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与西药的差异

中药与西药的差异
中药与西药的差异

中药和西药的差异

中药,西药我想大家对他们并不陌生,我们可以从外形上区别他们,他们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首先我们先从含义上对他们进行区分。

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纯天然植物、动物、矿物类药物及其加工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是前提,否则便是“草药”,草药不是中国独有,有人类的地方都有,甚至动物都会使用草药自治。

西药,相对于祖国传统中药而言,指现代医学用的药物,一般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或从天然产物提制而成;包括阿司匹林、、止痛片等。西药即为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看其说明书则有化学名、结构式,剂量上比中药精确,通常以毫克计。西药的研发思路,是通过对病症某个关键指标的进行分析,用大样本、双盲、安慰剂对照等试验方法,客观评价一个药物对该指标的疗效及安全性,从而应用到临床中进行相关治疗。

中药西药的治疗方向是大体相同的,其不同在于中西药起作用的时间长短,对疾病的针对性。中药的治疗效果更为广泛,适合较多病症的医疗,针对性相对薄弱。而西药在功能主治上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它通常是一种病,一种症状对应一种药,且药性较强。中药的药性相对温和,所以在治疗疾病选择中药时,通常都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服用方可见效,而西药所消耗的时间相对较短。

此外,在禁忌方面,西药的禁忌相对中药的禁忌而言,要更为严重一些。而且,适应人群上来说,西药的适应人群要比中药的适应人群来的少,换句话说,就是对疗效差不多的中药和西药,某些人可能对西药产生过敏反应,对中药却不会。总之,无论西药或是中药,都有它们自己的特性,至于哪个更好,不得不说能起到治愈作用的药就是好药,同时也因人而异。中医大夫普遍比西医更加强调,病人需饮食清淡均衡,生活作息规律、调节心态等等。不是因为中医比西医有耐心,而是以上要求符合中医养生的理论,能够改善身体的免疫力及整体机能,因此被作为中医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在毒副作用方面,西药是纯而又纯的单体,结构清楚,西药毒副作用很大,历史上多次重大药害事故说明了这一点。中医认为是药三分毒,讲究“中病即止”,“效必更方”,从不主张长期大量用药,几千年来,没有哪种中药因毒副作用被淘汰。只要辨证论治,配伍得当,中药几乎没有什么副作用。

他们之间的差异也体现在依靠的对象不同,西医给人找病,中医给人找健康。西医以药为依靠对象,用药对抗疾病,如用药消炎灭菌。中医则是依靠病人的自我康复能力,虽然有时也用药直接对抗一些疾病,但用药主要是借以调动人这一复杂、开放的巨系统的自我组织能力而已。

中药的优势突出在其理论方面,西药的优势突出在物质方面。中药之所以能增进人体的健康水平,防治疾病,在于其中医药学理论,

在该理论范围内,增进健康,不伤身体,即安全有效,这正是中药今天受到全世界重视的根本所在,离开中医药学理论,则或不治病,或伤身体。西药是经提纯的,治疗的疾病范围较严格,限定固定的几个疾病。中药是未经过提纯的原药材,治疗的是个症状,如脾虚,肾阳虚,肾阴虚等,西药一般用来指标,故病急性发作时最好看西医。中药一般用来治本,故慢性病看中医。还有个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医里说的部分脏器与西医中的不一样。比如说中医中的脾脏是参与消化活动、储备血液的脏器,理论上说就是西医中所说的胰脏。西医中的脾脏则是储存血液、免疫系统的一个器官。

某些中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根据西医理论完全无法解释,同种物质不能对人体产生两种完全相反的作用。如果根据中医理论则完全符合,该药物通过改善人体免疫、脏器功能,把过高过低的状态都向身体机能平衡的方向调节,自然可以起到“双向调节”作用。

中西医的基本理论不同,所以有很多不同之处,差异也很多,但从本质上讲中药和西药都是能治愈疾病,保护人体健康,使我们摆脱疾病痛苦的。

15药学一班赵家慧

中药学药物功效主治对比

中药学药物功效主治对比 第一章解表药 麻黄与桂枝 荆芥与防风 白芷与细辛 桑叶与菊花、 柴胡、升麻和葛根 第二章清热药 石膏与知母 黄芩、黄连和黄柏 金银花与连翘 地黄与玄参 牡丹皮与赤芍 第三章泻下药 大黄与芒硝 甘遂、京大戟和芫花 第四章祛风湿药 独活与羌活

五加皮与桑寄生 第五章化湿药 广藿香与佩兰 苍术与厚朴 砂仁与豆蔻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茯苓与猪苓 泽泻与薏苡仁 车前子与滑石 海金沙与石韦 第七章温里药 附子与干姜 生姜与干姜 附子与肉桂 肉桂与桂枝 丁香、高良姜和花椒 第八章理气药 陈皮与青皮

陈皮、枳实和木香 木香与香附 乌药与沉香 第九章消食药 山楂、神曲和麦芽 第十一章止血药 生姜、干姜和炮姜 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 川芎与丹参 桃仁与红花 第十三章化痰止咳平喘药半夏与天南星 川贝母与浙贝母 桑白皮与葶苈子 紫苏子、紫苏叶和紫苏梗 白前与前胡 瓜蒌与贝母 竹沥、竹茹和天竺黄

苦杏仁与紫苏子 (上面的药物对比有些课本里有,大家照课本的,课本里没有的我总结如下,大家参考。) 1、生姜、干姜都有辛味,都归肺、脾、胃经,具温中散寒、止呕之功,治脾胃寒证之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能温肺止咳、化痰。生姜微温,有“呕家圣药”之称,尤以胃寒呕吐最宜;能解表散寒,多用于风寒感冒轻证;还能解鱼蟹毒。干姜热,还入心、肾经,温里散寒力较强,能回阳通脉,治亡阳证,能平喘。 2、肉桂、桂枝均为辛、甘之品,都归心经,都能温通经脉,散寒止痛,用治寒凝血滞的痹证、胸痹心痛、脘腹冷痛、痛经、闭经。肉桂为大热之品,还归肾、脾、肝经;能补火助阳,善补命门之火,有引火归原,益阳消阴之功,多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及虚阳上浮证;还常与补气血药同用,有鼓舞气血生长之功。而桂枝性温,还归肺、膀胱经;能发汗解肌,外散风寒(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皆宜);可温阳运水,逐寒邪以助膀胱气化,行水湿痰饮之邪(治水湿内停的痰饮病,治膀胱气化失司至水肿、小便不利的蓄水证);还能助阳化气,平降冲气。

中药和西药治疗晚期癌症的临床效果对比

中药和西药治疗晚期癌症的临床效果对比 摘要:癌症是一种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也是现临床对人类健康与生命 造成威胁的常见恶性肿瘤。临床治疗方案涉及手术、放化疗、综合支持疗法等, 其中手术多见用于早期癌症患者,晚期与术后患者则需采取化疗方案。但众所周知,化疗中伴有一定程度的耐药、毒副作用,有碍疾病预后。科学的药物配比是 减轻毒副反应的关键,中医与西医经大量临床证实皆可取得较好效果,通过对患 者机体免疫功能调节、诱导癌细胞分化与凋亡、调节细胞信号传导、逆转病灶多 重耐药性、抑制癌细胞浸润与肿瘤血管生长、转移与迁移等,达到提升机体功能 恢复,减少机体对药物的毒副反应。 关键词:晚期癌症;中药;西药;效果比较 手术、放化疗、综合支持疗法是治疗临床癌症的主要手段,但在治疗中,患 者不仅存在较高毒副反应表现,且肿瘤细胞可逐渐增强自身耐受性,故需寻找一 种新的治疗方法,以此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就以中药和西药治疗晚期癌 症的临床效果对比展开分析,总结其二者应用机制,为临床药物治疗选择研究提 供参考。 一、癌症的病因机制 活性氧属缺乏电子或不饱和电子物质,当其进入机体后四处争夺电子,当机 体细胞蛋白分子中的电子被夺取后,蛋白质可逐渐被烷基化,发生畸变,最终致癌。在有关研究中指出,人体获得负氧离子中存在多于电子物质,以此可对其恶 性循环予以阻断,借此抑制、防止癌细胞转移与扩散。另外,负氧离子还可对机 体酸碱失衡、氧化还原失衡等予以调节,恢复机体正常细胞代谢。癌症的病因涉 及多样化,如机体遭受化学污染、环境污染、微生物侵袭、电离辐射、代谢毒素、自由基毒素等,另外遗传、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紊乱等均是致癌关键,随着多 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致癌物质浸润于机体正常细胞内发生癌变,常见表现为局部 组织细胞增生、分化异常,导致病变局部肿块形成等。 二、抗癌药物 1、现状 随着临床对癌症的研究持续进展,全球范围内获批准投入使用的药物超过 100余种,而将此类药物按照科学配伍制成抗癌药物制剂则超过1300余种。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环境、结构与生态环境等发生变化,加上人口老龄化的增加,我 国临床恶性肿瘤疾病呈逐年上升,成为当前致死疾病首位。药物治疗是癌症治疗 中重要环节,在抗癌药物正确使用后,有助于患者获得更长生存时间,目前临床 最为常见的抗癌药物包括化疗药物、生物制剂、中药、靶向西药等。其中西药多 为生物靶向类药物,中药则包括中成药物、方剂药物等[1]。 2、中医治疗 采取中医治疗癌症已获得国内外医疗专家的认同,经过临床大量研究、实践 表明,中医在癌症的治疗中确有独特效果。在我国相关古籍记载中,早有对癌症 疾病的介绍,如舌岩即为舌癌、乳岩即为乳腺癌、恶疮即为皮肤癌、肾岩即为龟 头癌、鼓胀即为癌症合并腹水、瘿瘤即为淋巴瘤或转移瘤等[2]。临床治疗中可采 取中药外用、针灸截根等。①中药外用药材:三七、全蝎、灵芝、绞股蓝、半边莲、红豆杉、白花蛇舌草、西洋参、蟾蜍皮、穿心莲、铁树叶、半边莲、蟾酥、 薏苡仁、当归、黄芪、百合、山慈姑等;②常见方剂:启膈散是一剂中药方剂,主要用于噎膈。咽下梗塞,食入即吐,或朝食暮吐,胃脘胀痛等病症,临床常见

中药和西药联合使用的注意事项

中药和西药联合使用的注意事项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或先后以相同或不同给药途径给予,而使药物作用与效应发生的变化。变化的结果可能使疗效增强或不良反应降低或消失;也可能使疗效降低和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利用药物相互作用,除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外,也可进行药物中毒的解救,防止耐药性的出现,因而受到众多医药工作者甚至用药者个人的关注。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是一种应当持续不断、逐渐广泛深入开展的工作,对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有效地联合用药极为重要。目前,随着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兴起,中西药物联合并用的机率越来越高。中西药物联合组方的制剂不断问世,剂型日益增多,儿童给药困难更大,指导家长安全合理有效地用药,也是医药工作者的一项责任。因此,探讨中西药物联用而产生的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临床用药中的中西药相互作用。 1.药物相互作用分类 1.1 按药效学分类 其本质属于药理的配伍变化,主要指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加、协同、拮抗。中西药之间的相互作用,同西药间的相互作用一样,也可产生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中西药的协同作用是临床用药所追求的,如猪苓、泽泻有利水渗湿作用,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因此,猪苓、泽泻与双氢克尿噻、速尿合用有协同作用。枳实能松弛胆道括约肌,有利于庆大霉素进入胆道,使其抗感染作用增强。拮抗作用的机会也很多,不但使药效降低,而且还可出现不良反应,甚至诱发某些药源性疾病。例如:抗感冒新药白加黑中黑片有效成分之一盐酸苯海拉明,属于抗组织胺药。中成药维C银翘片中也含有抗组织胺药扑尔敏,若合用或与其他抗组织胺药(感冒通,康泰克)合用,会使药量增加,加重抗组织胺症状,嗜睡、头痛、头晕,甚至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甘草、鹿茸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呈水钠潴留和排钾效应,还能促进糖原异生,加速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使甘油、乳酸及各种成糖氨基酸转化为葡萄糖,与水杨酸钠合用,能诱发或加重消化道溃疡的发病率,与强心甙类西药同服,可加重其毒性反应,与降糖药胰岛素、D860、优降糖等同服时,能产生相互拮抗,减弱降糖药的效应,与西药双氢

中药比拼西药初一作文

中药比拼西药初一作文 由于中药与西药都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为了分出个胜负,它们俩决定来一场比拼赛。 第一回合:价格 说到价格嘛,西药比较有发言权:“瞧瞧你们中药,简直就是‘混到了全世界’(有很多种药混合起来),这个药要一点儿money(钱),那个药要一点儿money,加起来难道还会很便宜吗?”中药:“我们哪,是物有所值,你们虽然价钱比我们少一点点,一点点,但分量可没有我们多哦!”(话外音:中药请注意,我们是说价格,不是说分量)由于中药文不对题,所以这局的胜利者是西药!鼓掌! 第二回合:成效 西药说(心虚):“病人们吃了我,保证药到病除。”中药甩了两个卫生球(白眼):“哼,你们说这话也不知道脸红。古人常说‘良药苦口’,说得不就是我们嘛,我们虽然比较苦,但最起码比你们‘良’啊,这句话可充分说明还是我们中药的成效好!”西药无言以对。第二回合,中药胜! 第三回合:口味 “哈哈!这一回合肯定是我们赢!你刚刚才说了,你们中药可苦了,每一个人喝了都皱紧了双眉。但我们西药可就不一样了,虽然还是有一小部分是苦的,至少一口水就冲了下去。而你们?病人喝了一杯苦药,还要喝水,弄得他们的肚子胀胀的.,你们是帮他,还是害他呀?”西药傲慢地说道。中药:“是,这局我们认输,成了吧?!”这一回合,中

药心甘情愿地认输了,西药胜!掌声鼓励! 瞧!西药哼着小曲,迈着轻快的步伐离开了。可怜的中药,别丧气,你还是有很多粉丝的哦(不过不是我而已,嘿嘿)! 【中药比拼西药初一作文】相关文章: 1.与对手比拼为题的作文 2.蔬菜大比拼初一作文 3.世界需西药爱心作文 4.知识大比拼作文 5.元旦大比拼作文 6.新组比拼的感受作文 7.记忆大比拼作文 8.我们与命运比拼作文 9.难忘的扎辫子比拼作文

中医与西医的比较

一、中医之现状 近年来,中医正迅速走向衰落,在许多地区,除市级中医院的业务相对稳定之外,区级医院及街道卫生院的中医业务大都十分冷落。赢利者寥寥无几,亏损或濒于亏损者为数众多。 因此,许多基层医院已相继取消了中医科。有的医院虽然保留了中医科,但其目的只是为了在整体上保持科目的齐全,对于其是否赢利则并不寄于多大希望。 某医院原有职工近200名,中医科人数14名。由于看中医的患者日渐稀少,中医业务难以为继,医院被迫裁减有关人员。除针灸、按摩、理疗等项目保留4名医生之外,其余的人每月领取350元生活费,皆回家自谋出路。 如果说基层医院的中医业务不容观,那么,个体中医诊所的情况又如何呢?某日,随友人去走访一位中医师,进入诊室,见其正在给患者打针输液。环顾四周,竟然连中药柜也没看见,于是,问其何故?答曰:中医所获之利尚不及店面租金,又如何能养家糊口?改行久矣! 一方面,许多正值年富力强、有多年临床经验的中医从业人员正在大量流失;另一方面,国家还在大批地培养新人。相当多的学员毕业后难以就业,或从事医药保健品推销、或到健身娱乐中心去做按摩,由于此类工作并不稳定,许多人最终不得不弃医从商,另谋它就。 现在,每二十家医院中,难得有一家独立的中医医院;每二十家个体诊所中,难得有一家独立的中医诊所。中医机构萎缩、人才凋零,其衰落之状况,可谓“飞流直下三千尺、门庭冷落车马稀”。虽然中医有顽强的生命力,虽然中医在其些方面尚显局部的繁华,但是,如果我们依然抱着盲目乐观的态度,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那么,终有一天,中医会沦落成为一种普通的民俗疗法,然后,渐渐地、渐渐地被人们所遗忘! 二、中医走向衰落之根本原因 A、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误入歧途的开始 疗效是中医存在的基础。如果没有卓著的疗效,中医也就失去世了存在的价值。而中医的疗效取决于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即“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这是中医的根本与灵魂之所在。而所谓的中西医结合,实质上是现代医学以科学的名义,在理论和意识形态上对中医实行的一场“和平演变”。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医的思维方

中药与西药的差异

中药和西药的差异 中药,西药我想大家对他们并不陌生,我们可以从外形上区别他们,他们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首先我们先从含义上对他们进行区分。 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纯天然植物、动物、矿物类药物及其加工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是前提,否则便是“草药”,草药不是中国独有,有人类的地方都有,甚至动物都会使用草药自治。 西药,相对于祖国传统中药而言,指现代医学用的药物,一般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或从天然产物提制而成;包括阿司匹林、青霉素、止痛片等。西药即为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看其说明书则有化学名、结构式,剂量上比中药精确,通常以毫克计。西药的研发思路,是通过对病症某个关键指标的进行分析,用大样本、双盲、安慰剂对照等试验方法,客观评价一个药物对该指标的疗效及安全性,从而应用到临床中进行相关治疗。 中药西药的治疗方向是大体相同的,其不同在于中西药起作用的时间长短,对疾病的针对性。中药的治疗效果更为广泛,适合较多病症的医疗,针对性相对薄弱。而西药在功能主治上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它通常是一种病,一种症状对应一种药,且药性较强。中药的药性相对温和,所以在治疗疾病选择中药时,通常都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服用方可见效,而西药所消耗的时间相对较短。 此外,在禁忌方面,西药的禁忌相对中药的禁忌而言,要更为严重一些。而且,适应人群上来说,西药的适应人群要比中药的适应人

群来的少,换句话说,就是对疗效差不多的中药和西药,某些人可能对西药产生过敏反应,对中药却不会。总之,无论西药或是中药,都有它们自己的特性,至于哪个更好,不得不说能起到治愈作用的药就是好药,同时也因人而异。中医大夫普遍比西医更加强调,病人需饮食清淡均衡,生活作息规律、调节心态等等。不是因为中医比西医有耐心,而是以上要求符合中医养生的理论,能够改善身体的免疫力及整体机能,因此被作为中医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在毒副作用方面,西药是纯而又纯的单体,结构清楚,西药毒副作用很大,历史上多次重大药害事故说明了这一点。中医认为是药三分毒,讲究“中病即止”,“效必更方”,从不主张长期大量用药,几千年来,没有哪种中药因毒副作用被淘汰。只要辨证论治,配伍得当,中药几乎没有什么副作用。 他们之间的差异也体现在依靠的对象不同,西医给人找病,中医给人找健康。西医以药为依靠对象,用药对抗疾病,如用药消炎灭菌。中医则是依靠病人的自我康复能力,虽然有时也用药直接对抗一些疾病,但用药主要是借以调动人这一复杂、开放的巨系统的自我组织能力而已。 中药的优势突出在其理论方面,西药的优势突出在物质方面。中药之所以能增进人体的健康水平,防治疾病,在于其中医药学理论,在该理论范围内,增进健康,不伤身体,即安全有效,这正是中药今天受到全世界重视的根本所在,离开中医药学理论,则或不治病,或伤身体。西药是经提纯的,治疗的疾病范围较严格,限定固定的几个

中西药优缺点

中药的优点 1. 中药历史悠久 中药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医疗实践的产物,我国在历代的各个朝代里的中药都有所发展,涌现了不少医药专家和著名药学著作。如最早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的?新修本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有我们现在使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都在我国医疗中有很好的参考和使用价值。 2. 中药的有效成分不易散失,副作用小 中药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的途径大致有以下方面:(1)中药材直接煎熬成汤剂使用,它根据所用药物的性味、质量轻重、药物的部位不同来随时确定煎煮的时间、火候等。(2)把中药材经过简单的物理加工,提炼成不同的剂型而服用。这两种途径很少有化学反应,故有效成分不易散失,副作用小。 3.中药方剂可因症、因病的不同随时加减,且治疗疾病范围较广。 中药是以草本为主,附以矿物药和动物药,每种药物从形态、性味、归经、功能主治上都有其独特性。在应用时,可因人、因症等不同随意加减而灵活运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中药掺假有一定的局限性 中药除有少部分经过炮制加工应用外,大部分都是以原药材形式直接调剂应用,易于识别,故掺假困难。 5.新剂型的出现,便于人们服用、携带 在现代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下,流传几千年的传统方剂被慢慢衍化成今天的浓缩丸、口服液、中药颗粒剂、中药针剂、中药片剂,甚至还出现了中药微丸等剂型,有利于人们携带和服用。 6.中药对于治疗慢性疾病及疑难杂症具有明显的优势。 中药缺点: 1.药物治疗见效慢,需要一定服用疗程 2.中医治疗疾病采取调节人体失调平衡治疗疾病,治疗针对“患病本质”,治疗不具有针对病症特点 3.药物剂量难以掌握 西药优缺点: 1.药物治疗见效快,治疗短期内效果明显,但对身体有一定影响、部分人群服药后会导致一些副作用; 2.西医治疗疾病采用对症治疗为目的,消除症状效果明显,治疗针对病症特征,但在治疗某些疾病时易反弹复发。 3.非处方药物剂量较易掌握,处方药物需在专业人士指导下用药。

中药和西药同服 要间隔半小时分开吃

中药和西药同服要间隔半小时分开吃 平常生活中,同时服用中药和西药的情况极为常见。专家对此提醒患者:为了尽量避免药物相互作用而引起副作用,不提倡联合用药,如果需要中药与西药同时服用,最少也要间隔半小时以上,以免药物相互作用。 遵循医生用药 对大多数药物,如果医师无特别嘱咐,一般在饭后两小时左右服用,通常需一天口服二次。而病情较重、较急者,医师也会指示患者每隔四小时左右服药一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药力持续,有利于更快地缓解症状、减轻病情。 中西药相冲同服应相隔半个小时 但对于中药与西药同时服用情况,从临床经验看,应相隔半小时服用。因为大部分西药开始被身体吸收约需半小时左右,经新陈代谢后对中药的影响很小。相反有些中药,如医治伤风、感冒的药材,其药性发挥会较快,同样约半小时后可吃其他药。如果是具有滋补作用的中药处方,相距时间应再适当延长一些。 中西药相冲的情况,对于长期病患来说威胁会更大一些,因为像哮喘、心脏病、糖尿病等患者,或长期需药物抑制病情的患者,除了需要定期服用西药外,多会选择中医药治疗、调理。两药相撞后,有可能相互抵消了功效,或令药性过猛,产生不良副作用。 服药时间有讲究 不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在服用时间上都颇有讲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呈现明显的生物节律性,不同时间服药,其疗效和毒性可能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要充分发挥药物疗效,同时让不良反应降至最低,就必须掌握最佳的服药时间。 1、首先,在用药前请仔细阅读说明书或取药时仔细聆听药师的提示。通过餐前餐后间隔给药、服中西药间隔半小时的原则既能增强药物的有效性,又可以减少药物的相互作用。 2、其次,可参考“时辰药理学”,针对病情选择最佳给药时间能最大限度发挥药物作用,尽可能降低毒副作用。例如氢氯噻嗪宜在7点服用,不良反应最少;呋噻米于10点服用,作用最强;地高辛在8—10点服用,血药浓度低,但生物利用度和效应最大,下午2—4点给药,则血药浓度高而生物利用度低,暴风雪和气压低时,人体对强心苷的敏感性显著增强,这种情况下用药剂量应减少,否则容易发生中毒等不良反应。 这些中药、西药不能一起服用 有些中西药不能同时服用,服用时一定要引起注意,否则可能产生一些毒副反应。 1、抗菌素类与神曲、豆豉、山楂类 这些中药有抑制微生物及酶的作用,不宜同时服用。 2、四环素与牛黄解毒片

中药相似药物比较

1.麻黄桂枝:共性:二药性味辛温,均能发汗解表:用于风寒感冒。个性:麻黄兼微苦味,为辛温解表峻品,多用于风寒表实证。并能:宣肺平喘:用于咳嗽气喘症。利水消肿:用于风水水肿。散寒通滞:用于风寒痹症,阴疽,痰核。桂枝兼甘味,甘温助阳实表和解肌,配白芍治表虚有汗者。并能:温通经脉:用于寒凝血滞痛证。助阳化气:用于痰饮蓄水证及心阳不振之心悸。 2.荆芥防风:共性:二药性味辛微温。均能发表散风:用于外感表证。性微温不烈,配伍不同可治风寒风热表证。个性:荆芥并能:透疹消疮: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初起兼有表证。炒炭止血:用于吐衄下血。防风兼甘味。并能:胜湿止痛:用于风湿痹症。止痉:用于破伤风证。止泻:用于肝郁乘脾,腹痛泄泻。 3.桑叶菊花:共性:两药性味苦甘寒。疏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头痛。平肝明目:用于肝阳眩晕,目赤昏花。个性:桑叶并能:清肺润燥:用于肺热燥咳及风热咳嗽。凉血止血:用于治血热妄行吐血衄血之证。菊花兼辛味,性微寒。兼能清热解毒:用于疔疮肿毒。 4.柴胡葛根:共性:二药性味辛寒凉。均能退热:用于外感发热。又能升阳。个性:柴胡兼苦味,性微寒。在退热之中尤善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多用于邪在少阳,往来寒热。并能: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胁疼痛。升阳举陷:用于气虚下陷,久泄脱肛。葛根兼甘味性凉。并能:透发麻疹:用于麻疹不透。生津止渴:用于热病口渴,阴虚消渴。升阳止泻:用于热泄热痢,脾虚泄泻。 5.石膏知母:共性:二药性味皆甘寒,均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功效,善泄肺胃火。用于气分实热症,常相须为用。个性:石膏:味兼辛,寒凉性大于知母。清热泻火之功强于知母,性味辛寒善透解肌热,为清肺胃实热的要药,亦可用于阳明胃火牙痛头痛,气血两燔而发斑疹。收敛生肌,用于疮疡久溃不收口,湿疹,水火烫伤等。知母味兼苦但质润多液而善滋阴润燥,用于阴虚燥咳,骨蒸潮热盗汗,消渴及肠燥便秘。 6.黄芩黄连黄柏:共性:三药性味苦寒,均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用于肝胆湿热之黄疸,肠胃湿热之泻痢,气分实热证及热毒痈疮等。个性:黄芩:在三药中,苦寒性最小。善清中上焦湿热,亦用于暑湿,湿温及湿热中阻等证。善泄肺火,用于肺热咳嗽,咽喉肿痛,兼解少阳热,用于邪在少阳之寒热往来。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吐衄。除热安胎,用于胎热不安。黄连:苦寒性最大。清热燥湿之力胜于黄芩,尤长于清中焦湿热,为治湿热泻痢之要药。清热泻火之力最强,善于泄心胃之火,用于热陷心包之高热,神昏谵言,水亏火炎之心烦不眠,心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胃火炽盛之呕吐及中消证。并善解疔毒,用于痈肿疔毒等。黄柏:善清下焦湿热,用于湿热带下,淋浊及下肢肿痛等。泄肾火,退热除蒸,用于阴虚发热,盗汗,遗精等。 7.金银花连翘:共性:二药寒性,均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气分实热证,热入营血证及痈疮肿毒等,常相须为用。个性:金银花:味甘,寒凉性大于连翘。轻宣疏散,善散表热。常用于热毒血痢。连翘:味苦,性微寒。善清心火,用于热入心包之神昏及热病心烦。消痈散结,用于瘰疬,痰核,有痰家圣药之称。此外用于热淋涩痛。 8.生地黄玄参:共性:二药性味甘苦寒,均有清热凉血,养阴的功效。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证及热病伤津之口渴。个性:生地黄:以甘味为主,养阴之功胜于玄参,并生津,常用于热病后期之夜热早凉及消渴证。凉血而止血,用于血热之吐衄。用于肠燥便秘证。玄参:兼咸味。解毒,常用于热毒或阴虚火旺之咽喉肿痛,瘰疬痰核,痈疮肿毒。 9.牡丹皮赤芍:共性:二药性味苦微寒,均有清热凉血,活血祛瘀的功效,用于热入营血而见斑疹者及血热之吐血衄血,血瘀之闭经癥瘕,痛经及铁打损伤,痈疮肿毒。个性:牡丹皮:兼辛味,善于透解阴分伏热,多用于温病后期,邪伏阴分,阴液已耗所致的夜热早凉,热退无汗。为治骨蒸无汗之常用药。常用于肠痈。赤芍:活血之功强于牡丹皮,兼止痛。

论中药和西药的区别

论中药和西药的区别 ——从黄连和黄连素中看中药和西药 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西药,相对于祖国传统中药而言,指西医用的药物,一般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或从天然产物提制而成;包括阿司匹林、青霉素、止痛片等。西药即为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看其说明书则有化学名、结构式,剂量上比中药精确,通常以毫克计。中药与西药有莫大的区别,简单的说西药和中药主要差别是西药是一种提取药物,中药是不提取配出的药,西药是直接吃,中药是要熬的,除此之外,中药与西药之间的差别还有很多。 例如黄连和黄连素,名字仅仅是一字之差,但它们一个是属于中药范畴,另一个则是属于西药范畴。虽然是一字之差,但它们的功能以及禁忌可以说有较大的区别。 对于中药黄连的说明,《中华本草》中详细记载了黄连的别名、性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主治功能以及用量等。它是这样介绍黄连的功能主治的,“黄连清热泻火;燥湿;解毒。主热病邪入心经之高热;烦躁;谵妄或热盛迫血妄行之吐衄;湿热胸痞;泄泻;痢疾;心火亢盛之心烦失眠;胃热呕吐或消谷善饥;肝火目赤肿痛;以及热毒疮疡;疔毒走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聤耳;阴肿;痔血;湿疹;烫伤。”再看黄连素,对于黄连素的功能主治的介绍,粗略的说是用于治疗肠道感染、腹泻,且在其说明书上注明了该品对细菌只有微弱的抑菌作用,但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引起的肠道感染有效。除此之外,它们使用时的形态也是不同的,黄连素为黄色片状,黄连则是它的原生态进行物理加工而成。当然,它们各自的鉴别方法以及毒性也都不尽相同。我认为,在中药和西药的区别上面,还需要特别一提的是在使用药物时的禁忌。根据相关记载,凡阴虚烦热,胃虚呕恶,脾虚泄泻,五更泄泻慎服黄连。黄连素的禁忌则是对该品过敏者,溶血性贫血患者,妊娠期头三个月的,如服用过量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则请立即就医,当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通过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就本质而言,中药西药的治疗方向是大体相同的,其不同在于中西药起作用的时间长短,对疾病的针对性。从上面的功能主治可看出,中药的治疗效果更为广泛,适合较多病症的医疗,针对性相对薄

中药与西药的安全性对比

中药与西药的安全性对比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在西医尚未传入我国的时代,我国国民一直都服用中药治疗疾病,以至于曾经有段时间,大家对中医中药过分迷信。坊间更是有传闻“中医治本,西医治标”、“中药没有毒性,喝多了最多也就调理身体”等。事实上,我国有古人云“是药三分毒”,即便是中药,不适当的使用也是对人体有毒害作用的。为让更多人了解中药与西药的区别,以及中药与西药到底谁更安全,本文就中药与西药的安全性进行综述如下。 一、中药与西药的发展史 中药学是与西药学相对的,它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中药学发展经历了以下十个阶段:1. 先秦时期、2. 秦汉时期、3. 魏晋南北朝时期、4. 隋唐时期、5. 宋代、6. 金元时期、7. 明代、8.清代、9. 民国时期、10. 当代。从远古时代起,中药学一直在向前发展,中药也从直接使用纯天然药物发展到开始炮制,其使用方法亦从煎煮、泡茶饮、药膳发展到现代的中药颗粒甚至针剂。 西药学的发展总体可归结为3个阶段:1.文艺复兴前期,包括古典药学时期及罗马时期、2.中世纪时期、3.现代。到现代,随着化学、物理学、生物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兴起,大大促进了其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受体学说和基因工程的创立,西药学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

二、中药与西药的制药区别 中药与西药的制药区别是极大的,中药来源于植物、矿物和动物,其中不少品种必须经过炮制才能应用于临床,尤其是具有刺激性和有毒的品种,若不经过炮制或炮制不当,就可能产生副作用或中毒现象。有些中药虽无毒,而往往是一药多效,如槟榔生用能驱虫,炒焦则消导作用增强,炒炭则有止痢作用。因此,必须根据临床需要进行炮制,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中药炮制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可简单归纳如下:(1)改变药物的性能,缓和或提高药物的作用。如生地黄性味甘寒,能清热凉血生津,用于血热妄行的各种出血症及热病口渴等症。炮制成熟地则性味变成甘温,能滋阴补血,适用于血虚或肾阴不足等症。又如何首乌经炮制后,可除去其中致泻成分,而增强本品的滋补强壮作用。(2)降低或消除药材的毒性、刺激性或副作用。例如川乌、草乌、白附子、半夏、天南星和巴豆等,具有十分强烈的毒性,炮制后可降低或消除毒性,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如乌头属药材,其毒性成分为二帖生物碱,都是双酯型的,极小量即能产生麻舌感。炮制后逐步脱去脂肪酸根、芳草酸根形成乌头次碱和乌头原碱等,前者毒性极小,后者基本无毒,都易溶于水,且具有生物碱的化学特性与止痛的药理活性。(3)便于制剂、煎服和贮藏。有些矿物药如赭石、自然铜等,动物药如瓦楞子、穿山甲等和某些种子类药材,坚实难碎,不便于调剂和制剂,有效成分也难以煎出,必须经过煅、淬、炒等方法,使之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煎煮出来,从而提高疗效。如炉甘石煅后氧化锌成分含量增高,

中药与西药

论文作业 题目:面临西药,中药的优势及不足系别:药学院 专业:中药学 学生姓名:张正兴 学号:512050801410

目录: 绪论 一、西药和中药的了解及概念 二、中西药研发 三、中药西药合理配伍 四、中药现状及需要注意问题 五、天然药 六、中药的优势 七、例举中药患者极其医治情况

面临西药,中药的优势及不足 绪论: 近些年来,国内外的医药学工作者,对中药给予了更多的重视。其中突出的原因和论据,则在于中药是天然产物。国内的一些学者,更进一步引伸认为,国际上,人类正有“重归自然”的趋势,故从中药是天然产物的角度,加以强调中药的优势和重要性。那么,中药优势的根本,是在于其是天然产物?还是在于其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即优势的根本在于理论体系?确是很值得讨论和明确的间题。 同时先应该对中药和西药概念的内涵,应有确认理解。中药和西药是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内的概念,其内涵决非是以人工合成和天然产物来划分。为了阐述中药优势的根本所在,明确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是完全必要的。何谓中药,何谓西药,也就是说,一个药物具备哪些基本内容,才能称作中药或西药。中药,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内的概念;西药,是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内的概念。其概念内涵,即所应具备的基本内容,应当与各自的医药学理论体系相适应。应当指出的是,一个药物具备中药或西药的基本内容后,并且只有按相应内容,考虑其应用时,才称作相应药物。因为有些中药或西药,是可同时具备中药和西药的基本内容,那么,则可称其为中药或西药,例如冰片、西洋参、大黄等。从中药和西药的概念内涵,很明显见到,药物到底是人工合成产物还是天然产物,并不是作为区分中药和西药的标志。客观上,不论中药或西药,都有人工合成产物和天然产物。故把中药仅与天然产物相关联,西药仅与人工合成产物相关联,是不符合客观情况的。

中成药和西药的区别

中成药和西药的区别 中成药和西药有着明显的区别,中成药主要是根据中医的理论来进行制作的一种成品的药物,而西医的药物主要是根据西方医学发展而来的一种药物,虽然西药没有中医的一些久远,但是西药是根据一些实践理论和现代科技紧密相关的一种药物的制作,两种药物不能说谁好谁不好,可以说各有优势和缺点。 ★中成药和西药的区别 ★ 中成药: 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经过千百年医疗实践创造、总结的有效方剂的精华列如冰硼散、川贝合剂、六味地黄丸等都是属于中成药。

★中药: 中药是指单一的一味药物,如桔梗、黄芩、黄连等等只是属于中药,但不是草药,草药是没有经过加工的一些植物,植物中含有的一些成分可以达到治病的目的。草药只有一些乡村的经常在野外生活的一些老人或医生对次了解的多一些。 ★西药 是从西方医学发展而来的,西药的发展没有中国的医学久远,但是西药的成分比较的科学,是由根据的,是经过科学的理论证实和实践的药物。西药如阿司匹林、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等等 西药见效快,效果神速。对于急性的疾病,如急性的头疼,肚子疼,身体发热,感冒,急性的跌扭伤,各种急性感染等,西药输液立马见效,比中药快的多。但对于慢性疾症,以及疑难病比如被称为“慢性癌症”的间质性肺炎来说吧,西医宣布是无法

治疗的,只能在维持中等待死亡,而中药验方“养阴化纤汤”却能慢慢的活化肺器官病灶,逆转肺纤维化,临床中有一部分此病是能临床治愈的。 西药多为化学合成的单一成分,多以恢复发生病理的脏器为目的。它是针对“病”引进“对抗”。而中药是以天然植物、动物、矿物等按照一定原则组成的复方,多是恢复人体与环境或人体各脏腑间的不平衡状况。它是将“证”引进调整。总之,西药主要是以消灭“病灶”为目的,中药是以调整人体机能,达到“阴平阳秘”的目的。

浅谈中医和西医之间的比较

浅谈中医和西医之间的比较 通过这六次课对《中西方文化比较》的学习,在人文、科学、教育、哲学等方面对了大致的了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到自己受益匪浅。 我觉得作为一名医学生,这样的一门课程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众所周知,西方的医学是发达的,它给我们我们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给全世界带来的影响更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而作为一名中国人,对中国国粹---中医的了解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下面我来简单的谈一谈中医与西医之间的一些相同点与区别,希望以后从事医生这个行业之后也能够对中西方医学方面的观点有自己的见解! 医学的起源来源于哲学,哲学方法从诞生起就分为西方哲学方法和东方哲学方法。在两种不同的哲学方法指导下,产生了西医和中医两种医学体系,其根本目的都是服务于人类健康。所以,不能简单地以西方现代科学来判断中医的科学性,中西医的存在都有着自己的精华。 一、起源相同 医学伴随着人类的生存而起源,经历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中西医学的起源大致相同:1、救护、求食的本能行为;2、生活经验创造了医学,古人类通过劳动制造出利器,从而产生了砭石、骨针等医疗器具,并逐渐掌握了运用工具治疗疾病的经验;3、医、巫的

合与分,医巫合流曾是中西医学共同经历过的一段历史,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医疗知识才有了比较系统的总结,进而医巫斗争,逐渐打破束缚,确立医的独立地位,并走上继续发展的道路,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或许这个理论在当今不是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给后人留下了如此多的思考与研究;4、轴心时代中西医学的巅峰之作“公元前800至200年间的这种精神历程似乎构成了这样一个轴心,非凡的事件都集中发生在这个时期。并且是独立地发生在中国、印度和西方。”(雅斯贝尔斯说)这一阶段是东西方哲学、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中国,《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已从简单的临床经验积累,升华到系统的理论总结,堪为中医奠基之作。在西方,《希波克拉底全集》“是自然科学几乎没有萌芽时代,在医术上具有先进性的最宝贵的代表文献。希波克拉底学派的医学虽然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的知识上有缺陷,虽然只是很少而粗略地研究过动物,但是它主要是建立在临床实验和哲学推理的基础上,终能使医学提高到难以超过的高度……他的确解决了在医学历史上具有决定性倾向的开端。”比较《内经》和《希波克拉底全集》,二者的理论建构有诸多相似之处:废巫存医、整体观念、调节平衡、哲学思辨、临床实践。《内经》强调天人合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从外测内,可以不依赖解剖形态学而照样诊治疾病;《希波克拉底全集》虽然还没有系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等基础知识,但却强调具体的解剖结构,为西医学的实证开了先河。这些差异也为中西医学的日后分向而行埋下了伏笔。

中西药合用利与弊论文:关于中西药合用利与弊的探讨

中西药合用利与弊论文:关于中西药合用利与弊的探讨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合理的中西药合用在疗效及作用时间方面有着互相调节,取长补短的功效,且可减轻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现就中西药合用利弊粗浅论述,仅供同行参考。 一中西药合用有增强疗效,减轻毒副作用之利。 西药大多成分单一,针对性强,力专效宏,药效迅速,中药大多成分复杂,能宏观调节(多功能,多环节,多层次调节),疗效稳定持久。两者合理结合,不但能显示出各自的优越性而且能标本兼顾,增强疗效。 1 增效:消炎解毒丸、六神丸与地塞米松合用,在对小鼠抗内毒素休克方面有增强疗效之功,而且消炎解毒丸与地塞米松合用,对内毒素性心脏损害,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中药菌陈及含菌陈的复方(如中成药利胆片,利胆排石片等)与灰黄霉素联用,可增强后者的疗效。这是因为菌陈含有对羟基苯与酮,可促进内胆汁分泌,而胆汁能增强灰黄霉素的溶解度,促进其吸收,增强其抗霉菌作用。 山莨菪碱能改善微循环,增加心率;生脉散中,人参可补益元气,麦冬养阴,五味子可收敛耗散之肺气,且能敛阴止汁,丹参注射液有扩张血管,抗凝血和治血化瘀的功能。因此,山莨菪碱与上述中药并用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症,既可适度提高心率,又可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缺血缺氧,从

而收到标本兼治,相辅相成的功效。 青霉素与金银花合用,金银花能加强青霉素对耐药金葡菌的抑制作用,在抑制药菌体蛋白质合成上有协同效应。 健胃片、胃痛粉等碱性中药,与胰酶片同服可造成中性或碱性环境,使胰酶活性增强,提高其药效。临床在治疗慢性胰腺炎引发的食欲不振时。可将此两类药同用,以增疗效。 二减毒 人们在接受药物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受到各种毒副作用的损害,这在西药尤其突出。中西药联用往往能克服这点,既使药物充分发挥其治疗作用,又可减轻毒副作用。 甘草与呋喃妥因或链霉素等合用,可降低呋喃妥因的胃肠道反应,以及链霉素对第八对脑神经的毒害,使原来不能坚持链霉素治疗的病人80%可以继续使用。 氯丙嗪对肝脏有一定的损害,而与珍珠层粉配伍,治疗精神分裂症,近期疗效优于单独使用氯丙嗪。两药合用于轻度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对肝功能不仅无害,反而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珍珠层粉保护氯丙嗪所致的肝损害。 雷公藤及其总苷有抑制骨髓等副作用,若与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用,这种副作用既可减轻,如有人用这种方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不但疗效较好。而且副作用小。 含麻黄类咳喘药与巴比妥类西药联用,可减轻前者能导致中枢神经兴奋的副作用,如中医临床常使用含麻黄类平喘

中药学重点药物比较总结

第八章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称解表药,又名发散药。) 一:发散风寒药 1麻黄:(发汗解表之要药;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咳喘的要药)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水肿; 2桂枝 功效:发汗解肌 ,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应用:风寒感冒,寒凝血滞诸痛证,痰饮,蓄水证,心悸; 3紫苏 功效:解表散寒,行气宽中; 4荆芥 功效: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应用:外感表证;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初起兼有表证;吐衄下血; 5防风(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应用: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证; 6羌活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7白芷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二:发散风热药 1薄荷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应用: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2牛蒡子 功效: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3蝉脱 功效:疏散风寒,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4桑叶 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应用: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肺热咳嗽,燥热咳嗽;肝阳上亢眩晕;目赤昏花; 5菊花 功效: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应用: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肝阳眩晕,肝风实证;目赤昏花;疮疡肿毒; 6柴胡(治疗少阳证之要药) 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应用:表证发热,少阳证;肝郁气滞;气虚下陷,脏器脱垂; 7葛根

功效: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第九章——清热药 凡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成为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1石膏(为清泻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 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应用:温热病气分湿热证;肺热咳喘证;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2知母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应用: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燥肠便秘 3芦根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4栀子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5夏枯草 功效: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6决明子 功效: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二:清热燥湿药

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现状与问题的分析

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现状与问题的分析目前我国已形成中医、西医两大医疗体系并存的状况。由于中医药在临床上的良好治疗效果, 中药不仅中医医师在使用,而且西医医师也在使用,这种状况不仅在我国存在,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在我国中药与西药联用的情况几乎涵盖了临床治疗的各个领域。合理的中西药联用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已有大量的临床研究报告发表。但不合理联用非但达不到治疗目的,还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因此重视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问题,充分发挥中西药合理配伍的优势,避免不合理的中西药配伍,对于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正确评价中药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中西药联合应用的现状以及对文献资料的调查与分析,主要从以下4 个方面进行讨论。①中成药中含有西药成分的状况调查;②临床上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③在中药制剂或保健品种非法加入西药的现状与危害;④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旨在提醒临床医生重视中西药联合使用问题,安全合理用药。 1 中成药中合法添加西药的情况分析按我国现行的药品审评体系以及药品标准, 经过研究并通过审批得到批准文号的中成药中, 有些也含有西药成分。我们对我国2000版药典及中药部颁标准1~20册中收载的有关含有西药的中成药的情况进行了收集整理。含西药的中成药有200余种,其中所含的西药主要有8大类:① 治疗糖尿病的中药中含有格列本脲;②解热药及治疗感冒的中药中含有西药解热镇痛药、抗过敏药、抗病毒药等;③止咳平喘中药中含有麻黄碱、氯化铵、克仑特罗等;④降压药中含有氢氯噻嗪、盐酸可乐定、芦丁;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中含有普鲁卡因、阿托品、次硝酸铋、硫糖铝等; ⑥含有抗生素;⑦含有维生素及矿物质的药物; ⑧外用药中含有水杨酸甲酯、普鲁卡因、氯苯那敏(扑尔敏)、苯海拉明等[1]。此外有些按西药审批的药品,也含有中药,并且名称也貌似中药, 如复方罗布麻片等。 2 中药与西药临床联合使用的情况分析2·1中

中药西药的区别

论中药和西药说明书的区别 ——以复方甘草片和通宣理肺丸为例为了健康,生活中我们免不了要与中药和西药打交道,为了能更好地使用药品,我们必须要好好研读一下药品说明书。以同样有着润肺止咳作用的复方甘草片和通宣理肺丸的说明书为例,让我们看一下中药说明书和西药说明书有哪些区别。 作为西药的复方甘草片的说明书是这样写的:通用名称:复方甘草片,成份:每片含甘草浸膏粉(中粉)112.5毫克、阿片粉4毫克、樟脑2毫克、八角茴香油2毫克、苯甲酸钠(中粉)2毫克,辅料为蔗糖、氧化镁、滑石粉。性状:本品为棕色片;有特臭,味甜;易吸潮。作用类别:本品为镇咳祛痰类非处方药药品。药理毒理:甘草流浸膏为保护性镇咳祛痰剂;阿片粉有较强镇咳作用;樟脑及八角茴香油能刺激支气管黏膜,反射性地增加腺体分泌,稀释痰液,使痰易于咳出;苯甲酸钠为防腐剂。上述成份组成复方制剂,有镇咳祛痰的协同作用。适应症:用于镇咳祛痰。用法和用量:口服或含化。成人一次3~4片,一日3次。不良反应:有轻微的恶心、呕吐反应。注意事项:本品不宜长期服用,如服用3~7天症状未缓解,请即时咨询医师;对本品成份过敏者禁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胃炎及胃溃疡患者慎用;儿童用量请咨询医师或药师;当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用;如服用过量或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就医;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9.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药物相互作用:服用本品时注意避免同时服用强力镇咳药;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药品分类: 镇咳祛痰药。 作为中药的通宣理肺丸的说明书是这样写的:通用名称:通宣理肺丸,成份:本品主要成份半夏﹑陈皮﹑茯苓﹑甘草﹑黄芩﹑桔梗﹑苦杏仁﹑麻黄﹑前胡﹑枳壳﹑紫苏叶﹑麻黄碱。贮藏:遮光,密封保存。适应症:本品解表散寒,宣肺止嗽。用于风寒感冒所致的咳嗽,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酸痛。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克,一日2~3次。禁忌: 孕妇禁用。注意事项: 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性食物;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风热感冒者不适用,其表现为发热明显,微恶风,有汗,口渴,鼻流浊涕,咽喉肿痛,咳吐黄痰;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患者慎服;有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心病﹑肺结核患者出现咳嗽时应去医院就诊;严格按用法用量服用,儿童﹑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不良反应: 尚不明确。 比较两则说明书,我们可以看到除了通用名称、成份、适应症、用法用量、禁忌以及注意事项都有相同的介绍以外,作为西药的复方甘草片还强调了药理毒理但作为中药的通宣理肺丸并未提及,还有复方甘草片对不良反应有明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