伟大民族。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融合过程中,扬长避短,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总体性格。这个总体性格是由各民族的优秀性格熔铸而成的。所谓民族的优秀性格是指一个民族长期形成并比较稳定地保持着的一种共有的思想活动特征和传统。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是显而易见、众所周知的。讲到探究这种差异之根源及原因时,传统上,学者诸家习惯用这么一种逻辑:由“地理环境决定论”推导出中西文化不同的渊源和发展轨迹,再由不同的中西文化渊源和发展轨迹,孕育出中西民族不同的性格。这种逻辑推理和理论应该是可接受和认可的。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世间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直线一元的而是多元复杂的。同样地,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的形成原因也是多元化的。本文试从哲学、宗教的视角,通过探讨中西方哲学、宗教信仰的不同来阐述由此表现出的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

一、汉族传统注重群体认同,西方注重个体本位

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汉族传统思想,其宗旨是以维护家国安定,群体和谐为基点。孔子所指出的“忠恕”、“恭俭庄敬”和“恭、宽、信、敏、惠”的处世态度及孟子所说的“辞让之心,礼之端也”便是要求人们克制个人的欲望,服从家庭乃至社会群体的意志和利益。汉儒董仲舒指出“大一统”主张以后,更把这种家国一体的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儒家这种家国一体的群体意识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编织成的思想体系,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个体只有克制自己,服从群体,以家国的需要为需要,才能与世俗融洽相处。纵观中国历史,正是这种家国一体的群体意识才使中华民族这个伟大的群体得以稳定的发展和壮大,才使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伟大情操得以弘扬。

而西方则与此相反,西方是个重个性发展的社会。早在古希腊时代,民族血缘关系就已打破,个性原则便成了西方民族的基本心理和性格。到基督教文化支配欧洲以后,家族的权威更让位于宗教义务和个体意识。《圣经.新约》中耶稣说:“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人到我这里来,若不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兄弟、姐妹和自己的生命,就不能做我的门徒。”《圣经.新约.路德福音》这就把人们对家族承担的责任引向对超越家庭的精神权威和宗教力量的效忠上,进而产生“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基督教宣称人只要积极努力,接受苦难的考验,未来也便可进入天堂。这些思想都是建立在承认、发展个性的原则基础上的。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讲,基督教只不过是把这种个性原则宗教化了。欧洲13-14世纪的任侠之风,17-18世纪的人权主义,都是这种个性崇拜突出表现。

二、中国重道义,西方重功利

伦理刚常是儒家的核心思想,追求伦理道德成为儒家的最高价值原则。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不成功便成仁”及“存天理、灭人欲”等等,都是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观的理论化表现。儒家这种义利观是建立在道德理性和感情欲望对立的基础之上的,它着眼于用道德的理性去克制感情欲望,使义和利、整体和个人关系得到调节和控制。毫无疑问,重义轻利价值观对弘扬人的理性精神,保持自身不沦为“物”的地位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这种义利观把人的正常物欲视为悖论,忽视道德与物资的统一性,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有严重的障碍作用。

西方基督教追求功利主义价值观。基督教虽然也鼓吹禁欲主义,要人们轻视现世生活,但它给人们描述了一个美好的来世的天堂。事实上,基督教的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完全是建立在等价交换的原则基础之上的。“救赎论”突出表明了这一点。马克思指出,基督教是与绝对的金钱崇拜相适应的。起初,“金钱是商品在天国的存在,而商品则是金钱在尘世的存在”中世纪的罗马教会则是“金钱的主要宣传家”。打着基督教旗号所发动的西方对东方战争的八次十字军东征实质上就是在罗马教皇的唆使下西方基督教徒对东方财富的掠夺。由于基督教把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宗教化,就使西方人形成了“人惟求新,器惟求利”的社会心理。三、中国贵中和,西方崇力尚争

“重和谐,持中道”是儒家的处世原则,也是我国民族的传统心理。所谓“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要达到“和”,自然需要每个人将实现社会平衡的要求作为调整个人言行的尺度,做到“允执其中”。(《论语.尧日》)这便是儒家所说的“修身”。由此生出“中庸”、“中和”的价值原则和人格标准。故“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中庸的核心便是思想行为的适度和守常。归结到对个人人格的要求则是要为人庄重、谨慎,节制个人的情感、欲望,反对固执一端的偏激片面,以达到处世通达圆融。所谓“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因此,当今许多人仍把中庸看作追求恰如其分的道德行为的择善固执。然而,人们重节制、求平稳的结果是老成持重、世故圆滑、妥协折衷、谦退隐忍成了中国人的立身准则,“明哲保身”、“知足长乐”、“适可而止”、“一争两丑、一让两有”等俗语成了中国人的处世格言。这固然为社会保持和平不可少,但由此衍生的不思变化、不求进取的文化氛围无疑消融了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

西方人由于受截然二分的宗教哲学观的影响,处世好走极端,崇力尚争。《圣经》中,大力士、与敌同归于尽的壮士参孙(Samson)有超人之力,他徒手打死狮子,以驴骨退敌千里;民族英雄、神人间的使者摩西(Moses)带领以色列人与埃及人抗争,最后逃出埃及;少年英雄大卫(David)徒手打死狮子和熊,又用甩石击杀非利士巨人哥利亚(Goliath),等等这些典故在西方基督世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故事中象征着力量和抗争的英雄人物无疑给西方世界民族性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使得西方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崇力尚争的性格。自公元380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正式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西方世界从此进入基督教的“千年王国”时代。教权慢慢地从精神领域延伸到世俗领域。到了13世纪教皇英诺森三世(Innocent III)时,教皇的权势达到了顶峰。他有一句名言:“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像月亮要从太阳那里得到光辉一样,皇帝要从教皇那里得到政权。”纵观这一千多年里发生的无数影响西方文明进度的战争,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与基督教有关。这些战争无不影响着西方基督世界各民族的性格—崇力尚争。所以,可以说“以刚道取天下”乃是西方最擅长者。

四、中国趋于内向,西方倾开拓求新

儒家思想注重内向自求,认为价值之源在于一己之心,因而重"心术",重身心修养,重伦理道德,重三纲五常,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是修身内省的最高目标,通过"反求诸己","反求自识","反身而诚","反省内求"以汇通万物,达到去恶求善。"人人可以反求自识,而无事乎向外追索"(新儒学的代表人物熊十力)。自识本心即可达到自我完善,亦即把握了外界事物的本体。儒家在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反省人的社会本质,道家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反省人的自然本性。这种返回到人自身的致思倾向是内向性的思维方式。内向性思维导致中国人求稳的心理和好静的性格,自然静,人也静,以静对静,只有静才能体悟自然,自识本心,才能悟出人生真谛,寻求人际和谐。老子的《道德经》称道虚静,倡导平心静气,安静自守,洁身自好,好自为之,节制欲望,不可争名夺利。"静"、"思"、"悟"、"忍",成了大多数中国人思维和性格的特征。内向自求还造成安分守己,知足忍让,

重义轻利,安逸现状,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的性格,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

而西方基督教文化与我国儒家思想在这方面却形成鲜明的对比。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的西方人具有很强的开拓求新的民族性格。基督教经典《圣经》里的《旧约.创世纪》中关于人类始祖夏娃、亚当在蛇的诱惑下偷吃了智慧之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园,从此人类有了智慧的故事,反映了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敢于违抗象征权威、传统力量的上帝的意志。从这里我们似乎能找到西方民族中那种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民族性格的萌芽。基督教信徒把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信念寄托于上帝,寄托于超越世间的精神欢乐,反而把现世人生视为一种痛苦。人只有通过体验这种痛苦,才能达到回归上帝的得救之路。基督教信徒“对超越的向往”的宗教态度也暗示着西方人的那种超越创新的民族性格。按照马克思.韦伯的理论,正是清教徒讲求勤俭节约和刻苦工作的宗教伦理使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求新精神得以产生。中世纪中后期,西方发动的对东方的“十字架对新月的战争”——十字军东征,虽说是西方对东方的一场大规模的掠夺战争,但客观上来讲西方和东方的一次大交流、大融合,是西方人在基督教的影响下的一次大开拓创新,直接反映了基督教影响下西方人开拓创新的民族性格

当然,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是多方面的,其形成原因也是极其复杂的。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从哲学、宗教的视角对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作一粗略探讨,以起抛砖引玉之效。研究民族文化心态不仅需要研究它的常态,更要从它的反常态中去研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全面地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心态结构和思维模式,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把握中西文化的异同。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差别,很多日常行为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屡见不鲜,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交往的顺利进行,并使交往双方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人们在这种跨文化环境中相互交际之前,必须对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尴尬的局面。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是势不可挡,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文化冲突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加强,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是日益频繁与广泛。同时,中国学生出国交流、深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然而,这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由于历史、

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各地区的文化的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会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我们应意识到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可忽视和改变的,应该接受这种差异,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和处理实际问题过程中,避免出现文化上的冲突,从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一、中西方文化差异之语言表达 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在以一种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应遵守该语言的文化语用规则。 1、文化特征与用词差异 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才能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大不相同,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老李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

中美民族文化下的民族心理差异

中美民族文化下的民族心理差异 摘要:不同的民族文化随着时间在影响着民族心理的差异。中国与美国,一个 东方和一个西方的典型民族,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他们的民族心理也有巨大的不同。下面就用中美不同民族文化来分析民族心理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美国,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群体意识,个体意识 在历史文明的长河中, 中国走了几千年, 美国走了几百年,但是两个民族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一个民族心理的形成,很大部分的原因是民族文化的影响所形成。一种文化通过生活在这一文化辐射范围之内的人们的处世原则、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等具体行为体现出来,构成创造和拥有这一文化的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也就是说,不同的文化必然产生不同的民族性格。到了今天, 中华民族和美利坚民族作为世界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两大民族,而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迥异的民族性格。 民族心理, 亦称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 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一个民族心理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也不是一个人、一群人所能左右的, 其中包括了很多因素, 例如宗教、历史、文化等, 其中文化是一个最主要的因素。一种文化通过生活在这一文化辐射范围内的人们的处世原则、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等具体行为体现出来, 构成了创造和拥有这一文化的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 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看来, 中华民族看重的是群体意识, 美国人强调的则是个体意识。 在中国,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 其基点都是维护国家安定, 群体和谐。先秦的儒家强调由己及人, 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如一家, 中国如一人。汉儒董仲舒提出大一统主张以后, 更是把这种家国一体的群体意识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这种意识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编织成的思想体系。它不可能产生群体必须满足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观念。中华民族历来崇奉儒家的中庸之道,传统社会要求人们克己自制, 待人处世避免走极端, 凡事折衷处理,以节为要, 一切善于自我节制。这样长期浸润在不急不慢、不偏不倚、适可而止之中, 处于一致中和的状态, 形成了中国人温良与和平的性格。中国人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 依靠直觉和直观思考, 把个人、自然和社会看作一个统一体, 人和自然合而为一, 这样就重视统一, 而忽略了差异和对立。在中国家庭中, 个人是血缘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在社会上, 个人也是复杂的关系网中的一个纽结。正是这些关系把所有个体联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个人消融于整体关系之中,整体的价值无可置疑地高于个体价值, 个人只有克制自己, 服从群体, 以国家的需要为需要, 才能与世俗相处融洽。因此, 中国文化讲的人便是群体的人而非个体的人。这样的一种文化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使得中国人自身的民族心理有一下特色:(1)勤劳俭朴,自强不息。中国人的勤劳俭朴,无论是在欧美发达国家或是非洲与东南亚发展中的国家,都享有盛誉,有口皆碑。(2)求同务实,谦和求中。自秦始皇统一中国,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国人的求同务实,封闭保守,中庸之道,不走极端,不求标新立异,不敢锋芒毕露,以谦受益,以和为贵的心态与行为方式,至今仍独具特色。(3)家庭为重,亲疏有别。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最重,从小接受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夫妻恩爱、亲友诚信的教育全家成员风雨同舟、荣辱与共,个人理想是光宗耀祖、福荫子孙;一家之长,有令必行,妇幼之辈,惟命是从;甚至 为了家庭成员的群体利益,不惜牺牲许多个人利益。这种“亲亲”观念形成互相依靠的亲情、

从鬼文化看中西文化异同

作者简介:周佩君,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摘要:中西方文化因为民族性格等原因在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对“鬼(ghost)”却表现出基本一直的认知。究其原因,原始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淳朴观念和敬畏之心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文明的发展,受到宗教、民族习惯的影响,由“鬼文化”引发的丧葬制度和鬼节在中西方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关键词:“鬼文化”ghost;丧葬制度;鬼节;中西文化异同 中国和西方因为历史、政治、地理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色。一直以来,大多数人致力于研究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如含蓄内敛与开朗外放,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等各种相反的特点。然而,在对“鬼文化”的认识上,中西方却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 (一)中国的“鬼文化” “鬼”是指人类死后所化作的灵体。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献典籍中认识到中国人对“鬼”的认识: 《礼记?祭义》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① 《说文解字》曰:“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鬼?气?害,从厶。凡鬼之属皆从鬼。,古文从示。居伟切。、,古文鬼。”② 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说明了什么是鬼: “人所归为鬼。以叠韵为训。释言曰。鬼之为言归也。郭注引尸子。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左传。子产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礼运曰。气归於天。形魄归於地。从儿、?象鬼头。自儿而归於鬼也。从厶。二字今补。厶读如私。鬼阴气贼害、故从厶。阴当作?。此说从厶之意也。神阳鬼阴。阳公阴私。居伟切。十五部。凡鬼之属皆从鬼。”③ 也就是说“鬼”字是一个象形字,表现出古代中国先民对于鬼魂的形状想象:下面是人,上面是个奇怪可怕的脑袋。 鬼虽为人死后所化,但是却比人多了很多强大的力量。我们从各种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鬼可以飞,可以穿墙,可以隐身,会法术,甚至也可以附身到活人的身上。但是鬼属阴,《说文解字》曰:“鬼,阴气”,民间以阳气为人,阴气为鬼。所以鬼一般在晚上才出来,不能见光,遇见阳光就会灰飞烟灭。虽然人鬼殊途,但是中国自古的传说、话本小说中,却经常出现“人鬼情未了”的桥段,如《聊斋志异》中最常被改编成影视剧的《聂小倩》就是讲一个叫宁采臣的书生和女鬼聂小倩相爱的故事。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丰富了地狱和转世投胎的观念。即是说,人死之后,魂魄会进入地狱,若生前善事做的多,则可以转世投胎重新做人。而若坏事做多了,则会根据罪恶程度要么投入畜生道,来世做牛做马;要么会在十八层地狱受刑,永世不得超生。并且,转世投胎,会根据前世的恩怨纠葛,有债还债。中国人常说,“孩子是父母前世欠的债”,父母骂不争气的小孩时,也会说“你这个讨债鬼”。 同时受到道教的影响,鬼亦可修道成仙,造成人、鬼、神混杂的局面。并且道士逐渐取代了巫师的位置,实行招魂、超度、驱鬼等活动。 发展到今天,除了原本的意义外,“鬼”也有了很多其他的意思。《新华字典》关于“鬼”字的词条有6个:(1)迷信的人以为人死之后有灵魂,叫鬼;(2)阴险,不光明:鬼话,心怀鬼胎;(3)机灵(多指小孩子):这孩子真鬼;(4)对小孩儿的爱称:小鬼;(5)对人蔑称或憎称:酒鬼,吸血鬼;(6)星宿名,二十八星宿之一。可以看出,“鬼”字的使用多数是带有贬义色彩的,“鬼话连篇”“赌鬼”“人不人鬼不鬼”等。偶尔,会变成带有褒义色彩的词汇,比如有时候用于小孩子身上的“小鬼”“鬼灵精”就是带有宠溺口味的爱称;还有情人夫妻之间,女人称呼男人“死鬼”也是听着不好听,但带有爱意的称呼。

中西方人性格差异比较word版本

中西方人性格差异比 较

中西方人性格差异比较 1. 李大钊曾总结过西方人勇猛好斗,冲动激情善辩,而中国人内省保守,谨慎顺从善思。 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的总结,东方人看世界用的是一元论,更倾向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而西方人用的是二元论,从矛盾中发现真理。 2. 西方人生性好战喜欢竞争;中国人气质平和,安于现状; 西方人爱权,中国人爱钱; 西方人重视人际交往的直率,中国人讲究人际交往的客套; 西方人办事倾向彻底,中国人办事喜欢妥协; 西方人崇尚变革,中国人易于保守; 西方文明的显著优点是科学的方法;中国文明的突出优点是对生活目标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中国人可以从西方人那里学习不可缺少的讲究效率的品质,而西方人可以从中国人那里学习善于沉思的明智。 有一则笑话,说得是西方人心目中的天堂与地狱的人员组成:如果是组建天堂,应该是 英国人当警察,德国人当机械师,意大利人做情侣,瑞士人做总管;法国人做厨师:如果组建地狱,则应该是德国人作警察,英国人作大厨,法国人做机械师,意大利人做总管…… 1.法国: 法国女人会做菜才有资格结婚法国女人不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但却是世界上最具魅力的女人。而要领略法国女人的生活品位以及她们的勤劳贤惠,却要从居家生活中去体验。法国女人的着装理念一是可以露,但不可以透。

露,甚至可以露出乳沟,但衣服不能薄得看出里面的背心或文胸带子,裙子不能透过光线看见里面的两条腿。二是无论哪个季节,同一件衣服不能连穿两天,必须每天更换衣服。 在法国不是人人都可以请保姆的。你要请保姆,你就成了雇主,按法律规定你要给保姆买各种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事故保险、失业保险等。你除了要付给她工资,还要每年给她提供两次带薪休假。如此这般下来,你的收人只能应付保姆,等于你辛辛苦苦地工作就是为政府解决了一个就业问题。尽管政府可以为请了保姆的雇主每天补助40法郎,可大家把账一算,自己不工作专职在家带孩子还更合算,至少丈夫可以因妻子不工作而免交50%的收入所得税。 2.俄罗斯人: 果断却又犹豫的性格 俄罗斯人很果断。在市场上买东西不爱讨价还价、挑三拣四;十月革命后,对沙皇一家,说杀就杀;30年代,对可疑分子,说毙就毙;90年代搞“休克疗法”,一夜间彻底放开物价。他们的“当机立断”,哪怕从一则幽默中也可看出:城墙倒塌,有人被压。美国人:“OK!来两箱可乐、两打汉堡,挖掘机、推土机、铲运机和翻斗车各1台,我指挥,你们干!”日本人噼里啪啦按了通计算器:“机器的不要,劳力的干活!2.5个劳力、1.4个工作日,活人的救出!”俄国人:“我从墙这边拽他两腿,你们从墙那边拉他胳膊,人不就出来了!” 3. 中国人的性格 很多先人都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中国发明了火药却没有想着去推动战争而是用来放焰火,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却没有用来去航行,这说明了中国

中美民族性格比较

第26卷第5期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 l.26,N o.52010年9月 Journal of Gansu Lianhe U niver sity(Social Sciences) Sept.2010 =收稿日期>2010-08-25 =作者简介>崔雪茹(1980-),女,河北石家庄人,西南财经大学教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传统伦理学研究。 中美民族性格比较 崔雪茹 (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 =摘 要>民族性格是在整个民族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所有成员共有的一种性格倾向。分析中美两 国人民的言语及行为种种,我们可以发现明显的民族性格差异。总结如下:中庸谦恭与开放自信;强调和合与张扬个性;脚踏实地与冒险开拓;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注重德性与崇尚理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认识到这些差别对于加强中美两国的交流、增进了解意义重大。=关 键 词>民族性格;中庸谦恭;冒险开拓;功利主义 =中图分类号>B84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07X(2010)05-0109-04 Comparison of the Sino -US Nation C haracter CUI Xue -ru (S chool of H umanities ,S outhw es ter n Univer sity of Finance and E conomics ,Chengd u 611130,China) Abstract:T he nation char acter is one kind o f char acter inclinatio n o f all commo n members taking for m step by st ep in his -tor y o f dev eloping t o an entire nat ion.T her efo re,analyzing Sino -U S count ries peo ple .s a var iety o f speech and behav ior ,w e can disco ver obvio us different nat ion char acter.T he author sums up as follow ing :the do ctr ine of mean is mo dest and courteo us and o pens to the o ut side wo rld to be co nfident;emphasizing and clo se w ith making know n t o public individual-i ty;opening up in a down -to -earth way and at the risk of;idealism and utilitarianism;attaching impor tance to moral con -duct and advocating reason.U nder g lo balization backg ro und,kno wing the differ ence wo uld be signif icant to reinfor ce S-i no -U S countr y .s ex chang es and enhances acquaintance. Key words:nation character;the doctr ine of mean is modest and co urteous;o pen up at the r isk o f;utilitar ianism 一个民族的国民性格是多侧面、多重性的。如果对民族性格作多层次的定性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民族性格中有好的、积极的因素,也有坏的、消极的因素;还有由于角度不同,既可认为是好的、积极的因素,又可认为是坏的、消极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不同文化在交流、沟通和理解之中逐步实现互补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庸谦恭与开放自信 中华民族历来崇奉儒家的/中庸之道0,传统社会要求人们克己自制,待人处世避免走极端,凡事折衷处理,以/节0为要,一切善于自我节制。这样长期浸润在不急不慢、不偏不倚、适可而止之中,处于/致中和0的状态,形成了中国人温良与和平的性格。中国人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依靠直觉和直观思考,把个人、自然和社会看作一个统一体,人和自然合而为一,这样就重视统一,而忽略了差异和对立。所以,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的态度有些 模棱两可,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不求进取。中华民族又是个/尚谦0的民族,翻开5现代汉语词典6,我们会在/谦0字条中,找到/谦虚0、/谦逊0、/谦恭0、/谦和0、/谦让0等许多不同的词汇来表达、描述这一美德。/尚谦0的丰富内涵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正确估价认识自己,有自知自明,能看到他人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虚心学习,永不自满,表现为谦虚谨慎、虚怀若谷;其二,用尊敬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对他们的缺点能够宽容,表现为谦恭克制、彬彬有礼;其三,正确地对待个人利益、成就和名誉,表现为谦让、不居功、不争名夺利。中国人面对赞扬是害羞的、谦虚的。而美国人的开放自信都是我们有目共睹的,正是有了他们开放自信的性格,美国才可以在短短几百年中发展为世界强国。 在世界观上,美国人不像我们中国人强调统一。源于古希腊的美国文化养成了/求真0为目的的科学型文化倾向,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或知识来源于假设,在验证假设 ) 109)

论地理环境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影响

2001年1月第28卷 第1期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 )Jan.,2001 V ol.28.N o.1 论地理环境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影响 宋瑞芝,宋佳红 (湖北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 要]俄罗斯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其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中,虽不是唯一的因素,但却是一个极 为重要的特殊因素。它铸就了俄罗斯民族性格及精神的二律背反:美德与缺点;奴性与集体主义精神;极端与包容;肃穆与感伤。 [关键词]地理环境;民族性格;二律背反 [中图分类号]K 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2001)01-0082-04 [收稿日期]1999-12-17 [作者简介]宋瑞芝(1942—  ),女,北京人,湖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世界历史研究。 世界各个民族的性格,都是由其地理环境与 其长期社会历史的原因铸就的。俄罗斯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的特殊性,造就了俄罗斯民族的特殊性格。俄罗斯民族的性格,既不同于东方民族,也不同于西方民族,可以说它包容着东、西方民族性格的某些特征,即有着民族性格上的二重性:既是世界上最无国家组织的民族,也是最崇尚专制国家的民族;既是最富有自由、漫游本性的民族,也是最富集体主义的民族;既是勤奋坚强的民族,也是最有依赖性和惰性的民族。这种民族性格上的矛盾性、二律背反,除了社会历史的诸种原因外,地理环境也对它的这种性格的形成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一、空间的广延性:利弊双刃 俄罗斯人的祖先东斯拉夫人来自喀尔巴阡山以北、维斯杜拉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沼泽地。公元6世纪以后,东斯拉夫人分布在第聂伯河、伏尔加河上游及德维纳河和伊尔缅湖的广阔土地上,直到16世纪中叶,以莫斯科公国为核心的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仍以伏尔加河以西为其主要的活动舞台。沙皇伊凡四世时期,开始向东征服西伯利亚,到17世纪中叶,不到一个世纪,俄罗斯的疆域迅速扩大到了亚洲的东部。19世纪时,俄罗斯的疆域已北达北冰洋沿岸,西至波罗的海,南到高加索、黑海、里海、中亚,东临太平洋西岸,形成一个东西跨度达15000公里,南北跨度达5000公里的 横跨欧亚大陆的世界第一大国。 辽阔的国土,给了俄罗斯民族一无际涯的空间。这种土地的无界性,给了俄罗斯民族一切美德,同时也给它带来了许多缺点。俄罗斯民族胸怀的宽广性,就来自于这巨大的空间。凡到过俄罗斯的人,都会看到俄罗斯人无论男女,均给人以高大粗壮的感觉,他们的建筑和日用品也像人一样,给人以厚重、宏大的印象。俄罗斯人的温顺与牺牲精神,也是无边的空间造就的。辽阔的大地给俄罗斯人一种安全感。他们身处俄罗斯的中心,周围都是自己的国土,相信俄罗斯大地母亲会帮助他、保护他,不会感到任何的恐惧。他们在俄罗斯妈妈面前,是那么地依赖、那么地温顺,他们像对待圣母那样地对待大地母亲,为她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然而,也正是这个巨大的空间,却又造就了俄罗斯人的惰性,如满不在乎、责任心不强。俄罗斯人生活在这块广袤无垠的沃野上,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人们无需积极进取、努力创造财富,也无需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可以自由自在地安排自己的生活。然而,辽阔的田地,却需要有序机构的管理,需要建立起一个强而有力的集权国家,这无疑对具有天然自由习性的俄罗斯人来说,是一种难以接受的压抑,从而又造成了俄罗斯人性格上的极其浮躁,个人的、集团的、阶级的首创精神的发展也受到限制。 俄罗斯大地母亲有无限宽广的胸怀,有流淌不尽的乳汁,可以养育和拯救所有的俄罗斯人,因 ? 28?

中国的国民性格

文化与人格:中国和欧洲---兼论文明转型期国民性格的再建构 何平四川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发表于北京:《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1期) [摘要] 本文借用“国民性格”和“人格”等社会科学的概念,在与抽象意义上的“欧洲人格”相比较下,讨论中国传统人格的特征。论文认为在现代性的文化氛围中,人格的再建构不能受到忽视,而且,其社会道德规范建设应该放在首位,还必须在继承中国传统伦理学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来进行,由此产生对中国传统伦理哲学的再诠释问题。论文认为这种再解读可以走施莱尔马赫的循环论诠释学和王阳明的实践伦理学的路径。论文分析了《论语》人格境界的三个层面,注意到儒家道德教化理论博采“发展论”、“发现论”和“改造论”三大模式,主张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和人格形象在经过当代诠释学的清洗后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思想渊源融入到当代中国的伦理言说中。 关键词:国民性格儒学中西文明比较 20世纪中期,对世界各地区的文化人格的探讨曾经是国外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许多学者认为由于生活在大致相同的人文地理环境中,接触到大致相同的制度、语言和生产方式,受到被社会认可的哲学思想体系的影响,并都在大致相同的养育子女的模式中长大,一个民族或文化中大部份人的行为和心理会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性,这些行为和心理特征就构成所谓的“民族性格”,①而且不同民族的人格形态是有差异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在其<<菊花与刀>>中对日本的民族性格进行了极有影响的探讨。60和70年代欧洲学术界颇为流行的文化与人格的比较研究中,弗朗西斯.徐、E.埃瑞克森和H.赫芝森等学者讨论了东亚中国和日本的所谓“羞耻型人格”和西方所谓的“罪感型人格”。日本学者Hajime Nakamura著书比较中国、印度和日本等东方民族的思维方式,认为中国文化和人的思维方式以实用主义为特征。②更早在20世纪初,马克斯.韦伯也在<<中国的宗教>>中比较中国和欧洲的文化与人格。一战后,斯宾格勒出版名著《西方的没落》,认为近代欧洲是一种“浮士德类型人格”。 对中国国民性格的研究开始得更早些,早在17世纪,西方来华的耶稣会士已对那时的中国人的性格进行观察描写。③ 1857到1858年间,<<泰晤士报>>驻华记者在他的通信集中有不少对中国人格的描述。1894年,在中国生活了22年的美国传教士阿瑟.斯密思(旧译为明思溥)发表<<中国人的性格特征>>,较为详细地描述了他眼中的中国文化与人格。④ 20世纪初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也引起中国学者对中国文化与人格特征的反思。梁启超曾写出了若干论文探究中国的国民性,从救国的立场出发,他断言中国国民性格缺乏独立性,并思考改良之道。鲁迅也探讨那时的中国民族性格,他的<<阿Q正传>>以文学的手法揭示了那时中国民族性格的弱点。梁漱溟在他那本著名的《东西文明及其哲学》中对中国、印度和欧洲三大文明区域中的人格形态有不少洞见。在他看来,文化的区分本质在于意志克服外在障碍和满足自己欲望的态度与方式,欧洲人以征服自然和环境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中国人则在欲望与环境之间力求一种平衡。⑤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又一次掀起对中国文化与人格的比较研究,但大多从批判的角度,着力说明中国人格 ① Kardiner, A. & Linton, R. The Psychological Frontiers of Society(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45, p.237. ②Hajime Nakamura, Ways of Thinking of Eastern Peoples:India-China-Tibet-Japan,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P.Wiener, Honolulu, Hawaii: East-West Center Press, 1964, pp. 180,181, 234, 235. ③英国皇家学会图书馆收藏很多当时来华传教士的通信,那一时期的皇家学会会刊《哲学汇刊》也有不少文章谈到在华的经历。法国路易十四鼓励下法国在华耶稣会士发回的书信和报告中也有一些讨论。 ④参见Smith, A. Chinese Characteristic, New York: Fleming H.Revell Co.1894. ⑤参见梁漱溟:《东西文明及其哲学》上海:商务出版社,1921年。

论地理位置对中美民族性格的影响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2 电影《功夫熊猫》中美文化融合现象分析 3 《永别了武器》悲剧特征的分析 4 中英社交禁忌习俗异同之比较分析 5 EFL Learning Strategies on Web-based Autonomous Learning 6 探析《玛莎?奎斯特》中玛莎性格的根源 7 浅析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艺术手法 8 《苔丝》与《呼啸山庄》中复仇主题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9 礼貌原则框架下化妆品广告语篇研究 10 “垮掉的一代”形成的背景探析 11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看求职简历汉译英 12 浅论影视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以《老友记》为例 13 《红楼梦》杨霍两译本建筑名比较 14 从《丧钟为谁而鸣》看海明威的生死观 15 中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16 Approaching English V ocabulary Teaching—a Lexicological Perspective 17 18 “It be Adj of sb to do sth”中形容词语义的构式语法研究 19 忠实与变通策略在科技翻译中的运用 20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成语的翻译 21 《人鼠之间》中两主人公乔治和雷尼的对比分析 22 《女勇士》中美国华裔身份危机的探寻 23 试论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4 英汉颜色词的比较和翻译 25 合作学习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6 论《紫色》中西莉的精神意识的创建 27 Second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Self-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28 探究马克吐温的反奴隶制观—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吉姆的分析 29 《永别了,武器》一书所体现的海明威的写作风格 30 论《少奶奶的扇子》中的扇子 31 基于SWOT的星巴克发展战略研究 32 浅析《宠儿》中三位黑人女性的身份寻求之旅 33 超验主义在《瓦尔登湖》中的应用及其对现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34 称呼语中的语码转换解析 35 从叶芝的作品分析其精神世界的转变 36 《永别了,武器》中的自然象征意义 37 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浅析 38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奥兰多》 39 从弗洛姆的社会过滤理论看中国诗词翻译中的文化传递 40 英国贵族精神和绅士教育研究 41 以仪式理论阐释《宠儿》中的“宠儿”

俄罗斯人的性格

简要说明俄罗斯人的性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用这句中国谚语,去了解和认识另一个国度、另一个民族,也是恰如其分的。 大自然对俄罗斯人既慷慨又苛刻。慷慨的是无边无际的平原,肥沃的土地,极为富饶的资源。这有助于在俄罗斯人中培养出一种豪放开朗的性格。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民族的历史,并非只在战场和谈判桌上写就,在政治、饮食和卧具上更能表现一个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喝酒的习惯与他的性格有关,性格温和的人喝酒时不紧不慢,喜欢精酌细饮;直率、开朗的人喜欢痛饮,一醉方休。俄罗斯人喝伏特加酒总是大口杯或者直接拿着酒瓶喝,一口饮尽,颇有梁山好汉的那份豪爽。俄罗斯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复活节那天,能歌善舞的青年人拉起手风琴,弹起七弦吉他,妇女们唱起古老的俄罗斯民歌,小伙子姑娘们跳起节奏强烈的踢踏舞,大家相互邀请,男女老幼同时登场,展现俄罗斯人豪放的性格。 苛刻的是严寒的气候。一年中有半年多是冰天雪地,90%以上地区整个冬季平均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80%地区无霜期不到180天。俄罗斯人在这样严酷的气候条件下,生活劳动是艰难辛苦的,但却培养了俄罗斯人坚毅不拔、吃苦耐劳、勇敢的性格。 这一个特点是世界出名的,彼得大帝为了打开通向欧洲的出海口,与瑞典人打了二十年战争,打败了瑞典几十万大军,建立了新的首都-圣彼得堡。1812年,拿破仑率六十万大军入侵俄罗斯,结果一败涂地,被赶出俄国,并损失了大部分军队,导致以后跨台。拿破仑说:他还从未遇到过如此顽强的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无论是在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还是在列宁格勒被围的900个日日夜夜里,俄罗斯人的不屈不挠顽强战斗的精神都让世界为之惊叹。俄罗斯人小事马虎,大事不糊涂。平时大大咧咧,粗心大意,但是到了关键时刻,特别是国家存亡和发展的重要关头,都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这个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不被其他民族所压垮,却要压倒敌人。历史上,俄罗斯是一个军事色彩非常强的国家,他们出过彼得大帝、苏沃洛夫、库图佐夫、朱可夫等世界著名统帅。俄罗斯人有很强的男子汉气概,他们对孩子不娇生惯养,从小就培养他们的勇敢精神,常可以看到很小的孩子跟大人一起步行,而不像我国背着或抱着。 此外,俄罗斯人还有极强的文明礼貌。 俄罗斯人是一个讲究绅士风度的民族,尤其是圣彼得堡人,在各种场合均可以看到,如上剧院看节目,不论男女都穿的整整齐齐。与俄罗斯姑娘结婚的中国人都会在出门时被嘱咐:注意自己的绅士风度。如在九八年金融危机时,俄罗斯卢布面临每天贬值近一半的时候,在银行门口排队的人群,仍然是安静整齐,没有任何人插队。当我们的留学生回到国内时,能很自然的在上电梯、地铁时让女士优先,能注意自己的风度举止。不少家长曾很高兴的说他们孩子在这方面的巨大变化。在圣彼得堡人的家中,那怕是一般家庭,都布置的极有文化修养。 俄罗斯的这方水土,铸造了俄罗斯人豪放、顽强、勇敢、文明礼貌的性格。 参考文献: https://www.360docs.net/doc/8d14843682.html,/share/248344300/3012982841 https://www.360docs.net/doc/8d14843682.html,/s/blog_4b93de2f010006nw.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8d14843682.html,/07/0319/17/39VC1PUD00011T1M.html

从鬼文化看中西文化异同

作者简介: xx,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摘要: 中西方文化因为民族性格等原因在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对“鬼(ghost)”却表现出基本一直的认知。究其原因,原始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淳朴观念和敬畏之心是相同的。 但是由于文明的发展,受到宗教、民族习惯的影响,由“鬼文化”引发的丧葬制度和鬼节在中西方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关键词: “鬼文化”ghost;丧葬制度;鬼节;中西文化异同 中国和西方因为历史、政治、地理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色。 一直以来,大多数人致力于研究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如含蓄内敛与开朗外放,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等各种相反的特点。然而,在对“鬼文化”的认识上,中西方却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 (一)xx的“鬼文化” “鬼”是指人类死后所化作的灵体。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献典籍中认识到中国人对“鬼”的认识: 《礼记?祭义》载: “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① 《说文解字》曰:

“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鬼?气?害,从厶。凡鬼之属皆从鬼。,古文从示。居伟切。、,古文鬼。”② 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说明了什么是鬼: “人所归为鬼。以叠韵为训。释言曰。鬼之为言归也。郭注引尸子。古者谓死人为归人。 左传。子产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礼运曰。气归於天。形魄归於地。从儿、?象鬼头。自儿而归於鬼也。从厶。二字今补。厶读如私。鬼阴气贼害、故从厶。阴当作?。此说从厶之意也。神阳鬼阴。阳公阴私。居伟切。十五部。凡鬼之属皆从鬼。”③ 也就是说“鬼”字是一个象形字,表现出古代中国先民对于鬼魂的形状想象: 下面是人,上面是个奇怪可怕的脑袋。 鬼虽为人死后所化,但是却比人多了很多强大的力量。我们从各种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 鬼可以飞,可以穿墙,可以隐身,会法术,甚至也可以附身到活人的身上。 但是鬼属阴,《说文解字》曰: “鬼,阴气”,民间以阳气为人,阴气为鬼。所以鬼一般在晚上才出来,不能见光,遇见阳光就会灰飞烟灭。虽然人鬼殊途,但是中国自古的传说、话本小说中,却经常出现“人鬼情未了”的桥段,如《聊斋志异》中最常被改编成影视剧的《聂小倩》就是讲一个叫宁采臣的书生和女鬼聂小倩相爱的故事。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丰富了地狱和转世投胎的观念。即是说,人死之后,魂魄会进入地狱,若生前善事做的多,则可以转世投胎重新做人。而若坏事做多了,则会根据罪恶程度要么投入畜生道,来世做牛做马;要么会在十八层地狱受刑,永世不得超生。并且,转世投胎,会根据前世的恩怨纠葛,有债还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解读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传统的民族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节日的由来原因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它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 世界, 寄托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有这样一句名言: “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 正是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可见, 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必须从他们的传统节日入手, 才能了解到他们的 文化特色与民族特点。 一、中西节日的起源与形成差异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 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在古代, 春节、清明节( 古代称三月节) 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 教色彩, 如情人节( 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 、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 、万圣节( 纪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 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当然, 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 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

中国漫长。 二、中西节日庆祝方式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 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 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这里试举两例说明。 ( 1) 春节与新年。作为新一年的开始, 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源于秦朝, 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 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 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 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春节的习俗繁多, 如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鞭炮, 舞狮子等。总之, 不论是大街小巷, 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而西方, 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 即元旦。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 在12月31日晚, 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进行盛大的狂欢, 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 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 诚心地祈祷, 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当大钟敲响12下, 顿时, 优美的乐曲奏响, 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 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 可见, 春节与新年各有千秋: 春节, 充满浓厚的传统气息和独有的魅力; 新年, 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潮流的感觉, 更贴近现代生活。( 2) 万圣节与中元节。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 颇受人民

中国谈判与西方谈判差异性

中国谈判与西方谈判差异性 摘要:国际商务谈判是商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商务谈判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中西谈判差异问题,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因而也就决定了不同的谈判方式。这就意味着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了解各国的不同文化,熟悉商业活动的文化差异是十分重要的。随着我国与国外贸易活动的活跃,相应的对外商务也逐渐频繁。作为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构成,谈判不仅是经济领域合作的途径,也是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渠道。在国际商务谈判过程中,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这些因素之中,最难把握的因素是文化方面。由于文化差异,许多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存在不可避免的碰撞乃至冲突,许多谈判甚至受此影响而失败,大大的影响了国际商务活动的进展。为促进国际商务活动的开展,应当对不同国家文化背景差异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确定合理的谈判策略,从而在国际商务活动中避免失误,取得成功。本文深入剖析中西谈判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本文就以中西方谈判差异展开论述。 一、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文化因素分析 (一)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因素,它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人与自然关系,宗教信仰,道德标准等,表现为某些符合社会文化,具有持久性、稳定性,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的信念。中国以仁为核心的儒学,倡导一种人自身、人际间、人与社会的和谐主义,也就是集体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团队目标,团队精神。国外学者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特质称之为集体主义文化,认为集体主义文化的成员愿意为了群体的利益牺牲个人的利益、需求和目标。正因为如此,中国人在进行交流时,强调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人才能得到最大利益。而西方国家则是个人主义占据其文化的核心位置。西方文化突出个人价值、个人意志、个人尊严、个人自由、个人情感、个人权利及个人利益。整个社会极力推崇个人主义,十分强调自我价值实现,并以个人成功来衡量人生价值。物质至上受到极度重视是西方文化个人价值至上论的主要特征。因此,他们在交流中总以自己为中心,即以传者为中心,交流语言直截了当,即以结果为导向。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使用各种说服技巧。 (二)中西方语言及非语言表达的差异 1、语言文化对中西方商务谈判的影响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流的工具,是信息传递的媒介商务谈判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谈判者运用语言进行协调磋商谋求一致的过程。语言直接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在国际商务谈判过程中中西方谈判者由于各自的语言文化的差异性谈判,双

论中美两国民族的性格差异

论中美两国民族的性格差异 【摘要】随着中国的入世,中美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必将越来越频繁。中西方民族由于自然地理条件、文化、宗教、历史等原因,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了解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特点,跨越文化障碍和揭示各民族性格中的隐蔽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适合各民族文化特征的交际策略,更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本文主要从中美文化差异的视角出发,探究形成中西民族性格差异的原因。 【关键字】中美民族性格差异 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和美国,他们在很多方面有共同之处。[1] 中华民族是华夏古今各民族的总称,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为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是在中国统一国家里经过几千年时间融合了许多民族及其思想文化、感情意志、习俗信仰而形成的伟大民族。 民族性格,“亦称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2] 中国文化是一种大陆型的农业文化。黄河与长江孕育的华夏大地,土壤肥沃,四季分明,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自然地理条件。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或是遇到兵荒马乱,人民大体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这是一种朴素而又实际的生产方式,长期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的中华民族便毫无疑问形成了静的性格。”[3]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融合过程中,扬长避短,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总体性格。 这个总体性格是由各民族的优秀性格熔铸而成的。所谓民族的优秀性格是指一个民族长期形成并比较稳定地保持着的一种共有的思想活动特征和传统。中美两国民族性格的差异是显而易见、众所周知的。讲到探究这种差异之根源及原因

俄罗斯民族性格浅析

俄罗斯的民族性格浅析 段树伟 20050824033 (海洋学院 05食品) 我的家在黑龙江,可谓是全中国离俄罗斯最近的地方,地域决定文化,文化决定性格,我想我们这里的性格应该有一部分与俄罗斯民族相似。虽然我没去过这个过度,但我父亲在俄罗斯,从和父亲的谈话中,以及和从那里回来的人中,以及再选修课上老师的讲述,应该能看出一些他们民族的特点。俄罗斯民族性格具有两面性,有时非常懒惰,有时又非常勤奋;有时非常霸道,有时又非常恭顺;有时非常蛮横,有时又非常虔诚;有时非常暴躁,有时又耐性十足。有时正义十足,又有时很迂腐不堪。这就是我总结的他们民族性格特点。 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固定的性格,比如人们通常认为中国人委婉含蓄、法国人浪漫多情、英国人绅士、美国人无羁,就是指这个民族的民族个性。而俄罗斯无疑是个例外。是什么原因使得俄民族的性格那么摇摆不定呢?这就要从他们的历史、地理说起了。 在地理方面俄罗斯由于地处欧亚两个大陆之间,既是欧洲又是亚洲,既是东方又是西方。俄罗斯人在面对东方的时候,强调它的西方特性,而当它面对欧洲时强调自己的东方特性。它处在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两个板块之间,始终摇摆不定于东西文化之问。这种东西兼存的文化色彩深深影响着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形成,造就了俄罗斯民族独特的个性。所以他们的性格里就有懒惰的一面,这和西方民族的性格是样的,而同时,他们的国土大部分在亚洲,又深受东方民族的影响所以有些方面他们又很勤劳,尤其女性,似乎更受东方的影响。俄的上层社会由于集中在欧洲部分,相对比较发达,西方性格更明显,所以就比较懒,或者说好听一些,更依赖高科技、现代话。而在远东的劳苦大众,他们是很勤劳的。 在历史方面,俄罗斯有悠久的复杂的经历,俄罗斯历史发展的摇摆性,矛盾性,仍然加深了俄罗斯精神的双重性。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天性自由、“不能也不愿意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秩序”的民族,由于东方文化的强行介入,使它建立了一个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由于这个制度的残酷剥削与压迫和集体主义精神,俄罗斯人普遍表现出温顺、驯服的性格特征。但是,俄罗斯人又缺乏理性,经常感情用事,极易走极端。“决斗”便是这种性格特征的产物。19世纪以来有相当一批俄罗斯作家都是由于一时激动,走上了极端的道路——决斗。普希金死于决斗,莱蒙托夫、赫尔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都曾参与决斗或走到了决斗的边缘。叶利钦时代的激进改革政策更是俄罗斯人走极端的写照。70年前俄罗斯人曾对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