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习热点专题民族意识和民族觉醒

历史复习热点专题民族意识和民族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何谓“民族意识”?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中认为尽管血缘,语言,信仰是构成民族的重要条件,但还不是最核心、最重要的要素,最重要的是民族意识,“民族成立之唯一要素,在‘民族意识’之发现与确立。”

古代的中国“就是世界第一!”。然而,由于古代实行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皇帝不断加强皇权,称自己是“奉天承运”的“天子”,大力实行愚民政策,导致人民思想的愚昧与落后,人民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民经济。加之,清朝的统治阶层视野狭隘,认为世界只有华夷之分,华夏文化才是世界之分,即清王朝就是天朝上国,其他外国民族都只是天朝的臣子,正所谓“四夷宾服,万方来朝”,又因为天朝物产丰饶,而夷敌又不断骚扰,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然而,清王朝日渐衰败,暗藏危机,近代的暴风骤雨即将来临…

近代中国,随着亡国灭种危机的不断加剧,为谋自救而觉醒的民族意识迅速成为最有效地社会动员资源。中国近代社会精英及社会群体对中国传统的民族意识有着不同的汲取,从而对民族意识有不同的认知及表达。他们的内在认知和外在表征勾勒出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的嬗变轨迹。

一、“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后民族意识的萌发(师夷长技以制夷)

随着英国炮弹的轰击,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鸦片战争的惨败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相应的,人民的思想意识也开始发生改变,人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人们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苏醒。

鸦片战争是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人们开始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不同的思想开始迸发。这一时期涌现的思想家有林则徐,魏源等人。林则徐初到广东开始禁烟之时,编成《四洲志》,通过大量的学习,他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国家学习才能抵御外国的侵略,并主张传播西方文化,促进西学东渐。林则徐在了解世界,研究西方方面带了头,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与此同时,魏源也主张重视了解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作为对付侵略的重要方法。他在《海国图志》中贯彻并发扬了林则徐了解和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做法,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认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他把学习西方的“长技”提高到关系国家民族安危的大事来认识,使之在当时的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果说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那么魏源可以说是“使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不断涌现的思潮冲击着“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一种新的思想正在萌发。

二、中日甲午战争对民族意识的刺激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以及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同时也大大刺激了人民的民族意识,因为以前中国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而如今竟然还被东亚小国打败,并且败得如此之惨,如此彻底,一种极大的耻辱感从人民的心中产生。梁启超认为这是中国人民族意识普遍觉醒的开端,他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自此,中华民族的危机意识逐渐强化。

1895签订《马关条约》后,康有为,梁启超等向皇帝上书,叙述严峻的形势,提出了变法的主张,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尽管结果失败,但维新变法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并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戊戌变法失败后,救亡图存的运动并未停止,反而更加深入人心。标志事件是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帜,试图抵制列强侵略,挽救民族危机。义和团运动乃是人民群众自发组织,这更加说明了民族危机意识已经在基层百姓心中扎根生长。他抗击了八国联军,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不甘心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顽强的反抗精神。

孙中山在檀香山组建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建合众政府”为誓词。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孙中山以兴中会为基础,创建了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在《民报》中,孙中山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此后,孙中山一直致力于资产阶级共和思想,使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革命。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孙中山回国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尽管后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但民主、共和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袁世凯称帝不可能成功,历史不会倒退。

三、五四运动——民族意识的升华

辛亥革命后,列强侵略加剧。在1918年的巴黎和会上列强暴露了侵略的本质,军阀的卖国嘴脸也展露无遗。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点燃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索。为了抗议列强在会议上对中国无耻的侵略行为,学生们举起“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等口号走上街头游行反抗。随后,上海工人集体罢工运动,响应学生。许多文人志士也拿起笔杆对列强的侵略,以及政府的无能

进行抨击。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可以说国人的民族意识得到了升华,全国各地学生,工人,商人,各个阶层都参与到了这次运动,人们的思想连到了一起。

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阶段,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拯救中国的方法。在辛亥革命结束后,孙中山曾一度认为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的目标已经实现,剩下的任务便是发展民生,然而,在受到俄国十月革命以及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后,他认识到自己思想的局限,提出了新的三民主义,认为推翻清王朝只是“消极”的民族主义,而“积极”的民族主义应该是如何使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巅峰。而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则在这一时期发表了大量关于十月革命和共产主义的文章,这为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四、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意识的高涨

1931年,日本发动9?18事变,吞并东三省;1937年,日军又制造卢沟桥事变,全面中国。中华民族陷入民族危机,(伟志兮,何能消灭。团结起,起国难,破难关,夺我山河)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在通电中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在生死存亡之际,民族意识空前觉醒,中国的各种社会力量出现了空前团结的局面。毛泽东指出:"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共识。抗战爆发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民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全力抗战。在外敌侵略,民族存亡之际,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达到高潮,面对共同的外敌,人民的民族意识彻底觉醒。毫无疑问,民族意识作为支持中国持久战的精神源泉,在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民族意识的觉醒不仅表现在一致抗日的战线上,还表现在民族复兴意识上。在受到一次又一次的侵略后,人们意识到了“贫穷就要挨打”这个道理,许多爱国志士都在思考民族复兴的方法,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方面的文章大量发表,非其他时期可比,民族复兴意识也达到了空前的觉醒。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华民族的觉醒达到历史最高峰。

鸦片战争后,民族意识的觉醒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一次次的侵略没有打垮中华民族,反而使人们思考民族的前途,找寻复兴的道路,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而在今后的时间里,民族意识也会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与发展的动力,推动我们走向世界之巅,抒写辉煌的新篇章!

但是中国借鉴西方的民族主义并没有像西方的民族主义那么狭隘,依然保留着中国传统中个民族共存、融合的成分这成为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基础,也为中国各民族团结一心发展现代化解除了后顾之忧。

最新解读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解读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新陈代谢之近代中国社会众所周知,所谓近代史,就是指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历史时期。而这个时期又以“五四”运动(1919)为界可划分为两个段落:前八十年和后三十年。这一百多年中,特别是前八十年,在中西剧烈碰撞、全面冲突的时代背景下 ,中国社会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国人通过对西方国家实力的认识、认可 ,不断对民族意识进行了新的体认和改变 ,使近代民族意识走上了理性化发展的道路 ,指示了民族意识向理性化、现代化迈进的方向。 笔者认为,民族意识是历史与时代高度统一的产物,它始终离不开也不能离开历史和时代的大舞台。从来在西方眼中就是朦胧一团的中国,使得西方人对中国充满着模糊的想象。然而,历史终究不会留下这个悬念,水中望月,雾里看花也只能是过去的过去。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犹如晴空霹雳一般惊醒了沉睡中的封建统治者,帝国主义列强的铁蹄毫不留情的踏碎了清王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迷梦,“天朝物产丰盈,无不所有,愿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大清高宗纯皇帝圣训》,卷276,页13)的闭关也终究挺不住炮口下的震撼。战争失败了,强烈的刺激感终于使得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有了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由此,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 要说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首先绝对不得不提这个人——林则

徐,曾经身为抗英主帅的他,深刻体会到中西之间武力的差距,对这种压力的目睹身受,使他终不能去怀。他给朋友写过一封信,对中西武器作了这样的对比:“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若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转展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而“内地将牟兵丁,虽不乏久列戎行之人,而皆勓面接仗,似此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故所谋往往相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568-569页)。这显现了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巨大落差。处在漩涡中心的林则徐便在时代波潮的鼓荡下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所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华事夷言》、《在中国做鸦片贸易罪过论》,不仅是一种历史资料,而且记录了中国民族最初借助文字了解到的西方形象和情态。他是从闭塞风气中走出来的人,但是,战争的权威性,在于它把矛盾至于生死存亡之中,并用暴力戳破了一个窟窿,迫使人们去认识自己的对手。在中世纪与近代之交,林则徐观念大变,既表现了御悔的民族勇气,又表现了接纳新知识的开明。“惟林总督行事全与相反,署中养有善译之人,又指点洋商通事引水二三十位,官府四处探听,按日呈递。”(魏源《海国图志》,卷81,页6)尽管林则徐的新知中仍然参合着种种旧见,但民族意识的觉醒也由此可见。同时期,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命题以及一整套兵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的议论,作为一种时代思想,它又启迪了20年以后的洋务运动,创深痛巨唤起了民族改革旧物的最初意识。

历史学考研近代史核心知识点民族意识的觉醒

历史学2017考研近代史核心知识点:民 族意识的觉醒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鸦片战争后,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他们通过收集、翻译传入的外国报刊、书籍、地图,以及战争中审问英军俘虏和向外国商人、传教士直接询问等各种方式,来获取世界知识。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被道光皇帝派到广东领导查禁鸦片和进行抗英斗争时,就组织人翻译西方书刊。1841年,他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一书书中叙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林则徐后来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四洲志》书稿交给好友魏源。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内容除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以外,还有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的《筹海篇》,翻译西人论述的《夷情备采》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19世纪70年代以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他们的共同特点,第一,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第二,具有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郑观应在其所著《盛世危言》中提出:第一,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第二,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第三,设立议院;第四,实行“君民共主”制度等主张。这些主张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的意义。 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还只是少数人有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才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对中国人的刺激极大。梁启超指出:“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接踵而来的瓜分狂潮,更使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 康有为1898年4月在保国会的演说中把这种民族意识表达得淋漓尽致。他说:“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割宰,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还在1895年,严复就写了《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在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1898年正式出版)。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他在该书按语中指出,世界上一切民族都在为生存而竞争,“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负者日退而胜者日昌”,中华民族也不能例外。中国如果不能自强,就会“弱者先绝”,亡国灭种,失去民族生存的权利。《天演论》对中国人无异是振聋发聩的警世钟。1898年有人绘制的一幅《时局图》,更是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中国面临的瓜分危局。 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得到了发扬和升华。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孙中山1894年

考研政治近代史核心知识点民族意识的觉醒

2017考研政治近代史核心知识点: 民族意识的觉醒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鸦片战争后,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他们通过收集、翻译传入的外国报刊、书籍、地图,以及战争中审问英军俘虏和向外国商人、传教士直接询问等各种方式,来获取世界知识。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被道光皇帝派到广东领导查禁鸦片和进行抗英斗争时,就组织人翻译西方书刊。1841年,他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一书书中叙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林则徐后来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四洲志》书稿交给好友魏源。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内容除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以外,还有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的《筹海篇》,翻译西人论述的《夷情备采》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19世纪70年代以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他们的共同特点,第一,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第二,具有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郑观应在其所著《盛世危言》中提出:第一,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第二,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第三,设立议院;第四,实行“君民共主”制度等主张。这些主张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的意义。 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还只是少数人有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才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对中国人的刺激极大。梁启超指出:“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接踵而来的瓜分狂潮,更使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 康有为1898年4月在保国会的演说中把这种民族意识表达得淋漓尽致。他说:“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割宰,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还在1895年,严复就写了《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在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1898年正式出版)。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他在该书按语中指出,世界上一切民族都在为生存而竞争,“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负者日退而胜者日昌”,中华民族也不能例外。中国如果不能自强,就会“弱者先绝”,亡国灭种,失去民族生存的权利。《天演论》对中国人无异是振聋发聩的警世钟。1898年有人绘制的一幅《时局图》,更是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中国面临的瓜分危局。 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下兴

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民族危机

近代民族危机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便不断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被迫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随着外国列强侵略的不断加深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的压迫,无数的仁人志士也在积极寻找救亡图存的途径,同时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也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而觉醒。 工业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竭力向中国推销工业产品,企图用商品贸易打开中国的大门。可是中国自己足足的小农经济打消了她们的念头,于是罪恶的鸦片贸易开始了。鸦片危害之巨,终于使得清政府派出了钦差大臣林则徐到广东禁烟,禁烟初期取得了很大成效,随后英军开始进犯,虽然有林则徐坚守的广东没让英军站到便宜,但当英军继续北上,攻占定海,直逼北京的时候,光绪帝怕了,连忙派大臣和谈并罢免了林则徐的官职,后来被迫签订了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自此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后,中国有一部分人开始觉醒了。其中有代表性的便数魏源的海国图志了。鸦片战争爆发前,妄自尊大的清廷皇帝和显官达贵,不知英国在何方,为什么成为海上霸王。《海国图志》的刊出,打破了这种孤陋寡闻的状况。他提出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所谓“师夷” 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他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

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所谓“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敌制胜。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他强调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魏源从反侵略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表现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 一些清政府大臣也意识到了要自强方能与洋人抗衡,洋务运动的兴起真是放映了她们的需求。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办新式学堂为了培养人才,还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随着列强的不断入侵随着列强的不断入侵1895甲午战争的失败,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外国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了长江上游地域,巨额的赔款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加之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战败使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彻底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促进了中华民族真正的觉醒,各阶层纷纷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上书光绪帝揭示了中国面临的严峻的亡国危机,提出维新变法,力图促使全民族的觉醒,挽救民族危亡,以光绪帝为首的维新变法运动应运而生,最终由于封建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而失败,这变法虽然失败,但是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利的思想,是一次进

论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论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摘要】:近代中国,随着亡国灭种危机的不断加深,在国内外的多重压力之下,为谋自救而觉醒的民族意识迅速成为最有效的社会动员资源。近代民族意识的产生与发展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民族意识和观念的影响,二者往往内在关联、颉颃消长、交织重叠在一起,决定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中国近代的不同精英个体及社会群体对中国传统民族意识有着不同汲取,从而对民族意识有着不同的认知及表达。他们的内在体认和外在表征勾勒出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的嬗变轨迹。中国近代民族意识旨归于孙中山之"三民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清政府中国近代西方列强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改变了,这是几千年来封建中国未曾有过的剧烈变化,相应的,在意识形态上必然要引起轰动。中国的封建主义思想是有一整套完整的、甚至顽固的体系的,但是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的震动下以及随之而来的方资本主义文化的袭击下,原有的地主阶级思想必然相应要产生变化。 从近代思想史的发展来看,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一是鸦片战争时期,算是变化的开端、序幕;二是戊戌维新时期,形成近代时期第一次思想解放的高潮;三是义和团运动以后,1903 —1908年左右,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大论战,形成近代时期第二次思想解放高潮;四是辛亥革命失败,1915年开始的初期新文化运动,形成近代史上第三次思想解放,这股潮流发展到五四运动,形成大规模的思想解放高潮。 —、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和魏源的思想 。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林则徐是一位得到过最多赞誉的政治家。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38年,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揭开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章,也不自觉地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幕。他认为西方有许多长处值得中国学习借鉴。林则徐夜夜仔细阅读、研究译文资料,并把译成中文的《澳门月报》编辑为《论中国》、《论茶叶》、《论禁烟》、《论用兵》、《论各国夷情》等5辑。最有价值的工作是他组织翻译了1836年伦敦出版、英国人慕瑞所著2《世界地理大全》,命名为《四洲志》,成为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状况的译著。 1841年,林则徐被流放途经扬州时,遇到了学识渊博的友人魏源,便把《四洲志》等有关资料交给魏源。魏源随后编出《海国图志》,书中概括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正是源自林则徐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求富强,来抵抗西方侵略以求独立的爱国主义主张。 二、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 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中心人物,也是领导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重要人物。他在思想上可以说是集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思想之大成。然而更重要的是他和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初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的最大不同,是他首先是一位政治活动家,其次才是一位政治思想家。他对自从阶级维新思想发展的重要贡献就是他积极传播维新思想,并把它推展为政治运动。 1895年的甲午战争失败后,1898年由光绪帝帝主持的戊戌变法维新应运而生。甲午惨败,慈禧太后即对光绪帝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光绪帝和维新派开始变法,但使许多与现存社会有利害关系的社会集团和政治势力觉得受到了威胁。百日维新期间,上谕达一百一十多件,令人目不暇接。各地方官员都怨声载道。光绪帝严惩阻挠变法的官员,树敌太多。至于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又在庞大士人群体中引起普遍恐慌。 显然,由于威胁到慈禧太后的利益,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意义。

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与近代中国之间的关系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民族历经百年浩劫才迎来了最终的幸福与安定。在这近百年的抗争中,若是没有随着战火的不断蔓延而日益燃烧,日益发展而成星火燎原之势的民族意识为支撑,何谈胜利,何谈幸福与安定,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表现为民族意识的觉醒,没有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思想上的解放,中国就不会有真正的发展和进步,更加不会一步步取得革命的胜利。 所谓的民族意识就是指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也可以称之为“民族的性格”,具体说来就是指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各个民族的民族意识由本民族的历史遭遇和所处的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一个民族各个时期的民族意识具有其不同的特点。所以,我们可以从近代民族意识觉醒过程的四个阶段来了解其对近代中国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对鸦片战争发生前的社会现状和此时的民族意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此时的社会现状是政治腐朽,官场腐败,军队纪律败坏,不堪一击,国库亏空,入不敷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民族意识还只是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民族意识,在传统民族意识视野中的世界就只有华夷之分, 华夏文明是世界的中心,大清王朝即是天朝上国, 华夏与夷敌的关系是君臣等级关系, 所谓四夷宾服、万方来朝!即反映了当时中国对自身的狭隘认知。 民族意识觉醒的第一个阶段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的惨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相应的,在意识形态上必然要引起轰动,中国的社会性质的改变把人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也唤醒了中国人保家卫国的强烈民族意识,传统的民族意识也开始发生了变化,战争使人们赋予了它新的含义。 鸦片战争时期即为民族思想意识觉醒的开端,国内一些先进的学者开始认识到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对民族发展的重要性。主要的代表人物为林则徐和魏源,林则徐在国家危难之时开始正视本国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求富强,来抵抗西方侵略以求独立的爱国主义主张。后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概括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主张 新思想和技术的引进是有志之士基于民族危机意识、对民族发展道路的自觉选择, 是先进的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正视本民族自身问题、解救民族危机的探索。其最大的意义在于, 它突破了传统民族意识, 开始从世界的角度思考本民族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以更理性、正确的心态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因此,此时民族意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社会覆盖面有限, 仅限于少数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洋务人士;二是具有自下而上性, 地主阶级中下层知识分子推动、促发了最高统治集团的逐步觉醒,接纳中体西用的思想;三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民族意识的转化主要体现为对夷夏关系的认识, 而向西方学习又多局限于器物层面;四是为民族意识健康、成熟发展的打下了基础,开始正确的对待本民族存在的问题,学习其他民族的长处,来弥补本民族的不足。 民族意识觉醒的第二阶段 随着列强的不断入侵1895甲午战争的失败,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外国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了长江上游地域,巨额的赔款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加之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战败使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彻底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促进了中华民族真正的觉醒,各阶层纷纷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上书光绪帝揭示了中国面临的严峻的亡国危机,提出维新变法,力图促使全民族的觉醒,挽救民族危亡,以光绪帝为首的维新变法运动应运而生,

戊戌维新运动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戊戌维新运动与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研究 论述 (湖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张博) 内容摘要: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活动;本着以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政治改革,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宗旨的,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的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关键词:戊戌维新改革中华民族意识觉醒局限 1898年1月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4月,同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变法正式开始。变法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除旧布新。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特权,令其自谋生计奖励政治上:允许士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军事上,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添置船舰;扩建海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设立中小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允许设立报馆、学会;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新政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清政府中的一些权贵显宦、守旧官僚对新政措施阳奉阴违,托词抗命。慈禧太后在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绪连下三谕,控制了人事任 张博:湖南科技大学本科生 1

历史复习热点专题民族意识和民族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何谓“民族意识”?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中认为尽管血缘,语言,信仰是构成民族的重要条件,但还不是最核心、最重要的要素,最重要的是民族意识,“民族成立之唯一要素,在‘民族意识’之发现与确立。” 古代的中国“就是世界第一!”。然而,由于古代实行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皇帝不断加强皇权,称自己是“奉天承运”的“天子”,大力实行愚民政策,导致人民思想的愚昧与落后,人民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民经济。加之,清朝的统治阶层视野狭隘,认为世界只有华夷之分,华夏文化才是世界之分,即清王朝就是天朝上国,其他外国民族都只是天朝的臣子,正所谓“四夷宾服,万方来朝”,又因为天朝物产丰饶,而夷敌又不断骚扰,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然而,清王朝日渐衰败,暗藏危机,近代的暴风骤雨即将来临… 近代中国,随着亡国灭种危机的不断加剧,为谋自救而觉醒的民族意识迅速成为最有效地社会动员资源。中国近代社会精英及社会群体对中国传统的民族意识有着不同的汲取,从而对民族意识有不同的认知及表达。他们的内在认知和外在表征勾勒出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的嬗变轨迹。 一、“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后民族意识的萌发(师夷长技以制夷) 随着英国炮弹的轰击,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鸦片战争的惨败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相应的,人民的思想意识也开始发生改变,人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人们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苏醒。 鸦片战争是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人们开始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不同的思想开始迸发。这一时期涌现的思想家有林则徐,魏源等人。林则徐初到广东开始禁烟之时,编成《四洲志》,通过大量的学习,他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国家学习才能抵御外国的侵略,并主张传播西方文化,促进西学东渐。林则徐在了解世界,研究西方方面带了头,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与此同时,魏源也主张重视了解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作为对付侵略的重要方法。他在《海国图志》中贯彻并发扬了林则徐了解和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做法,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认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他把学习西方的“长技”提高到关系国家民族安危的大事来认识,使之在当时的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果说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那么魏源可以说是“使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不断涌现的思潮冲击着“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一种新的思想正在萌发。 二、中日甲午战争对民族意识的刺激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以及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同时也大大刺激了人民的民族意识,因为以前中国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而如今竟然还被东亚小国打败,并且败得如此之惨,如此彻底,一种极大的耻辱感从人民的心中产生。梁启超认为这是中国人民族意识普遍觉醒的开端,他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自此,中华民族的危机意识逐渐强化。 1895签订《马关条约》后,康有为,梁启超等向皇帝上书,叙述严峻的形势,提出了变法的主张,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尽管结果失败,但维新变法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并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戊戌变法失败后,救亡图存的运动并未停止,反而更加深入人心。标志事件是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帜,试图抵制列强侵略,挽救民族危机。义和团运动乃是人民群众自发组织,这更加说明了民族危机意识已经在基层百姓心中扎根生长。他抗击了八国联军,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不甘心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顽强的反抗精神。 孙中山在檀香山组建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建合众政府”为誓词。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孙中山以兴中会为基础,创建了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在《民报》中,孙中山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此后,孙中山一直致力于资产阶级共和思想,使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革命。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孙中山回国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尽管后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但民主、共和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袁世凯称帝不可能成功,历史不会倒退。 三、五四运动——民族意识的升华 辛亥革命后,列强侵略加剧。在1918年的巴黎和会上列强暴露了侵略的本质,军阀的卖国嘴脸也展露无遗。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点燃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索。为了抗议列强在会议上对中国无耻的侵略行为,学生们举起“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等口号走上街头游行反抗。随后,上海工人集体罢工运动,响应学生。许多文人志士也拿起笔杆对列强的侵略,以及政府的无能 进行抨击。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可以说国人的民族意识得到了升华,全国各地学生,工人,商人,各个阶层都参与到了这次运动,人们的思想连到了一起。 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阶段,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拯救中国的方法。在辛亥革命结束后,孙中山曾一度认为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的目标已经实现,剩下的任务便是发展民生,然而,在受到俄国十月革命以及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后,他认识到自己思想的局限,提出了新的三民主义,认为推翻清王朝只是“消极”的民族主义,而“积极”的民族主义应该是如何使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巅峰。而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则在这一时期发表了大量关于十月革命和共产主义的文章,这为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四、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意识的高涨 1931年,日本发动9?18事变,吞并东三省;1937年,日军又制造卢沟桥事变,全面中国。中华民族陷入民族危机,(伟志兮,何能消灭。团结起,起国难,破难关,夺我山河)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在通电中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在生死存亡之际,民族意识空前觉醒,中国的各种社会力量出现了空前团结的局面。毛泽东指出:"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共识。抗战爆发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民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全力抗战。在外敌侵略,民族存亡之际,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达到高潮,面对共同的外敌,人民的民族意识彻底觉醒。毫无疑问,民族意识作为支持中国持久战的精神源泉,在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民族意识的觉醒不仅表现在一致抗日的战线上,还表现在民族复兴意识上。在受到一次又一次的侵略后,人们意识到了“贫穷就要挨打”这个道理,许多爱国志士都在思考民族复兴的方法,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方面的文章大量发表,非其他时期可比,民族复兴意识也达到了空前的觉醒。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华民族的觉醒达到历史最高峰。 鸦片战争后,民族意识的觉醒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一次次的侵略没有打垮中华民族,反而使人们思考民族的前途,找寻复兴的道路,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而在今后的时间里,民族意识也会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与发展的动力,推动我们走向世界之巅,抒写辉煌的新篇章! 但是中国借鉴西方的民族主义并没有像西方的民族主义那么狭隘,依然保留着中国传统中个民族共存、融合的成分这成为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基础,也为中国各民族团结一心发展现代化解除了后顾之忧。

论人们对民族意识的觉醒认识

论人们对民族意识的觉醒认识 【摘要】:近代中国,随着亡国灭种危机的不断加深,在国内外的多重压力之下,为谋自救而觉醒的民族意识迅速成为最有效的社会动员资源。近代民族意识的产生与发展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民族意识和观念的影响,二者往往内在关联、颉颃消长、交织重叠在一起,决定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中国近代的不同精英个体及社会群体对中国传统民族意识有着不同汲取,从而对民族意识有着不同的认知及表达。他们的内在体认和外在表征勾勒出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的嬗变轨迹。中国近代民族意识旨归于孙中山之"三民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清政府中国近代西方列强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改变了,这是几千年来封建中国未曾有过的剧烈变化,相应的,在意识形态上必然要引起轰动。中国的封建主义思想是有一整套完整的、甚至顽固的体系的,但是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的震动下以及随之而来的方资本主义文化的袭击下,原有的地主阶级思想必然相应要产生变化。 从近代思想史的发展来看,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一是鸦片战争时期,算是变化的开端、序幕;二是戊戌维新时期,形成近代时期第一次思想解放的高潮;三是义和团运动以后,1903 —1908年左右,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大论战,形成近代时期第二次思想解放高潮;四是辛亥革命失败,1915年开始的初期新文化运动,形成近代史上第三次思想解放,这股潮流发展到五四运动,形成大规模的思想解放高潮。 —、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和魏源的思想。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林则徐是一位得到过最多赞誉的政治家。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38年,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揭开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章,也不自觉地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幕。他认为西方有许多长处值得中国学习借鉴。林则徐夜夜仔细阅读、研究译文资料,并把译成中文的《澳门月报》编辑为《论中国》、《论茶叶》、《论禁烟》、《论用兵》、《论各国夷情》等5辑。最有价值的工作是他组织翻译了1836年伦敦出版、英国人慕瑞所著2《世界地理大全》,命名为《四洲志》,成为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状况的译著。 1841年,林则徐被流放途经扬州时,遇到了学识渊博的友人魏源,便把《四洲志》等有关资料交给魏源。魏源随后编出《海国图志》,书中概括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正是源自林则徐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求富强,来抵抗西方侵略以求独立的爱国主义主张。 二、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中心人物,也是领导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重要人物。他在思想上可以说是集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思想之大成。然而更重要的是他和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初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的最大不同,是他首先是一位政治活动家,其次才是一位政治思想家。他对自从阶级维新思想发展的重要贡献就是他积极传播维新思想,并把它推展为政治运动。 1895年的甲午战争失败后,1898年由光绪帝帝主持的戊戌变法维新应运而生。甲午惨败,慈禧太后即对光绪帝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光绪帝和维新派开始变法,但使许多与现存社会有利害关系的社会集团和政治势力觉得受到了威胁。百日维新期间,上谕达一百一十多件,令人目不暇接。各地方官员都怨声载道。光绪帝严惩阻挠变法的官员,树敌太多。至于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又在庞大士人群体中引起普遍恐慌。 显然,由于威胁到慈禧太后的利益,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思想解放运动。它

论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

论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 姓名:胡鑫鑫学号:M81514019 专业:人力资源管 理 从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致使中华民族遭受深重灾难。日本在其占领区内的残暴统治,犯下的严重罪行,造成了中华民族千疮百孔的局面。然而这场抗日战争史在今天能够编入历史教科书,足以证明这场民族抗战取得的胜利具有多么大的意义。抗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果实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表现在民族独立意识的形成。抗日战争中民族意识空前觉醒的原因是国共统一战线的建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指引,以及抗战过程中取得的一些小胜利。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不仅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一个因素,而且为中华民族的最终解放独立奠定了基础,同时对现代化建设也有深远的影响。 民族意识作为一种民族特征,反映了一个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和特点。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危机是相互缠绕、相互伴随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伴随着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国,造成中国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不断地反抗帝国主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的。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危机的认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犹如晴空霹雳一般惊醒了沉睡中的封建治者,帝国主义列强的铁蹄毫不留情的踏碎了清王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迷梦,“天朝物产丰盈,无不所有,愿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的闭关也终究抵不住炮口下的震撼。战争失败了,中国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强烈的刺激感终于使得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有了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由此,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然而鸦片战争以后,毕竟还只是少数人有民族觉醒意识。不久,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辛亥革命失败了,伴随着1937年卢沟桥的一声枪响——抗日战争爆发了。中国陷入了最大的民族危机,中华民族的生存问题成为压倒一切的首要问题。抗日成为全民族万众一心的要求,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起来了。 抗日战争中民族意识的觉醒主要体现在国共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提出并实施持久性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广泛开展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游击战的战术战法。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协力合作,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局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中中华民族表现出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伟志兮,何能消灭,团结起,赴国难,破难关,夺回我山河——这不仅是抗联战士的豪言壮语,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民族患难的时代,这种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砥砺人们血战到底的气概。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气魄;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

民族意识的觉醒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民族意识的觉醒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表现为民族意识的觉醒,没有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思想上的解放,中国就不会有真正的发展和进步,更加不会一步步取得革命的胜利。 鸦片战争前,由于长期形成的文化中心主义和地域上的中心观念,再加上中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的自我优越感,严重地限制了中国封建王朝当政者及整个国民的视野,人们普遍养成了一种无忧无虑的心态,认为“中国既安,四夷自服”,“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大好局面,可以永久维持下去。因此,清政府从未将别的国家看作是与自己地位平等的伙伴或对手,也就不会把自己视为民族国家体系中的普通一员,它不知道世界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事实上工业革命在推动西方各国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念和世界秩序。但清朝统治者们对世界大势茫然无知,仍然沉湎于老大帝国的千年迷梦,继续推行与世隔绝的闭关锁国政策。这样,觊觎中国已久的西方列强的入侵终于不可避免的揭幕了,在1840年爆发的这场代表西方工业文明的英国与代表东方农业文明的中华帝国的“较量”和“决斗”的鸦片战争中,无论中国如何谴责其非正义,也都无法改变失败的结果。清王朝由一个洋洋自得的“天朝上国”急速坠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而一蹶不振。 鸦片战争的惨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相应的,在意识形态上必然要引起轰动,中国的社会性质的改变把人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也唤醒了中国人保家卫国的强烈民族意识,传统的民族意识也开始发生了变化,战争使人们

赋予了它新的含义。 随着列强的不断入侵1895甲午战争的失败,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外国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了长江上游地域,巨额的赔款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加之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战败使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彻底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促进了中华民族真正的觉醒,各阶层纷纷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面对亡国危机,以农民阶级为主力的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虽然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夹击下以失败告终,但它是中国农民革命运动史上的一座丰碑。其大大促进了中国近代人民的觉醒,使人们开始认识到要打倒帝国主义,必须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增加了人们斗争的决心。随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大论战,形成近代中国第二次思想解放高潮。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首先觉醒的是新兴知识分子群体。近代知识分子开始选择以报刊为主要阵地宣传民主革命学说,各种报刊层出不穷。 然而真正体现传统民族意识向近代民族意识转变、代表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是孙中山有关民族意识的思想和主张。孙中山民族意识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现代性和政治性,以建立现代立宪政府为目标。民族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体系中的首要问题,但在这里,孙中山没有陷入狭隘的种族复仇主义的泥沼,而是把满族统治者和满族人民区分开来,从而抓住了当时国内矛盾的实质,即以满洲贵族为首的封建统治者同各民族人民包括满族人民在内的矛盾。至此,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意识

民族危机和民族意识觉醒 - 最终版

民族危机和民族意识觉醒 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促使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从19世纪以来,中国经受了多次的民族危机,正是这一次次的危机使得中国人认识到了思想变更的重要性! 近代中华民族危机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是相互伴随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国,造成中国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不断地反抗帝国主义的过程中,民族意识逐渐形成并发展。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危机的认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犹如晴空霹雳一般惊醒了沉睡中的封建治者,帝国主义列强的残忍的铁蹄踏上中国,战争失败了,中国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强烈的刺激感终于使得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有了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由此,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 但是鸦片战争带来的民族危机并没有很大地刺激到所有人民,所以只是少数人有民族觉醒意识。但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时,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戊戌变法维新应运而生。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作为一场政治运动,戊戌政变历经百日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维新派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慈禧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民族意识的觉醒在这运动中继续的壮大蔓延着。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辛亥革命的到来。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不可不说的浓重一笔,它不只是推翻封建统治,也推倒了专制政体;由于辛亥革命,“民有、民治、民享”的中华国体出现了,这不仅是中国有史以来政治上的大改造,也是民族危机意识觉醒的推动剂。它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同时也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使得人们认识到了新思想的重要性。 但是辛亥革命失败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陷入了最大的民族危

近代中华民族危机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危机和民族意识觉醒 近代中华民族危机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是相互缠绕、相互伴随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伴随着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国,造成中国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不断地反抗帝国主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的。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危机的认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犹如晴空霹雳一般惊醒了沉睡中的封建治者,帝国主义列强的铁蹄毫不留情的踏碎了清王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迷梦,“天朝物产丰盈,无不所有,愿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大清高宗纯皇帝圣训》,卷276,页13)的闭关也终究抵不住炮口下的震撼。战争失败了,中国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强烈的刺激感终于使得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有了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由此,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 林则徐林则徐,曾经身为抗英主帅的他,深刻体会到中西之间武力的差距,对这种压力的目睹身受,使他终不能去怀。这促使他开始了解西方世界,他所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华事夷言》、《在中国做鸦片贸易罪过论》,不仅是一种历史资料,而且记录了中国民族最初借助文字了解到的西方形象和情态。他从闭塞风气中走出来的人,成为了“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然而鸦片战争以后,毕竟还只是少数人有民族觉醒意识。不久,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1895年的甲午战争失败后,1898年由光绪帝帝主持的戊戌变法维新应运而生。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思想解放运动。它要帮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他对资本主义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有力的传播了资本主义思想。作为一场政治运动, 戊戌政变历经百日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维新派们带来的解放作 用远不是慈禧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民族意识的觉醒在这场 运动中继续的壮大蔓延着。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辛亥革命的到来。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新纪元,不只是推翻封建统治,也推倒了专制政体;不独摧毁以一族统治其他各族的因袭政权,却也创建了“民有、民治、民享”的中华国体,这不仅是中国有史以来政治上的大改造,也是一个变更国体的创举。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同时也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而且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辛亥革命失败了,伴随着1937年卢沟桥的一声枪响——抗日战争爆发了。中国陷入了最大的民族危机,但民族意识的觉醒也在这一刻爆发了。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以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伟志兮,何能消灭,团结起,赴国难,破难关,夺回我山河——这不仅是抗联战士的豪言壮语,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民族患难的时代,这种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砥砺人们血战到底的气概。尤其是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焕发了民族精神,凝聚了民族力量,燃起了人民战争的熊熊烈火,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毛泽东高瞻远瞩地指出“现在全中国全世界人都明白:中华民族是站起来了!一百年来受人欺凌、侮辱、侵略、压迫,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以来那种难堪的奴辱地位,是改变过来了。全国人民手执武器走上了民族自卫战争的战场,全中国的最后胜利,即中华民族自由解放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