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练习与答案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

一、为政以德

1、子适卫,冉有仆(1)。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2)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3·9)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2·7)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

2、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

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治国的基本思想及局限性何在?

3、孔子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你如何评价这个观点?

4、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你怎样理解孔子的“均无贫”?

二、克己复礼

5、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

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3)

孔子“正名”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么?

6、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7、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1•2)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2•8 )

请结合以上文字,说说孔子所说的孝与礼的关系,并作简要评价。

8、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原意有什么不同?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9、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颇有微词。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也许还没有达到仁、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省考试院第一次例卷题

10、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8.7)(1)“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

(2)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

11、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8.6)

(1)对社会现实与改革的关系,孔子所持的观点(态度)是(不超过15字),而长沮、桀溺的观点(态度)却认为(不超过15字)。

(2)上面文字反映了孔子怎样的主张和思想?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五、仁者爱人

1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7)

结合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是如何看待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二者关系的。

13、“然则管仲知礼乎?”(子)曰:“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的?

(2)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仁”的含义是怎样的?

14、同是主张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

六、君子之风

15、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但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韩非子则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而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了讳言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试结合实际,这三种主张作简要评论。

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结合这段文字,从中可以看出孔子表达了对君子的怎样的要求?

八、周而不比

17、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和曾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的交友之道。

(1)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

(2)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交友之道?

18、孔子说:“仁者爱人。”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请你从交友的角度,联系现实,谈你的理解。

19、在人与人的交往问题上,原始儒家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但孔子同时又以“仁”为标准,不赞成同任何人进行交往。他反对把交往降为党派活动,除主张要“适中交往”外,孔子还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人之过也,各于其党。”(《里仁》)。可见,在交往问题上,孔子认为我们不可以放弃自己的意志和立场而依附于他人,甚至把交往蜕变为一种结党营私的活动。对孔子的这种交往观,你是怎么看待的?请结合现实进行分析。(不超过100字)

20、结合实际,说说你认为“周而不比”都应该有哪些表现。

十一、诲人不倦

21、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面对子路、冉有的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这使得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很困惑。孔子的解释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如果子贡问同样的问题,孔子会如何回答?为什么?对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你有什么体会?

22、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为什么孔子认为可以同子贡谈论《诗》?

23、①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②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不发。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以上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教学观点?

24、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

(2)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

25、子曰:“述而不作(1),信而好古,窃(2)比于我老彭(3)。”请说明孔子“述而不作”的内涵,并进行评析。

十二、高山仰止

26、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从中你可以获得怎样的启示?

十三、沂水春风

27、“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

(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

十四、中庸之道

28、子路撜溺(拯救溺水者)而受牛谢。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于府。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

(1)对子路和子贡的不同做法,孔子赞同子路而否定子贡。结合《论语》所学,你认为孔子是依据什么来评判的?

(2)你赞同谁的做法?请简述理由。

29、“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请简述中庸之道在现实中的运用。

30、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

31、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请结合实际对“和而不同”的观点加以评述。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

1、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1)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2)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即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

2、(1)基本思想:孔子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基本原则,认为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距,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2)局限: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3、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从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4、(1)孔子之意与农民起义口号之意不相同。农民起义的“均贫富”是讲究平均主义,取消等级制度;孔子提倡以“等级制”为核心的“礼”,“均无贫”是指“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上下相安”,是相对公平,还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2)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甚至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就今天而言,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讲究阶级差别,基本不适宜现代社会。

5、(1)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只有先正名才能言顺,事成,礼乐兴,刑罚恰当,百姓安心做事。

6、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7、(1)有若认为,人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孔子认为,孝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2)忠以孝悌为前提,孝悌以忠为目的。孝悌是仁的根本,是礼的基础。“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我们应当继承积极的孝顺长辈的一面,抛弃消极的愚忠愚孝的一面。

8、(1)孔子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的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是正名分,定等级。不仅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2)宋儒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绝对否定个人的愿望需求;把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推向了极致。

9、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坚信自己的事业合于仁道,即使前身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不可”不是孔子的错,而是天下不容,只是证明天下见识浅,反而显示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

10、(1)“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2)“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

11、(1)社会动荡,需要积极入世态度;社会动荡,不如避世自隐。

(2)第一,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第二,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第三,从反面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

12、孔子的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 “忠” “信”等传统伦理道德。这表明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13、(1)孔子否定管仲“知礼”,因为他超越了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有“塞门”“反坫”、(国君享有的建筑)。但是孔子肯定管仲有仁德。因为他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

(2)一方面,孔子认为,要治国平天下必须德才兼备;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能够“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使社会安定的人,就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可见孔子“仁”的标准是能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必拘于小信。当然,孔子肯定管仲仁德而否认管仲知礼,也表明了孔子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着矛盾。

14、(1)孔子的“仁爱”是建立“礼”(等级制度)的基础上,也是以“礼”为原则和指导的,所以他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

墨子的“兼爱”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显然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这也是墨子思想在后来衰落的原因。

(2)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一是说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有着根本区别(一强调等级、一强调平等),二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各派之间互相争论,批评对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所以讥刺墨家的“兼爱”因平等而“无父无君”。

15、(1)孔子主张利要服从义,重义轻利。义指道义,更多指公利即国计民生的大利;利指利益,特别指私利,即一己之物质小利。这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道德”坚持道义的实际,应该是所有经商者的原则。中国历来就有“儒商”,像“徽商”、“晋商”都以“诚信”为本。到现代,如日本商人、企业家都奉《论语》中的道德为本,大力提倡言“利”而不忘“义”,这对我们今天市场的经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2)韩非子和董仲舒之论,走向两个极端,“极左”和“极右”,但今天仍有市场,尤其是韩非子之论,在今天不少商人、企业家中还很“吃香”,有的人昧着良心、不顾手段、甚至不顾消费者生命健康赚钱,我们今天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这些理论也有关系。

16、(1)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2)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孔子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17、(1)孔子的交友之道包括忠告、善导、不可则止三方面,强调自主平等真诚的独立人格;曾子从交友的意义出发,强调文章学问在交友中的作用,交友的目的是培养仁德。

(2)两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交友的态度与方法,孔子从仁德出发,强调交友需要平等真诚;曾子侧重交友的方法。两人追求的要义是一致的。

18、在现实中确实有些人不值得我们去“爱”,对死不悔改且危害甚大的人要深恶痛绝,真正的仁者是“爱憎分明”的,爱人,才能使人们敬佩你、归顺你;憎人,才能使小人敬畏你、远离你。孔子的“爱人”并不是不讲原则的爱。

19、当今社会需要和谐,为了使交往者之间有一种和谐、完美的状态,必须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但在交往中还是应该保持交往主体的独立性,不能把交往活动变成结党营私的活动,因此要选择交往对象,适中交往。

20、根据孔子关于交友的论述,主要表现在:

(1)交往应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群而不党”、“和而不同”,“以文为友,以友辅仁”,而不是朋比为奸。(2)交友的标准:三种“益友”、三种“损友”,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虚伪不一、夸夸其

谈的人相交。(3)交友应有度。对待朋友不“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

21、(1)因材施教。(2)闻斯行之。因为孔子认为子贡是一个通情达理之人,他是能够把握好做事的度的。(3)孔子之所以能做到因材施教,是因为他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心里有数。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予不仁”“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等。

22、(1)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2)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23、①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要加以抑制。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反映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②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24、(1)孔子说再好的画也是要画在洁白的底子上,用类比的方法告诫子夏再好的文学也应建立在德行之上,切勿舍本逐末。

(2)孔子这里就是在教育学生做人要朴实,要以内在德行为务,少一些外在虚伪的花里胡哨的东西,他一启发,子夏就明白,接受老师的教诲并且能举一反三、启发老师,而老师肯定并谦虚地接受他的这种理解,这是一种让人羡慕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25、(1)所谓“述而不作”,是指只综合、阐述和宣传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而不创新立异、自立新说。这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也跟他的政治倾向有关。孔子提倡“复礼”,向往周朝的礼仪、制度、文化,而当时现实是“礼崩乐坏”,所以他更认为要大力宣扬古代文化。

(2)“述而不作”,一方面说明孔子“复古”的政治立场,以古代礼乐作为最高的标准。但另一方面,孔子在综述古代文化中形成自己的体系,有创新在,并非“传声筒”,更非今天一些“学者”东拼西凑、剪剪贴贴可比。

但是,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是文化保守主义的做法,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

26、启示1:在学生洋洋得意时,要及时泼冷水让他清醒,而不是一味地赞赏,呵护,让他失去理智。

启示2:孔子对学生有成绩表扬,有过错批评,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又树立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

27、(1)曾点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

赞同: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和乐景象图,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会境界,表现了曾点安详自得的人生态度。不赞同:曾点缺乏济世大志,

反映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而儒家讲究入世,讲究积极进取。

/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

第一,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点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子此时的心情契合。

第二,曾点描绘了一幅雍容暇豫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第三,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第四,曾点志趣高远,胸次悠然,较之另三个学生驰心政务,已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

28、(1)依据“做事要符合多数人的健康正常生活需要,做到合情合理”的中庸思想。(2)言之成理即可,要求有观点有分析。

29、(1)“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反对无原则的“乡愿”。

(2)在对待社会问题时,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

30、(1)子张做得过份,子夏做得不足,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的评价是:过犹不及。

(2)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

31、(1)“和而不同”是君子处世的原则。即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对任何事都经过独立思考,从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2)“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对今天来说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比如,在与人交往中和谐相处,也保持个性;在民族交流中互相学习,也尊重各自的文化、观念;在宗教问题上融合进步,也保留各自的特点。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实战演练:第三单元 2十 学以致其道 Word版含解析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作坊) 耕也,馁.在其中矣(寒冷) B.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不) 敏.于事而慎于言(勤勉) C.就.有道而正焉(走向,到) 贤贤易.色(轻视) D.事君能致.其身(获得) 不迁怒,不贰过 ..(同样的错误犯两次) 解析:选C。A.馁:饥饿;B.莫:没有什么人,没有谁;D.致:奉献,献出。 2.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攻乎异端 ..(杂学,邪说)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湮没) B.而亦何常师 ..之有(水平平常的老师) 抑.与之与(还是) C.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大概) 切.问而近思(迫切) D.诲.女知之乎(教导)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安全) 解析:选A。B.常师:固定不变的老师;C.切:切实;D.安:舒适。 3.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攻乎.异端 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夫子之.求之也 C.女为.君子儒 古之学者为.己 D.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解析:选D。A.介词,对于/介词,跟,同;B.代词,代知识/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动词,成为,做/介词,为了;D.均是连词,表让步,相当于“即使”。 4.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的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小人哉,樊须也 A.馁在其中矣B.而亦何常师之有 C.贤哉,回也D.何以谓之“文”也 解析:选C。A.介词结构后置句;B.宾语前置句;C.主谓倒装,与例句相同;D.宾语前置句。 5.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不有文武之道焉——没有地方没有文武之道存在。 B.求之与?抑与之与——是他去求他们呢,还是他给他们呢? C.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先生的这种求法,大概不同于别人的求法吧? D.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他老先生何处不学?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老师呢? 解析:选B。应译为:这是向人家要求来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呢?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 其大者 ..,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 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 .. 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贤者识其大者 ..大者:______________ (2)夫子至于 ..是邦也至于:____________ (3)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俭:______________ 答案:(1)大的方面(2)到(3)约束 7.翻译下面文中画线的句子。 (1)而亦何常师之有? 译文:

《论语》选读练习与答案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 一、为政以德 1、子适卫,冉有仆(1)。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2)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3·9)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2·7)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 2、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 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治国的基本思想及局限性何在? 3、孔子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你如何评价这个观点? 4、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你怎样理解孔子的“均无贫”? 二、克己复礼 5、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

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3) 孔子“正名”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么? 6、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7、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1•2)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2•8 ) 请结合以上文字,说说孔子所说的孝与礼的关系,并作简要评价。 8、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原意有什么不同?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9、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颇有微词。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也许还没有达到仁、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省考试院第一次例卷题 10、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课后篇一起提高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是鲁孔丘与 B.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C.丘不与易也 D.使子路反见之 项,“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B项,“辟”通“避”,躲避。D项,“反”通“返”,返回。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仪封人请.见(请求) 是鲁孔丘之徒.与(弟子) B.孔子过.之(经过) 是知津.矣(渡口) C.何.德之衰(怎么) 往者不可谏.(劝谏,劝阻) D.来者犹可追.(追赶) 今之从政者殆.而(危险) 项,谏:匡正,挽回。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明日 ..,子路行以告 B.子路从而 ..后 C.鸟兽不可 ..与同群 D.遇丈人 ..,以杖荷蓧

项,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B项,从而,古义:两个词语,“从”是“跟从”的意 思,“而”是表承接的连词;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D项,丈人,古义: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义:岳父。 4.下列对文化知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B.《论语》由孔子及其弟子编写,全书共20篇。 C.《论语》的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D.“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5.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子路宿于石门 A.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B.子路行以告 C.子曰:“隐者也。” D.晨门曰:“奚自?” A项,介宾短语后置句。B项,省略句。C项,省略句,判断句。D项,宾语前置句。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9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配套练习:《论语》选读(含答案)

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配套练习:《论语》选读(含答案)

————————————————————————————————作者:————————————————————————————————日期: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是鲁孔丘与 B.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C.丘不与易也 D.使子路反见之 答案:C 解析:A项,“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B项,“辟”通“避”。D项,“反”通“返”。 2.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明日 ..斯也 ..,子路行以告 B.君子之至于 C.夫子怃然 ..乎 ..曰 D.子见夫子 答案:C 解析:A项,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B项,古义:到,到达。今义:①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介词,表示另提一事。C项,古今意义相同,怅然若失的样子。D项,古义:旧时对老师的称呼。今义:称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 3.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②子路拱而.立 B.①对曰:“然.。” ②夫子怃然.曰 C.①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②杀鸡为.黍而食之 D.①君子之.至于斯也 ②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答案:D 解析:A项,①通“尔”,你;②连词,表修饰关系。B项,①表示肯定,是的;②形容词词尾,……的样子。C项,①动词,作为;②动词,做(饭)。D项,①②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耰.而不辍 A.左右欲刃.相如 B.子路从而后. C.范增数目.项王 D.侣.鱼虾而友.麋鹿 答案:D 解析:例句与A、B、C三项中加点词语都是名词用作动词。耰:用耰松土并使土块细碎。刃:用刀杀。后:落在后面。目:用眼睛示意。D项,“侣”和“友”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5.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子路宿于石门 A.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课文练习(含答案)

《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课文练习班级:姓名:

五、基础知识巩固性训练 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A.公曰:“告夫.三子。”夫.执舆者为谁 B.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而谁以.易之C.孔子沐浴而.朝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D.何德之.衰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 A.往者不可谏.(规劝)长沮、桀溺耦.而耕(并排耕作) B.使子路问津.焉(渡口)耰而不辍.(停止) C.天下有道,丘不与易.(改革)也植.(种植)其杖而芸 D.果哉!末之难.(辩驳)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道义) 3.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君曰“告夫三子”者.②往者.不可谏③是鲁孔丘与.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4.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②如之.何其废之③明日,子路行,以.告④子路行以.告 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5.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子见夫子乎.②有心哉,击磬乎.③见其二子焉.④使子路问津焉. 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6.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至,则.行矣②深则.厉,浅则揭③夫执舆者为.谁④何以伐为. 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7.选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陈恒弑其.君 B.植其.杖而芸 C.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D.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8.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子路从而.后 A.植其杖而.芸长沮、桀溺耦而.耕 B.子路拱而.立杀鸡为黍而.食之C.趋而.辟之而.谁以易之 D.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9.选出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告发(他)。】B.今之从政者殆而!【当今从政的人岌岌可危了!】 C.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他们)一起来从事改革了。】D.吾已矣夫!【我这一生怕是不行了吧!】 10.选出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 一、《为政以德》第五题 译文:孔子说:"大道的实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不能看到,但能看到有关当时太平盛世的记载。大道的流行,是以天下为世人所共有。选举贤能之人共同治理,大家讲信用,和睦相处,彼此合作,所以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施慈于自己的儿女,更能推延仁爱,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都能贡献才力,儿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废疾病的人都能得到丰厚的供养。男的各尽其职务,女的各有其家庭。货物资源都厌恶丢弃到地上浪费掉,但也不可放到自己家里私用。既嫌恶有能力不肯使出来,但也不一定为自己出力才算效劳。因此,人人都能诚实相待,和睦相处,故不会有阴谋诡计发生,也没有劫夺偷窃杀人越货的事情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美好的世界就算是真正的大同世界了。" 二、《克己复礼》第四题 1、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译文:礼是怎么来的?说: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有欲望却实现不了,就不能不想办法去索取,索取却没有度量分界,就不得不争执,争执就发生动乱,动乱导致贫穷。先王非常讨厌动乱,于是制定礼仪来作为度量分界,用来满足人们的欲望,给予人们的索取,使得欲望的满足不会因为物质的匮乏而终止,物质的给予不会过分的顺从于欲望,欲望和物质两者相辅相成,这是礼出现的原因! 2.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译文:鹦鹉能言,始终是飞鸟;猩猩会说话,也始终属于禽兽。现在作为人而不受礼的规范,即使能说话,不也合了禽兽的心态么?只是禽兽无礼,才会有父子共妻。所以,圣人兴起时,才制定礼教化人们,使人们有礼,从而懂得把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 3.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论语》选读复习题及答案

论语选读复习题 1、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那么爱人,小人学道那么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17.4〕 〔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是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 〔2〕联系材料分析孔子在处理师生关系的态度。〔2分〕 2、子谓颜渊曰:“用之那么行,舍之那么藏,惟我与尔有是夫!〞〔7·11〕 子路曰:“子行三军,那么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9·11〕 〔1〕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试问,得以充分表达这种情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1分〕 〔2〕孔子通过平时言行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崇敬。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简要分析。〔3分〕 3、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16.4〕 ⑴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1分〕

⑵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拟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3分〕 4、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1〕前一章中的“忠〞是指什么意思?〔1分〕 〔2〕后两章表现了孔子学说的根本观念中的哪一个侧面?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5、谓颜渊曰:“用之那么行,舍之那么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那么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请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 〔2〕在这段文字中表达了孔子怎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答复〕〔3分〕 6、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那么远怨矣。〞 ②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③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④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根据前两章文字,各总结一条交友原那么。〔2分〕 〔2〕孔子强调在人际交往中应当“矜而不争〞,对此有人认为,这不符合现代社会竞争的

论语选读:君子之风简答题及答案

《君子之风》 一、核心解读: 君子一词在孔子以前的文献如《尚书》《诗经》中就已提及。它最初的涵义是指大夫以上的当权者,当时并无明显的人格特征。孔子借用了这一称谓,并赋予它新的内涵,使之成为儒家培养人才的规范标准,成为儒家的理想人格。 在《论语》中前后总共有一百多处提及“君子”。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君子?什么是君子的风范呢?纵观全文,可以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文”和“质”兼美。所谓“文”就是外在的行为表现,所谓“质”就是内在的道德修养。 先说“质”。具体要求有:一要坚守道义,讲求诚信。“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甚至“杀身以成仁”。二要见利思义,视不义之富贵犹如浮云。三要安贫乐道,乐以忘忧。做到不耻恶衣恶食;不患得患失,不忧不惑不惧。四要心胸广大,意志坚毅。君子不可以不弘毅,当自强不息。 再说“文”。要行为有礼,态度谦逊。孔子自己身体力行,他“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就是“文”的杰出代表。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从孔子的这句话可知,君子之道有三个最重要的特质,那就是仁、智、勇。 与君子相对的便是小人。小人贪生怕死,贪图享乐,见利忘义,患得患失。孔子将这种人斥为鄙夫,认为这种人为了个人的利益,什么手段都用得出来,不可与其共事。 二、名句填空: 0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02·君子喻于义,。★ 03·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贤哉,回也!★0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不义而富且贵,。”★05·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 。”★ 06·知者乐水,。知者动,。,仁者寿。”★07·曾子曰:“,任重而道远。,不亦重乎?,不亦远乎?”★ 08·子曰:“志于道,,依于仁,。” 09·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既得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10·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知者,勇者。”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三、字词注音: 孙.以出之(xùn)恶.衣恶食(è)曲肱.而枕(gōng)知者乐.水(yào)鄙.夫(bǐ) 仁者乐.山(yào)驷.不及舌(sì)虎豹之鞟.(kuò)何以文为.(wéi)一箪.食(dān) 从下列句子中提取成语,并解释: (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志士仁人:有德行、有志向、为理想而献身的人 ——杀身成仁: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现指为维护正义或崇高的理想而牺牲生命。(2)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训练(师用)

《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训练(师用) 《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训练参考答案 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中特别强调自学必须存有谦逊求真务实的态度的句子就是: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就是言也。 3.《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朋友从外地去探望你,你可以提及孔子的哪一句话去抒发你的心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论语》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一句,人们常用来说明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要好好珍惜它。 7.《论语》中孔子指出向别人自学,弘扬长处防止短处,那就要:见贤思齐矣,见不 贤而内自省也。 8.《论语》告诉我们面对别人的误会,我们应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9. 《论语》中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来反省自己?句子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0.《论语》中孔子指出必须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的句子就是:知之为知之,不 知为不知,就是言也。 12.《道德经》里提及的“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与《论语》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13.青年担负起着国家社会兴盛的大列佩季哈区,应以《论语泰伯》曾子所说的“士 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恕。 14.现实社会中,不尊师不虚心求教者常有之,对这样常妄自尊大、师心白用的人, 我们可以引用《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两句来进行驳斥和劝诫。 15.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三人行,必有我师矣”两句去展开反驳,用比喻的修辞学形象的表明必须搞好一件事,准备工作工作就是非常关 键的。 16.在《论语子罕》中形容颜渊对孔子之道赞叹的两句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17. 在《论语子罕》中形容时间的流逝的两句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8.《论语为政》

2021粤教版语文论语选读第12课君臣父子同步检测含答案

自我小测 剖析出色文段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一)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三)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门生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四)子曰:“事父母几谏 .. (五)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而好犯上者,鲜.矣鲜: (2)君子务本.本: (3)樊迟御.御: 几谏: (4)事父母几谏 .. (5)劳.而不怨劳: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3)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4)色难。有事,门生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综合拓展提升 二、课外《论语》鉴赏 3.翻译画线句子。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1)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2)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3)子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 郅恽字君章,汝南西平人也。子寿。寿字伯考,善文章,以廉能称,举孝廉,稍迁.冀州刺史。时,冀部属郡多封诸王,宾客放纵,类.不检节,寿案察之,无所容贷。乃使部从事专住王国,又徙.督邮舍王宫外,动静失得,实时骑驿言上奏王罪及劾傅相,于是藩国畏惧,并为遵节。视事三年,冀土肃清。三迁尚书令。朝廷每有疑议,常独进见。肃宗奇其智策,擢为京兆尹。郡多强豪,奸暴不由。三辅素闻寿在冀州,皆怀震竦,各相检敕,莫敢干犯。寿虽威严,而.推诚下史,皆愿效死,莫有欺者。以公事免。 复征为尚书仆射。是时大将军窦宪之外戚之宠,威倾天下。宪尝使门生 ................赍.书诣寿,有所请托,寿即送诏狱。前后上书陈宪骄恣,引王莽以诫国家。是时

2019-2020学年度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修养的境界]苏教版知识点练习[含答案解析]九十

2019-2020学年度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修养的境界]苏教版知识点练习[含 答案解析]九十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为气也,至大至刚至:极,最。 B、无是,馁也馁:空虚。 C、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槁:枯干。 D、安居而天下熄熄:指战争平息。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加线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敢问夫子恶乎长。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B、丈夫之冠也,父命之。此之谓大丈夫。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D、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下面关于选文内容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人才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才能造就,所以人们应正确面对逆境

B、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 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 C、孟子采用正反对比进行论证,最终使中心论点突出而鲜明 D、孟子的观点启示我们,人一方面要经得起苦难,要在苦难面前看到希望;另一方面也要经得起安 乐,在受到荣华富贵的诱惑时,把握好自己,不丧失向上的意志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A、管夷吾举于士 B、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C、舜发于畎亩之中 D、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加线词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A、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C、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D、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论语〉选读》测试试题和参考答案

《〈论语〉选读》测试试题参考答案 1.B 本选项是“儒家的价值学说,可称为内在价值论或道德至上论”的依据,不能作为“儒家最高的价值标准是…和谐‟”的依据。 2.D A.强加因果关系。判断依据是“在儒家看来,道德虽然是超功利的,但道德实有极大的功用,这功用就是达到人己物我的和谐”。 B.是非颠倒。荀子是重力的。判断依据是“孔子、孟子贱力,荀子则相当重视力。他说:“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载万物,兼利天下。”(《荀子•王制》)这些情况表明,在重义轻德的前提下,给以利和力一定的地位还是可能的”。 C.混淆程度深浅。判断依据是“但是,在与其他各派特别是法家的论战中,在反对世俗价值观的努力中,儒家……这就很成问题了。汉代的董仲舒……问题就更严重了。宋明理学特别是程朱陆王学派大力宣扬“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造成了严重后果”。 3.B A.张冠李戴。判断依据是“正因为如此,孔子将中庸视为一种最高的道德。中庸就是要反对过与不及,以保持事物的均衡协调”。 C.以偏概全。判断依据是“尽管宋元明清时期也有一些儒者在义利、王霸、德力、理欲等问题上提出了一些较全面的观点,但毕竟未能取得主导地位”。 D.是非颠倒。判断依据是“因此,把“存天理,灭人欲”概括为“禁欲主义”并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等量齐观,是不正确的”。注意“并”字。 4.C A.过:责备/ 过错 B.伐:攻打/ 夸耀 C.相:辅助 D.安:使……安定/ 安于,习惯于 5.B A.于:介词,引进动作的直接对象,不译/ 介词,引进动作的来源,从 B.以:介词,把 C.则:连词,表承接关系,就,那么/ 连词,表转折,却 D.而: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承接 6.C ②是冉有“要攻打颛臾”的原因。③虽是孔子的话,但与原因无关。①④⑥是孔子反对“攻打颛臾”的直接原因,⑤也可以看作是孔子反对“攻打颛臾”的间接原因。 7.D 在“季氏将伐颛臾”的问题上,孔子责备二人,轻重分量明显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脱的责任,但冉有的责任更大。文章开篇是“冉有、子路见于孔子”,中间说话只有“冉有”,这最后的批评是针对二人的,而子路比冉有大,所以孔子说“今由与求也相夫子”,把子路提在前面。 8.(7分,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9.填空。(5分) ⑴词牌题目 ⑵辛弃疾南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

论语复习资料三: 《(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课为政以德(会考篇目) 一、本题意在引导我们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在思考中加深认识。 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不同,但要注意避免孤立、静止地看问题,要把这两条材料和其他材料结合起来看.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当然,总体看来,孔子对礼教强调得更多,这是他所关注的-个重点。 二、此题意在通过词义的深入探究正确把握文意。 “均贫富”和“均无贫"的“均”词典义都是“平",但到了“均贫富”和“均无贫"这两个不同的句子里,却有不同的解释,“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 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只有这种解释,才能使“均无贫”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取得一致。 三、此题意在对《论语》中的重要概念给予关注. 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可以在总结归纳孔子德治思想(富民、教民、举贤、正己等)的基础上,以法家的法治思想与孔子这里的德治思想作简要对比。 第二课克己复礼 一、此题意在联系相关材料.对材料进行综合思考. 课文最后两章说明,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核,这个内核就是仁。另一方面,孔子又认为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12.1章)。1.2章用孝弟把仁和礼统一起来,所谓孝弟,就是尊尊亲亲,是在宗法制度下的亲情,又反过来为巩固宗法制度服务。这样,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2。8章,17。21章);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之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二、此题意在注意区别原始的孔子和后世改造过的“孔子”。 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孔子在他处曾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3.19章)的话。所以,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不父也同样应该反对.当然,孔子从维护周礼着眼,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的义务一面。后世的“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则把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

《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汇总

《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汇总 一、《为政以德》 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去“食”“留”“”,二者有没有矛盾? 答: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无异?2、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不立”这句话? 答: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这是孔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3.依据《季氏将伐颛臾》(16.1)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无贫”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贫富”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

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实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理解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二、《克己复礼》 1.在孔子看来,礼和仁的关系是什么? 答: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仁是礼的内核(3.3);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目的(12.1);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1.2)(2.8)(17.21) 2.宋儒说“克已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乐意有甚么不同? 答:(1)孔子说“克已复礼”指的是约束自己的言行、欲望,使自己的言行、欲望符合社会规范,不出格,以达到“仁”。“存天理,灭人欲”则将“克已复礼”推向极端,无视人的正当需求,无视人的存在。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单元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单元测试题 、基础知识(36分) 1卜列加点的词语读音全对的项疋( ) A怃然w u 木铎du o喟然ku i以俟君子c 1 B角隅y d 下乘sh e ng无適d i箪食壶浆d a n sh i C八佾y i 畏葸s 1岑寂c en恶乎成名w u D付梓z 1 尺牍d u戗兽qi a ng 锱铢必较z 1 2下列选项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A编篡坐月子人情事故灸手可热 B 旋律入场卷谈笑风生饮鸠止渴 C坐镇搔痒病出其不意趋之若鹜 D 亲睐挖墙角不能自己磬竹难书 3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错的一项是() A.夫(那个)执舆者为谁趋(快步走)而辟之 B.往者不可谏(劝谏)见(介绍,引见)其二子焉 C.异乎二子者之撰.(陈述)其言不让.(谦让),是故哂之 D.足食,足兵.(军队),民信之矣可使有勇,且知方(方向)也 4下列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A使(让)民如承大祭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怨天尤人 ) B请事(从事,实行)斯语矣起(站起来)予者商也 C弃而违(违反)之由也兼人,故退(后退)之 D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类推)闻斯(就)行诸 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是鲁孔丘与植其杖而云 B长沮、桀溺耦而耕令之从政者殆而 C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尧舜其犹病诸 D无欲速,无见小利岁寒,然后之松柏之后彫也6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举直错诸枉 B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如日月之食焉 C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而谁以易之 D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明日,子路行以告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A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B 己欲达而达人 C我欲仁,斯仁至矣 D 问知。子曰:知.人 8下列“而”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子路从而后 B 植其杖而芸 C子路拱而立 D 杀鸡为黍而食之

《论语》选读 练习

《论语》选读练习 《论语》复习资料 (2021年杭州市第二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题目。 甲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孔子为什么将富贵比作“浮云”?请简析。 (2)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与孔子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请结合上述语录及孔子关于“义”与“利”的看法加以阐述。 乙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君子”与“小人”是经常出现的两个词,我们经常拿这两个词来评判一些人的思想和行为。有人说:君子对事不对人,好求同存异,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而小人则对人不对事,好结党伐异,喜欢掩饰自己的过错。上述的文字是否符合孔子的思想?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甲(1)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之“过眼云烟”;浮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2)一致。孔子认为义与利并不是绝对矛盾的,他不反对正当地求利;但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孔子认为要以“道”和“义”为重,反对见利忘义。乙符合。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因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富阳场口中学2021年三月质量检测)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题目。 甲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孔子从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为什么说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的。

乙 《论语》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道家主张“以德报怨”,而孔子不同意这种做法,主张“以直报怨”,这是否有违儒家的忠恕之道?试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舍生取义,杀生成仁,重义轻利。 (2)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变成非此即彼的利益观。孔子之论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道德”、正确处理好利与义关系的实际,应该是所有经商言利者的原则。所以说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的 乙文:老子的话意思是善良的人,我以善意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意对待他,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善良。“以德报怨”,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人们向“善”的心理;但是“以德报怨”混淆了是非的判断标准。如是小怨,当然可以德报怨。比如朋友之间有些小的误会,不妨宽容一点,超然一点。“以直报怨”,即以自身的公正、正直来保持人生的率真和尊严,以正直的心和磊落的行为来对待别人的怨,这表现了儒家的原则性与宽容心。 (绍兴一中2021年4月高三回头考试卷)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题目。甲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1)上述文字着重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交往”原则? (2)结合上述话语,具体阐述孔子“交往观”的要求。 乙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善于因材施教,无论是谁,只要肯来求教,他就进行教育;无论谁做他的弟子,他都要亲自作调查研究,了解到每一个人的特点,然后进行教育。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作业本参考答案

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作业本参考答案 一为政以德 1 . (1 )shù( 2 )shèng ( 3 )xiàng ( 4 )xiá ( 5 )dú( 6 )hé ( 7 )yǎn (8)fèn 2. (1 )通“拱” ,环抱,环绕(2)名词作动词,好比风(3)形容词作动词,把……放在前面(4)使动用法,使……生活安定 3. (1 )介词,用(2)介词,按照(3)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4)连词,相当于“而” ,并且 4. (1 )本义为登高,攀登。《说文》:“德,升也。” (2)通“得” ,取得,获得。《老子·四十九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3)恩惠,恩德。《史记·项羽本纪》:“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又有德、福的意思。《礼记·哀公问》:“百姓之德也。” 5. 节用爱民;既来之,则安之;开柙出虎;分崩离析;季孙之忧;祸起萧墙。 6. 孔子陈述了三点理由: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颛臾是社 稷之臣,不是季氏所当伐的。 7. 译文:老虎、怪兽从笼中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中被毁坏。有两层比喻义。第一层: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虎兕出于柙” 比喻季氏攻打颛臾,“龟玉毁于椟中”比喻颛臾被消灭。第二层: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人,虎兕行凶,龟玉被毁,看管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孔子以此非常形象地批评了冉有、季路的失职。 8. 孔子首先揭示谎言可恶;其次阐明政治主张;最后说明错误严重,指出季氏之忧在萧墙之内。 9. 不同在于:“均无贫” 是从统治者治国的角度提出的,用于调和矛盾、稳定社会,仍有等级差异的政治理想;“等贵贱,均贫富” 是从穷人的立场上提出的,要求重新确立尊卑贵贱的等级结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是起义的纲领。 1 0. 简而言之,反映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 11 . 略[提示:评点可及时记录并表达阅读时的理解和感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可以

《论语》选读简答题训练语文试题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徳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 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 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 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 (四) 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 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 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 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 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 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