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粉的本草考证

天花粉的本草考证
天花粉的本草考证

天花粉的本草考证

摘要:本文对天花和天花粉的名称、栝楼的品种、天花粉的制造方法及应用历史等问题进行了本草学研究。认为栝楼根汉代以前就已应用,商品就称栝楼根。天花粉之名始载于宋代的《本草图经》,但古代的天花粉是指栝楼根所制之粉,虽然明清时代已有人将二者混用,但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仍有真正的天花粉商品,建议将栝楼根仍称栝楼根,栝楼根所制之粉称天花粉,并开发天花粉生产产业,以满足社会对天花粉药食两用的需要。

天花粉是

临床常用中药,又称瑞雪(《本草纲目》),花粉(《增订伪药条辨》),栝楼粉、楼粉(《药材学》),屎瓜粉(《四川中药学》)。而栝楼在古代的别名也很

多:如《尔雅》载:“果臝之实,栝楼也。”郭璞注云:“今齐人呼为天瓜。”毛诗:“果臝之实。”《传》曰:“果臝,栝楼也。”《名医别录》载:“一名果

臝,一名天瓜,一名泽姑。实名黄瓜。”现代天花粉的商品为葫芦科植物栝楼的根,古代所用天花粉是用栝楼根所制成的粉。现将有关问题考证如下。

关于天花的名称

1

雪的别称:如唐代熊孺登《雪中答僧书》诗:“八行

银字非常草,六出天花尽是梅。”宋代陆游《拟砚山

观雪》:“山川灭没雪作海,乱坠天花自作态。”金代高士

谈《雪》诗:“簌簌天花落无休,寒门疏竹共风流。

”闻一多《雪》诗:“夜散下无数绒毛似的天花,织成一片大氅。”[1]

2 中医的病名:为痘的别名,清代袁旬撰《天花精言》六卷,前四卷专论痘证。

3 天上落下的各色香花:佛教传说,佛祖说法时感动天神,诸天神撒各色香花,于虚空中缤纷乱坠,如《心地观经一序品偈》:“六欲诸天来供养,天华乱坠偏虚空。”这里的“华”同“花”,

“天华”即“天花”。[2]

4 玉米的雄花穗:天的意义之一是指位置在顶部的,如天窗。玉米的雄花穗因为长在顶部,所以称天花。[3]

5 一种真菌类:和蘑菇相似。如《饮膳正要》卷三“菜品”载:“天花,味甘平,有毒,与蘑菇稍相似,未详其性,生五台山。”[4]

关于天花粉的名称

1.栝楼的根制成的粉,颜色洁白,状如白雪。如《本

草纲目》[5]载:“其根作粉,洁白如雪,故谓之天花粉。白药,瑞雪,义并近也。” 《本草乘雅半偈》[6]载:“ 根亦取大二三围者,去皮、捣烂,以水澄粉。”《中文大辞典》:“天花粉,栝楼根所制之粉。”

2.栝楼的根白色,色如白雪,粉性较强,故名天花粉。如《本草蒙筌》[7]载:“天花粉即栝楼根,挖深土者暴干,刮粗皮净咀片。”《本草求真》[8]载:“天花粉即栝楼根也。”《增订伪药条辨》[9]云:“花粉即栝楼根。秋后掘者结实有粉,夏日掘者有筋无粉。入土最深,皮黄色白。”

3 栝楼根性寒如雪,功善清热,故有是名。如《本草乘雅半偈》载:“根实功力,稍有异同。实主郁遏不能分解;根主散漫失于容平。糜不以热为因,以燥为证。顾天花、瑞雪之名,则思过半矣。”

4 栝楼根横切面有放射状天然花纹,故称天花粉。如《本草蒙筌》中有天花粉植物图和药材横切面图,图注云:“栝楼根名天花粉。内有花纹天然而成故名之。

5 栝楼又名“天瓜”,采根可做粉,应为“天瓜粉”,讹为“天花粉”。《中国药学大辞典》[10]载:“天花粉:原名栝楼根。

昔谓栝楼形象天瓜。本品系以蒌根捣汁澄粉而成,故名天瓜粉。后称天花粉。”

天花粉应用的历史沿革

《神农本草经》始载栝楼根,列为中品。汉代张仲

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将栝楼分为“栝楼根”

和“栝楼实”用,如栝楼桂枝汤、栝楼牡蛎散、栝楼瞿麦丸等方都是用栝楼根;而治胸痹的栝楼薤白白酒汤、栝楼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都是用栝楼实一枚。说明汉代之前天花粉之名并未出现,也未用真正的天花粉,所用只是栝楼的根和果实。

两晋南北朝时期所用栝楼根也称栝楼根。如《肘后方》载:“治耳卒得风,觉耳中烧烘,栝楼根削令可

入耳。以腊月猪脂煎三沸出,塞耳。每用三七日即愈。”《本草经集注》也称之为栝楼根,并未提及天花粉。

唐代《新修本草》[11]虽云:“今用根做粉,大宜服食,虚热人食之。”《千金要方》[12]也详载栝楼根制粉之法,但其粉不称“天花粉”,

而称之为“栝楼粉”,如《千金要方》卷二十一“消渴、淋闭、尿血、水肿”:“栝楼粉和鸡子暴干,更杵为末,水服方寸匕,日三丸服,亦得。”栝楼粉多用于服

食。药用时主要都是用根,药材名称也仍然为栝楼根。如《千

金要方》卷二十一“消渴、淋闭、尿血、水肿”:“消渴第一”中有23个方中有栝楼根。另如《外台

秘要》、《食疗本草》都是用栝楼根,说明到唐代时天花粉之名尚未出现,虽然已经开始用栝楼根制粉,但不称天花粉,而称栝楼粉。临证配方都是用栝楼根。

宋代的《本草图经》开始将栝楼根称天花粉,别名白药。《证类本草》[11]在卷八收录栝楼根之后,在卷三十

“经外草类”中载:“明州天花粉,图经曰:天花粉生明州,……十一月十二月采根用。”使“天花粉”之名首次在本草文献中

出现。但临床上仍然将栝楼根称为“栝楼根”。

明代李时珍认为《本草图经》所载的天花粉和栝楼根重复,故在《本草纲目》栝楼的“校正”项下载:“并入图经天花粉”,将二者合并。并在“释名”项下曰:“其根做粉,洁白如雪,故谓之天花粉。苏颂图注重出天花粉,谬矣,今削之。”在根的“修治”项下列“天花粉”,并载有周定王用栝楼根制粉的方法。说明李时珍是将栝楼根所制之粉称“天花粉”,以区别于栝楼根。而《本草蒙筌》则因栝楼根断面有天然花纹而称之为天花粉了。

清代陈修园云:“嘉庆丁巳岁(公元1797年)余应兴泉观察阿公、泉州郡伯张公聘,主清源书院讲席。日者用天花粉一味,药铺送白粉一包,其色晶莹洁白,迥出诸药之上。余传问之,答曰:此物最贱,而制造却难。惟冬月叶落,其气尽归于根,掘取,以法取汁,和水淘洗,澄之,晒干收贮,才有此宝色,若无此色,恐伪物弗效,不如止用天花粉片之较妥也。”[13]由此可知清代栝楼根制成之粉称天花粉;而栝楼根也称天花粉,切片称天花粉片。

赵正山先生在1982年校注《十药神书注解》时加注云:“现在处方天花粉,药柜每付给栝楼根片。四十年前曾听老药工介绍:天花粉久已断货,用栝楼根切片是暂时替代的方法。他说的天花粉制法与陈氏所说相同。

”[13]说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还有天花粉商品销售。

栝楼的品种考证

葛亮《便宜十六策•察疑》载:“栝楼似瓜,愚者食之。”

陶弘景云:“出近道,藤生,状如土瓜而叶有叉毛。用根入土六、七尺,二、三围”。《本草图经》载:“栝楼生洪农山谷及山阴地,今所在有之,实名黄瓜。诗所

谓果臝之实是也,根亦名白药,皮黄肉白,三、四月内生苗,引藤蔓,叶如甜瓜叶,作叉,有细毛,七月开花似葫芦花,

浅黄色,实在花下,大如拳,生青,至九月熟,赤黄色。其实有正圆者,有锐而长者,功用皆同,其根惟岁久入土深者佳”。[11]李时珍曰:“其根直下生,年

久者长数尺。秋后掘者结实有粉。夏日掘者有筋无粉,不堪用。其实圆长,青时如瓜,黄时如熟柿。山家小儿亦食之,内有扁子,大如丝瓜子,壳色褐,仁色绿,多

脂,伴青气。炒干捣烂,水熬取油,可点灯。”雷公曰:“其栝,圆茎皮厚蒂小;楼则形长赤皮蒂粗。阴人服楼,阳人服栝。”《本草蒙筌》和《本草乘雅半偈》也

做了内容相似,文字表述稍异的记载。

上述记载栝楼的特征和现代葫芦科

栝楼属(Trichosanthes

L.)植物是相符的。我国生长栝楼属的植物34种,分为2个亚属,栝楼亚属共有29种植物,其中有2种是一年生须根植物,27种是多年生块根植物,花红色

或粉红色4种,23种花白色。[14]其中栝楼(T .kirilowii Maxim)和双边栝楼(T.rosthornii

Harms)在国内分布广,应该是药用的主要品种。从“其实有正圆者,有锐而长者”的情况看,古代所用的栝楼应是栝楼属的多种植物,而非一种植物。葫芦科植物花冠和花萼均是5裂,花的颜色是白色或粉红色,《本草图经》

等多种本草载“花浅黄色”可能是花开两至三天后变成黄白色了。《本草蒙筌》载:“花六瓣,似葫芦花”可能观察有误。

《本草蒙筌》附植物形态图两幅,药材横切面图一幅,在药材横切面上画有放射状花纹。并有图注:“栝楼根名天花粉。内有花纹天然而成故名之。”这与现代天花粉药材横切面实际情况是相符的。

《名医别录》载:“卤地生者有毒”,其毒可能不一定和产地有关,而与品种有关,如现代研究发现湖北栝楼(T.peuhensis C.Y.Cheng et C.H.Yuch)的根有毒,因含有毒成分葫芦素B,服后有恶心、呕吐等毒性反应。

[15]

天花粉的制作方法

1.

水制法

《唐本草》云:“今用根做粉,大宜服食,虚热人食之,作粉如做葛粉法,洁白美好。”《千金要方》载栝楼粉治大渴秘方:“深掘栝楼根,厚削皮至白处止,以寸

切之,水浸一日一夜易水。经五日取出烂捣碎研之,以绢袋滤之,如出粉法干之。”

雷公曰:“用根亦取大二、三围者,去皮捣烂,以水

澄粉用。”《救荒本草》[16]载:“栝楼根俗名天花粉,采根削皮致白处,寸切之,水浸,一日一次换水,浸经四、五日取出,烂捣研,以绢袋盛之,澄滤令极细如粉。”《本草纲目》在栝楼根“修治”项下天花粉的

制作方法引周定王曰:“秋冬采根,去皮寸切,水浸,逐日换水。四、五日取出,捣泥。以绢袋滤汁澄粉,晒干用。”上述记载文字虽有不同,但表达的制作方法基

本相同,即将栝楼根用水浸漂数日,粉碎后加水,使其淀粉混悬于水中,用绢袋过滤去渣,滤液放置使淀粉沉淀,取出干燥即得。

也可将干栝楼根粉碎后再加水处理制取,如《救荒本草》载:“或将根晒干,捣为面,水浸澄滤二十余遍,使极细腻如粉。”

2.干制法也有是用栝楼根直接粉碎成粉用,如《本草述钩元》[17]称:“根即天花粉”,但在其

“修治”项下载:“其根除皮捣细,罗粉用”。这种粉未经水浸漂,味苦,只可药用,不宜食用。

栝楼根除了含大量淀粉成分,尚含蛋白质、多种氨基酸、皂甙、胆碱、甾醇类等成分,口尝味苦,不像葛根那样味微甘,蒸、煮后即可食。但栝楼根制粉经水反复浸漂后,

则不但可作药用,也可食用了。

天花粉的应用

1.治消渴《千金要方》卷二十一,治消渴用“栝楼粉和鸡子暴干,更杵为末,水服方寸匕,日三丸服,亦得。”栝楼粉治大渴秘方:“水服方寸匕,日三四,亦可作粉粥乳酪中食之,不限多少,取差止。”

2.

治肺痨、肺痿

元代葛可九《十药神书》载“辛字润肺膏”治久咳、肺燥、肺痿。处方组成为:“羊肺一具,杏仁净研,柿霜,真酥,真粉各一两,白蜜二两。上先将羊肺洗净,次

将五味入水搅粘,灌入肺中,白水煮熟,如常服食。”清代(公元1687年)周扬俊注云:“真粉之甘寒,不独凉金,且以培土。”清代名医陈修园按:“方中真

粉,即《伤寒论》猪肤汤之白粉也。本文未明为何粉,一说即天花粉,主滋润肺金,取金水相生之义;一说即粳米粉,以少阴之水火交会于阳明中土,粳米补阳明中土,交水火而止烦躁,而且藉土气以生金。二说俱有深义,余每用则从后说,今读先生此书,又阅周氏所说,真白粉即天花粉无疑。” 《伤寒论》中的白粉是否就是天花粉虽有待于进一

步研究,但陈修园用“辛字润肺膏”治肺痨、肺痿时,方中用天花粉是非常恰当的。

3.

食用

陶弘景在栝楼根项下云:“其实今以杂作手膏,用根,入土六、七尺,大二三围者,服食亦用之。”《救荒本草》载:“或为烧饼,或做煎饼,切细面,皆可食。”

《新修本草》载:“用根作粉,洁白美好,食之大宜虚热人。”《本草蒙筌》载:“制粉调粥日食,亦润枯燥,补虚。”清代《本草正义》载:“沸汤瀹服,虽稠滑

如糊而毫不粘滞……益胃生津,洵推妙品,最宜于老弱病后,无粘腻碍化之弊。”[16]

综上所述,栝楼古代根实兼用,根名栝楼根,为临床常用中药。天花粉应为栝楼根所制之粉,为一种药食兼用之品。现代将栝楼根和天花粉混为一种药物是错误的。建议将两种物品仍分别以栝楼根和天花粉命名,并大力开发天花粉商品的生产,满足市场药食两用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1 罗凤竹主编汉语大辞典(第2册)[M] 北京: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8:1416

2 《辞源》修订组辞源[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686,697

3 中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132

4 明•忽思慧饮膳正要[M] 北京:中国书店,1985

5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267

6 明•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79

7 陈嘉谟本草蒙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84

8 黄宫绣本草求真[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64

9 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6

10 陈存仁,中国药学大辞典[M] 上海:世界书局,1934:186.

11 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197

12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97,198,374~397

13 清•陈修园十药神书注解[M]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30

14 邱莲卿,等中国植物志[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219~259

15 李家实中药鉴定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89

16 《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5卷)[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87,592

17 清•杨时泰本草述钩元[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326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清热燥湿论黄芩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清热燥湿论黄芩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的 干燥根。又名:元芩、空肠、黄文、腐肠、山茶根、(条)子芩、黄芩茶、土金茶根、小叶茶根、黄金条根、野树豆花根。原植物黄芩分布于长江以北大部分省区及西北和西南地区,为国家三级重点保护野生药材。 本品药材性状:呈圆锥形,扭曲,长8~25cm直径1~3cm表面 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心红棕色;老根中心呈枯朽状或中空,习称“枯芩”,暗棕色或棕黑色;或因中空而不坚硬,呈劈破状者,习称“黄芩瓣”。气微,味苦。栽培品较细长,多有分枝。表面浅黄棕色,外皮紧贴,纵皱纹较细腻。断面黄色或浅黄色,略成角质样。味微苦。 本品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中医临床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抗菌,抑真菌,抗病毒,抗变态反应和抗炎,降压, 利尿和镇静,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血脂, 保肝,利胆,抗氧化,抗癌,止血,解热,防治糖性白内障,解痉,拮抗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抗内皮细胞损伤,升高环磷酸腺苷,抗放射损伤等作用。李伟华等观察黄芩苷、栀子苷对神经细胞缺氧缺糖/ 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

用,在细胞水平阐明黄芩苷、栀子苷治疗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结果缺氧、缺糖8 小时结合复氧、复糖12 小时对神经细胞可造成明显损伤,导致SH-SY5Y细胞突起皱缩、变圆,可见有部分细胞漂起、细胞轮廓不清,凋亡率明显上升,线粒体的活性下降;而黄芩苷、栀子苷可以显著减轻上述损伤。黄芩苷、栀子苷对缺氧缺糖/ 再灌注损伤的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 其它药用部位:黄芩子,为黄芩的果实,主肠澼脓血。佟继铭等报道,黄芩茎叶总黄酮(主要有效成分为黄芩苷、汉黄芩苷等)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黄芩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谓“味苦,平。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一名腐肠。” 《本草图经》曰:“黄芩,生秭归山谷及冤句,今川蜀、河东、陕西近郡皆有之。苗长尺余,茎秆粗如箸,叶从地四面作丛生,类紫草,高一尺许,亦有独茎者,叶细长,青色,两两相对。六月开紫花,根黄如知母粗细,长四、五寸,二月、八月采根,暴干用之。《吴普本草》云:黄芩又名印头,一名内虚。二月生赤黄叶,两两、四四相值,其茎空中,或方圆,高三、四尺。花紫红赤,五月实黑,根黄。二月、九月采。与今所有小异。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诸热,利小肠故也。又太阳病,下之利下止,有葛根黄芩黄连汤,及主妊娠安胎散亦多用黄芩。” 黄芩含黄酮类化合物:黄芩素、黄芩新素即黄芩黄酮II 、黄芩苷、汉黄芩素、汉黄芩苷、木蝴蝶素A、7- 甲氧基黄芩素、黄芩黄酮I、去甲汉黄芩素、二氢黄芩素、5,7,2 '-三羟基黄酮等;另有B -

天花粉的本草考证

天花粉的本草考证 摘要:本文对天花和天花粉的名称、栝楼的品种、天花粉的制造方法及应用历史等问题进行了本草学研究。认为栝楼根汉代以前就已应用,商品就称栝楼根。天花粉之名始载于宋代的《本草图经》,但古代的天花粉是指栝楼根所制之粉,虽然明清时代已有人将二者混用,但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仍有真正的天花粉商品,建议将栝楼根仍称栝楼根,栝楼根所制之粉称天花粉,并开发天花粉生产产业,以满足社会对天花粉药食两用的需要。 天花粉是 临床常用中药,又称瑞雪(《本草纲目》),花粉(《增订伪药条辨》),栝楼粉、楼粉(《药材学》),屎瓜粉(《四川中药学》)。而栝楼在古代的别名也很 多:如《尔雅》载:“果臝之实,栝楼也。”郭璞注云:“今齐人呼为天瓜。”毛诗:“果臝之实。”《传》曰:“果臝,栝楼也。”《名医别录》载:“一名果 臝,一名天瓜,一名泽姑。实名黄瓜。”现代天花粉的商品为葫芦科植物栝楼的根,古代所用天花粉是用栝楼根所制成的粉。现将有关问题考证如下。 关于天花的名称

1 雪的别称:如唐代熊孺登《雪中答僧书》诗:“八行 银字非常草,六出天花尽是梅。”宋代陆游《拟砚山 观雪》:“山川灭没雪作海,乱坠天花自作态。”金代高士 谈《雪》诗:“簌簌天花落无休,寒门疏竹共风流。 ”闻一多《雪》诗:“夜散下无数绒毛似的天花,织成一片大氅。”[1] 2 中医的病名:为痘的别名,清代袁旬撰《天花精言》六卷,前四卷专论痘证。 3 天上落下的各色香花:佛教传说,佛祖说法时感动天神,诸天神撒各色香花,于虚空中缤纷乱坠,如《心地观经一序品偈》:“六欲诸天来供养,天华乱坠偏虚空。”这里的“华”同“花”, “天华”即“天花”。[2] 4 玉米的雄花穗:天的意义之一是指位置在顶部的,如天窗。玉米的雄花穗因为长在顶部,所以称天花。[3] 5 一种真菌类:和蘑菇相似。如《饮膳正要》卷三“菜品”载:“天花,味甘平,有毒,与蘑菇稍相似,未详其性,生五台山。”[4] 关于天花粉的名称 1.栝楼的根制成的粉,颜色洁白,状如白雪。如《本

黄芩炮制方法和药效研究

黄芩炮制方法与药效研究 08药学(1)班08312050 摘要:通过对黄芩不同炮制方法的研究,了解不同炮制方法对其化学成分的影响,从而为药理作用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芩;炮制;药理作用;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为常用中药。来源于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等功效。多年来药理研究证明黄芩有降压、抑菌、镇静等作用。 古代医籍中记载的黄芩炮制加工方法较多,古代炮制以炒为主,并配以辅料,至清代其炮制方法已达20余种。近代黄芩的炮制方法除继承了古代的传统主要方法(如炒、酒炙、炒炭等),并发展了蒸切、煮切、蜜炙等,现代对黄芩的研究不仅集中在炮制工艺的发展,不同炮制方法对其化学有效成分、药理实验以及临床应用的影响方面是现代黄芩研究的热点。 下面就其炮制方法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所作的整理总结。 一.黄芩的古今炮制工艺的历史沿革 1.历代黄芩的炮制方法 黄芩根部粗大,为便于配方与应用,需进行适当切制。关于切制的方法,古代文献中记载有多种。如《肘后备急方》要求“切”;《太平圣惠方》要求“锉”; 成书于清朝的《医学正传》明确要求“切片”,并一直沿用至今。黄芩应用虽早,但直到唐代《千金要方》中才有“细切”的炮制记载,至清代其炮制方法已达20余种[1].对此概括总结如下: 炒制:清炒之后,药性和缓,广泛用于中下二焦湿热之征,如胃肠湿热的泄泻、痢疾;肝胆湿热之胁痛、黄疸,湿热下注引起的带下、淋浊等[2]。多与通泄胃肠实热之大黄等药同用。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提到“凡使,先须碎,微炒过,方可入药”。《洪氏集验方》“煅,存性”。《妇人良方》“条芩炒焦”。明《仁术便览》“炒黑,治便血尿”[3]。

半夏的本草考证

半夏的本草考证 [摘要]目的:通过对半夏的本草考证,明确其品种和道地产区的时代变迁,为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提供文献依据。方法考证历代本草著作,结合现代用药及药物研究进行分析。结果:今用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 的干燥根茎。半夏分布较广,直到民国除山东以外,未形成较大的道地产区。结论:尽管魏晋以来半夏品种存在混淆,但其主要品种与道地产区与今用半夏大致相同,可作为扩大发掘或扩大药源的理论依据和线索。[关键词] 半夏;本草考证;品种;道地产区 今用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1]。半夏植物分布广泛,主产于四川遂宁、昭觉、安岳,重庆万州,山东金乡、巨野,安徽怀宁、宣城、宁国,湖北荆州、襄阳、武昌、天门、老河口、阳新,河南汝南、卢氏、宁宝等地。半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散结消痞,降逆止呕的功效[2]。随著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并且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是患痰饮、咳嗽、胃病、肿瘤、痰核等病的高发群体,以半夏为原料生产的糖浆、冲剂、丸剂、片剂、浓缩颗粒及针剂等新品种剂型不断增加,同时出口量也逐年上升,为了进一步挖掘这一中药资源,本文就药用历史作一初步考察,以期提供本草依据。 1 品种考订 1.1 历代主流本草考证 《礼记·月令》曰:“仲夏之月,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堇荣……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3]此即半夏之名的由来。郑玄注:“半夏,药草。”同样《吕氏春秋》[4]、《淮南子》[5]皆有半夏的记载。《急就篇》曰:“半夏皂荚艾橐吾。”颜师古注:“半夏,五月苗始生,居夏之半,故为名也。”因此这种半夏是因生于农历五月而得名,这与后世所用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生物学特征不符。就此孙星衍、森立之都在著作中含蓄地表达出他们的疑惑。孙星衍辑《神农本草经》[6]半夏条的按语引《礼记·月令》作“二月半夏生”,几乎所有孙星衍的辑本及黄奭的辑本都是如此,显然改“五月”为“二月”不应该视为版本误传,而是有意为之。 半夏在《神农本草经》一名水玉,孙星衍又云:“《列仙传》云赤松子服水玉以教神农,即半夏别名。”按赤松子事见《列仙传》[7]卷上,如果赤松子服用的这种“水玉”是半夏,那么此药与《神农本草经》中半夏的下品地位不符。森立之则从另一个方面对“半夏五月苗始生”作出解释,《神农本草经》半夏条按语云:“叶有细阔二种,花有紫白二样,五月叶茎

中药黄芩的功效和作用

中药黄芩的功效和作用 黄芩的功效和作用 1、可用于发热,或肺热咳嗽,及热毒疮疡等。黄芩治热病,常与黄连、栀子等搭配;若是治肺热咳嗽,可与知母、桑白皮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与金银花等药同用。 2、还可用于胸闷、口渴不欲饮,以及湿热引起的泻痢、黄疸等症。对湿热泻痢、腹痛,与白芍、葛根、甘草等同用;对于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可与茵陈、栀子、淡竹叶等同用。 3、此外,黄芩还有清热安胎作用,用于胎动不安。 黄芩的附方 ①《本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 ②《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③陶弘景:治奔豚,脐下热痛。 ④《药性论》: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壅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疞痛,心腹坚胀。 ⑤《日华子本草》:下气,主天行热疾,疔疮,排脓。治乳痈,发背。 ⑥《珍珠囊》:除阳有余,凉心去热,通寒格。

⑦李杲:治发热口苦。 ⑧《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 ⑨《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 ⑩《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 黄芩的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茎肥厚,肉质,径达2厘米,伸长而分枝。茎基部伏地,上升,高30~120厘米,基部径2.5-3毫米,钝四棱形,具细条纹,近无毛或被上曲至开展的微柔毛,绿色或带紫色,自基部多分枝。 叶坚纸质,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5~4.5厘米,宽0.5~1.2厘米,顶端钝,基部圆形,全缘,上面暗绿色,无毛或疏被贴生至开展的微柔毛,下面色较淡,无毛或沿中脉疏被微柔毛,密被下陷的腺点,侧脉4对,与中脉上面下陷下面凸出;叶柄短,长2毫米,腹凹背凸,被微柔毛。 花序在茎及枝上顶生,总状,长7~15厘米,常再于茎顶聚成圆锥花序;花梗长3毫米,与序轴均被微柔毛;苞片下部者似叶,上部者远较小,卵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4~11毫米,近于无毛。花萼开花时长4毫米,盾片高1.5毫米,外面密被微柔毛,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黄芩的作用与功效 黄芩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味苦,性寒。《神农本草经》列 为中品。黄芩,以根入药,并入选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 名录。有清热燥湿,凉血安胎,解毒功效。黄芩的临床应用抗菌比 黄连还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 在中草药中,黄芩具有很高的价值。许多医学典籍中,对它的 功效都有过详细的叙述。如,《药对》:“黄芩,得厚朴、黄连止 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蛎令人有子;得黄芪、白蔹、赤小豆疗 鼠瘘。”另有《本草经疏》中记载:“黄芩,其性清肃,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湿;阴寒所以胜热,故主诸热。”此外,黄芩还常用于 治疗妇产科病症,元代名医朱丹溪称它为“安胎圣药”。 黄芩的传说 李时珍十六岁时,突患急病,咳嗽不止,久冶不愈,方圆百里 的名医都束手无策。 眼看李时珍危在旦夕之际,村里来了一位云游道士。道士给李 时珍号了脉象后说:“此病只需服用黄芩30克,加水两盅,煎至一盅,服用半月即可痊愈。”时珍的父母半信半疑地按方煎药。半月 之后,李时珍身热全退,痰多咳嗽的症状也消失了,身体逐渐恢复 健康。一味黄芩居然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 李时珍深感中国医学的神奇,更对这位身怀绝技的道士钦佩不已。从此,便跟随道人刻苦钻研医学,读遍历代医书,最终成为医

林一代宗师。在他编著的《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对黄芩这味中药 推崇备加,称之为“药中肯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 黄芩的功效 黄芩在临床应用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在仍然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要药,被称为“中药抗生素”。医学临床表明,黄芩, 主要具有清热去火,凉血解毒的功效。 1、用于治疗肺热咳嗽(上呼吸道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所致 的咳嗽)。配桑白皮、浙贝母、麦冬等。 2、用于治疗急性炎症性热病。在清热方剂内,黄芩广泛应用。 3、用于治疗湿热下痢。有里急后重而属菌痢或肠炎者,配白芍,方如黄芩汤,或配葛根、黄连。 4、用于治疗因有热而致胎动不安。用黄芩配白术以清热安胎, 如当归汤;偏血虚的或与四物汤同服。 5、用于治疗动脉硬化、高血压、植物神经官能症。属肝阳亢盛,有头痛、目赤、口苦、面红、心烦等症状者,可用黄芩清热降压, 有助于消除头痛、失眠等症状,并可降压,即使长期服用也没有什 么毒性。 6、治疗小腹绞痛而属热痛者,配川厚朴、黄连。此外,在治疗 由湿热所致的便血、血淋(尿血)时,在去湿清热的方剂内,可加 入黄芩。 7、有清热安胎作用,可用于胎动不安,常与白术、竹茹等配合 应用。 8、黄芩与黄连、白芍、阿胶、熟地黄、茯苓几味中药合用(坤 泰胶囊),具有滋阴养血,补精益髓,交通心肾,调节阴阳平衡的 作用。 黄芩的作用 1、抗炎作用。黄芩甙、黄芩甙元均能抑制过敏性之浮肿及炎症,二者并能降低耳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2、抗微生物作用。黄芩有较广的抗菌谱,在试管内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以及脑膜炎 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含黄芩中成药用药规律分析

描述: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药部颁标准》)含黄芩方剂组方规律,为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应用该平台V2.0软件,将含黄芩方剂构... [摘要]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药部颁标准》)含黄芩方剂组方规律,为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应用该平台V2.0软件,将含黄芩方剂构建数据库,使用软件的统计报表模块,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有黄芩方剂中常用的药物、组合规则、核心组合。通过对含黄芩的477首方剂分析,总结出黄芩常用药物组合有45个,其所用药物多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之功,核心组合用药较为集中,组方法度清晰;主治疾病23 种,对其中3 种高频疾病“感冒”“咳嗽”“眩晕”对比分析,得出黄芩可通过不同的配伍达到不同的治疗作用。因此,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0)是中医用药规律分析的重要工具;纵横对比的方法,为研究黄芩的临床用药规律提供了有效方法,同时为新药研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药黄芩来源于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根,是临床常用清热药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作用,现代药理研究也明确了其解热、镇痛、抑菌、抗炎、止血等作用,临床广泛应用于肺热咳嗽,痞满,泻痢等疾病的治疗,其中,对胃肠道疾病的治疗越来越被国内外所重视。有研究表明,以黄芩为君药的黄芩汤,通过联合用药,组成的PHY906能够增强结肠癌患者的化疗疗效,而且对消化道有一定的消炎作用。 本课题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建立了《中药部颁标准》的结构化数据库,借助该平台软件的分析功能对其中明确含有“黄芩”的方剂进行整理和挖掘,并分析其主治疾病、证候规律及常用的配伍组合,为其深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1 材料与方法 1.1 方剂筛选 将《中药部颁标准》结构化数据中含有“黄芩”方剂进行提取筛选。 1.2 数据分析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数据分析”模块中“方剂分析”功能,利用系统“数据查询”功能,按指定中药“黄芩”提取出录入系统的方剂477首。然后

大黄文献考证

大黄 中药里的大黄,原来不叫大黄,叫“黄根”。为什么后来叫成大黄了呢?有这么一段故事。 当年有个姓黄的郎中,他家祖传下来擅长采挖黄连、黄芪、黄精、黄芩、黄根这五味药草,到他这一辈还专门用五味黄药给人治病,所以大伙儿都管他叫“五黄先生”。 每到春三月时,五黄先生就进山采药。靠山有个小村,他每次进山采药时就借住在村里马骏家中,直到秋后才离去。马骏务农,全家只有夫妻二人和一个孩子。五黄先生与马家结下了深厚的交情。 有一年,五黄先生又来挖药,他走到靠山村发现马家的房屋没有了。乡亲们告诉他说: “马家遭难啦!去年冬天一场大火,房屋被烧得精光,他熄妇也被烧死。如今,只剩下光棍爷儿俩,跑到山上去住石洞啦。” 五黄先生十分难过,就到山洞找到马骏父子。马骏看见五黄先生,抱头痛哭。五黄先生说: “你现在一无所有,不如带上孩子跟着我挖药、卖药去吧。” 马骏很高兴,从此就跟着五黄先生学挖药。他们象风吹的杨花一样四处飘荡,不到半年工夫,马骏就学会了挖五黄药。但是,五黄先生却从不教他治病。一天,马骏说: “老哥,你怎么不教我治病呢?” 五黄先生笑道:“我看你这人性子太急,不适合当郎中。” 马骏有些不满,便暗暗注意五黄先生怎么给人治病,什么病该下什么药。日久天长,马骏多少也摸透了一些门道,就背着五黄先生也给人治起病来了。碰巧,还真让他治好了几个人,马骏十分高兴。 有一天,五黄先生不在跟前,有一个孕妇来找郎中。这妇人身体虚弱,骨瘦如柴。马骏问: “你怎么不舒服?” 妇女说:“泻肚子。” 本来止泻应用黄连,马骏却给她用了泻火的黄根。病人回去吃了两剂药,大泻不止,没过两天就死了。 病家哪里答应,一打听原来是马骏开的方子,就把他扭送进了县衙。县官审明经过,就断了马骏一个庸医害人的罪名。 这时,五黄先生赶来,跪在堂前,说: “老爷应该判我有罪。” 县官问:“你是什么人?怎么有罪?” “他是跟我学的医,我教的不清,罪在我身。” 马骏闻听,急忙说:“老爷,是我背着他干的事,跟他没关系。” 县官问明他俩的关系,感到这两个人如此重交情,很是敬佩;平日,他也听说过五黄先生的大名,所以,就尽力为马骏开脱。最后,县官罚他们送给死者家里一笔钱,就放他们两人出衙了。 马骏羞愧万分,对五黄先生说:“悔不该不听你的话,往后再也不敢自以为是了。” 五黄先生说:“学治病可不能性急呀。你看,错用了药就会出人命的。” 后来,马骏踏踏实实地埋头挖药,人也变得稳重多了,五黄先生这才教他行医。为了记住前面的教训,五黄先生从此便将五黄药中的黄根,改为“大黄”,免得后人再错用了这一味药。 【简介】大黄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称,也是中药材的名称。在中国地区的文献里,“大黄”指的往往是马蹄大黄。在中国,大黄主要作药用,但在欧洲及中东,他们的大黄往往指另外几个作食用的大黄属品种,茎红色。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中药大黄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 【分类】 1.掌叶大黄又名:葵叶大黄、北大黄、天水大黄。 2.唐古特大黄唐古特大黄,又名:鸡爪大黄。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称为北大黄,产于甘肃青海等地。 3.药用大黄又名:南大黄。产于四川。 4.食用大黄

黄芩本草考证

黄芩的本草考证 黄芩是我国常用的大宗药材,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味苦,寒, 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 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功效。近年来黄芩的需求量逐年增加, 野生资源却日益枯竭。因此有必要进行本草考证, 弄清黄芩药用种类、道地产区及功能应用, 为更好的开发和利用黄芩提供基础资料。 1 名称考证 黄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对其名称及别名的记载较多。《神农本草经》曰:“黄芩味苦,平。……一名腐肠[1]。”《名医别录》记载:“黄芩一名空肠,一名内虚,一名黄文,一名经芩,一名妒妇[2]。”陶弘景谓:黄芩“圆者名子芩,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烂,故名腐肠。”《本草纲目》记载:“宿芩乃旧根,多中空,外黄内黑,即所谓片芩,故又有腐肠、妒妇诸名。子芩乃新根,多内实,即今所谓条芩[3]。”《本草述钩元》有:“圆者名子芩,新根内实,其直者条芩。破者名宿芩,乃旧根。中空,外黄内黝,即今片芩[4]。此外,尚有印头《吴普本草》、苦督邮《纪事》、鼠尾芩等。《证类本草》引唐本注云:“州者大实亦好,名豚尾芩也。” [5]目前,黄芩的商品中除黄芩正名外,仍沿用子芩、条芩以及片芩、枯碎芩、尾芩等名称,前二者系指黄芩新根(子根);后三者指因加工所得黄芩碎片和根下部尾梢,其他名称则很少使用。 此外,在我国不同地区,黄芩的地方习用名有黄芩茶根、土金茶根、山茶根、小叶茶根(东北);香水水草(内蒙)[6];空心草(河北);黄金条(山东)等。 2 产地考证 历代本草对黄芩产地的记载比较广泛。《神农本草经》称其“生川谷。”《名医别录》记载:“黄芩生姊归(湖北姊归)川谷及冤句”(山东菏泽)。《本草经集注》载:“姊归属建平郡(湖北境内),今第一出彭城(江苏铜山),郁州(江苏灌云)亦有之,惟深者坚实者好。”《唐本草》载:“今出宜州(今湖北宜昌)、鄜州(今陕西鄜州)、泾州(今甘肃泾县)者佳,兖州(山东境内)大实而好。”《图经本草》及《证类本草》[8]《植物名实图考》称“黄芩生姊归山,滇南亦有。”[9]从历代本草对黄芩产地的记载看,湖北、山东、江苏、四川、陕西、甘肃、云南等省区均有黄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