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答谢中书书练习题及答案

10答谢中书书练习题及答案
10答谢中书书练习题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同步练习

1.给汉字注音。

颓()与()歇()

2.加点词语解释。

(1)五色交.辉交:()

(2)四时.俱备时:()俱:()

(3)晓雾将歇.歇:()

(4)夕日欲颓.颓:()

(5)沉鳞竞.跃竞:()

(6)古来共.谈共:()

(7)实.是欲界之仙都实:()欲界:()

(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

3.理解性默写。

(1)统领全文的语句是:

(2)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

(3)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

(4)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重点语句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四时俱备()

(2)夕日欲颓()

(3)晓雾将歇()()

(4)古来共谈()

6.一词多义。

与: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念无与为乐者:()

书:

①谢答中“书”:()

②谢答中书“书”:()

7.课文内容理解。

(1)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8.开放性试题。

《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达标:

1. tuíyùxiē

2.(1)五色交.辉交:交相

(2)四时.俱备时:四季俱:都

(3)晓雾将歇.歇:消散

(4)夕日欲颓.颓:坠落

(5)沉鳞竞.跃竞:争相

(6)古来共.谈共:共同

(7)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实在欲界:人间

(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3.理解性默写。

(1)统领全文的语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4)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1)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2)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早晨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

(4)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5. (1)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2)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

(3)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

(4)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6. 与: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2)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

(1)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2)谢答中书“书”:书信,是一种文体。(与之类似的有《与朱元思书》吴均)(3)乃书诗四句:动词,书写(来自《伤仲永》王

课后能力提升:

7.课文内容理解。

(1)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①“美”字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之情。

8.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新人教版 【教材简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析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激趣 (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自主学习,朗读感知: 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合作探究,欣赏美点: 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作者写出了它的特点。” 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第三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10《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

10 短文两篇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写景状物的方法。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课文。 2.学习文章写景状物的方法。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2.走近作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附:“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一)初读文章,疏通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2.师范读,生认真听节奏和语气。 3.齐读文章。 4.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完成导学案上的题目。 5.全班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6.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二)整体感知 同学们,请走进课文,再读课文,完成下面的两个问题: 1.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思考每一层的意思。 2.《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预设: 1.分3层。第一层(第1句):总领全文,“美”点明中心。第二层(第2句—第5句):具体描绘山川之美。第三层(第6句—第7句):发表感慨,总结并呼应前文。 2.学生初步感知,只要能答出作者亲近自然、寄情山水之类即可。 三、再读文章,与文本对话 “好文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再读文章,思考并在小组讨论: 1.课文描述“山川之美”,很像一首优美的山水诗。课文描绘了哪些美景?美在哪里?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美景的? 各小组展示,师补充明确: “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写出了山高水清、秀美奇丽、生机勃勃等特点。围绕首句“山川之美”突出“四美”。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新人教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析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激趣 (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

向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自主学习,朗读感知: 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合作探究,欣赏美点: 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作者写出了它的特点。” 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第三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欣赏“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1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 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答谢中书书》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目标牌】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文。(重点) 2.把握文意,领会意境,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学习不同的写景手法。(难点) 3.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趣味性) 一读:初读全文,感知内容(读出音韵:注意字音、字形、重音、语气、语调、节奏) 一写:抄写文常基础,批写段落大意(自主思考) 【自学径】 一、记文常 [解题目]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谢徵的一封信,信中称道江南山水之美,仅六十八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故称之谢中书。 [辨文体] “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1.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 2.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3.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4.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 5.可以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 6.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 [知作者] 作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朝代)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著有《陶隐居集》。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查背景]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二、立基础 [记音形]

答谢中书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27短文两篇(1) (三)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18—20题。(10分)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呜;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l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四时俱备四时:②晓雾将歇歇: ③夕日欲颓颓:④与其奇者与: 19、把下面的文字翻泽成现代汉语。(2分) ①五色交辉译文: ②沉鳞竞跃译文: 20、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以两种视角,写,用笔洗练,境界清新。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句感慨,赞叹山水之美,传达出自己的志趣,将在山水之中流露于笔端。 答案:18.①四季。②休息。这里指散尽。③坠落。④参与,这里指欣赏。(4分,一词1分) 19.①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②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2分,一句1分)20.①仰观俯察山之高、水之净。②归隐林泉、与自然相融合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4分,一空1分) 27短文两篇(2) 阅读古文《记承天寺夜游》,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苏轼与张怀民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解: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zhé)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解释划线的字词。 1)念无与为乐者步于中庭。()() 3)盖竹柏影也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谢中书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答谢中书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班级:姓名: 说明:根据习题难易度,分A卷和B卷。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 A卷:夯实基础 一、重点注释默写: 1、【五色交辉】 2、【四时】 3、【歇】 4、【夕日欲颓】【颓】, 5、【沉鳞】 6、【欲界之仙都】 7、【与】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

三、课内简答题: 1、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来写?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在描写上有哪些特点? 3、赏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起作用(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B卷:能力提升 四、理解性默写: 1、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2、文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比喻、夸张)句子是: 3、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四句是: 4、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 情的句子是:

五、文言知识积累: 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 ①四时.俱备: ②四时俱备.: ③晓雾将歇.: ④晓.雾将歇: ⑤夕日欲颓.: ⑥古来共谈.: ⑦五色交辉.: 2、一词多义: 欲: ①夕日欲颓: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 ①自康乐以来: ②自非亭午夜分: 与: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念无与为乐者: 书: ①谢答中书书: ②谢答中书书: 六、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 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作业导航 1.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两篇文章的语言特点 3.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 一、基础部分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 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 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 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 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而节叶具焉具:________ (2)节节而为之为:________ 14.[甲]文中包含了两个成语,请写出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 答:成语是:____________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15.[乙]文中说“意在笔先”,[甲]文中也有文字说的是这个意思,请将这些文字找出来,写在下边。 答:这些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1个字)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答谢中书书》文本解读

《答谢中书书》文本解读 1.时代背景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2.文题诠释 《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时也是陶弘景先生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文题中的“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3.主旨 文章通过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象,表达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同时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以及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4.内容解读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接着写高山、流云、溪流、石壁、青林、翠竹等景物,“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5.结构分析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部分,从“高峰人云”到“沉鳞竞跃”,写景。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引导语:《》中感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及原文翻译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插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注释 1.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3.山川之美山川:山河之:的美:美景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翠竹青林:青葱的林木翠竹:翠绿的竹林

答谢中书书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试题 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②月色入户:()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2.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______。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____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9、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③院子(或“庭院”)④只是(或“只”,2分,每对一处给0.5分) 10、B(2分) 11、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2分,每对一小题给1分)12、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0.5分)②闲、仙(1分,每对一处给0.5分) 以上共8分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答案:19.B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20. ⑴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⑵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的山谷(就)流连忘返。评分标准:4分。每小题2分。整句意思正确,语言通顺即可。2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评分标准:2分。只要答对其中两处,即可得满分。若多答“千百成峰”,不扣分;多答其他短语,扣分。22. 答案要点: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开放探究 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 27课 一、为下列字注音 颓()鳞()遂()荇

10.第10篇 答谢中书书

第10篇答谢中书书(2019《中考说明》有)(2020重点复习) 南朝齐梁·陶弘景 中考考点梳理 一、重点词语 1. 古今异义 (1)晓雾将歇.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休息 (2)夕日欲颓.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消沉,萎靡 2. 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五色交辉. 原意:光辉,句中意:____________ 3. 重点实词 (1)山川之美.[F] 美:____________ (2)古来共.[F]谈.[F] 共:____________ 谈:____________ (3)五色交辉 ..交辉:__________ (4)四时 ..俱备四时:__________ (5)晓雾将.[F]歇将:____________ (6)猿鸟乱.[F]鸣乱:____________ (7)沉鳞.竞跃鳞:____________ (8)实.[F]是欲界之仙都实:____________ (9)自.[F]康乐以来自:____________ (10)未复有能与.其奇.[F]者与:____________ 奇:____________ 二、句子翻译 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实是欲界之仙都。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注释、翻译、默写、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 一、重点注释默写: 《答谢中书书》 1、【五色交辉】 2、【四时】 3、【歇】 4、【夕日欲颓】【颓】, 5、【沉鳞】 6、【欲界之仙都】 7、【与】 《记承天寺夜游》 1、【念】 2、【相与】 3、【中庭】 4、【空明】 5、【盖】 6、【但】 7、【耳】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 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三、理解性默写: 1、《答谢中书书》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2、《答谢中书书》文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比喻、夸张)句子是: 3、《答谢中书书》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四句是: 4、《答谢中书书》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5、《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 6、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复杂又旷达情怀的语句: 四、课内简答题:

1、《答谢中书书》中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答谢中书书》全文抓住哪一个字来写?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在描写上有哪些特点? 3、赏析《答谢中书书》“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找出《答谢中书书》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起作用(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记承天寺夜游》中“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6、《记承天寺夜游》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7、《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谢中书书》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2015?德州中考)阅读下面二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句隹)。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1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与“夜登华子岗”中的“夜”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C ) A.上使外将兵 B.其一犬坐于前 C.腰白玉之环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②然是中有深趣也。 B.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②与月上下。 C. ①复与疏钟相间。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 ①倘能从我游乎?②请从吏夜归。 1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要落山了,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②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如果你不是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 15.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写声音描写,其作用有何不同? 示例:“猿鸟乱鸣”使景色灵动,充满生机活力;“吠声如豹”以动写静,衬托了冬夜的空旷寂静。 16.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示例:甲文和朋友分享对山川之美的热爱和隐逸情怀;乙文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

10 《答谢中书书》同步练习与答案

10 《答谢中书书》同步练习 一、填空 《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 ①,。 ②,。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五色交.辉消散 四时.俱备争相 晓雾将歇.交相 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季 三、翻译下列句子。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③实是欲界之仙都。 四、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 1.《答谢中书书》选自《》,作者,字,号。 2.填补原文空白。 3.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一、①“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②“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④“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二、 三、①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②早晨的雾气即将消散,猿猴和鸟的叫声杂乱无章。(交织在一起) ③实在是人间天堂。 四、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通明华阳隐居 2.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者能与其奇者 3.表达了作者对秀美山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五:阅读课文《答谢中书书》,完成下面练习。 1.解释下列加线词。 (1)答谢中书书( ) (2)晓雾将歇( ) (3)实是欲界之仙都( )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最新资料推荐------------------------------------------------------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10 短文二篇R〃八年级上册 1/ 30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最新资料推荐------------------------------------------------------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答复谢征,作者的朋友。 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信 3/ 30

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 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山中宰相”来历: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故称“山中宰相”。

---------------------------------------------------------------最新资料推荐------------------------------------------------------ 写作背景简介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5/ 30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部编)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背景、赏析、注释、译文

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陶弘景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夕日一作:阳) 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备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 ②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 ③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 ④古来共谈(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一词多义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谢答中书“书”:书信。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 答:回复。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

《答谢中书书》《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6-9题。(16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①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诸弟平日皆恂恂②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③,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戒之。务望细思吾言而 深省焉!幸甚幸甚!国藩手草。(选自《曾国藩家书》)注:①嚣嚣:喧哗,吵闹。这里指沸沸扬扬。②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③不售:不中。 6.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四时俱备俱( ) ②夕日欲颓颓( ) ③或好作诗古文或( ) ④恐因愤激之久恐( )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B.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C.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D.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9.所谓“见字如面”,就是“读这封信的内容就像是我当面跟你说话一样”。甲、乙两封书信“说话”的内容及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简析。(5分) 答案: 6.(4分,每个1分)(1)全,都(2)坠落(3)有的人(4)担忧,恐怕 7.(4分)⑴(2分)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自”、“复”、“与”各0.5分) ⑵(2分)希望你们(诸弟)一定要仔细思考我说的话并深刻反省自己呀!(“务”、“省”各0.5分) 8.(3分)B 9.(5分)甲文侧重描绘山川的自然之美(1分),以此表明自己娱情山水的志趣(1分)。 乙文侧重阐述戒除傲气自满之气的道理(或:告诫诸弟为人处世的道理)(1分),表达自己对诸弟的殷切希望(1分)。(意思对即可,语言表达1分) 参考译文: 三房十四叔不是不勤读,只因傲气太盛,自满自足,便不能有所成就。京城之中,也有不少自满的人,有见识的人看见他们,不过冷笑一声罢了。又有当名士的,把科名看得和粪土一样,或者喜欢作点古诗,或者搞点考据,或者好讲理学,沸沸扬扬自以为压倒一切。有学识的人见了,认为他们的成就也没有多少,也只好冷笑一声罢了。所以我们用功,去掉傲气,力戒自满,不为别人所冷笑,才有进步。弟弟们平时都谨慎退让,但多年小考没有中,恐怕是因为愤激已久,以致产生骄惰的习气,所以特别写信告诫。务必要仔细想一想我说的话深切地省察!幸甚幸甚!

《答谢中书书》中的虚词

《答谢中书书》中的虚词 山川景色的奇美,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有高雅情怀的人才会品味出山川之美,陶弘景便是这样的人。 《答谢中书书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②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③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答谢中书书》赏析 中学八年级《语文》课本(人教版)上册第 27 课《短文两篇》的第一篇《答 谢中书书》,是南朝梁陶弘景晚年写给谢中书的一纸短札,可见诸清严可均《全 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全梁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歇,停止,消散。颓,落下。欲界,佛教三界之一,即人间。仙都,神话中 仙人居住的地方。康乐,即南朝宋山水诗派创始人谢灵运,因世袭康乐公,世称 康乐。全文意思的是: 山河的绮美壮丽, 自古以来都为人们热切地交谈和议论。 高高的山峰插入云 霄,清彻的流水一望见底。两岸峙立的陡峭石壁,在阳光的照耀下相交辉映五彩 缤纷。青葱的树林和翠绿的竹篁,一年四季全都齐备。每当清晨岚雾即将消失, 可以听到猿猴的长啸声和鸟雀的高鸣声混杂在一起;而每当傍晚夕阳西下将要沉
1/6

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重点) 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教师点拨。 (1)古今异义 ①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②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③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④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 (2)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提问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为背景,绿水作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提问3:“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明确: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提问4: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言简而意丰。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三、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