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危害因素识别与消减措施

危险危害因素识别与消减措施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危险和危害的认知也日益增强。因此,识别危险危害因素,采取相应的消减措施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本文将介绍什么是危险危害因素,以及如何识别和消减这些因素。

危险危害因素的定义

危险危害因素是指可能对人员、设备、工程和环境造成危险和危害的因素。这些因素可能来自不同的源头,如从物理、化学、生物和心理等方面。严重的危险和危害会导致人员伤亡和产生不良后果,引起工作事故,甚至打击组织的生产力和运营效率。

如何识别危险危害因素

危险危害因素的识别是确定和评估当天工作中潜在风险的过程。识别危险危害因素需要对现场环境、设备、材料以及工作人员的可能行为进行评估。以下几个方面可能需要注意:

现场环境的识别

办公场所、工厂、建筑工地等不同场所的现场环境危险因素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识别。例如,电线、地板、楼梯、不良的照明和通风等都可能存在风险。

设备相关的识别

生产设备是潜在的危险源,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评估。例如,生产设备的运行情况、故障、维护和保养都可能产生安全风险因素。

材料和货物的识别

不同的材料和货物有着不同的性质,例如,易燃材料、易爆物、有毒物质等都需要特别注意。对于货物堆放的位置、高度、防护措施等也需要评估。

工作人员的识别

建议对所有员工都进行风险评估,因为即使是看似简单的工作,都可能造成损伤。例如,不当的工作方法、操作流程、人员的训练、知识技能都可能产生风险。

如何消减危险危害因素

危险危害因素识别后,根据实际情况应该工作展开,制定措施,消减危险危害因素:

实施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为更好的抓住潜在的风险和交叉点,确定重要性和紧急性。因此,第一步是进行风险评估。常见的方法是制定风险评估矩阵或表、分类、描述和评分。

尽可能消减风险

消减风险的方法可能有很多种,因此需要采用符合实际情况的方法来尽可能地消减风险。

建立预警系统

该系统有助于统计和分析风险的产生、发展、演化过程和监控。包括的内容可能包括数据采集、分类和分析,对额外风险的预警等。

回溯法研究问题

回溯法是通过回溯分析将危险危害因素追溯到根本问题的方法。在了解问题的根源之后,常见的做法是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消减危险危害因素。

结论

危险危害因素的识别和消减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这一工作需要全员参与,用以消除工作场所的危险和危害,从而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更好的了解危险危害因素的识别和消减。

危险危害因素识别与消减措施

危险危害因素识别与消减措施 危险危害因素识别与消减措施 在生产、储存和使用的各个过程中,危险和危害因素是难以避免的。为了保障员工和企业的安全,必须对这些因素进行有效的识别和消减。本文将介绍危险品识别、危险源辨识、事故隐患排查、风险评估与控制、安全防范措施、应急预案制定与实施、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治理、环保措施与排放控制、员工培训与安全教育以及定期检查与监督等方面的内容。 1.危险品识别 危险品包括易燃、易爆、有毒、腐蚀性等物品,这些物品在使用和储存过程中可能会对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在生产、储存和使用危险品的过程中,必须对其性质、危害及应急处理措施进行充分了解和掌握。同时,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分类管理,设置明显的标识和警示牌。 2.危险源辨识 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根源。在生产、储存和使用的各个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和掌握存在的危险源,包括设备、环境、人员行为等方面。针对不同的危险源,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以降低或消除其造成的危害。 3.事故隐患排查 事故隐患是指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隐患和缺陷。通过开展定期检查、专项检查和巡查等事故隐患排查工作,可以及时发现并消除潜在的危险和危害因素。在排查过程中,应采用风险评估、安全设施检查、作业过程监控等方法和技术,确保排查工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4.风险评估与控制 风险评估是对危险和危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过程,目的是确定各项措施对降低或消除风险的贡献程度。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技术和管理手段,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5.安全防范措施 针对危险品和危险源,应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例如,对于易燃易爆物品,应设置专门的储存区域,并使用防爆设备和器材;对于有毒物品,应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和应急救援设备;对于腐蚀性物品,应使用耐腐蚀材料和设备等。此外,还应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安全宣传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6.应急预案制定与实施 应急预案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制定应急预案时,应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危险和危害事件,明确应急响应流程和责任人。同时,应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在事件发生时,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按照预案要求进行处置和救援工作。 7.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治理 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粉尘、噪声、辐射等,长期接触这些因素可能对员工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应定期对生产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了解污染状况和员工的健康状况。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如改善工艺流程、加强通风设施等,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8.环保措施与排放控制 在生产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废弃物和污染物。为了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应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和排放控制手段。例如,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废气处理设施等,确保废弃物得到合理处理和排放控制。此外,还应加强对环保法规的学习和宣传工作,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9.员工培训与安全教育 员工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也是安全生产的主体。为了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应定期开展安全培训和教育活动。培训内容包括危险品识别、危险源辨识、事故预防措施、应急处理方法等方面。通过培训和教育活动,使员工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并掌握必要的应急处理技能。此外,还应加强对外来人员的安全培训和教育,确保其了解并遵守相关规定和要求。 10.定期检查与监督

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清单

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清单 一、危害因素识别: 1.物理因素:包括噪声、震动、辐射、温度、湿度等物理因素对工作 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2.化学因素:包括有害气体、有毒物质等对工作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3.生物因素:包括霉菌、病毒、细菌等对工作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4.机械因素:包括机械设备的操作、维修等对工作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5.人因因素:包括工作强度、工作时间、工作方式等对工作环境和人 体的危害。 二、风险评价: 1.根据国内外标准对危害因素的限制和控制要求进行评价,确定危害 等级和频率。 2.评估危害因素可能引发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进行风险评估。 3.基于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结果,确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三、控制措施清单: 1.物理因素控制措施: (1)噪声控制:采用噪声防护设备、降噪隔音材料等减少噪声的传 播和影响。 (2)震动控制:采用减震装置、防护设备等减少震动对设备和人体 的影响。

(3)辐射控制:设置辐射防护装置、减少辐射源的使用等措施减少辐射的危害。 (4)温度控制:调节工作环境的温度、加强通风等方式保持适宜的温度。 (5)湿度控制:控制工作环境的湿度,采用除湿、加湿设备等方式保持适宜的湿度。 2.化学因素控制措施: (1)选择无毒、无害的工艺原料和化学品。 (2)采用有效的排风系统,保证化学物质的排放。 (3)设立化学品存放区域,进行专门的管理和防护。 (4)工作人员接触有毒物质时,必须配备防护装备。 3.生物因素控制措施: (1)建立合理的卫生制度,保持工作环境的清洁。 (2)定期对工作环境中的生物源进行检测和消除。 (3)加强个人卫生和健康教育,提高员工对生物因素危害的认识。 4.机械因素控制措施: (1)设备质量和安全性要求高,定期检查和维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2)员工应接受相关培训,了解设备操作规范和安全注意事项。 (3)在机械设备周围设置警示标识,提醒员工注意危险。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控制措施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控制措施 工作场所的危险有害因素是指可能对人身安全、健康以及环境造成危害的元素或组合体,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的因素。在工作中,遭遇危险有害因素可能导致人身受伤、职业病、生产安全事故以及环境污染等不良后果。因此,辨识和控制这些危险有害因素对维护工作场所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本文将从以下方面详细探讨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和控制措施。 一、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 1.化学因素 化学因素是指各种有害的化学物质,如酸、碱、毒气、有机化合物等。在识别化学因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观看危险有害物质的标识 •查询工作环境的安全数据表 •观察化学品的液态、气态和固态状态等特点 2.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包括噪音、震动、辐射、静电、高温、低温、高压等。在识别物理因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测量工作场所的噪音水平和震动水平 •进行电磁辐射测试 •检查高温、低温、高压等物理环境因素

3.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有害微生物、动物、植物等。在识别生物因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观察工作场所是否有昆虫、害虫、鼠类等生物存在 •进行微生物检测,如霉菌和细菌 •检查是否有有毒的植物生长于工作场所 二、危险有害因素控制措施 在辨识好危险有害因素后,必须采取控制措施,从源头控制危险有害因素的产生,防止事故的发生。危险有害因素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技术控制措施 技术控制措施是指使用技术手段消除或降低危险有害因素的产生。技术控制措施的实现主要依靠以下手段: •环境隔离和减少人员接触 •采用新型物料和设备,减少化学物质泄漏 •采用防爆型、防辐射和防噪音设备等 2.行政控制措施 行政控制措施是指通过制定规章制度、管理人员和制定行为准则等手段来管理和控制危险有害因素。行政控制措施主要包括: •制定职业健康与安全会议和培训

危险危害因素识别与消减措施

危险危害因素识别与消减措施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危险和危害的认知也日益增强。因此,识别危险危害因素,采取相应的消减措施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本文将介绍什么是危险危害因素,以及如何识别和消减这些因素。 危险危害因素的定义 危险危害因素是指可能对人员、设备、工程和环境造成危险和危害的因素。这些因素可能来自不同的源头,如从物理、化学、生物和心理等方面。严重的危险和危害会导致人员伤亡和产生不良后果,引起工作事故,甚至打击组织的生产力和运营效率。 如何识别危险危害因素 危险危害因素的识别是确定和评估当天工作中潜在风险的过程。识别危险危害因素需要对现场环境、设备、材料以及工作人员的可能行为进行评估。以下几个方面可能需要注意: 现场环境的识别 办公场所、工厂、建筑工地等不同场所的现场环境危险因素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识别。例如,电线、地板、楼梯、不良的照明和通风等都可能存在风险。

设备相关的识别 生产设备是潜在的危险源,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评估。例如,生产设备的运行情况、故障、维护和保养都可能产生安全风险因素。 材料和货物的识别 不同的材料和货物有着不同的性质,例如,易燃材料、易爆物、有毒物质等都需要特别注意。对于货物堆放的位置、高度、防护措施等也需要评估。 工作人员的识别 建议对所有员工都进行风险评估,因为即使是看似简单的工作,都可能造成损伤。例如,不当的工作方法、操作流程、人员的训练、知识技能都可能产生风险。 如何消减危险危害因素 危险危害因素识别后,根据实际情况应该工作展开,制定措施,消减危险危害因素: 实施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为更好的抓住潜在的风险和交叉点,确定重要性和紧急性。因此,第一步是进行风险评估。常见的方法是制定风险评估矩阵或表、分类、描述和评分。

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程序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它有助于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估,并在必要时采取控制措施 来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和有害影响。本文将介绍环境因素危险源辨 识评价和控制程序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危险源辨识 危险源辨识是环境因素危险源评价的第一步,它的目的是识别 企业或单位中存在的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或有害影响的物质、过程、设备和操作程序。为了辨识危险源,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根据企业或单位的历史数据、生产过程和材料使用情况进行 调查研究,找出可能存在的污染源。 2.对企业或单位的周边环境进行现场勘查,如检查废物储存和 处理区、垃圾堆放场等,有助于发现存在的危险源。 3.制定应急计划和污染事件应对方案,以此来识别能够引起污 染事件的潜在因素和关键点。 4.对相似企业或单位进行对比分析,了解一些潜在的危险源, 避免盲目发展或建设。 第二步:危险源评价 危险源评价是对识别出来的危险源进行分析和评估,评估结果 可以帮助企业或单位选择合适的控制措施。评价过程可以分为以下 几个步骤:

1.危险源描述:对可能存在的事故或事件进行详细的描述,包 括事故原因、事故后果、事故频率等。 2.危险源识别:对识别出来的危险源进行归类,例如化学性质、毒性、易燃性等。 3.危险源分析:采用定量和定性方法对危险源的风险进行分析 和评估,以此来确定采取怎样的控制措施。 4.危险源控制:识别和实施适当的控制措施,以减少或消除可 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第三步:危险源控制 危险源控制是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来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和有害 影响,进而保护人类和环境的安全。控制措施应该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分散面积、风险等级等因素进行选择。具体措施可以包括: 1.技术控制:通过改变生产过程、提高设备和操作程序的安全性、优化原料和废物的处理方法等措施来减少危险源的风险。 2.管理控制:开展严格的培训和管理,建立安全规程和应急预案,强化职工安全意识等。 3.环境控制:采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对废物进行处理,减少环 境污染。 结语 在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时,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和控制是非常重 要的环节。只有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才能有效地保护人类和环境

危险危害因素识别与消减措施

仅供参考[整理] 安全管理文书 危险危害因素识别与消减措施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第1 页共12 页

危险危害因素识别与消减措施 一、编制目的1、在D401集气站施工的各项活动中普遍存在着危害因素;2、危害因素辨识是开展各项安全活动的基础;3、只有将存在于各项活动中的危险识别出来,评价其风险,并采取控制措施,才能有效减少事故发生。 二、危害识别危害的识别应由项目经理、副经理、工程技术人员、HSE监督员共同参加,全体员工有责任参与危害识别。危害的识别的方式主要通过对项目中的关键活动来识别潜在的事故危险。项目部和各工程处通过《HSE危害和影响调查表》进行危害的调查,并汇总成《HSE 危害和影响一览表》,最后形成《HSE危害和影响的确定和评价报告》,报项目经理和本单位领导审批。危害识别的范围应不尽限于项目施工作业过程本身,还应扩展到社会影响以及施工所在地地理、环境、气候等外在因素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影响。 三、风险评价3.1项目应成立风险评价小组:组长:许峰成员:周乾宋文张华 卓峰王红林杨普陈杨 3.2风险评价小组成员依据经验和各种相关资料对危害和影响清单中的所有危害和影响进行风险评价。记录已经评价的主要危害和影响。风险评价小组对可能构成风险的危害制定详细的风险削减措施。措施应从人、机、物、环境等方面进行考虑。风险削减措施制定后,形成《HSE风险削减和控制措施》,由项目经理审批,并下发到各机组(队)。各机组(队)组织实施,项目HSE 工程师负责验证实施结果。HSE危害与影响及削减措施5.1集气站施工中常见危害与影响 作业方式烧伤炸伤烫伤电弧灼伤低温灼伤窒息中毒中暑触电射频 第 2 页共 12 页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控制措施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控制措施 一、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 1、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如下六类: 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1)设备、设施缺陷; (2)防护缺陷; (3)电危害; (4)噪声危害; (5)振动危害; (6)电磁辐射; (7)运动物危害; (8)明火; (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 (11)粉尘与气溶胶; (12)作业环境不良; (13)信号缺陷; (14)标志缺陷; (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 (1)易燃易爆性物质; (2)反应活性物质; (3)有毒物质; (4)腐蚀性物质; (5)其他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3)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 (1)致病微生物;

(2)传染病媒介物; (3)致害动物; (4)致害植物; (5)其他生物危险和有害因素。 4)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1)负荷超限; (2)健康状况异常; (3)从事禁忌作业; (4)心理异常; (5)识别功能缺陷; (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5)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 (1)指挥错误; (2)操作错误; (3)监护错误; (4)其他错误; (5)其他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6)其他危险、有害因素: (1)搬举重物; (2)作业空间; (3)工具不合适; (4)标识不清。 2、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进行分类 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5)触电;6)淹溺;7)灼烫;8)火灾;9)高处坠落;10)坍塌;11)冒顶片帮;12)透水;13)放炮;14)火药爆炸;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伤害; 3、按职业建康分类 参照《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将危害因素

工段危险危害因素分析和安全对策措施

工段危险危害因素分析和安全对策措施 一、危险危害因素分析 工段危害因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机械伤害 工段机械设备较多,操作技术人员需要接触不同的机械设备,很容易发生机械伤害事故。机械操作时,需注意以下几点:•必须在正常情况下进行机械设备操作。 •操作前,必须对机械设备进行全面检查,保证设备完好无损。 •必须熟悉所使用的机械设备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标准。 •操作机械设备时应与其他人员保持相对距离,确保安全。 2. 化学危害 在工厂中,存在大量的化学制品,如酸、碱和有机溶剂等,这些物质能够对人员的健康产生巨大的威胁。如何避免化学危害? •工作环境必须进行良好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流通。 •操作人员必须穿戴防护器材,如手套、工作服和呼吸器等。 •化学制品的储存和操作必须符合操作规范和安全标准。

•发生化学事故时,必须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包括立即撤离并将伤 员送到医院治疗。 3. 电气危害 在生产过程中,电气设备是不可避免的,如果电气设备缺乏正确 的维护和注意,可能会导致重大的危险和安全事故。所以,在操作电 气设备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工厂中的电气设备必须保持良好的维护状态。 •操作人员必须使用合适的绝缘工具和设备。 •操作前,应该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插头或连接器必须牢固连接。 •锁定开关、电源断路器必须在操作前检查是否正确执行。 4. 操作人员失误 操作人员失误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合格的操作人员 才能够保证生产过程安全。所以必须注意: •要求所有操作人员都必须接受必要的教育培训。 •需要持续地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和训练。 •操作过程中,操作员必须密切关注操作环境的变化和设备的状态。 •操作员需要按照规程操作,严格执行安全标准。

井下作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控措施

井下作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控措施 井下岗位危害因素分析、风险辨识与控制措施 1.机械伤害 机械伤害是指井下设备、机器或工具等对人体造成的各种伤害,如割伤、撞击、刺伤、压伤等。机械伤害的危害程度较高,严重时可导致残疾或死亡。 为避免机械伤害,应采取以下措施: a. 使用防护装置,如安全带、防护屏等,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 b. 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查,确保其正常运转; c. 采用智能检测和报警系统,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源; d. 加强员工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2.坠落伤害 坠落伤害是指井下作业人员从高处跌落造成的伤害,如骨折、颅内出血等。坠落伤害的危害程度较高,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为避免坠落伤害,应采取以下措施: a. 确保工作面有足够的照明,确保员工能看清周围环境; b. 使用安全网、安全带等防护措施,避免员工从高处跌落; c. 在井口设置护栏,避免员工不慎跌落; d. 加强员工培训,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 3.触电伤害 触电伤害是指井下作业人员接触带电体或静电荷造成的伤害,如电击、电灼等。触电伤害的危害程度较高,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为避免触电伤害,应采取以下措施: a. 对井下电气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b. 使用绝缘材料,避免员工接触到带电体; c. 设置漏电保护装置,避免触电事故的发生; d. 加强员工培训,让他们了解如何避免触电伤害。

4.环境污染 井下作业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主要是指废水、废气和废渣等有害物质的排放。这些有害物质不仅会危害员工的健康,还会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 为避免环境污染,应采取以下措施: a. 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减少“三废”的产生; b. 对产生的“三废”进行分类处理和回收再利用; c. 安装环保设施,如除尘器、废水处理装置等,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d. 加强员工环保意识培训,让他们了解环保法规并严格遵守。 5.噪音伤害 6.井下作业环境中的噪音主要来源于机械设备和运输工具。长期处于高分贝 噪音环境中,会导致员工的听力受损、工作效率下降,严重时还可能引发职业病。 7.为避免噪音伤害,应采取以下措施: 8. a. 采用低噪音设备和技术,从根本上降低噪音源的强度; 9. b. 在噪音较大的区域设置隔音屏障或佩戴耳塞等防护用品; 10. c. 定期对噪音源进行监测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11. d. 为员工提供安静的工作休息环境,减少噪音对他们的干扰。 12.尘毒危害 13.井下作业环境中的尘毒危害主要指矿尘、瓦斯气体等对员工身体健康的影 响。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容易导致职业病的发生。 14.为避免尘毒危害,应采取以下措施: 15. a. 采用湿式作业方式,减少矿尘的产生; 16. b. 对产生尘毒的设备或工艺进行密闭或负压操作,避免尘毒外泄;

危险危害因素识别与消减措施

危险危害因素识别与消减措施 危险危害因素是企业生产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和安全隐患因素, 如果不及时识别和消减,就会对员工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可能引发重大事故。因此,企业必须全面了解危险危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在生产过程中消除或减轻它们的影响。本文将从危害因素识别和消减措施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危险危害因素识别 1. 生产环境:如不良的工作场所,不足的照明等。这些因素可 能导致员工眼部疲劳、肌肉酸痛、视力下降等问题。 2. 机械设备:如缺乏保护设施、使用过时的设备等。这些因素 可能造成员工身体伤害,如手指、肘部、头部的切伤、磨损、挤压 及骨折等。 3. 化学品:如有害气体、腐蚀性物质等。这些因素可能对员工 的呼吸、皮肤、眼睛及消化系统等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4. 物理因素:如高温、低温、噪音等。这些因素可能对员工产 生压力、影响心理健康甚至导致暴力行为。 5. 人为因素:如工作时间过长、超负荷工作、缺乏安全培训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员工身心疲惫、产生工作压力及身体不适症状。 二、危害因素的消减措施 1. 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对员工安全意识的培养,加强安全管理,在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中严格落实安全制度。

2. 安全设施的相关投资:如安装防护栏杆、安全隔离带等,或者长期投资新型的自动化生产设备来取代过时的设备。 3. 增加职业健康评估:对有害环境进一步定量评估,在生产环境中设置符合规范的标识,对员工进行个性化的健康防护。 4. 员工安全培训:安排每年定期的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培育员工的安全观念,并能够独立制定和执行安全规章制度和措施。 5. 安全督查评估: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以及内部教育,制定明确的安全标准、标志,落实责任到人,保证监督的全面性。 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把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只有不断完善安全管理,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危险危害因素,才能保证员工的健康与生命安全,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控制危险危害因素的对策措施

控制危险危害因素的对策措施 消除和减少危险、危害因素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是事故预防对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实质上是保障整个生产过程安全的对策措施。 根据预防伤亡事故的原则,控制危险、危害因素的基本对策如下: (一)实行机械化、自动化 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不仅是发展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安全技术措施的根本途径。机械化能减轻劳动强度;自动化能减少人身伤害的危险。 (二)设置安全装置 安全装置包括防护装置、保险装置、信号装置及危险牌示和识别标志。 (三)增强机械强度 机械设备、装置及其主要部件必须具有必要的机械强度和安全系数。 (四)保证电气安全可靠 电气安全对策通常包括防触电、防电气火灾爆炸和防静电等,保证电气安全的基本条件包括: (1)安全认证。 (2)备用电源。 (3)防触电。 (4)电气防火防爆。 (5)防静电措施。(五)按规定维护保养和检修机器设备 机器设备是生产的主要工具,它在运转过程中总不免有些零部件逐渐磨损或过早损坏,以至引起设备上的事故,其结果不但使生产停顿,还可能使操作工人受到伤害。因此,要使机器设备经常保持良好状态,预防设备事故和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必须进行经常的维护保养和计划检修。 (六)保持工作场所合理布局 工作场所就是工人使用机器设备、工具及其他辅助设备对原材料和半成品进行加工的区域。完善的组织与合理的布局,不仅能够促进生产,而且是保证安全的必要条件。在配置主要机器设备时,要按照人机工程学要求使机器适应人或使人适应机器。人机匹配合理。才能安全、高效。 工作场所的整洁也很重要。工作场所散落的金属废屑、润滑油、乳化液、毛坯、

半成品的杂乱堆放,地面不平整等情况都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必须保持工作场所的整洁。 (七)配备个人防护用品 采取各类措施后,还不能完全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健康时,必须根据危险、危害因素和作业类别配备具有相应防护功能的个人防护用品,作为补充对策。 对毒性较大的工作环境中使用过的个人防护用品,应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采取统一洗涤、消毒、保管和销毁的措施并配设必要的设施。 选用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头、呼吸器官、眼、面、听觉器官、手、足防护用具和防护服装、防坠落用品)时,必须选用取得国家指定机构颁发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生产的产品,产品应具有安全检验合格证。 通过安全设计、操作、维护、检查等措施,可以预防事故,降低风险,但不可能达到绝对安全。因此,需要制定万一发生事故后,应采取的紧急措施和应急方法。事故应急系统是指通过事前计划和应急措施,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力量,在事故发生后迅速控制事故发展,保护现场人员和场外人员的安全,将事故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的损失降低至最低程度。

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及对策措施

一、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1 危险、有害物质及特性 1)对照《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2005)。本项目所涉及的主要危险、有害物质有柴油、油漆、二甲苯、压缩空气。本项目储存、使用危险物品的情况见表3-1 表3-1 危险物品状态一览表 2 各物质主要危险特性 1、柴油 柴油属于第3类高闪点易燃液体,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若遇高热、容器内压扩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柴油理化特性表见表3-2。 2、油漆 油漆属于3.3类可燃液体,危规号是33646。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氧化剂有燃烧爆炸的危险。油漆理化特性表见表3-3。 3、二甲苯 二甲苯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流速过快,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燃烧。

健康危害:二甲苯对眼及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高浓度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急性中毒:短期内吸入较高浓度本片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明显的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充血、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四肢无力、意识模糊、步态蹒跚。重者可有躁动、抽搐或昏迷。有的有癔病样发作。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有神经衰弱综合征,女工有月经异常,工人常发生皮肤干燥、皲裂。其理化性能见表3-4。 4.压缩空气 中文名:压缩空气;英文名:CompressedAir。 外观与性状:无色无味气体,有助燃性;熔点:-213℃。 沸点:-195℃;临界温度(℃):-140.7℃;临界压力:3769KPa。 燃烧热:气化热:205.2KJ/Kg;燃烧性:不燃。 危险特性:与易燃气体、油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危险;受热时瓶内压力增大,有爆炸危险;有助燃性。 压缩空气危规号22020,危险性类别为第2.2类不燃气体。压缩空气由于具有一定的压力,在其能量意外释放时,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空压机、压缩空气储罐及压力管道等密闭容器可能因破损、故障或操作失误而导致超压爆炸事故。 5.液压油 液压油用于装载机试验装置的液压站,液压油的闪点为150℃,如发生液压油的泄露,遇明火、高热可燃。

环境污染防治危险因素识别及控制措施

环境污染防治危险因素识别及控制措施 1. 简介 本文档旨在讨论环境污染防治中的危险因素识别及控制措施。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识别和控制危险因素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 2. 危险因素识别 在环境污染防治中,识别危险因素是第一步。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危险因素: 2.1 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是一种主要的环境污染形式。常见的大气污染因素包括:工业废气排放、机动车尾气、燃煤和燃油排放等。识别这些因素的来源和影响是保护大气环境的关键。 2.2 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常见的水体污染因素包括:工业废水排放、农业农药和化肥使用、生活污水排放等。识别这些因素的渠道和影响是保护水环境的重要内容。

2.3 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对农作物生长和土地可持续利用造成危害。常见的土壤污染因素包括:工业废物的倾倒、农药和化肥残留、废弃物填埋等。识别这些因素的分布和程度是保护土壤环境的关键。 3. 控制措施 为了减少和控制环境污染的危险因素,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控制措施: 3.1 技术措施 通过采用先进的处理技术和设备,如排放治理装置和废物处理设施,有效减少和控制危险因素的排放。 3.2 管理措施 建立严格的环境管理制度和标准,加强监测和执法机制,确保企业和个人严格遵守环境保护规定。 3.3 意识提升

加强环境意识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倡导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活方式。 4. 结论 为了有效防治环境污染,识别和控制危险因素至关重要。通过采取适当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并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我们可以共同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以上是本文档关于环境污染防治危险因素识别及控制措施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控制措施

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控制措施 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控制措施 危险因素分析和预防控制措施是企业和个人在日常生产和生活 中应该非常了解和熟悉的知识,这样才能避免出现一些风险和危险,防止损失的发生。 一、危险因素分析 1.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往往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例如员工操作不规范、疏忽大意、缺乏安全意识等。 2.设备因素: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是重要的,设备不良或者 维护不当都会导致需要维修或更换,不及时更换会有严重的后果。 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周围的环境对员工的身体和心理都 有影响,例如高温、低温、噪音、尘土等,如果不正视这些因素将 会大大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健康状况。 4.物料因素:物料因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物质影响员工 的身体健康,例如在危险化学品、有害气体等方面。 5.管理因素: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通常是管理不善导致的,例如 生产计划不合理、人员安排不当以及产生的缺陷制品没有及时处理等。 二、预防控制措施 1.人为因素需要加强培训和意识提醒,通过加强员工安全意识 来避免出现危险情况。

2.设备因素需要加强设备的检验和维护,定期做好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工作。 3.环境因素需要根据环境特点加以防范,例如在高温环境下保持员工水分供应、在噪音较大环境下为员工配备防噪耳罩等。 4.物料因素需要建立安全保障措施,例如制定使用安全规程、保证物料质量等。 5.管理因素需要建立更完善的制度和规章制度,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和监督,落实生产计划,及时处理产生的缺陷制品等。 三、总结 在实际工作中,危险因素分析和预防控制措施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的生产健康。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措施,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以应对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需求。

建筑工地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控制措施

建筑工地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控制措施 1.引言 建筑工地是一个充满潜在危害的工作环境。为了保障工人的安 全和健康,必须认真辨识和控制工地上的危险有害因素。本文将介 绍建筑工地常见的危险有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2.常见危险有害因素及控制措施 在建筑工地中,以下是常见的危险有害因素及相应的控制措施: 2.1.高处作业 危险因素:建筑工地上经常要进行高处作业,存在人员坠落的 风险。 控制措施:使用安全护栏、安全网和安全带等设备,为工人提 供稳固的支撑和保护。 2.2.吊装作业 危险因素:建筑工地上常有大型物体需要进行吊装,存在物体 滑落、坠落或碰撞的风险。

控制措施:确保吊装设备符合安全标准,合理安排吊装作业的 时间和位置,进行正确的吊装操作。 2.3.电气设备 危险因素:建筑工地上存在电气设备,有可能导致触电事故。 控制措施:布置合理的电源线路,定期检查电气设备的安全性,提供必要的绝缘设施并进行培训。 2.4.化学品危害 危险因素:建筑工地上使用大量的化学品,存在接触污染、吸 入有害气体或溶剂的风险。 控制措施:使用符合安全标准的化学品,提供个人防护装备, 进行必要的防护培训并设立化学品存储区。 2.5.噪音和震动 危险因素:建筑工地上存在噪音和震动,可能导致听力受损和 其他健康问题。 控制措施:限制噪音和震动的时间和强度,提供有效的个人防 护设备,进行工人的健康监测。

2.6.爆破作业 危险因素:爆破作业可能导致飞石、灰尘以及冲击波等危害。 控制措施:制定详细的爆破作业方案,设置安全警戒区,确保工人远离危险区域。 3.结论 建筑工地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和控制非常重要,可以有效保障工人的安全和健康。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可以降低事故风险并提高工作效率。建筑企业应该重视安全管理,并定期对工地进行安全检查和培训,以确保危险有害因素得到有效控制。 以上就是关于建筑工地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控制措施的简要介绍。希望本文能够对建筑工地安全管理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危险危害识别及消减措施文字版

管道施工危险、危害识别及消减措施 第一节施工前准备工作 一、技术交底 1.危害识别 ⑴交底不清、不全、不及时,潜在着盲目施工而发生安全事故的危险。 2.削减措施 ⑴组织全体施工人员对工作中的危险点进行分析,落实工序安全管理。 二、材料采购 1.危害识别 ⑴采购的材料与设计要求不符,存在事故隐患。 ⑵材料质量不达标,最终引起安全事故。 2.削减措施 ⑴材料到货后逐一进行验收,并核对规格型号、材质、参数等是否与设计要求相符。 ⑵按施工规范对原材料进行试验。 三、施工机具准备 1.危害识别 ⑴施工机具安全性能低,易造成触电、火灾等事故。 ⑵搬运施工机具时,易造成砸伤,工具损坏等隐患。

2.削减措施 ⑴施工机具应完好无破损。 ⑵搬运物品,严禁摔、砸、碰、撞,要文明施工。 第二节土建施工 一、设计交桩 1.危害识别 ⑴在去交接桩的途中不遵守交通规则,潜在着交通事故。 ⑵在山区行走,潜在着滚石、暗洞、水域等复杂地质构造,交接桩时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遭受动、植物伤害,蚊虫叮咬的危险。 2.削减措施 ⑴教育员工注意交通安全,无驾照人员严禁开车,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⑵交桩时穿戴好劳保,配备通讯设备和必要的防护工具,对工作区环境、地貌先观察了解后再进入,暗洞、水井等危险处设置警示,避免人员受到伤害。 二、场地平整 1.危害识别 ⑴施工区域内有机井、泥坑等易造成人员坠井、翻车、沉陷等危险。 ⑵在山区或沼泽地段,需要吊车、挖机、单斗等,配合进行平整场地,容易发生人员坠落、车辆的翻倒、沉陷等危险。 2.削减措施 ⑴熟悉整个场地的地势情况,在危险处增加安全保护措施。

⑵在特殊地段需由当地向导指引,勘察完现场后再进行场平施工。 三、测量放线 1.危害识别 ⑴在定位放线过程中,潜在着人员摔碰、打定位桩砸手等事故。 ⑵测量设备不合格,易引起安全事故。 ⑶桩点安装不牢固易引起人身安全事故。 2.削减措施 ⑴施工人员对现场地形仔细观察,防止摔碰。打桩前对铁锤进行检查,打锤时握锤手不许戴手套,以防脱锤。 ⑵测量用设备必须经校验合格并且在有效校验时间内。 ⑶桩点按规范制作,安装牢固。 四、基坑开挖 1.危害识别 ⑴机械开挖时,对地下障碍物掌握不清或野蛮施工,造成已建生产管线破裂、电缆光缆损坏、通讯中断、地面污染、火灾、触电伤人等事故。 ⑵基坑较深时未进行放坡、打支撑,或支撑安装不牢固易造成塌方伤人。 ⑶人工开挖时,两人间距太小,易造成他人伤害。同时人工开挖基坑向坑外抛扔土石时,没有采取防范措施,致使土石回落伤人。 ⑷在山区巨石边坡下挖土,易产生石头滑落伤人。 ⑸使用单斗机作业时,操作不当,造成斗臂伤人事故。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措施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措施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措施 在生产、工作及生活中,存在许多危险和有害因素。为了保障人身安全和健康,必须对这些因素进行辨识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本文将详细介绍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措施,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一、机械伤害 机械伤害是指机械设备、工具等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常见的机械伤害包括夹具、刀具等造成的割伤、划伤,以及操作不慎导致的摔伤、砸伤等。为避免机械伤害的发生,应采取以下措施: 1.对机械设备、工具等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2.操作前认真检查设备、工具等,确保其安全可靠。 3.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禁止违规操作。 4.使用防护装置,如护手罩、安全带等,减少伤害程度。 二、坠落伤害 坠落伤害是指从高处跌落时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常见的坠落伤害包括高空坠落、梯子滑倒等。为避免坠落伤害的发生,应采取以下措施: 1.合理设计工作场所,减少高处作业的难度和风险。 2.使用安全可靠的登高设备,如梯子、脚手架等。 3.定期检查和维护登高设备,确保其安全可靠。 4.遵循高处作业规范,佩戴安全带等防护用品。 三、电击伤害 电击伤害是指电流通过人体造成的伤害。常见的电击伤害包括触电、雷击等。为避免电击伤害的发生,应采取以下措施: 1.对电气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2.使用绝缘工具和设备,避免触电事故的发生。 3.在雷电多发区设置避雷设施,减少雷击的风险。

4.对工作人员进行电安全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 四、尘肺病 尘肺病是指长期吸入粉尘导致肺部组织纤维化的一种疾病。常见的尘肺病包括矽肺、煤工尘肺等。为避免尘肺病的发生,应采取以下措施: 1.使用粉尘控制设备,减少工作场所的粉尘浓度。 2.为工作人员提供防护用品,如口罩、面罩等。 3.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尘肺病患者。 4.对工作环境进行改善,如加强通风、除尘等措施。 五、中毒、窒息 中毒、窒息是指吸入有毒物质或氧气不足导致人体中毒或窒息的危害。常见的中毒、窒息包括煤气中毒、二氧化碳中毒等。为避免中毒、窒息的发生,应采取以下措施: 1.对有毒物质进行严格管理,避免泄露和误用。 2.使用通风设备,确保工作场所的空气流通。 3.为工作人员提供防护用品,如防毒面具、氧气面罩等。 4.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气体检测和分析,确保空气质量符合标准。 六、高温、低温 高温、低温是指温度过高或过低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常见的高温、低温包括中暑、冻伤等。为避免高温、低温的危害,应采取以下措施: 1.对工作场所进行合理设计,避免高温或低温环境的影响。 2.使用降温或升温设备,确保工作场所的温度适宜。

化工生产企业生产过程中常见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安全对策措施

化工生产企业生产过程中常见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安全对策措施 一、化工生产系统安全检查 (一)安全检查 是指对生产过程及安全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隐患、有害与危险因素、缺陷等进行查证,以确定隐患或有害与危险因素、缺陷的存在状态,以及它们转化为事故的条件,以便制定整改措施,消除隐患和有害的危险因素,确保生产安全。 安全检查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消除隐患、防止事故发生、改善劳动条件的重要手段。通过安全检查可以发现生产经营单位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以便有计划地制定纠正措施,保证生产安全。(二)安全检查的目的和意义 在于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也就是把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防患未然。 在开展安全检查过程中,一般的做法是把有关的条例和规范同企业实际情况加以对照,总结成绩,找出差距,不断改进;因此,安全检查的过程,其本质就是一个结合实际贯彻有关规章、条例和规范的过程。 (三)安全检查效果 实践表明,安全检查能同时收到以下三点效果: 1.宣传。贯彻了安全生产方针和政策法令,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群众对安全生产的认识,端正了态度,有利于安全生产。

2.安全检查能及时发现和清除事故隐患,及时了解生产过程中的职业危害,有利于制定治理计划,消除危害,保护职工的安全和健康。 3.在安全检查中能及时发现先进典型,及时总结经验,推动全局。(四)安全检查的组织形式与要求 开展安全检查,一般都采取经常性和季节性检查相结合,专业性检查和综合性检查相结合,群众性检查和安全监管部门检查相结合。 二其主要组织形式有: 1基层单位自查 是组织群众开展经常性安全检查的最基本的一种形式,也是安全检查的主要形式。它对防止事故的发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形式的安全检查一般适用于规模不大、内容比较单一的检查,如:在一个车间或班组内开展的安全生产检查或专业安全检查,一般就在一个车间或班组内开展的安全生产检查或专业安全检查,一般就在车间主任或班组长领导下,组织有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安全生产人员(安全员)、工会负责人参加的安全检查。这种形式的安全检查能持之以恒,即能收到立竿见影,又节省时间,是值得普遍推广的一种安全检查形式。 1)班组自查 班组安全自检是保证安全的基础,它是按照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要求,对所在班组的安全生产情况进行的检查。一般由班组长领导,按照预先制定的检查内容和项目进行检查,所查出的隐患应发动本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