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四川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四川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四川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目录

序言一、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总体思路和实施步骤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总体思路

(四)实施步骤

二、加快重点队伍建设

(一)集聚高端人才

(二)集聚重点领域专门人才

三、统筹推进人才发展

(一)统筹发展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组织人才

(二)统筹开发城乡各类人才

(三)统筹建设不同类型地区人才

(四)统筹使用省内省外人才资源

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一)优化事业环境

(二)优化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三)优化市场环境

五、强化保障措施

(一)完善领导体制

(二)健全运行机制

(三)建立考评体系

(四)夯实发展基础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推进我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制定《规划纲要》。

序言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事业发展最可宝贵的财富。人才优势是最需培育、最有潜力、最可依靠的优势。推动我省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发展,依靠人才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人才发展,重点是加强能力素质建设,完善人才工作机制,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发挥人才资本效能,提高人才竞争力和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到推进人才强省战略、从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到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从实施人才开发“双五”工程到建设西部人才高地,全省人才事业蓬勃发展,人才开发取得显著进步。人才总量快速增长,“十一五”以来年均递增5%,到2009年底共有各类人才717.9万人;人才素质逐步提高,人才效能大幅度提升;人才发展环境持续改善,人才服务体系日益完备;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党管人才原则得到落实,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但是,我省作为人力资源大省而非人才强省的基本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比例偏低,整体竞争力还不强;人才体制机制创新滞后,人才开发的市场化水平不高,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人才开发投入不足,开放合

作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民族地区和盆周山区人才严重不足,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抓紧解决。

未来10年,我省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市场化、国际化提升期,跨越发展、爬坡上坎关键期,人才工作面临新要求。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转移进程加快,将进一步推动人才交流,必须主动参与国际国内人才竞争与合作,促进人才开发开放。国家全面建设人才强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将为我省人才发展增添新动力,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加快人才发展步伐。我省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将赋予人才工作新任务,必须围绕灾区发展振兴,紧扣“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和工业“7+3”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发展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突出人才发展重点,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小康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证。

一、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总体思路和实施步骤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围绕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更好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着力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生产力,不断提升人才竞争力,不断开辟人才发展新路径,不断拓展人才发展新境界。

着力服务发展。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人才效能,提高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并进。

坚持人才优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

注重以用为本。把用好人才作为促进人才发展的中心环节和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实现价值创造条件,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富源泉充分涌流。

突出高端引领。始终把高层次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重点,着力聚集我省发展需要的高端人才和急需人才,以高端人才发展带动各方面人才整体开发,以关键人才突破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突破,建设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提升区域竞争优势。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我省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成西部人才高地。西部人才高地,就是“三高、两优、一领先”(人才密度高、人才素质高、人才效能高,人才结构优、人才环境优,人才竞争力在西部领先),能够有效支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引领西部、紧跟东部、融入世界的人才强省。

建设西部人才高地,重点是构建“一中心、四基地、一格局”。即在队伍建设上,把我省建设成为西部“高端人才汇聚中心”;在平台搭建上,打造“科技创新人才基地、发展创业人才基地、技能创优人才基地、农村创富人才基地”;在总体布局上,以成都平原、川南、攀西和川东北四大城市群为依托,构建“区域人才小高地”,形成西部人才高地的系列支撑节点,以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塔

尖”领域为重点,构建“产业人才大集群”,形成人才行业分布新格局,实现人力资源大省向人才强省的转变。

(三)总体思路

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和全省改革发展大局,坚持高层次人才与重点领域、重点学科相结合,科研创新与实用创造相结合,培养、引进与使用相结合,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突出“两集聚”(集聚高端人才、集聚重点领域专门人才),推动“三优化”(优化事业环境、优化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优化市场环境),注重“四统筹”(统筹发展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组织人才、统筹开发城乡各类人才、统筹建设不同类型地区人才、统筹使用省内省外人才资源),促使人才开发由扩张规模向扩张规模与提升能力并重转型,由培养集聚向培养集聚与提高效能并重转型,更好地推动人才发展。

(四)实施步骤

围绕总体目标,分两个阶段建设西部人才高地:

——2010—2015年,“做强做优,支撑发展”。以培养引进重点行业、优势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塔尖”产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地震灾区发展振兴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突出人才队伍能力建设,加快人才资源结构调整,加强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着力构建“一中心、四基地、一格局”,使人才队伍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016—2020年,“建设高地,引领发展”。以进一步提高人才效能为重点,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高人才发展的市场化、国际化和法制化程度,完善人才公共服务,构建人才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的生动格局,全面实现“三高、两优、一领先”的总体目标,建成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西部人才高地。

二、加快重点队伍建设

(一)集聚高端人才

着眼提高人才竞争力,深入实施“天府英才”工程,着力集聚创新人才、造就领军人才、打造高端人才队伍,构建西部“高端人才汇聚中心”。主要实施“四大计划”:

1.天府科技英才计划

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四川,结合实施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等项目,以中青年科技拔尖人才为重点,打造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群体。到2020年,培养、引进人才2万名,构建一支能代表我省科技发展水平的核心骨干队伍。其中,能够跟踪世界科技前沿的领军型科学家和推动重点企业、优势产业发展的杰出工程技术专家达到100名;在各学科、专业起骨干作用的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核心技术研发人才达到3000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显著成绩的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达到3000名;专业基础扎实、学科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青年后备人才达到4000名,形成领军人才、科研骨干和后备人才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合理结构。

专栏2:天府科技英才计划实施领域

特色优势产业领域。以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水电、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油气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到2020年,培养、引进8000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支撑产学研结合的复合型科技人才。

现代农业领域。以农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农业战略重点产品开发、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依托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到2020年,培养、引进6000名农

业科技英才。

民生工程领域。以人口与健康生态文明建设、公共安全、科技信息服务、环境保护与防灾减灾等为重点,到2020年,培养、引进3000名民生科技英才。

基础研究领域。以高校、科研院所为重点,战略储备一批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基础研究优秀人才,到2020年,集聚3000名高层次研究人才。

2.企业家培育计划

围绕提高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国内国际竞争力,结合实施国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到2020年,在优势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培养造就5个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企业家、100个在国内有影响力的企业家、500个企业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或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家、10万名优秀职业经理人后备人才。

专栏3:企业家培育计划实施重点

打造“商界精英”。围绕重点培育大企业大集团,造就一批擅长国际化经营管理、善于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善于领导大公司大集团的“精英型”企业家。

培养“明日之星”。每年选送一批优秀中高级企业经营管理者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知名大企业、先进地区进行能力培训或挂职锻炼,打造一支职业品质优良、善于驾驭市场、经营业绩突出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

扶持“创业能人”。遴选一批发展潜力较好的中小企业主和自主创业者,持续给予经费资助和政策扶持,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的创业人才队伍。

3.高技能人才开发计划

围绕建设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每年培养、引进200名能够有效推动企业工艺改造、技术革新和重大项目实施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到2020年,省以上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专家达到100名,建成5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集聚、带动一大批高技能人才。

4.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百人计划”

围绕壮大我省高端人才队伍,充分利用国际人才资源,2020年前,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项目为依托,在重点创新研制及成果产业化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优势企业和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四个领域,支持引进2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建设10个国家级和50个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专栏4:“百人计划”引进对象

在重点创新项目和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主要引进能够跟踪国际科技前沿、带动新兴学科、领衔重大项目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在优势企业,主要引进能够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人才,具有全球化经营管理能力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

在金融行业,主要引进从事金融工程、新产品开发、风险控制、国际投融资等方面的领军人才及高级金融专业技术人才。

在各类园区,主要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关键技术、具有自主创业能力、熟悉相关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

(二)集聚重点领域专门人才

根据“一主、三化、三加强”的总体要求,在各重点产业(行业)分别实施人才队伍建设专项工程,支撑经济社会重点领域发展。

1.实施战略性“塔尖”产业人才聚集工程

围绕发展壮大新能源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油气化工、航空航天产业,持续实施战略性“塔尖”产业人才聚集工程。2020年前,在“塔尖”产业重点集聚100名国内科技领军人才、200名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500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和工程技术专家、50名高技能专家、40万名高技能人才,形成综合实力较强、国内领先的产业人才集群,打造产业人才品牌,引领品牌产业发展。

2.实施重点产业(行业)人才支撑工程

围绕“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规划和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在重点产业(行业)、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人才支撑工程。采取“市场化配置+行政调配”等措施,推动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开展大规模知识更新继续教育,每年培训4万名左右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和骨干人才,到2020年共培训40万人左右。加快行业人才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和布局结构调整,围绕产业链构筑人才链,在各大重点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主要分布区域,形成集约程度高、规模效益好、专业特色新、辐射带动强的产业人才高地,支撑产业发展。

3.实施社会事业人才提升工程

适应社会事业发展和构建和谐四川的需要,以提升人才能力素质为重点,在公共管理、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艺术、体育、哲学社科、社会工作等领域实施社会事业人才提升工程,通过提升人才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三、统筹推进人才发展

(一)统筹发展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组织人才

坚持平等对待、一视同仁的原则,促进公有制组织与非公有制组织人才协调发展。适应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非公有制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开发纳入各级政府人才规划,制定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意见。政府在人才培养、吸引、评价、使用等方面的各项政策和公共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平等享受。政府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资金、项目、信息等公共资源,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平等开放。政府开展人才宣传、表彰、奖励等活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平等参与。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开发工作的指导,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就业,不断壮大“非公”人才队伍。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和女性人才队伍建设。

(二)统筹开发城乡各类人才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构建人才发展“城乡互动”格局,推动城乡人才一体化。围绕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抓住农村人才发展的薄弱环节,采取“以城带乡”、政府引导、利益联结、政策激励等措施,大力引导城镇人才服务“三农”。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科技进村入户”、“帮扶农民专业合作社”、“万名干部下基层”等项目,大力开展“人才进村行动”,提高科技助农兴农水平。深化农业高校、涉农科研院所与地方的合作,在全省农村建立一大批有特色、有实力的“农业专家大院”。推广“乡土人才超市”,大力整合农村人才资源,采取组织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方式开展惠农助农服务。实施“业主引进计划”,鼓励城镇创业人才携带技术和资本,到农村创业兴业,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推进乡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推动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服务。统筹选调生工作、“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干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大

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各类引导大学生到基层服务、创业的项目和政策,完善大学生服务农村的长效机制。到2020年,实现全省平均每个村有3名以上高校毕业生。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继续开展大规模劳务培训,加快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智能型转变。持续实施“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省内企业在岗农民工培训、劳务扶贫培训等项目,搞好农村“五匠”、“特色工艺人才”培训、认证。健全农民工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外派劳务基地和专业培训基地,实现农民工的长期稳定输出。全面推进川建工等劳务品牌经营战略,进一步提升我省劳务的市场竞争力。

(三)统筹建设不同类型地区人才

坚持整体推进、差异化发展的思路,大力加强灾区、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建设,推动不同类区人才和谐发展。围绕地震灾区发展振兴的人才需求,实施“灾区急需紧缺人才培训计划”,提高灾区现有人才的能力素质。实行特殊优惠政策,帮助灾区引进一批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急需人才,为灾区发展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坚持培养、引进、稳定并重的思路,以民族文化、旅游和特色产业人才为重点,深入实施“民族地区人才振兴行动”、“藏区急需紧缺专业技术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民族地区免费职业教育行动计划”和“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行动”等项目,加快民族地区人才建设。探索建立省内相对发达地区对老、少、边、贫地区的人才定向帮扶长效机制,实施“边远贫困地区人才援助计划”,持续开展干部、人才定点扶贫、援州援藏工作,建立一批专家服务基地,依托技术推广项目培养、集聚人才。逐年加大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人才开发投入,加强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大力开发少数民族人才和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本土人才。

(四)统筹使用省内省外人才资源

坚持开放理念和国际化视野,强化人才区域合作,广泛吸引、整合利用省内外各种人才、智力资源,提高人才开发开放度,推进人才发展国际化。加强与援建省之间的人才开发省际合作,创新合作机制,扩大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实现人才和智力资源开放共享,推进区域人才一体化,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人才发展格局。根据成渝经济区的总体规划,以“一极一轴一区块”为依托加快人才资源集聚,构建成渝人才富集区。积极争取国家和东部的人才对口支持,以人才支持带动资金、项目支持。

扩大人才发展对外开放。搭建人才发展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加大与国外政府、企业、民间组织等机构的合作力度,拓宽参与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加强与海外著名高校、跨国公司、人才中介机构等在人才培养、引进上的合作,加大优秀人才赴海外培训力度,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鼓励省内优势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国(境)外高水平的相关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支持省内优势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加快培育我省的外向型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支持其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

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一)优化事业环境

紧贴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四大“人才基地”,搭建人才发展事业平台,拓展人才创新创业空间,释放人才潜能,发挥人才作用,提高人才效能。

1.打造科技创新人才基地

围绕建设西部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示范城市和国家重要的科技自主创新型区域、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加快自主创新基础平台建设,新增一批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加强公共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技数据共享平台、知识产权(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等科技服务基础平台建设,构建有特色、有实力、充分开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科技发展体系。以自主创新和科技服务平台为依托,组建一批关键技术创新团队,建成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基地,取得一批关键技术突破和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一批优势产品,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到2020年,重点打造科技创新人才基地100个,支持科技创新团队200个。

2.打造发展创业人才基地

根据建设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总体规划,充分利用国家、省的产业发展政策,以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高校创业园、高校毕业生创业园等各类产业园区为重点,建设一批创业人才发展平台。

以创业人才发展平台为依托,加快创业人才集聚。实施“创业能力提升计划”,每年开展创业培训4万人次以上,推动全民创业。实施“人才创业促进计划”,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遴选一批“创新创业苗子”进行重点帮扶,促使创业人才大量涌现。实施“中小型科技企业扶持计划”,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一支科技型创业人才队伍,推动企业做强做大。2020年前,重点打造创业人才基地100个,重点支持创业团队1000个。

3.打造技能创优人才基地

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一批企业技能创优中心,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新技能推广体系,搭建技能人才创优平台。实施“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和培训基地建设计划”,到2020年,依托大型骨干企业、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技师学院、重点技工学校,建设30个左右公共实训基地、1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形成覆盖全省的公共培训鉴定服务网络,搭建技能人才成长平台。依托技能人才创优平台,支持技能革新人才团队开展共性、关键、平台技术联合攻关和技能推广,推动实施一批重大工艺革新和技术改造项目,取得一批突破性技能创优成果。依托技能人才成长平台,深入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国家技能资格导航计划”等,全面推进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技能人才开发步伐。到2020年,全省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调整为28∶40∶32。

4.打造农村创富人才基地

根据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西部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的总体规划,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优势特色农产品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农村人才创富平台。加快构建开放型、多功能、多元化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星火培训基地。

依托农村人才创富平台,结合实施国家“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实施“农村致富带头人扶持行动”,到2020年,帮扶10万名农村人才和返乡农民工带头致富。持续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千点示范”工程,推动实施一批大型农牧业生产项目和现代农业开发项目,造就3万名农民企业家和龙头企业业主、10万名运销经纪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继续开展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项目,

帮助广大农民成才、致富。

(二)优化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紧紧抓住为培养、引进、使用人才创造良好条件和激励现有人才最大限度发挥作用两个关键环节,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步伐,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1.完善人才培养政策机制

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结构动态调整机制,优化教育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实现人才培养“供需衔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思想道德建设,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建立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与国际交流合作相结合的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制定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培养办法,加快培养高端人才。制定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办法,加强公共职业培训体系建设,构建网络化、开放式、自主性和分类、分层的继续教育体系,倡导用人单位鼓励员工参加提升学历层次的学历教育,实行与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职业资格挂钩的人才终身培训制度,建设学习型社会。实行均等的人才培训政策,加强对基层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等基层人才的培训。

2.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机制

制定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引进办法,面向国内外大力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尖端产业、推动优势产业做强做大的战略科学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创业人才及团队,在科研经费、科研项目、创业启动资金、土地、财政金融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和资助。完善“柔性引才”和智力引进促进办法,落实来川工作国内外人才的户籍、出入境、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申报科技项目和经费资助、参评专家和政府奖励等优惠政策。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制度,搭建引进省外、国(境)外人才和智力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对企业、事业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给予政策支持。探索“以才引才”新方式,鼓励支持省内外专家、企业家、留学回国人员及中介机构,向用人单位推荐我省发展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

完善特聘(设)岗位制度,支持企业、事业单位面向国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拓宽引才留才渠道,积极引进省内外离退休专家、高校优秀毕业生来川工作、服务,营造人才流入的“洼地”。

3.完善人才评价政策机制

紧扣用人单位发展需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能力业绩为导向,充分体现人才价值,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各类人才能力素质评价标准。规范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发展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价制度。完善以任期目标为依据、业绩为中心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考核评价办法。探索建立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逐步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办法。探索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制定以致富能力和带动成效为核心的农村实用人才评价办法。发展人才评价社会中介组织,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

4.完善人才使用政策机制

完善人才选用制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推进干部任职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交流。

建立健全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建立聘任制公务员管理制度。全面推行事业单位聘用制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在人才选拔使用中加强对实践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考察,克服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健全国有企业出资人代表选任制度,建立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扩大市场化选拔、契约化管理经营管理人才的范围。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在带动群众致富、参与基层社会事务管理等方面发挥作用。

鼓励科技人才潜心创新。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在高校、科研机构中实行符合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不同特点的职业发展政策,使科研人员在科技创新中成就事业并享有相应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对管理人员实行职员制度。扩大科研机构用人和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改变以行政权力决定资源配置和学术发展的决策方式。改进科研任务考核评价方式,克服过于频繁、过度量化、项目周期过短等倾向。实施与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和公共医疗卫生制度相适应的人才管理制度。完善政府科技计划和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对长线课题和优秀团队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注重发挥离退休人才作用。实行人才创业扶持政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完善人才智力转化促进政策。制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无形资产作价入股、创业贷款等办法,落实扶持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加强对创业人才的金融服务。加大对各类创业孵化器的投入,建立创业服务网络,提高服务水平。

5.完善人才流动政策机制

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完善户口迁移政策。完善落实人才“柔性流动”政策,积极引导军工等中央在川单位人才和智力向地方流动,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和高校人才向企业、社会组织和基层一线流动,城市人才向农村、发达地区人才向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流动。完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制度,扩大交流任职范围,促进三支队伍之间的相互融通。加快成德绵、川南、攀西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搭建人才和智力共享平台,促进区域人才和智力融通。完善人才安全制度,对涉及国家安全、商业秘密、核心技术的关键人才,实行重点保护。

6.完善人才激励政策机制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人才激励机制。除对能实现重大产业和重大技术突破的人才根据项目实施需要可给予事先资助外,政府奖励应更多地依据其取得的成果实施事后奖励。推动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的统筹协调,稳步推进工资制度改革。制定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创新创业激励办法。建立产权激励制度,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健全国有企业人才激励机制,推行期权股权等中长期激励办法。贯彻落实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探索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方式。完善优秀人才奖励制度,构建主体多元的人才奖励体系。实施知识性财产保护政策,完善政府资助开发的科研成果权利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提高主要发明人对职务发明的受益比例,制定职务发明人流动中的利益共享办法;加大政府对个人和中小企业进行发明创造的资助力度,建立非职务发明评价体系,鼓励创造知识性财产。完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加大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和执法保护力度。

7.完善人才保障政策机制

完善社会养老、医疗保障体系,制定完善不同地区间人员流动中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完善党政机关人才向企业、事业单位流动的社会保险衔接办法。支持用人单位为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建立补充养老、医疗保险,逐步形成社会基本保险和补充保险相结合的人才保障体系。落实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各方面人才的社会保障。在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中,优先解决青年科研人员的住房问题。完善人事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依法保障各类人才合法权益。

8.完善人才投入政策机制

逐步调整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加大人才投入力度,推动人才优先发展。完善政府人才投入管理政策,整合各种人才开发资金,提高人才投资效益。加大对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革命老区人才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创新人才投入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积极争取用于人才开发的国债资金项目和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利用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投资于人才开发项目;落实中央有关财政税收政策,提高企业职工培训经费的提取比例;落实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和社会组织投资人才开发;在重大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中,应安排部分经费用于人才培训;在各类用人单位普遍实行在职学历教育和知识更新培训单位资助制度,引导个人投资自身发展。

(三)优化市场环境

1.加强人才市场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人才中介服务业。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优化人才市场布局,健全人才市场体系。以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为主体,做大做强综合性人才市场;以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市场、高新技术人才市场、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农村人才市场、劳务市场为重点,积极培育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以四川省人才市场、成都市人才市场、宜宾市人才市场、攀西人才市场为龙头,大力发展辐射周边、带动力强的区域中心人才市场和国际人才市场;推进网络人才市场建设。大力吸引民间资金、外资投入人才市场,发展人才中介服务产业。加快与人才市场相关的技术交易、风险投资等市场建设。

完善人才市场管理制度。坚持管办分离、政事分开、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开的原则,深化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改革,打造人才交流的公共服务平台。严格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各类人才中介组织的服务行为,加强人才市场执法监管,加强人才中介行业协会建设,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和诚信体系。

2.拓展人才市场服务功能

强化市场的供求、竞争、价格三大机制建设,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确政府所属人才市场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使其与民办中介服务机构相互补充。创新人事代理、人才派遣、人才测评、职业规划、猎头等服务内容和服务手段,大力开发人才服务新产品,延伸服务领域,提升人才市场和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推行通用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流程,实施个性化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推进人才服务业的开放合作,拓展国际人才服务领域。

3.加快人才信息化建设

加快推进人才电子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全省统一的人才发展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服务网络,并实现与其他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对接。建立人才供需信息采集发

布制度,加强人才信息供需预测研判,定期发布人才市场信息和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目录。

完善人才信息服务体系。整合人才信息资源,建立面向社会的人才档案管理及电子查询服务系统等人才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向社会组织和用人单位提供及时便捷、内容翔实、准确可靠的人才信息服务,构建多元有序、资源共享的人才信息服务体系。加强人才市场网络信息监管,建立人才信息安全保障制度。

五、强化保障措施

(一)完善领导体制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构建统分结合、协调高效、优势互补、整体联动的人才工作格局,全面落实建设西部人才高地各项任务,推动人才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

发挥各级党委在加快人才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不断创新党管人才的方式方法,提高党管人才的工作水平,把各类人才集聚到全省改革发展各项事业中来。各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要强化工作职能,完善工作管理制度,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确保人才工作各项部署的顺利推进。各地、各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探索建立一批“人才优先发展试验区”,落实党管人才原则,探索创新人才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制度、新模式、新经验。

(二)健全运行机制

健全党管人才运行机制,制定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职能范围,突出战略研究、总体规划、政策统筹、工程策划、重点人才和典型宣传等工作重点,创新牵头抓总的方式方法。按照权责统一、分类管理的原则,科学划分党政有关部门的人才工作职能,充分发挥其统筹本部门、本行业人才发展的作用,分工负责、协同推进各领域人才发展。

建立人才工作社会协作机制,加强对各类用人单位人才工作的引导,使其与政府总体人才战略相互衔接,形成加快人才发展的合力。充分发挥工、青、妇和科协等群团组织及各类专业社团、行业协会密切联系人才的作用,培养人才、团结人才、服务人才,形成政府引导、用人单位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人才发展新格局。

加快推进人才工作法制化进程,适时制定《人才开发促进条例》等人才工作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构建促进和保障人才发展的法规体系。

(三)建立考评体系

研究制定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人才工作考核办法,完善党政“一把手”抓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提高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人才工作专项考核的权重。实行人才发展状况监测评估制度,建立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发展监测指标体系,将人才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计体系,逐步开展市(州)和主要行业、系统人才发展状况定期统计、公开发布工作,形成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发展评价机制。

(四)夯实发展基础

加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保障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各级要加强人才工作机构建设,充实人才工作力量,保障人才工作经费。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把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实的优秀干部选拔到人才工作岗位上来,开展经

常性的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人才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加强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加强人才发展理论和政策研究。

各市(州)和省直各部门要把加快人才发展、贯彻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安排,同时谋划、同时部署、同时落实。各市(州)、县(市、区)和有关部门要依据《规划纲要》,制定实施本地区、本系统、本行业人才发展规划,形成上下衔接配套的人才规划体系,并面向社会、面向人才、面向群众,广泛宣传人才发展规划,努力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浓厚氛围。研究制定人才规划任务分解方案,分年度制定实施计划,加强督促检查,搞好定期评估,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规划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0---公司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5.10)

高技能人才“十二五”培养规划 (讨论稿) 人资(通)12--000高技能人才是企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企业转型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是公司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加快培育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特制定本培养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1、指导思想 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目标,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重点,以知识和技能提高为核心,以全面提升员工综合素质为目的,紧紧围绕公司战略发展的需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公司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公司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2、工作原则 * 坚持“优秀人才优先培养、重点人才重点培养、紧缺人才抓紧培养”的原则,加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 坚持“重实际、重实效、按需培训”的原则,使技能培训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工作效果; 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技能提升与岗位复训相结合的原则,把持有证书作为使用、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 坚持“服务企业生产、服务全体员工”的原则,更新培训工作服务理念,探索人才创新培养方式。 二、目标任务 按照全面提高、重点培养、不断改善人才队伍结构的培训思路,通过深入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培养引进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急需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目标到“十二五”末: ——扩大高技能人才规模。大幅度增加高级工总量,增加各类高技能人才人,使全公司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人,高技能人才占生产工人的%以上,高、中、初级技能人才队伍梯次结构渐趋合理。 ——提升高技能人才素质。鼓励吸纳高校毕业生进入高技能人才队伍,选送外培训高技能人才名,培养名具有企业特有专业特色、绝技绝活的能工巧匠,引进紧缺急需型高技能人才名,其中引进高端技能型人才名。 — ——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建立个技能大师工作室。 ——基本形成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良好环境。畅通高技能人才引进渠道,大力开发职业技能教育,全方位贯通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建立完善多元化高技能人才投入保障机制。 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公司高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人才占工人队伍的比例提升10%左右,技师及以上等级提升6%左右。 三、实施八项工程 1、实施高技能人才选拔工程。 为培养造就一批技艺精湛、作风过硬的高技能人才,今后两年在全公司评选表彰名“技能大师”、50名“首席技师”、300名“公司技术能手”,发现、培养和造就一批各专项技能的拔尖型高技能人才。按照滚动培养、重点资助、跟踪管理、鼓励竞争的要求,对“技能大奖”、“首席技师”、“公司技术能手”荣誉获得者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励他们当好刻苦学习、岗位成才的带头人,带动我公司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人才待遇,为高技能人才成长创造条件。 2、实施高技能人才引进集聚工程。 结合我公司生产及产业发展特点,每年引进高技能领军人才,以良好的条件吸引高技能人才来企业工作。积极利用企业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有利条件,同步引进专门的高技能人才。定期组织用人单位到其它大型企业,积极引进我公司紧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缓解我公司企业、行业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局面。建立浙江公司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板

高技能人才培养 内容提要:本文简要论述了高技能人才对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并主要从各级职业技术院校的角度,论述了如何作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 关键词:技能、人才、经济、职业技术、教育 国家兴盛,人才为本。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迫切需要一大批能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工艺的高技能人才。所谓高技能人才,是指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规格特征为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高技能人才不仅是技术工人队伍中的核心骨干,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体现之一,更是推动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骨干力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代表。 首先,传统产业的提升呼唤高技能人才。对我国来说,发展工业最紧迫的就是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提升传统制造业。现代生产越来越需要熟练的技术工人,只有满足工业发展对技师和高级技工的需求,实现蓝领工人的高素质化,才能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发达国家经济迅速增长的过程中,除了有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外,还有一支高素质的熟练掌握现代技术的劳动大军。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美国对需要一定技术、技能的职业岗位的需求从20%提高到了65%,对不需要技术的一般劳动力,从原来的60%下降到了15%。德国一直自称高技能人才是他们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在德国,平均失业率是10%,

博士、硕士可能找不到工作,但是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的失业率不到2%。在我国很多地方,目前也出现了大学生失业,但是受过职业技术教育,拥有专业证书的人一般都能找到工作,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 其次,新产业的发展同样呼唤高技能人才。随着我国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劳动力的素质与技能,日益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因而,在新的经济竞争下,高新技术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一、我国当前高技能人才现状 一个国家的就业结构中,高级管理人才、高级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业技术人员、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应该有合理的配置。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人才的优势,从而创造出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我国在职业教育、培训工作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国民的文化素质和生产者的技术素质都有较大提高。但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仍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素质不高,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一组令人忧心的数字是: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1%,劳动力占26%,而熟练劳动力只占17.5%。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统计显示,在全国企业职工中,技术工人只占约1/3,技师、高级技师仅为4%。远低于发达国家35%的水平。在上一个世纪,全球经济规模增长了20%,其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由20世纪初的5%上升到60%以上。而在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1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权威机构的研究表明,一个重要的“症结”就是一线劳动者的素质存在较大差

2020社会工作者工作计划职业规划书(最新版)

编号:YB-JH-0903 ( 工作计划)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2020社会工作者工作计划职业规划书(最新版) Frequently formulating work plans can make people’s life, work and study more regular, and develop good habits, which is a habit necessary for success in doing things

2020社会工作者工作计划职业规划 书(最新版) 摘要:经常制订工作计划,可以使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比较有规律性,养成良好的习惯,因为习惯了制订 工作计划,于是让人变得不拖拉、不懒惰、不推诿、不依赖,养成一种做事成功必须具备的习惯。本内容可 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使用。 为了更好地做好禁毒社会工作,对今后的职业生涯做一个规划,本人在学习《上海市“十二五”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规划》后,颇有感触,结合自己的社会工作经历和经验做如下分析。 1、社会环境分析: 全国有200多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每年培养的社工人才约为10000人,尽管按照社会需求,这些人远远不够用,但实际上却仅有10%-30%的学生选择了相应的社会工作,其他相当部分则进了机关、企业等单位从事“不对口”的工作。不少社工专业的学生觉得自己“就业前景太不乐观”了,专家认为,造成这种“不乐观”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专业化走在了职业化的前面。 2、职业环境分析

2200万技能人才缺口,高级技能人才紧缺

据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虽超过1.65亿人,但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其中高技能人才不足就业人员的6%,高级技工缺口更是高达上千万人。 又快到了一年一度的艺考,马上就会有大批的俊男靓女背着行囊离开家乡踏上艺考的道路。他们有好看的皮囊,也有一定的特长,虽然通过某些特长合理的避开了高考这一独木桥,但面对日趋竞争激烈的艺术圈,仍有很多学生死在艺考的羊肠小道上。 为什么参加艺考? 无非是为了学一门未来谋生的好手艺,而这和在如今大事小事离不开互联网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习IT技能是一样的。 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社会的刚需,通过培训机构踏足计算机领域,是很多人的第一想法。那么,为什么他们会选择和之前学历教育不同的职业教育呢?或许以下来自校区的几位新入学学员,会给你想要的答案。 学员一:初中毕业后想辍学打工,但是年纪小爸妈不放心,而且他们觉得可以打工一时但打不了一世,现在学点技能还能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未来工作也有个保障。在了解学校的教学状态等各方面后,爸妈就送我过来了。 学员二:高考失败后心灰意冷了,但想想人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趁现在有时间学点技术丰富自己,这个社会是不会淘汰努力学习知识与技能的人! 学员三:大学毕业后发现找工作难,而且实操锻炼不够,有种眼高手低的感觉,想通过学技能让理论知识变现,找一份好工作。 学员四:从事销售工作已经一段时间了,但发现很多后来学的技能很高超,工资很高,想要来这里学一段时间试试,毕竟现在是互联网的天下,感觉学这个很有前途。 这些学员目前已经开始在校区上课,而且觉得很不错,从他们身上不难看出,现在各个年龄阶层都想在这个行业创出一片天下,这些初中生、高中生已经不是把学技术当做一种枯

社会工作者工作计划2021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3224 (计划范本系列) 社会工作者工作计划 2021详细版 When The Goal Is Established, It Analyz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ditions Of Organiz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Organizational Goals To Be Achieved And The Ways To Achieve Them.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社会工作者工作计划2021详细版 提示语:本计划文件适合使用于目标确立时,根据对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途径。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篇一】 201x年社区建设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城市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紧密结合我区社区建设的实际,以创建和谐社区为目标,以维护社区居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工作载体,规范社区管理,强化社区服务功能,维护社区稳定,以发展基层民主、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方向,大力加强社区基础建设,努力打造我区社区建设新格局,为建设“富裕和谐优美开放”的现代化强区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重点完成以下几项工作 1、依法执行社区居委会选举制度,认真组织实施

好第四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加大宣传力度,为换届选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保证辖区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确保换届的整个过程合法合理。 2、继续扎实开展和谐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挖掘辖区资源,加快社区建设步伐,进一步改善社区基础设施,力争打造2-3个精品社区,适时召开和谐示范社区建设总结表彰会。 3、继续认真实施社区国学文化建设试点工程,打造国学文化品牌,立足社区、依靠社区、服务社区、建设社区,带动万柏林区经济发展,提高全区居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4、进一步加强社区虚拟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在市局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逐步扩大试点社区范围,积极建立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满足老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表彰四川省技术能手及培育突出贡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表彰四川省技术能手及培育突出贡献奖集体和个人的决定 【法规类别】人事管理 【发文字号】川人社发[2013]27号 【发布部门】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发布日期】2013.04.23 【实施日期】2013.04.2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表彰四川省技术能手及培育突出贡献奖集体和个人的 决定 (川人社发〔2013〕27号) 各市(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近年来,全省职业能力建设系统和各有关部门、企业,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总体部署,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西部人才高地做出了积极贡献,涌现出一大批技术能手和为培育技能人才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为表彰先进,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决定:授予刘毅等70名同志“四川省技术能手”称号,对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等20个“四

川省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集体”、徐建等10名“四川省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予以表彰。希望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珍惜荣誉,戒骄戒躁,再接再厉,继续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加优异的工作业绩,全面推进我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全省职业能力建设系统及相关行业、企业广大干部职工和技能工作者要以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榜样,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全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川组发〔2012〕7号)的部署要求,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技能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为促进四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件:1.四川省技术能手名单 2.四川省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集体名单 3.四川省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名单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13年4月23日附件1 四川省技术能手名单 (共70名) 成都市

浅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浅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铁路发展的重要一环。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先进的生产设备必须通过高技能的人掌握和应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形成运输生产力。因此,只有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步伐,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才能为铁路快速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对高技能型人才的理解 高技能型人才是一个综合概念,一方面强调的高技能;高技能型人才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概念,是相对于初、中级技能人才和一定历史时期而言的,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外延与内涵会逐渐发展。另一方面强调的是高素质;高素质是一个衡量综合能力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而综合处理程序化之外事件能力。在我国现阶段,人们常把决策管理层劳动者称为“白领”,把操作执行层劳动者称为“蓝领”,高技能型人才则是介于决策管理层和操作执行层之间的技能水平较高的人才,俗称“银领”。一般认为,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主要分布在一、二、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第三至第六大类)。高技能人才应具备以下5个方面的能力:有必要的理论知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并能够解决生产实际操作难题;有创

新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高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职业技能,它是高技能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包括: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操作方法和操作规范,并达到上岗所要求的熟练程度(一般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准);树立基本的职业意识,形成与职业或岗位相对应的较完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等。其衡量尺度一般遵从国家制定的相关职业标准。具备这一层次的素质,可保证高技能型人才在既定的工作岗位上胜任工作。第二是职场应变能力。职场应变能力就是指高技能型人才灵活、适时应对职场要求变化的能力。它包括:及时把握特定职业在职场中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的能力;自主学习新的职业技能的能力;掌握最先进的相关职业理念和操作方法的能力;扩大知识面,形成更全面的具有延伸性知识结构的能力。第三是专业创新能力,高技能型人才同样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其内涵主要包括:不断发现现存事物的缺陷,不断找出新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工作的需要提出创造性的设想的能力,并能够具体实践、操作和开发;进一步扩大知识面,以适应其创新的各种要求的能力。具备这一层次的素质,可使高技能型人才在职业生涯中工作能力得到更大提升,并把握创业的机会,实现由单纯谋职到自身事业获得发展的重大转折。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铁路高速发展的不断深入,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和运输组织的变化,特别是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铁路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我们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但另一方面我们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因素。

某市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思考

**市国有大中型企业高技能人才 队伍状况的调查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精神,充分发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作用,积极为推进我市人才队伍建设服务,市科协组织开展了**市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状况调查活动。本次调查采取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对象为企业和企业高技能人员两种,共向16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发放了调查问卷,回收12家,回收率为75%,这些企业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集团)有限公司、有限公司、**集团有限公司、**有限公司、中国**集团**公司、**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厂、**厂、**厂。通过调查,初步掌握了我市国有大中型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经认真分析研究,提出了对策建议,供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在制定我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政策时参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结果 (一)企业技能型人才现状 在被调查的12家企业中,企业工人总数为30120人。从年龄结构状况看,29岁以下占17.5%,30-39岁占28.5%,40-49岁占37%,50岁以上占17%;从文化结构状况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28.9%,中专(含高中、技校、职业学校)文化程度占47%,初中文化程度占23.1%,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1%;从技术结构状况看,高级工(含技师、高级技师)占30.6%,中级工占31.2%,初级工占38.2%。据了解,世界公认的企业技能型人才标准为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35:50:15。从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市国有大中型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比例严重失衡。 (二)企业技能型人才培训工作现状 在被调查的12家企业中,有11家企业的领导对技能型人才非常重视,只

2019年社工个人年度计划

2019年社工个人年度计划社工个人年度计划篇一 根据我市社会工作人才发展情况,结合各地社会人才队伍建设目标任务,xx年,我们将努力实现三大发展目标,完成七大发展任务,强化三项保障措施。 (一)发展目标 目前市具备社会工作专业背景或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工作者只有40人。按照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育,力争每年新增50名,进一步扩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规模,提升社会工作人才专业能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1、加大外部引进。重点引进具有硕士以上社会工作专业学位;副高及以上专业职称;三级及以上社会工作师;获得省级及以上政府奖励的专家学者;重点机构或紧缺岗位的本科以上专业人员等。 2、加强内部培育。委托具有培训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社工理论与实务的培训,同时鼓励有条件者参加社工职业资格鉴定与职称评定。 3、强化专业服务。推动社区党群工作、社区服务、社会救助、人口计生、医务、学校、家庭等相关社会管理、公共服务领域与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妇女、残疾人、流动人口等工作领域的社会工作专业化。 全市社会工作专业岗位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在市、县(市、区)、街道的民政、教育、文化、卫生、劳动、信访、人口计生、公安、司法、工会、团委、妇联、残联等部门;另一类是针对特定的服务对象,

按一定的比例,在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机构、学校、医院、社区等设置社工岗位。 (二)发展任务 为推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全面发展,实现预定的发展目标,重点做好七大任务: 1、贯彻职业标准,加强行业规范。根据社会工作者职业标准的要求,推进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加强社会工作人才的认证工作,鼓励和引导专业岗位使用具备职业资格的人员;同时,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机构准入制度,加强行业规范建设。 2、加强专业培训,提升人才素质。完善培训计划,优化课程设置,邀请社工理论和实务专家,对管理人员进行社会工作轮训,对社会工作人才和社会工作相关管理人员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同时,加强与高校联合,举办高层次的社会工作研修班,对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部门领导岗位、社工机构负责人进行专业提升。 加大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工作人才培育力度。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在招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时,优先录用获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并在社工专业领域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者;通过专题培训、讲座、到社会工作机构实习锻炼等形式,对政府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施社会工作轮训;对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部门的新进公务员进行社会工作培训,要求两年内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3、拓展实务领域,充实专业人才。 (1)在党员服务机构、社区(村)等党群工作领域内充实具有社工资格的社区党群工作专业人员。 (2)在新社会组织和公益机构中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校企合作-互利共赢-打造高端技能型人才

校企合作互利共赢打造高端技能型人才 山西药科职业学院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我院长期致力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创新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近年来开展校企合作的有关情况与各位领导做一交流,请各位同仁给与指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高等职业院校要实现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就必须广泛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办学,不断完善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学院坚持“面向未来,面向实践,面向技术”办学理念,按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建设思路,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明确了“立足市场、面向产业、服务企业,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办学定位,起草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相关制度,规范了校企合作的管理,逐步构建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学院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行业企业资源优势、文化优势等,搭建合作平台,先后与山西省内外40余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开展资源共享、综合实训、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为实践教学教学搭建有效

载体。与山西益源大药房连锁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开设“干部储备班”,与康美徕药业有限公司开办“店长强训班”,形成了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09月,中国药店商学院山西分院在我院挂牌,标志着学院的校企合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具体情况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把校企合作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计划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校企合作,专题召开院长办公会研究校企合作相关事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教师联系企业管理办法》等文件,制定了相关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并组织全校教职工共同学习。我校校企合作相关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校企合作已经作为我院办学的基本制度,在学校中长期发展计划中处于战略地位。 二、建立健全运作机制,有效推行校企合作各项工作 为促使校企合作的稳定、健康发展,我院逐步完善和加强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一是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由院领导和企业负责人组成,指导开展全面的校企合作,协调校企双方的利益。二是各专业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论证专业设置、制定培养方案、开展教学活动。三是由合作办学科作为校企合作专门管理机构,对双方在人才培养中的义务、权利和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并制定校企合作年度规划。 三、工学结合,凸显特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始终把工学结合作为突出办学特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组织开展第四批四川省技能大师工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组织开展第四批四川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申报推荐工作的通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川人社办发[2017]818号 【发布部门】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发布日期】2017.05.24 【实施日期】2017.05.2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组织开展第四批四川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申报 推荐工作的通知 (川人社办发〔2017〕818号) 各市(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省级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的通知》(川委办〔2016〕13号)和省委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经信委、科技厅、财政厅《关于建设四川省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意见》(川人社发〔2011〕42号,以下简称《意见》),决定在全省组织开展第四批四川省技能大师工作室申报推荐工作(以下简称“大师工作室”),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项目数量及推荐名额 本批次拟支持建设10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各地、各部门原则上可推荐不超过2个候选项目。 二、项目条件及建设期限 “大师工作室”候选项目应符合《意见》规定的申报条件(见附件1),优先从市(州)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中遴选。新建项目从评定之日起开始实施,建设期为2年。 三、申报及评审程序 (一)项目申报。凡符合《意见》申报资格和条件的单位可按属地原则,向所在市(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或省级主管部门申请,并向其递交申报材料,所需材料及报送数量为: 1.申请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申办工作室名称(格式统一为“四川省+领办、创办人姓名+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的必要性和现有优势、技能大师及工作室主要成员简介、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目标计划等,一式2份; 2.四川省技能大师工作室申报表(见附件2),一式2份; 3.有关情况说明。主要包括设立单位加快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开展情况,2016年职工教育经费提取及用于技能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费用的证明材料,能够为技能大师工作室提供资金支持以及场所、设备等工作条件的情况说明,一式2份; 4.技能大师和其他工作室主要成员的身份证复印件、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与职业技能相关的荣誉获奖证书、专利证书以及高级以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省级及以上工艺美术大师或非遗传承人复印件,一式2份。 (二)材料初审。市(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或省级相关主管部门对申报单位资格及条件、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将审查合格的申报资料函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事迹简介

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事迹简介 “铁人式好工人”王为民:生前为中国石化胜利油田采油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首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坚持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和技术,取得3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其中抽油杆防脱器等5项成果获得国家专利。技术革新成果广泛应用于石油行业生产实践,取得增产原油、降低成本的重大效益。1997年9月14日在进行技术革新试验时,不幸因公殉职。 “工人专家”李斌: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加工中心操作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技工学校毕业生。刻苦钻研数控理论和操作技术,完成技术攻关项目160余项,在生产国际先进产品、实施刀具国产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全国机械行业知名的数控技术应用专家。被大学聘为数控机床教授。 “模具新秀”李凯军: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铸造公司模具钳工高级技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技工学校毕业生。刻苦钻研模具制造专业知识,练就高超的钳工技术,加工制造了数百种优质模具,尤其是出色完成了重型车变速箱壳体等高难度压铸模具的制造,在我国高、精、尖复杂模具加工方面独具特色。 “金牌工人”许振超:青岛港前湾集装箱公司电动装卸机械司机技师、电动装卸机械修理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在工作岗位上积极钻研专业知识和技术,练就了“一钩准”“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并加以推广,创造了“六连环”工作法和集装箱桥吊高效操作法,带领工友多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 “油井女杰”束滨霞: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采油高级技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多年来坚持工作在采油第一线,潜心钻研采油技术,掌握了过硬的业务技能,探索和总结出碰泵“七个一”操作法、油井动态管理法和“三账一卡一图”成本控制法等先进、科学的管井方法,为开创老油井增产新路做出重要贡献。 “创新尖兵”罗东元:广东省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电工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在铁路电气设备维修工作中,完成了100多项技术革新项目,获得数项国家专利,其中“铁路道岔全自动转换装置”为国内首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冶金企业铁路运输电气化做出重要贡献。 “焊接巧匠”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特种熔融焊接高级技师,全国十大能工巧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技工学校毕业生。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岗位上,刻苦钻研,大胆创新,实现技术革新近百项。提出和创造多层快速连续堆焊加机械导热等多项新工艺方法,攻克运载火箭发动机大喷管焊接难关,高标准地完成多种运载火箭重要部件的焊接任务。 “采机神医”栗俊平:山西焦煤集团公司采煤机维修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在采煤机维修工作中,掌握了各种型号采煤机的工作原理和技术性能,发明“栗俊平采煤机故障排除法”并得到推广,成功解决采煤机多发和复杂技术问题,为现代化采煤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做出重要贡献。 “精准操作手”唐建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加工中心操作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在航天产品精密结构件加工岗位上,多年坚持不懈钻研专业理论和操作技术,擅长特殊材料的复杂零部件加工,出色完成“神舟”飞船等航天型号产品的高难度、高精度加工任务。 “革新高手”鲁宏勋: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空空导弹研究院加工中心操作高级技师,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技工学校毕业生。在科研生产中,先后实现百种工装夹具和工艺方法革新,编制了数千个数控加工程序,总结出先进、高效、系统的数控加工方法,为我国空空导弹重点型号产品的成功研制做出突出贡献。 来源: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几个要求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几个要求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要从四个方面转型,确立实践性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标签: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转型 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国家赋予高职教育的使命,为了高质量的完成这项使命,高职院校必须从四个方面进行培养模式的转变,以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 1教学以实践性为主 我们知道,由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的职业院校在培养模式上惯用的是学科型教学模式,这个模式的突出特征就是强调知识的灌输,课堂、课本的主导权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只需要眼睛和耳朵,动手的机会很少;由于动手的环境,技能的培养几乎为零;课程结构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要求,课程设置盲目,脱离实际,该开的课没有开,公共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三大架构中,公共课所占课时居多;教学方法陈旧,即使采用课件之类的信息技术也难以提高教学质量,甚至弱化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材的技术含量大多数滞后于生产实际,“教、学、做”一体化教材(学材)更是稀缺;实践教学方面,不是把实训实习看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置于真实劳动环境,而是简化为走马观花或者体力劳动;实践教学设施难以满足教学要求,实习实训基地、实习实训设备、实习实训指导教师这些硬件“不硬”,四是现场教学重工轻学;师资队伍建设追求高学历,没有从实际需要出发,引进能工巧匠一类“双师”,“双师型”教师相当一部分只是有其名而无其实。这些都成为职业教育诟病。 职业院校要把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目标,必须确立实践性教学主体地位,从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突破,否则,只能是新瓶装旧酒,新鞋走老路。众所周知,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高校的实践教学有本质的区别,普通本科高校的实践教学为其学术型人才培养服务,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为其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服务;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是培训模式,普通本科高校的实践教学是灌输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以直接就业为目的,普通本科高校的实践教学以研究再研究为目的。 2 技能培养以训练为主 技能型人才与科研型人才、高级管理型人才不同,与简单的操作型人才也不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途径是“实践长才干”,这个群体的特点是理论知识够用,操作技能过硬,实用本领多,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兴起,产生了许多技能要求高的职业岗位,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要把传统课堂“学习知识”转变成实践“培训技能”。通过大量的训练和技能比赛,使能“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培养模式借助训练和比赛,加大训练量,提升技术层级,“变学科应试体系为技能应用体系”,培养过程中“变单纯认知过程为综合实践过程”,考评标准上“变学过什么课程为能做什么事情”。[1] 把学习技能变成训练技能,就是要把有关的理论知识尽可能地转化成学生的实习实训行动,使学生在“使用”中学,在“使用”中练,在“使用”中巩固。目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是从中职学校转制后升格而来的,还没有完全完全“脱胎换骨”。就教学模式而言,还是学科型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仍然处于为理论教学服务的从属地位,要么有名无实,要么内容空洞,要么走走过场。加上实习实训设施不全,设备陈旧,根本不能适应搞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更谈不上创新。确

四川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doc

四川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建设项目考核细则 (试行) 川人社办发〔 2014〕229 号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四川省财政厅 20年月

说明 一、本考核细则根据《关于印发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 设项目实施办法的通知》(川人社发,2012? 32 号,以下简称“《通知》”)制订。各项目建设单位应认真学习领会《通知》精神,并按本要求提前准备好相关备查及佐证材料。 二、考核时,应依据本考核细则,对项目建设单位的《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申报书》和《省级高技能人 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所列建设项目及其涵盖内容 进行全面检查,逐项做出考核并计算项目最终得分。 三、本考核细则内容共包含 5 个大项、 18 个分项,满分为 100 分。根据得分情况划分为四个等级:总分90 分以上(含 90 分)为“优秀”;总分 80-89 分为“良好”;总分 60-79 分为“合格” ;总分 60 分以下(不含 60 分)以及单个大项得分率不足 60%的为“不合格”。具体评分原则是:每个分项若有扣分,扣到 0 分为止,不计负分;无支撑材料或提供虚假材料的分项,以零分计。 四、考核为“优秀” 、“良好”、“合格”等级的项目 单位要对照扣分项逐一完成整改任务。考核为“不合格”等级 的项目单位须按整改意见制定整改方案,并在规定的整改期限 内实施整改,待整改期满接受再考核验收。 五、院校以外被确定为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项目 建设单位参照本考核细则进行考核,并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 适当调整。 六、本细则由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四川省财 政厅负责解释。

序考核 号项目 组织与1管理 (8 分) 培训 能力 2 ( 14 分) 考核 总 分考核分考核要点评分标准所需材料 内容 值 值得分 项项目单位设有专门组织机构负责 2 项目单位设有专门组织机构负责项目的管理和协调,记 2 项目管理和协调机构情况相关目项目的管理和协调。分;否则,不记分。资料。 4 01 1 分;否则,不记分。分工明确、 组配备相应工作人员,分工明确、 2 配备相应工作人员,记人员配备、分工及责任到人情况 织责任到人。责任到人,记 1 分;否则,不记分。相关资料。 项培训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培训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风险管理等制度健全, 2 运行规范记 2 分;少一项扣0.5 分。 各项制度文件等相关资料。 目 4 风险管理等制度健全,运行规范。 02 2 分;不完整的,扣 1 分; 管 项目档案及相关资料完整。 2 项目档案及相关资料完整,记 项目档案及相关资料。 理无档案的,不记分。 场 各专业培训场所(含与学制教育共用)总面积能满足年培 地培训场所能满足年培训1000 名培训场所面积汇总表、平面图及 03 3 3 训 1000 名以上高技能人才的需要的,记 3 分;不能满足 条以上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的,酌情扣 0.5-2 分。 相关资料。 件 装 培训设备工位、先进程度与重点 3 培训设备工位、先进程度与重点专业建设目标相匹配,记 专业建设目标相匹配。 3 分;不相匹配的,扣1-2 分。 备实训设备台账、实训设备使用记5 04 2 分;未达要求的, 条培训设备达到项目实施方案要 2 培训设备达到项目实施方案要求,记录等佐证材料。 件求。每一个专业扣 0.5 分。

浅谈企业高技能人才的“三合一”培养模式

浅谈企业高技能人才的“三合一”培养模式-成人教育学论 文 浅谈企业高技能人才的“三合一”培养模式 文/熊跃 摘要:随着企业发展和产品创新速度的加快,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学校通过调查研究,认真分析思考,确定建立“三合一”的新模式,即将国家大专学历框架作为基础,并与实际相结合,将工作的主线设定为对高级工的培训以及鉴定,补充完善理论知识,以凸显岗位能力培训的特色。同时,还要与拓宽视野、一专多能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新模式相结合。.几年的实践与探索,进一步证明了这种教育培训模式是将工学结合作为基础内容,培养知识技能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最为有效的方式。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三合一”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和产品设备的升级改造,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承担企业技术工人培训的学校,必须尽快探索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和总结多年职工培训工作经验,并借鉴职业技术院校和中船集团公司教育培训机构的方式方法,笔者学校将高级工培训与大专学历教育相互结合,开展职业资格鉴定教育培训。此方案具有较高的创造性及策划性,将大专学历框架作为基础,将工作的主线设定为对高级工的培训以及鉴定,补充完善理论知识,凸显岗位能力培训的特色。 一、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 近年来,企业的产品总量和种类日益增多,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现阶段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技术

型及复合型人才。 为此,笔者所在学校的领导带领团队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借鉴其他院校和兄弟单位培训机构的教育培训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培训方式。其最主要的培训特色有三点:首先,是“三位一体”,即将教育、培养以及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使其共同发挥作用;其次,培养人才的“三项能力”,即专业、方法以及动手三项能力;最后,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得到社会、企业以及学员的认可。在经过一定的培训后,学员能够取得大专学历,拥有高级工或者中级工证书,将“工”与“学”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应用型人才。 所谓“三位一体”教育培训模式,即按照国家成人学历教育标准以及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培训内容需符合企业对高级工技能等级标准的要求,培训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员通过国家职业技能资格鉴定。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开办的高技能人才培训班主要针对企业,对参加国家成人高考的在职员工进行招生。在教学形式上,采用面授与业余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办学机制上,实行“三项制度”,即公费生制度、奖学金制度和双证制度;在办学措施上,采用“六个结合”,即将高校教学计划与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相结合,将基础课、专业课教学与工厂针对性的高技能课题培训相结合,将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将业余学习与岗位工作应用相结合,将学分制管理与企业培训管理模式相结合,将大专学历教育与高级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证相结合。 二、精心策划,加强管理,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训实效 1.将学校培训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径,突显职教特点 在教学培训中,应该将应用作为主线,在此基础上,将“三合一”高技能人才的教学内容与其结合,从而达到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的目标。对教学课程设置而

高技能人才培养

本课题在对高技能人才的理论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基础上,总结概括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经验,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国外技能人才培养基本做法进行了梳理和借鉴,提出了做好高技能人才开发工作的思路和建议。 本报告共包括四个部分:(1)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有关理论问题;(2)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践;(3)国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经验及其借鉴;(4)进一步加强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理论问题 (一)高技能人才的概念和基本特点 1.内涵。 高技能人才是一种融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较强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于一身的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发展条件下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特点。 高技能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一是高技能人才有较强的实操性,这是高技能人才最基本的特征。二是高技能人才具有较强的技能专用性和职业依从性。三是高技能人才成长

通常具有较长的周期。四是高技能人才人力资本投资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五是现代高技能人才具有较高的智能性。 (二)高技能人才的开发体系 涉及六个主要的子系统: --经济社会需求系统。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工业化阶段、产业国际分工、产业结构决定了该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数量、结构的需求。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高技能人才开发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劳动力市场系统。通过信息和劳动力市场价格引导个体与机构的决策行为,从而决定社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模与结构。 --个体决策与行为系统。个体的职业选择、自身禀赋和主观努力,是决定其成才的内因。 --高技能人才开发系统。是由各类高技能人才开发机构、资源和网络构成的有机体系。 --政策法制体系。高技能人才开发政策法制是政府管理和干预劳动力市场、促进高技能人才开发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技能开发相关主体(政府、个体、教育培训机构、企业等)决策和行为的重要依据。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三、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一)大规模开发社会工作服务人才。 发展目标:适应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转型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专业化社会服务需求,以培养开发社区建设、社会救助、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青少年服务、妇女儿童服务、职工服务、流动人口服务、婚姻家庭服务、教育辅导、卫生服务、矫治帮扶、群众文化等领域的基层社会工作服务人才为重点,以整合、提升、转化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为基础,统筹推进各类社会工作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数量足、结构优、能力强、素质高的社会工作服务人才队伍。 主要举措:制定高层次社会工作服务人才培养计划,将国(境)内外优质社会工作培训资源优先用于培养开发各领域高层次社会工作服务人才。研究制定各主要领域加强社会工作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将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人才纳入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组织实施社会工作服务人才职业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对城乡基层党组织、群团组织、居(村)民自治组织、社区服务组织、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中直接从事社会服务的人员进行大规模、系统化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培训。

实施社会工作信息系统建设工程,研究开发社会工作远程教育培训网络。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和教材建设工程,建立一批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社会工作培训基地,开发适应各领域、各类型社会工作服务人才发展需要的培训教材体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依托基础较好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建立一批覆盖各领域的社会工作实训基地。 实施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通过加强标准化建设,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实施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孵化基地建设工程,着力培育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广泛吸纳社会工作服务人才。 研究制定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政策。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计划以及服务新农村建设计划,支持培养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广大农村社会工作服务人才。 (二)大力培养社会工作管理人才。 发展目标:适应社会工作行政管理、行业组织建设、服务机构发展和专业实务推进的需要,培养造就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具有宏观视野、战略思维与专业眼光,善于推动事业发展的社会工作行政和行业管理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社会使命感、懂运营、会管理、通晓社会服务专业知识的社会工作机构管理人才;培养造就一批熟练掌握专业督导方法与技术、具备丰富实务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