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配筋率和面积配筋率

体积配筋率和面积配筋率
体积配筋率和面积配筋率

体积配筋率和面积配筋率

体积配筋率和面积配筋率

1.概念:

两者均对箍筋而言,所以也叫体积配箍率和面积配箍率

(1).面积配筋率(ρsv):是在垂直箍筋的截面bs(b为构件宽,s为箍筋间距)中,箍筋面积所占的比率(钢箍面积为肢数

乘每根钢筋的面积)。

计算公式:ρsv=Asv/bs=nAsv1/bs

(2).体积配筋率(ρv):指箍筋体积(箍筋总长乘单肢面积)与相应的砼体积的比率。复合箍筋应扣除重叠部分的体积。

2.作用:

(1).面积配筋率(ρsv):体现抗剪要求,框架梁沿梁全长的面积配筋率有规定,详GB50010-2002 P173页。

ρsv≥ρsvmin

(2).体积配筋率(ρv):体现柱端加密区箍筋对砼的约束作用。ρv≥ρvmin=λv/fcfyv (λv为最小配箍特征值)

Ⅰ. 箍筋的面积配筋率

面积配筋率(ρsv):配置在同一截面(b×s,b为矩形截面构件宽度,s为箍筋间距)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与该截面面积的的比率。

其中,箍筋面积Asv=单肢箍筋的截面面积Asv1×肢数n。

计算公式为:ρsv=Asv/(bs)=(n×Asv1)/(b×s)。

最小配筋率:梁:ρsv,min=0.24×ft/fyv;弯剪扭构件:ρsv,min=0.28×ft/fyv。

Ⅱ. 箍筋的体积配筋率

体积配箍率(ρv):箍筋体积与相应的混凝土构件体积的比率。

计算公式为:方格网式配筋:ρv=(n1×As1×l1+n2×As2×l2)/(Acor×s);螺旋式配筋:ρv=(4×Ass1)/(dcor×s)。

式中,l1和l2为混凝土核心面积内的长度,即需减去保护层厚度;计算复合箍的体积配筋率时,应扣除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

柱箍筋加密区最小配筋率计算公式为:ρv,min=λv×fc/fyv;λv为最小配箍特征值,fc 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yv为箍筋及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其中,fc≥16.7N/mm^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均有此规定),fyv≤360N/mm^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无此规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有此规定)。

相关规范条文:

A. 面积配箍率(ρsv):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第10.2.10条、第10.2.12条、第11.3.9条;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J 186-2002) 第6.3.4条、第6.3.5条。

B. 体积配箍率(ρv):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第7.8.3条、第11.4.17条、第11.4.18条;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第6.3.12条;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J 186-2002) 第6.4.7条。

“柱箍筋加密区最小配筋率计算公式为:ρv,min=λv×fc/fyv;λv为最小配箍特征值,fc为混凝土轴心

抗压强度设计值,fyv为箍筋及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其中,fc≥16.7N/mm^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均有此规定),fyv≤360N/mm^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无此规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有此规定)。“

当V>0.7ftbh0+0.05Np0时,箍筋的配筋率ρsv(ρsv=Asv/(bs))尚不应小于0.24ft/fyv;

需要补充条件的,不是所有的梁都一定要满足最小配箍率的,

比方说有些地梁

其实无所谓面积配箍率,只有一个体积配箍率,只不过在计算梁时,梁顶、底面的箍筋未发挥抗剪作用而未计入,从而在计算配箍率时因把分子、分母的h0给抵消了而引出了个面积配箍率的概念。

梁柱最大最小配筋率

梁、柱最大最小配筋率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9.5.1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规定的数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9.5.1

第8.2.3条解释: ρ--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对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取ρ=As/(bh0); 对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取ρ=(Ap+As)/(bh0)。 第10.1.8条当按单向板设计时,除沿受力方向布置受力钢筋外,尚应在垂直受力方向布置分布钢筋。单位长度上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5%,且不宜小于该方向板截面面积的%;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50mm,直径不宜小于6mm;对集中荷载较大的情况,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应适当增加,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 注:当有实践经验或可靠措施时,预制单向板的分布钢筋可不受本条限制。 柱的配筋率:取全截面。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0.3.1条: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5%。柱的最大配筋率为5%。

4当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纵向受力钢筋最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箍筋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箍筋也可焊成封闭环式;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第6.3.3条: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二、三级不应大于。 2 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二、三级不应小于。 3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3.3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2mm 。 表6.3.3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

配筋率

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柱子为轴心受压构件。在桥梁工程中,一般指的是面积配筋率,即受拉钢筋面积与主梁面积之比。 1基本定义 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受拉钢筋配筋率、受压钢筋配筋率分别计算。钢筋混凝土构件最小配筋率如下: 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0.6%;一侧纵向钢筋0.2% 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0.2% 2计算公式 1.ρ=A(s)/A。此处括号内实为角标,,下同。式中:A(s)为受拉或受压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A根据受力性质不同而含义不同,分别为:1.受压构件的全部纵筋和一侧纵向钢筋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计算中,A取构件的全截面面积; 2.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计算中,A取构件的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b'(f)-b)h'f后的截面面积。 最小配筋率是指,当梁的配筋率ρ很小,梁拉区开裂后,钢筋应力趋近于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小配筋率ρ(min)。最小配筋率是根据构件截面的极限抗弯承载力M (u)与使混凝土构件受拉区正好开裂的弯矩M(cr)相等的原则确定。最小配筋率取0.2%和0.45f(t)/f(y)二者中的较大值! 最大配筋率ρ(max)=ξ(b)f(c)/f(y),结构设计的时候要满足最大配筋率的要求,当构件配筋超过最大配筋率时塑性变小,不利于抗震。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1] 2.箍筋面积配筋率:面积配筋率(ρsv): 配置在同一截面(b×s,b为矩形截面构件宽度,s为箍筋间距)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与该截面面积的的比率。其中,箍筋面积Asv=单肢箍筋的截面面积Asv1×肢数n。

框架柱到屋面时的配筋率大于1.2%时的说明

框架柱至顶外侧纵向钢筋配筋率计算 03G101图集里说“柱的外侧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1.2%”,怎么计算该配筋率? 什么叫柱外侧纵向钢筋?就是只计算一侧的钢筋面积吗? 钢筋是圆的面积应该是派r的平方? 角筋22的钢筋就是0.022/2*0.022/2*3.14=0.00037994*2根=0.00075988 中部筋18的就是0.018/2*0.018/2*3.14*2根=0.00050868 柱外侧纵向钢筋的面积就是: 角筋22的钢筋+中部筋18的0.00075988+0.00050868=0.00126856 https://www.360docs.net/doc/6318017424.html,/question/155129091.html?qbl=relate_question_0#http://zhidao.baidu.co

m/question/155129091.html?qbl=relate_question_0#https://www.360docs.net/doc/6318017424.html,/question/155129091.h tml?qbl=relate_question_0#https://www.360docs.net/doc/6318017424.html,/question/155129091.html?qbl=relate_questio n_0#https://www.360docs.net/doc/6318017424.html,/question/155129091.html?qbl=relate_question_0# 你算出了钢筋面积,再除以柱混凝土截面面积即可 (2*18*18+2*22*22)*3.14/4/600/600 =(2*324+2*484)*3.14/4/360000 =1268/360000 =0.00352 =0.352% 配筋率为0.352%《1.2% 另外,柱全截面纵筋配筋率要《5% 柱外侧纵向钢筋配筋率>1.2%什么意思 https://www.360docs.net/doc/6318017424.html,/question/580842789.html?qbl=relate_question_3#http://zh https://www.360docs.net/doc/6318017424.html,/question/580842789.html?qbl=relate_question_3#http://zhidao.baid https://www.360docs.net/doc/6318017424.html,/question/580842789.html?qbl=relate_question_3#https://www.360docs.net/doc/6318017424.html,/que stion/580842789.html?qbl=relate_question_3#就是柱顶截面外侧(bc面)的纵筋截面积>1.2%×柱子截面积(bc×hc)。 意思是柱顶截面外侧纵筋多到这个程度。 梁上部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1.2百分子,什么意思,举例说明 就是说梁上部纵向钢筋的总面积需占梁截面面积大于1.2%。 比如500*700的梁,上部钢筋为25钢筋4根,那么上部纵筋面积就是 4*3.14*(25/2)*(25/2)/(500*700) 算出了框架柱外侧的钢筋总面积后,再除以柱混凝土截面面积即可如:柱外侧2根18+2

配筋率的计算

1.7 配 筋 率 1.7.1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1.7.1.1 不考虑地震的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1)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构件的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表1-75及表1-76规定的数值。 表1-75 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min ρ(%) 注:1.轴心受压构件、偏心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各类构件一侧受压钢筋的配 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轴心受拉构件及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计算;受弯的梁类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 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边缘面积(b b f -')' f h 后的截面面积计算。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的受压钢筋”或“一侧的受拉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的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 2.当温度、收缩等因素对结构有较大影响时,构件的最小配筋率应按上述规定适当增加; 3.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当采用HRB400级、RRB400级钢筋时,应按表中规定减少0.1;当混凝土强度为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规定增大0.1; 4.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 表1-76 受弯构件、偏心受拉构件、轴心受拉构件一侧 受拉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min ρ(%) 续表1-76

注:本表是1-75序号3的具体化。 2)对于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的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 1.7.1.2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min (%)如表1-77及表1-78所示。 表1-78 y f =300N/mm 2 (y f =360N/mm 2)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 续表1-78

板的配筋率规范规定、各类构件配筋率表格、板的构造详图

板的配筋率规范规定、各类构件配筋率表格、板的构造详图 构造钢筋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按照构造需要设置的钢筋,相对于受力钢筋而言。 构造钢筋不承受主要的作用力,只起维护、拉结,分布作用。 构造钢筋的类型有:分布筋,箍筋,拉筋,构造腰筋,架立筋等。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表9.5.1 第9.5.1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9.5.1规定的数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9.5.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9.5.2 第9.5.2条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9.5.2 第9.5.3条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中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应符合下列要求: M u≥Mcr(9.5.3) 式中

Mu--构件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值,按本规范公式(7.2.1-1)、(7.2.2-2)或公式(7.2.5)计算,但应取等号,并将M以Mu代替; Mcr--构件的正截面开裂弯矩值,按本规范公式(8.2.3-6)计算。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10.1.6 第10.1.6条当现浇板的受力钢筋与梁平行时,应沿梁长度方向配置间距不大于200mm且与梁垂直的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8mm,且单位长度内的总截面面积不宜小于板中单位宽度内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三分之一。该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从梁边算起每边不宜小于板计算跨度l0的四分之一(图10.1.6)。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10.1.7 第10.1.7条对与支承结构整体浇筑或嵌固在承重砌体墙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应沿支承周边配置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现浇楼盖周边与混凝土梁或混凝土墙整体浇筑的单向板或双向板,应在板边上部设置垂直于板边的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宜小于板跨中相应方向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三分之一;该钢筋自梁边或墙边伸入板内的长度,在单向板中不宜小于受力方向板计算跨度的五分之一;在双向板中不宜小于板短跨方向计算跨度的四分之一;在板角处该钢筋应沿两个垂直方向布置或按放射状布置;当柱角或墙的阳角突出到板内且尺寸较大时,亦应沿柱边或墙阳角边布置构造钢筋,该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应从柱边或墙边算起。上述上部构造钢筋应按受拉钢筋锚固在梁内、墙内或柱内; 2嵌固在砌体墙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其上部与板边垂直的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从墙边算起不宜小于板短边跨度的七分之一;在两边嵌固于墙内的板角部分,应配置双向上部构造钢筋,

钢筋配筋率

关于配筋率的理解结构设计学习资料 【问】关于配筋率的定义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等规程上,语焉不详的地方很多。就拿配筋率来说, 1. 梁的配筋率:是采用钢筋面积除以梁宽与有效高度的乘积。但是梁的最低配筋率却不采用有效高度,而采用包含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在内的梁高。而梁的最高配筋率(防止梁超筋)则又是采用有效高度。感觉很混乱。 问题:混凝土规范11.3受拉钢筋配筋率的表格里,是采用梁的有效高度吗?“当梁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超过2%时候,箍筋的直径增加2毫米”,这里的配筋率也是采用梁的有效高度吗? 2. 对于箍筋,《钢筋混凝土规范》上仅仅提到箍筋配筋率:拿箍筋的面积除以梁宽度和箍筋间距的乘积。而在《高层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上,则分为箍筋的面积配筋率和箍筋的体积配筋率。面积配筋率定义和《钢筋混凝土规范》的符号以及定义一致,此外又多出来一个箍筋的体积配筋率。但是没有找到定义,一些一级注册考试辅导书上定义是采用Acor,即拿箍筋的体积除以除去保护层厚度的所谓核心区宽度与箍筋间距的乘积。这样显然比前面的面积配筋率稍稍低一些,道理如同配筋率采用全高的结果比采用有效高度略微小一些一样。如果是工程应用,有些时候这些细微的区别倒影响不大。但是要命的是一级注册考试,这些细微的差别可能就会导致选项错误。 最近仔细钻研这些规程,发现很多地方用一个图能解释得很清楚的地方,这些老家伙们非要用语言来表达,而用的语言又之乎者也的,很难懂。还有需要给出个定义的地方,偏偏不给定义,你虽然大致知道什么意思,但是你不知道准确的定义,应用就比较麻烦(譬如配筋率)。此外,还有一些系数,也是很生僻的,因为前面有了,后面再用他就不说了,如果你规范不是特别熟悉,考试时候你查这一个系数,就够你忙个10分钟!我现在的办法是,在自己买的规范上最大量笔记。 对以上涉及到的各种配筋率的定义,谁很清楚,麻烦总结总结。 【答】 对于箍筋,我的理解如下: 1、梁类构件:因无轴向压力(或者说轴向压力很小),各类规范都是按面积配箍率计算的,主要是防止抗剪少筋破坏; 2、柱类构件(包括剪力墙边缘构件):因此类构件轴向压力很大,配置箍筋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增强对核心区混凝土的约束,满足地震作用下的延性要求。因此各类规范都是按照体积配箍率控制的。 【答】 1.面积配筋率与体积配筋率:面积配筋率是算梁类构件的一个指标,体积配筋率是算柱类构件的指标,分开了就好理解了;面积配筋率用的是全截面面积,体积配筋率用的是核心区的体积 2.最小配筋率与最大配筋率:按不利来确定是计算全截面还是有效截面,谁不利用谁;最小配筋率,是防止少筋破坏,钢筋用的少不好,于是用全截面算的最小配筋要多,就选全截面;最大配筋率,是防止超筋破坏,钢筋用的多反而不好,用有效截面截面算的钢筋少,选有效截面

各种最小配筋率

各种最小配筋率 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为0.6%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为0.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 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抗震等级梁中位置 支座跨中 一级0.4和80ft/fy中的较大值0.3和65ft/fy中的较大值 二级0.3和65ft/fy中的较大值0.25和55ft/fy中的较大值 三、四级0.25和55ft/fy中的较大值0.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 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柱类型抗震等级 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框架中柱、边柱 1.0 0.8 0.7 0.6 框架角柱、框支柱1.2 1,0 0,9 0,8 注: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HRB400级钢筋时,应按上面数值减小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上面数值增加0.1。 规范上不是有么? 框架梁的最小配筋率取大值 一级支座0.4 ,80ft/fy 跨中0.3 ,65ft/fy 二级支座0.3 ,65ft/fy 跨中0.25,55ft/fy 三、四级支座0.25,55ft/fy 跨中0.2 ,45ft/fy 带边框的剪力墙连梁最小配筋率同相应抗震等级的框架梁。 基础哪,尤其是独立基础是多少啊 怎么算最小配筋率?谢谢! 现行规范上没有最小配筋率的明确规定,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执行,扩展基础底版受力钢筋最小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100~200。 最大配筋率 当受弯构件的配筋率达到相应于混凝土即将破坏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大配筋率,以ρmax (ρ=As/b h0)表示。

体积配筋率和面积配筋率

体积配筋率和面积配筋率 1.概念: 两者均对箍筋而言,所以也叫体积配箍率和面积配箍率 (1).面积配筋率(ρsv):是在垂直箍筋的截面bs(b为构件宽,s为箍筋间距)中,箍筋面积所占的比率(钢箍面积为肢数 乘每根钢筋的面积)。 计算公式:ρsv=Asv/bs=nAsv1/bs (2).体积配筋率(ρv):指箍筋体积(箍筋总长乘单肢面积)与相应的砼体积的比率。复合箍筋应扣除重叠部分的体积。 2.作用: (1).面积配筋率(ρsv):体现抗剪要求,框架梁沿梁全长的面积配筋率有规定,详GB50010-2002 P173页。 ρsv≥ρsvmin (2).体积配筋率(ρv):体现柱端加密区箍筋对砼的约束作用。ρv≥ρvmin =λv/fcfyv (λv为最小配箍特征值) Ⅰ. 箍筋的面积配筋率 面积配筋率(ρsv):配置在同一截面(b×s,b为矩形截面构件宽度,s为箍筋间距)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与该截面面积的的比率。 其中,箍筋面积Asv=单肢箍筋的截面面积Asv1×肢数n。 计算公式为:ρsv=Asv/(bs)=(n×Asv1)/(b×s)。 最小配筋率:梁:ρsv,min=0.24×ft/fyv;弯剪扭构件:ρsv,min=0.28×ft/fyv。 Ⅱ. 箍筋的体积配筋率 体积配箍率(ρv):箍筋体积与相应的混凝土构件体积的比率。 计算公式为:方格网式配筋:ρv=(n1×As1×l1+n2×As2×l2)/(Acor ×s);螺旋式配筋:ρv=(4×Ass1)/(dcor×s)。 式中,l1和l2为混凝土核心面积内的长度,即需减去保护层厚度;计算复合箍的体积配筋率时,应扣除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 柱箍筋加密区最小配筋率计算公式为:ρv,min=λv×fc/fyv;λv为最小配箍特征值,fc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yv为箍筋及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其中,fc≥16.7N/mm^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均有此规定),fyv≤360N/mm^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无此规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有此规定)。 相关规范条文: A. 面积配箍率 (ρsv):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第10.2.10条、第10.2.12条、第11.3.9条;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J 186-2002) 第6.3.4条、第6.3.5条。

新规配筋率汇总

新规配筋率汇总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配筋率汇总 非抗震梁、板纵筋(%):《混规》最小配筋率:和45f t/f y 注:1,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ρmin,采用C60以上时,增大2,板类受弯构件(不包括悬臂板)的受拉钢筋,采用400MPa、500MPa钢筋时,ρmin采用和45f t/f y较大值; 3,卧置于地基上的基础底板为 最大配筋率:根据界限受压区高度算得,如C30HRB335为; ρmax=ξb*α1*f c/f y=**300==% 抗震梁、板纵筋(%): 注:1,表中C30,小括号内数值:HRB335,中扩号: HRB400,大扩号: HRB500 2,框架梁端截面底部和顶部纵筋截面积比值,一级不应小于,二三级不应小于(下部纵筋不宜过少);A S底/A S顶≥ 梁内受扭纵筋(%): 最小配筋率:85f t/f y 梁内箍筋(%): 最小配箍率:非抗震24f t/f y,受扭时28f t/f y 抗震,一级30f t/f y,二级28f t/f y,三四级26f t/f y 向受压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

非抗震柱纵筋(%): 最大配筋率:不宜5%,不应6%,《混凝土》抗震柱纵筋(%): 注:1 2,采用335MPa、400MPa时可增加和,采用C60以上时,增大 3,IV类场地较高的高层建筑增加;() 的一级框架的柱,每侧不宜大于% 柱内箍筋(%): C35 : N/mm2 注:1,表中数值按C30混凝土HPB300箍筋算得(ρV≥λv fc/fyv) 2,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框支柱时、剪跨比小于2时见规范注意条文说明第388页) 剪力墙(%): 抗震:一、二、三级;四级;框-剪;部分框支 梁中配筋要求:

新规配筋率汇总

配筋率汇总 非抗震梁、板纵筋(%):《混规》8.5.1 最小配筋率:0.2和45f t/f y中的较大值,如梁C30HRB335为0.215;板C30HPB300为0.238。(《混凝土》8.5.1) 注:1,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ρmin,采用C60以上时,增大0.1 2,板类受弯构件(不包括悬臂板)的受拉钢筋,采用400MPa、

500MPa钢筋时,ρmin采用0.15和45f t/f y较大值; 3,卧置于地基上的基础底板为0.15 最大配筋率:根据界限受压区高度算得,如C30HRB335为2.62; ρmax=ξb*α1*f c/f y=0.550*1.0*14.3/300=0.0262=2.62% 抗震梁、板纵筋(%): 最小配筋率:(《混凝土》11.3.6)11.3.6 框架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表11.3.6-1规定的数值: 注:1,表中C30,小括号内数值:HRB335,中扩号: HRB400,大扩号: HRB500 2,框架梁端截面底部和顶部纵筋截面积比值,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 级不应小于0.3(下部纵筋不宜过少);A S底/A S顶≥0.5(0.3) 最大配筋率:2.5%,《混凝土》11.3.7《抗规》6.3.4-1

梁内受扭纵筋(%): 最小配筋率:85f t/f y,C30HRB335为0.404。(《混凝土》9.2.5)

梁内箍筋(%): 最小配箍率:非抗震24f t/f y,受扭时28f t/f y,C30HPB300分别为0.127和 0.148。(《混凝土》9.2.9,9.2.10) 抗震,一级30f t/f y,二级28f t/f y,三四级26f t/f y(《混凝土》11.3.9)

各种结构配筋率

各种结构配筋率: 一、框架结构:《高规》 1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P55页6.3.2) 2框架梁箍筋最小配筋率(P56页6.3.4,6.3.5-4) 3框架柱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P59页6.4.3)注意6.4.4*25% 4框架柱箍筋最小配筋率(P60页6.4.7,6.3.5-4)例题P901页 5框架节点核心区箍筋最小配筋率(P62页6.4.10)例题P909页 二、剪力墙结构《高规》 6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体积配筋率(p77页7.2.16)表7.2.17 7剪力墙分布钢筋配筋率(p80页7.2.18)7.2.20 8连梁(抗震等级同剪力墙7.2.22条文说明)配筋(p83页7.2.26)连梁腰筋p84页7.2.26-4 三,框架-剪力墙结构:《高规》 9框架-剪力墙板柱-剪力墙结构中分布钢筋配筋率(P88页8.2.1) 10暗梁配筋率(P89页8.2.4) 11筒体结构楼盖外角配筋(P91页9.1.5) 四,复杂结构:《高规》 12复杂结构框支梁配筋率(P98页10.2.8) 13复杂结构框支柱配筋率(P100页10.2.11)配箍特征值+0.02 14框支梁上部墙体配筋(P101页10.2.13) 15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配筋(P103页10.2.15) 16转换层楼板厚度不小于180mm,应双层双向配筋。每层每方向配筋率不宜小于0.25%,楼板边缘及洞口边设边梁,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小于1%(P104页10.2.20) 17 厚板配筋总0.6%,抗剪箍筋0.45%(P104页10.2.22) 18加强层及上下一层的框架柱。箍筋全段加密(P106页10.3.3) 19错层处剪力墙砼大于C30,非抗震时0.3%,抗震0.5%(p106页10.4.5) 20连体结构边梁截面加大,楼板厚度150mm以上,0.25%配筋(P107页10.5.4) 五,混合结构: 21混合结构中型钢砼梁纵向配筋率不小于0.3%(P114页11.3.1) 22型钢砼梁箍筋配筋率不小于0.15%(P115页11.3.2) 23钢砼柱纵向配筋率不小于0.8%(P116页11.3.5)含钢率轴压比大于0.4时不小于4%,小于0.4时不小于3% 24钢砼柱箍筋配筋率(P117页11.3.6) 构件规范性校核步骤:(以框架柱为例) 1纵向钢筋配筋率包括单边配筋校核。(P55页6.3.2)(P59页6.4.3) 2箍筋配筋率,直径,间距校核。(P60页6.4.7,6.3.5-4)

梁,柱最大最小配筋率

配筋率是指用钢筋的截面积除以梁或柱的截面积再乘以100%。钢筋的截面积可以查钢筋手册。4根螺纹18 :10.18平方厘米,6根螺纹20:18.85平方厘米,配筋率:(10.18+18.85)/40*80 =0.009,配筋率0.9%。 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受拉钢筋配筋率、受压钢筋配筋率分别计算. 计算公式:ρ=A(s)/bh(0)。此处括号内实为角标 式中:A(s)为受拉或受压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 b为矩形截面的宽度; h(0)为截面的有效高度。 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数量的一个参数。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 梁、柱最大最小配筋率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 第 ρ--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对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取ρ=As/(bh0); 对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取ρ=(Ap+As)/(bh0)。 第当按单向板设计时,除沿受力方向布置受力钢筋外,尚应在垂直受力方向布置分布钢筋。单位长度上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5%,且不宜小于该方向板截面面积的0.15%;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50mm,直径不宜小于6mm;对集中荷载较大的情况,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应适当增加,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 注:当有实践经验或可靠措施时,预制单向板的分布钢筋可不受本条限制。 柱的配筋率:取全截面。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 4当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纵向受力钢筋最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箍筋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箍筋也可焊成封闭环式;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第,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2 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

体积配筋率和面积配筋率

体积配筋率和面积配筋率 体积配筋率和面积配筋率 1.概念: 两者均对箍筋而言,所以也叫体积配箍率和面积配箍率 (1).面积配筋率(ρsv):是在垂直箍筋的截面bs(b为构件宽,s为箍筋间距)中,箍筋面积所占的比率(钢箍面积为肢数 乘每根钢筋的面积)。 计算公式:ρsv=Asv/bs=nAsv1/bs (2).体积配筋率(ρv):指箍筋体积(箍筋总长乘单肢面积)与相应的砼体积的比率。复合箍筋应扣除重叠部分的体积。 2.作用: (1).面积配筋率(ρsv):体现抗剪要求,框架梁沿梁全长的面积配筋率有规定,详GB50010-2002 P173页。 ρsv≥ρsvmin (2).体积配筋率(ρv):体现柱端加密区箍筋对砼的约束作用。ρv≥ρvmin=λv/fcfyv (λv为最小配箍特征值) Ⅰ. 箍筋的面积配筋率 面积配筋率(ρsv):配置在同一截面(b×s,b为矩形截面构件宽度,s为箍筋间距)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与该截面面积的的比率。 其中,箍筋面积Asv=单肢箍筋的截面面积Asv1×肢数n。 计算公式为:ρsv=Asv/(bs)=(n×Asv1)/(b×s)。 最小配筋率:梁:ρsv,min=0.24×ft/fyv;弯剪扭构件:ρsv,min=0.28×ft/fyv。 Ⅱ. 箍筋的体积配筋率 体积配箍率(ρv):箍筋体积与相应的混凝土构件体积的比率。 计算公式为:方格网式配筋:ρv=(n1×As1×l1+n2×As2×l2)/(Acor×s);螺旋式配筋:ρv=(4×Ass1)/(dcor×s)。 式中,l1和l2为混凝土核心面积内的长度,即需减去保护层厚度;计算复合箍的体积配筋率时,应扣除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 柱箍筋加密区最小配筋率计算公式为:ρv,min=λv×fc/fyv;λv为最小配箍特征值,fc 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yv为箍筋及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其中,fc≥16.7N/mm^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均有此规定),fyv≤360N/mm^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无此规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有此规定)。 相关规范条文: A. 面积配箍率(ρsv):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第10.2.10条、第10.2.12条、第11.3.9条;

箍筋的配筋率问题

配箍率分体积配箍率和面积配箍率 1.概念: 两者均对箍筋而言,所以也叫体积配箍率和面积配箍率 (1).面积配箍率(ρsv):是在垂直箍筋的截面bs(b为构件宽,s为箍筋间距)中,箍筋面积所占的比率(钢箍面积为肢数 乘每根钢筋的面积)。 计算公式:ρsv=Asv/bs=nAsv1/bs (2).体积配箍率(ρv):指箍筋体积(箍筋总长乘单肢面积)与相应的砼体积的比率。复合箍筋应扣除重叠部分的体积。 2.作用: (1).面积配箍率(ρsv):体现抗剪要求,框架梁沿梁全长的面积配筋率有规定。 ρsv≥ρsvmin (2).体积配箍率(ρv):体现柱端加密区箍筋对砼的约束作用。ρv≥ρvmin=λvfcf /yv (λv为最小配箍特征值) 3. 配箍率与配筋率的区别 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其中,ρ为配筋率;As为受拉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b为矩形截面的宽度;h 0为截面的有效高度。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数量的一个参数。 最小配筋率是指,当梁的配筋率ρ很小,梁拉区开裂后,钢筋应力趋近于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小配筋率ρmin。是根据Mu=Mcy时确定最小配筋率。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9.5.1规定的数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9.5.1 受力类型最小配筋百分率 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0.6 一侧纵向钢筋0.2 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0.2和45ft/fy中较大值

关于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

关于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 关于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与梁高的取值 第一就是最小配筋率,最小配筋率的确定理论原则应该就是受弯构件的第一阶段末,即截面受拉区砼开裂临界状态,此时的配筋应能承担砼开裂后转嫁的全部拉应力,故与全截面有关,应用全截面。 第二就是正常的配筋率或最大配筋率,针对的就是受弯构件第三阶段,即极限破坏状态,此时截面只与有效高度有关,保护层多厚都无用,故采用有效高度。 ______ 配筋率首先要满足砼本身的要求,(参见大家上学时的混凝土教材正截面受压计算)。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不能无限增大,太大时会在钢筋屈服前压溃,超筋破坏。所以教材上就是控制ξb (常用材料在0、5附近),所以我们的受拉钢筋配筋梁受ξb不能超过一定值,这个值随着截面尺寸砼等级钢筋等级保护层厚度的不同,值也不同。我通过列表计算得出的结论就是:对于常用材料与截面,梁的配筋率(即有效截面配筋率,不要搞错配筋率概念)一般在2、0%,全截面配筋率一般在2、0%以下(这句话相对于上句话似乎就是废话,呵呵,但对于实际配筋时有很大方便)。 对于抗震梁(常见的为框架梁) ,除了控制上面的第二条外。还需要满足,砼规11.3.1可知框架梁配筋率宜满足 1、≤ 2、5% 2、ρ≤α1ζbfc/fy ρ=(As'-As)/bho ξb=0、35(二、三级框架) =0、25(一级框架) 考虑受压区钢筋作用 ______ 抗震框架梁梁端最大配筋率只就是2、5%不? 抗震规范中,强规6.3.3条: 6、3、3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与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2梁端截面的底面与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高规中6、3、2条也有强制规定。 注意文中”且计入受压钢筋的。。。。。。“,这里关键一个“且”字,故“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只就是必要条件,不能认为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率就就是2、5%。而应加上“且”后面的话,才就是充分必要条件。 在求x/h0时,应注意就是计入受压钢筋的。 所以,在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问题上,应注意三个问题: 一、不能认为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率就就是2、5%,实际设计中与一些资料手册中,就有这个问题。就是不全面的,从而导致错误。 二、抗震时用公式pmax=Sb*a1*fc/fy,(其中,sb一级为0、25,二、三级为0、35)也就是不对的,因为没有考虑受压钢筋的作用。而梁端有加密箍筋,6、3、3条第二款又保证了足够的受压筋,故不能忽约。 三、更不能套用非抗震时的最大配筋率。 ______

箍筋配筋率

箍筋体积配筋率 体积配箍率(ρv):箍筋体积与相应的混凝土构件体积的比率。 计算公式为:方格网式配筋: ρv=(n1×As1×l1+n2×As2×l2)/(Acor×s);螺旋式配筋: ρv=(4×Ass1)/(dcor×s)(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90页)。 式中,l1和l2为混凝土核心面积内的长度,即需减去保护层厚度;计算复合箍的体积配筋率时,应扣除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 柱箍筋加密区最小配筋率计算公式为:ρv,min=λv×fc/fyv;λv为最小配箍特征值,fc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yv为箍筋及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其中,fc≥16.7N/mm^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均有此规定),fyv≤360N/mm^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无此规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有此规定)。 箍筋面积配筋率 面积配筋率(ρsv): 配置在同一截面(b×s,b为矩形截面构件宽度,s为箍筋间距)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与该截面面积的的比率。其中,箍筋面积Asv=单肢箍筋的截面面积Asv1×肢数n。 计算公式为:ρsv=Asv/(bs)=(n×Asv1)/(b×s)。 最小配筋率:梁:ρsv,min=0.24×ft/fyv; 弯剪扭构件:ρsv,min=0.28×ft/fyv。 关于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与梁高的取值

第一是最小配筋率,最小配筋率的确定理论原则应该是受弯构件的第一阶段末,即截面受拉区砼开裂临界状态,此时的配筋应能承担砼开裂后转嫁的全部拉应力,故与全截面有关,应用全截面。 第二是正常的配筋率或最大配筋率,针对的是受弯构件第三阶段,即极限破坏状态,此时截面只与有效高度有关,保护层多厚都无用,故采用有效高度。 ______ 配筋率首先要满足砼本身的要求,(参见大家上学时的混凝土教材正截面受压计算)。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不能无限增大,太大时会在钢筋屈服前压溃,超筋破坏。所以教材上是控制ξb(常用材料在0.5附近),所以我们的受拉钢筋配筋梁受ξb不能超过一定值,这个值随着截面尺寸砼等级钢筋等级保护层厚度的不同,值也不同。我通过列表计算得出的结论是:对于常用材料和截面,梁的配筋率(即有效截面配筋率,不要搞错配筋率概念)一般在2.0%,全截面配筋率一般在2.0%以下(这句话相对于上句话似乎是废话,呵呵,但对于实际配筋时有很大方便)。 对于抗震梁(常见的为框架梁),除了控制上面的第二条外。还需要满足,砼规11.3.1可知框架梁配筋率宜满足 1.≤ 2.5% 2.ρ≤α1δbfc/fy ρ=(As'-As)/bho ξb=0.35(二、三级框架) =0.25(一级框架)考虑受压区钢筋作用 ______ 抗震框架梁梁端最大配筋率只是2.5%吗? 抗震规范中,强规6.3.3条: 6.3.3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 大于0.35。 2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高规中6.3.2条也有强制规定。 注意文中”且计入受压钢筋的。。。。。。“,这里关键一个“且”字,故“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只是必要条件,不能认为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率就是2.5%。而应加上“且”后面的话,才是 充分必要条件。 在求x/h0时,应注意是计入受压钢筋的。 所以,在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问题上,应注意三个问题:一、不能认为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率就是2.5%,实际设计中和一 些资料手册中,就有这个问题。是不全面的,从而导致错误。 二、抗震时用公式pmax=Sb*a1*fc/fy,(其中,sb一级为0.25,二、三级为0.35)也是不对的,因为没有考虑受压钢筋的作用。而梁端有加密箍

梁箍筋面积配筋率计算用表

梁箍筋面积配筋率计算用表 舒宣武编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2003年7月 表1.1 箍筋强度为的梁最小箍筋面积配筋率(%) 条件混凝土强度等级 C15 C20 C25 C30 C35 C40 C45 C50 C55 C60 C65 C70 C75 C80 (一级) 0.130 0.157 0.181 0.204 0.224 0.244 0.257 0.270 0.280 0.291 0.299 0.306 0.311 0.317 (二级) 0.121 0.147 0.169 0.191 0.209 0.228 0.240 0.252 0.261 0.272 0.279 0.285 0.291 0.296 (三、四级) 0.113 0.136 0.157 0.177 0.194 0.212 0.223 0.234 0.243 0.253 0.259 0.265 0.270 0.275 0.104 0.126 0.145 0.163 0.179 0.195 0.206 0.216 0.224 0.233 0.239 0.245 0.249 0.254 表1.2 箍筋强度为的梁最小箍筋面积配筋率(%) 条件混凝土强度等级 C15 C20 C25 C30 C35 C40 C45 C50 C55 C60 C65 C70 C75 C80 (一级) 0.091 0.110 0.127 0.143 0.157 0.171 0.180 0.189 0.196 0.204 0.209 0.214 0.218 0.222 (二级) 0.085 0.103 0.119 0.133 0.147 0.160 0.168 0.176 0.183 0.190 0.195 0.200 0.203 0.207 (三、四级) 0.079 0.095 0.110 0.124 0.136 0.148 0.156 0.164 0.170 0.177 0.181 0.185 0.189 0.192 0.073 0.088 0.102 0.114 0.126 0.137 0.144 0.151 0.157 0.163 0.167 0.171 0.174 0.178 表1.3 箍筋强度为的梁最小箍筋面积配筋率(%) 条件混凝土强度等级 C15 C20 C25 C30 C35 C40 C45 C50 C55 C60 C65 C70 C75 C80 (一级) 0.076 0.092 0.106 0.119 0.131 0.143 0.150 0.157 0.163 0.170 0.174 0.178 0.182 0.185

关于箍筋配筋率的概念、作用及与配箍率的区别

关于箍筋配筋率的概念、作用及与配箍率的区别 配箍率 在混凝土结构中,配箍率是用来体现箍筋相对于混凝土的含量,分体积配箍率和面积配箍率。在梁的箍筋配置表示方法中多用面积配筋率,而在柱子中多用体积配箍率。 1.概念: (1)面积配箍率ρ(sv)(括号内为角标,下同):是指沿构件长度,在箍筋的一个间距S范围内,箍筋中发挥抗剪作用的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与混凝土截面面积b·s的比值(b为构件宽,其与剪力方向垂直的,s为箍筋间距)。配箍率是影响混凝土构件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计算公式:ρ(sv)=A(sv)/bs=nA(sv1)/bs 式中:n为发挥抗剪作用的箍筋肢数,A(sv1)为箍筋单肢截面面积,直接按圆形计算。 (2)体积配箍率ρ(v):指单位体积混凝土内箍筋所占的含量,即箍筋体积(箍筋总长乘单肢面积)与相应箍筋的一个间距(S)范围内砼体积的比率。复合箍筋应扣除重叠部分的体积。体积配箍率ρ(v)主要用于保证框架结构梁端部和柱节点区的抗剪能力,并提高构件在地震等反复荷载下的变形能力。 计算公式:ρ(sv)=∑ni*A(sv)Li/Acor*s 式中:ni:一个方向箍筋的肢数,Li:相对ni方向的箍筋的肢长,Acor:箍筋核心区的面积,s:箍筋间距。 2.作用: (1)面积配箍率ρ(sv):体现抗剪要求,要求ρ(sv)≥ρ(sv,min ) (2)体积配箍率ρ(v):体现柱端加密区箍筋对砼的约束作用。ρ(v)≥ρ(v,min)=λ(v)f(c)/f(yv),式中:λ(v)为最小配箍特征值,f(c)为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f(yv)为箍筋的屈服强度设计值。 3.配箍率与配筋率的区别

配筋率讲解

每立方钢筋混凝土中钢筋含量的经验算法? 问题补充: 配筋率一般依据什么来定? 最佳答案 一般梁配筋率在1.2%~2%左右,配筋率是根据抗震等级来确定的,不同的抗震等级对应不同的最小配筋率 普通住宅建筑混凝土用量和用钢量: 1、多层砌体住宅: 钢筋30KG/m2 砼0.3 —0.33m3/m2 2、多层框架钢筋38—42KG/m2 砼0.33 —0.35m3/m2 3、小高层11 —12 层钢筋50 —52KG/m2 砼0.35m3/m2 4、高层17 —18 层钢筋54 —60KG/m2 砼0.36m3/m2 5、高层30 层H=94 米钢筋65 —75KG/m2 砼0.42 —0.47m3/m2 6、高层酒店式公寓28层H=90米钢筋65 —70KG/m2

?影响钢筋用量的因素 1. 混凝土钢筋含量应该分结构类型、高度、有无地下室等来讨 2. 厂房还应考虑柱距、生产工艺等因 3. 当然,这是平均数值,主要指标准层,转 5. 这只是一般的情况下 , 但时很多时候这个 数字都只能是作为一个参考 . 每一幢楼还是要认真的抽筋才 家设计院施工图的钢筋含量也有差距的 钢筋用量 kg/m2 般砖混住宅(6层) 7 屋面现浇,坡屋面,其余厨卫、阳台、飘窗现浇,飘窗计算 八度设防,无桩基, 6 层砖混结构住宅,现浇楼板 高了多 35-40 框架 4 层的宿舍楼 (桩基础 ), 跨度在 4 米*9 米, 层高 3.6 钢筋含量总结 换层有所不同 4. 与钢筋等级有关,三级钢较省 行. 6. 新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其他规 范实施后,钢筋用量又有较大副度提高, 7.各 ▲砖混住宅 住宅楼建筑 一半面积,包括砌体加固筋, 7 度设防 27.7 5 砖混住宅楼 32-40 一般砖混住宅现在设计 ▲框架住宅 框架别墅 40-50 米, 38-45 框架多层住宿 46—60 般框架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